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毕业论文

2024-08-18

农学专业毕业论文(共7篇)

农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1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一大批专科院校通过合并升格为本科高校院校。这类院校很多带有以往师范专科的办学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而要实现从专科向本科的实质性转型, 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以适应本科教学的需要。农学专业作为众多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之一, 面临诸如招生困难、课程设置不合理, 师资队伍老化等问题。如何改革地方高校传统的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是众多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共同面临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农学专业目前发展中的现状和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以备兄弟院系借鉴。

目前地方本科院系农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1. 新建本科院系农学专业新生报到率低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 新建高校的不断增加, 高考考生可选择的专业范围也越来越宽, 甚至即便拿到一纸通知书对不满意的专业依然可以选择放弃。对这一问题, 在新升格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表现得更加突出, 而对于“冷门”专业新生报到率更低, 农学专业甚至到了难以开班的程度。从安康学院2006年—2009年四年的农学招生情况来看, 2006年和2008年招生人数均为30人, 而两届新生报到人数分别为16人和10人, 2007年和2009年停招。招生的困难造成了招生计划的浪费, 办学资源闲置, 学校办学声誉下降等负面影响, 于是学校综合考虑对农学专业实行隔年停招。

2. 传统农学专业特色优势不明显

新建本科院校中传统农学专业是由以往高职高专甚至中专农校升级而成的, 形成了固有的培养模式, 农学本科专业一般模仿其他院校本科的课程设置, 仅讲授大田作物的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等内容, 专业特色不明显, 与其他院校差距较大, 同时也存在与其他名牌高校农学专业同样的问题: (1) 课程体系设置单一, 主要是围绕农作物生产技术, 而对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开设很少, 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 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2) 知识陈旧, 教学中照本宣科仍很严重, 没有把现代科研成果有效地融入教学中。 (3) 实践环节薄弱, 学生用于理论学习的时间偏多, 实际动手和操作较少, 参与实际生产的机会少, 进入社会后适应期长, 在工作中缺乏创造性。 (4) 教育方法死板, 以灌输式为主, 考核方式单一, 造成学生只注重理论的死记硬背, 轻视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而作为身处以第一产业为主要经济收入地区的地方高校, 农学专业还存在与当地农业生产脱离等问题, 未能有效发挥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3.投入不足, 实习实践条件难以满足本科教学要求

实习条件对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学生综合技能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安康学院为例, 2006年升本建院以来, 学校重点是在基础建设方面加大投入, 在实验室设备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相对投入较少。在农学实验实习方面的投入平均每年约10万元, 远远无法满足本科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

4.学科建设缺乏后续人才

以安康学院为例, 从新建本科院校中农学专业的教师层次结构来看, 虽然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比例达60%以上, 但学历多为本科以下且多数为高职高级讲师转聘而来, 45岁以上教师占70%以上。学院作为新升本院校虽不断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 但从办学的综合效益出发, 对高层次农学人才引进相对较弱, 致使年青专业教师人员比例较少, 教师队伍人员缺乏后继人才, 已严重制约了专业的发展。搞好专业建设, 离不开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 能适应教学和科研需要的师资队伍。

地方院校农学专业改革的方向和实践

1.政策调整为传统专业带来发展契机

2003年—2012年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均涉及农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特别是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振兴发展农业教育, 要求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 加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 因地制宜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等计划。同时陕西省制订的“振兴计划”已实施了3年, 为涉农专业的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政策的支撑为我校的农学专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院系召开多次研讨会, 认为利用好政策, 改造好专业, 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使专业开得好, 办得稳, 学生能学有所长, 稳定就业。

2.结合当地农业发展, 正确定位专业方向

安康市是秦巴山区以农业为重要财政收入的地级市, 近年来积极探索农业的发展方向, 提出了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主大力推进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思路, 通过这几年的实施成效显著。作为地方院校首要任务就是要为地方建设贡献力量, 再结合好的政策支撑正确定位专业方向, 改革专业, 才能使传统专业焕发新的活力。根据这一思路, 我们于2010年改革专业方向, 确定植物工厂化生产作为农学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2010年、2011年两年的招生为30人, 报到人数分别为26人和25人, 报到率均超过80%以上。招生的良好局面, 让我们更有信心办好专业, 2012年学校下达的农学专业招生人数提高到40人。结合当地农业发展, 培养出能适应当前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 这是我校农学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3. 改革培养模式, 突出实践训练

