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能力评价(通用12篇)
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篇1
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表现在高校方面, 就是科研工作的创新, 科研成果的创新。近年来, 国内高校的科研活动数量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 但质量还有待改进。2000年以后, 科研工作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国内学者也就科研工作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但是基于传统的世俗理念和数据的可获得性, 对自然科学科研工作的研究相对来说翔实很多, 可信性也高一些;而对人文社会科学而言, 本身研究难度要大一些, 数据的可信性也不高, 关注程度明显低很多, 仅存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停留在表面上,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 而人文社会科学却又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实质体现。基于以上这些, 本文着重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的评价, 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一、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活动的现状
我国高等学校在科技活动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科学家与工程师是我国科技活动的主力军之一, 但是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投入和产出的研究机构水平参差不齐, 相差很大, 整体状态比较落后。
(1) 纵向比较。一方面社会上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社会科学的现象仍然存在, 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人力与资金上的投入相对较少。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 从投入情况看, 2006年教育部直属高校人文社科人员共55176人, 人文社会科研经费共963.11百万元, 而自然科技人员共175405人, 是社科人员的3.18倍, 自然科研经费为18276.43百万元 (不含科研人员工资) , 是人文社会科研经费的18.98倍。另一方面, 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身而言, 其研究的成果也相对较少。从产出看, 2006年教育部直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数为2780项, 而自然科学研究课题数为78112项, 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数的28.1倍, 教育部直属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获国家级奖项119项, 获省部级奖1424项, 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获国家级奖0项, 获省部级奖859项 (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 2003) 。
(2) 横向比较。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竞争力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人文社会科学更是如此。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成立的“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评价”课题组, 第一次对世界近1400所大学科研竞争力的状况和水平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得出了《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从世界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排行榜来看, 中国大学的学科整体力量不强, 仅在化学、物理、工程学、材料科学有较好表现, 其中北京大学有8个学科、清华大学有5个学科、中国科技大学有4个学科、武汉大学有2个学科进行了E SI的学科排名。由此可见, 人文社会科学的竞争力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指标设计说明
1. 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深入研究了已有的对自然科学科研评价和中国科学评价中心的科研评价以及教育部每年对高校本科教学评估进行的评价基础上, 形成了由4个评价模块 (一级指标) 、11个评价项目 (二级指标) 和31个评价指标 (三级指标) 构成的对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的指标体系。
2. 指标设计说明
本研究设计指标的主导思想是坚持系统性与全面性相结合, 引导性与前瞻性相结合, 稳定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总量和均量相结合, 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1) 科研创新基础条件。一是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是科研创新的重中之重, 但是人力资源中的人才才是科研创新的关键。而相对于社会科学来说, 人才的层次更是参差不齐, 所以本文特选取了“R&D全时人员占教师队伍的比例”、“教师队伍中博士教师所占比例”两项指标来衡量人才价值, 因为研究生也是人文社科科研工作的主力军, 本文选取了“研究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一项指标来衡量研究生对人文社科科研工作的影响。二是物质条件。物质条件包括设备资源和文献资源, 由于本文重点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评价, 基于社会科学的特性, 所用到的设备资源有限, 而相应对文献资源即信息资源的要求比较高, 所以我们仅以“仪器设备资产总值”来衡量设备资源, 以“图书馆文献总量”来衡量文献资源。而图书馆文献总量又包括图书馆藏书量、中外文现刊量、电子文献 (中外文数据库) 量, 拟采用按照一定的比例折合成藏书量的方法, 属于指标权重设定的问题, 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三是R&D基地。R&D基地本文采用三项指标来衡量, 包括研究生培养基地、国家级人文社科科研基地、国家级重点学科数。其中研究生培养基地是指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总数, 国家级人文社科科研基地指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四是学术交流。由于学术交流可以增进学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增进教师之间的合作, 并且是交流前沿问题和高端研究的重要平台,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尤其重要, 所以本文选取了“教师出席国际、国内会议人次”、“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人次”、“派遣和接受进修访问学者人次”三项指标来衡量。
(2) 科研投入。科研投入是科研工作的重点, 投入的多寡和投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科研水平的高低, 这种投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即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一是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归结到一点就是钱的问题, 不管是哪个单位的经费都是钱, 所以, 在此不加以详细区分, 以“R&D经费投入总额”来衡量总量, 以“教师人均R&D经费”来衡量均量。其中R&D经费投入总额包括政府资金、企事业委托经费 (学校从校外企事业单位按合同、协议获得的科研经费) 和其他。二是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总数”来衡量总量, 用“教师人均承担纵向科研项目数”来衡量均量。纵向项目是获各级政府立项的项目, 由于横向委托项目的研究难度一般要低于纵向项目, 且横向课题经费较多, 为避免与经费指标重复评价, 此评价指标未考虑横向项目。并且鉴于国家级项目从科研难度和经费上来说都比一般项目要高, 所以本文单列“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来衡量国家级项目。在这三项指标中,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总数指国家级、省 (部) 级、局级、校级、企事业委托科研项目总数。
(3) 科研产出。一是论文著作。由于人文社会科学本身的特性, 不像自然科学科研成果可以以专利等形式表现出来, 大多数仍然是以论文和著作的形式加以体现, 用于实际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我们在科研成果方面主要考虑论文和著作的数量和质量, 总体来说从五个方面来加以衡量, 分别是“SSCI、A&HCI、ISSHP收录论文数”、“SSCI、A&HCI被引论文次数”、“CSSCI、CHSSCD收录论文数”、“教师人均发表论文数”、“教师人均出版著作数”。根据发表论文期刊的权威性和学术影响之不同, 可大致将其分为S SCI、A&HCI等源期刊、国内核心期刊或中文学术论文统计源期刊、其他公开发行的期刊等几个级别, 发表论文的期刊级别 (表现为期刊影响因子不同) 在较大程度上能够反映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二是科研奖励。政府科研奖励包括国家级奖励、省部级奖励、地市厅局级奖励等不同层次。由于校级奖励以及大多数民间科技奖励的权威性、公正性、可比性都不够强, 且其中的高水平成果一般都会申请更高一级政府科技奖, 故这里我们选择了“教师人均获地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数”这一均量指标来评价高校人均获奖情况。由于国家级奖比较重要, 科技含量比较大, 影响比较大, 所以, 我们把国家级奖单列出来以突出重点。由于本研究只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评价, 故这里我们暂用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代表人文社科类国家级奖, 但相应下调一个等级。三是应用成果。由于人文社科的科研工作成果应用到实际的比较少, 并且即使可以应用, 产生的效益也是没有办法准确计量的, 所以, 我们只能采用有关部门的鉴定成果来表示, 采用“应用成果提交有关部门数”和“鉴定成果数”两项指标。四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科研活动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产出衡量指标。我们采用“授予硕士、博士学位和出站博士后总数”、“国家级、教育部优秀青年人才数”、“获院士、国家级荣誉称号数”三个指标来衡量。其中“国家级、教育部优秀青年人才”包括“百千万”人才 (杰出青年学者、优秀青年学者、青年学者) 、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教育部杰出人才和跨世纪人才等。
(4) 科研效益。由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成果, 其效益难以用直观带来多大经济效益衡量, 它需要的是同行专家的鉴定和社会实践的检验。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类型又多种多样, 不同类型科研成果效益不易相互比较。这就存在一个以何种价值尺度来衡量科研成果好坏、质量高低的问题, 本文统一采用效率来衡量。
参考文献
[1]王晓红, 王雪峰, 翟爱梅, 等.一种基于DEA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大学科研绩效评价方法[J].中国软科学, 2004, (8) :20.
[2]童桦, 唐慧君, 唐晖.研究型大学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该评价指标体系[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9 (3) :17-18.
[3]安璐.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评价[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55-57.
[4]周新发, 任佰玲.高校科研业绩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3, (5) :26.
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篇2
篇一: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
我是xx大学xx系研究生,如今面临毕业之际,回首这三年的研究生生涯,现做自我鉴定如下:
本人在思想觉悟上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能用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学习成绩也比较理想。在外语方面,研究生阶段着重加强了书面写作的训练,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在科研工作上,根据导师的指导,研读了大量论著,逐步明确了研究方向,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以及与师长同学间的探讨交流,取得了一些比较满意的成果。在这期间,查阅资料,综合分析等基本素质不断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锤炼,尤其是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的能力,有了很大进步,这些对于未来的工作也都是大有裨益的。
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根据自身爱好和能力,业余参与了一些社会活动,为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毕业在即,在工作实践中,除了提升适应工作要求的具体业务能力,还提高了和同事沟通交流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素质也得以培养,为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做好了准备。
研究生阶段使我所获颇丰,从学业、科研工作,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是充实且有意义的三年。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篇二:研究生科研工作的自我鉴定
在科研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3
创新能力是指怀疑、批判、调查的能力,是指研究者利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管理和各种实践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能力。创新型的个人千差万别,但是创新型的人才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21世纪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独立、灵活的创造性思维,坚韧不拔的创新实践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等鲜明的特征。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其创新能力的内涵应主要包括获取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观察事物的能力、坚韧不拔的毅力、精诚合作的精神等等。这些能力和素质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是构成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科研的实质就是对问题的探究,提倡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与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材料化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性强、很多理论知识必须走进实验室才能得到检验和黑龙江工程学院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应对我系青年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教育,在“S042-/MxOv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研究”科研项目中笔者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们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能实实在在的亲身经历并提出问题、设计方案,使学生们不仅理论知识得到延伸而且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
一、在科研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
