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型人才

2024-10-03

科研创新型人才(共12篇)

科研创新型人才 篇1

摘要:科技创新, 人才为本。创新型人才在高校的内涵建设与提升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已经成为高校生存发展及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创新型人才有着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充沛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是创新型人才最为鲜明的特质。同时, 也就决定了创新型人才引进过程往往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科研创新,人才管理,高校

创新型人才是引导和实现高校科研发展的主力军, 而高校科研已经成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主要支点之一。基于此, 创新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已经成为高校人才管理的主要内容, 而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又因其周期短、学科交叉性和互补性强等特点, 在高校人才引进中尤为突出。本文试就高校科研创新型人才引进的实现与支撑做一简要总结。

一、创新型人才概述

随着知识时代的来临, 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首要资源。创新型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从事创新性活动, 能为社会和组织创造价值和贡献, 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现代高校要实现学科崛起和科研进步, 科技发展与创新开拓才是根本之策。这就更离不开创新主体———创新型人才的引进与发展。创新型人才不应该是一个停留在概念层面的内涵定义, 而是应该和引进实践结合的综合定义。具体而言创新型人才是一个相对概念, 即是由引进者与引进单位进行定义与识别的一个特殊群体。准确把握创新型人才的概念与内涵是发掘创新型人才特质, 制约创新型人才引进效度的重要前提。所以在引进工作过程中要立足实际开拓视野, 不要盲目地哄抬引进待遇与配给条件。目前, 国内更倾向于从创新活动范围或从事专业领域范围来界定创新型人才, 所以在创新型人才的引进过程中, 需要极大地改变传统高校封闭式的人才引进方式, 更多地走出校门, 走向海外, 走向社会;立足实践, 精细服务理念, 将提升服务意识和提高服务质量, 不断完善人才管理体系引向个性化与专业化的更深层次。

二、创新型人才引进途径

对大多数高校而言, 创新人才的引进是全口径的, 但实际在引进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墨守成规, 方式也显得较为单一, 甚至还停留在不同部门主管引进, 负责安置与培养发展等相互脱节, 不能实现引进人才顺利创造价值。因此, 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引进途径有重要的启示与实践价值。

1. 以人才吸引人才。

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引进存在着一种正反馈机制。即高校目前人才队伍情况对拟引进人才有着较为强烈的同化与吸引效应。创新人才有自己独特的交际方式, 尤其是海外创新型人才。高校现有人才结构和构成与拟引进人才的同质性与互补性是拟引进人才加入的重要驱动力。要通过创新型人才间的交流与学术合作等发现和吸引高端人才的加入。较为有效的做法是组织沙龙、学术报告和参加校友会等, 不但可以了解发掘潜在的人力资源, 而且还能通过人才间的交流与评价确定较为具有倾向性的引进方案。

2. 以平台留住人才。

要吸引高水平、高技术人才离不开搭建好的科技平台。要依靠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组建科技大平台, 完善公共支撑平台建设与技术服务。这对吸引国内外领军人才、国际一流大学教授、学者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拥有先进的实验技术与科研设备有利于引进人才的顺利融入与积极产出。此外, 应积极寻求横向合作, 为引进人才提供巨大发展空间。如校企协作共同开展项目 (产品) 研发, 不但可以整合校企优秀科研人才优势, 还可以有效激发引进人才的创新潜能。

3. 以团队培养人才。

相对于个人而言, 团队模式的科研开展汇聚多方位的有价值资源, 更有利于形成资源互补、协同创新的规模效应。因此, 高校学术创新团队也就应运而生。就学术创新团队而言, 往往是由一个拥有特别潜力的技术或者观念的学者启动, 同时集合一些其他相关研究者而开创组建。正如许多优秀人才所说的, 接受引进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引进后的成长性及对个人价值发挥的程度。因此, 要注重以团队的建设提供给创新性人才更多的机遇与条件, 同时也为孵育培养重点学术创新团队打下良好基础。

三、创新人才引进支撑

实际上, 引入创新型人才背后的一个最大动因就是增加高校人力资本总量, 而提高高校人力资本绝对水平的一个较为快速的方式就是打造学术品牌。但是人才团队的规模并不一定等同于团队能积聚的人力资本, 因此, 人才引进的关键不只在于能引进来, 还要留得住, 用得好。这是各大高校在人才引进的中最值得思考的重要环节。

1. 以政策招揽人才。

学校要规范人才引进的工作程序, 提供一个“能干事, 干成事”的政策保证。为引进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制定一系列人才引进机制, 尤其是对创新人才实行特区式管理模式, 确保了一个宽松和谐的人才工作机制。目前较为成功的模式是实行PI (Principle Investigator, PI) 制, 即以引进人才为中心组建课题组, 配给实验室与科研环境。PI享有较大的人事、财务和科研特权。PI根据自己的规划自行招聘科研助理与实验室技术人员, 自行决定自己的实验室研究方向等并直接向学术委员会与伦理委员会负责。

2. 以制度保障人才。

人才引进是战略性的工程, 是学校实现持续型发展最为活跃的内在动力, 需要制度保障。这样能保障人才在引进后各部门配合, 提供人文关怀的环境, 尊重人才, 尊重科学, 做到“无缝式”衔接, 真正地把人才融入到整个学校中来, 打造一个人才自由发展的良好空间。尤其在绩效考核制度方面, 要做到既注重学术论文生产的周期性, 也要注重充分发掘创新人才的科研潜能。

3. 以待遇稳定人才。

良好的待遇保障是激发优秀人才开展工作积极性的关键。这一点也是人才引进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为人才的引进提供一系列举措, 例如:提供安家补贴或教师公寓, 协助解决亲属工作与就业等。此举关爱人才, 稳定人心, 切实解决了高端人才来校工作的后顾之忧, 使他们将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教学任务当中去。

四、以引进带动机制创新

创新型人才引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同时也是融合了创新型人才评价、供求、考核与流动的复杂过程。要适度抓住引进人才的机遇调整人才评价机制, 进而合理操控创新型人才的考核与流动过程。

1. 要做到重点突出, 统筹兼顾。

即以创新领域和业绩为主要考评对象, 同时兼顾学科发展潜力与学术研究的价值导向。目前, 科研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学科交叉与融合, 所以在考评中要重视引进人才所从事研究的独创性与导向性。同时, 要注重评价引进人才对整体学术氛围与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海外引进创新人才多能将国外高校较为成熟的课题组管理制度延伸至国内, 甚至将国外比较成功的校园文化活动带进高校。

2. 要重视发展规律, 以评促建。

因为科研在高校发展中被过分的强调了, 所以部分学校存在着引进人才的考核主要集中在限期考评课题及经费和发表学术论文及影响因子等。高水平的文章和课题需要重点孵育与培植, 而且往往影响因子较高的学术论文的实验数据测算和文章发表均较繁杂, 需要有等待的耐心。任期内资助制度有利于引进人才合理安排工作进展, 避免将有价值的大课题因考评机制的限制拆分为诸多子课题而降低影响力。

综上所述, 创新型人才引进是一项全体参与的工程。科研创新能力的形成, 有赖于一个具有自我更新内在机制的微环境, 因此引进创新型人才也要重视以环境发展人才。通过大力引进人才, 创造一个适合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大环境。做好人力、物力匹配, 形成层次鲜明、结构优化的人才梯队。高校要因引进人才的不同而制定个性化的引进方案, 引用结合, 制定阶段考评与评价机制。同时, 在引进过程要注意切实将引进政策落到实处, 实现资源合理利用, 充分发掘引进人才的潜力将之与已有科研团队融合, 或围绕其研究方向授权组建创新团队, 将人才引进价值最大化。创新型人才引进是高校科学发展与内涵提升的强大助力, 目前需要注意的是国内已有的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尚待进一步发展。仅就创新型人才评价维度而言, 仍集中在创新型人才特质与业绩成果两个方面, 尚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管清佩, 施宙, 张殿云.如何激励创新型人才[J].中国人才, 2010, (3) :23-24.

[2]王亚斌, 罗瑾琏, 李香梅.创新型人才特质与评价维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11) :18-32.

科研创新型人才 篇2

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培养创新型人才

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更早、更多地接受科学研究基本训练,为优秀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我院推出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本文介绍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办法,实施成效,以及出台背景,体现和反映了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意义.

