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精选12篇)
山东农业 篇1
本刊讯:我省通过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引导土地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经营发展, 激发了农村土地活力。
临沭县农民陈江有6亩地, 半年前, 老陈跟村民一起, 把其中的2亩丘陵地流转给了丰源农资公司, 2亩水浇地入股村里花卉合作社。春节前, 由合作社统一销售的鲜花价格持续攀升。
临沭县临沭街道前官庄村村民陈江:“那2亩地流转费用有1600块钱, 关键是我能腾出时间来种植鲜切花, 这2亩棚一年六七万的收入。”
老陈说, 现在不但收入上去了, 自己以前种植不好的丘陵地, 流转到农资公司手里也成了宝。
临沭县供销联社丰源农资公司总经理董书通:“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是对这个土地进行土壤肥力提升, 这一百亩我们做果木种植, 就是按照一些高标准的, 绿色无公害逐步达到有机的水平, 这个一亩地的收入应该能达到一万五到两万。”
2013年, 更多的农民像老陈一样, 选择把地交给会种的人来种, 全省超过1300万亩土地流转到农户、合作社、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手中, 流转面积占家庭土地承包经营面积的14%, 但这还远远达不到国家25%的平均水平。
山东省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秦庆武:“因为山东50%以上的劳动力是在县内转移的, 那就是说他们离自己家里种的地很近, 这就造成了山东农地的兼业化程度比较高, 所以流转意愿不是很高。”
数据显示, 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后, 经济效益可提高25%以上。为此, 山东连续三年出台政策, 扶持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粮食种植、农机、化肥等一批专业化的合作社兴起, 带动山东农业社会化服务走在全国前列。
据统计, 目前山东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9.5万家, 家庭农场有4000家, 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9100家, 年销售收入近1.4万亿元。2013年, 山东提出, 要用三年时间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 加速土地流转。
山东省农业厅经管处处长肖培强:“下一步, 要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这一块大力发展, 这里面要注意的问题是, 不再以速度和数量为追求目标, 关键是提升他们的发展质量, 培育他们做大做强。”
山东农业 篇2
一、为更好地实施农业厅党组制定的《山东省农业厅农业投资项目廉政监督若干规定》,便于驻厅纪检组、监察室加强对厅管项目的廉政督察,制定本制度。
二、报告的范围:凡是由国家或省有关部门投资(或组织投资)并下达、由省农业厅主管或省农业厅与其他部门共同管理的农业类项目,都要按本制度规定进行报告。
三、负责报告的单位:农业厅具体负责项目管理的单位(包括开发办、扶贫办)。一个项目只由一个单位报告。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厅属单位共同管理的项目,如果两个单位属并列关系的,则由一个主管的单位负责报告;如果两个单位属综合管理和具体管理关系的,则由具体管理的单位负责报告。
四、报告的内容和方式:按照“山东省农业厅国家投资项目报告简表”(附后)所列的内容,认真填写该表格,经单位负责人签字后加盖公章,报驻厅纪检组监察室。
报告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一个较大的项目在多个单位(县市)同时实施且投资额不相同的,须把每个县市作为一个单独项目填报;如果是覆盖全省所有县市的项目(如粮食直补项目),可作为一 1
个项目填报。
2、“厅主管单位”栏填写农业厅负责具体管理的单位(管理单位不止一个的,负责报告的单位排列在前),与其他厅局共同管理的项目,也要在该栏注明。
五、报告的时间:在立项单位正式下达项目计划文件后15天之内。本制度开始实行时正在实施过程中的项目,要在本制度实行后15天之内报告。
六、省农机办、畜牧办、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对本制度的组织实施,分别由各单位纪检组(纪委)负责。
七、本制度的实施、检查和解释,由驻厅纪检组、监察室负责。
浅析山东农业信息化发展 篇3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山东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131-01
1 农业信息化
1.1 农业信息化特征
信息化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则称为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不仅泛指农业及农业相关领域的信息集合,也是农业信息的整理、采集、传播等农业信息化进程[1]。将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与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与水平,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高[2]。农业信息化主要内容有农业物联网、农业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安全品溯源、精确农业等。农业信息技术逐步走向智能化、集成化、系统化,这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
1.2 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农业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信息化,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协调发展[3]。1994年12月,为了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在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上提出“金农工程”。1996年,中国农业部建立了国家级的中国农业信息网。2013年6月,国家成立了农业部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四化同步”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融合,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农民生产生活相融合。显然,国家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是越来越重视,并且为发展农业信息化做出了有效地举措。
2 山东部分农业资源状况分析
2.1 山东水资源状况
通过查阅《山东统计年鉴》[8](下同)表明山东2003年至2012年,水资源总量逐年波动。2003年至2012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03年山东水资源总量近500亿立方米,而2012年仅为273亿立方米。表明山东水资源面临严峻考验,水资源作为当今紧缺的必需农业生产资源,倘若其进一步减少必将抑制山东农业发展。
2.2 山东气候降水状况
山东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11℃~14℃,山东省气温地区差异东西大于南北。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950 mm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季节分布很不均衡,全年降水量有60%~70%集中于夏季,易形成涝灾,冬、春及晚秋易发生旱象,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4]。
2.3 山东农耕肥料施用量的状况
通过数据[8]可以看出,山东近12年来,农用钾肥和复合肥施用量逐年增多,增幅显著;作为农业重要肥料的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逐年略有减少。面对我国肥料资源不足,利用率低,损失严重的紧迫局面,如何提高肥料高效利用成为当前的焦点。除此之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肥料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通过上述表明,山东水资源不足、肥料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基本省情制约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和环境信息化、农业生产和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化将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也是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由于农业信息化离不开智能农机装备的技术支持,所以农业机械拥有量的持续增加也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间接的保障。
3 山东农业信息化发展建议
3.1 农业科技信息化
山东省各地的农业科技成果颇多,但由于信息交流不畅,农业生产急需的实用技术得不到保障,导致农业技术与生产活动相互脱节的局面。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化,可以加强农业科研和生产活动的信息沟通,加快农业新技术成果的实践,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5]。
3.2 增加农业信息传播形式
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络服务的实施方案,合理利用中国农业信息网所提供的信息。保障农业短信服务等通讯服务的正常运行,完善服务水平,提高信息的时效性。规范农业期刊内容,保障先进农业技术的可靠性。借助手机AAP软件,设立农业信息微信账号,通过微信向社会发布农业相关信息。
3.3 发展要借助高新技术
农业信息化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将遥感技术、系统理论、物联网技术、专家决策系统、GIS、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可实现农业精细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应进一步加大3S技术应用于粮食种植面积、土壤墒情、水旱灾害、农作物产量等监测预测,为农业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3.4 明确建设的主体关系
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主体。政府、农民、企业、涉农科研机构和农业协会之间需要密切配合,协调分工,最大程度获取农业信息化领域的价值。只有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关系,才能有效杜绝分工不明确,机构不合理以及责任不清的问题,为农业信息化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4 结论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同时,更要符合山东人多耕地少、水资源不足、肥料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基本省情。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力由相对落后的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6]。今后,山东应主导农业信息化的多元化发展,着重对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资源信息建设、农业信息技术的产业化等方面加大力度。另外,由于山东不同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差异性较大,因此,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为山东全省推广农业信息化奠定基础[7]。
参考文献
[1]曹卫星.农业信息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杨全海.澳大利亚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启示[J].农业经济,2013(1):27-28.
