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教学创新之浅见

2024-07-05

应用文教学创新之浅见(精选11篇)

应用文教学创新之浅见 篇1

和普通中学不同,职业学校的应用文写作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而设立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必须要有一个系统的教学思路、方法及理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把应用文的教学落在实处,取得成效。

一、应用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应用文教学中,通常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讲,学生听

在应用文教学中,不少教师都采用了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看书—教师讲解—案例分析—学生练习,这种模式往往造成的后果就是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二)重结构,轻能力

教师授课只注重应用文的文体知识和写作格式,而忽略了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严谨态度的培养,这样就造成了教学内容流于形式,教学实效性的低下。

(三)学归学,用归用

所谓“学归学,用归用”,是指教师只是把应用文当做一门课程在教,而对于学生实际生活当中的应用却没有太多的关注,因此就出现了学完就丢,学完就忘得现象,没有真正的体现应用文的“应用”这一重要作用。

二、应用文教学的创新思路

关于应用文的定义,有不同的说法:其一,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其二,应用文是完成具体工作或办事的一种工具,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为某种具体的实用目的而写的文体。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但是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突出了应用文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作为教师来说,我们必须要抓住应用文最根本的特点,并以此来作为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

(一)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

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是指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上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教材是死的,但教学是活的。对于教材中的一些内容要敢于进行大胆的取舍增补。例如,笔者在教授这门课程中,教材里有大量的和其它专业相关的内容,如“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答辩状”等。这些应用文不仅需要对应用文体熟悉了解,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而这显然是绝大部分语文教师所不具备的能力,如果要教,就会出现教师讲不清楚,学生听不明白的问题。而且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样的应用文也许以后根本就使用不到,所以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让学生失去了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因此这样的内容就现阶段而言,教不如不教,学不如不学。

与之相对的,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更多的学生现在和将来能普遍应用到的一些应用文进行授课活动,这些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是运用广泛,能够真正体现应用文的实际功效。

(二)教学模式力求多变

教学模式应当具有实践方面的功能,它能为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提供比较切实的、可操作的实施程序,有利于人们把握和运用。因而它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最好的教学模式是什么?恐怕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但是无论什么教学模式,如果总是一成不变,那么再好再生动的模式到最后也会让人感觉无趣。因此对应用文教学创新来说,不仅仅是要创新出某一种具体的模式,而应该是一种思想,一种意识———即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可用于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授广告词创作的时候,笔者就充分利用了网络“威客”来开展教学。让学生去威客网站注册账号,为求助者创作广告词。由于“威客”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获得相应的现金报酬,因此也吸引了很多学生的兴趣,课堂上教师通过和学生共同讨论商量,根据求购者的要求和产品的特点,分析学生的广告创作,不断进行加工修改。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有了强烈的兴趣作为基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也进一步加强了教学与实践紧密联系。

(三)教学效果检验于实际应用

对于应用文教学来说,课堂教学成果的有效性检验不是来自于平时的作业,也不是来自于最后的考试成绩,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实际应用。因为即使学的再好,但是却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就如同纸上谈兵一样,没有任何价值。

因此,笔者认为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是检验应用文教学成效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除了每次布置常规作业外,我还给所有学生布置了一个机动的作业,无论是谁,只要需要写应用文时,比如通知、假条、通讯稿等等,都要再写一份交给我。每学期谁写得多,谁写得好,成绩就会得到相应的加分。而当我收到这些应用文后,就会第一时间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讨论,找问题做修改。通过这样的一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文写作的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严谨的写作态度,力求使自己写的应用文更加规范,没有差错。除此之外,笔者还鼓励学生积极观察思考,无论何时何地,发现有问题的应用文,就立即用手机拍下来,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讨论,指出问题并加以修正。

目前,应用文教学在学科教学中已经越来越边缘化,教师怕教,学生怕学,已经成为众多语文教师的共同观点。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就忽视了应用文本身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尤其在当今这个分工越来越精细,沟通越来越频繁的社会中,应用文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也是每个人必须要去掌握的一项生存技能,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就成为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必须要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故笔者借此文与所有教师共勉!

摘要:应用文教学,可能对于很多教师来说,都有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感觉。课堂教学枯燥,学生兴趣淡泊,教学过程流于形式……这些问题也曾深深的困扰过笔者。而在职业学校,应用文写作又是一门必修课程,因此改变这种教学的低效化,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变得异常重要了。

关键词:应用文,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谢牡丹.《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浅谈》.中外教育研究,2010(7).

