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应用能力

2024-05-17

教学应用能力(精选12篇)

教学应用能力 篇1

中职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让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实用型的人才。物理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知识,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服务的,是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的。因此,在中职物理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巧用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点燃认知欲望,激发应用兴趣

在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坚决杜绝理论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应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用一个个恰当的问题来呈现物理教学的内容,同时充分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资料和教学媒体等多种教学资源和手段,从有趣的物理应用现象与问题入手进行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他们的认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应用兴趣。

如讲授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时,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航天员王亚平老师在太空进行的奇妙物理实验的画面。在太空中,将小球拉高到一定位置松开手,结果小球悬浮在当前位置静止不动,并没有像在地面上一样做往复摆动。接下来给小球一个很小的初速度,非常的神奇,小球就能绕摆轴开始做圆周运动,换个方向,小球仍然在做圆周运动。这样的情境能使学生因好奇而集中注意力并产生疑问,出现强烈的认知欲望和兴趣。这时教师进行适时引导和点拨,告知他们,这是小球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没有了回复力,所以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样作往复摆动。同样,因为在太空中小球处于失重状态,只需要一个很小的初速度就能做圆周运动,而在地面上却需要一个足够大的初速度才能够实现。通过这样的情境促使学生生疑,最终获得对抽象的物理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理解和兴趣。

再如在讲授力的合成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先设计一个小游戏:让两个学生用尽最大的力气拉一条中间挂有一个重物的绳子,看看班上谁的力气最大,谁能够把绳子拉直。学生们爱玩游戏,自然积极参与。几轮下来,他们就会发现,不管怎么拉,绳子最终是拉不直的。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好奇和疑问:为什么?从而生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这时,教师才好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和被激发起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结合力的合成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明确物理知识原来是这样应用于实际的。

诸如此类的教学实践多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和兴趣就浓了,应用能力的提高就有了前提和基础。

二、深入生产生活,认知应用现象,理解应用意义,增强应用意识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反过来服务于生产生活实践。物理知识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比比皆是。在中职物理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运用这些教学资源,尽可能引入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或专业知识领域中应用物理知识的例子,帮助学生认知知识应用的现象,理解知识应用的意义,从而增强知识应用的意识。

讲授相关物理知识时,教师可以罗列大量的生产生活实例来印证物理知识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现代家庭中用电饭煲煮饭、电炒锅煮菜、电水壶烧开水是电能转化为热能、热传递等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例子。我们正常行走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中也隐藏着摩擦和摩擦力的物理知识。洗衣机的脱水桶是利用离心运动原理设计的。当脱水桶快速转动时,脱水桶内衣物与水之间的附着力小于水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水就会与衣物分离,被甩出脱水桶。汽车转弯是依靠汽车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获得的向心力。在公路拐弯处,路面设计成外高内低就是向心力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例子,目的在于向汽车提供转弯时所需的向心力。同时在转弯时对汽车行驶的最高速度进行限定,也是因为转弯时速度越大,需要的向心力就越大,若路面不能产生所需要的向心力,汽车就要做离心运动而超出路面造成交通事故。

再如,在讲授几何光学这部分知识时,可以以现代公路上的分道线和道路交通反光标志及应用于各种车辆尾部的角反射器为例,告诉学生其中所蕴含的光的反射、折射原理,在夜间,公路上汽车自身灯光照射道路反光标志,光被逆向反射和漫反射,汽车司机才能在几百米之外清楚的看到明亮的交通标志。若汽车灯光照在汽车或自行车尾部的角反射器上,不论入射方向如何,都会按原来方向的反方向被反射回来,红色、橘黄色的角反射器犹如发光的红灯和黄灯,能提醒司机保持车距,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这些日常生活、生产和自然界中的存在的物理事实、物理现象是学生熟悉的,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而这些事实或现象又是多数学生熟视无睹从不思考或者偶有思考却无法解释的。其中包含的抽象、复杂的物理知识也是他们所无法理解的。教师通过对这类事例的分析所传递的知识信息会让学生产生破云见日之感,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认知应用现象的热情,充分理解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他们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发现的各种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着眼动手能力,组织课外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说明现象、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变成实际的动手能力。安排学生参观现代化工厂、企业,布置学生在课余时间观察、研究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应用,组织开展趣味物理现象研究、趣味物理实验比赛等对实际动手实际操作要求较高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和提高物理应用的实际能力。

