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2024-07-20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共10篇)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篇1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一大批专科院校通过合并升格为本科高校院校。这类院校很多带有以往师范专科的办学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而要实现从专科向本科的实质性转型, 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以适应本科教学的需要。农学专业作为众多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之一, 面临诸如招生困难、课程设置不合理, 师资队伍老化等问题。如何改革地方高校传统的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是众多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共同面临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农学专业目前发展中的现状和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以备兄弟院系借鉴。

目前地方本科院系农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1. 新建本科院系农学专业新生报到率低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 新建高校的不断增加, 高考考生可选择的专业范围也越来越宽, 甚至即便拿到一纸通知书对不满意的专业依然可以选择放弃。对这一问题, 在新升格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表现得更加突出, 而对于“冷门”专业新生报到率更低, 农学专业甚至到了难以开班的程度。从安康学院2006年—2009年四年的农学招生情况来看, 2006年和2008年招生人数均为30人, 而两届新生报到人数分别为16人和10人, 2007年和2009年停招。招生的困难造成了招生计划的浪费, 办学资源闲置, 学校办学声誉下降等负面影响, 于是学校综合考虑对农学专业实行隔年停招。

2. 传统农学专业特色优势不明显

新建本科院校中传统农学专业是由以往高职高专甚至中专农校升级而成的, 形成了固有的培养模式, 农学本科专业一般模仿其他院校本科的课程设置, 仅讲授大田作物的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等内容, 专业特色不明显, 与其他院校差距较大, 同时也存在与其他名牌高校农学专业同样的问题: (1) 课程体系设置单一, 主要是围绕农作物生产技术, 而对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开设很少, 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 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2) 知识陈旧, 教学中照本宣科仍很严重, 没有把现代科研成果有效地融入教学中。 (3) 实践环节薄弱, 学生用于理论学习的时间偏多, 实际动手和操作较少, 参与实际生产的机会少, 进入社会后适应期长, 在工作中缺乏创造性。 (4) 教育方法死板, 以灌输式为主, 考核方式单一, 造成学生只注重理论的死记硬背, 轻视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而作为身处以第一产业为主要经济收入地区的地方高校, 农学专业还存在与当地农业生产脱离等问题, 未能有效发挥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3.投入不足, 实习实践条件难以满足本科教学要求

实习条件对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学生综合技能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安康学院为例, 2006年升本建院以来, 学校重点是在基础建设方面加大投入, 在实验室设备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相对投入较少。在农学实验实习方面的投入平均每年约10万元, 远远无法满足本科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

4.学科建设缺乏后续人才

以安康学院为例, 从新建本科院校中农学专业的教师层次结构来看, 虽然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比例达60%以上, 但学历多为本科以下且多数为高职高级讲师转聘而来, 45岁以上教师占70%以上。学院作为新升本院校虽不断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 但从办学的综合效益出发, 对高层次农学人才引进相对较弱, 致使年青专业教师人员比例较少, 教师队伍人员缺乏后继人才, 已严重制约了专业的发展。搞好专业建设, 离不开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 能适应教学和科研需要的师资队伍。

地方院校农学专业改革的方向和实践

1.政策调整为传统专业带来发展契机

2003年—2012年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均涉及农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特别是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振兴发展农业教育, 要求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 加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 因地制宜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等计划。同时陕西省制订的“振兴计划”已实施了3年, 为涉农专业的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政策的支撑为我校的农学专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院系召开多次研讨会, 认为利用好政策, 改造好专业, 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使专业开得好, 办得稳, 学生能学有所长, 稳定就业。

2.结合当地农业发展, 正确定位专业方向

安康市是秦巴山区以农业为重要财政收入的地级市, 近年来积极探索农业的发展方向, 提出了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主大力推进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思路, 通过这几年的实施成效显著。作为地方院校首要任务就是要为地方建设贡献力量, 再结合好的政策支撑正确定位专业方向, 改革专业, 才能使传统专业焕发新的活力。根据这一思路, 我们于2010年改革专业方向, 确定植物工厂化生产作为农学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2010年、2011年两年的招生为30人, 报到人数分别为26人和25人, 报到率均超过80%以上。招生的良好局面, 让我们更有信心办好专业, 2012年学校下达的农学专业招生人数提高到40人。结合当地农业发展, 培养出能适应当前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 这是我校农学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3. 改革培养模式, 突出实践训练

专业方向调整后, 我们同样意识到专业要有特色, 必须要有不同以往的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实行“3.5+0.5”培养模式, 即7个学期校内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技能, 最后一学期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从事农技实践和农业管理实习, 近一步提高对专业工作的认识。

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对学生专业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 我们在实践训练的课程设置方面作了大力的调整, 以模块化形式替代以往单一的课程实习。此模块化实践训练方式将相关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开设, 如植物快繁技术、工厂化育苗与无土栽培、设施栽培等理论和实验课程安排都在第6学期, 实习课程植物工厂化栽培管理实习模块开设3周, 使学生掌握从植物组培、育苗和栽培管理的整个技术环节, 改变了以往只针对某一项进行实习, 学生动手少, 效果不佳等缺点, 提高了实习的整体性。2010年在2008级农学专业进行了设施园艺、植物生产学的课程实习的模块化试点, 实习不仅进行了实地参观、还进行了蔬菜育苗嫁接技术的训练, 学生均反映提高了对专业的兴趣, 实习效果好。同时学院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先后与安康市农科所、汉阴县农业局、西安植物园等相关单位建立8处实习基地, 保证学生既能了解现代农业生产的方式又能亲自动手参与生产实际, 达到实习应有的效果。

