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应用水平

2024-09-24

IT应用水平(精选7篇)

IT应用水平 篇1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 很多企业的IT技术应用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而企业IT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势必对企业财务信息质量形成重大影响。本文首先探讨了IT技术应用对企业财务信息编报的影响, 进而介绍了广晟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及其取得的效果。希望这些讨论能够对相关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IT技术应用,企业财务信息质量,影响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 随着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模式从分散经营向集中管控转变, 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也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财务信息化建设本质上就是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IT技术应用水平。那么企业IT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有何影响呢?

一、IT技术应用水平对财务信息编报的影响

(一) 传统财务信息编报的局限性

传统财务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以财务报告为主。虽然财务报告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但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会计信息在时效性、真实性、完整性、多样性等方面的特殊需求。

1. 信息披露时效性不足

上市公司依据会计准则, 一般是定期披露相关信息, 大多集中在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 滞后期长达半年至1年, 忽视了信息的实时性。而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披露, 仍倾向于将有利于己的信息及时披露, 不利于己的信息延迟披露。也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 导致提供给企业管理层人员的信息不及时。

2. 信息披露真实性不足

客观真实是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也是实现会计目标的基础。不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将严重影响信息使用者进行正确决策, 同时也干扰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3. 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不足

传统财务会计信息披露中, 涉及财务信息多, 非财务信息少, 而非财务信息同样对信息使用者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财务信息而言, 不少上市公司不利于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和完整, 比如:对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企业偿债能力、或有负债的具体内容、对资金投放去向、利润构成、一些重大事项等的披露不够充分和完整。

4. 信息披露的多样性不足

传统财务会计信息披露采用手工书面报告为主的形式, 借助标准的、通用的3张报表及其附注为载体, 向有关管理部门报送, 或者通过指定的少数报刊登载, 严重限制了信息报送的及时性, 忽略了各种不同使用者之间在需求上和使用上的差异性。

(二) 信息化时代下财务信息编报的特点

在IT环境下, 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特点。

1. 信息披露时效要求高

在信息化环境下,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 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上市公司只要把需要披露的信息 (特别是一些无需独立审计的、自愿性披露的信息, 以及非财务信息) 传送到网站上并及时更新, 信息使用者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以最快的速度, 获取所需的最新财务会计信息, 从而增强时效性。

2. 信息披露技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要求日益提高

在IT环境下, 企业利用先进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 全面实施ERP系统, 财务业务处理高度协同, 使数字化管理成为可能。在连接母子公司的高速网络上, 实时传送所需的各种数字化财务会计信息、业务信息, 为上市公司全面共享、多角化生成、利用相关信息进行辅助管理和决策提供平台。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 他们也可通过公网进入指定的网站及时获取充足的相关信息, 为正确进行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3. 信息披露内容多种、形式多样

在I T环境下, 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对于财务信息, 既有年度报告又有中期报告;既有历史信息又有预测信息;既有定量信息又有定性信息;既有总括信息又有明细信息;既有实物资产数量信息又有无形资产、信息资产的价值信息;既有公司总体信息又有分部信息;还有公司公告、衍生金融工具、物价变动等信息。对于非财务信息, 既有公司背景、发展历程信息, 又有公司战略规划、目标、发展前景信息, 还有环保、社会责任信息。

4. 信息披露成本效益日益提高

在IT环境下, 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强大优势, 财务会计信息提供者可以把需要披露的信息通过一定方式制作成电子文档, 在网站公布, 或者通过电子邮件群发, 一次上传多次使用, 大大降低传统方式下制作、传输、发布财务会计信息的成本。一旦相关信息上传到网站公开, 就立刻被广大范围的用户加以监督, 也从一个侧面保证了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而财务信息使用者通过高度共享的网络随时随地、以最低成本获取和使用相关信息。这将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披露的成本, 同时通过提高信息的使用率, 而使用财务会计信息的价值达到最大化。

5. 信息披露需求个性化要求日渐提升

传统财务信息披露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而提供通用化的财务会计信息供用户使用, 信息使用者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在IT环境下, 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 建立起与财务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良好交互平台, 把自己的需求告诉给企业, 企业在提供通用化的、保证客观性、可比性等质量特征的财务会计信息的基础上, 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财务会计信息。

6. 信息披露安全风险程度高

在IT环境下, 快捷、高效、实时都是基于一定安全因素保证的。如果失去安全屏障,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必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安全威胁, 诸如人为破坏、计算机病毒、木马程序、非法入侵、系统漏洞、黑客攻击等, 都可能使财务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完整性、可靠性大大降低, 从而导致比传统方式下更大风险的产生。

(三) 利用信息化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的对策

1.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 强化制度约束机制

在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等法律法规中, 制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条款, 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明确披露的对象、内容和责任, 规范各方面的行为。在相应的会计准则中进一步明确披露信息规范, 使信息披露的通用性、差异性、实时性、真实性得到充分体现, 并以此指导实务工作。证券监管机构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 对虚假信息披露行为给予坚决打击和严肃惩处, 同时要发挥好中介机构对披露信息的监督作用。建立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治理,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从源头上控制虚假信息的产生。

2. 完善披露内容, 提高信息披露的相关性

传统方式下, 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偏重于有关经营活动的财务会计数据, 特别是非经营性信息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的信息披露比较少且不够及时。对于上述问题要进行改革和完善。在IT环境下, 要完善披露财务会计信息和非财务会计信息。在日常披露中, 要随时发布反映企业日常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信息, 比如即时财务会计信息、重要事件、交易或事项成立或发生时的信息、重大事项公告信息等。除了财务会计信息外, 要加大对企业发展战略、市场竞争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企业潜在市场等非货币化信息的披露。要针对不同工作性质、专业水平等应用需求层次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与用户充分交流的实时平台, 在线收集、解答、反馈信息披露中的各种问题, 努力提高披露信息的有效性。

3. 积极推广信息新技术, 改善信息披露方式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为财务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在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中, 需要不断地利用IT环境下的各项新技术, 诸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安全技术、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信息呈报技术等内容。对信息披露方式, 除了传统的以纸张为介质、通过指定报刊进行披露外, 要大力提倡使用电子方式进行披露, PDF格式和HTML格式已经比较成熟, 要积极学习、借鉴引入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 (XBRL) 。

4. 努力培养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团队

在I T环境下, 财会人员应树立信息价值观, 在角色上将发生改变。他们不仅要具备财务会计处理能力, 而且还要具备管理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灵活运用信息新技术的能力。具备分析和利用信息的基础, 懂得怎样收集与决策有关的数据, 并能对财务业务领域的大量数据进行加工处理, 使之成为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在会计核算中, 要按会计规范对基础会计数据进行处理, 使之符合软件要求的有序数据。根据财务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的要求, 面向信息使用者经济决策的需要, 主动下载与编制相关信息, 提高对企业信息系统和经济资源的分析和评价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 需要经过长期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和挑战, 应由学校、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共同行动, 通过教育、培训和生产实践等多种途径培养和造就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借以推动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良性发展。

二、广晟公司信息化建设整体情况

(一) 广晟公司信息化历程

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 广晟公司在2003年开启了系统化的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征程, 并提出了《广晟公司信息化建设十年规划蓝图》。

广晟公司财务信息化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03年3月-2005年5月) 重点完成广晟公司信息化建设工程的整体规划、硬件网络平台的搭建、财务集中核算系统的开发与实施, 完成相应的网关建设, 搭建起广晟公司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初步应用。

第二阶段 (2005年5月-2007年12月) 完成本部、各一级集团和下属相关企业各子项目的信息化建设, 包括门户网站、物流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预算管理系统、财务结算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并形成一定的骨干网规模。

第三阶段 (2008年1月-至今) 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完成本部信息系统与所属集团、相关企业的信息系统整合, 实现供需链上下游企业数据的互连互通, 并以现有信息化系统为基础完成本部企业分析决策系统的建设, 最终形成了综合性的电子商务平台与财务账务、资金集中统一的平台。因此, 广晟公司的信息化历程为本文提供了非常典型的案例, 也为“混业经营”和“资产经营”的国有大型企业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二) 广晟公司信息化整体框架与建设重点

根据集团管控目标和各级组织的职能, 广晟公司将各级组织的信息化重点进行归类和分层 (见图2) :

1. 集团管理应用系统:

包括财务账务集中、资产管理、集中采购、预算管理、经营运维、财务、人力资源等系统, 是广晟公司内部统一和唯一的数据收集、报送、分析平台。

商业智能和领导决策支持系统:在综合信息统计分析平台海量数据基础之上, 建立BI和领导决策支持系统, 以对集团战略决策提供有效科学的数据支撑。

2. 二级集团:

建立建成各板块业务经营数据分析统计系统, 为二级集团提供下属企业的经营业绩绩效考核依据。为此, 二级集团的信息化建设重点是:

(1) 板块经营业绩考核和分析;

(2) 二级集团下属企业的财务账务集中和资产信息集中。

3. 各基层下属企业:

(1) 建立和完善各行业的业务操作系统。各基层下属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点是:酒店的前台和后台业务操作系统、旅行社的前台系统和在线运营、生产企业的ERP系统、物业管理等。

(2) 基于第三方咨询公司提出的广晟公司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建议, 联合项目组通过学习、调研掌握企业现实情况, 提出广晟公司I T规划方案。广晟公司信息化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 综合利用现代管理理论与技术, 针对广晟公司多组织、跨行业、下属企业众多的特点, 结合公司发展实际情况, 建立新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 整合公司资源, 实现商务协同, 为公司高效运营奠定基础。

第二, 搭建E R P平台, 建设以企业门户网站与电子商务平台、供需链管理系统、电子商务应用系统集成平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财务结算系统、企业经营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系统, 有力的支持集团的业务运作, 并为集团下属企业提供便捷有效的商务运作平台。

第三, 建设与完善网络支撑系统, 为集团公司信息系统运行提供高效、稳定、安全的运行环境。

第四, 总结项目中积累的经验, 不断的完善广晟公司及所属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制度。

三、IT技术应用水平提高对广晟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

(一) 广晟公司财务信息的效果分析

1.在集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集团财务信息化的核心模块:集团集中财务核算系统、财务综合信息化系统已经成为集团财务管理的重要支撑, 通过几年建设, 基本实现了:

(1) 统一会计核算政策、规范会计科目;

(2) 规范会计核算流程;

(3) 规范基础信息, 有效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4) 从机制上保障整个集团内控制度的贯彻执行。

目前公司所属企业共有278户 (含分公司等分支机构) 在财务集中核算系统中开设账套核算, 其中纳入合并范围企业, 除上市公司外, 均在系统内进行账务处理, 包括总账、报账中心及固定资产核算, 所属企业财务人员每月将日常经济业务的原始数据录入系统, 并在系统内进行制单、审核、记账、损益结转、计提与摊销、结账等程序, 按时打印科目余额表、总账、明细账等账薄。

2.为了实现“建立一套集中报表管理系统, 形成统一集中财务报表体系, 实现广晟公司全级次财务数据集中, 既满足内部管理的需要又满足上级管理部门信息报送和资本市场信息批露的要求”的目标, 广晟公司于2008年启动了公司集团核算系统和网络财务报表系统升级项目。

网络财务报表系统以财务报表管理业务为主, 使用网络信息平台对集团财务信息进行数据采集、合并、汇总、展现和集中管理。该系统的建立, 为广晟公司建立了统一的内部基础报表体系, 主要体现在:

(1) 在网络财务报表系统编制公司及所属企业资金日报。所属企业每天在网络财务报表系统, 把当天资金发生额、余额输入系统, 进行汇总合并, 生成资金结余情况统计表、资金日报分析报告等。通过查询资金日报, 各级领导及相关财务人员可全面掌握公司的资金动态, 可查询到企业当天的资金余额、资金的银行分布、资金的日增减情况、资金流向等信息。

(2) 在线报送财务月报。所属企业每月登录网络财务报表系统, 在财务月报模块, 通过报表取数接口程序提取核算系统有会计数据, 自动生成月度快报的主要报表数据, 并在线进行审核、合并、汇总、上报等, 公司本部合并 (汇总) 、审核后上报省国资委、省财厅。报送的数据格式与省国资、省财政厅的报表格式完全一致, 无须再进行数据格式转换、传输数据等一系列复杂、耗时的工作流程。

(3) 利用网络财务报表系统完成了年度财务决算报表编报及汇审。2008年度财务决算报表首次通过网络财务报表系统编制、审核、合并、上报, 为保证编制工作顺利进行, 计划财务部、主审事务所、协审事务所联合集中办公, 对各下属企业的报表进行了审核、合并。从各单位合并情况来看, 通过网络财务报表系统编报年度决算报表程序流畅, 信息反馈快捷, 在实际工作中系统内发现的问题都能及时解决及完善, 大大提升了财务年度决算报表的时效性、准确性, 会计信息。

(4) 在网络财务报表系统进行财务分析。每月报表编制完成后, 均在系统上对财务报表进行常规的分析, 并把生成的分析报告、仪表盘数据分析分别列示在系统首页, 只要登陆首页就可以方便快捷地查看到专项指标预算分析、利润经营情况分析、经营收入及成本支出情况分析、期间费用情况分析等与日常生产经营息息相关的财务数据及指标分析报告。通过系统的财务分析, 各级企业领导都可以及时地、全面地了解本企业的资产状况及经营成果。

(5) 通过网络财务报表系统完成了年度财务预算。2009年度财务预算首次通过网络财务报表系统操作, 根据省国资委的报送要求, 在系统内设置了资产负债预算表、利润预算表、现金流量预算表、成本费用预算表、固定资产预算表等, 所属企业在线填报、审核、调整相关数据, 方便快捷, 提高了工作效率。

(6) 为财务信息统计提供了重要平台。除了利用网络财务报表进行日常的报表编制及财务分析外, 还把网络财务报表系统作为财务信息统计的平台, 所属企业利用系统先后完成了2006-2008年的地税自查情况、投融资情况统计、省国资委财务事项自查、省财政厅会计信息自查、关联方计提减值准备统计、广晟公司所属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子公司经营业绩统计、所有权受限资产统计、内部信贷资金预算表等, 通过这个平台大大的提高了财务统计工作的效率。

(7) 建立内部统一工作平台, 规范了工作流程。使用协同平台中的工作流功能对企业现有流程进行梳理和固化。使用工作流后, 各个部门、岗位之间的权责明确, 业务流转效率显著提高, 部门、分公司之间的协同能力也随之显著增强。

(8) 提高办公效率。当越来越多的业务流程使用系统实现后, 企业的办公效率明显得到提高, 企业内部人员的满意度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综上所述, 通过集团财务集中核算系统和网络财务报表系统建设, 广晟公司在企业信息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为广晟公司“战略决策、投融资与资本运作、人力资源和监控”四大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 财务信息化取得的社会效益

广晟公司在广东省具有特殊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在广东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广晟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承担着自身信息化的责任, 而且还在广东省国企信息化建设上起着“标杆”作用, 承担起影响和带动其他企业积极投身信息化建设、提高广东省信息化建设水平的社会责任。

广晟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社会效益包括:

1. 实践中央对信息化的部署, 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1) 推进信息化要以工业化为基础: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 是新经济发展的条件, 没有工业化, 信息化就失去了依托。离开了工业化的基础作用, 信息化将成为无源之水。

(2) 信息化能够加快工业化进程:强调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 并非意味着信息化的开始必须以工业化的完成为前提。因为面对已经不是传统工业化的世界, 我们只有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推进信息化, 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进行, 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加速工业化步伐。

(3) 加快工业化必须推进信息化:我国要完成工业化的艰巨任务, 加速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过程, 大力发展现代化工业, 增强国际竞争力, 必须以信息化为支撑, 大力采用信息技术和装备, 充分应用信息手段, 促进产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同时, 通过信息化带动经济结构调整, 提高各种物质和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 促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质量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高速度、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的集约型增长。

2. 强化自身, 示范社会

(1) 广晟公司是广东国资委下属的大型企业集团, 广晟的信息化示范作用是很明显的。

(2) 广晟公司发展电子商务对拉动其上下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有积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3) 广晟公司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具有大型信息化系统实施经验的管理人才, 为社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本与管理经验。

3. 对区域电子商务环境建设的促进作用

(1) 广晟公司电子商务平台的在线采购与在线销售中都建立了供应商与客户的信用体系管理。广晟公司与合作伙伴间信用体系的建立, 促进了区域信用体系的建立。

(2) 广晟公司网上采购在打破传统的采购模式、推进物资供应管理改革、强化物资采购监管、规范采购业务流程、公开采购过程、保证生产建设物资供应商、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广泛共享、建设物资采购阳光工程等方面, 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线采购在整顿和规范、推动和加强廉政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IT应用水平 篇2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06年至于2007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中小企业IT投资2006年投入1 450.12亿元,到2008年投入2 014亿元,未来三年整体市场规模达5 000亿元。而计世资讯对中国ERP实施满意率调查显示,满意只占6.7%,基本满意占55.7%,不满意占37.6%。我国企业与跨国企业的IT应用水平相比存在差距,对IT投入产生的效益远低于国外同行。因此,面对新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企业如何快速提升IT应用水平,迅速转变为IT资产并服务于企业,以降低管理成本,支持企业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成为学者和企业家共同关注的话题。

