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教学浅见

2024-10-15

应用题教学浅见(精选12篇)

应用题教学浅见 篇1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从一步应用题、两步应用题到多步较复杂的整数、小数、分数的应用题, 应用题分布于小学各年级.对照《数学课程标准》, 根据本人多年的实践, 我认为应用题教学必须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下面我就这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将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关于日常生活的用电问题, 可以设计一道应用题:为了节能, 电力公司推行居民“峰谷”用电试点.若使用“峰谷”电, 每天8:00~21:00用电电费为每千瓦时0.55元 (“峰电”价格) ;21:00~次日8:00用电电费为每千瓦时0.35元 (“谷电”价格) .不使用“峰谷电”的电费为每千瓦时0.53元. (1) 小华家3月份“峰电”为35千瓦时, “谷电”为55千瓦时.计算一下, 小华家使用“峰谷电”比不使用“峰谷电”节约电费多少元? (2) 小军家使用“峰谷电”3月份缴电费40.95元, 经测算比不使用“峰谷电”节约8.34元.问:小军家3月份使用“峰电”和“谷电”各多少千瓦小时?学生通过练习, 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

二、特别重视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 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的价值

1. 培养分析题意能力

只有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题意, 迅速把握应用题结构, 才能顺利地进入解题过程, 求得正确的解答.所以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把握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为此我曾作如下训练:

(1) 画线段图的训练.指导他们画线段图, 揭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帮助理清题意, 找出解题方法.坚持让学生做一道题画一图, 一直训练到使学生见一题就能在脑海中展现一图的程度.如: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A, B两地相向而行, 在距A地32千米处相遇.两车继续行驶, 第二次相遇距A地64千米, 求A, 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本题通过画图, 数量关系非常清楚: (1) 两车共行驶AB距离的3倍; (2) 第一次相遇, 两车共行完一个AB距离, 其中甲车行32千米, 也就是两车每行完一个AB距离, 其中甲车行32千米; (3) 甲车从出发到第二次与乙车相遇, 与乙车共行驶3个AB距离, 其中甲车行驶32×3=96 (千米) ; (4) 如图黑实线为甲车行驶路程96千米, 96+64=160 (千米) 为AB距离的2倍; (5) AB相距160÷2=80 (千米) .

(2) 补充问题与条件训练.包括补充一个条件、补充一个问题和补充两个条件的训练, 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数量关系.如 (1) 第四组有4人, 一共重128千克;第七组有6人, 一共重180千克, _____________? (2) 小华到商店里购买了学习用品, 铅笔每支0.2元, 笔记本每本2.00元, ________________, 小华买了5支铅笔、4本笔记本、1支钢笔, 请你帮他算一算, 他一共要付给营业员多少元?

(3) 题意不变, 改变叙述方法的训练.训练学生加深对应用题中概念的理解, 提高理解能力.如 (1) 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28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 3.5小时两车相遇.已知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38千米, 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 两车同时从一个工厂出发, 相背而行.3.5小时后, 两车相距280千米,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38千米, 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4) 自编应用题的训练.教学中,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从中收集信息, 并加以记录、分析、交流, 建立个人的“数学资源库”, 提高分析和综合能力.

(5) 根据问题说出所需条件的训练.

(6) 对比训练.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相近的应用题放在一起, 让学生分析比较, 提高鉴别能力.

(7) 指导学生认真审题, 注意关键性词句, 培养细心周密的学习习惯和思想品质, 提高判断能力.

2.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概括能力

思维的灵活性和概括能力是应用题解答过程中必需的基本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对比训练、一题多解训练、系统思维训练等途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概括能力.

3.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可以出题如:某校100名学生想租车春游, 大客车每辆最多可坐45人, 中巴车每辆最多可坐20人.大客车每辆每天租金200元, 中巴车每辆每天租金150元.请计算一下, 怎样租车最节省钱?

总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各种学习能力, 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应被广泛重视和推广.

应用题教学浅见 篇2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多次阅读推广活动中微博的应用情况、图书推荐中微博的推广应用和日常与读者中间的互动反馈现状,分析高校图书馆利用微博阅读推广的显著优势,尝试利用微博来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利用微博探索新的阅读推广的途径,为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拙。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微博;阅读推广

一、微博的研究现状

近几年国内图书馆的微博建设也具有了一定规模,影响力日益加深。出现了许多关于图书馆服务与微博技术相结合的文献,对使用微博技术来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关于图书馆和微博的研究主要涉及:微博应用于图书馆的优势;价值;领域;方式及实践;微博基础介绍;微博与图书馆服务相结合;从微博的特点和技术出发,研究各领域微博的应用状况;图书馆微博和知识管理结合等方面。

二、微博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优势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用户的急速增长及其强势的发展势头,图书馆微博服务为高校图书馆用户移动信息服务创造了新的渠道,并成为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微博这一全新的平台,进行有效的阅读推广服务。阅读推广即推广阅读,就是图书馆及社会相关方面为培养读者阅读习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提升读者阅读水平,进而促进全民阅读所从事的一切工作的总称。

1.微博为阅读推广提供平台。作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主要对象,大学生是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的主要受众,思想活跃、乐于分享,更需要快速地接触到信息。通过该微博加强图书馆和教师、学生读者的沟通交流,增强读者与图书馆的黏性,展示推荐图书馆资源,为热爱读书的大学生读者提供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阅读,引导大学生读者阅读经典,对大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有益的帮助。

2.基于微博的阅读推广方式容易引起读者兴趣和共鸣。图书馆微博粉丝都是热爱图书馆、喜欢各类图书、有浓厚阅读兴趣和良好阅读习质的人,粉丝们急切地希望有一个平台可以迅速地反映广大读者的心声,希望图书馆和读者能够很好的沟通。微博正好充当了这样的角色和平台,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微博从各个角度推广好书,促进读者的阅读。微博平台是自由交流讨论,传播各类信息,发表各种看法,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打破了原有的信息垄断、组织权威进行信息灌输的态势,读者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利,心理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3.微博拓展了阅读推广的空间和时间。高校图书馆传统的阅读推广活动主要依靠图书馆网页和馆内的宣传栏,读者必须打开图书馆的主页或者关注馆内宣传栏才能获取有效信息。开通微博之后,读者只要通过微博就可以关注阅读推广的信息。图书馆举办的阅读推广活动页可以利用微博实时发布信息,传达活动实况,扩大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而且读者还可以通过评论和转发来参与到这个活动当中来。微博使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不受空间和时间的约束限制。

