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创新人才

2024-09-30

药学创新人才(精选10篇)

药学创新人才 篇1

摘要:化学实验对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必须对化学实验进行全面改革。

关键词:改革,化学实验,培养,创新人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决定》明确地指出了21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 无数科技发明创造都来自于实验, 对化学而言, 更是如此。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而实验教学正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前,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迎来了飞速发展的大好时机,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我院和全国许多高校一样, 经过院校重组、专业调整后, 学校的规模和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提升。然而, 我校医、药专业的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化学实验由无机、有机、分析、物化、药化等几个相对独立的分支组成, 这种模式强调对化学基本理论的验证和化学基本操作的训练, 在医学、药学化学教育中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但其效果日益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为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我们必须对实验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1 优化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1]。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支配下, 长期以来, 一些地方医药院校的化学实验教学严重滞后于化学科学发展的步伐, 普遍存在五大问题[2,3,4]:一是化学实验体系大多按无机、有机、分析、物化“四大块”构建, 各实验课间缺少相互联系, 尚未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不利于反映学科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二是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不够, 与现代化学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发展相脱离;三是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偏少, 注重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训练的力度不够,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对环保问题关注不够, 对学校和社会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五是实验学时偏少, 同时又有重复交叉性实验。所有这些将严重制约、阻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针对上述这些问题, 我们首先要优化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内容。借鉴一些综合大学成功的经验, 结合医药院校本身的实际情况, 我们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药物化学这些课程的实验综合考虑, 组成一个实验体系, 形成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来组织完成实验教学, 避免了重复交叉性实验, 提高了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 大大激发了他们实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首先是基础实验。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实验的单元操作练习、基本操作训练和一些小型实验, 例如:分光光度法测定、标准溶液配制、称量练习、食盐精制、氨基酸的薄层层析分离等。基础实验是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熟悉实验仪器、学会实验方法, 为综合性实验准备条件、打好基础。

其次是综合性实验。主要内容是各分支学科重要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 包括多步复杂和较大的实验, 把无机、有机合成及药物制备的实验与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结合起来, 完成对产物的结构表征、组成分析和性能测试, 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通过综合性实验, 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技术知识, 而且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最后是设计性实验。按照一定命题, 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 设计实验方案, 分析实验结果, 得出实验结论。这一部分的实验对象应是高年级的同学, 而且可以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来完成。另外, 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 老师的科研课题, 都可以作为这一层次的实验内容, 让学生尽早了解学科发展前沿,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开展科研的初步能力。

2 推行化学实验微型化, 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微型化学实验是近20年来在国内迅速发展的一种化学实验新方法、新手段, 是绿色化学的重要内容。微型化实验具有节约试剂、降低污染、操作简便、安全等优点, 同时也可强化素质教育的作用, 使学生将来具有引导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素质。因此, 在实验内容的选取方面, 一方面要体现环保意识, 避免一些污染大、能耗高的实验内容, 体现绿色实验;另一方面, 要尽可能将化学合成实验改为半微量实验。

3 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在科技讯速发展的今天, 计算机技术给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动力, 多媒体的运用无疑给医药院校中的化学实验教学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也是适应现代科技教育的必然趁势。为提高实验效率, 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要开发一些合适的《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等多媒体课件, 使学生在校园局域网上进行模拟学习。在这方面, 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今后, 在继续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上, 应进一步挖掘网络教学的潜力, 开发基于Web的网络实验教学平台, 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实验课程的预习、预约以及实验报告的在线提交等, 将实验教学延伸到课前与课后。

4 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既有老师的教, 又有学生的学。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在实验教学前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内容、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 然后, 让学生开始做实验。这样, 学生依赖老师, 课前很少预习, 提不出问题;实验过程中, 按照实验操作步骤按图索骥, 整个实验下来, 学生收获不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我们要求学生实验前认真预习有关实验内容并进行讨论, 提出本次实验的难点和疑点。在教学方式上, 根据实验教学的特点, 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使学生完成基本操作的系统训练。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只用很少的时间扼要地讲解学生未接触过的基本操作、应注意的问题及回答学生的疑点和难点。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辅导并及时纠正, 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报告中强调实验讨论内容, 难点和疑点的解答,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切实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素质, 不单纯以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判断学生实验的好坏, 而应看学生在实验过程的实验能力、操作技巧、创新情况等而给予公正全面的评价, 这就要求教师应随时深入到学生中, 观察、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

实践证明, 改革化学实验教学, 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今后, 我们将不断完善实验教学改革, 集思广益, 开拓创新, 为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药学专门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磊, 李志林, 马志广, 徐建中.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改革化学实验中心教学及管理体系[J].实验室科学, 2006 (, 12) :6-8.

[2]梁英.化学实验室建设与实验体系改革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23 (9) :108-109.

[3]金乐.论我校开放式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4, (6) :65-66.

[4]刘杰风.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优化管理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23 (12) :190-192.

加强实验室建设促进药学人才培养 篇2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 人才培养 药学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163-01

教学和科研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实现教学与科研互动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术声誉及社会影响力,服务于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重要前提[1]。实验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首要途径[2]。同时,由于实验室是学校实验教学与科研创新的基地,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确保教学任务完成、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点,也是能充分将高校人才教育及科研工作的结合点。所以实验室建设在培养药学人才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校扩招、迁入新校区,实验室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是相关的实验室建设问题,如何将学生培养工作融入到实验室建设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科研素质能力的培养,是我校实验室建设遇到的热点问题,也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现就我校已开展的工作浅议实验室建设与药学人才培养的关系。

1 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准备中,加强实验室建设工作

实验准备工作是保证药学实验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以往的模式是实验准备人员预先将所需的试剂、器械、材料、培养基等准备好,学生不劳而获。课堂上指导教师将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和预期结果等详细讲解,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之,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没有参与到其中,所开设实验往往起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扩招和实验室教学面积扩大引起的实验人员紧缺问题也非常严重,所以我们引入学生参与到实验准备环节[3]。通过对在校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对药学实验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实验准备工作中来。从实验准备、实施及数据处理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式学习过程。这种模式能弥补传统实验模式的不足,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指导者。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符合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目标。如在“缓释片的制备及释放度的测定”实验中,在实验准备前一周要对参与实验准备的同学提问:要做的布洛芬缓释片是哪种类型,处方中的羟丙甲纤维素有何作用,采用何种工艺制备,如何对其进行质量检测,通过前期对片剂的学习,学生会对该处方有笼统的了解,经过实验准备前的预习及提问,其中涉及的关键点进一步被强化,同时,在实验准备中,我们鼓励学生在工作中多思考勤思考,通过准备实验,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加深和巩固,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也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

我们通过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准备工作,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及动手能力的提高,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在对学生实验准备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学生参与准备实验的热情较高,从实验中得到了知识的巩固和提升,有70%以上的学生通过准备实验对药学的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说明这种方法也符合高校本科教学的需要。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学生实验内容的深入,实验室的相关管理都得到加强和完善,如仪器使用的规章制度,实验室的账务管理,人才管理等。同时由于学生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一些大型设备的利用率得到很大提高,如透皮吸收池,溶出度检测仪等等。

