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2024-10-11

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共15篇)

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1

“三步计算应用题(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学会验算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正确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步骤

学会验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验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先补条件再解答

生产小组要加工780个零件。

1、,实际用了多少天?

2、,实际每天加工多少个?

师:补条件应根据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来进行。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1:玩具厂要生产3000套电动智力玩具,计划用12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50套,实际用了多少天?

⑴默读题目,想一想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⑵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⑶提问:要求“实际用了多少天?”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这两个条件都知道吗?应先求什么?

(先求实际每天的工作效率)怎样求呢?

⑷学生列式计算并要求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反馈:教师出示解答过程

请一位同学列出综合算式。

提问:这些应用题比较复杂,容易出错,所以要进行检验,你觉得如何来检验呢?

先让学生讨论方法:验算已知条件是否相同。

⑸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方法进行验算

反馈时让学生说清验算什么及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试一试

要求学生先解答,再验算。

服装厂要生产1000套衣服,计划每天生产40套,实际比计划少用了5天。实际每天生产多少套?

反馈时着重让学生自己讲解题方法及验算的方法。

3、总结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⑴学生同桌讨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⑵指名交流

在交流中逐步出示

课本第21页方框中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先说解题思路再列式

⑴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每天读15页,实际每天比计划多读5页。实际用了多少天?

⑵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8天读完,实际比计划少用2天。实际每天读多少页?

⑶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8天读完,实际每天比计划多读5页。实际用了多少天?

⑷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每天读15页,实际比计划少用2天。实际每天读多少页?

2、课堂练习

练一练第2、3、4、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那些新知识?

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2

中职学校要解决计算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要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目前许多中职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重硬轻软”, 在硬件投资上舍得下血本, 而对软件投资 (包括计算机软件购置、教师和维护人员培训等) 投入不足。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一定要立足自身实际、正确定位, 搞好市场调研, 力求办出自己特色。尽可能让学生学习、了解、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 紧跟时代步伐。

计算机教学分三个层次:研究、开发和应用, 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偏向研究层次, 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偏向开发层次。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 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的应用型、技能型实用人才”, 所以中职学校的计算机ip在偏向应用层次。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应注重普及教育与精英教育结合, 根据学校这生能力, 适当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技能必须掌握:一是快速录入中英文, 二是熟练操作办公软件Office, 三是灵活应用Internet, 四是熟练操作与专业相关的软件 (如财经类学生应掌握常用的财务软件, 机械类专业学生应掌握Arto CAD, 美术类专业学生应掌握Photo Shop)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少数爱好计算机且学有余力的学生, 应开设《微机原理》、《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为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将计算机知识学以致用, 并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职学校铁计算机教学应从课内课外下工夫, 可分“三步走”:

一、初步了解提高感性知识

这一步主要放在一年级完成, 在课余时间开展。一般的中职学校都有诸如“计算机爱好者协会”之类的学生组织, 充分发挥这类组织的作用, 可以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很多来自农村的一年级学生很少接触过计算机, 对于这类初学计算机的学生来讲, 他们都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 尽快掌握电脑操作的基本技能。“万事开关难”, 初学计算机的同学, 无论其今后要把计算机技术用于何种工作, 都应该在学习时首先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可通过课外活动让高年级学生辅导一年级新生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所谓基本操作, 既包括对于Windows的理解运用, 也包括键盘的熟练操作和指法的正确运用, 以及基本的上网操作技能, 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

计算机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以计算机为主的活动, 如英文录入大赛、中文录入大赛、网页制作比赛、图形图像处理比赛、计算机知识竞赛甚至游戏比赛等等, 从各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同时, 计算机教师应积极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 了解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动态, 每学期抽出一定时间来收集、整理资料, 就一些新技术、新热点开设计算机知识讲座。多给学生开设知识讲座, 对教师本身来说, 也是一种充实和提高。

利用学生社团所办刊物开展计算机学习计算机教师应指导和鼓励社会刊物多征集学生稿件, 无论是初学计算机的同学, 还是已经有了相当基础的同学都可以将自己使用计算机的经验、技巧与他人交流。计算机教师也可以在刊物上发表文章, 介绍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的基本知识, 帮助他们尽快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刊物的排版、印刷最好由同学自己来完成, 让他们掌握各种专业排版软件的使用技巧。

二、课堂学习注重掌握应用

在教学中注重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介绍给学生, 针对计算机课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应突出“系统性”、“实用性”、“新颖性”,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且有合理的比例。

计算机教师要熟练应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 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 使自身的教学效率与计算机的高效性和谐一致, 使学生亲身感受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新变化。因为计算机知识更新周期短, 课堂上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至关重要。但有关新技术的教学内容对设备要求较高, 多数学校设备更新的速度不可能与之同步。因此, 计算机教师可在多媒体教室向学生介绍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上机实践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环节, 对于应用软件的介绍可采用“任务驱动法”和“实例分析法”讲授。。上机实践前精心设计教学实例和学生应完成的任务, 上课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教师在讲授实例的时候速度可以快一些, 有部分学生跟不上也不要紧。实例讲完后, 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 布置相似的任务让学生完成, 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使学生在协作中学习知识。

三、参加培养、深入提高

六环三步教学模式的应用与研究 篇3

【关键词】六环三步教学模式;项目教学;职业素养;职业能力

一、六环三步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六环三步教学模式”是在德国的项目教学法的基础上探索出来的,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在这里,项目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该工作过程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二、六环三步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首先按企业需求组建班级,引入企业,校、企共同构建起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实现课堂车间一体化(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让学生进校如进厂,上课如上岗。

其次该教学方法以模拟岗位工作情境,把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细化成具体的工作项目,再把项目分成若干个工作任务,以任务为设计授课单元或课件,如计算机中的平面广告设计,海报设计是一个工作项目,该项目又分成版面设计,色彩设计,字体设计等不同的工作任务。基中的版面设计就是一个独立的任务,以此组织授课单元。

