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农学专业

2024-09-13

中职农学专业(共12篇)

中职农学专业 篇1

随着我国农业化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是掌握新信息、新技术,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中的实用型人才。中职院校作为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特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引进中职农学专业课实际教学。本文探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农学专业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模式在中职农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农学专业课教学资源的要求

农学专业课不同于一般课程, 不仅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而且具有相当强的季节性,在传统农学专业教学中,学生往往只能通过教师带来的图片和视频进行专业知识学习, 看不到真实标本,不能参与到实践工作中,导致中职院校农学专业学生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每一次教学都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所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有一定的要求:一方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中职院校加大资金投入,安排足够专业实验室,如组织培养实验室、动植物标本室等。另一方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中职院校加强校内农学基地建设,如花草实验田、蔬果试验田、林木实验地等,专业实验室和农学基地建设能有效将课堂理论学习转移到实践学习上,为学生实践操作提供学习场所。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农学专业课师资力量的要求

农学专业课是一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关联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能力有着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扎实的理论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要是教师不具备实践经验,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解决不了学生提出的问题, 那么实践教学就失去了意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师资力量有着较高要求,中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问题:首先,学校应将专业实践经验作为考核标准之一, 招聘和引进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很强的“双向型”教师人才;其次,中职院校应鼓励和支持教师前往企业任职和学习,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最后,学校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不定期邀请他们来校演讲, 为学生讲解和指导实践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和专业知识运用。

3.“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模式对农学专业课实际工作机会的要求

尽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教学,但实践教学和实际工作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实践教学不能完全等同于实际工作, 所以中职院校应加强学校和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和学习,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另外,学校可以在合作企业中给学生争取专业岗位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环境,适应工作节奏,为学生在今后人才竞争中增加筹码。

二、“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模式在中职农学专业课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农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以下积极影响:第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从教室转移到了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等地,由传统课堂环境转移到真实工作环境中,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亲身体验和实践探索, 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第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小组学习形式展开的,将课堂还给学生,强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指导和解惑作用,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既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第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教学,鼓励和支持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将理论和实践完美融合,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结语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院校农学专业课实际教学有利于农学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因此,中职院校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实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中职农学专业 篇2

该专业为农业科学骨干专业,生物技术、新材料、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使该专

业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主干课程:植物生理生化、植物营养与施肥、农业气象、植物病理学、细胞生物学、遗

传学、农业经济管理、作物栽培与耕作、农业生态学、农业昆虫学、植物育种等。就业方向:各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场、种子公司、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企业、国家机关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

深造情况: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博士。

农业工程

农业工程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有机结合。本专业是国家教育部专门立项研究而在中国农业大学设立的一级学科招生专业,培养工程领域技术集成与创新人才。主干课程: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电工、电子、工程测试、生物学基础、农牧业生产、工程材料、工程结构、农业机械与设备、土壤与水资源、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工程、机械装备设计、农业工程项目规划与设计、工程项目管理、机电系统驱

动与控制等。

就业方向:农业工程设施与装备部门、农业高新企业、科技开发园区、规划设计院所和

科研教学单位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管理、教学或试验研究等工作。

深造情况:本专业毕业生可以报考包括农业工程及其下属各二级学科专业以及农产品加

工及贮藏工程、环境工程、管理工程等相关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

动物科学

动物科学研究经济动物生命规律,为人类提供质优量多的动物产品。研究范围从畜牧业扩展至水产动物、珍禽异兽、观赏动物的各个领域。克隆羊的诞生说明动物科学是今后生命

科学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

主干课程:动物解剖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营养学、繁殖学、育种学、动物环境卫生与畜舍建筑学、畜牧生产系统、配合饲料工艺原理与技术、企业管理学、反刍

动物营养、猪营养、家禽营养、鱼虾动物营养、饲料学。

就业方向:动物遗传育种、营养与饲料、动物生产等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内外资

企业、进出口贸易、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深造情况:毕业生可考取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草业科学硕士

和博士。

农林经济管理

加入WTO以后,中国农业的市场问题变得更加重要。如何配置稀缺的自然与经济资源,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召唤着大批仁人志

士。

主干课程: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市场营销、货币银行学、管理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农业经济和政策、农业企业管理、项目投资与评估、农村合作经济等。就业方向: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政府部门从事农业管理及农业政策研究,农

业类公司的经营管理,银行、保险、税务等部门的相关工作。

深造情况:深造专业很多,国际贸易、管理科学与工程、农业经济管理、产业经济学、金融学、数量经济学等专业研究生都可选择。

种子科学与工程

该专业在中国农业大学首设,已有几届本科毕业,受到种子部门用人单位的欢迎。主干课程:植物育种原理、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专题、种子生理学、种子生产学、种子检验、种子贮藏加工与种子经营、成本会计、公共关系学、农业推广学、国际贸易原理、市场营销等。

就业方向:农业公司、种子公司、种子管理站、农资公司、国家农业管理等部门的科研、营销、管理等工作。

深造情况:该专业可到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2个硕士、博士深造。

农业水利工程

该专业在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水危机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范围从灌溉排水工程已扩展至城市供水、绿地灌溉、污水处理及防洪、喷泉设计等诸多

领域。

主干课程:工程水文学、水力学、力学、建筑结构,土壤与农作学、水利工程测量、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水利工程施工与项目管理、灌溉与排水、水资源系统工程学、水工建筑

物、抽水站与排灌机械、农村水电站、环境水利学、水利工程概预算与招投标。就业方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深造情况:该专业可考农业水土工程、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水文学及水资源3个硕

中职农学专业 篇3

关键词:农学专业课;教学效果;实践;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4.1

农学专业课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扎实掌握相关技能,提高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位专业课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介绍如下。

一、中职学校农学专业课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陈旧

随着农学专业现代教学手段的日益丰富,课程改革也随之不断深化,如果中职学校的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却无法让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精华。

2.传统教学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的状态。由于学生人数多,在场地和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实验田,大多数实践课都是以参观为主,走马观花式的实践方法,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白菜从种到收为例,课程结束后,学生可能会掌握部分白菜栽培的方法,如果让学生独立完成白菜生命周期的每个栽培的过程,大多学生都无法完成任务,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煅炼,从而影响其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内容设计不够合理

