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技能人才

2024-07-04

创新型技能人才(共12篇)

创新型技能人才 篇1

一、创新人才的界定

创新存在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件生活用具的改进, 一台工作机器的改造都属于创新的范畴, 所以时时处处需创新, 事事处处可创新。

1.创新劳动的三个层面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个创新史,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源于技术的创新, 所以促进国家改革发展, 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 是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标。

2.创新人才的特征

创新人才的特征包含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四个方面。

二、当前高职教育中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学校对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不重视

大部分学校没有相关文件对学校创新教育行为进行规范,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原因是从学校领导到全体教师, 对培养创新人才都有认识上的错误, 他们普遍认为创新与创新教育和自己的距离很远, 不是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

2.会计专业学生对创新人才的认识有误区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解和认识有很大的误区, 他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高职生的任务。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高考后没能考进本科院校且分数相对较低的学生, 他们本来在高中就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有自卑心理, 在他们的心里创新不是他们的能力所能达到的, 所以在学习、实训过程中, 他们认为学会会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就够了, 毕业后能够完成企业财务核算就行了。他们不注重课外的活动与锻炼, 更没有参与创新的意识和想法。

三、建立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应采取的措施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之一, 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建立一个培养体系。该体系的建立过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学校重视

首先, 学校应建立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 制定旨在激发教师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奖励制度。学校要开设“创新意识”方面的课程, 将其作为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一门课程, 利用讲座形式或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利用几周的时间安排在第一学期的课表之中。

2.教师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并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塑造健康人格。学校要定期开展培养教师创新意识的培训, 并对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等方面的教学提出明确要求。

3.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社团活动

引导会计专业学生参加国家及省内的技能比赛, 组织成立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社团, 安排相关的老师作为社团的指导教师, 利用社团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语言交流能力, 使社团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 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在社团活动的基础上, 组织优秀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的相关比赛。

4.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创造性实习

实训实践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又一个主战场。学校要多和一些会计服务公司、记账公司合作, 多为学生安排企业实习的机会, 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创造性地进行实践,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凯民.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3.

[2]张晓萍.ERP环境下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 2011.

[3]夏洪波.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 2012.

创新型技能人才 篇2

近年来,江苏油田职工培训工作紧紧围绕企业和职工需求,创新技能培训思路,在做优秀上下功夫,在“特色”培训上做文章,不断增加培训的科技含量,奠定了企业发展的基石。

一、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1、更新观念,实现“四个转变”。创新培训模式的基本目标是以调整改革职工培训的指导思想、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和考核办法为重点,实现职工培训工作的“四个转变”,即由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启发式、交互式、亲验式、情景模拟式等先进实用的培训模式转变;由重在以专业理论传授向重在技能训练,辅之以备的专业理论传授转变;由重在以结业考试成绩衡量培训效果向重在跟踪考核学员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转变;由学员被动安排型培训向主动要求型培训转变。着力引导和开发广大职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潜能,最后实现学员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切实提高职工培训的效果。

2、精讲多练,注重培训效果。目前举办的高级工培训班,大都采取了精讲多练的原则,将专业理论课和技能培训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导作用,实现互动。在技能培训中,努力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有机结合,突破单一的课堂理论灌输和专业理论课、技能培训分开的陈旧模式,将专业理论课的阶梯式递进序列划分为若干个模块,采用现场教学,每个单元理论与实践教学同步穿插进行。根据学员人数和熟练科目将学员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培训中突出针对性、典型性和实用性。培训班充分利用培训处现有的投影仪、录相、多媒体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制作大量胶片,计算机辅助教学,较好地适应了现代培训的需要,动感强烈,使学员耳目一新,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培训效果。

3、教学相长,贴近生产一线。近年来,江苏油田涌现出了一批高技能人才,如全国劳动模范焊接专业高级技师汪宏辉,发明“双线绞接法”的通信专业高级技师余建全,以及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潘氏工作法”的石油地质测井专业高级技师潘月明。他们都是江苏油田本行业的技能大师,都身怀本专业的“绝技绝活”。培训班把江苏油田高技能人才的“绝技绝活”和创新经验作为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任课老师还从优秀学员掌握的“绝技绝活”中选择一些具有较强典型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帮助学员修改、完善、提高后,组织别开生面、形式新颖的“绝技绝活”演示会,达到了互教互学的目的。通过这种交互式教学,师生之间、学员之间取长补短,博采众长,既活跃了教学氛围,又推广了实用技术技能,使培训班变成了创新经验、“绝技绝活”的总结会、经验交流会、推广应用会。与此同时,培训班还充分利用生产一线的先进生产设施辅助教学,组织学员到现场参观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把课堂搬到了生产现场,进行“实践演习”。这种形式和方法,既开阔了学员的视野,拓宽了知识面,又实现了培训和生产的紧密结合。任课老师也从中获得了新的信息,并及时运用到教学中,并及时运用到教学中,使培训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紧密结合实际,促进了培训效果的提高。

二、加大名师培养力度,适应培训工作需要

1、实施“青蓝工程”,让青年老师借“梯”上楼。新老师一进校门,即召开“青年老师拜师会”,以签订合同书的形式确定师徒关系,开展“导师带徒”活动。导师不仅上示范课,指导备课、上课,还要带思想、带作风、带师德,切实承担将青年老师“领进门”的重任。职能部门对这项活动严格把关,为青年人定目标、择良师。目前,已有12名青年老师与导师签订了师徒合同,结成了师徒对子,做到了活动对象、传授内容、传授方法、培养期限四落为。为了提高师徒教学相长的积极性,制定了严格的活动考核制度和奖惩措施,活动中实行考赛结合,对师徒履约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同时适时开展“师徒对抗赛”等活动,将师徒紧紧拴在一起,激发了师徒的集体荣誉感。在油田举办的工人技能大赛上取得焊工第一名的青年老师孙浩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身后有那么多甘为人梯,扶上马、送一程的老教师,我们的每一进步,无不渗透着他们的心血”。

2、制定成长目标计划,让青年老师在实践中锻炼。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熟练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五年四大步,一步一个新台阶。第一步:一年入门打基础—初具雏型(转正定级考核课)。第二步:两年上路稳步走—初步掌握(教学汇报课)。第三步:三年过关上水平—独立工作(青年教师评优课)。第四步:五年成熟显身手—形成特点(教学研究课)。通过五年的训练,青年教师具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步入成熟阶段。此外,搭台唱戏也是促青年教师成长的一个途径,利用各种机会,创造种种条件,使他们在竞争中学习技能,在比较中提高技能。此外,还将外语、计算机等列入教师素质达标计划,并根据形势和培训的发展不断提高标准,充实考核内容,以促进老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3、实施教学负责人制度,适应办班需要。为了加强对培训班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办班质量,在培训过程中实行教学负责人制度。教学负责人根据专业要求制定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负责培训班老师的选拔和组建,组织培训、论文答辩、技能鉴定等工作的实施;按培训计划完成各项工作并达到培训要求,对培训质量负全面责任等。教学负责人在履行岗位职责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一定的权和利,有权挑选配备培训任课教师,对培训计划有权提出调整建议,根据办班需要,还可安排教师外出调研。教学负责人在评聘技术职称时同等条件下可优先。由于教学负责人的责任明确,权利到位,提升了技能人才培训的管理水平,有效地促进了培训效果的提高。

