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水平(精选12篇)
教学水平 篇1
摘要:美国学者巴里斯和爱丽丝在《培养反思力》中指出“:反思对于教师进行良好的教学也具有重要作用。”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够结合本学科的特点, 针对所教学科的实际情况, 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创新。因此, 对于每一位教师, 当他上完每一节课后, 对这节课的感受与反思肯定会比课前备课更为深刻, 更能体会得失。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备课和课堂教学过程, 及时纪录自己的评价和体会, 修改教学过程, 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优化以后的教学过程、充实自己的教学功底、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 能使自己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改进, 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 永远不断进步”。
关键词:反思教学,新课程,物理
一、不足之处的反思
俗话说: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作为一名青年教师, 对于每一节课上的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预设:是讲解为主还是师生互动?是启发引导还是实验贯穿上课?是鼓励探究发现还是自学等?不同的教材要施于不同的教法。正所谓“一把锁配一把钥匙”意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
例如, 我在教学九年级《物理》第一册中的机械效率一节时, 我采用结合实例讲解的方法进行。按新课标的要求是“知道有用功和总功, 理解机械效率”, 这一节内容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 又是难点。我举了一个实例:用水桶从井中提水。这一实例几乎每个农村孩子都有经验, 理解起来较容易, 提问:研究对象是什么? (生:提水) 那么, 对水做的功就是有用功。再提问:这一过程中桶起什么作用? (生:辅助作用) 那么对桶做功是我们的目的吗? (生:不是, 目的是水) 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反之, 桶掉入井中, 捞起的桶中带有水, 情况又怎样? (生:捞桶做的功是有用功, 对桶中的水做的是额外功) 。随之让学生完成课堂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的情况不容乐观。下课后, 我反思其间:是否单纯的举例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学生是否难以在已有的知识网络上重新建构新知识?我尝试着在另一个班改为实验探究:用动滑轮提升钩码。这节课比上节课气氛活跃, 且学生思考问题比较缜密, 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了, 同样的课堂巩固习题后质量也明显提高了。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法, 收到的效果明显不同, 是反思助我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随时更新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效率。
二、成功之处的反思
根据各年龄段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的长短, 一节课学生很难一直处于有意注意中, 因此, 教师要善于挖掘兴趣点, 适时应用幽默语言。例如, 在教学八年级物理下册的《密度》中, 我给学生讲了阿基米德巧解“皇冠之谜”的故事后, 启发学生:
阿基米德是怎样发现皇冠掺假的呢?
给你一个金戒指, 你会鉴定它的纯度吗?
要弄懂以上这些问题, 就要学习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密度。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 学生有了求知欲, 才能产生积极的兴趣, 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
三、教学机智的反思
所谓“态度决定过程, 细节决定成败”。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 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使今后的教学更上一层楼。教师上课的教态, 板书跟学生的互动情况, 问题情境的设置、幽默语言的应用、课堂中空白的恰当处理都会影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效率, 因此我十分注重课堂45分钟内的细节。
例如, 有次预上公开课内容《电功率》, 讲解到高潮部分不自觉地用教棒敲打桌面, 且一节课有好几次, 课后有教师指出:这样敲打的出发点是请学生注意, 其实有一些学生也被吓一跳, 他也是其中一位, 我认真记下这一点, 反思自己的教学机智, 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指点其不注意听讲的学生, 并时时提醒自己改正自己的这一缺点。课堂中的语言和教态 (尤其是姿态语言) , 我常学习电视主持人, 看他们如何吸引观众, 如何适应转换各种角色。
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 若不及时地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对教学各环节的反问和回顾, 促使我对课堂教学过程逐渐完善起来。
以上的过程只是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细节体现, 它让学生从过去那种被动接受中解放出来, 改为主动吸取知识,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大胆提问的好习惯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细节, 经过多次的反思与改进, 使自己设计的问题日趋典型、有趣、有层次性, 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当然,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总有点滴疏漏, 失误之处。我们总是在反思中前进, 前进中反思, 通过反思, 我们得到收获, 形成自己的风格;通过反思, 我们不断进步, 教学相长, 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教学水平 篇2
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借助地图,还可使学生加强对知识记忆的效果。例如,学习非洲的热带草原气候时,学生对热带草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区分干、湿两季的特点。可以用“热带草原景观图”指导学生观察干、湿两季的自然景色:湿季时,草高茂盛,稀树青翠(典型树木:金合欢和波巴布树),成群结队的动物中,长颈鹿昂首挺胸,遥望葱绿辽阔的大草原;干季时,草类凋零,树木落叶,动物迁徙,草原一片枯黄荒凉的景色。通过观察挂图,再联系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让学生认识到那里处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沛;干季受信风带控制,降水较少,进而理解了干、湿季节交替的原因,掌握了气候的分布规律及特点。
2.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 篇3
关键词:高中政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87-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政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急需探索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新方法。
一、优化教学设计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障。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课堂教学时间,对课前教学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优秀的教学设计为基础,以至于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受益不深。因此,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优化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政治教师要建立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认真对待和加强根据课标要求设计课时教案,重视每课时学生学习活动和师生互动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对高中思想政治实验教材进行删减、补充、延伸,合理重组教学内容;注重使用当代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充实教材内容,更新教学案例和素材,体现时代性;将重要概念、原理、观点等结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已有经验紧密联系和有效地融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建构知识。一个成功的政治教师首先要具备把握教材思路的能力,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会讲解的有条有序,才能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才能使学生理清学习思路。
二、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力量,是最具号召力的旗帜,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相关,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休戚相关。正如党的十六中全会指出:“在当今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此,首先,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意识,要形成同仇敌忾的凝聚力。其次,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面对复杂的国内国外形势,务必增强我们的民族忧患意识,要时刻做到居安思危,并把这种意识化为报效祖国的动力。第三,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抵御西方文化殖民渗透的能力。高中政治课本中有许多适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的素材,作为一位政治教师,要积极探索,极力挖掘爱国题材,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至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导致教学质量较低。所以,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彻底克服教者“包办代替”、学者“生吞活剥”的现象,应以启发式讲授法为主,灵活穿插使用其他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问答法、读书法和自教自讲法等。同时,也可以积极运用教具及现代媒体演示法,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感性认识。另外,教师也可以适当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充实课堂的内容。如辩论赛、演讲赛、知识竞赛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明辨是非、激励情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所学理论的认识。
四、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性是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特点,如果课堂教学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与实际问题和实践的结合,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高考改革的深入和当前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过去“书痴”“书虫”型的人才,思想政治课教学也不可能再囿于过去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所学内容有血有肉,学以致用。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现有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组织教学,正确把握好授课的深度。其次,教学要联系社会实际。政治课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紧密联系国际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形势,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实际进行授课,联系本地的社会发展实际来授课。
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 篇4
一、从新教材的编排风格和编排内容进行反思
新教材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它改变了传统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轻能力重知识的要求, 在增加新知识的同时, 展现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新教材把教材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部分, 如同把一台机器拆散, 把所有的零件放在学生的面前, 作为教师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如何组装机器, 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究, 使我深刻地认识到, 必须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填鸭式”接受的教学方法, 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在的教学需求.
