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2024-05-28

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共12篇)

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篇1

众所周知,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 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应用题是把纯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 是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来分析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表象并加工整理和获得解决的过程.因此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而且通过应用题的解题教学, 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数据处理能力, 归纳类比能力, 创新能力.

当前,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明显地感觉到部分学生一看到应用题就感到困难, 甚至望而却步, 好像对应用题有一种恐惧感.笔者认为, 这恐怕与我们的教学不无关系,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如何优化应用题教学, 就此笔者谈点拙见.

一、从基础入手, 树立学生学应用题的信心

大多数学生对解应用题存在畏难情绪, 信心不足, 不知道怎样去分析, 去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要解决好这一问题, 还是要先从基础抓起, 从简单的应用题开始.简单的应用题背景较简单, 语言较直接, 容易使学生领会如何进行审题, 理顺数量关系, 容易建立数学模型, 为解复杂一点的应用题打下基础, 又能带给学生成功解题的体验, 增强学应用题的信心.

例如, 在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时候, 可以选用下面一题:

例1.A校和B校共有1500名毕业生, 他们的体育达标率为85%, 如果A校的体育达标率为90%, B校的体育达标率为75%, 那么A校和B校各有多少毕业生?

这题情境比较简单, 数量关系也比较简单,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题中有几个等量关系, 或者画一下示意图, 一般学生都可以列出方程解出来.从这个比较简单的题型, 可以教给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思维过程:弄清问题———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二、加强学生的阅读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应用题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文字冗长, 生活常识多, 科学术语多, 相关的制约因素多, 这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较高要求.许多学生一见到题目那么长, 连读的勇气都没有了, 必须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保持冷静, 认真对待, 不能随意放弃.也有许多初中生阅读应用题后往往对题意理解不透, 给解题造成很大障碍.因此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言功底是势在必行的.

例2.某机械租赁公司有同一种型号的机械设备40套,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发现:当每套机械设备的月租金为270元时, 恰好全部租出去. 在此基础上, 当每套设备的月租金提高10元时, 这种设备就少租出一套, 且未租出的一套设备每月需要支出费用 (维护费、管理费等) 20元.当月收益是11040元时, 每套设备的月租金是多少元?此时应该出租多少套设备?

鉴于应用题题目篇幅长, 信息容量大, 涉及知识点多, 已知与未知关系隐蔽等特点, 阅读时要求学生必须仔细.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已知的数据和一些重要信息, 对这些可通过划线等形式加以注明, 这样就可得到一个简缩的问题.通过弄清这个简缩后的问题, 从而达到对题目的整体理解.另外题目中有一些关键的数学信息点, 抓住了这些数学信息点, 就像拿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如例题中的关键数学信息点为:月租金, 套数, 月收益.这样, 通过这些关键信息点, 就不难找到解决办法了.

三、提高应用题的开放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 思维

应用题应尽可能地体现开放性, 一方面为解决某个问题而提供的信息可以不足, 也可以有冗余, 促使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或补充、筛选, 以获得有效信息, 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 从某些信息所得到的结论要有开放性, 只要合理都应得到肯定.如:

例3.在长为60米、宽为40米的矩形地面内, 修筑两条同样宽且互相垂直的道路.

(1) 画出情景草图;

(2) 余下的铺上草坪, 要使草坪的面积达到840平方米, 道路的宽应为多少?

学生画出的情景草图就可以出现多种.

开放性应用题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在进行开放性应用题教学时, 教师应做到下面两点: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应该是新奇独特、别出心裁、突破常规或几方面兼而有之.应用题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当然, 这就要求给学生的思维以较大的自由空间, 给学生以较多地选择余地.

首先, 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来分析问题, 处理问题,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通畅, 创造才能成为可能.

其次, 要注意引导学生寻找更多的解答方法, 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能力.

2.解答的个性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淡化应用题的分类, 淡化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及过程的标准化要求, 引导学生只要思维策略有效就正确, 提倡用直接猜测、数形结合、合理想象等非常有特色的解题策略, 真正体现解题的个性化,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过程教学, 培养“建模能力”

“把实际问题转化成一个数学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 这个过程称为数学建模”.建模能力是数学应用能力的核心, 学生的应用题能力差, 最根本还是建模能力不强, 怎样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呢?建模的基本方法是数学抽象, 其要点是将实际问题中的普通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即用数学符号或记号去表示事物的状态或特征, 并且从普通语言中寻找数量关系, 用数学语言将其表示出来, 以建立数学模型, 这是数学建模的关键也是难点.

例4.某化工材料经销公司, 购进了一种化工原料共7000千克, 购进价格为每千克30元, 物价部门规定其销售单价不得高于每千克70元, 也不得低于30元.市场调查发现:单价定为70元时, 日均销售60千克;单价每降低1元, 日均多售出2千克.在销售过程中, 每天还要支出其他费用500元 (天数不足一天时, 按整天计算) .

(1) 问单价定为多少元时, 日均获利最多?是多少?

(2) 若将这种化工原料全部售出, 比较日均获利最多和销售单价最高这两种销售方式, 哪一种获总利较多, 多多少?

题目给出后先让学生自己思考, 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对第一问列出了正确的函数关系式, 大部分学生很难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 感觉难以下手.我是这样和学生进行探索和分析的:

师:“所求第一小题有几问?”

生:“两问.单价多少, 日获利多少.”

师:“这两者之间有关系吗?题目哪一句话可以反映出来?”

生:“单价每降低1元, 日均多售出2千克.”

