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就业前景

2024-06-24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就业前景(共11篇)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就业前景 篇1

近几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有减小趋势,而考研的百分率却有较大增长。以中国农业大学近几年农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97届毕业生就业百分比为76.8%,考上研究生的占毕业生总人数比率为7.1%;98届,前者为64.7%,后者为 12.6%;99届,前者为67.9%,后者为13.6%:2000届,前者为44.1%,后者为28.8%。不难看出,今后农学专业毕业生考研究生将是一个热门选择。而在就业的毕业生中,大部分就业于科研院所或种子公司,分别为13.5%和11.9%,占一次就业总人数的57.6%。农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农学类中的植物生产类,其中植物生产类共9个专业,农学专业在植物生产类专业中排名第2,在整个农学大类中排名第3位。截止到 12月24日,35490位农学专业毕业生中3-5年工资2499元,0-2年工资3000元。农学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长沙。

据统计,农学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地区有:1、北京、2、上海、3、郑州、4、武汉、5、广州、6、成都、7、南京、8、西安、9、济南、10、哈尔滨,平均薪酬在3145元。

农学专业就业方向

农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农学专业就业岗位包括:区域经理、农业技术销售培训生、销售代表、销售经理、农艺师、大区经理、化肥销售经理、区域销售经理、销售代表 浙江 江苏 安徽、业务员、销售工程师、化工销售代表 市场营销专员等。农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为:植物生产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到农业、园林及植物所等部门从事科研、技术开发、生产及管理等工作;动物生产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到动物饲养、动物生产等部门从事技术管理、生产现场的技术工作、科研等工作;水产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到水产部门从事水产品的增殖、养殖、保藏加工利用及渔业技术设备研究、制造工作,也可到海洋;海运、轻工、外贸、环保等部门从事科研工作;动物医学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到各级兽医防治、科研、教育、生产和行政管理部门及动物检疫站、商品检验局、生物药品制造及动物食品加工单位工作;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想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到林业、环保等部门从事沙土保持、沙漠治理、园林、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的生产、科研、工程技术、管理及森林旅游等工作。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就业前景 篇2

1“复合型农学专业”模式

该模式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代表, 这种复合型农学专业具有以下特点:

(1) 课程内容交叉融合, 实现课程复合。将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进行交叉融合, 以便在有限的学时里使学生获得更多信息。在专业基础课中, 将“土壤学”和“农业化学”整合为“土壤肥料学”;将“农业昆虫学”与“农业植物病理学”整合为“植物保护通论”。在专业课中用“植物生产原理”整合“作物栽培学”, 用“植物生物技术”提升“作物育种学”;而选修课的设置在充分体现社会对人才素质需求的基础上, 提炼课程内容, 适度提高课程的知识容量。如将“设施栽培”、“蔬菜栽培”、“果树栽培”等整合成“园艺通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整合成“经济学原理”。为了让学生了解大农业, 开设整合农、林、牧、副、渔各业科学技术内容的“农业概论”;开设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等多方面要素综合应用的“农业推广学”等。

(2) 学科的交叉融合, 实现学科的复合。该校将原农学系、植物保护系等相关院系合并, 设立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上, 将院内各个学科打通。如将作物遗传、作物育种与植物病理学、昆虫学的交叉融合, 设置“植物抗性遗传育种”课程。他们还将农业生态系统中作物生态与昆虫生态整合;将病虫草监测、测报、建库与农作专家系统、精准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促进了学生对信息农业的了解。

(3) 设置选修课模块, 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在选修课中设立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理学、农学等4个选修模块, 要求学生选修课至少应覆盖到3个模块, 以保证“专业知识与文化素质”多学科复合。人文社科模块包括大学语文、实用写作、中国哲学史、现代科技概论、科学技术史、农村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理学模块包括现代生物学导论、生态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经济管理模块包括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经济管理学、工商管理学、国际商务、国际金融与贸易。农学模块包括农业概论、园艺学通论、种子学、特用作物栽培、耕作学、农业推广学。

(4) 实行讲座制, 拓展学生视野。每3周聘请1位专家从不同领域为学生作报告, 讲授者为不同学科的学者、领导、企业家等, 其中人文讲座占50%。

2“大农学专业”模式

该模式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代表, 该校将原农学专业和园艺专业 (包括果树、蔬菜、花卉) 打通, 建立全新的面向植物种植业为主的“大农学专业”;同时进行与之配套的改革。

(1) 改革教学内容。一是加强基础课教学, 课堂教学总学时2 500学时左右, 使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学时数达50%左右, 特别是加强植物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 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方面的教学。二是专业课教学内容要传统与现代兼顾, 以现代高科技实用技术为重点。三是增加管理和经营方面内容的教学。四是加强学生外语、计算机以及农用车辆和农业机具应用能力培养。

(2) 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一是在提出“两段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在专业课教学期间, 原则上按专业课内容分大段安排教学, 边讲边做, 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如在第4学期集中进行水稻、棉花的高产栽培、杂种制种综合实践, 同时进行植物栽培学、植物育种学和病虫防治等课堂教学。又如在第6学期集中3周进行果树修剪、培肥、嫁接等实践, 同时结合进行栽培、育种、病虫防治等方面课堂教学, 边学边做。二是改革教学方法, 除了原有的课堂教学、室内实验、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等教学形式之外, 加强了自学、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学, 并让学生到生产第一线边干边学, 实地调查考察, 开研讨会等, 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

(3) 改革教材。编写出全新的《植物栽培学》、《植物育种学》、《农学实践》、《植物病理学》、《农业害虫学》等教材, 其内容均覆盖了大田作物、果树、蔬菜、花卉等。

3“现代大农学专业”模式

广东省仲恺农业技术学院为了培养面向广东“三农”、适应广东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并具备进一步发展潜力的“理论上基础扎实、专业上多学科交叉、能力上懂经营管理会贸易”的农业应用型人才, 将传统的农学专业, 整合提升为“现代大农学专业”。

