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2024-09-27

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通用10篇)

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1

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水利水电工程概论》期末作业

参考书目:《水利水电工程概论》,田士豪等编著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介绍水资源、水利事业和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发展概况以及有关水利水

电工程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相关建筑物的特点和工程的施工方面的问题。水利事业的效益主要有:防洪、农田水利、水力发电、工业及生活供水、排水、航运、水产等。我觉得水利水电事业的最基础最根本的东西是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因为水利水电事业的目标就是除水害和兴水利,我认为大概水害常常都是有人类的不合理暴虐式开发,比如说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从而引发洪水或者对河流的本身的损害或者还有以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目的的某些地方政府的政策性错误。另外,认清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水利水电事业必不可少的基本前提,正所谓要统筹兼顾顾全大局,形成全国性的“统一战线”。我认为水利水电事业在某些意义上说是水资源利用和开发的一种锦上添花,而我们必须把最基本的——水资源本身放在首位。

那么我国水资源的状况是怎么样的呢。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我过得水资源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而且在时空的分布上又极为不均,另一个方面水环境恶化的趋势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全国近一半河段和九成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资料显示,由于地表水不足,只能过量开采地下水。中国平地的地下水位几乎都在逐渐下降。华北平原的地下水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在中国的大河中,黄河在1972年的夏天出现了断流。这是在它长达3000年悠久历史中的首次断流。

因此我国的水资源现状是严峻的,之前的西南旱灾,旱情导致6420多万人受灾,农作物绝收面积11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46亿多元。水是国家的生命之源,水本来就少我们就更要珍惜利用水资源了,防治和阻止水资源的污染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我们看到,中国水资源的污染状况也是在日益严峻地江河日下。就以我家乡为例,我们那里有个很有名气的企业叫做广济药业。是一家以生产、销售医药原料药及制剂、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为主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在2007年的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未经净化的污水污染物常用衡量指标COD超标18倍就远远不断的放生到长江里,并随着长江的原本清澈的水流向了下游的龙坪镇以及其他地方,以前还可以看到长江里的白鳍豚成群出现现在根本没有了,长江里的鱼类也因此大祸临头满门抄斩似的消失无踪。再有,记得小的时候,在我们那里的后来建造的造纸厂的旁边曾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流或者说是很小型的那种水道样子的水流。自从造纸厂在那理安营扎寨以后,它的生命的脉搏就越来越小直到今天惨不忍睹的停息。现在的那条小河流里面全是泛黄的水,然后有的段是浑浊黑色的污水,里面大概也有一些植物,可是那些植物大都接近枯萎或者萎焉。动物根本而并没有!另外,小时候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池塘到现在都全部干枯了。!

见微知著,我们国家政府总是以资源的牺牲换取经济暂时的飞速发展,然而长期以来的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使我们在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使我们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有数据表明,出在各种环境污染事故中,水污染发生的概率一直排在首位。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水体使用功能下降甚至丧失,不仅加剧了我国北方地区和城市的缺水问题,还使南方相对多水的地区和城市形成了“水质型”缺水。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每个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亲河黄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条水质清澈,鱼虾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质开始受到污染, 1963年开始出现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场29天,占全年约2/3, 水质不合格江段占64.5km,占全长113.5km的56.99%.另外据了解“三河三湖”即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统考大备战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证面试

辽河、海河、淮河、太湖、巢湖、滇池的治理,刚刚拉开了我国水污染整治的序幕,长江、黄河的污染也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的程度。从目前全国水环境状况看,水污染尚未得到不效的控制,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钾等污染指标居高不下,城市地下水50%受到严重污染。我国的水污染现状不容乐观,而水污染的后果不容马虎和忽视!

我觉得任何系统想要运转好,必须有完善的自上而下的体制。中国的水资源利用中存在太多漏洞。比如说广济药业,它何以排放了那么多年的污水到今天才被揭露,而政府也只是在这个时候被迫出来直面观众!而发现这个漏洞就是那么的简单,而且为何只是对它罚款十万元不足以使这些企业形成威慑力。因此我们期待一个明智的管理体制的出现来使水资源的非工程型利用更加有效合理,更加符合国家持续发展的概念。另外对于技术性的水利水电工程,我认为治理污水的技术应该大力发展。目前世界上许多面临着严重水危机的国家都在积极利用城市污水,并将城市污水作为第二水源予以开发利用。日本从60年代起一直大力研究和推广城市污水回用和中水技术,广泛供给工厂、企业和居民小区“中水道“冲洗厕所及杂用;南非1986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污水“再生水“厂,用作城市自来水的补充水源。在水资源十分紧缺的中国,污水回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经济的新水源,减少了社会对新鲜水资源的需求,同时也保护优质的饮用水源。通过将污水处理后回用,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量,从而减轻了对城市周围的水环境影响;污水经处理后作为城市景观河道的补充水,改善了城市水环境的质量。可能我觉得比起南水北调巨大的工程投资更具有经济和实用价值,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最后我认为,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水利方面远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不少发展,无论是防洪、灌溉、航运、城市给诽水各方面都有许多令人惊叹的成就。从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治理河流历史——大禹治水,到都江堰郑国渠,再到苏杭大运河等等,对于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我们应该研究和借鉴,在新世纪的形势下我们要加快发展水利水电的新技术,比如说怎么样能让水力发电更加有效率或者说直接去发展新能源不用水力发电等等。不论是全世界,还是我们国家,水资源的问题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世纪里,我们必须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不断改善我们的生存条件,同时不能恶化我们的生存环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对于我们广大的公民特别是那些水利工作者,在新的一个世纪里,有许多工作要做。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学号;2009300080007 姓名:徐刚

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2

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正处于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化过程中, 其开发利用还存在不少问题。为此。本文对网络环境下制约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因素进行分析, 从而推动我国档案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缺乏配套的标准体系

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逐渐纳入正规, 并处于转型期, 在其由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向纸质和电子文件并举的档案管理模式转变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少制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因素。针对这样的状况, 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标准和规范, 像《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 (DA/T31一2005) , 但真正落实于实际操作中比较困难。例如:一个文件的保存, 是WORD格式, 还是TXT文本格式?文件扫描成像, 是数码相机还是扫描仪?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缺少通用的标准和具体的规范要求。而国家出台的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标准》 (GB/T18894一2002) 、《档案著录规则》 (DA/T18一1999) 等相关规定, 缺乏一定的实践性。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1.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知识产权问题。

