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科研水平论文

2024-09-22

教学与科研水平论文(精选11篇)

教学与科研水平论文 篇1

摘要:科研是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一个大学要想成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的现代化综合性大学, 就必须重视科研工作。应该采取加强各级领导对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视和引导、提高广大教师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加强制度建设形成重视科研风气、健全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等措施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以科研促教学。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推动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师,科研,教学

“十一五”时期, 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在高校迅速发展、相互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加快发展, 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 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地位, 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普遍关注的中心问题。虽也有学者呼吁中国大学应该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 但对于以教学型大学为主的地方高校而言, 加强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学依然是其关注的焦点。从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 衡量一个大学声誉和地位的重要指标就是学校的科研成果。如果一个大学拥有一支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 则该校的声誉、地位、知名度便会急剧上升, 否则学校就会前景渺茫。由此可见, 科研是增强地方高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最关键的环节, 没有科研的支撑, 不仅无法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其他各方面工作也只能在低层次上徘徊。因此, 提高高校教师科研水平, 以科研促教学求发展, 已经成为各地方高校的中心工作。如何迅速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水平, 促进高校的教学和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高校各级领导对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视和引导

提高地方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 以科研促进教学, 必须改变一些学校和院系领导对科研工作的态度, 使之重视和引导本部门的教师加强科研工作, 把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目前,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许多地方高校的领导虽然在名义上非常重视科研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认为教师科研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有限, 热衷于高校的校园和基础设施建设, 注重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的改善, 而没有将科研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高校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固然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但在地方高校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 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一点, 必须引起一些地方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 一些高校的管理部门和院系领导在实际上也认为教师科研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所起的作用不大, 因而对待促进学校或院系科研工作的热情不高, 对教师的科研缺乏积极的引导和支持。正是由于部分学校领导和院系等部门领导对教师科研工作重视和关心不够, 造成了这些学校或院系科研气氛淡薄, 教师缺乏科研积极性, 因而难以出现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致使许多院校的科研水平得不到迅速提高, 整体科研实力不强, 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也受到较大的影响, 学校始终在低层次上徘徊。因此, 要想将学校教师的科研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各院部的领导也必须提高认识, 加强对本单位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视和引导, 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把本部门的科研工作搞上去, 才能推动全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学工作的发展。

二、提高广大教师对科研工作的认识

提高广大教师对科研工作的认识, 将科研真正摆到与教学工作同样重要的位置。要提高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 使其了解高校教师的教学过程包含着对科研工作的审视和总结, 科研可以为教学增添新的内容和活力, 可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点, 教学与科研两者必须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从近些年我国地方高校的科研情况来看, 尽管科研成果的数量在不断增多, 质量在不断提高, 但科研成果的分布很不均匀。许多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 无论是专著、论文、科研项目还是科研获奖, 从质量到数量, 主要集中在少部分名师、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身上, 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则科研成果平平。很多教师只重视教学, 进行科研也只是为了评职称, 评上职称后便又怠于搞科研了。目前, 一些地方高校, 特别是一些由专科学校升格合并的本科院校, 其高级职称人员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教授、副教授的科研成果或档次低, 或数量少, 有的甚至评上高级职称后没有发表过优质论文, 也没有专利授权和好的专著、作品及重要奖项。这些情况充分说明了这些院校还有相当多的教师特别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不重视科研或者进行低档次的科研活动。因此, 学校必须加强广大教师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 使他们认识到大学的教育必须有科研作支撑, 没有科研含量的教学只能是低水平的教学。教师为教学的需要, 跟踪国际国内最新学术动态, 及时了解和反映本学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以及教师本人开展的科研工作, 不仅能比较有效地解决书本和时代要求之间的知识断层, 而且教师通过自己的科研创新, 还可极大地丰富和更新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 促进学科发展[1]。科研工作不仅关乎教师个人的发展, 也决定了学校的命运。

三、加强科研机构和制度建设形成重视科研的风气

加强科研制度建设, 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校院两级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加强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 加大科研政策宣传力度。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重点科研领域, 以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为平台, 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 组建并重点扶持若干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且有特色、队伍稳定、优势互补、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创新团队, 带动高校教师科研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形成重视科研的良好风气。目前, 许多地方院校都建立了重点研究基地、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 这些研究机构不仅是教师进行科研的中心, 也是培养青年教师及科研骨干的重要基地, 是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加工厂。但许多院校的重点研究基地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一些基地长期没有起到科研基地的作用, 更谈不上对年轻教师的引导和培训。因此需要对一些基地进行内部调整, 使其正常运转。在加强对科研基地的制度化管理的同时, 学校应该保证科研基地的科研经费落实到位, 保证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对于基地的专兼职研究人员, 学校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一定要各个部门协调一致, 避免政出多门, 相互抵触, 使研究人员无所适从, 否则既影响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 又严重影响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因此要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 需要加强研究基地建设, 构建科研创新体系。在坚持“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的原则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加强重点研究基地、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构建以知识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和服务创新平台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最后形成以研究基地为平台, 以科研资金作保障, 以科研制度加强管理, 使学校的科研基地正常运转, 真正起到应有的带头作用。与此同时, 实行定岗定编, 落实岗位责任制, 进一步加强岗位责任制的制度建设。在职称评定上, 严格高级职称特别是正高级职称的晋升标准, 严格高级职称晋升后的岗位责任。尽快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与利益机制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科研工作, 形成高校教师重视科研的风气。

四、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调动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地方高校需要运用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从事科研工作, 并将其科研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由于高校教师追求自身目标效用的最大化, 教师将多少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和科研, 取决于一所高校对于本校教师投入教学和科研的激励系数[2]。健全激励机制, 建立一系列鼓励教师积极性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各种激励机制,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层次科研项目奖励、高等级科研项目和科研奖项匹配奖励、高水平论文奖励等政策, 改善和提高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 充分调动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激励机制提高高校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加强优势和特色科研领域建设, 在国家重点或重大科研项目上实现新的突破, 重点提升高层次项目的申报中标率, 争取更多的国家级、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和自然科学项目。目前一些院校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在职称上虽有差别, 但在利益分配上的差别还并不明显。除工资上有所不同, 一部分院校在奖金和教分上还是差别不大。例如, 现在还有一些高校教授上一节本科生课的课时费与助教上一节本科生课的课时费基本相同, 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一方面挫伤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积极性, 使高级职称贬值, 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年轻教师的上进心和进行科研的积极性。因此应及早施行以职称为主的岗位责任制, 使奖励机制与岗位责任制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各级岗位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保持知识更新, 并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将科学研究的成果传授给学生, 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 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 是每一个高校教师的努力方向, 也是地方高校追求的目标。地方高校要想克服各方面的先天不足, 上档次, 上水平, 就更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重视, 支持和引导教师重视科研, 以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必须使高校的各级领导和教师加强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广大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增强其科研能力, 形成重视科研的良好风气。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松.浅议教学型本科院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协调发展[J].科技经济市场, 2008, (7) .

[2]韩淑伟, 仇鸿伟.高校教师科研水平与本科教学效果关系的实证分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国际商务版) , 2007, (4) .

教学与科研水平论文 篇2

篇一

本人在20XX年里,参加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在期间我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积极参加考试。

通过培训,使我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实现了从“教学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一、思想认识的提高:

在继续教育学习中,我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变被动为主动。通过继续教育学习,使我更加坚定了教书育人的信心和决心。

二、具体收获:

1、学习了《课改后校本教研新方式》与《新课程教学研究》,积极参与培训、自主学习、专项活动、自我反省、对照检查、撰写心得等形式,认真开展师德教育活动,从而使自己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更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关爱学生。

2、学习了《课改后校本教研新方式》与《新课程教学研究》,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关注全体学生发展为主题,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通过继续教育学习,进一步提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感,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和与素质教育相符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并将新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了个人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3、面对新课改,教师应做好教学上的准备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2)熟悉了解教材内容;(3)抛掉旧大纲对知识点的要求;(4)学会整合不同版本教材;(5)了解课改学生;(6)了解教学内容;(7)熟悉新教学方式;(8)做好心理、知识、能力的准备。

4、了解到加强合作学习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给显示较多的讨论分析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善于合作。如在检索分数应用题部分,一道题有许许多多的解法,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比一比那一组的方法更多,更简便。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机智。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体现出一位教师各自的教学策略,也就是各自的教学风格,一节成功的刻能体现出多钟教学策略。我想每一位教师,包括我自己,通过教育科研,通过实践,在教学艺术上多会产生一次次的飞跃,真正成为科研行的教师。

篇二

通过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让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产生了许多的感慨,通过学习,本人了解到自己过去的许多不足,同时也提高了认识,获验。现主要从教学方式方面总结如下:

教学方式是直接影响学习方式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到“四变”,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由过去的管理者、控制者、主导者、仲裁者为现在的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

由施与者转变成引路者,从讲坛走向学生中间,参与学习发生的全过程,体会共同成长的快乐。面对飞速发展的科技知识,在今天教育信息化的平台上,教师的绝对权威已不复存在,因而教师作为终身学习的首当其冲者具有非凡的意义。从前倡导的换位思考、思维平等、理解学生等观念,在今天自然地成为教师的行为。

二是,教学策略的转变,研究适应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设计的改变,构建符合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模式群,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平台,探索长假、短假、平时作业形式的改变,为学生提供实践场、体验场,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

学生的作业从昨天的复习知识、巩固加深这一学习的延伸阶段变成产生疑问、探求解答这一贯穿学习全过程的活动。

三是,教学方式的转变,重情景、重民主、重过程、重引导、重体验。

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毛茸茸的小动物”一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虚拟动物”的情景,用所学过的语言相互交流描述自己喜爱的动物,然后向同学们说一说小动的相同和不同。学生学得生趣盎然、主动积极,创造力得到了培养。

还课堂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的殿堂,这是现在教师们追求的一个境界,即使一个细节也不放过。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感悟、表达:可以用词语描述;可以用动作表演;可以用实物演示等等。这种教学设计,拓展了孩子的思维,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四是,教学呈现方式的转变,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为学生学习搭建快捷、高效、大容量的信息高速公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注重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进行培训,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基于信息技术的网上学习已经成为众多教师探索的课题,因此可以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课型。常识课堂的开心词典等都是生动有效的形式。

