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2024-10-11

农村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的现状与发展研究(精选8篇)

农村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篇1

农村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一 班主任专业化的内涵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我国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在其编辑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明确指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专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条件和培养体制,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教师资格的管理制度等。[1]”据此,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获得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教育理念,修炼崇高的职业道德,并经过教师职业培训而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教师资格,确保专业地位的过程。

(二)班主任专业化的内涵

班主任专业化的内涵是“以教师专业化标准为基础,逐步掌握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的理论知识,经过长期培养训练形成班级德育和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能力和技巧,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全面有效地履行班主任职责。[3]”当前,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城镇学校,面临社会的发展和形式的不断变化,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急待解决。如何带领班主任走向专业化,这是我们农村学校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 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及存在的问题

(一)班主任的现状与专业化的标准之间的差距

国家的有关制度逐步推动着班主任专业化的进程,但并不意味着现在的班主任已经达到了专业化,相反,班主任的现状与专业化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表现在:第一,尽管实行了班主任津贴,但津贴太低,与班主任付出的辛勤劳动不成正比,以至很多班主任教师视班主任为“苦差事”,不愿当班主任;第二,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职称衡量,教师要想晋升职称,必须在教学上取得突出的成绩。但对班主任的考核,没有职称制,工作好坏一个样,因此,缺乏当好班主任的动力,班主任也没有愿景的激励;第三,对教师而言,其课堂教学工作完全有自己的主动权,但对班主任而言,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怎样开展活动都更好地受到来自上面的限制,较少有自主权;第四,缺乏对班主任的系统培训。所以,目前的班主任工作多少有些无奈,不愿当得人少,不会当的人多,即使在岗的班主任,也有不少人对工作缺乏事业心、责任心,对学生缺乏关心、爱心,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懂班主任管理规律,工作方法简单,只是维持班级不出事,对学生进行“关、卡、压”。

(二)农村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

班主任工作有其特殊性,需要处理很多教学以外的问题。特别在农村地区,对于大量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生活上、心理上的各种问题都是农村班主任要面对的。这就要求班主任储备大量相关的知识,更要求班主任有一颗爱心,能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是我们要避免对班主任的求全责备,我们对班主任是要有要求的,但是我们还要认识到班主任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有他们的生活,他们和我们一样要面对各种各样生活中的问题,他们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我们用各种应然的标准来拿班主任对号入座是不公平的,我们如果一味的以理想化的标准对班主任工作求全责备,甚至最终演变成一种毫无理由的批评对班主任专业化的进程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也会在极大地程度上打击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在农村常听见家长说:“老师,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你多费心,不听话就打,打坏了我不怪你,在家他不听我管教,就怕老师。”家长常认为孩子在学校有老师教育,自己就可以不教了,实际上学校教育远不如家庭教育重要。加上目前农村在校学生有很多留守儿童,在家缺少教育,往往养成一些不良习惯。这批学生到了学校,依然我行我素,不懂守纪,不懂尊敬老师,不懂如何与同学相处,遇到芝麻小事就控制不住情绪,轻则争吵重则大打出手。当教师批评时,孩子觉得受到委屈,可能产生过激行为。有的家长往往也依着孩子,认为班主任处理不公,对孩子“教育过当”,对班主任有意见,会到学校大吵大闹,强加指责,更有甚者动不动就用媒体威胁。

相对于农村家长来说,城里家长更重视教育,城里的班主任还可以得到家长的认可,工作干的会更有劲,中间还有不少灰色利益牵连,如补课、兴趣班、调座位、评优秀等等。而农村学校,教师当班主任很少出于自愿,有的是为了达到评定职称所规定的班主任年限、有的是领导安排了不好推辞,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实际上从内心深处的感受是“能不干就不干”,干也是短期行为,既没有职业生涯规划,也没有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思想打算,做一年是一年,没有热情和激情,没有目标和动力。因此不会主动去研究探索班级管理的特点和学生心理教育的方式,班级工作被动,难有建树,常常是应付了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三)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对班主任的身份认识不清

农村小学班主任专业化水平低劣的现状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显示出教师专业化成长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由于农村中小学专业人才缺乏,班主任课程负担普遍过重,目前又没有班主任津贴支出的保障机制,更重要的是当前的教师评价体系中教学业绩比重过大,导致班主任岗位失去魅力,竞争的活力不足。很多老师视班主任岗位为“副业”,课堂教学为“主业”,班级管理停留在管教的层面上。由于缺乏敬业爱岗的精神,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意识淡薄,专业能力停滞不前。2.农村班主任压力不断增加(1)社会和学校要求高、压力大

在中国广大农村,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渴望自己的子女能受到最优质的教育,从而在很多方面对当地学校提出了过高的要求,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本班学生的教育者,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学校又会把在社会上受到的压力无条件地转嫁到班主任头上,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优良的文化素质、对家长充分尊重等传统美德等等,所以,在很多学校都把学生学业成绩不好、学习习惯不好、行为习惯不好、思想道德品质不超群等等归于班主任工作的不到位。学校不但把自己在社会上受到的压力全部转嫁到班主任和教师头上,还会把自己在上级教育部门及政府部门受到的压力也全部转嫁到教师及班主任头上。班级管理、学生学业成绩、学生思想教育、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辅导、学生行为习惯的矫正、教室及环境的布置、学生违纪的处理、和社会及家长的协调、班级良好学风的建立等等。(2)家长的要求过高、压力大

随着国家富国强民战略的实施、新农村建设等,让广大农村家庭快步进入小康以至于中康、大康,广大家长对自己子女受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同时很多家长的素质并没有跟上来。随着国家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现在很多农村家庭都是两个大人一个小孩,或三个大人一个小孩,以至于四个、五个、六个大人加一个小孩,那个小孩当然就成为家庭中的王子、公主,所有的家庭都认为自己的小孩是天底下最聪明可爱的一个,那个小孩是集整个家庭或家族宠爱于一身,当然就很娇气,而当这个小孩无论在学业上还是行为上做得不够好时,全家人当然就认为那个教师或班主任不合格,于是对班主任的指责和不信任就开始了。没有干过教育工作的人不知道,总会说对学生要因材施教,但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明白,全班六十个学生又岂是你因材施教教得过来的?何况教师和班主任自己本身也是一个人,不是神,也有自己的家庭需要调理,也有自己的子女需要培养,也有自己的爱人需要照顾,也有自己的老人需要服侍。这所有的一切让广大农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倍感心力憔悴,身体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3.农村班主任工作对教师不具吸引力(1)农村班主任工作难有成就感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为学生发展和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在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问题上,确实存在着‘不愿做’、‘不会做’、‘不宜做’的“三不”现象。[5]

一是不愿做班主任。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当班主任压力大,待遇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意班主任。认为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难管理,班主任工作很辛苦,风险大,吃力不讨好,弄不好两头受气,自寻烦恼、不值得。“做一般教师就比较轻松和单纯,‘无官一身轻’,只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是可以不管不问的。有这种想法的教师即使是‘被当’了班主任,也会出现教育管理不作为现象。

二是不会做班主任。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上好课却当不好班主任的教师并不鲜见。随着社会各阶层对班主任的要求越来越高,班主任工作也日益专业化。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是无法胜任的。“有些班主任付出了体力,付出了脑力,付出了精力,最后仍得不到学生、家长及学校的认可,工作没有见成效,其原因就是不会做班主任,不懂得如何才能当好班主任。[7]”

三是不宜做班主任。有些老师虽然把班级工作管理的看起来像模像样,但学生却

感觉不到任何温暖,学生没有真正的班集体归属感,因为班主任的管理手段可能是霸道强权型的,把所有的问题都压住。近年来,媒体经常报道,一些班主任违反师德,体罚、变相体罚学生。还有些老师他们当班主任出发点就不正确,他们目的不是培养人,教育人,而是出于谋取私利,如果这些人做班主任,学生就都成了他们手里的商品和谋取私利的工具。一个任课教师不合格,影响的是一门学科的教学质量,而一个不合格的班主任就会影响全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2)农村班主任待遇偏低、缺乏竞争性和激励性