1 研究综述

对IT应用问题的研究,早期人们关注IT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希望建立IT投入与企业绩效的联系,但没有发现一致支持这一关系的研究[1];一些学者认为IT投资回报受许多因素影响[2,3,4],认为IT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视其中间因素影响程度来决定[1]。

影响企业IT应用水平关键因素的研究很多,有基于企业资源观的、基于企业能力观的。如Peppard[5]、Love Peter[6]和Huigang Liang[7]等认为,企业流程能力、高层领导、企业文化、管理能力等是影响IT应用的关键因素。在研究方法上以实证研究为主,通过量化并借助统计线性回归分析工具,寻找对提出理论假设的支持。如Murali[1]对公司IT投资和多元化战略的影响研究,肖静华[8]对企业IT应用水平评价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Love Peter[6]、Alshawaf[9]等对关键影响因素的分析。上述研究获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

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灰色关联理论是灰色系统中应用最为成熟的理论。它是对运行机制与物理原型不清晰或根本缺乏物理原型的灰关系序列化、模型化,进而建立灰关联分析模型,使灰关系量化、序化、显化,能为复杂系统建模提供重要的技术分析手段[10]。而此研究方法在影响企业IT应用水平关键因素分析中还未查到相关文献。

2 灰色关联分析

2.1 研究问题设计及测量数据检验

我们从2005年开始对影响IT应用水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走访近200家企业,与企业家座谈,参考相关文献,提出影响企业IT应用水平两种能力:企业管理制度能力和流程管理能力;设计了企业IT应用水平测量量表、企业管理制度能力和流程管理能力测量量表,反复修改并通过相关统计检验后,形成了本研究正式问卷[8],量表测量因子构成及含义见表1。

所用量表是本研究团队开发的成熟量表,样本数为75家企业,问卷回收率100%。按企业性质分,国企占27%,外企21%,民企17%,合资14%,股份制13%,其它8%;按产业分,制造业占53%,信息产业19%,金融业7%,文化出版业7%,其它14%。对样本数据信度进行统计分析,Alpha系数在0.6以上的一般认为可接受,而IT应用水平、管理制度能力和流程管理能力的Alpha值分别为:0.8,0.81,0.79。

效度是测量的准确性,包括内容效度、辨别效度、指标关联效度和建构效度。本文应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以验证测量模型拟合度,分析结果见表2,可知模型有较好辨别效度。虽然IT应用水平测量模型的RMSEA值不是非常理想,但不会影响我们研究结果;因为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研究,对样本数据分布没有要求。

2.2 关联度分析

关联度用于描述系统因素间关系密切程度,是系统变化态势的一种度量。一般,可量化系统的变化态势,可以用序列变化态势来表征,而各序列变化态势部是按一定量级和趋势变化的。因此,子系统和母系统关系密切程度,表现为二者间量级大小变化相近性与发展趋势相似性。这是灰关联中常见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区别的两种表现形式。在众多的关联度量化模型中,最典型的是邓聚龙教授提出的灰色关联度[10]。

灰色关联是指事物之间的不确定关联,或系统因子之间、因子对主行为的不确定关联。灰色分析基本目标是基于行为因子序列的微观或宏观几何接近,以分析和确定因子间影响程度或因子对主行为的贡献。由灰色关联分析的几何原理可知,灰色关联分析能够更深入解释研究对象之间相关程度[11]。因此,可以为我们寻找IT应用水平提升路径提供理论支持。

(1)两种能力与IT应用水平的关联度计算。我们首先对制度能力和流程管理能力与IT应用水平的六个维度———技术、数据、运营、管理、战略支持和人机协同进行关联分析。将75家企业的指标数值列于表3所示所示表格。具体计算采用邓聚龙教授提出的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12]。

按以下步骤进行计算:

1)第一步:求初始化序列χi。

以x1i除数列xi;i=ins,p,1,2,3,4,5,6;得到初始化后的χi。

2)第二步:求差序列Δ(k)。

3)第三步:求

以及

4)第四步:求ξi(k)。

且一般取ξ=0.5。

5)第五步:计算关联度γi。

经过上述步骤,我们得到制度能力和流程管理能力与IT应用水平6个维度的灰色关联度,见表4。

从表4可知,制度能力与IT应用水平的6个维度关联度大小顺序为:业务运营>职能管理>人机协同>战略支持>技术>数据。制度能力与企业的运营和管理关联度最大,反映了企业如果制度能力强,则IT应用水平的运营维度和管理维度越强。

企业管理制度是推动企业有序运营、减少委托代理成本、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管理制度能力强,必然产生大量管理需求,而信息化和自动化是实现管理创新最好的工具。在灰色关联中,制度能力与数据关联度相对较低,反映了现实中企业对通过管理制度保证数据可靠性认识不足,对企业信息化中数据的管理有待提高;如果能认识到数据准确性、正确性对决策的意义,通过管理制度设计是完全可以改善数据质量,而高质量数据是推动高质量IT应用的必要条件。

流程管理能力与IT应用水平的关联度明显高于制度能力。说明企业IT应用正在向流程渗透,对企业流程有很强支持作用。表4中,IT应用水平中的人机协同和运营两个维度与流程管理能力显示出较高关联度,反映了企业流程管理好坏对IT应用水平中的人机协同维度有较大影响;流程管理做得越细,跨部门协同工作做得越好,产生的IT需求越大,导致IT应用水平中对人机协调有较高的匹配度。

(2)两种能力要素与不同阶段IT应用水平关联分析。根据肖静华[8]对企业IT应用水平评级标准5个等级,对于不同等级的IT应用水平,制度能力和流程管理能力的不同维度与IT应用水平关联度按上述5个步骤计算,得到表5。

从表5可知,企业在IT应用水平较低时(第1和第2阶段),制度的制定能力与企业IT应用水平关联度较大,说明在IT应用水平初级阶段制度的制定能力是企业提升IT应用水平的关键。因为IT应用水平不高时,必须有管理制度来保障信息技术的应用规范;否则系统无法有效运行。当企业IT应用水平处于中级水平时(第3阶段),制度的制定能力和执行能力与IT应用水平关联度都较大,这一阶段IT应用相对更为复杂,要用好IT,制度制定和执行是关键。随着IT应用水平提升到较高级水平时(第4阶段),IT应用复杂度增加,信息系统都是集成在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大集成,因此,要求员工必须严格执行制度,使得制度执行力更为重要;因为通过前三个阶段提升,制度制定能力增强,推动企业IT应用已积累了许多经验。随着IT应用水平提升,需要制度来保证IT系统正确运行,否则会造成企业停产的具大损失,此时执行力必需与企业高层次IT应用水平相匹配。

IT应用水平与流程管理能力在不同阶段关联度有差异,在企业IT应用初级和中级阶段,其IT应用水平与流程管理维度关联度大,说明在这个阶段,企业流程管理能力特别是跨部门管理能力强弱,直接会影响初中级阶段IT应用水平;虽然系统都是基于网络的应用,数据可以共享,但当遇到跨部门流程问题时,是否有专门机构或专人来负责解决和定义各部门权限就显得相当重要。特别是当新技术引入,会产生跨部门流程如何重组或优化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有效解决,可维持IT应用水平在相应的等级上。然而,随着对流程管理质量认识和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有必要引入科学方法对流程持续改进,而流程持续改进必然会产生新的IT应用;因此,IT应用在第3阶段流程的管理质量与IT应用水平有高的关联度。

流程是工作的流转,在企业运作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流程。流程与流程之间必然存在着客户和相关人员,一个流程的产出是否能被变成下个流程的输入,是否满足客户需求,成为衡量流程管理能力的另一指标。当企业IT应用水平达到高层次后,嵌入在IT应用中的工作流程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输出是否能让客户满意成为关键。从表5可知,IT应用层次高与流程满意度的关联程度大,验证了我们的阐述。

3 IT应用水平提升路径选择

基于上述灰色关联理论对两种能力如何影响IT应用水平的分析,我们可以挖掘出两种能力中不同影响因子,在不同阶段对企业IT应用水平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要寻找合理的提升路径,对企业现状进行诊断就显得相当重要。因为企业在不同阶段,制度能力和流程能力的测评要素对企业IT应用水平产生的影响不同。因此,我们根据企业不同阶段的IT应用水平,应该学会培育企业的不同能力,来促进企业IT需求的产生,从而推动企业IT应用水平的改善。