如果教学内容设计不够恰当,学生无法产生共鸣,我曾经听过一节课题为《长日照植物南种北引》的课程,从学生的互动情况中可以了解到,教师在讲述长日照植物南种北引前,忽略了南方与北方日照情况的具体介绍,没有让学生充分了解哪些植物是长日照植物,哪些植物是短日照植物,长日照(即昼比夜长)是引起长日照植物花芽分化及开花的一个环境信号,如果植物接爱了错误的信息,会产生哪些不良结果。结果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不得不花费很长时间来讲解上述内容,由此可见,如果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的不合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4.教学评价机制滞后

中职学校农学专业始终以教学升学考试的分数为标准来评价教学效果,却忽略了教学过程的评价,单一的评价标准,最终培训出的学生大学数都是理论成绩高,动手能力低,即所谓的“高分低能”我认为当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应以服务“三农”为原则,农学专业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以学生的就业为目标,以就业单位的真正需求为教学标准,来评价教学过程和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感性认识。

1.增加农学专业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在农学专业课堂教学中,要将传统被动学习转换为自主学习,即让学从“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要想将教学效果上升到这一高度,既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猜想,学生的印象也会非常深刻,鼓励猜想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意识的重要手段。又要提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觉得学习农学专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创造机会,从而达到师生互动效果。

2.在教学中,将农作物种、管、收分为几个模块,即模块式教学

在教学中,实行模块式教学,将农作物种、管、收分为几个模块,如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作物收获分别作为一个模块,每一个模块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有效避免纸上谈兵造成的不良影响,亲自动手实践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深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欢迎。

模块教学要求老师做好以下几个环节:首先要要给学生制定能力目标,其次要给学生提供充分指导,第三是有计划组织学生,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提出要求,实习结束后要对每组分别考核,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实习成果做好记录,并将其作为考核内容,每节课结束时,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情况的自我总結,同时教学实践实施情况进行小结。

三、采用多元授课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应结合多元授课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以实践教学环为基础,提高理论教学的直观性

在农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如果仅依靠书本上的图形讲解,必定会对学生的认识和思维的扩展造成一定的束缚,因此采用图文并茂、挂图、现场参观、实物等直观教学法,进行展示性讲解;学生通过观看模型,和现场认识实物,可以直观的认知难以理解的抽象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牢固性,让学扎实的掌握所学专业内容。

2.将往届学生的实践的每个环节制成光碟发给学生,进行辅助教学讲解;

将自己带过学生的实践课制成光碟,通过给学生播放光碟,进行辅助教学讲解,让学生了解往届学生的实践内容,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既可以让了解农作物的栽培农艺措施,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又可以让学生避免往届学生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

3.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农学专业课的授课过程相对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教学优势,将一些过程和步骤以动画的形式,使用多媒体课件等进行展示讲解,使学生在视觉上和听觉上受到双重感染,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达到良好的教学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学专业课的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教学。作为专业课教师的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以社会需求为已任,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二荣;浅析“农村双带培养工程”的专业课教学法——养殖专业课的教学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0期

[2]姚永生.冯宏祖.王兰.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教学实习模式创新与实践.中国农业教育.2008(2):47-49

中职农学专业 篇4

一、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项目, 并将项目交给学生, 在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完成问题地解决的教学方法。由于项目教学法是以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工作思维为目的的, 所以项目教学法当中所设计的项目都是综合性的, 往往会包含多个学科的知识。项目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目标具有多重性, 教学内容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因此特别受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的喜爱。

二、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农学专业教学的应用

《作物生产》是河北省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教学内容以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生产规律为主线, 比较适合利用项目教学法来开展教学。我们学校配合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示范校工作在这一学科的教学当中开展了项目化教学的实践工作。从实践来看, 《作物生产》的项目化教学应该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 以作物的种类和生长发育为主线整合教学内容, 细化项目

项目教学法是以相对独立的工作情境来组织教学的, 其主要教学方式是小组协作式学习。学生在小组讨论、探究的过程当中完成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高。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是对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教学模式的突破, 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统一, 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 现在的中职统编教材的编写并不是采用的项目教学法的方法, 所以我们要实施项目教学法就要对原来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对于《作物生产》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按照农作物的种类和生长规律为标准形成以工作体系为逻辑的教学内容。

(二) 合理地设计项目和任务

作物生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季节性、连续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因此我们在进行项目和任务的设计时, 应该以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为依据, 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的特点与实际, 选取常见的农作物作为一级项目, 再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生产特点设计二级项目, 不同项目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

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 结合南宫市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我们将《作物生产》按照农作物的种类分解为小麦、棉花、花生等三个一级项目, 再将每种作物按照其生长规律, 再将每种作物分解为播种前的准备、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四个二级项目, 这样就形成以工作体系为逻辑的教学内容。

(三) 明确项目内容, 认真制订实施方案

项目内容的确定和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在项目顺序的安排上应该尊重认知规律, 采取先易后难、先感性后理论的做法。在项目内容的选择上应该考虑到任务的目标、实施方法与步骤、实施结果与要求。与此同时, 我们还应该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季节性, 创新教学模式, 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产季节为依据安排与生产实际相符合的教学任务, 并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对项目进度进行调整。我们的做法是:将教学安排到两个学期当中, 春季学期安排冬小麦的田间管理、收获和棉花的播种, 而棉花的田间管理与收获、花生的全部项目则安排到了秋季学期。这样, 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符合农作物的生长规律, 还做到了两个学期教学任务的均衡。在不同农作物的生产过程当中还会根据不同的阶段进行横向讲解, 边学理论边实践消化, 使学生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论认识的升华, 充分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和生产管理技术。

(四) 科学地组织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是完成项目教学的关键所在。要保证项目教学的效果, 我们应该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科学地组织和管理项目的实施过程。《作物生产》的主讲教师就是项目实施的负责人, 对项目的组织管理全面负责。在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 应该将一个教学班分解为四个学习小组, 项目实施的生产田分解为四个区域, 所有的学习小组都在教师的统一安排下在自己的区域当中完成相应的项目任务。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邀请土壤肥料等专业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参与到项目中来, 对所有相关知识进行强化训练。

如在花生的生产项目当中, 我们先让各组学生选定相同的品种, 种植在各自的生产区域, 先后完成播种前期准备、田间管理和收获工作。整个过程中, 学生人人动手, 既有分工也有合作,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

(五) 科学评价, 严格考核

在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时, 项目教学法不同于传统教学, 而是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体现在一级项目、二级项目和每一个工作任务当中。在进行评价时, 我们不仅要看项目完成的质量, 还要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综合表现, 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对其加以评价,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作物生产》项目教学过程中, 我们将所有的评价内容分为表现评价和效益评价两部分, 每完成一项技能任务就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在完成全部项目之后再给出综合评价。