班主任所承担的工作量和承受的压力相比,班主任津贴费显得不太合理。并且,班主任之间也缺乏富有竞争性的待遇和激励机制。而班主任普遍认为,一方面,在他们所承担的全部工作中,作为班主任的那部分工作量及压力,要远远高于作为科任教师的那部分工作量及压力,而班主任津贴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却没有体现出与之相对应的价值。另一方面,与科任老师相比,班主任的收入与其所占的重要地位也不成比例。三是对班主任的考核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尤其是那些优秀的班主任,并没有在待遇上体现出他们应有的价值。4.班主任在专业发展上有待提高

班主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班主任工作做的很累,班级工作却做的不理想,而有些人干的很轻松,班级管理却井井有条、学生很自觉的原因。长期以来,由于教育上自身的原因,班主任专业训练严重不足,在管理学生中表现出缺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道德。(1)班主任专业知识匮乏

班主任工作面广、工作量大、繁杂而多样,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班级体的建设与管理更需要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管理的艺术。其中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很多是我们忽视或不具备的。一些落后的教育观念、陈旧的工作方法、单一的解决问题模式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情况,不能应对错综复杂的新局面,不能跟上日新月异的新时代。(2)班级管理能力不强

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对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深入学生了解研究学生的能力,创建优秀班级团队的能力,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能力,组织开展活动的能力,与科任教师、家长、学校协调交际的能力,此外还要顺应潮流熟练运用网络开展教育工作的能力等。但现实中班主任往往只是注重实效、而忽视学生心理成长,只注重自己的工作经验而忽视专业管理能力,采取了很多短期措施,没有采用真正长期有效的管理办法,养成良性循环的班集体。(3)专业道德水平欠佳

至今仍有不少班主任习惯于“权威”形式的管理,地位凌驾于学生之上,采用命令服从式教育模式,工作方式简单粗暴,角色定位错误,学生从内心上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与班主任对着干,而如果班主任不能及时控制情绪、发现问题,往往就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有损教师形象的言行,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伤害,给班集体建设带来整体影响。这与新时期开放、民主、科学的先进管理理念相背,必须全面提高班主任专业道德水平。三 对农村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策略

(一)明确班主任责任保障农村班主任的权利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了班主任的地位与作用、配备与选聘、职责与任务、待遇与权利、培养与培训、考核与奖惩等。这对发挥班主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保障班主任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意义。1.合理安排班主任的工作量

《规定》要求:“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课时工作量,确保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8]”在农村小学存在着这种情况,一、二年级就有一名教师,既是班主任又是任课教师,这使班主任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而近些年的“农村义务阶段学校教师岗位计划”进一步缓解了农村教师问题,是班主任的工作量得到了减少。2.落实班主任经济待遇

《规定》要求将“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倾斜。对于班主任承担超课时工作量的,以超课时补贴发放班主任津贴。[9]”提高班主任的经济待遇是对班主任专业成长和工作能力的一种实质上的肯定和激励,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班主任工作专业性的重视和尊重。3.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精神奖励

我们常说要多表扬学生,为什么没有人说要多表扬班主任呢?对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岗位的老师必须多予以精神鼓励和表彰。老师对精神关怀和奖励的需求远远大于物质奖励,很多教师默默付出,工作认真负责,不怕苦不怕累,能一辈子坚守在偏远的农村,那是因为他们从中收获了很多精神上的回报,如学生的进步、考试获奖、对老师的一声亲切称呼等等。这些小小的精神鼓励可以进一步增加教师当好班主任的责任感、幸福感和光荣感。在学校力所能及的地方还是要给班主任给予关怀,农村各学校虽然不能在工资、福利、补贴上给予很大帮助,但可以从改善班主任的学习、工作、办公条件上入手,让班主任在一个尽量舒心的环境中办公,这本身也是一种待遇,只有这样,才能让班主任乐于班级管理,乐于班主任工作,才能“用心”班级管理,才能“用心”班主任工作。

(二)争取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1.社会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报道学校矛盾纠纷时,我们媒体不光要关注学生所受的不公,更要正确公平的报道,在媒体面前,班主任也是弱者,班主任的工作也要大家的关注。家长要理解老师,舆论要正确评判,平衡报道,不要片面报道,穷追不舍。否则,老师对学生教育管理消极作为就会愈演愈烈。2.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在农村,家长的文化层次相对比较低,对教育的意义认识得比较淡薄,加之目前的大学生就业不包分配,因而认为供孩子上学不合算,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放任自流,对孩子的智力投资更是寥寥无几。有些家长虽然望子成龙,但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如当孩子的学习出现困难时,他们束手无策,而当孩子们的成绩不理想时,他们又打又骂,孩子们难以接受,从而产生厌学心理。针对这些现象,班主任不仅要管理班级学生,还要做好家长的工作。班主任可以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家访或写信等多种方式和家长沟通。既要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又要了解家长的思想动态,对观念落后的家长应及时教育。从而让家长在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上与班主任达到共识。

要让家长们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校方单一的活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成功的教育必须建立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配合的基础之上。学生成长离不开任何一方,唯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三)加强制度建设为农村班主任提供基本保障

在制定相关的配套制度时由于城市和农村差异,在贯彻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关于班主任的政治经济待遇制度、培养培训制度、考核奖惩制度过程中,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和相关的配套制度。要在人事编制、津贴发放等方面向班主任专业发展倾斜,确保班主任专业地位和各项待遇得到真正落实。1.建立班主任职责制度

班主任工作的职责是担任职务的教师按照班主任工作基本任务的要求应承担的具体责任。职责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班主任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形成自己的专业角色意识。

2.建立班主任资格认证制度

班主任资格认证制度是班主任职业专业化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对专门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班主任的基本要求;班主任资格认证也是对班主任工作专业性的认可,对教师具有承担班主任工作能力的认定,班主任获得工作岗位的首要条件。逐步试行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变过去“班主任工作只是副业,兼一兼、代一代就行[”传统观念。

3.建立班主任专业化职级制度

班主任专业化职级可分为见习班主任、二级班主任、一级班主任、高级班主任和特级班主任五个层次。班主任的职级与教师的职称同等对待,不同职级的班主任享有不同的待遇。建立班主任专业化职级制度,有利于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推动班主任进行专业追求,获得专业发展。

(四)举办培训加强农村班主任的理论与技能水平

现在教师的培训机会是越来越多了,还有专业的班主任培训,但正因为多了,走的过场也就多了。这里有教师本身的问题,农村班主任工作本身就忙,还有一大家要照顾,很多时候自己的孩子都没有时间辅导,空闲时间有限。也有培训的问题,很多时候学的是纯理论的东西,几乎没有实际用处,只能用来参加考试。学习是好事但要真做到学有所用切实提高农村班主任素养走向专业化,我认为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时间安排要合理

培训时间要多放在寒暑假,要允许老师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这点很多培训已经做到了。比如说最近我有别的工作,没有时间去参加学习,我可以选择下一批的学习。对于年轻人来说,更喜欢网上学习,可以自由安排,这是非常值的推广的。

2.培训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

纯理论、应付性的东西有不如没有,那只是浪费大家的时间和精力。我们都愿意听魏书生的讲座,很实际,很有启发性,那才是我们中国的东西,都是在实际工作中得出的理论,听了不但是觉得讲的好,回来还能用。最好能给班主任去优秀学校实习学习的机会。3.定期开展校本研讨

别处的经验不一定能在我们这行的通,比如,经济基础好的地方能通过发班主任津贴的方式来刺激班主任工作动力;盘锦市有魏书生的带动作用;大城市有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而这些是农村不具备的,但我们可以自己组织校本研讨、交流,把优秀的经验传播开来,创建自己的特色管理。

(五)提高农村班主任职务津贴和职称晋升的优先权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中这样写道:“做班主任和授课一样都是中小学的主业”,“ 要将班主任工作记入工作量,并提高班主任工作量的权重。[11]”班主任和授课一样都是“主业”,授课有课时费,班主任工作理当记入工作量。相应地,课时费要根据教师的级别和年限有所区别,班主任工作量也该如此。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农村班主任的津贴仍然是“原地踏步”。这大大降低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农村各学校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增加班主任的津贴,使得班主任的工作量与收入保持平衡。另外,评定职称时,可以优先考虑班主任。因为班主任的工作除了承担一个科任教师所做的以外,还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身上,劳动量远远超过其他科任教师。通过提高经济待遇和职称晋升的优先权,使得班主任教师觉得工作有动力,工作有“奔头”。