信息技术正被广泛,深入地应用到每一个方面,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使学习内容更丰富,工作更高效,生活更有乐趣。信息技术的发展,既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教育创造了无限的机遇。为了迎接时代的挑战,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地运用当代信息技术革新教育思想。

通过校本培训学习,使教师更新教育观验、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办学理验和办学特色,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通本期的计算机培训和考试,我的计算机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我相信自己继续努力,今后我一定会用信息技术处理教学工作。

篇三

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经过今年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使我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业务能力等方面受益颇多。我深切地认识到了时代在更新,随着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教育教学工作更重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不断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而现代教育观念的树立,正是教师的立教之本,确立现代教育观。本学年的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具体收获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行动,增强进一步搞好教师继续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通过学习《教育法》和上级下达关于继续教育的文件精神,明确了开展继续教育培训要坚持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主动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按需施教,着眼提高,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学习。因此,我把教师继续教育纳入工作计划,制订了个人校本研修计划,边学习边工作,用学习指导工作。

二、贯彻、落实继续教育实施方案。

积极参加各部门、各层次的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参加政治和业务学习。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及各项教育法规。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教研活动。

三、个人收获。

通过此次继续教育学习,我深切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奉献精神、高标准的师德,也需有先进完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由于本人的工作经验不足,在面向全体学生这一方面以及对教材的理解都不够透彻。通过继续教育的培训,使我在教学工作中能“因材施教”,对学生能给予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中的关心,认识的点拨,思想的疏导。并能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求发展、求进步的需要,并且能悉心研究每位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不遗弃,不淘汰任何一个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牢牢打好各方面的基础。

在教学中学习、反思。我认真教学,每月坚持写教学随笔和教学案例,在反思中学习,反思中进步。

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在班主任方面,通过学习暑期班主任培训使我懂得了许多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好方法。经过学习借鉴,我的班级管理也初见成果,学生的行为习惯较好。继续教育为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离不开继续教育。在今后的继续教育学习中,我将继续努力,做一个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教师。

多读书,读好书。认真阅读教学经验论文,认真写读书笔记。除此之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领悟书中的精髓,吸取书中的养分,充实自己。继续教育为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离不开继续教育。在今后的继续教育学习中,我将继续努力。

篇四

在刚刚过去的20XX年的第一学期里,在我们香坊区教育局和进修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关注下,我们XX中学在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我们看到了教师继续学习和培训所带来的可喜的成果

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他们改进了教育教学方法;无论班主任还是课任教师,他们都拓宽了教育教学渠道,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同时,提高了教师事业心和职业道德精神。一大批年轻教师的学习得意提升,教学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有相当一批教师的课在区里乃至在市里展示。教师们的业务素质得到了整体提升。

为了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益,促进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本学期我们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的成绩较为明显:我们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进一步完善了;参与学习的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态度和认识更加端正了;教师继续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了;形式也力求多样;具体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为了使我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本学期我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充分调动了教师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由校长任组长,主抓教学的副校长牵头,教导处具体实施继续教育工作,确保了继续教育工作常年不断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每月一次的教师讲坛活动是我们XX中学特色的工作之一

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五,推出一节质量高,有特色,对其他教师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学科展示课。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同时各位领导也悉数到场。上课期间进行录像和拍照,作为可贵的教学资料进行珍藏。可见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听完课后,上课教师谈自己这节课的构思与设计。除了本学科的教师评课外,其他教师也有机会畅谈自己的想法,谈自己听完课后的感受。

这项工作已连续不断的进行了一个学期。现在看来效果非常明显,因为他大大地调动了全体教师钻研教学、投身课改的积极性。我们准备在下学期进一步完善此项工作,让大家主动报名,广泛参与,而不是领导指派,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登上神圣的教师讲坛上来。

本学期共进行了七期教师讲坛活动。10为教师进行了展示。具体是:有5位教师登上教师讲坛进行了优质课的展示;三位英语教师畅谈了参加英语组组织的探究课活动的感受;一位从新加坡进修回来的英语种子教师谈了在海外学习的心得;一位历史教师进行了百家讲坛的讲座:题目是:“幸福从何而来”

三、我们XX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另一特色工作即:每天两节的抽签课活动常年雷打不动。

它促进了广大教师的规范化课堂教学。

每天两节课由教学校长牵头,教导处主任参与听课。每天早晨上课前公布上课教师。要求没课的本组教师必须参加听课。听完课后马上进行评课。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每天的课都要认真去备,从而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

四、每月我们对全员教师进行一次新课程,新理念的培训或优秀教师的教育叙事、典型案例的的讲座。

本学期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新课程理念,岗位大练兵手册上的内容。学习后书写了心得和感受。通过学习,使每位教师牢固树立了与实施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提高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了教师的课堂管理水平,教师素质及班主任的职业道德水平都不同程度得以提升。

五、强化新技术的培训。

我们学校不定期的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进行补充,切实加强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运用能力的培训。每位任课教师都达到了学校的基本要求,这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六、加强教研教改,强化教研组的团队引领作用。

我们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倡导教学研讨,认真探索课改的新路子,使我校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本学期10月份我校英语组自发组织了“英语课堂模式探究课”活动。12位教师参与了此项活动。校领导非常高兴也非常重视,为此项活动大开方便之门。全体英语教师全员参与听课、评课。本次活动受到了市区教研员老师的高度重视。市区四位教研员全员到场听课。评课时对上课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对英语教研组的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彭茹教研员在六、七年级的教研活动中进行了XX中汇报专场。主题是“教研组建设助推个体成长”。同时,这项活动还推出了多位英语教师到全区展示,可谓成果卓着。通过这次探究课活动,提升了教研组的组织研讨功能,进一步增强了教研组的凝聚力,助推了我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使之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教学与科研水平论文 篇3

关键词:形象;抽象;基础知识;创新思维;教学与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70-02

一、采煤教学模型对提高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及提高学科的教学水平所起的作用

教师讲授采煤专业基础课《采矿学》时,由于课程涉及煤矿地下开采,一些采煤理论、概念对学生来讲显得较抽象,而且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缺少师生之间对专业技术问题的互动性,学生遇到的专业技术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答,各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难以综合运用,不易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往往讲课效果不太理想,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较模糊,不太稳固,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缺少一种探究式的学习精神。利用采煤教学模型讲解采煤专业方面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的概念时,由于采煤教学模型的形象性及体积较小的特点,老师可把抽象性的采煤概念原理借助于采煤教学模型转化为形象易懂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向同学讲解采煤专业的概念与基本原理,老师里利用采煤模型进行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营造出一种和谐平等的、有学术气氛的探究式的教学环境,在采煤模型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围着采煤模型,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可随时提出,学生也可以针对某一采煤原理概念提出自己的观点,借助采煤教学模型进行教学,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互动性,教师与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研究与探索精神互相感染,由此推动了学生教学质量的提高与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利用采煤教学模型进行教学,为了使教学效率更好,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刻苦钻研、勤奋求实的精神对老师的感染,会激发老师对教学工作热情的提高,教师会自觉地钻研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积极尝试讲解某个采煤概念或原理时,用哪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收效最好;教师之间也可以利用采煤教学模型进行交流,探讨各自所用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在这种教学氛围中,整个学科的教学水平便会不断得到提高,对学生的教学效果也会不断提高,达到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透彻、稳固的目标。

二、采煤教学模型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提高学科的科研水平所起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首先要进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要有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需要不断得到提高,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工作是开发人才的创新思维。采煤教学模型可积极、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与老师之间处于一种互动式的教学环境中。因为采煤工程是以系统工程,教师通过利用采煤教学模型,可深入浅出地有针对性地向同学讲述某一专业领域的科学问题及科学原理。多学科、多专业的科技知识都能通过模型向同学展示,又可通过模型向同学讲述各类学科的专业知识,因此通过形象的模型既可培养同学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可通过模型教学培养及训练同学的发散思维能力。多学科、多专业的科技知识汇集于模型之中,通过老师采用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思维,师生可针对某一科技领域互相讨论它的科技优势、它的发展前景,以及它现在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及不足,这样便给同学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通过模型教学可训练学生遇到了科学问题,能从哪些方面做思考,许多工程上的技术问题都须综合应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科技手段,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用综合手段解决技术问题。一个具有综合性的采煤教学模型可使学生在思维中形成全局的、统筹的思维模式。看到模型,就能让人想到一个科技问题,再对这一科技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一判断包括对这一科技问题优劣、发生、发展做出一些客观的及主观的判断),在模型教学环境中,这一过程在短时间就要完成,这便使学生思维的发生、发展更具有挑战性,老师的思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相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思维,便得到较好的开发。老师与学生针对某一科学问题进行讨论时,老师对科学问题的一些思想认识都可借助教学模型向同学传授,如何正确看待前人对科学技术所做的贡献将对同学的创新思维产生影响,教育学生对前人所做的科技成果要在继承中批判,在批判中继承,才能解放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展,激发学生对创新的热情。由于采煤教学模型是静态的,这便会给学生的思维留有停顿时间,观看采煤教学模型时,可边看模型,也思考有关的科技问题,模型为学生思考科技问题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采煤教学模型体积较小,学生可清晰地观看采煤工作各种生产系统生产过程相互配合。使学生在空间上有一个立体的、整体的、系统性地看待采煤工程,为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科学基础及发挥科技想象的空间。采煤教学模型的形象性,激发学生的感观。便于学生进行联想,可通过采煤领域联想到其他科技领域,如果一些学生对某一科学领域的内容比较擅长,可由其他科技领域拓展到采煤领域,因此以采煤教学模型为媒介,通过它各种科学知识及科技创新想法可以纵横交错如网状地反映在同学头脑中,这便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采煤教学模型体积较小,在它上面综合了煤矿各种生产系统在空间上的位置关系,如生产系统、运输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动力供应系统、检测系统等,也能见到除煤炭生产以外其他生产与煤的关系,如煤矿地质状况与煤生产关系,瓦斯抽取与排放,如何在一个区域发现煤田,涉及到探矿问题。也可见到煤矿井下生产与地面生产的相互关系,煤矿地面选煤厂的生产与地下煤炭生产关系,煤矿地面发电厂与地下煤炭的生产关系,各种生产及生产系统都有它的科技发展过程及各自的科学原理,这便为学生对各种科学认识有一广阔的思考认识空间。在采煤模型教学过程中,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老师须学习许多领域的专业知识,扩大自己的专业知识面,深入钻研各种教学方法,通过采煤模型教学,教师要多方面总结与积累教学成功的经验。由于采煤模型教学需综合选用各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自己应具备优良的创新思维之能力,而且师生之间的创新思维能够相互影响、互相启发,因此,通过采煤模型课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能有很大提升。而且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也能获得很大提高,这也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将自己的创新思维应用到科研工作之中,会取得一定的科研创新成果,在科研工作中,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更能得到提高。学科中每位教师都经过采煤模型教学,再到从事科研活动,则整个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水平都必能有所提高。