农学专业就业吃香 篇5

如今,我国大力发展农村,改革农村制度、扶农、护农这是人尽皆知的,那么随着我国农村的发展,农学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机遇呢,据有关部门调查,农学专业由冷变热,现已成为一门十分吃香的专业,下面跟中心小编一起去看看农学专业的现状吧。

可如今,当年不少并不情愿走进“农”门的大学生毕业了,他们的就业状况之充分,颇出乎我们意料,久居“冷宫”的农学真的开始“吃香”了!这和以前的“农业院校喊渴,农业院校纷纷改名弃„农‟的状况有着天壤之别,三四年前,城里孩子自然压根儿不曾动过报农学的念头,就连农村考生,也畏“农” 如虎。

但是还是不少的学生有疑问,农学就业真的“吃香”吗,农学专业的毕业生怎的好就业吗?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加速建设,使得农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逐步增大,近年来弄学专业就业比较平稳,而且在整体就业压力比较大的背景下,稳中有升。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除动物医学、园林专业就业形式较好以外,毕业后真正从事农学工作的学生比例并不高,因此还不能说“个个吃香”。

但是农学毕业生就业与学校的地域性关系也很大,除了具体专业就业的差别的原因之外,也有当地政策的原因,比如像北京、上海等地区农业研发企业少,用人单位需求相对持平。据调查显示,上海交大 2006 届、2007 届农学专业毕业生到农林牧渔业就业人数所占比例仅为10.17%和 12.78%。

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还有另一重原因,由于目前学农学的仍以农村孩子居多,他们的就业渴望远比城里孩子要强烈得多,他们不能容忍自己一毕业就失业。求职门坎较低,所有毕业生一毕业就走上了工作岗位。

解答一:农学就业率高 源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农业一直备受重视。如今,耕地在减少,人口在增加,如何进一步

发展农业,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点。为此,农业科学家们提出了发展我国农业的新思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21 世纪所需的农业科技人才,不是几十万,而是成百万。所需人才的专业门类,不仅包括传统的农、林、畜、牧专业,而且还需大量的生物工程、海洋养殖耕作等现代化的新型专业。

近两年来,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在迅速增强,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果树、种子、蔬菜、昆虫学、农学等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人们对“绿色环境”的要求提高了,从家庭绿色点缀到社会环境绿化,这都带动了社会对风景园林、观赏园艺、花卉等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

解答二:农学就业率高 源于政策经济的调整近年来,国家不断进行宏观政策调整,加大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解决的力度,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重视,使得农村求贤若渴,让农学专业学生大有用武之地;其次全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城市就业难度增加,也使得一些学生选择面向更广阔的农村就业;而且多年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和社会舆论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此外,一些涉农岗位求职门槛相对较低,也促成一些就业愿望迫切的农学专业农村生源积极就业。

“村官”与农学专业

最近几年,村官也成了一门热门的职业,高校就业的指导和社会舆论的努力,使大学生“村官”等就业专项成为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新增长点。

参加大学生“村官”计划面试时有个明显的感受,虽然“村官计划”等就业专项面向所有专业学生,但农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优势比较明显。区县到学校招人时特别关注毕业生懂不懂畜牧、懂不懂种植,因为农村基层工作毕竟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管理的结合体,在这方面,农学专业毕业生更有用武之地。近年来,随着毕业生就业观念的逐渐转变,也有更多农学专业毕业生愿意选择基层就业。

农学中的“高富帅”专业 篇6

茶学专业:淡淡青茗,悠悠我心 楼碧冰

很小的时候,小到上街时母亲还牵着我的手。那个晚上,我听见父亲对母亲说,今天节日,有一件礼物送你。我悄悄地看去,是一听茶叶。我不关心那茶叶,却急切地盼着那茶快快被母亲喝完,好将那漂亮的茶盒送我。可等我长大到了早已不稀罕那盒子的年龄,空了的茶盒却依旧藏在母亲身边,伴她度过了许多艰难的岁月。我感慨千万,一直想找个机缘真正品那茶的味道。

高考结束后填志愿时,我填报了云南农业大学的茶学专业。填完志愿回到家里,我没有许多同学那种等待中的焦虑和不安。我的心情有种莫名的温馨和恬淡。我的家在江南,四边茶树成林,朦胧的雾霭和微燃的朝霞中,那些新鲜的叶片被大颗大颗的露珠冲洗一新,你能想象那种景色有多美!

九月,我走进了位于昆明市黑龙潭的云南农业大学,开始了我人生真正意义上的“品茶”时光。茶学作为农学类专业的一个小分支,好像没什么学问。但是随着对茶学的逐步了解,我才发现很多知识都需要我去学习和探索。

一般高校开设与茶有关的专业主要是茶学和茶艺学两个,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在种一个在品:前者培养的是“种茶小伙”和“采茶姑娘”,授予的大多是农学学士学位:后者培养的是能传播中国茶文化的茶艺师,授予的是文学学士学位,而我的茶学专业则是农学学位专业。

我们的课程几乎涵益了茶叶从种植到销售的所有环节。比如茶叶的育种、栽培、加工评审、营销与管理,还有茶艺,茶文化等。在学习农业生物科学、食品科学的同时,我主要学习茶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茶树栽培育种和茶叶生产、营销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我每天的时光欢乐而充实。

有一次,我随几位老师和同学去湖北黄石采风,和他们去了一次西塞山。一位博学的老师站在江边徐徐吟唱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意兴阑珊的他告诉我们,公元722年,大书法家颜真卿任湖洲刺史时,常邀陆羽、张志和等友人品茗吟诗。这首诗据说就是在他们品茗吟诗的时候写的。多么和平美丽的景象,仿佛弥散着清茶温润的水气和令人心醉的友情。

穷困潦倒的杜甫在乡间草堂“检书烧烛短,煎茗引杯长”,表达的是生活本来之乐:苏轼的“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人夜瓶”,写于流放海南,远离中原之时,却豪气不减。这都是心智何等健全之人!他们爱茶煎茶饮茶,不过是借茶明心净性,滋润精神。我常常想:我们之所以还能在茶的淡淡清香中感动不已,是因为它连接着土地的血脉,代表着清白高尚的生存状态,彰显着高贵无言的大地意愿,而我如此钟情茶文艺学,如诗歌、楹联、茶歌舞、茶迷、绘画、甚至塑像剪纸,大约也是这个原因罢。

院校推荐

茶学作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院校多在产茶大省,其茶区生态环境优美,自然风光怡人。目前开设茶学专业的本科高校有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云南农业大学、长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