班主任专业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但现阶段农村各小学班主任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班主任的水平和能力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各学校对班主任的管理和使用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班主任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学校在构建班主任科学管理的运作中,唯有真正心系每一位班主任的成长与发展,与他们同心、同行,才能达到管理的科学化。总之,要实现农村小学班主任专业化,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改革渐成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的关注话题。传统的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过于简单、粗糙、单一,低效。为了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和质量,以进一步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研究认为民办中小学班主仟角色需要实现“从单纯教师向学生良师益友转变”、“从硬性管理者向柔性服务者的转变”、“从经验工作模式向专业化工作模式的转变”、“从用时间进行学生工作向用心进行学生交流的转变”以及“从单兵作战向协作化工作的转变”等几大转变。本文运用文献法,收集整理了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改革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探索等方面的信息资料。调查发现,当下民办中小学一线班主任在管理方面的感性认识非常丰富,远远高于理论成果的呈现。同时,运用访谈法,笔者了解到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对于工作改革的强烈愿望与困境。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中虽有一些新思路、新想法、新点子,但苦于工作奔波,毫无时间精力系统研究,行动也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调查发现,目前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受传统班主任观影响严重,教学凌驾在管理之上,管理凌驾于学生之上”,最后导致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创新性不高,班主任之间沟通性不强,专业性不高。总体来讲,民办中小学缺乏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原因主要体现在民办中小学社会生存环境比较差、民办中小学学生管理难度比较大,民办中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严重等方面。因此,为理清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困局,使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真正有效发挥班主任作用,必须改善民办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环境,同时,民办中小学班主任自身必须转变时代角色,强化工作职责。再次,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改革必须要做好“两手抓,两手都不松”。一是抓好成才观,创新学生管理服务理念,构建“刚性管理”和“柔性服务”相结合的民办中小学学生管理服务理念;二是抓好班主任发展观,积极鼓励班主任加强专业继续教育,增强理论科研能力。同时,切实提高班主任待遇,建立竞争激励机制等工作辅助开展。

农村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篇2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问题,原因分析,解决策略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获得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教育理念,修炼崇高的职业道德,并经过教师职业培训而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教师资格,以确保专业地位的过程。农村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及特殊性迫切要求农村班主任工作专业化。农村班主任工作中压力不断增加,班主任身份认识不清,农村班主任工作对教师不具吸引力,在专业发展上有欠缺等问题普遍存在,因而初步建构农村班主任专业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对班主任的身份认识不清。

农村小学班主任专业化水平低劣的现状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显示出教师专业化成长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由于农村中小学专业人才缺乏,班主任课程负担普遍过重,目前又没有班主任津贴支出的保障机制,更重要的是当前教师的评价体系中教学业绩比重过大,导致班主任岗位失去魅力,竞争的活力不足。很多教师视班主任岗位为“副业”,课堂教学为“主业”,班级管理仅停留在管教的层面上。由于缺乏敬业爱岗的精神,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意识淡薄,专业能力停滞不前。

2. 社会、学校和家长要求高,农村班主任压力过大。

在中国广大农村,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人们渴望自己的子女能受到最优质的教育,从而对学校提出了过高的要求。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本班学生的教育者,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学校又会把在社会上受到的压力无条件地转嫁到班主任头上,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优良的文化素质、对家长充分尊重等传统美德,所以,在很多学校都把学生学业成绩不好、学习习惯不好、行为习惯不好、思想道德品质不超群等归于班主任工作的不到位,致使教师和班主任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干扰。

3. 农村班主任工作对教师不具吸引力。

一些教师在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问题上,确实存在着不愿做、不会做、不宜做的“三不”现象。班主任所承担的工作量和承受的压力相比,班主任津贴费显得不太合理,班主任之间也缺乏富有竞争性的待遇和激励机制。

二、促进农村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实施策略

1. 明确班主任职责,保障农村班主任的权利。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了班主任的地位与作用、配备与选聘、职责与任务、待遇与权利、培养与培训、考核与奖惩等。这对发挥班主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保障班主任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争取学校、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理解和对班主任工作的支持。

在农村,家长的文化层次相对比较低,对教育的意义认识上比较淡薄,加之目前的大学生就业不包分配,因而认为供孩子上学不合算,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放任自流,对孩子的智力投资更是寥寥无几。有些家长虽然望子成龙,但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如当孩子的学习出现问题时,他们束手无策,而当孩子们的成绩不理想时,他们又打又骂,孩子们难以接受,从而产生厌学心理。针对这些现象,班主任不仅要管理班级学生,还要做好家长的工作。班主任可以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家访或写信等多种方式和家长沟通。既要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又要了解家长的思想动态,对观念落后的家长应及时教育,从而让家长在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上与班主任达到共识。

3. 加强制度建设为农村班主任提供基本保障。

由于城市和农村存在的差异,在贯彻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关于班主任的政治经济待遇制度、培养培训制度、考核奖惩制度过程中,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和相关的配套制度。要在人事编制、津贴发放等方面向班主任专业发展倾斜,确保班主任专业地位和各项待遇得到真正落实。

农村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对策

一、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伴随着农村小学课改的实施,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显得不足,然而,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才能是课改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随机对部分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的调查,并从中发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科学教育的主体处境较为困难

在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很少受到政府的关注,应聘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并未得到教师本人以及教育机构的重视,因此,现在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科学研究及创新能力;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策上,他们在接受专业培训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阻碍;学校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2.“所教非所学”问题严重

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师大多都不是毕业于科学教育专业或者理工科专业的学生,符合条件的只是占全部小学科学教师的29.83%,所以,对农村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教师存在着严重的“所学非所教”现象,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进而削弱其教学质量。

3.小学科学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不完善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中只有大约25%对所教学科的相关知识具有清晰的知识体系,而且熟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还不到一半,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够、知识结构也还不完善。此外,从调查结果看,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能力结构也不尽如人意,虽然其就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但是实践与创新方面的教学能力却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二、对策

从上面的简单分析中,我们不难知晓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存在些许亟需解决的问题,并且也可以看出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即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专业发展意识不强、培训机会较少、学校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等,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本文将就相关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解决措施。

1.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并努力增强专业发展意识

只有个人内心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有了内在的发展动力,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在教师获取专业化的发展方面也不例外。教学课程不断地进行改革,相应的,教育教学对科学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理论实践方面。所以,教师要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与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自我专业发展规划,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反思,并通过反思发现自己的问题,积极开展科研并撰写论文;尽可能参加一些专业知识的培训活动等以提升自己的专业化程度。

2.高校应重视对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教育

各高等教育院校要对科学教育专业的教学课程模式进行不断改革与创新,将专业课程、科学教育课程与普通的教育课程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安排,构建理论与实践、技能相协调的课程体系。此外,目前多数大学生都是在考试之前进行突击学习以形成短期记忆应对测试,而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很少认真学习与思考,也几乎没有“学以致用”的机会,这也就从在根本上造成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质低下,所以高校应将此问题重视起来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法,进而提升本专科师范院校毕业学生的科学教育理论与科研能力和教学技能,为小学培育出更多专业的科学教师。

3.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以扩大教育资源

农村家庭在生物课程资源的提供方面有着先天性的优势,农村学生家中多数都种有农作物或养殖家畜。如果学校可以积极联系学生家长,鼓励家长配合学校与老师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共同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那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科学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并且再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

4.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与教学资源的投入

农村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篇4

摘 要:班主任是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素质的高低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班主任建设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本篇论文就农村中小学班主任的现状和怎样建设农村中小学班主任队伍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班主任;现状;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常规管理;心理健康

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班级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班主任是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沟通学校和学生各种组织以及家庭、社会共同教育学生的桥梁,是联系班级各任课教师的纽带。在新课改的催促下,班主任要审视与转变角色,做好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因此,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学校德育的效能,必须强化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一、农村中小学班主任队伍的现状

(一)、班主任的角色认识不清

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级工作的指导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正因为班主任工作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所以在农村中小学,很多班主任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定位,要负责学生的方方面面,而且主要是负责学生的安全、卫生、纪律遵守等等。班主任真正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等,而对学生在家里的情况了解甚少,在学校与家庭联系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尽如人意。