深入分析影响IT应用水平的关键因素,是科学地选择企业IT应用提升路径的依据。从前面对研究对象关联度分析可知,企业制度能力和流程管理能力与IT应用水平存在高度关联。说明企业这两种能力培育可直接推动企业IT应用水平提升。但这两种能力,在对IT应用水平的二级维度上影响具有差异性。制度能力培育可快速提升企业IT应用水平的运营维度和人机协同维度。这两个维度在IT应用水平中极为重要,应规范运营规则,创建良好的人机一体化系统,并通过制度来固化应用。

大力培育流程管理能力,是企业改善和提升IT应用水平的重要途径。流程是企业实现其战略的基本单元,是企业利润源泉。企业流程管理能力强,反映了企业通过流程管理、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优化和持续改进的理念。这些理念可通过IT应用来强化。流程能力对IT应用水平的运营维度、人机协同维度和战略维度的关联度大,说明企业关注流程能力的改善,可推动IT应用水平的运营维度、人机协同维度和战略维度的应用层次。使得企业战略与IT战略相匹配。

提升IT应用水平,我们有必要从企业现状出发来寻找提升路径,采用先诊断、后治理的思路。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阶段IT应用水平,其制度能力维度和流程管理能力维度与IT应用水平关联度不同。因此,在IT应用初级阶段,关键要抓好制度的制定,通过制度的规范,促使企业走规范之路;而在中高级应用阶段,我们要关注执行力的建设,保障制度的实施,同时尽可能把制度嵌入到系统中去,让员工通过执行系统来执行制度;同时,对于发现问题的制度要进行修改和完善。

在企业IT应用水平初级阶段,对流程管理能力中的跨部门管理问题首先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企业IT应用水平不可能深化。其次,关注流程管理的质量问题,即学会如何解决流程优化和持续改进问题。由于外部环境变化,流程需要不断改进,必然对IT应用提出新需求。所以在IT应用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提升,需要更多地关注流程质量的改善,同时关注流程内的客户需求,以改善客户的满意度。

4 结论

通过对企业IT应用水平和影响它的关键因素进行灰度关联分析,我们认为,企业提升IT应用水平可根据自己所处状态,来培育自己的制度构建能力和流程的管理能力。在企业IT应用初级阶段,以企业制度能力培育为主,以规范企业的运营规则,加强企业流程管理能力,特别是跨部门流程管理能力,来推动企业IT应用向中级水平提升。在企业IT应用中级阶段,企业更多地是要强化制度管理能力中的执行力度,同时对流程进行优化和持续改进能力进行强化,促进更多IT需求产生,推动IT应用水平稳步提升。要维持高的IT应用水平,企业需要不断完善制度能力,强化企业执行能力,通过不断地改善流程,提升客户满意度。通过IT应用水平提升,推动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

摘要: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应用灰色关联理论,对企业的管理制度能力和流程管理能力与IT应用水平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发现企业IT应用水平不同阶段,这两种能力与IT应用水平的关联度存在差异,表明企业IT应用发展规律在不同IT应用阶段相对应的制度能力和流程管理能力不同。由此,提出企业在选择提升IT应用水平路径上应当关注在不同时期与IT应用水平相对应的制度能力和流程管理能力的培育和强化。

IT应用水平 篇3

关键词:ITIL,IT运维管理,国内企业

近几年,国内企业均将建成世界(国际)一流的大型公司作为其发展目标, 这就需要与之匹配的信息系统平台作支撑。 自2000 年以来, 国内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进入到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 按照整体规划,国内大型企业已经实现了集中建设的目标,今后将继续推进系统深化应用,并实现集中化运维管理,这给传统模式的运维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亟需构建一套先进规范、运行高效的运维管理体系来满足提升管控能力的要求。

1IT运维管理发展趋势

1.1 向集中化管理转变

集中化管理是当前IT运维管理的发展趋势, 对主机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备份设备、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桌面系统等进行“集中监控、集中维护、集中管理”成为企业IT运维管理的必然选择。

1.2 注重与业务的融合

IT运维管理体系越来越注重与业务的融合, 正逐步向业务靠拢,IT部门正在由从一个纯技术中心逐步转向服务导向的中心,目标更是直指业务中心。 同时,以业务为中心,驱动IT系统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在提高IT效率的同时推动业务价值的形成。

1.3 以ITIL为最佳实践,指导运维工作

目前,ITIL作为当今IT运行服务管理的主要方法论已经被欧洲、美洲、澳洲、亚洲的很多企业采用,全球已经有1 万多家知名的公司在参考里面的方法管理自己的IT系统。 ITIL已被认为是世界IT服务管理领域的标准, 同时也使得ITIL在IT服务管理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1.4向自动化管理发展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专业化、标准化和流程化的手段,来实现运维工作的自动化管理。 通过自动化监控系统能及时发现故障隐患,将IT运维服务由“被动”变为“主动”,防患于未然。 例如,全天候自动检测与及时报警能够实现IT运维的“全天候无人值守”,大大降低IT运维人员的工作负担。 与此同时,通过自动化诊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维修时间,提高服务质量。 因此,对于越来越复杂的IT运维来说,自动化管理是提升IT运维管理的过程,也是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2国内企业IT运维管理现状

2.1 IT运维管理现状

随着信息化的逐渐深入,企业的应用系统日益复杂,特别是数据集中之后,业务对IT持续运行的需求日益强烈,同时保证系统7×24 正常运行也变得尤为重要。IT服务管理理念引进中国后,国内信息化的建设在参照了国际的流行趋势后,结合国内企业的现状进行运维管理体系的建设, 在一些企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且国内企业充分结合ITIL最佳实践和企业的IT运维管理的现状,从整体上提升了IT系统的运维管理水平。

通过调研中石化、中海油、国家电网、中烟信息4 家企业的IT运维管理现状,从运维体系、流程、工具、团队4 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见表1)。 从表1 案例来看,IT运维管理都借鉴ITIL国际标准建立了相关流程,并遵照实施,其共同之处体现在以下4 个方面:

从运维体系来看,中石化、中海油、国家电网、中烟信息均采用三级运维体系架构。

从运维流程来看, 服务交付域和服务控制域中涉及的事件、问题、变更、发布、配置5 个流程已得到全面应用,这5 个流程是快速响应和解决用户提报问题的关键流程,直接决定运维服务水平高低。通常与流程相关的关键绩效指标会在与客户签订的服务级别协议(SLA)中体现出来,之后这些指标会在内部团队和外部供应商之间进行分解,以保证服务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从运维工具来看,多采用与ITIL流程吻合度高、先进、应用广泛的运维管理平台,如SM7 和Remedy。 这些平台的应用,使运维人员和运维流程得到固化;同时,也使知识库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运维服务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从运维团队来看,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大多为内部支持队伍,且少有将全部运维工作外包出去。 这些内部支持队伍均取得ISO 20000 认证,或者运维相关资质如CCOE认证。

2.2 IT运维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IT运维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国内企业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2.2.1 向集中化管理转变各企业的运维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工具支持

目前各企业的运维管理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有些企业已经初步建立了运维管理流程和工具,但在实际执行效果上并不尽如人意;更多企业的运维管理工作还处在不尽规范的状态,缺少相关的管理流程和工具,更多的是依靠运维人员的个人能力维系业务系统的运维管理。 另外,有些企业的信息系统运维工作缺乏有效工具的支持,运维流程效率的体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适当工具的使用,包括监控系统去获取客观的数据,IT服务管理平台掌握对运维流程关键点的控制等。

2.2.2 系统建设与运维并举,运维管理环境和运维团队尚不稳定

目前从总体来看,国内企业的信息化还处在建设和运维并行的阶段,而且这种特点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这种并行特点给统一和整合的IT运维管理体系的建设带来了环境和团队方面的挑战。

2.2.3 量化考核和评价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国内企业的IT部门量化考核和评价机制还不完善,缺乏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而为配合运维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开展,应提前制定必要的管理制度、绩效衡量和质量评价体系等,这些内容是实现运维管理工作目标的必要手段。

3国内企业实施IT运维管理的对策建议

未来,运维管理模式的建设方向是一体化集中管控模式。 为此,国内企业在设计运维管理模式时,必须考虑组织特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尤其要考虑,随着基础设施、应用的大集中模式的实现,未来国内企业会搭建以Iaa S、Paa S为主, 逐步尝试Saa S的私有云,集中化的运维管理模式必须能够支撑未来企业云环境的管理。