1,加强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在创新人才中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基础。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对实验的设计,一方面能从设计过程中透过各种实验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他们认识到创新既是民族生存的手段,也是个体发展方式的导向。创新人才应当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敢于超越今天、超越自我,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创新激情和创新动力。在科研活动中,对于学生具有相当重要意义的一点是培养起敢于创新的意识:学生不再依赖于老师,而是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研究。他们还要学会不断灵活地变通,懂得批判,随着研究问题的步步深入,提高其严密的思维逻辑性和流畅性,进而培养起敢于创新的意识。再次通过对本课题的实验及理论的分析,对于材料化学学生今后的理论学习具有指导意义。
例如在科研中,试验前期同学们大量的查找资料,但这并不能确定S042-/Ti02催化剂制备的技术路线,因为在多篇的相关论文中均没有详尽的方案。因此启发学生必须进一步通过试验,对影响其催化效果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探讨影响的规律性。让学生明白仅仅依赖于书本及文章是不够的,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自己分析、自己试验。也就是说要先发现问题,这是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的有效的训练,是对创新能力进行的有效培养,在试验中必须反复进行精确的实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关键
思维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开始时查到了大量资料,获取了大量的知识与信息,从信息中提取对科研有用的信息,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对已获信息的处理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整理、归纳、提炼的过程。要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去伪存真,抓住并利用关键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敏锐观察和理智决策的能力。
通过学生参加科研,随着研究问题的步步深入,使学生思维严密的逻辑性和流畅性得到提高,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对制备的新型固体酸催化剂S042-/Ti02,考察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及制备条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催化活性的制约条件是什么,如何将其活性提高,同时利用TG/DTA、FT-IR等分析手段对该催化剂进行结构表征,搞清催化剂的结构形态、性质随催化剂组成的变化,这都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的思维。一个社会如果思维固化了那么必将停滞不前,对于学生来说只有有创新的思维才能在发现问题后很好的解决问题。
3,增强市场意识是创新的动力
学生科研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法对本科大学生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教育应当使本科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技能和相关的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将该催化剂用于油酸乙酯的催化合成反应中,考察其催化效率,并与浓硫酸做催化剂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拥有好的产品及市场条件成熟的关系,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充分认识到创新成果对于自身创业以及社会进步的关键性作用。在创业实践中,提高创新的意识得到较好的实践和验证。
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作为大学生,必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参加科研项目的同学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丰富的基础知识才能对要进行的科研项目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对查阅的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取舍,给予要进行的实验充分的理论依据。因此学生平时就要注意专业知识的积累,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2,注重科研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作为材料与化学工程系的学生,我们所学的、所研究的材料无一不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在科研中我们应注重与原有的成熟技术与材料在实用价值、经济效益与工业化生产等方面相比较,注重科研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3,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是教育创新的核心力量,只有拥有了丰富知识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多参与科研活动,多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多了解科技的最新动向,多参加实践。只有教师具有较好的创新思维才能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4,营造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
作为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建立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系,研究有效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机制目。例如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建立适应性强,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合理的大评价体系,使培养的人才有自主创新意识,能够促进和服务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只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创新人才成长氛围,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高校应尽可能地在学校管理、环境安排、教学评价、校风学风建设的方面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才会有自由的学习氛围,才会有创新的意识和精神。
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篇4
关键词: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评价指标,浙江省
科研院所是一类重要的科技创新活动主体,不断推进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国家与地方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为及时了解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情况,有必要开展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评价。这里研究提出了一套基于科技统计数据的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评价指标,并将该指标体系实际应用于浙江省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情况的评价。
1 科研院所的创新特点与创新能力构成要素
1.1 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特点
简单地说,创新就是人们利用已存在的可利用资源创造新的东西。所以,创新的本质是人的行为,是人及人组成的组织或机构有目的和有目标的行为。创新的行为主体不同,创新的目的、目标与活动内容也各不相同。科研院所的创新主要服务于社会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战略,特别是地方科研院所主要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难点、热点问题,重点开展共性与关键技术创新,兼顾知识创新和知识与技术扩散。也就是说,科研院所创新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研究开发活动促进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产生,并且通过创新成果的推广,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所以,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是开展研究开发活动和知识与技术的推广扩散活动,即使是已转制为企业的科研院所转制机构,也不同于一般的生产性企业,仍担负有一般科研机构那样开展研究开发与成果推广扩散的责任。
科研院所的创新,可能像企业一样经历情报信息、决策管理、科研开发、中试、生产、销售这样的全过程,但更多的是前三四个过程,生产、销售等并不是必需的过程。科研院所创新活动以研究开发课题为核心,产生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并通过帮助企业中试与工业性试验及技术咨询服务等手段,推广与扩散研究课题的创新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行为主体不同、创新的目标不同,创新成就的类型也不同。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只有获得市场利益才成为创新成就,而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动成就主要是知识性产品,是新颖的技术与新颖的产品。科研院所本身不一定直接组织生产,不一定产生直接的市场利益,但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需要也应该推广到企业去,通过企业产生市场利益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创新。
1.2 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能力是能够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也有文献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的能力系统,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行为主体能够实践并完成技术创新行为的诸种内在条件的总和,是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技术开发与转化的条件与力量。从这里可以引申创新能力的内涵具有4个要点:其一,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行为主体的内在条件,它并不包括行为主体以外的条件,外部环境条件只是对内在能力显示的影响因素,并且随着研究的问题不同和创新行为主体的概念不同,创新行为主体内在条件的范畴也会不同。如当创新行为主体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科研院所时,其内在条件就不应包括当地的政策、经济、文化及行业结构等外部环境条件;而当创新行为主体是指一整个区域时,则当地政策、经济、文化及行业结构等就变为创新行为主体内在条件的要素。其二,创新能力是人的行为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是创新行为主体内在的创新人才力量及创新活动人员为开展创新活动所具备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及在所具备条件下显示出来的创新情况。其三,创新能力是一种显示出来的能力,创新能力要由创新活动情况和获得创新成就情况来体现。其四,创新能力还包括潜在的基础实力。
目前,对于科研院所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还不多,对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与表征要素的认识分歧也还比较大。参考现有文献的观点与认识,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可以归纳成以下6个方面:
(1)创新基础实力。指科研院所积聚的可用于创新活动的潜力,主要是指科研院所的人才力量、经济实力、实验试验条件等与创新活动投入相关的人、财、物实力。
(2)决策管理能力。指科研院所对研究开发活动与成果转化活动的科学决策与科学管理能力,它不单指管理层的能力,应是管理层、课题组、科技活动人员的互动能力。决策管理能力的关键是开展创新决策的能力,它包括信息获取能力、需求识别能力、对政府发展战略理解能力、创新环境资源整合能力等多方面,这各方面能力作用的最终结果体现于提出创新项目与争取政府、企业决策的水平,隐含在开展创新项目的数量与效率中。决策管理能力本身难以进行合理正确的量化。
(3)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投入能力是指实际投入的能力,包括研发活动人才、经费、物资等方面的投入能力,主要是创新活动人才和经费的投入能力,包括人才的投入量与素质、经费的投入量与结构等。
(4)科研活动能力。指科研院所能够承载的创新活动数量与活动效率情况,主要指承担科研活动数量水平、科研活动效率(进展与完成)水平等方面。这些数量与效率指标中隐含了科研活动中的人力调备使用、组织研究合作、实验试验活动、试验材料选择、项目经费合理使用、项目进度掌控等等各方面活动的能力。
(5)成果产出能力。指研发活动的成果产出能力,包括知识产权、论文著作、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装置等科技成果和科研活动产生的新增产值、新增利税、生产力提高、环境改善等社会经济成果。
(6)成果转化扩散能力。转化扩散能力是创新产出能力的另一种表现,是使科研活动产出能力进一步扩大的能力,它包括研发成果推向企业实现转化应用、推向市场实现技术扩散等的能力。
2 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评价指标体系
2.1 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评价指标设置思路
前述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内涵与构成要素的理性分析还不足以形成具体可行的创新能力提升评价指标,因为一个具体的要素就可以有不同的数量指标来表征,而有的要素又可能难以用数量指标来表征,所以需要以前述理性分析为指导,进一步精选设置具体的评价指标。指标设置的基本思路如下:
第一,充分体现和反映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的概念内涵与构成要素。在评价指标设置中要着重体现以下三点:一是体现创新能力是创新行为主体内在条件的概念,在设置评价指标时应排除科研院所外部环境条件的各种要素;二是体现创新能力是创新人力与其所具备主客观条件的概念,对于人力要素以外的能力要素指标应尽量使之与人的因素联系起来;三是充分反映创新能力的各类要素,并在各类要素中切实抓住重点内容。
第二,采用稳定可靠的数据来源。指标设置应基于科技统计数据资料,以便保证评价指标数据的真实可靠,能反映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的真实情况。《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调查》是国家现行科技统计体系中制度健全、指标完善、审核严格、数据可靠的一项统计调查,因此指标设置要方便利用该项统计调查的数据。
第三,评价指标仅体现创新能力表征要素的水平。创新能力提升情况评价指标的概念表达,仅反映各表征要素的水平,不直接反映表征要素的提升(增长或提高),各表征要素的提升情况由评价计算方法来解决。在计算方法上,则以表征要素的评价期水平与基期水平相比较来反映表征要素的发展指数(能力指数),以评价期指数与基期指数之差来反映表征要素的提升情况(即能力提升情况)。创新能力提升评价的评价期与基期可根据评价的目的要求灵活选定。
第四,各类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基本一致。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评价的对象可以有两大类:一类是一个区域内全部科研院所汇总的总体或某分类汇总的总体,即整体情况的评价;另一类是一个区域内的各个科研院所或某一分类的各个科研院所,即个体情况的评价。为使评价保持在同一尺度,应对各种评价对象采用基本一致的评价指标。
2.2 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思路,设置的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这个指标体系分为创新基础实力、创新投入能力、科研活动能力、创新成果产出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扩散能力等5个一级指标,即创新能力5大类能力要素指标,每类能力要素指标下设若干个二级指标。创新基础实力指标包括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科研仪器设备原值、院所重点发展学科科技活动人员数等4个二级指标,反映了科研院所人、财、物等创新基础资源的主要情况。其中院所重点发展学科是指院所内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有稳定的学术梯队、有一定的规模、本学科的研究工作在国内或国外有一定影响的研究部门,包括国家和地方重点实验室、国家和地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创新投入能力指标包括科技活动经费投入、R&D人员投入、R&D经常费投入、科研项目经费投入等4项指标,对科研院所转制机构增加技术引进购买、消化吸收与技术改造经费投入1项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科技经费投入总体水平、创新活动经费与人力的投入水平及投入结构,以及转制科研院所生产技术要素投入水平,并在投入结构上体现了开展自主创新的投入水平。
注:科研院所转制机构增加标有(*)的指标
科研活动能力指标包括实施科研项目数量、R&D项目数量比例、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数量比例、当年开题项目数比例、当年结题项目数比例等5项指标,分别反映科研机构创新活动总体承载能力、自主创新活动能力、创新项目层次水平、持续开展创新活动能力、创新活动完成能力。
