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

2024-09-25

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通用12篇)

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与之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有了更高的追求目标, 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 致使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了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为了培养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必须制定出有效的策略, 对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创新之路进行探索。

1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起步并不算太晚, 基于其本身的“新兴”与“交叉”的特点, 目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内容和方向, 还在进行整合的阶段。社会上对这个专业的认识及接受程度较低, 加之相关的产业部门对此学科也缺少明确清晰的认识, 这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但是,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会涉及到医疗仪器的使用、维护、研发以及医学图像采集与处理等, 其对于社会发展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同时在当今科学技术进步的背景下, 社会对这方面的人才是有迫切需求的。所以,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极其重要。目前, 数字化医疗技术水平还在提升阶段, 带动了相关的医疗器械和医疗技术服务产业的发展, 因此, 在此前提下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型应用专业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2 在创新型应用人才背景下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路径

2.1 明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社会的飞速发展, 致使其对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 这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也不例外。在此时代背景下, 作为交叉学科的生物医学工程学, 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把教育方向转变成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教育和建设。为此, 必然需要明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2]。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要求来分析,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需要遵循以下几点:首先, 在基本知识掌握方面, 对于医学检测、信号处理等基本理论有清晰的认识;其次, 在技术能力方面, 对于医学电子仪器、影像设备维护与管理技术以及医学图像传输和处理、医院办公自动化、远程医疗技术等都要有完全的把握。

2.2 以创新型教育模式构建基础课程教学平台

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必须从创建创新型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着手进行。在基础理论方面, 应针对医学临床、医学实验技术、中医、护理等专业做出分析, 以便让生物医学专业的人员掌握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 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 必须加强教学力度、深度。由于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阶段, 从充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是后续实习及工作的基础,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实验与理论的比例应该均衡分配[3]。同时, 对于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学仪器故障诊断与维修、生物医学仪器与医疗器械等专业的基础知识学习需要重视。

2.3 以专业实验室建设为基础提升个人能力

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而言,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今后工作中更好地应用打下坚实基础的保证。因此, 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为此, 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开设第二课堂等方式, 都是提升个人能力的重要途径。专业实验室不仅需要满足开展信号与系统实验、医用传感器实验的要求, 而且还需要有针对生物医学仪器与医疗器械、医用X线机与CT成像技术、MRI与医学超声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技术等方向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 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学生的个人能力[4]。除了在实验室加强实践能力之外, 还需要在医疗设备生产企业和医院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以确保对医疗设备的技术发展动向、市场状况有所了解, 以便从中掌握医疗仪器的原理和关键技术。另外, 还应该举办与医药企事业的交流活动, 使相关人才通过参观医疗设备企业来进行交流学习。

2.4 注重医工结合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 需要在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对于现代临床检查技术的原理、方法有清晰认识, 同时还需要具备计算机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基本技能, 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要求。与传统的培养与教育模式相比, 新型的培养与教育模式必然要以医工结合、医理结合为发展方向培养人才。基于此种目的, 在培养目标人才的过程中, 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把握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 生物医学工程的涉及范围较广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要贴近临床和注重创新。作为交叉学科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为了在平台上更好地服务于实践, 必须把医工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涵盖物理学、环境科学, 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多方面, 以多种组合和相互依存关系维护与促进人类健康。医工结合是推进诊断技术和治疗水平发展的前提, 加上工程技术的支持, 才有了现在的X射线断层成像、磁共振、内窥镜、远程会诊等方面的医学应用。

综上所述,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专业, 它的多交叉特点, 使之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因此, 对于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型专业应用人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构建符合本学科特色的培养模式, 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应用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必须要在了解其重要性之后, 明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以创新型教育模式构建基础课程教学平台, 以专业实验室建设为基础提升个人能力以及注重医工结合的方式打造培养模式, 从而全面提升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效率和质量。

摘要: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该学科的专业方向是防病、治病以及康复等, 因此, 其又是一门结合了理工、医、生物等学科的交叉学科。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涉及到生物信息学、医疗仪器、医学图像等方面, 所以其拥有广泛的发展前景。目前, 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来说, 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是在创新型应用人才背景下, 如何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本文就此展开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创新型,应用人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圣文, 吴效明.理工类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3, 30 (2) :4084-4088.

[2]王能河, 但汉久, 张志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医学影像工程) 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3, 19 (2) :70-74.

[3]赵于前, 李香花, 黄忠朝.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2, 29 (1) :3199-3201、3207.

[4]鲁雯, 宋莉, 曹卫芳.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材建设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 2012, 9 (6) :8-10.

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 篇2

摘要:

在对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岗位(群)分析确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力。通过对目标能力分解,提出了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实践证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能力等得到了较大提高,实践效果明显。

关键词: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岗位分析;能力分析与分解;创新培养模式;工程能力

21世纪,我国土木建筑业得到迅速发展,土木建筑业企业对土木建筑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表现得非常急切,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期望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除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外,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胜任土木工程施工企业项目部的各种技术管理工作岗位,使企业能快速适应我国土木建筑业的发展需要。

为此,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主动服务于土木建筑业发展的需要,自起对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实践,确立了面向土木建筑业企业施工和管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了“素质高、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创业能力强、团队意识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规格定位,建立了注重岗位针对性、以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导向、以专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专业教育与行业岗位、行业执业资格相结合、技能训练与工程能力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岗位分析。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通用类专业,其面向房屋建筑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等专业方向。我国各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由于其建立的背景各不相同,在大土木专业背景下设置的专业方向各有特点,但长期以来无论是应用型教育还是学术型教育,普遍采用的都是通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调查发现:不同院校及不同层次的土木工程本科毕业生,除专业理论深度存在一定差别外,都存在着实践能力不足、单项技术能力熟练程度不够、代表土木建筑业新技术趋势的技术掌握有限、对与国际土木建筑业接轨的知识不了解等诸多问题。

同时调查还发现,我国目前土木工程行业从业人员已达8000多万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仅占5%左右,而专业技术人员仅占从业人员的3%左右,其中设计与施工方面的从业技术人员大部分为专科及其以下层次的院校毕业生。由于行业技术人员自身对土木建筑行业知识层面的认知程度、职业素质及业务能力缺乏,从而制约了土木工程行业的技术发展,行业急需大批层次较高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因此,根据土木建筑业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能力和岗位设置的要求,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确定主要面向的岗位(群)如下:

(1)土木工程设计人员:负责土木工程方面设计和设备选型工作。

(2)工程技术负责人员:负责土木工程项目内业管理,编制施工技术方案、现场技术交底、质量管理等工作。

(3)工程施工负责人员:负责土木工程现场生产、人员、材料及设备的调配与安排工作与施工测量工作。

(4)工程造价负责人员:负责土木工程项目的工程量计算、预决算工作。

(5)项目经理:负责土木工程项目的资金、人员、材料调配,负责对工程项目实施全面管理。

二、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力分析。

土木建筑业企业对土木专业人才的需求表明:现代土木建筑业企业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能够将工程图纸转化为工程实体的技术实施型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另一方面还需要较多能适应不同岗位、土木建筑市场需要的且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及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工程管理型高级技术人才。

1、目标能力分析。

为实现培养目标,达到现代土木建筑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1)具有较高的个人能力素质。

