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的创新教学

2024-10-15

初中数学的创新教学(共12篇)

初中数学的创新教学 篇1

初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比较困难。作为教师怎样充分利用数学教材进行创新性教学,使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经验,立足数学教材,探讨初中数学创新教学,以飨读者。

教材是学习初中数学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初中数学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出发,不断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注重数学知识训练的多样性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数学知识日常训练的多样性,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发散思维能力。即,根据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基础训练、技能训练、拓展训练等。其中基础训练时教师可以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对一些理论、概念知识进行训练,以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技能训练是在基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当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教师可适当提高数学训练难度。例如,教师可进行归类训练,在训练中要求学生掌握题目规律,争取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拓展训练中,可设置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逐步引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为使学生充分理解勾股定理,笔者举了下面的例子:有三组三角形其三边长分别为:(1)5、6、7;(2)6、7、10;(3)7、24、25;而后提问学生们:“请问第几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你们是怎么判断的?”最后经过计算学生会回答:“第三组为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判断的”。而后数学教师可结合直角三角形图形,对勾股定理进行推理证明,不但使学生明白所以然,更要使其知道所以然。这样以来,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不仅运用了勾股定理,而且通过推理证明对勾股定理有个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生的推理能力及发散思维得到了锻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

部分初中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因此不少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畏难情绪,对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极为不利。为此,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活动实践中,应注重数学教材中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充分认识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使其明白生活之中蕴含很多数学知识,从而更加自动自发地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完二次函数知识后,为使学生灵活地运用二次函数知识,加深对二次函数的进一步理解。笔者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某工程队想在公路隧道上搭建一个矩形支撑架,经测量发现该隧道横截面刚好为抛物线,隧道最顶端到路面的距离为8m,底部宽度为14m,现在地面上选择C、D两点,在抛物线上选择E、F两点,则该支架的最大总长度为多少呢?

学生通过解答该例题,充分认识到抛物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效地避免了单纯解答数学知识枯燥感的出现,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数学知识。笔者在实际教学活动实践中,非常注重数学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举了大量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例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并在解答数学问题过程中无形地提高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众所周知,初中数学知识概念、定理、推论等内容非常之多,学习起来枯燥无味。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采取有效方法,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使学生快乐地沉浸在学习之中。经过总结可知,提高初中数学知识趣味性的方法很多,教师可采取讨论教学法、分组竞赛教学法以及故事引入法等,其中故事引入法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例如,在学习“对称图形圆”这一内容时,为使学生充分认识圆是对称图形以及生活中圆的优点。笔者在课堂上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森林王国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要求各种小动物发明一种运输工具,将挡在森林出路的泥土运走,看谁运走的泥土最多。结果小猴子发明的运输工具轮子是圆形的,小熊发面的运输工具轮子是四方形的,小象发明的运输工具却是六边形的,结果小猴子在比赛中获胜,引得了其他小动物的敬仰和尊重。笔者询问学生们:“这是为什么呢?”结果部分学生回答说:“因为小猴子发明的运输工具轮子是圆形的。”笔者又紧接着问:“为什么圆形的运输工具就能获胜呢?”,经过笔者这样的追问,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圆是对称图形且是中心对称图形,圆上的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所以滚动时不会忽高忽低。

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其注意力不够集中,为此,要想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故事引入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在讲解对称图形圆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就采取了这种方法,通过追问引导学生不停地思考,对圆有了充分认识和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初中数学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参考,为此,教师应立足初中数学教材,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加强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尤其应通过实施多样性训练、教材联系生活,以及采取故事引入法等,巩固学生所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更好地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

摘要:课本教材是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重要的蓝本,课标背景下的实验教材充分体现了课改的重要思想,本文中笔者以初中数学教材资源为探究的立足点,侧重于阐述如何挖掘教材的内涵加以运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知识,教材

初中数学的创新教学 篇2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肥城市边院镇过村初级中学

邵运超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就自己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略述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要有效地完成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的质。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3、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设问、发掘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首先,教师应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如在讲“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设计课前提问:“A、B、C三村(呈三角形分布)合建一所学校,校址应选在何处,才能使三个村到学校的距离相等?”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学习这部分知识,学习兴趣很浓;其次,提供质疑问难的条件,教师不独占课堂,让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间以及对学生多启发、多诱导等;再次,注重质疑问难的效果。应抓住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不能什么问题都问,不要仅仅满足于所提问题的数量,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不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学习。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设计问题“每位同学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纸片,作出底边上的高,沿底边上的高折起来观察两个底角的关系怎样”这个问题既符合先动手、后动脑的科学性,又能启发学生探索,进而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例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搪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来表示,德国数学家魏德曼,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后来就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从而可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兴趣。