[2]刘利.《应用写作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刍议.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3]刘慧莲.《“模拟情境”教学法在应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职业教育研究,2008.9.

应用文教学创新之浅见 篇2

实践科学发展观,除了要物质要素的投入外,发展机制的健全完善更为关键,因为任何物质资源都是有限的,惟有体制机制创新的资源是无限的。这是我们保持长久发展、形成持续经营的“发动机”。围绕科学发展,必须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企业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落角点就是要紧密结合企业的组织结构特点及经营管理方式,充分考虑资产产权关系和节点,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发展和管理需要的控制制度。如今,随着湖北能源集团改制上市工作的稳步推进,**公司在股权构成、产业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如何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公司实际出发,转变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体制和机制,打造国内一流的电力生产管理企业目标,大胆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和模式,是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有效防患经营风险的需要,也是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的需要,更是上市公司对全资子公司内控规范化管理的需要。

财务内控机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环节。它可以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确保企业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保证企业经营活动有效健康运转。财务内控机制也要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变化的新要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其中,及时改革、创新**公司财务内控机制,健全财务内控制度体系,使财务会计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和谐、健康地运转。

**公司现有财务核算单位有7个:**公司财务部、发电公司财务部、梯调中心财务部、水布垭建设公司财务部、监理公司财务部、物业公司财务部、清能公司财务部,还有一个报账制单位:升船机公司财务部。发电公司、梯调中心、水布垭建设公司是**公司的分公司;监理公司、物业公司是**公司具有独立法人的全资子公司;清能公司此前是具有民营性质独立法人的公司。**公司财务部对6家单位(除清能公司外)的财务管理在业务上给予指导、监督(稽核),以及合并会计报表。

目前,我们要以能源集团公司整体上市为契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一步加强集中控管,完善内控制度,推行精益管理模式,学习和借鉴行业先进管理经验,明晰管理权限,精减管理层次,规范管理行为,提升管理效能。建议实行财务“大部制”管理模式。即建立单一型发电企业为基础的财务管理机制,实行发电企业会计核算一体化。全面引入市场观念,推行内部市场核算体系,切实加强发电成本控制,强化资金和资产的统一管理,着力提升内部的稽核功能与监督层次。改革后**公司只设立一个财务部,财务部承担资金结算、成本控制、资产管理、稽核审计等职能。

建议改革步骤可分步进行。第一步:分步合并电力主业(发电公司、梯调中心)会计核算业务,将发电公司、梯调中心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业务并入**公司财务部;第二步:接收清能和柳树坪小水电会计核算业务,将清能和柳树坪小水电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业务并入**公司财务部;第三步:吸收或分解监理、物业会计核算业务,将监理公司、物业公司财务管理及核算业务并入**公司财务部。子公司再下设具有独立法人分公司不符合上市公司内控规范化管理,监理公司、物业公司会计核算业务可在**公司财务部“营业外收入/支出”或“其他业务收入/支出”中核算,可在办公室下设一个综合服务科室,履行后勤保障、生活福利、宜昌地区办公及生活小区的物业管理协调职能;第四步:待明年审计厅对水布垭工程进行竣工结算审计,即在建工程结转固定资产之后,将水布垭建设公司的财务管理和核算业务并入**公司财务部。

医院档案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之浅见 篇3

关键词:档案管理;医院;改革;创新

医院档案包含了医院在各种社会背景下的一系列社会活动,他是医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形成的一种原始的记录。从医院的档案当中可以看出医院的发展过程以及制度变革的起因与结果,为当代的医院改革提供一个可靠的现实依据。由此可以看出,档案在医院的发展中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医院应当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水平,从而进一步地帮助医院利用档案资源,做出真正对医院的发展有利的决策。

一、档案的作用

1.传承历史,记录过去。通常情况来讲,档案是指指机关(构)、组织或个人在各种业务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记录、文件或影像资料等。它是一种对历史的记录与传承,通过现存的各种各样的档案材料,使得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得以完美的保存下来,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再通过现代的人们将其中的精神传承下去,并让未来的后代了解其中的事情。

2.借鉴历史,吸取经验。档案当中清楚地记载了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特别是对医院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当中吸取经验教训,并且分析该事件的利弊,然后再根据现存的状况,借鉴历史的教训,制定出适合现下医院发展的计划来。

3.有利于系统组织的科学发展。档案当中所记录的内容对于当代医院的发展是有进步意义的,根据其中涉及到的以前的管理模式以及在该管理模式下医院运营的效果,可以促进现代医院的管理系统科学地发展,然后保证管理模式趋向规范化。

