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现状分析

2024-07-23

专业现状分析(共12篇)

专业现状分析 篇1

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的专业,其教学内容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尽管如此,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与家长方面

大部分学生素质不高。现在的中职学生是在重高和普高层层选拔被淘汰后才来到中职学校就读的,这些学生问题多多,有相当一部分是当地各校的问题生,导致生源素质相对较低,给教学带来很多问题。

(二)学校方面

学校在实验设施上投入不足,硬件跟不上教学需要。如多媒体,会计实验室较少。使教学基本上还是靠教师的讲授,教学手段不多,影响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面

1.课程设置不合理

中职会计专业国家规划教材有近20 门课程,内容繁杂,作为未来从事财会工作的学生,学习这么多的专业课程是否有用,值得研究。现在的中职大多在春秋两季招生,春季班在校学习仅两年半时间,而课程安排是按三年制安排的,学生学习这么多课程,能够掌握多少,值得探讨。

2.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

现在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方法越来越多,但实践教学的效果仍然没有突破。这主要是实践教学内容跟实际工作内容有距离,实践教学内容仿而不真,使学生毕业后不能胜任用人单位的要求,使用人单位在付出一定的培养成本后,才能承担工作。

3.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专门人才。但现实是到中职会计专业学习的学生不是为就业而是为升学而来,考上大学是学生和家长的愿望,也是干什么都要有证的社会的要求,谁都不能忽视这个问题。

4.教师方面

会计专业教师素质良莠不齐。有的会计专业教师不是财会专业毕业的,因缺少财会教师才担任财会教学工作的。这种非财会专业的教师,在教学经验方面有所欠缺,影响了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单一。目前会计专业教学大多数仍是“满堂灌”、“一言堂”,缺乏双向交流,双边式教学不到位。这样的教学方式使部分接受能力、领悟能力较强的学生因教师讲的透彻到位,能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但是大多数的学生因学习能力差,这种教学模式使其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倍感学习困难,从而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甚至放弃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二、解决办法

首先,应解决学生与家长观念转变的问题。目前,中职招生仍然很困难,学生和家长不愿上职业中专学习,这种观念仍然很严重。其实,不见得只有上重点中学—考大学这一条出路,还有职业学校这条既能就业又能考大学的一条路。这些年国家对中职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对学生和家长来说,到中职学校学习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其次,要加强教学软硬件的建设。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学校应加大对教学设施建设的力度,使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对课程力求以形象直观的形式表达,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

在软件上,要优化课程设施。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面向基层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工作的人员,而不是更高层次的人才。所以应在课程设置上开设必修课,停开一些选修课,腾出时间让学生学习必要的会计知识,也有时间让学生到企业中去,跟那些从事具体会计工作的人学习,这样会缩短学生学习掌握所学知识的时间,减少培养成本。

要解决教师的问题。中职教育发展的好坏,专业教师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的培训师当务之急,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定期或不定期走出去的策略,让一些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一到两年,参加会计资格认定,取得会计专业资格证书,使其具备“双师”资格,鼓励一些有能力的会计专业教师开始会计事务所,承揽会计业务。同时也可以聘请社会上会计人士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借助社会资源充实教师队伍,弥补校内师资数量上和能力上的不足。

(二)模拟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

在教学上加强模拟实习,同时争取到校外实习,使校内模拟实习与校外实习互相促进。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实习的目的就是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模拟实习以及校外实习相结合,解决仿而不真的问题,更好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这对这些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培养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

(三)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启发式、演示式等教学方法不是一无是处,在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还应该继续采用。但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授课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会计理论教学中,不能只讲理论而忽视操作;不能只用粉笔黑板而忽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总而言之,不管哪种教学方法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方法不是重点,结果才是关键。

总之,解决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存在的问题,学生和家长、学校和教师、政府和社会都要不断地转变观念,从实际情况出发,大力改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为了中等职业教育能够良性发展,只有各方不断的努力,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

专业现状分析 篇2

高校英语专业语法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采用问卷的方法,从学生语法知识的需求、语法课堂教学和语法教材使用三方面调查了中部某省九所高校英语专业的`<语法>课教学现状.对这些现状的分析表明,现行语法教学和主流语法教材与现在学生的语法知识结构和需求存在矛盾.因而,有必要进一步改进语法教学和编纂新的语法教材.

作 者:徐泉 XU Quan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刊 名:钦州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ZHOU UNIVERSITY年,卷(期):23(3)分类号:H319关键词:语法教学 现状 需求 教材

专业现状分析 篇3

一、我院2006级某班新生英语阅读现状

笔者在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里就对该班32名学生进行了阅读问卷调查,以真实了解学生在中学时的英语阅读水平及现状,便于今后教学的开展。问卷调查的情况如下:

以上调查结果足以表现出该班学生严峻的英語阅读现状,也让笔者深感肩上的任务有多艰巨。

二、造成学生英语阅读水平低下的原因

1.学生自身原因。由以上问卷可知,其原因一是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兴趣不浓。大多数学生学习是处于被动状态,是为了家长、老师而学,又加上对英语有一点敬畏,所以心里就越怕就越学不好,越学不好就越着急,到最后是欲速则不达,在学习上又反倒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二是学生对基本的阅读方法没有掌握。在“应试”的影响下,学生只停留在做题和死记硬背。自己不会摸索或总结出一条学习英语的好方法,也就更不知怎样去进行有效阅读。在“应试”驱动下的“题海战术”虽让学生做了大量的阅读练习,但到最后,自己也不知自己是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因为他们没有一种在做题过程中边做边总结的意识。三是学生词汇量太少。读一篇文章时,一碰到生词就停下来去研究它是什么意思,或是硬要把它翻译成汉语,边读边停,大大影响了阅读速度。四是学生阅读习惯不好。学生在上我的第一堂阅读课的时候,我专门留心观察了他们的阅读习惯,那些在阅读理解中所应忌讳的“指读finger pointing”、“唇读vocalization”、““回读regressing”、“边读边查字典to look up words”、“逐字读reading word by word”等不好阅读习惯,在这些学生中都普遍存在。他们大都是一拿到一篇文章就从第一行用笔或手指一字不漏地划着读,要不就是读出声来,或是一遇到生词就又从头开始读和边读边查字典。因为“指读、唇读、回读、查字典”这一过程即影响了阅读速度,也影响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因为他只停留在个别字面意义的理解而忽略了对整个大意的把握。五是学生的家庭状况影响学生的学习。如很多学生在初、高中的学习过程当中,父母双双外出打工,这些“留守儿童”所能接受的唯一的家庭教育就来自爷爷、奶奶、外公和外婆的“隔代教育”。隔代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弊端就不言而喻了。

2.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观念太陈旧。由于多年传统的结构教学法的影响,大多数教师比较注重应付各种考试所需的语法知识,而严重轻视了学习语言的实践能力。这种“应试”观念冲淡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由此可见,学生“读”的能力水平是何等现状了。

3.教学方法单一。大部分教师为了“应试”而采取了“题海”战术,老师让学生先读豆腐干一样的文章,再做大量的打钩练习(multiple choice),做了之后对答案,这种模式已成了他们教学生“阅读”的主要手段。更有甚者,有老师因为题太多,一一讲解又没时间,就直接将答案发给学生让他们课后核对。这种让学生做“不知错、对为何”的练习,只能让学习者感到枯燥乏味,而毫无兴趣而言。