4. 完善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专业方向确定后, 通过多次讨论和征求部分企事业单位专家意见, 形成了新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此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理解掌握植物工厂化生产的相关理论和应用技术, 并具有创新意识和现代理念, 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能在基层生产一线从事与设施农业产业有关的设施作物生产和管理、种苗规模化生产和管理、设施产品的开发和销售等相关领域的工作。在对实践课程进行模块化的改革后, 对理论课程也作了大的调整, 课程设置上力求精炼专业课程, 弱化深奥理论知识, 提高实际应用课程的课时比例, 如将遗传学和植物育种学两门课合并为植物遗传育种, 提高设施园艺、设施栽培等课程的课时量, 最终建立“专业课程精, 实际应用强”的课程体系。体系重点以植物工厂化栽培技术和农业园区规划管理两个方向进行课程设置, 同时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如开设农产品贮藏和加工等选修课, 要求学生既要懂技术又要懂一线生产的管理, 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农村, 了解农村现状, 为以后到农村从事“村官”、“技术员”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进行改革调整后, 招生报到率的不断增加和较高的就业率使传统农学逐渐走出停办的困境, 学院在人才引进、实验设备等方面也相应地增加投入给予扶持。专业改革是一系统工程, 既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人才得到社会认可, 又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 才能真正使传统专业更好地服务地方, 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新华网, 2010-06-06.

[2]张来武.以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 2012, (4) :5-8.

[3]高贵临.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新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 2002, (03) .

[4]叶取源.加强农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07) :20-21.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篇2

学院: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班级:农学姓名:XXX学号:8888888888联系电话:XXXXXXX2078

实习时间:2012年5月—2012年9月

实习单位:云南省普洱市烟草公司宁洱县分公司

一、实习概况

五一节过后,实习工作正式交接,开始五个月的校外实习时间,我们的工作内容在导师的指导下有序地开展。虽然说工作地点很偏僻,实习内容简单枯燥,但我们乐在其中,看到并学会了很多自己欠缺的观点和社会技能,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与肯定,在离开返校还后还一直眷顾着实习当时的美好时光!

二、实习内容

1.工作内容:主要负责小区试验的设计、烤烟在大田时期的生育调查与记载、烟株长势的记载与分析、病虫害情况的统计、气候环境变化的统计以及样品的采集等数据采集与整理工作。

2.细节展现:我们负责的实验课题安排在普洱市宁洱县勐先哈尼族自治乡红塔普洱生态烟叶示范基地。这除了普洱茶文明世界外,还有这著名的生态烟叶,在2010年全球烟草界知名专家实地考察后,也已经远销海外,这里的GAP管理系统是全国的烟叶生产系统中最先进最完善的技术。此外,这里的人很热情,不管我在工作或是休息时间,当地的烟农们都很支持我的工作和关心我们的生活。

由于实验田隔我们休息食宿的地方6公里,单位要求我们早八晚五的作息时间,所以还为我们准备了交通工具——自行车,在这里的每一个工作日都都是往返26公里,这一开始还不能适应,后来慢慢的就爱上了这项运动。

由于实验小区的设计在适应当地田地水土环境的原则上有些冲突,所以在大田管理上增加了些困难。由于课题的要求,试验田分别设在两个不同的海拔,我们的兵分两路完成工作。试验性质的工作,本身就要求紧密细微,六七月份的雨季正是试验的关键时期,工作依旧继续,工作的热度依然保持,开始也有抱怨过,后来才真正认识到工作的概念和性质,以及我们工作的重要性,感觉们的工作很

值得,把田间农艺性、病虫害状调查等前续最难的工作完成。

大田期过后,紧接的工作就是原烟烘烤调制与分级测产,烟叶样品采集。采收时候的小区烟叶分编分装要细心,是个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我们的轮流替换吃饭,这样监督下才能保证烟叶的分试验、分区上杆。烟叶烘烤特性统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一般由专业的烘烤师来记载。捡样是个技术活,得掌握相当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培训认可,由于涉及的试验多,必须得分区分课题进行,以免出现样品混杂、缺样、重复、标签混乱等问题。

样品采集结束后的任务就是试验数据的整理。我们的数据在田间采集之后就开始陆续开展,只有最后的产量产值记载表的录入与整理。我们得以有时间做试验总结与汇报,最后与9月21日顺利完成课题在田间原始数据和样品采集的全部工作,比往年提早10天结束。

三、实习心得

将近半年的时间,这实习酸甜苦辣滋味齐全。我们至少也实习过,可是还真没这次认真深刻过,之前的实习感觉就是顺其自然,跟着时间走,甚至是时间推着我向前走,没想过为什么要实习?做那些无聊的事情为了什么?

勐先,在这里我真正认识到了我刚出学校时缺什么∶缺的是主动,不会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甚至不会主动提交问题的答案;缺的是信心: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因为不自信所以形成了对环境的依赖,对周围人群的依赖;缺的是坚持和耐性:对很简单得谁都可以完成的事情,有耐心能坚持的人胜出;缺的是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笼统说的天真的大学生,很多麻烦事若是自己长个心眼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在我的实习期间也是有过苦甜不是滋味的事。

那水那山,勐先那地方;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值得收藏的记忆。除了工作以外,生活当中留给我很深刻印象的是一起工作的同事,他们给了我们更多的是工作上的提醒、帮助和生活中的关怀。让我深深的记住感恩的深意。在这,我开始认识到什么是"工作"的含义,体会到社会环境对我们初出茅庐“新兵蛋子”压力,认识到自己骨子里缺少的东西"表现力"。