同时, 新教材另一个独特面就是坚持从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出发, 编排一些符合各年级学生特点的教材内容.例如七年级的学生还很喜欢色彩鲜艳的图片, 所以教材编排了很多想想做做、剪剪拼拼游戏中的数学, 学学玩玩、玩玩学学的24点计算, 火柴棒、排方桌等生活中的数学, 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更有趣,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使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
学生时时刻刻都在用眼睛和心灵观察和思考着教师, 从学生的行为、思想状态、学习成绩及学生对老师的期待都能反映出我们的教学状况.
如一次我在上“单项式、多项式”这一课时的过程中发现, 在课堂上一直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的几名同学精神状态大不如以前, 课堂纪律也有些松散, 下课后经过和个别同学交流、反复思考这节的教学内容, 才知道原来由于课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把握不够精细, 使得学生在个别知识点理解上有较大难度, 另外本节教学内容由于知识点偏多, 而且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造成这种现象.
从生活中找情景,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代数式”这节课时, 我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 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 (5n+2) , 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 我强调:“其实, 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 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 老师说几个事实, 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 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 一名男生举手发言:“一本书p元, 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和激励, 每名学生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实例, 大家通过这节课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我们所说的, “身边处处有数学”.从生活出发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幸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不仅要认真地钻研教材, 找准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处理好教材、学生、教师的关系, 还要寻找相关教学资源, 努力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现实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决心.
如在教“日历中的方程”时,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日历表,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小丽在假期中外出旅游一周, 这一周各天日期之和是84, 问小丽几号回家.问题一出, 学生们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 这时课堂热闹非凡, 讨论的场面不言而喻, 然后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日历, 找日历中的规律, 竖列中的数字关系, 横列中的数字关系, 紧接着玩日历中的数学游戏, 自然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中玩, 玩中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做”数学的理念.
三、敢于解剖自我, 努力完善教学理念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敢于解剖自我, 深刻审视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 紧抓日常每一项教学细节, 积极主动地捕捉提升和完善自我的机会.
通过反思和解剖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不足, 分析原因, 及时寻求对策, 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提升教育教学理念, 用理论武装自己;拓宽与充实学科知识;注重改革与创新教学方式;通过各种方式, 加强对外交流, 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需要.
四、借助外力, 反思和提升自我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我经常邀请同事听评我的教学活动, 借助“外力”寻找自身的不足和改进方法.同时, 我也经常参与同事的教学活动, 从中汲取新鲜知识和闪光点, 并将之吸收和融合到我的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和同事之间教学活动的相互交流, 不仅使我的教学理念得以快速提升, 同时也促进我的教学方法更加完善, 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学习教育教学文献, 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接受新知识、新观点, 同时可以把别人好的经验和案例吸收和融合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去, 从而促进自我提升.
写作教学案例 提高教学水平 篇5
教学案例,是教师把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能够启发思考的典型事例,客观地写成指导教学实践的描述性文稿。教学案例有利于解决教学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有利于增强教研效益,提高教研水平,形成教研成果。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的写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注意案例素材的特点
1、案例要典型
能反应事件发生的特点的教育背景,能隐含普遍存在、大家关心、比较重要的问题,能体现问题的深刻性,有无穷的回味,有实用的价值。
2、故事要生动
应该是一个能够很好地反应某个隐含观点的教学故事,要具体、生动,要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
3、寓意要明确
教学案例能够启发大家思考,能够让教师看出故事揭示的某些规律和本质,对教学工作有指导作用。
二、要提炼案例的主题
教师收集到的教学案例素材,仅仅是教学情景,需要针对某个现象或某个情况,进行反复、深入的研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而提炼出重要的、鲜明的、深刻的,有指导意义的主题。
三、介绍案例事实
1.目的要明确
2.内容要真实
3.情景要完整
4.取舍要恰当
5.叙述要客观
四、进行案例分析
1、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撰写案例分析时,不要就事论事,而要就事论理。对案例中描述的事实、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分析,力求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较好的措施。分析自始至终要紧扣案例,不能脱离案例本身去讲教学理论。
2、体现先进的教学思想
案例分析的主意要新,有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做指导,要跟得上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当前,案例分析要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基本精神,要引导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分析务必实事求是
案例分析要有求实精神,分析要实在,要有针对性,要讲关于这个案例的小道理,要将教育教学理论的观点自然地融汇于分析之中。
4、论述要突出重点
对于以写成的教学案例,要反复阅读,找出案例的基本目标和主意问题,力求抓住要害,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论述时要画龙点睛,把问题点明,把道理说清,把主题揭示出来。
5、观点要有充分依据
分析案例时首先要认真思考,采用已选中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某个特定的问题,寻找所需事实,严格选材,深入挖掘。
下面就选一个案例,供大家参考学习。
笔者在前不久观摩教师执教〈〈熟能生巧〉〉最后一课时时,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生说:“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熟能生巧’的意思,就是熟练了就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或找出窍门。”
B生说:“我知道武士有‘百步穿杨’本领,卖油老翁有从铜钱孔中注油,不沾湿铜钱的本领。我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C生说:“我知道武士很骄傲,觉得他自己很了不起,故意卖弄,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一点我觉得卖油翁做的比武士好。我喜欢老翁。”
突然,学生D站起来说:“我跟C不一样,我喜欢武士。因为武士身强力壮,他的本领能保护自己,保卫国家。而卖油翁的本领却不怎么样!我觉得武士比卖油翁厉害。”
听了D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买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此时,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也是讨论交流的良好机会。接着,教师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同学们,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能说明理由。”(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我觉得武士厉害,因为卖油翁年纪大了,书上都称他为老翁了。如果让他去拉弓射箭,肯定是不行的,人老眼花,一定射不准箭。”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我觉得卖油翁厉害。如果让武士去注油,肯定会把油滴在铜钱上。”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武士年轻,还可以在学,而老翁胡子都已经白了(从书上插图中看出来),不可能练成武士那样的本领了。所以,我觉得武士厉害。”
又有一生说:“我觉得老翁厉害,不但注油的本领高,而且人也很谦虚,不象武士那样故意炫耀。”(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她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在课后去思考:是不是年纪大了,就不厉害了;武士和老翁的本领又是怎么练就的;老翁是在告诉武士,他比武士厉害吗;„„请同学在课后再好好研究和讨论。
[分析与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从武士的年轻和老翁的年迈上去比较,从现在和将来去思考,还有的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与插图中去寻找答案,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是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教师并没有否认学生的看法,只要学生不反党,不违法,不违反人性,他的回答,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了生生、师生等交互网式的评价,还可以在评价空间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如何提升写作教学水平 篇6