[3] 刘林森.现代信息化推动精确农业发展[J].信息化博览,2013(3):51-53.
[4] 宋翠翠.山东省水资源储备模式研究[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12.
[5] 李道亮.现代农业与农业信息化[J].中国信息界,2008(5):66-70.
[6] 高军.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以泰安市岱岳区为例[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09.
[7] 刘一江,梁骏.广西发展精确农业的研究[J].广西农学报,2014(2):35-39.
山东寿光:高端化引领现代农业 篇4
寿光某绿色农业公司, 在三元朱村及周围20多个村发展了2000多个“网络户”, 形成了3000多亩蔬菜种植基地。公司对所有“网络户”实行种苗、农资统一供应、统一技术管理、产品经检测合格后统一包装销售。现在在寿光, 土地变股权、农民变工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全市已建成农业生产合作社128个, 会员数3.9万人, 辐射带动14万户菜农和40万个蔬菜大棚, 全部建档纳入了标准化体系。
将菜种好是基础, 能卖出去是关键。为更好地适应产业化发展需求, 寿光建起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农产品物流园”, 物流园年成交蔬菜40亿千克, 年交易额56亿元, 是中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建成了全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 2009年交易额突破300亿元。依托这些四通八达的陆上“绿色通道”、海上“蓝色通道”、网上通道, 寿光菜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优质不优价是困扰高端农业发展的普遍难题, 如何将高端菜卖出高价钱, 寿光的经验是品牌化。为推进品牌农业创建, 寿光出台了相关文件, 对当年新获“中国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山东省名牌农产品”的, 由市财政一次性分别奖励50万元、20万元、10万元重奖。去年以来, 寿光的“乐义”黄瓜和桂河芹菜、独根红韭菜分别成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全市412种农产品获得优质农产品认证, 十几个知名商标享誉大江南北。
山东潍坊农业学习心得体会 篇5
“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2012年3月5日至3月11日,我们一行近50人在赵华副县长的带队下,“看”了潍坊农业产业化的现状,真正体会了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也考察学习了潍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收获也大,思考也多。
一、对潍坊农业的总体认识
一、农业产业各具特色。潍坊农业产业化,由农民自发自创,政府大力推动而逐渐形成“三大六小”发展模式。各有千秋。一是以诸城为代表的贸工农一体化模式:即“企业+农户”。这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开端模式,也是最早的订单农业模式。以诸城乐港集团为例,企业提供农户鸡苗、饲料、技术、防疫,农民负责饲养,成熟后,由企业收购、加工和销售,再由企业返还农民利润。二是以寿光为代表的市场拉动模式:即“市场+基地+农户”。众所周知,暖冬大棚蔬菜是寿光的拳头产品和叫响全国的品牌。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聚集了天下农民和物流者无限关注和期待的目光。每天把农户需要的生产资料运进来,把农户生产的产品销出去,为当地农户开展社会化服务,发展了一批与之相关的二、三产业,实现了“建一个专业市场,带动农户专业生产,培育一个支柱产业,形成一方区域经济带”的发展目标。寿光已成为全国蔬菜批发交易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价格形成平抑中心。三是以安丘为代表的出口外销模式:即“企业+基地+农户”。主要靠出口加工龙头企业,自建标准化、规模化、商品化的蔬菜基地,按照国外订单要求进行生产,然后加工包装外销。除三大模式外,还有“六小”模式:即以寒亭为代表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模式;以高密为代表的区域化种、养、加模式;以奎宁为代表的城市农业观光旅游模式;以昌邑为代表的农业科技示范园模式;以昌乐为代表队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以寿光农业科技博览园为代表的农业高科技走廊模式等。
二、龙头企业带动力强。经过多年的滚动发展,潍坊市一批龙头企业开始在本行业独占鳌头,有的成为全国知名企业集团。以诸城市为例,2010年全市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200多家,带动85%的农民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全市70%的工业企业是“农字号”,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率达50%以上。
三、市场体系日臻完善。按照大流通、大市场的要求,潍坊市重点建设了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如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占地总面积3000亩,总投资20亿元,可实现年蔬菜、水果及农副产品交易量100亿公斤,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数千个商业机会和近万人就业,也促进了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
二、对我县农业产业化的思考
潍坊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进地区。通过学习考察,我们在对比中感受差距,观摩中吸取经验,思考中激活思想。
一、正视差距。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但不是农业强县。与潍坊市相比,我们差距还很大,不仅差在发展速度、质量、规模、效益和起点上,更是差在发展理念,差在体制机制创新,差在狠抓落实上。
一是发展理念欠缺。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农业,这是潍坊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最主要经验,也是我们最大的差距。潍坊市立足农业大市,将试验成功的大棚蔬菜种植作为全市主导产业,在示范带动下,迅速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为了实现增效增收的目的,政府又出资建市场,引导帮扶企业,着眼提升竞争力,发展以高科技、标准化、无公害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升级转换。相比之下,我们还保守着传统农业经济,求高产、轻质量。
二是服务意识不强。潍坊市各级组织从市场规律出发,围绕农业产业化提供服务、谋划发展。我们的干部群众则往往急功近利,缺乏持之以恒的创业精神。
三是缺乏胆识干劲。从自然条件看,寿光的北部是盐碱地,不适宜发展种植业,但是从1989年起,三元朱村支书王乐义硬是组织党员开展冬暖大棚蔬菜种植,蔬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享有中国“菜篮子”和“瓜果之都”的美誉;而安丘则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开展标准化种植,实现了农业标准化和国际化。相比之下,我们还缺乏敢闯敢试的智慧和胆识,缺少“要干就争第一”的气魄和虎劲。
四是体制机制不活。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资源,强力推进,这也是潍坊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经验。
我们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乡镇与部门及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工作活力不足;项目资金分散使用,投资强度不大、效益不高;土地流转等改革措施滞后,农业生产规模不大;激励扶持政策不完善,引领带动作用不强等。
五是发展阶段滞后。从1979年起,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先后经历了起步、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战略经营、农业国际化竞争、新农村建设等五个阶段,目前该市农业已初步实现产业化、现代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2011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10406元,基本实现了小康目标。
我县农业和农民收入的渠道主要还是卖初级产品,农民增收难度大。2011年底,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而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5715元,仍处在温饱线上下徘徊。
二、几点思考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今后工作中,围绕县委提出的“四化”战略,特别是农业产业化战略,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抓住关键,在思想理念上找转变。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潍坊,无论是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竞争,还是农村土地流转,都体现了超前的发展意识和先进的发展理念。比如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前,潍坊市一些农民就开始尝试以出租、转让、土地经营股份公司等形式实行土地流转,有效地提高了农村资源配置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在优势产业培育、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重点学习和借鉴。