三、“六环三步”教学模式的特点

1.提升了学生适应岗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所涉及的教学单元基于学生毕业后的岗位工作任务,因而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学生养成了岗位职业素养和锻炼了岗位职业能力,

2.锻炼了自主学习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采用注入式教学,学生较少主动思考,主动地去解决问题,采用六环三步教学模式,学生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设计项目方案、实施方案生产项目,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能力。

3.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由于在教学单元的实施过程中,所提出任务要由各小组来完成,通过老师协调较好解决学生之间参差不齐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公共关系能力,使学生学到了如何利用团队合作完成工作任务,为在新型企业中适应新型工作方式创造了良好条件。

4.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

六环三步教学模式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深入企业进行岗位实践能力锻炼,还要进行岗位职业能务分析,才可能构建模拟岗位的项目和工作任务,也才可能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这对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5.所培养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强,毕业生供不应求

采用六环三步教学模式的学生,既有岗位工作实践能力,又有岗位工作职业素养,还有团队合作经验,毕业生不但可直接上岗,还很快成为一线的优秀技术工人,因而备受企业的欢迎。

四、六环三步教学模式注意环节

1.教学项目要具有适时性,典型性。

对整个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首先充分调研和分析岗位工作流程,再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才能找准适合岗位的教学项目。按教学项目组织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培养能完成项目教学的师资队伍,改革学校的实验操作环境,完善学校实训基地建设。

2.调动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

“六环三步”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因此一定要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如果学生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教学没有办法进展下去,就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学生的积极性来源于对项目和任务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的途径解决。

3.小组协作完成

“六环三步”教学模式的实施对象是小组不是个人,是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的。小组人数要适当,使每组好、中、差的学生搭配合理,培养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

4.成果检查与评价

(1)自评、互评:学生们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推荐优秀作品;

(2)作品展示:由学生推荐,教师选出三、四个代表性作品,从三类中进行选取:模仿;改造;创新。

(3)教师总结:指出作品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同时指出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鼓励学生们采用多种方法完成项目,对没完成或完成不成功的学生继续完成作品。

(4)小组成员评价:观察小组工作中哪些学生是主角,做的工作多而且重要,哪些同学处于次要地位,在别人指导下工作的;和不同学生谈话并提出一些问题等。

四年级 三步计算应用题 篇4

1、张师傅工作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生产零件50个,王师傅工作了5小时,平均每小时生产零件36个。两人一共生产零件多少个?

2、东方小学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5人,五年级有5个班,每班48人。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人?

3、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2人。每人为“希望工程”捐款5元。两个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4、一个修配厂原来做52个配件,用钢材4160克,技术革新后,做46个同样的配件只用钢材3128克。现在做一个配件比原来节省钢材多少克?

5、水果商店上午卖出苹果375千克,下午又卖出300千克,这些苹果每箱15千克,这一天共卖出苹果多少箱?

6、学校组织同学听科学家报告。四年级有85人参加,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是四年级的2倍,六年级参加的人数比四、五年级人数的总和还多5人。六年级有多少人参加?

7、人民路小学科技组有26人,数学组的人数比科技组的2倍少10人。两个组共有多少人?

8、蛋品商店第一天上午卖出鸡蛋450千克,下午比上午多卖出80千克;第二天卖出的数量是第一天的3倍。第二天卖出多少千克?

9、大丰乡要修一条长6000米的路,第一周修了1460米,第二周修的是第一周的2倍,余下的第三周完成。第三周修多少米?

10、甲乙两个修路队合修一条长2250米的公路,甲队每天修25米,乙队每天修的是甲队的2倍,两个队共同修完这条公路,需要多少天?

11、小林出差,乘汽车2小时,每小时行45千米,乘火车6小时,每小时行65千米,小林共行了多少千米?

12、大华商场八月份上半月(15天)平均每天卖出洗衣粉69袋;下半月(16天)平均每天卖出洗衣粉75袋。这个月一共卖出洗衣粉多少袋?

13、一个锅炉原来15天烧煤615千克,改进操作工艺后5天烧煤155千克。现在每天比原来可节约用煤多少千克?

14、用一轴汽车运送化肥。上午运4次,平均每次运3500千克;下午运5次,平均每天运3800千克。下午比上午多运多少千克?

15、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了225千米,一架飞机4小时飞行了2880千米。这架飞机比这辆汽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16、一箱鸡蛋40千克,一箱鸭蛋42千克。30箱鸡蛋和30箱鸭蛋共重多少千克?

17、学校组织科技活动小组,四年级有48人参加,五年级有56人参加。如果每8人组成一个小组,一共可以组成多少个小组?

18、服装厂两个生产小组共同加工一批儿童服装,6天完成,第一生产小组加工了348套,第二生产小组加工了288套,平均每天第一生产小组比第二生产小组多加工多少套?

19、学校买来5个排球,每个65元,还买了5个篮球,每个84元。一共用了多少元?买排球比买篮球少用多少元?

20、有红皮球32个。白皮球比红皮球的3倍少20个。两种皮球共有多少个?

21、一个养鸡场,一月份运出鸡蛋1360箱,二月份运出的箱数是一月份的2倍,三月份运出的比前两个月的总数少800箱。三月份运出多少箱?

22、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33米,超音速飞机每秒飞行的米数比声音的2倍少111米。超音速飞机每秒比声音传播快多少米?

23、果园里有桃树120棵,是梨树棵数的3倍,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和少20棵。果园里有苹果树多少棵?

24、甲仓库有粮60吨,乙仓库比甲仓库存粮少12吨,丙仓库存粮数是甲、乙两仓库总数的3倍。丙仓库存粮多少吨?

25、小林每天跑步600米,小方每天比小林多跑120米,小荣每天跑步的米数是小林和小方跑步米数的总和的2倍。小荣每天跑步多少米?