创新型技能人才 篇3

1.模式创新 本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对接创新抓课改、对接生产抓技改的“两对接”方法,实现专业技能教育与技术创新教育两位一体;通过基础文化学习、专业技能学习、企业生产实习三个领域同步推进创新教育的方法,构建创新文化教育、创新技法学习、专利转化和科技创业“三步走”理论模型;通过组织设计“四推动”实践项目和建设“五平台”等手段,构建创新型技能人才实践模型。模式创新在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创新实践、开发创新教育实施体系、促进学生就业质量提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对深化中职教学改革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2.理论创新 创新“三步走”理论框架,即:创新文化教育探究专业文化和创新文化的结合点,培养发散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质疑思维、逆向思维和组合思维能力;探索出基于TRIZ经典理论体系的六大发明技法,是促进学生从普通熟练工向创新型技术能手转变、造就金牌蓝领的制胜法宝;基于科技创新成果的创业教育是学生高质态就业的保证,也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3.实践创新 通过组织设计“三金工程”等“四推动”实践项目和建设技术创新办“五平台”等手段,构建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模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科技创新实践云平台的开发应用,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内涵,从人才培养进一步扩大到产学研结合,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技术的双促进。

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即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本成果研究的目标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研究和实践一种广泛适用于我国中职学校的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三步走”模式:创新文化教育与专业文化教育同步,创新技法教育提升专业技能,专利转化教育促进科技创业和高质态就业。成果主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问题:1.如何培养职校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如何应用先进的创新发明理论和创新技法指导创新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和从事技术改造的能力;3.如何指导职校生以科技成果的生产力转化为基础,积极推动其高质态就业和科技创业。

一主题:明确“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为指针,以国际先进的创造学和科学教育观为基础,以满足市场对创新型技能人才规格的迫切需求和毕业生的高质态就业、创业为目标,开展调查、研究和实践。

两对接:对接创新抓课改;对接生产抓技改。

对接创新抓课改是指深度融合“创新和技能”两位一体的教育思想,用创新教育推动各专业课程改革和精品特色教材建设。基于“让每一项专业技能都能自我更新,让每一堂理论课都能实现创新,让每一次实践课都能熟能生‘巧”这一教改理念,目前江苏省靖江中专编著相关校本教材20余部及十多本创新教育科普读本,为江苏舒源空调、江苏三江电器、江苏新时代等企业编写多本企业技术创新培训教材,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进校园工程。

对接生产抓技改是指将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纳入“专业见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各阶段,深度推进校企技术合作。开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业教育科技创新实践硬件架构平台(如表1)。要求职校生进企业“做中学技能、做中想方法、做中有创新”“带着想法回学校,带着专利进企业”。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和行家里手,避免了以往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尴尬境地和专利无用的消极情绪。

表1 硬件架构平台

三步走:将创新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分专业、分层次推动“创新文化教育、创新技法教育和专利转化及科技创业教育”。

第一阶段:开设创新文化和创新思维教育课程。创新文化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弘扬创新文化,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新意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文化教育的教学任务在于:知道创新文化内涵及基本原理;了解创新活动开展的意义和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重点进行扩散与收敛思维、质疑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组合思维等创新思维训练。

第二阶段:开设创造理论和创新技法学习课程。创新技法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掌握创新发明的基本流程,能够结合专业知识正确选题,学会专利查新方法,重点训练创新基本技法及其应用,要求每人至少产生一项发明。创新技法教育的教学任务在于:掌握创新流程;能够正确选题;掌握查新基本方法;重点训练组合法、批判法、变性法、逆归法、专利法等创新技法。

第三阶段:开设专利申请和科技创业教育课程。专利转化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掌握专利基本知识,熟悉专利申请流程,学会撰写专利报告,掌握至少两种专利转化的平台及应用。专利转化教育的教学任务在于:掌握专利基础知识;知道专利申请基本过程;能够独立撰写专利申请报告;熟悉专利保护基本知识;掌握专利转化基本过程并具备一定的科技创业能力。

四推动:以“三金工程”“三创实验班”“三级课题研究”和“三级创新大赛”推动我校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辐射、引领作用。

“三金工程”指以激发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实习和生产中遇到的困难产生“金点子”,鼓励学生以专利转化和科技创业为目的建设小微创业园(“金铺子”),依托省内名教师和省企业首席技师,联合科技局和人社局组织开展的“金蓝领”人才培养工程。

以“创新、创业和创优”目标在全校近30个班组织开展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活动。

以市、省、国家三级课题申报和研究为依托,研究和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实践过程中的教育问题和市场规律,以期更加科学地指导和引领兄弟学校的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加快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速度。

以市、省、国家三级创新发明大赛为抓手,弘扬创新文化,普及创新知识,鼓励人人创新,带动天天练兵,促进学以致用,提升创新品牌,加快科技转化。

五平台:构建“技术创新办公室”“创新教育名师工作室”“发明协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创新与创业网”五个创新教育工作平台。用全面质量(创新教育)管理的思想,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组织和教学实践活动。

技术创新办公室负责规划、组织和制定创新教育的目标、制度、形式和内容,负责落实和执行教师层面的各项创新常规教育、校企合作、大型赛事以及对社区和中小学的辐射、服务教育等。

创新教育名师工作室以各学科带头人和党员教师为技术支持群,负责创新教育师资培养、专题讲座、创新文化交流、创新课题研究、带领学生参与企业技术攻关等。

发明协会目前已有学生会员500余人,负责学生层面的创新教育、活动开展、文化沙龙、科技讲座等。

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目前已建成机器人创新工程中心、电子技术创新工程中心和电商虚拟创新技术中心及影视动漫创新制作中心等四个子活动中心,基本可以满足机电、数控、焊接、电子、电商等十余个专业学生的创新设计和创新实践。

创新与创业网,负责弘扬学校的创新文化、普及创新发明知识、推进创新发明活动的开展等,同时着力解决创新成果的科技孵化和促进,引导学生科技创业。

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又要培养学生包含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学校开展创新教育还有利于积极提升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有利于拓宽德育工作的途径,增强学生服务社会、贡献才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职业学校创新文化的形成,使创新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内驱动力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本成果教材建设影响广泛,立体平台搭建科学,创新活动成果丰硕,2010年学校荣获江苏省教育厅、省科协、省知识产权局等七个部门联合授予的“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摇篮奖”,成为江苏省首个获此殊荣的职业学校;还先后荣获江苏省专利申请先进学校、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创新教育优秀组织学校(连续四年)等市级以上荣誉和表彰20余个。国家、省各级媒体先后十余次对我校的创新教育活动进行了宣传和报道。目前国内已有80多所中职和高职院校参考本模式实施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先后为省内外30余所职业院校开展创新教育专题讲座和师资培训,累计为长三角地区20多家企业完成创新项目300多个,并成功申请专利20余项。