专业方向调整后, 我们同样意识到专业要有特色, 必须要有不同以往的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实行“3.5+0.5”培养模式, 即7个学期校内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技能, 最后一学期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从事农技实践和农业管理实习, 近一步提高对专业工作的认识。

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对学生专业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 我们在实践训练的课程设置方面作了大力的调整, 以模块化形式替代以往单一的课程实习。此模块化实践训练方式将相关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开设, 如植物快繁技术、工厂化育苗与无土栽培、设施栽培等理论和实验课程安排都在第6学期, 实习课程植物工厂化栽培管理实习模块开设3周, 使学生掌握从植物组培、育苗和栽培管理的整个技术环节, 改变了以往只针对某一项进行实习, 学生动手少, 效果不佳等缺点, 提高了实习的整体性。2010年在2008级农学专业进行了设施园艺、植物生产学的课程实习的模块化试点, 实习不仅进行了实地参观、还进行了蔬菜育苗嫁接技术的训练, 学生均反映提高了对专业的兴趣, 实习效果好。同时学院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先后与安康市农科所、汉阴县农业局、西安植物园等相关单位建立8处实习基地, 保证学生既能了解现代农业生产的方式又能亲自动手参与生产实际, 达到实习应有的效果。

4. 完善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专业方向确定后, 通过多次讨论和征求部分企事业单位专家意见, 形成了新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此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理解掌握植物工厂化生产的相关理论和应用技术, 并具有创新意识和现代理念, 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能在基层生产一线从事与设施农业产业有关的设施作物生产和管理、种苗规模化生产和管理、设施产品的开发和销售等相关领域的工作。在对实践课程进行模块化的改革后, 对理论课程也作了大的调整, 课程设置上力求精炼专业课程, 弱化深奥理论知识, 提高实际应用课程的课时比例, 如将遗传学和植物育种学两门课合并为植物遗传育种, 提高设施园艺、设施栽培等课程的课时量, 最终建立“专业课程精, 实际应用强”的课程体系。体系重点以植物工厂化栽培技术和农业园区规划管理两个方向进行课程设置, 同时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如开设农产品贮藏和加工等选修课, 要求学生既要懂技术又要懂一线生产的管理, 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农村, 了解农村现状, 为以后到农村从事“村官”、“技术员”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进行改革调整后, 招生报到率的不断增加和较高的就业率使传统农学逐渐走出停办的困境, 学院在人才引进、实验设备等方面也相应地增加投入给予扶持。专业改革是一系统工程, 既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人才得到社会认可, 又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 才能真正使传统专业更好地服务地方, 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新华网, 2010-06-06.

[2]张来武.以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 2012, (4) :5-8.

[3]高贵临.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新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 2002, (03) .

[4]叶取源.加强农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07) :20-21.

农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2

一、实习基本信息

实习环节代码:

实习环节名称:农学专业毕业生产实习

实习周数:12

学分:12

适用对象:农学专业

先修课程与环节:全部专业课程

二、实习目的和任务

毕业生产实习是教学计划的规定,目的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长一定的实际经验,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农学专业学生毕业生产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农学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实习,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获得大田农作物生产技术、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管理、经营和农产品贸易等方面的实践工作能力,巩固所学的理论;培养劳动观点,为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习方式

指定单位集中统一与自主联系单位多点分散相结合;农业生产实践、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经营与贸易以及农业行政管理调查与实践相结合。自主联系实习点的学生,所联系的实习点必须是农业生产、贸易、经营管理等与农业相关内容的实习单位,同时要求该单位出示接受生产实习的证明;自行联系不到实习点的学生,必须到农学系指定的生产实习单位进行生产实习。

四、实习指导方法与要求

统一实习的学生,由指导教师和实习点单位指定的人员指导;指导教师的职责包括实习内容指导、学生纪律监督、负责学生安全和学生实习评价。分散实习点的学生,由实习点单位指定人员指导,全体指导教师负责检查实习情况,以不定期(不少于2次/点)的方式进行巡查,监督学生完成实习内容。

五、实习内容和时间安排

(一)实习内容

1、大田农作物(包括水稻、花生、玉米等)高产高效生产与管理实践。又包括:

(1)生产单位的种植制度调查;

(2)生产计划的了解;

(3)生产技术的了解与实施;

(4)病虫害的调查与防治;