具有高水平的教学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时,通过采煤模型教学,能使学生对采煤专业基础知识学得透彻、稳固,教师利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授课方式,不但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得到开发,而且使采煤专业学科科技人才培养在质量上得到有效保证。由于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以采煤模型教学为手段,使采煤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能够得到不断的提升,使采煤学科的人才培养,教学与科研工作始终处于一种良性循环中。

参考文献:

[1]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的讲话)[R].教高[2005]1号.

[2]孙文彬.构建多层面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教高等建筑教育,2006,15(3):107-111.

教学与科研水平论文 篇4

乌鲁木齐市中小学体育现场课评选报送工作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以乌鲁木齐市各区 (县) 教育主管部门报送的现场课和优秀论文由各区 (县) 进行初步评审推荐;第二阶段, “乌鲁木齐市体育专业委员会” (以下简称乌市体专会) 组织乌鲁木齐市七区一县, 八个分会开展体育教学现场课和优秀论文的评审推荐;第三阶段, “乌市体专会”聘请了19名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 对七区一县分会场推荐上报的优秀体育课和优秀教育科研论文进行最终评审;第四阶段, 乌鲁木齐市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对最终评审推荐的优秀现场课进行跟踪指导。

参加比赛的前期, 通过各区 (县) 进行初评后报送了小、初、高共74节课参评, 其中小学45节占61%, 初中19节占26%, 高中10节占13%, 乌市体专会聘请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在各区 (县) 初评推荐的基础上经评审共评出小学7节、初中7节、高中5节有一定特色的19节体育课进行第三阶段的现场课展示, 主要教材包括技巧、跳高、健美操、足球、篮球、排球、武术等项目。最后, 由通过七区一县的八个分会场选拔出来的3名优秀选手参加全国十四城市第25届中小学体育教学与科研研讨会的体育课堂教学展示。

二、乌鲁木齐市现场课的特点

1.逐渐体现重视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练习积极性较高, 掌握运动技能较好, 运动兴趣也得到了培养, 学习效果有了提高。例如在一节足球课正脚背运球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设计了2人合作的学练方法, 从固定球再到两人一组的行进间正脚背运球, 最后到“运球入门”的集体游戏对所学技能进行了强化练习, 从而使技能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2.重视学生的身体锻炼和科学健身知识的普及。多数体育课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练习, 有些体育课还在课的结束部分安排一定有效的身体素质练习, 尽可能使学生得到全面有效的“课课练”的机会。例如在一节利用体操棒的“搬运”课中, 教师用丰富多彩的搬运方式吸引着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通过三人合作、五人合作搬运等方式, 合理利用器材, 教法手段丰富而有效。

3.体育教师注重教学设计、教材处理、方法手段的选择与运用、课堂评价等方面。乌鲁木齐市第98中学的徐军吉老师在全国十四城市第25节中小学体育教学现场课中采用分层教学法, 运用镜面、背面、侧面示范法, 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动作。上课过程中不断用语言激励学生, 调动学生的学练兴趣, 同时能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在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方面的手段运用较好, 目标达成度较高。

4.学生学习效果和兴趣明显提高, 教师方法手段的使用有效、实用。教师能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学实际需要有目的选择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注重给学生恰当的提示和引导, 学生学习效果较高。教学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紧密围绕主教材进行, 充分利用场地与器材,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学练兴趣。

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有些课的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没有体现学生的性格特点, 课中过于注重纪律的要求;组织教法有待提高;教学目标的表述有些还停留在教学任务的表述上, 不明确、不具体、难以检查评价;有的教学深度不够, 对运动负荷没有具体关注;有些课主教材不突出, 缺乏对教材的研读。准备活动、专门性练习甚至结束部分与主教材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重难点不突出, 缺乏对重难点如何解决的研究;我们也发现一些教师对教材不够了解, 不太熟悉, 不太注重挖掘教材重难点, 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等问题;部分教师对场地器材考虑不足、对课中时间把握上欠缺、课中在时间安排上不合理;也有一些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功底有待提高, 因此, 有待于在今后一个时期不断努力、完善、提高!

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1.开展“单元教学”评比, 绽放体育课堂异彩。今后, 在“乌市体专会”组织的“单元教学”评比中, 更加注重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进一步规范单元教学计划的书写, 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不断总结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体育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与教学实践经验, 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提高乌鲁木齐市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质量。

2.举办“优秀论文”评比, 呈现课改科研成果。今后, 在“乌市体专会”组织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论文评比中, 将进一步规范论文参赛要求, 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研究, 通过实践检验和印证, 达到成果推广的实际价值。

3.进行“教学比武”大赛, 彰显教师技艺风采。今后, 在“乌市体专会”组织的课堂教学大比武中, 将立足课堂教学实际情况, 引导授课教师对教材、对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的确立、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和把握上体现扎实的功底。

教学与科研水平论文 篇5

杨金土,1935年8月生,浙江金华人,1959年于南京农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1978年9月调教育部,历任原高等教育二司科员、副处长、副司长,原国家教委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等职。1989年,杨金土成为原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司的第二任司长。1995年10月退休后,又曾任国家督导团第四、五届国家督学,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七、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委员会顾问,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顾问,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名誉院长,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农大、河北师大、华东师大等高校的兼职教授,2002年被推选担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2007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换届时被改选为该学会顾问。

基于深厚的学术修养、丰富的工作经验与人生经历,杨金土先生不但自己笔耕不辍,相继发表了一百多篇论文,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践中去,在对全国职教科研工作的引导方面体现出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方向感;而他所具有的平和宽厚、治学严谨、秉持公正等特点,更为其增添了一种极强的亲和力,因此在他周围始终聚集着一批热心职业教育科研事业的同志,其中有很多是与他结成忘年之交的中青年学者。当他担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之后,立即提出了本届学术委员会的两项工作目标:一是推动职教科研队伍的建设,尤其要扶持年轻学者的成长;二是推动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从此开始举办的“全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和“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暨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研讨会”,则是实现这两个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杨先生主张这两项活动应该办成专门提供给广大职教工作者特别是中青年学者们开展学术研讨、交流和施展才华的自由平台,因此应该具有更加宽宏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其运作方式需坚持不论辈分、不拘一格、各抒已见、畅所欲言。经过7年来的实践,这两项活动已为其初衷的实现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

本期“名家视线”,我们特将杨金土先生在第三次中青年职教论坛上的发言推荐给大家。如果您正在从事着职业教育科研工作。或者您正想要参与到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中来的话,那么我以为认真阅读和体会一下这篇短文。是很有必要的。也将是大有裨益的。

自从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教育家的任务之后,教育界关于教育家的议论就多起来了。我想,广大中青年教育学者正是我国未来教育家队伍的后备力量。我今天的这个发言也从“培养教育家”这个命题说起。但是,我并不打算议论这个命题本身,而首先说一说我自己学习我国职业教育界部分老一代“教育家”的基本品质和素养所获得的一点心得体会,与各位中青年学者共勉。

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职业教育界,人才辈出,堪称群星灿烂,蔡元培、陶行知、黄炎培、晏阳初、张謇、陈嘉庚、陆费逵、顾树森、李梦鳞、江问渔、杨卫玉等一批职业教育先驱,为中国职业教育思想的传播和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有过丰富的教育实践,而且做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

我学习上述职业教育前辈们的有关材料之后,有如下三点心得:

第一,投身于教育,首先要做一个正直、勤奋、求真、务实的人,要深入人民群众的最底层,献身于事业,献身于祖国,献身于人民。

第二,投身于教育,就要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首先要关注广大平民百姓的生存和发展,努力帮助每一个人成人、成才、成功。

第三,投身于教育,尤其投身于职业教育,在潜心于教育实践的同时,必须以宽宏的视野和独到的眼光不懈地进行理论思考和科学探索。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职业教育实践,无疑是职业教育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职业教育科研也空前繁荣。可是仍然使人感觉到职业教育理论的贫乏,从而导致我们在实施错综复杂的职业教育工作过程中,经常遭遇盲目性和片面性的困扰。譬如教育与经济、升学与就业、社会需求与人的需求、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当前与长远等等关系,每当克服了某个片面性倾向之后,往往又走向另一种片面性倾向。这说明了职业教育理论工作的滞后和当前科研任务的繁重,确实任重而道远啊!然而我们的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环境其本身都存在不少问题,如果不解决好,必将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难以改变滞后于事业发展要求的局面。今天,我仅就职业教育科研工作本身当前需要特别注意的如下几个问题谈谈我的个人看法,其中尚有道理的部分,权与各位共勉,凡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职业教育科研,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胡锦涛同志指出:“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我国职业教育先辈们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是十分丰富的,不仅要珍惜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而且要继承和发扬他们对职业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和科学态度。同时要根据新的形势要求,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敢立潮头,与时俱进,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学术系统跻身于世界职业教育科学前沿阵地,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界的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二、职业教育科研,既要与相关学科渗透,又要保持教育学科的独立品格。