作 者:薛巧巧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0054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35)分类号:G642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创新

科研创新型人才 篇3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根据当前应用型大学对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现状出发,提出采用科研创新与教学实践相融合的模式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并指出教学与科研的融合需要政策和评价机制的创新,才能满足科研的需求和教学的开发,二者“相辅相成”是实现教科融合人才培养的保障。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 教学与科研 融合

一、引言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的发展一靠要素资源、二靠科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原有要素优势已经消退,经济的发展从速度向质量转变,科技创新将是新一轮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产生强烈的需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如何适应新形势、新常态的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手段,融合高校功能,实现教育与科研有机互动,为社会培养大量一线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与实践的问题。

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误区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创新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国家创新驱动的第一资源。当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还存在误区,在培养层次上,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是针对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是以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为培养目标,忽视了应用型大学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把成绩排名高等智力因素作为培养的基本要求,而忽略了大量的具有一定的潜能和创新意识的本科学生的需求。在教学手段上,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其教育理念是把学生当成受教育者,是教师授课、灌输的对象。学生的大脑就如同器械,被植入了新的理论“芯片”灌输了无数的专业理论和知识,一旦踏上毕业征途,学生就会发现,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面前,在专业性的工作岗位面前,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显得是那么的“弱不经风”和无所适从,这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差甚远。在培养模式上,广为宣传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更多的体现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提供了真实科研课题进行创新创造的平台,而对于本科生来说体现为到面向企业一线的顶岗实习,训练的是学生的岗位业务能力。

为了扭转局面,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科研与教学相融合,在教学中融入科研项目、创新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一条值得探索的发展之路。

三、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所说的教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科研领域为背景、以科研问题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向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转变,以学生为主体,在完成一定的科研项目中走向自我认知和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这个过程中教学占主体地位,科研是实现手段。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不但能将科学研究的成熟成果植入到教学研究中,还能全面引导学生在问题中探索、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解惑,在解惑中提高,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也是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主要意义。

在应用型本科培养中,遵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比较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和灌输式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力求多方面、多角度,增强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其人才培养规格、特点和定位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将教学与科研进行有机结合,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以经管类专业为例,教师紧密围绕经济社会、企业发展的热点问题,开展科研立项并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不但能实现教学内容与经济社会有效衔接,还能提高学生探究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教师的科研有了企业、专家和学生的参加,不但能获取更多的科研灵感、更多的奇思妙想,还能适时的扩大、加深科研的范围和影响。这种“生师校企”多方共赢的局面,也是教学与科研融合在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方面的最大优势。

四、科研与教学无法和谐发展的主要现象及原因

(一)学校不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制约了教学科研的和谐发展

首先,科学研究投入能在短时间之间发挥良好的效益,收获良好的口碑,而教学投入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长时间之后才能达到理想效果,且在投入期间总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中间夹杂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原因。因此,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的计划过程中,出于利益的驱使,只想尽快提高学术水平的研究,将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都投入到科学研究的层面。其次,学校资源配置失衡。在资源配置方面,学校没有一个全面的安排计划,不但缺乏一套完善的资源开放共享机制,还重复混淆了软硬件设备和其他资源的投入,很多科研设备与数据资料都无法对学生全面开放和使用。最后,学校普遍缺乏完善的考核制度与评价机制。学校在评价科技成果的政策引导方面,对于科研创新与教学研究的相互融合,存在着明显的“轻视态度”,从而滋生了重科研经费、重论文、不重视教学研究、科学实验的现象产生。

(二)教师对学术价值的理解偏差造成教学科研失衡

学者型教师形象是众多高校所一直推崇倡导的,但在这现象背后,确使诸多教师走入了思想误区,将学术与科研等同,把学术的价值理解为单一的知识创新,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在很多程度上,为教师的发展树立了不良的行为模板。

首先,思想层次的误区会让教学与科研相互脱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会单一的讲解课本知识,为学生强行灌输某种思想,师生无法在学术领域架设沟通的桥梁,也无法体验到科研的奥妙精髓。部分学者过于注重刊物发表与论文发表的篇数和等级,而对于将个人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课题如何通过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参与研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投入远远不足。其所研究内容与教学内容是基本不挂钩的,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无法融入到教学内容中,照这样的发展情形,科研创新与教学研究必然无法完成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

其次,教学与科研的时间相互对立。教师在承担教务与科研两项任务时,就以目标最大化为出发点决定在教学领域与科研领域所投入的精力与时间。一般情况下,两院院士、知名学者和专家教授由于繁忙的科研任务,极少有机会能参与到本科教学之中,在不得已必须要承担本科教学任务时,也会以多种理由派研究生代课。而那些承担大量本科教学工作量的教师,由于繁重的工作任务,教学时间挤占了科研时间,科研成果和项目少,无法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有效融合。

最后,科学研究成果有利于教师提高社会地位和教师福利。因此,有人便认为科研是硬指标,教学是软任务,优异的科研成果可以令教师产生巨大的优越感,而教学教育的再出色,也会因为缺乏特别的突出贡献,而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很多学校将科研成果视为教师晋升、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的关键要素,那么教师会更愿意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科学研究的领域,这样一来,必然会弱化了教学,加深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距离。

五、发展教科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思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优化教学过程,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谓研究型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研究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突出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在创新型人才中的培养;而研究性教学的目标;则是指全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等素质培养,在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强调教与学、教学与研究的紧密关系,鼓励学生以批判、质疑的态度来进行学习与研究,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

(二)发挥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科研有利于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然而高校青年教师绝大部分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他们虽然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但缺乏对课程体系的准确把握能力,不能敏锐的洞察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首先,部分青年教师必须要经过千锤百炼,构建广阔的知识体系,全面了解专业科研知识,学习授课技巧,才能在更高层领域教书育人。要全面发挥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必须要大力推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形成紧密而独立的教学实践队伍与科学研究团队,充分发挥科学研究成果和科研项目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积极作用。

其次,科学研究成果与科学研究项目可适当的引入到高校教材之中,走进课堂,不但能适时更新教学内容,还能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官,加深学生对科研项目的了解程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创新之根本,为了拓展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加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与科研课题结合,学校各类科研实验室,以及各种科研仪器与设备,必须要向广大学生进行全面开放,并设立专项的独立经费,开设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协调发展机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障

构建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机制,就是要协调教师在教学科研时间和精力的矛盾,防止教学科研脱节,坚持教学科研并重,建立教学科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让教学与科研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有机的统一。

首先,完善管理体制,促进教学科研的有机融合。在制度政策上,校方必须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共同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坚持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上课堂,促进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在科研成果表彰大会上,设立各类优秀奖和科研成就奖、以及教材出版基金、人才培养基金等多项奖励;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学术休假制度,充分缓和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建立教学与科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教学与科研评价一体化。这套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涉及到科研与教学这两方面的涵括、相互影响的因素,在功能上要有助于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评价教学质量高低的指标中引入学术活动要素,如任课教师对该课程中有关热点问题的介绍和研究动态跟踪情况,教师是否有相关的研究成果等;在评价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引入教学性因素,如研究方向与所任课程的关联性、科研选题与教学的结合性等。通过考评指标的调整,引导教师自觉地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科学研究的良性循环。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不但能另二者相辅相成,产生交相呼应的火花,还能从中深化科学研究的成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新的领域中,不断强化自身实力,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多面型综合素质人才,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这也就是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互结合的优势所在,它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演讲式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科研的领域出发,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徐守坤,汪英姿,闫玉宝,李宁,游静.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与创新人才培养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4(18).

[2]郭广生,齐再前,白守礼.构建科学合理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

[3]蒋威,张秋慧,瓮嘉民.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4(02).

[4]张会清,任明荣,高学金,严爱军,范青武.专业课教学与科研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创新人才[J].教学研究.2012(05).

课题成果:本文受北京城市学院2015年北京市民促项目支持。以及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的课题成果。

科研创新型人才 篇4

自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首创“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 为大学生参与科研首开先河, 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被世界各国高校所效仿。1995年清华大学在其数学建模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 提出了SRT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 作为我国首项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98年浙江大学借鉴清华大学的成功经验, 试行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SRTP) , 该计划吸引了一百多名学生参加了七十多个研究项目[1,2,3]。近年来, 各个高校相继开展SRTP, 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为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为例, 简要介绍我院物理学专业学生科研训练情况。

1 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目的与意义

高校开展SRTP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大学生科研训练的机会, 吸引一部分优秀而有天赋的学生尽早进入科研领域, 接触和了解相关学科前沿, 为深入研究做准备;二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配合因材施教, 突出办学特色, 提高办学效益;三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营造教学相长的学术研究氛围。

SRTP是建立一种模式, 把硬性化的教学过程和个性化的培养内容相结合, 充分发挥学术团队的人才资源、宝贵的研究经费和学科前沿变化发展的信息等优势, 以此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 创造活跃的科研气氛[4,5]。实施SRTP, 有利于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在科研训练过程中, 科研团队需要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对研究的课题进行综合分析, 再结合分析结果讨论并分配各自最擅长的方面,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激情, 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过程中感受知识的重要性, 在实践过程中由被动学习逐渐变为主动学习, 从而活跃思维, 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研过程中, 整个团队要经常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 发表各自的观点,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 锻炼各方面的素质, 提高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社交能力。

2 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实施过程

对理工科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 体现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为确保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有效、顺利地开展, 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六个方面来保证实施过程的有序性。

(1) 通知工作。学校学院下发相关文件至各个班级和相关教师, 做好申请申报书的通知工作, 鼓励学有余力或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

(2) 立项阶段。由学生自由组队并自主联系指导教师, 结合自身的学习状况和兴趣取向, 对选题进行初步分析, 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对项目进行初步规划, 最后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科研项目申报, 并确立项目的负责人。

(3) 评审阶段。由学工办组织专家对上报的所有项目进行公开、公平地评审, 并公示入围资助的项目, 进入到科研训练的实施阶段。

(4) 实施条件。除了提供一定的研究经费外, 学院需向学生提供必备的研究条件, 包括理论书籍、计算机以及相应的实验设备, 以保证学生顺利开展科研工作。

(5) 信息反馈。研究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明确的分工, 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与潜能、对项目展开研究, 期间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研究的进展情况, 讨论、分析、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 并做好总结工作与下一步研究计划。

(6) 项目结题。学生根据研究开展的情况, 及时调整工作的进度, 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相应的研究成果, 包括实物、论文、研究报告等, 由学工办组织老师对项目进行统一答辩, 做出成绩的评定。学校学院在此基础上遴选部分优秀项目 (成果) 进一步资助扶持, 为省级、国家各种技能、竞赛做准备。

经过上述流程, 多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团队协作能够顺利的完成项目, 并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特别是在信息反馈和汇报过程中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其中不乏优秀学生通过科研训练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 从某种程度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基于上述科研训练, 我院物理学专业学生取得了一序列可喜的成果。近三年来, 获得省级科研资助项目15项, 校级科研资助项目36项, 校级实验室开放资助项目32项, 学生先后公开发表论文29篇, 申请授权专利9项。