农学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刍议 篇3

关键词:学习兴趣 重要性 专业实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动力源于兴趣,只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首先,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进行必要的职业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兴趣,介绍农业的基础地位及其发展趋势,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农学专业的科教片,参观科技示范户生产经营情况,并组织学生进行农村科技示范户经济效益的社会调查,通过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对农村和农业生产的情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对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有了亲身体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农业技术有奔头,产生了一种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和振兴本地农村经济的历史使命感。其次,课上采用灵活多变教学方法紧紧吸引住学生。本来就很枯燥的农学理论专业课,如果只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巧用比喻化解疑难。

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

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人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支到我传到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衣服来尽情的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3)理论知识实际化。

讲无氧呼吸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真实的体会,最常见的例子出发:长跑后总感到腿部酸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在肌体组织里积累过多会使人觉的酸痛。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

(4)利用趣闻轶事引领主题。

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他写到:“如果我们结婚,我想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你一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他们能梦想成真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虽说不清道理,但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强调理论课的重要性

专业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是高考检验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同时也要强调理论的实用价值。所有技术都是以理论为支承的。理论一般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规律,其内涵较深,对职中学生而言,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指导实践。因而对理论课的讲解就要根据教学大纲、高考标准,针对农学专业技能的需要,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来把握深浅。讲法上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灵活掌握,使学生容易接受。

三、专业实践是理论教学的延伸

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通过理论教学获得的专业知识得以验证。增强感性认识,强化教学效果。同时又是检验理论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通过实际观察与操作,学生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检测,找出不足,调动积极性。这样理论课的讲解始终要与实践结合起来。多形式多渠道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到田间实习,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学习,使学生学到最新知识、掌握最新信息,以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缺点。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会和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真正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在动手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总之,唯有动手才能全面地检测到专业课教学的效果,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植物细胞肉眼看不到,如果不直接观察,这一部分内容不可能学好。这里就要借助显微镜,让同学们直接看。眼见为实。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怎样使用显微镜的技能。此外,我们还每年带学生到学校农场进行实习基地建设,有计划地有组织地的让学生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查和农产品的市场调查。让学生真正地学到了技术,培养了热爱农业、善于钻研的优良品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为培养专业技术打下了基础。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篇4

1 统筹安排, 积极引导

首先, 农学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促使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进行掌握, 同时还要对学生热爱三农、服务三农等思想进行培养。农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转入热门专业的想法, 农学专业的学生并不爱农。因此, 一些农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学校开展的生产实践课程兴趣不大, 在农学相关的实验、实习过程中不愿意动手, 只是站在旁边观看走过场;对于一些需要花费较多精力、体力及一些难度较大的实践课程, 有些学生不愿意参加[4]。长此以往,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 农学的实践课程仅流于一种形式。因此, 任课教师要积极引导, 培养他们树立学农爱农的意识和从事农业、服务农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他们认识到农业是中国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 从事农业也是一门前景比较乐观的工作领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 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农村和农业的现状, 及时了解中国的涉农政策和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掌握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其次, 应该根据农学专业的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课教学大纲和实习内容, 再根据实践课的具体内容统筹安排实习时间及地点。在农学实践课程的开展过程中, 应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 对于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操作内容, 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亲自制定具体的措施并进行操作, 老师仅在旁边观看, 在学生遇到技术难题时适当地予以引导[5,6]。通过农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 不仅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 促进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遇到困难时能够面对, 养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 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其综合素质,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严格要求, 认真对待

实习计划是生产实习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 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对学生的要求是必须积极参与到生产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参加到主要作物生产的全过程, 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 严格按照实习计划开展实践活动, 保证实习内容不减少, 并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做到课堂理论教学指导生产实践, 生产实践巩固和丰富理论教学,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而学生又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为了充分体现实践课教学的客观科学性,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改写实习总结为田间操作, 并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考核, 考核的内容主要有书面报告、现场提问或实地操作等, 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提高, 还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3 保障实习场地和实习经费充足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最基本的条件之一, 因此应重视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 首先应保证有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 可以说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对教育质量的高低产生明显的影响。在扩招前, 一般高校的办学规模还相对较小, 实践教学基地大多位于校内, 实践教学开展起来较为方便。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校园内的用地也存在越来越紧张等问题, 农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内越来越小, 再加上近年来物价的不断上涨, 有限的实习经费的功能大大减少。因此, 能开展的实践教学越来越少。为了解决目前的困境, 农业高校亟需提高人均实践教学经费, 同时, 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 与当地有条件的企业展开合作,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实践教学问题, 也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研发水平, 从而实现产学研的稳定发展, 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大好局面。

4 结语

应以现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 以转变观念为先导, 实践教学改革为核心, 能力培养为重点, 条件改善为基础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从而提高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针对农业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革措施, 以期为实践教学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曹凑贵, 张献龙, 傅廷栋.改造传统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农业教育, 2004 (1) :21-23.

[2]周凤珏.农学专业教学计划的现状及改革思路[J].广西农业科学, 2008, 39 (6) :850-852.

[3]翟云龙, 文卿琳, 李新裕, 等.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7) :12-13.

[4]胡大有, 王爱云.高职院校农学专业可持续发展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5) :224-225.