(二)、班主任待遇不高,缺乏工作激情

按照国家规定,班主任每月享有一定的津贴。对于农村中小学而言,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现在农村中小学义务阶段,免收学杂费,以前有学校用所收的部分费用来提高班主任津贴的做法已经不再现实,义务教育免费补助资金不能用于教师的福利,所以班主任只能拿到国家补助的中学每年90元、小学每 年50元的微薄收入。因为工作量与待遇的极不对称,使得广大班主任缺乏工作激情,“拿多少钱,办多少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思想。

(三)、班主任由于受社会环境等原因,产生了“三不”现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在广大农村也就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往往思想道德教育缺失,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环境较差,又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性格、心理发展异常。农村家庭年收入很低,仅能够维持家庭日常生产和生活开支,有的还不够,因此农民的主要心思仍在“挣钱”上,很少有时间、精力来关心孩子的学业和身心发展规律变化情况,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使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更加步履维艰。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农村中小学的大部分教师在担任班主任工作问题上,从而产生了“不愿做”、“不会做”、“不易做”的“三不”现象。处于农村中小学班主任这个角色,由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因素,职业成就感低,日复一日的班级管理和程式化的机械工作,让农村中小学班主任自我评价降低,在工作中难以有感情的投入到班级管理上来。这种现状不仅影响班主任自身的身心健康,同时更对学生成长和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四)、班主任缺乏必备的理论和专业技能。

1、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班主任既要懂理论,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班主任不但要懂教育学、心理学,而且也要懂社会管理学等。对于农村中小学班主任而言,班主任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很多人在从事该项工作以前了解甚少或根本不了解。班主任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往往缺乏对这个班的班级文化建设进行前瞻性构思,他们往往消极地把班主任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总结等当成摆设,当作应付学校检查的形式。同时,在班级工作中围绕班级文化特色开展工作的习惯和意识淡薄,工作起来就事论事。

2、对班干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较低,对班干的培养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个高效有工作能力的班干队伍,是建立良好班级的基础。但在一些班主任的心目中,班干部的培养工作是最简单的事,挑选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担任班干部就可以了,把班干部的概念等同于了好学生,3、较普遍地表现出对中等生的关注不够。普遍有关注两头(优秀生和后进生)忽视中间的现象。同时,与家长联系的主要原因依然是学生出现学习成绩问题或发生违纪行为等,依然呈现出重视向家长报忧而忽视向家长报喜的不足现象。

(五)、班主任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学习、生活上的种种压力使得广大农村中小学班主任长期处在超负荷运转的紧张心态中,心理状态失去平衡。出现一定的心理疾病,多数表现为自卑、精神不振、焦虑易怒、过分担心、嫉妒情绪较重等等。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强调的往往是奉献和责任,各级政府常常也只是从精神上鼓励广大农村中小学班主任爱岗敬业,而相对忽视了他们也是一个个平凡的人,也有物质上的基本要求。当农村班主任的生活需求都得不到保障,他们还能在农村教育第一线上支撑多久?

二、怎样建设农村中小学班主任队伍

(一)、加强农村中小学班主任的职业道德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塑造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班主任,德才两方面缺一不可。然而班主任的个人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具有高尚情操、学识渊博的班主任,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好班主任,影响的不只是孩子的现在,而是孩子的一生。

组织班主任定期召开一次例会,共同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八荣八耻”、学习“阜阳市教师十不准”、“教师行为规范”、等,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强化班主任老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到科学育人、育人科学。

抓好讲师德、讲正气、讲学习、讲团结、讲实绩、讲奉献的师德教育,让每一位班主任都能做到奉献、爱生、敬业、求真、务实。作为班主任,必须具有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甘为人梯,乐为人梯,善为人梯的精神。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班主任的专业知识学习。

《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班主任是教育领域里具有特殊性的角色,因此,作为班主任应该具备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包括比较完善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文化知识、最新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信息等。”对于班主 3 任,要从完善其自身的素质和提高工作水平的需要出发,组织学习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一个好的班主任首先必须是一个好教师。只有当班主任用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个人修养赢得学生的信赖之后,才有可能成为一位有威信的班主任。因此班主任必须精通所担任学科的专业知识。除了精通专业知识外,班主任还应具备广博的知识,来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不但能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也有助于提高班主任的威信,更有助于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

“以人为本”,把学生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班主任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各项权利,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精髓。班主任要注重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去。在班级中,可以开展 “值日班长”活动,为学生构建起“自我管理”的德育平台。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班主任的专业能力培训。

任何一名优秀班主任的成长不仅需要时间的磨炼,更需要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培训。虽然经过精心选拔,但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班主任队伍现状也不容乐观。重点表现在年龄结构偏大且年段分布不均。专业发展水平不均衡,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老师是师范专业毕业,其余大部分为民师转正或接班。面对此种状况,只能积极挖掘内部潜力,建立健全富有激励性的班主任培训机制,构建系统科学的培训体系,促进班主任队伍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是自我培训。在进步和提高的过程中,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根本因素。每位班主任都应该认真剖析自己的现状,找出优势和不足,制定出自己的短期、长期发展规划。在要求班主任综合素质有所提高的同时,考虑到大家的个体差异,尤其是激励一些年龄偏大底子偏薄的班主任的积极性,对各班主任的发展目标不搞整齐划一的一刀切,而是根据其自身特点提出切实的要求,让他们力争人人都形成具有自身的独特风格。充分发挥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模范作用,以老教师的高尚师德、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精神来感染年轻班主任,用年轻班主任的大胆开拓勇于进取的精神来激发老教师,促使老少共进。同时鼓励班主任大胆尝试,在学习----实践----反思----总结----升华中不断回顾和提高。每学期末,可以要求班主任写出一篇案例分析,一篇教育随笔,一篇成功的经验论文,在学校集中召开的展示会上交流以后由学校选取其中的优秀文章向相关部门投稿。这一自我培 4 训的结果使年老的班主任更加厚重,中年班主任更加务实,青年班主任更加充满朝气。

其次是校本培训。除按时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集中培训外,还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每学年初和新班主任上岗之前,由学校组织学习培训。培训主要围绕学习相关政策法规、职业道德规范、班级管理知识、基本功训练等。使班主任掌握并增进相关的专业知识,指导具体工作实践。每月的月末,召开一次班主任的专门聚会,就本月发生的问题进行个案分析,提出疑难问题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探讨解决办法。总之就是要通过这样一种形式的交流,为大家提供一次相互沟通的机会,促使大家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以达到彼此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加强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常规管理。

1、强化班主任工作考核

检查考核是推进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措施,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制订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依据,与表彰奖励挂钩。为表扬先进,学校可以开展 “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学校对班主任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指导班主任改进工作,奖勤罚懒。

2、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班主任发扬奉献精神,同时不断对班主任进行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这种考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班主任每学期必须撰写一篇德育工作总结,对于工作实绩明显的班主任,学校进行适当奖励。

3、抓实德育科研工作。

学校一方面重视班主任更新教育理念,加强班主任的理论学习和岗位培训,另一方面注重组织班主任参与德育研究。教育科研要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使每位班主任都具有坚定的科研意识。班主任必须立足农村现状,扎实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

(五)、加强农村中小学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农村中小学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的继续教育,改变班主任心理健康水平差的现状,让全体班主任都能进行自我诊疗,自我保健。二是健全监督机制,培 5 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班主任的工作不能仅靠领导说了算,要有切实可行的评估评价标准。二是尽量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学校应办好家长学校,加大对家长的宣传力度,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帮助者、合作者,尽快摆脱现在的状况。这样不但解决了班主任的思想压力,也可从根本上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压力,从而解决班主任的心理问题。三是呼唤尽快建立科学的教育体制,切实摆脱应试教育对班主任的束缚。也只有如此,班主任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将精力投入到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上来。

总之,加强农村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的探索既非一日之功更遥无止境。建立一支优秀的农村中小学班主任队伍是学生的幸福、家长的渴盼、社会的召唤,更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是强校之基,兴教之道。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班主任队伍的培养、管理和发展机制,努力建设一只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高素质的农村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全力打造优秀育人之师,为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漓江出版社,柳州市教育局编著 2003年11月版;

2、《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经验全书》,唐云增等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农村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篇5