师:“日获利跟销售量有关, 销售量又跟单价有关, 所以日获利是随单价的变化而变化的, 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大家想想要用什么知识来解决?”

生:“建立函数.”

师:“具体一点?”

生:“建立日获利y关于单价x的函数关系式.”

师:“获利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利润= (每千克售价-每千克成本) ×销售量.”

进行了以上引导后让学生继续独立思考, 很多学生都列出了正确的函数关系式, 但一部分学生不知道怎么表示销售量, 或者表示错误, 这时应继续对销售量的表示进行引导.列出函数关系式后, 学生很自然就想到用配方求顶点坐标得出x取什么值时, y有最大值.第二小题是比较简单的, 学生可以自行解决.像这种从问题出发, 逆向追溯, 比较容易使学生理顺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做似乎有点“啰嗦”, 但与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贴切.

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篇2

一堂课的“开场白”可以影响初中生对接下来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初中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用做游戏作为“开场白”。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有理数加法”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讲授知识前让学生进行以下游戏:①告诉学生游戏规则,选择一个点当作起始点,往前走为“正数”,往后走为“负数”。让一名学生到讲台上来完成这个游戏,比如,向前方走3步,然后往后走8步,最后让学生站在离起始点后面5步地方,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出数学算式,随后老师再多让几个学生反复进行这个游戏,并且在黑板上列出相应的算数式。教师让学生们将游戏中所写出的算数式进行分类,最后有效地归纳出有理数学的加法法则。上述数学游戏虽然简单,但让学生参与游戏过程,可以提高学生上数学课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愉快的气氛,最重要的是,通过游戏,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且印象颇为深刻,初中生由于受到了之前游戏的影响,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也会变得十分积极。

二、将游戏带入练习题中

初中生大多数不愿意做数学题,觉得它是枯燥无趣的。教师不妨将游戏带进练习中,使原本枯燥的数学练习题变得生动有趣。如关于练习:“任意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n个点两两连接,一共有多少条线段?”教师为了唤起初中生对做练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中的知识点,可以在讲解这道题之前设计一个游戏。例如: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中的学生围成一个圆圈,而且圆圈要一直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每两个学生要握一次手。让学生们思考每个小组的学生总共握手的次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让学生思考如果班上40个学生一起做这个游戏会出现什么情况?解答出这个游戏中问题后,再去做上题就会变得十分简单。将游戏带入数学练习题中,可以帮助初中生理解相关知识,这一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肯定。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完上述游戏之后再讲练习题,学生将知识点理解得更加透彻,并且能快速地回答问题。虽然在课堂上做游戏比较耗时间,但是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提高教学效率。

三、运用游戏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劳动,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游戏,是游戏的一种表达方法。正因如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把游戏带入教学过程中,把数学知识学习融入到游戏过程中。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可能性与概率”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关于“布袋里有3个红球和1个白球,试问,倘若从口袋中任意拿出一个球,是红球的几率是多少?是白球的几率又是多少?”这个问题,虽然能很快地回答出问题的答案:四分之三和四分之一。但是对于四分之三和四分之一的真正意义理解的很少。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该知识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展开以下的游戏:让每个学生在上课前都准备好一个白球和3个红球,将这些小球放入自己的口袋里面,然后进行摸球游戏,这次摸球的次数会很多,分别是15次、25次、35次及45次,随着摸球次数的增加,概率会更接近四分之三和四分之一。因此,四分之三和四分之一的含义就可以理解为,当摸球次数不断增加的时候,平均每四次摸球就会有三次摸到红球,一次摸到白球。经过这个游戏,学生对“可能性和概率”这个知识点就能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也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初中生对游戏是十分感兴趣的,觉得它充满了乐趣。将游戏带进课堂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数学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总结

游戏教学法虽然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采用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时需要精心做好课前准备,避免带领学生做游戏时偏离教学的真正目的。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游戏法教学前,一定要精心设计游戏,让游戏与教学内容紧紧相连。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沈达春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沭河中学

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研究 篇3

关键词:罗伯特•弗洛斯特;叔本华;悲观主义;乐观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3-00151-2

一、引言

通过解应用题,可以培养学生们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们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对应用题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

二、直观分析,解决问题

数学问题的解决不像常规的数学习题的求解那样可以通过记忆、模仿、归类而完成.它需要凋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创造性的工作,个性化地求得解决.教材上的例题、习题,其条件与结论大多是由题目本身给定,具有理想化、舞台化的痕迹。学生的工作就是由因导果或由果索因,构成“条件一过程一结论”这样一个模式。因此,问题解决的形式改造例题、习题就要打破常规模式,使学生不能依靠简单模仿来解决,改造的问题应体现情景的探索性、结论的开放性、问题的应用性、结构的新颖性、解法的灵活性。

例1:

某市20位下岗职工在近郊承包50亩土地办农场,这些地可种蔬菜、烟叶或小麦,种植这几种农作物每亩地所需职工数和产值预测如下表:

作物品种每亩地所需职工数每亩地预产值

蔬菜1/2

1100

烟叶1/3750

小麦1/4600

请你设计一个种植方案,使每亩地都种上农作物,20位职工都有工作且使农作物预计总产值最高.

例2:

某工程队要招聘甲、乙两种工种的工人150人.甲、乙两种工种的工人工资每月为600元和1000元.现要求乙种工种人数不少于甲种工种人数的2倍。问:甲、乙两种工种各招聘多少人时,可以使得工程队每月付出的工资最少?