创新教学方法培养技能人才 篇4

一、采用项目式教学法提高实践能力

将课程按不同流程、不同的工作任务分成若干项目, 对每个教学项目采用实践训练, 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项目式教学。如将出口贸易按工作流程分为以下一些项目:贸易磋商→签订合同→出口许可证→出口报验→产地证明→审证→商业发票→货物托运→商品投保→出口报关→制单结汇→发送单证。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 来学习以上每一项目。举例如下:

二、采用英语教学法, 增强知识实用性

在全球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的大环境下, 既有商务知识又具有外语能力的中职学生有其独特优势, 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 教学中英语应始终作为工具贯穿在学习过程中。

外贸英语的语法水平并不高, 其常用的专业词汇也不是非常多, 重点是要求学生把这些常用的内容弄熟。因此, 进出口贸易教师在教学中要反复向学生明确学习重心, 并结合外贸专业知识充分有效地诠释词句中英文的含义, 而不是割裂专业知识去单纯地讲英语。教师在课堂讲解时要“中英文夹杂”。如要经常讲或写一些常用的外贸名词, 如:the Chinese Export Commodity Fair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the Guangzhou Autumn Fair (广州秋交会) 、quote CIF price (报到岸价) 、open a letter of credit (开出信用证) 等等;每一项交易条款、每一个关键词教师都用英文写出, 假如:RMB$200 per set of sewing-machine, FOB Tianjin (每台缝纫机二百元人民币, 天津港离岸价) 、cover All Risks and War Risks (投保“一切险”和“战争险”) 。这些细节上英文的使用, 对教师来说很容易, 学生理解也并不难。但正是这些细节, 往往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也向学生传递着一种“必须学好英语”的理念。课上课下, 也可以用英语进行商务操作技能训练, 如用英文制单、签合同和收发信函等。

三、采用情景教学法, 培养学生自信

《进出口贸易》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要求学生在毕业后能胜任外贸工作。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提供学生操作锻炼机会。情景教学法是一种让学生进入某种角色的教学方式, 老师通过提供直观、生动的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 就会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不同侧面。

讲到海运提单时, 学生对shipper (托运人) 、consignee (收货人) 、consignor (发货人) 、issuer (发票人) 、exporter (出口方) 等之间的关系认识模糊, 如不实际操作, 很难区分。要求学生根据货物托运程序, 扮演业务中的托运人 (出口商) 、船运公司、船上大副, 并让学生就其模拟角色开出相应的单据, 出口商最后拿提单到银行议付。这一参与过程, 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如何办理货物的运输, 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知道什么单据才是结汇所用的有效单据。

四、演示教学法, 使教学内容直观化

(一) 实物演示

《进出口贸易》课, 一个鲜明特点是接触大量的文本和单据。如发票、装箱单、原产地证书、汇票、信用证、托收委托书、售货合同、销货确认书等, 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要处理的单证和文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60%~70%的学生学习单证后, 对Invoice No (发票号) 、Contract No (合同号) 、L/C No (信用证号) 、Certificate No (原产地证书号) 等经常混淆, 如果不熟悉, 很难深刻掌握业务操作流程。要尽量收集、整理本地外贸企业常用的单、证、表等实物和数据资料, 然后提供给学生, 通过真实票据、单据和合同等文本演示, 讲解其主要内容及制作时应注意的有关事项, 使学生得到逼真的效果。

(二) 多媒体演示

运用多媒体教学, 可增大课堂信息量。充分利用图表进行动态讲解, 使授课内容变得生动、丰富, 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比如, 进出口一笔业务从成交到交易完成, 涉及很多环节和机构, 如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商检公司等。为了掌握履约过程, 我校曾跟踪一笔业务拍摄制作了录像。在此基础上, 搜集补充大量的资料, 丰富教学内容, 运用多种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

除了以上几种教学方法, 还灵活采用引导探究法,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运用讨论法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判断分析能力;运用对比、比较及图表法, 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等能力。每种教法各有特点, 在《进出口贸易》教学中,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运用不同方法, 不仅可以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目前, 外贸人才的需求量大、要求高。要培养社会和行业所需的技能型外贸人才, 仅靠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够的, 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各方面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冯增俊.WTO与中国教育[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

[2]熊杰.现代职业教育与新型劳动者.职教论坛, 2006 (12) .

创新型技能人才 篇5

第四处刘继永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改革教育培训的机制、内容和方法、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煤炭企业技能人才是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技能人才素质的提高,既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煤炭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各级领导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通过对集团公司部分单位技能人才培养情况的调查,提出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集团公司党委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加大了人才培训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培养、吸引、留住了一大批各类人才,为煤炭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各单位在人才培养上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部分单位在人才选拔、培养中还存在“重干部、轻工人,重使用、轻培养、重文凭、轻能力”的问题。

(一)重视干部的培养,轻视对工人的培训。一些单位和部门可以花费几千元、几万元招聘和引进一名管理人员和技术干部,也可以提供几个月,甚至一、二年的时间选送一些干部出去学习、进修,但对工人脱产学习十天、半月都极少愿意安排。一些单位对技术尖子人才的培养投资加大了力度,对有文凭的人加强了继续教育。但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对技术工人的培训投资寥寥无几。据了解,某单位60%以上的教育经费都是用于培训高级人才和学历教育,对适应企业创新发展方面的实用性人才的培训的投资费用却少的可怜。

(二)技能培训设施严重不足。近年来,各级领导对安全工作都十分重视,凡上级明文要求持证上岗或者是必须培训的,都能按时培训。安全培训的投入相对正常,而对技术培训的投入就比较少。如某单位上一年度开办各类培训班50多期,办证2300多个,而有关技术

能力方面,按实际要求脱产培训的还不足10%,该培训中心仅有3名管理人员,连一名专业技术教师都没有,其它教学设施、教学设备和辅助仪器也严重不足,到年底检查验收时,紧急抽调人员突击应付,就连许多正常的教学设备也是东借西凑勉强努过关的。

(三)培训内容、时间安排少,随意办证多。部分基层单位,尤其是是流动施工单位和技术工种比较复杂的单位,不但培训内容安排的少,而且对培训时间安排也严重不足,主要的理由就是有些领导片面的认为,职工培训影响生产,耽误进尺。少数单位更是图省事,什么工种需要培训,有关人员拿着试卷、标准答案,到基层工区、项目部发到班组,工人照抄照搬交上来,就算培训完了,交照片办证,以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有时甚至三两天就能办几个工种的培训班,这样的培训有什么作用,毫不客气地说,这种培训班出来的人员,只是“证”合格,技术上毫无合格可言,一但生产上遇到紧急情况,肯定会措手不及、会“忙爪”,也极有可能会误操作,造成重大事故。