摘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农村课改存在不少困难,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农村教师的素质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深层次要求。由于经费投入不足、教师走不出去、专家请不进来等因素制约,校本教研成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现实选择、基本策略和课改推进的内在机制。就农村而言,校本教研的有效运作主要是通过建立学校、教育行政机构与大学合作的立体化校本教研,以课堂为阵地、以课例为研究对象,为农村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观念引导和“技术”支持,研究推进、课题带动,创立校本教研基地学校,以点带面、联片发展、整体推进,建立和规范立体化校本教研制度等具体策略进行,从而促进农村教师逐步实现专业成熟和可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推动课程变革向深层次发展。

关键词:农村教师;立体化;校本教研;专业发展

2005年秋季,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农村学校课改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很快凸显出来。主要问题有:课程资源匮乏,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缺乏课改的内驱力,教师缺少专业支持等。[1]其中根本性的问题在于农村教师素质和专业水平适应不了课改深层次的要求。笔者的调查发现,农村教师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教师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自我发展意识差;职后教育和培训机会少,缺乏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教育评价影响专业发展的方向;专业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途径和策略;缺乏合理的师资输入与交流机制;培训制度亟待创新等。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必须结合农村学校师资现状,把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建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研合一,以研促教。

一、校本教研: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例为主要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专业引领为催化剂,理论和专业人员参与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增强教师的专业性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目的。教学是教师从事的主要工作,作为增强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有效策略,教师的在职培训应融入教师的教学生活之中,这样教师才能得到一种基于“真实”教学情境的体验和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教学的现实反思,使他们在反思中产生需要,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在此意义下,校本教研便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和主要途径。对农村小学校而言,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现实选择,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学校必须立足开展校本教研

教育部的评估报告显示:经费投入不足“以农村地区表现最为突出,在经费支持方面,第一批国家级实验经费基本可以保证,当实验范围扩大时,省级以下的实验区课改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个别实验区地方财政甚至对课改工作没有投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1]国家级和省级实验结束,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进入常态以后,农村学校新课程的经费投入也许更难保证。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制约着农村教师在职培训机制的运行,成为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资金紧张和短缺使得学校很难抽出专用资金用于教师的培训、进修与学习,教师的在职培训和专业发展不得不立足于本地区和本校来进行。

(二)工学矛盾突出,“走出去”很难

师资紧缺、岗位缺编、教学任务繁重使得教师缺少专业发展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委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进修,所空岗位无人顶岗,聘请代课教师又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即便能够外出培训学习,接受的主要内容也多为理论性和观念性的,脱离教学实践,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差,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不仅教师对此类培训积极性不高,学校一般也不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教师“走出去”很难。

(三)“请进来”不是长久之计

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如聘请专家讲学,在关键时期予以点拨,确实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但只能偶尔为之,绝非长久之计。除了支付专家讲学费的困难外,更重要的是,专家对农村学校的实际问题和教师的具体情况并不十分了解,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指导,对学校和教师发展的作用有限。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内驱力,需要本土专家,需要自己的专业引领队伍。笔者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向高校教师学习、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等学习与发展途径不被农村中小学教师所认同,而且农村学校较少使用“请专家到校作报告、送教师外出培训”等方式。农村教师较常用的学习发展途径依次主要有:第一,反思,90%的教师认为这是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最主要途径;第二,自学;第三,同本校教师交流,通过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校本教研”,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由此看来校本教研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或者说“校本教研是农村教师专业自救”的现实选择。[2]

二、立体化校本教研的运作

(一)立体化校本教研的主要组织类型

校本教研为教师、学校、各级教研部门以及高等师范院校搭建了发展和发挥才能的平台,通过研究力量的有效整合和互动,逐步实现校本教研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整体推进农村课改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校本教研的基本层次是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赖,构成一个不可或缺的统一体。就新课程改革而言,校本教研更多的是专业研究者与中小学校合作开展的校本活动。立体化校本教研的主要组织类型有如下几种。

●教师个体开展的校本教研。教师个人的校本教研活动是参与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它可以提升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和作用,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通过教学反思提高教研意识,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本校教师合作的校本教研。教师主动争取同伴互助,形成教师之间的多方合作互动,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以校为本的教研。实现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科研与培训相结合,通过“课题研究模式”“诊断反省模式”“骨干培训模式”“问题培训模式”“课改论坛模式”等灵活多样的模式,提升全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教研员与学校合作的校本教研。教研员、科研人员与学校合作,发挥他们的专业引领作用。●区域协作式的校本教研。从传统的结对子、对口扶持薄弱学校的做法进一

[3]步走向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以结对形成校本教研“流动站”的新形式,以联片、结对式活动为载体,以强带弱,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校本教研共同体(亦被称为US联合体)。[4]构成双方是大学的专业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双方密切合作,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是推进新课改、促进新课改发展、实现参与双方双赢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校、教育行政机构与大学合作的研究共同体──立体化校本教研共同体。通过教学反思常规化、研讨活动系列化、专业引领全程化、教研科研一体化、展示平台多样化的“五化”策略,整体推进农村课改和教师专业发展。

(二)立体化校本教研的运作 1.建立农村学校与高校的研究共同体

这种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在教育专家指导下设计“科研兴校”,实施校本教师培训的方案;建立科研兴校和校本教师培训的相关组织和制度;每个基地学校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工作和教学,选择教育科研课题,进行教育行动研究,引导全校教师把课题设计、研究与学习结合起来;教育专家作教育科学和科研辅导报告,并对每个子课题进行个别指导;以校本教研为主要行动研究,以与高校合作研究模式为主,以高校支持模式和学校独立模式为辅,通过教师的行动、培训和研究过程的联结,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间的共同学习与研讨是校本教师培训的重要形式;通过校与校间的交流,教师互换等形式,促进教师发展等。

2.建立中小学校、教育行政机构与大学的合作机制

制度是对处于某种社会环境中的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因此一种制度的建立,关键在于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主体应对这种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达成共识,这些共识和认同也同时为这种“制度”的建立和维持提供一种持续性的动力来源。建立立体化校本教研合作机制,有利于学校、教师在相互的经验交流分享过程中,形成对校本教研的价值、意义的共同感悟和认识,有利于促进农村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

立体化校本教研合作机制建立应注意以下几点:以农村学校为参与主体;以乡镇为中心;建立城乡互动机制,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以“会”引“家”,实现跨区域的合作交流。立体化校本教研合作应该以学科组为基点,以学校为基线,以联片为平台,以与高校成立共同体为轴心,组成“以校为本”而又纵横交错的流动型立体式校本教研模式。增强农村学校、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使校本教研成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这是建立立体化校本教研合作机制的根本所在。这种机制的建立目的在于:落实教育部和省、县“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建设”实施意见;解决自课改以来,农村地区校本教研由于地域不同、学校条件不同及教师素质不同,在不同学校中存在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实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根据农村地区合点并校后,学校布局改变及数量减少的形势变化,结合过去联片教研、结对子、送教下乡及送研下乡等活动的成功经验,组成“以校为本”而又纵横交错的流动型立体式校本教研模式,从而提升农村地区及各个学校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开放式、流动性的校本教研,达到农村各学校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校本教研以课堂为阵地,以课例为研究对象

课堂是教学的发生场所,是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现实起点。课堂教学旨在体验文化共同体的创造,课堂教学是集体文化的传递与创造的过程。[5]因此应该把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建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组织教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筛选,进而确立研究课题,并逐步解决问题。“作为教师的角色,不存在所谓永恒不变的知识结构,教师是一个‘解构者’,在解构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参与知识文化的建构。”[6]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校本教研对象的授课教师与校本教研的研究者,共同从事着“文化实践的参与”。[5]他们在参与中对话,在对话中参与分享,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与共识。课例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块”和对教师教学发生过程的一种“真实记录”,其间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对教育理念与价值的现实追求。因此,校本教研以课堂为阵地,以课例为研究对象,这既是对“校本”概念的一种重要诠释,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基本要求。