教育同时具有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道德功能以及培养合格公民的功能。教育决不能脱离经济建设,而且要为它服务。但是正如1998年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指出的:“教育不是经济的一个分支。教育过程、教育目标、教育结果或教育产品都不能与经济相提并论。教育实际上具有自身存在的功能,它是社会的一个基本领域。也是社会存在的条件之一。没有教育就没有社会。”教育学与经济学的相互渗透是必然的,但教育学是一个独立的科学领域,不可能用经济学理论解释教育的所有现象。

三、职业教育科研,既要深入实践,又要超越实践。

2007年4月,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新组建的专家委员会成立会上,该社副理事长王佐书同志说的一段话值得思考。他说,评价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要有一条“鸡打鸣”原则,譬如主人6:00起床,你这只“鸡”就应该在5:50打鸣,5:30太早,6:30太晚。但我们有不少科研成果却往往是行政部门已经在研究甚至已经在做的事情,放的是“马后炮”。教育从其本质上说是一种实验科学,离开了实验就很难有真的科学发现。同时必须把实验所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争取在新的实践项目开

始前后提出指导性意见。

四、职业教育科研,必须关注对“人”的研究。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重点强调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正是以人为本。一个自然人的价值,在于其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心灵和各种潜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每个人心灵的觉醒与净化,帮助每个人潜能的充分开发,从而使“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搞科学的人不能忘记这一点,搞教育的人更不能忘记这一点。正如爱因斯坦1931年在对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演讲时指出的:“你们只懂得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在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在你们埋头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五、职业教育科研,要进一步注意研究方法。

一是科学的统计方法。用百分比需有足够的样本量;用平均数要计算方差(随机变量的离散程度);用相关系数要做显著性测定。二是科学的归纳方法。资料的采集、筛选、梳理、分析,论据的归纳、提炼,观点和结论的提出,都要科学、严密,经得起逻辑推敲和实践检验。三是科学的演绎方法。概念是逻辑分析的起点,概念的提出和论证都务必严谨。科学研究不反对引用前人和别人的研究成果,但是要引用有坚实研究基础的、科学可靠的成果,否则一旦你引用的这个成果被推翻,你的结论就自然被推翻。有时候我们会引用某位领导人讲的某一句话作为自己某个观点的佐证,或者作为自己阐述某个问题的起点,都是常见的,无可厚非的,但是务须引得贴切,同样要有科学依据。

六、职业教育科研,要注意文风问题。

好的研究成果还要有好的表达方式。写文章是要给别人看的,写的人要为看的人着想。我们要学习毛泽东、邓小平、黄炎培、陶行知等老前辈的平实文风,使你写的文章、说的话,尽可能让读者看得省力,看了容易明白,要努力做到“深入浅出”,千万不要“浅入深出”。此外,是一种具体说法,就不要随意上升为“××论”;是一种具体做法,就不要随意上升为“××模式”;是一些资料的罗列,不要随意上升为“论文”;是一本情况概述,不要随意上升为“××学”。

教学与科研水平论文 篇6

关键词:科研助理,科研水平,新建省级三甲医院

三级甲等医院( 以下简称“三甲医院”) ,是依照卫生部1989年颁发的《医院分级管理办法》等的规定而划分的医院等级之一。根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三级医院( 病床数在501张以上) 是向几个地区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医学教育、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的医院,按分等评分标准获得超过900分为甲等。三级甲等医院评审考核标准高,要求严,要求医、护、教、研并重,但是新建三甲医院往往受各项经济指标所迫,忽视了科研工作的均衡发展。因此,医院培养和组建一支覆盖各学科的专业科研队伍尤为必要。科研助理岗位制度是一种新型的科研用人制度,科研助理是科研管理部门与临床、医技科室以及科室与科室之间进行科研工作沟通的重要渠道,负责督促、协助科室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以所在省级三甲医院为例,从新建省级三甲医院的科研发展特点出发,呈述聘用科研助理管理制度的探索实践以及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为省级三甲医院科研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1 新建省级三甲医院科研特点

新建省级三甲医院除具有综合性医院科研方面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在地方综合性三甲医院中成为一种普遍的特征,另外一方面成为一种不足甚至劣势,影响和制约了医院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1. 1 业务规模发展迅速,科研基础相对薄弱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新建医院借鉴企业运作方式,在医院管理中注重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的运用,医院的业务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此外,医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主要包括科研课题的立项、高质量论文的发表以及各类科研奖项的获得等,一定程度上受医院业务规模导向的影响,很难随着医院业务量的增加而相应走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可以依托,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处于亟待增长但是又举步维艰的的尴尬境地,不能在短期内对临床业务量的发展形成有力支撑。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新建综合性医院整体健康快速的发展[1]。寻求有效解决办法,突破医院健康发展的瓶颈,是医院领导者和科研管理人员面临的当务之急。

1. 2 科研人才的非专职性,难以形成高素质的科研队伍

医院的工作中心是医疗,尤其是新建的三甲医院,建设和发展初期,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狠抓医疗质量,用高水平的医疗技术为病人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目前国内很多医院既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建制,又不设立专职的科研人员编制; 临床医技人员既要承担日常繁重的医疗任务,又要完成各项科研任务。作为安徽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我院肩负着医疗、教学、科研等多重任务。一般情况下,相当一部分科研课题从课题的设计、申报书的撰写、课题的实施和结题都是由该学科的研究生完成。但实际上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其流动性大,就读时间相对短,不能有效解决科室科研持续发展问题。以上因素构成了医院科研工作的非专职特征,也导致医院缺乏对科研工作应有的重视,以及缺乏一支高素质科研队伍。

1. 3 科研队伍结构不合理,不利于科研创新

作为一所新建三甲医院,其医疗科研人员主要依靠安徽医科大学和第一附属医院,来源单一,结构不够合理,年龄梯次不够科学。随着医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医院人才队伍在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科技创新意识等诸多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医学科技快速发展的要求,低水平、重复性研究较多。其次,医学科研的技术、方法和临床诊疗技术的有机结合和发展,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移植和渗透密切相关,这些方面的不足亦是制约医院科研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2]。

2 科研助理聘用制度的建立和实践

笔者所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8年10月18日正式开诊,经过五年的建设和发展,2010年成功创建三甲医院,2012年在全省率先接受省卫生厅组织的新一轮等级医院评审并顺利通过,2013年代表全省三级医院通过卫计委评审。医院现开放床位1300余张,在院病人1600余人,年门诊量近100万人次。作为一所新建省级三甲医院,为促进科研水平的快速提升,2011年初建设科研助理聘任制度,设立了科研助理岗位,建立和实施了一系列聘用、管理和考核制度。三年的探索实践,科研助理为医院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医院改进科研管理提供了有益启示。

2. 1 科研助理聘用制度的建立

2009年2月27日,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颁布了《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按照公开、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聘用高校毕业生在所承担的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研究工作,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签订服务协议。我院人力资源部汇同科教部于2011年10月共同制定并实施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专职科研人员聘用与管理办法》( 试行) ,把专职科研人员分为三类: 医院引进的高端科研人才、医院招聘的专职科研助理、科室自主聘用的科研助理。医院主要针对第二类的专职科研助理的配备政策、招聘条件、工作职责、薪酬待遇、目标考核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根据我院相关临床等科室的要求和条件,分期分批面向高校和社会公开招聘了12名专职科研助理,其中博士4人,硕士8人。

2. 2 科研助理的管理、使用和考核

对招聘的科研助理,我院采取聘用制的形式进行管理和使用。管理由人力资源部、科教部及相关科室共同负责。人力资源部负责招聘试用、劳动合同、工资福利等人事管理工作,科教部负责科研业绩监督与考核。其基本工资由医院承担,参照同级同类岗位工资标准执行,正式录用后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办理养老、医疗、失业、生育等保险。绩效工资( 奖金) 试用期间由所在科室与医院共同承担,医院承担全院平均奖的50% ,科室承担不低于全院平均奖的50% ,可根据其工作表现和业绩酌情增加。正式录用后由所在科室独立承担,按月发放。发放标准:A. 硕士学历者: 院聘人员以科室平均奖的80% 发放; 岗聘人员以科室平均奖的60% 发放。B. 博士学历者: 初、中级职称者以科室平均奖发放,副高、正高职称者以科室平均奖的120% 发放。

考核分为试用期考核、年度考核和周期考核。分别对任期内的科研项目申报、科研论文和科研发展计划的撰写、中标课题、成果奖励、发表论著进行工作量目标考核。考核不仅和聘期挂钩,也直接和绩效工资( 奖金) 挂钩,基本构建了开放的、流动的专职科研人员聘用和管理模式。

2. 3 科研助理聘用制度的实施成效

2. 3. 1科研助理聘用制度落实,医院科研水平得到提升。医院在快速发展的5年中,承担的科研任务逐年增多,获批的科研课题和发表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见表1、表2。把2010 2013年间全院纵向各类课题立项数、各类论文数目以及聘用科研助理的科室获得立项数和发表论文数目分别进行统计和比较。从表1中可以看出全院纵向课题从2010年的21项增长到2013年的63项,其中聘科研助理的12个科室获得立项数从2010年的5项增长到2013年的28项。表2中说明全院发表各类别论文数从2010年的99篇增长到2013年的291篇。其中先后聘科研助理的12个科室发表论文数从2010年的18篇增长到2013年的100篇,其中尤以SCI源收录论文增长尤为明显。以上数据表明自2011年起通过对聘用科研助理制的尝试,缓解了新建医院科研人员数量不足的矛盾,使医院科研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快速发展态势。

注: 项目数指全院获立项的科研项目数,助理科室项目数指聘科研助理科室科研课题获立项的数目

注: 总数指全院发表各类别论文数,助理科室论文数指聘科研助理科室发表各类别论文数

2. 3. 2优化了科研队伍结构,有利于科研创新。医院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面向社会和高校广纳贤才,快速有效地改善了现有临床医技人员的的学历、年龄、专业技术结构,促进跨学科技术交流和科研创新。