成果产出能力指标包括专利申请加权数、获得技术标准与其他知识产权数、发表科技论文加权数、获得科技成果奖励加权数等4项指标,对科研院所转制机构增设新产品销售收入1项指标。现有指标中,未对未转制科研院所列入创新活动经济效益指标,这是因为从科研院所创新目标任务看,经济效益并不是科研院所创新活动成就的必不可少指标,所以,现有的指标已基本能反映科研院所创新成果产出能力情况。其中,专利加权方法为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10︰2︰1;科技论文加权方法为国内发表论文数 + 国外发表数×2;科技成果奖指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各级科技进步奖,获奖加权方法为:国家级一二等奖︰国家级三等奖和省部级一二等奖︰省部级三等奖和地市级一二等奖︰地市三等奖和县级奖=10︰6︰3︰1;技术标准与其他类知识产权包括形成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植物新品种权授予、软件著作权、新药证书等。
转化扩散能力指标包括技术性收入、专利所有权转让与许可收入比例、对外科技服务人力投入量、成果示范推广人力比例等4项指标,对科研院所转制机构增加主营业务收入1项指标。技术性收入是与知识、技术扩散有关的各项技术性服务活动的收入,反映了成果转化扩散的总体能力;专利所有权转让与许可是科研院所创新成果扩散的重要内容与应该重视的发展方向;对外科技服务人力投入包括成果示范推广等各类转化扩散活动,是科研院所创新成果转化扩散的必要活动;转制机构的主营业务收入是创新成果在机构内部转化的结果。这几方面指标可基本反映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转化扩散能力水平。
3 浙江省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评价与结果
为将上述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评价指标体系实际应用于浙江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提升情况评价,组织浙江省科研院所、科技管理机构、高等学校和软科学研究等部门专家,采用AHP法对评价指标设置了权重。评价计算以线性加权和得出被评价对象的创新能力综合指数,再得出创新能力提升率;同时,再设置了科研机构个体创新能力提升率的分组标准,以分组情况反映区域内科研机构个体创新能力提升的整体情况。
3.1 浙江省科研机构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评价结果
对浙江省全省科研机构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评价计算结果显示,全省科研机构整体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提升速度较快。“十一五”期间,全省科研机构整体创新能力综合指数提升52.9%(2010年比2005年),年平均创新能力综合指数提升8.9%,其中2010年度创新能力综合指数提升12.8%(2010年比2009年)(见表2)。
从全省科研机构整体看,各创新能力要素的提升速度不均衡,差距较大。“十一五”期间,全省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要素提升速度最快的是创新基础实力和成果产出能力,这2个指数5年平均分别提升了13.7%和12.9%,但这两类能力要素2010年度的提升速度居于成果转化扩散能力要素之后,提升率分别为15.0%和11.2%。其次是成果转化扩散能力提升也较快,该能力指数5年平均提升9.0%;2010年度的提升率居第1位,提升率达到31.7%。创新投入能力和科研活动能力的提升速度相对较低,“十一五”年均提升率只分别为6.3%和2.2%,2010年度的提升率也只分别为4.9%与5.6%,提升幅度相对较小,形成明显的“短板效应”,影响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3.2 浙江省自然科学类科研院所个体创新能力提升评价结果
根据对各个自然科学类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评价计算结果,四分之三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有提升,三分之一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创新能力有提升的院所占77%,其中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的院所占总数的32%,创新能力有较大提升的院所占总数的31%,创新能力小幅度提升的院所占总数的14%,余下23%的科研院所在“十一五”期间创新能力无提升、有的甚至下降(见表3)。
这里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就科技创新能力而言,自然科学类科研院所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有三分之一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十一五”期间创新能力综合指数提升50%以上;又有近四分之一院所的创新能力无提升或反而有所下降。这部分创新能力无提升或下降的科研院所,在5大类能力要素中都有数项缺陷,其中的创新投入能力指数和成果产出能力指数全都有所下降,二分之一院所无科研活动,三分之二院所的转化扩散能力指数下降,少数院所连创新基础实力也有所下降。对于5大类创新能力要素,自然科学类科研院所未能实现普遍提升。“十一五”期间,得到普遍提升的是创新基础实力,这方面得到提升的院所数达90%;其次是科研活动能力,有84%的院所得到提升;创新投入能力、转化扩散能力的提升均不普遍,得到提升的院所只分别占65%和54%;而成果产出能力的提升更不普遍,只有44%的院所得到提升。由评价指标反映,多数院所的各类能力要素是在各年间交替提升或曲折提升的,小部分院所则至少有一类能力要素一直未得到提升。
3.3 浙江省科研院所转制机构个体创新能力提升评价结果
对浙江省各个科研院所转制机构个体创新能力提升情况评价的结果反映,近三分之二转制机构创新能力有提升,近二分之一转制机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62%的转制机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其中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的机构占机构总数的48%,创新能力较大提升的机构占机构总数的6%,创新能力小幅度提升的机构占机构总数的8%,38%的转制机构创新能力无提升,且其中多数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有所下降(见表4)
对于五大类创新能力要素,转制机构没有一类能力要素实现普遍提升,每一类能力要素均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机构未能得到提升。“十一五”期间,提升普遍性稍好的是科研活动能力和转化扩散能力这2类能力要素,有提升的机构数分别占77%和75%;提升最不普遍的是成果产出能力要素,有提升的机构数只占42%;创新基础实力和创新投入能力这两类能力要素得到提升的机构也仅过半数,有提升的机构数比例分别为52%和60%。
3.4 浙江省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浙江省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这样三点:一是五大类创新能力要素的提升很不均衡,年均提升速度高低差距很大,其中创新投入能力和科研活动能力的年均提升速度只分别为6.3%和2.2%,大大低于成果产出能力年均12.9%和创新基础实力年均13.7%的提升速度,也大大低于创新能力综合指数年均8.9%的提升速度,“短板效应”现象突出,影响总体创新能力提升。二是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提升的普遍性不高,能力无提升甚或下降的机构比例偏大。“十一五”期间自然科学类科研院所中创新能力无提升或下降的机构占23%,转制机构中创新能力无提升或下降的机构占38%,影响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三是极少数科研机构几年来无科研活动(9%)或无科技成果(16%),个别科研机构甚至还无任何科技活动,失去了科研机构的本质属性。这三个问题值得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自身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鲜德清,唐泳.我国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6(09X):122-123
[2]孙玲芳,张健,许金波,等.我国蚕业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分析[J].蚕业科学,2006(4):535-540
[3]谷景亮,贾培民,钟彩霞,等.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7(6):565-567
[4]毕琳,赵瑞君.黑龙江省科研院所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实证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8,29(11):1241-1244
小学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及评价标准 篇5
2010--2011学年度
信庄小学
小学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及评价标准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应具备比较强的教学能力,而且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研究并不仅仅是研究机构中研究人员的事,也是广大教师的事。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教学规律。
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它反映教学的内在联系。发现它,认识它,就能遵循它施教,就能取得良好效果。怎样才能发现,当然要研究;怎样才能深入地认识,当然更要研究。
有一种误解,认为教学研究高不可攀。教师是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有教学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思考有关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就是进行研究。语文教师在这方面有足够的发言权,应该成为教学研究的主力军。
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锻炼。(1)选题的能力
选题是教学研究活动的开端。课题一旦选定,研究的目标与方向,研究的对象与范围,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步骤等等也随之在某种程度上被决定。
教学研究的课题是指教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任务的题目。所谓普遍意义,是指教学
中有规律性的,能解决某一层面的,反映某些本质的;所谓特定问题,是指目标明确,讨论的对象和范围清晰。
选题就是寻找研究语文教学问题的突破口。教学十分复杂,要探索其客观规律,必须有确定的着手点和突破口。先在一个方向上,通过一个具体课题突破,逐步扩展,逐步深入,才能对教学规律有越来越深的认识。
选题要角度小,有价值,有新意。
要根据学科性质、目的、任务,先搭选题的框架,形成选题网络,然后由总到分,纵横交错,找聚汇点,找熟悉点,确立课题。
(2)收集资料的能力
围绕课题收集资料,力求范围广一点,内容实在一点。一是检索古今中外的文献资料,做摘记、笔记、卡片;二是开展调查。常用的调查方法是:①问卷调查。面可宽些,取得数据,作定量分析。②开座谈会。口问手写,取得具体的材料。③访谈。抓住典型,作较细致的了解。资料是研究的依据,越具体,越典型,越有研究的价值。
资料收集后须排列梳理,归类集中;须剖析材料意义,分清主次;须认真筛选,选取最有意义的。
(3)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
教学研究论文是教学研究的结晶,撰写时要遵循几条原则:①论证要以事实为依据。研究论文中列举的数据和例子,应该是千真万确的。②内容的阐述要有逻辑性。论文内容的逻辑性是研究思路逻辑性的必然反映。③语言要准确、明白,不能含糊其辞。④引用文献资料
要注明出处。
教学研究论文有论述性的,有描述性的。如果是开展教改实验以后形成的报告,那就是实验性研究报告。
教学研究论文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①论题,即论文题目。②引论。③本论。④结论。文前可加“内容提要”,文中可加注,文末可说明写作时间。
初稿完成后,应反复琢磨,认真修改。
浅谈如何增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创新精神TRIZ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8-163-02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本科高等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众多人才的重任。人才的种类有很多,对像西南交通大学这样以工科为主的高校而言,社会需要的和我们要培养的是科研创新人才。因此,增强本科生创新能力,特别是学术科技方面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如何增强本科生在学术科技方面的创新能力,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1具有创新精神是增强创新能力必要条件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灵魂,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若要进行创新活动,就必须得有创新精神。培养拥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非常重要。第一要做的是创造一个民主、开放和自由的环境,倡导自由讨论的风气,在争辩和思想碰撞中激发灵感,不断创新:其次要做的是创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环境,使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另外要做的是创造一个相互鼓励、认真对待科学的学习气氛。
2培養创新思维,强化实践锻炼,提高创新能力
2.1开展TRIZ理论学习,增强创新思维和改善创新方法
TRIZ——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首先,核心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着客观的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其次,各种技术难题、冲突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再就是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尽量少的资源实现尽量多的功能。
从其核心思想可以看出TRIZ理论与科学研究发明是密切相关。将其应用于创新领域,特别是科研创新领域,作用非常明显。目前包括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在内的25个国家已经开展了TRIZ研究和培训,而且有35所大学把TRIZ纳入工程教育的课程内容中。通用汽车、福特、摩托罗拉、强生等世界知名公司已经成功地开展了TRIZ的实践,成为技术创新的研究热点0。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开设创新课程后,在2004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第三届“创新杯”设计大赛中,运用CBT/NOVA中提供的TRIZ理论的创新原理和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等工具,借助于软件,设计出“城市乌篷”方案,一举夺得设计大奖。
TRIZ理论作为一项国际先进的创新理论与方法,对培养本科创新型人才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有效的提高了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可利用基础条件和科技创新平台的优势,通过引进和培养TRIZ方面专业人才,选择试点领域开展TRIZ应用尝试,将TRIZ理论与方法传授给学生并转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2.2从“实验”到“试验’’。稳步提升创新能力
大学课程中的实验常作为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动手操作,通常实验的结论是已知的,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步骤操作,观察记录分析结果即可,对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思维作用不明显。而试验的英文解释是:to test,t0 make an ex-oeriment;to put to the proof;to try out从这可以看出,它有努力尝试,求证的意思,也有不断坚持实践的意思。
引导学生从“实验”走向“试验”,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按照人才培养逐步递进原则,不断的往更高层次发展。在平时实验过程中,适当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数目;开放学校实验室,从“工程实践”到“个性化实验”,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从“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到“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得到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知识可以从书本上得到,能力只能从实践中获得。
我校于2006年7月份启动了“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至今已培养了众多优秀拔尖人才的。该训练计划在全校范围内的影响逐渐增大,每年申请人数呈递增趋势,如下图1所示。每年不少SRTP和国创项目均发表了学术科技论文,其中09年国创项目《高空输电线除冰机》还获得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从“实验”到“试验”的过程,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在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均获提高,激发了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3举办各种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展示学生自由创新思维