[5]黎国喜, 唐湘如.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传统农学专业改革模式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2) :309-310.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篇5

一、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弱化权威,做新时代教师,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基础和保障

一直以来,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可以借助所拥有的知识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式来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在学生面前是权威,学生只要跟着教师的脚步走就行。现在学生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学习的内容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教师们对有些问题不能解答,这样可能会导致师生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切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绝对服从。但现在,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方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若想具有说服力,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讨有关问题。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谁就首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教师失去了以往的优越感,他们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由“我说你听”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这样,新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至此才有了基础和可能。当然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这对教师确实也是一个挑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不一定是解题之道,“业”也不仅仅是作业,“惑”可以来自于所接触的任何一个领域。正因为如此,新世纪的教师难当。实践证明,只有在和谐民主的课堂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展示,各种奇思妙想、独立见解才会层出不穷,课堂将不断出现精彩的生成,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这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必经途径

(一)重视第一堂课教学

学生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了。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自信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动力,要使学生学好农学,职校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形成自信向上的人生观,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喜欢这门科学,并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一门新课程的学习,学生是否对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第一堂课的讲授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甚至于学生会因为这一堂的感觉而决定日后是否会从事此专业,因此,对于第一堂课的讲授,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

(二)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奇特的、大胆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猜想。“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鼓励猜想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意识的重要手段。由传统的“接受学习、被动学习”转变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上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就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学生就能主动参与互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十分有效了。在课堂中教师要学会欣赏、赞美每一位学生,要以鼓励学生为主。此外课堂互动形式要多样,在课堂上互动的形式除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同时也应有学生之间的交往。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在农学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启发和讨论尽可能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突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模型、录像等进行直观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等进行现代化教学,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使用动画来展示某些过程,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达到良好的教学的效果。

在现行的招生制度下,职高生源质量普遍较差,而且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在教学中,教师应正视学生的这些特点,主动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正确认识学生,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实施区别化教学,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促进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6

一、大力推行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实践教学打好基础

(1)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种重要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充分体现专业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劳动、社会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学特点。这一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转移到实践第一线,改变了教学情景,学生可以较快地适应本专业的实践环境,熟悉本专业生产第一线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探索、体验,使他们的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并能及时得到教师及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能及时发现、纠正。这有利于加深印象,达到真正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

(2)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近年来,我校积极实施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区域经济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实施产学研教学模式,要重视如下几个环节:

①首先必须因地制宜地利用学校现有的农学实验室及相关实验室,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提高实验室内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做到每门学科、每节课有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为下一阶段的实习和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②充分利用好校内的实习基地及家庭基地,让学生全程参与生产过程。它既能培养学生专业意识和兴趣,也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实施家庭致富工程,也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地农业产业化特点和资源优势,制订家庭生产经营致富计划,明确具体的种、养、加、销方案。

③让学生以见习技术员的身份到校外实习基地、扶贫基地、农业技术推广站参加实践工作,其内容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科技扶贫、科技兴农、生产实习等方面。其操作程序由实习指导老师统一安排,采用实验——实训——实习——顶岗的方式。这种方式能深化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实用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完成综合性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锻炼,培养学生独立地组织管理生产过程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的有机结合,并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思想上和业务上的准备。

二、树立全新理念,深化农学专业课程改革,为实践教学增添活力

目前,农学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课程思想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专业课程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的旧理念,根据社会人才市场,职业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改革。

(1)调整专业结构,开置综合农学专业。农村职业教育要培养适用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专业设置是关键。但农类专业大都是沿袭大中专院校的模式,设置的专业过于狭窄,如农学专业、畜牧兽医专业、林果专业等,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生产项目的选择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农业类专业就需按职业群归类,设置科技含量高的现代种植技术、现代养殖技术和农村家庭经营三个综合性大类专业。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和支柱产业来选择专业。即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高、支柱产业以种植业为主的,就选读现代种植技术专业;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高、支柱产业以养殖业为主的,就选读现代养殖技术专业;当地农业经济水平比较落后,农业经济以家庭庭院经济为主的,就选读农村家庭经营专业。

(2)增设与“三农”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政策法规》《农村企业管理》等,主要传授农产品市场预测、信息分析、农产品营销策略、农村企业创建和经营管理以及农业、农村、农民的有关法规政策等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市场观念,培养其创业精神以及养成自觉守法、用法的习惯,让学生敢于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问题探讨 篇7

1 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表现出的特征

1.1 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时间长

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的时间一般在6个月左右, 一些课程特殊的农学专业院校的教学生产实习时间会长达9个月, 在生产实习期间, 学生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农业的实际生产和科研中, 这是农学专业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技巧的主要阶段。

1.2 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内容多

在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过程中, 学生需要接触到农机、气象、植保、防病、栽培、土壤、耕作、肥料等各部分内容的知识, 是农学知识和经验全面体现的重点环节, 也是形成农学专业能力分化的重要时期。

1.3 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操作性强

在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的实际操作中, 学生亲自参加田间的生产、科研和管理, 学生相当于技术员、研究员和管理员, 大量实践性、操作性知识、技巧和理论有待学生学习。

2 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师生对生产实习的认知不足

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是专业的特点, 也是课程的安排。但是, 在实际过程中存在着教师和学生对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重要性认知不足的问题。一些教师总认为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只是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 因此不重视实习、压低实习学时、缩短实习时间, 导致实习达不到规范的效果。此外, 还有一些教师在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中缺乏必要的准备, 导致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质量得不到保障。同时, 一些学生存在对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的畏难情绪, 一旦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体力消耗过大或时间过长就会有畏缩和厌倦的情绪, 严重影响了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价值的体现。

2.2 教学生产实习的规范性不高

一些教师对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存在观念上和理论上的缺失, 部分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没有遵循一定的规律, 导致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出现形式、教学、内容上的随意性, 没有以规范的标准衡量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和学生表现, 导致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的效果不好。

2.3 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的投入不足

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 农学专业的学生人数快速增长, 而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的实践基地、实习费用却没有相应地增加, 因此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的效果不佳, 影响了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作业的展现。