2 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促进实验室人员科研水平的持续提高

药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 技术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药学本科生从大一开始就安排有各门课程的教学实验, 但是在大三、 大四开始做专业实验如药剂,药动实验时,学生对于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验仪器使用知识方面十分薄弱。为此,学校引导部分优秀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 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科研课题,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级“挑战杯”课题与校级苗圃工程课题,通过形成课题小组与教师形成“一对一”的互动,教师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研究方法和科研思维观念的同时,也加强了自身的业务能力。如制药实验室通过校苗圃项目“蒽醌类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工艺研究”让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到其中的研究工作中,学生自行设计处方和评价指标,带教老师只是简单的进行指导,通过该实验,培训了学生们的科研意识,同时也熟悉相关仪器的操作方法,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在带教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的科研工作,其创新能力也会大大加强。从而不断完善教学项目,为本科实验教学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如我校在大四开展的药动实验“大鼠肠灌流实验”,该实验就是通过学生不断的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做相关肠灌流实验,发现其实验方法和检测方法都比较稳定,我们通过学校的实验项目立项活动中将其开展到本科实验中。目前,该实验良好有序的开展。

3 结语

实践已经证明,对于高校学生的培养工作,不能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中。要有序的把学生引导到实验室中,通过将学生引导到实验室中,加强了实验室的建设,如规章制度的完善以及对实验人才的培养。同时,实验室长期不懈的建设又会带动实验项目的改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将得到大大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长此以往,学校的教学科研将会驶入良性循环的快速通道上,科研实力将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沈建箴,姚华英.从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谈临床实习教育[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5(1):11-18.

[2]Visschers-Pleijers AJ,Dolmans DH,Wolfhagen IH,et 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ofa questionnaireto identifylearning-oriented group interactions inPBL[J].Med Teach,2005,27(4):375-381.

药学创新人才 篇3

1 当前药学实验的模式

药学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学期到毕业,实验课一直贯穿其中。实验教学作为整个药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及该课程目标的实现。目前,药学实验存在着许多问题:

(1)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内容陈旧、过程死板,很多统编的实验教材已有10多年的历史。教师根据实验讲义指定实验材料、实验仪器等,实验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验证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学生的实验还是按照实验目的、原理、过程、注意事项、讨论的格式,停留在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基础上,学生自己不能设计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很少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只是照本宣科被动地完成实验,学生实验时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兴趣也很难提高。

(3)由于实验设备、方法、步骤等多年一成不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答游刃有余,养成了教师实验带教的惰性,创新意识不强,知识更新速度慢。

(4)学生自身的惰性,很少有学生在实验课前认真预习实验,一旦进入实验室就直接按照实验讲义机械地操作。而且学生实验一般都是2~3人1组,有些学生经常旷课,抄同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书写时学生对于数据中出现的错误不能正视,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涂改或抄袭别人数据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如此环境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实验学习的热情、主动性和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在操作技能、实用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从培养学生熟练的分析操作技能,独立工作能力,创新性思维和运用药物分析理论及有关基础与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出发,这些问题亟待我们去面对和解决。

2 改革传统实验内容

2.1 更新实验内容

近几年来,随着自然科学的研究发展,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不断发现。实验改革除保留一部分传统经典的实验方法之外,还应适当引进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及使用。比如超临界流体萃取Fsupercritical nuid extracti0n.SFE技术,超微粉碎技术。这样,学生既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又对当前药物研究和生产所使用的新技术有所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跟上药物研发时代的步伐。以天然药物化学为例,实验课可安排给学生一种中药,让他们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该中药的所含成分,自行设计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精制和鉴定的整体实验方案,教师对实验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自己操作实验过程,进行药物的提取、分离、鉴定,最后将研究结果整理成论文。做完这个实验,学生就基本系统地掌握了天然药物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大量知识,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现象、新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动性,从而有助于发挥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开展学生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综合知识或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让学生自己查阅和收集文献资料,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和完善实验方案。实验结束后,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进行充分、具体、深入地分析,以科技论文的形式提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综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各种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学生能做到“以我为主”,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订方案、设计实验、分析总结等方面的独立能力训练。例如中药药剂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与创新性强的特点,与临床上用药息息相关,这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我们可在药剂学实验中安排开设多种剂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给定学生一个传统中药丸剂“西黄丸”,改进为“西黄软胶囊”。这就要求学生先查阅有关资料,提出剂型改进的理由,进行处方分析,设计西黄软胶囊的提取、制备工艺方案,并对改型后的软胶囊初步拟定实用可行的定性、定量质量控制标准,最后通过实际操作制备出合格的产品,进行稳定性观察,有条件的还可进一步进行药理、毒理实验,设计成一个新药的研发过程,让学生通过这样的综合性实验,系统掌握了药物研发的程序和步骤,努力培养主动性、实用性人才。

2.3 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课是严格按照课程表安排进行的,学生只能在实验课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师把实验仪器试剂都准备好,学生只是根据实验步骤被动的做一些验证。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拿出一些实验室向学生开放,鼓励一部分学有余力、有创造激情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他们可以自带实验项目,也可以参与教师的课题只要他们列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并写出申请报告,就可以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研究,独立探索的良好氛围和空间。

2.4 培养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

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的主体,只有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才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现在许多高校年轻的实验技术人员都是硕士以上学历,他们希望能够带教,让自己的知识学以致用。而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实验带教,对实验课程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对实验的准备工作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一些实验细节问题上就会加以改进和提高,更好的促进实验教学质量。作为实验室管理人员还应注重实验成本的核算,节约实验资金。

3 结束语

丁肇中先生说过:“我是通过自己实验得到诺贝尔奖金的中国人,希望从此以后能够摆脱中国人轻视实验、过分重视理论的旧传统。”可见实验教学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性。所以实验改革直接影响到人才素质的培养。只有不断地思考、探讨、改进药学的实验教学,从层次、内容、形式逐步完善,把实验改革落实到实处,确实把培养具有创造意识和实用性强的人才作为出发点,才能为中国医药行业培养出更有潜力的高素质实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垒.CO2-SFE的萃取原理及其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中的应用[J].研究进展,2008,5(9):29~30

药学创新人才 篇4

关键词:就业和社会需求; 导向;药学人才; 培养策略

人类进入21世纪,与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的医药行业,被誉为永久的朝阳产业,而为这一产业培养人才的药学教育倍受关注和重视。药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药学教育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何培养和培养什么样的药学人才是高等药学教育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形势下,确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药学人才培养策略是高等药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和目标。

1.建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药学人才培养策略的重要性

1.1确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策略是高等药学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等药学教育自1906 年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100 多年的历程,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级药学人才,为中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发展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07年,设置药学类、制药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共472 所,是1978 年(41所)的10.98倍,是1999 年(96 所)的4.92 倍。其中本科院校269 所,医学高等专科学校38 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含高专)165 所。[1] 而单从本科专业设置情况来看,从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等药学类专业设置获得迅猛发展(见表1)。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7年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正如《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谈到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时指出:“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1世纪的高等药学教育,也必须是注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约高校生存空间和生存能力的因素,从根本上讲不是学校占地面积和学校规模,而是学校以质量与特色为核心的竞争优势。为实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发展的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到提高质量上来。高校在市场经济下,成为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一个部门,受到市场规律、价值规律、经济规律的配置和制约,也受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羁绊,其产品(即培养的人才)是否有需求(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和欢迎)、有价值(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将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 高等药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必须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改革观念,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对毕业生思想品德、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这样才能生存并发展。[3]