[评析]:以上题目均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主要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充分理解题意及有关名词的含义,将实际问题中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转化为数学问题,并根据题意建立方程或不等式.从而求解。教材中的例题有很多鲜活和有趣的案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应用题时,不仅要求学生应懂得更多的常识,还需要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能理解应用题所给出的情景,还要学会整理和分析应用题给出的信息,分清哪些是对解题有用的,哪些与解题无關,并可以把题目给出的信息翻译成数学语言、生活语言,变成数学问题、生活问题,能够准确地分析例题并用数学工具去解决。

三、强化数学建模,化形象为抽象

“新教材”应用题注重数学建模思想,这需要数学教师真正的领会课标和教材精神,并贯彻到日常教学中。这类问题在解决时,首先在阅读材料、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即将实际问题经过抽象慨括.利用数学知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再利用数学知识对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结论。然后再把解得的数学结论返回到实际问题中。下面举例予以说明:

以勾股定理的应用为例,有两棵树,一树高6米,另一树高2米,两树相距5米,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至少飞了多少米?(图略)。对于所呈现的问题,学生需要根据问题情景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勾股定理,这就需要将题目中的信息转化为相应勾股定理中的量及其关系,这个过程是需要进行实际问题的抽象才能得出的。问题解决后会有一种学以至用的体验。

四、发散思维,解决跨学科应用题

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篇4

一、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意义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应用题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将学生日常所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因此,老师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创新应用题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提高数学水平.其中,在初中数学学习阶段,应用题的题目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且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通过初中应用题教学,能有效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进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应用知识,突破学生局限于枯燥的理论知识的限制,从而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初中数学应用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同一道题目便能对数学多个知识点同时进行考查,这便要求学生必须结合之前所学才能解决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除此之外,数学应用题的灵活性使得同一数学应用题能采取多种解题策略,学生在尝试使用各种方式解题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当学生使用多种方式解决应用之后,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中明确指出,现代初中数学教学,教师不仅要教授课本相关的数学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所以通过强化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采用讲解问题的方式开展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平.

二、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一)创新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提升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能力,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应用题教学中,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继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小明家附近有一停车场,其收费标准为:中型车每辆车3元,小型车每辆2元,现在停车场中共有30辆车,共计收费70元,问:停车场中中型车与小型车分别为多少辆?这样的题目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学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找出题目中的两个相等关系,即:(1)中型车与小型车的数学总和为30;(2)中型车和小型车的停车费共计70元,根据上述两个相等关系建立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组,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应用题分类教学,引导学生找出应用题解题规律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应用题的比例不是很高,不能完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在课本应用题基础上进行分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分类解题思维.

例如:通过应用题探讨“找等量关系”过程中,教师可分类教学内容,分类行程、工效、等积变形等问题,引导学生以模仿的方式进行学习,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维方式.学生在拥有一定的思维方式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将模仿转化为自身的思维模式,无论是问题或条件,都让学生选择符合自己认知规律的理解方式;在设置题目时,应尽量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问题的设置,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将应用题的文字表述具象化,理顺解题思路

初中数学应用题,大部分内容均为文字表述,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样也容易造成学生逻辑和理解上的混乱.针对此点,教师在开展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如在进行正方形、圆柱体等教学时,可引入生活中实体将文字具象化.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的头脑始终保持在清醒状态,有利于学生找出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例如,学校准备了两千四百元用于购买树苗,用于校园的绿化工作.现有甲、乙两种树苗,甲树苗比乙树苗每棵都少两元钱,若将全部资金用于购买甲树苗,则能比乙树苗多出两百棵,并且乙树苗的种植量是甲树苗的两倍,请问,甲、乙树苗分别为多少元钱每棵?这样的应用题,文字表述较为烦琐,学生理解也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样的题目,教师便可引导学生首先找出题目中所包含的参量,然后具象化其中的条件,采取逐步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顺思路进而掌握解决的办法.

综上所述,数学应用题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内容,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初中数学应用题训练以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数学的整体教学效果.

摘要:为了掌握初中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策略,本文首先分析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意义,再具体论述应用题有效教学策略,有利于提升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水平,促使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

参考文献

[1]汤炳兴,叶红.把学生带回到现实中去——浅淡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J].数学通报,2002(6):32-34.

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篇5

摘要:随着我国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不断突破创新,国家相关教学政策的不断改进,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模式也不断的以平等理念更加突出,很多初中学校目前已经取消了年级的分班制,在初中班级里就体现了学生能力水平的均等不一,有些学生的成绩很优秀,有些学生的成绩则一落千丈,层次差异较大。这样层次下的教学就给教师带来了很多不便之处,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想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进行灵活的分层次教学这种教学方法,通过老师和学生的配合才能让教学水平上升一个新的高度,有助于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本文笔者则首先介绍分层教学法的概念和含义,然后提出分层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初中数学教学;应用

前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高效发展的情况下,初中数学教学应坚持以学生教学为中心进行教学模式的改变,有效的保证初中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在初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进行分层教学,有效促使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进行具体的应用探讨。

1.分层教学法的概念和运用

分层教学法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进行实施和安排的,它根据学生不同水平之间差异性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成绩优异学生更加优秀,基础较薄弱、理解能力有所欠缺的同学也可以取得进步。古语有云: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说的就是?@个道理,而这也就是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分层教学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兴趣、智力水平和努力程度等。举个例子,教师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时,对各个层面的学生的要求就不同。要求级别较高的同学能够举一反三,挑战一些高难度的思维性习题,要求级别中等的同学能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要求级别较低的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并且做一些简单的计算题。教师在运用组织分层教学法的时候,应该科学合理的划分学生的等级水平与层次水平,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在分层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智力因素、成绩、兴趣等各个方面,才能有效的运用这一教学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编组,分为A、B、C三个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先划分开来。也可以采取优秀生带差生的一对一辅导的方法,让同?W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做既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也提高了学生的成绩,一举两得。