不同高校的茶学学科设置不同。在浙江大学,茶学属于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它是全国高等院校茶学学科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在西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属食品系;在湖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茶学专业作为园林类专业的一个方向划分出来;在安徽农业大学,它是茶与食品科学学院下设的专业,含茶学和机械制茶两个方向:华南农业大学的茶叶专业,属农学系。

烟草学:吸烟有害,烟草无价 朱丹

烟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吸烟是亿万烟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国家和地方财税的重要经济来源。根据2012年的数据,烟草行业是为国家实现税收最多的行业之一,因此,“烟草”因为成熟的颜色和它巨大的经济价值被人们称为“金色”产业。

尽管每个人都知道烟草行业,但却未必了解“烟草专业”。我高中时代的同学一听到我就读“烟草专业”就大惑不解,问我烟草专业是学来干什么呢?还有人甚至问我“你们学吸烟么”“你们天天都在吸烟么”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烟草学专业的学生每天都在学习和“烟草”有关的知识,但不一定会吸烟,相反的,我们的同学和老师和吸烟比例比普通人低。

既然烟草危害大,那为什么不完全废止烟草呢?其实不是那么简单。我们烟草学的一个研究方向就是降低烟草的危害,在人类社会还不能完全消除吸烟习惯的情况下,用科技来降低烟草的坏处,是很有意义的。

在学习中我知道,烟草不仅仅有害,作用也非常广大。烟叶富含蛋白质,烟叶提取的蛋白可制作多种食品,有广泛用途,烟叶残余物仍可用作卷烟的原料。从烟叶中提取的烟碱制成医药可防治人们的病患。瑞典科学家将人体基因注入烟草植株,从收获的烟叶中提出血液蛋白质活化剂,可医治心脏病等。由此看出,烟草有益于健康的潜在作用也十分出色。此外,烟草还可制成农药用于防治农作物害虫,特别的,从烟叶中还能提取香精油,用作食品香料,其前景同样可观。

作为一所农业大学里的专业学科,烟草学的老师们除了要求我们掌握基础的农业生物科学知识之外,还要讲授烟草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对农业生产科学和工业生产科学的影响。老师们都是烟草行业的专家,听他们的课是一种享受:他们从来不会照本宣科,从来不机械照搬理论。我总是能听到他们将那些复杂高深的理论同形象可感的教学实例联系起来,用自己妙趣横生的语言将那些高深的理论阐释得通晓易懂,让我们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烟草种植作为一门生产应用型学科,除了课堂中的学习,我们还要参加多次田间实习。老师会为我们选好课题,我们带着课题到达农村的烟草站,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我们参观烟叶合作社、烤房、烟水烟路的建设现场,了解烟草怎么耕地、播种、田间管理、何时收获等等。我们的实习期很长,通常都是好几个月,在几个月的实习中,我们要完成烟叶田间生长发育过程的观察与管理,从而对烟叶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烟叶的采收与烘烤工艺与流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巩固了所学的书本理论知识。

nlc202309031043

我们烟草学专业的学子的就业有自己的特点。因为大学四年仅针对于烟草这一作物进行研究,学习范围窄,相应的就业领域也偏窄。除各省、市、县的烟草商业系统和烟草工业系统录用烟草学专业的人才外,其他就业领域要求的专业能挂上钩的,只有农学专业。从我这届的毕业生来看,差不多40%应聘在烟草系统内,剩下40%攻读研究生:烟草学研究生的就业去向比较一致,基本上都可以进入烟草系统。

院校推荐

烟草学专业是农学专业的一类,农学专业分类庞杂,但是研究某特定作物的农学专业,除了茶学专业,就是烟草学专业了。在我国,具有烟草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数,其中,培养本科和硕士生的院校,按照创立专业的时间顺序,分别为河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只培养硕士生的科研机构为郑州烟草研究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这5所院校,每年培养的烟草本科生仅300-400人,培养的研究生不足200人。烟草学属于农学的分支之一,不像农学的其他专业研究的作物种类多,涉及的领域范围大,而是仅针对烟草这一种作物进行相关研究,相比之下专一性强。

草学专业:小草大事业 赵凯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是人人都会背的诗句。但草学专业本身作为一门科学起步比较晚,真正第一本关于草的比较完整的著作发表在上世纪20到30年代:进入改革开放以后,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以立草为业”,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草业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全国陆陆续续也有30余所大学开设了草学相关专业。

草学属于大农学中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在教育部本科生教育体系中属于一级学科。这门学科在我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开设这门学科较早的大学是农业、林业、畜牧类的大学,还有综合类大学的植物、动物等相关学科也接触草业的知识。

随着科技进步与生存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人们开始注重绿地建设和环境保护,因而草业知识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宽泛。以草业为核心的产业也远远不是畜牧和饲料了,于是,这门大农学中的应用性学科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地细化派生出新的专业。例如:草坪与花卉学、草地生态与环境学、草地资源与保护学、草产品加工学、草业经营与管理学等。目前,草业经济结构已形成三元化格局,草地畜牧、环境保护、草坪绿化。总之,草业学科的发展和应用非常快的。

草业科学的本科生课程除公共基础课外,专业课也必不可少。除了植物学的基本课程,草地管理学、牧草栽培学、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牧草与草坪草种子学等学科也需广泛涉猎。当然,草学专业和其他任何农业专业一样,野外实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草和其他作物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具有双重功能。草一方面可以作为家畜的粗饲料,同时它还具有生态作用。草的功能,比如城市的园林绿化、草坪建设,我们的生态屏障的建设,现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也主要是以牧草覆盖地面。减少沙尘为主,当然它更主要的功能是作为畜牧业的物质基础,这就是“小草大事业”。

草学专业大有可为。中国草资源丰富,但问题也多,超采过牧,非法开垦等等,我们国家90%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渍化,自然灾害日益增多,北方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基本上每年都会来捣乱一次的沙尘暴。沙尘暴的沙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地面上没有覆盖植被。而草和树的区别是,草的覆盖是完全而不留空隙的,草的根系密集地分布在草原的浅表层,所以它能够巩固住沙子,不让它变成沙尘扬到空中。当草地植被覆盖到30%以上的时候。一定意义上沙尘就不有了,到60%基本上就不起扬尘了。

草业科学人才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本学科的本科毕业生,有一部分读研、读博继续深造:有一部进入科研单位从事研究工作:有一部分被一些外资公司、草业集团、农产品企业、高薪聘请:许多毕业生到草原站、牧场、草业与农业技术推广单位从事草地与牧草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也有很大一部分到城市城建部门、园林部门及草坪公司从事草坪绿地的规划、建植、养护等工作。从整体上看,草业科学人才就业情况非常良好。