包括:较强的口头、书面交流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准确的市场分析以及灵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熟悉财务、金融和法律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合同、规范标准的理解能力。

(2)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

如熟悉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手段及能进行运用的能力,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能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管理的能力等。

(3)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

如一般土木建筑工程的设计能力,工程量计算与预决算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施工一线生产、人员、材料的调配能力及设备造型、布置、使用能力等。

(4)具有依靠科技进步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及新设备的能力。即应善于学习,了解建筑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具有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加以运用、推广的能力。

2、目标能力分解。

为培养学生达到上述四项基本能力,一方面设置相应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另一方面设置实践性教学,通过提高实践技能和工程能力来实现。

(1)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协调能力、合同及法规、法律知识及交流能力等。

(2)制图识图能力:能够绘制、识读各类土木建筑施工图。

(3)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编制简单程序,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及软件应用,并能用计算机进行绘图。

(4)外文资料的借鉴能力:在能够听、写、读英语的基础上,达到阅读、翻译英文资料的能力。

(5)管理能力:包括建筑工程预算能力、工程项目承包能力、施工现场管理能力。

(6)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进行土木建筑工程设计、设备选择与设计、材料选取的能力以及编写技术文件、资料的能力。

(7)施工组织能力:在施工现场能够组织调配各有关人员、设备、材料进行建筑产品施工的能力。

三、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由于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各专业能力的培养又由相应的课程来完成。因此,在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时反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上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

(1)根据社会需求,突出土木工程的职业性、行业性特点,合理确定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主要从业方向及业务范围,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主要从业方向为房屋建筑工程,主要面向施工项目部的岗位(群)以及附属专业方向岩土与道路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人员,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

(2)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根据本专业毕业生从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在广泛征求现场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首先分析毕业生从事业务范围内完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各项能力、整理出毕业生能力结构表,再根据能力结构和再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继而再依据企业对毕业生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综合确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3)依据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结合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建立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和岗位针对性又有较广泛的岗位适应性、既有毕业就能顶岗的主方向又有较宽的知识面、可满足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的多个辅助方面的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理论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构建。在职业能力方面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在考虑理论课程体系时,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构建。在构建过程中强调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但又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共同完成专业知识传授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任务;强调按实验技能训练、操作技能训练、岗位单项技能训练和岗位综合技能训练各自的特点来组织实践教学;强调技能训练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考核、技术等级鉴定相结合;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围绕培养目标,采取各种改革措施,确保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特色和教学质量。

①采用先进科学教学的方法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

②编写与新教学体系配套的理论课教材、实践课教材,制订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完善配套的教学资料。

③建立和完善与新教学体系配套的校内、校外实习基地以及配套的教学、考核机制;实行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技能资格证书等多证制的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社会实践的能力。

④建设满足教学、专业建设需要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如努力改善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培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环节教育能力,并从企业引进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等。

⑤校企联合、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通过岗位生产实践和科技服务培养专业人才。

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⑦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和与新教学体系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确保教育质量。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在组织实施时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四个模块进行。

一是培养个人能力综合素质模块,包括人文社会、法律知识、职业道德、身体素质等知识的基本能力方面模块。

二是专业技术基础模块,强调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能力及相关领域活动能力、外语资料借鉴能力、制图、识图能力等。

三是技术能力模块,突出工程设计能力、施工能力等。四是管理技能模块,突出管理、财会、金融、招投标决策、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在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严格按人才培养设计方案进行实践。

四、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能力及社会评价。

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7年来,由于能够与国际、现代土木的技术要求相适应,注重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主要表现为:模式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模式对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自学能力培养、人格品质的塑造、实践能力的提高及个性发展五个方面有较好的效果;理论教学既注重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讲授,又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理论的能力,学生实际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实践性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毕业生获得了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合格证书、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考试初级证书、工程测量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建筑CAD资格证书、项目管理师资格证书等;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已毕业四届学生,已普遍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学生就业率连续在95%以上。

五、建议与结论。

通过几年对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实践,我们深深认识到:培养适应新技术与施工设备、满足现代土木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其培养方案及模式必须立足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创新实践中主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创新理论教学体系。在构建创新理论教学体系时,应依据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优化组合,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二是创新实践性教学体系。在构建创新实践性教学体系时,应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对实践性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各类实习及设计的教学体系等。

三是创新课程模式。在构建课程模式时可将课程分为“综合素质课”、“基础理论课”、“技术能力课”等,使课程体系有利于完成培养目标。

四是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双相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技术推广应用”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课堂—现场—课堂—实践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让教学充满活力。

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 篇3

关键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用型创新人才;学科交叉

经过30多年的建设、积累和研究,德州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已经成为一个校、系两级管理、能够承担多学科、多专业实验教学任务的实验教学中心,完成了“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创建了以学科为基础,面向专业的实验模块群,使理论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保证了各类资源的高度共享。

一、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

1.实验教学理念

新能源产业作为国家和山东省重点学科专业领域,近几年迅猛发展,新能源人才普遍匮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德州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需求,形成了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实验教学理念:按照“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高素养、重责任”的人才培养目标,采用“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的模式,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四个能力”为着力点,通过“构思-设计-实施-运行(CDIO)”的工程教育模式,将工程实践环境作为工程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工程实践能力、学术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等,并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展联合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1]。

2.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坚持“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的理念,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注重创新,提高素质”为宗旨,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根据人才培养和技术进步的要求,统筹协调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构建科学、合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指导方法,采用现代实验教育技术;改进实践教学管理方式,建立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改善实验条件,改进管理,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提高设备使用率[2]。

二、实验教学体系

1.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中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科学、系统的“渐进式四平台”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保证基础实验质量,加强综合性、设计性,适当开设创新性实验;建立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渐进式四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理论与实验技能培养平台→设计应用能力培养平台→综合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训练平台→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培养平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改革不断完善和提高。

2.增加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比例

我们改变了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现状,努力改进实验教学环节,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制定了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大纲,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验学时(含课外学时),增加了跨学科、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通过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注重在实践教学中增加工程内容,注重实训与企业实践项目结合,不断融入教学科研成果等方式,加强了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3]。

“中心”每学年设20门实验课程,开设实验项目139个。其中基础性实验占42.4%,综合设计性实验占41%;研究创新型实验占15.8%。近三年实验项目更新率达到45%以上。

3.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等实际应用相结合

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多年来重视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实际的结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索,通过科研和工程开发,促进了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促进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4]。

中心依托山东省高校“生物技术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热能与动力工程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校级重点专业,依靠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工程开发能力,多年来中心教师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和工程开发,完成了一大批有影响的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教师整体上参与科研和工程研发的比例高,同时通过科学研究和工程开发,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工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能够更有效地将科研和工程项目的内容带入实验教学,将实验教学和科研、工程实践有机结合。

通过“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的模式,与社会力量共建联合实验室,提高了实验室的技术水平,使实验室设备更接近工程实际,如与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成立了“太阳能热利用工程技术实验中心”,由山东奇威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投入了30万元,校企合作共建了“太阳能中央空调实验室”。

4.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加强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实验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是培养具有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技术保障。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并大力推行开放式、研究型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能力、思维、素质”综合素质培养,通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实验项目的不同层次,我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5.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推进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将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引入实验教学。利用实验教学中心的网络信息化平台,使学生可以及时获取实验相关信息,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学习、锻炼。根据实验需求,通过虚拟、仿真实验与实际实验的结合,增强实验教学效果。绝大多数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电工学、流体力学、机械原理、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开发了一个集网上答疑、交互式自测、知识点检索于一体的,既可应用于学生学习又可辅助于教师教学的网络教学平台。实验教学中心自行开发的网上选课系统,提高了实验室管理水平,有利于实验室的开放,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5]。

三、结束语

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自成立以来,按照“企校合作、产学研结合、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原则,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作为总体要求,不断加强实验室建设,建立了具有鲜明新能源特色的实验教学平台,在实验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实验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与管理以及实验队伍的优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可喜成绩,产生了良好的辐射示范作用,并不断发展、完善,现已成为德州学院相关专业实验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地方新能源行业项目研发和员工培训的重要基地,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季桂起.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09,(3):62-64,56.