1.2确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从1999年以来持续扩大招生,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145万逐年递增,到2009年将达到611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断严峻,其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应届高校毕业生当年9月份的初次就业率一直在70—75%之间,到当年的12月份统计,也有相当大数量的高校毕业生没有落实就业岗位,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成为高校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形势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是教育为人民服务,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就业是民生之本,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的成才立业,寄托着数百万家庭的希望;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毕业生就业状况是社会检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认同和选择。要坚定不移地推动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模、结构和质量的需求,推动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层次、教学内容方法、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改革与发展。[4]

从药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来看,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以来,我国医药行业获得迅猛发展,对药学类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在我国高等药学教育规模较小的情况下,药学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毕业生就业根本不是问题,药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令人羡慕的。而随着高等药学教育的迅猛发展,药学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正发生改变,供需比将日趋达到平衡,药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已见端倪。我们以沈阳药科大学近年毕业生数量增长和就业情况为例,该校作为高等药学教育领域里的重要院校,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见表2)。

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应该预见到药学类专业毕业生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就业压力,未雨绸缪,及时确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药学人才培养策略,使药学人才培养的规格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标准,才能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2.确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药学人才培养策略的途径

2.1准确定位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各高校纷纷设置药学专业,高等药学教育办学规模快速膨胀,但由于一些高校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都比较欠缺,导致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很多高校都是以化学为专业学科基础开办药学类专业,缺乏系统的药学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环节,专业教育目标模糊,缺乏针对性。这是我国当前高等药学教育存在的显著问题。如何在高等药学教育改革中解决这一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是一个人口数量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医药产业是重点扶植发展的战略产业。根据我国医药事业发展规划,我国将由一个医药生产大国转变为医药强国,新药研制将由仿制为主向创制为主转移,因此,医药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一批研究型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且需要大批能够从事一线生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每所学校都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办学模式、办学层次、办学规模上准确定位,忌求高(高层次)、求全(类型全)、求大(规模大)。[5] 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求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就业和社会需要为导向,准确定位本校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对人才专业层次和专业机构的需要。例如,药学人才的培养应准确定位于两种类型,即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是指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相衔接、从事药学基础性研究与创新药物研制的人才;而应用型药学人才又可分为能从事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的工程技术工作,具有原始创新、产业研发能力的创业型人才;能解决药品开发、生产中工程技术问题的技术型人才;能解决药品质量控制和安全合理用药等问题的药师型人才;能进行科学决策、组织协调和管理的医药经营管理型人才。[6]

2.2紧跟就业发展形势,调整药学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大众化教育”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是高校必须履行的社会职能。因此,高校要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更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缺乏需求,形成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因此,高等药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才质量为基础,不断调整药学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必须围绕着创制新药和合理用药两大中心任务作出相应的调整。

当前药学类专业人才工作范围发生变化,主要包括教育、科研、商业、制药工业、药监药检、医药技术信息与专利服务以及医院药房、社区药店等诸多就业方向,药学教育必须在学科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例如,在药学和中药学专业教育中,由化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适当削减与化学相关的课程和学时,增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相关的课程和学时,如生物相关学科——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与药物生物技术等;医学和治疗学相关学科——医学内科学基础、传染病学、临床药理学、临床药代动力学、医学心理学、沟通技术等。为医院药学部门和医药工业营销部门、商业企业培养急需的药学专业人才。药学专业(即大药学专业)学制仍为4年,培养的药师即通科药师,或称药剂师。其专业岗位包括:医疗机构药品调剂、药物制剂、药物质控、药品供应管理,工业、商业企业的医药代表和社会药店等岗位。[7] 特别是引入药学服务概念,逐步破除传统药学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偏重于化学药物,服务范围过窄,只重视研制、开发、生产药品的药学理科、药学工科、药学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等工程技术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社会药学服务类专业很少,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的弊端,设立临床药学、执业药学等药学服务类专业,以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对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强烈需求。[8]来自教研部门的观点也符合这一要求:课程设置要拓宽口径,增加适应性。主干课程应当包括数学、物理、计算机、化学、生命科学、基础医学等知识以及涉及药品生产、检验、流通、管理和安全、合理用药的相关课程,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既有利于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增强其对药学学科迅速发展的适应能力。[9]

2.3紧密联系用人单位,加强多方面合作,高度重视专业实践

药学学科是一门极其注重实践、依赖于实践的应用学科,药学学科的所有理论构想、创意、验证和研究都必须依赖实践来完成,如科学实验、科技成果工程化、科学研究方法、生产经营等等。而高等药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无论是研究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最终都必须依靠专业实践来验证其专业知识和能力是否适应实际需要,这也正是验证药学人才是否适应市场需求。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多方面合作为这种验证和按就业和社会需求培养药学人才提供了直接而有效的途径。

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多方面合作,可以包括学校与制药企业、医药商贸企业、医药研发单位、药监药检单位、医疗卫生单位等合作,其形式除了包括在相关单位设立教学实践基地外,还可以请相关单位的专家给学生授课,指导学生毕业实习,联合进行课题研究,学校专家或学生帮助解决单位中的实际问题等等。这样密切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不仅使学生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还能学到课堂上、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更能使学生和教师紧贴社会,教师按照社会需要培养学生,学生按社会需要提高自我,药学人才培养才能跟上社会的需要和发展,不至于与就业岗位社会需求相脱节。

2.4 加大就业工作的领导和投入,加强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

高校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抓好“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把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就业管理上,把就业工作作为学校的一把手工程,并加强内涵建设,充分认识到就业是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和建设发展的重要工作。在就业服务上,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资源,开拓和培育广阔的就业市场;加强就业信息网的建设,提高就业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大力组织好校园双选会,探索其他形式的就业渠道,搭建广阔的就业平台。在就业指导上,加强师资建设,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加强对毕业生的“三知”(认知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三观”(人生观、价值观、“大众化”的择业观)和“一个意识”(创业意识)的教育;引入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课程,建立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在就业研究上,通过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调查、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以及医药行业、药学领域内杰出人物的职业发展道路分析等,为学校培养怎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毕业生怎样才能在社会上更好地成才提供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1] 彭司勋. 中国药学年鉴.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

[2] [3] 金华.高等药学教育改革之浅见.药学教育.2002年第l8卷第l期:4

[4] 周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以赴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5] [6]徐晓媛.吴晓明.中国高等药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展望. 中国大学教学. 2008 年第1 期

[7] 吴永佩.颜 青. 药学教育改革与医院药学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中国药房 .2004年第15卷第9期

[8] 吴春福.关于药学服务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药学教育.2004年第20卷第2期:1-2

[9]王延风.李野.罗向红.刘玉成.高等药学教育质量管理的新思路. 药学教育. 2006年第22卷第1期

课题项目:本文是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等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与就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6AIS020012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药学创新人才 篇5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加强高校学生支部建设的必要性

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 是有效组织和实施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和培养的基层组织, 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以学生党支部建设为载体, 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与学生党员个人成长需要有机统一起来, 培养和提高学生党员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能力, 对于促进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1. 保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先进性的需要。

