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应用创新型人才

2024-10-06

IT应用创新型人才(精选5篇)

IT应用创新型人才 篇1

近年来,中国IT业步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每年IT行业人才缺口达数百万,但是实际的就业情况却是很多IT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分析其原因,是因为我国IT业最缺乏的其实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而我国目前IT人才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在传统的IT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由于仅有极少部分学生能获得在企业有效实习的机会,学生单纯依赖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无法与实际的企业生产有效地对接;另一方面学生对产业和行业了解较少,职业就业能力相对缺失,造成的结果便是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为从根本上解决就业能力不足这一问题,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诸多环节进行了综合建设,创新创业工作室就是在这样的改革环境下提出并创建的。

1创新创业工作室的作用

1.1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以创新创业实验室为依托参与实际项目,是学生接触市场、了解市场的良好契机。学生亲自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设计全过程,在专业知识有效转换为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同时,培养了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学生在获得项目经验的过程中,创新能力与综合创业素质也得到极大地提升。只有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IT应用型人才,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1.2开创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工作室开拓了一条与社会接轨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发展道路。这对于促进应用型本科教学,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探索性意义。工作室的建立和运行对课程体系的设置、知识体系的完善、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管理和评估制度的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创新创业工作室开创了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并对更大范围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具有理论性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1.3工作室为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保证

工作室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研成果融入课堂,进一步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二是鼓励和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强化动手实践能力;三是学生能够有效利用实训实践基地,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学术视野以及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1.4促进专业教师教师素质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的均衡发展

学院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技能培训,考取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认证证书;组织专业教师通过调研、参观、实践基地建设等途径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学院自筹经费遴选教师轮换进入到企业进行至少半年以上企业实训;为专业教师提供国内外进修的机会以及遴选教师到国外合作学校进行长期脱产学习;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会议,主动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定期邀请著名专家和专业教师一起开展教学研究、科学研讨等活动,为专业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等各方面的发展提供学术保障。专业教师坚持“产学研”结合,跟踪、吸收和拓展IT学科最前沿的创新成果,凝练研究方向,集中力量培养学生。

1.5为学生竞赛和考证提供学练平台

软件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项IT专业相关的竞赛和各种证书考试。工作室有着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学生可以根据各个工作室项目的不同性质,选择在不同的工作室进行学习、实践、针对性训练。通过参加个人或团队竞赛及各种证书考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强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就业能力。

2创新创业工作室的构建流程

2.1选拔项目经理

具有实际科研项目的专业教师个人申报,通过教师答辩、教授委员会及督学评判和学院领导班子讨论决定,选拔后产生。

2.2成员遴选

成员对象是1-4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梯队式构建,通过自愿报名和项目经理面试的方式产生。

2.3运行过程

基于项目建立工作室,学生进入相关工作室项目经理的实际项目,项目经理采用“类企业化”管理,有权对团队的学生进行招聘、指导、批评和解聘,学生以团队方式进行协作来锻炼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2.4保障条件

每个工作室有固定场地,还可以利用学院实训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等学院资源。

2.5培养策略

采用多种培养策略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包括传授解惑式、自学辅导式、引导发现式、情境创意式、范例模仿式、虚拟现实式、以老带新等策略。

3创新创业工作室的运行和管理

3.1实践管理平台

创新创业工作室需要通过实践平台进行管理,具体的管理方法是委托方在实践平台上发布项目(教师项目);由项目助理(指导教师)对项目进行分析处理,分解为不同的适合学生完成的任务;学生接受任务进行开发,并产生成果;由教师组成的委员会对学生的成果物进行检查,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形成最终交付物,整个项目开发的过程被完整记录在项目库中。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

2项目过程管理

1) 中期检查

项目负责人提交项目中期检查报告,学院教授委员会和督学对报告进行审验,同时听取项目负责人和指导教师的项目进展汇报,提出检查意见,对不按时提交中期报告者或项目无明显进展者提出限期整改意见或停止项目运行。

2) 项目变更

项目实施过程中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参与学生和指导教师等信息发生变化时,要提交项目变更申请,依次递交学院教授委员会和督学审批,同时将变更情况放入项目管理档案。

3) 项目延期

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项目合同约定进行结题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应提前递交项目延期结题申请,说明延期原因及申请延期期限,学院教授委员会和督学批准后,按延期要求继续进行项目研究。原则上一个项目只能申请一次延期,延长期不超过原定时间的一半。