“现代大农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如下特点:一是体现现代生物高科技在农业的应用。如将基础课中的植物学改为普通生物学。二是拓宽专业的研究对象, 并构建了大农学课程体系。将农学专业教育从单纯的作物种植专业教育拓宽到植物种植 (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通论、园艺通论、植物育种学、植物调控技术、植物无土栽培、植物组织培养和繁殖技术、土壤肥科学、植物保护概论) +养殖 (畜牧通论、动物饲养学、动物繁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保护概论、水产养殖概论) +加工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经营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 +商贸 (农业商品学、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实务) 的农、工、商、管一体化多学科交叉的跨专业教育。三是设置反映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课程, 如植物无土栽培技术、植物组织培养及繁殖技术、生物技术概论、农业科技研究等, 以提升传统农学专业水平。四是设置了面向农村基层工作的课程, 如农村社会学、农村经济政策法规等, 以适应面向农村和面向农民的人才培养。五是开设了大量的相关选修课, 以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

4 以传统农学专业为基础, 培育专业新的增长点

该模式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代表。该校以传统农学专业为基础, 积极增设与农学相关的新专业。1998年该校抓住国家重视区域经济开发的机遇, 申办成功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以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大教育研究项目“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教改课题为基础, 2000年率先在全国试办了第一个植物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2002年利用该校多年来举办种子专科专业、试办种子本科方向的有利条件, 及时申报成功了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2003年利用学科结构调整的成果, 在成立了农学院中草药研究所的基础上, 成功申办了中药资源与开发利用本科专业。现在山东农业大学初步建立了以农学传统专业为基础的, 包括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中药资源与利用等新专业的农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此外, 华南农业大学也于2002年将传统的农学专业拓展为农学专业的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等3个新的专业方向, 到目前为此, 上述3个专业方向的招生和学生就业状况较好。

参考文献

[1]官春云.建立“大农学专业”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2 (10) :3-19.

[2]曹凑贵, 张献龙, 傅廷栋.改造传统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农业教育, 2004 (1) :21-23.

[3]覃广泉, 廖益.传统农学专业改造整合提升为“现代大农学专业”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8) :59-61.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就业前景 篇3

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

一、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农业昆虫学是农学专业的基础课,兼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质,在农学类专业中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本课程主要讲授昆虫学的基础科学知识,内容包括各种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为害方式、发生规律、种群动态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有效的防治措施,是保护农作物获得丰产丰收的一门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对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相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型也发生了转变。目前,用人单位对农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结合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化和社会需求,根据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和专业特点,加强农业昆虫学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是农学类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出一流的高等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保证。

二、具体做法

1.注重教材选择,优化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本科专业设置由细化转向加强基础,缩短学时,拓宽口径的改革。因此,如何在较少的学时情况下保证农业昆虫学的教学质量,是农学类专业教学所面临的挑战。选好教材以及做好对教材课程体系的优化是农业昆虫学教学工作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农学专业的《农业昆虫学》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采用彩万志等主编的《普通昆虫学》和李云瑞主编的《农业昆虫学》两本教材,均为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教材,内容多且深。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最全面的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新的知识点,了解最新的学科进展情况,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精心组织课程内容,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并结合地域特点对教材进行优化,达到知识的系统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首先,注重农业昆虫学基础科学部分的教学。由于农学专业没有昆虫学科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然,解决生产中害虫防治的实际问题,更多的则是依靠运用昆虫学基础知识来解决,因此,昆虫学基础科学部分的教学尤为重要。我们在教学内容上采取“突出重点,兼顾其他”的原则,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将《普通昆虫学》教材中的第一篇至第三篇合并为一个章节,即昆虫体躯构造与功能,授课时联系生产实践讲授昆虫的外部和内部构造与功能,力求将这部分内容讲细讲透彻。例如,不同类型口器的昆虫,其危害症状不同,应根据昆虫的危害症状有针对性的选择农药种类和施用方法;利用昆虫的触角,可区别害虫的雌雄,如果诱虫灯下诱到的害虫多是雌虫尚未达到产卵的程度,那么及时预报诱杀成虫就能减少产卵量,降低为害,这在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策略上是很有用处的。对于昆虫生物学特性的章节,有选择的讲授昆虫的生殖方法、生活史及习性;昆虫分类章节,重点讲授农业上常见昆虫的分类特征,包括对农作物有益和有害的种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农作物昆虫。对昆虫与环境的关系,重点掌握温度对昆虫的影响,了解其他因素对昆虫的影响,将农业昆虫的调查统计及预测预报放在农业昆虫学各论中,结合具体的害虫进行讲授,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丰富。在农业害虫的防治原理和方法章节中,以害虫综合治理(IPM)理论为基础,引入害虫可持续治理理念,解决环境污染、农产品残留等安全问题,结合成功防治农业害虫的典范讲解农业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和生动性。

其次,灵活讲授农业昆虫学各论部分的内容。由于农业昆虫学各论内容庞杂,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因此,我们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对有关章节进行调整,形成了以地区主体作物为特色的害虫群落系统。我们将某种作物害虫作为一个单元来讲授,先讲授某种作物害虫的种类,然后讲授重要害虫的群落特征,之后再阐述优势种种群的发生为害特点,最后在害虫为害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某种作物害虫的综合治理技术。这样授课的效果显著体现在两点:第一,使农田生态—害虫群落—害虫种群—综合治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非常便于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学生学习效果显著;第二,将害虫的发生为害与综合治理联系在一起,既符合现代害虫综合治理的理念,又可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因为,害虫的综合治理与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生物化学、作物学、栽培学、气象学、土壤学、耕作学等多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相联系,在课程授课中注重将上述学科的知识与昆虫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利用作物自身的外部形态、内部生理生化特点、作物栽培措施、栽培制度、农事操作等措施,来分析害虫—植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害虫发生的条件,减少害虫的危害。此外,授课时及时补充害虫变化的新动态,做到与时俱进。如搜集整理关于美洲斑潜蝇、烟粉虱、白粉虱等害虫的资料,补充到授课内容中,使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