二、医院档案管理现存的问题

1.档案管理工作混乱。由于历史原因的制约,我国的大多数医院在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混乱,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模式,这一点在档案管理方面尤为明显。许多的档案材料甚至还存在虚假信息,也没有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对档案进行审核。国家有关文件规定:“除病案外,其余档案都应归到医院综合档案室集中管理。”然而医院的现有状况则是将不同的档案放置在了不同的部门,这便需要在每一个部门都设置一个管理档案的机构,这样一来,财务部门有财务部的档案管理,人事部门又有人事部门的档案管理,档案管理的机构就显得过多了,便很难做到将其进行统一的有效的管理,也相当的耗费医院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长期下去,则会造成医院档案管理的混乱,归档的信息片面或重复,甚至混入虚假材料,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发展。

2.档案管理方式落后,管理制度不完善。随着世界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早已席卷全球,成为了新时代下一种核心的技术。国际上的许多医院已经运用信息技术保存自己的档案以及开展一些医院的事项,但是国内的大多数医院仍旧采用的是手工的方式来制作档案并管理,这是一种十分落后甚至于趋近原始的管理方式,完全无法跟随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脚步,也远远无法满足医院发展的需求,并且严重阻碍了医院实现档案网络化的目标。再者,手工管理档案的模式容易出错,很难保证档案资料的正确性以及完备性,这样一来,便无法发挥出档案在对于医院发展当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更有甚者,长期发展下去之后,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便会一塌糊涂,从而拖累医院本身的发展,还会造成医疗技术水平与档案管理水平严重不协调的畸形局面。

3.医院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由于档案管理的作用通常是潜在的,平常无法注意到的,大多数的医院便会因此而忽略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并且毫不在意档案管理的具体工作。这便造成了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高,工作起来万分懈怠,长期处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待到需要使用档案时才会发现档案管理混乱不堪,许多的档案出现错误或者遗失的情况。

4.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低下。因为档案管理的工作并未受到大部分医院的重视,所以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大多数也并不是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甚至没有受到过相关的培训便开始上岗,这更加制约了医院档案管理的有利发展。

三、改善档案管理现状的措施

1.改善档案管理的制度。医院档案的归档工作应该严格地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进行合理有效地开展,除病案外,将其他各种档案都归置在一处。医院应当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由该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地资料收集,整理以及歸档等工作,避免工作内容交叉,以致于有些工作被重复做,而有些工作却又被遗漏的情况出现。除此之外,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当注意及时地核实档案的真实性、可靠性,防止出现档案错误或是出现虚假信息的现象。

2.建立档案信息化机制。为了适应当代医疗技术的发展步伐,档案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简化管理流程,节省管理成本,减少人力的过多投入,与此同时,还能够做到档案处理的正确性,真实性,有效性。

3.提高医院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思”向来是先于“行”的,先有了想法,才会将其付诸于行。医院必须先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然后才能够根据其现状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相关的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定期开展关于档案管理的一些宣讲会,将档案管理的优越性灌输到医院工作人员的脑海当中去,并且,让他们充分意识到档案管理与医院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档案管理的机制完善,医院才能够有长足的发展。

4.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医院可以对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对他们的业务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提高,并且在每个培训阶段的完成时设置一个小的任务,充分地帮助工作人员将学习的内容都运用到具体的工作当中去,从而达到培训的目的。在招聘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时也应当选择相关专业或是从事过相关工作的人才。

四、结语

总的来说,医院的档案管理是医院的发展过程当中的重要助力,做好档案的管理工作,对今后医院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完善档案管理的机制,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正确定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从而推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进程,并为我国的医疗事业走向国际顶尖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雅娟.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实践[J].中文信息,2016,(2):63.

[2]侯爱园.医院档案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6,(15):65-66.

应用文教学创新之浅见 篇4

一、多元化评价改革, 营造学生创新思维氛围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学生以应试为目的, 片面追求对课本知识的熟记, 满足于背诵式记忆, 过度迷信书本知识, 成为记忆的“机器”或应试的“机器”。这种单调的、重复式记忆, 加重了学生负担, 束缚了学生个性, 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变革教学评价方式, 采用多元化评价的方法。比如将分数考评变革为摘星计划, 采用摘星的方式, 如参与星、创新星、进步星、自主学习星、学习态度星等星级评定方式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态度, 主动参与, 积极思维, 创造性地提出见解。摘星计划将学生的成长过程用星级评定方式纳入综合全面考查。课堂上, 学生的积极参与、独立思维、自主学习、不同见解、点滴进步等, 都可以用星记录下来;学生课下的表现也不再用简单的对错评定, 而是从自主学习、自我约束、活学活用、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学生学习之外的, 如生活自理, 参与实践、关注集体等都纳入星级评定中, 从而不仅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的参与, 发掘学生的潜质, 还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生活、自我约束等能力, 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 还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自强。