对于无正当理由延期且项目又无进展的项目,学院将终止项目运行,停止经费使用,并取消重新申请的资格。

3项目结题验收

1) 项目完成后,由项目负责人撰写并提交结题报告,并提交成果报告、发表文章、专利、产品或作品、成果应用情况等资料,学院教授委员会和督学对申请结题的项目进行评审,最终产品交由委托方进行鉴定。

2) 项目结题验收采用材料审验和负责人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验收结果为合格和不合格。每学年学院会在合格项目中选拔优秀项目,并对优秀项目给予一定的鼓励。

3) 被验收项目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将不予结题:项目结题材料弄虚作假,数据不真实;未完成项目的预期成果;擅自更改项目合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委托方对最终产品不认可。对未通过验收的项目进行全院通报并除以一定的惩罚措施。

创新创业工作室在实施的过程中,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我们将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为更好的培养IT应用型人才发挥更大作用。

摘要:创新创业工作室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IT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该文以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为例,阐述了创新创业工作室的构建和运行管理过程,以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IT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工作室

参考文献

[1]蔡杰.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4).

[2]王慧.论工作室为单位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5).

IT应用创新型人才 篇2

1 IT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

1.1 专才教育优劣势分析

1.1.1专才教育优势分析。专才教育,即指为培养胜人一筹的某一特殊技能而进行的个性化教育培训。随着社会分工日趋明确化、细致化,专才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解决市场需求较大、技能实现难度大、人才缺口等问题,量体裁衣,为此类领域提供专门人才特殊技能的培养。如今,高校教育课程安排中,综合性的课程学习。一方面丰富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博而不精的负面影响也随之产生,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透彻掌握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并不容易,加之IT领域专业高级技术人员本不轻易成就,要在此前提下了解管理、经济、营销等其他相关领域专门知识是对人才的极大考验,同时有相当的难度。因而专才教育强调“精”,不仅是对专业人才的精心培养,发挥专业人才的人才优势,也符合科学培养人才原则。专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实际工作适应性较强,模式化、个性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及应用都有很好地理解和体会,也更容易将所学所悟快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更快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专才教育针对的实现难度大的特殊技能有着独到的培养策略和目标,并能快速把握市场需求方向,使得专门人才能够快速投入工作中,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成本,节约了一部分社会资源,使其能为更多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和补充。在IT技术行业领域中,专才教育更是有其显著的优势,专门开发人员可以通过自己过往积累的宝贵开发经验与项目组成员高质高效完成项目,降低时间成本,从而增加企业效益,并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推动社会的进步。因而,专才教育在部分专业领域中其存在的价值及意义显而易见。

1.1.2专才教育劣势分析。结合我国的国情,未来高校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不但要“博”——范围广,同时要“精”——专业精深,这是未来人才培养的重大目标,有着客观实际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而专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此发展目标相违背,使得人才培养方向变得不明确、培养目标变得模糊不清,不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统一。虽然,专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实际工作适应性较强,但随着工作的深入与加强,后劲不足也成为其一致命弱点,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容易,毕竟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中深造实属不易,需要多方条件支持及配合,这样的环境并不容易满足,因而这便对人才能力的提升造成一定的阻碍,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此为不可调和的矛盾,以致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企业发展及提升。如今,社会快速进步及发展,部分领域变数多而变化大,专门人才若不能跟上社会发展步伐,将面临淘汰的厄运,这将是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杜绝此现象出现,则需要对此类专门人才进行更深入的专门且前沿的知识及技术培训,这将加大人才培养成本,且效果并不完全确定。

1.2 复合型人才优势分析及重大战略意义

1.2.1复合型人才优势分析。卢梭曾经说过:“虽然人的智力不能把所有的学问都掌握,而只是选择一门,但如果对其他学科一窍不通,那他对所研究的那门学问也就往往不会有透彻的了解。”因而复合型人才的博而精是辩证统一的,相互促进而又势必相互制约。同时,IT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更是存在着巨大人才缺口。随着企业对从业人员特别是高级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的逐步提高,“博”而“精”的人受到热烈欢迎,专业技能突出且具有良好沟通交流能力的人才将会在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即“管理+IT”型[8]的复合型人才。兼备管理思维和IT思维并对两者都有清醒的认识和独特见解的人才将是未来高校教育中IT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标。IT思维需要专才人员对IT技术有更深入的理解及应用而不仅仅局限于编程等。复合型人才对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方向,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并在技术上予以一定支持。这便意味着只有不断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创新并将所学所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场人才需求缺口,这样才能满足日趋复杂的客户需求,并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实力,实现双赢的策略。