4.教学资料、信息量不足。这主要体现在学校图书馆供师生查阅有关英语国家知识背景的资料、期刊太匮乏。众所周知,“英语阅读”就是要读英语文章,而要读懂,就得了解该篇文章的出外以及文章和作者的文化背景知识。没有背景知识作支撑,也就无法去理解文章,更无法去做打钩练习。另外,图书馆供教师参考的有关英语阅读技巧方面的书太少,老师在给学生对答案时,提及阅读技巧时就只根据“上下文”猜词和增加词汇量来减少阅读理解障碍这两个常见的基本的技巧,其他的技巧连老师本人就没有成套的理念,就更谈不上给学生指导阅读技巧。

三、启发与建议

1.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各中学条件设施改善的资金投入。尤其是改善图书馆条件,充实供全校师生查阅的英语阅读杂志、期刊。

2.加大对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一是通过校内及相关师资培训中心让教师们更新教学观念,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二是可以请从事高校英语专业新生的听、说、读、写的教师去中学给他们培训,讲解各门课程的特点和目的。有意识地让他们熟悉大学英语专业阅读课程教材,了解更多的阅读技巧,有利于他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地贯穿进去,让学生留有第一印象,到大学学习时,对阅读这门课程也就不生疏和陌生了。

3.大一英语专业的阅读教师要做到,“上”、“中”、“下”。“上”是指从事英语专业阅读课的老师有机会多去深造,或趁着寒暑假多外出去参加大型的培训及各类研讨会。“中”是指上阅读课的教师可以多去听本校及其他兄弟院校同行的课,学习他们的经验。因为同样是上阅读课,使用的教材也一样,但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思维及侧重点。说不定他们的一个微小的补充会给整个课程带来气氛。“下”就是大学老师主动将教研活动深入开展到中学里去,去跟中学英语教师探讨他们的教学法,以了解我们学生的中学阅读现状。

4.大学英语老师可以在入学时,采取问卷,做模拟测试等方式来了解每一名学生的真实阅读现状,以做到心中有数,便于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5.大学英语专业的阅读教师还得提高自身素质及教学水平。进行教学科研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己边教学边总结经验的过程,这对教学是大有益处的。

6.要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作为大学英语专业的阅读教师在选择材料时除了材料的题材要广以外,还要注意选一些新闻,自编成reading comprehension来给他们做,在选新闻时要尽量做到“投其所好”。比如说可以选他们所关心的super voice girl contest(超级女生)的新闻来做。让他们在做题的过程当中了解时尚新词,更增加其学习兴趣,避免阅读课的枯燥乏味。

对英语专业的新生来说,“阅读”的过程就是积累词汇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提高阅读速度的过程。可见阅读的重要性非同一般。笔者结合自己所担任阅读课的教学体会,提出了一些拙见,以向各位教学同仁学习,为让学生进校时就能过好阅读关做出应有的努力。

高校艺术专业科研现状分析 篇4

艺术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基石, 也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体现。作为相对新兴的专业, 艺术专业在科研方面的成就, 无论是从科研项目的立项数还是科研论文发表的数量、质量方面, 与高校大学科专业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科研能力是高水平高层次大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艺术专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 同样离不开科研能力的提高。那么高校艺术科研现状如何?怎样才能提高艺术专业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健全科研管理体制、理顺科研管理渠道?如何才能使高校艺术专业的科研队伍能更加蓬勃的稳步的发展, 这些都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艺术专业科研现状调查

1996年开始,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设立体卫美育学科组, 艺术科研步入正轨。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大力扶持和鼓励下, 艺术类专业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一些优秀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对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从整体水平来看, 和文学、历史、政治等大学科相比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高校艺术专业影响科研水平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起步晚, 受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艺术院校在中国的艺术发展中起到很大作用, 而且老一代艺术家如徐悲鸿、刘海粟、李叔同等人都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力, 这些艺术大师以其严谨的学术性和高雅的艺术性影响并推动了中国艺术创作的发展。然而由于艺体等专业具有其自身独特性, 即更注重技法性和创作性, 因此目前仍然存在重视大学科科研发展, 轻视艺体等学科的科研这一现象。此外, 除了客观原因, 艺术专业教师主观上对科研也存在认识上的不足。“艺术院校多年来培养人才重视的是技能的培养, 强调向学生传授技巧, 忽略了科研能力的训练”艺术专业教师仍然大多采用传统授课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技能的培养, 通过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技巧, 要求学生自己有悟性。此外, 传统观念中艺术活动被看做是个体劳动, 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艺人们只把技艺传给子女或者徒弟, 轻易不会把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告诉别人的。

(二) 艺术专业师资力量不过硬。

近几年,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艺术类专业学生数量也在激增, 这就突显出艺术专业教师的缺乏。而艺术学科长期以来的的重视教育的“实用性”和师资培养的“技能化”, 因此高等师范艺术专业招生时“高能低分”, 培养出来的师资也体现出专业技能突出、专业知识过硬, 但是文化素养相对较低的特点。高校艺术教师的来源, 除了高校毕业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部分外, 还有一部分是从艺术界引进过来的有一定名望声誉的大家。这些专家一般年龄偏大, 演出或者表演经验丰富, 更多体现的是个人技能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教师们专业动手能力强而科研能力比较弱, 对于怎样把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独特的艺术领悟提炼升华为一定的规律并最终形成理论成果。这些教师往往重实践而轻理论, 即使为了职称评定、岗位考核等不得不做科研, 也大多不具备对科研的基本了解。对如何确立选题、怎样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怎样填写项目申报书、项目立项后如何开展工作, 甚至怎样才能结题等等, 没有系统的了解。

(三) 艺术科研的投入经费不足。

长期以来, 国家科研经费主要资助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高等艺术院校一直是以教学为主, 偶尔有科研经费的投入也仅限于个别项目, 投入金额相对较少。艺术教育与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科研规律相比, 具有很大的特殊性, 表现在科研经费支出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一是其他专业进行科研应该限制支出的开支, 在艺术科研中却是必要的开支。如采风差旅费、创作费、人员劳务费、设备租赁费、场地租赁费等等, 都属于正常必要的开支。二是一般科研中不会用到的设备如摄像摄像器材、服装制作材料等, 在艺术科研中却属于必备的科研设备。三是在艺术科研的探索过程中, 要形成最终的理论成果, 离不开不断地创作和实践。而艺术演出比如演唱会, 绘画展等的开销都是不菲的。这些研究除了个人的全情投入, 也离不开充足科研经费的支持, 而人文社会科学资助的研究经费虽然在不断提高, 相对于艺术科研还显得杯水车薪, 不能充分满足艺术科研的需要。这些主客观的因素都限制了艺术专业教师的科学研究, 不利于提高整体的艺术发展水平。

二、加强高校艺术专业科研队伍建设的对策

针对高校艺术科研现状, 我们应该加强艺术专业科研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鼓励高校艺术工作者以更大的热情和精力投身到科研工作中来。

(一) 转变观念, 强化科研意识。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 聚集人才的战略高地, 承担着传承文明, 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神圣使命”。努力转变艺术专业教师的观念, 通过加强宣传、交流等各种方式, 使教师们对艺术学问的学习和研究重视起来。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 不仅能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还能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 弥补不足, 提高个人的业务综合能力, 有利于课堂教学工作的更好开展。只有把艺术实践中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形成独特创新的观点, 然后运用到教学体系中, 才能使艺术永葆青春, 始终充满活力。