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版权、商标权以及商业秘密权等。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过程凝结了档案工作者的智慧与劳动, 具有独创性, 因此档案信息资源也要受到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然而, 将档案信息资源过于认定为知识产权必定会阻碍档案信息资源的提供利用;反之, 档案工作者未把开发出的档案信息资源认定为知识产权, 在网络环境下提供利用也必定会引发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足等问题。对于是否认定为知识产权的度很难把握, 实际操作性不强, 档案信息资源的形成者和利用者的相关意识淡薄, 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未进行明确的限制和规定, 因此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知识产权的问题未能够及时解决, 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2.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公民隐私权问题。

档案信息资源是最权威、最真实的一记录材料, 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提供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势必与公民隐私权保护问题产生诸多矛盾与冲突。虽然我国《档案法》第22条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由国家授权的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公布;未经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同意.任何组织和个人尤权公布。集体所有的和个人所有的档案.档案的所有者有权公布.但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但是并未明确提出隐私权一词.对哪些档案信息属于公民隐私、什么时候对外开放不会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使得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容易出现侵犯公民隐私权等问题。

三、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未能在统一模式下实现共享

长期以来。由于档案机构一直较单纯地为政府服务.其档案资源大部分是党政机关的公务档案, 政府信息多于民生信息。其开发利用满足不了社会各界的利用需求。与此同时, 虽然在大部分省级档案网站中都具有国内其他省份档案网站与国外知名档案网站的链接界面, 但是实现的仅是网站之间的页面链接, 并未实现实质上的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纵向和横向的对接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造成大部分档案机构各自转化、各自使用、各自为政, 因技术要求和格式规范也未做出统一规定, 基本上档案网站中使用的检索系统都不一样, 在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中没有预留对接口, 造成大量馆藏信息资源重复建设和开发, 难以实现馆际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

四、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1. 档案工作者素质有待提高

与传统的档案工作相比, 在现阶段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服务由被动服务逐步向主动服务转变, 现今的档案工作人员在面对这样的新形势, 缺乏一定的主动性。于此同时,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较之以往, 开展不少新的业务, 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和业务素质。必须熟悉掌握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档案现代化管理技术。而现阶段, 还有一部分档案工作者不能顺应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要求, 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2、档案人才培养机制不合理

目前, 为了适合档案工作需要的新发展, 部分高校在专业课设置上已经把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等课程纳入必修课中, 但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太快, 教材老化, 导致高校档案人才不能掌握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 很多学生抱怨没有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实际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同时, 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交流机制不健全, 高校未能及时对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档案人员知识能力结构进行综合分析以及做相应调整, 严重影响了档案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和档案事业的顺利发展。

总之, 在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在其发展历程中已取得初步的成效。对于目前网络环境下开发利用工作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制约因素, 相信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也会随着我们不断地努力, 都会引刃而解。

摘要:目前。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张, 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档案机构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网络平台, 并正处在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化过程中。但不可忽视的是, 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对网络环境下制约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因素进行分析, 从而推动我国档案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网络环境,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吴宝康.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2]陈兆裸, 和宝荣.档案管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3]冯惠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浅谈我国地热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篇3

关键词:地热;地质因素;自然资源

一、 我国地热资源所具有的有利条件

在我国,地热是一种新型的能源,地热在各个领域的利用,为国家的经济效益做出了巨大贡献。地热资源的可用功能非常多,应用范围广泛,是非常重要的矿产能源,地热是一种无污染的能源,除了可用于发电事业,还可供人们冬季取暖,同时,在工业方面也有用途,可供提取溴、碘、硼砂、钾盐、铵盐等工业原料的热卤水资源和天然肥水资源,另外,还可作为医疗热矿水、饮用水和日常生活用水。

从地球的整体构造来看,我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大多位于欧亚构造板块的隆起地带和沉降地带,为中低温地热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自然优势,地热主要在隆起的断裂地带和沉降的盆地之中形成。我国的云南西部、四川西部和西藏南部,位于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撞击边缘,板块边缘的岩浆运动产生了大量的热,为形成高温地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正是由于地球的板块构造,使得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拥有了不同类型的地热资源。

二、 我国当前对地热资源的开发情况

我们国家虽然利用地热资源是时间很长,但是盛行时期是在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初期,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加大,人们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重视,使其发展速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步伐。当前,我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人们对能源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充分认识到了地热资源的价值,对地热资源大力开发和利用,增长速度非常之快,达到每年百分之二十的增长速度,到二〇〇五年,我国对地热资源的利用量达到44570万m3,在全世界居于首位。现在,我国地热资源在医疗、洗浴、农业、畜牧业、工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用水、供暖等很多领域的应用,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其中医疗和洗浴占了百分之五十以上,供暖占了将近百分之二十,我国已处于地热产业的初级特色阶段。但对于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整个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还不到千分之五。

目前我国在对地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有所成绩,但是在开采利用和管理方面尚且存在局限:采收地热能源的效率不高,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对已开采的地热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对地热资源的管理没有科学机制和机构,有的地区无计划的开采地热资源,应用范围较单一,过度开发导致部分地区地面出现下降现象,环境遭到破坏。

三、 我国地热资源的利用

(一) 利用地热进行发电

采用地热资源进行发电的原理是通过能量转换,利用热能转变机械能,也就是用蒸汽的动力带动发电机组进行发电。采取打井的方式,寻找上喷的地下热水流。井深一般在一至四公里,因此遇到的天然热水的所受压力很大。井的生产能力很强,每眼井一小时大约能开采二十到八十万公斤的地热水和蒸汽。每眼井开采出的水温是不同的,五到十眼井就可生产出五十五兆瓦的电量。在我国的云南、西藏、四川西部地区是高温地热的产区,发电潜力5 800 MW/a。

我国从1970年1O月开始,相继建成了广东丰顺、湖南灰汤、西藏羊八井、西藏那曲及西藏郎久等地热电站。利用地热发电可以有效节约能源,因其运行的成本不高,并且易于传输,不受限于地热田的地理位置,属于洁净能源,地热资源本身对环境无污染,利用价值显著高于其他的能源发电。

(二)地热直接利用

我国的地热资源直接利用主要在冬季供暖、农业、旅游业等领域。九十年代初期,全世界的环保意识空前提高,在我国对地热资源的直接利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地热在我国北方被广泛应用于供暖,节省了大量的煤炭资源,每年冬季由于用煤供暖造成的烟尘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地热供暖对环境保护立了一大功,再加上地热水温的恒定,成了我国北方人民冬季供暖不可缺少的方式之一。地热供暖工作的运行不仅保护了环境,而且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其他供暖经营方式。