比如,在完成光学、电学、功和能等相关知识传授,学生已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组织他们开展诸如利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动手设计两地控制一盏灯(楼梯双控照明灯)电路、计算自家电费等实践活动。可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水电站,进一步认识水力发电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位落差,利用水的重力势能转为水轮的机械能,再以机械能推动发电机,从而得到电力。在学完“摩擦力”一节内容时,要求学生运用增大地面对人的摩擦力的诀窍进行拔河游戏或比赛。要求他们通过事先的实验、组织和安排,提出获得最大摩擦力的方案,从而取得游戏或比赛的胜利。在自行车运动中,指导学生对相对滑动的转轴加注润滑油,以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从而减小摩擦力。在学完动量定理知识后,带领学生参观快递包装业务,让他们动手在贵重、易碎物品包装箱里衬垫纸屑、刨花等,通过缓冲以减小物品的碰撞力,达到保护物品的目的。

通过课外实践,让学生亲眼观察、亲身体会已学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用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印证他们在课堂上接受的理性认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中职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才能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起来。

总之,在中职物理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坚定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着力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和实习实践中努力学习物理知识,细致观察物理现象,周密思考物理定律,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激发他们应用物理知识的兴趣,增强他们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培养他们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他们的专业学习,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摘要:中职物理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服务的。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中职学生增强实际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从而铺平其就业的道路并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从这样的目的出发,要求中职物理教学要高度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前提就是引导学生大量了解和认识物理应用现象从而激发其应用兴趣,增强其应用意识,提高其应用能力。

关键词:中职,物理,应用,兴趣,意识,能力

参考文献

[1]汪斌.试论中职物理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新课标(中),2014,06.

教学应用能力 篇2

关键词:分层教学 英语语言基础 英语应用技能

引言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张,一方面使得班级容量增大,影响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关注;另一方面学生生源呈现复杂化,多层次化的特点,传统的统一化班级授课模式已不能达到其理想效果。另外,由于高职英语的特殊性,学生及代课教师都面临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压力。这样,就会导致教师及学生盲目追求考试通过率而忽略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对英语语言长久兴趣的培养,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教育部早在2000年已经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提出要求:“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因此,英语分层教学的设想应运而生,它既能兼顾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通过率,又能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语言的技能。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分层教学的教育理论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 思想。“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1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类教学,进而“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2,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分为“已经达到的水平”和“有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而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就叫最近发展区。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已经达到的”,创造更多“有可能达到的”。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的“i+1”理论(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也指出教师在教学中所授内容不应远远超过学习者竭尽全力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也不应该太接近他们现阶段的水平。教师应根据所教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难度和适当方法的教学。

二、英语分层教学模式概述

高职高专学生生源复杂,程度相差较大,大多英语基础都比较薄弱。因此,整个一年级的英语教学,应以英语基础训练为主,特别是对英语听力和阅读能力的强化。这样,两个学期英语基础能力的学习,不仅可以夯实语言基础,为将来的第二层次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而且可以为迎接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英语a/b级考试不仅可以促使进入大学处于迷茫时期的学生迅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也为学校的进一步教学分层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标准。

在大学一年级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所带行政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班内隐性分层,把程度较好的学生和程度较差的学生有意识的分在同一学习小组中,互帮互带,合作学习,整体提高班级英语水平,改善班级学习氛围。在完成了第一学年的英语学习之后,目标是通过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这也是高职高专学生应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在通过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之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就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学生更高层次的英语学习要求。因此,在每一学期a/b级考试结束后,都可以把全年级通过考试的学生重新编班进行英语教学。这样,就形成了并行的基础班和提高班两类班级,并且两类班级都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每学期都会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在一两个学期的语言基础夯实过程后,第三学期主要进行英语听说、相关专业英语以及英美文化等具有实践性及趣味性的内容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及语言应用能力。第四学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英语类选修课程供有兴趣及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学习。

在整个四个学期的英语分层教学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1.任课教师。高职教育应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师是实施分层教学的灵魂,每个层次配备的任课教师都需要有其优势及特点。首先需要具备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可以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还需要熟悉所带学生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及未来的就业倾向,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组织教学;再次,各层次任课教师应相互熟悉,分工合作,做到衔接有序,互补有无。

2.教学内容。高职高专英语分层教学的课程设置应遵循在夯实语言基础的前提下,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以及学习语言的兴趣,拓展其相关领域的知识背景及前沿信息。首先,教材的选择需要符合该班级学生的层次和特点。基础班以语言的基础训练为主,听力、阅读、语法以及词汇为重中之重;提高班以语言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主,听说为课堂训练的重点,辅之以相应的文化介绍及专业指导;最后一个学期的选修课程,可以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分别具体进行安排。其次,在教法上,基础班的学生语言基础较为薄弱,相应的其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也会影响其英语学习的效果,教师应多关注其学习情感,从英语基础着手,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与生动直观的练习形式,营造多元化、立体化的语言学习环境,培养其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班的学生语言基础较好,教师可以采用以学生实践及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