2.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2.1对学生进行分层

分层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等的不同,将学生分成几个部分,对每部分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1]。例如,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智力发展以及学习态度等,然后将学生分成a b c三组。a组学生学习基础扎实、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良好,b组学生的学习基础良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态度严谨,c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将学生进分层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2对教学任务进行分层

将学生进行分层之后,教师就需要根据不同层组的学生,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这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分层。对教学内容的分层是具有科学性的,学习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在学习较难的知识点时会感觉到异常得吃力,最后会导致不仅学习效率不佳,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如果教师为学习基础一般的学习设置较为简单的教学任务,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学习效率自然也会得到提高。例如,在有理数的教学中。对于c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学习基础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重点提高学生的基础计算能力,为这部分学生打好数学基础;b组学生的学习基础较为扎实,学习能力较a组学生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给b组学生布置的教学任务应该要在c组学生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难度,如多布置一些有理数的作业问题,让学生针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而对于a组学生,这部分学生学有余力,教师可以在b组作业的基础上加大难度,促进a组学生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这样,每组学生都能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行学习和提高,有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3对教学评价进行分层

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在不仅要对学生和教学任务进行分层,还要求教师能够对教学评价进行分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同组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基础上是存在明显区别的,如果对于a组学生和c组学生使用同样的标准进行教学评价和考核,对于c组学生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应该也要进行分层。对于a组学生,学校制定的考核评价标准需要适当提高,必须要求学生的考核成绩超过90%才能评优,而对于c组学生,评价的标准就需要放宽,只要学生的总成绩能够超过85%就给予评优。

2.4对教学考核进行分层

教学评价的分层设置必然教学学校的考核形式也要进行分层。考核分层主要要求的是,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组进行考核内容、考核目标以及考核难度等的分层设置。例如,对于c组学生,学校设置的考核内容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基础知识所占比例应该为60%,实践题型和创新题型各占20%,且难度适中或较低。而对于a组学生来说,学校设置的考核内容应该要以实践题型和创新题型为主,基础知识应该占30%左右即可,题目的难度要加大。这种考核设置的分层可以有效提高不同层组学生的学习自信,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法的有效运用可以使得初中班级的数学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也可以培养起写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更加有积极性和自觉性。总的来说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领域和范围是十分广泛的,是一种适合学生更好学习的教学方法,并且对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试析中学数学教育中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J].李保贤.中国校外教育.2015(30)

[2]初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李保梅.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

解析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题;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始终是困扰学生和教师的一个难点,学生害怕应用题,认为应用题枯燥无味,老师害怕应用题,是因为应用题情景平淡空洞,缺少情景载体,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在教学中激起学生学习应用题的情感和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初中教师的一大难题。下面我就提出几点关于初中数学中应用题的教学方法,让老师帮助学生不再惧怕应用题,做起应用题来更加顺手。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但同时内涵丰富,具有—定的抽象性,尤其是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要在阅读中进行语意转换,给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阅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略读识大意。应用题实际匕就是一篇说明文,一般文字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这就需要快速地浏览一遍,了解题目的大意,同时,要求学生手脑结合,—边读,一边记,一边画出相应的示意图,避免信息的遗漏。第二,细读抓关键。题目中关键词语和重要语句往往是重要信息所在,将其辨析出来是实现综合认知的出发点。第三,精读勤转换。阅读数学教材重在领会,而领会的关键是“内部转化”,即把一个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内容;把符号、图表转化为文字表述;把文字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表等。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有关的方案设计与成本分析题,像这种题型一般题干都会特别的长,很考验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抓住重点的能力,所以需要学生们在精读的同时懂得提取题干中的重要语句以及关键数据,了解题的关键所在,列出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这样题目就会一清二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然后根据信息一步一步地思考,进而找到题的突破口,从而解决此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多加练习学生们的读题能力以及抓题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迅速地了解题目从而顺利的解题。

二、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在阅读材料、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去粗取精、抽象概括,利用数学知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从实际问题到纯数学问题,既有对新信息的分析加工,又有对记忆中的原有信息的提取再加工,这是一个复杂艰难的过程。第一,告诉学生要注重课本,打好基础。新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际问题,如面积问题、体积问题、航行问题、造价问题、利率问题等,这些都是数学建模的最基本的实例,在教学中要给予高度重视,让学生打好数学建模的基础。第二,告诉学生要归类整理,准确建模;第三,告诉学生要改题编题,鼓励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改编,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创造能力,通过让学生们自己改题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稳固,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的深入。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有关的工程问题,这道题的题干是“一件工程,甲独做需15天完成,乙独做需12天完成,现先由甲、乙合作3天后,甲有其他任务,剩下工程由乙单独完成,问乙还要几天才能完成全部工程?”这道题就是所说的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解答这类题时,老师需要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去解决,根据自己对题的理解以及对实际的联系去构建数学模型,这样数学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就会让学生解起题来得心应手,自然解题就会容易迅速些。

三、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第一,告诉学生要精心研究算法。首先告诉学生运算要合乎算理,运算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有依据,或根据概念,或根据公式,或根据法则,要养成思维严谨的好习惯。然后告诉学生运算要简捷,运算过程中选择的运算路径要短,运算步骤要少,运算时间要短。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学生抓住关键计算步骤,节省计算时间。