二是要立足当前,在结构调整上做文章。一是全力抓好示范点建设。整合农业、畜牧、扶贫等部门项目资金,集中打造一批农业产业示范点。通过扶持原有示范点,创建新的示范点,帮助群众选对路子、学好技术、进入市场、见到收益,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引导“群众跟着干”;二是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优化区域布局。当前,我县要以核桃产业和标准化养殖提升为重点,加快建立优质核桃苗木繁育基地、优质核桃栽培示范园、特色养殖标准小区,形成优势产业带。可以在一个产业或区域内,先组建专业协会或合作社,扩大生产交流与市场对接,提高农民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程度;三是培育我县农产品知名品牌。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打造农产品区域品牌。以主导产品为基础,推进同类品牌整合。以整合部门资源为保障,切实维护农产品品牌专用权。
山东农业 篇6
一、集成创新是我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历史必然
(一)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要求注重集成创新
集成创新在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由于现代农业科学研究具有交叉融合的特性。一项大的、有突破性的创新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因此,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协同工作对创新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在一些农业重大战略性研究领域,综合化、集成化的重要性更为明显。
其次,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科技突破的难度不断增大。集成创新的特征在于能打破空间和层次界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开放式地解决创新问题,获得外部规模效应。
第三,农业科技的复杂性及市场需求的复杂性也促进了集成技术的发展,科技创新日益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单个科研团队不可能独自完成这样一种越来越复杂的创新活动,因而必须与其他科研团队和市场主体构成相应的集成网络。
(二)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要求把集成创新作为战略选择
我省农业科研工作者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进一步集成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我省最高农业科研机构——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十五”期间,共承担国家科技攻关、863、973、跨越计划等各级各类科技项目536项。在优质小麦、高产玉米、转基因抗虫棉、出口花生、果树基因工程、畜禽育种、设施栽培、生物质能源、农业信息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主要研究领域相继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创新平台,数量和水平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和全省科研机构的前列。目前,全院共建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农作物改良分中心、1个国家果树种质资源圃、7个农业部检测中心、6个农业部原原种基地、2个农业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处省级科研中试基地和1处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五年来,共有75个作物畜禽新品种通过省和国家审定,发表SCI收录论文32篇,获得植物新品种权5项、发明专利15项。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8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但我省农业科研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把单项技术作为研发活动主要方式的现象,缺乏与其他相关技术的有效衔接,致使科研成果转化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今后,如何充分发挥已形成的科研基础条件的作用,将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集成,以及如何将这些自身取得的科研成果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进行对接,将成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任务。
(三)集成创新能集中体现科研投入的开源、节流与挖潜
目前,山东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在全省财政比较紧的情况下仍挤出一块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但科研资金在一定程度上仍显不足,缺口较大。推动农业科技的集成创新,是做好科研投入的开源、节流与挖潜三方面工作的集中体现。
在开源方面,集成创新可采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使科研机构、个人与公司、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多渠道聚集社会资金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同时,集成创新能加速资金在农业科研、开发、推广过程中的流动增值,从而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的来源。另外,集成创新要求对国内外两大科技资源进行集成,通过农业科研的国际合作,可在“开源”上进一步做文章。
在节流方面,集成创新注重战略性集成,有利于克服宏观管理层面的体制性障碍,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从宏观上提高了科研投入的效率。同时,集成创新要求科研单位以及相关机构间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有助于克服农业科研投入在微观层面上的低效运作现象。
在挖潜方面,集成创新有利于高效管理科技资产,加强全省农业科研机构的协作与交流,使农业科研投入存量处在一个共享平台上,在全省范围内进一步优化有限的科研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科研力量的整体优势。
二、促进我省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实施战略集成,确定我省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的重点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生态省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注重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大力促进各种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努力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当前,特别要把解决粮食安全、发展生物质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把现代生物科技作为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把加强农业领域的技术开发作为凸现山东优势的亮点,加快解决制约发展的粮食、资源、能源、环境问题,实现我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新突破。在“十一五”期间可将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项目作为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领域集成创新的总抓手,带动一大批农业相关领域科技项目,实现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
(二)实施资源集成,夯实我省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的基础
“十一五”是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时期,要抓住机遇,以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黄淮海分中心为契机,构建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全省农业科研机构的协作和资源整合,实现创新主体的集成,保障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的融合,使我省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保持旺盛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三)优化组织机制,提高我省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的效率
以产业、技术或产品为平台,以计划、项目为主要组织形式,并辅以相应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支撑的集成创新模式,有助于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集成相关的技术、信息、知识、能力等创新的相关资源,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上,实现创新突破。
农业科技园区也具有集成创新的重要功能。农业科技园区是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组织形式,我省目前已拥有各类农业科技园区近百个。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可为现阶段农业技术组装集成提供高效运作平台。