院校推荐

目前全国30多大学所开设了草学相关专业,像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这30余所大学在校本科、专科学生、研究生大概每年招生将近3000到4000人。

中职农学专业 篇7

关键词:农科类中职生,不良择业心态对策

我校是一所地处桂西民族边疆地区农学类学校, 在校学生以农村学生居多。笔者在就业部门工作多年, 通过对这些90后中职农学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 发现在他们就业过程呈现出很多不良的心态。

一、农学类中职生择业中的不良就业心态

(一) 向往城市, 不愿意回农村基层工作, 陈旧就业观念制约了自己的择业

在我校报读农学类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偏远山区, 那里交通不便利, 自然条件较差, 农业很落后, 学生的父母大多靠外出打工养家糊口。农村极为落后的现实, 加上父母等亲戚朋友陈旧就业观念的影响, 使得这些中职农学生认为中专毕业回到农村基层工作, 是一件没有出息的事情。因此, 很多农学类毕业的中职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基层, 很多人为了留在城市宁愿放弃自己的专业而选择别的专业岗位。

(二) 自卑、迷茫、虚荣和攀比的心理影响自己择业的心理

目前, 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整体工作环境差、待遇低, 缺乏成就感, 在国家贫困县连片的桂西地区尤为严重, 这使得一部分中职农学生形成低人一等的不良心态, 进而在现实中表现出怨天尤人, 意志消沉, 既不愿意主动提高自身素质, 又害怕竞争, 甚至连用人单位进校招聘都充耳不闻, 一味地“听天由命”。农学类毕业生盲目自卑反映了部分毕业生对我国农业的发展缺乏理性的理解和对如何提高自身素质缺乏科学认识, 对自己前途缺乏必要自信。

(三) 缺乏吃苦耐劳、实干的精神

尽管这些90后的农学生生活在农村, 但是由于独生子女政策, 亲人的过分溺爱, 他们很多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校期间, 他们中很一大批总是想着如何偷懒, 少做点事, 致使其独立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他们平时还总是憧憬将来工作多么得轻松, 想象未来是多么得美好, 因而在择业时, 眼高手低现象比较严重。

(四) 专业知识不够扎实, 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这些来自偏远山区的90后学生本身知识基础较差, 农学类专业知识相对又较难, 很大一批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 学习积极性严重缺乏。虽然学校开设了很多实践实习课, 但他们大多贪玩, 上网就是聊天、玩游戏, 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国家农业政策和就业信息。临近毕业, 就业要不让父母做主, 全权由父母亲戚包办, 要不投机取巧找教师“帮忙”, 要不就消极等着拿毕业证“听天由命”。

二、纠正农学类中职生择业中不良心态的对策

(一) 政府和学校要积极搭建农学类中职生就业平台, 为农学类中职生自信自强创建良好的外部氛围

地方政府要鼓励农学类中职生在农业领域就业创业, 创建和完善农学类中职生在农业领域就业创业的环境。学校要和各种农业公司搭建更多校企培训就业一条龙渠道, 拓宽学生参与东盟博览会农产品交易会实习的领域。

(二) 学校要加强和学生家长沟通

通过传递一些必要的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给家长, 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 结合学生本人特点和家长需求对家长给予一定的就业指导, 消除家长对学生的就业心态的不良影响。

(三) 坚持面向全体与面向个别相结合, 职业生涯的常规教育与专门规划指导相结合, 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的全程指导

首先, 学校应请本校毕业创业成功的学生或在农业科研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成功人士在学校举行讲座, 讲述他们的奋斗史, 成功经验, 让学生倍受鼓舞, 燃烧起学生热爱本专业的激情, 同时对自己专业有所了解进而本能地激起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 教师平时在和个别学生接触的过程中, 发现个别学生兴趣爱好进而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鼓励, 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四) 提高农学类中职生的专业技能, 以便在择业中建立自信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需要掌握扎实专业技能的实用人才。因此, 农学类中职生在校应该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理念, 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首先, 增加实践环节, 为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农学类中职生课程设置在符合教育部规定基础上, 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 在参与中感知社会和生活;适当增加选修课, 如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学等, 从而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增加学生的见识, 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其次, 尽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对科技实验操作过程、科学新发现、科技创新的演示, 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农业科学的兴趣, 从而不断引导学生对农业科学进行探索创新。最后, 走出校园建立训练实习基地, 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这样, 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运用到实践当中。

(五) 利用第二课堂, 发展学生的兴趣, 明确学生择业目标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 首先, 成立专业社团, 开展专业性技能训练。如“畜牧兽医中心”“芒果社”“白毛茶协会”等社团。在专业教师有效指导下, 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 寓专业知识学习于娱乐活动之中。其次, 定期开展“三下乡”活动, 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在假期组织“三下乡”活动, 带领学生到农村、到生产基地、农业企业进行考察、见习, 培养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总之, 通过实践, 既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又磨练了学生的意志, 使他们切实地体会到专业技能的重要性, 从而更加坚定择业目标。

(六) 就业前, 加强农学类中职生的心理辅导, 使其学会自我调适

学生从顶岗实习到走向社会工作,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一种美好的心境, 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劳和痛苦, 因此, 有的放矢地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等, 教会他们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 就会使得他们在择业和就业遇到困难时, 不那么容易被打败, 能够迎着困难向前进。

总而言之, 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 可以有效地纠正农学类中职生的就业心态, 从而较好地引导农学类中职生的学习和就业。

参考文献

[1]张欢, 雷萍.中职生就业创业指导的几点思考.吉林技术工程学院学报, 2005.