(5)防灾救灾的方法调查与实践。

2、基层农业技术服务单位(包括乡、镇、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等)的农业生产服务模式、环节和经营管理技能调查和实践。包括:

(1)了解农业生产或服务的基本情况;

(2)了解组织结构形式及各部门的职责;

(3)了解农业部门的规章制度;

(4)熟悉服务项目及操作程序;

(5)参与农业技术服务。

3、农业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和贸易等方面的模式、工作环节和工作要求调查与实践。包括:

(1)农业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

(2)农业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

(3)农业企业或事业单位的运作模式;

(4)农业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工作环节及相关要求;

(5)农业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特色内容;

(6)参与农业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贸易、科研等工作。

(二)时间安排

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8学期的1~10周。

六、实习基本要求

(一)每位学生必须完成上述

(五)规定的3项实习内容中一项,(二)实习时间不少于全部实习时间的2/3,(三)实习结束后需撰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毕业实习总结。

(四)各项内容的基本要求是:

1、大田农作物(包括水稻、花生、玉米等)高产高效生产与管理实践。

了解生产单位的种植制度、生产计划、采用的主要生产技术、当地的主要病虫害及

防治方法、自然灾害情况及防灾救灾的方法,并积极参与生产实践。

2、基层农业技术服务单位(包括乡、镇、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等)的农业生产服务模式、环节和经营管理技能调查和实践。

了解农业生产或服务的基本情况、组织结构形式及各部门的职责、规章制度;熟悉服务项目及操作程序;积极参与农业技术服务。

3、农业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和贸易等方面的模式、工作环节和工作要求调查与实践。

了解农业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组织形式、运作模式、工作环节及相关要求、特色内容;积极参与农业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贸易、科研等工作。

七、实习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标准

(一)实习考核方式

实习报告、实习单位鉴定、指导教师检查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二)实习成绩评定标准

毕业生产实习的考核以实习单位评价占30%、指导教师检查在点情况占30%、实习报告占40%进行综合评价。

其中:1,指导教师检查情况按优良中差四级评分,不在点上1次,评价降1个等级;单位反映有不良表现,只能评价为中或差;出现个人原因的重大过错或违反校纪校规、党纪国法的,评价只能是差或不评价。

2,实习报告以优良中差评价。不反映实习内容,降2个等级;不归纳总结降1个等级;无实习体会降1个等级。

八、其他说明

1,统一实习的学生,指导教师负责在实习点的安全,学生离开实习点的安全指导教师不负责;自主联系实习点的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由学生自己负责。

2,学校负责接送学生由学校到实习点和由实习点回学校的一次车费,其它费用一律由学生自己负担。

3,教师指导检查毕业生实习的费用由学校承担。

农学“兄弟”专业找差别 篇3

而草业科学作为农业、畜牧业等的物质基础,早已存在,如今它也作为一门专业进入到高等院校的课堂。说实话,这两个兄弟专业的面目有点像,还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的,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甄别一下它们吧!

课程设置

植物科学与技术是从传统植物生产类专业延伸出来的新兴专业,它涵盖了原传统农学、园艺和植保三个专业的知识,是一个综合性的专业;草业科学专业的前身是农业畜牧业,在远古时代就已存在,但是草业科学作为一个专业,被搬进大学课堂进行专业的研究也是近年才有的事情。

表面看来,植物科学与技术涵盖了草业科学的内容,因为“草”也是属于“植物”的一种嘛。但从学科类分科来看,植物科学与技术、草业科学虽然都是农学学科下的专业,但是农学是一个总的专业大类,它下面又分为好多学科门类,包括植物生产类、草业科学类、森林资源类、环境生态类等,这些学科门类下面再分出单个的专业,而草业科学就从属于草业科学类,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则从属于植物生产类学科。相信这么一说,大家就明白啦。

作为同属于农学类的两大年轻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和草业科学专业都是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研究农业生产,而且二者在课程涉及领域上也有众多交叉延伸之处。比如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到农业生态学、植物育种学、植物栽培学、环境保护学等;草业科学同样也涉及到农学、生态学、植物营养学、环境保护学等众多学科。

在专业学习上,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和培养以下几方面的能力: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及植物遗传改良、农业信息技术及植物生产管理、生态环境及植物产品质量安全、植物保护和植物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农业技术科研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等;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则主要注重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草业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草业生产与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