第二,还要告诉学生书写一定要严格。—是步骤书写要规范,解、证、文字说明、列式、计算结果、计量单位、答案等都要严格按照要求书写,条理清楚,一目了然。二是符号书写要规范,运算符号、关系符号、代数符号、几何符号、三角符号等的书写必须规范清晰、准确无误。三是文字书写要规范,在解题和答题过程中,必须书写工整、笔画正确、标点符号使用得当,完整地表述解题过程。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用二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类题的计算量—般都比较大,加上复杂的题目要求,对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般学生遇到这类题都会由于计算得马虎导致计算结果失误,有的学生甚至放弃最终的结果,避而含之,然而这样会让学生丢掉很多的分数,影响成绩。所以在平时,老师一定要多多练习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学生解决数学应用计算题的能力。此外,还要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应用类题有时需要学生作图,老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不能因为图省事就随意作图,要规范的答题,养成良好的卷面习惯,整洁的卷面也会给阅卷老师留下好的印象。

基于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探索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 浅谈一下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问题。

一、应用题教学的重要性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学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初中数学新课标指出:“要学生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适应社会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基本需要。”可以说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 因为应用题反映了周围环境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需要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把实际生活和一些简单科学技术知识联系起来, 从而使学生既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 又初步培养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 应用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用的, 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还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等。而这些都是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品质。

二、当前初中应用题教学的现状

(一) 学生的应用题基础薄弱

长久以来, 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重课本、轻生活, 加上学生生活阅历有限, 对应用题的背景和情境不熟, 教师们常常在教学中抱怨“学生应用题的阅读理解能力差”。实际上, 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 而是学生阅历不足造成的。另外, 很多学生遇到文字比较长的应用题不知道怎样去分析, 去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 不知道怎样把实际问题化成一个数学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

(二) 教学方式落后、教辅陈旧

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弱, 与老师的教学不无关系。长期以来, 我们的老师都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解题, 不太重视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和教学, 而且一些教辅资料在这方面也比较缺乏, 没有实践性活动的专题, 以及一些应用题的素材也比较陈旧, 根本不能跟当今的现实生活相联系, 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 没有用, 老师又不注意引导, 以致影响了应用题的教学效果, 甚至对整个数学学习都产生不利影响。

(三) 学生接受应用题训练的机会较少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些教师认为应用题文字叙述长, 分析起来繁琐费时, 课堂效率不高, 而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又无法在短期内形成, 在以往考试中所占的分数比重也不高, 所以教学中分析探索过程往往一笔带过, 更是很少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学法指导。学生接受训练的机会少, 自然解应用题的能力只能一直处于低水平的状态。

三、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索

(一)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持久动力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 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 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使学生能接近数学。数学并不神秘, 数学就在我们周围, 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2.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许多人认为, 学那么多数学有什么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事实上, 数学的应用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以往的教材是和生活实践是诸多脱节的, 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进, 这也是向数学应用迈出的一大步, 比如线性规划问题就是不等式组的一个应用。教学中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 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 从而热爱数学。最后, 要鼓励学生去攻克力所能及的数学问题, 使其在发现和创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数学之所以能吸引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拼搏,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学研究的过程中, 充满了成功和欢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才能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 教学过程中渗透应用题的教学, 加强应用题训练

要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 一定要在课堂上多渗透应用题的教学, 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 加强数学知识应用的渗透, 适时地切入应用题的教学, 加强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应用题训练的机会。其实, 我们现在用的新教材, 已经很好地注意到了数学的应用性, 在讲每一个知识点之前, 都先结合现实应用提出问题, 也就是先以应用题开头提出问题, 引出悬念, 然后才讲新知识。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训练解应用题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教师一定要注意在这一教学内容上的引导。以应用题的形式引出要学的新知识切忌提出的问题太复杂, 让人很难理清头绪, 这样既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更谈不上有引起学习新内容的兴趣了, 而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围绕各种数学知识的应用, 从简单到综合, 逐步深入。

(三) 重视过程教学, 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建模能力是数学应用能力的核心, 学生的应用题能力差, 最根本还是建模能力不强。怎样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可只展示结果, 更应重视展示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探索问题, 教会学生思考, 例题的教学是关键。在初中阶段, 常见的数学应用题模型有下面几个:建立方程 (组) 模型、建立不等式 (组) 模型、建立直角坐标系、建立函数模型、统计型问题、建立三角模型、建立几何模型。教师可以分别进行专门练习, 特别是在初三复习时, 进行系统复习总结很有必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所以应用题的教学不容忽视。作为数学教师, 应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 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在行动上精心安排, 认真落实优化应用题教学, 始终着眼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应用题将促进素质教育, 学生素质也将会在应用题教学中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黄翔.数学教育的价值.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3

[2].端方林.应用题中的数学建模举隅.中学数学教与学.2007.8

[3].罗小荣.循序渐进提高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中学数学教与学.2004.12

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一、前言

数学的应用题教学可以将数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是很关键的内容,所以应用题教学在初中数学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应用题教学实践可以让学生的应用教学意识有所加强,在生活中可以把数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且可以从中获得学习数学的趣味,了解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不过现如今,初中数学的教学状况并不是很理想,存有众多的问题及不足。因而,初中教师亟须解决的就是采用比较适合的教学对策。