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是展示学生自由创新思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一个人有创新能力是一回事,去创新又是另一回事,有创新能力的人,若不经常地进行实践,这种能力就会萎缩,反之,若经常地去实践,个人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加强与提高。
我校已成功举办两届“实验竞赛月活动”,竞赛项目从去年的18项到今年的3l项,参与的同学从2747名增加到4700多名(表1)。全校各专业本科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竞赛项目,充分展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该竞赛活动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对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广大学生创新能力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3完善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
合理完善的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是增强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
在考核评价上,适当增加实践活动指导老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将学生平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衡量。在监督机制上,对于参加个性化实验,SRTP,国家创新实验计划以及做毕业实习设计的学生,应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为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要定时进行中期答辩和不定时的抽查检验。在激励机制上,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和资金支持。同时,通过奖学金、创新奖金、奖励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以及专业辅导。。
4结束语
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篇7
1 特色应用型本科医学院校内涵
内涵是建立“以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情感、执业能力、社会适应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医学教育规律, 着力于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的创新,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科研水平,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1) 以职业情感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通过系统的德育, 让学生最终成为富有同情心、爱心、耐心, 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医生, 培养学生对医学事业的神圣感、敬畏感和良好的医学职业情感;培养学生对患者的同情心、怜悯心、爱心和对生命的尊重, 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摆脱病痛;培养学生树立主动沟通的意识, 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能和良好人际交往的能力。将医学道义和对患者的同情心教育渗透于各类课程中, 通过穿插于基础及临床课程中的病例讨论, 使学生感受和理解患者的痛苦和困境, 以此加深学生对患病的主观体验, 并在医疗实践中加深对患者的理解和同情。早期职业体验教育是以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课外活动为载体开展职业教育。
(2) 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综合技能培养, 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强, 擅长人际交流、团队合作、终身学习和信息获取与利用, 成为素质全面的应用型人才。以国家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指南, 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为目标, 在注重传授学生基本知识的前提下, 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3) 以社会适应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培养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强健的体魄、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培养方案中, 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 (讲座) , 做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校期间“不断线”;通过学生的体育活动, 营造终身体育锻炼的氛围;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 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文体科技活动, 以提升学生的人际沟通、人际协调以及抗挫折能力。
2 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确定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1) 目标导向性原则。
课题的研究目标不同, 所需的指标体系就会有不同的侧重要求, 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应紧密围绕课题的研究主题进行选取和确定, 最终确定的各指标及所构成的整体应在一定程度上对引导研究对象向发展目标靠近起作用。
(2) 科学性原则。
指标的设计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和科研创新活动的自身特点, 指标的定义、分类、范围、数据收集、评价方法、权重确定等都必须真实、规范、科学, 同时需要注意指标的稳定性和相关性, 使指标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3) 可比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建立在可比的基础上,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 各指标应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共同属性, 能用于所有研究对象之间进行横向或者纵向比较, 各指标的内涵外延应清晰明确, 保持相对稳定。
(4) 简明性原则。
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应该用较少的指标反映关键问题, 面面俱到不仅针对性差, 而且操作困难。指标的确定在注重系统性的基础上应当突出对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
(5) 导向性原则。
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增强医学院校学生的竞争力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评估旨在找到存在的问题, 提供准确的参考, 辅助学校的管理者进行决策, 从而增强其竞争力, 实现医学院校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6) 系统性原则。
在指标体系中, 指标的选取应有一定的代表性, 应该既能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对象的特点, 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研究对象的整体特征与研究目标。同一体系中的指标相互协调, 同一层次的指标间互不重叠、包含, 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2.2 研究方法
(1) 采用德尔菲法, 又名专家意见法[1]。这是一种由研究者确定专家人数及专家遴选标准, 将所要咨询的问题制成问卷, 发给选定的专家, 征询专家组成员的意见, 经过几轮征询, 直至专家组成员的意见基本趋于一致, 研究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征询意见过程中, 各专家之间不进行讨论, 而是由研究者总结各轮函询意见, 然后反馈给专家。本研究中共进行了两轮专家咨询, 专家意见基本趋于一致, 第二轮专家咨询中所有专家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赋值。
(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定性分析即用非统计的方法对本课题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初步理解描述, 它是定量研究的基础;采用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等对定量资料进行统计描述, 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准确的定性描述, 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二者有机结合使研究结果更科学。
(3) 相关数据处理。相关数据处理是将咨询专家组的调查数据, 利用Epi 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录入与统计, 采用Excel 2003和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2.3 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筛选
(1) 初步拟定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目前尚无明确的关于医学院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结果, 依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在查阅、分析大量现有相关文献资料, 咨询专家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医学院校发展的特色和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 初步拟定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按照非随机抽样的方法, 考虑专家的学科背景、年龄层次以及从事高校工作的经历, 选取在高等医学教育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从事校级管理或中层管理的专家作为咨询专家[2]。
(2) 专家咨询结果。
第一轮专家咨询共发放问卷32份, 回收有效问卷29份, 专家对各指标的具体赋值情况见表1。本研究以同时满足专家对各项指标的赋值均数>3.50, 满分频率>0.20, 变异系数<0.20为标准[3], 结合专家的意见以及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遵循指标体系设计原则进行指标的筛选。
根据专家意见, 三级指标中的用外文表达观点和思想、多人共同合作发展直至完成任务和各级各类科技竞赛获奖3项指标重要性的赋值均数、变异系数、满分频率均不符合筛选标准, 表明专家对该项指标看法差别大, 且多数专家对该项指标的认同度不高, 因此予以删除, 其余指标保留。
(3) 二次专家咨询。
为了使学生科研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更能适应特色应用型本科医学院校的发展和建设的实践需要, 使之逐步趋于科学、客观、合理, 我们将整理好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第二次专家咨询调查。第二轮专家咨询共发放问卷29份, 回收有效问卷29份, 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此轮专家咨询各项指标均符合重要性赋值均数>3.50, 满分频率>0.20, 变异系数<0.20的指标筛选标准,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2.4 专家可靠性分析
专家咨询的可靠性直接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可靠性程度一般通过分析专家的基本情况、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专家的权威程度来衡量。
(1) 专家的基本情况。
咨询专家的年龄结构与从事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年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专家在该工作领域的经验、对本课题所涉及内容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各项指标的理解力。在参与本研究的咨询专家中, 年龄最小的37岁, 最大的58岁, 平均年龄为 (46.38±7.75) 岁。工作年限最低8年, 最高37年, 平均工作年限 (18.48±15.36) 年, 工作年限大于30年的有2人, 占总人数的6.90%;工作年限在21~30年之间有11人, 占总人数的37.92%;工作年限在11~20年之间的有8人, 占总人数的27.59%;小于等于10年的有8人, 占总人数的27.59%。本研究所选择的咨询专家对各项指标有较好的理解力, 在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科研管理相关工作领域具有较成熟的见解, 使结果更具说服力。
专家的学历与学位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专家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知识面的宽窄以及对指标内涵的理解力。学历为本科、学位为硕士的有16人, 占总人数的55.17%;学历为研究生、学位为硕士的有6人, 占总人数的20.69%;学历为研究生、学位为博士的有7人, 占总人数的24.14%。
(2)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可以通过均数和满分频率来衡量, 均数和满分频率越大, 说明专家对该指标的认同度越高。本次专家第二次指标咨询结果表明, 专家意见一致。
(3) 专家的权威程度。
在专家咨询中, 参与咨询的专家是否权威对咨询结果的可靠性有很大影响。专家的判断依据分为4个方面, 专家判断依据及影响程度见表2, 专家判断依据频数分布见表3。专家的权威程度Cr主要通过专家的判断依据Ca和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Cs两个因素来衡量, 计算结果Ca=0.93。
注:*为不符合标准的指标及其数据
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分为6个等级, 分别为:很熟悉有3人、熟悉有11人、较熟悉有10人、一般熟悉有5人、较不熟悉和不熟悉的没有, 熟悉程度系数分别为0.9、0.7、0.5、0.3、0.1、0[3]。计算此次咨询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Cs=0.5827, Cr= (Ca+Cs) /2=0.76, 一般认为Cr≥0.70为可接受信度, 由此可以看出, 咨询专家在本次咨询内容方面的权威程度较高, 为咨询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了保证。
综合考虑医学院校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在经过检索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初步拟出特色应用型医学院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征询专家意见, 增强了专家意见的代表性, 依此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改, 其中德尔菲法各进行了两轮, 最后专家观点基本一致。通过分析总结, 形成了特色应用型医学院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该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医学院校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增强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 最终专家意见趋于一致, 构建了信度可靠的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结合医学院校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构建特色应用型医学院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对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通过德尔菲法 (专家意见法) 进行筛选, 同时对专家的可靠性进行分析, 从而构建出评价指标体系, 为医学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制订合理发展规划及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医学院校,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孙振球, 徐勇勇.医学统计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王彩霞, 李军.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06.