[2] 季桂起,李永平.德州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6):22-25.

[3] 张红光,马国远,刘忠宝,等.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的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11-14,19.

[4] 王小逸,白广梅,客慧明,等.创新实验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12-13.

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 篇4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地质工程专业是我校最早开办的专业之一,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62年前的阜新煤矿学院地测系地质专业,本专业自开办以来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合格毕业生,为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提出更高要求,要求高校在新形势下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成为地质工程专业教育在新历史时期的重要目标。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教育理念的转变、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及个性化教学四方面探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航标

1. 课程内容上做到科学和工程紧密结合。

工学教育注重工程技能培养和实践教学,但如果过于侧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就会导致我们的“产品”只知道怎么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将给知识的灵活运用、乃至在理解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带来严重阻碍。但对于科技创新和实际工程问题来说,知道该做什么、怎么改进、创新比知道怎么做更重要。在教材、授课内容的编排上应注重科学与工程的紧密结合,融科学于工程,从工程中寻找科学问题。

2. 启发性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将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作为教学效果是否理想的一项评判标准。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实际案例的分析、场景的设置、提出科学问题及如何解决工程实际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敢于挑战自己,敢于提出新奇特的想法。

二、课程内容的更新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石

1. 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地质工程的地域性、多变性、复杂性等常使得任何一项具体地质工程都难照搬现存的模式或经验,而需创造性运用理论方法和经验,要求有较强的、灵活的应变能力,才能使地质工程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达到最好的效益。在我国工程勘察中,勘察与设计、施工常脱节;勘察、设计与工程的地质环境常脱节,这涉及许多学科的内容,并要求将有关专业内容融为一体。例如在理论和方法上,需要综合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土力学、结构力学、岩土测试技术、工程机械等多种学科的有关内容,要求工作人员要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在实际问题处理过程中要从多层面、多角度去分析,去思考。因此,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就需要培养学生迅速吸收有关学科的新知识、迅速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的能力,但前提是要有非常宽广的知识面。

2. 地质工程专业研究前缘介绍增加学生的探求欲望。

在授课的过程中,介绍地质工程专业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目前研究的空白点或研究相对薄弱的领域,让学生对本专业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从事地学研究的信心,也会促使学生自觉了解相关方面的资料,增加其探求欲望,为其转变为应用创新型人才提供动力。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助剂

1. 开放的授课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课堂上,打破以往老师讲学生学的授课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学生和老师随时可以讨论甚至是争论,期间还穿插几个小问题环节,相当于小型作业,大的比较系统的问题甚至可以安排专题讨论,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难度适宜的课外作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布置具有一定难度的课外作业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完成作业就必需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并且需要对检索资料进行筛选、对比分析,并最终获取有用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将更加侧重能力与思维的培养。以我校地质工程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方向矿床学课程讲授为例,在课程讲授内容的安排上,可以首先讲授矿产资源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讲授某一类型矿床的形成条件及其特征;课后给学生分发大量的不同地区该类矿床的实际地质资料,让学生在课后分析该类矿床的成矿作用,并在下次的授课过程中组织讨论学生的分析结果。学生要完成这些作业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献,广泛自学,在课堂之外能够自己查找、钻研有关问题。同时,实现互动交流,使思维在碰撞中迸发出新的火花,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和团队(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及集体完成任务的能力,综合素质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

四、个性化教学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1. 充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

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陈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具有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地质工程专业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对已有的观点、结论、理论提出怀疑。在思想观念上敢于突破,并通过搜集资料或辩论等方式阐述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克服那种把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等同于胡思乱想的陈旧观念,克服对于培养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的担忧和恐惧思想。

2. 进行个性化培养。

对于学有余力、并且具有独特见解的学生提供从事独立、有激励性科研的机会。对于确有创新潜质和意愿的学生可通过申请,由学科从事科研的教师提供自己进行中的科研项目的工作环境,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发展、研究规划,以便于其潜能的开发,为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个性化教学的重点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地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因此,需要地质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及手段,开发与挖掘学生创新潜能、整合有效教学资源,为个性化教学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为多层次、多类型、有特色的地学工科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虎杰, 崔春龙, 陈廷方.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 2010, (3) :14-17.

[2]叶四桥, 陈洪凯, 唐红梅.麻省理工学院土力学课程教学及其创新性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28 (1) :69-71.

[3]效牛.地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探讨[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 1996, 13 (1) :7-9.

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 篇5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必然趋势,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所在。信息化发展水平高低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逐渐受到各方重视。努力提高全民信息素养、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促进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而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教育发展事业中则是实现国家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始终是贯穿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机结合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通过调研与访谈对黑龙江省高校工学类电气工程专业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情况获初步了解,通过总结、分析、讨论等方式提出一种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模式改革和探索。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形成新颖的教学问题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体验、实践以及反思等过程,加深对信息网络技术与课堂整合的认识与体会,加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化合作学习以及独立思考与自我反思的能力,实现信息网络技术合理运用及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在教学模式、学习环境、实践教学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探讨,现将思考和策略总结如下:

1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和学的内容与方法改进

一是加强高校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了解和掌握融入最新信息网络技术手段的教学方式方法,如“云课堂”、“慕课”、“微课”等。并有效结合需求将这些融入实际教学,创造学生学习的多样性课堂模式[1]。二是改变传统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改换为任务式教学模式。教师分设主任务及其下设子任务,形成相关问题,学生可利用网络技术及丰富的网络资源对所涉问题进行分析和整合,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自主寻找解决途径,逐个完成子任务,以递进的方式最终寻找完成主任务的途径和方法。教学模式的革新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迎合现代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的兴趣,激发创新思维和能力。

2多样学习环境模式的建立,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伴随大量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电脑、手机等设备上交流软件和工具的普及,导致学生学习环境发生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走出课堂,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在课后与教师、同学和朋友对专业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如微博、QQ、电子邮件、论坛等现代网络工具,发表个人遇到的专业问题、见解、解决办法等,做到扩大交流空间,拓宽知识面,从而增强学生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刺激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产生,提高学习效率。

3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扩大实践教学范围

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是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的相互碰撞,是学习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发现、思考、动手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2]。伴随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校实践教学应结合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新的模式。虚拟仿真实验室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开放式网络化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为开展各种虚拟实验、实践课程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环境。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利用可摆脱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限制和浪费,教师可自由搭建任意合理的典型实验或实验案例,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拓宽实践教学范围。学生也可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室自主动手配置、连接、调节实验仪器,激发和刺激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效地将信息网络技术利用到电气工程学科教学活动中,能够更好的将教学资源和学习模式有效组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自主思考、动手能力,促进独立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最终达到提升教学效果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王伟.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11):23-34.