二、强化学生主体,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赖以生存和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是成为高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创新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标尺。一个人只有积极开发创新能力, 才能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为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做出巨大贡献, 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不断社会化,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 教师应适应社会的需要, 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应该在恰当的时间和场合, 经常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意识的熏陶, 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是指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 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可见, 创新精神既包含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等主观因素, 又包含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和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精神应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激发学生的信心、勇气、锻炼学生的意志。教师要亲近学生, 把握学生的兴趣、心理、学习水平、知识层次等, 在教学设计上换位思考, 充分调研, 在教法的选择、教学实例的设计上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让学生参与进来, 甚至让他们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自己设计新课, 自己讲授, 把课堂适当让给他们, 让他们体验到被尊重和成功的快乐, 从而树立信心和勇气。其次, 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的各个契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比如撷取一段新闻材料, 让他们自己根据课本知识提取材料信息, 自己设计问题, 自己解决, 同时将自己设计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公开展示, 让大家自由评议, 各抒己见。对每一种设计、每一种回答, 都没有限制思维的答案, 只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和相对综合的思维评价。这样的设计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思维的“舞台”, 学生成为学习、思维创新的主体, 发散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各种思维火花在这样的氛围下迸发, 学生的信心、勇气、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都得到了诱发和褒扬, 而教师则退让为主持人和点拨者的角色。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思维契机

教材作为教和学的载体, 已经通过一些补充性文字的表述、图画和图表的设计等预设了一些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情境, 诱导学生展开思维探讨。同时教师还可以自己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 利用多媒体视频等来进一步调动学生思维, 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比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第八课《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时, 我举他一些例子并用视频导入, 让学生思考一些问题, 从而激发了他们探讨的兴趣, 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这种问题情境可以设置在新授课时, 激发学生求知探讨的欲望;还可以设置在课后, 发掘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思考问题能力,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比如, 在学完了《生活与消费》这一单元后, 我给学生布置课题作业, 让他们调查了解自己家庭或身边熟悉的人的家庭消费情况, 进行比较分析反映的问题, 或者结合近期猪肉和相关食品价格变动的情况, 分析原因, 谈谈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并预计对生产和经济的影响, 从而可以给自己的父母进行生产和生活提供一定的相关指导。任务布置后, 学生们兴趣盎然, 或共同探讨, 或上网、或实地调研……采用多种方式积累素材, 力求使自己的观点新颖, 论据充分, 论证有力。在交流中, 学生们思维新颖, 唇枪舌剑, 各抒己见, 创新思维火花在交流中激荡、迸发。

四、敢于质疑, 把握创新前提

善于质疑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前提。明代陈献章曾说“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培养创新精神必须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不迷信课本、老师, 敢于提出自己的新思维、新方法。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寻找与老师思维的不同点, 与其他同学思维的不同点, 善于“挑刺”。课堂教学中, 我一般会抓住各个时机让学生“挑刺”, 比如在提出问题, 让学生回答后, 既让大家进行评价, 又让大家来“挑刺”, 寻找不足, 进行补充;还可以设置一个问题, 在学生思维回答后, 或改变知识角度, 或改变某些关键句, 引导学生将思维发散开去。多问、敢问、善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条件。在了解“储蓄存款与存款准备金”后, 有学生提问:央行提取的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吗?学习“公司”后, 有学生提问:乔布斯作为总裁, 他的职位是总经理还是董事长?这些问题的提出, 体现了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觉醒。

作文教学之浅见 篇5

作为教育者认真思考一下,其实不难发现,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觉得无话可说,原因有五:

1.缺乏对生活的观察

他们生活比较单一,学校、家几乎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较少有机会接触社会,缺少对社会生活、社会事件的关注,缺少对生活的积累,自然会觉得无话可说。

2.缺乏对生活的热情

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其实源于缺乏对生活的热情。现在家长、老师对学生在学业成绩上的高要求,抑制了学生在学业以外的许多兴趣爱好,即使有的家长培养了学生一些才艺上的专长,也是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而不是出于学生本身的兴趣。这样就导致了现在的很多学生生活得很冷漠,仿佛看破红尘的方外高人。无论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觉得这也没意思,那也没劲。