兴趣是从好奇心发展而来的,它是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的动力。教师导入新课时要采取灵活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产生悬念。如故事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等。例如;在引入“点的轨迹”时,教师先提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轨迹”,比如,飞机在空中飞行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运动着的点,沿着某一特定方向前进,它喷出的气体所构成的图形实际上就是飞机运动时留下的痕迹,这就给了我们轨迹的形象。然后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生活实践举一些事例。同学们发言踊跃,把生活中所见的有关“轨迹”问题举出了很多例子:“钟摆下端往复摆动时形成的弧行”等等。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组织抢答竞赛。如“数、式的运算”、“方程,不等式的解法”等内容都可以组织竞赛,要求做到准确,迅速。

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历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这样都可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学习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学习思维,才能真正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的而课本中又没有专节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等)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又如在习题:“在直角坐标系中,有四个点A(-6,3),B(-2,5),C(0,m),D(n,0)。当四边形ABCD的周长最短时,m、n的值分别是什么? A(5,-3)或(-5,-3),B(-3,5)或(-3,-5),C(-3,5),D(-3,-5)”解答本例题的思维方法可以是:(1)排异法,或(2)演绎推理法,或(3)分析归纳法都可以。分析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学生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思维领域,也使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习惯的解法,而且还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

著名数学家哈尔斯曾说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不光是讲清事实,而应该是激励学生去思索,自己去动手。”传授知识是我们教学重要目的之一,但不能算是最重要的目的,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数学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直是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今后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自我再学习、具有开拓和创造能力的学生,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四、进行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是学生创新能力凸现的保证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平时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树立以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应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初中数学创新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3

关键词: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

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改变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鼓励个性发展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才会放下包袱,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逐步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共识:不怕见解错,就怕无见解,不怕问不好,就怕无问题。例如,在讲概率的应用时,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没有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很少学生敢于提问题,课堂效果不明显。现在讲概率的应用时,在课堂营造了一个平等、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氛围活跃,学生争着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以解决学科教学当中所揭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等心理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教学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精心设计问题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要让学生有兴趣地投入到探求新知识中,就必须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惊奇、疑问,进而激发学生思维。例如,教学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时,新课引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家中的围墙高3米,把一个长5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小明认为,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底端也将滑动1米,你们认为正确吗?这种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条件。

2.加强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

学生在创造性学习的活动过程中,要经过从发散到集中,又从集中到发散的思维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更要下功夫进行集中思维训练。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能力,不单纯要求从字面上明白,而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分析情况,运用现有知识进行推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改变一些思维和方法,逐渐提高集中思维能力。

3.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它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诞生的硕果,在创造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应当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发展直觉思维能力。课堂教学应多使用直观教学手段(电脑动画、投影、直观教具等),以积累学生的直觉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提高直觉思维能力。

4.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安排和组织环节中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如分小组讨论,做小老师等;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三、树立成功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创新能力,但往往缺乏外因去激發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美国学者布卢姆提出创造性教学,其功效在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提高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增强对学习的信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准确地把握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习数学的认真能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四个方面正确评价学生,以鼓励的方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继续努力。例如,小陈考入学校的成绩在全班较差,这让学生很自卑,当我注意到后,经常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当他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如“真棒,有进步,你是能够把学习成绩提高的”,全班同学又以热烈的掌声来鼓励。课余我还去主动找他谈话,慢慢地他克服了自卑心理,逐渐树立了信心,也激发他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仅数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带动其他科目的进步。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树立成功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的创新、学习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时间、任务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并针对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提出三点:改变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树立成功意识。教学的创新符合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林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高数学思维品质[J].中学数学研究,2004(7).