我国在很多领域对地热资源都有所利用,尤其是工业领域,范围更是广泛,在工业生产中,中低温的热水是必不可少的,在工艺生产过程中利用地热是非常合适的方法。另外,在工业干燥工艺中、纺织业、造纸业、机械制造业、制革行业等等领域都有应用。直接利用地热进行干燥是一项举足轻重的项目,我国的地热干燥产品主要有脱水蔬菜和方便食品等。地热干燥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在国内市场也是潜力十足。

地热旅游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滇、藏、川等地地热资源正在作为旅游资源被人们开发利用,是旅游产业中的新品种,新趋势,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目前,全国各地兴建了二百余处地热水疗养机构,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河北省地热温室是农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在全国地热温室总面积中占了五分之一。地热在水产养殖中也得到了充分重视,我国已有十七个省市利用地热进行水产养殖,广东以及福建利用地热养殖鳗鱼,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日本等地,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热泵技术的采用,更是带动了中低温热水的健康发展,逐步走向规模化和产业化,地热将被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广泛利用。

结 语

地热资源作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受到了全球能源专家的关注和认可。我国占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地热资源丰富,更应该把握机会,充分开采并利用地热资源,保护环境的同时节约能源。

参考文献

[1]郑克棪,潘小平,董颖.中国地热资源开发与保护——全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考察研讨会论文集[M].地质出版社.2007年10月

浅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篇4

一)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1、利用好教学内容本身

1) 课本中选用的内容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教师在讲课的同时,要记住通过课文给孩子们传达文中渗透的思想,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同样在接受思想的熏陶。

2) 根据课文内容,给孩子们介绍或推荐类似的文章、书籍,让他们有更广的涉猎。

3) 根据课文的作者,给孩子们推荐此作者的更多的作品。

4) 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给孩子们进行表演的机会。

2、注意教材的延伸

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点而忽略了对教材内容的延伸,而这些延伸其实是很好的教材资源的开发,它会产生你意想不到的结果。记得在教《乌鸦喝水》,我问学生:假如你是那只乌鸦,会用什么方法喝水呢?学生的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其中一个十分捣蛋的孩子插嘴说:如果瓶子里的水不多,乌鸦放石子进去也喝不到水呀,因为水在石头缝缝里呢。这孩子答非所问,加上我当时也未认真思考,只是敷衍一句“是吗”便没再理会他了。两年后,有次我在洗鱼池,将鱼池的水吸到差不多见底时发现,鱼池虽有水,可都在石头缝里!我猛然想起,那小男孩是对的!若当时让孩子们回家试一试,孩子们收获会更多。

3、课本插图的利用

中、低年级的课本,特别是一、二年级的课本,有大量的生动的插图,而且这些插图与课本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插图进行说话训练,既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教师亦可以利用插图进行拓展。如我在教丁氏教材第一册时,就利用其中的插图编儿歌教给学生:

木字旁,爱树木,

松树、杨树来聚会,

伸展绿叶空气新。

我们要爱护树木,

绿色世界笑盈盈。

心字底,要用心。

思想好,立大志。

老师教导不忘记。

在读儿歌中,学生认识了生字,增长了知识,同时还可以在思想上也有所收益。

在高年级,教师则可以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观察、复述课文内容的训练。如讲《捞铁牛》一课时,我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讲述捞铁牛的过程,并利用此图让学生展开想象,当时岸上一定有很多的观众,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学生通过朗读、看图复述,心中一定有不少感受,于是进行想象,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感受,从而体会那个和尚的高明。

再者,可以给孩子们机会自己给课文画插图,他们一定会很感兴趣。

浅谈生物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5

潍坊市初中生物八班 张瑞英

生物课程资源来源广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如何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如何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性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已成为每位生物学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但如何使课程资源更好指导学生真正成为生物学习的主人,创新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能帮助学生发挥其主动性。具体做法如下:

一、要充分开发好教师本身这个资源

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而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资源的开发,不仅在于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鉴别、开发、积累、利用的能力水平,更重要的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提升自身素质。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以研究者的心态,开发有形或无形的资源,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教师要创新性利用资源

好奇、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不好玩就不是孩子,不好奇的孩子对什么都不会感兴趣,便什么都不想学。所以传统的教学资源已满足不了孩子们的需求,要通过创新性的引入资源。使教学资源从形式到内容到方式等,都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对他们充满吸引力,能激发求知欲。教材是一种文本性资源,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课本上的资源一丝不变的引入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何谈增强其主动性了。创新引入实质上是指围绕教材探寻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更能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资源。

例如:在本次研修的教学视频中张华老师,讲到关于刘启章老师学习反射和信号反射关系时,他摒弃了教材上的膝跳反射的实验,而是从让同学们边复述脑的结构,边拍打木板开始,再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掌握知识中。从而让学生明白反射和信号反射关系。通过这个实例可以看出:教师要充分研读生物新课标,深刻领会新课标的内涵,从而提高自己对生物教材的把握,领悟教材中的各种理念和设计,做到对教材活学活用,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教材。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教学时,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上的有限的知识,而要把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引为教学资源,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探索自然生物的兴趣,培养他们在自然生活中的实践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三、教师要有选择性的利用学校资源

学校给教师们提供了大量的的课程资源,可利用的生物课程资源有生物实验室及相应仪器设备、生物类图书及报刊、生物教学软件、生物教学挂图、投影仪、音像资料等。它们都是完成生物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

1、学校教学设备的选择。

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是除教科书以外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并且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对这些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利用。而不是把所有相关的资源不加选择、一股脑的都用在同一节课的授课中去。这样一来,先不管学生们是不是能够消化的了,光是时间就不够用。因为我们的教学时间是有计划的,不是无限制的。例如:实物草履虫、蝗虫等生物体的结构,眼的结构、耳的结构、脑的、心脏的结构等模型,这些实物或模型具有真实感和立体感,在上课时可以作为首选的课程资源,以便于学生们理解;而相应的挂图具有图像清晰,各种结构名称有明确标注等优点,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用来做进一步观察和识别,从而帮助学生深化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学校图书资源的选择

学校图书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增长知识的一个好地方。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让学生广泛收集相关的生物知识,需要让学生博览群书。学校图书室中相关书籍种类繁多,我们不能不加选择的让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的水平,事先列出计划,并提出具体要求,如:学习了生物圈以后,让学生去查科学家离开生物圈2号原因等等。不但教师在这里获得了教学中所需的素材,而且学生在这里开阔了眼界,获得了许多课外的科普知识,对教科书中平时生活中几乎无法获得知识点加深了理解。