(四)加强支撑体系建设,改善我省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的环境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要全面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尤其要加快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科技成果顺利流通以推动集成创新。
其次,加强资金保障体系建设。省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研发及科技产业化的投入力度和比重,同时,制定多元化的投入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鼓励采用各种融资渠道筹措资金,研究制定农业科研风险投资政策,引导农业科技企业积极从事集成创新。
第三,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尤其在农业生态环境等公益性创新活动中,由于技术应用中不可避免的“外部性”,政府部门的支持就更有必要。要把重点放在财税支持方面,建立补贴、信贷等制度,并实行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等。
山东农业大学实验教学实践专题 篇7
学校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特色化培养的问题, 针对农科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 遵循理论联系实践的基本教育规律,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农科高级专门人才要求, 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 走出了一条以“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新路。在探索人才培养新路的过程中, 取得了一大批教学研究成果。《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 建立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教学体制》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 《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些成果在人才培养中得以广泛推广与应用, 为特色化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
成立于2003年的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正是上述一系列教学成果的集中体现, 该中心近年来不断转变思想观念, 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优化共享平台, 为全校乃至同类农业高校实验室建设提供了诸多成果的建设经验, 详细介绍见《农业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他们通过加强校内田间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为学生创造良好实践教学场所和丰富的实践教学材料, 使学生不受时间、空间、场地的限制, 进行开放式的实践教学, 调动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 具体内容请参考《加强校内田间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水利土木工程学院涉及水利、建筑、市政、交通、艺术设计等多个学科, 是一个专业结构合理、办学层次多样化的工科学院。近年来, 学校对校区和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在《制图绘画室资源共享的实践与探索》一文中, 介绍了该学院制图绘画中心的教师克服跨校区、跨学院、跨专业教学的诸多困难,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充分挖掘制图绘画室的潜力, 实现制图绘画室资源最大化。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和实验教学工作, 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该学院拥有3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现代农业工程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农业机械化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针对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搭建理论与实践一体的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 进行“体验式教学”, 实现了多样化教学、实物化教学、多学科综合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 完成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在《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 作者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改革经验。
李滨
山东省农业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篇8
1. 产业集群的概念
产业集群也称产业群、产业群簇、产业簇群等, 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的。根据其所下的定义, 是指在特定领域中, 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 并以彼此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 他们通常以某一主导产业为核心, 在空间上聚集, 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我国的产业集群诞生于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 几乎是与开发区同时发展起来的。20多年来, 产业集群发展已经成为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力量, 且呈方兴未艾之势,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正日益突出。
2.农业物流产业集群的概念
由于农业物流产业集群是一个较新的概念, 目前在文献中还没有正式的阐述, 在这里我们依据迈克尔·波特对集群定义的权威概念, 结合农业物流的现象加以诠释。农业物流产业集群在本质上也是一种集群现象, 只是通常的“某一主导产业”变成了前人研究较少的服务业中的农业物流业。农业物流产业集群的概念定义如下:是指在一定区域内, 以农业物流主干企业为核心的, 同时由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相互关联的物流企业、专业化的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以及相关机构等大量聚集, 并在产业集群信息的引导下, 企业之间形成完整的内部分工体系, 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在我国农业物流产业集群主要涉及养殖业、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等几大门类、十几个产业。物流产业属于宽产业, 一旦产业簇群成型, 整个产业群就会开始相互提携。物流集群的产生不仅通过对业务信息, 业务行为, 资源 (有形和无形) 的共享催化行业内部结构的合理性调整, 增加创新的能力, 进一步减少物流成本, 提高行业的竞争力;同时可产生对外部的溢出性效应, 通过网络化的互补协同作用进一步提升我省农业的竞争优势;还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或企业自身的力量影响政府的投资决策和其他的政策。
二、山东省发展农业物流产业集群的意义
农业物流产业集群以网络化和根植性为主要特点, 以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 以集群的思想指导物流必然带动物流业新的更快的发展。因此, 我们认为大力发展农业物流产业集群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途径。发展农业物流产业集群符合我省农业区域布局规划的要求, 农业物流产业集群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进一步增强本地农业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
物流企业在地理上集中, 促进了本产业在区域内的分工, 使厂商能够招聘到有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雇员, 及时得到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信息, 更稳定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 比较容易地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 并以较低的价格从政府以及其他公共机构获得公共物品或服务。这些都使区域内的物流企业降低了成本, 产生更高的生产率, 为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2.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物流集群可以增加相关产业的有效需求与供给。物流企业通过集聚, 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同时一些拥有良好形象和品牌的企业集聚, 强化了品牌效应, 能够满足顾客需求多样化和追求个性化的特征, 从而为农业产业提供了更多的需求。运输设备的租赁、生产、零售、批发企业, 托盘、包裹等制造、配送企业等等, 集群内的相关产业的需求都会增加, 同时由于规模优势的存在, 农业的经营成本也会相应降低。促使整个农业产业进一步专业化和合理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
3.促进和加强更大空间经济发展, 更强的拉动力
物流集群主要通过对物流行业的影响, 从而通过物流行业来影响和带动集群内和集群外相关产业和经济大发展。物流集群在自身发展的同时, 其作为宽产业这一特征也会加以体现。作为农业集群或主体的支持产业, 物流集群通过自身的内部群体效应和“乘数效应”可以进一步的促进和带动整个农产品经营和发展。在产业范畴上, 集群的范围比专业化更广, 如与批发和零售有关的销售业、与金融支持等有关的金融业、与研究和职业培训有关的教育产业、甚至客户也参与和引导产业的发展, 这样通过物流产业拉动现代农业及其相关产业进行和谐高效的发展。