3.缺乏阅读的积累

由于从小学到中学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得学生很少有时间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学生被淹没在大量的教辅书籍中,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而不是从美文中得到性情的陶冶,获得更为广泛的积累。那么,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无例可举,无文可引,文章的干涩就可想而知了,这种情况下,学生惧怕写作文的心情便不难理解了。

4.教师的作文命题离学生的生活有距离

这也是造成学生怕写作文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作文题目命制,多以训练学生文体写作能力为目标的,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生活经历的考虑,学生拿到作文题目,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自然写不出真情实感。

5.学生在写作中,寻找不到快乐与成就感

以上几点原因,造成了学生作文能力差作文水平低,他们从写作中无法得到成功的欣喜和老师的认同和肯定,缺乏成就感。久而久之,他们将写作视作是一种负担,形成畏难情绪,最终造成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应当认真抓好练笔和评改两个环节。

练笔

1.作文题目的命制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

尽可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扫除他们怕写作文的心理障碍,培养他们说真话,说实话的良好习惯,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教师也去做一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学生的生活,找寻学生生活中他们所关注的问题。笔者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就学生关心的追求时尚利与弊的话题在学生中开展了一次辩论会,让他们各抒己见,争论过后,让学生就自己的观点阐述成文。结果参与辩论的学生或举例,或反驳,文章写得洋洋洒洒,观战的学生也找到了自己支持的观点,文章也写得头头是道。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养成随手记录的好习惯

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一书中写道:“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象哨兵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作为语文教师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练就一双敏锐的慧眼,教会他们适时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素材,教会他们发掘生活中的美。写日记就是很有效的途径。教师对学生日记的要求不宜过高。只要学生能在日记或每周2~3次的随笔中,写出自己对生活某一个细节的观察或者谈及自己对某一件事情的点滴感受,就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这毕竟是他们向关注生活,说真话迈出的坚实的一步。不要希望他们的每篇日记都能写得颇有章法,感受深刻。如果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教师在逼着学生说假话,毕竟无论谁的生活中都不会天天有感人至深的事情发生的。

学生观察身边生活,有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特点,教师对此也应给予适当地指导。如学生每次写国庆记事,春节见闻几乎是年年一样,次次雷同,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在观察时抓住每年国庆、春节最具特色的新气象来写,发掘出今年不同于往年之处来,将类似的文章写出新意,写出时代气息。经过一定时间的写作练习,学生视写作成一种习惯,目光敏锐了,笔头熟了,手头的素材丰富了,写作的畏难情绪自然会降低了。

3.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

观察是一种积极的主观活动,没有自觉性和主动性是难有好的收效。故而,教师要想给学生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就必须要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热情,关爱他人的热情。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健全身心和人格的活动,如:集体登山活动可以引领学生体验竞争的快乐、团队协作友谊,坚持到底胜利等顶的喜悦等情感。我为班级做一件好事的活动可以帮助建立主人翁意识,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意识。认真观察父母一天生活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父母的辛劳。这些活动看似与写作毫无关系,可是,它却教会学生做一个生活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一个冷眼的旁观者,教会了学生为生活而感动,这些恰恰能在写作时,让他们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4.多对学生进行片段写作的专项训练

训练初期,教师可将作文训练进行细化分类进行训练。如:人物外貌描写专项训练、动作描写的专项训练、心理活动描写的专项训练、景物局部描写的专项训练、用喻证法证明某一观点的专项训练等等。在训练中,教师可以将提示、要求甚至是写作指导做得更具体详细些,让学生明确训练目标,会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先片段,后全篇。俗话说:功到自然成。基本写作扎实了,复杂的大篇幅作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5.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这里所说的课外阅读,并不是狭隘地只让学生去读一些作文精选之类的书籍。厚积才能薄发,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更为广泛地阅读不同类型的课外书籍和报刊杂志,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方方面面的知识,更多地了解社会民情,更多地关注社会热点,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并将这些素材融会贯通,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名家名篇,经典著作进行赏析,这不仅可以提供一些宝贵的写作经验给学生借鉴,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写作成为他们自然而然的行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评改

作为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作文的评改,相比而言,许多教师往往更重视对学生写作训练,其实,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改更能从主观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及时评改,多种评改方式相结合