2. 3. 3提高了科研效率,确保项目实施进度和质量。在科研 助理使用中,科室明确要求科研助理不参与临床和教学工作,不参加各种考评,避免受到各种行政事务的干扰,以保证他们能集中精力从事科研工作; 除此之外因为科研助理年轻、学历高,对个人发展空间要求高,其工作热情、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很多时候都比其他工作人员要强。在对聘用科研助理的调研中发现,有其参与的科研工作实施进度明显加快。科研助理主动融入临床科室,融入临床专业技术人员的具体科研工作之中,从课题设计、查找资料、申报课题、开题论证、记录处理实验数据、总结撰写学术论文直至申请成果鉴定、申报成果奖励等环节上能够及时发现、掌握、解决科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项目按照要求顺利进行[3]。此外,医院的中心实验室开放率、仪器设备使用率明显提升,科研成果产出率也大大提高。

3 聘用科研助理制度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3. 1 构建稳定科研助理人才基石,多途径建设高素质科研队伍

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在各项科技奖励政策激励下,临床医生越来越重视科研工作。研究者们承担了大量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为完成高质量的科研任务,科研助理们除了科研管理创新性研究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其组织和协调能力。因此,科研助理既要有相关医学知识,又要有一定的管理才能。在选拨中应充分考虑选拔者的职业兴趣,是否具有高度责任感、事业心,是否有较熟练的专业技能等方面,以评估其综合能力。多途径拓宽科研助理人才来源渠道,构建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科研助理队伍十分重要[4]。

3. 2 宽口径培养,不断提升科研助理的能力水平

科研助理其组织协调、服务保障的对象大多是专家、教授,实际工作中,对科研助理不再是岗位能力导向,而是胜任能力导向。科研助理的工作具体而繁琐,从课题筹划、申报、实施等诸多环节都需要科研助理逐步落实。他们在这些具体工作中熟悉并掌握政策,不断提高能力水平[4]。部分科研助理在高质量完成科研方面的具体工作之外,对其学科领域的前沿情况也有所了解,并且由于长期涉及各学科研究内容,能对相关研究内容方向、技术路线等提出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医院有必要制定并实施科研助理岗位的培训计划,组织短期培训班、进修学习、出国培训、攻读学位等各种方式促进科研助理的岗位培养,更新其知识结构。

3. 3 完善激励、考核机制,激发科研助理潜能

聘用科研助理的实践证明,完善激励政策措施,搭建职业发展平台,建设一支懂业务、精政策、善协调的科研助理队伍需要做出很多努力。科研管理政策性强,活动周期长,科研实施过程中的内外协调、科技攻关都需要科研助理保持良好的持续性。这支队伍有较高层次医学教育背景,如果各自从事其专业业务工作,也可获得成果,现在选择做专职科研助理,兢兢业业为临床一线科技人员服务。医院在考核中如果过分看重其所在单位获得的科研项目数量、科研论文发表数,甚至还要求获得高等级成果及SCI文章数的具体指标等等,可能会导致科研助理工作任务繁重,心理压力大,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5]。鉴于这种情况,一要重视并关心这只队伍,改变“重使用、轻培养”现象,在充分肯定科研助理工作的重要性的同时,医院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条件,关注其思想动态及进步成长。二要在医院的层面上统筹考虑科研助理的发展空间。科研助理的工作业绩体现在其所服务科室科研工作的绩效上,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上,除了其他具共性特征的考核指标外,应赋予其所在科室的科研绩效指标。三要采取激励措施,在年终评奖评优设立“优秀科研助理奖”,以提升其职业荣誉感,促进他们在科管助理岗位上学习、研究的热情。

3. 4 协调科研助理和临床医生科研关系,充分实现合作共赢

教学与科研水平论文 篇7

1 护理队伍状况与需求调研结果

1.1 护理人员岗位与学历情况

自制调查问卷, 了解长沙、株州、湘潭 (简称长株潭) 5家医院的医生、护士及管理者 (共148人) , 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学历层次需求的认识状况。采用SPSS10.0软件处理数据, 用率进行统计描述, 结果见表1。

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对护理人员的培养要求和《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可知:护理从业人员将从传统单一的临床护理走向社区护理、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等岗位。同时, 根据就业岗位的不同学历层次要求, 临床护理岗位对护理人员的学历要求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 管理、科研等岗位对学历要求更高。

1.2 医护比与护理人才需求情况

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 湖南省每千人口卫生人员数、医生数、护士数 (3.62、1.51、1.19) 低于全国 (4.15、1.75、1.39) [6]平均水平。医护比虽然呈逐年增高态势, 但尚未达到卫生部医护比例1∶2的推荐配置[7]。护理人员的相对不足, 不符合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 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 影响了医疗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也反映出卫生人力资源结构仍存在重医疗、轻预防, 重医生、轻护士的问题[6]。这就需要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及素质[8], 强化护理科研与管理力度。

2 护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2.1 护理人员学历与职称需进一步提高

据卫生部统计:截至2010年底, 全国注册护士总数为204.8万人, 比2005年增长了70万人, 长幅达52%, 每千人口护士数从2005年的1.06提高到2010年的1.39, 医院的医护比由2005年的1∶0.97提高到1∶1.16, 公立医院中, 三级医院医护比达到1∶1.36, 二级医院达到1∶1.12, 可以看出, 医院医护比倒置现象得到扭转[5]。但目前, 我国护理专业本科 (第一学历) 毕业生占全国护理人员的0.26%[9], 临床上具有副高职称的护理人员仅占5%左右, 远远满足不了开展护理科研的需要。

2.2 临床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相对薄弱, 获得的支持相对较少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随着护理人员学历层次的提高, 其科研能力也逐渐增强 (见表2) , 但护理科研主要以参与医学项目为主, 这与高学历层次、高级职称的护理人员长期从事繁杂的临床护理工作有较大关系[3], 体力的耗竭、科研意识和财力物力的缺乏, 使他们很难获得有效的科研支持。《中华护理杂志》的投稿统计也佐证了我们的调研结果:80%的退稿是由于重复选题和选题不新等原因[10], 而具有独创性的稿件不到10%[11], 说明护理人员在护理科研信息的获取上还存在盲区。

3 建立双导师制, 协同创新, 推进护理事业发展

我院针对调研统计现状, 深化校院合作模式, 同时探索出以医带护的双导师制并取得一定成效, 介绍如下:

(1) 紧紧围绕长株潭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 完善学校与医院深度合作机制, 建立学校—医院专业共建模式, 构建“两级合作”体制, 建立学校与医院双专业带头人、课程双负责人、教师双岗轮换制, 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良、专兼结合的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以临床护理为基础的信息化、共享型、开放式的合作基地;合作共建集教学、科研、服务、管理于一体的特色化社会服务体系, 提升护理教育、临床服务、护理科研与管理水平, 服务民生事业、服务两型社会。

与地方医院合作共建护理科研管理机构: (1) 成立护理科研领导小组。由医院护理部主任和学校护理学教研室主任领导大科护士长与学校护理学教师组成的临床护理科研领导小组, 主要做好年度护理科研规划、课题立项、开题论证、中期检查, 指导科研实施, 并组织完成科研课题的结题和成果申报。 (2) 组建护理科研管理小组。大科护士长与学校教学骨干任组长, 带领各科护士长及学校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 针对临床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3) 组建护理科研课题小组。由科护士长任组长, 带领3~5名高学历 (本科以上) 、高职称 (中级以上) 护理人员和学校教师针对临床实践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拟定科研课题, 并上报护理科研管理小组[12]。

(2) 护理人员主持或参与临床护理科研项目时, 应注意加强学科间的渗透, 取长补短, 促进跨地域合作, 加强协同创新、争取申请到国家重大课题, 从根本上解决研究方向和研究经费缺乏的问题。

(3) 除了医学院校和医院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 对护理科研给予政策倾斜, 加大投入力度外, 还要呼吁政府科研管理部门加大对临床护理科研的支持力度, 真正有效地推进临床护理科研与管理工作。

总之, 护理学的发展将会改善缺医少药、护患纠纷频发的现状, 为民生工程、护理教育与护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婧哲.用行动实现人生的价值[J].现代护理报, 2006 (2) :27.

[2]Kajermo K N.Perception of research utilization[J].J Adv Nurs, 2000, 31 (1) :99.

[3]马玉芬, 赖小星, 高宇, 等.临床护理科研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 (9) :89-92.

[4]陈丹.加强护理科研管理提高护理科研水平[J].全科护理, 2011, 9 (1A) :65-6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我国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EB/OL].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yzs/s3594/01105/51604.html, 2011-05-1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0/indexch.html, 2011-12-01.

[7]罗一.重庆市巫山县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状况与配置效能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 2009.

[8]胡敏, 郭海, 孙振球, 等.1997—2008年湖南省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状况的动态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1 (9A) :2926.

[9]徐红.我国护理科研的障碍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1999, 14 (6) :6.

[10]谢贞.如何从护理期刊中获取论文写作信息[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8) :671-672.

[11]程金莲, 韩世范, 李萍.医护人员发表论文的引文浅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8 (14) :511.