四、教师要深入挖掘利用隐性资源。

隐性资源主要指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我们这里,农村中学的学生,大多数人都有跟随父母参与大棚生产劳动的经验,都能获得的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而家中有养殖场的,就能获得关于鸡、鸭等生长发育方面的知识;大多数家庭都饲养着狗、猫、兔等家畜,学生们都能获得这些动物的生长、发育、运动等方面的知识。学生们在饲养动植物的过程中,对它们都进行过一定的观察,已经掌握了不少生物科学信息。而这些恰恰都是生物课程的无形资源。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课后的交谈、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等形式,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都挖掘出来加以整理,把这些知识都作为生物学习的课程资源,并从中寻找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地利用了这方面的知识。如:利用农村大棚种植西红柿、萝卜等蔬菜在生长中后期“劈叶”实际,引导学生描述植物光合作用与叶片多少的关系,增强学生对减弱呼吸作用能提高有机物的积累知识的理解;在讲到“无土栽培”时,引导学生进行“水培”植物(吊兰)的实验。有亲身经历的同学绘声绘色的讲解水培溶液配制的过程,描各种无机盐的种类、数量等,通过他们的讲解,同学们立即就理解了“无土栽培”;在讲到“嫁接”这一部分时,在育苗场打工同学讲述南瓜上嫁接黄瓜的实际操作经验(原来用“靠接”进行嫁接,现在大多用“顶接”),帮助大家很快认识了砧木与接穗的关系。

以上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物实验探究活动的开展,不但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让生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同时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既动脑又动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6

首先, 天然气安全可靠。

天然气无毒、易散发, 比重轻于空气, 不宜积聚成爆炸性气体, 是较为安全的燃气。

其次, 天然气绿色环保。

天然气的98%成分是甲烷, 是一种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 几乎不含硫、粉尘和其他有害物质。天然气热值高, 燃烧产物对环境污染少。据测算, 天然气燃烧时只产生少量二氧化碳与水蒸气, 产生的温室气体是煤炭燃烧的1/2, 是石油的2/3。因此使用天然气造成温室效应较低, 因而能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

再次, 天然气方便运输。

天然气的热值较高, 这样就可以减少输配设备和管道, 节省材料, 减少施工费用;液态天然气的体积仅为气态时的1/600, 有利于运输和储存, 利于发展较为偏远的用户。

二、天然气作为一种优质、清洁性、高效的绿色能源, 是国家能源政策推广和普及的能源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天然气勘探不断获得重大突破, 发现了一大批大中型天然气田, 储量产量快速增长, 同时相继建成了一批天然气长输管线, 开拓了天然气消费市场, 实现了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快速发展, 展现了我国天然气工业广阔的发展前景。现今我国天然气发展情况比较良好, 为后期的开采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我国天然气储量巨大。

我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国家之一。“十五”以来, 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先后在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东海、松辽等盆地发现了巨大储量的天然气。据了解2012年我国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保持了“十五”以来的高速增长态势, 天然气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9612.2亿立方米, 同比增长33%, 居我国历史最高水平。总之, 截止到2012年我国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大幅增加。

2、我国天然气产量不断增加。

自“十五”规划以来, 我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天然气进行大量的开发, 至今已经在全国建立了包括川渝、鄂尔多斯、塔里木、柴达木等一大批天然气生产基地。近年来我国天然气产量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幅度, 远高于世界4%的年均增长幅度。据了解:我国天然气年产量1976年是100亿立方米, 用了整整20年天然气产量才增至200亿立方米。而现在, 年产量每增加100亿立方米的时间越来越短, 从500亿立方米增至600亿立方米, 只用了0.997年时间。这足以说明我国天然气的产量越来越高, 增速也越来越快!总体来说, 截止到目前我国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大幅增加, 产量稳中有增, 我国油气资源的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3、天然气海外市场开发进展情况良好。

近几年来, 以中国石化、中海油等为主体的中国油公司天然气海外业务扩展迅速, 已经遍布了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三大石油公司海外天然气作业产量和权益产量巨大, 剩余可采储量也十分可观。我国首条跨国天然气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已开工建设, 中俄、中缅天然气管道项目也相继开始启动。LNG引进也有来实质性进展。三大石油公司已建、在建和规划的国内LNG项目多达十几个, 现今我国液化天然气进口总量多几百万吨。

三、由于天然气热值高, 燃烧产物对环境污染少, 是未来世界普遍采用的清洁能源。

世界能源结构逐步发生变化, 各国政府也通过各种方式来传达这种趋势, 发展天然气工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改善环境和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所以可以预见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也将随世界的脚步, 将有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后期天然气发展的举措

1、加强我国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首先我们要重点勘探开发国内天然气资源, 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 不断发现新的天然气田, 增加产量。针对现今我国在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柴达木、吐哈、松辽、渤海湾、珠江口、琼东南和莺歌海等十几个规模性气田, 我们要采用新技术, 加大开采力度, 增加天然气产量, 为天然气产业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同时要加大力度探索非常规的天然气资源, 开展相关的开发试验, 建立和扩大一批大中型的勘探开发基地, 大力推动天然气资源商业化的开发, 实现天然气储量和产量的稳步增长!

2、实行国际化战略, 加快发展海外市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我们也要加快国际化战略步伐, 坚持“引进来, 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实现我国资源的多元化发展!我国要加快海外市场扩张步伐, 积极参与国际天然气市场的开发, 加快国外天然气资源的引进, 利用国际天然气资源的调配,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为国内天然气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 将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未来竞相发展的能源产业之一!

3、依靠科技, 提高我国天然气能源的核心竞争力。

现今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 我们要加快技术创新, 增加我国天然气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有力的推动我国天然气工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天然气能源方面的勘探开发虽然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但依然面临很多难题, 很多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所以我国需要大力加强天然气的技术攻关, 在引进世界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大自已的研发力量, 培养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桂菊, 庄新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评价[J];海洋地质动态;2004年10期

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7

关键词:锰矿资源;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矿山环境

1.锰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锰矿特点:储量较为丰富、类型较多、分布范围广、大型锰矿少,以碳酸锰矿石和氧化锰矿石为主。锰矿的平均品位约为21%,品位较低,占据了我国锰矿资源的90%以上,而富锰矿不到5%;矿物成分较为复杂,如氧化锰矿石中含有软锰矿、硬锰矿和偏锰酸矿等,而且其中有害元素的含量偏高。

分布及开发现状:我国锰矿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地区省份,广西、湖南、贵州、重庆、云南、湖北等地区,这六省所占锰矿资源储量达到全国总储量的85%以上,全国煤矿资源基础储量分布见表1。从开发程度上看,目前已经形成年产锰矿石3500万吨以上规模,锰矿山达700多座以上,开采方式主要有露天开采、露天水利开采、地下开采、露天-地下联合开采等;从资源保障程度看,我国锰矿资源已查明储量静态保障程度在26年左右,预计到2020年能达到45%左右[1]。