三、高校图书馆微博阅读推广策略

1.引导读者关注微博阅读推广。让读者多读书、读好书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核心,通过多渠道的阅读推广模式,可以提高图书馆各类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微博平台可以广泛及时的呈现图书馆阅读服务的宗旨,而且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更容易被读者接受采纳,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只有图书馆重视阅读推广,并且将这一理念通过日常的服务环节渗透给广大读者,让读者阅读的观念深入人心,才会吸引更多的新读者,形成蝴蝶效应,同时也提高了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经常更新微博,做到及时发布关于图书馆节假日开放时间安排、临时闭馆、图书馆志愿者招聘、阅读月活动宣传、活动通讯稿等通知,并@学校其他社团学生会的微博,使图书馆的通知最大程度的广而告之,提高图书馆的影响力。及时回复读者私信,解答疑问,急读者所急。及时找出读者所需图书并告知借阅地址,根据读者咨询内容,指引读者使用馆藏文献资源。网上指导读者如何登录“我的图书馆”查看自己当前借阅情况、完善读者信息、续借图书,使用图书馆计算机书目检索系统检索图书和非书资料,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积极应对读者投诉,安抚读者情绪,帮读者解决急切问题,问责相关管理人员,检讨错误,防止下次出现相同情况,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水平。

2.利用微书评引领经典阅读推广。微书评开始于2011年,顾名思义是伴随着微博的流行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书评文体,因此,也被称作微博书评。将读者系列活动和经典图书微书评相结合,如举办世界读书日诵读经典图书活动、“读国学经典,引领人生”好书分享微书评大赛活动,读经典好书读者借阅量排行榜等系列微书评经典阅读推广活动,从而掀起诵经典、分享经典图书精髓的热潮。还可以建立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书评群,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个阅读经典、推荐经典、评论经典的平台。高校图书馆根据管理系统数据,分析读者经典阅读的倾向特点,在微博上推荐有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的经典书目,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及相关学科带头人等参与不同的阅读群组,与读者微博交流,畅谈经典阅读心得体会,以及个人从不同角度对经典内涵的理解,形成百家争鸣的阅读氛围。图书馆也可以组建自己的智库服务团队,创建由资历较深的研究馆员和优秀读者代表组成的微书评专业经典阅读推广服务团队,鼓励团队成员集思广益,集合团队众多成员的服务智慧,解决微博阅读推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更好地推动阅读推广工作。分析读者阅读信息,了解读者需求,为馆藏优化和阅读推广提供参考支持。设置“每周推荐”,“图书摘要”,“电子书推荐”,“节日图书推荐”,“每月歌德电子书推荐”,“好书推荐”和“专题图书推荐”等常规图书推荐项目,通过甄选书目、内容组织、排版、定期发布图文微博,供读者网上浏览,进而到图书馆借阅实体书,形成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库。

3.联合开展基于微博的阅读推广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微博平台打破了时间和地域限制,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联合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实现不同高校间的资源与服务共享。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人员可以对发布的微博内容进行筛选,转发优秀阅读资源,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不断完善本馆工作。因此,同城不同级别和性质的图书馆之间也可以建立一个知识交流沟通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互换利用。高校图书馆可以构建一个平台共享机制,把微博高效的知识共享功能和庞大的用户基础,与图书馆自身的服务和业务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期实现既能体现微博价值,又能拓宽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渠道的新的高校图书馆微博方式,同时提高微博自身的学术价值并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咨询。

4.图书馆设立专门岗位,推进移动互联网平台的阅读推广。图书馆可以根据其体情况,公开招聘一批有信息管理经验的人员专门负责阅读推广的工作。高校图书馆微博代表的是高校的形象,因此作为一个公共服务机构的信息行为,需要从全局着想,建立起相应的图书馆互联网的管理和服务机制,使图书馆的服务成为更加专业化、信息化和人性化的服务平台,提升图书馆微博的社会价值。笔者所在图书馆重视宣传与推广超星移动图书馆、读秀图书数据库、高德电子图书借阅机等阅读资源的使用,并且着力寻求与其他科技终端合作

应用题教学浅见 篇3

一、对现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改革

毋庸置疑,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式,若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就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中职生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亦然。因此,我认为对中职生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时,应努力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着力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兴趣入手,结合中职生的学业实际,讲课时教师的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上机操作演练时,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因人而异,反复操练。在教材的选用上,要选用适合中职生的计算机教材。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教材的更新显得相对滞后。市面上适合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材很少,选择余地不大。由于无合适的教材,使得不少中职学校不得不选用并不适合于中职学校的专科院校的计算机类教材,使得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太强,压力大,从而导致对该门课程的畏难情绪。所以,我认为中职学校在该门课程教材的选择上一定应考虑选择适合中职学校学生学业水平和能力,较浅显易懂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的教材,这比选用那些看似高深却不适合于中职生的教材要好得多。若选用此类教材,既避免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也会使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大增。如我校几位教师合作编写的《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实用教材》一书,淡化了理论,突出了实践技能的练习,对中职生今后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了重点介绍和着重讲解,很适合中职生的水平。此外,我们教师要甄选实用的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授课内容,在平时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对诸如计算机基础、办公、报表软件(Office2003)、网络及相关软件的使用(如杀毒软件、聊天软件、开个人博客、网上购物等)、图片处理、数据库等知识扎实掌握,熟练运用。对工作和生活中不常用的一些计算机知识,让学生大致了解就可以了。

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中,最重要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一定要摒弃“板书+讲解+适当的上机练习”的单一、僵化,不直观的授课方法,应采用“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方式,因为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在教学方式上,一定要切实落实“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方式,就会使很多复杂的操作能借助图标方式和鼠标而变得直观、便捷,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明显提高。