【关键词】写作教学 初中语文 授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04
写作教学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长期以来其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大多数的学生仍然不喜欢写作,甚至是害怕写作,此外,学生的写作存在着种种的问题,比如语言平淡、“假大空”现象严重等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思考如何有效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着重考虑如何提升写作教学水平,从而改善写作教学的现状,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完善写作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写作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偏重写作技巧的传授,忽视内容情感的训练,而部分教师则只注重内容情感忽视写作技巧,导致写作教学的“畸形发展”。新课改后,写作教学普遍使用“内容情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写作内容,主张抒发真情,抓住了写作的本质,但是,却忽视了技巧的传授以及系统写作训练,依然无法有效改善教学现状。初中语文教师面对新课改的要求,应该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同时兼顾“内容情感”和“技巧方法”,完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此外,写作教学除了要突破以上两种模式外,还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比如说,学生面临一个比较陌生的题目往往不知道怎么写,最重要的是不知道写什么,这就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采取交流或是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发现写作素材,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写作难题。
二、依据文体组织教学
初中语文写作文体一般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整个初中阶段对学生的写作要求是熟练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学会写简单的说明文和议论文,因此,教师在组织写作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对不同文体的作文进行不同的安排。首先从课时上进行科学的分配。记叙文是初中生应该掌握的重要写作文体,教师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应该安排较多的课时,从而充分保证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其写作的基本技巧。其次,教师要依据文体进行内容上的科学安排。记叙文的写作要求学生能够有素材,而议论文的写作要求学生有论点和论据,而对于说明文则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描述事物的能力,因此,针对不同写作文体的要求,教师在写作指导的过程中就需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此外,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紧密的关联。写作这种技能不是一天可以习得的,需要学生长年累月地进行不断的练习和方法积累才能逐步形成,故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目标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时刻注意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
三、利用反馈激发学生写作动机
写作课时的分配是影响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注重对学生写作之前的指导而忽视写作之后的评价和反馈。教师利用一个课时进行写作之前的指导,然后学生利用一个课时进行创作,最后,当下一个星期再进行作文写作课时,学生看到的只是教师打的分数,却无从得知自己的作文存在哪些问题、以后应该注意什么。所以,面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应该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善,充分利用教学反馈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在反馈中明白需要改善的地方,从而指导他们进行不断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只有这样,写作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形成自己的写作技能。当然,教师对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动机,从而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写作教学的反馈可以采取学生自批和小组互批的方式进行。
可以说,班级授课制导致大量学生无法得到教师的密切关注,因此,对于语文写作批改这一工作而言,教師的工作时间和学生的学习时间都无法有效保证反馈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作文的批改工作,让学生在组内交流中认识问题存在的地方,对于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可以请教老师进行讲解,这样的话,不仅学生能够清楚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而在指出其他同学相关问题的时候能够进一步提高鉴赏的能力,从而间接帮助学生形成对作文更深一步的了解。
四、丰富学生阅读量,提升写作能力
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增长见识,陶冶情操,为其写作奠定人文基础。此外,阅读量的增加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指导,而读书笔记的写作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抛开学生读书笔记的质量不谈,但是,其在阅读中养成的坚持写笔记的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用文字表达的良好习惯,从而降低学生对写作的排斥,有效避免学生“不会写”、“不知道写什么”的困境。
五、重视范文教学的作用
目前,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到的间接经验以及素材的积累都足以帮助学生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来,但是,大部分学生面对自己所拥有的素材和材料却束手无策,甚至部分学生意识不到什么是素材,怎样对故事进行改编。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发挥范文的作用,用范文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素材进行整理和提取。范文的故事性也许并没有学生身边的故事更具吸引力,但是,范文的作者却能够用平凡的故事进行创作,这其中的立意是学生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此外,范文在故事的选择和立意的确定以及文章结构的安排和设置等方面都是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规律的。通过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掌握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从而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提升自己作文的品质。
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篇7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以情激情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教师钻研教材时自己必须‘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情和意。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心灵,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1]也就是说,要用教师之情打动学生之情,再去体验文章之情,使文章情、学生情、教师情“三情合一”。我在讲授现代诗人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时,先放声情并茂的录音带让学生听配乐朗诵,使学生自然进入情境氛围;然后选取几个特写镜头(细节描写)浮雕般地再现大堰河勤劳、纯朴、善良的感人形象,使学生情动于中,油然感受和领悟到,诗人塑造的大堰河,不仅是诗人的保姆,而且是我们的保姆,更是全人类的保姆,她是千百万劳动妇女的化身。在学习这首诗时,我把自己当作诗中的“我”,始终沉浸在对大堰河的深切怀念、同情、挚爱和对“不公道的世界”的诅咒中,较好地感染了学生的情绪,收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罗曼·罗兰说得好:“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发想象,激活思维
联想和想象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对发展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有着重要作用。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智力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创造。”美学家黑格尔也说过:“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联想和想象。”不论是在阅读课的教学中,还是在作文教学中,我都注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召唤性和“空白”意义,是一个意义框架。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想象力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直觉对“美”的顿悟。《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全文跌宕多姿,处处显示着作者精巧的构思,最能体现人物悲剧性的是结尾。作者把一大片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读者。当教学接近尾声时,为了加深和拓宽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活思维,我将教学又加以延伸,给学生设置了这样几个情境:1.假如玛蒂尔德永远不会知道项链是赝品;2.假如玛蒂尔德没有丢失项链;3.当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赝品后;4.当佛来思节夫人归还给玛蒂尔德项链后。让学生大胆思维,合理想象,构思以后情节,续写小说结局。
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我经常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曾布置过这样一篇作文:“当看到太阳每天升起时,你想到了什么?”面对每天从头顶升起的太阳,同学们各抒己见,共生发出了“希望、执著、使命、信念、奉献、新、生命力、父亲、母爱”等20多个可写可比点。有位同学说他看到每天升起的太阳,就想起父亲,我和同学们都很惊奇,让他谈谈理由,他很动情地说:
“父亲是我们家的太阳,他给我们以温暧,他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管刮风下雨,都是照常上班,骑着他那除铃儿不响外,其余部分都响的车,他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四处奔波,早上总是骑车出门,就好像每天东升的太阳,傍晚回到家,总是以温水擦身,以除去每天的疲劳。在我心目中,他是一轮红太阳。
每天升起的太阳都是新的,但他却一天天地老了,车也一天比一天更旧了……”
听了他的述说,我和同学们既为他对父亲的挚爱所感动,又为他新奇的想象所折服。
三、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兴趣,鼓励参与
学习中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是一种无比强大的内驱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成功的前提是学生属于求知兴趣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他们而展开的。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努力使学生产生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即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2]在教学中,我努力尝试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两方面合二为一。如在讲授现代剧作家曹禺的戏剧《雷雨》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剧情,把握人物个性,体味语言特色,课前,我让有一定表演才能的学生在熟读剧本的基础上背诵有关人物的台词,并分别扮演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周萍等不同角色,反复演练,力求惟妙惟肖;课堂上,精心设计布局,让他们演出这幕戏剧。学生由于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准备充分,因而表演活灵活现,教室内时而鸦雀无声,时而人声鼎沸……同学们无不沉浸在戏剧营造的氛围中。演出结束后,下节课上,我让学生分组就“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情还是无情,你对周朴园其人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和思考。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参与,思维活跃,踊跃发言,陈述见解。这种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学生学好语文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设疑诱导,自致其知;师生换位,发展能力;运用比较,深化知识;写诗拟联,培养情趣;引入诗文,拓宽视野;观画听乐,诱发领悟等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探索,常教常新,使自己的教学有一股源头活水不断涌出,这样,教学将会始终有生机,有活力。
摘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如何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水平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教学结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于漪.兴趣,情感,求知欲.
提高高校教学水平 篇8
一、提高高校教学水平是一项现实的重大的紧迫任务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1]。 这是第一次把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写在五年规划之中,写在党的重大文件之中,而且放在“创新能力”之前予以突出和强调,并明确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高校和学科达到一流水平,足见党和政府对高校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 对此,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
(一)提高高校教学水平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伴随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 2000年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成立。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项目,创立了“提高质量保证能力的全球计划”。 2009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来自成员国的教育部长、国际组织代表和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代表围绕“高等教育与研究在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中的新动力”这一主题达成一系列共识。 会议通过的公报包括8个方面的52项建议,其中的第19、20条认为,“扩大入学给高等教育质量带来了挑战,质量保障是当前高等教育至关重要的任务”,要“建立并完善完成学业的规章管理制度与质量保障机制,并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始终”“质量保障不仅要求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模式,而且要求促进机构内部质量文化的发展” “ 坚持严格的教学标准”[2]。 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重视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纷纷把教育质量的竞争作为国家未来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普遍认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在于人才资本的竞争,人才资本的竞争取决于教育质量的竞争,并为保障和提升教育质量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努力。如美国高等教育在质量保障方面形成了认证机构认证、院校内部保障、社会评价、政府监督 “四位一体”的比较健全、运行良好的体制机制[3]。 英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也经历了主要依靠大学自身自我规范、自我保障到强化外部对高等学校的绩效评估又到强调文化约束,积极发挥高校和广大教师自觉性的过程。 而近年来各国质量保障的最重要的转变, 就是对教育教学的直接关注。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将学生的体验调查纳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欧美国家的普遍做法。
从全国性活动来看,美国自1999年起,持续开展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旨在通过分析学生对各项有效学习活动的投入程度来考察大学教学质量,促使学校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英国政府自2005年开始组织全国性的学生满意度调查(NSS,National Student Survey),调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测评学生对所在大学的课程与教学、 学习资源、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满意度, 来促进大学改进教学质量、 满足大众教育质量问责[4]。 日本自2012年发起“关于亚洲大学教员变化的调查” (APA,Academic Profession in Asia Survey),以此分析影响日本大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并再次强调日本有重视科研的传统,但更加需要在改善教学质量上下功夫[5]。
同时,各国也非常强调大学自身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如包括牛津大学在内的世界一流大学不仅建立了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制度,还对外建立了大学教学质量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和问责。
总之,提高教学水平,并以此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已经成为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主题。深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我们要顺势而为,积极主动,做出我国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新探索、新贡献。
(二)提高高校教学水平是国家发展的紧迫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发展速度变化、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的新特征。 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许多领域已成为世界第一,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大而不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 人均GDP排世界80位左右,主要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粗放式发展方式走到尽头,难以为继,“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 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6]。 只有依靠创新,才能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增长新亮点、开辟发展新空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创新”已经摆到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
推动以协同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基础在教育,关键是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课堂教学作为大规模培养人才最基本、 最重要的组织形式,作为培养各类人才最平凡、最常规而又无法替代的基本工作必须抓紧抓好。
(三)提高高校教学水平是当前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速度”使我国成为了高等教育大国。 目前, 全国共有高校2529所,其中本科高校1202所,高职院校1327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7.5%,各类高等教育在校总规模3559万人。 但和经济问题一样, “大而不强”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最为突出的问题。在宏观上,这不仅表现为高校办学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脱节,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制度不健全;也表现在高等学校原创性成果不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足等方面。在微观上, 具体表现为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许多“非主流现象”:不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陈旧,实验、实训、实践条件缺失,实践育人缺少基本保障,创新教育缺少有效措施; 有的高校课堂沉闷、学生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堪忧;有的高校前三年“水课”很多,内容老化、教材陈旧、方法呆板;有的教师上课照本宣科、学生期末突击应试,第四年只设少量选修课,学生忙着找工作、备考研究生, 毕业设计纸上谈兵;有的高校甚至以“清考”的方式, “恩准”学生毕业,如此等等,怎么谈得上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 很可能连基本的教学质量都难以保证?! 所述这些, 虽然不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流,但却是见怪不怪的事实!如果不闻不问任其发展, “非主流现象”也必然影响主流,乃至成为主流,这应当引起我们高度警醒。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教学是高等学校生存的本真。高等教育由大向强转变的根本标志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高。 出路何在? 靠政府投入、靠体制改革,更靠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改革。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我们要以广大教师和所有学生都参与的教学活动为基础, 实实在在地开展教与学的改革,切切实实地提高教学水平, 从而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伟大的口号变成实在的行动。在当前,还要特别注意如下三点。