(四)技术工人外出培训的机会少。一些单位除了工种要求必须的岗位资格证非参加培训外,很少再派工人外出参加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特别是少数基层区队负责人总以工作忙、人员少、岗位离不开为借口,使长期在一线岗位的班组长、生产骨干没有学习培训的机会。形成了越是生产骨干越没有机会出去学习的不正常现象,严重挫伤了这部分人的积极性,笔者曾在基层听到反映,一些生产骨干几年都没有安排学习培训过,而一些工作吊儿浪当的工人却成了学习培训的“专业户”,经常被抽出去学习培训,某单位就有一年出去学习好几次的工人,也有一人一年就拿了9个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

(五)职工个人不重视。与其他行业相比,我们集团公司技能人才的收入较低,有技术特长的大多数不在迎头一线,多数在辅助岗位,收入大都不高,单位制度的工资、待遇也缺乏激励性,部分单位领导在选人用人还不能打破身份界限,还没有真正地把技术工人当作人才看待、使用。如集团公司一个较大的单位,仅有高级工15人、中级工

27人,没有什么技术津贴和待遇,也谈不上被领导重用和高看一眼,严重挫伤了部分职工钻研业务,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形成了有无技术一个样,技术高低一个样的不正常现象,不少工人对有无技术等级抱着无所谓的心理。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煤矿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煤炭行业吸引力差。实质上这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政府部门应予高度重视。伴随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前几年,违法小煤矿滥开滥采,致使大型国有煤炭企业产品积压严重,行业十分不景气,同时,一批附属煤矿的服务性行业,也由于生产结构不合理,只好关停、并转,煤炭企业出现了少有的大批下岗、转岗人员,这就从客观上使广大职工对煤矿企业的前途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再者,由于煤炭企业职工工作环境差,特别是生产一线工人劳动强度高、危险大、收入低,特别近年来等待就业的多为独生子女,致使父辈们在就业的选择上千方百计让子女上大学,毕业后谋取一份好工作,或者从业其它工作,害怕当工人下岗、失业,不愿意让子女干煤矿、当工人。

二是单位领导不重视。不少单位领导依然存在着重理论、轻操作,重知识、轻技能,重文凭、轻工作经验的偏向。对工人技术等级的评聘,只要上级没有硬性文件要求,一些单位多少年来既不选送工人培训,也不按要求进行评聘,部分单位对已有的工人技师也不重视。具了解,一些单位工人技师每月也就20、30块钱的补贴,使工人觉得自己技术再高,贡献再大,在工资、奖金上也赶不上班组长,更赶不上基层管理干部,挫伤了工人钻研业务技术的积极性。集团公司一个较大的单位,仅有5名工人技师,高级技师没有一人。还有不少单位多年来不招正式工或招的很少,用农民派遣工、临时合同工或者临时工代替,而对这些工人就没有评技术等级这一说了。

三是职工自身原因。从文化程度看,集团公司绝大多数技工都是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从经济收入看,大多数工人的工资比较低,部分单位井下一线职工月收入也不足二千元,尤其是一些不景气的单位,职工的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多年来工资得不到调升。面对这种状况,一些在职技工能跳槽的就跳槽,跑到效益较好的单位;能调动的,就想办法往机关辅助单位挤;能通过上学调整单位的就去上学。在岗位上有的职工除了完成必须完成的工作外,业余时间抽烟、喝酒、打麻将或者赌博,只混日子不求上进。

三、抓好煤炭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技术工人是煤炭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一线的主力军,他们在安全生产、技术改革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需要技术工人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技术工人的培养,给技能人才更多的培训机会。根据对集团公司培训情况的调研,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技术工人的培养,以全面提高煤炭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一、健全培训制度,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人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煤炭企业是国家重要的能源产业,特别是在国际石油价格多次突破历史高点的今天,煤炭企业的地位越发显得重要,要使集团公司做大做强,提前实现翻番的奋斗目标,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是刻不容缓了。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首先要调动起一线职工的积极性,培养职工岗位成才。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职工培训体系,制定相关奖励政策和补贴制度,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各单位也应该结合实际,制定职工培训计划,组织职工参加岗位资格培训、技术练兵、观摩研讨、技术攻关等活动,积极开展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要抓好培训工作的时间、内容、人员的落实,绝对不能搞单纯的以“拿证”为目的的突击培训。要重点培养职工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着力提高职工的创新能力。通过加强培

训实现:由简单粗壮职工向技能职工转变,技能职工向高级技能职工转变,单一型技能职工向复合型技能职工转变。

第二、转变人才观念,加大培训费用的投入。有研究表明,工人教育水平每高一个等级,技术革新就会平均增长6%;一般工人提出的技改建议,成本约降低5%;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的建议,成本约降低10—15%。我们集团公司某单位在淮南刘庄矿立井施工中,突遇含水层,迎头工人经过反复摸索,创造性地采取了引、截、转、排综合治水办法,巧妙地利用了井壁砼接茬设臵暗水槽,井壁顶埋蓄水器,再排水,及时制止了水患,不仅改善了井下的安全作业环境,而且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受到了甲方的高度赞扬。工人王振邦针对迎头浮矸多、炮眼深、淋水大,扫眼困难的实际,发明了套管装药法,使炮眼利用率达95%以上,提高工效2倍多。因此可见企业职工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尤其需要培育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而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就要舍得投资,舍得花力气,各级组织要适度提高技能人才培训费用的比例。还可以考虑,把培训作为一种福利奖励给表现良好的职工,即企业根据职工个人的发展计划,安排其所需参加的培训内容,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大家知道,近年来,集团公司各单位在生产一线和许多重要的岗位多为农民派遣工,在基层各单位已经达到了不可替代的数量,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中的大多数文化水平比较低,技术素质也相对较差,但是他们年轻、有朝气、有干劲,选拔培养他们成了我们煤矿企业的当务之急,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的课题。

第三、建立有效的技能人才工资激励机制。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期望理论认为“对于许多人来说,做好工作不是他的终极目的,他总是希望在取得良好成绩后获得适当的报酬。如果工作干得出色,但得不到应得的报酬,那他的工作干劲就很难鼓起来,并且持久地保持下去。”要改变企业长期存在的只重学历、不重能力,只重视管理和科技人才、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状,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将技能人才

创新型技能人才 篇6

【关键词】高职 技术技能型人才 连锁经营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21-02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定义及其要求

1.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要深入认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了解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通常又被称作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人才,这些人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创造效益的工作,通过技术型人才的劳动,可以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以及决策等变换为直接物质形态,并对社会做出相应的共享。 而技能型人才,又称技艺型、操作型人才,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效益的工作,主要应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技术型人才,强调的理论在实践的应用,侧重对技术设备的操作,尤其是动手能力,一般智力含量较少。而技能型人才,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及专业知识,智力含量比较高。