二、应用题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问题分析

1. 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的问题

在我国,采用的都是应试教育,受这一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初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数学知识、理解方法技巧的把握,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方面加以忽视。与此同时,多数初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灌输式,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没有一丝的乐趣以及积极性。还有,教师仍沿用以书本及练习册为主,教材内容简单,布置作业时也只选取参考资料上的成题,所谓的针对性、有效性严重匮乏,根本不能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2. 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的问题

第一,数学本就比较深奥难懂以及抽象,学生在心里就已经产生了畏惧感和自暴自弃的心态,认为学好数学是一件极难的事,缺乏自信。第二,相当大一部分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缺失。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多与生活情境相关联,不过初中生的生活自身经历、实践、阅历都较少,在看见和生活相关的应用题时,会感到迷茫、不知所措,进而步入困境。第三,多数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对于应用题的题意不能确切的理解。对应用题进行解答时,需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提炼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联系相关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回归实际问题。由于初中生的阅读力差,理解问题的能力还滞留在形象思维上,故不能正确地领会应用题的题意。

三、进行应用题教学的具体措施分析探讨

1. 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纵观平时的数学教学,不难看出学生对于解答应用题还是感到恐惧,对于题中的数量关系不知怎样分析,缺乏自信心。对此,应从基础抓起,由浅入深,按部就班。一般的简单的应用题,其语言简单明了,其题意学生可轻松意会,其数量关系亦能分析,题目亦能解答。此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很简单地领悟到成功的欢喜、愉悦,渐渐的,学生也就会产生学习的乐趣以及信心。我们还可以进行开拓、扩展,闻一知十,让学生能够稳固、掌握此类问题的方法,在为以后解决复杂的应用题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若单从字面理解上来看,数学应用题非常抽象,仅从口头上来说是很难讲解清楚的。所以,在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要擅长建设生活化的教学场景,便于学生理解题意。

3. 阅读能力的训练对策

(1)阅读题目时,对题中的关键词、词、句、式要抓住,题中的已知事项要弄清,大致了解题中所涉及到的事情、所给的条件、要求的结果。(2)对要点加以复述,深刻思考其题意。根据调查得知:多数学生解题之所以出现误差,其一就是读题不仔细,将题意部分遗忘以及误解。所以,要在理解题意之时进行恰当的复述,让处在短时记忆的题意转变到长时的记忆中。

4. 基础训练的强化

在解答应用题时,要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结合,不能肆意提高,也不能任意将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要疏导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知特点来安排日常的练习,练习过程时要特别注意练习题目的可行性、实际性。长期的经验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一时之功,在于平时的长期练习。若平时不注重基础练习,那一时让学生做难度系数大的题目就是强按牛头、勉为其难。

5. 加强对学生运算能力的训练

众多学生皆由其运算能力不强,以致解题的失利。其一,学生的思维要活跃,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思索、考虑以及解决问题。虽说原有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的解题速度有所加快,但是学生只懂得故步自封,遇到困难时,只懂得使用自己习惯的思维及方式解决,那在遇到非常规的问题时,就会陷入困境或是解题时间过长,不能达到教学的要求。学生的运算方法不要只是一种,而是要掌握多种,这样解题速度才能加快,才能提高准确率。其二,对于运算能力的层次性要有所认识,练习运算能力时要做到按部就班,渐渐加强。其三,运算能力的综合性要加以掌握。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记忆能力、动手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相涉及,所以若是其他能力得以提高,那其运算能力也会提升。

四、结束语

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篇9

然而, 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重课本、轻生活的学习方式, 教师也没有注重去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 导致学生阅历不足, 信心不够, 特别是遇到文字较多的题目, 很多学生都感觉还没开始看题就已经“头晕”了, 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从哪方面去分析题目和寻找数量关系, 学生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一直都处于低水平状态因此, 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 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去突破.

一、强化基础, 树立学生的信心

从平常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就发现很多学生对应用题有一种畏惧心理, 造成本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可以解决的题目, 因为畏惧心理而导致解不出题目, 这是非常可惜的.只有不畏惧题目, 才能静下心去读题和分析题目, 才能准确地审清题意并解出题目.这种畏惧心理, 归根到底就是基础不够扎实, 信心不足的表现.

应用题体现的是一种能力, 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具备的, 有时在讲解题目的时候, 可适当地从基础知识切入, 联系旧知识, 让学生能够接受知识并进入状态, 再慢慢地联系到新知识上面.从旧知识入手可以让学生在“热身”阶段慢慢建立信心, 再联系新知识的时候也就水到渠成了.

例如:苏科版教材七年级第四章第三节“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引入部分, 某种3色冰淇淋45 g, 咖啡色、红色和白色配料的比为1∶2∶6, 这种三色冰淇淋中咖啡色、红色和白色的配料分别是多少?有些学生可能还不习惯用方程解决问题, 看到这道题目首先就用小学的知识解题, 可以用45分别乘以这样去解答.但老师要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思维去解答, 可以先让学生复习小学的比的知识, 学生会感觉轻松一些.比表示各部分之间的一个倍数关系, 所以可以设一倍量为x, 则它们的量分别为1x, 2x, 6x, 根据题意, 不难得出x+2x+6x=45, 从而解出题目.

教学中我们还是要先从基础抓起, 从简单的应用题开始, 逐步深入.简单的应用题数量关系较清晰, 语言较直接, 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在解题的过程中建立信心, 逐步理清思维, 为解复杂一点的应用题打下基础, 慢慢地, 学生就能顺利解较复杂的应用题了.