第一,不能以体制机制改革代替教学改革。 深化高等教育全面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犹如车之双轮缺一不可,应当“双轮驱动、协调推进”。 两者的关系是体制机制改革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激发动力,教育教学改革才能使人才培养真正落地,才能使体制机制改革的价值追求得以实现。当下,要克服重视体制机制改革、轻视教育教学改革的做法,使教育教学改革真正深化,教学水平真正提高。
第二,不能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代替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中,要把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创新能力相结合,使人才培养的一流和科技创新的一流相互融合、 相互促进,这样才能建成真正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第三,不能只重视培养少数拔尖创新人才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全体与关注个体差异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策略,一些高校实施的面向少数特质学生的实验班,集中优质教学资源重点培育,作为教学改革的实验无可厚非。但是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牢固树立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和人人成才、多样化成才、竞争成才、实践成才的观念,使教学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学生,这是体现高等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二、抓好创新创业教育,使提高教学水平落到实处
全面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当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已是党中央的要求,教育界的共识。我们要顺应形势,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撬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全面改革,推动高校教学水平的大提高,而不是游离于教学改革之外空谈创新创业教育。
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要求:“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 ”[1]这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而不是原则性要求而加以强调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要落实这个“重点任务”。 因此,高等学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正是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
为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国务院办公厅今年5月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李克强总理多次指示“勉励青年学子创新创业”, 希望大学生“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要求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7]。 对于这一系列讲话和指示,我们要认真学习、理性思考、与时俱进、积极作为。
人的认识总是在实践中汲取营养、 不断深化的。 今年6月,我在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成立大会上曾说:创新创业教育要努力做到“三个拓展”,即“从面向一部分学生拓展为面向全体学生, 形成创新文化;从创新创业训练拓展为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教学过程中实在的内容;从解决学生的就业率拓展为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 这些认识在今天看来显然是不够了。那时的认识还比较多地包含在数量上的拓展,今天,我们更需要进一步从质的变化上思考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推动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革除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弊端,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 我以为,以下六个问题尤为重要。
一要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级各类人才的蓝图。 为此,要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确定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确定适切的人才培养方案。 现在, 社会发展快、经济变动快、知识更新快,都要求我们更新教育理念、更新培养方案。但事实上,在不少高校仍一定程度的存在着人才培养方案陈旧的问题,应当适时加以修正。
二要抓紧课程建设这个关键的环节。 有研究表明,在一些世界著名大学,历次教学改革的最终落脚点都是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他们在应对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时,往往是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的,注重通过改革课程、增设课程,调整课程结构和增加新职能,满足社会的新需要,进而达到改革高等教育的目的。如果说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具体实施,那么,课程建设就是承上启下的核心枢纽,是使人才培养理念向下传导、传播知识、培养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中间环节。 目前,高校一些学生所反映的“水课”太多,就是课程建设问题的集中表现。 为此,需要遵循教与学的规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导引下,对现行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检查和调整。使课程建设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要坚持规范性、指导性和选择性相统一的原则,完善课程体系,使学生基本功过硬,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要特别注重加强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切忌老师能教什么,就开什么课程的任性行为!
三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固然可以增设一些专门的课程,但课程建设不能只是简单的做加法,不断增加学生的课时负担。更为本质的是要实施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渗透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理解和把握自己所承担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控好自己所讲授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与匹配,使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系列的课程设计而实施、落地;同时,教师还要改革教学方法,恰当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学起来!教师还要注意开发每一门课程中所蕴藏的创新创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要素,构建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第二课堂为补充的、师生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学习共同体”,营造创新创业文化,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地。 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做和都能做的事。
四要补足实践教学这一短板。实践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条件。为此,要加强学校已有的实验、实践、实习基地建设,要基于“协同育人”的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互利互惠,拓展学生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实践能力。
五要改革考试评价方法。 改变死记硬背、突击考试等考评方法,建立学业考核全程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的学业考评新体系,注重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考核结果符合学习效果。
六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导向。 当今时代, 创新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那种凭借偶然发现一举成功的机会已经微乎其微了。大量的发现和发明创新都是建立在已有的大量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 我们要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将着眼点放到对自身发展真正有益的能力和素质上。 创新需要正确的思想方法,需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创新也需要激情驱使和精神动力。而这一切来自于创新创业者的科学态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我们要通过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导向,培植创新创业文化,从思想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正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我们还要研究大学生创业的规律。 人们常说,创业是“九死一生”。 研究规律,目的在于增强学生抵御风险的能力、引导学生创业少走弯路、避免重大的失败,使更多青年走上成功创业之路。