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要培养同时具备技术与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既要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又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同时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熟练掌握技能与专业知识。

2.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就要进一步加快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的技工教育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跟随职业教育事业的步伐,坚持学制教育与实训产业、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加强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同时要促进就业创业,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改善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要完善课程建设,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

二、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90后与70、80后相比,有其明显的特点。90后学生从小受到家人的呵护与宠爱,可以说是在“蜜糖”中长大,在面对社会各种问题的时候,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在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表现出畏惧退缩,心理比较脆弱,抗压能力较差。另外,90后大学生比较明显的特点是非常自信,认为自己能力比较强,缺乏谦虚谨慎的态度。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上做到“因材施教”。高职院校90后学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知识不够扎实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虽然理论知识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是必须要具备的。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反映,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尤其是管理学、连锁企业经营等理论基础比较薄弱。 让一些学生写策划书或者计划书,不能熟练地运用管理学基础理论,连锁经营理论去撰写,缺乏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整份计划书显得微弱无力。学生在遇到一些战略经营上的问题,不能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解决,这样整个问题解决的构成都是零散,缺乏系统性的。

2.职业技能比较薄弱

据用人单位反映,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比较薄弱,尤其是门店、超市营业操作技术,卖场的设计与策划技术等比较薄弱,甚至有一些学生对这些技能完全不懂,工作效率低下,给企业和客户留下不好的印象。

3.沟通和谈判能力较差

连锁经营行业的员工,会遇到各种客户,需要学会和不同的人沟通,同时需要参加公司的一些业务交流和商务谈判。但是现在很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会与客户进行交流和沟通,经常在商务谈判环节阻挡不了对手的进攻,总是吃亏。在开拓业务的时候,很多学生不能为公司争取更多利益,说话底气不足,严重的甚至让公司的经济利益受损。

4.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越来越广,基本上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更是企业必不可少的。但是现在很多刚出来的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差,特别是在软件处理上,对文档的处理能力较弱,严重影响其工作效率。也有一些学生在操作办公软件方面很不熟练,尤其是对常用的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都不会操作。 现代企业特别是连锁超市中,需要运用大量的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的处理,如果对这些数据处理不熟悉的话,将会大大的降低工作效率。

5.外语基本运用能力较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外语的运用越来越普及,尤其是英语。一些外资连锁企业在中国的分公司,招聘了大量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这些学生最大的问题是英语运用能力较差,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很多学生,在面对外国客户的时候,交流十分胆怯,由于口语不流利,无法听明白客户的需求,导致客户的丧失。一些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也比较差,遇到一些英文函电,不能快速阅读和翻译,总是求助于网络在线翻译。

6.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用人单位的反馈中,具备这两种能力的学生很少。首先,很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工作岗位上安于现状,对于不懂的知识缺乏自主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敢请教同事。还有一些学生缺乏创新能力,每天就是按要求完成基本工作,在岗位上做事情比较死板,不会灵活变通,不懂在工作中进行方法或形式的创新。

三、高职连锁专业学生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专业课程都比较雷同,例如《连锁经营原理》《店铺开发规划》《门店运营管理》等专业课程,同时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对本区域产业的深入了解,没有根据本区域经济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导致课程的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

2.轻视实践环节

现在的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主要是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安排中虽然设置了大量的实践学时,但老师讲课的时候并没有按照要求从事实践教学,仅仅是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解释,没有实际的工作让学生去实践,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例如《连锁企业配送管理》,很多教师从开课到期末,都是给学生讲授连锁企业的相关理论,没有让学生去参与到配送实训中,无法将理论知识运用的到实践中,长期下去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弱,出去工作时不知所措。

3.师资队伍薄弱,教学方法古板

由于我国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时间较晚,导致目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比较薄弱,很多学校的连锁专业课程,是由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相近专业课程的教师担任,这样只能勉强能给学生上课,却不能传授更专业、更深入的知识。同时,由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缺乏,也导致在授课中的教学方法和授课形式无法施展,陈旧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无聊和专业的沉闷,长期下去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4.教学硬件及设施投入不够

影响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教学硬件及设施水平。由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开设时间较短,再加上很多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招收学生较少,因此,为了节省成本,不愿意进行过多的教学设施的投入。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设备完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没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专用的实验实训室,比如商品陈列室、商务谈判室等,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四、高职学生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

1.走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路线

高职院校要增强学生在职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增加学生竞争的筹码,就要走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路线。以往很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缺乏特色,教学模式缺乏个性,模仿其他高校,甚至是直接复制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不利于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高职院校,要整合本校的所有资源,根据学院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等条件,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道路。 例如,某高职院校的外语专业具有很强的优势,师资力量也不错,学校在设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的时候,结合学校的外语优势,开设一些双语课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同时,也可以借鉴“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或“现代学徒制”模式进行人才培养,也就是由某个企业提出相应的岗位人才需求,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符合岗位特定需求的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该企业的相应岗位工作。例如某高职院校与七天连锁酒店联合培养连锁经营专业人才,由该酒店提出明确的岗位要求,技能要求,高职院校根据酒店的要求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目的十分明确,教师授课目的也很有针对性,这样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

2.增设创业学院,打造专业品牌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给予越来越多的优惠政策,很多高职学生毕业后选择了自主创业。因此,为了满足学生的创业需求,打造专业品牌,高职院校可以增设创业学院,开设创业课程,满足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连锁专业学生,可以在创业课程中,学习到如何注册一家公司,如何设计商标,如何进行商务谈判,如何开拓市场等。同时,在创业课程的学习中,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自身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知识,强化相关的技能,加强动手能力,加强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以此来提升连锁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来就算不创业,也有利于学生在职场上拼搏和奋斗。

3.加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加强的重要方面,但是,很多学校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就业方面的合作,或者校企合作停留在形式上,成为高职院校提升知名度的工具。 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就应该用心做好校企合作,真正从学生和企业角度去搭建一座桥梁。一方面,要安排学生周末或者假期到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熟悉连锁企业的运营过程,强化自身的职业技能。顶岗实习,不能流行于形式,要以学分制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及格要继续进行实习,直接考核及格为止。暑假或者寒假等长时间的实习,就要安排教师带队实习,做好学生实习和生活上的思想辅导,同时监督学生的实习,协助企业对学生进行管理。同时,还可以邀请企业的管理者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给学生在实习和工作上进行指导。

4.完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设备

为了保证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正常进行,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就要完善相关的教学设备。要根据连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配备相关的教学硬件和软件设备,比如设立商品展销室,为学生提供商品摆放的实践场所;开辟商务谈判实训室,让学生体验谈判的实践场景。有能力的院校,可以在学校设立小卖部或校内实训超市,让连锁专业学生进行经营和管理,将理论知识真正用于实践,提高动手能力。