教学与科研水平论文 篇8

一、促进远程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 做好发展规划, 加强组织领导

发展远程职业教育, 首先应做好发展规划。在规划的制订上, 应深入了解各地区、各行业、各群体的职业教育需求, 准确把握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科学定位远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和目标。制订规划时, 要把远程职业教育的开展情况作为衡量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 并纳入到职业教育的办学评估指标体系。在规划的形式上, 可采取阶段性发展规划与年度业务计划相结合的模式, 在阶段性发展规划中明确阶段性发展目标和措施, 在年度业务计划中对阶段性规划的成功做法进行延续, 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创新。[2]加强对远程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 成立由各级教育、财政、信息化、社会保障等部门共同建立的远程职业教育领导机构, 负责对远程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领导机构下设专家组, 对制订远程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咨询, 对制订相应的技术规范提供专业指导, 并受领导机构的委托开展远程职业教育的评估工作。

(二) 完善基础设施, 加强信息化建设

远程职业教育以信息化为支撑, 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信息化建设对于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应大力加强数字校园、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和终端设施普及,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学习方式、实践模式、教学管理等的有机融合。在信息化建设上, 应紧紧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动向, 将代表信息技术最新发展成果的云技术、大数据等引入远程职业教育领域, 并根据当前移动终端日益普及的现实, 大力开展移动学习模式。加强技术应用, “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的深度结合。”[3]值得一提的是, 在远程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上, 不能仅关注于教学设备、学习平台等“硬件”设施的投入, 更应着眼于技术、策略等“软件”方面的提升。[4]

(三) 创新办学模式, 加强合作办学

在合作办学上, 除应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外, 还应根据各类学校的特点, 进行优势互补, 充分发挥其在远程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当前, 远程职业教育主要由以下三类主体开展:一是各级电大开展的远程职业教育, 二是各类职业院校开展的远程职业教育, 三是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开展的远程职业教育。上述主体中, 电大具有丰富的远程教育经验、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势以及完善的办学体系优势。在办学体系上, 形成了“中央电大 (国家开放大学总部) ———省级电大 (国家开放大学分部) ———地市级电大 (国家开放大学地方学院) ———县级电大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中心) ”四级办学体系, 并成立了相关的行业学院和企业学院, 可以将教育延伸到基层, 能够有效的满足广大偏远地区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在一些电大与职业院校合并后, 已开展了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的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为进一步开展远程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因此, 在办学模式上, 可采取电大与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合作的模式, 将电大的远程教育和办学体系优势与职业院校的学科专业优势以及职业培训机构的机制灵活、适应市场的优势相结合, 从而促进远程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四) 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标准化建设

质量是远程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在教育质量的提升上, 首先, 成立由来自于教育主管部门、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院校、研究机构、培训机构、行业、企业等单位人员组成的远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构, 负责质量标准的制订、办学质量的监管与评估。同时, 就改进办学质量问题提出指导和建议。其次, 实施规范化管理, 开展远程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技术标准、课程内容标准、实践技能标准、评价标准等标准化建设, 以引导其规范、有序发展。再次, 为充分发挥各类远程职业教育实施主体的能动性,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应在职业培训项目的开展以及课程的开发等环节引入招投标等竞争机制, 并将各远程职业教育机构学员的就业率、产业部门的满意率等指标作为确定教学质量评估等级并据以拨付教育经费的重要依据。[5]

二、远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一)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远程职业教育教师除应具备传统职业教育教师的“双师型”要求外, 还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概言之, 远程职业教育教师应当具备以下三种能力:学科专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学科专业能力, 是指拥有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和深厚的理论底蕴, 学术敏锐性强, 能够及时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并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 是指具备本学科专业实际工作岗位所要求的操作技能, 实务能力强, 实践经验丰富, 能够较好的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工作实际;信息技术能力, 是指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等终端设备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具备开展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能力, 信息素养较高, 信息意识较强, 能够及时掌握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并能应用于日常教学、科研之中。

(二) 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

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上, 采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模式, 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学科专业优势、行业企业的实践实训优势以及专业计算机公司的信息技术优势, 开发出内容系统完整、形式新颖、职业特征突出、针对性强的优质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的协作开发机制, 充分发挥各院校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突出课程的技能特征, 实现优质资源的集中化和共享化, 避免简单的重复建设。通过课程的招投标等形式, 实现课程竞争上网, 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及时进行课程内容的更新。[6]优质网络课程的开发, 是远程职业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的核心。远程职业教育网络课程应以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为目的, 坚持就业导向, 建立起以实践练习为核心的包括学习管理、学习内容、学习资源、交流讨论、评价反馈等在内的模块体系。[7]

(三)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远程职业教育的重点, 同时也是难点所在。远程教育因其教学的时空分离性, 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开展。为解决远程职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上的困境, 可采取“虚拟”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 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 开发专业实训软件、工作过程模拟软件, 并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 联合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从而构建起全方位的基于网络的模拟实践环境, 以弥补远程教育在实践环节的不足。其次, 由于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具有很强的现场性, 单纯的网络模拟缺乏真实、直观的体验, 很难保证技能训练的时效性, 因此可采取远程模拟与现场体验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形式, 通过在校园里实训、在企业现场实习等途径, 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实践体验。[8]

三、远程职业教育科研水平的提升策略

(一) 突出研究重点

学者们对远程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 对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机制的研究; (2) 对远程职业教育教学运行机制的研究; (3) 对远程职业培训的研究; (4) 对远程职业教育教师职业技能的研究; (5) 对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研究; (6) ) 针对特定群体的远程职业教育的研究; (7) 针对特定行业的远程职业教育的研究; (8) 对国外远程职业教育的研究。当前, 远程职业教育的研究重点在于:一是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研究。虽然学者们对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机制进行了大量的探讨, 但多数还仅停留在“远程教育+职业教育”的视角, 而对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的研究则明显不足, 很少有针对远程职业教育的内涵、本质、功能、机制等深层次理论问题开展研究。[9]二是远程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研究。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实践教学环节在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无疑处于核心地位。然而, 由于远程职业教育基于网络开展, 而实践教学又具有很强的现场性, 需要实地体验, 因此远程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机制的有效建立和完善一直是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 亟待加以解决。三是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研究。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需要大量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10]的新型职业农民, 远程职业教育超越了时空限制, 可以将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输送到广大农村地区, 有效解决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师资不足、教育资源匮乏的困境, 并能够有效地破解生产与学习之间的矛盾。开展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 体现研究特色, 完善研究方法

在远程职业教育的特色研究上, 应遵循以下两项原则:一是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原则, 二是体现信息化最新发展成果的原则。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 是远程职业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 应着重加强对远程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 以及特定行业开展远程职业教育的具体对策研究。信息化是支撑远程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应鼓励“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软硬件产品和服务方案等方面的研究”, “加速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融合的研究, 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数字化软硬件产品和服务。”[11]

信息化既是远程职业教育研究的对象, 同时也是开展远程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手段。应将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引入远程职业教育研究之中, 并通过样本调查、定量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 增强研究过程的客观性和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摘要:提升远程职业教育教学科研水平, 既要有总体的发展思路, 也要有具体的实施策略。应从做好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创新办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总体促进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 并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以及突出研究重点、体现研究特色、完善研究方法等具体方面提升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水平。

关键词:远程职业教育,教学,科研,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1][9]李裕琢.远程职业教育研究文献综述[J].林区教学, 2014 (08) :15-17.

[2][4]武希迎, 李兴保, 胡凡刚.灵活学习:澳大利亚远程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战略[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02) :57-62.

[3]《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5][6]李振亭, 刘彦华, 刘华威.澳大利亚远程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02) :104-106.

[7]郭玉娟, 袁晓斌.就业导向的远程职业教育网络课程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9 (02) :59-61.

[8]朱金兰.美国社区学院中的远程职业技术教育[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11) :12-13.

[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教学与科研水平论文 篇9

关键词:高校,团队创新环境,综合评价,协调度水平

1研究的意义及主要文献综述

1.1研究的现实意义

我国高校在自身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中,在创新提升方面存在问题较多,如往往采用盲目、粗犷的方式提升创新能力、一味引进核心专家或者加大科研投入等,对于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效果不明显, 归根到底是没有找到对应该校的核心提升点及问题的症状所在,没能对症下药有效地提升其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科研团队创新环境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个别高等院校有提升创新能力的意识, 但是往往由于对自身科研团队创新环境认识不清, 缺乏系统性研究,不了解其创新环境与科研人员创新绩效间的协调关系,盲目地通过人才引进、增加科研设备等方式进行创新能力提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然而实施效果却事倍功半,起不到明显的效果, 往往不能有效调动创新人员的积极性[1]。本文试图根据不同高等院校的特点,分析其创新环境与其科研人员绩效水平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而分类别地总结不同类型高校的创新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与建议。

1.2研究的理论意义

目前我国对高等院校创新能力的研究较为系统, 已经对高校创新能力有了较为明晰的界定,对其组成结构也有了较为清晰的阐述,相关学者也从各个角度、利用各种论证方法对高校创新能力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找到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对于高校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能力的概念界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创新能力绩效评价等方面[2]。

1.2.1创新能力概念综述方面

目前,对于高校创新能力概念的界定主要从3个方向介入,一是在创新能力概念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的特点推演出高校创新能力的概念。如张体勤指出: 高校学术创新团队的能力是指高校创新团队在创新过程的状态及最终产出物的数据总和。另一种是根据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的特点进行总结得出的高校创新能力的概念。有学者认为高校创新能力主要包括6个方面: 战略目标、学术带头人、成果、人才、成熟的平台、多种信息渠道,由此总结出高校创新能力是高校团队管理和健康发展的核心。第三种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的概念界定。如朱少英等借鉴刘惠琴等的研究,将高校团队创新环境界定为团队创新行为与成果的提高,认为二者是评价创新能力的基础[3]。而本人认为,高校创新能力就是高校科研团队系统有效运作的过程。高校创新能力应该是一个系统,应该将其放在一个系统中进行研究与分析,从中找到系统运行的关键点,进而进行创新能力提升。

1.2.2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关于高校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 一方面是通过假设提出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一般是先提出假设,再通过问卷数据计算与处理进行假设检验,进而证明假设成立。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刘惠琴等,其在文献分析及访谈的基础上提出5项影响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的假设,并借助660份问卷调查进行假设检验, 检验的结果是创新气氛、领导及科研人员行为、能力、组织内部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 另外还指出创新气氛及领导科研人员行为与能力对创新能力的影响较高。还有一部分学者是就某一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上述分析。如有的学者认为高校科研团队网络结构特征对创新能力有影响,从咨询网络密度、情感网络密度及咨询网络中心性3个方面论证了其对创新能力的关系[4]。另一方面是通过国内外学者对高校创新能力的研究系统地提出高校创新能力体系的影响因素。有的学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指出创新气氛对高校创新能力存在影响,并进一步指出创新气氛中的4个因素———教师的风格、参与的保障、认同的目标及追求创新与支持对创新的能力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教师风格与参与保障主要影响着知识创新能力[5]。有的学者借助输入—过程—产出的系统结构模型提出影响高校创新能力的4大影响因素,包括: 个人因素、团队管理因素、环境因素及过程因素,并指出个人因素与团队管理是输入,在过程中受环境因素影响产出创新绩效,并将绩效结果反馈到输入。