应当看到,目前绝大多数毕业生走的依旧是“岗位就业”之路,在工作岗位上以创业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是对毕业生的普遍要求。虽然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的比例在快速增加,但依旧不是主流。 以湖北省为例,2013—2015年,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虽然以平均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但2015年自主创业的学生也仅占应届毕业生总数的5.2‰[8], 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而在自主创业的学生中,真正属于“科技性创业”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在保持比较高的就业率的同时努力提高就业质量,仍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绝不能以为提倡自主创业, 就可以放松大学生就业工作,把只读过几本书、一无资金、二无经验、20多岁的年轻人不负责任地推到社会上去。当前,在倡导创新创业中,大学生就业工作只能加强,不能消弱,而且要秉持对党的教育事业负责、 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做实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黑龙江省省长陆昊在5月份召开的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推进大会上指出:既要看到创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也要看到一定的就业经验和就业技能积累对成功创业的重要促进作用。 创业和就业可以相互转化, 本质是相互促进的,一定的社会经验往往是创业的前提条件。 有关学术机构调查显示,5年前青年人当中直接创业与就业以后再创业的比例是4∶129。他还说: 学生就读和就业创业的角色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需要制定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和创业政策。 这些都属于规律性认识[9]。 总之,对于大学生学习、创业、 创新的规律需加强研究, 以支持制定更为合理的政策,引导学生实事求是的创业,从而实现成功创业。
三、建设优良教学文化,促进教学水平持续提高
从文化视角看, 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定势,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是深刻和久远的。一方面,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社会文化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教学组织形式;另一方面,大学教学本身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 教学文化是高等教育的本源文化,它体现着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对培养人才、传播文明、促进发展、 改善民生的精神追求,汇聚着大学人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 建设优良的教学文化,让教学成为学校工作永远的中心、永恒的主题,是促进大学教学水平持续提高的重要保障,是对大学本源的坚守与发展。
建设优良的教学文化,首先要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要在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深处确立“老师是第一身份、上好课是第一要务、关爱学生是第一责任”[10]的价值追求,激发个人和集体重视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的内驱动力。
建设优良的教学文化,要构建规范管理的制度体系。规范管理的制度体系是优良的教学文化生成的环境生态。 优良的教学文化的形成,既需要营造崇尚教学的共同信念,也需内外部环境力量的助推。 缺乏相应的规范管理的制度体系,教学文化的价值追求很难转化为现实层面的教学文化的行动实践。
建设优良的教学文化,要鼓励支持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要通过制定完善各种有效措施,激励教师热爱教学、崇尚教学,特别是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研究教学、革新教学,当前,要更加注重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此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形成良好的教风。
建设优良的教学文化,要重视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建设。学习是大学生的第一要务,要支持奖励爱学、勤学、善学的学生,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学风。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 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 在由大向强的历史性跨越的新起点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我们做强高等教育的战略选择!而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深入落实,对破解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的难题具有决定性作用。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提高高校教学水平,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必须付诸于实践。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教学改革再升温、 使教学改革的各项举措落地生根! 让我们共同努力, 将一个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带入全面小康社会!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提高高校教学水平是国家发展的紧迫需要,是高等教育由大向强跨越的紧迫任务,同时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中存在诸多的“教与学”的问题,出路在于扎实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学改革,不能以体制机制改革代替教学改革,不能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代替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能只重视培养少数拔尖创新人才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通过抓好创新创业教育,使提高教学水平落到实处;要抓住课程建设这一关键环节,补足实践教学短板,改革考试评价方法,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导向;要建设以教学为中心、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建设、鼓励支持教学改革的优良教学文化,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
教学水平 篇9
一、组织工作
(一) 领导重视, 精心部署测试工作
学校4月20日接到无锡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无锡市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试点工作的通知》之后, 分管校长高度重视, 先后召集各系主任、教学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务员进行工作布置, 强调此次学业水平测试工作的重要性, 同时就学业水平测试工作做出了明确指示, 要求各部门全力以赴, 复习工作早准备、早安排。教务处制定了“学业水平测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把测试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 召开系部协调会、辅导教师会议, 用“严肃、高效、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学业水平测试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潘永惠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教务处处长李顺富为组长的工作小组, 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各系、各专业测试科目的复习、指导及测试工作, 考前针对学业水平测试召开各部门协调会, 精心安排测试前后的各项工作, 并专门印刷了“学业水平测试秩序册”, 保证学业水平测试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 安排周密, 认真组织学测辅导
1.提高认识、统筹协调。学业水平测试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也是学校课程质量监控的重要途径。各系、部、教务处、督导室等相关处室高度重视, 在认真研读文件, 提高认识, 及早准备的前提下, 积极做好学业水平测试的各项筹备工作。
2.明确责任、精心组织。教务处统筹指导, 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主动配合各系开展工作, 全面了解学测动态, 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组织骨干教师命题进行模拟考试。教务处召开任课教师会议, 明确任务要求, 各系精心准备, 周密部署, 认真组织, 以相关教研室为核心, 先后召开学生动员会、任课教师动员会, 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 在两个月不到的复习时间内, 在部分科目考纲到位时间晚、正常上课与指导复习课兼顾、教师跨系上课安排难、开课时间早而学生遗忘时间长等情况下, 各系及任课教师克服了各种困难, 最终做到“处室指导到位、系部组织到位、教师辅导到位、学生出勤到位”, 科学合理安排辅导学习时间, 确保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测试工作顺利进行。
3.明确目标、奖惩分明。各系部依据测试目标, 针对测试课程及班级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辅导计划, 教研室负责组织研读测试课程考试大纲, 组织定期分析;教师在教学中, 正确处理好考试与教学的关系, 使教学工作既有利于培养优秀学生, 提升专业技能, 又能满足部分基础薄弱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 认真做好培优与补差工作;学校依据教学效果对教师进行测评, 依据校绩效考核机制, 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 在明确目标与任务的前提下, 通过奖惩机制激励教师做好学业水平测试工作。
(三) 加强管理, 精心组织考务工作
本次测试工作涉及9门测试科目、4个系、25个班级共834人, 测试准备工作是重点, 我们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指导, 精心组织做好测试考务管理工作。我们印制了《2012级学业水平测试秩序册》, 提前下发到各系, 有关工作人员也人手一份, 工作内容与重点、规程与流程、责任与预案等等一目了然。严格按照无锡市要求, 布置标准化考场, 考试过程实施双监考。
1.加强组织领导, 实施工作责任制。考点设总考务室和四个分考务室, 考点总考务室负责人为分管校长, 各分考务室为系教学主任, 每个考务人员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 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人。
2.严格考试程序, 确保考试安全。认真贯彻省、市有关考试安全保密文件精神, 严格规范试卷的运送、发放各环节工作, 学校派专人负责试卷运送工作, 各环节严格履行试卷交接手续。
3.认真选聘监考教师, 加强业务培训。每个考场均配备两名监考人员, 每个考区各配备一名后备监考人员, 监考老师实行任课教师回避制度, 监考人员必须经考点审查资格、接受培训后方可聘用。考试前一天 (6月23日下午3:30) 对全体监考教师进行专项培训, 考试当天 (6月24日) 监考教师7:00在总考务室集中再次强调考试注意事项, 确保学业水平测试的安全、高效地进行。