3 科研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生通过自主选题、自主设计、独立研究科研项目, 运用系统的理论知识, 发挥了个人的创造力, 锻炼了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了科学研究的氛围, 但是在训练的过程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若这些问题处理不当, 则会影响训练的顺利开展, 阻碍计划的进一步推行。以下是科研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 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学生是SRTP受训的主体, 指导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而实际情况是部分学生一出现问题就寻找教师解决, 没有经过自己充足的思考, 失去了挖掘自身潜能的机会, 背离了科研训练的初衷。

(2) 实践与理论脱节。一些参加科研项目的学生认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研究工作没有实际的联系, 因而不能较好地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有效结合起来, 做到学以致用。

(3) 科研条件受限。学校投入的科研经费比较有限, 而且有些实验室的条件也相对简陋, 使得很多具体的试验不能够在有限时间段内顺利开展, 个别学生还会因实验仪器的精密度不够, 得到误差较大的实验结果, 严重影响了项目的结题。

(4) 研究互动性不足。团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互动还存在很多不足, 没有进行及时沟通和信息的反馈, 使得研究工作的进度不能按照原定计划顺利地发展, 影响了项目的结题验收。

(5) 管理、奖励机制不健全。由于不完善的管理机制, 使得少数学生得到资助后发现自己没能力或没时间去开展工作, 于是申请退出或直接放弃项目, 加重了团队中其他组员的工作量, 也打乱了科研的进度,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打上了折扣。

4 对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建议

针对科研训练过程出现的问题, 我们应该做好总结反思工作, 以下是提出的几点建议来改善出现的问题。

(1) 提高教育水平, 加强教学改革。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 改善考试方式, 增设综合性的实验和课程设计, 创造优良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在统一教学模式下, 探索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宽松氛围, 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爱好发展。

(2) 加强思想教育。因为学生总是认为课堂所学的并不能应用于实践中, 导致很多人不愿意认真学习理论知识, 错过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时光, 而让学生参加科研训练, 可使得他们认识到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离不开最基础的理论知识, 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可鼓励学生重新认识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 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学生选研究项目总是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 而老师提供的项目有时不是很适合学生。难度过大, 容易打击本科生参加科研的积极性, 难度过小, 达不到科研训练的目的。因此, 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对立项进行充分了解。鼓励学生自主立项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自信心, 获得成就感。

(4) 加大经费资助, 扩大学生受益面。较为充足的经费既可以保证科研的顺利开展, 又可以吸收更多勤于思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到科研中去, 扩充整个科研团队的队伍, 提升科研团队的素质。

(5) 将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相结合。本科生在高年级的时候比较适合参加科研训练, 而此阶段的学生又忙于做毕业论文和找工作, 使得学生精力易分散, 影响了科研训练的完成进度。如果适合的科研训练可以代替毕业论文, 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在参与科研训练的同时, 既提高了科研能力又可以有成果作为毕业论文材料, 一举两得。

5 结束语

培养地方高校理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教学目的之一, 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 拥有了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 经过后续努力可逐渐成为民族科技进步的主力军。

摘要:大学生科研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形式。通过参加科研训练, 学生能够尽早了解接触科学研究,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付诸于实际应用, 做到学有所用。本文简要介绍我院物理学专业学生科研训练的现状、措施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科研训练,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耿新, 陈心浩.搭建科研训练平台培养实践创新人才[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11 (3) :50-51.

[2]白文苑.大学生科研训练: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社科纵横, 2011, 26 (2) :161-162.

[3]彭安, 向本琼, 等.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和机制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 2010 (2) :75-79.

[4]李杨帆, 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4) :24-25.

科研创新型人才 篇5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关于设立省环科院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等四项基金的通知》(苏环科院[2008]11号)的精神,为加强高层次科研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核心竞争力,规范和加强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科研开放及科研奖励四项基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院”)每年从除科研课题外的各类项目毛收入中提取5%,设立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科研开放及科研奖励四项基金(以下简称“四项基金”),额度分别占基金总额的12%、40%、8%、40%,每年年终可根据院财务决算情况适当调整下基金具体额度,当年未资助完的基金累计至下继续分类使用。

第二条 管理部门

四项基金由科研部负责管理,负责基金的立项审查、中期检查、成果验收等工作。科研部会同办公室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第三条 使用原则

(一)四项基金以培养院高层次创新性人才为目标,除人才引进基金中设安家费之外,主要以课题资助为手段,用于科研人员培养、人才引进、成果奖励等;课题选题须符合国家、省环保行业和院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体现省环保建设、管理发展的重点和特点。

(二)符合国家、省及有关部门对科技课题经费管理、公共财政对专项经费管理的有关要求。

(三)“公平、公正、公开”,体现示范性和激励性。

第四条 四项基金中除人才引进基金的安家费外,主要用于科研课题所必需的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必要的办公设备、论文版面费、资料费等以及经过批准的会务费、调研活动费和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不得用于购置与所资助项目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通讯设备、交通工具等,也不能用于发放奖金。

第五条 四项基金资助课题的研究成果除特别说明的以外,均归环科院所有。

第二章 人才培养基金

第六条 主要资助有望成为我院科技创新领域学术带头人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和有创新思路的青年科技人员启动原始创新研究。资助金额一般为4~8万元/项。

第七条 申请人条件

(一)基金的申请对象为院在职职工;

(二)申请者原则上须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或硕士学位,年龄在40周岁以下;

(三)申请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负责人,且一次只能主持一个项目,申请者获资助项目如未结题,不得申请下一项目;

(四)申请者应具有与所申请课题相关前期工作基础。第八条 基金资助课题的申报及评审程序:

(一)根据院基金课题申报工作的具体安排,由课题申请人填写《基金课题申请书》、编写实施方案,报送科研部;

(二)科研部对申请人资格、申报课题的有关内容是否符合基金资助范围及要求等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课题由科研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提出拟立项资助的课题及资助额度;

(三)拟立项资助的课题和资助额度经院长办公会批准后执行。第九条 基金资助课题的评审标准

(一)选题须为本学科前沿,符合院发展方向,能够达到国内或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

(二)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

(三)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具有可操作性,有具体明确的实施方案;

(四)课题成果有望发表高水平论文或者申请发明专利;

(五)有望在此基础上获得国家、省重大研究项目或自然基金资助。第十条 课题的中期管理

课题进行过程中,课题负责人应在每个季度最后一个月的中旬向科研部提交季度进展小结,年终提交总结,内容包括:研究进展情况、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下一阶段研究计划等。凡未经同意,不按时提交季度进展小结和年终总结的项目,暂缓其资助经费的使用,逾期不纠正的、不补报的,按中止项目办理。

第十一条 课题的提前中止

课题如因以下情况不能继续进行时,该课题负责人应在研究任务实质停止前一个月向科研部申请课题提前中止:

(一)研究期间,负责人因特殊原因无法继续负责该课题研究的;

(二)研究期间,因技术问题难以攻克或因某种特殊的非技术问题导致课题的研究不能继续下去的;

(三)提前中止的课题,负责人应向科研部提交课题中止报告,并在报告中详细列明提前中止的原因、研究已完成的部分和未完成的部分。中止报告经批准后即可办理项目中止手续,并与办公室结清有关款项。

第十二条 课题周期

课题完成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二年。因特殊原因无法按时结题的,经科研部批准可以延期半年结题。每个课题最多可以申请延期结题一次,对超期仍未完成的课题,收回已拨经费。

第十三条 课题验收

课题完成后,负责人应及时提交课题验收报告至科研部申请结题。科研部根据课题具体情况组织专家进行项目评审工作,并签署研究成果验收意见。

第十四条 经费管理

(一)人才培养基金经费由财务部门设立专门帐户管理。资助经费一次核定,分二次拨付。立项后拨付经费总额的50%,中期检查合格后拨付经费总额的30%,项目基本完成、达到预期目标后拨付20%。

(二)人才培养基金不支持除分析测试之外的外协项目支出。

(三)项目验收后经费有结余的,可由负责人自主选题报科研部批准后,进行后续研究,按新立项目进行管理;或由办公室收回用于资助下的基金项目。

第十五条 成果要求 发表2篇核心以上期刊相关论文,或公开专利1项,或实现技术转让1项,第一作者应为课题负责人。

第十六条 成果标识

受资助课题在国内外发表有关科研成果时,应标注“江苏省环科院人才培养基金项目资助”。

第三章 人才引进基金

第十七条 用于资助我院急需引进的海内外高层次研究人才,基金资助内容包括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费。

第十八条 引进对象

(一)“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二)学术造诣深厚、学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具有较大影响力并得到同行和社会认可的学科带头人(以下简称“学科带头人”);

(三)具有博士学位和两年以上留学经历、学术研究处国际学科发展前沿、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术带头人(以下简称“学术带头人”)。

第十九条 资助方式及额度

(一)“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安家费40万元,科研启动费40万元。

(二)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安家费30万元,科研启动费20万元。第二十条 资助课题要求

申请课题须符合院科技发展规划,或与规划相容且有望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并明确有向上一级部门申报后续课题的目标;项目预算合理;研究期限不超过2年。第二十一条 申请及评审程序

申请人需填写《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人才引进基金资助课题申请书》,由科研部对《申请书》进行初审后,报院长办公会评审确定。

第二十二条 经费发放

(一)引进手续完备后,签订聘用合同,服务期5年。

(二)签订聘用合同后安家费一次性发放。

(三)科研启动费一次核定,分期拨付。立项后拨付经费总额的50%,中期检查合格后拨付经费总额的30%,课题基本完成、达到预期目标后拨付20%。第二十三条 成果考核

课题成果需同时满足下列两项基本要求:

(一)课题负责人在项目进行期间作为课题负责人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1项,第一承担单位为省环科院。

(二)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以上(其中SCI、EI至少1篇),申请专利1项以上,第一单位均为省环科院。

第二十四条 课题验收

课题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应及时提交课题验收报告报送科研部申请课题结项。验收报告内容包括基金的使用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等。科研部报送院长办公会审议后提出验收意见。

第二十五条 成果标识

受资助者在国内外发表有关科研成果时,应标注“江苏省环科院人才引进基金课题资助”。

第四章 科研开放基金

第二十六条 主要用于资助符合江苏省环科院和江苏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发展方向、且需要在重点实验室开展试验研究的课题。

第二十七条 申报对象

开放基金课题申报对象为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院内部研究人员。

第二十八条 申报程序

开放基金课题由科研部会同重点实验室初审后提交学术委员会评审,其中院外部承担的项目数不低于70%。评审通过后,由承担单位与院签定开放基金课题合同书,承担单位在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

第二十九条 实施与管理

科研部重点对开放基金课题的组织评审、合同签订、结题验收进行监督管理,重点实验室负责开放基金课题的日常管理。试验人员须遵守重点实验室相关管理规定。开放基金的经费由院单设课题帐户进行管理,报销采用由重点实验室主任审核后,按院报销制度执行。

第三十条 仪器使用 重点实验室对开放基金课题研究所用大型分析仪器设备(或委托实验室分析人员进行样品测试)和使用实验室内消耗品进行适当收费。

第三十一条 经费使用

开放基金课题经费一次核定、分期拨付,立项后拨付经费总额的50%,中期检查合格后拨付经费总额的30%,项目基本完成,达到逾期目标后拨付20%。开放基金课题经费主要用于购买实验所需的药剂、仪器设备、玻璃仪器、检测分析、论文发表版面费(国内核心期刊以上)、资料费、差旅费、市内交通(月票)费、误餐费等,开放基金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其所有权属于环科院。开放基金课题负责人每月列出采购计划,由重点实验室统一安排采购。

第三十二条 成果归属

开放基金课题成果由承担单位和环科院共享,结题前必须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2篇以上相关的研究论文,第二(或第三)作者应为院课题组成员,并注明“江苏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资助课题”。院职工承担的开放课题第一作者应为院职工。

第三十三条 验收程序

开放基金课题按合同要求完成后,应将开题报告、课题计划任务书、开放基金合同书、研究总结报告等全套验收材料交科研部,由科研部会同重点实验室组织验收,验收后按要求归档。

第五章 科研奖励基金

第三十四条 主要用于奖励院在职职工从事科研工作所取得的验收、鉴定、获奖、专利、专著论文等成果。

第三十五条 奖励额度

按《关于印发<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项目经费管理及奖酬金分配办法>的通知》(苏环科院[2007]89号)执行。其中专利申请费、论文版面费及专著出版费从课题或项目支出,专利维护费从各部门公用基金支出。

第三十六条 人才培养基金、人才引进基金科研启动课题及院内职工承担的科研开放课题所取得的成果,不享受验收奖励和鉴定奖励,其他成果奖励按苏环科院[2007]89号执行。

第六章 附则

科研创新型人才 篇6

关键词:教学 ; 科学研究 ;创新

多年来,我院社会医学学科建设在创新中发展,以科研创新提升教学水平,用社会实践平台培养创新人才。以科研促教学,在教学与实践中发现科研选题,科研与教学形成了良性互动,并以此推动教学的创新。“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单纯训练学生发明创造技巧的教育,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培养少数尖子学生的英才教育,而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只重结果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而一是一种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以挖掘个体创新潜在价值为目标的教育,而是一种要从个体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断地去诱导出一些提供最佳创新的人格特征的教育【1】”。基于此认识,我们在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中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实践。

一、 科研创新是教学的基础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以研究创新促进教学,以教学和实践平台培养创新型人才获得了一定的认识,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科学研究是教学的原动力

世界各国都重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如日本从最早创立的东京帝国大学起,就以法令的形式规定,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以“深入钻研为目的”。在日本的“国家构筑大纲”其中核心的一项是建立讲座制。日本要求教授将1/3的时间用于科学研究[2]。美国的哈佛大学也十分注意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其教学案例都是来自于研究成果和社会实践。

教学与科研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说它们存在矛盾,是指在时间分配上有一定矛盾;说它是统一,是指二者相辅相承,相互促进。如果没有科学研究的创新,教学内容也会失去光泽,教学也会日渐枯萎。因此,学科的科学研究是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条件。

长期以来,我们非常重视科研工作,特别是近三年来,紧紧围绕卫生事业改革的热点、难点和突出的社会卫生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为深化卫生改革、制订卫生政策、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近三年来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获科研经费数十万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三年来,获省教育厅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一项,获潍坊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优秀成果二等奖二项。科学研究的发展,培养了队才,提高了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社会医学学科也成为校精品课程。

(二)科研创新首先要有创新型的师资

科研需要创新型的师资,教师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施教主体,教师的创新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本科教学水平的高低,所谓“大学”,首要的就是要有高水平的教师,否则大学存在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天职,但是,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就必须推动教师大力开展科研工作。我们通过以项目带团队,通过项目,培养了团队,通过团队水平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高。目前,我们正以申请下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为契机,在学科点的教师和学生中成立了课题小组,进行学术交流、问卷设计讨论、预调查等科研活动,极大地调动和引发了师生的科研热情,为带出一支科研素质过硬的队伍奠定了基础。参加学科组织的课题的相关教师20余名,这些教师通过参与科学研究,思维方法、思维广度、知识面、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考取了博士研究生,有的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有的顺利晉升了高一级职称。这些教师都在重要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岗位上发挥了骨干作用。

国内外历史经验证明,一所大学没有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同样也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通过科研活动,教师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能够全面把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动态,能够准确地认识自己所授课程的内部逻辑联系【3】。

当然,我们已经意识到,我们还缺少高水平的创新型的教师,但只要向这个方向努力,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我们就会不断完善自己,成为创新型师资。

二、科研促教学必须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对接

(一)让学生早接触科研

对本科学生参与科研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一是认为学生以学为主,要学习许多知识,没有时间从事科学研究;二是学生水平不够,没有能力参与科研【4】。我们的实践体会是,通过让学生早期参与科研工作,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大有俾益。

大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并选派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要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同时,鼓励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团队”,将兴趣和爱好相同的学生聚集到一起,吸收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校园科技创新活动【3】。

让学生早接触科研,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方法。充分利用研究课题的立项,不仅促进了科研工作本身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我们与重庆医科大学合作的重庆市教委课题三峡工程移民心理健康研究,不仅吸收了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参加了调研工作,还选取了部分本生,研究生参加了研究工作。前后参加学生40余人。他们参加了调研的全过程,参与了现场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学会了访谈的技巧,了解了社会,增加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吸收了部分本科生参加兴趣小组,如2002级本科生有四人参加了课外兴趣小组,参加我们的课题讨论、设计和调研活动,这四位同学,都参加了三峡移民社会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的前期调研工作。通过调研,在实践中学习,增长了才干,也增加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参加兴趣小组的本科生,在我们的指导下,有一位同学参加了全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设计大奖赛第三名的好成绩。参加兴趣小组的四名本科生都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发表论文20余篇(含大学生学报)。在我室教师的指导下,已经有多名学生获得了学校的科技创新项目资助,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论文和调研工作。

(二)科研成果进教材提升教学内容的创新性

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研究与教材建设。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是同源的,教学研究也需要对教育理论、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进行科学的研究。而科学研究为教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材的建设又需要科学研究的成果作为支撑,来不断地更新教材的内容。如果离开了科学研究的支持,教材的编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材建设不仅仅指编教材,其实质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还应包括选择优秀教材、调整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和课程建设的需要,1988年,由郭继志、李恩昌等主编《现代医学社会学》(陕西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一教材的出版,不仅改变了我院当时《医学社会学》教学无教材的现状,同时,也满足了当时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对《医学社会学》课程教学的急需,该教材获山东省社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郭继志教授主编了《新编社会医学》(中医古籍出版社),基本上满足了社会医学学科发展的需要,进行入21世纪,郭继志教授和重庆医科大学汪洋教授担任主编,我室部分教师参加编写,并联合北京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于2004年共同编写了我国第一本双语《社会医学》(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教材,获2006年潍坊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优秀一等奖。双语教材的出版,促进了社会医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一是配合《社会医学》双语内容,体现双语特色。为我室的双语教学和对尼泊尔的英语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也对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支撑条件。

2006年,郭继志教授又被科学出版社遴选为中科院规划教材案例版《社会医学》的主

编,与云南大学、重庆科大学、苏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山东大学、大连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多所院校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了案例版《社会医学》,于同年8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教材体现了案例教学的特色,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创新性教材的出版,大大的提高了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水平,扩大了我院的对外影响。

(三)科研促进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

科学研究往往是超前的,如个人的思考、参加学术会议的观点、在各种文献中的最新

观点等,有些在教学过程中也拿出来进行讨论。如关于网络成瘾的成因、三峡移民社会心理健康问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等学术问题,在课堂上都提出来与学生进行讨论,既紧跟了学科发展前沿,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彻底打破了单纯传授知识、满堂灌的弊端。

在教学方法上,实现案例讨论式与课堂讲授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做到每个老师都能准确的运用案例式教学。

近年来立项教学研究课题七项。获省级教学优秀成果奖一项,获省级社会科学成果一

项(教材),市级教学研究成果一项。双语《社会医学》获潍坊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开展了教学模式的研究,人文学科以学为本的教学模式研究获山东省教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年社会医学学科被院确定为教学改革试点学科。2007年社会医学学科被学校授予精品课程.