2.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讲课是一种艺术,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要使教学效果好,就必须精心设计授课内容,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及讲稿,在语言表达上力求做到简练、准确、富有趣味性。改革之后的教学方式,极大程度地提高了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讲授昆虫学基础知识部分时,昆虫分类章节中,某些害虫的特征较繁杂,学生不易记忆,如在讲课过程中引用一些谚语、经典事例等,教学效果会很显著。例如,在讲到“弹尾虫”的特征时,我们引入了“善跳弹尾目,腹节不过六;基部有腹管,跳器在端部”的例句,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和记住。在讲授各论部分时,挑选2~3种重要虫害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其余的虫害安排学生自学,之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制PPT课件讲解,最后由教师总结补充。如此,学生从一类害虫的危害症状特点到学习此类害虫的发生发展规律,从重点剖析此类害虫的发生危害原因到举一反三的學习其他类害虫的过程中,学会了自己查找文献和总结归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整个农业昆虫学授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媒体的授课形式,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物、录像、电影等方式,利用其图像、声音和动画效果体现昆虫的各种形态及生命活动方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物质依附和基础支撑,实验体系的建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整体科研能力,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社会和地方需求,农业昆虫学的实验教学逐渐向农业生产实践型转变,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利于毕业生的就业要求。首先,改变教学模式。以往的实验课教学,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完成实验项目内容,对作业以外的实验内容不重视,甚至不做,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出现应付现象。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则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教学手段的革新。实验教学中,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弥补了板书、挂图、标本残缺、标本数量不足等方面的缺陷,显著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其三,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教学内容中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实验完成后,分析实验结果、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其四,为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提升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我们在实验中增设了昆虫学教学实习。要求学生到温室、田间采集昆虫标本,室内鉴定,识别害虫危害症状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能亲身观察和掌握这些昆虫的基本形态、习性、危害状况等,弥补了以往单一室内实验教学的缺点。改革之后的实验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对农业昆虫学学习的兴趣,也训练了学生在农业昆虫学实验技术方面的扎实功底,为今后从事农业昆虫学的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完善考核制度,提高综合素质

考核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能否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将平时成绩、实验、期末笔试成绩按照10%、20%、7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中,作为农业昆虫学课程的成绩。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自制理论PPT的质量和查阅资料的丰富度;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实验过程中对仪器的使用能力、昆虫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技巧、编制和使用检索表的能力、鉴别农业昆虫种类的能力、综合性实验设计的能力,一般采用开卷或实物考试法;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害虫综合治理方案的设计及害虫的防治措施等内容。改革之后的考试评分方法,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与展望

教改之后的農业昆虫学教学实践表明,目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制度能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了学习激情,提高了自主、创新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明显地提高和加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起到了初步的改革成效。相信通过我们今后不断改进和完善,并将新的教学模式试行和推广到其他农学类学科,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云瑞.农业昆虫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5.

[2]彩万志,庞雄飞,花保祯,等.普通昆虫学[M].2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6):19-21.

[3]彩万志,花保祯,宋敦伦,等.昆虫学概论[M].3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6):1-3.

[4]陈鹏,李茹.农学类专业遗传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4):166-167.172.

[5]刘长仲,王国利.植物保护专业《普通昆虫学》教学方法探讨[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0,35(4):477-479.

[6]周春花,黎敏,谢红龙,等.改革高校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2008(27):10-11.

[7]卢秀和,程方晓,侯云海,等.高校电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338-339.347.

[8]赵奎军,樊东,王晓云,等.植物保护专业规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

农学专业介绍及就业 篇4

本专业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病害、作物遗传育种以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作物生产和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作物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种子生产与检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近年大学毕业生人才招聘会上,农学专业人才成为亮点,农业类人才逐渐成为职场新宠。21世纪中国所需的农业科技人才可能要达到几百万。现代农业的概念远远超过人们的传统所认为的,种菜种粮。养猪养鸡的范畴,已经涵概生态,营养,动植物检疫,食品加工、克隆、花卉、草坪、农药、化肥、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农村社会的发展、规划、开发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进期,农业人才招聘会频频举行,农业人才走势上扬,一向相对冷门的农业类人才逐渐成为职场新宠。随着国内绿色景观神态的逐渐重视和深度开发、农业、园林、绿化、环保,园林/园艺景观设计及建筑规划类人才成为城市建设的新宠,也是当前人才市场供求的热点;从而绿色之旅和以人文为主题的农家之旅成为当今旅游的业的时尚,与园林,环保形成了就业链;一向相对冷门的农业人才近两年来也备受社会的关注。以往作为冷门的农学也开始回暖。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方面的人才,农学作为培养农业生产很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的学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大学农学专业介绍:植物保护 篇5

主干学科: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学

主要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

专业概况:

教学实践

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不少于30周。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农业病虫草鼠生物学及其致害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各类病虫草鼠鉴定、识别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植物病虫草鼠监测和防治方面的基本能力。

就业方向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植物有害生物鉴定、识别、监测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

4.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

5.熟悉与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相关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6.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开设院校:

按高校热度排序

[吉林]吉林大学 [重庆]西南大学

[河南]河南科技大学 [广东]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华南农业大学 [山东]山东农业大学

[江苏]扬州大学 [山东]青岛农业大学

[江苏]南京农业大学 [广西]广西大学

[湖北]华中农业大学 [贵州]贵州大学

[新疆]石河子大学 [湖南]湖南农业大学

[四川]四川农业大学 [河南]河南农业大学

[山东]聊城大学 [江西]江西农业大学

[四川]成都中医药大学 [安徽]安徽农业大学

[浙江]浙江林学院 [天津]天津农学院

[吉林]吉林农业大学 [山西]山西农业大学

[云南]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西南林学院

[辽宁]沈阳农业大学 [黑龙江]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甘肃]甘肃农业大学 [广东]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海南]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新疆]新疆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就业前景 篇6

王鹏文

(天津农学院 农学系,天津 300384)

摘要:以天津农学院农学专业为例,在认真思考了农学专业毕业实习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农事实践和毕业实习相脱节、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方式、校外实习有难度、校内实习压力大、个别学生和教师对毕业实习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和改进建议。关键词:农学专业;毕业实习;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The Discussion on Graduating Practice and Practice Teaching of Agronomy Speciality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ANG Peng-wen(Department of Agronomy,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China)Abstract:Taking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conscientious thinking some problems of graduating practice and practice teaching of agronomy speciality, it was put forward some ways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and improving graduating practice and practice teaching of agronomy speciality.Key words:agronomy speciality;graduating practice;practice teaching近年来,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不强是用人单位、教育界、学术界的共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从高校各教育环节的运行和实施看,与目前农业院校毕业实习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有关。天津农学院农学专业十分重视毕业实习教学环节的改进,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需要认真思考。毕业实习的重要性