2.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问题

品味、开采效率低,成本高:我国锰矿中、小型矿床居多,开采过程中的机械化程度低,导致回采率只有60%左右,再加上国内锰矿石的平均品味本来就低,就造成锰矿开采的低品位和低效率;而锰矿石的成分复杂,有害杂质含量高,对回采的影响较大,而选矿的投入亦会加大,致使锰矿的开采、回采、筛选成本升高。

消耗快,污染严重: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锰矿资源消耗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锰矿消耗量的56%,主要用于制造钢铁、锰合金等制造业;这些制造业不仅消耗着大量的锰资源还耗费了大量的煤电资源[2]。锰矿开采出来进行选矿后就会形成锰矸石,一般处理方法就是堆积在土地上,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污染,而电解锰产生的废水、废渣对环境的污染更为严重,有的中、小型矿企甚至直接不经处理排放废水,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极大的污染。

产品质量差,原料依赖进口:我国锰合金的制造量已达世界前列,但是受制于技术装备差和专业人才少的不足,生产的锰合金质量并不高,大大降低了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且深加工行业路线不健全,在此基础上有些矿企盲目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量,因产能过剩导致市场价格下降,不利于锰矿企业的发展。此外,我国还是锰矿石进口最多的国家,将近有一半的锰矿石原料来至于国外,这极大约束了锰矿产业的自身发展,而且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安全也造成极大的威胁。

3.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建议

综合利用,提高利用率:综合利用是未来锰矿资源产业发展的大趋势,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技术设备差和人才短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高锰矿的利用率,优化整合矿山资源,提高选矿的工艺技术,提高锰矿的品味;加大资源回收的力度,综合开发利用锰矿石,对于低品味锰矿石的利用要引起重视。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锰矿资源所面临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加大锰矿资源找矿力度:发现新的锰矿资源,主要受限于先前技术的问题,所以深部找矿的方法将为延长矿山的服务年限提供基础。海外锰矿资源市场的开拓也极为重要,国外的锰矿石品位含量高,利用投资、参股或合作开采等途径开展锰矿资源的国际合作,首先可以学习和利用国际上的先进理论和技术方法,其次可以缓解国内锰矿石大量进口的现状。

优化锰矿资源产业化布局:我国锰矿资源分布省份较多,但集中在东南沿海、广西和云南等地区,关闭小的锰矿企业,实现集约化的战略目标,在全球市场配置矿产资源的时代,集约化的经营模式是锰矿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依托于有优势的锰矿企业与政府政策以及市场需要相结合,兼并、收购一些小型的锰矿企业,利用大型锰矿的优势和技术带动中、小型梦矿企业的发展,促进资源的整合,使锰矿合理、可持续的发展[3]。

建立锰矿业的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资源共享的观念,锰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复杂是环节,包括勘探、选址、建矿、生产、管理、环保等一些列工程,因此,资源的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避免开展重复工作[4]。保证开发与环保并行,在锰矿开采过程中就要提高资源节约的意识,提高综合利用率和回踩率,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开始。保持长远的资源保障观念,锰矿不仅是一种经济资源,更是一种战备资源,不能着眼于眼前的短缺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要考虑长足的发展和储备战略意识,才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4.结语

锰矿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相当一段长的时期内都是需要大量消耗的矿产资源,其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研究就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工作。为实现锰矿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以寻找新的锰矿资源为基础,优化锰矿资源的产业布局,加大对实现锰矿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投入和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的锰矿产业经济循环模式,保障锰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具备战略眼光,考虑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世琨.我国锰矿资源开采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中国锰业,2011,29(03):13-16.

[2]徐昱,王建平,吴景荣,等.我国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开发对策[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3,(03).

[3]饶天龙.云南锰矿资源的禀赋特征与可持续开发利用途径[J].云南冶金,2008,37(03):62-66.

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8

[摘 要] 小学科学课程是让学生积极探究周围环境,初步认识世界,进行生活和科学启蒙教育的综合课程,知识面广,接触面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许多内容光评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我们结合农村小学的自身优势,从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丰富科学课教学器具,整合课程资源、探索学科间的科学活动等方向进行科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 农村小学 科学 课程资源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小学科学课程确定的性质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由此可见,小学科学课和其它课程相比,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探究性。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小学科学课的主要学习方式。第二、开放性。科学课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方面。第三、过程性。小学科学课主要是燃起小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重在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探究的结果。因此,为了有效地推进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全面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就必须做好科学的课程资源开发工作。而农村小学缺少城市学校相对现成而优资的社会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如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欠佳、没少年宫或科学馆等,这些时时困扰着科学课教学的高效开展。但农村小学也有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农村自然环境的优势;二是农村学生活动的优势;三是农村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的优势。我们要立足农村,依据农村的现有条件,把这些优势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相结合,有效挖掘课程资源,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为农村孩子科学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一、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开发科学课的课程资源

1、野外考察

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科学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把科学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科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科学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我校地处山区,在教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时,我特意把课堂搬到事先考察好的坡沟地带,让学生通过观察,寻找这些卵石是从那里来的,理解“风化作用”和“搬运作用”这两个词的具体意义,观察比较坡上、半坡和坡下石块的大小及形状,从而了解卵石是怎样变圆的,在观察和比较中,学生了解了卵石形成的全过程,这样在让学生小结着部分内时,一般的学生都能说的头头是道,免去了“风化作用”和“搬运作用”这两个模拟实验,既节省了时间与直观奏效。

2、参观访问

校属地蕴藏的极其丰富的乡土资源,我们就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我校周边有个晨龙太空植物园,里面种植着许多瓜果蔬菜,由于他们采用的是太空种子,所以与我们在农贸市场中常见的瓜果蔬菜大不同,因此我定期组织学生到栽培基地实践和考察。学生们采用参观、访问、调查等方式,了解西红柿、黄瓜的科学种植技术和它们的效益。学生们知道了有关反季节蔬菜的生长、管理过程,懂得了科学技术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领先作用,唤起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二、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创设科学教学氛围

1、建立实践基地

校园内建立了供学生兴趣活动的植物园、气象观测站等科学活动基地。植物园种植品种的选择上,我们本着四个原则进行安排,以适应讲授不同时间、不同种类、不同环境植物的需要。这四条搭配原则是:不同季节的植物搭配,喜阴和喜阳的植物搭配,当年生和多年生的植物搭配,根生、籽生的茎插的植物搭配,较好地满足了各个年级和各段时间植物课教学的需要,如《植物的一生》、《新的生命》和《生命与环境》等,都是在实验基地这个大课堂上完成的。可根据教材内容及季节变化让学生自己选种、栽培,以增加学生的植物生长和种植知识。