5.加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就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学校要招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连锁经营管理经验的教师,这样可以为学生传授更专业、更具体的连锁经营管理知识,强化学生的相关技能。同时要加强对现有连锁专业教师的培训,安排教师到企业或者其他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并将学习的经验带到课堂上。

同时,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系统学习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改进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减少“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的模式,多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职业技能的学习。

6.丰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校园生活

教师可以将课堂带到企业中,例如将学生带到沃尔玛等大型连锁企业,进行参观和学习,扩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积累相关的企业知识。增设连锁专业相关的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还可以邀请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或者行业精英到校开展讲座,让学生与名人近距离接触,感受名人的魅力,感受连锁企业的最新发展趋势。

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举办一些竞赛,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例如“连锁经营技能比赛”“大学生创业比赛”“连锁企业营销案例分析大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在比赛中强化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比赛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7.加强电子商务与连锁经营的教学结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假若完全脱离信息化技术去发展连锁经营,连锁企业将难以实现的规模持续扩张,因此连锁经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出现新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时候,要设置相应的电子商务课程,将连锁经营的门店管理与网络运用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能够使用先进的网络知识进行店铺的开发和门店的管理,增强学生的网络实际运用能力。

五、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走上了连锁经营的发展道路,对具备高素质技术技能的应用型连锁专业人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因此,作为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加强走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之间的融合,完善教学设备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连锁经营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强职业技能,增加竞争的资本。

参考文献:

[1]郝强,李春杰,柳娜.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北方经贸,2012(09).

[2]王东林.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浅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4).

[3]沈秀梅.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9).

[4]刘予.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广西教育,2013(39).

[5]王青.基于连锁企业人才需求变化的高职人才培养思考——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J].时代教育,2013(09).

产业升级呼唤新型技能人才培养 篇7

●东部沿海地区的高职院校应当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 走综合化发展道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有超前意识, 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应该以职业群为基准, 方向因需而变, 以方向的灵活性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

最近一段时间, 长三角等沿海地区的企业和工厂都传来“用工荒”的消息,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好转, 这些地区的企业订单增加, 对用工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然而沿海地区高生活成本以及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的增多, 导致这些地区的人力资源供给相对不足, 出现了“用工荒”。表面上看, “用工荒”是东部沿海地区对技工的强烈需要, 更深层次去分析, 实质上反映了东部沿海地区, 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即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去, 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生产方式进行技术升级, 减轻劳动强度, 提高生产效率。

由此来看, 东部沿海地区的“用工荒”, 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更是一个涉及整个国家的战略问题, 其中, 还涉及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的转型发展。我们必须意识到, 东部沿海地区的“用工荒”, 既是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呼唤, 又给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产业转型的现实, 高等职业教育急需调整办学思路, 以更好地服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

当今世界, 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发展, 关键因素已不再是资金和土地, 而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源, 依赖于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素质。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近年来, 长三角地区已逐渐进入工业化后期, 土地、能源、环境等成本的上升已导致长三角地区从低成本发展开始进入高成本阶段, 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 都面临着成本增加的问题。金融危机的到来更加剧了上述因素对长三角发展的影响。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较弱, 发展缺乏可持续性的弱点暴露无遗。长三角地区正在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各地政府均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在将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要素成本更低的地区的同时, 注重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门槛, 以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竞争力的提高为目标来选择产业。

产业的转型升级, 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说过去的10多年区域内随着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工业和现代管理制度的引入, 劳动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企业对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产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上, 那么, 在当前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迅速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中, 显然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走向多元化。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今后人才需求增长最快的部分是中高端制造业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术人员, 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技术应用人才, 以及可以将知识创新成果应用于工程、生产第一线, 并能进行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面对这样一种人才需求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调整办学思路, 进行转型发展, 调整专业结构, 加大技术应用人才, 尤其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具体而言, 在办学理念和定位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的高职院校应当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 走综合化发展道路。高等职业教育将不再是一种“学校到工作”的终结性学习, 而是一种“学校到生涯”的终身性学习, “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应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 核心是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与此相适应, 在办学定位上, 高职院校要将自己定位成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中心, 由单一的正规教育向正规与非正规教育并举方向发展, 由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列方向发展, 由单一的职前教育向职前与职后教育并存方向发展。

在专业结构调整方面,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有超前意识, 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应该以职业群为基准, 方向因需而变, 这样既可在专业建设中减少资源配置方面不必要的浪费, 又可以紧紧抓住人才培养的主动权, 以方向的灵活性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当前, 沿海地区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应密切关注以下发展趋势:一是某些传统产业的衰落, 人才需求的降低, 必然导致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萎缩;二是某些新兴产业的兴起, 人才需求的旺盛, 将促使高职院校新专业或新专业方向的产生, 尤其是产业向产业链中高端发展急需的大量经营、管理、物流和外贸人才。

创新型技能人才 篇8

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生产力、竞争力, 这已成为新的发展共识。职业教育历经数年的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 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品牌发展的重要阶段。中职学校的特色和品牌影响力来自哪里?我们认为, 关键在于创新教学机制。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体, 教学机制与效果是一所学校的真正实力所在。中职学校的创新主旨, 集中反映在学校教学机制、体制和方法的创新上。因此, 如何构建、形成以学生为本位, 以学习为主体, “文化、专业、技能”并举, “知识与能力同构, 德才同一”的中职教育教学新机制、新模式、新方法, 乃是当前深入推进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

为进一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效益, 大力促进中等职业教育转型升级, 更好地适应我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7月22日, 围绕“创新教学机制”这一主题, 省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协会在德清县召开了全省深入推进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研讨会议, 这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全面推动我省职业教育的新一轮发展的会议, 具有重要意义。省教育厅副厅长、省成职教协会会长鲍学军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成职教协会职业教育分会会员学校校长、各设区市教育局分管局长和职成教处长共18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这次研讨会安排紧凑, 内容丰富。既有职教专家的学术讲座, 又有设区市、县 (区、市) 、一线中职学校等不同层面的职教教学改革典型经验介绍和交流, 还有专家对典型经验生动精彩的点评。以下, 选择部分典型经验材料和专家的点评予以刊登, 希冀借此可以使我们从中获得启迪、借鉴的作用与意义。

创新型技能人才 篇9

关键词:校企合作,公路工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一、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路桥工程施工现场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非常低, 技术进步对工程效率的贡献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施工现场高素质技能人才比率低, 高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不够。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顾名思义就是高技能人才在工作中不可缺少创新活动, 这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满足国家最前沿的发展需求。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中小型企业热衷的人才, 也是中小型企业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有观点认为, 在技术快速发展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工程建设的高效模式不是集中的国有大企业, 而是分散化的中小型企业。目前, 中小型企业是我们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主要对象。因此“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将不断提高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

在对创新人才的理解上, 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宝存的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所谓创新型人才, 就是在生产活动中具有自发的