3.班级管理及考评。班级管理是分层教学得以实施的基本保障。班级两类分层后,管理上的难度也相应增大,这就需要学校各方面,教务处、学生处、各系及任课教师通力配合,研究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对学生的考评也应改变统一的考试模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考评。基础班应更多的从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听力和阅读等方面进行考核;而提高班应该从语言应用技能和相关专业具体课程的内容两方面进行考核,加大平时成绩在期末成绩中所占比例。

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在分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着力解决:

在任课教师方面来讲,学生在进行了分层之后,相应的其任课教师也会进行相应的隐形分层。根据各任课教师的特点和优势,有的带基础班,有的带提高班,有的带选修课程。长期进行下去,教师会有职业倦怠感,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长期发展。例如,带基础班的老师自尊心、自信心会受到影响,其自我效能感降低,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导致这些教师缺乏职业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从而影响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效果。因此,这就需要进行轮岗制度,以保证每位代课教师都全面发展,亦可以使教师们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方面来讲,对全校学生层次分班无法避免会对各层次的学生心理造成影响,尤其是对总是停留在基础班的学生。高职高专学生普遍英语习得力不强,再加上英语基础较为薄弱,两三个学期后一直停留在基础班的学生,会造成他们的英语习得无力感加强,而且使得他们对英语学习的自我期望值、自我效能感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了他们英语知识的获得和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形成恶性循环。这就需要基础班的任课教师不仅要抓所带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要下功夫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情况,注重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影响,努力营造师生和谐的良好学习氛围,最大限度的消灭层次分班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强化学生的自我期望值和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英语的动力和效果。

在实施过程方面来讲,英语分层教学的规模大、对象广泛,包括全校的学生,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如学生管理、教材使用、师资安排等。例如,同一个提高班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甚至不同的年级,原班主任很难有效的关注该学生在英语课的表现。为了让分层教学的实施更加有效,管理更加到位,我们可以根据学校院系数量以及各系通过a/b级考试的学生数,把全校所有院系整合成几个大的团体,然后在各个团体内部相互沟通和商讨该团体内的学生管理工作安排。

综上所述,英语分层教学的模式更为适应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特点,通过对学生分层次教学,既可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保证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通过率,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并且可以更加契合教育部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促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注释:

1.程昌明,译著.论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260.2.柳海民.现代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51.

参考文献

1.杨丽英.对高职高专英语分层教学的反思[j].职业与教育,2009(11).

2.王东.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理论基础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0(5).

3.缪道蓉,陈渝.兼顾英语四级和英语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与教育2011(5).

4.黎维红,叶红.分层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23).

5.周小果.高职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究[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3).

初中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

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带有实际意义和相关学科的实际问题,以及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开交流,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此我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标准、新课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我们用的北师大版的数学实验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例如,生活中的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海拔高度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就成为我们引入正数、负数的实际背景;计算银行存款利息等为我们引入方程的模型的实际背景。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示范。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能积极主动地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从学生的座位、电影院等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学生接受的亲切自然。通过课本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形式,让学生亲临问题情境,以帮助学生扩大思维空间,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立足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渗透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深刻领会编写新教材的意旨,根据教材特点,注意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紧密联系。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提出对全堂课起关键性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属于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研究课题的认知冲突,这样学生会以高度的注意与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教学中并以跃跃欲试的状态,试图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比如:从生活中常见的“梯子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讨论,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和近似解。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猜一猜,底端也将滑动1米吗?列出底端滑动距离所满足的方程,你能尝试得出这个方程的近似解吗?这个距离是比1大,还是比1小?在此基础上,再提供一些具体的数量关系,进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方程一般解法的愿望,并经历探索满足方程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创造的状态,成了主动的探索者,积极的思考者了。教师的关键是设计好问题的情景和活动,在学生探究受阻时,恰当的介入和诱导。

三、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出发,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日常生活是应用问题的源泉之一,恰当的把生活问题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会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信心,获得必要的应用技能。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我选了这样一个题目:一个由3个大人和4个孩子组成的家庭去某地旅游。甲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如果买4张全票,则其余人按半价优惠;乙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家庭旅游算团体票,按原价的3/4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原价均为每人100元。