(作者单位 广东省四会市邓村学校)

培养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育,想象力,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想象是创造的基础,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

1 初中数学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1.1 运用多媒体手段, 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教者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动作, 引导学生自由地展开想象, 这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还可以使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而数学是抽象枯燥的, 若不把两者联系起来, 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在教学中建立空间观念是较难的, 必须借助于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的大量感性材料才能进行。所以,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 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1.3 创设情景, 诱发猜想, 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 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 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经验基础上, 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使, 是合理的推导。

1.4 创编故事情节, 培养学生奇思怪想的能力

我们知道, 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 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 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拓宽学生的思维。

2 思维能力培养的观念

2.1 非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观念

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数学审美等。形象、直觉、灵感思维在人的创造思维能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审美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起着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作用, 它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在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 也要重视培养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数学美的鉴赏能力。

2.2 数学语言能力培养的观念

数学语言是科学语言, 它的符号与图形都是用来表示数量与空间形式及其关系的, 是认识量与空间形式及其关系的有力工具。我们知道,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 语言可促进思维, 深化思维, 思维又可创造语言。数学语言的发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如数的发展产生了复数语言, 而复数语言的发展又产生了复变函数论这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数学学科。

2.3 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观念

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起着促进或阻滞作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顽强的意志能促进数学创造, 甚至可以弥补智力上的不足;而不良的态度和习惯则会阻碍和干扰数学学习和创造。许多人有较好的智力因素和学习条件, 但没有成才, 究其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一个人的创造素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智力因素承担着加工和处理知识信息的任务, 非智力因素在创造过程中起着动力性作用。从培养人才来看, 只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 才会产生高的创造效应。

2.4 确立数学应用的观念

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观念。有人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 也有人说数学是科学的仆人, 不管怎么说, 其意义都是说明数学应用于一切科学, 数学的创造都是其物质性的, 它来自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又为生产和生活实际服务。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 数学教育不仅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而且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大众, 联系实际, 注重数学的应用价值。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1 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的定义就是“指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变化”。这里的“经验”就包括了继承前人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 从这个意义上看, 可以知道“接受”和继承前人经验在学习中占有多么重要的比重。

既要学习前人的经验, 又不能“惟书、惟师、惟上”, 在学习和继承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羁绊, 在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创新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

3.2 创设情境,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 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3.3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 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 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 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 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主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 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这里, 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 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那么, 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4 提供“开放型”的探索材料

“开放型”材料的提供, 首先要遵循的一条原则是:能使学生投入多向思维, 达到问题解决。也就是说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使学生感兴趣, 能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合, 还要使学生展开积极思维, 同时在多向参与的过程中, 寻求规律, 掌握知识。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 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 而不是知识容器, 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 学会学习, 学会创造, 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 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 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 结出创造之果。。

长期以来, 初中数学教育是以概念和数学基本原理, 以及例习题的纯形式数学的模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 以其高度抽象、高度严谨的枯燥形式出现, 与实际应用脱离较远, 与当今世界有些发达国家的注重实际、联系生活的数学教育相差甚远。学生在课堂完成纯数学的学习, 没有一点实践环节, 毕业后应用能力普遍较差, 这种理论脱离实际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当今社会无处不用到数学, 计算机知识、概率统计、线性规划、系统分析等等, 现代数学知识在经济建设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数学教材必须改革, 要重视应用, 拓宽知识面, 突出“数学建模”, 引入“问题解决”。数学教学要加强实践环节, 要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的一些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建立模型, 解决问题。这不仅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而且有助于学生灵活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对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创造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初中数学创新教学论文 篇5

很多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时,总会在课堂教学一开始便将学生进行分组。如此进行分组教学,使得这种形式完全成了教师所提出的单方面要求,学生只是在完成任务而已。这种被动的状态,又怎么会产生热烈的合作氛围呢?因此,教师们需要想办法让合作成为学生内心所求。

二、让学生增加合作探究,淡化知识水平差异

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高效接受,还能够很好地淡化不同知识水平学生之间的学习程度差异,有效抑制两极分化的产生。其原因便在于,小组合作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共同讨论、交流思想的自由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学生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到其他学生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与思路,进而影响到自己对于该问题的看法,最终形成一个理想的数学思考方式。长此以往,便可以达到一个小组学生共同提高的理想效果。在传统的师生单线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只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效如何,而无法知晓其他学生是怎样思考、怎样学习的。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陷入一个“各自为战”的孤立学习氛围之中。缺乏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和实时了解,两极分化也就产生了。学生之间知识掌握的两极分化现象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容易引起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下降,导致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合作探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新出口。

三、为学生巧妙设计问题,强化合作学习成果

如何进行巧妙引导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通过对一些问题设计进行合理优化,能够很好地达到完善小组合作思维导向的作用。