教师应当在一次作文训练以后,及时地批改,及时地将批改情况反馈给学生。如果作文训练和讲评时间相隔过久的话,学生很可能对自己所写的作文都记不清楚了,那么,这时讲评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作文评改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评改,这是最常见的评改方式,这种评改方式便于教师直接掌握学生的作文训练情况。学生分组评改,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共同评改各自的作文,谈谈各自的作文构思,指出各自作文的优劣,相互交流各自作文的得失,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全班集体评改,这要求教师事先将全班学生的作文粗略地浏览一遍,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在全班范围内集体评改,全班学生共同讨论,提出评改意见,对其进行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改中获得经验与教训。当面评改,教师可将自己认为需要特别指导的作文拿出来,对学生进行当面评改。

2.重评少改,以赏促写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也应当遵循尊重原文的原则,多提评讲建议,少做改动,而让学生在接受了老师的反馈意见后,就原先的写作意图自己对作文进行修改,学生经过了主动思考,这样修改出来的作文的效果要比教师来“操刀主改”的效果要好得多。

教师应对较为优秀的作文慷慨地给予肯定,或推荐给校园广播站朗读播出,给大家欣赏;或推荐给板报、校刊刊登,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寻找写作中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3.教师评语人情化

应用文教学创新之浅见 篇6

一、“探源寻根,根深叶茂”——传统文化

我国共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从历史进程角度出发,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传承和发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这些民族之魂将一直深深影响着我们世世代代的接班人。下面主要分析“五四运动”之后,我国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之路。

五四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学生爱国运动,运动彰显了我国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也是在此时,中华文化也因此形成。我国汉语和文字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部分,很多思想家就是通过语言实现对社会的抨击。在我国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学者,例如,陈独秀、瞿秋白以及章士钊等,这些都是当时非常著名的语文教育事业的从事者,他们注重研究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利用文字直接表达心中所思。这些教育家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形成了重要的新语言体系,这些语文教学思想、理念和方法都是值得研究和关注的文化根源。从我国早期的老师、私塾等,到现在成形的学校和课堂等,都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史根源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影响不容忽视,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师不断创新和发展教学方法的重要基础和基石。“五四运动”前期的语文教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对现代的教学体系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提倡白话文,最终才有现代文学。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关于语文教学都有着相关的研究,从古至今,都不断向前发展,也在经历着时代的变迁和考验,在不断创新和变革的过程中,都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根基。

二、“探源寻根,根深叶茂”—小学语文变革创新之我见

由上述可知,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应该好好保存、学习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更加应该明白我国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应该从博大的历史文化中,吸取精华,专注文化研究,不断废除陈腐的、反动的教材内容,倡导全新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实践研究结果,总结一些关于小学语文变革的见解,具体报告以下几条:

(一)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很多方法到现在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串讲法、诵读法以及点评法。其中串讲法就是将单元内的重点知识串联在一起,让学生能初步对所学知识建立初步印象,然后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此外,还有另一类教学方法,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教学方法,即五段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将讲读的重点放在文章内容和结构方面。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文章中字词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比较困难。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五段教学法和串讲法,将文章中的生词生字着重拿到课堂上讲。不管是用上述哪种方法,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对于小学生,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让学生能通过教师的讲解不断注入知识。例如在教学《比尾巴》这一课程时,教师要注重挖掘课文中的重要思想,该课文中讲解到不同动物之间比谁的尾巴长,教师可以先准备一连串的动物,都是有尾巴的动物,且尾巴长度都不相同。例如公鸡、猴子、兔子、松鼠等,其中猴子的尾巴是最长的。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动物尾巴长短,然后让学生记忆不同动物的名字,从而达到记忆生词或生字的目的。串联和分段教学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从传统教学方法中发现有效的教学方式非常重要,教师不仅需要创新,还需要不停地研究传统教学方法中值得吸取的精华。

(二)注重学生的参与,实施启发式教学

传统教学方法都表明,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学生的启蒙老师,都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上。例如我国传统教育方法中的随课文识字方法。采用《看图识字》的教学方法,到现在仍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小学生对新事物都比较感兴趣。正如上面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准备和挑选很多动物图片,首先让学生认识动物,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到正文教学中。

(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相长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地位,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教师也要不断学习知识,同时要坚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要做到不耻下问,这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种精神。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角度出发,学生对生活和游戏等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然后能从课外观察中,收集一些有趣的东西,在课堂上一起讨论。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个作文题目,“生活中的一个小发现”,让学生明白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明白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发现生活和热爱生活。在教与学中,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教学任务中,与学生一起探讨,但是要坚持让学生自主进行分析和思考。学生上交作文之后,教师要点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作文和做人是相统一的,写作的根源是让学生能懂得生活,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感情。然后在教师的点评中注入观点和思想。小学语文作用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在作文写作中,教师不仅能了解学生的心声,而且学生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描写,这样课堂氛围也更加融洽。总之,传统教学体系中,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都值得现代教师学习和深入研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摒弃传统文化的精髓,保持与时俱进的同时,还应该要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源。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引导者和教育者,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水平等,都直接关系着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变革和发展。因此,在当前的教育变革体制的要求下,语文教师更加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和锻炼,不断实现小学语文教师的变革、发展和稳定。坚持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坚