这个家庭选择哪家旅行社所花的费用少?比较随着孩子人数的变化,哪家旅行社的收费更优惠?这个例子主要考查一次函数、不等式等内容,但它并非将考查的重点放在对概念的记忆和技能的模仿上,而是提供了一个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以此体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数学来解决问题。例如,可以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出租车的车费与行驶路程、等候时间、起步价有关的数学事实;学了解直角三角形后,鼓励学生说出测量山高、河宽、预测台风的方法和步骤;“垂线段最短”性质学完了,利用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跳远,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统计初步知识学完了,自己估算学习成绩波动情况等等。这样做,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利用数学活动课,训练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活动课可取材于课本中“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这些内容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操作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通过几个例子、几节课就能强化和渗透得了的,它是一项长期的、锲而不舍的工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参考文献:

王洁萍 《解读新课标的理念之一发展学生应用意识》

应用“导放式”教学发展学生能力 篇4

一、重在一个“导”字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启发引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1) 要注意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观潮》一课主要讲钱塘江大潮壮丽的景色, 可分为“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三个阶段, 教师可在每个阶段都配以录像、音乐和朗读, 让学生在形声交融、动静对比的感受之中领略钱塘江大潮到来的神奇、奔放和壮丽。

(2) 要教学生会学习, 自己去探索新知。常言说:“不称职的教师给学生‘金子’, 而高明的教师教给学生的则是‘点金子’。”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 写了处于饥寒交迫、孤独无助的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 看到了种种美妙的幻象。因此, 在学习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中, 渗透学法指导;在学习小女孩第二次擦燃火柴的段落中, 引导学生对前面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按“读、划、思、议、再读”的步骤学习;学习第三至第五次擦燃火柴时, 由于学生逐步发现并领会了学法, 教师只作点拨指导即可。这样, 学生的学法在阅读实践中就会逐渐转化为技能技巧, 能自己会读书。

二、体现一个“放”字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体现一个“放”字。这就要做到:

(1) 保证“读”的时间。在“读”的课堂上,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进行反复地阅读实践, 做到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春雨》一课描写了沙沙细雨使大地回春, 并精妙地配搭了诗句:“点红桃花”“染绿柳芽”“唤醒青蛙”。在读的过程中, 教师可让学生在读中领会“点红、染绿、唤醒”的含义, 欣赏诗句恬静的美, 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春回大地”的美景图。

(2) 保证“讲”的机会。课堂上教师应循循善诱, 鼓励孩子标新立异, 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如《乌鸦喝水》一文, 在讲到“乌鸦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喝到水”时, 有的学生说:“书上讲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太慢了, 可以把瓶子倾斜搁到石子上, 这样水就经瓶口斜过来, 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 这样做又快又好。”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吸管。”……这些独特的见解, 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教师应给予肯定, 以发展他们思维的求异性、灵活性。

总之, “导放式”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扬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使他们都能达到自己天赋和环境允许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

教学应用能力 篇5

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中学教师来说是多方面的。但是抓好读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是带有根本性的。谈到对于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很多名家各有论述。我们是教数学的,华罗庚教授谈读书的两句话给我们的印象很深。他说:先“钻进去,把书读厚”,再“跳出来,把书读薄”。我们力图使这两句话具体化。

一、预习环节精心设计预习提纲,引领学生先钻进去,把书读厚

学生在读数学课本的时候,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浮在面上钻不进去。读书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不会深入思考,提不出问题。教师怎样引导他们呢?首要的是教会他们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在思考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它既是初步思考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深入思考的前提。把书读“厚”的过程正是在一系列问题的不断提出又不断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的。

在预习的进程中,当扫除了一般性的障碍之后,教师设计情景问题,引导学生从以下五个方面去思考和提问题:

1、深的方面,就是抓概念、原理等的实质。

2、广的方面,就是抓概念、定理、法则等能不能做出推论或推广。

3、纵的方面,就是抓概念和原理等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基础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

4、横的方面,就是抓平行概念(或性质等)之间的联系。

5、用的方面,就是抓概念、原理等有什么用途以及在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以上五个方面,关键是“深”字。深入钻研的程度决定了广、纵、横、用的水平。这样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初步养成深入钻研问题的兴趣和习惯。他们不再满足于对课文的一般理解,而是总想钻得深透些。

二、课上精讲,学生总结,再跳出来,把书读薄

书越读越厚,认识越来越深广,这是读书进程的第一阶段,或称分析阶段。这时所获得的知识虽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还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读书还有待于发展到归纳总结阶段,或称综合阶段,很多课本的章末小结就属于这方面的内容。但是,我们所说的归纳总结是着力于探索揭示本章的概念和原理等之间的“纵、横”联系。

三、课后复习、巩固、回味、加深

教师可要求学生逐步学会按下面的步骤复习:

1、回忆每章教材结构是怎样建立的。通过回忆既温习了局部,又胸有全局,更突出了知识之间的在联系。这是复习数学的根本。

2、学会运用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解题的能力。学生习惯于记住例题的.类型去作习题。教师应要求学生遇到问题联想理论,站在理论之上分析问题。

3、学会总结解题的经验。对于典型习题,做后要养成总结经验的习惯:什么是决定性的一步?什么是主要困难?在解题中暴露出在知识上或思路⊥的弱点或不足?解法是否可以改进?是否还有别的解法?条件中哪些是本质性的?哪些是非本质性的?能否把这个题目做出推广从而发现同类问题的一般解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加深了对题目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效地提高了解题能力。这是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的有效措施

4、做错了题一定要找出原因。教师应要求学生回到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基本的运算、绘图上。

5、做章末解题小结。教师在一章教学之后,应要求学生把本章分散做过的习题进行一次系统的分类,总结出每一类题目的解法和技巧。而且把它们上升到理论。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培养读书能力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几个问题

1、在教学内容上,要把知识教学和方法教学相结合。具体地讲,就是根据教学的不同内容和不同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某个方面的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2、在教学进程上,一般应先见森林(或树木)后看树木(或森林)。处理好知识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个学科要这样做,一个单元也应如此。更重要的是,这样做把问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揭示出来,诱导学生去思考,去钻研,去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在教学形式上,把读书和研究相结合。在某种意义上讲,读书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研究是读书进程的继续和发展。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读书趋向更高更深的阶段。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1)在阅读教材中引导学生狠抓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使读书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2)在阅读教材中引导学生模拟科研人员发现真理的某些过程,是读书和研究相结合。

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010-001

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素质教育理念也融合到了各门科目的教学实践当中。语文作为初中阶段教学体系的重要课程,应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应用能力的强化培养。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以大纲要求为指导,调整授课节奏,积极为学生创造语文应用机会。

1.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

在过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教学实践的主导者,控制着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进度,而学生只需要认真听讲即可。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其思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所以他们实际的语文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同时这也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课改目标相违背。理论上来讲,初中生大都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但是他们的心智发展还很不成熟,逻辑思维也很不完善,所以心理上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为了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语文教师需要将课堂教学归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而教师只需要充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即可。首先,教师需要结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为学生制定一些适宜的教学策略,按照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来进行语文能力的分阶段练习,确保学生的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等实用型语文能力均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在学生可以承受的学习任务范围内,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及其相关技能。

例如由于硬笔的实用性比较强,所以在训练学生写字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加强学生在硬笔书法方面的训练强度,同时也可以兼练软笔书法,从而达到巩固我国民族书法精髓的目的。在实际的写字训练过程中,教师还要合理规划训练的任务及各阶段的时间,从而确保自身讲解以及学生自由练习的有效性。而就具体的内容而言:首先,教师可以将写字的基本用笔要领传授给学生,接着让学生对汉字的各个偏旁部首和笔画等进行摹写,然后在学生掌握汉子偏旁部首的写法后,使其进行汉子基本结构和笔顺的临写。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字词教学与写字训练进行有效的结合,同时这也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度。

2.以教材内容为媒介,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料,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书目。在新课标下,为了满足当前教育的需求,初中语文教材也一改再改,所以初中语文教材的价值量是非常大的,它是以实现教育目标而建立起来的。通常而言,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满足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交流和工作职能。无论教材中的内容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其均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能力而编排的。当前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交往越发频繁,这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如基本语法、汉语词汇以及经典文学作品等等。在教师讲解该部分知识的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以及动口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讲解《背影》这篇朱自清所写的小说时,教师可以就文章中的经典部分内容和知识来与学生进行探讨,如在文中,作者就“父亲”买桔子过程中的一系列动词描述,可以让学生进行反复的诵读,使学生深刻体会比较和替换等方法运用的精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也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或者写作中做到灵活运用。另外,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时,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开口讲话的畏惧、羞怯心理,增强学生敢于说话的勇气,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多为学生组织一些口头问答竞赛,如小组讨论、辩论赛和解说比赛等。

3.以写作为基础,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

作文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所以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也需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相关方面的训练。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就教材中有关作文方面的知识进行详细的阅读,接着在其掌握作文基本结构以及语言组织形式等基本写作知识的基础上,按照由简到难的顺序进行写作训练,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尽量贴合生活实际。另外,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文言文和白话文等内容,从而达到增加学生灵活运用语文应用能力的目的。比如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针对说明文的写作,教师需要先讲解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形式以及各个段落内容的基本要求等基本说明文写作知识,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有关的文章来进行模拟写作,接着进行自由写作,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语文应用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教师需要将教学归还给学生,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由学生来决定教学的进度和内容,同时结合教材内容和写作训练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方锦芬.初中语文如何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语文应用能力[J]民风,2012,27(11):124-125