26、仓库里有水泥1200吨,第一次运出360吨,第二次比第一次多运出80吨。仓库里还有多少吨?

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0页例3和“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1~17题

教学目的:在已学过的归总应用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解答三步应用题,并通过改变应用题的问题或条件,研究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进一步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有关归总问题的三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改变条件或问题使其成为三步应用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复习题,书第49页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

指名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要求现在几天修完,必须要先算什么?怎样算?然后再算什么?

强调:要求现在几天修完,必须要先知道这条路长多少米和现在每天修多少米。“现在每天修15米”这个条件直接给了,而“这条路长多少米”题中没有给,必须要先算出来,才能算出现在几天修完。

二、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3(第49页)

指名读题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的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指名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线段图。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线段图小组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学生口述

教师:由此可知,例3的数量关系和复习题基本上是一样的,只要求现在几天修完所需要的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给出,所以这道题要用三步才能计算出结果。

(2)完成例3的解答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解答,并写出检验。然后集体订正,并请一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检验的。同桌检查。

2、改变应用题的问题,进一步研究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师:现在我把复习题的问题改一下,谁还会解答?

板书:工人们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现在每天修15米,可以提前几天修完?

学生自己独立解答,并互相说一说解题思路。

指名说说。

教师:这就是说,当我们弄清了条件和问题以后,可以从问题出发倒推,找齐必须要知道的条件,就找到了解题的方法;也可以从条件出发,依次算出可以求出的结果,再和问题联系起来,就找到了解题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第50页做一做,集体订正。

2、练习十二第12、13题,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

今天我们又研究了一些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这些应用题也是在以前学过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步。所以,以后解答应用题时,要按照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去想、去做,注意弄清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这样就可以解答出各种不同的应用题。

五、作业

1、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11、14、15、16、17题

六、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

线段图解题过程

检验过程改编应用题

七、教后感:

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第四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例4和“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的:通过解答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使学生了解生活中这种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学习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及其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明确两步应用题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成为三步应用题,三步应用题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和问题变成两步应用题;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计划与实际相比较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答

1.8×50.78-0.330.6÷0.12

6.3+2.90.08×0.77.3-0.7

4.8÷0.62.4+0.521.5×40

二、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出示例4:“学校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道题是怎么一回事?题中告诉我们计划烧40天,为什么又问可以烧多少天?

教师:这就是说,计划烧的和实际烧的都是这1吨煤。要想求实际可以烧多少天,必须先知道实际每天烧多少煤。实际每天烧多少煤题中没有直接给出,只告诉我们“每天节省5千克”。谁知道怎样算出实际每天烧多少煤。

小组讨论数量关系,指名回答。

教师:好,数量关系弄清楚后,请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这道题。注意算出得数以后,要先检验再写答案。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分析、列式。最后集体订正。

2、改变例4的条件和问题,进一步练习分析解答应用题。

教师:如果我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了,你们还会解答吗?

板书: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了10天,实际每天烧多少千克?

先由学生自己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在练习本上解答。然后,请一、两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或者做在黑板上。最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书第54页做一做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同时指名板演,然后让他们给大家讲一讲,应该怎样分析和解答这道题。

2、练习十三第4、5题

这是两道与例题有所不同的题目,解答时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其意义,计划与实际之间的关系。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答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而且还通过改变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进一步研究了怎样分析和解答应用题。一道题三步应用题还是两步应用题,要在分析了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后才能确定。以后我们还要做这方面的练习。

五、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2、3题

六、教后感:

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练习课(第五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通过解答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步应用题与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科书第55页第6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讲评上节课作业中的问题

教师选出上节课作业中出现问题较多的一、两道题,请一、两名学生做在黑板上,然后给全班同学说一说,应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强调和补充,并纠正学生作业中所出现的错误。

三、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十三的第7题

请一名学生读第(1)题:

光明小学校办工厂要制作4500套教具,计划每天做300套。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做75套,完成原生产任务要多少天?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的是什么?要解答这道题,应该怎样分析?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教师:怎样求出实际每天做多少套呢?可以有几种分析方法?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1)题中告诉我们,原计划每天做300套,还告诉我们,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做75套。这样就可以先算出实际每天做多少套。

(2)也可以从已知条件开始分析。由后两个已知条件,可以先算出实际每天做多少套。再用4500套除以实际每天做的套数,就得到完成原生产任务要用多少天。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同时请一名学生做在黑板上,最后集体订正。

再请一名学生读第(2)题

教师:把第(1)题的第二个条件改成“计划15天完成”后,解答时所需要的条件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

让学生把第(2)题也做在练习本上。同时请一名学生做在黑板上。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道题。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指名请两、三名学生说,教师提示、补充。

2、做练习十三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请一、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3、做练习十三的第9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并解释题意,使学生理解“计划全年生产洗衣机16800台”和“提前2个月完成”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计划是12个月完成,实际是(12-2)个月完成。弄清计划与实际用的时间后,再让学生弄清“照这样的速度”是哪样的速度。经过分析,学生弄清计划生产与实际生产的数量关系后,可以让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又进行了解答应用题的练习。其中最重要的是分析数量关系。从今天的练习题来看,分析时可以从问题出发,逆推去找所需要的条件,直到能从已知条件先算出来为止;也可以从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出发,依次考虑可以算出哪些结果直到能与所求的问题联系上为止。有时我们也可以把问题和条件联系起来想。

在遇到与计划数和实际数有关的应用题时,要分清哪个是计划完成的时间和工作效率,哪个是实际完成的时间和工作效率。总之,我们要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答方法。

五、作业

练习十三第10题

东风农机厂原来制造一台农业机器用1.43吨钢材,技术革新后,每台节省钢材0.11吨.原来制造300台机器的钢材,现在可以制造多少台?