3 改革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的方法

3.1 继续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

生产实习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劳动, 熟悉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 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充实学生专业知识,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通过实习劳动培养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推广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基本科研能力。

3.2 改革教学生产实习的内容

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应该结合当前农业生产的实际, 及时调整教学生产实习内容, 向学生传授最新、最前沿专业知识, 增强学生专业知识实用性, 使其熟悉当前农业生产动态, 不断强化专业技能, 以适应当前生产实际。

3.3 多专业、多层次地进行生产实习

在现代化的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中, 要重视农学专业实践, 结合农机、土壤、植保等相关专业, 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学生成为全才,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及社会适应性。

4 结语

当前农村的改革和发展还远未达到预想的水平和状态, 需要农学专业在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上, 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提供素质高、数量多的农学专业人才, 加速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我们应该利用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的机遇, 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充分认知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特点, 把握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关键的前提下, 形成改革和创新的措施, 达到提高农学专业持续发展的目的, 进而完成农学专业整体的发展任务。

摘要:农学专业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门类, 是实践性、技巧性和技术性含量较高的一门专业, 是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速生态和环境建设等重要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学科和专业。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是重要的课程内容, 本研究立足于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的实际, 对当前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表现的特征进行了描述, 分析了存在于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中的问题, 提供了以改革为导向, 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 实现农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发展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农学专业,生产实习,实践教学,教学基地,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张耀武, 韩建明, 陈万光.高校农学类专业生产实习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27) :56-57.

[2]刘章勇, 秦亚平, 李定国, 等.农学专业全程体验型实习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7, (11) :87-88.

[3]姚安庆.农学类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整合优化模式的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 2003, (06) :101-102.

[4]王冀川, 高山, 石咏梅.生产实习教学的几点探讨——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J].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 2004, (02) :41-42.

农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思索与探究 篇8

当前,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阶段。21世纪, 更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阶段。在这一时期, 包括农业在内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然而, 对于这些成就的报道主要是以英语的形式, 更确切地说是用专业英语撰写的科技论著呈现给大家的。所以,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及一些专业的表达手法, 才能阅读大量的外文文献, 并从中获取所需要的专业信息, 才能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 才能提高学生独立撰写英文科技文章的写作能力, 以及发表自己的创新思维成果与学术成果, 锻炼与国外科研工作者沟通交流的表达能力。因此, 农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对把学生培养成适应国家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提高国家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此, 笔者结合自己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实践经验, 谈一些心得体会, 仅供参考。

一农学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专业英语是继大学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开设的一门辅助课程, 是学生在学习了专业知识之后从英语的角度, 或者说是用另外一种表达手法去再一次诠释所学到的内容。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的拓展和延伸, 同时也是双语教学的准备和过渡。所以说, 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和双语教学, 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农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词汇的基础上, 能够快速阅读并准确翻译该专业领域的英文原著或科技文献, 从中了解到相关信息, 以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 服务于国内农业经济等的快速发展;能够独立撰写英文学术论文, 以表达自己的创新思维, 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展现给他人;能够流畅地与国外同行沟通交流, 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最终做到听、说、读、写全面提高。就目前来说, 农学专业学生毕业之后有两种走向, 一是考取研究生, 继续深造;二是直接参加工作。对于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来说, 农学专业英语更是查阅专业英文文献、了解专业学科前沿动态、撰写专业学术论文, 参加国际专业学术会议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一种工具。对于步入社会, 走向工作岗位的农学专业学生来说, 大多数人还是从事着与农学相关的工作, 所以必然会面临着接触大量的农学专业词汇的实际问题。因此, 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和英文表达手法, 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翻译专业资料的能力,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并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农学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1. 教材的选择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目前, 高等院校在进行农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时, 教材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选择专门的农学专业英语教材进行授课, 如郭丽华主编的《农学英语》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或者是以某大学的农业学报作为讲授内容;或者就是任课教师不选用教材, 而是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编写讲义, 导致授课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使学生不能全面地了解农学专业的英语知识;或者是选用与农学相关的生物专业英语教材, 如蒋悟生主编的《生物专业英语》 (第3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安排生物专业学生和农学专业学生一起上课, 这就导致授课内容缺乏针对性。对于农学专业学生来说, 进行学科单独授课, 能够学到更有针对性的农学专业英语, 使自己适应未来农学专业领域发展的需求和满足毕业之后从事农学相关领域工作的需要是更为合适的教学模式。所以, 如果选用的教材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就会导致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严重脱节。

2. 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有待加大

在许多高等院校, 农学专业的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比较薄弱, 可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尤其是在一些地方院校, 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在某些地方院校生物学专业可能是老专业, 农学专业是新专业, 便会安排生物专业的英语老师来上农学专业英语课, 即便是学生再认真听课, 获取的农学专业英语知识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还有就是, 虽然许多国内的农学专业英语教师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 但因英语水平不高, 所以在理解一些专业英语词汇和专业表达手法时, 还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严重影响了农学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大大降低了农学专业英语的教学水平。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农学专业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 加大建设力度, 积极引进国外专业人才, 或大力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 多多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从而达到提高农学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3. 考核方式有待改进, 考核力度有待加大