[2]宋道聪.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育研究,2011,13(48):194-195

教学应用能力 篇7

一、汉语教学测试的现状

通过对四川某院校文科类汉语言文学专业14级专科学生36人的抽样调查,测试目的是检查汉语课程教学的效果,总结成绩和不足。调查学生对字词句、成语、语法、阅读、写作等各项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汉语水平进行全方位评估,从而探索汉语教学方法,为汉语教育的改革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构建普适性的汉语教学测试模式。

本次抽样调查确定考试内容由知识、理解、应用等三部分组成。知识主要测试汉语词汇知识和汉语语法知识必须记忆的知识点掌握情况;理解主要测试运用汉语语言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应用主要测试运用语言知识点和理解能力来表达思想的能力、完成应用文写作的能力。在这份试卷中,知识类试题只占15%,理解与应用各占40%、45%。这份试卷有6道大题:知识点、词汇语法、词形转换、阅读理解、应用写作。知识点、词汇语法、词形转换为为客观记忆性试题,其他各题为主观应用性试题。为了探索出学生汉语学习中的弱点和薄弱环节,我们按各类大题和小题统计数据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做法是把36名应试者按分数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分别计算出难易程度,将前18名较高分的考生与后18名较低分考生进行对比分析,列出各小题得分情况,从而确认其学习质量优点和弱点。结果表明较高分的考生“知识”类试题正确率占93.7%,“理解”类试题正确率占76.63%,“应用”类试题正确率占68.2%;较低分考生“知识”类试题正确率占73.7%;“理解”类试题正确率占68.63%;“应用”类试题正确率占55.2%。因此应该加强汉语“理解”与“应用”方面的教学改革,构建提升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方能提高教育质量。

二、汉语教学测试意义

汉语教学测试是汉语教学重要评价手段,汉语教学测试又影响着语言教学,为语言教学服务。无论测试的性质、规模大小,以及其重要程度如何,都会对教师或学生产生深刻影响。通过测试为学生树立一个目标,同时也给学生施加一种压力,使之努力学习。汉语教学测试可以使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发现学习问题,使今后的学习更有的放矢,取长补短;测试对教师的教学也有明显促进作用,它可以使教师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当然过渡测试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易产生应试的现象。它会使课程设置的范围变窄、减少课堂教学的课时量、忽视了对学生综合应用知识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对一些以多项选择题为主的客观测试批评就更多,如:助长猜题、作弊的风气;为提高考试成绩而忽视真正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的学习;教师传授不正确的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策略;考试成了指挥棒,教学围着考试转,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等等。利用测试分析的结果指导汉语教育,指导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充分发挥测试正面作用,最大程度上尽可能避免书面测试的负面影响。

三、汉语教学测试模式构建

(一)瞄准关键内容的测试模式构建

汉语教学测试要瞄准关键内容,扩大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关键知识点的测试覆盖面。如果说语言是首歌,那么词汇是音符,语法是旋律,语音是你听到的歌的声音,修辞是这首歌里最能激动人心的部分。语音是语言的声音,它是怎么说怎么念,重点要强化普通话水平测试,汉语教学测试对教育有促进作用。其具体表现为:促成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教学目标的完全确立;促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真正落实;促成教学重点、难点的调整和明确;促成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更新,促成教学内容的完善与丰富;促成教师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促成教师优良师德的养成;汉语词汇是汉语的数量,它是掌握了多少个词语多少句话;语法是语言的构成方法,它是词语和语句的顺序摆放和相互搭配等方法;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实际运用,加强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真实材料,如汉语视频、杂志、报纸、小说等,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种考试的范围。从理论上讲,教学测试内容可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两大部分。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语言能力主要指听、说、读、写等技能。教学测试不仅要反映出学生掌握了什么,而且还要体现出学生能实际完成哪些语言文字工作任务,保证学以致用。所以汉语教学如何测试才能达到既考查语言知识又考查交际运用的能力呢?因此汉语试题的设计就显得极为重要。题型的设计应该与汉语人才的宏观培养目标相一致。我们的汉语教学最终要培养的是实际语言应用能力,比如听说、阅读、写作等能力,强化“理解、应用”测试题型的设计有利于促进这种能力的培养。