四、促学生合理分工合作,提升小组合作实效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 篇6

【关键字】初中数学;创新;教师;学生

1引言

创新不但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而且为国家的繁盛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初中这个学生思维、思想意识等逐渐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创新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数学作为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将创新思维和方法等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是每位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笔者通过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所积累下来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此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初中数学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中考的压力之下,应试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遍盛行,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模式之下,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日趋淡化、弱化。因此,为了能够适应当今教学改革的需求,培养并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必须引导初中数学教学走上创新之路。

3初中数学教学创新的途径

3.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教师是数学教学中的主导力量,在学生学习中起着引导、疏导的重要作用。当今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必然会限制学生们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高,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发其创新潜能。

3.2提高教师自身创新意识

只有教师自身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开展创新型教学,锻炼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创新思维。教师们需要抛弃传统教学中死板的按照课本一板一眼的讲课方式,在不断的学习中,增大自己的知识储备,并勇于尝试新的授课方法,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

3.3课堂中营造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

课堂中的教学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一个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无疑能够带动学生们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传统数学教学中压抑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的思维和心理受到了外界权威的压制和约束,智慧和参与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的营造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种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愿意参与其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和教师互动,从而激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3.4课堂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单纯个体的学习难以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只有将个体放到集体中去,在小组成员的合作中,才可以集思广益,创造出更令人瞩目的智慧结晶。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发挥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还能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为学生们合作学习提供良好的机会,除此之外,在合作学习、对信息的广泛交流中,也发挥了教学的民主性,更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3.5为学生们设立创新性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是教师们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们设立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情景。创新型的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设立创新型问题情景的过程中,教师们可以采取运用有趣习题和生动教法的方式去感染和引导学生,从而达到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的效果。

3.6锻炼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劳动的前提,同时也是创造性思维的设计师,因此,为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更好的培养和提升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就必须锻炼学生们具备丰富的想象力。

4结语

总而言之,创新型思维能够让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初中这个关键时刻,提出对数学教学的创新型改革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教师在面对这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时,不但需要提升自身创新意识,还需要为学生们营造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不断鼓励学生们发散地看待问题并养成创新的良好习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创新一定能够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和学习中扎根。

参考文献

[1]罗连慧.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情境探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9期.

[2]朱慧平.对初中数学教学创新的思考.《文教资料》,2005,31期.

[3]许俊明.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浅析.《沙棘(教育纵横)》,2010,8期.

[4]史建光.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如何走创新之路.《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期.

[5]刘伶俐.初中数学和谐课堂的构建.《无线音乐·教育文苑》,2010,24期.

[6]雷夕木.新形势下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期.

初中数学创新型教学的探究 篇7

一、深入挖掘教材, 训练归纳思维能力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版) 》的编写要求, 新人教版数学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思考探索类的题型, 教师应当善于利用身边有限的课本资源,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型例题.这样不仅能给枯燥的理论课堂增添相当的活跃度, 而且更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一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12.3等腰三角形课后习题第14题, 题目如下:

如图, 要把一块三角形的土地均匀分给甲、乙、丙三家农户去种植.如果∠C=90°, ∠B=30°, 要使这三家农户所得土地的大小、形状都相同, 请你试着分一分, 在图上画出来, 并加以证明.

考点:全等三角形

题型:拓广探索题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该题目, 因为要求大小、形状都相同, 所以要把它划分成3个全等的三角形.

提示:作∠A的角平分线AD交BC于点D, 过D作DE⊥AB于点E, 如此就可以均匀分成大小、形状相同的3块土地, 如图.

证明:∵∠C=90°, ∠B=30°,

∴∠CAB=60°,

∵AD为∠BAC的角平分线, ∴∠DAB=∠CAD=30°.

同理可证△DEA≌△DCA, ∴△DEA≌△DEB≌△DCA.

二、运用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内容呈现方式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 文字信息量和内容复杂度的加大使得整个社会的阅读进入了图像化时代.图像化时代在教学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手段的改进, 其中主要又分为图表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两种.

图表教学就是使用图像图表来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深有体会, 单纯的数字文字表述难免过于枯燥, 不易于学生的理解和吸纳, 而图像图表在此就显得更为直观且利于学生快速获取题目信息.现今中、高考试卷中大部分的试题都配有图像图表, 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师经常运用图像图表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能力, 而且更能提高学生快速提取图像图表信息的能力.如2010年湖南益阳就有这样一道中考图像图表题:

案例二火车匀速通过隧道 (隧道长大于火车长) 时, 火车进入隧道的时间x与火车在隧道内的长度y之间的关系用图像描述大致是 () .