许多高等院校在制订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时, 将农学专业英语列为选修课, 考核方式为考查, 学分为1~2分。一般是以写一篇论文或随意下载一篇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 并将其翻译成中文来作为最终成绩评定的依据。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但由于平时对专业词汇的积累量不够, 以及对一些专业的表达手法不够熟悉, 导致学生在翻译专业的英文文献时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对一些概念、定义理解不够准确, 进行技术操作时经常会走弯路。原因之一是由于教师平时上课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 以为是考查课就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标准;同时, 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总是认为考查课一般都能通过, 交一篇论文或翻译一篇英文文献, 只要不交白卷都不会出现挂科的现象。加上其他专业课的应试教育以及一些等级考试 (如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 对学生的影响, 大大降低了农学专业英语这门考查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度不够。学生总是以这种心态去上课, 上课时不认真听讲, 使本应该掌握的专业词汇、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没有掌握, 造成听课效率不高。长此以往, 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就会大大降低, 严重影响了学生在阅读、翻译英文文献和用专业英语写作时的质和量。

三农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思索与探究

1. 授课内容的专业性与广泛性

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是学生在学习了公共英语和部分专业课的基础上, 进一步用专业英语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 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学会用英语检索并能够快速阅读和翻译专业英文文献, 最终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和写作能力, 做到听懂国内外相关专家的英文报告和独立撰写英文文章。既然选择了开设农学专业英语, 那么就要遵循这一目的, 给学生讲授与农学相关的专业英语知识, 授课内容来源是多方面的, 可以是来自专门的农学专业英语教材, 也可以是来自某些高等院校的农学学报, 或者是来自比较权威的国内外农学期刊。最重要的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讲授的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和应用性,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才能使学生感兴趣, 才能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的可用性。

2. 授课方式的灵活性

教师在进行农学专业英语授课时, 授课方式不能死板, 要灵活多变。可选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讲授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果只是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或讲授式教学, 都会降低教学效果。由于多媒体教学涵盖的信息量过大, PPT放映的速度较快, 学生就会盲目地做笔记, 对所讲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吸收, 导致课堂学习效率降低。这时就要求授课教师要适当地放慢速度, 采用讲授的方式重点讲解学生不易理解的部分, 可通过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回忆以前所讲的专业知识, 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英语表达语句的理解和掌握;而多媒体教学可以文字、图画、声音等辅助手段教学,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各所高等院校, 尤其是条件相对落后的地方院校更应该重视对英语的教育, 更确切地说是对专业英语的教育。目前,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通用语言, 学好了公共英语才能了解世界;学好了专业英语, 才能获得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前沿信息, 才能共享资源, 才能有所创新, 才能促进国内的农学专业发展。在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院校, 由于条件设备有限, 专业英语教师和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严重缺乏, 导致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与发达地区高校的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相差甚远。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各高校应大力引进海内外专业性人才, 带动英语学科的发展, 可以通过创造一种全英文的学习环境来感染学生,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翻译、表达和写作水平;或者大力培养本学校的英语专业教师或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 学校还应加大物力、财力的投入, 加强对教师的培养, 尤其要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 通过岗前培训、进修、读博等多种方式, 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4. 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有一种考核方式来督促学生学习、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如果采取的考核方式不合理, 不但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 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惰性, 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降低。很多农业类高等院校对农学专业英语的考核方式设置为考查, 通过写一篇论文或者是翻译一篇简单的英文文章来进行考核, 这会使学生误认为农学专业英语的学习就是查查词典、翻译几段话就算完成任务了。其实不然, 对农学专业英语的考核应是建立在农学专业的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全方位的考核, 以达到学生熟练掌握专业英语词汇、用英语检索并能够快速阅读和翻译专业英文文献, 最终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能够听懂国内外相关专家的英文报告和独立撰写英文文章的目的。因此, 对农学专业英语的考核应实施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不同院校可根据师资队伍水平和学生英语素质的实际情况划分考试与考查所占的比例。

四结束语

学生具备良好的农学专业英语技能, 可以在毕业之后, 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中找到立足之地, 迎接工作中更多的挑战。从社会长远发展和国家的建设考虑, 培养高素质的农学专业人才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 才能及时了解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 才能与世界接轨, 才能有所创新。因此, 如何做好农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 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

参考文献

[1]李新、崔学深、盛慧慧.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电力教育, 2004 (4) [2]丁双红、张学辉.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特点及改革意见[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2) :114~115

浅谈农学专业课的有效教学 篇9

一、实行分层教学

由于各班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能力等参差不齐, 通过开展分层教学, 可有效避免两极分化的加重。实际上, 分层教学就是要求“因材施教”, 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率。分层教学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在教师备课时, 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和课堂分层教学规划; (2) 在课堂中实行“分层教学”, 通过低起点、小台阶的方式, 帮助差生进步, 并通过各种信息的反馈, 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3) 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的分层, 以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 适当调整难以程度; (4) 考试内容分层, 每次考核的内容应注重难易结合, 确保不同水平的学生均能有所收获, 进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与信心。

二、奠定理论教学基础

基于学生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应注重奠定理论教学基础, 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保障。在理论课教学中, 应注重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

1、科学性

科学性主要指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必须具备真实性、实践性, 而不是随意猜想或没有经过论证的理论, 如果是报纸或者杂志中提到的新技术, 必须经过试验推广后, 才能在课堂中应用, 否则照搬照抄, 将对学生造成误导。

2、系统性

系统性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应用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尤其是农业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文化课之间的联系。专业基础科应建立在文化课基础上, 专业课则建立在基础课的基础上, 沟通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因此, 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 应突出这一特点, 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必然规律, 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3、实用性

实用性主要指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 应明确各理论知识的实践意义;另一方面注重更新知识结构, 将新思路、新方法传授给学生, 以适应农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