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篇8
关键词:贵州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 引言
贵州省属科研机构是我省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省科技发展的历史上为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至2007年以来, 为尽快解决科研机构科学事业费偏低状况, 贵州省财政增设了科研机构创新能力专项, 用于支持省级科研机构的创新人才团队、研究实验能力、应用技术开发能力、科技公共服务能力、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等方面建设, 为此, 贵州省科技厅联合省财政厅专门制定了《贵州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暂行) 》 (黔科通[2009]86号) , 加强了对该专项资金的管理。本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示范带动、扶优扶强、持续培育的原则, 2007-2011年省财政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 对省属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进行了重点支持。为全面落实《贵州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 (暂行) 》 (黔府办发[2009]150号) , 进一步强化科研经费管理,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通过建立合理、科学、公正的财政科技经费支持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 揭示科研机构发展的特点和要求, 对科技政策作出适时的调整、补充、提供决策参考。
2 科研机构评价原则、内容及其指标体系
2.1 评价原则[1]
分类评价原则。科研院所的分类有很多种, 各类院所都有自身的共性和特点, 不能把各种类型的院所统一放在一起做简单的排队, 而应根据院所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的职能和作用设计分类型的评价体系。贵州省属科研院所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 主要从事科技应用开发为主的科研院所, 这一部分已经进行了企业化转制;另一类是公益类科研机构, 主要从事相关社会公益性质科学技术的研究机构, 包括农业科研机构。
科学合理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有科学合理性, 如果指标体系过大, 指标层次过多, 指标过细, 势必将评价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细小的问题上;而指标体系过小, 指标层次过少、指标过粗, 势必不能充分反映各科研院所的实际水平。
相对数和绝对数指标结合的原则。指标的设置既要反映科研院所的规模效应, 也要能反映其质量水平, 绝对数和相对数都应该在指标体系中起到同等的作用。
2.2 评价内容
财政支出项目的运行过程包括项目立项、项目实施、产出应用3个环节。绩效主要表现在“产出和应用”环节, 项目绩效的评价内容应围绕“产出和应用”来考虑。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内容可概括为“目标设定”、“项目产出”、“项目效益”和“项目管理”四大方面。“目标设定”包括项目目标的明确性、依据的充分性、目标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完成的可能性等, “产出”主要包括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和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效益”包括项目成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管理”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承担单位的规章制度保障及其执行情况。上述绩效评价内容属业务评价。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还应该包括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 主要是:资金到位和支出情况、财务管理情况等。基于以上分析, 贵州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内容: (1) 业务评价, 主要包括:立项目标的合理性、立项目标完成程度、项目组织管理水平、科技创新环境和基础、科技产出、经济社会效益、项目可持续性影响等; (2) 财务评价, 主要包括:资金落实情况、实际支出情况、财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状况等。
2.3 指标体系
贵州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包括业务评价指标和财务评价指标, 由12个一级指标, 19个二级指标, 其中, 业务评价指标包括合理性、完成情况、组织管理、科技创新环境和基础、科技产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8个一级指标, 财务评价指标包括资金落实情况、支出、财务信息、财务管理4个一级指标 (见图1) 。
在绩效评价指标设置上, 在征求贵州省40家科研机构和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多位专家的意见的基础上, 提出了贵州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3] (如表1所示) 。
(1) 立项目标的合理性。包括立项考虑到国家、地方或部门总的发展目标, 体现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 有利于解决经济建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和瓶颈问题;项目技术内容真实准确、技术关键明确、技术线路可行, 提升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效果明显;项目引导科研机构凝炼目标任务情况;项目整合创新资源, 搭建研发平台, 支撑产业发展情况。
(2) 立项目标完成程度。按项目实际完成的任务量达到合同所规定的90%以上、70%~90%、70%以下分为完成预期目标、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未达到预期目标。
(3) 项目组织管理水平。包括项目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情况;项目管理措施及其执行情况。
(4) 科技创新环境和基础。包括科技活动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是指项目实施以来, 科技活动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项目实施以后, 科研机构培养的院士、获省特殊津贴科技人才、获国家特殊津贴科技人才、省管专家、省青年科技人才、获国家突出贡献称号的人才、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科技人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百千万人才、获国家专业注册技术证书的人才等头衔和待遇的人才情况;具有硕士学历、副高职称以上以及获得国家专业注册技术资格证书的人员占在职职工人数的比例的指标;科研机构获得由科技部、中组部、省科技厅、省委组织部评审认定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团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及国家部委认定的其他创新人才团队, 以及由省委组织部评审认定的人才基地情况;用于科技活动的所有仪器、设备及信息资源建设的资产价值平摊在每个职工头上的资产产值;以及由科研机构搭建的服务于科技创新的各类平台情况的指标。包括工程技术 (研究) 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孵化器、服务基地、培训基地、试验检测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贵州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检测试验室、质量检测体系、技能鉴定站 (所) 、技能鉴定资质以及国家行业认定的其他平台等。
(5) 科技产出。包括三大检索工具收录、核心期刊、在一般国外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或外文版国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发表的论文在被国外引用的次数 (论文不一定是当年发表的) 、出版科技专著 (部) ;学术论文: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学术会议论文;三大检索工具:SCI、EI、ISTP;核心期刊:由北大图书馆认定的中文期刊;由出版社正式发行的科技类专著;申请获得专利、软件著作权、标准、集成电路设计、新药、植物、农作物新品种权等;验收、鉴定的科研项目、被政府采纳的研究成果以及获奖的国家级、省级、地州市科技成果。人均技术成果交易额, 以及科研机构与省内、省外、国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两方或多方合作的科研项目及产学研项目情况。
(6) 经济效益。包括知识产权创造的直接效益、技术服务收入生产性收入, 含企业损失、技改产生的效益 (即效益延伸) 等间接经济效益;人均科研经费、人均科研经费增长率、人均科研项目获得情况。
(7) 社会效益。科技培训、对外科技咨询及技术服务、科特派、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三百工程、科技人员进企业、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等;与企业联合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公益性服务平台;计量、检测等服务的社会效益;科技服务和作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电视新闻报道等的社会效益;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示范及推广产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间接经济效益;对上下游及相关产业或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8) 资金落实情况。项目经费到位时间和到位金额;经费到位情况;项目配套资金的配套形式、到位时间和到位金额等情况, 项目配套资金的落实程度是否满足项目实施的需求;资金落实情况对相关工作的影响情况。
(9) 实际支出情况。预算执行情况 (经费使用情况) 及其与预算的相符情况、经费结余或超支情况及原因说明;其他支出情况说明等。
(10) 财务信息质量。项目核算所涉及的会计账簿设置、会计核算以及所编制的记账凭证、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财务资料须序时、连续、完整。对已完成的项目能及时清理决算。计划任务书、项目验收报告、技术鉴定报告等资料能及时归档并妥善保管。
(11) 财务管理状况。执行科技计划经费相关管理办法的情况;根据管理需要制定的财务 (资产) 管理制度;执行其他相关财务 (资产) 管理制度的情况等。
3 评价的实施
3.1 权重的确定[1]
结合工作实际的开展, 采用专家打分的主观赋权, 即通过对各项指标重要程度的分析确定其权重值, 并直接表现为赋分值。鉴于贵州省不同类型科研机构的差异, 我们将技术开发类型的科研机构归并为一类, 将社会公益型和农业类的科研机构归并为另一类, 分两类按其不同特点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值, 使最终的评价结果更具有可比性。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制定评价指标重要性打分标准和权重评分表。由于在建立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时, 已比较注意了各指标间的相互独立和相互配合, 因此先由课题组按五分制来表示各指标在评估目标中的重要程度和作用, 确定各指标评分标准。即:非常重要的指标为4分, 比较重要的指标为3分, 一般的为2分, 不太重要的为1分, 很不重要的为0分。
第二步:确定各指标权重值。绩效评价工作组召开了专家会议, 聘请由来自科技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专家学者20人组成的专家系统, 采用“德尔菲法”, 由专家根据指标权重评分标准对每项指标确定权重分值数。权重评分表要求专家按照各项指标对应的不同评价对象, 根据其影响程度打分见表2。
第三步:对各位专家所填权重评分表进行统计并计算。
(1) 计算每一行评价指标得分总值
式中, Ani———所有专家对第ni项指标重要性打分值的总和;ani———某专家对第ni项指标重要性打分值;r———专家序号;l—专家人数。
(2) 按各评价对象分别计算所有专家对其所有指标的打分总和
(3)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根据以上统计及计算结果得出的各指标权重如表1。
3.2 计算方法的确定
贵州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基本指标计算方法如下[4]:
式中, I表示指标体系的总得分;Pi表示第i个指标的得分, 各指标的满分都是100分;W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 所有指标权重的和为100%。
一级指标中第i个指标得分的计算方法:
式中:Pi表示一级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总得分;Fij表示第j个结点 (二级指标) 的得分, Pi内各子结点的满分都是100分;Wij表示第i个子结点的权重, Pi内所有子结点权重和为100%。
二级指标Pi第j个子结点得分的计算方法:
式中:Fij表示Pi第j个子结点 (二级指标) 的总得分;Tijk表示Fij第k个子结点 (三级指标) 的得分, Fij内各子结点的满分是100分;Wi表示Fii第k个子结点的权重, Fij内所有子结点权重的和为100%。
4 结语
通过对贵州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进一步规范科技经费的监管制度,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 引导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 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庆云, 郭宽, 秦东晓, 等.云南省省属科研机构评价方法探讨及综合分析实例[J].云南科技管理, 2006, 19 (1) .
[2]毕琳, 赵瑞君.黑龙江省科研院所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实证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08, 29 (11) .
[3]谷景亮, 贾培民, 钟彩霞, 等.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07, 28 (6) .
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及评价体系研究 篇9
1 本科与高职科研定位区别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一种类型,与普通高等学校一样,同样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和培养人才上角色的不同。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教师科研工作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基础应用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所谓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求培养的对象不仅要具有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还应具有该专业相应的理论知识。当他们在面向生产一线时,能够解决工作出现的具体问题,同时还应具备为专业服务的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显然对职业院校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不光要具备专业授课能力,还要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善于从社会的基本需求和热点问题上寻找课题,从而促进产学研结合。只有注重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多向的课题研究,才能充分体现出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特点。高职院校只有走以社会经济建设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路子,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的开发、咨询、培训、推广等活动,才能使其为所在地区社会与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得以真正实现。也只有如此,才能构建起职业学院具有自身特点的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鉴于这种定位,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应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侧重于技术应用性研究、工艺与工程研究等。同时注重把研究成果用于生产实践,并将得以验证的成果引入职业教育课堂,利用新的科技成果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教师科研能力调研内涵及构成
科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其所从事的专业中,以科学的思维和适当的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它是一个人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综合体现,可反映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研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情况,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由三个方面构成:即教育教学能力、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能力、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资源整合与利用能力;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包括信息提炼加工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的撰写能力、科技成果的推广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包括生产技术服务能力、参与企业人才开发能力、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参与企业岗位人才培养等构成(如图1)。
2.1 教育教学能力
高职教师要具有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能力,主持、参与专业教学改革,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
2.1.1 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优化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改善教师教学行为的积极策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表现为教师能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教学框架、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2.1.2 教学实践能力
高职教育是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教师应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指导实践教学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为能进行专业设计、操作本专业技术设备、现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等。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为指导学生完成本专业相关的加工、制造、检测等实训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等。
2.1.3 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职业岗位的精细化分工,对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发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是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一种考量。从管理角度看,职业院校教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共同编写教材,不仅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更能够促进教师从理性和感性角度掌握本专业最基本和最前沿的知识,从而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而达到全面地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避免了书本与生产实际脱离的现象。
2.1.4 资源整合与利用能力
高职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2.2 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
2.2.1 信息提炼加工能力
科学技术的规模不断扩大,知识积累量不断增加,信息时代的到来,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具有以最快的速度、最科学的方法在知识的海洋中接受、分析和加工各种信息的能力,以及吸取最需要最准确的信息内容的能力,以力求掌握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和其他信息,把握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
2.2.2 科技创新能力
事物的发展在于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更需要创新。物质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科技研究则创造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所以,高职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创造新的发现、发明和新的改进。
2.2.3 科教成果的撰写和推广能力
高职教师具有项目研究能力、论文发表或出版专著能力、获奖能力及成果推广能力,为地方经济服务。
2.3 社会服务能力
利用高职院校自身的资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是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一种体现。从服务主体看,教师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主要人力资源,其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凸显办学特色的重要参照。作为高职教师不仅是教学专家,还应具备行业专家的经验和能力。能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开发;参与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需求;深入企业一线,并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为社会提供多方面的技术及咨询服务。
3 教师科研能力特点
高职教育要求产、学、研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形成自身的以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为特征的科研工作。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特点为:①具有综合性、交叉性、渗透性。多学科知识的积累,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②具有创新性,围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开展技术研究;③应用性,即针对社会、行业及企业生产实践中具体存在的问题,开展技术研究。
4 科研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构建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科研能力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对其评价结果是否客观、准确,在制定科研能力评价指标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科研能力本身就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体现,所以,无论是管理者,或是被管理者,都处于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之中。学院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必然要把决策内容放在一个系统中去考量。在系统整体目标优化的基础上,对各分系统相互间的关系给予全面考虑,使评价系统更加完整和平衡。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尽可能全面、完整,能系统地反映教师科研能力,防止以点带面。(2)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要符合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及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作基础,能公正、公平、科学、客观真实反映被评对象的本质属性、基本水平和总体情况,易于评价者把握。(3)可行性原则:评价指标设计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内容简洁明确,操作方便易懂。(4)可靠性原则:评价指标能准确反映教师科研能力的真实情况,必须真实可靠,必须针对学院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因此,评价指标必须是可靠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4.2 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架构
根据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和特点,及构建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8个及评价指标(见表1)。
根据表1制定的评价指标,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进行量化评价。
5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科研考核实践
为深化我院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与发挥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贯彻“科研强院”理念,加强科研工作的规范管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效益,结合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实际,制定了教师科研计分办法。
5.1 科研能力考核内容
(1)科研项目:纳入学院科研处计划管理且项目经费进入学院计财处科研账户管理的纵向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以项目申报书中单位为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主要研究人员为准。(2)科研成果: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为署名单位的理论与技术成果,具体包括:公开发表论文论著、被政府部门或大中型企业采纳的研究报告、授权专利、鉴定成果、获奖成果等。(3)科技开发:包括成果转让、技术服务、成果推广、科研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等。(4)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包括教材编写及教研成果等。(5)课程建设:包括国家级、省级、院级精品课程,院级优质、重点课程建设等。
5.2 科研统计
(1)科研工作考核,由人事、科研部门统一部署。(2)科研计分统计工作,由各系(部)科研秘书和科研处具体组织实施。每年度统计数据时限为1月1日至12月31日。(3)论文第一作者、课题主持人、专著作者、专利第一发明人年度计分部分可以结转到下一年度。(4)教师成果由所在系(部)科研秘书按月登记后报送科研处,院直机关人员直接到科研处登记。统计数据每季度在院内公示一次。(5)科研工作计分与教师年度考核评定,按学院相关文件规定执行。(6)科研成果登记弄虚作假者,科研考核以不合格计。
5.3 教师科研绩点考核
我院自2009年起,制定了教师年度科研工作量化绩点考核制度,对全院专兼职教师按职称设定达标分值,分:达标、基本达标、不达标、不计等次4个等级(见表2)。按教师年度实际完成情况确认考核等级,基本达标等级的教师失去评优评先的资格,按积分比例计发年度绩效工资;不达标和不计等次等级的教师实行年度工资考核一票否决制,按学院人事管理制度规定处理。
通过教师科研工作量化绩点考核办法的实施,极大促进了我院科研工作和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有效推进学院科研工作的开展。我院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和撰写论文积极性明显提高,科研成果的质和量都明显提高了。
6 结语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已成为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评价是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科研能力评价体系就成为学院优化科研管理,提升内涵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本文依据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内涵及科研能力评价体系架构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简明易行、操作性强的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科研人员的业务能力的科学评价,也极大地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为实现科研量化管理和规模管理服务。也为科研人员技术职称评定和技术岗位考核等提供重要的参考和评价标准。
摘要:科研是高职院校的三大职能之一,对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全面提高质量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教师科研能力评价的重要性日益显现: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评价指标单一化、评价标准定量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利化等问题的存在,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健康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依据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基本要求,试图从科研内涵的角度,建立起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师科研能力评价体系,并此为导向,促进教师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教师,科研能力,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07-29.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3]曾祥麒,陈英.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4]刘霞玲.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评价与能力建设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1(1):109-111.