(二) 提升素质,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艺术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为社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艺术科研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艺术研究者的素质决定了艺术研究的质量。要强化艺术科研工作者以人为本、质量至上的观念, 打破保守思想, 加强合作攻关, 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需要。在生源增加, 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的现实情况下, 严把教师引进关, 新进教师既要专业过硬, 也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实力, 这样才能为以后更好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实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赢局面。

(三)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形成良性发展。

“坚持深化艺术科研体制改革,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是繁荣学术、推动学术的重要措施”科研水平的提高, 离不开良好的科研氛围。要激发艺术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就要加大科研投入、强化激励机制, 为高校艺术工作者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氛围。把科研工作纳入到工作考核中去, 对项目立项、科研成果、科研奖励等根据级别的不同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另外,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对已获批的国家级以及省部级等科研项目进行科研配套经费资助, 鼓励横向项目研究, 使科研能直接服务社会需要, 促进精神文化建设。

三、结语

艺术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基石, 也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体现,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 对于我国的民族文化建设、塑造民族精神、提升国民素质,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充分认识艺术科研的重要意义, 深化和拓展艺术科学研究是一项重要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艺术专业的科研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艺术学科在科研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针对如何切实加强高校艺术专业科研队伍建设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分析, 以期对高校艺术科研实力的提升提供一些理论帮助。

关键词:高等学校,艺术专业,科研现状

参考文献

[1].高启光.关于艺术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6

[2].全国艺术科学“十一五”研究状况及“十二五”发展趋势调研报告[J].艺术百家, 2011

电视编导专业现状分析及加试方法 篇5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各艺术学院开设最早的专业之一,迄今已有六十年的历史,在国内外广播电视艺术领域或部门具有首屈一指的影响力。本专业建设已经相当成熟和系统化,学历层次不但有本科,还有与之衔接的硕士和博士专业——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旨在培养从事广播电视艺术类节目、栏目、频道的策划、编导、制作、经营管理和节目主持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具有跨越艺术与传媒学科的多学科兼容性质,目前历届毕业生已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电台和电视台的从事文艺类节目编导的骨干人员,有的还成长为重要的领导干部;他们不仅有许多优秀的作品获得国内外大奖,还为我国广播电视的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艺术类节目,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对于经过专业培养的编导,包括文艺节目高级编导人才的需求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二、专业考试方法说明。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网络艺术方向、音乐学音乐编辑方向的专业考试目前在每年2—3月份进行。专业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是根据专业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所需生源设计的,近几年来考试形式基本固定,每年只作微调。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音乐学专业都是培养具有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熟悉党和国家宣传政策法规,具备广播电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专门人才。由于专业知识与技能进校后才学习,因此专业考试更多的是素质考核。

三、广播电视编导的考试内容与应试技巧。

1.初试:

考核内容包括文化艺术方面的基本知识、生活态度及生活方式、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的观点和看法、兴趣爱好等。

文化艺术基础知识包括文学、音乐、戏曲、戏剧、电影、电视等方面的常识,程度在中学生应掌握的范畴,一般不超出教育部规定的中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大纲的内容。如:最喜欢看的书是什么?为什么?普希金是哪国人?他的作品有哪些?四大名旦都是谁?请说出几首四川民歌的名称等。它既有知识面的广度,也会在某一个问题上进行相应的深度考核,如《红楼梦》中哪一首诗最能体现薛宝钗的性格?这些基础知识靠平时的积累,不需要突击复习。

知识问答部分涉及考生的知识积累程度、热爱文化艺术的程度、艺术的感悟能力、人品、气质、应变能力、心理健康等。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应有问必答,以便考官正确判断,不愿回答的问题可以进行说明。考生在问答过程中应尽量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风采,有艺术特长的考生可以展示吹、拉、弹、唱、朗诵等自己最擅长的内容。没有艺术特长的同学也不必担心,考官能够通过提问等其他方式判断你对艺术的感悟能力。艺术特长不是必须的,它只是考核你艺术感悟能力的手段之一。

由于问题是根据每一位考生的具体情况提出的,所以没有统一的问题,也不需要统一答案。考试采取聊天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2.复试:

由两项内容组成:

(1)笔试:

文化基础考核:主要目的是检验考生的能力。这项考核由各学院招生办统一组织,录取的各专业考生都需要参加考核。

(2)笔试:

广播电视节目分析:根据一个广播或电视节目写一篇分析文章,可以从主题、结构、艺术特点等方面分析。文章一般以2~3个问题的方式规定所写的范围,如该片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该片的结构有什么特色?文章一般要求为1500字左右(以每次考试考卷上的要求为准)。考试只需中学作文要求的水平,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也不需要使用任何的专业术语,不需要提前准备。

3.面试:

根据考官提供的背景资料发表自己的见解。背景资料是从报刊、杂志上选出的新闻和客观事实。比如北京广播学院用过下列三则材料:

(1)《北京晨报》2003年12月16日报道:

近日,《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办法送审稿》在市政府网站征求意见。送审稿中规定,禁止在地铁等轨道交通的车站内或列车上从事卖艺等危害轨道交通营运安全的行为。

北京地铁沿线还有不少卖艺者。他们卖艺的理由不尽相同,对于今后的去向,大部分人表示

茫然。

西直门地铁出口处的楼梯上,老杨和他的老哥们儿老钟正在忘情地演奏着。“我们在这儿卖艺有三年了。”老杨说。他俩都住在北京郊区。老钟说:“在这儿卖艺,不过是混口饭吃。我们老哥儿俩,也没什么可干的,家里孩子要上学。”老杨说:“我们一天也就挣个二三十块。听说以后不让我们在这儿吹啦?那我们怎么办?”

在国贸地铁通道的一个角落里,两个学生模样的男孩拿着吉他。一个男孩说:“我们是学音乐的,自己做乐队,自己搞原创。我们也在酒吧演唱过,但很多时候排不上酒吧。我们就是为了搞原创,找感觉的。”

在地铁一号线的车厢里,三个中年男子,有人拿着吉他,有人拿着话筒,他们衣着整齐,行为谦和有礼。刚一上车,为首的男子主动向车厢里的所有人鞠了一躬:

“对不起,打扰大家了。我们是下岗人员,暂时失去了工作,但是,我们也愿意靠我们的劳动谋生,我们唱得并不专业,但我们非常真诚。在这里给大家献上一首歌……”说完,三个男子就唱了起来。地铁里的客人对他们的做法并不反感,有人开始从钱包里掏出钱来。

(2)《新民晚报》2003年1…2月23日报道:

一日偶遇一起长大、多年未联系的亲戚玲丽。没时间多聊。分手时,玲丽要了我家的电话号码。不日,玲丽电话告知要来我家玩。我赶快让丈夫买菜,回来两人赶快准备。玲丽到了,也热情帮忙。我们边吃边聊,仿佛回到了往昔的时光。直到走的时候,她才对我说:“你能不能给我拉点保险!”我方醒悟,不为这,她不会这么急切地亲近,有这么强烈的热情,本以为真情无限的我被涮了。

之后,她常来找我,无非是要我介绍客户。听着她甜甜的声音,我不由得想起商业化的人情。如今,为了物质利益,人们利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来进行一些商品交易。拉保险,购物,无不在各种各样的人情中打埋伏。他们借助人性中亲和的一面为支撑点,让这些交易能够很顺利地进行;借助各种亲情框架又黏合了各种关系,而原本很纯净的人情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3)《北京青年报》2004年1月8日报道:

昨天上午lo时左右,一位带孩子到北京首都儿研所专家门诊部看病的男子,由于对大夫手机铃响不满,抢过手机便把大夫的头砸破。昨天下午记者获悉事情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经过医院做工作,大夫和患者家属之间已经互相理解。