二、对现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方式进行一定的改革

“教育评价是杆旗,指向哪里打哪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成绩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有着很重要的导向作用。为此,为促进学生学好该门课程,制定并选用适合中职学生的评价体系也显得十分重要。我认为应改革那些陈旧的评价方式,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评价分为过程评价、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三个部分。过程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表现为依据,侧重考核学生在该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态度;在笔试考核中,应该侧重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在实践能力的考核(这是评价的重点)中,应侧重以计算机实际操作为重点,主要考查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和运用水平。考查内容应涵盖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多个方面,如打字、编辑排版、表格数据处理、制图表、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幻灯片制作等。在此过程中,既要考查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水平,还要考查他们运用的熟练程度和灵活程度以及根据任务来运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分析的能力。再就是引导和鼓励中职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和技能大赛,以此来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并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总之,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要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使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掌握技能,就势必要从变革现行的一些不适合中职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入手,并坚持不断地摸索更行之有效的教学和评价方式,那么我相信,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定会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一定会助力中职生在今后的工作实际中“英雄有用武之地”。

小学数学中年级应用题教学浅见 篇4

一、重视应用题审题能力的培养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中一个“老大难”问题, 究其原因, 学生不善于审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是根据日常生活或生产中存在的数量关系, 依照实际情景叙述出来的实际问题。由于应用题中的问题情景蕴含在文字叙述之中, 当关系比较复杂时, 特别是同一数量与两个或多个数量有关系时, 就需要通过再造现象把题意转化为图形, 依靠直观的感知支持抽象的思维, 从而更好地理解题意。在解答应用题时, 有一部分学生对题意理解不清, 思维混乱, 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薄弱, 尤其是中年级学的是二步、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他们在初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常常不知从何下手。

要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审题是关键。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 学生通过读题、复述题意, 可为正确理解题意打下基础。读题时要求做到不丢字、添字、漏字, 把题目读通、读顺。通过读题正确地找出条件和问题, 再抓住已知条件和问题的要点, 正确地叙述题意。审题是学生对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例如, 两地相距3200米, 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 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钟行300米, 另一个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100米, 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通过读题, 学生了解了这道题讲的是:两人相向而行、两人的速度和总路程, 是相遇问题, 求相遇的时间。

接下来, 学生借助线段图描述题意。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条件是有限的, 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遇到许多困难。鉴于此, 在审题过程中, 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用简单直观的示意图描述题意,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

例如, 水果店有5箱重量相等的梨子, 如果从每只箱子里取出15千克, 箱子里的梨子的总重量正好等于原来的两箱梨子的重量, 那么原来每个箱子里装了多少千克梨子?

用示意图分析表示如下:

1. 分析先画一条线段表示5箱;

2. 分析剩下的重量正好等于原来的两箱;

3. 分析取出的梨子重。

这样, 可以得出75千克的梨子相当于3箱的重量, 题意明确, 解答就简单多了。因此, 在应用题教学中, 培养学生分析审题能力时, 应注意训练学生善于抓住条件和问题的整体, 又不忽视条件和问题中的重要细节和关键, 使审题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训练学生善于深入条件和问题的本质去揭示内在联系。

二、做好新授前的热身工作

在新型高效课堂高密度、高效率前提下, 教师上课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知识迁移和渗透。课前做好准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设计、编写的一定量的“热身题”, “热身题”不能过于简单, 也不能太复杂达不到知识迁移过渡的目的。

例如, 在教学“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 如果每天修12米, 10天修完。现在每天比原来多修3米, 几天修完”这道归总应用题时, 我设计了如下热身题: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 如果每天修12米, 10天修完。现在每天15米, 几天修完?同时还设计了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过渡的方法, 难度就降低了许多。

三、摘录条件和问题, 抓住基本的数量关系

教给学生摘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的方法, 方便学生分析应用题时看出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这样做能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使数量关系明朗化。例如, 甘泉公园原来有40条船, 每天收入720元, 照这样计算, 现在增加了30条, 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分析摘录出的条件和问题是:

40条——收入720元, 增加30条——共收入多少元。

请学生列出与这道题相应的数量关系式。

A:单价X数量=总价。

B:原来每天收入的钱数+增加船只每天收的钱数=总价钱。

这样的分析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了“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学生很快就能解答出来了。

通过这样的课前“热身”, 学生复习了三年级学过的常见数量关系:

单价X数量=总价;

速度X时间=路程;

工效X时间=总工作量;

单产量X数量=总产量。

在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 只要学生通过分析理解题意, 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 就可以很快列出算式并解答出来。

四、重视图像的直观教学

在新型高效课堂中现代教学电教设备已经一应俱全, 应用题教学通过课件操作图形直观形象, 让学生引发联想, 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整合运用, 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使学生很快获得具体、丰富的感性知识, 建立正确、鲜明的形象, 进一步形成理性知识。例如, 在进行行程问题教学时, 借助手工制作线段图或电教媒体课件操作线段图形, 学生理解题意便直观形象。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浅见 篇5

对于农村的孩子而言,他们耳闻目染毕竟有限,受家庭条件的约束,作文也就成了“言之无物,言而无味”。如何摆脱这种困境?近年来,通过《新课标》的学习,又聆听了专家的解读,加之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不断探索,本人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有了些初浅的见解:

一、平时积累是关键“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积累作文便成了无本之源,积累是诱发学生灵感的源头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现行小语课本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现时“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设计了“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索溪峪的野》这课后,我让学生就本文的四字词进行摘录,然后用这些词进行说话练习。在教完《桂林山水》,我针对文中的三个比喻句的特点,让学生背诵下来。同时每个单元中也专门安排了读读背背,有的是名言警句,有的是浅显而又明白如话的谚语,更有闪烁着做人智慧的名家诗词,我要求学生一周记一句(则),一期下来,效果还真是不错。学生作文中的方言、口水话也少了。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美伊战争爆发后,那时人们关注的焦点就是战争的近况,我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每天回家收看《新闻联播》,学生们从充满血腥的瀑炸中感受到了,伊拉克儿童的悲惨命运,我们今天能坐在这安静的教室里学习,多么不易啊!在学生的日记中能有如此感受也是难能可贵的了。