在2008年召开的第十七次全国高等学校党建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高校党的建设必须围绕高校的改革发展, 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2010年5月,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正式发布。规划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明确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的战略布局。[1]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应当把握时代脉搏, 贴近学生党员的特点, 在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目标、内容和形式上发挥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独特引领作用。结合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的共性问题, 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 激发其内在成长动力, 以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2. 促进大学生党员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校学生党支部有别于其他环境下的基层党组织:主体是学生党员, 他们既是学校中的普通学生, 又是党组织中的一员, 各方面处于学习的成长阶段。因此, 在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中, 应贯彻以人为本的要求, 将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与学生党员个人的成长有机结合, 把握学生党员的成长规律, 使支部活动成为学生党员能力培养的平台, 把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成才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 引导学生党员自觉地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党员的责任与义务相结合, 在满足学生党员自我发展的需要同时, 提升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培养质量, 实现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

3. 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有效途径的需要。

基层党支部是学生党员教育的基本阵地, 党员的教育, 支部是关键, 要有效地教育学生党员, 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堡垒。[2]进一步强化学生党支部“教育”职能, 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与学生党支部建设目标相结合, 发挥学生党支部在学生党员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上的教育载体作用和引领作用, 对于在新时期, 结合党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对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进行创新和实践, 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科学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二、基层学生党支部活动的创新与实践的途径

近年来, 作为全国三所独立建制的药科院校之一, 广东药学院确立了建设高水平医药大学的目标, 不断加强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 针对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创新与实践, 务求使学生党支部的活动内容和载体更贴近学生党员的成长规律, 发挥党支部的教育作用, 使学生党员在参与支部活动过程中, 自觉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党员的责任与义务相结合, 促进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

1. 运用党支部活动项目化管理理念, 促进党员创新意识的培养。

近年来, 伴随高校学生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 对党员教育培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但党员教育培养理念和形式单一, 重发展而轻后续教育;党支部活动缺乏吸引力, 组织生活质量不高等问题, 都严重制约学生党员参与支部建设的主动性, 学生党员的创新意识得不到激发。因此, 我院将党建工作项目化理念引入学生党支部建设, 以富有生命力的项目运行模式激发学生党员的创新意识, 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党建工作项目化理念来源于先进的管理学技术, 是指像抓项目一样开展和管理学生党支部活动建设。我院通过制定实施“学生党员活动项目化管理”, 以项目申报的形式让学生党员自己决定开展组织生活的形式与内容, 使各党支部形成自主、自动、自觉地接受教育的行为诉求, 引导学生主动将成长需求与学生党支部的建设目标相结合。活动以学生党支部为单位, 引导学生党员结合学校党建发展方向, 认真分析论证, 提出详细可行的党建项目方案;实施中, 通过发现问题、落实措施、确保党建项目顺利进行;项目实施后, 加强后续管理, 完善配套, 努力形成长效机制。如在活动中, 我院学生党支部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需要, 开展立足专业特点的学习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立项, 通过传扬中药传统文化, 健全学生党支部学习机制;结合以建设服务型学生党组织的需要, 关爱关怀为主题, 为少年宫智障儿童服务, 发扬学生党员服务社会的志愿精神;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 开通支部博客、支部微博, 宣传党的历史、理论知识及形势动态。党支部项目化管理理念的运用, 有效拓展了学生党员对党支部建设的参与程度,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 运用团体辅导技术, 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成长辅导。

团体辅导是借助团体并通过团体活动帮助个体解决自身问题或人际问题的一种教育方式和过程。[3]除了运用在心理辅导上, 团体辅导还可以结合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发展需要,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和全新的理念, 运用于大学生基层组织活动中, 创新基层组织生活, 激发党建工作活力, 为高校党建工作者开展基层工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思维。[4]

在实践中, 我们发现学生党员的成长中存在一些共性:如入党后目标感缺失, 对党员身份意识程度不高, 对如何发挥好党员的模范作用方向不明确等。这些问题往往在一个党支部中有不同程度的共性表现, 针对问题的解决, 我院以学生党支部为团体, 将团体辅导技术引入学生支部活动, 创新支部活动的形式, 开展“我是党旗一抹红”一系列主题支部活动。活动将团体辅导活动模式引入学生党支部活动, 通过“我的庄严时刻”, 帮助学生党员回顾入党的经验, 增强党员的使命感;通过“我的榜样我的梦”环节, 帮助学生党员树立心中的榜样, 发挥榜样对学生党员成长的激励作用, 增强方向感;通过“我是党旗一抹红”环节, 引导学生党员正确履行党员义务, 增强责任感。实践证明, 通过团体辅导这种有效的教育活动, 以支部成员间的学习、讨论和交流等形式, 引导学生党员强化党员身份, 促进学生党员自我认知和教育, 有效提高学生党员对支部活动的参与热情, 对学生党员的成长发挥积极有效的引导作用。

3. 发挥朋辈引导作用, 促进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

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的先进代表, 学生党员的成长体现在学生党员先进性的表现上, 体现在学生党员能够自觉、主动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并以此促进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因此, 在学生党员群体中要树立激励他们成长的标杆, 塑造优秀学生党员的形象, 发挥朋辈的引导作用, 促进学生党员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为了发挥好优秀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 我院注重为学生党员提供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的平台。以学生党支部活动为载体, 每年举行“永远跟党走”党员风采大赛, 以“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 由各支部推选出的优秀学生党员代表, 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党员信仰坚定、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良好形象。活动在广大学生党员中营造了创建先进、争当优秀的氛围;学生党员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不断加强党的核心思想修炼, 学习专业知识, 培养培养综合素质能力, 是大学生涯中永不褪色的旋律, 促进学生党员引领和带动广大同学的共同成长的先锋作用发挥。

4. 强化社会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党员创新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必须参加社会实践, 把自己所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 推动学生创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学生党员的培养中, 我们认为各类的专业实践活动是引导党员将党员意识转化为党员行为, 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我院通过立足专业, 将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引入学生党支部活动, 引导学生党员运用专业知识, 服务社会。如通过与制药企业的合作, 与企业党支部建立共建关系, 组织学生党员运用中药学专业知识, 深入社区开展各类中药知识科普活动;利用暑假, 组织学生党支部到各类中药标准化种植基地开展中药种植技术调研和推广等专业实践活动。要使学生党员通过支部活动, 深入社会基层, 实现专业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在参与过程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 增长才干, 提高创新能力, 树立社会责任感, 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2010-2020人才规划,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2010, 6, 6.

[2]党员教育工作实务.红旗出版社, 2012, 1:54-55.

[3]曹静.团体辅导与学生成长.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0, 6.