我们还邀请了当地的种植大户来学校作科学栽培讲座,并作现场指导。请科技能手做学校校外科技辅导员,定期到学校对学生进行科技辅导。课上,“小科学迷”们活跃在实践基地上,忙着开展“挖沟”、“翻土”、“施肥”、等小种植、小试验。“自古实验出真知”,一次次的尝试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到了课后的业余时间,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在自家小院中饲养家兔、鸽子、蜗牛、鸡或是金鱼养殖,这样,既增加了家庭收入,也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

2、建立科普活动室

科普活动室的建立是为了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室内环境。科普活动室的后墙建立科学专刊,结合课文的教学内容,定期刊登和或展示有关教材内容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设立图书角。图书可以是从学校图书室借出,或同学间每人献出供大家调剂阅读,有的是班级集体订阅一些科学报刊杂志,设有专人管理这项工作。还设有科技作品陈列区。把学生自己制作的观察实验小作品、自然日记、小发明作品及生物、矿物标本陈列出来,学生有一个互动学习的机会,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在教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尽情欣赏大自然美丽景色,领略祖国灿烂文化的同时,还随手收集一些当地的岩石、小昆虫,植物的花、叶、根、种子等,并把它们制成标本,陈列在科普活动室中,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整体协调校园绿化建设

校园绿化时,既要整体布局,又要考虑选择多样树种和花,随时让学生观察、发现校园四季自然环境的变化,为学生认识、了解自然科学知识服务。让学生观察春季绽放的鲜花,夏季活跃的鸟虫,秋季飘零的落叶,冬季皑皑的白雪。我们在每班教室的窗台上,摆放上盆栽的菊花、文竹、吊兰、仙人掌等花卉植物,学生定时观察其生长情况,并做好生长记录;在校园的花坛中栽种着牡丹、芍药、玉兰、迎春花、法桐、侧柏、龙爪槐等这些活动基地让学生们学到了知识技能的同时,又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认识了自身价值。

三、就地取材,丰富科学课教学器具

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制约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如何立足于现实,在进一步加大力度装配、建设实验室和仪器室的同时,走自我创新之路,探索出一条既适合于现代实验教学的需求,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呢?我们在用足用活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教师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活动。这样不但解决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实验教学的开设率。

1、废物新用

废物利用是克服实验仪器不足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造一艘小船》一课中,我就利用泡沫塑料雕刻成船模型,用废弃的“眼睛按摩器” 的电机做动力,用孩子玩过的塑料“竹蜻蜓”作螺旋桨,电池作电源,联上导线、开关,制作了一只电动模型船。上课直接在校园旁的池塘边进行,让学生观察“船怎样在水中行驶”。老师有目的地提问:是什么力使船在水中航行呢?恰到好处地把学生们的好奇心引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上来。如果没有自制的船模在池塘内作航行演示,只让学生看看插图,听听教师的讲解,是难解决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

2、替代材料

科学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村小学科学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科学)事物。科学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科学)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到沙堆中捡鹅卵石、到石子中捡有植物及小动物化石的石片也是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趣事。这些教学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确保了科学课教学规范化、现代化、一体化的优化运行。

四、整合课程资源,探索学科间的科学活动

随着科学教材一次次的修订,教学内容日趋丰富多彩,大都与我们的农村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教师是教材的二度开发者,在教学中,我们立足于课堂教学,放眼于农村教育资源,千方百计地寻求两者的缔结点,发掘教材中的内在因素,将有关知识放置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大背景下,综合其他学科,在教学中拓展延伸,不断充实知识内容,从而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书本中的有关文化知识,更深切地体会到身边的事和物都是学习资源,并能从中悟出一定科学道理。

1、语文与科学的整合

例如语文课学习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以后,学生对环境保护问题有了深刻的体验,这时科学老师乘势而上,顺应学生的意愿,开展了一系列课外拓展活动。学生为了解环境污染情况,进一步向人们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分成小组到周围考察水土流失的情况并拍摄了照片,了解小河的水污染状况并采集样本。同时,资料收集小组的同学则深入图书室或上网查寻相关资料。在两个多月的调查中,学生们收集了详细的环保资料,统计了丰富的污染数据,在科学老师的倡议下,召开了“让

地球更美”的主题中队活动,并邀请部分厂矿企业领导参加。本次学生的调查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撰写的书面报告,引起了镇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举摧毁了一个破坏水源头的地下小造纸厂,改善了居民生活用水的质量。这事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家乡、爱农村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信息技术与科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以其色彩鲜艳的图像、动画、音像效果和灵活多变的特点深深吸引着学生,采用幻灯、投影、计算机等多媒体,能使《科学》课的教学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教学《生物与环境》这一课时,可以用FrontPage制作课件(内含大量图片、文字、和录相资料)把整节课分为四块。⑴先以色彩鲜艳的图片切入,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熟悉的猫眼瞳孔的变化为例,用电脑出示一组图片,我提示学生:“你动一动鼠标,看能看到什么?”学生很好奇地动了一下鼠标,鼠标提示:“点击我可以放大图片呦!”放大了的图片看起来更清晰,有的同学很快反应过来是光线对猫眼产生了影响。⑵学生有了小小的成功后,鼓励他们继续讨论和探索其他图片,对于学生能自己解答出来的,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他们不知道的,追问:“你们想知道吗?你们可以自己来查查‘文字资料’。”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带着疑问动手操作鼠标点击第二部分‘文字介绍’。⑶学生了解了基本知识后,接着再问:“你们还想知道更多的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吗?那么自己试试点击‘录像资料’吧。”电脑出示2个录相片,(分别是环境对动物的影响、环境对植物的影响)扩展知识,加深印象。通过动画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环境会对很多生物产生影响。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看了上面那些文字、图片、录像资料,最后的总结学生基本上能自己说出来了。有的学生说:“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影响。”有的学生说:“生物要在变化了的环境下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去适应环境,如果不适应,就会灭绝,就像恐龙一样。”还有的学生说:“如果世界上的生物都灭绝了,那势必要影响到我们人类。”在学生讨论出这些结果以后,因势利导地问:“我们要怎样保护生物呢?”学生们会很快说出:“我们要保护生物,就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教师再问:“看看咱们讨论的结果是否和科学家们总结的一样呢?你们点击‘课上总结’看看。”学生们看到自己总结出来的结果和科学家的一样,别提多高兴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实践告诉我们:善于利用我们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结合广泛的农村教育资源,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地域优势,挖掘农村的地方资源,创造性地为科学课教学服务。这不仅能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也可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农村小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探寻出一条新途径。参考文献:

1、《科学课》----《农村天地大有作为》 2011.3

2、吴云《亲近自然体验科学》《实验教学与装备》2003.2

3、史文杰《如何开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 《小学科学教师论坛》 20011.11

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9

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080403020张文兰

【摘要】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资源对幼儿教育和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正在日益显现。幼儿教育资源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幼儿教育,有利于实现幼儿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发展的各种因素。幼儿教育阶段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很多,除了幼儿园内部及社区的教育资源外,还包括广泛的自然资源、历史名胜资源、民间艺术等各种园外教育资源等。本文就从以上几种园外教育资源,探讨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园外资源

一、问题提出

幼儿教育资源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幼儿教育,有利于实现幼儿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发展的各种因素。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1]但是笔者在幼儿园的见习中,认真观察有关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方面之后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利用的最多的是幼儿园园内、社区、节日文化的教育资源

2、自然资源、历史名胜资源、民间艺术资源已经有纳入到幼儿园课程资源建设中并做了不少实践与尝试,但在具体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而且普遍存在诸如开发与利用园外资源流于形式,资源开发不够全面与比较零散,缺乏科学的整合模式等问题。本文就针对如何有效地把以上几种源整合到现有的幼儿园课程资源之中,为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做一探讨。

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老师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在组织幼儿的活动时,很少将幼儿带出幼儿园的大门,让幼儿走进大自然中、体验自然、亲近自然。因此,幼儿很难在大自然中获得有意的生活经验。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要扩大儿童眼界,丰富儿童,要指导儿童向大自然、大社会取教在这广阔里,有着内容极其丰富、生动形象、富有生命力的活,这对于儿童认识自然、了社会具有无法替代的用。”[2] 可见,大自然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资源。我国的幼儿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即以社会为学校,自然教室的范围,不是在房子里,而是在天地间。[ 俄国著名教育家卡普捷列夫曾提出:“儿童需要亲眼观看太阳的起落和月亮,一句话,必须与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现象融合在一起。”[3] 确实,大自然为儿童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环境,是他们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生命源泉。

(一)带领幼儿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体验自然、亲近自然并融人自然

1、从根据季节的变化充分挖掘这一自然资源。

如在泉州,春天可以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观赏森林公园五彩缤纷的桃花、泉州的市花“刺桐花”等等有代表性的花卉或只植物让孩子们感受春天的气息、春天的黯然生机。夏天,可以带孩子们到东湖公园、或是西湖观赏亭亭玉立的荷花或是在绿荫地下畅想、讲故事、听故事。同时泉州也是一个沿海城市,教师还可以带领孩子们到海边、筑沙堡、玩泥巴、捡贝壳石子、看海浪渔船。秋天,天高云淡,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色彩最丰富的时候,看漫天飞舞的各色树叶,听一地金黄的落叶踩在脚下的沙沙声,还可以带孩子们到果园参观,到田间秋收,感受秋天的沉甸甸、喜洋洋。冬天,雪花翩翩飞舞,大地银装素裹,可以让孩子们到户外堆雪人、打雪仗。体验下雪的快乐。

2、利用自然中的天然材料

自然界中的草一木、一土一石都可以成为激发儿童创作灵感的有用材料,一片叶子,一根树枝,一把细沙,一颗石子,是儿认识、探索世界的凭借,也是他们进行操作和创造的绝材料。不同的天然材料具有不同属性、质感,以及不同肌理效果。能给儿童带来不同启示。我们可以和孩子一收集周围环境

中的天然材料:石头、树叶、贝壳、蔬菜瓜果„„让孩子动手动脑进行操作、创造。如,秋天的树叶,在语言活动中,是儿童发挥想象力创故事、儿歌的素材。在科学活动中,树叶可以用来排序分类、比较。各种各样的树叶,在美工活动中可以作为种图案的创作材料,制作出形象生动的图案。同样,石头种子、贝壳等都是孩子们探索、创作活动的材料。儿童操作天然材料的过程中,了解了不同物质的特性,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

(二)在自然角和种植区中创设富有自然气息教育环境

首先,在幼儿园中种植各种植物,供幼儿观察、认识、游戏。这些植物应该是发芽周期短、生长迅速、变化显著的花卉、树木,这样有利于儿童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其次,开辟种植园,让儿童参加种植蔬菜、瓜果,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此外,还应在幼儿园饲养一些小动物,如小蝌蚪、小金鱼、乌龟,供幼儿观察、探究。

三、历史名胜资源开发与利用

在幼儿园的见习中,幼儿园因为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在对历史名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不是很多,而这些历史名胜生动形象,是幼儿教育不可多得的宝贵的丰富资源。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讲过:“幼稚园的程可以用自然、社会为中心”,“儿童的环境不外两种:一种是自然的环境;一种是社会的环境。[4]自然的环境就是各种动植物的现象。社会的环境就人、家庭、集社、市廛 等类的交往。”历史名胜多历史、自然、人文、社交等综合特点,充分利用史名胜的这一综合特点对于幼儿的德育、智力、育、体育的开发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结合当地特有的历史名胜来开发教育资源

如,泉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城市、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因而泉州拥有丰富的历史名胜资源。如,开元寺、关帝庙、天后宫、东西塔、闽台缘博物馆、郑和下西洋的雕塑等等都是历史文物建筑。还有泉州著名的山川如,清源山、大坪山等都是幼儿园很好的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功能,首先他具有节约教育成本的功能。其次有实物展示的功能和美学教育的功能。最后有文明社交教育和锻炼幼儿体能技术的功能[]。因而幼儿的德育、智力、育、体育的开发都是大有裨益的。

我们知道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直接体验的。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幼儿参观、体验这些历史名胜建筑,老师可以静心策划一些历史故事,讲述给孩子们听,也可以作为孩子们的导游,向孩子们进行介绍文物建筑、名人的故事。这样孩子不仅有情感上的体验、还有知识上的收获。

(二)利用历史名胜资源进行幼儿教育是需要的问题

组织幼儿去历史名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虽然是一个非常有益的事,但也是一项非常细致、复杂的工作。一是由于历史名胜大多是旅游胜地,风光虽好但地形复杂,稍不留神就会发生危险;二是历史名胜游客众多,人员成份复杂,组织不好容易发生幼儿走失情况;三是历史名胜大多是文物保护重地和自然保护区,儿年龄小,控能力差,管不好容易发生在文物古迹上乱涂乱画,在自然园林中游玩时,生摘花、折草的现象。为此,组幼儿去历史名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实践教学前老师要对每次幼儿行走的路线进行精心的设计。确定出每个教学重点区域和重点引导幼儿实践科目的内容、时间和目标。尽可能得做到“幼儿在无意中学”,“我在有意中教”。