(四)用科研思维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学方法的创新,依赖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更新。一是我们倡导以学为本,以学生的学

习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二是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要宗旨,以创新性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三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融教书与育人与一体。从1998年开始,我们开始选择教学方法与模式。经过试验,筛选出了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在社会医学课程中,普遍采用了案例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主要做法是,教师针对课堂内容准备一个完整的案例,在课堂上展示案例,然后提出问题,问题一般有这样几个层次,一是感性的问题,类似问题的感性认识。二是通过运用学过的知识对案例进行综合性分析,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升华到理论层面。三是运用创造性思维,从全新的视角、观点、方法去探索无既定答案的问题。重要的是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具有启发引领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能调动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教师不仅是一个课堂的引导者,更是一个课堂的组织者,还是一个对学生的鼓勵者。这是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成败的关键。为了配合案例讨论教学模式的开展,案例版《社会医学》的出版,为深化案例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学效果:案例式教学比较适合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从我院管理层、同行、学生的评价来看都是优。其教学成果也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三、建立开放的“社会实验室”,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

社会医学很少有实验室中的实验,但可以进行社会实验和实践。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多进行社会实践,从社会现实的卫生需求中认识自我知识的缺乏,检验自我知识的正确与否,了解自己的知识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以学会发展带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2004年,在山东预防医学会和学校的支持下,由我室争取,组织成立了山东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专业委员会,挂靠在潍坊医学院,并举行了两届学术年会。参加会议者100余人,印刷了二本论文集。其中学生交流论文二十余篇。利用省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专业委员会挂靠在我院的优势,组织学生、教师撰写会议论文,活跃了学术风气,促进了学术水平的提高;目前已形成了卫生管理与政策、健康社会学的研究方向,为带出一支科研素质过硬的队伍,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教学研究成果做出贡献。积极进行学术交流:近年来参加省级及以上会议20多人次,与中外专家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参加中华医学会社会医学年会等学术交流论文10多篇,如2005年12月参加了在长沙举行的第八届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年会,收录论文5篇。2007年协办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这是对我们社会医学学术工作的肯定,同时,也对我们社会医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促进。

“创新教育人才的兴趣是同自我需要、社会需要、职业使命和职业责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当他们把自我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时,由此便产生了稳定、持久、高效能的兴趣。这种兴趣引发教育人才积极执著的事业追求,有利于创造性地搞好教育工作【4】。

另外,我们还与许多医疗、预防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带领本科生和研究生制作了患者意度量表,设计开发了居民健康档案等工具,为指导和改进医院、社区工作做了一定的贡献。这些工作都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检验;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研的创新要不断地转化为教学的创新,将科研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社会实践,

建立开放的“社会实验室”,打造创新人才培养的航空母舰。

参考文献

[1]欧小松.创新教育学[M].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06月:226

[2] 匡兴华主编.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M].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303

[3]朱命榴主编.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153-154

[4] 佟景才主编.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年4月:81,96

科研创新型人才 篇7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知识经济是人才的创新经济,是人才的协作经济,是人才的高效率经济。建设创新型广东,必须有大量的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作为依托和支撑。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和建设创新型广东的需要,是加快广东发展的必然选择[1]。这对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实力提高等方面都具有长远的意义。

2 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内涵及引进要求

创新科研团队是科研体制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从广义上讲,由学术带头人带领下的群体组成的科研单元,如课题组、研究组、项目(如863、973)组等都可以算作是创新科研团队;从狭义上讲,由科技管理部门或学术部门根据科技项目研制的需要,组织起来的科技单元才是创新科研团队[2]。广东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的总体要求是:创新科研团队必须具备良好的工作基础,具有特色鲜明的核心研究方向和明确的研究目标,符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由团队带头人和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组成,在国内外科研机构或重大项目较长时间密切合作,学术水平在本领域中具有明显优势,已取得突出成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它主要包括:世界一流、对广东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新科研团队;国内顶尖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3]。

领军人才包括两大类,一是学有专才,术有专攻,本行业、本领域公认的杰出专业人才,两院院士等;二是具备成为一个团队的核心和灵魂的能力、能够带好队伍的领导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企业家等。领军人才是一个组织、一个行业最大的财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广东引进领军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且符合下列条件:在国内外担任重大科技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重大工程项目的首席工程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或在国(境)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或担任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或是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前两名完成者,或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或在国内外知名企业担任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或是海内外其他高层次人才等[4]。

3 广东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必要性

3.1 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是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广东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继续保持率先发展的领先地位,必须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传统产业转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突破人口、资源、环境制约的必由之路。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和科技进步的实践者,以其开放活跃的思想观念、领先的科技成果和强大的资源组合能力在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着引领和先导作用。因此,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将为广东建设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地区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3.2 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是广东科技发展形势的需要

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试验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科学研究趋于专门化、深层次,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数量、活动规模、范围等都空前扩大,人员分工更细。同时,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越来越高,来自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实践问题也常常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科间不断交叉、综合和相互渗透的趋势明显。拥有一批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将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同时可以整合本领域的现有科技资源,形成合力,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从而推动本领域整体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因此,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将成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和重要的推动力量,是科学技术研究中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最重要的力量。

3.3 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是广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

要转变广东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来经营。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应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环境为手段,形成一批在重点学科领域具有明确主攻方向,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竞争有力的科研团队,使其发挥群体效能,争取重大科技项目,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产生重大科技成果。伴随着创新科研团队的引进与建设,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形成一支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从而实现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因此,加快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创建有力支撑创新团队发展的创新平台,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保障机制,从而为加快推进广东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3.4 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是广东提高科研整体实力的需要

广东的科研院所,是广东科技进步的领头羊,是重大科技研发的主力军,承担着为广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行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创新研究的重任。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广东的科研院所不断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提高科研实力,增强创新能力。创新科研团队作为协作创新的一种组织形式,对于提高创新效率,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科研实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凝聚优秀创新人才为主体,围绕国家和省、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需求和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需要,形成优秀人才团队效应,从而产生原创性和具有推广价值的重大科研成果[5]。

4 广东引进首批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现状分析

2010年1月15日,广东确定了首批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见表1)和领军人才(见表2)[6]。其中,引进的12个创新科研团队按技术领域分:电子信息技术 3个,光机电一体化 1个,新医药技术 2个,生物技术 3个,新材料技术 2个,新能源、节能与环境工程技术 1个。属于世界一流、对广东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1个;属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创新科研团队8个;属于国内先进的创新科研团队3个。引进的15名领军人才中,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院士、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以及在其专业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和管理学家等,按技术领域划分:电子信息2人,化学材料与环境工程3人,生物医药5人,农林牧水2人,数理3人。

注:其中一个团队在引进时属涉密团队,故未列入此表。

广东首批引进的这12个创新科研团队和15名领军人才,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发明专利或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具有明显的持续创新能力或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科研上有高度,产业化上有亮度,部分科研成果将填补我国相关领域关键技术的空白。这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的研究领域大多集中在生物科技、光电技术、智能信息以及半导体技术等方面,符合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急需的科研和产业化项目,能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技术制高点,从而使广东产业真正走向高端。

5 广东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的政策建议

5.1 政策导向,结合实际做好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引进规划

人才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个部分。因此,在人才政策制定的过程中,需要与地方政府的整体政策结合在一起。广东应在《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基础上,按照《关于加强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意见》的精神,制定《广东省创新和科研团队、领军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这些政策法规,将为引进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提供了保障。另外,广东应根据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合理规划引进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宏观布局。在深入分析和全面把握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对广东支柱产业和未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和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针对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以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为核心,从战略角度制定广东人才引进的科学规划。目前,由于广东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急需人才,特别是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核电设备、风电、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11个新兴战略性产业。因此,今后广东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应多侧重于这些领域。

5.2 科学评审,确保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工作公平、公正

广东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需要科学评审,这是确保引进工作得以公平、公正进行的保证。首先,科学制定评审指标体系。对于创新科研团队,按照“四个结合”的原则,即重点考察团队带头人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团队核心成员的水平能力相结合、重点考察团队引进与项目引进相结合、重点考察团队和项目与广东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重点考察团队创新需求与引进单位保障能力相结合,设计出评审各阶段的指标评价体系。对于领军人才,按照引进重大创新项目、重大科学技术研究、经营管理、海外创业等四个层次的领军人才,分别制定不同的评审标准。其次,规范设计评审程序。根据《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评审暂行办法》,按照评审的“初审—匿名函审—现场评审”三个环节进行,和《广东省引进领军人才评审暂行办法》,按照评审的匿名通讯评审和现场评审两个环节进行。再次,广邀权威专家参加评审。这是提高评审质量,确保评审科学公正的关键所在。根据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的专业领域,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并建立咨询评审专家库。最后,建立健全评审制度体系。这是提高评审规范性,确保评审公正公平的根本保障。评审工作一启动,就应制定多个管理文件,覆盖评审工作全过程,使评审工作各个环节都在制度规范内有序进行。建立并严格执行评审回避制度和集体决策机制,各级评审结果都要经集体讨论和协调小组审议通过。建立评审监督监察制度,相关监督监察机构应全程监督了评审过程和结果[3,4]。