二、重视积累, 注重学生能力的形成

课本上面专门以解决问题为主要内容章节的也不多, 我们不能只在解决问题那一个章节才去重视解应用题, 而是要在平时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都要注重解应用题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 加强数学知识应用的渗透, 抓住机会适时地切入应用题的教学, 使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应用题训练的机会.这样才能在平常的积累中逐步提高解应用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材七年级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里面, 很多学生会觉得几何图形类的知识学来好像没什么用, 其实不然, 数学的知识总是能够运用到生活中来的, 在这一节的复习巩固里面, 有道题:要开凿一条隧道连通A, B两地, B地在A地的北偏东40°方向, 如果A, B两地同时开工, 那么在B地要按怎样的方向施工, 才能使隧道在山中准确对接?这是一道很典型的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题目.学生可以通过所学习的三角形内角和知识或者平行线的性质都可以得到解答.

因此, 教学过程中无论学习什么知识, 教师都要善于把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把现实中的问题转化为与所学知识相关联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透析过程, 加强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分析题目过程中的一个思维过程, 能正确分析题目并提取出需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更加注重解题的过程, 重视过程的引导和分析, 让学生学会分析题目的方法, 而不是仅仅只看最后的答案是否正确.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98页的习题4:某船在80 km的航道上航行, 顺流航行需要1.6 h, 逆流航行需2 h, 求船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及水流速度.虽然这章学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要求学生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题.不过无论是用哪一种方法, 分析题目的过程都是一样的.首先看到行程类的问题, 就要想到行程的公式:路程=时间×速度.题目告诉了我们路程和时间, 就可以用“速度=路程÷时间”来分别求得顺水航行和逆水航行的速度.而在流水行船问题中, 还要想到另一个公式:顺水速度 (逆水速度) =静水速度±水流速度.分析完题目, 根据这两个公式, 我们可以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也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 还可以用直接列算式的方法解题.无论用哪种方法, 在行程问题上都是这样分析的.

只要学生学会了分析题目, 用正确的方法去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题目就会迎刃而解了.

四、结束语

课改不断深入, 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教师也要在课堂上精心安排, 高度重视, 认真实行, 使学生在学得新知识的同时更加会运用知识, 运用到生活中来.

摘要: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面体现为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桥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课程的安排更侧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里我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 对应用题教学方面做一些探讨.

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篇10

一、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

1. 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价值。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教学“正数和负数”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拿出温度计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刻度并说出温度,然后结合天气预报让学生对正负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讲正负数的相关知识。这一设计可使学生加深对“正负数”含义的理解。在“收入”、“支出”等具有相反意义量的表示练习中,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样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同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 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使之生活化。

数学知识生活化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应让数学知识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是现实的、有用的。要培养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教师首先应该运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梳理知识形成过程的脉络,然后叫学生写下这一发现过程,包括对课堂知识学习的回忆、归纳、总结、提高、反思、创新等。如在学习“四边形”这一章节时,我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四边形,从事物名称、形状名称(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对角线、边、角等不同方面做记录,写日记。然后逐步让学生写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记录,写下他们的想法,如规律的运用、归纳方法的过程、实践中的发现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等,让他们更多地从数学思考、数学发现方面写出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记录,记录他们心灵闪动的美丽火花,在心灵深处留下更多的数学烙印,学会生活中的数学思考。

二、“学”与“做”相结合,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学数学就得做数学。数学教学过程必须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亲身感受等活动,而“数学建模”教学正是实现“做数学”的根本途径。

1. 把抽象的数学转化为可操作的数学。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主”相矛盾,也就使得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认识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应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摸得着的、看得见的事物,让学生通过操作来学数学,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数学产生的过程。如在讲《勾股定理》一课时,我让学生动手做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小组合作完成拼不同的图形证明勾股定理,不但将抽象变具体,而且突破了这节课教学的难点。

2. 把感受探究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融合在动手实践中。

在动手实践的教学中,教师应安排学生经历操作、探究、发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必须用到其他的学习策略与方法进行学习,如教学“由三边的关系确定直角三角形”一课时,教师除了让学生动手摆三角形,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三边与三角形形状的关系,还可以“动手”、“归纳法”、“讨论法”等方法进一步感受,通过对这些方法的概括总结使学生更深层次感受到研究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重视学生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拓展学生数学应用的途径。

1. 自主探索,获得思维方法。

自主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而且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探究,要给学生自由的探究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如一些几何题的说理,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往往只讲一种证明方法。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制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让学生体验证明的多样化,让学生学会从多种方法中选取一种自己喜欢的、适合的证明方法。这是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2. 合作交流,将思维引向深入。

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有所发展。在合作交流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作调节和学习效果的进行恰当评价。如:在“统计初步”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分组合作,调查每天完成作业的时间,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对照图形同学间彼此提出问题。适时反馈,这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每个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通过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并将思维引向深入。与此同时,我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索性学习,学会用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经历建模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突出数学应用的实效性。

数学能力的培养不仅包括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侧重于数学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生活实际,数学的这些能力实质就是数学建模的能力。

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探讨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388-01

在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合理的方式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在课堂上的教学效率,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也同素质教育的目的相一致。

一、初中数学应用题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就有出现,到了初中后它的不仅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同时难度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初中应用题是初中学生了解数学应用的重要途径,是检测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和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应用题多数都来自生活,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利用应用题可以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初中数学应用题同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初中应用题的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决心。学生对在解决应用题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对应用数学的认识,领会到在数学建模中的方法和思想,对建模意识进行逐步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内容:差倍、和倍问题;相遇问题、分配劳力问题、利润问题、工程问题等。在初中数学中可以将相等关系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在题目中直接给出相同关系;第二类为:基本数量关系,例如在工程问题中,工程总量=效率 时间;在浓度问题中:溶质的质量=溶液浓度 溶液的质量[2]。