3.1 IT运维管理模式建议

借鉴IT运维管理发展趋势,结合国内企业的现状特点,建议IT运维管理以统一的技术工具平台为支撑, 遵照统一规范的运维流程执行,明确出人员角色,涵盖三级运维体系。 IT运维管理体系的建设涵盖组织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绩效考核、知识管理、技术支撑等内容。

3.1.1 组织模式

为了实现一体化集中管控的运维管理, 建议将运维管理机构、运维服务机构到后台支持团队3 个层次进行统一,按照业务设立统一的运维团队,为用户提供统一的IT运维服务。

3.1.2 制度规范

管理制度体系分为 “信息化运维管理办法”、“各服务管理流程序文件”、 各信息系统项目根据具体情况再制定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以及表单4 个层次(如图1 所示)。

3.1.3 管理流程

建立统一的服务管理流程,包括分别面向用户的服务支持流程,如事件、问题等流程。 以及面向客户服务交付流程,如容量管理、可用性管理等流程。

3.1.4 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从IT运维管理体系的目标出发,按照组织、流程和岗位角色分解, 形成 “IT运维组织KPI关键绩效指标—流程KPI—角色岗位KPI”3 层相互关联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3.1.5 知识管理

整合知识资源,建立一套“统一、集中”的运维知识管理平台,以便为总部及所属企事业单位IT运维工作提供支持。

3.1.6 技术支撑

建立集中统一的运维管理平台,包括服务流程平台、监控平台、知识管理平台等。

3.2 提升IT运维管理水平的建议

3.2.1 各企业参照统一标准搭建运维管理体系

各企业运维管理体系采用急用先上的原则,将目前存在的问题最突出的内容、日常运维中最不可或缺的内容建设完成,按照系统搭建运维服务台, 建立统一的用户服务体系及内部管理体系,具备必要的运维管理能力,改变目前无流程、无工具或流程执行不到位的现状,初步搭建规范统一的运维管理体系。

3.2.2 配套运维管理工具,提升体系的执行效率和效果

通过运维工具可以实现对IT服务过程工作流程的精确管理,将人员和流程固化,实现运维人员、流程、技术的有机整合,实现常规及突发状态的应急管理,实现运行故障的提前预警。同时,从管理、制度和技术等角度出发,将系统运维工作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建立统一的、不断丰富、完善的运维知识库,为运维人员学习培训、信息共享提供方便,从而提升管理体系的执行效率和效果。

3.2.3 建立持续优化机制,确保体系高效运转

论绿色电力IT及其应用 篇4

0 引言

进入“十一五”以来, 电力信息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 2家电网公司、5家发电集团公司为代表的电力企业纷纷制定和组织实施了相关的《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 电力信息化已经进入深化应用阶段。其主要标志是:

(1) 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应用基本建立。信息化系统与业务的融合更加紧密, 电力企业综合E R P首次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管控一体化系统逐步应用;信息系统的辅助决策支持能力开始显现。

(2) 随着信息化与传统电力工业的融合, 信息安全、信息标准化、IT运维管理、信息化评价等受到重视, 信息安全已成为电力生产安全的组成部分。

(3) 电力行业对信息化的规律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信息化项目已成为工程项目进行规划、设计、管理、实施、验收以及投入运行。

(4) 信息化变革了传统的管理和业务模式, 信息化的效益已逐步显现。

1 电力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电力行业近年来逐渐加大对电力信息化的投资, 仿佛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为电力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了必要支撑;另一方面却显示出巨大耗费的IT诟病。主要表现在:设备越来越多, 耗电越来越大;硬件越来越复杂, 所带负荷率越来越低;CPU不断增加, CPU利用率不断减少;软件越来越庞大, 业务利用率越来越低;系统架构越来越复杂, 系统效率越来越低;数据越来越多, 数据重复率越来越多等——这些都被戏称为“IT的富贵病”。影响电力信息化发展的3个不可忽视的评估指标纷纷亮起红灯。

1.1 高耗能指标

几乎所有的信息设备都离不开高品位能源——电能的支持, 信息产业对能源的消耗越来越被关注。按照IDC统计, 全球计算机硬件成本开销中1/2用在电力使用上, 计算机系统的运营成本将远远超过其硬件的购买成本。传统数据中心存在电源与散热能耗高、运维成本快速攀升等问题。麦肯锡统计, 2000年数据中心耗电量占全球电力的0.6%;2005年则达到1%。目前仅美国就有超过7000个数据中心, 服务器总数达1580万台, 一年耗电量占全国总量的1.5%, 价值45亿美元, 相当于580万个家庭用电量。我国每年800亿元的政府能源消耗中, 仅IT产品能耗就已经达到了50%, 2007年中国仅用于服务器的电源和冷却总开支19亿美元, 其中北京3.2亿美元, 广东3.6亿美元, 这种趋势在今后4年内仍可增长54%。随着全球的能源危机降临, IT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制约。

1.2 重置硬件率

电力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 信息化程度非常高, 庞大的业务应用需要海量数据支撑, 硬件开始重新使用大型机、小型机、多CPU服务器。由于某些历史和技术沿革的原因, 也由于业务部门对自身系统的重视, 即使是规模不大的业务系统, 往往需要一套系统配置多套硬件, 除了应用服务器, 还需要配备数据库服务器、中间件服务器及其他名目的服务器;为保证业务可靠性, 每台设备还要配置双机系统。造成硬件冗余越来越多, 相对负载越来越小, 服务器CPU利用率不到10%, 磁盘存储系统平均利用率35%~50%。这样, 数据中心服务器的数量急剧膨胀, 使得机房的物理空间、电源供应、空调供应都供不应求。

此外, 机房U PS的供电效率为50%~60%, 空调的效率仅在50%左右, 过度的硬件消耗带来的白色污染已经不可估量。

1.3 软件功能利用率

与国内大多数行业发展状况相同, 电力行业信息化仍存在信息“烟筒”和信息“孤岛”问题, 各应用系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数据信息难于共享。系统应用的效率不高, 信息资源浪费严重。自行开发的应用系统工具化、通用化不够, 系统层次多, 结构复杂, 大量浪费;某些软件功能很强, 系统很庞杂, 但真正使用的功能很少, 利用率低。打破信息孤岛, 构建协同一体化的信息化应用环境, 已成为电力行业迫在眉睫的任务。

2 绿色电力IT的提出

为了减少IT发展对环境影响, 全球IT界纷纷采用集成、先进的IT技术等能源降损行动, 一场“绿色浪潮”蜂拥沓至。比如, 英国第三大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 在英国的大型数据中心采用了动态智能散热技术, 可节约13.4%的能耗, 每年可少排放7470吨CO2。

2006年以来, 业界开始倡导绿色IT。政府提出节能减排的策略, 厂商提出一些概念和产品。按照中国国务院的要求, “十一五”期间单位G DP的能耗要降低20%,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中国电子协会节能减排促进委员会提出:2010年电脑的平均耗电减少50%, 节约55亿元, 每年减少CO2排放量5400万吨 (相当于减少1100万辆汽车) 。国际一些著名的IT厂商诸如H P、IBM、DE L L等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技术、产品。

笔者认为, 所谓“绿色IT”, 是指高效、集约、简化、安全、可靠、节能、环保、高性能的信息产品、信息技术及信息化应用。“绿色IT”包括3个层面的含义, 即由IT厂商提供的“绿色IT”产品、全人类共同开发的并广泛应用的“绿色IT”技术以及各个终端用户的“绿色IT”应用, 其中“绿色IT”应用是关键, “绿色IT”技术和产品是基础。绿色IT产品必须具备节能、安全、低污染、低辐射、有利于分解和回收以及符合人体工程学等多方面特征。绿色IT产品认证指标包含4个部分:

(1) 节能, 指通过中国标准认证中心颁发的CSC节能认证;

(2) 低污染, 即符合R O H S国际标准, R O H S标准是欧盟在电子产品中限制使用有害物品的规定;

(3) 低辐射, 采用E M I密集触点设计, E M I密集触点设计是指机箱内每个构件的连接部位都设置了高质量的E M I弹片或触点, 使机箱部件连接更加紧密、牢固, 有效防止电磁波泄露;

(4) 易回收, 指外包装和部分元件由绿色材料制成, 可自然降解或回收再利用。部分元件采用易回收环保材料, 能够有效控制环境污染。

电力行业作为能源供应者更应该身先士卒, 在电力信息化中倡导“绿色电力IT”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绿色电力IT”是“绿色IT”在电力行业应用层面的体现, 是指在电力业务信息的计算机采集、加工、分析、处理、存储、传输及检测等过程中体现出便捷、易用、高效、安全、可靠、集约、简化、业务连续性等特点, 实现信息基础设施的结构清晰、层次简单、统一开放、互联可靠、灵活扩展、节能环保, 使信息系统能够真正友好地辅助电力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在线控制和规划预测。