[5]欧阳晏,韩先满.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84-86(12).
[6]吴小妹.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模型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
[7]雷小生,刘淑春.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及培养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5):66-67.
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篇10
科学研究作为高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开发高层次人才资源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国家科研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的基地,又是科研成果产出的基地[1]。高校科研一直是我国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整个科研系统及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增长。
1 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趋势评价动因分析
1.1 国防工业高校科研特点
国防工业高校作为高校群体中的特殊部分,其科研系统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既是国防科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高校科研的基本特征,由此决定了国防工业高校科研必须满足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需要,提供军民两用高技术产品及技术[2],同时也要满足高校科研的需要,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培养国防人才与服务社会。国防工业高校科研在国防科研系统和高校科研系统中的地位如图1所示。根据国防工业高校在国防科研系统和高校科研系统中所处位置,国防工业高校科研特点主要表现为:国防工业高校科研任务多元化、国防工业高校社会价值的多样性、国防工业高校科研的投入产出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国防工业高校科研成果的保密性。基于国防工业高校科研的以上特点,科研能力对于国防工业高校来说极为重要。科研能力是国防工业高校的核心能力[3],同时科研能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所国防工业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1.2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科研能力趋势评价动因
生态位态势理论认为,任何生物单元都具有“态”和“势”两个方面的属性。“态”是指生物体单元的状态(能量、生物量、个体数量、资源占有量、适应能力、智能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等),是生物体单元过去生长发育、学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势”是指生物体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如能量和物质交换的速率、生物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占据新生境的能力等[4]。生态位是描述某个生物体单元在特定生态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和作用,是某生物单元“态”和“势”两方面属性的综合[5]。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基本思想,科研能力也包括“态”和“势”两方面的属性。因此,在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评价中,应同样注重科研能力的发展趋势。在快节奏的信息社会中,时间因素对于国防工业高校来说越来越重要,“缓进则退”的现代理念逐渐取代了“不进则退”的传统理念。对于国防工业高校来说,满足国防建设的需要已经远远不够,国防工业高校更关注的应该是如何更快地满足国防建设需要。因此,对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发展趋势的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2 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趋势评价模型
2.1 科研能力变化速度测度模型
对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进行变化速度的评价与分析,可以掌握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变化速度情况。
令ri(tj)表示在tj时刻第i个国防工业高校的科研能力值,ri(tj-1)表示在tj-1时刻第i个国防工业高校的科研能力值。
式1表示第i个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在相邻两个时间间隔的变化速度,当ri(tj)>ri(tj-1)时,表示tj时刻的科研能力大于tj-1时刻的科研能力,即该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在相邻两个时间间隔中呈现增长趋势;当ri(tj)<ri(tj-1)时,表示tj时刻的科研能力小于tj-1时刻的科研能力,即该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在相邻两个时间间隔中呈现下降趋势;当ri(tj)=ri(tj-1)时,表示tj时刻的科研能力等于tj-1时刻的科研能力,即该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在相邻两个时间间隔中呈现不变趋势。
2.2 科研能力趋势评价模型
由公式2可知vi(tj)为第i个国防工业高校在[tj,tj+1]内的科研能力变化速度,其中vi(tj)=(ri,j+1-rij)/(tj+1-tj)。β为关于vim的函数,根据科研能力发展趋势的需要,构造β的具体函数为:
为单调递增函数,β随v的增加而增加,当v→+∞时,β的值趋向于准=2,当v→-∞时,β的值趋向于0,β(v)具有一个拐点,在拐点之前,β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而在拐点之后,β的增长速度越来越慢。由于β(v)函数具有以上优良性质,非常适合于描述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变化速度激励的要求,该函数的设置体现了平稳适度增长为最适宜增长策略的思想。
设定当v=0时,β(v)=1,表示对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没有变化的阶段不进行趋势激励,即可求得ɸ=2。
作为实数变量v的函数,的图像总是正的(在横轴之上)。
(1)当v=0时,,对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发展状态乘以系数1,即对呈平稳(→)趋势的科研能力不做处理;
(2)当v>0时,e-v∈(0,1),1+e-v∈(1,2),,对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发展状态乘以大于1的系数,即对呈上升(↗)趋势的科研能力给予奖励;
(3)当v<0时,e-v∈(1,+∞),1+e-v∈(2,+∞),,对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发展状态乘以小于1的系数,即对呈下降(↘)趋势的科研能力给予惩罚。
3 算例
以工信部直属的某国防工业高校M为例,通过向量规范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结合的主客观赋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计算得出该高校在2001-2009年内连续9年的科研能力评价值情况如表1所示,对该高校在2001-2009年连续9年内科研能力趋势进行评价,SRC代表科研能力。
3.1 科研能力变化速度测度模型
根据表1的结果,按照公式1,计算M高校科研能力变化速度情况,如表2所示,其中[t1,t2]为2001-2002年时间段,依次类推。
3.2 科研能力趋势评价
根据表2中的M高校科研能力变化速度测度结果,按照公式2,计算M高校科研能力趋势情况,如表3所示,其中[t1,t2]为2001-2002年时间段,依次类推。
3.3 科研能力趋势评价结果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到,M高校科研能力在2001-2002年、2003-2004年、2005-2006年以及2008-2009年时间段内科研能力变化速度为正,即科研能力呈现增长趋势,其科研能力趋势结果分别为大于1的实数;M高校科研能力在2002-2003年、2004-2005年、2006-2007年以及2007-2008年时间段内科研能力变化速度为负,即科研能力呈现下降趋势,其科研能力趋势结果分别为小于1的实数。
4 结论
基于国防工业高校科研特点构建的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趋势评价模型,根据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的变化速度情况可以得出科研能力的发展趋势,算例研究证明了该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运用该模型可以掌握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国防工业高校管理部门以及高校内部管理者的科研管理决策提供思路与方法。
摘要:通过对国防工业高校科研特点的分析,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基本思想,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构建具有速度特征的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趋势评价模型,并通过算例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国防工业高校,生态位理论,科研能力,趋势评价
参考文献
[1]Víctor M.Giménez,and JoséLuis Martínez,Cost efficiency in the university:A departmental evaluation model[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6,25(5):543-553.
[2]周放,韩晓明,张志强.军工科研单位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航空计算技术,2006,36(3):128-130.
[3]朱文藻.高校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3,18(3):40-44.
[4]朱春全.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生态学报,1997,17(3):324-332.