据知情者介绍,这位中年男子带着一岁半的男孩走进内科专家诊室,在周大夫的桌边坐定。周大夫撩起小男孩的衣服,刚把听诊器放到小胸脯上,白大褂兜里突然传出一阵乐声,原

来是手机响了。周大夫掏出手机,抱歉地告诉家长,自己要接听一个电话。见孩子就这么被晾在一边,中年男子突然夺过周大夫握着的手机。周围的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那男子迅速抬手,拿着手机朝周大夫头上砸去。周大夫头顶顿时见了红,被缝了四五针。如果说初试的面试更多的是在考核艺术感悟能力,那复试的面试主要是考核逻辑思辨能力、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背景资料谈自己的观点,内容涉及环保、战争、和平、家庭、人际关系、青少年教育等领域的话题,实际上是一个最简单的、口头表达的论说文,只需要观点、论据和论证。广播电视编导需要考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较为深入的分析能力。同样。这项考试考平时的积累,不需要提前做准备。

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网络艺术方向考试内容。

1.初试:

考试内容和形式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相同,但是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考核的内容基础之上,还需要回答一定的有关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常识。如果有电脑制作的作品可以提供给考官。

2.复试:

(1)笔试:

女化基础考核,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相同;广播电视作品分析,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相同。

(2)面试:

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相同。

五、音乐学音乐编辑方向考试内容。

1.初试:

(1)笔试:文化基础考核,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相同;广播电视作品分析,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相同。

(2)面试:音乐特长展示、读谱、听音。音乐编辑要求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和音乐学习经历。

2.复试:

(1)笔试:

文化基础知识: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如果当年音乐编辑专业考生是按专业排名录取,这项考核取消);广播电视节目分析: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一般情况下,音乐编辑方向的考生在同样时间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考同样的题)。

(2)面试:

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并加试音乐作品分析和考官提问。音乐作品为经典作品,考官提问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初试。

名师提醒

专业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态度;研究现状

职业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或者即将从事的职业所持的主观评价与心理倾向。对于护理工作人员而言,我国早期的文献研究已经指出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进程中,护士思想活跃,转业改行现象颇多。因此,护士的职业态度一直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在目前经济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关系到国家一线卫生事业劳动力队伍的发展壮大与稳定。

一、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的研究现状

Bishop在1990年指出护理工作是使病人身心健全直至完美的道德观念的实践活动,大致包含个体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对专业价值的判断以及情感,如吴雅文等在2002年从理论上分析了护士职业态度特点,认为认知、情感和行为是护理工作人员职业态度的核心要素。在调查研究中职护生职业态度现状上,卢少萍等在2003年使用自制量表对132名中专学历助理护士进行调查,发现职业态度评分偏低,存在情感和行为与认知上的矛盾差异,即个体对职业的认知受到积极影响,但由于实际工作压力等因素导致情感和行为上的自觉不认同。巫章华在2006年对100名中职护生进行三届调查,发现职业的满意度逐年下降。曾建平等在2009年使用护士职业态度量表对260名中职护生进行调查,发现14.6%学生属于中立偏消极,85.4%为中立偏积极。鲁俊华等在2010年抽取120名中职护生发现,中职护生的职业态度显著高于高职护生职业态度水平,为中立偏积极。黄欢等在2012年使用自制量表对50名毕业实习生进行调查,发现64%的学生在报考专业前对专业现状一无所知,84%的个体愿意另择职业,但从行为上又存在矛盾,如70%的个体在实施护理工作时积极热情。尽管现阶段针对中职护生职业态度调查的研究颇少,但反映出的情况主要集中在:(1)中职护生职业态度中的矛盾冲突。中职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属于被动灌输,伴随对理想和未来憧憬的心理状态,不自觉夸大自身的职业特点,形成不恰当的主观评价,当面临现实,如实习、就业,外界压力造成了理想价值与时机的偏差,导致职业态度认知积极,情感和行为消极的现状。(2)调查研究存在样本不足、方法单一的问题。不能仅依靠问卷结构式访谈的模式,更多的是应该基于行为的观察,量表等测量工具还应进一步发展。

二、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曾建平等在2009年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职业兴趣、归属感、求职需求对学生职业态度达到了显著性的影响水平。黄欢等在2012年认为影响中职护生职业态度形成的关键因素依次为护理工作量的主观评价(100%被调查个体认为压力大、繁琐),社会地位低(96%),尊重感与理解感缺失(85%~86%)。由于中职学生的心理水平还未能完全成熟,对待职业的认识基本处于个体的喜好和利害的影响下,但本文认为影响其职业态度的核心应该是个体—社会变量交互的结果,希望能在将来的研究中得以证实。

三、提高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水平的对策

现阶段针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改革的模式进行,如曾建平等在2009年通过对6个班级使用传统教学法与职业态度(价值观、情感教育、兴趣培养)培养的比较,发现职业态度培养具有显著性效果。但大多数基于理论分析认为,首先,在实训、实习的过程中,带教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潜意识影响其产生职业认同的理念,给予充分的关怀和帮助,培养其感恩的心态。其次,从社会角度出发,认为应当减轻中职护生的就业压力。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为了稳定护理人员队伍,合理的分配工作任务,做到因岗设人,同工同酬是必然趋势。最后,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应当加强医院、社会医疗结构与学校合作办学的力度,逐步培养其职业理念和心态,从而能顺利地从校园过渡到实际的岗位。

参考文献:

[1]Bishop AH,Scudder,The practical,moral,and personal sense of nursing: A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of practice [M].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0:6-8.

[2]曾建平,姜德才,殷金明,等.中职护生职业态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教育,2009.

[3]曾建平,姜德才,张展,等.中职护生职业态度培养的实践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9.

[4]鲁俊华,田冬梅,高秀霞.中职院校实习护生职业态度与护患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

[5]黄欢,翁琛婷,郭永梅.护理中职学生职业态度调查分析[J].科技信息,2012.

[6]巫章华.对中职护生护理职业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6.

[7]张文波.实习护生职业态度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4.

[8]卢少萍,黎明,林书妆,等.助理护士职业态度调查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3.

[9]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护士职业态度和测量意义的理论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2.

中职服装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篇7

关键词:中职服装教育,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当前, 任职于职业学校的教师都达成共识, 中职学生的素质似乎是一届不如一届, 学生越来越有个性, 越来越难教、难管理。当然, 这些话语只是教师们工作疲劳后的一种倾诉和抱怨, 但当今中职学生的素质与我国的重点高中、甚至是普通高中的学生素质相比, 确实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和差异。职业教育, 在我国的人民心中似乎已经形成了考不上高中的选择。伴随着最近几年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国家教育部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和发展无疑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春天, 但是这种市场意识仍然没有深入人心。

一、调查分析

作为具有上万人规模的全国性重点中专, 我们对本校服装班三界总共340多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通过对学生学习目的、进中职心态、学习基础、上课表现、智力自评、成绩好坏成因自评、上课态度及对学习的有关要求、班级现状及对学校管理的要求、对毕业问题的认识及态度、课程设计及教学方式的要求等方面的调查, 最后总结发现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 学习基础差异大

表格中是本校三界服装班级学生的中考成绩, 他们的基础差异其根本原因是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上的不足。

2. 学习动机的分散

有40%的学生是没有明确的目的, 只是为了拿张文凭而进入这个专业的学习;38%的学生是因为来我校条件好, 或者父母的要求、或者熟人的介绍而选择这个专业的;还有10%的学生根本不喜欢这个专业;只有12%的学生明确爱好这个专业, 有自己的理想。