5.3 做细做实,优化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的生态环境

建立引进人才的政府协调机构,做细做实,落实各种优厚待遇,为人才引进提供多种服务。(1)人才安居工程。应采取以货币补贴为主、房屋实物为辅的方式,分层次解决住房问题。凡引进的人才在广东没有享受过住房政策的,省财政应给予补贴。创新科研团队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可一次性获得住房补贴100万元。(2)享受户籍居民待遇。引进对象均可在广东任一城市选择入户,其配偶、子女、父母均可随迁来粤。(3)妥善解决编制问题。用人单位引进人才,不受编制、进人指标及其他限制。因不同制度没有职称的,可设置特聘岗位予以解决,享受相同岗位人员待遇。(4)努力解决家属就业和子女读书问题。引进对象配偶由用人单位妥善安排其工作,暂时无法安排的,用人单位可参照本单位人员平均工资水平,为其发放生活补贴。其子女参加高考不受户口限制,报考广东高等院校的,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取。对户籍没有迁入的可免借读费。(5)提供医疗保障。建立引进人才健康档案制度,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实行每年体检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7]。

6 小结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人才资源在广东社会发展中起着日益突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者历来认为,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有价值的因素,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因此,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必将对建设创新型广东和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摘要:建设创新型广东,必须有大量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作为依托和支撑。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是广东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和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对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实力提高等方面都具有长远的意义。

关键词:创新科研团队,领军人才

参考文献

[1]章娇娜.浅谈我国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6(04):47-49

[2]严学华,朱乃平.论高校和谐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09(05):45-49

[3]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评审暂行办法[EB/OL].http://cxtd.gdstc.gov.cn/HTML/zcfg/12776933352936629532122705794951.html,2009-10-31

[4]广东省引进领军人才评审暂行办法[EB/OL].http://bsy.sz.bendibao.com/bsyDetail1832/,2009-10-31

[5]赵宏远,崔凯.农业科研院所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安徽省农科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0(05):86-88

[6]毛道伟.大力引进创新科研团队、领军人才不断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广东省首创引进创新科研团队、首次引进外裔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诺贝尔奖评委[J].广东科技,2010(02):30-32

科研创新型人才 篇8

一、地方高校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主体分析

1. 大学生

大学生是科研创新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同时这一活动涉及如方案设计、查阅资料、设计与发放问卷、数据整理、研究报告 (论文) 等内容, 往往需要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组队完成。因此, 科研创新活动对参与者自身的知识、能力、意识等有一定的要求。调查结果表明:“缺乏创意”“知识面不够”“实践能力弱”等被认为是影响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所占比例分别为20.35%、21.82%和13.36%。另外, 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协作也被认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所占比例为13.04%。

2. 指导教师

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 同时高校常常以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出版学术专著、科研项目等与教师的职称评聘和岗位任职等相关联, 导致高校教师用于指导科研创新活动的时间较少, 即便部分教师也能够指导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 但往往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地方高校

大学生参与的科研创新活动主要是所在高校组织的各类竞赛与训练活动, 并通过逐级筛选的方式向上一级别推荐。但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受限。

此外, 地方高校现有的硬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 部分学生因缺乏相关政策与资金支持, 没有将创新项目完成。

二、地方高校科研创新活动协同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实证

笔者设计5点Likert量表调查问卷, 分别根据高校、教师、大学生三个主体特征设计问题, 对大连地区的省属地方高校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现状进行了随机调研。首先, 课题组进行了预调研, 并根据预调研的结果对问卷进行了讨论与修改, 然后将修改后的问卷随机发放700份, 回收687份, 其中有效问卷656份, 有效问卷率为95.49%。

1. 数据与变量说明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协调发展, 并使所培养的人才为地方发展服务。为方便分析科研创新活动与人才培养协同的因素, 问卷中以科研创新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学习更多的知识”“提升团队合作能力”5个方面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测度。同时, 采用等值赋重法对各指标赋予权重, 加权计算后作为被解释变量“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变量与样本数据, 以Y表示。

以“是否愿意参加科研创新活动 (X) ”测度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行为。从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意志力”四个方面测度大学生主体本身的影响, 仍采用等值赋重法设置权重, 以stud表示这一变量。以“专业教师的指导”作为协同系统中教师个体的影响, 以teach表示。高校自身的影响以高校对科研创新活动的“宣传程度”“资金支持”“科研设备平台”三个维度测量, 权重采用等值法赋值, 并以school表示。

2. 检验结果与分析

以Tobit方法进行实证, 结果显示, X的回归系数为0.322, t值为9.45, 在1%的水平下达到显著, 说明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适度提高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 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系统中大学生主体 (stud) 、教师 (teach) 和高校 (school) 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28、0.094和0.099, t值分别为8.21、3.30和3.35, 均在1%的水平下达到显著, 说明大学生自身素质越高、专业教师的指导以及高校环境的良好保证, 有利于促进科研创新活动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但在二者协同发展中, 学生自身、专业教师的指导和高校所带来的影响不同。

为保证检验结果的稳定性, 笔者将stud、teach、school逐一加入模型进行回归, 主要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未发生变化, 显著性也未变化, 检验结果稳定。

三、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对策

1. 健全制度建设, 建设多维协同平台

根据国家规定, 高校应将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健全创新与素质教育的制度建设, 破除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制度障碍, 构建共同目标, 建立高校与企业、高校与高校的协同平台, 将企业资源、课外学堂引入校内教学, 促进高校间优势学科合作与资源共享, 促进科研创新活动协同人才培养发展。

2. 规范管理程序, 构建合理的协同机制

高校应设置专门部门管理科研创新活动, 避免不同归口导致的部门交叉管理。由专门管理部门牵头, 制定明确的管理办法, 以及申报、检查与结项管理流程。同时, 推动制定资源共享机制、权益分配机制和正向激励机制, 从而保障科研创新活动协同人才培养发展。

3. 提高参与兴趣, 推动主体心理合作

在推动科研创新活动协同人才培养发展过程中, 高校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提高大学生、教师参与的兴趣, 推动各主体在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合作与协同。

参考文献

科研创新型人才 篇9

一、科研与教学相统一论

科研与教学是地方院校快速稳定发展的两大基石, 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相互依赖, 将科研与教学统一起来有利于地方院校的快速稳定发展。

1. 教学对科学研究起促进作用。

第一, 教学有助于新科研课题的产生。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教师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闪现的思想火花、触发的科研灵感, 都是激发创造力的源泉。同时, 将学生引入科研活动, 给科学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第二, 教学有助于科研理清思路, 使科学知识更加系统条理化。教学需要提前备课, 整理科学知识, 提炼准确清晰的语言, 并用某种富有逻辑性、条理性、系统性的方法来传授给学生, 在这讲述、准备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使思路得到整理和澄清。第三, 教学为科研提供原动力, 有助于科研不断发展。教师要指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 首要教师自身应该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教师必须了解和把握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和趋势, 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取, 故教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原动力[3]。

2. 科研反哺教学。

第一, 科研有利于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时, 需要考虑很多问题, 必定会接触到前端技术知识, 这会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学科前沿知识, 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大多数都能迁移为教学能力, 进而促使教学能力的提升。第二, 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在授课教学过程中, 会涉及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教师给学生讲授时, 思路会更加明确, 条理更加清晰, 所讲述的知识会更加具有严密性和逻辑性;能够带动课堂气氛, 易于激发学生接触新知识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地汲取知识, 提高了课堂的效率。第三, 科研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师在接触高水平科研平台时, 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通过科学研究, 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和训练。许多教师优秀的科研品德对学生的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高科技平台提升了自己的科研与实践能力, 更好地适应社会, 有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4]。

二、地方院校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建设

1. 地方院校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科研平台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 是科学研究过程中各种支撑条件的综合体现。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建设, 有助于地方院校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机械类高素质创新人才;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建设, 是科研发展和科研水平提高的决定性因素;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建设, 有利于增强地方院校的综合实力, 争取更多的国家级重大项目, 促进院校产、学、研三者之间的转化[5]。

2. 地方院校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的措施。

第一, 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和技术骨干, 推行“人才强校”政策。在科研平台建设中, 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引进选拔在某些领域学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学术道德优的科研带头人, 增强学校的软实力。第二, 引进购买先进的科学实验仪器, 重视实验设备的综合配置, 保持实验设备的先进性。先进的科学实验设备对地方院校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建设影响巨大, 不断更新科研平台实验仪器, 保持实验设备的先进性, 必定会促进科学研究更好地发展, 保证科学实验的顺利完成。第三, 科研经费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是地方院校高水平科研平台的重要保障。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地方院校一方面要加强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 分重点、抓主次、分批次地对科研项目进行资金支持, 并依靠制度保证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外界科研经费, 争取获得更多的外界科研经费的支持, 提高地方院校的整体科研水平, 进而增加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三、地方院校基于高水平科研平台科研反哺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1. 高水平科研平台的人才优势转化成教学优势。

高水平科研平台所引进的高素质人才, 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将这些高素质人才引入课堂, 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接触新知识的积极性, 拉动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年来, 我校积极鼓励高水平科研平台的高素质人才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倡导研究性教学,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还开展“科研助手”等活动, 让同学们参与到科研中, 利用高水平科研平台的人才优势增加学生们的科研实践经验。学校还聘请各知名院士、长江学者、泰山学者以及著名科技骨干为学校的客座教授, 并定期邀请他们做科研学术报告, 使学生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学术研究, 增长学生专业知识。

2. 结合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硬件设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将科研平台拓展为教学条件, 将高水平科技平台的硬件设施融入到教学中, 极大地促进了地方院校机械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学中, 大多数实验都是在落后的教学设备上完成的, 而先进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几乎闲置不用。我校大力引进高水平科研平台, 将机械科研平台扩展为教学条件, 使学生提前掌握某些先进机械设备的应用, 让学生赢在校园, 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充分与社会与企业接轨。利用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硬件设施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 还极大地培养了更符合现代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机械创新型人才。