2、每次实践教学时最好有保健医生与同行。带游玩,证幼儿的安全。

3、在游人较多的地方组织幼儿活动时,尽能地组织幼儿手拉手排成路纵队行走,以防止幼儿走失。

4、每次实践教学前都要事先找好厕所的位置,幼儿需上厕所时一定要有一名老师引导、跟随。不能让幼儿乱拉乱尿,又不能让幼儿在解手时发意外。

5、要注意利用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社会意识公共道德意识。教育幼

四、民间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和民间美术等。民间艺术能培养幼儿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能带给他们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5] 因而民间艺术资源对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有很多幼儿园已经意识到民间艺术对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开展了幼儿民间艺术教育,努力创设民间艺术教育的环境,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依据民间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充分挖掘、精心创设与民间艺术教育相适应的环境资源。例如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中,试图探索如何使幼儿对戏剧、工艺、腰鼓、木偶剪纸、染纸、中国结、泥塑、蜡染、舞蹈等多种民间艺术。

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促进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民间艺术活动中,从而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感知美、想象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愉悦。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审美感知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是审美心理结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各种有价值的民间艺术资源促进幼儿各种能力发展?

(一)创设一个富有美感的环境。

优美的环境可以激发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兴趣,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可以通过参观古迹或民间艺术作品展览,如民间剪纸、风筝、民族绣品、各地面塑、民间布玩具展览等容易吸引幼儿兴趣的活动,让幼儿对民间艺术有直观的感受,让幼儿感知民间艺术的存在形式,让民间艺术的客观历史、造型和色彩直观地展现给幼儿,使得幼儿产生对民间艺术初步的意识,增强他们对民间艺术的感觉和情感。

(二)充分挖掘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其实要充分的挖掘当地的民间艺术,如,泉州本地有名的“南音”,惠安的“惠安女文化”、“石雕、影调”,德化的“陶瓷”,人们代代流传下来的各种戏剧如,梨园戏、高甲戏、皮影戏等等。例如,在利用戏剧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设计个主题活动,利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开展,如,可以通过,角色的表演、绘画的创作,游戏、区域活动、歌唱表演等等。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体验民间艺术带来的乐趣。同时这些教育资源的利用不仅可以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能力,同时还可以获取对本土民间艺术的认识,从而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三)从幼儿的兴趣切入开展民间艺术教育。

教师在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中,应该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及兴趣倾向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民间艺术作品。这样有助于幼儿把感知经验系统化,有助于幼儿把从日常感知向真正的审美感知方向发展,从而培养其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总之,幼儿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关键是幼儿园要善于巧妙的利用各种资源,同时要对各种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资源吸纳进来并加以整合,形成一个模式,以便更好的促进幼儿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12.[2][3] 边霞.园外幼儿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田.幼儿教育,2004,(9):42.

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10

关键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问题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55-1

1 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生态问题

近些年,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任意开发随意利用,造成了我们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土地资源污染破坏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可知,我国每平方公里人数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根据《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可知,我国现有土地面积为18.31亿亩,人均面积为1.4亩,不足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再加上我国难以开发的土地资源面积巨大,土地资源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尤其是我国耕地面积逐年缩小,耕地土地资源非常匮乏。现在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已经达到100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还有三分之一是难以开发和不能开发的资源,比如:沙漠、戈壁、积雪地、沼泽地、石山、裸地等等。

1.1 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恶化

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导致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恶化范围在逐步扩大,危害程度日益加深,其具体表现在土地面积侵蚀面积增大、城市建设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用地农药用量超标土地污染严重、土地盐碱化严重、草地森林不断退化、湿地减退、生物多样化锐减、土地结构遭到破坏。目前我国的沙漠化面积已经到了174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土地总面积的18.13%,造成我国的经济损失达到500多亿;水土流失的速度超过了治理速度,需要新的治理技术加快治理速度。

1.2 城市用地浪费严重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城市用地面积急剧增加,工业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大量耕地被占用。根据2005年的城市用地显示,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已经增加到427.4万亩,要比2004年增长了6%。这组数字说明,我国可利用土地在逐渐减少。另外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比例失调,行业内部也存在這种现象,城市有限资源不能合理最大化的利用,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得不到土地资源最大价值开发利用。

1.3 农业用地急剧减少

农业用地急剧减少的原因很多,首先是由于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自然灾害导致农业耕地面积减少。另外非农占地现象严重,而且造成农业耕地永久性流失。非农业占地规划性不强,盲目性大,不仅使所征集的耕地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也使周边耕地备受污染,从而影响农业生产。据2005年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建设面积为318.2万亩,占耕地面积80.2万亩,说明所征集耕地建设约占总建设面积的四分之一。农村住宅基地规模过大,这是我国农村尤其是东北农村遗留下的问题,住宅基地过大,没有形成集中建设,大量耕地用在房屋建设,使得耕地面积浪费。

1.4 污水灌溉和环境污染破坏土地资源

造成土地污染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有工业、生活、农业以及交通,这几方面是土地污染的主要来源。从工业方面来说,近些年乡镇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一些问题不可忽视,乡镇企业分布广形成不了集约化发展;资金不足,使一些设备得不到改善;技术落后,制约企业进步。工业中的“三废”排入河流以及农田,造成土地资源的污染。据先关统计我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高达到200亿吨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也达到65亿吨,占地面积约为5万平方千米,再加上城市生活垃圾,土地资源浪费极为严重。此外,不合理的开采也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

1.5 土地资源重金属超标

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对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大作用。但是其对空气的污染、水体的污染程度却越来越深,而水体和空气污染最终都会导致土地的污染。在我国造成土壤污染最为严重的是重金属污染。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高达两千万公顷,约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因重金属污染造成我国粮食减产1000多万吨。这种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元凶是不规范的采矿和金属冶炼;在耕作区不合适使用化肥是造成总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在农业区很多农户不按照要求进行施肥,最终使土壤中所含的金属超标,从而改变土壤结构,致其肥力下降,另一方面是复合肥本身所含有的镉超标。

参考文献

[1] 中国环保总局网站.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OL].

[2] 中新网.国土资源部公布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OL].2006-4-5.

上一篇:加倍与一半教学案例下一篇:年士兵入党转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