药学创新人才 篇6

关键词:协同创新,药学,人才培养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医药行业平均以16%的年均增长速度快速发展,因此,对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专业背景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药学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新药开发研究、药品质量控制、临床药学、医药营销、药物制剂生产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而高等教育是培养药学专业人才的主要资源,在充分利用协同创新计划的契机下,构建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所谓“协同创新”计划,重点就是要把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学科交叉集成等重大问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而通过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研究所、高校与企业、高校与政府以及国际合作来协同创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模式和平台,同时实现高校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1]。

1建设湖南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是新时期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重要举措,对进一步发挥高校创新引领作用、推动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四化两型”、“四个湖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公布的名单中,由南华大学牵头申报的面向科学前沿的“分子靶标新药研发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湖南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立项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湖南急需、国内一流”的要求,充分发挥南华大学和协同高校多学科的优势,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我省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协同创新能力,为国家重大需求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分子靶标新药研发协同创新中心”以南华大学为牵头单位,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和湖南恒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协同单位,武汉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为主要参与单位,在协同创新的管理体制下,通过科研平台共享、学科相互融合和人才相互交流等手段,形成一个学科前沿型协同创新实体。中心主要依托的学科为南华大学湖南省“药学”重点学科。该协同创新中心还重点围绕药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生招录等核心问题,提出了构建药学专业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

2协同创新体系下构建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2.1优化培养方案,全面提高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和建设过程,着力优化药学专业培养方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点做实两项“工程”:1全面推进本科生“质量工程”。计划每年从本科生中招收50名左右优质生源进入协同创新平台学习,实施“卓越药师培养计划”。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积极实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培养模式。2积极实施研究生“创新工程”,着力调整和优化药学专业各方向的培养模式,全面提高研究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2]。3推进精英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和建设过程中,按照本科、硕士、和博士一体化的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药学实践和药事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及沟通能力,全面推进精英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3]。

2.2协同各高校的相关专业,优化药学专业课程设置

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和创建以来致力于优化各协同高校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药学专业课程设置,使之更具有开放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不断增加协同单位和南华大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资源共享为药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同时,南华大学大力加强和协同高校共同进行课程和教材建设,构建面向药学专业科学前沿需求的跨学科课程体系。1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和目标,科学设置课程总量,并注重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和自主实践课程课时的合理分配。课程设置时体现融合性和科学性。2加大面向科学前沿的学科交叉课程,由专业学位委员会统一规划,统一设计。课程设置中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突出个性化培养。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创新潜质和实践能力。3课程设置中加大实验课程比重,强化动手能力培养。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的实验平台和科研资源,建立自主型、开放式和探索性的实验课程体系,夯实科研基础,加强科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4课程设置强化自主实践环节,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环节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学生可自选科研课题,自主提交科学研究计划,书写提议、管理研究计划、分 析数据、口头 和书面表 述研究结果[4]。

2.3扩大药学专业招录层次,深化导师联合培养体系

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和创建后不断提高药学专业学生招录层次。协同中心逐步启动并开展了拔尖研究生工作的录取,主要从药学、化学、临床医学和生物学专业中招生,增设本科直博生和硕博联读生两种类型,并实行南华大学与协同高校间跨校和双(多)导师联合培养。在药学专业本科生中进一步推行“导师制”培养模式,进一步在研究生培养模式过程中也开展了合作导师培养模式。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的平台推广和实施研究生合作导师培养模式,合作导师来自校内跨学科合作导师、协同企业机构合作导师、协同高校中南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合作导师以及海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导师。在实施过程中,合作导师培养模式能有效提高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加强研究生导师学术水平,推动科研平台搭建,全面提升学科综合力量[5]。

2.4整合创新资源,促进药学专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中心在教学科研基地、创新平台、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创新要素方面加强整合,促进药学专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南华大学分别与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和武汉大学签订了有关人才培养、招生就业、教学实习、师资聘任及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协议;成立了多个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初步构建了人才培养的基地网络。南华大学及各协同单位在分子靶标新药研究领域达成了300余台仪器设备共享共用的协议。其中建成有药物基因组(蛋白质组)学实验室、血管生物学实验室、细胞信号转导实验室、细胞增殖与分化调控实验室、天然药物开发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药物分子结构模拟计算机工作站等七个科学研究专业实验室,聚集了馆藏图书1,500余万册,电子图书约1,000万册;另外,共享的数据库约8个,其中中文数据库有维普、万方和知网等,外文数据库有Springlink、ElsevierSciencedirect等。南华大学与协同单位达成了“协同 育人”的人才培养共识。针对学生培养与科研前沿结合不够紧密和科研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充分利用各协同单位及参与单位的生源、师资、国际合作、实验条件和教学试点等优势,采用自主招生、学分互认和研究生导师轮转等协同方式,充分弥补南华大学在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资源分隔的缺陷,让各协同单位最优秀的科学家参与教学,让最拔尖的学生在科研中成长,从而形成“寓教于研、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能力。

2.5校企联合基地建设,提升药学专业人才素质教育

以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为出发点,联合具有优质资源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大力促进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与科技、生产相结合[6]。实习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校企联合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建立高质量、稳定的校企联合基地为学生迅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7]。目前已与协同单位湖南恒生制药有限公司联合,建设“恒生制药长沙研究院”及“恒生制药中药产业现代化基地”,紧密结合分子靶标新药研究的需要,重点加强了新药构效改造、规模化制备、质量控制与药物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高级人才培养,此外,南华大学于2006年和2008年分别与湖南景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作,建立了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与紫光古汉集团衡阳制药有限公司与湘北威尔曼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2个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通过与知名企业联合基地建设,逐步提高南华大学药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学生将理论学习与企业中的实践紧密结合,整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2.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提升师资力量

协同创新中心现聘有高水平教学研究人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杰出青年专家,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芙蓉学者,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积极引进湖南省海外名师等。利用协同创新平台促进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地选派重点培养计划的学术带头人后备力量和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或国内访问。同时建立了人才引进机制,先后引进了博士和专业高端人才,大力促进教学师资和科研团队的稳步发展。

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篇7

1 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和现状

高职药学教育是培养具有必要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医药生产、管理、营销、流通第一线技术人才的摇篮。因此, 大力发展药学高职教育对推进我国药学事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思想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社会的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相适应。因此, 高等教育的设置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 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的技术结构是自动化、半自动化、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手工劳动并存, 即知识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并存的多层次结构。在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院制剂室, 需要大量制剂工艺、检验、营销等职业技术人才。针对这些情况, 必须加快发展高职药学教育, 推进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对医疗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 目前的药学职业教育已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高职药学教育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适应, 知识更新缓慢, 跟不上现代药学发展和社会对药学的要求, 高职药学专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人才培养模式是改革的关键性问题, 它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培养途径、师资队伍建设等要素。高职药学教育要针对以上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寻求一个最佳的、符合目前我国医药卫生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2 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要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为核心, 改革专业设置方向, 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是以技术型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 其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成为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和生产实用型人才。因此,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概括为培养具有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够从事药品生产、检验、营销、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制备一般药物制剂等工作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医药专业人才。

3 高职药学专业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与高校本科教育的主要区别是培养技术性、应用性和基层性人才, 并能使毕业生很快适应现代社会中新职业、新技术的变化。因此, 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一定要紧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适应就业市场, 使其不断完善。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 各类药学人才需求大量增加, 培养高职药学专业人才不能采用通才培养模式, 应对药学专业课程设置作出较大的改革, 以避免人才培养与实际岗位、医药技术领域需求之间有较大差距。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可从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实践教学、选修课这四大课程模块入手, 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一定人文素质、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应用型医药专业人才。 (1) 公共课设置应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各种辅助技能, 如计算机软件应用、外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2) 专业基础课设置以适度、够用为原则, 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药学实践操作技能和自我获取知识能力, 以服从实践需要, 突出应用性、关联性原则, 删繁就简, 突出重点。适当增加临床药学、药事管理法规、药品市场营销等实用性课程的时数。 (3) 实践教学是改革的重点。应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以便于学生对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正确选择。 (4) 选修课设置应使学生具有美学知识, 懂得公关礼仪, 能较好地与人沟通, 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4 高职药学专业教学设计