创新意识、不断努力的创新精神、丰富的创新思维、不断提高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 创新人才的基础是要求人才的全面发展。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不是随身就有的, 也不是独立发展的, 它们与专业人才的其他素质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 也可以认为创新人才首先应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3. 创新人才也是复合型人才。

我国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院培养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可以理解为是既具“创新型”又具“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首要的是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人员, 结合自身的创新能力从事创新劳动。

三、基于校企合作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1. 创新并实践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创新“工学交替、理实融合的”施工季节性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江苏省路桥施工季节特点, 安排专业教学, 施工旺季安排学生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 施工淡季回校学习。这样既解决了具有行业特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需求, 又解决了施工企业“旺季”技术人员短缺问题, 实现了校企和学生的共赢。二是创新高职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交通大发展对高素质复合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探索培养高素质复合技能型人才的新途径, 构建“核心专业技能+辅助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2. 探索“紧贴行业, 校企共育, 三方共赢”的专业建设机制。

紧贴行业优势, 探索行业、企业、学院三方多种形式的合作, 共同建设实训基地, 实现资源共享, 保障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顺利开展。一是利用行业优势, 以主管行业为牵头人, 促使行业和院校、科研单位的多方位合作。二是以校属产业为平台的良性互动合作模式, 依托专业办产业, 办好产业促专业, 创新实施“校中企”专业建设与发展模式, 企业、实训基地合一, 老师、技术人员合一, 学生、徒弟合一。三是引进著名路桥施工企业进校, 在产、学、研、用方面深度合作, 共商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企业文化, 学校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

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实施工学结合课程改革。

按照公路工程类专业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参照职业资格标准, 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公路工程建设过程, 参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 系统开发教学项目和实训项目, 按“职业基本素质和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能力递进模式, 构建“职业基本素质、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方向拓展”的课程体系。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道路建筑材料试验与检测》, 省级精品课程《公路工程质量检测技术》、《工程地质与水文》等。

4. 校企深度合作, 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造价专业各岗位能力要求,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面向工作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和职业、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依托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使基地成为学生实训的基地、双师素质培养的基地。由学院、行业和企业三方投资, 采取“学院为主, 行业支持, 企业参与”的建设模式。2009年交通土建实训基地成为江苏省财政支持省级高职实训基地;2010年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综合实训基地成为中央财政支持国家及高职实训基地。现有工程测绘中心、工程材料中心、施工技术实训中心、工程检测中心、工程管理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等6个实训中心, 建立了以大中型企业为依托的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公路工程类专业分别与江苏省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天宏华信工程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江苏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等27家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基地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供了有力保障, 实现了实训基地服务教学、服务社会的双丰收。

5. 探索社会服务新途径, 创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创新型技能人才 篇10

关键词:高职,技能大赛,意义

0 引言

我国高职教育开办较晚,且多数高职院校由原来的中专或技校转型而来,教学中仍然沿用中专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教学中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与企业的沟通,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诸多不适应。举办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是为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展示高职教育的成果,增强全社会对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回顾我国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而目前高职教育不能很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技能大赛的开展,成为引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可以有效的缩短高职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对于深化校企合作、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学校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改革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技能大赛能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分析我国开展技能大赛以来每年的赛事,从大赛组织机构来看,有教育管理机构和高职院校,也有企业、行业;从大赛命题和裁判构成来看,有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专家,也有企业的专家和能工巧匠。分析大赛人员构成,从教育机构出发,为了能了解企业对目前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了解企业对人才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需求,邀请企业专家或能工巧匠参与大赛题目的设计,担任大赛裁判。从企业角度出发,为了保证企业持续发展,为企业寻求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机构,行业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出资赞助技能大赛,以物流技能大赛为例,先后有多家企业出自赞助。陕西省历届物流技能大赛,均邀请陕西省物流协会和陕西相关物流公司参与大赛活动,负责命题和担任裁判。在大赛中,通过校企双方交流,校方了解了企业用人要求,企业了解了人才培养状况,能及时发现企业所需的人才,在我省技能大赛中,就有企业在比赛现场招聘参赛学生为其员工的案例。

2 技能大赛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借鉴

在技能大赛中,各参赛院校通过交流和竞赛,能深刻体会到人才培养相互之间的差距,也能体会到与用人单位要求的距离。就以物流技能大赛而言,首先要求高职学生要有一定的工作规划和设计的能力,其次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是对高职学生管理、设计、规划能力的检验,也是对高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检验,更是对高职学生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检验。

从先后担任省级高职和中职物流技能大赛评委,我深刻认识到:作为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区别在于除了要体现“技能型”,具备一定实际操作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设计与规划能力;与本科教育的区别在于具备适当管理、设计、规划能力的基础上,有着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论上与本科教育存在有一定的距离,但技能方面要优于本科生。因此,在制定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一定要界定清楚高职专业定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本科教育有什么区别?与中职、技校教育有什么区别?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切实达到高职办学的目的,保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 技能大赛能有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第16号文件)》明确提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要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师资队伍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达到教学对“双师”素质的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来自于本科院校,且很少有企业锻炼的经历,即使有些学校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但企业考虑到安全和效益问题,使得多数挂职锻炼都流于形式,尤其是涉及特殊行业的师资,多数教师理论经验丰富,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限。从我参加的几届技能大赛来看,在设施设备操作上,确实有些指导教师能力欠缺,为参加比赛,多数学校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实际操作指导教师。在比赛的准备、训练及竞赛中,可以使专任教师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给学生指导中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

4 技能大赛能促使学校加强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多数学校专业设置大而全,但由于办学资金有限,这就造成了教学中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跟不上教学的需要。日常教学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即使有实训条件,也非常简陋,如果不走出去参加技能大赛,这些学校一味的闭门造车,看不到培养的人才的不足。通过技能大赛的参加,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凡是企业给予很高评价、比赛结果理想的学校,实践条件相对较好。

对此,我有深刻体会,我们首次参加省内技能大赛,由于我们实践条件简陋,平常教学中学生没有机会动手操作,所以比赛中我们明显感到我们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其他学校相比有很大差距,当然比赛成绩就很不理想。对此,企业也为我们提出很多建议,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要加强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回校后,我们在校内实训条件受限制的基础上,积极与企业联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并在企业专家参与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了实践教学力度,加强了校外实习环节,定期邀请企业专家来学院举办讲座,一起探讨专业技能教学方面的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逐步由单一能力训练型转向综合能力训练型。

5 技能大赛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技能大赛中,同样的比赛内容,不同的院校操作的进度、质量、比赛的结果不尽相同。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各高职院校相同专业培养目标大致相同,但在具体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的认识和选取不尽相同。以物流专业仓储学习领域为例,不同院校在教学中所设定的任务不同,学生对于任务的理解导致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不同。加之目前高职的教学内容仍然摆脱不了学科体系的影子,造成不必要的教学内容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而必须的教学内容要么学时不够,要么知识不全。