4.提高区域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理论, 某一产业的竞争力的强弱, 受产业的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竞争状况和相关支持行业的四个方面的共同作用。通过发展物流产业的集群, 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三方面来影响我省的农产品竞争力:第一, 物流产业本身具有较宽的产业幅度, 有更广泛的外部性, 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改变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以及产后各要素状况的合理配置, 包括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等;第二, 农业物流产业更大的区域空间, 通过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开拓更加广泛的市场, 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第三, 物流产业本身作为农业产业相关支持行业, 其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2]。
三、形成农业物流产业集群的可行性分析
1.具有一定的农业产业化基础
经过多年的发展, 山东省现已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化基地, 如:以寿光、苍山、金乡、莘县批发市场为龙头的鲁中、鲁西瓜菜生产基地, 以诸城外贸、得利斯、金锣、凤祥、龙大集团为龙头的胶东、鲁中和鲁西北畜禽生产基地, 胶东、鲁北和鲁中山区干鲜果品生产基地, 半岛地区及黄淮流域的渔业养殖基地。产业化组织初具规模, 全省现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12098个, 带动建成农产品生产基地5900多万亩, 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 三分之一以上的农产品、二分之一以上的水产品和三分之二以上的畜产品基本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山东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呈现出由自发到自觉发展、由价格支持到产权联结、由经济功能到综合功能、由单向带动到双向互动转变的态势。
2. 农业物流集群的主体完备
根据集群的定义, 集群往往是以某个产业为核心的, 如果没有一个核心产业或者相关的产业和支持性产业不存在, 那么集群也就不存在。农业物流集群是以农贸批发市场、物流园区以及农业的3PL为主体, 具有一定的集聚基础, 以农业物流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的主体是完备的[3]。
3.空间上具有集聚的可能性
现代物流集群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 信息化是物流集群的显著特征, 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 某个区域内和区域之间的交流会更加的方便, 物流产业的出现本身也是满足经济发展效率的结果。同时在产业集群里, 由于进入壁垒的降低、信任文化的创造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区域品牌的创立, 集群有着自己强大的吸引力, 往往会吸引其他企业的进驻。按照我们的逻辑, 物流集群不仅可以节约社会物流资源, 而且可以增加区域内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 因为此时的竞争是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进行的, 或者说大家的利益都是通过签订一个隐性合同的存在而紧紧联系在一起, 大家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才不至于出现一损俱损的现象。由于本身有吸引力, 再加上物流集群出现的区域本来就有良好的物流基础, 所以物流集群在空间上的集聚是可能的。
4.服务业集群早已存在
物流产业从大的国民经济分类来看, 将其归属于第三产业应该是没有错的, 服务具有无形性、不可分离性、可变性和易消失性的特点。和其他服务行业一样, 物流向利益方提供基本上是无形的活动和利益, 并且不导致所有权的产生, 但物流服务是与某些有形商品联系在一起的。迈克尔·波特早就注意到了伦敦的理财服务和美国波士顿咨询和软件公司等的集群的存在, 在中关村IT咨询业也出现了集群的现象。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理论,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集群类别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上游产业、功能与支持产业、最终消费商品和劳务产业。不过既然在存在“利用较小范围的产业和产业环境的占有率堆砌更大的产业集群”的可能, 那么与与其他服务业本质上一致的物流业一样可以存在集群现象。
四、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省发展农业物流集群的一些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比如物流企业、物流设施、物流需求等。我省发展农业物流产业集群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农业物流集群的观念
当然, 这与我们概念的新颖性有关, 同时也存在以下的一些原因: (1) 部分人认为物流只是支持产业, 研究以物流企业为核心产业的集群意义不大; (2) 将物流集群与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混为一谈; (3) 部分人受物流园区概念的影响认为物流集群就是将某一区域内的不同所有制结构、不同规模、不同专业方向的物流企业聚集在类似“园区”这样的范围内, 企业间相互合作。这不仅在空间上缩小了物流集群的范围而且把物流集群概念的内涵也缩小了, 物流集群远远不能够在“园区”的空间维度内完成所有的活动, 物流集群内除了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之外, 还有更丰富的内容。
2. 产业集聚度较低
一是企业在空间布局上较为分散。由于缺乏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的宏观指导, 以农贸市场为载体的个体农产品和农资经营模式占主导, 物流企业小而散, 运作水平低下。二是企业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集群内企业之间内在联系少, “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比较普遍, 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 导致产业链条短, 中小企业集聚度低。
3. 缺少农业物流的核心企业
以农产品为例, 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 应该说,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出现是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 它的兴起与发展, 不仅加快了我国农业市场化进程, 对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这一体制存在着一些固有的弊端, 其原因在于批发市场对信息链的阻断。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可能有很多种, 制度选择的关键是交易成本的大小, 其中包括信息收集成本, 这一成本对不同种类农产品是不完全相同的。比较有效的办法是通过积极培育农产品物流核心企业, 建立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体系, 并以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来替代目前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核心地位。而我省真正具有较强影响力农产品物流企业较少, 大多是一些小而散、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物流企业。
4.农业物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仍需完善
近年来, 我省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 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 农业物流网络更加畅通, 一些专业高效的物流网络正在发展, 如冷链物流、农资连锁超市等发展较快。应当看到, 要形成产业集群, 要具有相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与之相配套, 当前的农业物流网络相对比较粗放, 物流基础设施的兼容性、配套性差, 物流技术相对落后, 物流的信息化水平较低, 这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成为制约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相关措施
山东省实施农业物流集群对于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实施物流集群战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上下共同的努力, 一种新的战略的实施首先是要在观念上得到认可, 这需要强势力量的推动。政府和企业无疑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力量, 政府在初始阶段无疑要扮演重要的推动角色, 同时企业也必须要从自身做起, 完善自身, 才能成功。
(一) 政府主导和推动