1.2.2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意义。目前我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拥有较为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但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与科技水平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势将依赖于产品及技术的创新,而这便需要大量懂得经济、管理、营销、计算机等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适应当前就业体制改革的要求,复合型人才有着显著的学术性及职业性,博而精的多功能复合型人才是对社会创造力的极大补充,受到市场的极大欢迎。从微观层面看,影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国内因素最终都将在微观层面的学生个体上发生一定作用,学生为实现自己的价值不仅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在深度上擅长一个专门的领域,还要在广度上了解其他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掌握准确交流的能力和方法[9],并具备清晰认识事物和批判思维的能力,熟悉并掌握主要的调查方式及思考方式等,全面挖掘自身潜力,为实现自身价值做多方努力。新的课程体系旨在顺应学科综合化、人才复合化、培养融合化发展方向[6],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仅具有某一种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就业需要,IT专业与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更为严谨、全面的办学模式,另外,根据国外培养IT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经验,我们仍然要坚定以计算机专业知识为主的原则,同时融入经营管理学科知识,这种复合型人才将体现在知识结构上的复合。

2 IT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意义

2.1 IT 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缺口的客观存在

IT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市场需求量大,因而该类复合型人才有着其存在的极大必要性,近年来,IT领域正以飞速发展,行业结构模式变换快,人才类型更新频繁,复合型人才在此类变动中能够快速适应行业模式变换,准确定位自身,在契合的领域合适的位置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占据较为主动的位置,快速融入行业并充分展现自身价值服务社会。然而,在培养规模和数量上,IT专业复合型人才远不能适应社会现实的发展需要,此外,培养理念方面尚需进一步探讨,培养模式缺少多样化造成了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稀缺,另外在我国高校教育中,课程体系、教育方法需要改进和提升,优化配置有限的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手段等从根本上改进培养模式、明确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IT领域中,企业缺乏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便意味着每个即将进入社会工作的求职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实践,发挥自身能动性,于学习工作中开拓创新,这些需要通过组织专业实习帮助求职者轻松自如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以帮助其实现自身价值,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

2.2 高校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当今世界已由工业时代步入信息时代,在IT领域中,社会不仅对专门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7],还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管理、营销等其他才能,单纯的专才教育人才在部分领域不能适应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使得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必须,因而应用型、复合型的培养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的关键点在于人才,而如何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高校目前面临的重大责任与使命,这也是为满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我党作为执政党客观分析国内外形势得出的必然选择和科学决策。

复合型人才,顾名思义,即拥有多种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该类人才具有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其一大优势,多学科知识间的融合与交叉有利于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培养,而只有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及思维技能的训练才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质疑的习惯和批判性的思维,这是创新性思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8]。国家富强核心是人才强国,国家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将极有利于我国科技的创新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3 IT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发展意见

为实现IT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这将意味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该领域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求较高的IT技能水平,还需要较强的综合知识水平,以适应不同社会需求。

因而,该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便需要一定优化,以实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理念及新突破。

3.1 专业培养方案适当调整

从专业培养方案角度看,课程的设计应在重视IT技术专业技能的基础上适当配合其他课程的学习。这要求学生不只是了解专业,更要透彻地学习专业知识,此外,还加强其他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全面发展,这是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要求人才同时具有IT技术、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知识水平,体现在培养方案上便是强调技术水平的深入学习,并加开其他领域选修课程,依照学生兴趣给予学生更多选择,实现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

3.2 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

对于计算机技术课程,应当注重实际应用,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类课程需要较多时间支持实践学习,所有的课程都要求大量时间的实践学习难度较大,但考虑到实践学习必不可少,不同课程老师课程设计尽量融合以使学生能在完成一个大的课程设计项目的同时实现多个科目的实践学习,以求用最少的时间及精力实现最大程度的提高。这也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方面。

3.3 创新型课程开展

目前的计算机类部分选修课程缺乏创新性,除必修课程外兴趣不浓,致使该类课程知识接触较少,不利于该类知识学习及应用,所以开设更多创新性的课程显得非常有必要,一方面增加课程自身吸引力,并提高学生兴趣实现良性循环,不久,各类课程都将展现其正面效应。

IT应用创新型人才 篇3

面对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 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于是许多西方国家以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创新教育教学范式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异军突起, 试图通过创新教育来培养创新素质, 越来越得到社会的的认同。

而在我国从目前相当一部分普通高等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来看, 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自主性相对薄弱, 理论强于实践, 这也导致其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社会竞争力相对薄弱, 尤其以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表现尤为明显。具体体现在: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不强, 与社会需求脱轨。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无法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 社会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强烈, 信息时代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计算机精英。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新需求, 我们必须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进行教学改革, 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合理组织日常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 组织创造性的实践教学活动, 营造创造性环境, 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训练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重视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的实验和实训教学环节, 在高等院校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是高等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研究思路与对策