具体来说, 绿色电力IT应包括如下内容:

(1) 机房设施:包括机房的规划设计、U PS设备的选择、空调设备的选择、电源的选择等, 主要体现在节能、环保和高效。

(2) 信息系统基础架构:包括系统的整体规划、系统资源的整合等, 主要体现在简化、层次清晰、集约。

(3) 信息系统硬件:包括信息系统应用使用的计算机主机、计算机服务器、存储系统、个人计算机等, 主要体现在利用率高、高性能、共享。

(4) 系统软件:包括信息系统应用底层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支撑软件, 主要体现在产品种类简约、高效。

(5) 业务数据:包括个业务系统应用产生的各类数据及其数据库, 如主题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规划、数据字典等, 主要体现在数据合理组织上, 包括数据的唯一性、一致性、真实性、及时性、安全性、无不合理冗余等。

(6) 应用系统:包括电力生产、营销、财务、工程项目、物资、人力资源、协同办公等各个电力业务系统, 主要体现在流程合理、运转通畅、功能合理、应用全面。

(7) 工具软件:广大电力用户从IT厂商直接购买了大量的工具软件直接使用, 这些产品应体现在功能使用率的提高上。

绿色电力IT的实现与新一代数据中心的构建相辅相成。有关建设绿色数据中心的话题备受瞩目, 什么是新一代数据中心?新一代数据中心满足了新的业务需求, 实现真正的服务导向架构的发展方向, 为业务运营和网络转型提供足够的支持, 并提供各种增值业务, 如防病毒、防火墙、网管系统、负载均衡等, 同时各种增值业务能够为用户提供自助式管理功能, 让用户亲身去体验各种业务。

新一代数据中心具有以下特征:1) 高成本的IT孤岛会被低成本的IT资源池取代;2) 7×24h无人值守的自动的安全计算环境;3) 省电、高效、环保、超静音;4) 高性能、高可用性、高可靠性、高扩充性;5) 安全性、业务连续性;6) 便捷访问、资源优化;7) 随需而动、随需而用;8) 一体化应用交付中心;9) 改进资源供应, 提高资源利用率;10) 降低管理运营成本。

3 绿色电力IT的实现

3.1 实现绿色IT的相关技术

除了系统规划和架构的设计之外, 从IT技术角度, 也有很多途径可以实现“绿色”。目前比较流行的技术包括:

(1) 虚拟化技术。这是目前实现绿色IT的主流技术, 包括服务器虚拟化、操作系统虚拟化、存储虚拟化、应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等多个方面。虚拟化技术把一个物理设施虚拟成若干个独立的逻辑设施, 或把若干个分散的设施虚拟为1个大的逻辑设施, 用户可以在独立的逻辑设施上进行操作, 通过虚拟化技术可扩大硬件的容量, 简化软件的重新配置过程, 从而有效利用资源, 提高效率。

“绿色存储”是虚拟化技术应用的一个主要方面, 包括有基于主机的虚拟化、基于存储设备的虚拟化、基于存储网络的虚拟化等。通过虚拟化, 实现了供应和动态容量管理, 可以提高存储空间利用率, 节约空间的逻辑快照和可写入快照功能, 容量集中简化管理, 自动性负载平衡, 动态配置等。

(2) 电源与散热技术。可实现计算机主机、服务器以及电源设备的节能与散热。

(3) 管理、安全性、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软硬件系统的安全、可靠和自动化管理, 实现IT系统的可控、在控、能控。

(4) 精简自动配置技术。可以对软硬件进行按需分配, 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5) 重复数据删除技术。进行智能数据压缩, 实现数据的绿化。

(6) SO A技术。可实现信息系统基础架构的优化和简约。

这些先进适用性技术为实现IT设备设计的绿色提供了可能。

3.2 IT技术与设备厂商的工作

IDC提出生产厂商从6个方面实现绿色IT:产品设计、器件采购、产品制造加工、产品销售、产品安装调试、产品回收处理。同样地, IT设备厂商需要充分与电力行业用户沟通, 根据需求和现实情况定制服务, 在多重方面共同努力, 采用更积极地策略实现绿色电力IT:

(1) 关键电源及制冷设施的设计、实施方面节能;

(2) 提高U PS、机房空调的供电供热效率 (目前50%左右) ;

(3) IT硬件设备节能:服务器、存储;

(4) 服务器、散热、数据中心供电管理工具等;

(5) 芯片节能:Intel、AMD;

(6) 软件 (应用软件、工具软件) 的精简。

3.3 电力信息化工作者的工作

电力企业也应该努力找寻符合自身条件的绿色电力IT的方式。打造绿色电力IT, 不仅意味着一种电力企业所应该负担的社会责任, 而且也意味着一种实实在在的利益, 即降低电力企业的能耗成本。

实现电力绿色IT的几个方面包括:1) 机房设计和实施时充分考虑节能因素;2) 机房设备的选择考虑高效率、低能耗;3) IT基础架构的优化;4) 进行服务器整合, 包括减少服务器数量, 尽量使用刀片服务器, 提高服务器的负荷率、多用KV M;5) 软件整合;6) 数据整合等。

绿色之路并不一定意味着从头再来。很多时候, 只需对现有的数据中心进行变化:变更服务器机柜摆放位置, 以便实现更好的通风能力;稍微调高数据中心的温度, 有时候数据中心并不需要那么低的温度;机房设计和实施时充分考虑节能因素, 在采购数据中心产品的时候, 适当地衡量一下服务器的能耗, 选择一款更低能耗的数据中心设备;甚至也可以尽量使用远程控制服务器而不进入数据中心的方法来保持数据中心的低温。

同时, 优化IT基础架构和整合资源是构建绿色电力的必然途径。IT基础构架的优化需要做到:1) 高生产力:通过自动执行重复性任务和嵌入微软的知识来增强生产力, 让企业能够在效益最大化的同时, 维持生产力;2) 高度简化:简化工作环境的部署、配置、管理和安全特性, 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能见度, 让IT管理能够随时随地做出必要的反应;3) 高度整合:与W indows平台及其应用和管理基础设施实现整合, 提高系统的整体有效性和响应度, 帮助企业实现投资价值的最大化。

数据中心要充分进行服务器、软件、数据的整合, 比如通过尽量使用刀片服务器、K V M等方式实现服务器整合。对于电力行业来说, 未来的数据中心是高性能、高可靠、高扩充、高安全、高管理的承载中心, 并进行4个方面主要工作:

(1) 场地优化:对数据中心物理环境进行优化, 包括场地布置调整、设备机柜优化、布线路由优化等。通过提高机柜内设备的安装密度, 提升数据中心IT设备的安装容量。

(2) 智能冷却:优化数据中心冷却系统, 包括温度控制、风量控制、压力控制等。通过智能冷却服务的实施, 实现温度、风量、压力等的动态控制调整, 使IT设备的制冷能耗降低20%~45%, 从而打造节能型绿色数据中心, 提高数据中心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3) 电源改造:对数据中心内IT设备的供电系统进行改造, 包括电源路由优化、U PS系统优化。通过分区供电和冗余供电提高数据中心电源系统的可靠性和以及可扩展的灵活性。

(4) 数据中心机房管理:向精确化发展。可对机房设施进行实时监控, 精确了解机房的电流、温度、湿度, 控制空调、U PS等设备的运行, 达到提高效率、节约能源的目的。

4 绿色之路漫漫长

建设绿色电力IT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目前仅仅是开始。产品规范、系统规范、基准测试指标等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但是来自政府、行业用户、IT厂家多方面的积极工作也在有序地开展:

2006年4月19日, AM D、H P、Sun和IB M宣布成立绿色网格 (G reen G rid) 项目, 以帮助计算机用户降低能源消耗。

2007年, Dell、Intel、AMD、SUN、微软、HP、IBM、Net App等众多IT公司参与推行G reen G rid计划, 展示了业界的趋势。同时, IT企业们也纷纷选择加入W W F和E PA。“绿色”成为IT发展的关键词。

2008年4月, “中国绿E行动”暨电子电器产品回收处理体系建设示范工程启动, 倡导绿色工业、绿色消费、绿色回收。

2008年5月, 日立公司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合作“中国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示范项目”, 在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方面进行合作, 选择50家中小企业。

电力信息化的绿色IT进程已拉开序幕。

医疗IT系统电源应用指南 篇5

根据国家标准GB16895.24—2005,医疗IT系统被定义为满足医疗用途特殊要求的IT电气系统。根据IEC60364-1标准,IT系统是所有带电导体都对地隔离或经一点由电抗接地的系统。在医疗2类场所内,医疗IT系统通过单相隔离变压器形成单相的IT系统,给2类场所内维持病人生命的医疗电器设备提供电源。图1是标准的医疗IT系统示意图。