综合上述分析,本人认为影响高校创新能力主要有4个因素,第一是个人因素,包括个人学习能力、专业基础知识能力、个人素质能方面; 第二是环境因素,包括团队创新气氛、知识共享程度、沟通顺畅程度、跨界合作环境等方面; 第三是组织环境,包括组织授权度、组织合作度等方面; 第四是制度因素,包括创新奖惩制度、创新培训制度、创新绩效制度等。

通过对高校创新能力的研究综述中发现,目前关于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较多,关于提升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2研究工具

2.1创新环境综合水平评价问卷

对于团队创新环境量化分析的表格采用凌建勋[6]研究采用的问卷。其问卷共有4个层面23个项目,其中,远景目标部分包含9项目,分别是: 同事认可团队既定目标,同事清楚团队预定目标,团队同事预定的目标可以实现的,明确自己的预定目标,团队目标的现实意义,自己认同团队预定目标, 同事致力于团队目标,团队目标值得自己奋斗,团队预定目标的社会意义; 团队支持包含6个项目, 分别是: 努力分享信息,创新提供实际支持,以创新的视角对老问题,愿意分享资源,合作尝试新的方法,彼此互相帮助; 任务定向包含4项目,分别是: 敢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更好地努力弥补不足,集思广益,追求更好的绩效; 互动频率包含4各项目,分别是: 所有人相互影响,保持私人接触,商务沟通,经常互相交流。

2.2科研人员绩效量表

本文所指高校科研人员绩效共含6个维度,包括: 工作业绩、科研项目、工作态度、工作能力、 个人素质和沟通能力。其中,工作业绩包括完成科研工作的数量、完成科研工作质量、按时科研工作的完成情况、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及完成后的工作是否需要改进5个方面; 科研项目包括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中的参与情况、所负责的科研项目进展情况、所负责的科研项目中创新情况及科研人员对项目贡献度情况4个方面; 科研人员工作态度包括科研人员组织纪律情况、对待工作的敬业情况、科研人员的责任心、科研人员对组织忠诚度、科研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及科研人员在团结中的协作能力6个方面; 工作能力包括科研人员个人理解力、对工作事物的决策力、对工作的计划能力、对于科研项目的创新能力、对于项目事项的沟通与协调能力、项目沟通过程中的表达能力及对于团队安排工作的贯彻与执行能力7个方面; 个人素质包括科研人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程度、专业知识积累与应用程度、 外文文献的翻译与应用程度、对于项目所需技能掌握程度、对待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所主持参与项目的相关经验及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自我开发程度7个方面; 沟通能力包括在科研工作中互相影响程度、 与团队其他成员之间联系程度及在科研项目过程中对公事事物的沟通能力3个方面。

3相关分析评价指标的确定

3.1团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前文的研究内容,结合本文研究需要及指标数据的获取情况设计问卷,并根据问卷内容整理构建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高校团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共分3级,其中,目标性指标1项,二级评价指标4项,三级指标23项,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3.2科研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关于科研人员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主要是通过对调研高校科研机构人力资源部门所提供的科研人员考核信息整理而得。由于各个高校的考核指标分类不同,因此选取共性考核信息内容并通过专家访谈形式构建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分3级,目标性指标1项,二级指标6项,三级指标18项,具体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4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综合水平评价

4.1科研人员绩效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4.1.1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网络、实地调研及专家专访等形式走访了82所高校,根据其科研团队特点,分为应用类创新团队、理论研究类创新团队两大类。

4.1.2数据获取

通过网络电子问卷回收、现场问卷填写及专家访谈的形式,共发放287份问卷,有效收回266份, 经过整理筛选得可供研究分析213份。将高校细分为14类,包括行政管理类A1、人力资源管理类A2、 艺术类A3、战略发展类A4、财务管理类A5、质量管理类A6、战略研究类A7、经营商贸类A8、技术设计类A9、信息工程类A10、公共关系类A11、技术科学类A12、营销类A13、竞技管理类A14。科研人员绩效指标打分按照回收问卷的情况,根据问卷结果总结分析,参考专家意见,综合打分如表1所示。评分等级分为 “5,4,3,2,1”,根据高校在同类学校中科研人员单项指标的优劣程度进行打分, 如 “科研项目”如果为国家级重点项目,则为最高的评分,即 “5”分,最差的为 “1”分; 再将同类学校各个高校的评价情况通过加权平均进行整理, 使得同类高校间指标具有可比性。由于文章篇幅有限,这里仅列出部分分析数据及计算结果,具体分析数据及计算结果不一一列举。

4.2团队创新环境综合水平指标体系

由于团队创新环境指标的计算是通过问卷调查直接打分计算,因此,其原始数据值经过统计整理后得到。各类高校优势明显的为 “5” 分,较为明显为 “4”分,依次为 “3,2,1”分。

4.3科研人员绩效与团队创新环境综合水平计算

4. 3. 1计算方法

目前关于综合评价的相关测算方法较多,本文所评价的指标包括主观指标的不可量化与客观指标的不可量化,结合该特点选择熵值法来确定团队创新环境综合水平[7],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对标准化后的数据序列进行规范化处理,即:

其中,Pi为标准化后数据; yi为原始数据; n为子系统内同层次的指标数; i为子系统内同层次的指标序数。将原始数据带入公式 ( 1) 中,计算后结果如表3所示。

计算指标的熵值:

式中,Sj为熵值; n为子系统内同层次的指标数; Pi为标准化值。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计算指标的信息效用值:

式中,dj为指标信息效用值,Sj为指标熵值,j为子系统内同层次的指标序数。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式中,Wj为指标权重值,dj为指标信息效用值,m为子系统内同层次的指标数,j为子系统内同层次的指标序数。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4.3.2综合水平计算结果

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创新环境综合水平进行评价[8],将标准化处理的各个指标数据与上述所求的权重代入相关公式中,得出高校团队创新环境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有关科研人员绩效综合指标的计算与团队创新环境综合水平相同,具体的计算过程这里不一一列举,只给出计算结果如表7所示。

5协调性水平分析

为了更为清晰地分析团队创新环境与科研人员绩效水平关系,本文选用协调度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协调度是在效益理论与平衡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计算的结果可分析多个指标间的最大复合效益。协调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为系统协调度; X为团队创新环境; Y为科研人员绩效水平。用平均指数代替综合指数, 对C进行标准化处理,即:

其中k为调整系数 ( k = 4) 。式中协调度C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在绩效水平与创新环境子系统的综合水平达到一定水平Xi+ Yl= c时,Xl× Yl达到最大值。可以说,只有当Xi= Yl时,Xl× Yl的数值能够达到最大值,表明绩效水平和团队创新环境综合水平子系统达到最协调,即C = 1。协调等级的划分如表8所示。

5.1协调水平的度量

协调度是衡量绩效水平与创新环境水平是否协调关系的关键指标,通过该指标的分析可以评价两者协调程度进而分析两者之间的健康程度,从而对高校创新水平的提升提出指导建议。但是协调度只能反映出二者之间的协调程度,不能反映二者之间的发展程度与水平。例如当团队创新环境水平与绩效水平子系统综合评分均为相同值0. 1时,其二者之间的协调度仍为l; 同样,当两者综合评分均为0. 9时,系统的协调度仍然为l。由此可见上述二者协调度均是1,然而二者的综合水平明显不同。因此,通过协调度与绩效水平、创新环境水平进行系统综合,构建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指数D,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F为团队创新环境与科研人员绩效水平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 C为团队创新环境与科研人员绩效水平的协调度。协调等级的划分如表9所示。

人员绩效综合水平与团队创新综合水平数据代入协调度计算公式中得到协调度,如表10所示。

注: 行政管理类 A1、人力资源管理类 A2、艺术类 A3、区域发展类 A4、 财务管理类 A5、质量管理类 A6、战略研究类 A7、经营商贸类 A8、技术设计 A9、信息工程类 A10、机械工程类 A11、技术科学类 A12、营销类 A13、竞 A14

5.2计算结果分析

经过协调水平的计算,可以得出更为客观地反映出人员绩效与团队创新环境的协调关系。被调研高校的科研机构人员绩效与团队创新气氛的协调水平整体高于0. 5,从行政管理类A1到技术设计类A9,协调水平在上升,其中信息工程类A10、技术科学类A11协调水平最高,高于0. 9,属于优质协调水平; A11后的高校再次呈现背离趋势,协调水平开始下降。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校科研人员绩效与团队创新环境的关系整体比较协调。为了更清晰地分析高校科研人员绩效与团队创新环境的协调关系,对科研人员绩效中对团队创新环境关联度最大的2个因素———科研项目与工作能力进行协调度分析,分析其与团队创新环境的协调关系。对于两者与团队创新协调度的计算与上述分析相同, 碍于篇幅有限,这里不列举计算过程。

5.2.1科研项目与团队创新环境协调性

从科研项目与团队创新环境协调度计算结果 ( 如图3) 可以看出,在被调研的14类高校中,科研项目与团队创新环境最为协调,也就是说团队创新环境好的高校有助于提升科研项目的质量与水平, 进而刺激科研人员的工作绩效水平,促进高校创新能力水平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同样,其科研人员的高绩效工作也反过来促进了团队的创新环境的提升。

从图3中还可以看出来,信息工程类、机械工程、技术科学类高校的团队创新环境与科研项目的协调程度均很高,而行政管理、艺术类、人力资源管理等类创新研究与应用较少的高校其科研项目与团队创新环境协调性不高,大部分是因为高校有较多的科研项目但是该类科研项目不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潜力与激情、 不利于科研人员的沟通交流、不利于科研人员的能力提升,即使完成效果相对较好,但对其团队创新环境没有明显提升作用,进而不能形成良性循环系统,抑制了该类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