六、板书设计:

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6

在“三步走”的教学模式中, 无论是课前投入, 还是小组交流、互动,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始终强调的都是“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因为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它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等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 所以给学生布置好每节课的实验内容, 让学生切实做好每个实验, 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 也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前提保证。

因此, 在实验教学方面, 我作了大胆尝试。学校实验室中有数量不少的电学实验盒、力学实验盒, 里面器材比较全面, 基本上能够让课本上所有的实验都能够实施, 我充分利用这些现有器材, 突破现行课本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界限, 让每个课桌上都有实验器材可用, 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参与实验的机会, 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也更能让课堂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主动学习的活动场所。如讲“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时, 每桌学生都可以用测力计测钩码的重力, 测身边的橡皮、笔、尺子等的重力, 这样做既能让学生得出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的关系, 也能让学生亲自体会力的单位一牛、二牛等的真正意义的大小;探究“液体的压强的规律”时, 我让每个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饮料瓶、橡皮膜等器材, 自己去探究、发现液体压强的规律及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在实验时间的选择上,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根据教材、学生以及器材的实际情况, 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有时根据需要把实验安排在新课引入中, 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讲“浮力”时, 先让学生把小石块、乒乓球等放入水中, 让学生观察现象并猜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产生, 分析它们在水中受那些力的作用, 一上课就把每个同学导入紧张的课堂教学中, 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及探究的欲望;有时又把实验安排在教学过程中, 用来建立物理概念或得出物理规律, 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为学生辨疑解难, 如“探究压力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等, 一旦他们的猜想或假设得到验证, 他们会有强烈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有时则把实验安排在新授后, 作为巩固、验证之用。

总之, 切实运用好“三步走”的教学模式, 多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做好每个实验, 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 以学生实验为主线, 创设物理情境, 引导学生多观察, 多增加动手、动脑思考的机会, 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以同步提高, 这的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求成欲的好方法, 也是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的捷径, 值得大力提倡与发扬。

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7

一、提出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是阅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就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来看,很多学生除了课堂中读读文本外,课前很少自主阅读文本,即使阅读了也只是泛泛而读,没有养成系统的预习习惯。如此,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也就被架空,阅读效率自然不高。以明确的目标来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先对文本进行解构,然后再组织实施探究活动,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一般而言,在自主阅读阶段教师所提目标不应太高,而要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在自主阅读中,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了解是首要的,其次是要把握文本的特点。如《故都的秋》的自主阅读中,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是重点,而作者是如何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这就需要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作品的基本结构也就不可或缺。这些内容需要学生在初读时做到心中有数。

在自主阅读环节,为保证自主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可采用导学案形式来实施,可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文本基本内容、结构、写作特点、关键句子等进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完成导学案来获得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从而为合作探究奠定基础。学生阅读后完成导学案,教师要及时对导学案进行批阅,从中反馈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中进行引导。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课前自主阅读对文本有了初步感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借助问题这一主要互动方式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涵进行探究,在探究中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在教学《边城》时,教师将竹笛和古筝合奏的江南民乐《月光下的凤尾竹》作为背景音乐,用多媒体播放几幅湘西风景的画面,同时用画外音朗诵下面这段话:“《边城》这块‘千古不磨的珠玉……去发现它、展示它、品味它。”教师过渡:“在合适的年龄,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碰见合适的人,那么,翠翠和傩送种下情苗的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是怎样的一种爱情土壤?”通过问题来引入对边城环境的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其次,注重在探究中及时引导学生。如在《祝福》中对鲁四老爷的分析,教师提出问题:“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引导学生讨论后及时总结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寻人时也仍然是“踱”,从而可见他对祥林嫂没有丝毫的同情。

在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在学生发表意见后进行总结归纳,有助于学生形成共性认识,也能对学生的讨论给予充分肯定。教学中尤其不能忽视了教师的讲授,不然课堂就容易走入自由散漫的极端。

三、课外拓展,丰富学生的体验感受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加强对学生人文品格的培养,要结合阅读教学内容,以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首先,要注重从作品出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对作品的再次理解。常用的方式有写读后感、人物分析、情节分析等。以此种方式进行拓展,教师要求不宜过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如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可融入自己的理解而展开论述。其次,要注重通过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体验。如阅读《北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离骚》等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赛诗会”,让学生在尝试写诗中体会爱国之情,也可开展“祖国在我心中”的朗诵活动,让学生抒发爱国之情。这样,学生在读中感悟,课后体验,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目标来引导学生先自主阅读,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深化对作品的理解,通过课外拓展丰富学生的体验,构建三维一体的阅读模式,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从而促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姜明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9).

[2]王志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情境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3).

[3]张蓓蓓.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人文建构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3).

三步归一应用题优秀教案 篇8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下面两个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

(1)每天修25米,修了5天。

(2)计划做1000个零件,20天完成。

(3)3天生产化肥360吨。

(4)全班50个同学共糊纸盒225个。

2.根据问题找所需要的条件。

(1)两个小队平均每人积肥多少千克?

(2)平均每天炼钢多少吨?

(3)共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共可生产钉子多少千克?

3.只列式不计算。

(1)买3支铅笔用0.18元,买同样5支铅笔,要多少钱?

(2)一辆汽车4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8可行多少千米?

(3)滨河公园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有3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要求学生说出每一道题数量关系,后小结三题都是归一应用题,它们都是先求出单一量后,才能求出几份是多少?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出示例题。

滨河公园原来有20条游船,每天可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1)读题,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复习题相比较。

(2)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从线段图可以看出,要求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与现在有多少条船。)这两个条件都是未知的,所以要先算出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和现在有多少条船?要求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原来每天收入多少元和原有的船条数。)要求现有多少条船,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原有船数与增加的船数。)这些条件都是已知的,这样就可以列式解答这道应用题。

(3)列算式:

分步列式:

①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

360÷20=18(元)

②现在一共有多少条船?