2 医疗IT系统的设计和配置

2.1 基本配置

IT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除了在各回路装设双极的空气断路器进行短路保护以外,装设对地漏电保护的绝缘监视仪是必不可少的设备,绝缘监视仪可以在IT系统内发生第1次对地故障时及时输出报警信号,但不切断故障回路,以确保电源供电的持续性。

根据GB 16895.24—2005标准,医疗IT系统必须具备以下设备:

医疗隔离变压器;

绝缘监测器;

声光报警系统;

图2是典型的装设了绝缘监测器和声光报警装置的医疗IT系统的示意图。

其中ES710为隔离变压器,iso-MED427P为绝缘监测器,MK2007CBM-CN为声光报警装置。根据GB16895.24—2005,隔离变压器的额定电压为230V,其容量根据2类场所的不同功能,可采用不同容量的变压器,但最大不超过10kVA。

2.2 医疗IT系统的绝缘故障查找

医疗IT系统的绝缘监测器监视整个系统对地的绝缘阻值,当绝缘监测器报警时,表示系统对地的绝缘阻值下降了,或系统内某处发生对地故障了。医疗IT系统的负载都为医疗电器设备,整个系统的对地绝缘水平不会因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绝缘监测器的报警,一定是由于某一个负载回路的绝缘下降导致的这个系统绝缘阻值的下降,如何及时找出发生故障的负载,排除故障,消除报警是保证医疗IT系统可靠运行的必要条件。IEC61558-9标准建议,当绝缘监测器报警时,应尽快排除系统内的对地故障。在手术室的IT系统中,排除对地故障可以通过手术完成后逐个分断负载回路的方法解决,但是在重症监护室的IT系统内,由于IT系统处于24h工作状态,每个回路的负载都连接着维持重症病人生命的设备,无法通过分断负载回路的方法找出发生对地故障的设备,需要在系统负载不断电的情况下找出故障回路。绝缘故障定位系统的应用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见图3。

图3是典型的绝缘故障定位系统的示意图。

绝缘监测器iso-MED427P报警后,通过EDS461绝缘故障评估仪和安装在每个回路内的W10/8000电流互感器,可以由中央显示和控制板MK2430指示发生对地故障的回路。

2.3 医疗IT系统的切换

医疗IT系统持续可靠的供电需要安全可靠的后备电源和可靠的双电源切换装置,根据GB16895.24,医疗2类场所内使用的设备电源,当主电源电压下降幅度超过标称电压的10%且持续时间超过3s时,必须在≤0.5s的时间内完成从主电源到后备电源的切换。每个医疗IT系统都必须具备可靠的后备电源,实际应用时通常采用以电池为电源的UPS不间断电源作为后备电源,如图4所示。

3 IT系统部件的规格、主要技术性能和执行标准

为了便于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医疗IT系统实际设计和应用,本文以德国本德尔公司的产品为例,该公司在医疗IT领域具备完整的产品链和诸多的工程经验,在国内的医疗行业也具有最大的市场占有率。

1)ES710系列医疗隔离变压器的主要规格、技术数据和执行标准

额定初/次级电压:AC230V/AC230V

频率:50Hz/60Hz

容量:3.15kVA/4kVA/5kVA/6.3kVA/8kVA/10kVA

绝缘等级:B级

对支架泄漏电流:≤0.5mA

浪涌电流:≤12倍额定电流

产品执行标准:GB16895.24—2005、GB19212.16、IEC60364-7-710、IEC61558-2-15

2)绝缘监测器的主要规格、技术数据和执行标准(表1)

3)外接报警装置的主要规格、技术数据和执行标准(表2)

4)EDS461绝缘故障评估仪的主要规格、技术数据和执行标准

电源电压:AC230V

测试电流响应灵敏度:0.2mA

电流测量通道数量:12个

显示方式:发光管和数码管

通信:RS485,带BMS总线协议

输出继电器:两组常开/常闭转换触点

产品执行标准:IEC61557-9

5)ARTICS自动双电源切换装置的主要规格、技术数据和执行标准

切换电流:63A/80A

频率:50/60Hz

切换方式:单刀双掷开关,带0位

监测功能:绝缘监视、过负荷监视、变压器绕组超温、绝缘故障定位、两路电压监视

切换功能:自动或手动可选,旁路开关可选安装方式:DIN标准导轨

接线方式:插拔式端子

产品执行标准:GB16895.24—2005、IEC60364-7-710、IEC61557-8、IEC61508-1/-2/-3、IEC60947-6-1

4 医疗IT系统设备的设计要点

医疗IT系统的负载都通过插座连接各种医疗电器设备,通常每个出线回路连接的插座不超过6个,目的是为降低线路过负荷的风险,同时也降低线路容性漏电流的水平。手术室的墙壁插座箱一般设计一个回路连接4个插座,采用20A的断路器。手术室吊塔的插座箱是使用最频繁也是靠手术病人最近的插座,可以采用40A的断路器。

在重症监护室,需要根据床位数量配备不同数量和容量的IT系统。通常每床的基本负荷为600W,额外负荷为500W,再加上20%的余量,每床的总负荷约为1.3kW,可以选用6.3kVA的隔离变压器。同时,根据该重症监护室的繁忙程度,考虑是否选用绝缘故障定位系统。

在设计IT系统容量时,应根据2类场所的功能,选择容量适当的隔离变压器,应尽量避免将IT系统的容量设计得过大,这样必将导致回路数量增多,提高容性漏电流水平。如果变压器容量设计过小,将增加变压器过电流的风险,变压器长时间或频繁过电流、过热将破坏匝间绝缘,降低变压器寿命。

5 医疗IT系统设备的安装和使用要点

医疗IT电源柜在安装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IT系统的隔离变压器需尽量靠近医疗电器设备,以缩短变压器次级绕组和负载之间的接线距离,降低IT系统容性漏电流水平;

2)IT系统隔离变压器的安装位置必须考虑足够的散热空间,在自然散热空间不够的情况下,需要安装强制散热风机;

3)IT电源柜通常安装在非洁净区域内,以便于设备维护人员操作电源柜时降低病人感染病毒的几率;

4)IT系统的外接报警装置必须安装在便于医护人员观察和操作的位置,通常置于2类场所内;/℃

5)IT系统的绝缘监测器和外接报警装置通常采用RS485接口通信,连接线需要采用屏蔽双绞线,以确保可靠的数字通信。

摘要:简单介绍医疗IT系统的配置、主要技术性能、设计及安装使用要点等。

关键词:隔离变压器,绝缘监测器,声光报警系统,绝缘故障评估仪

参考文献

[1]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S].

[2]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K].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IT应用水平 篇6

IT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使之成为支持企业信息化业务运作的第一驱动力,管理和追踪整个IT资源生命周期的状态,给IT资源管理者一个清楚的IT资源全局信息,提高IT资源管理人员做出IT决策的质量。针对当前使用的ITSM系统管理范围比较小、缺乏对资源的动态管理、管理流程与资源使用相脱离等问题,可以通过基于ITILv3的IT资源服务管理生命周期来实现和解决目前资源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是把对资源变更的流程控制引入IT资源管理系统,以减小资源变化带来的风险。

2 系统建设目标

IT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应达到下述目标: (1) IT资源管理系统,ITSM系统,软件开发测试中心管理系统将作为信息部的重要业务系统,管理和维护IT部门运作和管理及维护,从而有效的提高IT运维的效率。 (2) 实现以服务生命周期理念进行管理,将是这个系统能进行合理流程设计、保证各个环节的数据能及时准确获得的关键,也是IT资源管理的重点。 (3) 实现贯穿IT资源生命周期的“变更管理”。实现基于ITILv3下IT资源管理的变更管理,全面监控IT资源的服务生命周期。 (4) 实现和建立IT统一资源库,对IDC资源物理逻辑资源,文档管理,接口,服务,通信资源等的需求、出入库进行精细化管理。 (5) 实现IT资源统一数据库与ITSM,软件开发测试中心管理系统共享和同步信息资源。

3 系统体系架构

系统采用分布式、分层、分功能域的体系结构,很好保证了系统的可扩展性、适应变化能力。力求达到中/底层稳定规范、接口规范、高层应用灵活、实用,能快速适应变化系统具有高性能,能够支持大数据量和大量并发用户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分离,并且系统更加灵活集中地封装了业务逻辑,维护和升级简单,安全性提高,同时以组件式开发为原则和目标,充分保证了系统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