4.专业引领,为农村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观念引导和“技术”支持 农村地区校本教研的开展面临来自观念和“技术”层面的困难,在观念上给予引导,并给予“技术”层面上的支持,已成为农村地区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迫切需求。“专业引领”是指由教育专业研究人员提供的有关课程、教学与学习等方面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指导。“专业引领”的主体主要来自高校、地方教育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小学校的优秀教师。在“专业引领”活动中,中小学教师既是“引领”的主要对象,又是“引领”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一般来说,“专业引领”的主要形式有:理论学习辅导、学术专题报告、教学现场指导(听课、评课)和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其活动的开展主要是根据“引领”对象的需要来进行。因此,它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情景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其中“情景性”指的是“专业引领”与教学的“真实场景”相连接,或者说“引领”活动本身就存在于教学的“真实场景”之中,而“交互性”则强调专业人员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互动。显然,“专业引领”是基于教师的教学“场景”而提供的一种专业性“技术”支持,它有利于农村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但是,在校本教研方面,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校本教研不够深入,教师缺少专业支持”[1]等现象。当然,我们也看到,在新课改下,以高师院校和地方教研部门的专家、学者为主体的教育研究群体已开始走进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展教育研究,这无疑为农村地区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一种专业性“技术”支持的良好机遇。

5.研究推进、课题带动,建立立体化校本教研活动平台

校本教研的开展要基于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但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学校而言,由于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与制约,在解决诸如教学和管理等方面问题时,往往缺乏对问题本身作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意识,而且对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所具有的长期性也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此即使在专业引领下开展校本教研,也可能难以持久。以科研课题为主线进行专业引领,使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得到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的熏陶以及成果展示时的成功体验,无疑是农村中小学开展校本教研的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活动平台。

6.创立校本教研基地学校,以点带面、联片发展、整体推进

建立评选和竞争机制,鼓励各中小学校积极创建校本教研基地学校,实现以点带面、典型引路、辐射周边、联片发展、整体推动课改和教师专业发展。例如,县级教育行政层面评选校本教研基地学校的主要条件可以包括:学校积极投身课改实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能对区域性的校本教研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校长及领导班子专业能力强,立足于本校培养骨干教师,且成效明显,校本教研活动扎实而富有成果;学校业务研究的氛围浓厚,学校在课改开放展示活动、课题研究等方面有较突出的表现。

7.建立和规范立体化校本教研制度,保障农村课改和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1)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

校长必须明确自己的以下责任: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健全有利于教学研究的导向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为教师开展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整合学校各部门的力量,特别是要加强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及年级组的建设,建立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教研网络;组织、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读书学习,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指导教学实践;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做到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使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能及时得到回应,问题能及时得到研究,经验能及时与同事分享;与校外同行(教师、教研人员、研究者等)保持经常联系的沟通渠道,积极主动地争取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使校本教研活动得到必要的专业支持。

(2)建立和健全校本教研的各项制度

建立理论业务学习制度,增强全体教师的研究意识。学校以实施新课程为契机,把课改实验、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紧密结合,实行集中教研制度和“以校为本”的研训制度,即每周利用两个晚上,每两周利用一个半天时间,把实验教师集中在一起,选定一个主题,进行集中学习、研讨。通过集体交流、个人自学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立学校教研活动制度,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乡镇中心校可以根据实际,以分片协作教研为主要形式,形成中心辐射、区域协作、分片互动的校本教研格局。学校坚持开展集体备课、议课,充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组织和纽带作用,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定期开展教师经验交流和合作研究,让教师有机会互相学习,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建立学校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建立有利于校本教研开展的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将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校长、教师的重要内容。对先进的教研成果和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及时予以奖励和表彰。学校根据实际,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教学示范活动、课改开放日活动、课改经验交流活动、课改成果展示活动等,为教师展示自身才华、共享研究成果创设良好平台。

建立完善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营造浓厚的学校教育科研氛围。校本教研基地学校必须承担县级以上科研课题研究任务,学校针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确定研究专题,把课题研究和凸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品位相结合,做到研究目标明确、教师人人参与、研究扎实有效,促进课程改革和学校教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建立县级奖惩机制。教育局根据构建立体化校本教研的精神和要求,制订校本教研基地学校的标准及要求,增加年终考核中教研分值的权重;根据活动方式颁发各项证书;每学期对各乡镇中心校、各普通学校进行全面考评;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学校进行重奖,对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和校长,在职称、职务晋升上给予优先照顾。

农村“立体化校本教研”的开展,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笔者的调查显示:98.9%的教师表示学校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并且所有教师都认为校本教研对自己的教学有程度不等的帮助,其中64.2%的教师认为有很大帮助,31.8%的教师认为有帮助,只有3.4%的教师认为帮助很少。农村“立体化校本教研”作为适合农村学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活动模式和课改推进的内在机制正在部分地区推行和实施。但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还需要许多其他因素,如时间、经费、技术设备、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方面因素的支持。目前校本教研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些“边缘性”问题,如校本教研经费不足,自筹经费进行研究的比例过大;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时间投入不足;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技术、设备准备不足;校本教研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管理不规范、不科学等问题。这些边缘性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校本教研目的的实现,是校本教研的外部保障。

参考文献:

农村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篇6

摘要:西方国家把科学放在语文数学前面,而我国则把科学放在语文数学之后,这一对比充分说明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因此,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常常被忽视,令人痛心,笔者在教学第一线就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现状及对策进行肤浅的研究,期待引起共识,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农村科学教育事业。关键词:科学教育的定义、意义现状对策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也就是科技教育的竞争。为了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为了迎接知识经济对 教育提出的新挑战,为了使我国立于世界科技强国之列,加强和改进我国中小学的科技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应该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亟待研究和 解决的重大课题。值得高兴的是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各大中城市的学校已经开始重视科学课,他们有专业的科学教师,有标准的实验室以及配套的教学仪 器,科学课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是,在一些农村小学却相对落后:

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现状及原因

不重视科 学教育。一是许多人对小学科学教育的内涵认识上有误区。有人认为科技教育就是培养科学家的教育。事实上,一个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仅靠个别科学家是远远不 够的,科学是从小培养学生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简单的说,就是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是人们对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据有关专家分析,一个正常的国家建国35年左右就应该产生自己国家的诺贝尔奖得主:前 苏联是39年;捷克是第41年;波兰是第46年;印度是第30年;巴基斯坦是第29年。而我们国家至今还没有,这是与我们国家不重视教育、不重视科学分不 开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在幼儿园和小学里进行探究式的科学教育。例如,1983年美国国家 卓越教育委员会(NCEE)发表了致美国人民的公开信“国家处于危机之中”;1989年2月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发布了2061计划的第一份重要报 告;1996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发布了美国历史上 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出了要在幼儿园和小学中实施探究式科学教育,并随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落实这个科学教育标准。1999年法国教育部决定在全 国幼儿园和小学中进行科学教育。与别人的重视比起来,我们的科学课常常把他叫做“副科”,没有专业的科学教师,而是由语数教师兼任,由于应试教育的“毒 瘤”,科学课因而常常被语数取而代之。

科学教师素质不高,兼职科学教师多,教学方法落后,灌输多,动手实践少,科学精神、探究 能力培养不足。农村小学没有专业的科学教师,科学课往往是兼任或由一些老教师担任,兼任的教师有其他教学任务,往往没有精力去精心准备科学实验,往往是拿 着书本照本宣科的满堂灌,许多实验没有做,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试想,一个老师要上数学课,批改作业,又要备科学课,还要自己去准备实验器材,谁有那么 多时间和精力,只好该省的省,该上的课不

上。

教学条件相对落后,跟不上科学教育发展的步伐。农村小学没有实验室,实验仪器陈旧且不足,教具不理想。没有实验员准备实验器材,导致实验准备不足;仪器的短缺,导致许多分组实验无法进行。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我国在教育上的投入还不到GDP4%,更没有资金投入到科学实验上来。由于经费的不足,实验室无法建设,实验仪器无法添置。限制了科学教育的发展。

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对策研究

提 高认识,领导重视。首先,县级领导及校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是强国之基础,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其次,发掘科学人才,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的教师充当 专职科学教师;再次,学校领导要严格要求教师按课排表上课,并加大巡视力度,采取强制措施确保科学课程的顺利开展,只有这样科学课才不会被挪用。

加大教育投入,满足科学教学的基本条件。每所学校至少建设一间标准实验室,配备足够的与教材配套的教学仪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设一间数字化的实验室,满足科学教学的需要。