3. 知识积累的偏差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专业课与文化课不平衡的现象。有的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 自信心不足, 对文化课无兴趣, 对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专业课, 反而兴趣浓烈。这样的学生吃不了文化课, 吃不饱专业课, 有的学生文化基础好由于学习时主要延用传统的学习方法, 造成学习较死板, 对应用性、灵活性较强, 突出动手能力的专业课掌握还不如某些文化课一般的学生掌握得快和好, 因为专业课中某些课程需要一定的基础功底 (如美术, 制图等) , 他们消化不了专业课。

4. 学习能力不高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3%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这反映了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的现实。调查中有32%的学生对课外读书, 参加课外活动有相当的兴趣, 这表明这部分的学生有学习的兴趣, 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但是学习不得法, 学习的方法不一定正确。

职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原始状况中包含的特殊矛盾及其复杂性, 使职业高中教育面临困难。我们用“综合素质”表示学生个体差异, 是指原始状况及招生以后的起始状况, 职业学生难教、难规范, 这是关注中职教育和从事中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感受。

职业高中学生的基础和现状如此, 那么教育现状呢?

二、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学设备的欠缺

现阶段很多的中等职业学校为了生存, 专业设置繁多, 学校投入的精力、人力、才力分到这十多个专业建设中去, 力量就非常薄弱, 导致了专业建设的缓慢, 没做精也难做强。

服装专业也如此, 服装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 我国沿海地区的服装生产条件、规模以及设备的先进程度在全世界处于第一位。一些有名的企业所采用的服装设备都是世界一流的。如:日本十几万的圆头锁眼机、几十万一台的粘合机、几百万的电脑版裁剪机等。而中职学校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远远跟不上企业的需求。很多的学校只有陈旧、落后的缝纫机, 并且在实训时还无法达到一人一机制, 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只是一些基本常规的缝纫操作, 对特种设备不要说操作, 就是看都没有看见过, 实训设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应该说改善实践教学环境, 既是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并行的教学运行机制的基础, 也是建立独立的时间教学体系的基本保证。中职服装专业的发展, 在考虑服装专业建设时, 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要培养高技能人才, 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受到企业岗位的锻炼。

2. 专业师资力量的不足

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在教师。根据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向是:建立一支能够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由于历史、现行体制、政策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还存在诸多问题, 面临较大的困难:很多教师观念落后;老一辈专业教师更多是中途改行教服装的, 非科班出身导致专业理论不强;有些教师是留校的毕业生, 能力不强又没有机会参加教师培训。另外, 待遇不高造成许多优秀专业教师不愿意长期安心留在学校任教, 或在外兼职, 造成心分两地不够敬业。

根据调查, 对传统服装教学中掌握的知识做出这样的概括: (1) 不完整, 过于空泛, 过于脆弱; (2) 惰性, 无法在需要的时候运用; (3) 不灵活, 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

传统的教学基本内容都离不开以下几点:教育目标高于一切, 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 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 还是检查最终教学效果和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 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次序是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 但是却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 忽视了对知识的构建, 传统教学设计最大的弊病是以“教学为中心”过于强调教师的教, 而忽视学生的学, 全部教学设计理论是围绕如何教而开展的, 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学生进行活动的机会少, 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并且受到了严格的控制和支配,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不利于创造人才的机会。

天津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现状分析 篇8

一、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宏观分析

高职教育的专业是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联系纽带。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区域范围内,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都有可能存在较大差异。高职教育专业结构是其人才培养类型的具体化表现。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要与经济结构中的产业机构以及劳动就业结构实现基本匹配。当二者出现偏差时,要及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变化作出适度调整。顺应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天津高职教育科类专业目录结构也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一)20世纪80年代到2004年间专、本同类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

该阶段,我国并没有针对高职高专院校专门独立设置相应的专业目录体系。从历史来看,我国最早设立的具有高职院校性质的学校是在20世纪80年代,东南沿海以及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为适应经济建设以及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首先创建的一批新型地方性大学——职业大学。然而,由于缺乏高职高专教育专门的指导性专业目录,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本科基本趋同,没有突出自身“职业性”专业的特色。因此,许多高职教育基本上就成为“短期”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应有的技能性和对于特定岗位的针对性特点几乎没有显现出来。所以,20世纪80年代至2004年间,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基本与普通本科教育相近或相同。从教育部网站[1]上获得的统计数据得知,1998-2003年,我国高职院校中工学与文学类专业毕业生数最多,分别占到毕业生总数的29.5%、17.9%;经济学与理学类专业毕业生次之;作为一个新型的学科门类,管理学出现得较晚,但高职教育中管理类专业招生人数却增长很快,毕业生人数迅速超过教育学、法学、医学等传统大类学科,仅2003年毕业生就达到120351人。高职教育专业中,毕业生数最少的是哲学,仅占0.03%。

(二)2004年以后的高职科类专业结构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问题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日益凸现。2004年以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高职高专教育设立的较为详尽的、科学合理的专业目录,高职高专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基本是直接借用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甚而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内容,这样导致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名称与实际相去甚远,学科专业代码相互脱节,专业设置缺乏统一标准,最终造成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教育教学活动不容易掌控、招生以及就业等工作不合理、不规范。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标志着我国高职高专专业结构体系的构建有了新标准。该专业结构体系的重大变化就在于突破了以前的本科专业学科划分的限制,学科大类变为19个。传统意义上的“文科”在高职专业目录中几乎不存在了。该“高职教育目录”专业结构体系中所列专业,是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的,并且关注到与本科专业目录的衔接。

2004年以后的高职高专专业结构体系中,没有出现严格的“学科”概念,而是以“类”命名。相互的层级关系摆脱了本科教育当中的“学科——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而是冠以“大类——二级类——专业”,该“目录”共设19个大类,78个二级类,532种专业。2004年以后,我国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突出了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性特色,与普通本科教育学术性联系显著降低。高职教育基本摆脱了传统的专业结构模式,确立了自己的专业目录体系。高职教育新专业目录在专业大类以及每一大类内设专业数方面都有别于原来套用的本科专业目录。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在学生入学以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均以专业作为统一的统计口径,也就是说专业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并非像有些西方国家那样专业是“虚设”的。因此,高职教育新专业目录体系设置如此数量庞大的专业目录大类及二级类,可能使得高职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过分“专一”,而缺乏“宽厚”的基础,这样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免造成不良影响。

二、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微观分析

(一)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总体概况

来自于《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概览(2007年版)》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天津举办高职教育的院校共有35所。从2005年到2007年,天津高职教育专业设点数分别是541个、601个、615个,专业设置涵盖了三大产业门类的19个专业大类。2005-2007年,各专业大类设点情况分别是,财经大类平均设点85个,位列第一;电子信息大类与制造大类平均设点数为82.33个、74.33个,分列第二和第三位;艺术传媒设计大类平均设点47.33个,列第四位;文化教育大类平均设点47个,排第五位。其他专业设点情况依次为:土建大类平均设点33.33个,生化与药品大类平均设点21.67个,交通运输大类平均设点19.33个,医药卫生大类平均设点17.33个,轻纺食品大类平均设点1 1个,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平均设点9个,公共事业大类与公安大类平均设点均为7.33个。专业点数设置列后5位的是:水利大类、材料与能源大类、法律大类、农林牧渔大类、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平均设点数分别为1个、3.67个、5.33个、6.3个、7个[2]。