4.严格考试管理, 严肃考风考纪。各考点所有监考、工作人员严格执行纪律, 坚守岗位, 履行职责, 按照省教育厅有关测试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执行, 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操作, 把握好考试中的各个环节、细节,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防范和制止各种形式的违规舞弊事件的发生。
(四) 规范考场, 创造良好考试环境
考试期间, 根据考场所处地理位置及环境情况各系严控考场周边环境噪音 (车辆、建筑及各种干扰声源) 对考试的干扰, 防止噪音影响考试, 考试、教务无关人员不得进入考场周围。考场门外均设立物品存放处。考场内保持清洁、卫生, 具备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2012级学业水平测试”考场标志均张贴在考场正门外侧的墙壁上, 并注明本考场的考场号、考试科目及考试起讫号。考场内的标语、墙报和黑板等均拆除或用白纸覆盖。考生座位实行单人、单桌、纵5横6排列, 课桌前后对齐、左右平行, 考试座位号一律贴在课桌的左上角。所有考场考前准备工作均在6月23日上午就绪。考场经验收合格后贴上封条, 钥匙由专人保管, 6月24日上午7:20向考生开放。
(五) 加强考试期间的纪检和检查工作
考试期间市教育局职教科抽调专门人员组成纪检组赴考点监督巡视, 与校教务办共同做好考试工作。教务办检查巡视组, 负责校内考场内外的巡视检查、违纪检查, 安全保密组负责校内安保及试卷运送保管、保密、后勤宣传组负责各考室水电供应、电铃、考务各类材料准备及考试环境气氛营造和医务组负责及时处理考试过程中考生出现的身体不适等情况。8:00准时开考, 开考之后市职考科巡考领导、各考务室负责人认真巡视各考场及时处理考试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10:10考试顺利圆满结束。
学校充分认识到学业水平测试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 切实将测试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狠抓试卷安全保密、考风考纪不放松, 针对考试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加大了工作力度, 杜绝“盲点、盲区、盲人”的情况出现, 确保学业水平测试工作安全、顺利、圆满完成。
二、成绩分析
1.全校成绩分布情况。学校四个系共有25个班级834名学生参加的包括机械基础等9门学科的学业水平测试, 实考学生828名, 全校合格率98.55%, 优秀率23.19%, 等第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学校在此次学业水平测试中, 成绩高出全市不合格比例5%的3.6个百分点。
2.不同性质班级成绩情况。此次参加学业水平测试共有五年高职、三年中专及对口单招三种性质的学生, 具体成绩等分布情况如图2。通过图2可以看出, 成绩优秀率基本集中在大专层次的学生中, 不合格的学生人数中专 (职高) 占到大部分, 对口单招班级的学生成绩比较均衡。
3.各系成绩情况汇总。
表1所示, 此次参加学业水平测试的25个班级共有18个班级的合格率达到100%, 尤其值得表扬的是电气工程系, 全系参加测试的所有班级合格率均达到了100%。
三、建议
按照省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及校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 有些课程只能在第四学期前进行, 如机械类的《机制制图》, 是否能按各专业规定的测试科目对应所开设的学期相对集中进行测试;中职与高职、3+3、3+4的专业学生一起进行测试, 但中职学生进校的录取分数线及学习基础都不及3+3、3+4甚至五年制高职, 以现在的方式进行, 成绩按5%的比例控制等级D, 那么, 不合格的学生大部分会是中职的学生, 能否从试卷难易度上进行区分或者对中职学生适当降档控制等级比例?细化学测科目的考纲要求, 并配套学测科目的练习册;部分试卷的图片印制清晰度不够, 希望能加强对试卷的检查校对;试卷袋内封装的试卷数量按标准数量进行装袋如每袋均30份, 便于校内发放试卷;试卷袋与试卷大小几乎一致, 且是单舌头, 折封既不安全也不方便, 稍一不小心就会划破试卷, 且在保证试卷不折叠、不破损等情况下很难再次密封, 建议将加大试卷袋的尺寸, 并做成标准的双舌头试卷袋。
四、结语
如何提高政治教学水平 篇10
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的实施,核心区域在课堂教学,关键是教师,学习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课改的核心。
要潜心研究教材,理解教材的知识意图,牢牢地把握住教学目标,并真正贯穿课堂教学实践的始终。特别是高中扩招以来,新毕业的刚刚从事教学的青年教师很多,这就更需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尽快适应政治课教学。
优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结构仍然是今后教学中重点研究的问题。努力改变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性,多人一面,缺少独特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的局面。政治教师要加强能力培养,不仅会讲课,还要会说课,特别是要会说不同类型的课。
任何新的教学方式要真正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和接受,必须与日常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使老师发现用新的教学方式教学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成绩提高了,日子过得更快乐了。我对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很感兴趣,也乐于尝试,但效果总是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理论脱离实际,即在尝试新的教学方式的时候,往往把学生真正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给忽略了,只搞一些花架子,使得学生在热热闹闹的一堂课下来后,感到脑子一片空白,没有收获。由此不难看出,无论进行何种教学方式的尝试,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使学生感到学得轻松、收获丰富。
新课程认为教师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同时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并非仅仅是教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的过程。那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呢?这就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直接关系。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这就离不开对教学对象的了解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了解教学对象实际上就是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结构、认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标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能动参与者,如果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教学主体的认识和了解,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就不理想。要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首先是我们教师不
(2)强化了团队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
(3)锻炼了他们独立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3.在整个授课的过程中,存在着下列一些积极的因素:
(1)学生得到了更多的鼓励,从而增加了自信心;
(2)全新的英语应用形式;
(3)进一步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
4.有了当教师的经历之后,学生会更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从而更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
五、不足之处
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受益良多,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进。
1. 许多学生在授课的过程中还是过多地模仿了我的授课方
能不顾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结构,盛气凌人、居高临下;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们喜欢感兴趣的东西入手,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会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了解教学对象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
教师应该通过协商学习促进自己提升教师观,重新为自己定位。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忠实的支持者。协商教育突破了教师是课本的忠实执行者的观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死扣着教材教学的教书匠,而是更多的关注了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像是一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忠实的支持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过渡成为了“幕后”的支持者,他将为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提供一切帮助。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有效的引导者。教师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的权利,学生畅所欲言,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制约,还不能很准确地把握住其中的内涵,理解会出现偏差,甚至方法使用不当,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使学生学得更深入、更准确。
协商学习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交流和拓展空间。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内容或形式,学生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内容选择、方式选择、自主评价的权利。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信息化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政治课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