[2]何军峰, 黄红球.农科毕业生的不良择业心态及纠正.高等农业教育, 2001 (11) .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篇8

1 统筹安排, 积极引导

首先, 农学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促使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进行掌握, 同时还要对学生热爱三农、服务三农等思想进行培养。农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转入热门专业的想法, 农学专业的学生并不爱农。因此, 一些农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学校开展的生产实践课程兴趣不大, 在农学相关的实验、实习过程中不愿意动手, 只是站在旁边观看走过场;对于一些需要花费较多精力、体力及一些难度较大的实践课程, 有些学生不愿意参加[4]。长此以往,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 农学的实践课程仅流于一种形式。因此, 任课教师要积极引导, 培养他们树立学农爱农的意识和从事农业、服务农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他们认识到农业是中国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 从事农业也是一门前景比较乐观的工作领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 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农村和农业的现状, 及时了解中国的涉农政策和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掌握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其次, 应该根据农学专业的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课教学大纲和实习内容, 再根据实践课的具体内容统筹安排实习时间及地点。在农学实践课程的开展过程中, 应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 对于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操作内容, 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亲自制定具体的措施并进行操作, 老师仅在旁边观看, 在学生遇到技术难题时适当地予以引导[5,6]。通过农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 不仅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 促进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遇到困难时能够面对, 养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 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其综合素质,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严格要求, 认真对待

实习计划是生产实习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 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对学生的要求是必须积极参与到生产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参加到主要作物生产的全过程, 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 严格按照实习计划开展实践活动, 保证实习内容不减少, 并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做到课堂理论教学指导生产实践, 生产实践巩固和丰富理论教学,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而学生又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为了充分体现实践课教学的客观科学性,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改写实习总结为田间操作, 并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考核, 考核的内容主要有书面报告、现场提问或实地操作等, 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提高, 还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3 保障实习场地和实习经费充足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最基本的条件之一, 因此应重视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 首先应保证有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 可以说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对教育质量的高低产生明显的影响。在扩招前, 一般高校的办学规模还相对较小, 实践教学基地大多位于校内, 实践教学开展起来较为方便。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校园内的用地也存在越来越紧张等问题, 农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内越来越小, 再加上近年来物价的不断上涨, 有限的实习经费的功能大大减少。因此, 能开展的实践教学越来越少。为了解决目前的困境, 农业高校亟需提高人均实践教学经费, 同时, 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 与当地有条件的企业展开合作,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实践教学问题, 也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研发水平, 从而实现产学研的稳定发展, 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大好局面。

4 结语

应以现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 以转变观念为先导, 实践教学改革为核心, 能力培养为重点, 条件改善为基础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从而提高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针对农业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革措施, 以期为实践教学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曹凑贵, 张献龙, 傅廷栋.改造传统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农业教育, 2004 (1) :21-23.

[2]周凤珏.农学专业教学计划的现状及改革思路[J].广西农业科学, 2008, 39 (6) :850-852.

[3]翟云龙, 文卿琳, 李新裕, 等.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7) :12-13.

[4]胡大有, 王爱云.高职院校农学专业可持续发展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5) :224-225.

[5]黎国喜, 唐湘如.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传统农学专业改革模式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2) :309-310.

谈职专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 篇9

一、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既要有专业理论教师,又要有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力求建立起一支既能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又能指导农学专业实习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想实践性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双师型”教师是关键。同时,也可在科研单位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农学生产一线的生产能力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以强化农学专业课的实践性教学。

二、根据规划教材,编写校本实习教材,改革教学实习方法

专业教师应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法改革,依照现行教材,根据农学生产季节、农时和教学实践需要,编写切实可行的分散实践性教学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要以学生形成系统农学知识和技能为主线,制定技能训练计划,设计技能实训台历和具体日程表,尽量使理论教学由教室移到田间,移到生产场所,使教师的口授、示范、学生模仿等教学环节紧密结合。

三、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增加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是培养农学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农学专业要开辟一定面积的实验实习基地,满足开展林果、花卉、蔬菜、粮食等教学实习的需求。在建设管理上,尽可能与农学生产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的生产环境,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新模式。要注重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它有利于完善实习课题和实习项目,扩大实习品种范围。与生产单位对接,按照互惠互利原则,签订联合协议,让学生参加生产实践,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组织农学专业师生共同参加科研课题小组。学校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科研课题,还要结合本校和当地农学生产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急需解决的课题或者疑难问题,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柿树落花花果综合因素及保花保果措施”课题,师生对柿树品种、温度、光照、肥水、药物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原因及解决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农学生产,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在实验室开放方面

鼓励学生带课题到中心从事科技创新活动,职专学生可以无偿使用中心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而且通过公布“中心”的仪器和实验内容,积极为社会提供相关服务。职专农学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实践性教学,则是指培养学生具有基本实验和操作技能,应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活动。在实验室的开放方面加强实践性教学,是职业高中农学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六、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

操作技能有多种层次:一是行为层次较简单的操作技能,这种技能的掌握主要靠动作的重复,反复的练习。如学习喷雾的使用方法时,要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让他们反复练习,从中寻找规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二是认知层次的操作技能,这也是教学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技能。培养这种技能,既要动手,又要动脑,手脑并用。如在实践农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中时,要求学生不能单纯参考书本知识,将书本知识死搬硬套,要在实践中,发挥大脑的作用,以书本知识为依据,根据农作物的长势长相,作出判断,制定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

七、开发第二课堂,强化实践教学

开展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利用形势政策课、业余党校、邓小平理论读书会等方式,强化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利用心理健康研究会和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利用文学社、书画协会、艺术社等学生社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成立外语协会、计算机协会、演讲协会、营销兴趣小组等组织,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成立学生创新实践中心、配备创新指导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科学研究计划、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利用学术报告会和请专家作报告等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通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专业素质的要求,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10

一、大力推行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实践教学打好基础

(1)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种重要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充分体现专业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劳动、社会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学特点。这一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转移到实践第一线,改变了教学情景,学生可以较快地适应本专业的实践环境,熟悉本专业生产第一线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探索、体验,使他们的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并能及时得到教师及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能及时发现、纠正。这有利于加深印象,达到真正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

(2)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近年来,我校积极实施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区域经济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实施产学研教学模式,要重视如下几个环节:

①首先必须因地制宜地利用学校现有的农学实验室及相关实验室,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提高实验室内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做到每门学科、每节课有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为下一阶段的实习和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②充分利用好校内的实习基地及家庭基地,让学生全程参与生产过程。它既能培养学生专业意识和兴趣,也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实施家庭致富工程,也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地农业产业化特点和资源优势,制订家庭生产经营致富计划,明确具体的种、养、加、销方案。

③让学生以见习技术员的身份到校外实习基地、扶贫基地、农业技术推广站参加实践工作,其内容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科技扶贫、科技兴农、生产实习等方面。其操作程序由实习指导老师统一安排,采用实验——实训——实习——顶岗的方式。这种方式能深化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实用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完成综合性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锻炼,培养学生独立地组织管理生产过程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的有机结合,并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思想上和业务上的准备。

二、树立全新理念,深化农学专业课程改革,为实践教学增添活力

目前,农学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课程思想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专业课程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的旧理念,根据社会人才市场,职业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改革。