二、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言的表达则是核心中的核心。既然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素材,那么如何运用,何时而用,就显得犹为重要了。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有必要。大家都知道《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梦中思念”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上海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她身旁,她出去我悄悄地跟着,她睡觉依依不舍地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像一片云悄然飘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披散着头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以前那种淡而无味,瞎编乱造的作文现象也不复存在了,学生也尝到了“跳一跳,摘桃子”的快乐。

三、讲究作文评价的策略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既不能说得完美无缺,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老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步入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小学作文教学浅见 篇6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教学;实践与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50-01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一直是困扰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农村小学更是如此。学生作文没少写,老师也没少批改,可是学生作文水平就是提高不快。久而久之,作文教学自然地陷入了高耗低效、事倍功半的泥潭。每到作文课,随便马虎了事;每到考试前,就猜题、押题。由于平时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对头,于是就不能“以不变应万变”。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老师们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没有真正重视作文教学,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性的启迪和训练,而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做应付考试的标准化练习题上。其二,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课外的有效读物。许多家长和老师把课外阅读当成是看闲书,真正支持的很少,甚至千方百计地禁止。这样,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听老师烦琐枯燥的分析,真正能起到文学熏陶的东西接触太少了,可以说成了文学的“贫血儿”。第三,生活的单调。农村学生本来应该比城市学生活动的范围要大得多,但为了与别的学校竞争升学率,学生在校时间很长,一天除了吃饭就是上课、自习。这样,学生的活动范围就自然被缩小了。试想,一个没有生活感知的学生,怎么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第四,教学观念落后。由于信息交流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许多老师的作文观念比较陈旧,几十年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严重地制约了对作文教学的更新和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预示着语文教学的春天已经来到了。尤其是话题作文的不断推出,为作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作为农村语文老师,我们应审时度势,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新路子。

首先,应该把扩大阅读量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语文老师应当教育学生明确向课外拓展的重要性,想方设法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在课内,老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读,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有能力读懂课文或课外书,让他们学会学习。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老师再因势利导,适当点拨和引导,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情感激发;同时,老师要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各类图书。在提倡“终身学习”、“学会学习”的今天,让学生学会看书无疑是非常值得推广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写作时才会“有米下锅”。

其次,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把加大写作总量作为提高写作水平的根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有过大量精辟的论述。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学生会乐于去写。我们农村有许多活动,城里孩子就比不上农村孩子感受深刻,老师可引导学生就地取材。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多动笔头,多动脑筋。老师既要利用每周作文课时间让学生写一些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作文,更要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写随笔,还可以通过指导写日记,办手抄报、黑板报,培养其写作兴趣。同时,对学生作文不可求全责备,要多鼓励,以免挫伤其积极性。

第三,鼓励学生多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汲取写作的源泉。农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更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尽管现在农村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很少有机会参加劳动,但星期天和寒暑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可供自由支配的。比如,一到农忙时节,老师要建议家长们让他们的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体会田间劳动的甘苦。当然,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细心体会万事万物丰富而细致的情感,启发学生善于站在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受生活的真谛。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开阔了,想像力就丰富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必定会增强,何愁写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

第四,改革传统的批改方法。按传统的过程模式组织教学,大多数老师在作文的批改上存在误区。其实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全班批,或轮流批;或教师批,或学生批,要交错进行,形式要多样。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自己要转变观念,可以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其次,也要教育学生转变“我写你改”的旧观念,要使他们懂得:作文是难得“一次成功”的,好文章是靠改出来的;一个不懂改文章的人,将永远是一个作文的门外汉。讲评作文时应以激励为主,善于捕捉闪光点给予表扬。

第五,作文讲评力求新颖独到。作文讲评课力求生动、新奇、多样,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明白好在哪里,错在哪里。一是生动。坚持让学生从范例中体会写作规律。对学生习作中那些夸大其词的描写、啼笑皆非的想象、张冠李戴的用词等比较普遍典型的错误,可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知道错在何处。二是新奇。注意选择那些充满情趣、富有特色又符合教学要求的文章或习作,力求激发学生的悟性,从中得到启迪。我曾给学生读过一篇《读者》文摘上登载的《我的妈妈》,这篇短文一改只写妈妈“好”的老套子,写了妈妈生活中的一些“缺点”。文章出自孩子的眼光,写得十分诙谐有趣。这篇范文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选材一定要新颖,要写得生动,有特点。三是多样。讲评形式多样,可以避免学生因单调重复产生厌烦情绪,提高学习兴趣。注重综合讲评、重点讲评、个别讲评的差异性,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对象,不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讲评,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弱点和兴奋点。

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完善自我,改变观念,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积极创新,才会经常出现作文教学的新局面。

应用题教学浅见 篇7

1 模拟实习在焊工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在焊接模拟实习的过程中对于身体姿势一般都会有一个基本的要求, 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常用的身体姿势是蹲姿。通产来说这是一种耐性训练, 通过这个模拟实验的重要目的就是要锻炼我们学员手腕、胳膊姿势胳膊操作姿势, 训练学生胳膊活动的平稳性及协调性。而在实际的模拟实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开展进行。

1.1 在模拟实习的过程中可以在纸板上进行练习。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手握焊钳, 焊钳上夹持毛笔, 沾水后, 在纸板上进行直击或划擦。当然根据相关的要求我们要尽可能地保持点小而均匀, 保持一定的划擦长度,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细而均匀, 每个独立动作完成后, 在保持一定长度的基础之上稍做停留。

1.2 我们也可以在沙盘上主要训练划擦法。

在这个过程中手持焊钳, 进而将焊条前端对准沙盘, 在完成这一动作之后要注意将手腕扭动一下, 使焊条在沙盘表面轻微划擦一下再将焊条提起2~4毫米。引弧动作完成后, 使焊条前端离沙盘有3毫米的距离, 稍做停留。运条方法运条有多种方法, 在纸板和沙盘上模拟教学主要训练常用的两种方法。当然其他几种运条方法也可以用此种模拟实习进行训练。