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并且不同年龄的学生其生活经历、知识基础、思维活动和推理方法均不相同。因此,制作课件时,不能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生理和心理的特征。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学生能保持精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认知事物有一段过程,但其机械记忆、形象思维却占较大优势,因而要侧重选用一些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的课件素材;高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相对趋于稳定,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课件制作就不一定要刻意去追求形象生动,而应遵照学生“思———看———再思———交流———总结”的认知规律,制作一些有利于启发和诱导思维的课件,以培养学生归纳与演绎、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作为一门教学艺术,是教师观察力、思维力、反应力、应变力、判断力、组织力、表达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这种教学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式,因而没有体现出更多的创新意识。(当然,对于非师范专业而又没有授课经验的学生来说,能做到这样已经算是不错了。)
2. 虽然我尽力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
鼓励,但是,总还是会有少数的几个学生,特别是那些英语基础很差的学生,一直认为上台授课会让他们很丢脸,因此,一直没有好好地抓住和利用这样的机会来锻炼自己。
3. 因为学生的课业比较繁重,所以有时会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
六、结语
浅谈语文教学改革及教学水平 篇11
一、培养良好预习能力,提高教学活动前移性
在以往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不注重对学生良好预习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学目标,结果是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时间不足,教学活动针对程度与效率水平都不高,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预习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预习作用。我将班级学生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要求开展详细的课前预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开展课堂提问时,预习组正确率明显高于未预习组。在教学总结时,我充分肯定预习组的学习成效,以预习活动的实际成效让学生乐于接受预习活动。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我在教学中着重要求学生结合学习目标,拟定预习题纲,增加预习活动的针对性,避免了预习活动的盲目性。最后,教师要指导科学预习方法。如文言文预习中,我要求学生采取“读、想、划、做”四步预习法,读通全文,逐字逐句查阅工具书、独立思考,初步了解大意,将自己无法解决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尝试做一做课后习题,检测一下自学成效。
二、引导合作探究学习,提高教学过程自主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采用以引导、启发学生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在自主探究教學中,教师应当发挥好组织、引导、启发等方面的作用,提高探究教学成效。首先,教师应当组建好探究学习主体。学习小组是较为合适的载体,在一般情况下,小组成员数量控制在6—8人,人数太多难以控制秩序,人数太少又形不成探究的氛围,同时还要注意将班级各个能力层次的学生均衡地编到各个小组,体现公平原则。其次,教师要设计好探究提纲。探究题纲要体现全面、引导和逐层深入原则。最后,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
三、实施分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对象兼容性
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坚持“一刀切”的陈旧模式,那么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充分激发,甚至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理念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兼顾学生的差异性,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能够兼顾到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其中分层教学模式的广泛运用是较为有效的方式。在分层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制订、教学活动组织与练习设计等方面开展分类要求:一是在教学目标制定上,对于后进生侧重于要求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于优秀生则要提高要求,体现学生不同能力层次之间的区别;二是在教学活动组织中,教师不仅要为优秀生设计提问内容,而且要针对后进生学习基础设计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三是在课外练习方面,也要适当降低对后进生的要求,促进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充分发展。
四、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提高教学评价科学性
教学评价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改革教学评价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成效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应当注重这一方面的探究,从提高评价的全面性、体现评价的激励性和体现评价的差异性三个方面入手,提升评价质效。首先,教师应当提高教学评价全面性,改变知识性考核的单一模式,将语文能力发展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将语文能力培养目标进行细化与量化,折合成具体分值,采取“书面考试+平时考核”相结合的客观评价方式,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其次,教师应当对学生开展分层次评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着差异性,这与客观因素具有相当关系,因此教师应当尊重这样的客观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分层考核,尤其是要注重对班级后进生进行单独考核,设计难度相对低一些的题型,兼顾学生的实际水平。最后,教学评价还应当体现激励性原则。在学生经过了努力,但是没有取得较好成绩的时候,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勤奋精神予以肯定,在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也要加以表扬,增强学生成功体验,激发学习动力。
五、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教学空间拓展性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内,还应当充分拓展教学空间,将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师可以从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开展语文学习竞赛和进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强化课外实践活动的辅助作用。首先是组织好兴趣小组活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和自身能力特点,开展相应的兴趣小组活动,如文学兴趣小组、古诗词研究小组等,满足学生的学习探究需求。其次是组织好与教学活动相关的竞赛。可以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开展课文背诵竞赛、读后感竞赛、口头小作文竞赛等,配合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最后是组织社会实践,主要是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参观重要场馆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为作文教学积累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当充分创新理念,立足于教学实际,不断改进方式手段,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创设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巧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 篇12
1.教材——最有用的资源。首先,我会从所学教材着手,它是最基本却最有用的教学资源。教师要仔细研读、反复琢磨教材,在头脑里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内容框架并且确定讲授的目标。教师不应过分地依赖手中的教学参考书,而应该把它们作为一种资源的拓展和补充,帮助自己更快地熟悉、深入文本。
分析教材这个宝贵的资源,我觉得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二次开发。例如,在学习《罗密欧与朱丽叶》时,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西方戏剧作品,大部分学生只是很粗略地知道这是在讲一个爱情悲剧。但故事具体的背景、故事前后的情节、其中蕴藏的深刻思想都不曾深入去了解,这些都是需要在最初分析教材时,进行反复思考。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应该掌握哪些相关知识,同时也要站在教学者的位置上,不断地去剖析教材,努力寻找讲授的突破点和讲解的重点。
2.《语文课程标准》——最重要的资源。在分析每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先看看《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课的相对应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例如,在备《长亭送别》这课时,《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品味、品读戏剧语言,从而分析人物形象。那么这就可以作为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来设计。《语文课程标准》就像是一位领路人,为我们的教学指引方向。
3.网络——最灵活的资源。我常用到的资源还有网络资源,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会尝试着上网查找一些相关的素材。例如,我经常会搜集与所授课文相关的歌曲播放给学生听,在欣赏音乐节奏、歌词、情感的同时,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并引导他们了解欣赏歌曲的方法,继而与语文知识点联系起来,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学完《陈情表》和《项脊轩志》后,学生了解到这是写亲情的文章,而且课文所在单元的专题写作就是要求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所以,我选择给学生播放了两首关于亲情的歌曲《天下父母》和《他》,一首是民族唱法,一首是说唱形式,欣赏歌曲的过程中将其中一些歌词写出来,作为写作的一个感情出发点。听完之后,全班学生都很安静地思考着,有的学生甚至偷偷地流泪了,这就说明内心被触动了,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4.交流——最直接的资源。交流的方式有很多,在日常教学中,向其他教师学习,并与之交流,可以最直接地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通过课堂中自己犯的一些错误,与自己交流,可以促使自己不断完善该课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备课过程中,有自己弄不清楚的问题就向同组教师请教、研究;带两个班,在一个班上课中出现的个别问题,课后赶紧查清楚,等到去另一个班上课时,就可以补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