针对目前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存在的缺乏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社会竞争力薄弱等主要问题开展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对策;从专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分别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课程改革等方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可持续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措施与办法。从而提高计算机类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我们通过全面分析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及在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方面的现状;分析国外高校在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 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环境的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结合上述情况, 我们制定了如下对策:

1、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勇于创新。

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人格, 努力培养与创新意识相适应的现代人才意识, 包括开拓意识、探索意识、敢为天下先意识等, 培养学生敢于承担风险, 乐于学习新技术和勇于创新意识。

2、以调研为依据, 确定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 改革课程设置, 建立创新课程体系。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新整合课程, 从不同的职业技术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从知识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关键出发, 合理组织课程设置和形式, 让学生真正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创新与实践教学中来。

3、根据计算机类各专业课程的特点, 结合市场需

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改革教学方法, 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 以知识为载体,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新型教学观, 以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 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主要措施和实践价值

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已经很难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市场需求, 所培养的学生社会竞争力也比较薄弱, 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必须想办法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主要创新点如下:

首先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改变传统的"板书+讲解"的授课方法,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况, 转变为"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 以学生为认识的主体, 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进行探究式自主学习, 使学生主动建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真正达到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要求。

其次是学生的学习方面, 以问题解决为主导,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进行自主探究、互助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学生将主要不是依赖教师的讲授和课本进行学习, 而是利用信息化的平台和数字化资源,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 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 以探究、发现、创造、展示知识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师引导与帮助下, 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利用网络这一工具和载体, 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模式, 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目的。

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 目前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上机作业为主, 形式单一, 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不能够对课程内容作深入的理解。实践课程除了完成作业外, 应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 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 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 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上机实习报告, 将找到的操作方法, 实现的步骤, 完成的过程体现出来, 并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交流。教师只充当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互助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操作方法, 并逐步学会知识创新,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总而言之, 强调了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获得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创新能力上和实践能力上都使学生有了较大的提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贾永梅.构建民办普通高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6 (2) :8-9.

[2]陈新民, 周朝成.民办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7 (2) .

IT应用创新型人才 篇4

盐城师范学院是一所新办地方本科学院, 坚持“能力为本、重在应用、面向行业、服务学生”的人才培养改革方向[1]。为推进应用型本科教学,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 坚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转型, 创建行业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加强工程实践教育, 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工程人才。盐城师范学院被确定为2012年江苏省卓越工程师 (软件类) 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IT服务外包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成为2012年省级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将“IT服务外包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成为培养优秀工程师及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示范基地。

2 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现状

中国服务外包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急需有技术背景、目标市场经验、客户业务知识的综合人才。通过本科、专科、技校等多层次院校近些年的培养, 已轻度缓解了IT服务外包业的“人才荒”, 但他们很少有项目培训的经验, 与IT服务外包企业高层次人才需求相差甚远。

3 应用型本科院校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为与市场、行业、产业和岗位群紧密结合的地方性大学, 办学定位于“发展优势、适应需求、留有潜力”, 教学围绕就业, 要理论与实践并重, 培养“知识+技能+工作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盐城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在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培养, 加强工程实践教育, 实施研究型教学改革。

3.1 校企合作培养

我院贯彻“崇尚实践、知行并重、走校企合作与实践育人之路”的办学理念, 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教育, 实施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四个专业与昆山中创软件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微软技术中心 (无锡) 、中软国际资源信息技术 (无锡) 有限公司、昆山安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无锡海创数字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南大苏富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嵌入式”、“3+1”的人才培养模式, 并组织实施江苏省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改革试点工作[3]。“3+1”即为校内学习3年与企业学习1年。“嵌入式”即为在校的三年培养计划也是为合作企业“量身定制”的, 计划中“嵌入了”企业所需课程, 这些课程由企业一线工程师任教;学生将有一年的时间在企业环境下学习, 盐城师范学院将与企业共同完成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企业培养是以在企业内顶岗工作为学习载体, 以毕业设计 (论文) 的选题与展开为抓手, 在企业与社会实践环境下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