20+15=35(条)

③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18×25=630(元)

列综合算式:

360÷20×(20+15)=630(元)

④验算与答案(略)

(4)仔细观察线段图,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

要求增加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还可能找什么条件?(原来20条船数一天的收入与15条船一天的收入和。)原来20条船一天的收入是已知的,15条船一天的收入是未知的,要求15条船一天的收入?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和船数。)增加的船数是已知,每条船一天收入多少元是未知的?要求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原来一天总收入和原有船数。)这两个条件都是已知的,这样就可以列式解答这道应用题。

分步列式:

①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

360÷20=18(元)

②15条船收入多少元?

18×15=270(元)

③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360+270=630(元)

列综合算式:

360+360÷20×15=630(元)

答:(略)

3.比较两种解法,找出异同点。

4.指导看书,教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课堂练习:完成P48的“做一做”。

四、课堂练习:练习十的第4、6、7题。

篮球三步上篮教学设计 篇9

10体教C班 104070127 董鑫

指导思想: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发展,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动参与活动意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教学中,体验成功,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教材分析:篮球是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广大小学生喜爱的一种体育运动,也是技术性要求很强的教材,它能很好的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协调性,灵活性的发展,提高反应能力。但同时,篮球也是技术性要求很强的教材,特别是三步上篮,它综合了运球和投篮的技巧,讲究步法,要目测距离,还要求上肢力量足够,这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较难掌握的。教学目标:

1、学生积极参与运球接力比赛与三步上篮的学习和练习,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相互合作,自主探究学习。

2、初步学习三步上篮的三步基本动作方法,引导学生参与篮球的运动兴趣,使85%的学生掌握三步的步法。

3、培养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与能力,学会欣赏他人,增强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感。

4、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敏性,提高弹跳力,提高学生的运动机能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三步上篮的三步基本步法。

2、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控球能力和三步上篮的节奏,动作的协调连贯、不脱节。

教学过程

(一)课堂常规

上课常规:体育委员整队,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教学目标,并强调安全意识。

(这样安排是为了尽快进入课堂状态,杜绝运动损伤的发生。让学生带有目的进行学习活动。)

(二)准备部分 徒手操、自选运球。

(通过徒手操和小组自选运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并使身体各部位活动起来。)

(三)基本部分

1、运球接力比赛:尝试行进间快速运球。

(通过接力比赛,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提高控球能力。)

2、三步上篮学习(1)游戏:飞渡

方法:直线运球,单脚起跳,双手抱球,跨过“小河” ☆☆☆☆☆ ☆☆☆☆☆ ☆☆☆☆☆ ☆☆☆☆☆ ☆☆☆☆☆ ☆☆☆☆☆ ☆☆☆☆☆ ☆☆☆☆☆

要求:运球时控球稳,到达“小河”时用力拍球,当球从地面反弹起时,跨右(左)脚同时双手拿球,单脚起跳,跨过“小河”。

教法: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指名演示、纠正动作——学生练习(通过游戏,使学生掌握三步上篮中的“一大”这一动作。)(2)游戏:跳过封锁线 方法:用小垫子作为“封锁线”,学生抱球直跑通过时单腿起跳,跳过“封锁线”双腿落地

要求:左(右)教单脚起跳,有高度,落地双脚屈膝缓冲。双手抱球过头顶。教法: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指名演示、纠正动作——学生练习(通过游戏,使学生掌握三步上篮中的“高跳”这一动作。)(3)三步上篮 方法:行进间运球,当球从地面反弹起时,跨左(右)脚同时双手拿球,跨右(左)脚并用力蹬地向上起跳,当身体接近最高点时,用单手肩上投篮动作将球投入篮筐。

要求:动作的协调连贯、不脱节

教法: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一大、二小、三高跳 学生观察、尝试练习

指名示范、教师讲解、纠错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各组进行指导,与学生交流。

注意点:教学时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尝试原地抱球三步上篮,然后是运一次球三步上篮,最后进行直线运球三步上篮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体会三步上篮技术,初步掌握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

(四)结束部分

1、放松练习

2、课后小结

3、归还器材

古诗教学【三步趣】 篇10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新的学习之中。

三、课末“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初中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三步上篮“三步”教学法 篇11

三步上篮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投篮技术。上篮按出手时手与肩的相对高度, 分为高手上篮和低手上篮;上篮包括单手和双手两种手部动作。手部动作有正手、反手、勾手的区别。下面以右手的三步上篮教学为例进行探讨。

1. 教学方法

1.1 第一步原地持球上篮练习

1.1.1 原地无球练习:

让全体学生左脚在前, 右脚在后呈体操队形站立;听老师口令“1—2—跳”, “1”的时候右脚向前跨一大步, “2”的时候左脚跨一小步并起跳, “跳”的时候右手模仿上篮动作, 随后双脚着地。通过反复的练习, 让学生体会动作节奏。

1.1.2 原地持球上篮练习:

学生在离篮框3、4米的前方偏右处呈一路纵队排列;准备练习的学生左脚在前, 右脚在后站立, 教师持球站在学生身体左侧, 持球高度以学生腹部高度为准;学生在抬右脚向前跨步的同时双手抓住教师手上的球 (注意强调学生在右脚落地前抓住球) , 右脚落地后左脚跟上快速踏地起跳, 眼睛注视篮框, 左手离开球, 右臂单手持球向上完全伸展, 并在起跳至最高点时, 靠手腕发力将球送出。

1.2 第二步原地运球持球上篮练习

学生在离篮筐3、4米的前方偏右处呈一路纵队排列, 准备练习的学生左脚在前, 右脚在后站立, 原地右手运球;在球反弹至腹部高度的一瞬间, 抬右脚向前跨步同时双手持球, 随后动作同第一步练习。