二、初中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

1、制造生活情境

初中的应用题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如果初中数学教师仅通过口头讲解很难使学生对简述的内容进行了解。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当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作为基础创建一些学生熟悉的场景,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合理的生活场景会激发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欲望,从而使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探讨[3]。进行情景设置,不仅需要教师熟知教材,而且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设置中的情境同学生的生活相关度越高,越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例如在追赶性的问题,可以将题中内容设置成警车追匪车的情境,在工程问题上,可见将题中的工程设置为学校,让学生们作为建筑工人,这样会使学生更加容易了解题中的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初中的应用题多数都由一些常见的汉字构成,如果不能对问题进行正确的理解,则无法对问题做出正确的解答。在审题过程中需要对问题进行仔细、认真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要思考题中所讲的内容,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发现题中的条件。要想分析出应用题中所给的条件、问题,学生必须在一定的阅读基础上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因此,在审题过程中教师应当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不能急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主动的、独立的对问题进行思考,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为教师的说教而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定下的变化,应当实现不同的人在接受教育后能够有不同的发展方向。

3、培养学生能力

(1)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初中数学中的应用题更加接近实际生活、生产。而初中的许多学生都十分的害怕对应用性问题进行计算。惧怕问题的繁琐和复杂是在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中面临的又一道坎。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遇到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时,为了避免“浪费时间”往往会直接给出答案,然后直接对问题进行讲解,很少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这也是造成初中学生在解决应用题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运算方法和运算技巧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提高学生在面临问题的毅力[4]。

(2)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在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对答案进行验证,验证计算结果是否存在意义,是否还存在其它的解题方法。同时,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自行的对解决问题进行科学的总结,对问题进行反思和评价,对解题的方法和经验进行总结,养成对问题进行反思的习惯。

(3)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虽然应用题的题目种类很多,但从本质上分析应用题的类型也就几种。因此在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一道应用题得出多种解决题的办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对应用题的解答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其运用到生活之中,因此在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育应当加强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在新课改下,教育强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依据科学的教学方式,结合应用题的实际特点,不断的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不断的提升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越来越重。作为初中的数学教师应当依据学科本身的特点,精心的安排行动,提高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解决应用题的能力上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郑 良.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析[J].数学大世界,2011.10(5):21-22.

[2] 苏 琳.浅谈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2011,8(11):31-32.

[3] 苏鲜祝.论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24):19-21.

初中数学应用教学有效策略的分析 篇12

一、教学内容联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 也应用于生活, 它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要注重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而不是将数学知识孤立于生活之外.在课堂内容设计时就有意识地将知识的传授和知识的应用形成一个过程, 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更好地发展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也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念.

在教学工作中, 我常常提出生活实际问题来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例如, 在讲述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 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幅小区的全景图, 同时讲述他们遇到的一个问题:在小区的每栋楼之间要设计一个面积为900平方米的绿色草坪, 而且要求长比宽要大10米, 问:长、宽各为多少?

评析: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 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方程方面的知识, 所以这个问题对于他们来说难度并不大, 学生一般都可以解决.问题较贴近生活,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 在教学工作中, 老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发现数学与实际之间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教学设计时, 要用学生的思维来设计课堂, 以数学应用为目的设计内容, 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处理好数学的应用教学.

二、利用数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理论来源于实践”, 实践对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过程中, 教师应该重视实践,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此强调一点:是实践教学工作中, 不能仅仅将实践当成一种活动, 也不能将实践当成一种简单的数学知识的应用, 而是应该站在数学建模的高度来考虑, 应用数学建模的方式来完成实践活动.

在实践教学工作中, 我常将生活实际问题提出来,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解决.例如, 某一下岗职工想要开一小店, 但是他没有任何开店经验, 对于进何种货物一窍不通, 让学生调查本地的居民的消费情况, 并得出结论.至于调查哪些内容, 记录哪些数据, 决定权全都交给学生.下面是学生讨论后的一组较合理的内容和步骤:

记录地点:学生附近的商店或超市

记录商品:生活日用品

记录时间:一周

记录项目:商品名称、销量、价格

根据记录的数据, 学生应用数学统计的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在这个实践活动中, 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并发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对于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体会数学在生活中作用有很大的作用, 也是学生体会成功的一种重要举措, 同时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加强也有独到的作用.

三、利用其他学科资源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多学科交叉应用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 其中数学知识在其中定量分析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多学科交叉应用是学科综合化的要求, 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 我们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如在自然科学中, 学生都了解光的反射和直线传播的原理.在数学课堂设计的时候, 我们可以将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设计问题, 并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例如, 我们需要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 可用测量仪器为生活中常见的卷尺、镜子和木杆.这时我们可以将树在太阳光下的投影端部和木杆在竖直情况下的投影端部重合, 从而利用三角形相似来解决, 或者我们可以将镜子水平放置, 在合适的位置从镜子里边看到树的端部在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如下图所示) .

将数学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不仅可以利用其他学科来设计教学情境, 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计算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 电脑已经日益走进校园和人们的生活中.学生对于电脑已经非常熟悉, 也非常感兴趣.而生活中的很多数据是非常复杂的, 利用电脑可以减轻人们很多枯燥无味的计算.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可以利用电脑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例如, 电脑中的Excel可以计算大量数据的平均数、方差、标准差等, 还可以生成频率分布图.合理地利用计算机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可以将数学应用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上一篇:以人为本服务大局下一篇:黄土浅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