毕业实习教学环节是以培养学生获取本专业有关的感性知识,掌握专业应用技能,提高学生与农业生产、农业科研和管理有关的实践能力为目的的重要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毕业生通过专业实习完成毕业论文。从深层次意义上讲,毕业实习教学环节,除了上述目标外,还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个性化心理和行为等一系列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有重要作用。这些能力和素质包括:敬业精神、劳动观念、协作意识、团队精神、环境或逆境适应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人际关系调节能力、自信心、对国家有关农业政策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三农”现状的了解能力等。所以,毕业实习实践教学具有比专业理论教学更为鲜明的方向性和更强的影响力[1]。————————————

收稿日期:2007-11-02 作者简介:王鹏文(1957-),男,辽宁省盖州市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生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联系电话:(022)23792078。2 有关农学专业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的思考

天津农学院建校30多年来,在农学专业毕业实习教学环节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面对21世纪我国农业的飞速发展、农业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变革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了适应承担为“科教兴国”和“科教兴农”培养合格人才任务,着眼于农学专业的未来和发展,结合多年来指导农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教学实践,认为农学专业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尚存在一些值得思考和商榷的问题[22.1 农事实践和毕业实习相脱节

农事实践和毕业实习历来是农学专业两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二者分离或脱节将不能保证实习时间与作物生长季节的完全吻合。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教育部对学士学位论文要求的提高,学生在第八学期也就是毕业实习阶段不可能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独立完成合格的毕业论文。以我院2005级农学专业毕业论文为例,从内容上看,在42篇论文中,只有2篇是在第八学期独立完成,占论文总数的4.8%,绝大多数是从第五学期开始参加指导教师科研工作或整理指导教师以前的研究资料撰写论文。显然,如果把农事实践与毕业论文相联系,学生可提前一年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直到毕业时完成论文。另外,第八学期正是学生为考研究生准备复试阶段,也是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阶段。由于就业压力而不能安心实习,这也在客观上直接导致了毕业论文撰写的匆忙和水平的下降。2.2 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方式值得商榷

我院农学专业毕业论文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导师给的成绩+论文成绩 + 论文答辩成绩。其中论文答辩成绩占总成绩的70%,导师根据毕业生论文工作情况和论文写作水平给出的成绩占总成绩的10%,论文评审专家根据论文写作水平和研究水平及工作量给出的论文成绩占总成绩的20%。优秀论文则往往依据前述两部分成绩之和来确定。笔者认为,前述论文成绩的评定结果不能真正反映出论文的实际水平。以2005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例,42篇毕业论文水平差异本来很大,但经答辩评定后,论文间成绩差距明显缩小(成绩分布:90%在80~90分之间),这显然是不客观的。可以想象,一篇学术刊物上刊载的优秀论文与论文作者的仪表形象和语言表达能力并无相关关系。有的人论文写得很好,试验设计、试验方法、结果分析和论文格式等都很好,只是由于论文答辩过程无上佳表现而得分不高,结果总成绩较低,因而就可能失去优秀论文评选机会。由此认为,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方法需要改进。2.3 校外实习有难度,校内实习压力增大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土地承包到户,独立经营,农场被个人承包或私营化;科研单位以课题组为单位实行经费包干,因此,他们就很难接受大学生实习,致使毕业实习基本上是在校内进行。可以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毕业实习名存实亡。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实习生的增加,导致校内毕业实习压力加大,加之受实践教学资源限制,势必影响实习效果和毕业论文质量。、3]

。2.4 个别学生和教师对毕业实习重视程度不够

农业属于艰苦行业。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后,学生上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市场行为的色彩。考取农学专业的学生,特别是那些来自城市的学生,思想准备不足。部分学生上学的目的是拿到毕业证后另求他就。因此,这些学生对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缺乏积极性和热情。近年来,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加大,他们表现出更为强烈的独立意识,缺乏协作精神和轻视农事活动,这也为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此外,个别教师对学生毕业实习重要性认识不够,加之繁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导致其对实习生疏于管理和指导,结果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毕业实习效果和毕业论文质量。改进毕业实习教学环节的途径和措施

前述毕业实习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有的是由于客观现实所限制。但更多的是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而产生的新情况。这些客观现实因素产生的问题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观念对飞速发展的形势不适应及由此产生的配套措施不力和管理经验不够。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发展和知识经济对未来人才素质要求的日益提高。因此,要有紧迫感,尽快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树立科学发展观,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3.1 优化整合农事实践和毕业实习模式

改进农事实践和毕业实习传统的“两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将二者优化整合。尝试实行农事实践和毕业实习相统一的实践教学模式[2、4、5]

:学生从第四学期起就参加指导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直到毕业时完成学士论文或毕业论文。这种模式充分考虑了作物生长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有利于学生对某类作物的全生长期进行观察和研究。又因为这一模式较少受教学计划执行的限制,在操作上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同时,该模式还保证了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在完成论文撰写和答辩的前提下,学生可以从容地进行考研、复试,可与就业单位签约或前往拟就业单位见习,从而完成本科教育的全过程。3.2 改进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方法,保证优秀论文质量

近年来,教育部门对学士论文或毕业论文要求越来越高。上级主管部门对论文质量的检查和评价,由于没有直接参加学生论文答辩,依据的主要是论文本身。因此,应该在提高论文水平上下功夫。关于论文成绩的评定,应该以论文为主体,论文分数比例至少应达到总成绩的60%。以答辩的成绩为辅,其分数比例不能高于总成绩的30%。这样,毕业论文成绩才能真正体现出论文水平。由此产生的优秀论文(最高分)才是真正的优秀论文。