三、注重培养学生兴趣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 农学专业课的教学应具有较强实践性, 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在考卷中解决难题, 教师应注意汲取全新科技知识, 并在课堂广泛应用,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 分析苹果树或梨树在一年一度的开花期间, 如何提高授粉率与坐果率, 可在每亩田使用10-2箱的蜜蜂, 通过采蜜动作将花药从雄花带到雌花柱头, 完成雌花与雄花的受精过程, 提高坐果率。同时, 由于在苹果树及梨树开花期间, 也会产生大量的花粉与花蜜, 这样蜜蜂从中采集蜂蜜、花粉或蜂王浆, 完成了果树与养蜂两项农业活动, 值得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这样, 提高了学生的好奇心, 主动探索农业的奥秘,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农学专业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 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农学专业课教学中, 应紧紧围绕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以及各地的产业结构等, 加强对各岗位的分析, 根据季节或作物的生长规律安排不同的技能模块, 合理安排课程, 开展教学计划。在课堂教学方面, 应打破专业基础科与专业技术课的界限,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照职业目标开展教学, 遵循“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学观念。

另外, 现场实习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体现形式。实际上, 实践本来就是学生的必备技能。例如果树的环剥技术、嫁接技术、修剪技术以及蔬菜与水稻的播种技术、花卉的分球、分株繁殖技术等实践活动, 都可以安排在田间地头开展, 通过生产实习的方式, 教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 将抽象的教材内容具体化、生动化, 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内容与农时季节相符

农学专业课与其他课程不同, 其最大特点就是与农时季节密不可分。由于农作物的季节性较强, 因此在教学中, 应抓住这一特点, 结合“春种、夏管、秋收、冬闲”的农业规律, 合理安排各专业的教学内容。例如, 在春季, 可安排作物栽培课中有关播种的知识, 包括如何选种、实行种子发芽率实验、搅拌药剂、播种技术等;在夏季, 安排有关耕种管理方面的知识, 如灌溉、施肥, 如何使用除草剂以及中耕除草等技术问题;在秋季, 学习并参与实践, 包括作物收获、脱粒、晒种、运输、贮藏、秸秆还田等;在冬季, 由于处于农闲时期, 因此多安排基础理论教学即可。这样, 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农时季节相结合, 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 实现有效教学。

六、利用多媒体提升教学效果

多媒体与农学专业课教学相结合, 是提高农学专业课有效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多媒体, 调动学生的耳、眼、手共用,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可集中注意力, 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 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思考问题的过程, 体验农学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感, 将农学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极富实践操作性。另外, 还可应用多媒体在幻灯片中演示具体的过程, 让学生更直观地认知农业规律, 激发学习欲望。

摘要: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为了更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农村经济, 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为农村输送一批专业化、高水平、富有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已成为当前学校农学专业教学的重要方向。本文将对在农学专业课中开展有效教学的具体方法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农学专业课,有效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邢春虹:《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及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 《现代农业》, 2009 (5) 。

[2]韦彩红:《在农学专业课中融入任务型教学》, 《考试周刊》, 20121 (3) 。

[3]景金玉:《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成才之路》, 2009 (18) 。

[4]郑阳:《浅析农学类专业课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2) 。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篇10

农业昆虫学是农学专业的基础课, 兼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质, 在农学类专业中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本课程主要讲授昆虫学的基础科学知识, 内容包括各种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为害方式、发生规律、种群动态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有效的防治措施, 是保护农作物获得丰产丰收的一门科学, 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 对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相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型也发生了转变。目前, 用人单位对农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化和社会需求, 根据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和专业特点, 加强农业昆虫学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 是农学类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培养出一流的高等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保证。

二、具体做法

1.注重教材选择, 优化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 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 本科专业设置由细化转向加强基础, 缩短学时, 拓宽口径的改革。因此, 如何在较少的学时情况下保证农业昆虫学的教学质量, 是农学类专业教学所面临的挑战。选好教材以及做好对教材课程体系的优化是农业昆虫学教学工作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 农学专业的《农业昆虫学》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 采用彩万志等主编的《普通昆虫学》和李云瑞主编的《农业昆虫学》两本教材, 均为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教材, 内容多且深。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最全面的知识, 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新的知识点, 了解最新的学科进展情况,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精心组织课程内容,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并结合地域特点对教材进行优化, 达到知识的系统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首先, 注重农业昆虫学基础科学部分的教学。由于农学专业没有昆虫学科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 然, 解决生产中害虫防治的实际问题, 更多的则是依靠运用昆虫学基础知识来解决, 因此, 昆虫学基础科学部分的教学尤为重要。我们在教学内容上采取“突出重点, 兼顾其他”的原则, 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将《普通昆虫学》教材中的第一篇至第三篇合并为一个章节, 即昆虫体躯构造与功能, 授课时联系生产实践讲授昆虫的外部和内部构造与功能, 力求将这部分内容讲细讲透彻。例如, 不同类型口器的昆虫, 其危害症状不同, 应根据昆虫的危害症状有针对性的选择农药种类和施用方法;利用昆虫的触角, 可区别害虫的雌雄, 如果诱虫灯下诱到的害虫多是雌虫尚未达到产卵的程度, 那么及时预报诱杀成虫就能减少产卵量, 降低为害, 这在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策略上是很有用处的。对于昆虫生物学特性的章节, 有选择的讲授昆虫的生殖方法、生活史及习性;昆虫分类章节, 重点讲授农业上常见昆虫的分类特征, 包括对农作物有益和有害的种类,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农作物昆虫。对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重点掌握温度对昆虫的影响, 了解其他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将农业昆虫的调查统计及预测预报放在农业昆虫学各论中, 结合具体的害虫进行讲授, 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丰富。在农业害虫的防治原理和方法章节中, 以害虫综合治理 (IPM) 理论为基础, 引入害虫可持续治理理念, 解决环境污染、农产品残留等安全问题, 结合成功防治农业害虫的典范讲解农业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和生动性。