1.3 模拟实习过程中直线形运条法在纸板上训练。

手握焊钳, 焊钳上夹持毛笔, 沾水后, 在纸板上进行直线移动, 要保持匀速, 水痕粗细均匀。笔杆与纸板成90°角, 同运条方向成65°~80°角, 每次运动长度不小于300毫米。在沙盘上训练。用划针在沙盘上划一条长为320毫米的直线来模拟“Ⅰ”型焊缝。运条是从模拟焊缝前约10毫米处开始, 沿着焊接方向做不摆动的前移, 移动到焊缝300毫米处停止。焊条角度同沙盘上的模拟焊缝两侧成90°角, 同运条方向成65~80°角。焊条移动的速度必须适中, 保持一定的速度很关键。

1.4 正锯齿形运条法。

在纸板上训练。用铅笔在纸板上划两条长300毫米的平行线, 平行线间距为12~15毫米, 学员在操作的过程中, 需要让毛笔尖在平行线间进行正锯齿形往返摆动并向前移, 与此同时注意保持水痕粗细均匀, 而且在摆动到平行线两侧边缘时稍作停留。在沙盘上训练。用划针在沙盘上划两条长为300毫米的平行线, 当然也需要保持有效的平行中间距离, 模拟“V”型坡口宽度。操作时, 将焊条前端在平行线内连续做锯齿形摆动, 并向前移动。每当摆动到平行线两侧边缘时稍停片刻。要求锯齿大小均匀, 焊道痕迹深度仍为2~3毫米, 相当于弧长。

在进行焊道的连接在操作时, 通常会受焊条长度的限制或操作姿势的变化, 针对这一问题, 在具体的模拟实习过程中, 教学工作要注意指导学生用划针在沙盘上划一条直线长300毫米, 模拟焊缝。完成之后要在直线的前端, 用焊条划一圆圈, 模拟弧坑, 在弧坑稍前约10毫米处的模拟焊缝上做引弧操作, 引弧操作完成后, 将焊条前端移到弧坑三分之二处, 稍停片刻。焊条前端到位一定要准确, 任何一个环节的失当都会造成接头脱节, 从而产生弧坑未填满的缺陷。

2 焊接教学模拟实习后期的综合性操作应用

综合训练是把各单项训练按实际焊接操作的程序有机组织起来, 进行连续性的操作。直线形运条方法用划针在沙盘上划一条长为320毫米的直线, 模拟“Ⅰ”型焊缝, 在这个过程中通常要求我们的操作者蹲在沙盘侧面, 与此同时需要用正握法手持焊钳, 并且要注意把胳膊半伸或全伸开, 同时将焊条前端对准沙盘上的模拟焊缝前端一定距离的焊缝处, 然后有效的用划擦法进行引弧。在这个操作环节我们需要注意, 一般在引弧完成后需要稍做停留, 保持焊条前端沿焊接方向做直线均匀移动。而当焊条移到直线终点时, 还需要做数次断弧──引弧动作, 作为焊道收尾。

方式和方法的问题研究。我们知道在进行了前面的模拟实习环节之后, 重要的一点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将他们有效的串联起来,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讲解、示范。无论进行单项训练, 还是综合训练, 教师要把讲解和示范结合在一起, 在纸板或沙盘上一边示范操作, 一边讲解。个别学生操作, 教师讲评指导。教师讲解、示范后, 指定一名学生在纸板或沙盘上模拟操作, 其他学生观摩。在指导完毕之后需要学生进行相关的模拟操作, 操作完成之后需要教师进行点评, 从而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向学生示范正确的操作要领。学生分组训练, 教师巡回指导。一个纸板或一个沙盘上可以安排一定数额的学生为一组进行操作。模拟实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总结和强化的过程, 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进行归纳和总结, 进而指出操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并当场示范正确的操作要领。对涉及运条的速度、宽度、深度和焊条角度等关键性问题, 采用现场示范, 学生模仿操作的方式解决。只有这样模拟实习才能够真正的起到应有的效果, 才会实现在具体操作中的应用。

摘要:在焊工专业的教学当中, 有效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焊工专业的教学也是一项较为生活化的、操作性更强的专业, 因此在广大的焊工专业教学过程中实现模拟实习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影响。从焊工专业的教学管理过程中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从而探讨和论述了模拟实习在焊工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模拟实习,焊工专业,教学管理,分析建议

参考文献

[1]刘洪明.浅谈模拟实习在焊接专业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之友, 2009, 8.

[2]吴哲华.模拟实习在焊接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职业教学管理, 2010, 8.

[3]刘春伟.模拟实习和焊接教学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相关事项分析[J].科学管理, 2009, 6.

应用题教学浅见 篇8

一、对现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改革

毋庸置疑, 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式, 若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就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中职生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亦然。因此, 我认为对中职生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时, 应努力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 着力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兴趣入手, 结合中职生的学业实际, 讲课时教师的语言要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上机操作演练时, 要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 因人而异, 反复操练。在教材的选用上, 要选用适合中职生的计算机教材。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但是教材的更新显得相对滞后。市面上适合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材很少, 选择余地不大。由于无合适的教材, 使得不少中职学校不得不选用并不适合于中职学校的专科院校的计算机类教材, 使得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太强, 压力大, 从而导致对该门课程的畏难情绪。所以, 我认为中职学校在该门课程教材的选择上一定应考虑选择适合中职学校学生学业水平和能力, 较浅显易懂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的教材, 这比选用那些看似高深却不适合于中职生的教材要好得多。若选用此类教材, 既避免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也会使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大增。如我校几位教师合作编写的《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实用教材》一书, 淡化了理论, 突出了实践技能的练习, 对中职生今后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了重点介绍和着重讲解, 很适合中职生的水平。此外, 我们教师要甄选实用的教学内容, 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授课内容, 在平时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 要让学生对诸如计算机基础、办公、报表软件 (Office2003) 、网络及相关软件的使用 (如杀毒软件、聊天软件、开个人博客、网上购物等) 、图片处理、数据库等知识扎实掌握, 熟练运用。对工作和生活中不常用的一些计算机知识, 让学生大致了解就可以了。

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中, 最重要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一定要摒弃“板书+讲解+适当的上机练习”的单一、僵化, 不直观的授课方法, 应采用“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方式, 因为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所以, 在教学方式上, 一定要切实落实“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方式, 就会使很多复杂的操作能借助图标方式和鼠标而变得直观、便捷, 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明显提高。