创 造良好的科技育人环境。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对学生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在实施科技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环境对学生的感染作用。就校园文化来讲 如可在学校里悬挂科学家的头像、名言;开展科普知识竞赛;每期举办一次小小发明家活动;读一本科普书籍;观看“神六”上天;参观科技展览;观看科技影片 等。让学生时时处处生活在科技教育文化氛围之中,从而实现外在环境与科技教育内容的统一,达到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学生科技素质的目的。

培 养骨干科学教师,采用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办法提高科学教师素质。当前农村小学聘请科学专业的教师任教科学还不太现实,只有选派优秀教师出去学习,请名师 进来教的办法培养本校科学教师。提高科学教师素质,提高农村科学教育的质量。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贴近自然,发挥农村小学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上好科学课。在没有实验室、实验仪器不足的情况下,农村教师应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千方百计保证科学课 的顺利开展。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树叶、花朵、果实、石头以及蚯蚓、蜗牛等小动物,便于就地取材,上好科学课。如利用多样性的动物和植物资源,可以发 动学生采集各种动物和植物样本,制作标本;利用肥沃的土壤,进行土壤教学;利用天然的岩石,制作岩石标本。

建立考查制度,不考试不重要,只有考试才重视。记得九十年代,小学升中学自然成绩就占30分,就迫使人们不得不重视自然,所以笔者认为,小学毕业应把科学纳入考查科目,提高小学科学的“地位”。

农村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篇7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安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研究对象。

1.1.2 调查对象

该文以安徽省部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体育行政部门管理者、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与管理相关专家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该文通过对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和阜阳师范学院图书馆进行检索, 输入“教师专业化发展”关键词, 共有1208篇文章, 输入“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关键词, 共有1160篇文章, 从以上检索的文献中约下载了80余篇文章进行汇总。通过查阅文献和资料, 为安徽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的内容确定、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改革策略的提出, 提供政策支持和理论支撑。

1.2.2 访谈法

分别对安徽省农村中小学部分教师、体育相关管理者及相关专家拟定访谈提纲, 展开访谈, 为了解安徽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提出获得直接、真实的材料。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内容制定《安徽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运用重测法和专家测试法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检验结果符合问卷调查要求。用电子邮件形式和现场发放形式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258份, 回收率86%, 有效问卷216份, 有效率83.7%。对回收问卷的数据做基本的数理统计和处理, 为本文的结论和建议提供依据。

1.2.4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收集的数据做基本整理和效验, 在Excel2003软件上进行统计处理。

2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从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中, 可以看出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顺应国家政策要求与安徽省教师专业发展现实需求, 安徽省在培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和有益尝试, 为安徽省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1]。

通过调查分析认为, 安徽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虽然形式多样, 但不同的专业发展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相互并不重复和冲突, 如:在职继续教育的实施, 可以满足农村中小学不同学历起点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短期职业培训的实施, 可以通过骨干教师的专业再提高, 为学校、学区等提供提升教师专业各项技能的辐射力量;教学观摩学习, 可以直观的感受和借鉴高水平体育教师的课堂设计理念、教育教学方法, 促使参与教师融会贯通, 提升教师教学的专业化程度。

3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尽管现阶段安徽省在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方面, 无论是在质量上, 还是在数量上均有所提升, 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依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影响了我省中小学师资整体素质的提升,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3 . 1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自身层面制约因素

目前,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专业发展目标不明确、主动提升专业水平的意识不强、专业发展的根基薄弱、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反思意识和能力、缺乏专业教研意识和能力等多个方面[4], 安徽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同样存在此类问题。

3 . 2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主管部门层面的制约因素

对于学校而言, 教育主管部门众多, 涵盖教育、财政、文化、体育、卫生等诸多部门, 对于体育教师而言, 教育主管部门主要有学校、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各级体育部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主要受教育主管部门、体育主管部门、学校的调控和组织实施。

4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对策研究

4 . 1 转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观念

首先,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 落实教师专业化城乡一体化发展, 尽可能做到有限教育资源向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倾斜, 真正实现农村和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协调发展;其次,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专业发展理念, 通过参与各类继续培训和校本培训学习, 让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够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增强专业发展意识、提升专业发展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提倡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考察和观摩学习的机会机会均等, 能够通过优秀教师的示范效应促进其专业成长。

4 . 2 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机构的组织管理

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 培训机构是实现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直接组织实施者, 只有培训机构具有规范的培训教师职责、科学的培训方式方法、严格的管理制度, 才能保障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效果。针对目前安徽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现状, 一方面, 培训机构应对培训教师团队做出严格要求, 出台培训教师资格认定相关条例, 规范其教学培训质量。另一方面, 科学规划培训方式方法。创新运用案例分析、交流讨论、自主学习等参与式培训方式, 实现教师专业培训由重经验型、技能型教师培养向重自主学习的学者型、研究型教师培养转变;采用专家讲授、现场观摩、案例教学、交流讨论、自主学习等多元化培训方式, 实现教师专业培训由单一化培训方式向多元化培训方式转变;课程设置增加课程开发、自编器材、实际教学问题等实践性知识的内容, 实现由重理论形式轻实践实效, 向理论、实践、实效并重转变[2]。最后, 培训机构要强化培训常规管理, 严格培训学员的考勤制度和严肃学习考核制度, 杜绝在职继续教育过程中的“只要交学费, 最后都能拿到学位证”、短期培训成为部分学员“短期度假或旅游”的现象, 保障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和效益。

4 . 3 建立科学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激励机制

目前,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特别是培训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致使教师专业化发展效果不明显, 不仅造成有限的教育资源浪费, 更伤害了想参加专业发展而没机会参与教师的工作热情, 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所以, 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激励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不仅能检测教师专业发展效果、监督教师专业发展过程, 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动力。

参考文献

[1]王蕾, 崔建国.安徽省高师体育学院实施“国培计划”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2, 33 (1) :75-79.

[2]吴雪萍, 金昌龙, 周李莉.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9 (3) :72-75.

[3]崔建国.安徽省体教武术类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2010, 26 (12) :99-101.

[4]郭敏刚, 王健.我国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现状、问题及转变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 40 (4) :85-90.

农村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篇8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基本情况及分析

1.统计数据显示:学历结构上,本科学历教师占14.5%;大专学历教师占76.9%;中师学历教师占6.9%;另外分别有1名初中、高中学历教师,占1.7%。职称结构上,小学高级教师占75.2%,小学一级教师占20.5%,小学二级教师占2.6%,其他占17%。在年龄结构上,30周岁以下(含30岁)教师占20.5%,31-40周岁占53%,41-50周岁占22%,51周岁及以上占4.5%。这说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已日趋合理。但在性别结构上不够合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以女教师为主,占79.5%。在访谈中了解到,绝大多数中青年教师都是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具备了较好的专业成长的学习与研究基础。

2.教师的每周课堂教学课时数(课表内的课时,不含兼职),52.1%的教师在11-15节之间,34.2%的教师在16-20节之间,11.1%的教师在21节及以上,2.6%的教师在6-10节之间。校内的兼职教师中,有75.2%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8.6%的教师兼教研组长,6%的教师兼年级组长,其他兼职占10.2%。访谈得知,有15位教师兼职语文、数学两门主干学科。在“你认为自己最大的压力来自”的回答中,工作负荷重占62.4%,自我发展需要占24%,职业成就感低占6.8%。人际关系紧张和其他各占3.4%。这说明,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教学压力较大,再加上女性教师多,在照顾孩子、承担家务方面也花费了较多的精力,这些客观因素使教师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再谋求个人的专业发展。因此,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工学矛盾是他们在专业发展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3.在“你当初选择教师职业的最主要原因”的回答中,选择教师职业崇高、光荣的占32.5%;选择喜欢教师职业,有满足感的占40.2%;选择工作稳定,养家糊口的占12%;选择不知不觉当了教师的占15.3%。这说明,72.7%的教师当初选择教师职业源于对这一职业的热爱。在“你现在对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态度”的回答中,非常满意占8.5%,满意占55.6%,一般占33.4%,不满意占2.5%。这说明,从事多年的教育工作后,虽然工作任务繁重,教学压力大,但对自己当初选择的这份职业重新进行审视,仍有64.1%的教师对这一职业感到满意;35.9%的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现象。在“你认为教师职业价值最能体现在”的回答中,50.4%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价值最能体现在培养学生成才上,24%的教师认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5.4%的教师认为得到家长和学生的尊重,10.2%的教师认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说明,绝大多数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精神。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常态发展及分析