(二)高职院校分产业专业设置情况

高职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性十分明显。因此,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特征是影响高职教育各专业门类设置的重要因素。统计数据显示[2],天津高职教育专业覆盖第一产业的比例为2.6%;覆盖第二产业的比例为31.09%;覆盖第三产业的比例为66.32%。第三产业类专业所占比例较大,排前3位的依次分别是交通运输类、文化教育类、电子信息与财经类专业,比例分别为10.36%、10.36%、7.3%。艺术设计传媒类专业也达到6.7%。

第一产业涵盖的大类专业总数为45个,但开设的专业数仅为5个,所占比例为11.11%;第二产业涵盖的大类专业总数为211个,开设的专业数为60个,所占比例为28.44%;第三产业涵盖的大类专业总数为546个,开设的专业数为128个,所占比例为23.44%。

可见,天津滨海新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以三产类专业占绝大多数,而天津经济机构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GDP结构处于“二三一”阶段,所以三产类专业设置比例如此之高,对高职毕业生就业乃至对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不仅如此,从各产业大类专业开设情况来看,滨海新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仍缺乏多样性,重复率较高。

(三)专业设置重复率统计

以2007年为例,按照分专业大类专业设点数与招生专业数的比值,可以从整体上对专业设置重复率有所判断。通过计算发现,专业设置重复率最大的是财经大类,为6.28%;电子信息类专业设置重复率达5.71%;制造类为3.61%。

此外,对2007年天津35所举办高职教育的院校,按院校重复设置专业进行统计,得出重复率居前10位的专业。其中物流管理专业设置重复率最高,有17所院校设点,重复率达48.57%;计算机网络技术有16所院校设点,重复率为45.71%;其次是电子商务与商务英语,均有15所院校设点,重复率为42.86%;电气自动化技术有13所院校设点,重复率37.14%;数控技术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设置重复率都是31.43%,会计电算化、计算机信息管理与软件技术等专业设置的重复率也较高,均达到28.57%。在竞争十分激烈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过分集中和趋同,必将使得专业建设的规模、特色和发展空间都受到相互牵制,不利于差异化发展。

三、天津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策略及建议

天津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属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城市之一。《规划》明确提出要提升天津的国际港口城市、生态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功能,重点开发天津滨海新区,构筑高水平的产业结构,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先进制造业和技术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增强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为此,天津滨海新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要主动适应区域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需求,为区域主体功能的发挥集聚足够的高质量人力资本。具体而言,结合《规划》对天津的主体功能定位,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做文章:

(一)立足产业结构的实际需求,积极推进“二产”类专业的建设

滨海新区高职教育专业结构总体上基本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GDP所占比重来看,天津产业结构明显呈“二三一”的状态,但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中,第三产业类专业所占比重却大大超过第二产业。未来一个时期,天津将沿着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不断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1]。因此,人才需求必然由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转移。天津高职教育要立足先进制造业和技术研发转化基地对技能型人才的现实与未来需求,增强与全市六个支柱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建设力度。各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分层发展、错位发展,增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顺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多元化的开发“三产”类专业

天津市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1]。未来,天津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和长远目标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增加其比重。但由于当前天津仍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扩大经济总量、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的任务还很重。因此,在短期内,仍应坚定不移地走第二、第三产业联动发展的道路[3]。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不断增强天津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之与制造业一道成为经济增长两个重要支撑,对于优化天津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意义深远[1]。目前,天津第三产业中对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强的仍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三个传统服务行业为主,但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中,此类专业明显较少。为此,天津高职教育一方面要紧紧把握就业导向这个核心任务,多元化开设此类专业;另一方面,要加大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等新型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在以质量和速度为基本约束性指标前提下,稳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专业服务人才的规模,为构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所需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技能型人才保障和支持。

(三)以优势产业为主导,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

对天津一些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及老牌院校,专业建设要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契机,结合《规划》的主体功能定位,紧密围绕天津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为主导,在扩大专业招生规模的基础上,提高办学层次和质量,开展本科、适度尝试开展硕士甚至博士层次的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立足天津滨海新区,面向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与世界,创建一批特色品牌专业。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时经常要根据生产一线要求跨学科的特点,将生产一线工作的外在要求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设置复合型专业。真正形成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区位优势”,起到示范性院校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

总之,采用分层培养、错位布点、学科专业交叉复合的方法,专业建设与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基本同步,适当超前,避免软性专业、热门专业开设过程中的盲目追风,把普适性的核心技能与能力培养作为重中之重,是天津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为该功能区主体功能定位发展的应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1998-2003年教育统计数据(www.moe. edu.cn/edoas/website18)。

[2][3]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概览(2007年版)》随书光盘整理而来。

[1][2][4]景虹.天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障碍和对策建议[J].天津经济,2010,(2):40-43.

阿拉伯语专业就业现状及其分析 篇9

目前,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热点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对阿拉伯语专业就业市场进行仔细分析,找出阿拉伯语专业就业的优势与劣势,以期进一步提高促进阿拉伯语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

一、阿拉伯语就业现状

阿拉伯语国家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西亚、东非和北非,这些地方给人的感觉就是沙漠和石油。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国家先后批准在外交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高校设立阿拉伯语专业。20世纪90年代,云南大学也开设了阿拉伯语专业。接着,天津外国语学院又宣布2002年开始招收阿拉伯语高职生。2003年,黑龙江大学成为东北三省第一所开办阿拉伯语专业的学校。这两年,又陆续有十几家院校开办阿拉伯语专业,但因为招生数目有着严格的限制,基本上各校每届只有二十几名学生。

近年来阿拉伯语受到人们的关注,日前有关部门作了一项调查,16.3%的受访者认为阿拉伯语是最有利的语言专业。由于学生数量较少,加上这两年我国与阿语区国家和地区经济往来频繁,阿语学生的就业情况一直处于所有外语专业的领先位置,供需比几乎能达到1:7。但实际就业率很少达到100%。以黑龙江大学为例,2008届就业率100%,2009届95%,2010届初次就业率为85%。由此可知,阿拉伯语专业学生就业尚存在不少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

1. 学生男女比例影响供求关系

由于阿拉伯语国家信仰伊斯兰教,从习俗上来讲,阿语国家重男轻女的现象较为严重,虽然并不能由此判断阿语女生就不好就业,但要想有较好的发展,女生确实不易。而且,由于中国前阶段与阿拉伯国家经济往来主要局限与石油、石化、水利、交通、建筑等项目,长期驻外,或者生活在工地,女生在工作中确实存在各种不便的地方。另外,不少用人单位对女学生的工作能力表示怀疑,招聘培养一个阿语员工不容易,女学生需要结婚生子,转移注意力,可能长时间不能从事涉外工作,于是造成了阿拉伯语专业男生各单位抢着要,安心在学校等着挑工作,而女生需要四处奔波找工作的现象。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招生不应限招男女,加上又是女生较喜欢的外语类专业,致使很多院校阿拉伯语专业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同样以黑龙江大学为例,2004年男女比例差不多是1:1,但随后四届,几乎全部为1:6,就业压力逐年加大。