关于论文成绩的评定,应充分考虑论文结构、试验设计、试验方法、结果分析、资料的完整性和详实性、研究的前瞻性、研究手段的先进性、技术路线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和方法的创新性、结论的正确性等。通过对上述诸方面打分,最后形成论文成绩。

3.3 加强校内实习和科研基地建设,缓解校内毕业实习压力

由于毕业实习走出学校难度加大,毕业实习实际上已转为以校内实习为主。这样就明显 表现出校内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不足或难以承受的问题。所以,应下大力气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和科研基地建设,挖掘和开发校内实践教学资源,解决实习和科研基地等实验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通过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实现这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解决或缓解因实践教学资源不足而形成的校内毕业实习压力加大等问题。3.4 加强政治思想和专业思想教育,树立重视毕业实习的风气和观念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各部门、各方面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农科学生树立起学农、爱农、务农以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献身的思想,使他们充分了解和认识毕业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加强对实习指导教师的教育和考核,建立和完善对指导教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把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和老师的绩效考核结合起来,使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实习的指导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67]。、这样,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保证圆满地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综上所述,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育的最终检验和总结。农学专业毕业实习有与其他专业相似的地方,但也存在特殊的地方。即农学专业毕业实习具有与农事活动和农作物生长发育周期相联系的特点。通过对农学专业毕业实习存在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才能保证毕业实习效果,保证毕业生在实习中得到各种技能的训练和实践,保证写出合格甚至高水平的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张树光,农科院校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的现状及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00(1):45-47 [2] 姚安庆,农学类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整合优化模式的研究[J],教学研究与课程改革,中国农业教育,2003(6):6-7 [3] 罗锡文,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提高现代农业创新创业教育水平[J],中国大学教育,2004(9):31-32 [4] 周国玉,在提高毕业实习教学质量方面的一些尝试[J],上海大学学报,2004,8(1):256-258。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就业前景 篇7

一、三田实践模式介绍

自20世纪50年代起, 农学专业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在“试验田、种子田、丰产田”进行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等方面的教学实习和生产实践, 俗称“种三田”, 并将相关实习实践环节称为“三田实习”。2009年, 华中农业大学以“认知与基础-体验与综合-研究与创新”为主线, 构建分层次、分阶段的梯度实践教学体系, 对原专业劳动、课程实习周、“三田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内容整合优化, 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生产周期的全程实践活动和科研训练, 形成新“三田”模式 (认知田、实验田、试验田) [2]。

新“三田”模式要求农学专业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在试验地进行从种到收的全过程实践训练, 参与种、管、收全过程, 从查阅资料到实验设计、田间观察记载、数据分析总结, 从而系统掌握稻、麦、棉、油四大作物种植管理的基本技术, 了解四大作物不同生育期的生长发育动态, 了解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同时更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现状[3]。

二、农学专业的“三田实习”课程设置及考核指标

1.课程内容设置: (1) 每个班级种植一定面积的早稻、小麦、棉花、油菜, 安排有关农药、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对比试验; (2) 建立4种作物的田间档案, 定点观察记载作物生育动态, 及时调查病、虫、杂草、品种纯度及其他生产问题, 取样考种、测定实际产量; (3) 采用调查与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完成18项试验内容, 掌握作物的植物学形态和栽培学形态特征, 了解不同作物主要形态器官建成与田间管理的关系。

2.教学组织形式:成立三田生产实践教学指导小组, 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相关教师和任课教师组成, 职责如下: (1) 新学年前1个月制定种植作物种类、品种、种植方式, 制定相应产量目标、试验内容及主要栽培技术规程; (2) 制定三田实习周教学进程表; (3) 在关键生育时期组织检查评比, 研究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考试考核方法。学生成绩考核分4项进行。作物种植管理部分占30% (每一种作物在苗期、中期和后期各测评一次, 4种作物共12次, 求平均成绩) ;实验报告8份占25%;实习总结报告4份占25%;出勤率20%[4]。

三、三田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时间安排问题。农学专业“三田实习”课程从大二上学期开始, 一直延续至大三上学期, 总计292学时。大二上学期17周, 每周1次课程4个学时;大二下学期17周, 每周2次课程8个学时;大三上学期11周, 每周2次课程8个学时。从时间安排上来说, 课程量较饱满, 基本能满足学生全程参与实践。但是考虑到不同作物生长发育规律,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寒暑假期间没有课程安排, 尤其是暑假期间正是棉花、中稻等作物生长关键时期, 导致学生很难现场管理、观测和调查;二、大二上学期主要涉及到油菜、小麦的播种、育苗及苗期观察, 每周一次课程量有些偏少;三、大三上学期主要工作是棉花后期调查与收获, 每周两次课程量偏大。

2.作物田间布局问题。农学专业 (包括植科专业) 总共7个班级, 人数较多导致小组面积偏小, 比如水稻面积受到限制, 难以开展合理的试验;田间布局没有合理及长远的规划, 导致不同作物的种植临时规划而且各个班级种植区域、种植面积不完全一致, 没有形成整体效应;没有设置完整的标本园, 导致三大油菜、四大麦类、麻类及小杂粮种植不全, 学生难以田间现场学习。

3.试验设置及调查指标。三田实习课程的总体规划及安排是合理的, 但是各个班级的时间安排、试验设置及调查指标并不一致。每个班级的课程安排仍然以授课老师为主, 导致播种时间差异大, 田间长势不一致, 试验设置和调查指标不够统一, 不同班级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有差异。

4.考核标准问题。不同班级的考核标准不一致, 任课老师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案中的考试考核办法严格执行。并且现有的考试考核方法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做一些调整。

四、对三田课程改革的建议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建议三田教学实习课程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合理调整课程时间。首先要增加第一学期课程安排, 建议一周一次课程增加为一周两次, 让学生在播种、育苗初期有更多的参与度;其次, 增加暑期“三田实习”课程, 近2年经过三田生产实践教学指导小组与教务处协商, 已经开始安排学生在暑假前十天与后十天参与三田实习, 取得了较好效果, 今后还需加大力度;再次, 由于期末备考等原因, 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到第17周截止, 导致放假前长达一个多月时间田间管理出现“空窗期”, 建议合理安排如每周一次课程减少田间管理空白。