其次, 灵活讲授农业昆虫学各论部分的内容。由于农业昆虫学各论内容庞杂, 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因此, 我们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 对有关章节进行调整, 形成了以地区主体作物为特色的害虫群落系统。我们将某种作物害虫作为一个单元来讲授, 先讲授某种作物害虫的种类, 然后讲授重要害虫的群落特征, 之后再阐述优势种种群的发生为害特点, 最后在害虫为害特点的基础上, 制定某种作物害虫的综合治理技术。这样授课的效果显著体现在两点:第一, 使农田生态—害虫群落—害虫种群—综合治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非常便于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 学生学习效果显著;第二, 将害虫的发生为害与综合治理联系在一起, 既符合现代害虫综合治理的理念, 又可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因为, 害虫的综合治理与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生物化学、作物学、栽培学、气象学、土壤学、耕作学等多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相联系, 在课程授课中注重将上述学科的知识与昆虫学知识结合在一起, 利用作物自身的外部形态、内部生理生化特点、作物栽培措施、栽培制度、农事操作等措施, 来分析害虫—植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以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 而不利于害虫发生的条件, 减少害虫的危害。此外, 授课时及时补充害虫变化的新动态, 做到与时俱进。如搜集整理关于美洲斑潜蝇、烟粉虱、白粉虱等害虫的资料, 补充到授课内容中, 使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

2.改变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讲课是一种艺术,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 要使教学效果好, 就必须精心设计授课内容, 认真备好课, 写好教案及讲稿, 在语言表达上力求做到简练、准确、富有趣味性。改革之后的教学方式, 极大程度地提高了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讲授昆虫学基础知识部分时, 昆虫分类章节中, 某些害虫的特征较繁杂, 学生不易记忆, 如在讲课过程中引用一些谚语、经典事例等, 教学效果会很显著。例如, 在讲到“弹尾虫”的特征时, 我们引入了“善跳弹尾目, 腹节不过六;基部有腹管, 跳器在端部”的例句,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和记住。在讲授各论部分时, 挑选2~3种重要虫害作为重点讲授内容, 其余的虫害安排学生自学, 之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制PPT课件讲解, 最后由教师总结补充。如此, 学生从一类害虫的危害症状特点到学习此类害虫的发生发展规律, 从重点剖析此类害虫的发生危害原因到举一反三的学习其他类害虫的过程中, 学会了自己查找文献和总结归纳,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整个农业昆虫学授课过程中, 我们采用了多媒体的授课形式, 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物、录像、电影等方式, 利用其图像、声音和动画效果体现昆虫的各种形态及生命活动方式,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物质依附和基础支撑, 实验体系的建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整体科研能力, 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结合社会和地方需求, 农业昆虫学的实验教学逐渐向农业生产实践型转变, 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利于毕业生的就业要求。首先, 改变教学模式。以往的实验课教学, 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 完成实验项目内容, 对作业以外的实验内容不重视, 甚至不做, 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出现应付现象。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则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 教学手段的革新。实验教学中, 利用了多媒体技术, 弥补了板书、挂图、标本残缺、标本数量不足等方面的缺陷, 显著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其三, 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内容中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 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 实验完成后, 分析实验结果、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其四, 为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牢固性, 提升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 我们在实验中增设了昆虫学教学实习。要求学生到温室、田间采集昆虫标本, 室内鉴定, 识别害虫危害症状等, 这样的教学方式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 学生能亲身观察和掌握这些昆虫的基本形态、习性、危害状况等, 弥补了以往单一室内实验教学的缺点。改革之后的实验教学方法, 既培养了学生对农业昆虫学学习的兴趣, 也训练了学生在农业昆虫学实验技术方面的扎实功底, 为今后从事农业昆虫学的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完善考核制度, 提高综合素质

考核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的情况, 以及能否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 我们将平时成绩、实验、期末笔试成绩按照10%、20%、7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中, 作为农业昆虫学课程的成绩。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自制理论PPT的质量和查阅资料的丰富度;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实验过程中对仪器的使用能力、昆虫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技巧、编制和使用检索表的能力、鉴别农业昆虫种类的能力、综合性实验设计的能力, 一般采用开卷或实物考试法;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害虫综合治理方案的设计及害虫的防治措施等内容。改革之后的考试评分方法, 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与展望

教改之后的农业昆虫学教学实践表明, 目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制度能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激发了学习激情, 提高了自主、创新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明显地提高和加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起到了初步的改革成效。相信通过我们今后不断改进和完善, 并将新的教学模式试行和推广到其他农学类学科, 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结合黑龙江省的地域特点, 对农业昆虫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实践表明:改革后的教学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云瑞.农业昆虫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 :1-5.

[2]彩万志, 庞雄飞, 花保祯, 等.普通昆虫学[M].2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1, (6) :19-21.

[3]彩万志, 花保祯, 宋敦伦, 等.昆虫学概论[M].3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 (6) :1-3.

[4]陈鹏, 李茹.农学类专业遗传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河北农业科学, 2010, 14 (4) :166-167.172.

[5]刘长仲, 王国利.植物保护专业《普通昆虫学》教学方法探讨[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0, 35 (4) :477-479.

[6]周春花, 黎敏, 谢红龙, 等.改革高校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 2008 (27) :10-11.

[7]卢秀和, 程方晓, 侯云海, 等.高校电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0 (10) :338-339.347.

[8]赵奎军, 樊东, 王晓云, 等.植物保护专业规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6 (4) .

上一篇:机电自动化集控下一篇:混凝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