2. 学生的就业意识影响就业效果

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部分阿拉伯语专业学生也是过分强调自我实现,把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在第一位,盲目以个人发展为中心,高不成、低不就。加上专业的优越感,期望值过高,过分追求公司品牌、个人薪酬待遇、城市因素、生活环境等,找工作期望一步到位,即使已经一步到位,还会一直观望,可能有些同学还没毕业呢,就已经与好几个公司签约又违约,到毕业时还是一个工作没有,盲目的择业心态很容易影响就业效果。阿语国家缺乏知名企业,学阿语进外企的想法比较不切实际,在中国做生意的阿拉伯人,多是集中在义乌这样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于是大家都希望自己能进国有大型企业驻外工作几年或者考公务员、考研、当大学老师,进中小公司的要求是至少需要能够出国,于是就业面越来越窄。

阿语专业的学生之间会存在着个人综合素质的差距,学习成绩稍差的同学可能在其他方面有所弥补,譬如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而不是像部分同学那样认为“别的同学学习没有我好,都能找到一个那么好的体面轻松而且待遇好的工作,我必须找得比他更好”。心态不好,很容易误入歧途,有业不就。

有些毕业生就业意识不强,不急于就业,即使在专业就业形势一片大好的形势下,仍因就业意愿不强烈或者没有就业意识而在毕业时没有找到一个就业单位,从而处于“有业不就”的失业状态。最后毕业的时候,可能就剩一个借口“准备下一年考研或者出国,反正父母支持”来逃避自己的就业现实。

3. 个人综合能力影响就业实力

现在的单位都注重精英人才,除专业能力之外,由于涉外,还需要英语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等各种相关能力。而学校一般在专业教育上面下足功夫,剩下的只能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领会。在对男女性比要求不那么严格的岗位上,综合能力强的女生,也会占据相当大的优势。只是,也仍然会有部分学生眼高手低,一直都以自己专业为荣,只看着专业就业数据,自己却不被计算在就业之别,成为未就业人群,空叹“就业严峻、怀才不遇”。

4. 社会因素影响就业观念

由于近期阿语专业就业情况火热,全国相继又有许多院校阿拉伯语专业扩招,产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大,一职难求很快也会降临到阿语专业学生上。

什么是就业?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认同是“学而优则仕”,就业就是“跳出农门”,就业就是获得高收入,就业就是在父辈社会地位基础上的提升,就业就是比父辈的生活更悠闲、待遇更高、地位更显赫……这些传统的就业理念导致了当前“有业不就”的结果。很多学生对自己找到的工作比较满意,但是因为家长和朋友看不上自己的工作而受到影响,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家长和学生的就业观念与社会环境不同步,许多学生一直都以精英自居,需要自己的单位不想去,自己想去的单位却因金融危机缩编计划去不了。

考研热的盛行也同样影响一部分阿语学生的就业,准备了一年,没有考上研究生,选择暂不就业,认真准备,第二年继续报考自己喜爱的学校和专业,从而一直没有就业。

二、结论分析

总结阿语专业的就业现状,阿拉伯语专业仍然在一定时期内会有它的优势地位,相对来说工作好找,收入较高;全国阿语学生尤其是硕士以上学生仍然保持一个较低数量,就业更是不难。但我们仍然需要面对现实,男女性别差异很难改变、扩招成为阿语专业趋势、部分阿语学生就业意识不强、面对就业压力自身的调整能力较弱、个人竞争力低、就业价值取向上不能准确自我定位、盲目择业追风、择业期望值偏高、职业生涯规划准备不足等,都是今后阿语专业学生就业的隐患。

因此,需要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增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在日常教育和就业教育中贴近实际,引导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价值取向;加强专业教育,让培养出的阿语学生成为阿语届的精英;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全程指导,从入学开始就端正就业理想,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择业观;日常学习生活中增加自我探知内容,使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更好地营造积极的大学生就业社会舆论氛围,转变学生家庭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使之在以后的就业中更好地融入工作、融入环境;鼓励专业学习能力稍差的同学多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不要被自己的专业所局限,以便多方面就业;开发更多的就业市场,并通过高水平的学生,打造自己学校的阿语品牌。

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中阿关系的持续升温,阿语专业一定会再接再厉,开创辉煌。

摘要: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热点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通过对阿拉伯语专业就业市场进行仔细分析,找出阿拉伯语专业就业的优势与劣势,以期进一步提高、促进阿拉伯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在学校注重专业教育的前提下,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指导,并在日常教育和就业教育中贴近实际,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就业观,加强其实践能力,增强自我探知教育,使学生更好认清自己。

关键词:阿拉伯语,就业

参考文献

[1]季显军,韩忠全,范胜举.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及前景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5).

[2]陈成文,胡桂英.择业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3]阮朝辉.大学毕业生就业现象及其本质的理性追问[J].继续教育研究,2010,(5).

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问题分析 篇10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两极化———泛化和窄化

纵观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大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很丰富, 但内容很笼统。例:“加强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教学,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特色教师培养,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各学校高管大都发出一个声音:抓“校园文化建设”, 抓“美育特色”, 抓“和谐校园”, 最后促成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发展”成了什么都可往里装的框。学校对于“究竟应通过哪些抓手, 教师专业才能发展”这些问题缺乏细致具体的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理解的泛化、概念化带来了负面结果———教师很辛苦、很繁忙地应付各种活动, 但这些活动却“成事”不“成人”, 教师专业上的进步并不与付出成正比。

与之相对的是对教师专业化的“窄化”———将教师专业化与教学技能、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简单对应, 甚至窄化为某一项教学技能, 如“提问”“练习设计”“内容的讲授”等技能的提高上。将获得全国、省、市、区各类教学比赛的奖项视为专业发展的主要标志, 只要能获奖, 能上好公开课, 就代表专业水平高。这种对教师专业发展理解的“窄化”, 误导教师偏离全面修炼的生态化发展轨道而走向纯技术化和功利化的追求。

二、晋级阶梯的“目标———动力”导向导致参与教师主体身份的缺失

很多学校过于强调发展计划对教师晋级、评优等方面的价值和影响, 或依靠硬性指标、外部利益驱使教师参与各种专业进修和培训, 忽视从专业本身引导教师内在自觉意识。使参与教师的主体性被剥夺, 充斥个人体验和缄默知识理解的话语权得不到重视, 并直接影响他们基于过程的情绪状态与成就感。

三、教育规模扩大化与有限教育资源矛盾凸显, 教师专业发展形式化加剧

由于我国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 加之有些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使得很多理论上可行的计划在实施时难以取得预期成效。职前教育提供给学生的课程门类不多、实习课时不足, 主持岗前培训的教师自身素质不够高, 时间和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等, 这些都会一定程度地导致教师专业发展行为流于形式。

摘要:本文简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专业现状分析 篇11

关键词:英语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意见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29-01

一、调查的背景与意义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现阶段对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记录比较多,但很少有专门针对初中这个阶段的,并且针对吉林市英语教师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通过调查吉林市初中英语老师的专业素质状况,加以分析研究,以求找到阻碍吉林市英语教师发展的问题所在,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行解决。同时,笔者希望借助此次的调查,能为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进程贡献一份力量。

二、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选取了吉林市第九中学全部40位英语老师进行调查问卷的测试,然后分别从初一、初二、初三各个年级再随机选取5名,总计15名英语老师进行访谈。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然后进行收集,对所得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总结寻求相关研究问题的答案。通过对学校英语教师的访谈记录,再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找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现状的有效途径。

三、主要研究发现

(一)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不足。

虽然不管从师资配备还是从教师学历上,这些教师基本是符合我们教学要求的。只是这些教师中很多是英语之外科目转行过来的。还有英语科班出身的教师,或许由于上学时学校的不合理课程编排,与转行教师相同,对英语教学方法、英语授课模式等掌握不牢固。