我认为,高职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完全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本着适度、够用的原则,从不同岗位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出发,设计教学内容。人才的培养首先建立在单项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然后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生涯。在课程设置上,不应分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否则,学生学完专业基础课,再学专业课程,造成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对接上的断层,即使单项操作操作能力很强,但综合技能就不敢保证了。

以我所从事的铁道专业教学为例,教学内容上与学科体系相比虽然有所突破,但仍然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类别设置教学内容,专业基础课中有设施设备,主要学习设施设备的构成、原理、操作,例如车辆的构成、参数等,在后续学习的专业课程中,要用到设施设备使用的相关知识,例如货物运输中要设计装车方案,必然要用到车辆的知识,而车辆的知识又学习的较早,到了该用的时候,老师认为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不再讲解,而学生又忘记的差不多了,尤其是对于车辆的相关知识不能和实际装车问题相结合综合应用,这就完全暴露了教学内容选取和组织的问题。

参考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几乎所有专业都存在有这样的问题,当然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教学改革,任务量大,工作复杂,需要一个漫长的改革过程。由于各高职院校在改革方面的步伐不同,使得培养的人才质量就有了差别。

6 技能大赛可以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学校为主,而培养的人才又是为企业所用,这样究竟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下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就很难保证了。其次,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评价任然停留在理论考试层面,即使有操作能力考核,但很难在整个考核分数中占主要成分。第三,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停留在最终培养结果的评价上,忽视了对培养过程的评价。

从高职技能大赛来看,竞赛的内容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既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考核,也凸显团队合作能力的检验。各参赛院校均是通过层层考试,选拔学习的尖子生参赛,但比赛的结果完全不同,其原因就是各院校对参赛选手的评价体系不同,致使比赛中出现种种不足。

所以,我认为,要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的需求,在整个评价体系上,要充分考虑企业或行业的参与,在具体的考核中,要注重学生单项操作能力、综合操作能力的考核,重视对于培养过程的监控和考核,把理论考核作为辅助考核内容,以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考核为主,适当考虑团队协作、创新等综合能力的考核,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攀登,迫切需要造就大批的技艺精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技能大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对高职教育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2]陈炳和.以四个合一六个合一理念构建化工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J].中国职业教育,2006,(30).

创新型技能人才 篇11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人才培养 创新

我国广播电视编导行业发展的迅速时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广播电视这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应运而生。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关键,同时在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非常重要。

一.近年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情况

顺应广播电视行业的时代变化,我国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不断积累了有用的经验,同时也为这一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但由于时代发展,人们对广播电视这一发展要求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要求有更专业的技能和不断更新的创新力,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我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分布不均衡,生源差异大以及学校教学模式及管理方面的不足。因此,注重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还要与提高专业课程学习统一起来,使得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要在掌握精湛的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应用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1.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特色。我国现在大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工作实践能力,如材料采集,访问、主持编辑、影视制作等,这要求学校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素质教育,注重对专业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改变原先课程单一枯燥的地方,从学生个体差异入手,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更具创新力,进而保证了专业应用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我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重中之重便是将学校传授的丰富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结合起来,学为所用。我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要以系统的教学实践的开展为基础,使得学生更为深入的明确自己所学的是什么,怎么学。

2.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要以各个地区高校不同的学科特色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性与创作创新性,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更新调整专业课程的授课方法与理念,合理安排各个课程的比重,适当增加学生的实践学习课程。同时,专业课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根据时代的发展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枯燥的授课模式,通过互动、讨论等方法将课堂授课由原先枯燥无趣变为生动形象。

区分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高低的方法主要是学生创作广播电视节目的能力,因为能力的培养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要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个人的差异,区分不同学生的教学内容,将教学目标更加具体化,将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学生的创作作品体现出来。

3.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的意义。经济全球化对传统产业的冲击,使得各行各业必须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下,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所要求的人才要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下着眼未来更具创新力,这是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的。

我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艺术学与新闻学的交叉学科,广播电视行业也是国家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它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提高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广播电视编导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创新力的体现,是我国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可以提高广播电视的质量,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满足人民群众的更高层次精神需求,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更提高了国民的文化修养。

在媒介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注重对人才的技能与创新力的培养是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要求。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输出地,要紧跟时代发展,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从学生的能力培养角度出发,为广播电视行业不断输送具有创新性高技能人才,为传媒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创新型技能人才 篇12

一、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 培养技能型的人才不仅仅是建立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要, 而且也满足了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复杂、系统的工程, 只要具备创新的理念, 了解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 才可以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案, 并且学校在实施的过程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的条件, 从而使创新性培养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应用电子主要是面向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和调试等相关的销售服务工作, 因此, 在培养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时候, 一定要确定专业培养的目标,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使学生能够完成电子产品的组装、维护和制造, 使学生能够具备从事自动化控制、家用电子产品制作与生产等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为社会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在相关电子信息企业从事一线生产、管理、服务等岗位工作。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创新人才。

(二) 开展电子设计竞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想要提高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的质量, 学校应该开展相应的电子设计竞赛,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 并且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那个的氛围,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程度的发挥。在电子设计竞赛中, 学校首先要制定一套合理的训练计划和竞赛的方案, 组织专业面较广的教授、副教授等形成教练队伍。除此之外, 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 电子设计竞赛是一个发展学生设计和创新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各种各样创新设计, 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从而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增强校企合作。

在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中, 学校应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校企之间合作的关键, 可以有效地突破学校师资缺乏的状况, 学校通过向企业聘请专家来给学生授课,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企业是各大高校提高技能型人才素质的途径, 由于企业一直处于市场经济的最前沿, 并且对市场的需求也最了解, 并且企业也能够为学校课程的设置提供最有用的信息和资源。除此之外, 学校和企业之间还可以共同制定一套合作的计划, 不断地了解和分析市场的走向和动态, 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 还可以为企业解决生产的问题。

(四) 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

学校在开展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时候, 应该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 考核的对象不应只包含学生, 还应该包含教师, 评价的方法应呈现多样性。在对教师评价的时候, 应该多集中在学生、学校领导和电子行业的企业上面, 而对学生的评价应多集中在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上面, 在评价的时候应该把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和素质表现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再让学社工通过笔试、口试和实际操作来最终评定出成绩, 这样的成绩才真正代表着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 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应用电子专业技能的信心。

(五) 健全实践教学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是确保应用电子专业人才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关键, 因此, 作为学校, 想要有效地实施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 就必须健全实践教学监控体系, 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教学监督小组, 全面监控班级内每一个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 并及时地将监控的情况反馈给教学监督小组。只有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 才可以及时地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模式, 使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得以有效地开展, 从而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因此, 作为电子专业的教师, 应该不断的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开展校企合作, 只有这样才可以为社会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随着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创新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市场对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如何培养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 是现今的首要任务, 本文就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伍礼杰, 汤光华, 曾春霞.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04) .

[2]刘自华, 汤光华, 隆平.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 (下半月刊) , 2009 (09) .

上一篇:节点企业状态信息论文下一篇:学生阅读课堂本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