2.合理规划田间布局。“三田实习”作为一项常态化的教学任务, 合理的田间布局非常重要。由于历史原因和建设需要, 近些年作物种植面积不稳定, 种植区域调整频繁, 导致“三田实习”的整体效应、规模效应没有显现, 同时标本园的缺失给教师教学带来不便。建议借助当前实习基地建设的契机, 合理规划田间布局, 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三田模式, 如稻油、棉油、棉麦轮作模式。同时建立稳定的标本园, 种植三大油菜 (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 、四大麦类 (大麦、小麦、燕麦、黑麦) 、麻类 (苎麻、红麻、黄麻、亚麻、剑麻) 、小杂粮 (蚕豆、豌豆、红薯等) , 供学生田间识别和系统了解。

3.加强教师交流, 形成稳定的现场集中备课制度。“三田实习”课程同其他课程有所区别, 所有课程应该根据田间作物种类及生长状况合理安排。授课教师间加强沟通交流, 依据田间作物长势统一安排田间操作及试验, 保证了各个班级课程进度的一致性。同时, 现场集中备课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田间作物种植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有效的途径解决这些问题。稳定的现场集中备课模式不仅仅是对学生及课堂的尊重, 也是对任课教师特别是新加入教师的能力锻炼。同时建议建立“三田实习”教学指导小组网络交流群, 实时沟通讨论实际问题。

4.试验设置和调查指标标准化。在三田教学指导中安排了总计18项试验内容, 基本能够指导学生充分学习了解4大作物生长发育规律, 但是目前各个班级存在试验设置不充分、随意性大、调查指标差异大等问题, 这样导致同年级各个班级学习内容差异大, 学生甚至质疑该门课程的严肃性, 而通过试验设置和调查指标标准化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5.考核指标标准化。“三田实习”的考核是一项系统工程, 标准化的考核指标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建议对考核指标进行一些调整, 同时各个班级统一标准, 增加课程的严肃性与科学性。建议考核分6项进行:出勤率20%、田间现场评比20% (4次) 、试验记载本检查15% (3次) 、个人表现10%、ppt汇报5%、实习总结报告30%。相比于传统的考核办法, 将平时实验报告与实习总结报告合并起来, 锻炼学生综合写作的能力;通过增加试验记载本的检查,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通过增加ppt汇报等内容, 锻炼学生制作幻灯片及演讲的能力。同时加入老师对学生个人表现的评比, 以此增加学生在平时实践中的积极性。

6.加强学生与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的联系。学生除了掌握作物生长发育动态、基本技术及试验方法外, 更重要的是与生产接轨, 了解当前农业生产现状。利用学校校内1600亩试验基地与大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的优势, 精心组织, 引导学生在基地的参观学习中完成从“实验地”到“试验地”的升级。

“三田实习”作为华中农业大学的特色课程, 在特色育人模式中起到重要作用。加强“三田实习”特色理念, 丰富“三田实习”内容。对“三田实习”进行课程时间调整、田间布局合理规划、田间集中备课、试验设置、调查指标及考核指标标准化等一系列改革, 有助于该课程走向一个更新的高度。

摘要:华中农业大学是培养农业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 培养的农业人才不仅仅要“上天”, 更要“下地”, 华中农业大学围绕农业特色和学科优势, 逐步探索了“三早”+“三田”的特色实践育人模式。本文主要系统介绍三田实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及考核指标, 提出三田实践存在的问题。建议对“三田实习”进行课程时间调整、田间布局合理规划、田间集中备课、试验设置、调查指标及考核指标标准化等一系列改革。

关键词:农业高校,农学,三田实习,实践

参考文献

[1]丁克勇, 马华力, 孙绪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 :80-82.

[2]李崇光, 江珩, 郑学刚.“三早”+“三田”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7) :10-12.

[3]朱芬, 蔡明历, 王小平, 周兴苗, 雷朝亮.农林高校植保专业开设“三田”教学实习课程的实践及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6) :173.

[4]王小平, 周兴苗, 朱芬, 黄求应, 蔡明历, 杨毅, 雷朝亮.植物保护专业作物生产教学实习的实践与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97-99, 117.

农学专业学习方法 篇8

目前,高职学生不但学习成绩差,基本素质和能力也不高,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知学什么,怎样学;也有的学生虽有明确的目标,却不熟悉专业课的课程特点,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加重要。如果教师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帮助、点拨,就能使学生尽快适应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现就农学专业课《土壤肥料学》谈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做法和体会。

一、互动导疑指导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前预习就是导疑。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刚开始布置预习,学生不会也不习惯,布置的任务往往不能很好的完成。提些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预习,并在课前经常检查,督促学生自学,使之养成预习的习惯,是主动学习的基础。

二、互动解疑指导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其获得知识学会学习的主要途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听课指导,共同解疑。

1、集中精力,专心听课

专心,是保证听课质量的重要条件。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有的是对专业课缺乏兴趣;有的则属于自控力较差;也有的是不懂劳逸结合,休息不够,因而听课疲劳。

2、因材施教,具体指导

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因材施教”。教学中的教材是确定的,而教学对象是活的。特别是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一般基础较差,水平参差不齐,虽然近95%以上来自农村,但大多数家庭子女都不参加生产活动。专业课若理论联系农业生产会有一定困难。学生上课觉得枯燥无味,昏昏欲睡,若理论先联系生活实际,再联系生产实践,使课堂变得活泼有趣,就有成效。所以,只有了解学生的真正情况才能“对症下药”。

3、指导学生记好听课笔记

记好听课笔记,可以帮助思考,加强记忆,有利于课后复习,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专业课实用性强,笔者指导学生采用了书上笔记和笔记本记录的两种方式,要求学生记重点、疑点、难点,新技术、新信息,补充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三、强化记忆指导

记忆是知识积累的源泉,离开记忆,学习就难以进行。指导学生了解记忆规律,把握记忆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效率。在介绍各种记忆方法的基础上,笔者着重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比较记忆法、浓缩记忆法和理解记忆法。