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教学设计中除重视理论教学外, 还应加强实践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验教学、现场教学、岗前培训、实习实训这四大部分。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是未来药学专业建设的重点。 (1) 实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着重强调通过基本操作的规范化训练、反复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应具备的实验技能。可通过实用性和综合性实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还可通过现代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技术, 展现、模拟实践过程, 既可以在实验教学中使用, 也可供学生业余时间学习。这些手段虽不能完全代替实际实践过程, 但能通过文字、声像、动画等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是实验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 (2) 现场教学是让学生对就业后的工作岗位有一定了解, 可缩短学生在岗位上的适应期。因此, 可将部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知识在实际的工作现场讲授。现场教学可以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状况, 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岗前培训是使学生能在毕业实习阶段更快上手, 突出岗位针对性。 (1) 在目前的制剂和药检2个岗位基本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增加医院调剂人员、药店员工、医药代表等岗位的技能培训和药品经营企业各岗位操作规程的培训。 (2) 大幅度增加岗前培训课时数, 邀请制药企业技术人员、药品经营企业管理人员、医院药剂科主任、外企高级医药代表到校讲课, 为学生提供医药行业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职业技能要求, 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够接受药品生产、质量检测、医院调剂、药品经营、药品销售等行业技能的完整训练。 (3) 加大岗前培训考核力度。学生可以抽签的形式参加其中任意2项岗位技能的考核, 并将考核成绩合格作为参加实习的准入标准。与此同时, 应将仪表、礼貌用语、语言表达、人际沟通、工作责任等纳入岗前培训考核标准, 督促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为就业做好准备。 (4) 实习、实训相当于一个预就业过程, 因此, 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显得尤为重要。应在深入调查、严格筛选的基础上, 选择省内管理规范的各级医院、技术力量雄厚的制药企业、业务范围广泛的医药公司、信誉良好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并注重与其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在实践中学理论、在应用中掌握理论, 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社会能力。

5 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人才培养途径是指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采取的某种标准和运行方式。结合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采取以下3种培养模式能更好地培养药学人才。 (1) “制药工程师—技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途径。让学生在掌握制药理论的基础上, 突出对其制药工程与工艺开发、技术改造与革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通过训练使其具备一个工业技师所应具有的生产操作能力, 着重强调熟练程度与多岗位、多工种适应能力的培养。 (2) “药师—营销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途径。可以在药学类专业开设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服务市场营销、产业市场营销、广告学、物流学、公共关系、管理心理学、计算机应用等相关课程, 使学生除具有一定的药物及其制剂的化学、药理学、药剂学知识外, 还了解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要求、药品营销知识及技巧、药事法规、营销策划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药品性能、特征鉴别能力, 依法营销能力, 计算机运用能力等;并增强其在医药经营活动中分析、运营、交涉、谈判的能力。 (3) 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途径。我国教育部确定的临床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药学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医学基本知识及相关自然科学知识, 能够从事临床合理用药、药物检测、新药临床评价及其他药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药学人才。随着医学科技进步及新药大量涌现, 医务人员和病人用药知识不足与新药快速发展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另外, 各国都在积极建立临床选药和用药干预、制约机制, 药学部门的工作正从以保障供应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因此, 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具有极大的社会需求。

6 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就是要在教学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团队, 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 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 开发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998年, 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高职教育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加强药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以下3方面进行: (1) 制定“双师型”药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目标, 制定“双师型”药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并将其列入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之中。 (2) 培养一批“双师型”药学专业带头人。药学专业带头人是“双师型”教师中的优秀者, 应负责本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任务, 为院校培养急需的优秀的“双师型”药学教师。 (3) 专、兼职相结合, 优化“双师型”药学教师队伍结构。要把优化“双师”结构作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面向社会、行业、企业聘用有丰富一线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专业人才担任兼职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从而加快推进高职“双师型”药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

综上所述, 高职药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必须找准位置, 将自己定位于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 突出实践教学, 采取适当培养途径, 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把握医药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发挥集体智慧, 为我国医药行业输送大批合格的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

摘要:阐述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和现状, 并从培养目的、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培养途径及教学团队5方面对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高等药学人才发展方向新探 篇8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 这无疑给高等医药院校等机构在培养药学人才方面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来培养符合医药事业发展形势的高等药学人才, 使他们能够在医药及相关行业开展工作、科研、教学等过程中继承优秀成果, 进而实现新的突破, 是每所开设有药学及其相关专业的高校以及相关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所要攻克的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医药事业的迅猛发展, 许多原本与药学相干无几的学科 (如法学) 产生交集, 并显现出传统单一学科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本文就目前国内关于药学发展较快的一些相关交集领域进行一定的说明, 并就如何把握这些新领域的发展方向培养高等药学人才等问题进行适当的分析。

1. 药物计量学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医药院校, 药物计量学作为药学类学生重要的基础性学科, 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我国的现代计量事业起步较晚, 致使不少与计量学相关的学科并没有以计量学为基础建立相应基础性学科。由此, 我国关于药物计量学的知识仅仅散见于一些相关书籍中, 目前还没有专著问世。

虽然不少药物计量学的知识是与药学相关的基础性技术类学科 (如统计学等) 所涉及到的。但由于药学领域计算的特殊性, 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基础性学科。药物计量学不仅包括药剂师使用的那些传统的计算方法, 还包括一些特殊的实践操作中的计算以及工厂、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研发和实验操作时运用的计算法则。[1]

药物计量学具体所包含的内容很多。针对药物本身, 有药物纯度的分析, 物理性质及生物学参数 (稳定性, 降解速率, 保存期等) 的测定, 药物的配比、剂型的确定, 以及药物的吸收, 分布, 代谢和消除速率的计算等;针对临床患者, 有不同患者个体的给药剂量的确定, 特殊处方和临时用药的调配方案的制定以及与病人群体安全性的相关参数的测定等。此外, 药物计量学还包含了由统计结果分析得出的药物和药物治疗对流行病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等方面的计算。

药学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中, 学生对于药物计量学知识, 虽然可通过相关基础性学科 (如统计学等) 的学习积累进而掌握, 但是由于这类基础性学科多为纯理论的计算型学科, 学生将之消化吸收为与其所学学科内容相关的计算应用, 有时间上和能力上的限制, 不利于其后续课程的深入学习。如果在学生学习这些基础性学科的同时, 结合药物计量学学科的特点, 教授其系统的药物计量知识, 不仅会使专业学习的内容更加丰满和连续, 同时那些药物计量学应用的实际事例也可增加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药物计量学的发展, 还将推进我国医药事业的标准化进程。因为无论药厂还是社会公共机构 (医院、诊所等) , 专业的药剂师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计算来决定药品中各种成分的含量, 从而使生产的药品达到适当的给药剂量并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有了药物计量学的基础研究, 必将形成一系列的药品生产标准, 而药品生产相关标准的完善, 也将培养出我国标准化的高等药学人才。同时也会对中国传统中医药 (天然药) 的科学合理开发和国际推广产生重要影响。