(二)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滞后。

从整体来看,本市初中英语教师的基础知识不足,教学能力滞后,学生没有较好的学习氛围,肯定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状况。一部分教师对英语基础知识缺少完整的理论框架,在英语发音、单词教授方面水平不足;另外还有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较差,不能用英语轻松的驾驭学生与控制课堂;很多被试的英语教师,缺少对教学法知识的认识,不熟悉各种形式的教法派别,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以及教材内容的差异性来运用与之相适应的课堂组织形式。

(三)教研活动以及教师再教育落实不到位。

要想加强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效果最好的方式是开展教研活动,它是一种最常见的方式,然而教师们在学校的教研很多都是表面化,教师备课,花很多时间练习,然后讲课,最后专家评课。很多老师都是以考点决定教授的内容,没有兴趣进行教研活动,很少反思自己,对发表论文等教研活动不热衷。

四、对教学的启示

(一)渗透英美风俗,注重文化渗透。

在授课活动中老师们对英美风俗及文化渗透太少,因此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应注重英美文化的学习。英语的背后是浓厚的风俗和习惯,只有对它的文化了解透彻,才能真正掌握好一门语言。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多多的渗透英美风俗,注重文化渗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加强教学管理,提升教研能力。

这些老师们对当前最新的科研资讯不太关心,并且课堂组织设计没有强大的科学依据,教育科研项目局限在自身经验的总结,参加校内课题探讨的积极性不强。因此教学部门应该倡导英语老师们踊跃参加各种教研项目,鼓励老师主动发表论文。

(三)摒弃旧观念、挖掘新教法。

英语教师们应该持续了解先进地区及国家英语教研的新形势,摒弃旧观念,开发新教法,然后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加以运用,迎合教育新形势的需求。摒弃考什么而教什么的片面思想,抓住“语言是一种社交手段”的主旨,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来增加使用英语的概率,提升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保尔·朗格朗著. 终身教育引论[M]. 周南照, 陈树清译.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 15-16.

[2]白益民. 自我更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取向[D]. 华东师范大学, 2000.

[3]程印学. 张立兴. 教师伦理学[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2003.

[4]戴炜栋. 从大学英语教师的角度谈高中英语教学应注意的几点问题[J].考试周刊, 2001

汽车专业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 篇12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师队伍,教学改革,理念,人才培养

如今,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已经成为热门专业, 国家也对其实行重点扶持, 许多职业学校把该专业列为核心专业, 并成为学校极为重视的、投入大量资金的品牌专业。不过, 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 在教学方面, 实践性教学不受重视, 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 学生的技能得不到良好的训练, 专业课程内容出现了重复的现象。因此, 我们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进行改进, 以适应发展需求。

1. 汽车修理及维护的重要性

为了应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这一形式, 汽车的生产不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 而是应该与国际接轨, 汽车的许多部件都是由多个国家研发生产的, 而且许多修理及维护说明也采用英文的形式, 因此, 对于汽车维护专业人士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这就要求汽车专业相关方面的教学要有一定的层次, 应该积极努力的培训出优秀、合格的、适应形式发展的一些人才, 并且要具有娴熟的技能, 如此, 才可以推动我国汽车事业的发展, 才有助于这一产业更上一层楼。

2. 汽车专业教学出现的问题

2.1 理论与实践脱节

一些学校还是把汽车专业教学仅仅限制于课堂之中, 而不去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 他们看重的只是理论课上的卷面成绩, 而很少把理论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这样就很难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要领, 在今后的真正工作中就会犯一些很多的错误, 这样就很可能影响到整个车的性能, 甚至不能正常使用。而且, 汽车的组装、维护等都要求从业者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就凭简简单单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这一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2 教材的标准比较落后

既然汽车产业已经全球化, 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能够了解本国的技术, 而且也应该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有关方面的知识, 这就要求要改进一下当前的课程设置, 因为这些都还是以几年前的课改为参考文献设置的, 人才综合能力的高低是新时期市场的要求。所以, 汽车专业的有必要学习一下其他国家的语言, 而不是只重视专业课程, 忽视了其他学科。汽车行业要想真正的发展起来, 就需要结合并学习多国的技术, 这样就必须学习外语, 尤其是对通用语言英语的学习, 而不是仅仅只要过了三级就可以了。另外, 建议有条件的学生也可以学习其他国家语言的汽车方面的专业词汇, 这样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2.3 缺乏较先进的教学设备

为了能够清楚的展示汽车各零部件结构原理及内部运动关系, 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模块式一体化现场教学等, 这样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例如, 在汽车构造课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录像、投影、幻灯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 也可以借助挂图、模型、实物等教具, 把各种零件的结构、工作原理直观地展示出来, 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 还可以引用一些先进的国外的教学设备, 投入到汽车专业的教学中, 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提早的接触更先进的一些教学理念, 更加熟悉自己的目标。另外, 还可以进行实体教学, 这样, 更能使学生熟练掌握一些技能, 提高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水平。

2.4 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好

本专业主要以动手能力为主, 所以, 应该学校应该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如此便能更好地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 这样也是相当于把企业引进校园, 可以让学生提早的感受工作的氛围, 同时也了解了企业的文化、课程、设备、管理等, 另外学校教师与企业技师可以交替授课, 促进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相互融合。学校与企业有了良好的沟通, 这样, 能使学生在学校与企业共建的实训教室里学习知识, 强化自身的技能, 实现了学与训相结合的思想。

3. 针对存在的教学问题采取的措施

3.1 加强实践训练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 这就要求汽车专业的老师应该重视实践, 传统的高职汽车专业教学模式大多都是先理论后实践, 首先是先讲理论, 而后用一小部分的时间去实践, 这样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不同步, 使之没有更好结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应该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即在车间实践的同时穿插着理论知识的讲述, 也就是车间就是理论课的课堂, 如此, 并可以做到理论实践的一体化。

3.2 师资队伍的强化

提高师资力量水平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为教师在此有着核心地位, 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任务是否能够顺利的完成, 所以, 校方应该组建具有一定规模高层次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我们应该按照以下几方面去做:一是师资队伍的重建, 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引进一批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人才;二是资源的合理配置, 聘请社会上的一些非汽车行业从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比如法官、律师、专利或商标代理人等, 这样, 从教师构成上实现了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师应该根据汽车专业授课的特点, 将汽车各个部件一一介绍, 并划分几个教学单元, 将系统的结构、原理性能检测等一系列的相关知识加以传授, 和所有与之相关的机能性的训练考核一次性完成, 然后再组成一个教学系统。

4. 如何进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

现如今, 大部分的高职汽车专业都以理论考试为主, 只重视卷面成绩, 对实践技能的要求并不是很高, 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 很难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 所以, 实践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教师应该从学生实践课的动手能力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并且应该把实践考核的成绩作为主要的标准。另外, 现在的“双师型”教师很是短缺, 这种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仍然不够理想, 教师队伍现状与所要求的还相差甚远, 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动手能力, 才能更好的培养出出色的人才。

5. 结语

综上所述, 要想建设一批批出色的汽车专业人才, 应该更好的加强教学设备以及师资方面的投入, 不能在这一方面落后与其他国家, 另外, 可以看出实践教学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不能只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 要让它们齐头并进, 这样才有利于高等人才的出炉。汽车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 应该加强汽车专业人才的培训, 努力培养出一些顶尖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梅.我国高职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 2009. (02)

[2]王丽静.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职汽车专业教学改革[J].管理观察, 2004. (34)

上一篇:14bp基因下一篇:良好开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