3. 利用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研究成果, 丰富教学内容, 完善教学方式。

基于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科研成果, 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 代表各个学科领域中最新研究进展。将科研成果融合到教学内容中, 可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式, 最终形成良好的教学方式的机制。在我校机械类课堂教学中, 部分老师通过开设选修课的方式, 向对本方向感兴趣的学生传授学术前沿知识, 满足其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求新的需要。甚至某些老师把部分科研设计导入教学实验, 避免了实验教学的滞后性。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增强团队与合作意识, 为学生在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6]。学校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等方式支持承担科研课题的教师指导本科生进行毕业设计, 丰富学生的学习实践经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完善科研反哺教学工作的措施

第一, 建立并完善科研反哺教学机制的保障体系, 确保科研反哺教学的有效运行。将科研平台资源融入到教学中, 建立相应的制度和配套的激励措施, 从制度上确立科研反哺教学机制, 要探索建立教师评价中教学科研等绩效评价制度, 确保教师在各级各类评优中进行教学与科研等效评价, 提高教师育人热情, 激发高水平科研平台反哺教学的潜力。

第二, 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 丰富教学内容, 完善教学方式。将高水平科研平台作为第二课堂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 将科研成果融入日常教学中, 丰富教学内容, 完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积极性及实际动手能力, 掌握必要的实践技能, 增加实践经验。

第三, 利用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延伸资源, 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机械创新人才的意识。首先, 通过杰出校友的经历激励学生, 邀请他们来校作报告, 使学生树立成为高素质机械创新人才的意识, 提高学生成才的热情, 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其次, 基于高水平科研平台, 定期举办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会和学术竞赛, 为学生成才创造条件[7]。

地方院校基于高水平科研平台科研反哺教学的工作, 首先应保证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建设, 不断完善高水平科研平台, 为科研反哺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其次, 应建立并完善科研反哺教学机制的保障体系, 确保科研反哺教学的有效运行, 保证高水平的科研平台融入教学活动中, 促进地方院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机械创新人才的培养;最后, 应不断使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科研反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不断完善地方院校科研反哺教学的机理。

参考文献

[1]高远, 周骥平.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合肥:中国教学教育, 2007, (12) .

[2]张中强, 唐翔, 蒋艳.基于科研反哺教学理念的高校科教融合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 2014, (1) .

[3]王志刚.论地方高校科研平台的建设[J].宝鸡文理学院报, 2005, (8) .

[4]徐新, 李桂源.论大学教学与科研的互动[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3) .

[5]李俊杰.地方院校基于高水平学科平台的科研反哺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11, (3) .

[6]费正东, 屠美玲.科研平台反哺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 2012, (7) .

科研创新型人才 篇10

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 若没有创新, 发展就无从谈起。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 他的培养关系到民族发展的未来, 是整个社会的任务。在我国, 高等院校更是承载着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 科研和教学作为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责。所以, 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与科研和教学密不可分。

二、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科研和教学作为高等院校的两项基本职责, 它们的有机结合多年来一直是高等院校所探讨和研究的重点内容, 科研和教学相结合有利于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可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 可促进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 可促进教材内容的建设, 可促进多学科之间深度融合, 可促进实验室条件革新;而教育事业的提升又反哺了科研工作。具体表现在: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技术过硬的创新人才, 推动了科研工作在更深层面、更广范围内开展。由此可见, 科研和教学之间具有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的协调作用。实践教学作为高等院校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担负着验证已知、探索未知, 其本身也是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理念形式的体现, 作为一个重要纽带衔接着理论与实践, 科研和实践教学关系密切, 科研和教学关系很大程度上反应的是科研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创新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面讨论的热点, 虽然在理论方面进行了大量探讨和研究, 但是在实际中高校学生创新精神树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取得的效果总是不尽理想, 很多学生存在接受知识的能力强, 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抽象及数理逻辑推理强, 综合运用和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差等情况, 终其原因, 集中反映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措施不够合理, 尤其是科研与实践教学不能够有机、紧密的结合, 以至无法形成一个“大家”的环境, 供以学生的创新个性的释放和创新精神的培育。所以, 如何加强科研和教学相结合, 培养“高品质、厚基础、强能力、款适应”的创新人才也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措施

1.加强创新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 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需要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创新意识。教学能力是教师自身能力的一种基本体现, 但也只能是说作为一名授业、解惑的教师您是优秀的, 但是, 知识是不断更新的, 真正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出色的研究者, 教师只有同时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 才能体会到本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 发展方向, 这样才能不断的总结科研成果, 用以更新本学科的教学内容, 学生才能紧跟教师的步伐, 了解知识的前沿。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 教师才能不断地把在科研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受锻炼、长才智、出成果, 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从而借助科研、实验等手段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实现了从传统型教育到创新型教育的重大突破。因此, 培养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和意识强、创新水平和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这直接决定着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际能力, 更重要的是影响着所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2.促进科研与教学相融合

首先, 是科研项目教学化。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 也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 这两者在时间冲突和能力约束上存在冲突, 除了合理安排时间, 提升自身能力的常规方法之外, 可以在教学中融入科研, 即在知识、理论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形式, 通过布置科研课题, 引导学生在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掌握课程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能力和素质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实践教学中, 可开展短时间、小规模的科研讲座, 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的兴趣, 吸引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 通过提升这些学生的科研能力用以带动实践环节中更多的学生, 使学生在专业技术基础课学习期间就得到初步的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训练;教师通过平时的教学活动, 筛选出能力强, 兴趣高的学生担任“科研助理”工作, 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 从事科研工作的外延工作, 如资料查询、整理和翻译, 科技调研、总结和论文撰写, 通过长时间的接触, 有助于提高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和熟练程度, 教师也可把科研课题中的某些小而简单的模块通过设立“创新项目”的形式审批给学生完成, 这一过程以学生为主导, 通过教师的指导, 完成相关的内容, 在项目结题时, 每个项目主持人都要进行课题总结, 提交项目报告以及相关的论文、设计、专利和支撑材料, 要进行汇报答辩, 并接受学校组织的专家评审确定等级。

其次, 是教学内容科研化。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知识更新日益频繁, 作为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 教材内容的更新不能及时反映专业研究的最新进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地、有选择地把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成功的引进课堂教学, 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 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 增强创新意识。通过教学内容的科研化, 可以使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理论教学内容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从而增强课程教学的科研活力, 激发学生的科研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我中心编著的实践教材在综合性、设计性项目的章节中就反映了新器件介绍和新方法及原理的阐述, 每次再版的时候都要加入新的内容, 保持教材的更新。

3.建立师生激励机制

全校师生必须都有统一的认识, 创新人才所需要的创新精神、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始末。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来自校外的一些培养创新人才的激励措施以外, 校内也要积极的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和办法。近年, 我校教务处每年提供经费组织校、院级学科竞赛和创新大赛, 具体有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 电工电子实践技能大赛, 大学生电气与电子设计竞赛, 仿真计算机竞赛, 电子制作大赛, 大学生电子设计技能竞赛, 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 从统计来看, 近年竞赛的种类在增加, 通过审批的项目数也在逐年增多, 每年的报名的学生人数不但大大增加, 而且从比赛结果来看,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都较以前有了大大提升。参加级别更高的比赛 (如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和中国机器人等一些国内大赛) 而获得好成绩的学生基本都是以前参加过校、院级多种比赛的。所以, 学校的这种激励机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学生在比赛中获得了好的成绩, 这是学校的一个闪光点, 也在无形之中在提升了学校在外的形象。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学校教务处和高教研究所每年都对一些教研教改项目进行了立项支持, 对一些重大教育教学成果、论文发表、论著出版给予了经费支持和物质奖励, 这同样鼓励了教师积极投入到更新教学内容, 提升教学手段的工作中, 鼓励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比赛, 为学校的荣誉而奋斗。

4.建立创新评价体系

完善的创新评价体系的确立有利于公平、公正地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采取多种评价形式和多种考核手段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两者之间通过一定合理的比例系数拟合得到最后的总分, 一般采取的评价形式有: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一般采取的考核手段有:笔试、口试、设计、操作、总结。该评价体系的确立, 要处处体现促进学生开放性个性的形成和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在评价时, 要以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具备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等为综合考评的因素, 从而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宽厚的理论基础, 使其具备超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5.开展课外科研创新活动

学校或二级学院应定期邀请一些知名学者来校讲学, 提供本校师生和他们之间交流的一个平台, 从而开阔了本校师生的学识视野, 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激发和引导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近年来, 我校的“五四论坛”和各个二级学院的学术报告厅就举办了多次相关讲座, 在师生中引起了不同的反响, 取得到不错的效果。

6.建设创新实验室

创新场地可以是专业基础实验室或专业实验室, 虽说可以节约资源, 但是, 由于这些实验室平时有实践课程的安排, 所以, 我校专门拨款建立了2个电工电子类的创新实验室, 配备了办公设备、专业仪器和创新指导教师, 通过实际运作, 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被吸纳过来。在一些校级比赛中, 这些学生的潜能已经出现端倪, 相信不久将会在比赛和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

四、结语

随着教学研究和改革的不断深入, 科研和教学也将结合得更加紧密, 实践教学的分量越发重大, 它们将推动着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将从中受益, 不断地充实、提高着自己。

参考文献

[1]史为恒.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J].宿州学院学报, 2006, 21 (3) :91-92.

[2]郭明辉, 王勇.基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 2010, (3) :6-9.

[3]周艳, 梁美恋.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与教学关系研究[J].世纪桥, 2010, (9) :104.109.