持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将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加强小学生对古文化的归属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小学语文教学的变革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只有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探源寻根,才能最终根深蒂固,花开茂盛。

摘要:中华民族拥有自己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瑰宝是现代中华儿女需要继承和发扬的重要文化精髓。作为新时期小学语文的一名教师,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语文教学是重要的语言教学方法之一,是小学生接触我国精神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当前社会主义教育体制不断变革和创新下,更加应该去除糟粕,吸取精华,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水平和文化修养,为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之浅见 篇7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强烈的探索欲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向如何激发兴趣和提问方面下功夫,并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让他们自己去质疑问题,发现创新。如学习初中几何“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太阳的升起和落下的情景,教师再利用教具演示日出东方和日落西山的过程,然后引出直线和圆的关系进行教学。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很直观地得出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

二、逆向思维,激发探索精神

逆向思维是指由果索因,知本求源,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的一种思维方式。事物总是瞬息万变的,有时由原因变结果,有时结果也反过来影响原因,如果把原因和结果倒置过来思考,常常会得到新的启发,获得新的知识。例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2) 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3) 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4)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接着来一个反问:具体什么条件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除了定义外还有没有别的判定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学生经过思考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1)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证明这些猜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由旧知识获得新知识,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

三、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处理好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激发学生智慧的潜力,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以及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逻辑能力。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大小不同的圆 (自制多个圆形硬纸片) ,以及尺子、绳子等材料,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脑、动手测量出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再通过填表观察、探索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从中使学生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3倍多一点。然后通过教师适当给予点拨,这个3倍多一点就是圆周率,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应用文教学创新之浅见 篇8

1. 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的学习能力, 而且, 只有经过一个让学生相对独立的学习过程, 才能达到使学生完全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和能力的目的。因此, 既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 尽可能让他们自己获取知识, 还要根据学生实际, 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诱发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 重在启发引导、点拨与激励, 促进和完成从教到学的转化, 使学生学会学习。

2. 为学生创造自我反思的空间

当看到学生计算或解题中的错误, 教师不急于下结论, 而是问一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请其他同学帮他找一找“错在哪里?”请他自己说一说“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 从不同的角度完善学生自己的知识, 增强学习的信心, 提高思维能力。

3. 要及时反馈, 评价鼓励

教学中要注意及时发现和肯定困难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 对那些解题中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 鼓励他们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样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或体会数学的价值, 增进学生对数学的自主探究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二、发挥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

1. 让学生多讨论

实践证明, 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投入探索, 最有利于师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 也最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让学生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 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参与,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独特见解, 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思。特别是小组讨论是发展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全体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完善的好形式。

2. 让学生多“质疑问难”

“怀疑, 是发现的设想, 是探究的动力, 是创新的前提。”显然, 加强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不仅要“学会答”, 而且更要“学会问”。学生能够质疑问难, 是对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思考。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 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少的, 因此, 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在本节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留有余地, 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 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 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

3. 让学生多动手操作

“活动是认知的基础, 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把学生推到思维活动的前沿,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让学生拥有主动权, 使学生得到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机会。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时才能积极主动地通过操作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 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 教师要热情鼓励, 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 促进他们手、眼、脑、口多种感官并用, 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 建立正确、清晰的表象, 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1. 教学生学会观察

数学观察力强的人, 善于发现图形的特点、数量关系的特征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进行正确恰当的判断, 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准确迅速的运算, 因此数学学习必须重视数学观察力的培养。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 应要求学生做到有明确的目标、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把观察与思维相结合起来, 提高观察的效果。

2. 教学生学会思考

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学会如何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因此, 在指导学法过程中, 要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主线,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边想, 边看边想, 边做边想。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机会, 多留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提供一点表达思维的机会。教学生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善于随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的思考。

3. 教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学生要真正理解以至运用一定的方法, 必须学会归纳学法, 然而归纳学法并非易事, 须经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小结。通过学生小结, 能及时反馈信息, 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 发现新的问题, 进一步促进主体性的发展。如每节课的总结阶段, “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懂得了……”“学到了什么知识?”等这一类问题, 让学生归纳总结, 既巩固了新知, 检查了效果, 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又达到了“课结束, 趣犹存”的良好效果, 提高了学生全面的数学素质。