1、比较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就是对易混、易错的概念、原理、特性等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准确牢固地掌握知识。例如,沙土类的供肥性是“发小苗不发老苗,有前劲无后劲”;壤土类的供肥性是“既发小苗又发老苗,肥劲稳长”;粘土类的供肥性是“发老苗不发小苗,无前劲有后劲”。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加以记忆。

2、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就是指在学习和复习中,为便于记忆,将某些概念、原理、特性、方法、措施选一些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关键字、字母和编一些简单易懂的口诀加强记忆,如判断某种元素是否为植物必需元素的三条标准可总结为“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直接作用”12字口诀。这种记忆方法有利于把“厚书薄读”;也有利于将“薄书读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理解记忆法

要真正记住专业课的概念、原理,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四、应用指导

应用是专业课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专业课学习效果最终必须体现在对知识的应用上。为了保证学习质量,笔者

主要指导学生在应用上下功夫。

1、实验指导

实验指导要有计划性、有重点地用较长时间观察几个同学的实验操作,以点带面,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指导中要有的放矢,针对学生遏制难点进行指导,要有启发性,少示范,多启发,给学生留下自学和独立思考的余地。

2、实训指导

实训指导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有力手段。专业课特别强调教学生的实践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操作、自己观察、自己思考,做到了人人参与、各个投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亲身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经验,从而发展技能、培养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评价指导

评价指导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内容。没有总结和评价,就不可能有改进和提高。总结评价不仅应该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而且应该与整个教学过程相始相终。为此,笔者注意指导学生:一要学会评价,问问自己对所学知识到底懂不懂,能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等。二要学会始端评价。即利用单元、作业、测验对每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每一次练习后,教师先不急于讲评,而是要求学生自己校正自己的作业试卷,简要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三要学会实验实训评价,即每次的实验实训报告是否符合要求,结果是否符合实践与实际,自己是否能直接运用所学理论。

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

互联网信息传递方式是人类一种新的、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也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网络教学能提供的学习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查阅各种资料,获得各种新信息;指导学生利用模拟仿真实验的各种软件,使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研究,逐渐向学习者的角色转换,作为独立体,越来越多的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性的学习。

总而言之,教师把学法指导融入教学,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进行,诱导学生乐学、会学,正确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法研究与学法指导结合起来,双管齐下,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能力。

农学专业实习总结 篇9

2012年三月至十月,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领导下,农学专业的实习计划安排周密,各位实习指导教师认真负责,使学生从实习上更加重视,从行动上更加积极,致使一系列的实习工作有序展开,在实习过程中取的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锻炼了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现将我今年的实习总结如下:

一、通过实践技能的训练,加深和巩固了理论知识

通过实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书本上的知识得到充分运用,拓展了视野,积累了经验,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或步入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在作物种植的环节中,通过对当地农民的调查、以及国内外现状的分析以及查阅资料,使学生丰富了知识,积累一定的生产经验。通过实习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发现了一些实际问题。在实习过程中,多数同学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学会了在实践中对问题如何去分析,同时许多同学也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方法和措施,为其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由于农学专业特点,在实习过程中脏活、累活很多,开始时部分同学不适应,在实训教师的耐心教育下,多数同学都适应了下来,使学生的意志得到了提高,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实习的操作增强了学生对农业,尤其是农学专业更加热爱,组织纪律得到了加强,爱岗敬业精神有了显著提高。

三、存在问题

1、学生的思想有待进一步提高,应该对学生进行再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每一项实习。尽管在学校认真学习了专业知识,但是当前所掌握的知识面不够广,因此,尽管在不久的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但我们还是应该将所从事的工作看作是新的学习的开始,只是在实践中学习,才会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

2、学生的社会经验太少,在实习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怎样正确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由于专业知识量有限,因此很难将所学知识全部运用于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所获取的阅历更是很短缺。所以,今后我们在工作岗位上,一定要抓住机会,多向从事农业生产的前辈学习,同时要转换学习方法和态度,改变以往过于依赖老师的被动吸收学习方式,应主动积极向他人学习和请教,同时加强自学能力和驾驭解决难题的本领。

农学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刍议 篇10

关键词:学习兴趣 重要性 专业实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动力源于兴趣,只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首先,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进行必要的职业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兴趣,介绍农业的基础地位及其发展趋势,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农学专业的科教片,参观科技示范户生产经营情况,并组织学生进行农村科技示范户经济效益的社会调查,通过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对农村和农业生产的情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对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有了亲身体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农业技术有奔头,产生了一种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和振兴本地农村经济的历史使命感。其次,课上采用灵活多变教学方法紧紧吸引住学生。本来就很枯燥的农学理论专业课,如果只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巧用比喻化解疑难。

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

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人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支到我传到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衣服来尽情的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3)理论知识实际化。

讲无氧呼吸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真实的体会,最常见的例子出发:长跑后总感到腿部酸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在肌体组织里积累过多会使人觉的酸痛。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

(4)利用趣闻轶事引领主题。

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他写到:“如果我们结婚,我想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你一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他们能梦想成真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虽说不清道理,但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强调理论课的重要性

专业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是高考检验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同时也要强调理论的实用价值。所有技术都是以理论为支承的。理论一般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规律,其内涵较深,对职中学生而言,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指导实践。因而对理论课的讲解就要根据教学大纲、高考标准,针对农学专业技能的需要,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来把握深浅。讲法上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灵活掌握,使学生容易接受。

三、专业实践是理论教学的延伸

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通过理论教学获得的专业知识得以验证。增强感性认识,强化教学效果。同时又是检验理论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通过实际观察与操作,学生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检测,找出不足,调动积极性。这样理论课的讲解始终要与实践结合起来。多形式多渠道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到田间实习,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学习,使学生学到最新知识、掌握最新信息,以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缺点。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会和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真正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在动手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总之,唯有动手才能全面地检测到专业课教学的效果,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植物细胞肉眼看不到,如果不直接观察,这一部分内容不可能学好。这里就要借助显微镜,让同学们直接看。眼见为实。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怎样使用显微镜的技能。此外,我们还每年带学生到学校农场进行实习基地建设,有计划地有组织地的让学生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查和农产品的市场调查。让学生真正地学到了技术,培养了热爱农业、善于钻研的优良品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为培养专业技术打下了基础。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就业前景 篇11