2. 药物安全

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 人们的健康意识也逐渐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医药行业的药品安全性问题, 不再仅仅满足于治愈疾病, 解除疾病给身体带来的痛楚, 而是更加在意因不合理用药或使用存有安全隐患 (如副作用过大等) 的药物而引发身体不适的一系列问题。这无疑给医药卫生事业带来了新的考验, 也向高等药学教育培养高等药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6年世界最大的制药公司美国辉瑞公司宣布中止一种调节胆固醇的新药的临床试验及相关研发工作, 原因是一家独立监督机构指出, 一些患者在服用该药后心血管出了问题, 且数名患者因此死亡。再如我国卫生部在今年紧急叫停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制药有限公司佳木斯分公司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吉林一心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浙江天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香丹注射液等等。

如何攻克用药安全与医药保障这一和社会稳定与发展戚戚相关的社会重大课题, 将是不少发展中国家的迫切任务, 也是高等药学人才的社会责任。而制定完善国家药物政策[1], 引导合理用药将是有效遏制以上频发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大量了解行政管理又熟知药物的复合型高等药学人才来共同努力。

药物的安全监控, 可设立相关的药物警戒机制。因为药物警戒可以改善与药物使用有关的公共卫生和安全, 如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 (MHRA) 在2009年5月第10期的《Drug Safety Update》中给出了哺乳期安全使用抗血压药物的建议;可以改进在用药以及一些医疗和医务辅助干预手段方面的病患护理与安全, 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在2009年3月5日发布了关于安全使用药物透皮贴片的信息, 警示某些背面含有铝或其他金属材料的药物透皮贴在核磁共振成像 (MRI) 扫描时会使贴片过热导致贴片部位的皮肤被灼伤;还可以促进评估药物的效用及风险, 促进安全合理更有效地使用药物, 如欧洲药品评价局 (EMEA) 最近发布了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药的使用指南。

2007年11月29日我国举行了第一届中国药物警戒研讨会, 并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基础上建立了药物警戒制度。这预示着我国正逐步完善着药物的管理制度, 给社会药物的研发和使用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也为药学人才未来的发展拓宽了方向, 在未来的培养模式中可以有意识地向这些方向靠拢。

3. 知识产权

我国化学原料药生产居世界第二, 化学药品制剂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这为我国化学类药品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我国制药工业整体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有较大差距。化学制药领域大部分重要药的药品专利都掌握在世界著名跨国医药公司手里。在药品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得到加强的当今世界, 对曾以仿制药物为主的我国制药企业而言, 无疑将是一次重大的考验。

如2006年10月3日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世界制药原料药展览会上, 参展的3家中国医药化工贸易企业的6名工作人员被法国内政部扣押的事件等, 也间接反映出我国相关医药工作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的缺失。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科技进步的发展, 知识产权制度作为鼓励和保护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 地位越来越重要, 作用越来越突出。而作为知识产权依赖性较高并且关系到国家经济和国计民生命脉及社会公共健康的重要领域, 医药行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这也将促使我们药学类人才不仅要加强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 更要关注医药领域的知识产权相关发展, 才能与时俱进。

我国医药领域知识产权的不足之处可逐渐改进。针对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可加快立法进程, 修改有冲突的地方。同时在立法和执法实践中, 应考虑促进创新和保护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 发明创造给予合理的保护, 但也要积极防止垄断而损害公共利益。此类问题可以借鉴WTO的《TRIPs协议与公共健康宣言》和“药品强制许可”的相关政策等。

我国医药人员在进行药物的研发或应用新技术前应认真细致地进行专利、文献等的深入检索, 有效避免重复性研究或知识产权侵权。且对有自己独创性的科研成果及学术文献进行必要的新颖性保护, 如及时申请专利或不过早公开等。而针对已过期的专利则可合理地利用并加以改进。医药人员同时也需要熟悉专利申请程序, 要学会利用一些知识产权专利申请程序上的不同概念 (如专利申请优先权、外围发明等) 与措施来延长保护自己专利药品的保护期, 在相对较长时间里获得更优化的利益。

随着社会健康意识的加强, 人们普遍开始倡导使用天然药物。在这方面, 我国传统医药留下了宝贵遗产。但如何在知识产权层面上更有效地保护和运用这一资源, 将是我国医药人员必须肩负的社会重任。

在传统药学培养的模式中, 有机嵌入一些新颖并且可能影响医药行业发展的模块, 将有力推动这一传统模式的改革, 从而使这一行业的发展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公共健康等一系列的国计民生。

参考文献

[1]唐静波, 李少丽, 兰奋, 等.制定我国国家药物政策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见:唐静波, 孙静, 主编.WHO国家药物政策及合理用药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0-23.

[2]Howard C.Ansel and Mitchell J.Stok-losa.Pharmaceutical Calculations[M].吴继洲, 皮慧芳, 张勇慧, 等译.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6.

药学创新人才 篇9

高职药学专业是一个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其培养目标是面向医药行业一线岗位,掌握药品生产、检验、调剂、营销及合理用药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行业和市场需求分析, 南阳医专药学专业确立了“2+1”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并着力于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高职药学专业的学生,2年在学校学习,1年在行业企业实习。校内教学以理论课程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行业企业的实习,学生以顶岗实习为主,并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实践 (包括毕业论文、实践报告等)。按照“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委员会研究制订培养方案,引入企业实际工作任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任课和进行实训指导,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教材,校企共建网络技术实训基地,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以突出专业特色为准则,以强化职业能力为主线

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从药学专业一线岗位的需要出发,突出药品生产能力、药品营销能力及临床药学服务能力等岗位能力。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应更加人性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爱好自由选择专业技能方向,重点培养专业实践技能,以达到直接顶岗的目标。

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过程坚持“三不断线”,即专业意识不断线、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产学结合不断线,重点培养学生的药品生产、质量检验、经营管理、营销能力及药品制剂调剂、临床用药的指导能力。

2.突出技能,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药学专业在教学设计中,要重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按照培养基本技能、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的不同目标设置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机融合,建立由课内实训、集中实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训环节构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药学专业的校内综合实训环节,安排在学生离校实习的前两周,主要在校内的专业实训室完成。通过集中综合实训,强化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这类实训不仅提高了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3.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学校应依据能力培养目标,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及过程。在各个年级的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55%以上,应做到突出技能、强化训练,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三不断线。

4.多阶段、多形式的实践方式

多阶段是指将实践课程安排在各个学年、各个学期之中分段实施,形成教学、实践、实习相互衔接的实践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实践教学活动。形式一,为实地参观认识实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生产的实际情况。形式二,是与专业课相联系的实训教学,让学生在实训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形式三,是岗位实习,在实习中真正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