虽然集群强调企业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企业才是生产力的最终创造者, 也是竞争优势创造和提升的最终体现者。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理论, 一般认为政府最应该作的是成为放松或扩大钻石体系的力量, 为了创造新的机会和压力, 政府应该成为钻石体系的闸门。同时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有多种, 一是通过关键性企业的衍生、裂变与被模仿而逐步形成;二是通过对大企业的拆分, 将原有的内部交易转化为市场交易, 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一个产业集群;三是根据产业集群的战略规模, 出台一些鼓励性的政策与措施, 吸引投资者前来创办相关企业, 或直接迁移进一些需要的企业, 从而较快地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等等。我们认为就目前物流集群的现状来看, 政府应该更多的投入精力和时间来推动集群的发展, 真正做到一个马力强劲的发动机。同时要有重点地选择几个区域优先培育和发展, 比如鲁中地区、胶东地区、鲁南地区等等。
1.尽快全方位普及农业物流集群思想。目前, 各级政府和企业对物流集群的认识都还不够, 物流企业集群思想认识还相当不够, 对集群根植性和网络的认识也还不多。具体而言, 我们认为政府应该制定物流集群行业的政策, 鼓励和资助非盈利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的成立 (如物流企业家协会) , 组织编写相关资料和教材, 组织物流设备、软件、企业的展览, 组织物流集群论坛, 促进物流企业之间的交流, 组织考察学习等, 也可以将一些大型的政府物流项目采取专业化的公司物流运作, 促进企业的主动参与[4]。
2.做好总体的物流集群规划
为加快山东省农业区域布局调整, 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推动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山东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已经出台。规划11类农产品作为山东优势农产品, 进行重点扶持培育, 在山东省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较高知名度的八大优势产业区。针对上述规划, 我们提出构建“五大区域物流基地, 四大物流系统, 一主两辅多点的外贸物流体系和12个物流中心”的物流网络框架。结合山东省最近提出的一体两翼的发展布局, 我们认为山东省物流集群的规划可以建立以济南、青岛、潍坊、济宁、临沂、烟台为核心的多核式的发展模式。具体如下:以粮、棉、果品、禽畜产品为中心的济南农业物流集聚区;以外贸产品、水产品为中心的青岛农业物流集聚区;以蔬菜为中心的潍坊农业物流集聚区;以粮、玉米、禽畜产品为中心的济宁农业物流集聚区;以粮、油、蔬菜、果品、禽畜产品为中心的临沂农业物流集聚区;以果品、水产品为中心的烟台农业物流集聚区。各物流集群作为支撑山东经济大物流集群的子集群, 既分工又相互协作, 形成覆盖山东、网络全国、辐射亚太物流辐射能力。通过打造产业集群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进行统一的品牌化运作, 逐步形成物流价值链的运输、仓储、搬运、装卸、加工、保管、配送、商务和货代的各增值环节的发展和优化, 降低品牌打造成本, 提升后发展地区的品牌打造效率。
3. 将集群的发展与农贸市场的健全、物流园区的建设结合在一起
农业物流集群和农贸市场、物流园区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政府要统筹考虑, 协调发展。因此, 要充分发挥物流相关部门、相关领域的合作, 将物流产业集群发展与物流园区发展进行捆绑规划, 营造良好产业环境。每一地区由于其具体情况不同, 可以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以内部市场结构为标准, 可划分为轴轮式、多核式、网状式、混合式和无形大工厂式五种模式。
4. 抓好农业物流通道的建设和扶持
首先是清除体制障碍, 并打破行业、地区界限, 要使企业树立“不怕竞争、乐于竞争”的态度。积极主动的参与竞争。其次是加强道路和信息化建设, 做好硬件设施的完善, 在现有基础上, 加大信息化建设, 引进和研发先进的信息技术, 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 加快信息平台和网络的构建, 做到集群内部和外部的有限信息共享, 加快物资周转, 进一步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和效益[5]。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 按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逐步建立连接海关、检验检疫、港口、运输公司、外贸、工商企业、银行、交易市场等相关单位的现代物流中心公共电子信息平台, 进行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初期建立外贸及集装箱多式联运、大宗货物和典型市场的公共电子信息平台。再次要做好物流标准化的统一工作, 包括EDI信息编码的统一、会计计量科目、标准、口径的统一, 物流设施的统一;最后, 做好物流网络节点之间的无缝对接, 注重各个物流基地、配送中心、物流园区之间的协调;注重主干道和支道之间的连接;注重城市区域内的县级经济区域之间的协调。县级经济区域之间在区位上是城乡的连结点, 在层次上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 与农村县域经济相比, 除了人口集中外, 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服从城市规划, 功能比较明晰, 有利于强势企业集群的形成。
5. 培育大型农业物流企业集团
着眼区域优势, 把握功能特色, 选准强势企业集群的发展方向。有选择的培育大型物流集团, 如龙大、金锣、中粮、山东商业集团等等, 可在税收、土地、投资、市场准入、金融等政策上给予优惠, 同时要引进国外的大型物流企业。双管齐下, 树立集群品牌, 形成强势企业集群的向心优势, 并以此为基础促进物流行业的进一步专业化, 调整产业结构层次。要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使之成为农业物流的有效载体和主导。要不断创新机制, 不断完善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 逐步建立和推行对农户的利益再分配机制, 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双赢”的目标。
6.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作用。
通过建立公共机构或制定公共政策来获得竞争优势集群内可以成立一些中介机构来为集群内所有的企业服务。如行业协会联系集群内各个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 举行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活动, 不仅加强显性知识和技术间的交流、扩散, 而且为区域集群内的隐含性知识传递和扩散提供条件[6]。注重建立共同的研发机构, 形成群内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网络, 促进集群内的“产学研”结合, 同时注意加快培养物流人才。
(二) 企业积极参与
1.企业主动实施基于地点的竞争战略
积极参与产业集群的发展而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因其强大的集群效应而有力地提升群内企业的竞争优势, 并且这种集群效应越大对企业的促进作用越强。基于地点的竞争战略理论认为, 一个企业选择在一个合适的区域落户, 相对较容易地获得竞争优势, 并且认为, 某产业集群是该产业内企业的最佳“栖息地”。处于集群外的企业应尽可能地进入集群之中;尚未形成集群地区的企业则应努力形成产业集群;而处于集群之中的企业则要不断地参与集群的发展, 强化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 形成更多的共同行动, 从而扩大集群的效应。
2.推进企业自身变革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农业物流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经营模式, 物流运作效率低下, 农业损耗惊人, 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这要求传统的农业物流企业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理论的束缚, 依据现代物流的特点和物流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尽快实施物流标准化、推进各类物流装备的现代化、用信息化带动企业物流的现代化, 构建现代农业产品物流企业。
3.建立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体系
坚持分工协作、就地结网、重视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的建立, 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紧密结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针对现状可以以大中型企业为龙头, 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 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这种企业分解模式既可以大量增加新增企业数量, 又可以增强企业的根植性和竞争力。
4.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在政府主导的同时, 企业要自己完善合作机制, 可以建立机构, 使更多的企业同当地大学、科研机构建立定向联系。企业人员可以通过不定期地访问定向系的实验室, 向研究人员进行咨询, 并了解这些机构所从事的研究可能带来的机遇与帮助;而大学和科研机构则应鼓励员工及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去考察, 以熟悉企业的情况, 还可以允许他们到当地的科技园内企业兼职或相当技术顾问。
摘要:农业物流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 以农业物流主干企业为核心的, 同时由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相互关联的物流企业、专业化的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以及相关机构等集中并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文章分析了实施农业物流产业集群战略的可行性以及面临的问题, 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山东省实施农业物流集群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农业,物流,产业集群,研究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148.