二、对现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方式进行一定的改革

“教育评价是杆旗, 指向哪里打哪里”,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成绩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有着很重要的导向作用。为此, 为促进学生学好该门课程, 制定并选用适合中职学生的评价体系也显得十分重要。我认为应改革那些陈旧的评价方式, 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评价分为过程评价、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三个部分。过程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表现为依据, 侧重考核学生在该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态度;在笔试考核中, 应该侧重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在实践能力的考核 (这是评价的重点) 中, 应侧重以计算机实际操作为重点, 主要考查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和运用水平。考查内容应涵盖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多个方面, 如打字、编辑排版、表格数据处理、制图表、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幻灯片制作等。在此过程中, 既要考查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水平, 还要考查他们运用的熟练程度和灵活程度以及根据任务来运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分析的能力。再就是引导和鼓励中职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和技能大赛, 以此来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 并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素描教学浅见 篇9

不管什么风格的基础素描, 它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 只是对素描造型诸要素各有不同的侧重而已。我认为在基础素描教学中应本着现实主义的原则, 要求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作品应以客观物象为依据,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根据对物象的认识和感受, 艺术地表现一定环境与光影下的具体物象。学生的主观感受应依据客现物象并受制于客观物象, 所谓“艺术地表现”是指概括、取舍、加强、减弱等艺术处理。

素描教学训练要以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目的, 即要达到基础训练所必须具备的各项要求, 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 又应指导学生以客观物象为依据, 表现物象的真实, 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

二、在素描基础教学中应重视的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是:轮廓准确和注意整体。要求轮廓准确是克服造型似是而非的主要办法, 造型似是而非是初学者最普遍的毛玻要求轮廓准确, 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的作风和求实的态度。这里所说的轮廓准确并不是说要在素描的第一阶段就细抠轮廓。我认为第一阶段打轮廓时能做到构图恰当, 比例准确, 要点鲜明, 形象明了, 就应该说是轮廓准确了。

整体——局部——整体, 作为习作的整个进程大致是这样, 但在深入描绘各个局部的过程中, 自然地形成了很多小的阶段。

三、应本着“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素描训练

不仅要有长远的总目标, 而且要有分段实现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在不断循序渐进和适当重复的过程中, 才能牢固掌握造型规律及其有关知识和技能, 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各种环境下的复杂事物。

为了打好坚实的基础, 习作应以长期作业为主, 这样便于领会教师的指导, 便于深入理解, 反复校正和进行探索。教学上的严格要求也主要体现在长期作业中。教师要向学生说明长期作业的重要性, 对各种不良倾向要及时加以纠正。

在基础未打好之时, 对于那种专门追求风格、流派的做法, 教师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纠正。要让学生认识到:没有浑厚的基本功作基础, 单纯地去追求某些风格、流派的做法是有害无益的。因为学生不仅要具备照着物象摹写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理解、记忆和想象能力。这样, 才能真正具备全面的造型能力

四、在教学中, 教师应要求学生善始善终

有的学生开始画的时候积极性很高, 新鲜感强, 观察力也比较敏锐, 但经过一段时间后, 观察力多少有些迟钝, 不能保持一种清醒和整体的感觉来检查画面的表现效果。有些学生则急于求成, 时间一长就有种画烦了的感觉。这时, 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 不要轻易地把调整修改这一步看做是作业结束时的修饰, 而应认真对待, 感到有不妥当的地方, 一定要找出原因, 下决心把它修改过来。

调整修改应本着整体的原则, 反复分析研究, 反复比较, 理解形与神的关系。要用第一眼看到物象时那种新鲜强烈的感觉来检查画面效果, 找出画面与物象之间的差距, 检查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组织结构、形体比例是否准确, 质量、空间关系是否恰当, 主次虚实是否有序。这些因素的调整, 主要是想通过反复的校对和比较, 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对象和表现对象。

五、在素描训练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这里所讲的“表现”是说:在素描训练时, 应当要求学生用对物象深入的形容和新的发现来不断地激起表现的愿望, 激起类似创作的激情。

学生进行素描训练, 不仅是描摹现象, 而且是艺术地再现。所画的那部分不仅是物象的一部分, 也是构成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要看这部分是否画对了, 而且还要看它是否有表现力。要求表现就是要讲究线条, 讲究黑、白、灰, 讲究概括, 讲究画面的构成和组织, 要力求形神兼备, 要像写文章那样讲究文采, 像戏剧那样讲究韵味。要通过表现使素描基本功成为创作性的艺术活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由于同一班的学生受教师的影响比较大, 要求他们做到风格多样是不可能的。所以, 教师不要要求学生的风格必须和自己一样, 而应正确地引导、培养那些个性不同的学生, 要跟他们共同探讨适合于他们自身的表现方法以及发展的方向。同时, 也要提醒他们, 在基础未打好时, 就过分地热衷于“个性”会给自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偏食的坏习惯, 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阳、王利空:《素描教学刍议》[J].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2006[1]王世阳、王利空:《素描教学刍议》[J].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2006

识字教学浅见 篇10

一、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

语文教学改革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而且宏观思路是:“小学低段侧重解决识字问题, 小学中段侧重解决阅读问题, 小学高段侧重解决阅读、习作问题。”从这儿我们能看出“识字教学重点在低年级”但不能理解为“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识字”, 认为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应该适当忽略、削弱其他语言训练, 甚至一味追求提高学生识字量, 这种理解、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应立即改正。

二、认写分流, 多认少写

课改后的语文教材识字量很大, 小学第一学段的识字量为1600个。《语文课程标准》考虑到识字量提高不至于增加学生过重的负担, 同时考虑到孩子们的手指肌肉还没长好, 过度写字对正常发育不利。因而, 提出了认写分流, 多认少写的原则。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随意拔高要求, 新教材中只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也要求“会写”, 不注重写字的质量, 学生因为写得太多, 所以导致书写不认真, 开始写出不好的字, 坏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的, 这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多认少写, 认写分开”这条原则没有理解透彻, 使得在教学中没有把握好这个尺度。