机电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机电工程;创新型人才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发展,还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深远影响[1]。机电工程本身是一个应用面宽、知识更新和拓展速度快的学科,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很高。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现阶段机电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存在高度单一性的问题,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去培养学生,不利于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机电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机电工程学科培养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目前,许多高校在机电工程教学中仍然采取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实践教学为辅、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大学生的实验实践及课外创新活动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甚少,在内容上更是脱离实际,很少有实用化的实践创新作品出现。随着综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我国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高校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局限于科技文化竞赛一种模式,并且对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缺乏必要的场地、设备、资金和技术支持,导致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缺乏连续性,培养机制与时代要求不符。

二、机电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1.明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机电工程专业可以分为研究主导型、工程研究应用型、应用技术主导型和技术技能型四种人才培养目标。研究主导型人才培养要稳定本科生规模、稳定博士研究生规模,积极发展硕士研究生规模,培养目标是为一流高水平的研究、工程应用、应用技术及其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工程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适度发展本科生规模、适度发展研究生规模,培养目标是为具有解决实际工程能力的应用研究与开发、应用技术及其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奠定基础;应用技术主导型人才培养要积极发展本科生规模,培养目标是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技术及其复合型专门人才,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将直接进入社会并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大力发展专科生规模,培养目标是在生产、实验、试验一线从事生产技术和管理的技术型、技术与技能复合型人才以及高级控制系统岗位的操作、调试和维护的智力技能人才。实际过程中,虽然对这四类人才的培养有所交叉,但由于各个高校的背景、发展历史、服务领域与办学条件不同,所以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应有所侧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采取相应的培养措施,做到有的放矢,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指明方向。

2.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适应社会对机电工程人才需求的变化,结合机电工程本科教育发展的实际,我系制定了《综合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包括科技创新、职业技能等五个方面,综合教育学分管理办法是机电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综合教育学分方可毕业。综合教育学分的设立,使大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创新活动,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3.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条件。大学生实践创新是综合性高、应用性强的学术研究活动,对实验场地、设备等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固定的实验场地和必要的仪器设备是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我国部分高校的实验室对学生而言是半开放式的,即仅在实验课时开放,平时不开放,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我系在强化实验条件建设的同时,建立了实验室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机制,开放了所有本科实验室,建成了实验室网络化管理系统,统一协调管理实验资源的使用。此外,在整合现有设备资源的基础上,建成了一个24小时开放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实验室,为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提供固定、便利、安全的场所。创新实验室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重要基地,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创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新局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解决经费支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我系大学生创新基金的设立,解决了大学生实践创新中必须的经费支出,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创新基金的使用以课题为导向,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按照“理论结合实际、鼓励技术创新、突出研究重点、注重应用实效”的原则选择课题,打破平均分配的传统思想观念,按照课题的实际需要,对立意新颖、实用性强的课题适当增加经费额度支持。此外,我系还邀请皇明集团等相关企业参与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不仅为大学生创新基金提供了又一资金来源,还有利于促使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为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提供广泛的研究课题,使得大学生实践创新成果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以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和社会资源,实现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效果分析

通过上述几项强有力的举措,我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践创新教育取得了优异的成果。2010年,我系在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1项、省级奖励59项,相比以往,参赛的学生人数、获奖层次和数量都有了大幅度提高。更令人可喜的是,大学生实践创新与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紧密。2010年,我系大学生独立研制开发的“51单片机试验箱”、“PLC教学试验台”、“通用电工电子实验室成套设备”等实验设备已经在教学中投入使用,累计为我校节约设备资金10万余元。

四、结束语

机电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是培养时代要求的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明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充分的实验条件,是培养机电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措施,也是创新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和重要环节。通过所取得的成绩可以看出,改变传统观念,开拓多种途径,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大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建立长久有效的科技创新机制,对加速机电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邓春岩,陈芳,陈攀峰,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06-108.

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 篇7

一、机械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 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国内部分高校的相关专家、学者已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和实践, 部分重点高校也实施了国家级机械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 如浙江大学多层次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长春理工大学机械工程“教学、科研、生产”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等, 而现有对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研究主要侧重于通过实验教学或竞赛活动等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对地方本科院校而言, 在机械工程领域内的对学生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工程创新实践能力, 即培养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而非科研型人才。培养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 除了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外, 更重要的是对机械工程行业前沿的实时把握。针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变化, 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机械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我校“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相互融合、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锻炼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 机械工程专业按照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在调整改革原有独立于各门课程的实验项目的基础上, 构建“基础性、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多层次的研究型实验教学体系。

1. 机械基础性实验。

机械基础性实验面向低年级机械类专业学生, 主要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及技能、正确使用仪器、掌握正确的数据处理方法。首先, 在开展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之前, 通过机械机构设计综合展示与分析、机械拆装及结构分析、机械结构分析及运动简图等实验活动, 对学生进行机械设计与创新的“启蒙教育”;其次, 通过工程图学课程实训, 培养学生二、三维表达与初步的构形设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手工与计算机图样绘制能力, 为机械创新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 对机械设计理论和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初步剖析, 让学生具有初步拟定机械系统方案、创新设计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知识进行基本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能力和初步具有拟定机构系统运动方案的能力。

2. 机械综合设计性实验。

机械综合设计性实验主要面向中、高年级机械类学生, 主要分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主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实验是运用一门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设计性实验是结合各自教学或独立于各种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实验。一般是在学生常规或综合性实验训练的基础上, 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之后开设的。更进一步的设计性实验则是在指导教师出题后, 全部由学生自己组织实验, 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设计,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校开设的机械综合设计性实验包括微型发动机综合性能实验、组合夹具拼装方案设计及组装、机构运动创新方案设计实验、机械运动学、动力学参数测试、滚动轴承组合设计及性能分析实验、液体动压滑动轴承性能实验、静态与动态螺栓联接综合实验、减速箱结构分析及装拆实验、平面机构设计及运动仿真分析实验等。

3. 机械研究创新性实验。

面向机械类高年级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现学生自我训练为主,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在更高层面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工程设计能力及初步科研能力。主要由开放式实验、科技制作、学科竞赛、学生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部分组成, 以机械产品CAD/CAM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创新型实验课。采用“集中指导、分散设计”的方式, 指导学生进行机械创新设计制作, 参加各类竞赛,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机械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1. 构建机械认知实践教学平台, 培养专业认知能力, 启发创新思维。

在专业基础课程开设前, 组织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机械制造企业、科研机构等进行参观学习, 了解产品生产过程和生产装备, 了解常用生产设备的功能、工作原理及组成。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讲解, 着重介绍机械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机械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组织观看生产录像, 加强计算机仿真教学,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机械工程领域的能力。