[2]麦启锐, 贺龙德.集群理论与竞争优势[J].管理评论.2004 (2) :30-36.
[3]沈正平, 海军, 蒋涛.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J].中国软科学.2004 (2) :120-124.
[4]任永玲.中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山西农经.2004 (6) :39-44.
[5]王新利.我国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中的资源重组[J].中国流通经济.2006 (7) :14-16.
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环境分析 篇9
当前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环境的优势条件
农业科技创新环境指的是在一个地区内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有关的人力资源环境、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化服务环境等, 各种环境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各个阶段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山东省是农业大省, 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科技兴农, 农业产业化和生产省建设战略,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科技的政策, 省财政逐年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为农业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 加大农业科研机构建设力度, 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撑
山东省已建立了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新的国家作物改良分中心, 一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2个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19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省级农业科研机构1个、省属农业普通 (成人、职业) 高等院校4所、市级农业科研院 (所) 35个。全省拥有固定资产万元以上的实验设备5000多台 (套) , 总价值10亿元以上, 研究内容涉及农学、林学、食品科学等80多个学科300多个研究领域。这些都为深入开展农业科研, 提高创新能力, 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平台。目前山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58%, 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 为山东省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2011年, 山东省农业增加值达到3973.8亿元。
(二) 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条件
根据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 按照“突出重点、整合提升、配套齐全、功能完备、共享共用”的原则, 在对现有科研条件平台整合的基础上, 搭建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目前, 全省已建立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38个, 其中, 山东农业大学承建了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农科院承建了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 山东冠丰科技有限公司承建了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另有农业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31家, 省企业重点实验室17家。这些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的建立, 使山东省在农畜产品良种选育、繁育、实用技术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 在科技创新、整合资源、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与引进、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化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为山东省的农业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山东省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坚持把科技进步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 积极调整支出结构,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积极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一是持续增加省本级的财政投入。2012年省财政筹集资金7亿元, 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其中, 6560万元用于农业科技创新转化, 加强技术集成和创新研究, 4.3亿元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普及, 1.2亿元用于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二是市县财政投入逐步增加。近几年, 市县财政在农业科技领域投入逐年增加。淄博市连续3年投入财政资金5100多万元专项用于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济南市2012年级财政预算用于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达到6650万元, 比2011年增长了29.13%。三是是积极完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多年来, 山东省逐步建立了覆盖全程、环环相扣、衔接紧密的财政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体系, 陆续启动实施了农业良种工程、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等项目, 切实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 资金环境有待优化
资金不足往往导致技术创新不力, 而在农业技术创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农业科研资金不足。据相关资料显示, 日本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公共投资强度为3.4%, 英国的农业科技公共投资强度为2.29%。而山东省这一比例仅为1.3%, 远低于发达水平。二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缺乏。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不但水平低, 而且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人均技术总经费和人均推广经费不断下降。三是农业科技单位负担过重, 主要是离退休人员多, 负担重;单位投入成本过高, 资源利用效率低, 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负担, 加上还承担了许多社会义务, 导致了科技经费被转移及挪用。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由于财政投入不足, 目前多数农业科研单位设备落后, 大多数还停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设备陈旧、图书资料少、现代信息手段缺乏, 大面积综合试验基地少。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 大部分科研院所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的能力, 缺乏使用高新技术的设备和能力。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
(二) 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分配不够合理, 科研与生产脱节
在农业系统内, 农业产学研脱节, 教学、科研、推广之间不协调, 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不畅。一方面, 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分别隶属于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农业科技人员又分属于各个研究所、高校, 其职称评审、职务晋升, 直接由单位和上级领导决定。这样一来, 必然出现农业创新与农业生产的“两张皮”现象。另一方面, 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农业技术推广和扩散, 仍然是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的做法, 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大部分课题结题后, 其成果束之高阁或采用率不高。此外, 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来说, 农业新技术的供给与需求脱节严重。农业科研单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但许多成果却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由于对农业科技的评价, 往往停留在发表论文上。这就导致多数农业科学家、教授, 把主要的精力、时间和经费花到了怎样发论文上, 而不是如何解决农民急需的良种、良法问题。
(三) 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短缺, 人才队伍不稳定
作为农业大省, 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需要大量人才。但现有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与现实需求相比, 还有很大的差距,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严重不足。目前, 农业技术人员中, 大学以上文化水平的仅占37%。据有关统计资料, 山东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一方面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短缺, 尤其是农业研发机构中的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缺乏, 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另一方面又因环境、待遇等因素,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变得相对困难。大学生中学农专业的人少, 学农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力争不搞农业的却很多, 最终分到农业科研单位、部门的却又想方设法要跳出“农门”的也为数不少。而现有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尤其是尖端人才的流失问题更为严重, 导致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很不稳定, 成为影响山东省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有关科研院所反映, 近年来每年科研人员的流出率为职工总数3%~5%, 而且是以副研究员以上的科研骨干和技术后备力量流失为主。
优化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
(一) 增强创新意识, 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