这两个专业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

就业前景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新兴专业,综合了传统的农学、园艺和植保三大内容,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深化,以及综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现代农业设施和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更多具备农学、园艺、植物保护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专业人才,这就为植物科学与技术的专业人才提供了实习场所和用武之地。目前,许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产业化公司大量需求该专业的高级人才。

草业科学同样是个很有发展前途的专业。尤其是现在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草在农业中的比例将越来越大,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经验,草业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西部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环境质量中作用重大。草业科学在未来国家经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草业科学的“绿色天使”们,也会在这片绿草地上闯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草业科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的一些区别:

开设院校: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不多,主要有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榆林学院、莱阳农学院、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等。

草业科学专业:开设草业科学专业的院校较多,全国共有二三十所本科院校开设此专业,如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南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等。

农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4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 以涉农用人单位招聘高职农学类毕业生为切入点, 综合用人单位1 年内对高职农学类毕业生的评价, 对高职农学类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调查问卷分别为《高职农学类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表》《高职农学类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表》《单位对高职农学类毕业生的评价调查表》。调查对象主要以涉农单位招聘高职农学类专业2013 届应届毕业生为主。

2 结果与分析

2.1 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走访涉农单位共收回268 份《高职农学类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表》。

2.1.1 学生能意识到就业中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综合能力及相关工作经验的重要性。通过统计分析, 表1 中提高技能占46.27%, 表2 中提高技能占49.63%, 都约占1/2, 说明提高技能是高职农学类学校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形成常态问题;表2 中提高职业素质占31.34%, 表3 中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综合能力, 占的比例最高, 达到54.48%, 表4 中学生最欠缺的素质是相关工作经验, 说明高职农学类学校教学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容忽视, 教学实践中的实训及学生到企业的实习是提高相关工作经验的有效途径之一。

2.1.2 学生对今后从事农学类专业对口的职业的意愿不高。从表5 可以看出, 择业前毕业生考虑的首要因素选择个人发展机会的人最多, 占55.22%, 选择工作稳定的人居次, 占16.04%, 选专业知识运用的人少, 只占了11.57%;表6 中从事工作的态度符合自己兴趣的占68.66%, 待遇好, 稳定的占18.28%;与专业对口的仅占5.97%。

注:此项调查为多选。下同表3、表4、表7、表9、表12、表13、表17、表18。

从表5、6 可以看出, 就业时毕业生更注重自己的个人发展机会和符合自己兴趣, 选择工作稳定和待遇好的岗位;但他们缺乏了一种认识, 不知道只有专业知识运用好之后, 才会有比较好的个人发展机会, 工作才会更加稳定。这提醒高职农学类学校应重视如何建设好专业, 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专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兴趣。

2.1.3 学生就业意向中就业单位性质表现多元化, 对薪资的要求总体不高。表7 中毕业生欲选择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就业的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选择创业的人也不少。表8中毕业生能接受的工资在2 000~3 000 元的最多, 占70.52%, 其次是3 000~4 000 元的, 占14.55%, 这与他们希望自己的工作稳定分不开。

2.1.4 学生对社会、企业了解度不高, 就业指导及求职方法培训不够。从表9 可以看出, 高职农学类学校培养的学生对企业岗位缺少认识所占比例最大, 为42.16%, 这说明学校在教学教育中如何贯穿学生以后就业岗位的定位有待完善。求职方法欠缺、对社会缺少认识、对企业招聘流程不了解, 这3 项占的比例也不少, 说明毕业生在求职时需要学校构建一套完整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及指导毕业生就业。

2.2 跟踪调查结果分析

共收回268份《高职农学类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表》。

2.2.1 大多数毕业生在私营企业就业, 工资水平普遍偏低。从表10 可以看出, 1 年后毕业生在私营企业的比例占到77.61%, 创业的人只有1.49%;表11 中毕业生实际拿到的月薪水平1 001~2 000 元的占到71.64%, 2 001~3 000 元的只有23.88%;大多数毕业生在实习期内与目前一般农民工的工资相当, 表10 中的数据与表7 中的相比较、表11 的数据与表8 的相比较后说明高职农学类毕业生就业的理想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就业层面、就业质量、就业的满意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长此以往,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会受挫, 报考农学类专业的考生定会越来越少, 这是应该引起广泛关注的现象。