4 系统功能

系统具有统一的IT资源库,IDC资源管理,系统接口管理,设备和耗材的需求、出库、入库操作、库存盘点等功能,同时提供多种统计功能,例如:需求申请、实际出库、入库统计,可统计出一段时间内所有设备和耗材的出入库数量、以及当前的库存;部门领用汇总,可统计出一段时间内某一部门所领用的所有耗材和备件的数量等等。(如图1)

5 系统特点

(1) 所管理IT资源类型广泛,不仅包括PC主机、服务器、耗材等设备,还涵盖IDC机房内机柜空间、网络及KVM端口、电源口、IP地址等物理和逻辑资源,使得IT资源管理的范围更加广泛,粒度更细。 (2) IDC机房三维系统,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和管理IDC机房的资源。 (3) 创造性地将系统接口、网络跳线路径等作为IT资源在系统中管理起来,在系统接口模块可以查询到关停某个系统或服务器时对其它系统的影响,在网络跳线管理模块可以模拟现实连接网络跳线的操作,清楚每条线缆所经过的所有路径,非常有利于网络故障的排查。 (4) 具有短信通知、RTX消息通知功能。 (5) 操作简单:对资产实行分类管理,清晰明了。采用符合手工操作习惯的卡片式多页签管理方式,通过各种分类查询使您一目了然。 (6) 功能完备:系统提供了IT资源分类管理、IT资源基础信息管理、IDC机房管理、IT资源业务流程管理等多个模块。 (7) 设置灵活:用户可以按IT资源进行分类,自由设置流程节点,使系统更加灵活。根据不同维度自动生成各种统计报表。 (8) 强大的查询功能:资源需求申请、资源出库记录相关业务部门的各种信息,用户可以随时分部门、分类别以及按项目、业务类型的任一项目进行方便快捷的查询。系统自动生成各类IT资源报表以供使用者查询和分析。

6 预期经济效益分析

在汕头供电局的应用中,目前系统管理PC类设备4908台、辅助设备6964台、服务器类设备270台、存储设备110台、环境类设备90台、耗材类库存2577个数据,运载资源申请工单1076条、资源出库工单974条,IDC机房1727条管理信息。预期达到以下经济效益:

(1) 减少审计成本,多种统计报表,快速方便地查询IT资源全生命周期; (2) 降低设备库存,实时统计库存数量,库存数量不足提醒,避免购置多余设备; (3) 减少人工纸质表单,从入库到报废整个资产全生命流程都实现电子化流程,减少人工填单的错误,纸质表单传递的工作量; (4) 提高资产利用率,通过详细的设备资产信息,实现资源利旧重用。

7 结语

本系统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在我局投产半年来运行稳定,使用效果良好,为供电企业的IT资源管理和维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摘要:IT资源管理系统是汕头供电局为优化IT资源管理, 提高IT资源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实现信息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流程化和自动化而开发的一套软件系统。该系统界面友好, 操作方便, 在我局投产半年来运行稳定, 使用效果良好, 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关键词:IT资源管理,供电局,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左天祖.ITIL白皮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大数据时代的IT治理应用 篇7

IT治理是组织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业务发展和监管合规的要求。通过IT治理,使信息技术战略与组织战略一致、信息技术目标与业务目标一致、信息技术资源得以统一管理和优化、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随着各行业、各领域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大部分组织的基本业务工具,成为促进业务发展和规划的重要因素。IT治理不仅关注信息技术本身,以及相关财务、进度和质量等,还关注整个业务环境,以支撑组织的价值创造、收益提升和风险控制。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使数据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由云计算、社交计算和移动计算三大趋势推动的大数据正在重塑业务流程、基础设施以及数据的获取、分发、存储管理、分析挖掘和使用方式。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一个重要的生产因素、未来竞争和增长的基础,人类社会已经从IT时代进入DT时代。因此,如何结合大数据时代IT治理的需求,研究分析IT治理的标准及其应用,是当前大数据时代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本文主要介绍IT治理及其标准化进展,重点研究和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下IT治理三大趋势以及治理思路,并结合IT治理在地铁、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实际案例做了进一步论述。

2 大数据时代下IT治理标准化新趋势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治理与IT治理相辅相成,数据和业务的融合发展促进了IT治理及其标准化的新趋势和发展。

(1)数据治理大大丰富IT治理的内涵,支撑IT治理标准化的落地

传统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IT是业务的重要支撑,数据是IT系统的输出和结果。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数据通过IT和业务融合,其关系也在不断演变。数据由信息系统产生、管理和存储,成为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成为组织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数据治理应运而生,成为IT治理考虑的重要内容和关注的重点,成为IT治理标准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大丰富了IT治理标准化的内涵,通过开展数据治理,由数据驱动产生价值,成为IT治理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支撑了IT治理标准化的落地。

(2)IT治理与业务的融合发展,促进了IT治理标准化的价值实现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时代,IT支撑业务发展,组织的价值由业务收入实现,业务是实现组织价值的最大驱动力。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价值越来越被重视,IT对数据的生产、采集、分析挖掘等提供技术支撑,引领业务创新发展,组织的价值实现不仅仅取决于业务,而是由IT和业务共同实现,IT作用愈发重要,IT治理价值愈显突出。IT治理价值的实现过程则是IT价值的实现过程。IT治理标准化通过以标准指导IT治理的实施,明确IT战略和方针,建立评估、指导、监督的治理过程,实现IT治理价值。IT治理与业务融合发展,增强了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促进了IT治理标准化的价值实现。

(3)基于大数据视角的标准化体系,创新了IT治理标准化发展思路和途径

在大数据时代,基于大数据视角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为企业的战略、组织和架构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从数据治理的视角,去考虑企业的IT治理战略、组织和实施方式,与传统的IT治理存在较大的不同。一方面,信息化推动了业务的数据化,另一方面,大数据促进了数据的业务化。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业务支撑到业务创新、从商业智能到决策指引,数据与业务相伴相生,数据带来的机遇与风险共存。数据治理的框架、治理域、促成因素和内外部环境、治理任务和过程的规范和明确,为数据生命周期中风险可控、运营合规和价值实现奠定了基础,从而创新了IT治理标准化发展的思路和途径。

3 大数据时代下IT治理应用

在大数据时代开展IT治理,首先应明确组织的信息技术现状,并结合企业信息化战略、组织和架构,应用IT治理原则,明确治理框架,从而确定治理的目标和任务。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以审计为导向,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分解治理任务和要求,为企业信息化建立完善的绩效指标体系,并通过评估、指导、监督,确保信息技术治理目标实现。在大数据时代,以价值为导向的治理是治理实施的重点,本节将结合IT治理在轨道交通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分析大数据时代IT治理价值的实现过程。

3.1 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

某地铁公司经过多年信息化的建设信息系统初具规模,有效促进了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如何高效、有效地对信息化进行管控,促进IT和业务的融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保障业务运营安全,是其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为进一步提高其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水平,增强安全管理效能,为乘客提供更多人性化的优质服务,该地铁公司开展了IT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其IT治理的实施思路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该地铁公司在开展IT治理中,以信息化与标准化相结合为实施原则,在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和运营的基础上,完善信息技术管理体系,提升了信息系统的效率;并通过有效的数据治理,提升数据的应用水平,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保障业务运营安全。信息技术规划通过IT治理有效的落地,促进了地铁业务的运营服务能力,优化了组织架构、促进了IT和业务的融合,实现IT的价值。

3.2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

某金融机构在业务开拓的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打造金融服务平台,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等新型金融业务模式。随着业务的发展,如何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创新服务模式、控制业务风险,成为其关注的重点内容。该机构结合IT治理工作,聚焦数据治理及其价值的实现,取得了显著效果,其实施思路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针对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大量数据信息,IT治理从IT资源、管理系统以及顶层设计三个方面着手,聚焦业务模式创新、应用模式创新以及服务模式创新,以数据应用为核心点,重点关注技术架构平台、数据汇聚、新型数据库管理、数据安全以及数据挖掘分析等环节,提升数据应用水平,以数据驱动价值,创新驱动发展,形成具有突破性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模式,为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领域IT治理实施提供思路和方法。

4 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随着IT治理内涵的丰富,治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IT治理朝着支撑业务、融合业务和创新业务的方向发展,数据治理成为了IT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抓手,大数据视角下IT治理标准化体系将为组织的战略提供有效的支撑,为IT价值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绍华,潘蓉,宗宇伟.大数据治理与服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程广明.大数据治理模型与治理成熟度评估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6(09):6-7.

上一篇:消费电子产业及时雨下一篇:高考体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