(1)调整专业结构,开置综合农学专业。农村职业教育要培养适用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专业设置是关键。但农类专业大都是沿袭大中专院校的模式,设置的专业过于狭窄,如农学专业、畜牧兽医专业、林果专业等,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生产项目的选择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农业类专业就需按职业群归类,设置科技含量高的现代种植技术、现代养殖技术和农村家庭经营三个综合性大类专业。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和支柱产业来选择专业。即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高、支柱产业以种植业为主的,就选读现代种植技术专业;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高、支柱产业以养殖业为主的,就选读现代养殖技术专业;当地农业经济水平比较落后,农业经济以家庭庭院经济为主的,就选读农村家庭经营专业。

(2)增设与“三农”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政策法规》《农村企业管理》等,主要传授农产品市场预测、信息分析、农产品营销策略、农村企业创建和经营管理以及农业、农村、农民的有关法规政策等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市场观念,培养其创业精神以及养成自觉守法、用法的习惯,让学生敢于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职业高中农学专业发展思路的探索 篇11

关键词:职业高中;农学专业;发展;思路

中国分类号:G718.2

引言

长期以来,职业高中的农学专业一直是热门的传统专业,也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关注内容之一。虽然在当前科技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职业高中的农学专业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所以,对职业高中的农学专业进行改革创新,促进农学专业的发展是一股必然的趋势。职业高中应当充分认识的农学专业教育目前的发展状况,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方面入手,提高职业高中农学专业教学质量,促进职业高中农学专业的发展。

一、职业高中农学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学专业学生质量不高

虽然农学专业在我国教育界中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悠久的办学历史,但由于农学专业学习条件有限、日后的就业工作艰苦,因此自愿报考农学专业的学生并不多,且高分考生较少,这就造成我国职业高中农学专业的学生整体上质量不高。

2、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由于现行阶段我国应试教育制度的弊端,所以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关注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实践性的教育。同时职业高中在教师的考核制度上的片面性致使教师为了评得职称,在教学工作环节中过多的将个人发展方向的重点放在撰写论文,做理论研究上,而对于自身的实践经验而不关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对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教育。与一些资历较老农学专业教师相比,一些青年教师本身就是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对于农学专业的知识大多是从书本了解的,缺乏实践性经验,严重阻碍了职业高中农学专业的发展进程。

3、教学内容单一,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高科技的产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方便了人们的日常需求,同样,在农业方面如智能插秧机、施肥机、智能收割机等技术设备也被生产出来,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职业高中农学专业的教材在内容形式较为陈旧单一,并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及时关注农业行情,选取适合的材料编写新的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满足农学专业学生发展需求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4、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已由以往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铁饭碗转变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多元化方向。以国家招收的农学专业公务员岗位来来说,近几年所招收的比例越来越少,然而报考比例却不曾下降,因此造成农学专业就业形势严峻。同时市场化的农学专业岗位要求毕业生具有不怕吃苦的能力,需要毕业生到田地里实地考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愿意就业的学生越来越少。

二、职业高中农学专业发展的策略

1、调整办学模式

职业高中想要发展农学专业,首先需要调整办学模式,使得农业专业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服务于社会。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高中需要立足于教育改革的要求,采取灵活的方式,从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课程设置上来转变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教师需要打破原有教学的局限性,将农业知识与农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如在学习果木栽培技术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教学视频文件,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在课外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果园,在实地为学生进行知识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有效提高职业高中农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在课程设置上,职业高中需要增加具体的分类课程,如将农业专业学习分为花卉课程、树木课程、农作物课程等等,通过具体的分类,使学生在不同农业学习方向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加深,有助于日后成为专业型的农业人才。

2、增加实践活动

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农学专业的教学目标便是将所学的农学知识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技术能力,服务于我国的农业发展事业,因此职业高中的农学专业教育需要增加实践活动。职业高中可以建设相关的实验基地,供学生在课堂之外检验所学农学知识。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到山坡田野间进行实地考擦,观察自然状态下的作物生长状况结合书本知识进行吸收理解,向有经验的老农民进行请教交流,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积极利用职业高中自身的资源,加强与大型农业单位的联系,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并安排学生进企业实习工作。通过实习不僅增强了学生对知识实践运用的能力,同时也积累了工作经验,使得学生在日后的就业竞争中更具优势,缓解了就业压力问题。

3、加大经费投入

阻碍职业高中农学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经费的不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对于农学专业的建设。所以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于职业高中农学专业的教育投入,给予资金拨款用于加强学校农学专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仪器设备的购入,如实验基地的建设,相关的农业用具等等。通过这些措施改善农学专业的教学条件,增强学校农学专业的办学实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农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质量。同时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本校的农学专业,使农学专业成为本校的特色专业,促进职业高中农学专业的发展。

4、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教师农学专业素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职业高中农学专业的发展,因此职业高中应当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从而构建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专业教师团队。学校应当定期地组织教师进行知识培训学习,如邀请国内著名农学院专家来校为教师进行知识培训,从而丰富教师的农学专业知识,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农学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志宏. 山区农村职业高中农学专业发展思路的探索[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04)

[2]李明福; 李玉萍; 张丽芬; 徐琼华; 冯桂琴. 农业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办学研究——以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作者简介:

农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思索与探究 篇12

当前,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阶段。21世纪, 更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阶段。在这一时期, 包括农业在内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然而, 对于这些成就的报道主要是以英语的形式, 更确切地说是用专业英语撰写的科技论著呈现给大家的。所以,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及一些专业的表达手法, 才能阅读大量的外文文献, 并从中获取所需要的专业信息, 才能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 才能提高学生独立撰写英文科技文章的写作能力, 以及发表自己的创新思维成果与学术成果, 锻炼与国外科研工作者沟通交流的表达能力。因此, 农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对把学生培养成适应国家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提高国家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此, 笔者结合自己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实践经验, 谈一些心得体会, 仅供参考。