2.2.2 学校教育中实训、社会实践对学生就业及工作影响最大。从表12 可以看出, 学生毕业1 年后对就业和工作影响最大的是社会实践, 占46.64%, 其次是实训, 占35.07%, 对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 职业资格是另一个毕业证书, 高职高专推行的双证书是学生就业的一块敲门砖。但职业资格证对就业的影响只占7.84%, 反映出需要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2.2.3 1 年后学生在工作中认识到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表13 可以看出, 毕业1 年后最需要加强的是专业知识, 占的比例最大, 为41.04%。这说明高职农学类专业需要改革创新, 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

2.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调查分析

共收回33份《单位对高职农学类毕业生的评价调查表》。

2.3.1 毕业生思想道德素质较高、吃苦耐劳精神较强、团队合作精神好。从表14 可以看出, 高职农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所具有的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被企业所公认, 得到社会的认可, 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精神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3.2毕业生能在6个月适应岗位工作, 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从表15、16可以看出, 从企业的调查反馈可知高职农学类专业毕业生90%以上6个月内就适应工作, 说明学生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较强。单位需要人时100%会考虑接受高职农学类专业毕业生, 这是一个不错的评价, 是高职农学类学校毕培养学生取得的可喜成绩。

2.3.3 用人单位在录用学生时更注重考察学生道德品质、表达能力、精神面貌、所学专业及参与社会活动经历。从表17、18 可以看出, 用人单位在阅读毕业生个人简历时, 比较看重所学专业、社会活动经历、毕业生本人自我评价;对毕业生进行面试时, 比较重视精神面貌、表达能力、道德品质;这要求高职农学类学校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比较高。

3 结论与讨论

从高职农学类专业2013届应届毕业生的调查, 1年后的跟踪调查, 收集用人单位的评价等一系列数据表明:高职农学类专业学生就业的优势在于毕业生思想道德素质较高、吃苦耐劳精神较强、团队合作精神好;毕业生可6 个月内适应岗位工作, 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但是学生就业的理想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学生毕业后从事农学类专业对口职业的意愿不高, 大多数毕业生在私营企业就业, 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学生在工作中意识到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学校教育中实训、社会实践对学生就业及工作影响最大。学生对社会、企业的了解度不高。通过调查分析, 今后高职农学类学校在工作中要进一步构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积极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进一步扩大开放式办学的力度[5,6]。

参考文献

[1]卢恩平, 李红强, 黄小林.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抽样调查问卷分析:以2012届高职毕业生为例[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29 (4) :38-42.

[2]蔡燕, 宋静, 杨珍珍.广西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 (31) :247-248.

[3]董召娣, 吕春花, 刘晓飞, 等.高职院校农业类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J].价值工程, 2011, 30 (17) :177-178.

[4]何瑛, 喻训谦, 周迎春, 等.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 (12) :120-122.

[5]伍丽莎, 陆琦, 李柳红.广西农类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对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分析报告[J].职业, 2008 (36) :64-66.

农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5

王鹏文

(天津农学院 农学系,天津 300384)

摘要:以天津农学院农学专业为例,在认真思考了农学专业毕业实习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农事实践和毕业实习相脱节、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方式、校外实习有难度、校内实习压力大、个别学生和教师对毕业实习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和改进建议。关键词:农学专业;毕业实习;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The Discussion on Graduating Practice and Practice Teaching of Agronomy Speciality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ANG Peng-wen(Department of Agronomy,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China)Abstract:Taking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conscientious thinking some problems of graduating practice and practice teaching of agronomy speciality, it was put forward some ways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and improving graduating practice and practice teaching of agronomy speciality.Key words:agronomy speciality;graduating practice;practice teaching近年来,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不强是用人单位、教育界、学术界的共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从高校各教育环节的运行和实施看,与目前农业院校毕业实习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有关。天津农学院农学专业十分重视毕业实习教学环节的改进,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需要认真思考。毕业实习的重要性

毕业实习教学环节是以培养学生获取本专业有关的感性知识,掌握专业应用技能,提高学生与农业生产、农业科研和管理有关的实践能力为目的的重要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毕业生通过专业实习完成毕业论文。从深层次意义上讲,毕业实习教学环节,除了上述目标外,还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个性化心理和行为等一系列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有重要作用。这些能力和素质包括:敬业精神、劳动观念、协作意识、团队精神、环境或逆境适应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人际关系调节能力、自信心、对国家有关农业政策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三农”现状的了解能力等。所以,毕业实习实践教学具有比专业理论教学更为鲜明的方向性和更强的影响力[1]。————————————