学校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优化校内教学资源,实行资源共享,采用多种方式建设专业实训室。学校有专人维护教学仪器设备,并制定了相应的维护管理制度,设备利用率较高,能够满足教学需求。校内实验实训系统整体设备配置齐全,数量充足,可充分满足本专业学生实践教学需要。学校毕业生普遍反映,由于学校的实训教学工作开展扎实,紧贴市场,对他们的就业确有很大帮助。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药学专业积极与企业进行联系,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供学生进行生产实践。学生在实训基地顶岗培训,遵守规范的职业标准,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职业规范化训练,不仅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管理能力,而且还能陶冶情操,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热爱本职工作,树立为事业和企业献身的精神。各类实习也有助于学生真正去领悟现代药学工作人员应具备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管理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精神。

四、实践教学管理

1.建立完善可靠、软硬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和质量保障。要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真正 “双轨同步”,必须建立起完善可靠的、软硬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2.建立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估制度

考核与评估是教学系统中最敏感的环节,它对教、学双方都起着指挥棒作用,影响教学的全过程。考核要考出学生的实际能力,避免走过场,考核管理亦应显示自身特点,切合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遵循真实性、适应性、客观性原则。

3.实践教学管理组织网络化

通过QQ、MSN、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能够缩短实践教学与其他组织的时空距离,使实践教学管理更加开放,减少教学管理层次,扩大实践教学管理组织的信息资源。

4.建立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队伍

根据兼职教师结构多层次和授课多形式的特点,管理模式应坚持动态性和多元化。主要做法有: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相对稳定兼职教师队伍,避免兼职教师聘任中的随意性、盲目性;设立聘任兼职教师的专项基金,通过与企业签订教学项目合作协议等多种形式,支付兼职教师费用;制定聘任兼职教师的政策,根据企业人才流动性大的特点,建立兼职教师的动态管理机制,对已入库的兼职教师进行动态跟踪管理,构建相应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endprint

5.基于订单培养的顶岗实习模式

订单培养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学校与中迈药业集团、佐今明药业集团等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大力推进了顶岗实习的正常运行。

五、顶岗实习

1.顶岗实习运行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药学专业先后与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10余家二甲级以上医院及宛西制药、新乡佐金明药业集团、上海黄金搭档、上海珍奥核酸、深圳海王星辰等近20家生产及经营企业签订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书,为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校聘请企业专家等担任药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参加审议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指导学生实践,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真正做到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训内容的衔接、扩展,不断提高学生科技应用和开发能力。

2.顶岗实习效果

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能够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实习单位的安排和管理教育,虚心向实习单位的师傅学习请教,勤于思考、积极实践,基本掌握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得到了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在实习之后,学生普遍感到实际工作能力有所提高,进一步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兴趣,还结合生产实际,在专业领域内进行了更深入地学习。一些学生写出了质量较高的实习论文。

教学实习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实习活动使学生初步接触社会,培养了环境适应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实习配合了所在单位的工作。参加实习的学生在各自的实习基地积极工作,从小事做起,直至参与企业的管理,成为一支富有朝气与活力的年轻队伍。实习学生的精神风貌及工作能力受到了公司同事和领导的普遍好评,几乎所有单位都表示,欢迎我校药学专业学生去实习。实践证明,教学实习适应本专业特点,符合教学规律与学生心理预期。顶岗实习作为药学专业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对学生成才还是教学改革,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药学创新人才 篇10

1“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含义

注:本文为2009年广东药学院教育研究课题 (200908)

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 主要指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行为[1]。所谓大学生具有创新精神, 是指通过施加教育和影响, 使其能够善于并且有意识地发现和认识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 并且能够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创新精神培养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2]。

创业是指创立基业或创办事业, 也就是自主地开拓和创造业绩与成就;是愿意吃苦, 有创新精神的人, 通过整合资源, 捕抓商机, 并把商机转化为盈利模式的过程。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的教育, 是一种培养学生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创新精神, 进行某项事业、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3]。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 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自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后迅速发展。创业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基础的夯实、创业指导的实践、创业挫折的教育。

所谓“双创型”人才培养就是把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为前提, 以形成创新创业品格和提高能力为目的, 促使学生个性得到不断发展, 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以此将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当今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2 药学类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1)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药学类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以往的药学类院校教育中更重视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 而忽略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等素质教育。目前, 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陆续作出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对高等院校进行创新和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 因此, 培养药学领域的“双创型”人才成为药学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

(2)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符合制药行业发展特点。制药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 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等特性。无论是产品研发, 还是设计生产工艺以及最终的营销与管理, 都需要不断创新, 这就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药学类院校主要为制药行业培养、输出科研技术、生产、经营管理各方面的人才, 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又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能够为企业所用。所以在药学类院校培养“双创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提升药学类院校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药学类院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 一方面给社会提供了层次高、素质佳的劳动者。但另一方面也给高校毕业生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这种压力一方面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需要药学类院校不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业队伍中, 自主就业, 接受社会的挑战[4]。

(4)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药学类院校创新创业活动应依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培养“双创型”人才, 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自我发展方式充分展示才华, 提升素质。

3“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双创型”人才培养可以从多个方面开展, 笔者以我院为例, 对“双创型”人才培养进行分析。

(1) 建立“双创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广东药学院根据当今社会以及制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不断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 紧密围绕面向区域、行业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构建特色鲜明的多样化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 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课程设置中, 除加强理论教学外, 还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 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改革, 优化专业实验课程设置, 加强实习教学规范, 构建由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课外实践教学和现场实践五大教学模块组成的有机实践教学体系。各专业按规范开设验证性、综合设计性、探究创新性的专业实验课和实习课, 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实验,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2) 从专业设置和定位上体现“双创型”特色。广东药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围绕面向区域、行业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总目标, 根据专业特点和发展需求, 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特别是在学校成功申报国家级特色药学专业的基础上, 在校内开展本科优势专业建设, 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 促进特色与优势学科的发展, 提高“双创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遴选了制药工程、生物技术、中药学、护理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为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药物制剂、化学工程与工艺、临床医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为校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在这些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校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

(3) 完善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满足“双创型”人才培养需要。在优化专业和课程体系的同时, 广东药学院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与实践。学校每年都承担国家、省市的教学研究课题, 并获得多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励。多年来, 学校资助了一大批教育改革课题, 这些教育改革课题既有从人才培养的理念、方法上进行研究的方向性课题, 也有就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创新, 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策略性课题。通过研究和实践, 教师由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转向体验、互动、讨论和实践的教学方式, 这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也锻炼了学生的创业能力。

(4) 通过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等载体培养“双创型”人才。对在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在课堂内进行, 而且还可以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的形式或借助社会力量来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广东药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 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中, 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 以及计算机、数学建模大赛, 技能竞赛, 操作能力比武, 暑期大学生科技、卫生、文化下乡等活动, 形成以专业为依托, 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格局。与此同时, 鼓励学生积极实践, 自主创业, 如创办早餐屋、家教中心, 提供电脑维修服务、校内鲜花礼品配送等形式多样的服务, 以锻炼创新创业能力。

药学类院校通过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积极打造“双创型”人才, 既解决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又大大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以适应制药行业高速发展和创新需求, 从而推动整个制药行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石纯.浅议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育[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24) :24.

[2]王前新, 周明星.创新教育全书[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 1999.

[3]郁义鸿, Robert D.Hisrich.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下一篇:国外的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