一农学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专业英语是继大学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开设的一门辅助课程, 是学生在学习了专业知识之后从英语的角度, 或者说是用另外一种表达手法去再一次诠释所学到的内容。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的拓展和延伸, 同时也是双语教学的准备和过渡。所以说, 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和双语教学, 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农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词汇的基础上, 能够快速阅读并准确翻译该专业领域的英文原著或科技文献, 从中了解到相关信息, 以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 服务于国内农业经济等的快速发展;能够独立撰写英文学术论文, 以表达自己的创新思维, 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展现给他人;能够流畅地与国外同行沟通交流, 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最终做到听、说、读、写全面提高。就目前来说, 农学专业学生毕业之后有两种走向, 一是考取研究生, 继续深造;二是直接参加工作。对于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来说, 农学专业英语更是查阅专业英文文献、了解专业学科前沿动态、撰写专业学术论文, 参加国际专业学术会议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一种工具。对于步入社会, 走向工作岗位的农学专业学生来说, 大多数人还是从事着与农学相关的工作, 所以必然会面临着接触大量的农学专业词汇的实际问题。因此, 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和英文表达手法, 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翻译专业资料的能力,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并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农学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1. 教材的选择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目前, 高等院校在进行农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时, 教材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选择专门的农学专业英语教材进行授课, 如郭丽华主编的《农学英语》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或者是以某大学的农业学报作为讲授内容;或者就是任课教师不选用教材, 而是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编写讲义, 导致授课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使学生不能全面地了解农学专业的英语知识;或者是选用与农学相关的生物专业英语教材, 如蒋悟生主编的《生物专业英语》 (第3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安排生物专业学生和农学专业学生一起上课, 这就导致授课内容缺乏针对性。对于农学专业学生来说, 进行学科单独授课, 能够学到更有针对性的农学专业英语, 使自己适应未来农学专业领域发展的需求和满足毕业之后从事农学相关领域工作的需要是更为合适的教学模式。所以, 如果选用的教材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就会导致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严重脱节。

2. 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有待加大

在许多高等院校, 农学专业的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比较薄弱, 可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尤其是在一些地方院校, 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在某些地方院校生物学专业可能是老专业, 农学专业是新专业, 便会安排生物专业的英语老师来上农学专业英语课, 即便是学生再认真听课, 获取的农学专业英语知识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还有就是, 虽然许多国内的农学专业英语教师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 但因英语水平不高, 所以在理解一些专业英语词汇和专业表达手法时, 还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严重影响了农学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大大降低了农学专业英语的教学水平。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农学专业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 加大建设力度, 积极引进国外专业人才, 或大力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 多多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从而达到提高农学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3. 考核方式有待改进, 考核力度有待加大

许多高等院校在制订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时, 将农学专业英语列为选修课, 考核方式为考查, 学分为1~2分。一般是以写一篇论文或随意下载一篇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 并将其翻译成中文来作为最终成绩评定的依据。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但由于平时对专业词汇的积累量不够, 以及对一些专业的表达手法不够熟悉, 导致学生在翻译专业的英文文献时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对一些概念、定义理解不够准确, 进行技术操作时经常会走弯路。原因之一是由于教师平时上课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 以为是考查课就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标准;同时, 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总是认为考查课一般都能通过, 交一篇论文或翻译一篇英文文献, 只要不交白卷都不会出现挂科的现象。加上其他专业课的应试教育以及一些等级考试 (如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 对学生的影响, 大大降低了农学专业英语这门考查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度不够。学生总是以这种心态去上课, 上课时不认真听讲, 使本应该掌握的专业词汇、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没有掌握, 造成听课效率不高。长此以往, 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就会大大降低, 严重影响了学生在阅读、翻译英文文献和用专业英语写作时的质和量。

三农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思索与探究

1. 授课内容的专业性与广泛性

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是学生在学习了公共英语和部分专业课的基础上, 进一步用专业英语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 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学会用英语检索并能够快速阅读和翻译专业英文文献, 最终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和写作能力, 做到听懂国内外相关专家的英文报告和独立撰写英文文章。既然选择了开设农学专业英语, 那么就要遵循这一目的, 给学生讲授与农学相关的专业英语知识, 授课内容来源是多方面的, 可以是来自专门的农学专业英语教材, 也可以是来自某些高等院校的农学学报, 或者是来自比较权威的国内外农学期刊。最重要的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讲授的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和应用性,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才能使学生感兴趣, 才能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的可用性。

2. 授课方式的灵活性

教师在进行农学专业英语授课时, 授课方式不能死板, 要灵活多变。可选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讲授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果只是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或讲授式教学, 都会降低教学效果。由于多媒体教学涵盖的信息量过大, PPT放映的速度较快, 学生就会盲目地做笔记, 对所讲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吸收, 导致课堂学习效率降低。这时就要求授课教师要适当地放慢速度, 采用讲授的方式重点讲解学生不易理解的部分, 可通过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回忆以前所讲的专业知识, 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英语表达语句的理解和掌握;而多媒体教学可以文字、图画、声音等辅助手段教学,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各所高等院校, 尤其是条件相对落后的地方院校更应该重视对英语的教育, 更确切地说是对专业英语的教育。目前,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通用语言, 学好了公共英语才能了解世界;学好了专业英语, 才能获得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前沿信息, 才能共享资源, 才能有所创新, 才能促进国内的农学专业发展。在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院校, 由于条件设备有限, 专业英语教师和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严重缺乏, 导致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与发达地区高校的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相差甚远。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各高校应大力引进海内外专业性人才, 带动英语学科的发展, 可以通过创造一种全英文的学习环境来感染学生,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翻译、表达和写作水平;或者大力培养本学校的英语专业教师或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 学校还应加大物力、财力的投入, 加强对教师的培养, 尤其要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 通过岗前培训、进修、读博等多种方式, 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4. 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有一种考核方式来督促学生学习、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如果采取的考核方式不合理, 不但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 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惰性, 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降低。很多农业类高等院校对农学专业英语的考核方式设置为考查, 通过写一篇论文或者是翻译一篇简单的英文文章来进行考核, 这会使学生误认为农学专业英语的学习就是查查词典、翻译几段话就算完成任务了。其实不然, 对农学专业英语的考核应是建立在农学专业的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全方位的考核, 以达到学生熟练掌握专业英语词汇、用英语检索并能够快速阅读和翻译专业英文文献, 最终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能够听懂国内外相关专家的英文报告和独立撰写英文文章的目的。因此, 对农学专业英语的考核应实施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不同院校可根据师资队伍水平和学生英语素质的实际情况划分考试与考查所占的比例。

四结束语

学生具备良好的农学专业英语技能, 可以在毕业之后, 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中找到立足之地, 迎接工作中更多的挑战。从社会长远发展和国家的建设考虑, 培养高素质的农学专业人才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 才能及时了解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 才能与世界接轨, 才能有所创新。因此, 如何做好农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 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

参考文献

[1]李新、崔学深、盛慧慧.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电力教育, 2004 (4) [2]丁双红、张学辉.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特点及改革意见[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2) :114~115

上一篇: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下一篇:恢复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