1.统计数据显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每天业余时间的阅读在0.5至1小时的占52.1%,不足半小时的占35%,1小时以上的占12.9%。在“订阅专业教学类报刊”回答中,订阅3种及以上教学杂志的占10.2%,订阅1-2种教学杂志的占60.8%,29%的教师不订阅教学类杂志。教师了解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最主要途径,参加进修培训的占45.3%,阅读书籍报刊只占了23.1%,利用互联网资源占18%,与校内其他教师交流占8.5%,教研组学习占5.1%。教师不爱看书或很少读书学习,是让人忧虑的问题。正如著名语文教师钱梦龙先生指出的“教师的文化底蕴不足已经严重地阻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2.在“你备课方式用得最多的是”的回答中,67.4%的教师能广泛参考,博采众长,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案;但仍有30%的教师形成了惰性心理,习惯照搬教科书和参考书,已经失去独立思考的习惯。面对新的教学内容和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教师文化素养的缺失及惰性心理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新课程实施的质量。

3.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困扰和难题,58.1%的教师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来解决,26.5%的教师通过查找资料想办法解决,自己琢磨解决的占12%,求助教育专家和教研员占3.4%。在一堂课结束后,通常采取的后续策略中,以教后记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并思考的教师占50.5%,在反思和思考的基础上就本堂课重新设计的教师占21.4%,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的教师占19.6%,在其他班以同样的方式实施教学的教师占8.5%。每学期有写过1次以上教学反思或教育叙事经历的教师占74.4%,25.6%的教师从没写过。这说明,多数教师对待反思的态度是积极的,反思后必须要有行为的跟进,但反思后的教学行为跟进还不太理想。访谈中得知,教师只有在遭遇问题时才进行反思,还没有将教学反思自觉纳入到日常教学生活之中。

4.教研组(备课组)每月组织研究活动1次以上的学校占84.6%,15.4%的学校从没开展过教研组活动。教研活动后的评课,58.1%的教师认为教研组评课对自己有一定的帮助;仍有34.2%的教师认为评课比较笼统,基本无帮助;没开展评课的有7.7%。最近三年来有参加课题研究1次以上的经历的教师占68.3%,31.7%的教师从没参加过课题研究。访谈中得知,农村学校参加的课题本来就不多,极少的课题大都是学校领导参加,轮不上普通教师。教师们感到“教科研”距离他们较远,不知道如何申报课题、如何开展课题研究,教育科研能力比较薄弱。

(三)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需求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期望及分析

1.目前最需要的培训内容,选择指导如何更有效教学的教师占49.6%,其次是掌握多媒体课件技术占17.1%,提供新的教育理论与观念占13.6%,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占9.4%,指导如何进行科研占5.1%,职业道德、班级管理和提供学科前沿知识各占2.6%。选择最有效的培训形式是边培训边教学实践的教师占49.6%,观摩优秀教师示范课占26.5%,教师间的专题、案例研讨占12%,听取专家讲座占6.8%,基地学校跟班听常态课占5.1%。数据显示,教师学习的特点不是单纯追求知识的积累,而是追求知识的可应用性,是建立在“行”基础上的知行统一。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交融”的培训方式,这对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培训方式的选择很有启发意义。

2.在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上,选择要多提供外出培训机会的教师占41%,要加强校本教研占24%,减轻教学工作量才有时间搞科研占19.7%,选择课题研究和大学专家或教研员到校专业引领各占5.1%,跨区跨校观摩研讨占4.3%,其他占0.8%。在“你认为哪些激励措施最能有效地激发教师发展”的回答中,选择良好的工作机制与激励机制的教师占49.6%,25.6%认为是自我发展的愿望,12%认为要改革评价方式,11.1%认为需要学习型教研组的组建,其他占1.7%。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有外部环境的支持,更要有内部动力。我们既要关注教师自身在专业发展方面的需求,更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营造适宜的环境。

3.在“你自己在业务上最大的发展期望是”的回答中,选择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占32.5%,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占27.3%,成为学科带头人占18%,提高理论水平占13.6%,其他占2.6%。这说明,教师们都有追求专业发展的积极意识,希望由外在理念的学习向内化的行为转变。

四、对策与建议 充分了解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需求及期望后,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以促进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

(一)建立教师成长的管理机制、教学科研激励机制——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提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因此,建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针对农村教师的业务学习、培训等方面的问题,制订出合理统筹的培训规划方案,多渠道筹措保障农村学校的教师培训经费和图书资料经费。同时,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1.搭建区域内城乡合作互助平台,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要组建区域内城乡强校与薄弱学校相互支持的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城镇选取二、三所小学,每个乡镇选取一所中心小学,作为“种子”学校,强化“种子”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如城镇与乡中心小学之间、乡中心小学与村完小之间每学期开展两三次交流与研讨活动,或送教下乡和名师带徒活动,特别是农村骨干教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城镇校进行为期半年的跟岗学习与岗位实践,与城镇校名师一同备课、上课、评课,一同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返回任教学校后,充分发挥“种子”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2.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学校教科研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应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经费资助、表彰奖励、考核评价等制度。对开展教学研究的教师要鼓励,如开展优秀教研组、优秀备课组、优秀教师等的评选活动,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之,要创设良好的评价机制,努力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促进教师群体奋发向上,追求自我专业发展。

(二)构建学习型教研组织,开展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农村学校由于经费和工学矛盾等因素,无法为更多教师提供外出脱产学习的机会,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地靠学校的内涵式培养,有赖于教研组是否发挥同伴互助的合作交流作用,学校是否重视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因此,作为学校,要做好以下工作: 1.构建学习型教研组织。要引领教研组做好以下工作:第一,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促使教师向名师教学视频案例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名师,如窦桂梅、王崧舟、于永正等,以及全国小学语文阅读大赛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搜集与观摩,方便教师在家里学习。为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学校要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建立教师网上学习、交流、考核的研修模式,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反思”结合起来。如开展“三个一”研修活动,即每学期规定观摩五位名师教学案例视频,撰写一篇案例反思札记,开展一次案例反思交流活动。引导教师开展对比式反思、交流式反思、专题式反思、研究式反思等。如对比式反思,观摩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清平乐·村居》视频和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陈飞教师的《清平乐·村居》视频,比较两位教师教学设计的异同,感悟案例设计中所折射出的前沿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的精妙。通过名师的榜样示范,使教师领悟、建构、内化、习得、积累优秀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促使教师的理性认识得到提升,从而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第二,开展教研组创新说课活动。特别是课前说课或校本教研中的说课,更适合增加“不知道怎样教”的说课内容。说说教学某环节、某些地方考虑这方面的因素,这样教不合适;考虑那方面的因素,那样教也不合适,请教研组成员集思广益,出出主意“这个环节该怎样教”。即说疑虑、说困惑。说教学的困惑可以为教学研究活动提供实质的问题素材,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说课固有的作用,回归它的出发点。笔者认为“这将是说课操作中最有实效性的内容”[1]。第三,教研组在“同课异构”基础上开展“辩课”研讨活动。辩课是一种以教学问题为研究的主题教研方式,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在上课、说课、评课的基础上,就某一专题,如文本解读、目标定位、重点难点、语言训练、拓展延伸等专题展开讨论、辩论,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探讨教学的成败得失,加深对教学问题的理解。教师们在平等交流中共享他人成功的实践性知识,实现其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拓展与智力提升。 2.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提倡组建“微型课题科研共同体”,通过教研组这个小集体的同伴互助来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鼓励教师在反思中确定微型课题,按照“确定研究问题—规划研究过程—进入研究情境—分析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流程开展行动研究,逐步探索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如观摩特级教师孙双金的教学视频案例《送别组诗》,感悟孙老师“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古诗教学方法,体会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将教师思考的问题转化为研究的微型课题,如“精读课文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的研究”等课题。通过案例的反思与研究,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教学研究能力。

上一篇:法律宣传进学校下一篇:新版消费证明书-POS刷卡交易证明(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