重视双师型教师的锻炼与培养, 在上述合作企业以及无锡埃卡内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建立青年教师锻炼基地, 于2009年、2010年、2011年以及2012年连续四年暑假分别送4位、14位、23位、19位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企业顶岗实践锻炼,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于2010年、2011年与2012年连续三年获得青年教师暑期企业实践锻炼先进集体。在教学过程中, 有大量的专业课程请企业一线工程师任教, 企业工程师任教过程中我校老师全程跟踪学习。通过几年的锻炼与培养, 我院青年老师能较好的引入国际工程教育理念, 及时跟踪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能胜任不断变化发展的前沿教学。

3.2 工程实践教育

积极引入国际工程教育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服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保证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规范、高质量和有特色。以IT服务外包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为载体, 着力构建“学习环境企业化、学习内容职业化、能力培养实用化、效果评估专业化”IT服务外包人才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大背景, 有效而高质量地服务于江苏省地方院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试点工作。我院落实IT服务外包工程实践教育的结构如图1所示。

构建完全符合能力成熟度成长模型的实践教学体系, 体现“认知训练、专业基础训练、专题项目训练、创新创业训练”四个训练阶段的一体化, 是一种四年不断线的“四阶段晋阶式”实践教学体系。我院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3.3 研究型教学改革

积极推行研究型教学改革与实践, 从“问题求解过程、计算思维能力、程序设计平台”等方面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着力推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

教学形式由以前单一的“课堂讲授法”, 转变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建立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教学模式。课程考核多采用口试答辩、课题论文、小组研究、开卷考试、操作考核等方式, 注重考核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一起参与科研活动, 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也可以在实验室自主完成开放项目, 或可以完成学校或省级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 甚至可以参与到合作企业的在建项目。

4 结束语

盐城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与多企业单位合作实施“3+1”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与无锡埃卡内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建立IT联合实验室, 引入工程教育与研究型教学理念, 重视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 着力保证“学生素质综合化、培养方案个性化、工程实践全程化、成才途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特色。学院被江苏省教育厅、商务厅、财政厅等部门批准为:江苏省IT服务外包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江苏省地方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单位、江苏省软件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单位, 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4]。2011年至2013年连续三年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 获得一等奖一次, 二等奖三次, 三等奖一次。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现状, 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应围绕就业, 要理论与实践并重, 培养“知识+技能+工作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并以盐城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主要强调了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应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培养, 加强工程实践教育, 实施研究型教学改革。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IT服务外包,工程实践教育,研究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成长春.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阅江学刊, 2013 (2) :89-9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1]1号.2011-01-08.

[3]盐城师范学院IT服务外包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简介[EB/OL].http://itec.yctu.edu.cn.

IT应用创新型人才 篇5

IT营收7.6亿欧元

Magnus表示, 沃尔沃集团创建于1927年, 作为全球领先的商业运输解决方案供应商, 主要提供卡车、客车、建筑设备、船舶和工业应用的驱动系统, 以及航空发动机元器件的制造和服务。同时集团还提供金融和售后服务的全套解决方案。目前, 沃尔沃集团是世界第二大重型卡车和大型客车制造商, 第三大建筑设备制造商。

沃尔沃信息技术公司的主要职能首先是服务于集团的信息服务需求, 其次也面向集团外的客户提供服务。Magnus告诉记者, 沃尔沃信息技术的销售额从1998年2.8亿欧元上升到2010年的7.6亿欧元。1998年时, 其所有的业务全部服务沃尔沃集团, 2010年其外部客户占到17%, 2011年其外部客户预计将达到20%。

他指出, 沃尔沃信息技术在全球有35个办事机构, 并在中国、印度、波兰、巴西设有生产中心。在中国, 沃尔沃信息技术在北京、天津、上海设有站点, 供应中心 (delivery center) 设在天津, 中国员工大概有将近250个人, 明年还将增加一百多人。

“创新工厂”引擎

作为产业领导者, 沃尔沃信息技术对技术研发及创新应用一贯活跃积极。

Magnus告诉记者, 车联网在全球的发展正如火如荼, 沃尔沃的车联网解决方案目前已应用于南美地区, 用于监控发动机使用状况及运作效率、车辆跟踪等领域。为了夯实领导地位, 沃尔沃还并购了著名的WirelessCar, 深耕汽车电子及车联网开发。在运营商领域, 沃尔沃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at&t等都有合作。

为了加强对新技术、新应用的跟踪及研发, 沃尔沃专门设立了“技术前瞻及商业创新中心”, 对许多尚未实现商用的新应用进行前瞻性设计。目前该创新中心正在开发的应用有:手机追踪个人碳排放系统、人机交互系统、汽车维修电子指南、汽车维修眼镜投影设备、流水线装备智能手机指挥系统、工厂设施方搭建仿真系统等。

上一篇:应届毕业大学生论文下一篇:灭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