收稿日期:2007-11-02 作者简介:王鹏文(1957-),男,辽宁省盖州市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生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联系电话:(022)23792078。2 有关农学专业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的思考

天津农学院建校30多年来,在农学专业毕业实习教学环节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面对21世纪我国农业的飞速发展、农业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变革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了适应承担为“科教兴国”和“科教兴农”培养合格人才任务,着眼于农学专业的未来和发展,结合多年来指导农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教学实践,认为农学专业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尚存在一些值得思考和商榷的问题[22.1 农事实践和毕业实习相脱节

农事实践和毕业实习历来是农学专业两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二者分离或脱节将不能保证实习时间与作物生长季节的完全吻合。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教育部对学士学位论文要求的提高,学生在第八学期也就是毕业实习阶段不可能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独立完成合格的毕业论文。以我院2005级农学专业毕业论文为例,从内容上看,在42篇论文中,只有2篇是在第八学期独立完成,占论文总数的4.8%,绝大多数是从第五学期开始参加指导教师科研工作或整理指导教师以前的研究资料撰写论文。显然,如果把农事实践与毕业论文相联系,学生可提前一年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直到毕业时完成论文。另外,第八学期正是学生为考研究生准备复试阶段,也是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阶段。由于就业压力而不能安心实习,这也在客观上直接导致了毕业论文撰写的匆忙和水平的下降。2.2 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方式值得商榷

我院农学专业毕业论文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导师给的成绩+论文成绩 + 论文答辩成绩。其中论文答辩成绩占总成绩的70%,导师根据毕业生论文工作情况和论文写作水平给出的成绩占总成绩的10%,论文评审专家根据论文写作水平和研究水平及工作量给出的论文成绩占总成绩的20%。优秀论文则往往依据前述两部分成绩之和来确定。笔者认为,前述论文成绩的评定结果不能真正反映出论文的实际水平。以2005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例,42篇毕业论文水平差异本来很大,但经答辩评定后,论文间成绩差距明显缩小(成绩分布:90%在80~90分之间),这显然是不客观的。可以想象,一篇学术刊物上刊载的优秀论文与论文作者的仪表形象和语言表达能力并无相关关系。有的人论文写得很好,试验设计、试验方法、结果分析和论文格式等都很好,只是由于论文答辩过程无上佳表现而得分不高,结果总成绩较低,因而就可能失去优秀论文评选机会。由此认为,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方法需要改进。2.3 校外实习有难度,校内实习压力增大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土地承包到户,独立经营,农场被个人承包或私营化;科研单位以课题组为单位实行经费包干,因此,他们就很难接受大学生实习,致使毕业实习基本上是在校内进行。可以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毕业实习名存实亡。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实习生的增加,导致校内毕业实习压力加大,加之受实践教学资源限制,势必影响实习效果和毕业论文质量。、3]

。2.4 个别学生和教师对毕业实习重视程度不够

农业属于艰苦行业。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后,学生上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市场行为的色彩。考取农学专业的学生,特别是那些来自城市的学生,思想准备不足。部分学生上学的目的是拿到毕业证后另求他就。因此,这些学生对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缺乏积极性和热情。近年来,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加大,他们表现出更为强烈的独立意识,缺乏协作精神和轻视农事活动,这也为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此外,个别教师对学生毕业实习重要性认识不够,加之繁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导致其对实习生疏于管理和指导,结果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毕业实习效果和毕业论文质量。改进毕业实习教学环节的途径和措施

前述毕业实习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有的是由于客观现实所限制。但更多的是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而产生的新情况。这些客观现实因素产生的问题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观念对飞速发展的形势不适应及由此产生的配套措施不力和管理经验不够。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发展和知识经济对未来人才素质要求的日益提高。因此,要有紧迫感,尽快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树立科学发展观,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3.1 优化整合农事实践和毕业实习模式

改进农事实践和毕业实习传统的“两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将二者优化整合。尝试实行农事实践和毕业实习相统一的实践教学模式[2、4、5]

:学生从第四学期起就参加指导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直到毕业时完成学士论文或毕业论文。这种模式充分考虑了作物生长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有利于学生对某类作物的全生长期进行观察和研究。又因为这一模式较少受教学计划执行的限制,在操作上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同时,该模式还保证了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在完成论文撰写和答辩的前提下,学生可以从容地进行考研、复试,可与就业单位签约或前往拟就业单位见习,从而完成本科教育的全过程。3.2 改进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方法,保证优秀论文质量