农业科技创新有着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 迫切要求政府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制定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措施, 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农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健全鼓励农业科研创新的法规, 以法规规范国家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的力度, 用法律保障农业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继续保持对农业科技投入的主渠道地位, 特别要保证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的资金需要。二是构建利益协调的激励机制, 制定优惠政策, 拓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渠道。鼓励、吸引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投入, 形成以政府拨款投人、辅以科技贷款、社会投入、自身创收反哺等多元化、多渠道的投人体系, 逐步改善农业科研手段, 为农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条件。三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制度。制度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深层保障。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农业科技管理, 形成综合协调的农业科技发展机制, 让一切科技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对于基础性公益性的科研项目可以由政府整体安排, 对于应用性的研究项目应由农民根据市场需要来诱导科研机构进行研究。总之, 政府创造公平、宽松、自由的政策环境, 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实现农业科技的创新。
(二)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
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产值比重大于2%时, 该国农业科技才会出现原始创新, 农业与国民经济及其部门才可能协调发展。荷兰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稳定经费投入密不可分, 荷兰农业科研经费60%以上来源于政府的投资。因此, 政府应把农业科技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 加大农业科技的财政投入力度, 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在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的比重。
一是加强对农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的资金投入。2012年新修订的《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第七章明确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 年增长幅度应当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年增长幅度。二是加强科研机构科研仪器设备和人员经费投入力度。三是加强农村科技基础研究领域的财政投入。四是加强在正外部性强、知识产权难以保护以及重大科技项目上的投入。此外, 政府不应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唯一主体。目前, 在美国, 企业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企业的研发投入约占全国研发投入的70%。与国外企业广泛参与农业科技研发不同, 我国私人企业在农业科研投资中的比例不足2%, 且科研投资高度集中于农作物。因此, 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 应稳步推进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角色转变, 引导企业开展多方面的应用研究, 与政府形成合力, 共同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
(三) 打造高素质的科技队伍, 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环境
农业科技人才在农业技术的开发、推广和采用等创新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 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环境。一是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人员、推广人员等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工作, 为维持和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鼓励和支持创新领军人才带领创新团队承担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 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优秀创新人才群体。二是建立和完善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努力提高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改善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对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科技人员, 要保证经费供给, 进一步激励农业科技人员的创造性, 稳定农业科技骨干力量。三是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挖掘农村乡土人才, 为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专家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如, 山东平邑县推行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机制, 推行“包镇包村联户”技术服务模式。全县10名专家组成员, 每人负责1-2个乡镇, 60名农技指导员具体分别包村到户, 着力为示范户解决生产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实现技术人员与对示范户生产指导“零距离”, 此举深收广大农民的欢迎。
农业科技创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 也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应全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 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摘要:农业科技创新环境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密不可分, 它影响着农业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本文针对当前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环境的优势条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 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环境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统计局.201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R].2012.
[2] .商五一, 梅方权.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是政府公共财政的必然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6 (3) .
[3] .刘晓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基础建设的思考[J].山东农业科学, 2008 (5) :121-122.
[4] .李文.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J].农业科技.2009, 4.
[5] .李季芳.基于核心企业的水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8.
[6] .陈景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问题与对策[J].山西农经, 2012, 3.
山东山拖凯泰农业装备有限公司 篇10
企业简介
山东山拖凯泰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是在中国农业机械大发展的浪潮中诞生的崭新企业;公司技术力量雄厚, 工艺水平先进, 质量保证体系完善。我们多年来坚持科学发展之路, 竭诚致力于拖拉机的开发研制, 形成了拖拉机研发、制造、装配、农机具及工程机械制造的生产服务体系;公司生产的山拖系列250、280、284、300、304、350、354、400、404、450、454、500、504、550、554轮式拖拉机;1L系列铧式犁;1LYF系列液压翻转犁;1GQN系列旋耕机;1JH系列秸轩还田机;1SZL系列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等十余系列40多个品种的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深受国内客户的青睐和欢迎。
公司秉承产品追求完美、质量创造一流、用户满意至上的经营理念, 坚持“一切为了用户, 信誉重于泰山”的经营宗旨, 竭诚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优良的服务。
山东农业 篇11
光伏农业是光伏新能源与高效设施农业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科技综合体,是我国经济低碳、绿色转型发展和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与提档升级的有效方式。
通过标准的制定,一方面可以提高光伏农业的进入门槛,有效避免光伏农业的无序竞争,规范光伏农业市场秩序,促进光伏农业健康有序发展,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光伏扶贫工程、光伏园区投资建设等项目“立项有政策,招标有依据,验收有标准,审计有尺度”,是当前我省落实推进“山东标准”建设,创新标准化机制做法的重要实践。 (秦梦琪)
历下国税局办结全市首笔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退税业务
本刊讯 近日,156万余元税款退付到山东财经大学账户上,这是全市办結的首笔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退税业务。
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退税是经国务院批准,为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促进科技进步,对内资研发机构和外资研发中心采购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的一项税收优惠政策。因该政策是一定时期的特殊政策,多数纳税人不太了解。历下国税局针对辖区内大专院校研发机构较多的情况,加大宣传力度,让符合条件的研发机构享受到税收优惠。
据悉,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退税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况且山东财经大学是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为此,历下国税局设立了绿色通道,随时受理该校的退税申报。进出口部门人员加班加点,手工录入400多条数据,并优先审核,及时为该校办理了退税。 (武建国 李萍)
山东山拖凯泰农业装备有限公司 篇12
企业简介山东山拖凯泰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是在中国农业机械大发展的浪潮中诞生的崭新企业;公司技术力量雄厚, 工艺水平先进, 质量保证体系完善。我们多年来坚持科学发展之路, 竭诚致力于拖拉机的开发研制, 形成了拖拉机研发、制造、装配、农机具及工程机械制造的生产服务体系;公司生产的山拖系列250、280、284、300、304、350、354、400、404、450、454、500、504、550、554轮式拖拉机;1L系列铧式犁;1LYF系列液压翻转犁;1GQN系列旋耕机;1JH系列秸轩还田机;1SZL系列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等十余系列40多个品种的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深受国内客户的青睐和欢迎。公司秉承产品追求完美、质量创造一流、用户满意至上的经营理念, 坚持“一切为了用户, 信誉重于泰山”的经营宗旨, 竭诚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优良的服务。山拖280轮式拖拉机山拖300轮式拖拉机山拖304轮式拖拉机山拖404轮式拖拉机山拖550轮式拖拉机山拖500轮式拖拉机山拖504轮式拖拉机山拖400轮式拖拉机山拖554轮式拖拉机·醒、.觀馳机、‘__繊’地址:山东省兖州市漕河镇蔡桥北电话:0537-3637698传真:0537-3637956网址:WWW.KTtractor.com邮箱:shantuokaitai@163.com
【山东农业】推荐阅读:
生物化学山东农业大学01-06
山东省农业厅农业投资项目报告制度12-17
山东生态观光农业规划设计08-27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就业前景07-06
山东农业大学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活动方案07-07
山东农业大学学生发展性资助经费管理办法06-02
开县农业局赴山东考察组寿光学习考察报告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