科研创新型人才 篇11

高三阳指出,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企业生存的基本点,没有创新企业将无法生存,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只有健全人才奖励机制,使高科技人员在经济上具有安居乐业发展性、道德上具有合法性,才能避免科技人员灰色收入,使成名与收益不再矛盾,使科技进步成为普通人向往的目标和追求的动力,形成标杆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科研经费在分配与使用制度上存在一些设计缺陷,科研经费支出有实验材料经费支出而无人员经费支出,大大限制了科研人员流动性和灵活性。他建议,要深入改革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和分配体制,增加人员经费一项,健全科研经费的使用环境,让人员聘用和交流更具活力成为可能。

他还建议,增强食品安全和完善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实行首卖负责制。消费者购买产品后,由卖方直接负责,而非生产者承担直接责任,尤其是农产品,很难追溯到生产的源头,出现问题责任由谁来承担?因此,国家要细化规则,将有记录可追溯产品纳入到法律之中,使舌尖上的安全有据可循,有法可依,使消费者的权益真正得到保障。

科研创新型人才 篇12

改革开放30年以来, 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社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新时期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也为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反观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需求“错位”, 大学生在人才市场投出简历一摞又一摞, 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企业应聘人员爆满, 但难招到机电工程人员和设备管理员, 更难招到技术主管。人才需求的缺口主要集中在应用型人才, 而大学生大多为知识型, 缺乏技术和实践经验。从深层次看, 暴露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已经完全脱节;高校在教学内容上重视科学教育而轻视技术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全面的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操作能力。

改变传统教学格局, 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发展需要, 培养创造型人才、应用型人才, 以“教学与科学研究互动”的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迫在眉睫。工科专业课教学与科研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 我们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 尝试了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与科研互动。基于工科专业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如何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实现二者真正融合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这方面我们主要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其主要包括: (1) 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规划与设计, 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做准备; (2) 研究和实践将科研渗透到教学全过程, 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1 优化选择教材和参考书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 课程的设置, 培养方向要和劳动力市场接轨, 要和工、农业生产需求接轨, 与科研项目接轨, 为国民经济, 为社会主义生产服务。为此, 首先在教材的选择和教学规划设计上, 做到教材和参考书优化选择, 突出创新性、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材料。教学材料应该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先进性和创新性,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能够反应学科发展前沿, 教学内容不局限于一本教材, 而是教材、参考书、学术专著、研究论文、工程案例等的结合。将探索和实践“理论教学与科研、生产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科研、生产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融入教学内容。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1]课程涵盖了“单片机的硬件结构、指令系统和工作原理”、“硬件接口设计”和“汇编语言接口驱动程序和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三大部分内容, 实用性非常强, 与科研和实践关系尤其密切, 非常适合于进行教学与科研互动的研究和实践。在单片机绪论的教学中, 引入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高性能变频控制技术。清洁电能变频器可使变频器的功率因数为1, 电网侧和负载侧的谐波分量很少。且实现功率双向流动, 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2]。同时提高配电设备的利用率, 降低设备的装机容量。交流变频技术是强、弱电混合, 机电一体的综合技术, 既要处理巨大电能的转换, 又要处理信息的收集变换和传输, 可分为功率和控制两大部分。前者要解决与高压大电流有关的技术问题和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技术问题, 由相应课程讨论。输出3路高速脉宽调制 (PWM) 脉冲, 单片机组成的控制电路对逆变电路的如何管理, 辅设电路如何由LCD显示和负载电流如何反馈, 当负载电流超出设定的安全范围时又如何由单片机发出指令截断交流电源以保证设备安全。同时单片机又如何向外围电路发出指令, 实现调频操作, 又如何接收外围电路的反馈, 使整个系统更有效的工作。还有单片机如何采用电流传感器对过流及缺相的信号采集, 对整个电路系统进行保护[3]。这样让学生在学的开始就深知知识在实际应用, 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在教学环节上, 做到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做到师生互动。对专业课教学, 大多数存在教学内容多、繁、杂与教学时数偏少的矛盾。根据大纲要求明确教学内容, 对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合理化改革和精要化的设计, 进行同类合并和优化重组, 删除过时的内容, 增加学科和专业当前发展最新技术和研究热点等内容, 逐步将学生引导至学科发展的前沿和重大攻关课题;让学生带着需求、带着欲望去学习。并且在教学中将科研、生产实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把科研工作中所取得的新成果、科研论文中的主要论点充实到课程中, 以实例进行讲解, 并通过教学使其转化和升级, 启发他们进行独立思维与专业思维;同时将科研中的难题也引入教学, 努力形成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例如, 在讲解单片机并行I/O口结构时, 应用我们自己设计并制作的单片机应用、开发、实验平台 (箱) 演示应用P1口输入数据 (用拨码开关) , 用P0口输出数据 (用发光二极管显示) 的过程, 使学生对并行数据和并行I O口有一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 断开P0口的8个上拉电阻支路, 8个发光二极管全部不亮, 学生们立即回答:“输出数据出错, P0口作为一般I/O口使用时必须外接上拉电阻”;通过这种直观的演示法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所学即所得”, 也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又如, 在单片机的定时/计数器部分, 首先用自制单片机应用、开发、实验平台 (箱) 演示交通灯控制, 通过选择I/0口外接开关的闭合状态, 选择交通灯的延时控制时间, 让学生对交通灯控制器有一强烈的感性认识这样就导入了工程项目———交通灯控制器;然后对交通灯控制器进行分析, 并提出软件延时与硬件延时的不同点, 可编程定时器与硬件定时器的区别, 这样就非常自然地导出了将要学习的定时/计数器的概念和功能, 以及定时/计数器在工程中的应用。采用这种项目导入法不仅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点有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而且对被导入项目也有了概貌性的了解, 甚至有的学生惊呼“原来交通灯控制器就这么简单”。由此可见, 项目导入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信心, 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工程素质。

3 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科研中的问题和难题提出来, 供学生思考并设法解决。给学生寻找科研课题, 让部分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 并到实验室进行实验。为了使学生得到锻炼, 还可以将科研课题分成几个子项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参与, 并且各小组之间还可以进行交叉互换、融会贯通。我们同时开放了实验室、研究室, 让学生有机会、有时间、有地点, 动脑、动手, 进行小发明、小制作, 在创造中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为加强动手能力培养, 我们在教学中师生结合, 制作了AVR单片机应用、开发、实验平台, 其中参加制作的两名学生袁华凯、王晓波获在2007年河南省电子科技大赛中一举获得一等奖, 并双双在毕业设计中获校级优秀。毕业后也都找到了各自满意的工作, 并且很快成为了企业的技术、开发主管。

在课外时间鼓励学生应用单片机从事电子设计实践活动;例如, 智能抢答器的设计与制作等有趣的电子产品开发。我们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 (电子产品开发类) ;例如, 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具有高性能变频控制技术的变频电源的设计与制作研究等。参加教师科研活动的同学, 得到了创新锻炼的机会, 大都在所参加的省、国家级比赛中获得了省和国家级竞赛的奖励。例如:在2008年全国“飞思卡尔智能车设计大赛”中张晋宇、张先德获得西部赛区二等奖;在2009年, 全国“飞思卡尔智能车设计大赛”中李兵、高文龙、董云龙获得西部赛区二等奖;在2009年河南省“挑战者杯”科技设计大赛中王晓波获得二等奖;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张晋宇、赵海、李兵获得河南赛区一等奖, 并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在毕业生毕业设计时, 我们还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进行智能电子产品的开发设计;设计并制作了智能循迹小车、AVR多功能实验开发板、数字式超声测距仪、多功能红外计数器等等。

4 校企结合, 在生产、科研中学习

从另一个方面讲, 科技创新应该是以企业为主, 企业也需要高校直接的技术支持。企业要想利益最大化, 没有创新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企业应该是科技创新真正的主题, 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动力源均在企业。企业的技术核心是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是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平台, 是企业实施产、学、研结合的主要载体。高校人才最集中, 人才类型最齐全, 在增强企业竞争力, 提高技术开发能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迫切需求高校直接的技术支持。在支持企业的技术开发、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中, 纳入人才的培养, 让学生参与到技术开发、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中来, 使他们学到知识的同时, 掌握技术开发、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的技能, 从而培养知识丰富、技术全面的全能型应用人才。进行校企结合, 在生产、科研中学习, 或者通过实习, 既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 又使学生明确了就业方向和目标, 将企业中的技术难题拿到学校来进行研究。我们与郑州开发区内多个企业进行了技术合作, 并与郑州金石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绿色节能LED路灯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合作项目。学生不但可以到相应企业实习, 还可以加入到生产、科研项目中, 从而实现了将技术开发、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纳入人才的培养, 让学生参与到技术开发、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中来, 使他们学到知识的同时, 掌握技术开发、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的技能, 从而培养知识丰富、技术全面的全能型应用人才。

5 小结

在教学实践中, 根据单片机技术课程的特点, 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为指导思想, 进行教学改革,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 已初见成效,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中, 有许多同学带着自己设计制作的、特色鲜明、实用性强的智能电子产品或优秀的智能电子产品设计论文离开学校, 多数同学因熟练掌握单片机技术知识找到了满意的工作。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 教学改革也要不断地创新, 以学生为中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改革的总目标。H

摘要:工科院系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与科研和实践有着非常紧密地联系。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中, 基于课程的主干内容, 实施了研究性教学。从课程实施的层面, 以科研渗透到教学, 使得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技能培养,单片机教学

参考文献

[1]马淑华.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6.1

[2]黄骅港, 汪大春.变频器的谐波危害及解决措施[J].港口科技动态, 2006 (3) :23-24

上一篇:初中政治课堂快乐教学下一篇:沟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