应用文教学创新之浅见 篇9

一、实施素质教育、强化育人意识

(一) 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是学生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夯实基础知识, 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综合性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实施素质教育, 强化育人意识, 做为教师应及时注重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多项素质。

(二) 提高学生文化科学技能素质。我国在实施义务教育中, 把文化科学知识做为最基础的知识, 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需要经常用的知识, 必须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育中, 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面向全体学生, 让他们积极动手、动脑, 形成一个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同时, 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教学中,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 还应有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地使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所谓完整的知识, 不仅包括教材中一个个具体的概念和原理, 还要教给学生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通过实践和技能训练, 使学生通过学习、实践, 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提高综合素质。要让学生以解决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技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增强了自身的技能素质。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已学到的知识, 掌握必要的技能, 使学生成为高分高能的综合型人才。

二、提高学生情感素质, 建立德育网络平台

其一, 教学是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是以学生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优化教学过程, 师生要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情感素质包括学习的态度、兴趣、不怕困难攻克疑难问题的顽强学习意志、勇于进取、敢于竞争的学习精神。在教学中, 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抵御搓折、困难的能力, 以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

其二, 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需要教师具有很多技巧, 巧妙地将思想素质教育融会贯通于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思想教育因素,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优秀思想素质的人。

其三, 建立一体化德育网络, 优化教学结构德育网络是实施德育的一种多渠道、多层次的组织体系, 建立德育网络是德育的特殊要求。现在的学生, 从媒体、家庭、社会获取大量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 为了适应新的情况, 变单一的教育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教育渠道整合一致, 充分利用社会信息中的积极因素, 抵制和克服其消极因素, 形成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正向合力。同时要重视校外德育网络的建设,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德育网络。通过采取建立校报 (刊) 、宣传橱窗以及学校联系卡等措施以及组织家长到校参加会议和重大活动、定期召开家长会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三、多维育人、立体管理, 丰富德育内涵

在实施德育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三有”, 即有主题、有层次、有实效;突出“四性”, 即思想性、适应性、生动性、全员性。德育活动贵在精而不在多, 既减轻师生负担, 又要受到师生欢迎。一是寓德育于“教学”。学科本身有内在的科学体系和逻辑体系, 同时也蕴含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只要老师在备课中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渗透教育内容, 就可以达到思想教育、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同步;二是寓德育于“管理”。严格的管理是教育成功的保障。通过制定一系列条例、规章, 健全常规制度, 建立学生教育评比制度,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党爱国的优良品德和环保、卫生意识及竞争合作意识;三是寓德育于“活动”。要建立完善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 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在学校德育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利用组织优势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达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寓品德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寓美育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四是寓德育于“环境”。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要对学校环境绿化、美化, 建立体育设施和做到班班有国旗、条幅、一日课堂常规、图书角;校有展评栏、图书馆、设闭路电视和广播宣传阵地及开辟大型德育墙等, 采取各种措施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

总之,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强化育人意识, 育人的目的在于培养, 发掘学生各方面素质潜能, 只有努力使素质教育与教书育人结合起来, 切实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按照提高学生素质的方法认真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 才能培养出综合型、高素质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毛建华, 简宪安·中国城市经济论文选集·北京:中国经济版社, 2006, 8

数学教学之浅见 篇10

培养兴趣 主动学习。教书是为了育人,学生获取知识是发展自己的起点,学生的内因才是获取知识的关键,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作为小学生,自主能力差,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这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密切相关。这样,学生会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的兴趣,小学生往往是喜欢哪位老师就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学习中就能更加积极主动。这就要求教师从思想观念上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变“跟我学”到“我要学”,以主人的姿态投入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也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让学生独立自主。学生的目标明确了,参与度深了,有充分的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学习数学逐步成为学生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活动过程。

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有名人曾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实物教具教学。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指导他们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具体材料,使学生通过操作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

2、加强语言表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离不开语言的支持。指导学生用有顺序、有条理地语言阐述数学问题、表达自己的思维程序,是发展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3、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指导学生逐步地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学生回答正确,也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他们人格的塑造也有很大的作用。

树立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制约学生个性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好胜心、情绪的稳定性及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之浅见 篇11

一、更新观念, 明确目标任务

(一) 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 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 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 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打破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思想, 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 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二) 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 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 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 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三) 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 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 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 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 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 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 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 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 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 教师应确立“教即学, 学即教”的观念。

三、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以探索问题来引入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教师应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上一篇:实践发展研究论文下一篇:孵化器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