一、加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 我校农学专业在实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 但在实践教学方面尚有一些问题亟待完善和改进。如何搞好实践教学, 国内外在认识和实践上尚不尽一致, 尚无一个可遵循的模式。因此, 针对我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探讨我校农学专业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开展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相近学科的相互渗透, 使农学专业涉及面进一步扩大, 其研究范围由微观更微观, 宏观更宏观, 微观中体现宏观, 宏观中又融汇微观。因此其理论要求更精湛, 实践要求更深人、更广泛。也就是知识和能力并重, 理论和实践并举。农学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已成为用人单位首选的一个重要条件, 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而且需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可见, 加强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 已在农学专业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尤其在目前专业实践教学下滑的情况下显得更为突出。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 进行本技能训练, 增强实践能力, 培养综合素质, 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它包括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科研活动、专业劳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有着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社会服务于一体, 具有转变学生思想、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培养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当前强调要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而实践教学倍受高校的高度重视。

二、开展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 随着农业科技生产发展和体制变化, 在我校农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制中不少问题浮现出来, 原有的农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围绕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大田露地栽培作物, 涉及的专业内容窄, 已不适应招生计划的改变和新的人才质量要求, 对南方作物、中草药、经济作物栽培、育种以及保护地生产缺少实践环节和各项技能的训练。

我校虽然已设立农事操作或作物识别等部分实践环节, 使学生在所参加的农事实践中得到了相应的各项技能训练, 但大部分同学仍未能进入主动接受知识和训练的状态, 还未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的统一。尤其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有待改进。传统实践课程中各项技能的训练强度不够, 学生独立操作的时间仍相对较少,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独立发现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机会不多, 以至于学生毕业后“后熟期”仍过长, 不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随着国营农场和科研机构的改制, 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相对困难, 学生生产实习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农学专业学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安排困难增加, 因此, 急需重新研究新时期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实施院场共建、院企共建实习基地, 同时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农学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三、面向现代化大农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优化措施及成效

1. 积极争取项目支持, 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教学实验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层次,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环节。

在学校投入教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 为拓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综合性人才, 使学院向产、学、研综合方向发展。学院自己积极筹措资金或申请项目, 用来购买先进仪器设备, 改善实验条件。自2002年以来, 学院先后申报“国家农业部大豆种质资源改良中心”“国家级特色专业——农学专业”“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寒地作物栽培技术重点实验室”等项目, 争取了2000多万元资金。这些资金的投入, 大大改善了我院实验室条件, 更新了实验设备, 同时也购进了一些国际先进的仪器设备, 使得学生在科研与实践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学习和锻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地接触并使用这些仪器设备, 掌握这些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了解并掌握一些国际上先进的实验手段和技能,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2. 优化实验课程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优化了实验课程体系, 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打破了实验依附于课堂教学的观念, 修改了农学专业实验教学大纲, 进一步规范实验课程教学。根据学校面对全国招生的特点, 修改了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在种植标本谱时, 除了北方常见作物外, 还增加了一些南方的作物种类, 课程体系的整合优化为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动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综合应用、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训练提高。

3. 加强实践环节的改革, 提高毕业生产实践效果

毕业生产实践教学是高等农业院校本科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农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由于黑龙江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农业生产是1年1熟制, 完成一个作物生长周期需要1年, 所以学生完成一个农业科学研究周期需要较长时间, 而毕业实习往往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 这在时间上就产生了矛盾。另外,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又形成了完成毕业论文与单位工作实习之间的矛盾。为此我院对毕业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形成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分开与综合实习相融合进行的实践教学模式, 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均有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学生成绩考核办法等。

依据我校所处的地理位置, 结合我校教学计划的总体安排, 从第6学期开始, 安排毕业论文的设计及研究, 主要在校内实习基地及实验室完成, 部分论文可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安排。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独立完成文献的查阅、试验方案的设计、试验内容的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论文的书写等整个毕业论文的实践过程, 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技能及方法、具备了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

毕业实习的完成同时又与综合实习相融合, 依据学生毕业论文的需要, 将每学期综合实习的实践安排在学生需要集中进行实验的时间, 一般分别安排在春季的播种期间和田间管理阶段, 便于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

毕业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的第8~14周进行, 主要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 选派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及农场技术人员进行定点现场指导, 及时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尽可能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 培养了学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求真、负重致远”的八一农大精神。

通过毕业实践环节的改革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教师的敬业和钻研精神, 也使学生学到许多实用的知识与技能,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4.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平台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体现, 又是学生关于所学知识的领悟程度和动手能力的加强。因此, 增强应用型较强的内容, 强调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 将科研项目和生产实践中的新成果、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本专业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传授到学生中去,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把握学科及专业发展的新趋势是实践教学的主线, 而这一主线的存在必须要有广阔的平台, 这一平台即是实习基地和实验室。针对这一环节, 为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践场所, 除我院积极筹措基金建立实习基地外, 还利用平时进行实践、科研、社会服务之便, 通过多种渠道, 广设校外实习基地,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广阔的平台, 在原校区为了给学生创造这样的环境, 我院与密山市周边的853农场、850农场、857农场、8511农场、854农场、兴凯湖农场等20余个现代化国营农场及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 并成为我院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随着学校整体搬迁到大庆, 由于新形势的变化, 我院还要服务大庆周边地区, 因此实习基地建设又有了新的空间及领域, 在农垦齐齐哈尔分局、农垦北安分局等地增设了10多个实习点, 并在高新区建立了供科研、教学实习集一体的大型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在现代化农场实习过程中, 能全面了解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现状及现代化农业技术应用的特点, 在农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 切实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开阔了眼界。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刚刚开始, 在运行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使其日趋完善。通过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 农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必将闯出一条新路, 为培养面向现代化、大农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为了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本文针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特点, 探讨了我校农学专业面向现代化大农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初步建立了适应新世纪的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并在实施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唯, 彭玉兰, 文晓洪, 李胜, 王惠丽.加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0, l:100~104

[2]鄢高翔, 祁克宗.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33) 11:2176~2177

[3]王庭俊.强化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7:12~15

上一篇:借钥匙保证书下一篇:日周月检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