2.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更新和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在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设计时, 不能照本宣科, 应注重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得到提升。例如, 在金工实习课程教学过程中, 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和后续金工实习。学生通过计算机软件设计出各种有创意的作品并把它加工出来, 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实习成就感, 还促进了作品的个性化。在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 课程内容在设计时应注重其综合性、互动性、启发性和完整性, 尽可能地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完成部分实验装置和仪器的安装调试, 使学生通过实验, 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 课程内容注重大型的工程系统设计, 使学生能运用理论教学环节中所学到的知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 注重自主学习与思考, 加强培养团队合作,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械基础性实验根据实验项目和内容分别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正确记录试验数据, 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分析判断、逻辑推理及正确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综合设计性实验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以问题为导向, 引导学生独立学习、思考, 以小组形式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自主完成实验项目,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研究创新性实验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查阅资料, 分析各种信息来源, 独立解决问题, 独立进行实验总结, 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4. 引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

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取长补短, 优化、整合教学资源, 建立了挂图、模型、视频、多媒体、实物装备等多种教学手段, 特别是使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与训练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将虚拟现实、计算机仿真等先进技术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去, 引进和研发相应的软件和硬件平台, 实现在计算机虚拟环境下模拟传统和现代制造的加工工艺过程, 有效地提高了实践学习的效果。自制和引进工程技术训练课程教学视频, 研制系列多媒体教学课件, 建立了工程技术训练素材库及大量案例。通过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 将课堂实物模型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相结合, 相得益彰, 既增加了学生对工程问题的感性认识, 又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了更多的知识。

5. 改革考试制度和考核方法, 提高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为了切实保证实践环节达到预期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实习热情和创新精神, 实现对实践教学的有效管理, 根据不同实践教学模块采用不同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 必须要考虑到实践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尽量做到全方位考核, 避免以偏概全。例如, 金工实习成绩, 要综合衡量学生的平时成绩、实际操作技能与质量、创新能力、实习报告等情况, 其中平时成绩占20%, 实际操作技能与质量占50%, 创新能力占10%, 实习报告占20%, 考核形式要有利于学生劳动技能、团队精神的培养, 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高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实践教学是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 邵阳学院机械工程类专业始终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根本, 建立了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现了实践教学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从而更好的满足了经济建设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机械工程类专业传统实践教学研究的现状, 构建了机械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提出了改革机械工程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培养具备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对机械工程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型,机械工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毛聪, 王向红, 尹来容, 张健, 刘志强.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03) .

[2]钟功祥, 刘竞伟, 吕志忠, 彭彩珍.提高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综合措施[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3, (03) .

[3]罗红旗.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能力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3, (13) .

[4]刘成斌.高校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 (04) .

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 篇8

1.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进入21世纪之后, 面对加入WTO后带来的经济全球化和教育的国际化, 我国提出了新的人才衡量与培养标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我校是二类本科院校, 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更加贴近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人才衡量标准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技术实践能力的集“设计、技术、管理”为一体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服装人才。针对目前服装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严重脱节的现状, 我们提出了专业培养特色, 即要充分结合行业实际办学,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尽可能实现“校企零接缝”, 学生“零距离上岗”。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全面更新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坚持市场化的办学方向, 实施技术和工程相融合, 技术与管理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素质与能力并重的培养方针, 应将服装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

2. 课程体系的建设

2.1 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

现有的课程体系是按照学科分类设置课程, 强调了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 忽视了服装行业对专业知识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的要求。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体系注重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 而对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重视不够。课程的划分上过细过窄, 每门课程自成体系, 课程之间有些内容重叠, 缺乏交叉、连贯、整合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教学方法上仍以填压式为主, 缺乏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缺乏引导启发、研讨对话、市场调研等主动性教学方式, 忽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的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1.根据服装产业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 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式,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2.课程内容建设既要注意课程知识自身的系统性, 更要强调与关联课程的交叉性、继承性, 突出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3.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课程内容组织惯例, 采用一体化大课程综合性内容组织方式;4.课程环节设置上将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实践操作有机融合在一起, 形成环环相扣、层级递进的课程体系结构。

2.2 理论课程设置

根据服装企业的实际岗位要求和服装工业发展的趋势, 我们应对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 并根据专业方向特点调整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内容, 以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主要课程设置具体如表1。

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方面, 强调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强调技术类课程的主体地位, 同时强调服装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 是技术和管理的结合, 在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 并合理地进行安排。技术类课程依据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环环相扣、逐层递进的原则进行设置, 从基本款式结构设计原理到各种款式结构变化设计, 再到综合设计 (设计、结构和工艺相结合) , 最后是主题设计 (毕业设计和企业综合实践项目) 。管理类课程要充分结合服装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 采用案例教学, 并针对实习基地、实习企业的项目为背景进行模拟训练。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要尽量根据企业实际项目、业务要求来选题, 并将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2.3 实践环节设置

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服装工程专业一体化综合实践训练体系, 克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实践教学不成体系的缺陷, 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体, 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实践训练指导计划与大纲, 建立多层次模块化训练项目体系及详细内容和切实可行的激励和管理措施, 这样才能使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具体来说, 就是要与地方或行业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 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原则, 建立符合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 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相对独立的一体化综合实践训练体系。实践训练体系采用系统化模块化结构, 通过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的集成,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逐步积累和深化、循序渐进地掌握服装平面结构设计、工艺制作、服装立体裁剪和服装CAD设计的各个环节和一整套过程, 即整个实践过程形成一个系统。实践训练体系应体现实用性原则,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兴趣爱好建立完善的实践训练考核和评价体系。对于有较强兴趣爱好的学生, 教师可以依据训练体系的要求逐一完成相应模块的训练, 教师并依据相应的标准进行评价;对于有职业资格考试需求的学生, 可以依据考试要求完成相应模块的训练, 并参加模拟考试, 提高自己的应试水平。

3. 开放型实验室建设

服装专业实验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模式, 建设开放型实验室, 既能有效利用实验室的资源, 又能增加实验的自主性, 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之成为学生自觉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场所和基地。目前, 我们已建成了三个服装工艺实验室和一间制版室, 配备了先进的缝纫设备、人台、吸风烫台和其它专用设备;建成了服装CAD室, 安装爱科服装CAD系统和格博服装CAD系统, 已经初步建成了模拟服装设计制作中心, 不仅满足了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立体裁剪等课程的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要求, 而且为开放型实验室建设准备了技术设备条件。

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不适应开放型实验室建设的要求, 需要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 以确保实验室开放教学的顺利开展, 如《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项目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和卫生制度》等。首先, 对照一体化综合实践训练体系要求, 对申请进入实验室的学生的资格进行审查, 保证实训的效果;其次, 对实验项目进行审查和预约登记管理, 学生提交实验项目的计划书, 由实验指导教师负责审查其可行性和计划进度是否合理, 并对进入实验室的时间和实验室设备使用进行预约登记, 保证实验的效果和实验设备资源的有效利用;最后, 由指导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提出改进意见, 并对优秀的项目进行奖励资助。开放实验室不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简单开放, 还是课内问题思考和实验研究的延伸, 实验内容应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 让学生在一个完全开放、轻松的环境中结合所学知识, 积极思考, 自主发挥, 形成自我创新的氛围。

4.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对专业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所谓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 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 更要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必须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在现有教师中选择一些基础扎实、可塑性较强的年轻教师通过脱产进修、在职进修、到企业挂职锻炼等途径提高业务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 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 努力形成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通过聘请知名教授和企业家作兼职教授, 为学生举办学术讲座或讲授部分课程, 及时把服装行业中的新动态、新规范、新设备、新工艺等纳入教学内容中, 使教学与当前企业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产学研交流和科技创新活动,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和素质, 使专业教师不但在学历、职称、年龄、专业结构方面趋于合理, 而且教学和科研能力大大提高, 形成更合理的学科梯队。

5. 总结

服装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服装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定要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 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企业实际需要, 课程体系设置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密切配合, 创新开放式实践教学方式, 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磊.国内服装教育大观[J].中国服装, 2006, 179:18-19.