近年来,教育部门对学士论文或毕业论文要求越来越高。上级主管部门对论文质量的检查和评价,由于没有直接参加学生论文答辩,依据的主要是论文本身。因此,应该在提高论文水平上下功夫。关于论文成绩的评定,应该以论文为主体,论文分数比例至少应达到总成绩的60%。以答辩的成绩为辅,其分数比例不能高于总成绩的30%。这样,毕业论文成绩才能真正体现出论文水平。由此产生的优秀论文(最高分)才是真正的优秀论文。

关于论文成绩的评定,应充分考虑论文结构、试验设计、试验方法、结果分析、资料的完整性和详实性、研究的前瞻性、研究手段的先进性、技术路线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和方法的创新性、结论的正确性等。通过对上述诸方面打分,最后形成论文成绩。

3.3 加强校内实习和科研基地建设,缓解校内毕业实习压力

由于毕业实习走出学校难度加大,毕业实习实际上已转为以校内实习为主。这样就明显 表现出校内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不足或难以承受的问题。所以,应下大力气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和科研基地建设,挖掘和开发校内实践教学资源,解决实习和科研基地等实验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通过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实现这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解决或缓解因实践教学资源不足而形成的校内毕业实习压力加大等问题。3.4 加强政治思想和专业思想教育,树立重视毕业实习的风气和观念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各部门、各方面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农科学生树立起学农、爱农、务农以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献身的思想,使他们充分了解和认识毕业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加强对实习指导教师的教育和考核,建立和完善对指导教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把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和老师的绩效考核结合起来,使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实习的指导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67]。、这样,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保证圆满地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综上所述,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育的最终检验和总结。农学专业毕业实习有与其他专业相似的地方,但也存在特殊的地方。即农学专业毕业实习具有与农事活动和农作物生长发育周期相联系的特点。通过对农学专业毕业实习存在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才能保证毕业实习效果,保证毕业生在实习中得到各种技能的训练和实践,保证写出合格甚至高水平的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张树光,农科院校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的现状及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00(1):45-47 [2] 姚安庆,农学类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整合优化模式的研究[J],教学研究与课程改革,中国农业教育,2003(6):6-7 [3] 罗锡文,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提高现代农业创新创业教育水平[J],中国大学教育,2004(9):31-32 [4] 周国玉,在提高毕业实习教学质量方面的一些尝试[J],上海大学学报,2004,8(1):256-258。

农学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刍议 篇6

关键词:学习兴趣 重要性 专业实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动力源于兴趣,只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首先,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进行必要的职业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兴趣,介绍农业的基础地位及其发展趋势,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农学专业的科教片,参观科技示范户生产经营情况,并组织学生进行农村科技示范户经济效益的社会调查,通过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对农村和农业生产的情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对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有了亲身体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农业技术有奔头,产生了一种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和振兴本地农村经济的历史使命感。其次,课上采用灵活多变教学方法紧紧吸引住学生。本来就很枯燥的农学理论专业课,如果只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巧用比喻化解疑难。

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

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人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支到我传到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衣服来尽情的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3)理论知识实际化。

讲无氧呼吸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真实的体会,最常见的例子出发:长跑后总感到腿部酸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在肌体组织里积累过多会使人觉的酸痛。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

(4)利用趣闻轶事引领主题。

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他写到:“如果我们结婚,我想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你一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他们能梦想成真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虽说不清道理,但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强调理论课的重要性

专业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是高考检验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同时也要强调理论的实用价值。所有技术都是以理论为支承的。理论一般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规律,其内涵较深,对职中学生而言,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指导实践。因而对理论课的讲解就要根据教学大纲、高考标准,针对农学专业技能的需要,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来把握深浅。讲法上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灵活掌握,使学生容易接受。

三、专业实践是理论教学的延伸

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通过理论教学获得的专业知识得以验证。增强感性认识,强化教学效果。同时又是检验理论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通过实际观察与操作,学生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检测,找出不足,调动积极性。这样理论课的讲解始终要与实践结合起来。多形式多渠道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到田间实习,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学习,使学生学到最新知识、掌握最新信息,以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缺点。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会和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真正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在动手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总之,唯有动手才能全面地检测到专业课教学的效果,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植物细胞肉眼看不到,如果不直接观察,这一部分内容不可能学好。这里就要借助显微镜,让同学们直接看。眼见为实。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怎样使用显微镜的技能。此外,我们还每年带学生到学校农场进行实习基地建设,有计划地有组织地的让学生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查和农产品的市场调查。让学生真正地学到了技术,培养了热爱农业、善于钻研的优良品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为培养专业技术打下了基础。