要设计难度较大的测试命题来活跃学生的思想,挖掘学生的潜力,检测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设计这些测试题应加大客观性,必要时可提供一些参考词汇、成语、箴言、警句,写作测试时亦可将命题作文改为指导性写作。同时还可规定评卷细则来限制评卷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在具体操作中,既要保证测试的积极促进作用,又要根据考试目的、规模、阅卷等条件来灵活设计。

(二)互动测试模式构建

汉语课堂教学中可采用互动测试模式,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信任。通过互动测试,使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成为学生的朋友。测试中不以“分数论成败”,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不轻视成绩差的学生,要平等对待学生。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完善课堂教学环节,把课堂建成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学习场所,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互动测试寓于汉语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动态测试,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成功的语言应用者。汉语语言技巧和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大量的反复的语言实践。传统的汉语教育模式是把学生变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当前应注意增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课堂上不再是老师枯燥的语法、单词讲解,而是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学习场所,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还可采用多媒体、网络试题自测,把互动测试融入到汉语网教活动中。网络可以提供一个完全真实的语言环境,这种语言环境可以培养汉语思维,引发自身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活动,从而有效地增强汉语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就是要构建教、学、用三者有机地结合的互动教学测试模式。

(三)以能力为目标测试模式构建

在汉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很好地处理好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实施以知识为前提,以能力为目标的测试来提高成绩。汉语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为最终目的。传统的教学过多注重系统知识的讲授、过多地注重讲解和分析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过多地注重介绍学科前沿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有效培养。因此,汉语教学要针对语言能力的提高,采取以能力为目标的测试模式来强化练习,探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分析、强调应用。例如对现代汉字的教学,要对字形、字音、字量、字序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来提高对字形的把握能力;对词汇教学要使学生首先掌握词素分析法、语素分析法、构词分析法等,再对词汇的各级单位进行分析讲解。语法教学要应用层次分析法、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歧义现象分析,最终使学生在操练的同时既掌握了方法,又很好地学到了知识,避免了“枯燥的说教”,通过以能力为目标的测试来提高学生汉语综合应用能力。

(四)阅读写作测试模式构建

利用阅读写作测试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和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的培养。阅读写作测试学生的整体语言水平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是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对读物进行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在汉语学习环境中阅读则是最主要的手段。要构建以下阅读写作测试模式:

1. 汉语语音教学始终遵循着传统的声母、韵母、声调基本知识的体系来展开教学,目的把汉语几百万年口语流传下来的珍贵语音遗产真实地传授给学生。要构建语音测试来提升朗读发音能力。

2. 通过语法测试来巩固学生所学的语法知识。只有熟练掌握及运用汉语语法知识,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阅读测试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对文学作品的略读、寻读、细读、评读技巧。

4. 通过写作测试扩宽学生知识面。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写作教学,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①立意能力,测试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然后提炼出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②布局谋篇的能力,根据中心思想来组织材料,使行文有章法。③成文的能力,多说多写,下笔成章。利用网络视频课堂,使学生以最直观的形式接触汉语学科的各个知识点,通过尝试使用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融入课堂,加强实用应用文写作的训练,在试题评讲中我们发现学生写作水平普遍偏低,有的学生对给出的题目,思考很久也无从下笔;有的学生写的文章漏洞百出。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首先加强基础写作的训练。通过写作测试来促进学生提升汉语组词造句、抓住中心命题、谋段成篇的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把这些写作功夫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高职语文汉语应用能力教学新探 篇8

但目前我院的高职语文教学及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现状不容乐观, 教和学双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语文作为中华文化的基础学科, 本来应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 而大学语文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成为学生感到厌烦和枯燥的课程。这是值得高职语文教学工作者反思的课题。

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定位低, 重视不够。

我院是一所新建的高职院校, 强调专业学科建设是理所当然的。但作为公共课的高职语文却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定位偏低, 课时量偏少, 给人一种语文课可开可不开、凑数打杂的感觉。因此, 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甚至不愿意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其次, 在教育界的评价体系导向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社会对高职院校评价的指标体系也是只重视专业建设, 而忽视高职语文等基础学科建设。

二、教材内容陈旧。

目前, 纵观多数高职语文教材, 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弊端。首先, 教材内容没有跳出纯文选的框子, 选文偏重于文学名篇, 尤其偏重于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与散文, 对当代优秀的人文科学作品与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以及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选取太少;其次, 在许多高职语文教材中, 体例往往是课文前面作家作品介绍与文体介绍, 结尾做个阅读提示, 然后就是问答题, 这与中学语文教材并无多大区别。