[2]李俊, 张文斌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论文集:18-27.

[3]宋艳辉.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江科技, 2006, 2:93.

[4]白雪峰, 李沛.关于专业实验室开放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7) :848-850.

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 篇9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实验教学体系,给水排水工程

培养高素质的给水排水工程应用型人才,推动我国水工业领域的科技进步,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给水排水工程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任[1]。给水排水工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实验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教学环节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对培养新时期应用型的水工业人才至关重要[2]。因此,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给水排水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1 给水排水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构建

我校给排水专业隶属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环境工程系,目前已构建成一个集基础与创新相融合的共享型实验教学中心(如图1所示),该中心设有给排水专业基础实验室,面积850 m2,设备总资产达248万元,万元以上设备三十余套;中心还包括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与优势学科实验室—环境工程学科实验室和石油化工清洁生产工程技术中心,广东省高校石油化工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等国家级、省级开放实验室。此外,还有正在筹建的石油化工工业实训中心,其中环境检测与治理实训部和工业与市政供排水实训部,将为给排水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实习、实验等实践活动提供专业的场所。因此,给排水实验教学中心正逐渐成为专业技能培训、实验教学和毕业生实践相融合的校内、外基地,为保障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供保障。

2 给排水工程实验课程体系的设置

依托实验教学平台资源,根据专业自身发展,结合专业课程体系特点,突破原有学科与课程的界限,实行分层次的给水排水工程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设计与创新型实验3个层次(见表1),让学生更多地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了解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和技能,同时锻炼其实验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成为具有个体能力和团队意识的水工业应用型人才[3,4]。

3 加强实验过程管理,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3.1 规范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教学大纲是保证和检验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5]。根据专业规范的要求,参照国内兄弟院校的相关专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指定专人撰写实验教学大纲,规定实验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时安排、教材及参考书等,经教研室与实验室讨论、修改,再由学院、学校组织专家调研、审核、批准后执行,并不断改进和更新,切实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3.2 建立实验教学团队

实验教学团队是指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为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素质,而对新组建的实验教学队伍的一个特定称呼[6]。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建立优秀的实验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制订短期或长期培养计划,努力提高给排水实验教学团队整体素质,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7]。目前,给排水工程专业本科实验教学团队已达18人,高级职称占50%以上,其中,教授5人,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博士学历5人,近4年承担省、市级科研项目37项,总经费达60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其中核心期刊占70%以上,为提高给排水实验教学水平,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可持续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3.3 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

以往的实验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8]。我校给水排水工程的实验教学,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推到实验教学的前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学生知识的获得不仅来源于课堂和教师,还来源于图书馆、网络和团队其他成员;指导教师担任“引路人”的角色,在关键时刻起到把关定向的指导作用[9]。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立体感强、信息量大等特点[10]。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将难以理解的概念、理论变得一目了然,变抽象为形象;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大教学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实验教学内容[11]。实践表明,多媒体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而又灵活的实验教学环境。

3.4 实行科学管理,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复杂繁琐的系统管理工程[12,13]。我校给水排水工程实行独立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了各类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制定了各种激励机制,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实行“实事求是、客观全面”的考核制度,使实验室的管理科学、规范、合理。

开放实验室是培养新时期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14,15]。传统实验教学大多采用让学生在某一时间相对集中进行实验的方式。而设计性、工程性的实验往往周期较长,每组进度不尽相同,很难将几个组统一在同一时间进行实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校给水排水工程实验室加大开放力度,在预约时间内,实行“全天候”的开放管理模式,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开拓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5 完善实验考评制度

我校给水排水工程的实验教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采用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各占50%。同时,还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做了新的尝试,把成绩评定的侧重点放在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如注重设计性实验的方案设计;关注实验准备过程是否合理、完善;实验考试还突出实际操作和答辩等考核形式等。在实践中,由于这种考核方式能够较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出学生实验的情况,大大调动了学生实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助于监督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正确性,提高了给水排水工程实验教学质量。

4 结束语

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 篇10

对于一般本科院校而言, 大都属于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 培养的测绘类人才大都在测绘企事业单位、市政建设、建筑、矿山、国土资源等部门从事国家基础测绘、工程测量、国土资源调查与测量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等工作。因此, 大学在培养人才时必须适应市场需求。我们到企业及生产第一线调研时, 很多企业反映, 毕业生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对于处理综合性问题的能力不强, 创新能力不强, 专业面过窄, 知识面不够宽等问题, 反映了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基本要求

应用型创新人才既不同于拨尖人才, 也不同于普通的劳动者, 而是在生产与建设第一线从事知识应用与创新、技术应用与创新的专门人才。创新人才应具备以下要求。

1.1 具有良好的知识体系与结构

应掌握较为宽广的相关领域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应有一种“左右逢源”的适应能力, 形成综合性的、系统化的、开放式的知识体系。

1.2 善于学习、勤于探索, 掌握创新的思维方法

要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 对于未知事物要有勇于探索的深厚兴趣、正确的研究方法, 要善于在各种材料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并形成正确的体系, 既善于学习;要学会应用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类比等各种思维方法以及调查、实验、观察等各种研究方法, 善于联想与想象、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

1.3 具备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乐于实践,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分析并解决问题;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能够在解决问题时产生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或制造出新新产品, 即“无中生有”或“有中生新”。

1.4

有吃苦的精神和健康的心理以及强健的体魄

2 培养的主要措施

2.1 深化课程改革与建设,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设置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宽口径, 扩大学生知识面;二是重实践, 培养学生的应用动手能力;三是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 不拘形式, 在各个环节都应加以引导。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学科间交叉和渗透也越来越多。如果培养学生太“专业”, 学科领域太单一, 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狭隘, 不利于学生培养创新型人才, 也不利于学生就业。

(1) 加强基础及公共课的教育, 主要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及计算机等。

基本上涵盖了大学中主要的公共课程和基础课。

(2) 测绘专业课程的精简与整合。

要从测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来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实现课程结构、数量、质量的全面提升。

(3) 要增加一些相关专业课。

如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土木工程概论等。要注意其它学科和测绘学科的交叉作用, 要在精选知识、交叉融合上合理安排课程。

(4) 丰富课程的多样。

要推进课程实施方式的多样化, 除了理论型课程外, 还可以广泛开设操作型、实践型和自学型课程。创新设一些拓宽学生知识面, 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的微型课程、单体课程。

(5) 增强课程的选择性。

拓展课程资源, 积极开发建设面向学术前沿和创新实践的各类实验性、研究性课程, 增加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数量。在培养计划的指导性框架内, 允许学生跨学校、跨系、跨专业, 跨学科修读选修课程。

2.2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应用型创新实践能力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因为实践是应用和创新的基础。