自九十年代计算机兴起以来, 多媒体教学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手段, 成为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已经在很多地区的初、高中投入试验, 并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所谓多媒体教学, 就是指借助计算机, 综合配有文字、图像、声音和影像等素材的高端教学手段.

三、注重作业设计的探索性和开放性

作业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其作用, 主要有四个:一是知识检验, 融会贯通.二是加深理解, 消化学习要点.三是与遗忘作斗争, 便于长久记忆.四是发展思维, 举一反三.

作业数量和难度都应该适当, 最好要有层次区分, 比如可以设置基础题和选做题两类.作业也不应该总是单调地重复, 而应巧妙布置练习, 尤其是要在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题目上花心思,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

案例三请在由边长为1的小正三角形组成的虚线网格中, 画一个所有顶点均在格点上的等腰三角形, 越多越好.

提示:本题答案不唯一, 可从多角度画出答案, 以下为参考答案

众所周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推理较强的学科, 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超越性.近些年来, 我们在很多地区的数学中考试题中都发现了一些极具探索性和创新性的题目, 而这些题目的频繁出现也预示着新课改背景下创新型教学在当下的紧迫性.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数学 (八年级上册) [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04 (3) .

创新是初中数学教学的灵魂 篇8

一、“探究—主体参与型”教学方法

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学模式。其指导思想在于:学生是认识的主体, 又是创造与发展的主体,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教学过程的基本思路如下。

1. 设置情境, 提出问题。

教学一开始, 教师要创设数学发现活动的环境, 调动学生的情感, 引导他们提出开放性问题。问题是思考的起点, 但作为教学开始环节, 不要把问题设计成一问一答式, 而是围绕教材待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正确引导学生思维、激发探索新的问题。其目标指向常常是:可作什么?该作什么?

2. 观察情境, 形成问题猜想。

让学生针对教师或本人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 包括模型制作、游戏、实践操作等。通过类比、实验、观察、联想、归纳、化归等方法, 形成更数学化、更抽象的问题, 或者引入探索猜想。

二、“交流—互动型”教学方法

单元、综合复习、习题课和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可采用这种模式:即呈现问题—引导回忆—课堂辩论—归纳总结—灵活应用。此模式以教学内容为媒介, 在教师的引导下, 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今年, 观摩了我校的一堂“整式的加减中的同类项”数学实验课, 授课老师就较好地实施了这一模式, 他采用了如下方式进行设计:在上课时先拿出几小袋硬币, 要同学们数一下各有多少钱, 结果出现:

学生1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中拿出来, 边拿边加数:5角, 1.5元, 2元…… (三分钟后报出共8.3元) 。

学生2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 把5角的2个2个地拿出来…… (两分钟后报出共8.3元)

学生3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 一堆全是5角的, 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 …… (一分二十秒后报出共8.3元) 老师设问, 哪一位同学数得最快, 并且不容易弄错?为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学生3既快又准, 因为采用了分类计数”。至此, 教师点出“在数学中, 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 那就是———同类项。”

三、“辨析—应用型”教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可采用这种方式:问题实例—分组研究—探索分析—归纳结论。但需注意, 实例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举个例子, 如新教材 (打折销售) 一课的教学设计, 首先由电脑显示服装店海报, 教师提出问题:

初中数学创新课堂教学的初探 篇9

一、创设良好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去重复人类探索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自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进行数学创新思维的训练开辟通道。

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教师要求学生画出一个圆,在圆周上任意确定两个点,标出该段孤,作出该弧所对的圆周角、圆心角,再量一量角的大小,并让学生重复几次。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迅速集中注意力,消除紧张的心理。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上升为理性认识做好了准备,同时让学生产生这样做究竟有什么作用的想法。这时教师提出:这两个角有什么联系?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从而得到圆周角定理。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有规律的,只要我们善于动手、观察、思考,就会发现。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等量关系?教师再提出:圆周角的两边与该弧所对的弦组成一个三角形与圆心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学生通过画图观察、交流,找到三种位置关系:一是圆心在三角形内,二是圆心在三角形外部,还有一种特殊的是圆心在三角形一边上,从而引入圆周角定理的证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自重复人类探索知识的过程,寻找到已知规律,从而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为寻找到未知规律打下基础。