三、激发兴趣, 自主识字

大识字量的语文教材, 如果只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去认识, 是很难完成识字教学任务的。我觉得学生的识字过程可以是“长时间的”。随课文识字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生字的契机, 一个认识生字的语言环境。学完一篇课文, 课文中的生字换一个语言环境有的学生就不认识了, 或者刚学完过几天就不认识了, 这都是正常的。那么, 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应如何做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返生”率。其次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喜爱汉字的情感, 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把识字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由“负担”变为“爱好”“习惯”。让学生主动去识字, 主动在阅读中巩固、运用。

四、识字教学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识字教学对象是学龄初期的儿童, 他们只有六七岁,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好动、爱玩, 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 喜欢接触形象的具体的有趣的东西, 记忆力比较强, 但也易忘……我们教这样的孩子们时, 不可忽略这一普遍的规律性的特点。因此, 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 要善于组织儿童学习, 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要大胆展开想象, 努力挖掘生字中蕴含的“趣”, 引导学生在趣中识字, 在趣中掌握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 学会独立识字。

作文教学之浅见 篇11

作为教育者认真思考一下,其实不难发现,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觉得无话可说,原因有五:

1.缺乏对生活的观察

他们生活比较单一,学校、家几乎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较少有机会接触社会,缺少对社会生活、社会事件的关注,缺少对生活的积累,自然会觉得无话可说。

2.缺乏对生活的热情

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其实源于缺乏对生活的热情。现在家长、老师对学生在学业成绩上的高要求,抑制了学生在学业以外的许多兴趣爱好,即使有的家长培养了学生一些才艺上的专长,也是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而不是出于学生本身的兴趣。这样就导致了现在的很多学生生活得很冷漠,仿佛看破红尘的方外高人。无论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觉得这也没意思,那也没劲。

3.缺乏阅读的积累

由于从小学到中学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得学生很少有时间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学生被淹没在大量的教辅书籍中,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而不是从美文中得到性情的陶冶,获得更为广泛的积累。那么,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无例可举,无文可引,文章的干涩就可想而知了,这种情况下,学生惧怕写作文的心情便不难理解了。

4.教师的作文命题离学生的生活有距离

这也是造成学生怕写作文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作文题目命制,多以训练学生文体写作能力为目标的,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生活经历的考虑,学生拿到作文题目,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自然写不出真情实感。

5.学生在写作中,寻找不到快乐与成就感

以上几点原因,造成了学生作文能力差作文水平低,他们从写作中无法得到成功的欣喜和老师的认同和肯定,缺乏成就感。久而久之,他们将写作视作是一种负担,形成畏难情绪,最终造成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应当认真抓好练笔和评改两个环节。

练笔

1.作文题目的命制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

尽可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扫除他们怕写作文的心理障碍,培养他们说真话,说实话的良好习惯,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教师也去做一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学生的生活,找寻学生生活中他们所关注的问题。笔者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就学生关心的追求时尚利与弊的话题在学生中开展了一次辩论会,让他们各抒己见,争论过后,让学生就自己的观点阐述成文。结果参与辩论的学生或举例,或反驳,文章写得洋洋洒洒,观战的学生也找到了自己支持的观点,文章也写得头头是道。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养成随手记录的好习惯

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一书中写道:“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象哨兵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作为语文教师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练就一双敏锐的慧眼,教会他们适时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素材,教会他们发掘生活中的美。写日记就是很有效的途径。教师对学生日记的要求不宜过高。只要学生能在日记或每周2~3次的随笔中,写出自己对生活某一个细节的观察或者谈及自己对某一件事情的点滴感受,就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这毕竟是他们向关注生活,说真话迈出的坚实的一步。不要希望他们的每篇日记都能写得颇有章法,感受深刻。如果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教师在逼着学生说假话,毕竟无论谁的生活中都不会天天有感人至深的事情发生的。

学生观察身边生活,有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特点,教师对此也应给予适当地指导。如学生每次写国庆记事,春节见闻几乎是年年一样,次次雷同,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在观察时抓住每年国庆、春节最具特色的新气象来写,发掘出今年不同于往年之处来,将类似的文章写出新意,写出时代气息。经过一定时间的写作练习,学生视写作成一种习惯,目光敏锐了,笔头熟了,手头的素材丰富了,写作的畏难情绪自然会降低了。

3.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

观察是一种积极的主观活动,没有自觉性和主动性是难有好的收效。故而,教师要想给学生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就必须要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热情,关爱他人的热情。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健全身心和人格的活动,如:集体登山活动可以引领学生体验竞争的快乐、团队协作友谊,坚持到底胜利等顶的喜悦等情感。我为班级做一件好事的活动可以帮助建立主人翁意识,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意识。认真观察父母一天生活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父母的辛劳。这些活动看似与写作毫无关系,可是,它却教会学生做一个生活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一个冷眼的旁观者,教会了学生为生活而感动,这些恰恰能在写作时,让他们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4.多对学生进行片段写作的专项训练

训练初期,教师可将作文训练进行细化分类进行训练。如:人物外貌描写专项训练、动作描写的专项训练、心理活动描写的专项训练、景物局部描写的专项训练、用喻证法证明某一观点的专项训练等等。在训练中,教师可以将提示、要求甚至是写作指导做得更具体详细些,让学生明确训练目标,会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先片段,后全篇。俗话说:功到自然成。基本写作扎实了,复杂的大篇幅作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5.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这里所说的课外阅读,并不是狭隘地只让学生去读一些作文精选之类的书籍。厚积才能薄发,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更为广泛地阅读不同类型的课外书籍和报刊杂志,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方方面面的知识,更多地了解社会民情,更多地关注社会热点,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并将这些素材融会贯通,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名家名篇,经典著作进行赏析,这不仅可以提供一些宝贵的写作经验给学生借鉴,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写作成为他们自然而然的行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评改

作为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作文的评改,相比而言,许多教师往往更重视对学生写作训练,其实,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改更能从主观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及时评改,多种评改方式相结合