5.2.2工作能力与团队创新环境协调度

通过对工作能力对团队创新环境协调度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工作能力与团队创新环境的协调度和科研项目与其的协调度变化规律大致相同,两者间的协调关系逐渐下降,其中行政管理类高校仍是最低。如图4所示。

究其原因,是由高等院校的性质所决定的。我国高等院校的科研型团队和技术试验与应用型团队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来源,这些高校的创新环境与工作效率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而类似文史、行政管理、艺术类等高校,对创新的要求不高,其科研人员的工作绩效主要是体现在技术与科 技应用方面的工作,其创新与工作的关系不大,因此两者的协调度和协调性不高。

5.2.3意见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结果,结合国内外高校团队创新能力提升的经验,对于提高高校团队创新能力应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是硬环境方面,应根据各类高校的特点有选择地提升科研项目的类型,在科研项目的选题上注重其与创新环境的关联性。在支持科研团队进行科研项目申报同时严把质量关,使得科研项目申报不仅注重数量还要注重质量,更要注重考虑其与创新环境间的协调关系,促使两者之间形成好良性循环[9]。转变项目申报的审核观念与考量指标,融入创新环境建设审核指标。对于有利于创新环境建设的科研项目要加大相关投入和激励制度支持[10]。 优化科研团队环境,搭建优质创新环境平台,在提升创新能力与绩效的同时提高高校的团队创新环境水平[11]。

教学与科研水平论文 篇10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实验条件 科研水平

实验设备是高等学校开展科研的重要保障和物质基础,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必须有效的配置先进的实验设备。但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在大型实验设备管理和使用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大部分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偏低,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高校应合理有效地使用和管理大型实验设备。本文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的实验室管理为例,介绍国外大学是在利用实验条件全面提升科研水平的成功经验,最后针对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提出几点思路。

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在实验室建设和科研仪器管理方面的成功例子

1.强化实验安全培训、保证科研持续有效的进行

安全重于一切,生命高于一切。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对所有的新生进行实验安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自身安全、化学药品的正确使用、突发事故的紧急处理等。培训完后进行考核,成绩必须在90分以上方可通过考试。在所有的实验室安装摄像头进行实时监控,对违反实验室安全条例的实验人员进行警告、通报批评以及强制再进行安全培训。除此之外,学院负责实验室安全的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排除,从而保障实验室正常安全的运行。

2.完善的网上预约系统和相应的培训机制

将学院的公用设备统一管理,建立网上预约系统,每个学生独立操作实验仪器,但是在操作之前必须进行相应的仪器操作培训,经设备管理人员考核通过后方能独立操作。仪器设备操作实行“由低到高”的原则,例如说扫描电镜,必须先操作一般的扫描电镜,当操作时间累积到相应的时间后方可申请进行更加高级的仪器,在操作仪器之前同样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实行人性化管理,正常工作日实行正常价收费,非正常工作日实行半价收费,充分发挥了实验仪器的利用率。

3.完善的药品供应渠道和良好的废液处理措施

药品的种类和纯度对实验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必须建立完善的药品供应渠道。为此学院设有专门的储存室,必备常规的化学药品和实验耗材,实验人员只需网上进行订购便可直接到储存室去领取,实验药品实行统一采购和存放,避免了实验药品混乱等问题。建立良好的废液处理措施,对于实验过程中所产生废液分明别类,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有效地避免了化学污染,实现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快乐星期五

良好的实验环境是开展实验、取得可信可靠的实验成绩的前提,为了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实验条件和团队互动良好的工作氛围,可以把每个月的最后一个礼拜五确定为“Happy Friday”,督促实验人员进行大扫除,搞好实验室卫生和团结。

二、国内地方高校实验室仪器管理的几点建议

1.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和仪器开放制度

地方高校在实验室管理和仪器开放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一方面仪器设备操作人员埋怨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仪器操作上面,没有时间做科研;另外一方面科研人员埋怨样品的测试结果与自己想要的实验结果相差甚大。地方高校的这种仪器设备管理模式造成了科研人员与实验人员完全脱离。为此,地方高校应该借鉴国外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安全培训,将大型公用设备统筹管理并建立网上设备预约制度,让科研人员和学生参加到仪器设备的实际操作中来,增大实验设备的开放程度,最大限度的发挥实验仪器的功能。

2.加强大型仪器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作为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得操作,还要熟悉仪器的工作原理。地方高校普遍纯在的问题就是实验人员对所负责仪器的原理不熟悉,只知道简单的操作,对仪器原理知道得很少有些甚至是一窍不通,因此,必须加强实验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并进行相应的考核,考核通过方可管理仪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验仪器操作人员必须非常熟悉自己所负责管理的实验仪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仪器的功能。

三、结束语

地方高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起了相应的教学和科研条件,需要有效借鉴国外相对比较成熟的实验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优势特色,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加大仪器的开放,提升实验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充分有效地发挥科研仪器的利用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服务于科研。

参考文献:

[1]高俊敏,袁荣焕,刘元元.加强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管理,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9):173-175.

[2]袁慧芬.建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探讨,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2):121-124.

教学与科研水平论文 篇11

我们在从事农业科学工作中, 在农业科技推广和科研成果转化两个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但在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有关环节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明确这些问题的现状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措施对工作的进一步顺利开展十分必要。

1 农业科技推广和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与问题

1.1 重科研轻推广

由于当前科研单位职称的晋升、绩效的奖励主要以科研成果的考核为主, 因此科技推广人员受困于出成果难、升职称慢, 科技推广工作普遍存在“走过场”、“忙应付”的情况。

1.2 支持少经费缺

目前, 科研单位普遍存在对科技推广工作关注少、经费投入力度小的情况,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1.3 机制旧步调懈

近几年的科技推广工作中, 科技示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 而我们大部分单位缺少与涉农企业联合进行科技成果推广的想法。与这些企业联合, 恰恰可以快速有效地推广我们的科研成果, 使其尽快形成产业化。

1.4 成果闲市场远

一部分科研成果是为科研而“科研”出的成果, 在应用到生产时便缺乏价值, 市场认可度低, 审定过后就束之高阁。以上问题便是由科研与生产脱钩, 科技与市场脱节造成的。

1.5“包装差”“不说话”

“酒好也怕巷子深”, “老王卖瓜也需夸”。现在我们一部分科研单位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很多, 但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成果的包装欠丰满、对技术的宣传较缺乏, 很少有人了解这些成果。

1.6 少帮手缺伙伴

科研成果的推广离不开行政手段的支持, 目前一些推广活动缺乏相关行政部门的协调, 使推广效果大打折扣。

1.7“孩子娇入园难”

一些科研成果具有一定的区域性, 它只是适宜某个区域的优秀品种, 这就需要我们的科技推广人员及时地、全面地、深入地调查市场, 准确地的寻找到目标切入点。

2 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措施

2.1 综合规划科技推广战略

根据农业科技领域的门类和研究方向特点, 深入生产、实际调查, 根据当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 突出重点解决生产中的重点问题。

2.2 建立科技示范区

要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区的作用, 把它办成科研单位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平台。将科研单位各所的科技成果定期展示, 邀请山西省以及全国各地涉农部门、农口企业的领导参加、观摩, 并在各地建立二、三个展示分中心。在建立展示中心方面, 广东省农科院做到了全国前列, 可以借鉴学习他们的经验。

2.3 召开新品种交流会

在科技示范区展示过程中, 适时地召开新品种、新技术交流会, 吸引全省、全国的同行及相关人员参加, 再次扩大影响, 从而提高科研单位新成果推广的力度。

2.4 统一组织参加全国性的新品种展示新技术发布活动

这些活动有利于增加经费支持, 将科研单位的新品种在全国有偿展示、宣传, 还可以增加其知名度。

2.5 制定或修改有针对性的考核措施

应用性研究科研人员要参与配合科技推广工作, 其职称晋升、任务指标考核要与科技推广工作挂钩, 以促进科技人员多实践、多了解市场, 以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育种目标与育种思路。对于专门的推广科研人员, 应在职称评定、晋升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建议制定专门的推广人员考评体系。

2.6 将科技推广与加工企业密切结合

在农业产业链中, 产后加工企业对于新品种、新技术的认知程度高、接受快, 科技推广工作通过与该类企业联合, 形成科研—企业—农户的体系, 以企业订单的方式, 增加农民使用新成果的信心, 从而使新成果可以更快地得以推广。如对于高粱新品种的开发, 山西省高粱所采取与企业联合的形式, 通过与汾酒厂等酿酒企业的联合, 与酿酒企业签订酿酒专用高粱基地合同, 使高粱新品种出酒率高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 推广面积迅速增加。甜糯玉米开发紧紧抓住了大型鲜穗加工企业这个龙头, 利用其种植基地推广新品种。只要企业高层认识到的好品种, 企业采取订单形式直接进行大面积推广, 缩短了推广周期, 见效非常快。

2.7 树立集约化经营典型

结合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鼓励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的精神, 可选择一些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种植企业承担新成果的试点工作, 为土地流转到少数人手里时进行科技推广工作积累经验、树立样板。而对于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种植企业, 鼓励其走无公害生产、绿色食品认证的道路。通过对其种植产品进行相关认证, 树立品牌优势并以此为典型予以推广, 以适应当前对绿色食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2.8 鼓励科研组参加全国新品种的审定推广

一些新品种不一定适合本省区域种植, 但适合在某个特定区域推广, 因此将此类新品种大量参加外省的示范试验, 进行外省的审定推广, 加快推出新品种的速度。

2.9 加大农科院科研形象和科技成果的媒体宣传度

建立科研单位科研形象和科技成果宣传平台, 充分发挥电视、电台、网络、期刊、报纸的宣传作用。加大科研单位科技活动、科技新成果发布的新闻宣传力度, 是提升科研单位科研形象和知名度的有效手段, 尤其要重视科研单位网络的宣传作用。网络宣传有范围广、成本低、时效快、受众多的特点。充分发挥其优势进行科技形象、科技成果宣传, 特别是以图像、视频的方式宣传,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 应多与大的门户网站合作, 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宣传效果。

上一篇:采取方法下一篇:小微企业公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