1.3 第三步运动中持球上篮练习

1.3.1 走动中练习:学生在走动中运球, 当运球至距篮框适当距离时, 双手持球, 同时跨右脚。

1.3.2 慢跑中练习:学生初步掌握完整的三步上篮技术动作。

1.3.3 跑到中练习完整动作:在熟练掌握动作的基础上, 提高动作质量。

2. 易犯错误、原因及纠正方法

2.1 三步上篮动作不协调。

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节奏感不强。纠正方法:教师带领下反复做原地持球上篮练习, 老师口令提示“1—2—跳”。

2.2 跳不起来。

主要原因一方面与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关系, 另一方面, 学生第二步跨得太大, 起跳时臀部后坐。纠正方法: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 如台阶跳、跳起摸高、蛙跳等。给学生仔细讲解“一大、二小、三髙跳”的口诀, 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强调“二小”的重要性。

2.3 起跳后, 距篮框太远或跳到篮框后。

一方面学生开始练习时距离篮框太远或跨步幅度太小, 另一方面跑动速度过快, 第二步没有制动, 起跳后身体向前冲。纠正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步幅的大小调整练习开始时与篮框的距离;第二步稍小, 用脚后跟着地过渡到前脚掌起跳, 把向前的冲力变为向上的弹力。

2.4 带球走 (走步) 。

主要原因是从双脚都落地的状态持球开始上篮, 持球后再跨步或右脚落地后再持球;或者在跳起落地后球才出手。纠正方法:反复做持球与跨步同时的练习, 用正确的动作反复刺激, 以便形成条件反射。

2.5 持球的同时出左脚, 造成步法错误, 从而影响上篮质量。

主要原因是动作不熟练, 情绪急躁, 急于求成。纠正方法:老师反复讲解示范, 学生在慢动作中加以体会。

2.6 低头运球。

主要原因是协调性差, 运球动作不熟练, 球感差。纠正方法:加强原地和行进间运球, 熟悉球感。

2.7 上篮质量不高。

一方面是学生的空中感官能力差, 另一方面是空中无制动出手。纠正方法:练习时老师要强调持球手触球的正确部位, 跳起制动及出手时机, 让学生着重体会腾空后由下向上“伸臂、屈腕、拨指”使球前旋入框的动作要领。

三步上篮“三步”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由易到难, 由分解到完整, 由迅速掌握基本技术到逐步提高动作质量,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篮球三步上篮的教学设计 篇12

篮球运动是初中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此运动可以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身体的灵敏性和弹跳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拼搏精神,培养学生篮球活动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的形成。

1、提问NBA的有关情况和篮球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2、熟悉球性的准备活动的练习和分组运球练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并使身体各部位活动起来。

3、先观看事先准备好的技术图片,接着讲解动作要点,然后练习徒手三步上篮,让学生先掌握脚步动作,再让学生练习手持球三步上篮动作,最后再对篮框做分层次的三步上篮,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三环三步”数学教学法 篇13

——“三环三步”数学教学法

甲高小学 王立清

“三环三步”数学教学法是以甲高小学“‘53’梦想课堂(见《浅谈甲小“53”梦想课堂》)理念把课堂还给孩子、让教育回归自然” 为核心理念创设的,是针对数学学科设计的适应课改要求、以人为本、不做作、不呆板的教学操作模式,更是“53”梦想课堂的拓展延伸。他包括三个环节和每个环节中的三个步骤,在教学操作过程中始终以“小组教学”(见《论小组建教学》)为载体,遵循三点教法要素,三点学法指导,三点时间要求,三个最终目标。以下是笔者对“三环三步”数学教学法的具体阐述:

关键词: 自主合作 交流展示 巩固拓展 环节一:自主合作

1、揭示课题,出示目标(2分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如此,如果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再难的问题他都会去思考;如果没有激起学习兴趣,即使再简单的问题他都不会去做,更不会思考。所以,我们要采用多种方法(情景创设、直奔主题)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在激发了学生当堂学习的兴趣后,我们应该要立即告诉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同时板书课题。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究竟要学什么,学会什么、会学什么,做到有的放矢,不走学习弯路,不耽误学习时间。告诉学习目标可以用幻灯片、黑板、大屏幕展示或者口诉,一两句话即可。在揭示课题方法和语言上要精心设计,要做到精炼、新颖、有趣,更要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关。如果不采用情景创设法揭示课题,可以直接告知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2、出示旧知,温故知新(2分钟)

这个环节视上课内容而定。如果学习内容与前面学过的知识有密切的逻辑关系,那么就要设计学过的知识(一定要是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进行练习,可以是口算、笔算或者口头问答(如果是口算或者笔算的题目一定要在课前准备好,到时直接

出示而节约时间),达到铺垫和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反之,这个环节可以取消,直接抛出新知进入尝试练习。

3、抛出新知,自主尝试(10分钟)

“新知”是教师课前结合教材例题所要学习的知识或技能或情感进行针对性改编而生成的与教材例题相仿的问题或者习题。“新知”可以通过幻灯片、小黑板(课前准备节约时间)、大屏幕展示或者视学习内容而定直接打开课本。抛出“新知”后,通过幻灯片、黑板、大屏幕或者口诉自学“新知”的要求,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学尝试要求自学课本中的例题。在尝试“新知”练习中,遇到问题后可以与组内成员相互讨论并合作完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必须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充分相信学生自主学习潜能,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自学“新知”的要求自学,考虑好自己的见解,找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做好笔记(准备一个自学问题记录专用本),把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提到小组内合作解决,小组合作就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交流展示环节中全班进行解决;教师要随时加入学生自学活动中去指导学生自学。

环节二:交流展示:(14分钟)

交流展示是学生认知收获的过程,是享受成功喜悦的过程,是整节课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可以分三步进行操作,并且这三步也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