二、营造民主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创造力量最高程度地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课堂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设法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心理相容的周边环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气氛。

三、注重开放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哪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运用媒体教学,培养发散思维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胆猜测、设想、估算等能力。在新教材的编排中,新增了一些发散性的联系。这些题往往没有标准统一的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大胆猜测可能的情况,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例如:教“三角函数应用”时,笔者就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了专业户塑料大棚问题,用Flash制作的动画效果声、图并茂,顿时就把学生们给吸引住了,专业户出示一道题:由于发展需要,还要扩建3个大棚,按照要求请你设计怎样最省料。于是学生们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大胆的猜测,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本课的训练目标,还练习了应用题的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五、尊重个体差异,开展积极评价

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关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以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为突破口,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之路。

参考文献

[1]贡永生.精心建构问题,培养创新意识[J].中小学数学,2001.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篇10

一、利用互动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是“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整堂课学生发言的时间极少,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极大的影响,不利于初中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在新课程改革下,对学生的教学应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性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数学知识.要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师可以利用互动教学法,打破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改为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沟通的学习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在《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共同探讨普查与抽样调查的知识,在互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利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如:学校在对学生年龄、性别、血型等进行统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普查,了解学生的各项信息.那么,学生日常生活中又会遇到什么样的普查工作呢?教师通过简短易懂的案例来将普查知识实例化,同时又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相应的知识,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一项事物、一门学科感兴趣,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在思维的引导下,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也极为迅速,而且先进技术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展开教学,将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音像结合以及文字表述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可以将初中数学中一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不仅可以加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新教学方法的应用下,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极大的作用.

例如,在《图形的旋转》一课教学中,图形是固定的,而要将图形旋转的话,则会让学生对旋转后的图形定位产生一定的困难,而且,图形旋转较为抽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渐渐地学生也会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而通过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将这些抽象知识利用多媒体图形以及色彩搭配的幻灯片表现出来,为学生演示图形旋转的过程.同时,教师在一旁做好重难点的引导工作,让学生及时了解课堂中的重难点知识,以便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三、利用分层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众所周知,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表现较为明显的就是学生学习水平.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学校主要还是以统一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展开教学,而统一的教学法仅能满足班级内的少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新课改下,应利用分层教学法对学生展开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学习成绩有差异的学生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个层次,首先从基础知识开始教学,满足后进生的学习需求,然后再逐渐提高难度,增加一些练习题、分析题等来满足中等生的学习需求.要在课本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探索性、思考性的问题,以此来满足优等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对学生展开分层教学,能够满足各个层次水平学生的需求,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本文主要从互动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几方面的运用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给予一定的启发.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而在此之前,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此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蒙海涛,李刚,尹兴华.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12).

[2]王晓俊.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2).

[3]张骥,易晓娟,卢宗凯.浅谈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7).

谈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的创新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策略 兴趣 互动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32

创新教育方法,构建高效课堂,不仅是广大教学工作者永恒的追求,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策略的创新,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呢?

一、创新策略——兴趣入门

初中数学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教师硬性指导和强制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很多学生习惯了被动式的数学学习,这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初中数学教师为了增强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性,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成功的教学,并非强制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意识,从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非常多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方式,只要数学教师善于总结和发现,充分贴近初中生的学龄特征,就可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激发。例如,在初中数学“图形的旋转”的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导入一些趣味化的图片形状,让学生主动思考图形旋转后的变化,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创新策略——情境互动

创设情境,创新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学习是从学习动机的产生开始的。“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所以,诱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让他们产生学习兴趣,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提高数学教学成效的重要实施策略。诚然,情境教学的途径多样,但我认为针对初中数学教学的特征,其关键在于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创设与学科知识结构相关的、符合初中生年龄特征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强化认知能力。陈旧古板的数学教学方法是妨碍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有效提升的一大拦路虎,要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实践作为立足点,提出改革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措施。