浅议如何提高农学专业课教学质量 篇7

一、提高认识,转变传统观念

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我国的很多职业学校都开设有农学专业。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家长和学生都对农学专业敬而远之,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及其家长,对于选择农学专业并不情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学专业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该正视现实,首先从认识上矫正学生及其家长的偏见。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现代化农业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农学相关专业;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农业企业和现代农业示范区,让他们树立对所学专业的正确认识,看到未来的发展前景,从而培养和提高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学习热情。

二、制订多层次培养方案

提高农学专业课教学质量,要根据学生的起点、发展方向和专业要求的不同,本着“立足够用、适当拓展”的原则,分别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兼顾大部分学生起点较低的现状。

1.制订多套教学计划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教师应按照学生基础与培养目标的不同制订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例如,对于那些升学层次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在其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基本理论教学。而针对就业层次的学生,教师则要着重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并相应增加专业技能的拓展。这样做不仅践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满足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和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还从教与学的方式、行政管理职能、师资队伍建设到评价体系等方面,更新观念、转变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为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2.教学内容和进度要有所区别

在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上,允许有弹性,鼓励学有余力、学有所长的学生超前发展,为他们打通进一步深造的渠道。同时,对于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稳步前进,不必贪快,重在打好基础。这样,既能使学得快的学生更有目标,也能避免基础较差的学生自暴自弃,从而让所有学生都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3.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学生的核心能力,对于其以后的事业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当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并以此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学习热情,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开发智力的习惯。要让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更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三、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

在中职农学专业教学中,信息化教学已成为一大趋势。农学专业教学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将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引入到教学过程中。

1.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实践教学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农产品电商平台已逾3000家,农产品网上交易量增长迅速。部分农民、合作社、批发市场也开始尝试电子商务。中职农学专业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这一年轻群体经常接触网络的便利条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电子商务活动。一方面,将自己所学的农学知识广而告之;另一方面,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探索农产品与市场对接的新渠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自己完成从构想、策划到实施的各个环节,并解决每个环节中遇到的问题,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再来向教师请教,这样形成一个良性的倒逼机制,让学生渴望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专注。在创建网站和开设网店的过程中,学生们感到自己实现了社会价值,真正获得了满足感与成就感。学校利用信息化平台,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过程的良性循环。

2.依托大数据与云计算

农业云计算与大数据的集成和未来的挖掘应用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发展中,大数据不仅可以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环节,而且能够运用到农学专业的教学中来。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在农学专业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学课件、模拟实验等教材范围内的信息化教学,包括教师在课堂上播放的教学课件和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等。第二,利用信息化平台,依托大数据与云计算将大量社会实例引入课堂进行分析。如某一年农作物产量的对比数据、各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量的变动趋势等,依托这些数据来分析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第三,将教学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建模,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利用信息化平台能够大大提升农学专业教学质量,不仅教师能够教得更轻松,学生也可以更多元化地接触到专业知识,对所学知识有全方位了解。

四、课堂外移实践

农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本专业的学习,不能仅限于课本,而应进行大量实践。实践探究既是科学的学习目标,又是科学的学习方式。

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对于实践课兴趣很高,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对实践的热情,多开展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到农科所参观,感受高新技术的发展给农业带来的变化,认识现代化农业的新仪器和设备,使他们逐步改变认识进而提高对农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不同地区的田间地头,观察记录农作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的差别,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对照实验来验证分析结果。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此环节的积极性很高。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于实验中知识点掌握得比较透彻且印象深刻。可见,将课堂与实践结合起来是提高农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此外,教师应通过合理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农学之美,收获对生命之美的感悟。

每种作物从种子到萌芽,从幼苗到成熟,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能够感受到生物蓬勃的生命力,惊叹于宇宙中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甚至能引发同学之间关于生命起源的大讨论。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观看科普纪录片,探索生命的奥秘。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农学的兴趣,也对中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多元化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上一篇:让学生的作文激情飞扬下一篇:房屋权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