1、展示成果,及时订正

展示在自主合作环节中学生通过自学课本而做的尝试练习题或者对问题的见解。在展示的时候,如果是通过独立自主解决的,可以选取部分有代表(优秀、典型问题)的进行口头汇报和屏幕展示,并采取集体订正和正确(有错要毫不留情的指出、但要从学习态度和表现进行适当激励)评价,发现典型问题准备交流质疑。如果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可以由小组汇报成果或屏幕展示(每个小组必须展示,让他们体会自己的成果得到展示的成功喜悦),在展示中教师(或让其他组的学员)要发现并及时提炼出有价值(有利于学新知、能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准备进行全班交流质疑。

2、发现问题,交流质疑

发现问题交流质疑和展示成果及时订正这两步操作是紧密结合的。在这个环节中所交流的问题属于不能通过独立自主或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所以要充分给

学生(特别是学有困难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的机会,让学生主动谈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在学生交流质疑中,教师不但要时时进行正确评价,让学生明白心中的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未解决,还要根据学生交流质疑的情况,时时发现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再次针对关键问题进行交流质疑。

3、点拨难点,小结新知

这个环节是对学生再次质疑的关键问题进行画龙点睛,还可以说是指导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再次质疑的关键问题学生基本无法解决,教师可以即兴设计有针对性的简单问题进行积极引导而解决问题;也可以直接采用讲授法而解决问题,让学生释怀。不要把时间拖的太久,也就是不要等到学生求知欲望已过再来解决。在问题得到解决后,教师随即就要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小结(可以是知识概念的提炼、计算方法的归纳等),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明确的模型建构。

环节三:巩固拓展(12分钟)

1、练习课本,再次尝试(3分钟)

这个环节是独立完成课本或者同步练习教材上相应的练习题,主要是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检测并加以纠正,了解学生是否达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设计练习,拓展提高(7分钟)

这个环节是做教师课前针对本节课内容所设计的拓展练习,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和运用拓展,既让学习优秀的学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又激发了学生探究和挑战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敏捷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3、畅谈收获,作业布置(2分钟)这个环节已经接近课堂的尾声,主要是让学生说说自己本节课有何收获(包括课堂中个人和小组取得的成绩),教师边听边评价并且要再一次根据学生的谈话进行课堂小结:一是用简单的一句话进行所学知识的小结,二是对在本节课表现好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扬评价,对表现不好的要进行鼓励评价。畅谈收获结束后要科学的布置作业。科学布置作业就是要讲究作业效率,作业效率也就是在很短的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有价值的作业。所以布置的作业要做到三不超:不超量、不超时、不超标。

作文教学“三步走” 篇14

关键词:“人与动物” 作文教学 教学策略

“人与动物”作文教学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作文训练。归纳了一下本单元作文训练有两个要求:一是可以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二是可以写“图片报道”的想象作文。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本单元作文挺难!经过认真思索后,我把握好单元备课,设计了本单元作文教学“三步走”,效果挺好!现把做法总结如下。

一、“诱逼”学生读课外书

进入七单元“人与动物”我立刻结合教材“课外书屋”的推荐以及我的阅读经验,要求学生在一周内至少要看1至2本课外推荐的关于动物的小说《狼王梦》《第七条猎狗》《云豹斑斑》《小爱尔沙》等学生喜爱的精彩书籍。刚布置时有一部分不爱看书的学生“怨声连连”,但由于是作业,学生“被逼无奈”只好被迫完成。两天后,我便发现学生深深被这些书籍所吸引了,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读了两本书,个别的学生因买不到还在网上阅读。阅读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使我的语文课生动起来,不少的学生在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中如《最后一头战象》《老人与海鸥》时感受丰富,列举了较多的动物情感的例子来谈自己独特的理解,使本单元的语文教学更加深入有趣,也为后面的单元作文打下了扎实的铺垫。

二、“聊”出来的作文材料

有了阅读的铺垫,学生感受“人与动物”之间故事的储备丰富了,但那还只是停留在书本中的,还远离学生的生活。当进入七单元作文教学时,我照例上了一节学生喜爱的“聊天课”,目的只有一个,为每一个学生寻找写作材料。

聊天之初,我开始讲自己真实感受的《狗不吃狗肉》故事“引路”。我讲得很细致,也很真诚,并且讲述时关注了自己的语言表达。也许是我的故事吸引了大家或说是启发了大家,接下来班上一些养过小动物的学生纷纷的讲起自己养小动物的经历和情感的故事。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从别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也努力地搜寻记忆中的与动物的故事。连班上调皮蛋卢国兴也走上了讲台,一本正经地讲起了“小灰,我想你”听到这个题目时,我愣了一下,紧接着他讲述了自己与一只叫小灰的鸭子的故事:星期天小灰啄我起床;小灰想吃农家用于烧烤的小鱼的情景;小灰掉进厕所结果没救起来……当他讲到小灰掉进厕所妈妈和姐姐怎么也捞不上来时,声音哽咽了,眼圈红红的,眼泪都快流下来了,结尾是他这样说:“老师,我真的好想好想我的小灰!”他的话音刚落,班上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学生犹婷逸又讲了“黄狗道歉”的故事,就这样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真实的人与动物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大家,也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灵!半节课后,大约班上半数的同学找到了写作素材,但我心里十分明白,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没养过小动物,缺少这方面的感受,作文,他们该写什么呢?