三、创新策略——优化提问

优化课堂提问,有利于提高课堂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问题设计外,如何提问的方法与技巧也至关重要。比如,同一个问题搭配不同的提问方式所得到的效果也会不同。因此,在问题设计时,教师除了考虑到教学目标和教学点的特征外,还要顾及学生的思维模式、接受能力以及学生对事物认知的能力等。只有把握好这些因素,才能够让提问具有目的性、价值性,从而达到以问题的形式推进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己化解实际的教学难点,对促进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讲“抽签的方法合理吗”时,很多学生会觉得先抽的人会比后抽的人占优势。这是受了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鉴于此,很多学生认为抽签的方法不够合理。然而,学生只要学习到有关概率方面的知识,便会明白其实通过特定的计算可以得出:抽签的先后顺序只是其次,参与者无论前后,其所得到的目标概率都是一样的,所以抽签的方式是一个公平的过程。为了打开学生受限的思维模式,便于理解,教师可以做以下课堂提问设计,把所要学习的知识隐于有趣的问题中:用抽签的方式决定由谁来值日。首先把写有值日的字条对折放入20张空白纸中,然后把所有的纸条打乱,再让小组同学去抽纸条,抽到写有值日的学生将被选中。这时教师会问:你们觉得这个游戏公平吗?在游戏开始之前,很多学生都是带着否定的心理。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心理,而是让学生熟悉概率的计算方法后,一起来算算参与者的抽签概率。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发现,计算的结果原来是所有人被选到的机率都是一样的。所以,计算过程其实就是教师把学生的观念和逻辑思维引入正确方向的过程,并巧妙地运用了提问策略、问题设置,让学生对自己原来的观念与思考模式进行反思。

四、创新策略——合作思考

初中数学课堂中,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就是填鸭式教学,也就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将解题思路、思维方法单向式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以被动的方式去接收,学生自身根本没有相对应的想法和思考,更不会对教师所传授的数学知识产生质疑。而开展互动教学模式之后,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只做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教师会针对数学知识与学生进行充分探讨、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互动,使原本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增加了彼此之间的合作,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隊合作精神。以往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方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兴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注意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缓解学生的紧张感。要注意改变教学观念,把主导变为陪伴,耐心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剖析,由此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题目,要先用一些简单的例子为他们讲解知识,在他们理解消化以后再慢慢增加难度,同时注意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

五、创新策略——教学互评

以前进行数学教学评价的方式大都是作业完成的情况或是每次考试结束之后对考试成绩进行评价和排名,考试分数和排名往往决定了数学教学的好与坏,不能完全体现每个学生的成绩进步的情况。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教学评价创新的方式,来了解教学的效果。首先是自我评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用发言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其次是小组互评,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通过对比了解各小组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是教师评价,要注意带着发现美的眼光,不要过于严厉,注意多表扬,少批评,善于发现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要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以及数学学科的要求,鼓励发散学生思维,更要勇于突破创新,积极开展交流学习不断地开创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数学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2

一、创设氛围, 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而生动的学习氛围, 培养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把期望带给学生, 尊重、理解、宽容学生, 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充满自信的氛围,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自由, 从而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 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 向学生介绍教材中相关的内容;2.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找出其中的疑难点, 为学生提供思考空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3.创设情景, 向学生提供典型例题的独特解法或让学生解答一些典型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激发起创新欲望;4.运用幻灯、录像、多媒体等让学生在直观、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中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根据不同教材, 精心设计, 积极激发学生的情趣, 才能激活和加速学生的思维活动, 使学生从外在兴趣引入到内在兴趣, 由形象思维逐步进入抽象思维, 在思维过程中不断有所发明、创造。

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代数学教学, 重在启发, 妙在引导, 在课堂教学达到授人以“鱼”, 且授人以“渔”的效果。在观念上要打破传统观念, 在实践中要敢于打破定势, 大胆放手, 让学生主动探索创造, 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看、多动、多说、多听, 真正由过去教师唱主角的“课堂”变为学生自主活动的“学堂”。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四、挖掘教材中的新创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应根据学生能力的发展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做到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 注重抓学生思维的创新点, 恰到好处地点拨、渗透, 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发展创造力, 以教学因素的最佳联系促进课堂的最佳效果, 以教学过程中的整体优化促进学生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和创造力, 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的开始。科学家陈宪章说:“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 而且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引导他们学会观察, 勤于分析, 善于思考, 敏于联想。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提出问题,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背景, 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以趣生趣, 由疑点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使之好奇, 由好奇引发需要, 由需要引发思考。

多题归一、一题多解、多变一题简解,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多创造机会, 让学生大胆地, 表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允许学生标新立异, 对学生新奇怪异的想法要加以保护和鼓励, 绝不能随便予以否定, 遏制学生的思想。

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上一篇:财政总预算会计科目下一篇:物流仿真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