教师应当在一次作文训练以后,及时地批改,及时地将批改情况反馈给学生。如果作文训练和讲评时间相隔过久的话,学生很可能对自己所写的作文都记不清楚了,那么,这时讲评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作文评改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评改,这是最常见的评改方式,这种评改方式便于教师直接掌握学生的作文训练情况。学生分组评改,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共同评改各自的作文,谈谈各自的作文构思,指出各自作文的优劣,相互交流各自作文的得失,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全班集体评改,这要求教师事先将全班学生的作文粗略地浏览一遍,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在全班范围内集体评改,全班学生共同讨论,提出评改意见,对其进行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改中获得经验与教训。当面评改,教师可将自己认为需要特别指导的作文拿出来,对学生进行当面评改。

2.重评少改,以赏促写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也应当遵循尊重原文的原则,多提评讲建议,少做改动,而让学生在接受了老师的反馈意见后,就原先的写作意图自己对作文进行修改,学生经过了主动思考,这样修改出来的作文的效果要比教师来“操刀主改”的效果要好得多。

教师应对较为优秀的作文慷慨地给予肯定,或推荐给校园广播站朗读播出,给大家欣赏;或推荐给板报、校刊刊登,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寻找写作中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3.教师评语人情化

初中语文古文教学浅见 篇12

一、创设情境, 音像强化是手段

没有直觉的体验, 是无法进行文学感知的,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不同情境从而让学生领悟和欣赏课文意境, 如讲《桃花源记》, 可组织学生游览附近好的山水, 在游览中体验春风和煦、桃红柳绿;讲《岳阳楼记》, 可组织学生参观附近花亭楼台, 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中的意境,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录音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 这是特别适合古诗文审美教学的辅助方法。

二、借助有效资源,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初中生, 他们绝大多数已经能够查《新华字典》,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新课改理念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语文教师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 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室里看看报刊杂志, 或者利用网络资源等查找有关古诗词的资料, 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苏东坡、辛弃疾……这些大诗人的很多资料学生自己是可以查到的。如果长期坚持下去, 这些做法会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应该提倡。

三、建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是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灵丹妙药

学习目标自己定, 学习方法自己找, 疑难问题自己提, 合作探究快乐多。我们教师不要再像老母鸡一样, 把学生紧紧地护在自己的翅膀底下, 更不要认为学生个个是经学博士, 非得牢牢记住每一个文言字词的来历和用法。只有学生有兴趣、愿意学, 多读点, 知识面宽了, 学生就会有兴趣继续进行学习探究。不是要教学生终身学习么?如果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扼杀了学生们对古诗文的兴趣胚芽, 他们怎么肯继续读那些拗口难懂的文言?孙权劝吕蒙读书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吗?如果孙权给吕蒙找个老学究, 依依呀呀地教他字字落实、句句清楚, 我想吕蒙绝不会成为日后让人刮目相待的名士。

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 如背诵方法、翻译方法、品评方法等。如在教《陈涉世家》一课的时候, 我们可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总方法, 读一读、译一译、品一品、背一背等;在教学生翻译的时候, 我们可以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 留、删、补、换、调、变;学生在背诵的时候, 可以告诉学生为了降低背诵难度, 先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然后对照翻译后的文字去背诵文言文原文等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淡化课本教学的内容枯燥, 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五、朗诵表演, 享受古文的韵律

不少文言文虽然让人难懂, 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读起来令人回味, 是朗诵的好材料, 如《出师表》《岳阳楼记》等。对于好的朗诵材料不能简单地布置学生读背任务, 久之容易枯燥, 也使学生不能很好地享受古文的音乐美。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诵表演, 可以让简单的读背变得有吸引力, 更好地展示文言文的音乐美。朗诵表演可以是老师范读, 可以是单个学生朗诵, 可以跟音像齐读, 还可以分组举办朗诵比赛等。

古诗文诵读, 应该重视还原式鉴赏的方法:学生阅读作品后, 展开想象联想, 揣摩玩味, 走进作品情境, 走进人物心灵。钱理群先生在《语文教育门外谈》中说道:“读文学作品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 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 即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中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 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 真实的欢乐与痛苦, 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 品味作品的意境, 思考作品的意义。”如诵读《烛之武退秦师》时, 教师能否指导学生想象一下烛之武入秦军大营时惊心动魄的场面?能否从秦国、晋国史官的视角来改写本文?诵读《鸿门宴》时, 能否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樊哙闯帐时席中诸人的神情、动作和心理?……古诗文诵读不仅仅为了记忆, 应对考试的默写,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水平, 同时还可以陶冶情操, 塑造良好的人格, 所以, 诵读教学切不可急功近利。

六、以“授渔”为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学会迁移。

“教是为了不教”, 文言文的教学要以“授渔”为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学会迁移。

首先, 教师的讲要突出重点, 忌贪多求全。事实上, 一些浅显的文言文, 如果注释充分, 教师有重点地讲解和点拨, 学生便可大致疏通文意。即使开始有些地方读不懂, 学生们日积月累, 读懂的地方也会越来越多。怕只怕教师完全代替学生去“读懂”, 这样, 学生永远无法自己读懂。

其次, 成功的文言文教学, 不只是指学生看懂课内的文言文, 而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知识, 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知识迁移”的训练相当重要。迁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 (反) 的课外文言文迁移。如学习了《愚公移山》, 就可选像《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加以比照阅读, 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 古今对比, 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

再者, 要养成良好的摘抄习惯, 忌动口不动手。“不动笔墨不看书”, 学习文言文, 摘录尤其重要,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 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

应该说, 过去的文言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有可取之处, 毕竟考试指挥棒在, 必要的知识点还是要落实,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过于强调知识点而轻视甚至忽略文本的分析, 使得我们灿烂的古代文化在无形中遗失, 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不利的, 对古代文化的审美自然也有偏颇。我们的方向是培养中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欣赏、理解、运用能力, 让中国的古典文学艺术光辉永驻。

以上是自己不甚成熟的看法, 希望能在不断探索中寻觅到古文教学中将知识点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的最佳契合点,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们的目标是真正做到让学生学得轻松, 跨越时空的局限, 走进古代文学浩瀚的海洋。

参考文献

[1].盛立训古诗文审美教学浅议《现代教育探索》2008.3

上一篇:应对手段论文下一篇:PH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