三、出示书中“图片报道”写作材料,继续“聊”

我先模仿记者叙述了《参考消息》2001年10月9日的内容,并出示了图片。再让学生提出疑问后,我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补充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几只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怎样跌入下水道的?鸭妈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向巡警求救的?怎么带领巡警赶到出事地点的?救出小鸭子后鸭妈妈怎样做的?等等问题。并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交流解决以上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各抒己见想出多种鸭妈妈救孩子的办法又能“聊出”鸭妈妈不同的神态、叫声、动作。

接着,我让学生思考这张图片要表达的是什么?让学生根据中心确定详写的情节并讨论如何表达真情实感,就这样充分的聊透之后,最后学生才动笔。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作文教学,学生落实在写上自然容易了。在第二节作文指导课上我仅用了十分钟左右让学生翻开本单元课文读关键的描写表达动物的神态、动作的语句,感受作者表达动物情感的句子,提醒大家作文要关注这些细致的描写,关注用词的准确,关注语言的精炼。然后学生进行作文。说实话,效果挺好!如:彭阳的《小云,我想你》;王泽国的《智救小鸭》;史文杰的《我的护花使者》;徐艺好的《猫爱·母爱》;赵晓兰的《我与老沙》;孟倩妹的《金色的身影》代长哲的《母爱·鸭爱》等等作文写得真不错!批改时,我把作文分成了两类:一类是语言表达经典型;另一类是长篇感人型,让人读后鼻子酸酸的。

本次作文训练也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学生作文的训练是来自生活中真实的感受,而丰富的体验和感受还来自于课外阅读。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与感受,还应让学生充分交流与展示,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做到乐于表达,乐于习作。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会更扎实、更有效。

“思想课”三步教学结构初探 篇15

思想品德课中有一类“辨析型”课文,即通过讨论、辨析来说明道理。一般是只摆出材料,提出问题,结论由学生自己讨论得出。这多是针对学生容易出现误解或模糊认识的某些问题,选择特定材料,让学生在讨论、辨析中自己教育自己,澄清模糊认识,消除误解。这样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一类“辨析型”课文,虽然数量很少,但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体现德育的针对性方面有十重要的意义,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由于“辨析型”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特殊性,教学起来颇难把握,因此有必要对“辨析型”课文教学结构作一些探讨。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个三步教学结构,即将“辨析型”课文的课堂教学分解为“感知课文----辨析明理----巩固认识”三个步骤来进行,每一步都有特定的目的和方法,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感知课文

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明确课文所提出的问题,即解决一节 课的材料和问题“是什么”的问题,为学生下一步的辨析明理打好基矗常用的感知课文的方法有:

1、指导阅读法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直接感知课文材料,教师只作必要的提示和指导。这种方法适用于高年级中比较浅显的课文。如教第9册第9课《真正的好朋友》,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只提示学生注意:(1)从哪儿可以看出王宇和丁杰是好朋友?(2)丁杰为什么为王宇的事发愁呢?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

2、创设情景法

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体会课文内容,充分感知课文。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课文,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难以理解的课文。如教第5册第7课《要勇敢,不蛮于》,&127;教师可利用幻灯、挂图、录音等手段创设情景:&127;小松逞能捅掉了马蜂窝,引得马蜂到处乱飞,小松急忙捂着脑袋跑,没有被马蜂蜇着;而小勇跑开后又跑回去,一边用身体护着小刚,一边脱下上衣,拼命抽打追来的马蜂,结果,小勇的`身上、脸上还是被蜇了好几下,疼得他直掉眼泪。

使学生通过视(小松等的行为)、听(小松等的对话以及马蜂乱飞的“嗡嗡”的声音),切身体验课文所讲的故事,充分感知课文。

3、讲授法

指教师对课文作必要的讲解。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带抽象性的课文,如教第11册第9课《<盲人摸象>&127;的启示》,教师可简要讲述《盲人摸象》的寓言,然后由此引发到现实生活中,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127;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

二、辨析明理

这一步是在上一步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追根究底,目的是对课文中所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要通过讨论、辨析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127;逐步解决学生头脑中“为什么”的疑问,使学生明白道理。常用的辨析明理的方法有:

1、集中讨论

就课文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使学生通过对不同发言的比较、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让学生明理的目的。如教第8册第7课《接受别人的意见要虚心》,在学生感知课文后,可让学生讨论:读了这篇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再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懂得一个人的进步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教育学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2、分组讨论

一般按4至6人力一组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对课文所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形成各组意见,再在全班交流,逐步归结为统一的认识,使学生明白事理。如教第9册第7课《有事大家商量》,在学生感知课文后,可让学生分组讨论:读了这封小队长的来信,&127;你能看出他们的小队在这件事上有什么问题吗?假如你是知心姐姐,要对小队长和队员们说些什么呢?在各组统一认识后再在全班交流,逐步形成全班的统一认识。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民主生活的教育,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使学生懂得集体的事应该由大家商量着办,学会商量事情。

3、同座议论

指同座的两位同学互相交流意见,以便于每位同学检查和修正自己的看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比较浅显的问题。如教第10册第2课《宽厚待人》,在学生感知课文后,可就课文末尾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看的呢?”

让学生同座议论,互相检查和修正自己的看法,达到自己教育自己、主动地明白道理的目的。

三、巩固认识

这一步是在学生辨析明理的基础上,及时巩固学生的正确认识,不失时机地诱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指导和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即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常用的巩固认识的方法有:

1、演绎法

将学生明白的道理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道理。如教第8地第7课《接受别人的意见要虚心》,在让学生辨析明理后可让学生举例说说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有什么好处,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有什么害处,进一步深化学生“接受别人的意见要虚心”的认识。

2、设置疑难法

设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疑难问题,激发学生根据自己所明白的道理来解决疑难,以巩固学生的正确认识。如教第9册第9课《真正的好朋友》,在学生辨析明理后,教师可给学生设置疑难;你和好朋友是怎样互相帮助的?发现好朋友做了错事,你是怎样想,怎样做的?被励学生运用所明白的道理来克服疑难,从而深化和巩固学生的认识。

3、指导实践法

在学生明白道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也是对学生道德认识的巩固。如教第9册第7课《有事大家商量》,在学生辨析明理后,教师可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最近学校号召各班都要建立图书角,我们班的图书角应该怎样建?这件事情由谁来决定?怎么决定?

指导学生根据所明白的“集体中有事大家商量”的道理开展实践活动,以巩固学生的认识。

上一篇:毕业学生赠言简短下一篇:倡议书正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