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篇11
摘要:介绍了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构建过程及对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并以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500(2009)01-0077-06
Study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JIA Feng-ling1,LI Jin1,LI Shu-de1,LIU Geng-chun2,HUO Wen-juan2,ZHENG Biao-wei3
(1.Tianjin 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Regional Planning,Tianjin 300192,China;2.Research Management Department,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ianjin 300192,China;3.Human Resource Department,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Design principle, establishment process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innovation system of the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were introduced. And demonstration by taking the example of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as don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index system
创新(innovation) 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具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等含义。创新作为一种理论,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在他看来,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1]。自主创新是相对技术引进而言的,即创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品牌等,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自主创新能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在自主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方面,我国现阶段对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研究较多[2-6],还有些学者对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也进行了研究[7],但目前在国内尚未见关于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报道。笔者以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天津农科院)为例,通过对学科、实验室和科技人才三大创新主体自主创新能力指标的设置,使自主创新能力水平得以量化,形成了展示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以促进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
1 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1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要求把研究对象视为一个系统,以系统整体目标的优化为准绳,协调系统中各分系统的相互关系,使系统完整、平衡。因此,在本研究的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要树立系统观念,根据农业科研机构学科、实验室、科技人才所具有的特征,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的关系。
1.2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树立科学的决策思想、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上。只有这样,整个决策才可能是科学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估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决策的工作过程,在思想、程序、方法、体制等方面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
1.3 可比性原则
指标体系设计要从农业科研单位具体实际出发,考虑不同研究部门和个人的具体情况,使不同部门、个人纵向、横向之间具有可比性。
1.4可操作性原则
自主创新能力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使评估具有可操作性是构建指标体系应坚持的原则,主要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构建的指标体系不能过于复杂,以免实际测评无法进行,同时又不能过于简略,以保证所选指标体系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实际情况;二是测评方法应尽可能简化,以保证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2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2.1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是对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反映,体现了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和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是:首先,确定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领域,主要为学科、实验室、科技人才三大领域;其次,确定此三大领域的类指标及具体指标的内容;再次,通过对各研究部门学科、实验室及科技人才的调研,按照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对3大领域进行评估;最后,通过相应评估办法对评估结果进行评级工作,确定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优秀科技人才。
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按照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分析、借鉴国家及地区学科、实验室、科技人才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农业科研机构研究的内容和特点,建立了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包括重点学科评估、重点实验室评估和科技人才量化考核三大指标体系。
2.2.1 重点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学科建设评估是对学科发展状况进行的综合评估,主要包括学科发展方向、学术队伍水平、科研内容及成果、科研环境条件及学科建设创造的效益等方面内容,因此,对重点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了学科方向、学术队伍、科学研究、科研条件、创造效益等五大类指标,包括19项具体指标。
(1)学科方向类指标。主要是评估学科各研究方向与学科内涵相关程度、学科特色、研究水平等。
(2)学术队伍类指标。是评估学科建设主体实力的,同时评价人才队伍组成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包括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两方面内容,其中学科带头人主要是评价其学术影响力和学科团队的组织管理能力。评价学科带头人的影响力主要是从“千百万人才工程”候选人、“131”人才培养工程、授衔专家及特贴专家等方面进行评价。组织管理能力是指组织管理者的知识、素质等基础条件的综合表现,包括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应变等能力。在本指标体系中,学科带头人组织管理能力主要是从主持各类科研项目方面进行评价。学科梯队主要包括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等指标,职称结构是正向指标,但并非职称越高越合理,因此设计了职能结构,对职称结构标准起到补充作用。职能结构取区间值,在固定的区间使职称结构趋于合理化。职称结构是用我院高级职称研究人员占研究人员总数的比例来表示,学历结构是用硕博士以上学位研究人员占研究人员总数的比例来表示,年龄结构是用45岁以下的科技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的比例来表示。
(3)科学研究类指标。是学科建设的中心内容,主要包括科研项目、成果及获奖、知识产权、发表论文及专著、学术交流等指标。科研项目主要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市创新资金、市重大(点)项目、市一般科研及各级推广转化项目进行评价,成果及获奖主要以获得科研成果数量、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和院级奖项的数量来评价,知识产权主要以申请专利、授权专利及品种权的数量来评价,发表论文及专著主要以发表的核心论文数量来评价,其中著作评价的标准为两万字相当于一篇核心刊物,学术交流指标主要以承办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人次数量来评估。
(4)科研条件类指标。是指学科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包括硬条件和软条件,其中硬条件主要包括科研基地、仪器设备和科研经费等内容,软条件主要包括图书资料及网络、经费管理等内容。科研基地主要是从学科建设基地的稳定情况进行评估。仪器设备主要是从设备总体完好率、总体利用率、配套条件是否满足实验要求等方面进行评估。科研经费是指因承担和完成各类科研任务和技术服务性工作而获得的并用于开展科研和技术工作的经费。图书资料及网络是从与学科相关的图书资料及相关杂志拥有量、网络接入终端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经费管理是从专款是否专用、使用是否合理、经费配套等方面进行评估。
(5)创造效益类指标。是指学科建设最终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效益是指一定时间段内本学科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间接效益是指一定时间段内本学科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转化产生的社会效益。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及土地的利用是农民增收的基础条件,因此,用全国范围内适宜推广面积来表示社会效益,具有最直接的代表性。
重点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见图1[8]。
2.2.2 重点实验室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重点实验室建设评估是对实验室发展状况进行的综合评估,主要包括仪器设备条件、管理状况、运行状况和产出等内容,因此,对重点实验室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了条件建设、管理、运行状况、产出等四大类指标,包括13项具体指标。
(1)条件建设类指标。是指对实验室运转所需仪器设备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验室现状和为学科提供服务两方面内容。仪器设备是物质基础,决定研究成果的水平层次,因此现状主要以仪器完好率和仪器水平进行评估。仪器完好率是指完好的仪器占仪器总数的比率,仪器水平以国内领先仪器和国际先进仪器占比情况进行评估,为学科提供服务以仪器满足学科需求、支持常规科研工作、仪器支撑项目等情况进行评估。
(2)实验室管理类指标。主要以实验室除仪器外的软环境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验室规章制度建设情况、维护实验室仪器正常运转情况和实验室操作人员工作技能培训等内容,因此设计了规章制度、维护运转投入和人员培训3个具体指标。其中规章制度主要以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分工是否明确,责任是否落实到人等方面进行评估。维护运转投入主要以每年实验室维护与实验材料投入金额或每年实验室维护投入占固定资产的比例来评估。人员培训主要以实验室各岗位人员是否配备齐全、仪器是否全部配备专人熟练操作和每年是否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等方面进行评估。
(3)运行状况类指标。是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涉及仪器的共享与对外服务,设备的利用及实验室能够支撑的各类项目等情况,因此设计了对外服务、对内共享、重点设备利用率和科研项目等4项具体指标。其中对外服务主要以大型仪器设备(5万元以上仪器,以下同)的对外技术服务、协作研究、条件共享等年批次进行评估。对内共享主要以院内各所共享程度或院内年共享大型仪器设备批次进行评估。重点设备利用率主要以5万元以上仪器中60%仪器每年运转时间或使用次数进行评估。科研项目主要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市创新资金、市重点项目、市重大项目、市一般项目等的数量进行评估。
(4)产出类指标。是对实验室产生的成果进行的综合评价,反映了实验室运行的成果、创造的价值等,主要表现在品种、产品、技术等或接受外面检测服务产生的直接效益、获得的科研成果及奖项、专利申请及授权情况、发表论文情况等方面,因此,设计了服务、成果与奖励和知识产权等3项具体指标。其中,服务主要以品种、产品、技术等或接受外面检测服务金额进行评估。成果与奖励主要以实验室获得科研成果项数、获奖项数等方面进行评估。知识产权主要以申请、授权专利或品种权项数、核心期刊年发表论文数等方面进行评估,其中著作按2万字折合1篇核心论文计算。
重点实验室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见图2[9-10]。
2.2.3 科技人才量化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科技人才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主要针对科学研究岗位的科技人才设置的指标,不包括管理岗位及开发岗位的科技人才。科技人才量化考核指标体系设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由业绩考核、能力考核、态度考核等三大类指标构成,以业绩考核为主。定量指标是针对业绩的考核,共设计12项具体指标,包括承担项目、成果获奖、获名牌产品、本年申请专利、本年授权专利、品种审定、成果登记、标准、开发检测技术及仪器研制、著作及译著、发表论文和参加学术交流与培训等。定性指标是针对难以量化的能力和态度的考核,对这样的指标,先定性再定量,共设计10项具体指标,其中能力考核主要包括知识技能、理解力、创新力、计划力、沟通力、执行力等,态度考核主要包括积极性、责任感、协作性、纪律性等。
科技人才量化考核指标体系构建基本框架见图3[11-12]。
3 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3.1参考标准值的确定
本研究以天津农科院为例,参考目前该院及其他单位的有关标准,结合该院的发展现状和“十一五”期间预测学科、实验室、培养引进人才等将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以近几年该院学科、实验室、科技人才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确定三大指标体系具体指标的参考标准值。
考虑到各学科及实验室建设水平不同,将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每项具体评价指标分为A、B、C、D4个级别,依次设置不同的参考标准,分值依次为5分、4分、3分、2分。
科技人才量化考核指标体系是根据每项指标的类别制定相应的标准值。定量考核部分主要是依据国家、天津农科院及其他农业科研单位的相关标准,把所有指标以统一的标准进行总排队,使各项指标按级别大小以分值的形式来体现。定性考核部分设置A,B,C,D,E5个选项(A为非常优秀,理想状态;B为优秀,满足要求;C为基本满足要求;D为略有不足;E为不满足要求),分值依次为10,8,6,2,0分,考评者根据定性指标对被考评者在其单位的具体表现进行打分,个人自评与直线上级考评加权处理后,即为定性指标得分。
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目前,确定指标相对权重系数的方法主要有经验性权数法、因子分析权数法、信息量权数法、独立性权数法、秩和比(RSR)权数法和层次分析权数法等6种[13]。本研究采用经验性权数法,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和主研者一起以会议的形式根据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确定出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各具体指标的相对权重系数值。指标体系满分按100分制,单项指标最高分为5分,因此指标体系总权重为20。根据专家组讨论,首先确定出类指标权重,再依据各指标重要程度进行单项指标权重系数设计。权重系数设计结果见表1、表2。
3.3 建立综合评估模型
(1)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建设评估模型
指标体系的评估结果为各项指标分值与权重
乘积的累积之和,因此,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建立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评估模型,运用统计数据,计算出综合评估分值,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农业科研机构学科、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状态。模型为:
式中:Y为综合评估分值;Pi为第i项指标的权重系数;yi为第i项指标的分值;n为指标总个数。
(2)科技人才量化考核模型
在科技人才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中,对于定量指标,设计出量化标准对各项指标进行核算,得出定量指标分值;对于定性指标,通过科技人才的直接上级和学术委员会综合评分,作为定性部分得分,最后通过定性与定量加权求和,计算出综合考核分值。模型为:
式中:Y为综合考核分值;yi为第i项定量指标的分值; yj为第j项定性指标的分值;m,n分别为定量、定性指标总个数。
4 实证研究
4.1重点学科建设评估实证分析
在重点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别对天津农科院的农产品保鲜、黄瓜育种、农村经济与区划、动物营养与饲料、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五大学科开展了实证调查,通过对统计数据修正处理,计算出各学科综合评估分值为:农产品保鲜86.5分,黄瓜育种85.5分,农村经济与区划51.3分,动物营养与饲料78.4分,农业资源与环境58.4分。
根据“学科办法”规定,农产品保鲜和黄瓜育种两个学科符合一级重点学科标准,确定为一级重点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符合二级重点学科标准,确定为二级重点学科。农村经济与区划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未达到二级重点学科标准,确定为一般学科。
4.2重点实验室建设评估实证分析
在重点实验室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别对天津农科院的农产品采后生理与贮藏保鲜实验室、植物分子生物学(番茄)实验室、农产品加工实验室、作物所(农作物遗传育种)4个实验室开展了实证调查,通过对统计数据的修正和处理,计算出各实验室综合评估分值为:农产品采后生理与贮藏保鲜实验室86.5分,植物分子生物学(番茄)实验室60.5分,农产品加工实验室61分,作物所(农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58.75分。
根据“实验室办法”规定,农产品采后生理与贮藏保鲜实验室符合重点实验室标准,确定为院重点实验室。植物分子生物学(番茄)实验室、农产品加工实验室、作物所(农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均为院一般实验室。
4.3 科技人才量化考核实证分析
在科技人才量化考核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别对天津农科院的保鲜中心、作物所、植保所、区划所开展了科技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抽样调查,被调查者包括正高、副高、中级、初级等职称,共计15名。因调研样本的限制,现只对副高、中级职称科技人才进行分析,其中副高级科技人才共7名,用Ⅰ,Ⅱ,Ⅲ,Ⅳ,Ⅴ,Ⅵ,Ⅶ表示。中级科技人才共5名,用Ⅰ,Ⅱ,Ⅲ,Ⅳ,Ⅴ表示。计算结果如下:
副高级职称科技人才中,I的得分为238分,II的得分为193分,III的得分为210分,IV的得分为171分,V的得分为251分,VI的得分为230分,VII的得分为198分,根据“人才办法”规定,I,V,VI为称职人员,II,III,IV,VII为基本称职人员。中级职称科技人才中,I的得分为109分,II的得分为190分,III的得分为219分,IV的得分为117分,V的得分为248分,根据“人才办法”规定,V为优秀人员,II,III为称职人员,I,IV为基本称职人员。
5结 论
农业科研机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提高农业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条件。但是目前我国尚无关于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报道,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通过对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估模型。最后以天津农科院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笔者提出的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估模型原理简单、实用性强,能够对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准确的评估,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许曦,刘方.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商业时代,2004(30):18-19.