(1)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要求, 认真修订实验教学大纲, 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应按照专业基础、专业、专业方向三个方面分别设置综合性实习课程。专业基础综合实习课程有测量学实习和测量平面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习课程大地测量综合实习、摄影测量实习;3个专业方向综合性实习课程有:大地测量学实习、大地测量课程设计属城乡测绘方向;工程测量实习与课程设计属于工程测量方向;地图学实习与课程设计和摄影测量、遥感实习与课程设计属于摄影测量与制图方向。毕业论文是整个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综合性实验教学的环节。该体系还需要经过在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加以不断补充和完善。

(2) 实践教学方法与管理。

加强实践过程监控, 保证制定、时间、场地、经费、指导老师“五落实”, 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记录、有成果。比如对于专业基础课《数字化测图原理与方法》的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考虑到课时限制, 老师示范讲学后留给学生的时间比较少, 则除了增加课时, 调动学生积极性外, 还应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 实行实验内容、实验时间的全面开放。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使用仪器。实践应有指导书, 在实践中应及时检查测量成果资料,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并引导学生操作积极性、主动性, 鼓励思考、创新。另外, 还应把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立项, 推进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 为学生独立承担科研课题的机会, 同时增加项目数量和经费投入, 扩大学生参与面;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院系应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各种课外学术科教活动, 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优良条件,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劢机制, 提高实验人员与教师主动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探索实践规律、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的积极性, 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加大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监督工作力度, 对所有的实验人员和教师实行定期考核, 并与其岗位津贴、职务评聘、评优评先等直接持钩, 从师资、经费、物资等方面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3)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要构建以应用型创新能力掊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要根据测绘专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要求, 认真修订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要不断更新和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紧密结合科研、工程与社会应用实践, 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和教学改革成果,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型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型创新能力的实验内容的比重, 实现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4) 建立健全创新实践激励机制。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对学生的创新业绩与成果进行认定, 并设立相应学分进行表彰鼓励, 以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

(5) 加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 从而为学生更好更快地岗位需要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3 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任务主要靠教师来落实, 如果没有一支德才兼备, 富有创新精神, 能够担当创新人才培养重任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创新人才培养就成为空话。要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体现创新导向的教师工作评价制度,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工作, 鼓励教师加强与地方测绘行业企业的沟通交流或到测绘行业企业挂职锻练, 积极争取参与一些横向项目的研究, 不断积累实践案例, 提升创新教育技能。鼓励高校吸收社会优秀人才加盟教师队伍和管理工作, 重点培养富有工作经历和实践背景的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 建设高水平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增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增强自身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2.4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健全人才培养监测机制

根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修订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加强人才培养重点环节的质量监控, 改进教学质量评价与信息反馈工作, 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健全内部人才培养监测机制。

3 结束语

探索测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意义非常大。它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做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 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宁津生.测绘工程和测绘学[J].测绘工程, 2000 (2) .

[2]周文国, 孙彩敏.测绘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测绘通报, 1997.

[3]花向红, 邹进贵, 许才军, 等.测绘工程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测绘工程, 2005 (4) .

[4]杨化超, 邓喀中.现代测绘学与测绘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测绘工程, 2006 (2) .

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 篇11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工程教育;CDIO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3-0120-02

Study on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ls of Software Talents

Based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Zhang Laomo,Ma Ying

(Henan Engineering College,Software College Zhengzhou,China451191)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DIO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ory is applied to two-year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urse of software technology, through practice in school of software in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he paper proposes a “3 +1”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built innovative project-based training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direction of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analysis of the general rules of talents training of innovation project,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mooth connection with software talent training and social needs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

Keywords:Talent Training Mode;Practice Teaching System;Engineering Education;CDIO

当前,软件产业的应用已经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软件产业及行业信息化对软件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型软件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培养目标单一、培养过程脱节,高校计算机与软件人才培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满足产业高速发展的需要,无法为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调整传统的基于科学教育的教学体系,将工程教育应用于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现软件工程专业基本知识学习与社会需求能力培养有机集成,培养方案要兼顾软件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和行业特征,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成长的个性化发展,成为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我院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创新和改革,确立以培养“工程型、创新型的软件人才”为目标,探索出了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

在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上,采纳了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能力综合培养(CDIO)的理念。CDIO理念是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国际著名工科院校创立的国际组织所提出,描述了工程教育所应遵循的培养准则,代表了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强调个人工程能力不仅应包含个人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应包含终生学习、团队交流、大系统掌控等一系列能力。然而,CDIO理念描述的是各类工程专业开展高等教育所应遵循的普遍原则,而在软件工程这个特定领域中的教育模式尚处在探索阶段。以现有工作为基础,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设计了适合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实现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能力的综合培养。

河南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在设计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始终以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能力综合培养的思想为指导,将培养目标的四个层次分解到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构建了集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了兼顾深度与广度、素质与技能的课程修读原则,保证学生所获得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具体实践课程中,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实践方法和手段,保证CDIO理念的贯彻;以基于导师制的学生工程创新激励机制作为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组织工程研发小组,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工程创新,以加强对学生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自我创新、自我创业。

在基于工程教育模式的一体化教学体系中,以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了“3+1”人才培养模式。所谓“3+1”,即前三学期,学生以在校学习为主;第四学期,不再设置课程,为学生提供半年的实战空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下述方式之一完成后继学习任务:(1)进入一家企业参加实际项目研发工作,并在该企业和学校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2)在学校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者进行教学案例的研发工作,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3)参加专业软件实训公司的培训,在该实训公司和学校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二、构建工程教育模式下的创新实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以验证性课程设计为基础,实现第一层次的技术能力培养;以实践课程为贯穿专业课程模块的线索,实现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个人能力及团队能力培养;以实训和毕业设计为载体,实现第四层次的构思(C)、设计(D)、实施(I)和运行(O)综合能力培养,从而形成了集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专业技术基础能力培养:基础实践课程

作为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坚实的专业基础是学生今后成为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保证,也是CDIO培养模式的基石。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课教学中强调验证性课程设计是基础理论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根据教学大纲,除个别理论性特别强的专业课外,其他专业课必须设置课程设计环节,且占考核评价指标的比例不得低于30%。课程设计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围绕专业课程中的知识体展开,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以及自主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个人能力与团队能力培养:方向实践课程

在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已经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工程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将软件技术专业细分为Java软件开发、.Net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四个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模块化、方向化培养。每个方向均设方向基础课一门,方向技能课三门和方向实践课一门,方向基础课程以讲授该方向的基础专业知识为主,方向技能课则讲授该专业方向所需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设计工具和实现及操作和维护系统所需的程序设计语言和工具。其中方向实践课程独立于其他课程,由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并拥有独立的学时和学分。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及其在培养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参见图1。

图1基于工程教育的创新实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在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设计时,采取的思路是:先确定合格的软件工程师所应拥有的知识体系,即需要达到的培养规格,接着确定实践课程涵盖的知识点和专业技能,以此为依据设计相应的实践课程内容,并进一步设计每门课程在讲授理论时所应关注的重点,从而使实践课程真正成为课程模块的核心。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工程教育项目设计