[2] 曹崇延,王淮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预测,1998(2):66-68.
[3] 胡恩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J].科研管理,2001(4):79-84.
[4] 孙健,康旺霖,魏修华.电子行业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当代财经,2007(2):76-80.
[5] 甄峰,黄朝永.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0(6):5-8.
[6] 张义梁,张山禺吉吉.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学家,2006(6):28-34.
[7] 徐欢,庄宇.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06(1):59-62.
[8] 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评估指标体系[EB/OL].http://www.ynjy.cn/UpOcx /Upfiles2006421104738129.
doc,2006-09-10.
[9]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及其说明[EB/OL].http://www.cutech.edu.cn,2006-04-15.
[10] 福建省科技厅.省级重点实验室综合评估指标(试行)[EB/OL].http://www.fjkjt.gov.cn/news/info/image/22133.doc,2006-07-08.
[11] 易经章,胡振华.科技人才测评指标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1):8-12.
[12] 翟忠和.科技人员科研水平评估的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11):51-54.
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篇12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能力,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
科学研究是旨在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的一种认识实践活动。就其本质看, 科研活动属于一种创新性行为。在大学期间, 有计划地让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既可以巩固、充实学生从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 又可以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内在动机。更重要的是, 可以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 帮助他们拓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促进他们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目前已有的关于科研能力结构的论述大多停留在重点大学学生层面或是研究生层面, 缺乏对新建地方院校本科生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 更没有进行深入的定量分析。本文以滨州学院文科类大学生科研能力评价设计为例, 详细介绍指标选定和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一、大学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能力是内在且无形的, 难以进行衡量和比较, 但能力评价可以通过一系列具体要素去衡量。评价指标设计既要尽可能全面地反映科研能力, 又要尽量简单, 便于操作。笔者认为评价指标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系统性原则。对科研能力的评价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指标选取必须符合系统性的特点, 指标体系要具有层次性。 (2) 导向性原则。评价应引导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因而评价指标要充分体现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新理念, 突出高校育人的特点与规律。 (3) 科学性原则。指标设计在充分体现人的发展基本规律的前提下, 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紧密结合。 (4) 实用可行性原则。评价体系应具有可操作性, 并利于推广和实施。那么, 形成考核指标体系时要尽可能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考虑学科特点, 体现出科研能力评价系统的真正价值。笔者经过定性分析和专家咨询调查, 制定了滨州学院文科类大学生科研能力评价表。
二、大学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建立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后, 下一步工作就是确定各评价要素的权重。为科学、准确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本研究拟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设计要素权重。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决策者的定性判断和定量计算有效结合起来的实用的决策分析方法, 它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简洁性和系统性的特点[1]。
(一) 层次分析的理论方法
1. 判断矩阵的建立。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基本信息, 也是进行相对重要度 (权重) 计算的重要依据。判断矩阵的建立, 是以评价结构模型中的上一级的某一目标作为评价准则, 由研究者对本级的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后, 用判断尺度进行判断, 以确定矩阵元素。例如:以A为评价准则的有n个要素的判断矩阵A, 其形式如下:
上述判断矩阵A中的元素aij表示对某一目标而言的要素Ai对Aj的相对重要性, 又称判断标度。
2. 矩阵的λmax和W的计算。有了综合判断矩阵后, 就可以利用和积法计算其最大特征值及相应的标准化特征向量W, 计算步骤如下:
式中, (aw) i为向量aw的第i个分量。
由于研究者构造的比较矩阵可能会存有一定的误差, 即构造的n阶比较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不一定等于n, 为了限制这种误差, 取λmax与n的相对误差作为比较矩阵的一致性指标, 记为:为向量
再考虑到研究者对问题认识的不同而引起的误差, 对上述一致性指标CI乘上系数l/RI。其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可以通过表2查得。
当CR=CI/RI<0.1时, 可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计算出来的特征向量 (也即单权重) 是可以认可的, 否则, 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
(二) 层次分析的过程与结果
为了使层次分析用到的数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行性, 笔者在结合所在单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家的建议编制了相关问卷并进行了分层调查。在调研中, 我们共向学生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379份, 回收率94.75%, 剔除回答不完全的无效问卷47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3%。其中文科生有效问卷为97份。下面以文科类本科生调查情况为例, 说明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其中重要度的设置随着数字的增大而降低[2]。
1. 一级指标权重的计算。借助SPSS统计软件中的统计分析功能, 三个一级指标的重要度的分值和平均分值如表3所示。
根据重要性的分值, 构造判断矩阵:
因此, 可以认为该两两比较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 求得的特征向量是有效的。所以, 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权重分别为0.5, 0.25和0.25。
2. 二级、三级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同样的方法, 相对每个一级指标构造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 利用和积法计算其最大特征值λmax及相应的特征向量。
3. 层次总排序结果用以上的方法逐一计算各指标的相应权重,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和调整, 可以得到层次单排序。将每一层的权重与上一层的权重相乘, 即可得到层次总排序结果。其中, 一级指标权重按顺序排列状况为基础学力0.50;科研实践能力0.25;科研创新能力0.25。
二级指标权重按顺序排列状况为自学能力0.375;认知能力0.125;发现问题的能力0.043;分析问题的能力0.098;解决问题的能力0.110;研究成果情况0.028;毕业论文情况0.145;科研项目情况0.078。
三级指标权重按顺序排列状况为信息理解力0.064;知识整合能力0.146;感悟力0.165;观察力0.035;记忆力0.019;想象力0.025;思维力0.046;寻求问题的敏锐力0.018;资料收集与选择能力0.009;科学推测的能力0.006;提出科研课题的能力0.010;动手能力0.027;科学论证能力0.008;归纳综述能力0.009;灵活思维能力0.032;逻辑推理能力0.021;直觉能力0.011;经验移用能力0.020;语言表达能力0.021;协同合作能力0.039;独立决策能力0.020;发表论文 (研究报告) 篇数0.009;成果被引用次数0.011;成果获奖情况0.007;选题新颖0.036;理论或方法上的创新0.036;创新性的成果0.073;参加学术、文艺、创业比赛0.020;提出重要的政策建议0.026;参加社会调查0.032。
三、结论与分析
从上述结论中不难看出, 由于受新建学院学生来源的实际限制, 文科类本科生对基础学力有较高的要求, 这是必然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 基础学力是每个学生各种特殊学力发展的基础, 同时也是他们在各自学习领域中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的基础。
科研能力首先来自于各种知识, 尤其是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的积累。只有具备比较完备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才有可能对这一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然而, 知识积累只是进行科研的基础条件, 科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还需来自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获得。因此, 科研的实践活动本身, 也是培养和提高科研能力的必要条件[3]。
二级指标中自学能力排在首位, 其次是毕业论文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自学能力是构成学生基础学力的层次较高的一个基本要素。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综合学习能力, 实践表明,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在学生心理发展逐渐成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基础上, 在外部多种因素, 如教师、环境等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发展起来的。近年来, 地方院校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增强, 使得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时, 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借助汇报学习情况的方式, 了解学生学习任务的进展情况并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策略, 提高学生注重学习策略的意识。二是借助填写自我学习评价表,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改变他们对自己的看法, 进而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三是各科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沟通, 帮助他们挖掘自身的学习潜力, 逐步改变他们对自己的消极看法和态度, 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
毕业论文作为一种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结合的综合性考察, 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全面检验, 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创造性是它的目标和生命。毕业论文写作是最具有创造性的一个环节, 它是学生初步进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毕业论文的创新性体现在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中, 因而一方面要注意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中的问题意识培养和思维训练;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论文论证过程中对研究假设的验证、预测结论的能力, 熟练运用方法和明确判断的能力。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问题解决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也是科学研究的落脚点, 从事科学研究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时, 应特别重视三个方面:一是呈现型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依赖于大量的记忆和再生性思维推导出正确答案。二是发现型问题的解决。解决这类问题必须依靠批判性思维, 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三是创造型问题的解决。这类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借助创造性思维, 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研究固然是为了解决问题, 但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困难。大学生不仅要有问题意识, 而且要有问题的“质量”意识。问题的质量, 决定着研究的质量。爱因斯坦、贝尔纳都认为,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解决问题可能靠技能, 提出问题则要靠创造力、想象力, 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 不论任何专业的大学生都要注重他们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这里所说的文科是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统称。文科工作者只有具有宽广的知识, 才能全面地、深刻地认识社会现象。此外, 要具有创新素质, 高深学问发展要创新。创新能力是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产出新事物的能力, 是科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能力广泛分布在三级指标中, 如:成果创新、想象力和思考力等。美国心理学家佩特罗斯科对大量衡量创造潜力的方法作了比较研究, 归纳出一些有效衡量创造力的准则:用不同方法和观点解决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把常规方法应用在新情况的能力;确定完成任务的顺序和按序完成的能力;想象力、思路新颖性和发明才能;善于发现新用途和新课题;善于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尽管新建本科院校中大学生基础相对薄弱, 但这些方面可作为设计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方案的参考[4]。
感悟力是指获得感悟的能力, 感悟引导人去发现, 鼓励人表达真正的见解。它对于文科生来讲, 重要性尤为显著。一般在文科研究中定性研究占有很大的成份, 因而对事物的感受能力、领悟能力相对重要。培养感悟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 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感知是认识事物的开始, 要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觉器官, 搜集广泛的信息, 打好感悟的基础。第二, 从思维训练上下工夫。思维是培养感悟力的关键。每个人的思维接受的系统训练是不同的, 也使人的思维品质有明显的差异, 在教学中要培养他们的良好思维品质。
知识整合能力是通过科学手段和管理控制等职能扩大知识系统建构过程中知识整合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的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的强弱严重影响知识的协同程度和创新能力。知识整合作为实现知识协同和知识创新的根本保障, 对大学生个人最终价值创造产生明显的影响。因而, 它在三级科研指标体系中居第二位。
总之, 完整的科研活动由一系列环节构成, 只有在完成这一系列环节的反复实践中, 才能逐步训练和提高科研能力。
四、建议
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 (AHP) 构建了一套简明易行、操作性强的大学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弥补了目前滨州学院在大学生科研评价体系建设方面的不足, 为学生业务水平考核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评价标准。
1.有关部门须树立程序性循环管理的观点, 尽快完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体系。
2.开设能力本位课程, 探索如何将科研能力要素训练与专业课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实施配置型评价, 在确保综合开发科研能力要素的基础上, 充分体现科类培养特色。
3.积极组织大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科研能力要素及其发展规律等相关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学习, 提高他们的认识和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钢.定量分析与评价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377-387.
[2]王彩霞.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06.
[3]阎小平, 成旭.浅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市场周刊 (理论版) , 2008, (6) .
【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推荐阅读:
创新与科研能力10-19
科研创新思维能力06-18
科研与创新能力10-13
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意义12-22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09-25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12-29
提高音乐院校师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实用指南08-14
科研创新活动06-27
科研与创新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