软件技术专业以CDIO的理念指导实践课程的建设,鉴于每门方向实践课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各方向实践课程中均引入了创新工程教育项目体系,在典型的软件工程实践课程上,由教师引导,由学生收集并提出目前在社会各个领域或企业存在的应用软件技术难题和有推广价值的基础性课题,列入项目清单;经过项目管理指导组遴选的项目列表公布给学生,由3~5名学生组成项目团队来竞争申报项目,每个项目团队推举出一名成员担任项目负责人。每个项目都配有专职指导教师,进行项目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并对每个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出现,能够使学生发挥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保证了从构思(C)、设计(D)、实施(I)到运行(O)环节的全过程模拟。

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工程项目的立项和开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工程能力强的学生因材施教。学院建立了一系列完整的学生工程项目和竞赛管理制度,从师资、场地、设备、经费等各方面予以支持。

在师资配置上,对于能够具有创意的学生项目,或在应用上有特殊价值的学生项目,允许学生自行联系学院教师作为项目导师,或由学院安排项目导师,其工作均计入教师工作量。

在场地和设备支持上,学院预留了学生创新实验室,配置了相应的实验设备,用于支持学生创新团队。创新实验室为学生团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发环境,有利于团队氛围的形成。

在经费支持上,必要情况下学院可对有价值的学生项目拨予启动经费,以支持其开展工作。

(四)CDIO综合能力培养:实训和毕业设计

积极加强实训和毕业设计,作为学生构思(C)、设计(D)、实施(I)和运行(O)综合能力培养的最后环节。鼓励毕业生进入企业实习,并以所在实习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开展毕业设计。对于未能进入企业实习的毕业生,则依托教学实习基地展开工程实训,采用模拟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和工程项目的手段,为毕业生创造出实际的企业氛围。以企业实习和工程实训作为主要手段的毕业设计方案,在培养毕业生的实际工程能力的同时,还使毕业生能尽快融入实际的企业氛围,缩短就业适应周期。

(五)建立学科竞赛激励机制

河南工程学院软件学院每年均举办学生软件设计竞赛,从中选择具有潜力的项目作进一步的发展,在竞赛项目中取得一等奖的学生,在专升本时计入成绩。同时学院重视和加强学科竞赛指导队伍建设,选拔一批科研能力强、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学科竞赛指导小组,为学生的学科竞赛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技术支持,形成学科竞赛活动的质量保障。

三、应用情况

通过教学实践,我院在以下几个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创新工程教育项目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结合点。

(二)进一步缩短了学生与企业的距离。课程设计、实训项目、实习项目,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特别是通过一年的工程实践,使学生达到了上手快、能力强、适应期短的企业需求。

(三)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从项目的组队、项目竞标、项目的分工合作等环节中,使同学们体验到了必须加强交流、相互帮助、团结合作才能完成任务的行业客观必然要求。

(四)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在项目选题、竞标、开发和管理的全过程中,同学们必须要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要有创新意识;必须要自学很多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吸收新知识;必须要熟悉新的开发工具,掌握软件开发技能;必须要熟悉软件开发规范,适应软件企业的工作要求。

四、结论

在软件技术专业办学实践中,我们将CDIO工程教育理论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结合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对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工程化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但是,应该看到专业方向建设还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如何培养软件领域的领军人物,如何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何把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值得我们继续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干红华,何钦铭,陈德人,等.工程型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13):30-34

[2]甘诚智,应用本科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6(12):297-298

[3]高峰.论软件工程化教育对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J].计算机教育,2009(3):29-33

[4]景红,何滨.关于改革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20):173-174

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 篇12

1 基础理论创新教学改革

在工程创新过程中, 基础理论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只有掌握了更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那么才可以在工程应用中真正实现工程创新。所以, 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加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以及不断完善新教学方法, 已经成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关键点。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 要想顺利的开展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活动, 这就要充分考虑到专业的实际发展需要, 还要不断扩大基础理论课的范围。除此之外, 还要按照学科的发展方向来适时的调整基础理论, 鉴于此基础理论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不断拓宽基础, 把握创新方向。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 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所属行业的发展方向, 还要考虑到整个时代的特征,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 在教学中要将学生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基础理论教学的改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 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特别强调的是, 为了能够推进专业基础理论创新教学的改革, 这就要构建一支具有创新能力、行走在学科前沿的教师队伍, 并且要将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论引入到课堂中, 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对于专业教师来讲, 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材上, 而是要与学科密切联系起来, 只有学生真正了解到自身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才可以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创新。

2 技能性、综合性、创新性以及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改革

冶金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依据专业理论模块开设了四个不同层次的实验, 第一层次, 技能训练性实验;第二层次, 理论综合性实验;第三层次, 理论创新性实验;第四层次, 开放性实验。

第一, 技能训练性实验。开展技能训练性实验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能, 还要让学生掌握重要的测试方法。

第二, 理论综合性实验。将专业基础理论贯穿起成为综合性理论, 然后再开展一系列理论综合性实验。在设计综合性实验的时候, 教师要将冶金理论的知识融入到其中, 组成严密的实验项目, 接着还要考虑到实验子项目的细节, 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还可以将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出来。

第三, 理论创新性实验。所谓理论创新性实验是指借助专业教师所主持的科研等项目要求学生利用自身的课余时间来完成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最终将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 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数据、撰写文献的能力。实验教学改革是多元化的, 这样的教学改革既可以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拓宽,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专业实习、工程实践训练方面的教学改革

冶金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教学是指教师带领着学生到对口的工矿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就业实习,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冶金专业的学生对当前行业的生产状况、行业的管理状况以及行业的技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以此将学生创新实践的兴趣激发出来。对于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 往往都是由专业教师来带领学生实习,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带领学生到一流的企业进行实习。同时学校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专业知识渊博、工作态度认真的实习指导教师, 确保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这两项活动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对于毕业实习、就业实习, 这两项实习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工程实践方面的能力, 充分结合各种类型的创新训练项目, 引导学生在实习基地上开展实践训练活动。在开展工程实践训练的过程中, 学校要与企业合作起来, 为学生提供开展工程实践训练的空间。现阶段, 很多学校开始通过与一流企业合作来不断扩大自身的科研基地, 这样做不仅便于学生开展实践训练, 又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4 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的新措施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很多高校都制定了新的专业培养计划, 这些新的专业培养计划中明确指出每一位学生要获得2个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之后才可以顺利毕业。这一新的专业培养计划不仅受到了学校专业教师的重视, 还受到了学生的重视, 很多专业教师在研讨以及论证之后, 其认为学生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来提高自身的创新学分。第一, 学生要踊跃参加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例如:星光杯、创业计划等项目;第二, 学生要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 并且要完成实践、撰写研究报告等多个环节, 最终撰写出来的论文将成为验收的主要指标;第三, 参与到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项目中, 学生在工矿企业实习完之后, 要将自身的创新成果提交给指导教师, 以此来获得创新学分。学校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学分这一新举措, 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激情, 并且学生在撰写科研项目报告、实验研究报告的时候, 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5 总结

为了能够培养出社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这就要求高等院校要努力培养出“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对于冶金专业工程来讲, 学校要从基础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工程实践教学、课外科技活动等多个方面来进行改革, 以此来达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邵辉, 龚方红, 徐萍, 葛秀坤, 赵庆贤, 蒋必彪.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活动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09) .

上一篇:无机颜料下一篇:利用错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