三、教学理念落后, 教学手段单一。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重点仍然在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上, 偏重对教材所圈定的范文的解读, 教法与高中没多大变化。仍然是教师追求如何把范文讲深讲透, 学生被动记忆, 课堂缺乏“生气”, 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偏低, 相当数量的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中学语文的基础知识。学生上课不做听课笔记, 或写不了笔记。书写能力差, 字不成形;朗读能力低下, 诵读不成句, 更谈不上有较高的朗诵演讲能力。课堂教学启而不发, 很难互动, 无形中消磨着教师的教学激情。学生几乎将全部精力用在各种专业证书、英语等级、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考试上。很多同学存在着中国人当然熟悉汉语的心理, 忽视对语文的学习。不少学生学语文只对作家身世家史、创作经历、趣闻轶事稍有兴趣, 一接触到教材文本就兴趣索然。高职毕业生与人沟通交流词不达意、含混不清, 甚至连“通知”“请假条”都写不好, 面对毕业时的自荐信、求职信等, 更是一筹莫展。

要解决上述问题, 首先必须转变观念, 认清语文学科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语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 是我们立国立人的依靠。高职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 它既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 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 也可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 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把这样的敏锐意识及时传达给我们的大学生, 我们应该把我们的语文教育, 特别是“高职语文”教育从中学语文篇、章、字、词、句的重复提升到传承传统文化、培养汉语应用能力的层面来认识。

2006年, 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高职语文教学恰恰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能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熏陶和感染, 强化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鉴于此, 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高职语文教学, 高职院校的领导更应对此引起重视。

其次, 在解决了认识问题的基础上, 我们重点来研究如何对高职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和对学生进行汉语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从专业培养目标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入手, 找准能力培养的着力点。

以运营专业为例, 运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 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专业技能, 能从事铁路运输、地面轨道交通及其他相关企业的运输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高级管理型人才和复合型工程技术工作者。由此可见, 运营专业的毕业生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管理与服务性的岗位, 并且都是窗口单位。如客运部门的车站站务员、售票员、列车乘务员、列车长、车站值班员、货物部门的各种业务员等等。对从事这些工作的高职毕业生来说, 除了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 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应用文的写作能力、语言交流表达能力和规范的汉字书写能力等。但就目前运营专业的学生现状而言, 他们上述的能力都很欠缺, 这将势必会影响未来的求职就业以及工作。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及需求, 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就要往这方面靠拢。

二、改革教材内容, 为学生提供汉语应用能力训练的载体。

高职语文应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教材内容应该适合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 必须区别于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现阶段高职院校使用的语文教材, 其内容多为单一的文学作品, 近似于大学本科语文教材, 偏重文选学习, 侧重于人文精神培养, 而忽略了其工具性和能力培养。因此, 我们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改革, 从培养目标出发, 精简了文选部分的数量, 增设了应用文写作、口才演讲和硬笔书法等内容。这样, 从教材内容设置上向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靠近, 使教材内容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 为培养高职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服务。

三、改革教法, 拓宽语文教学平台, 为学生提高素质、培养能力服务。

改进教学方式。在进行文选课教学时, 通过新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高职语文教学要从作品的综述、探究、争鸣等多个角度展开教学, 将学术界的不同意见告诉学生, 引导他们判断优劣, 敢于提出独到见解, 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 改善学生的思维品格。在进行口才演讲课教学时, 多采用朗诵、演讲、辩论、表演、讨论等多种寓教于乐的形式, 给学生文化上的熏陶、精神上的启迪、审美上的享受, 从而培养能力, 锻炼思维。在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时, 深入各专业和现场进行调研, 了解各系毕业生就业时的工作需求, 模仿现场实际进行应用文写作训练, 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应用文体的写作方法。

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 信息来源广阔, 知识发展速度极快。课本的知识远远不够, 教师不仅要讲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 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讲, 学生要多练。同时要将语文课内与课外教学结合起来, 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 给学生提供情境训练的场所和平台, 让学生在诗歌朗诵、自我介绍、演讲、征文、辩论赛等活动中锻炼胆识,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还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到工厂企业参观实习, 给学生创造早日与社会接触的机会, 以便了解企业与社会, 从心里和实践两方面做好就业前的准备。把语文课堂、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给学生提供学习锻炼的时间和空间, 从而培养汉语应用能力, 为就业和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日语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9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对日语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增加、随着日语专业培养力度的加大, 日语教育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由于学历教育的局限性 (以应试教育为主, 突出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 , 长期以来教师把教学工作的重心、着重点放在通过率、过关率上, 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不够。如何以全新的思维, 实施更为科学的大学日语教学模式, 以推进大学日语教学教育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是高校日语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日语专业教育的发展急需在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方面探索出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途径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探索, 培养应试和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改变传统的单一、目标教学, 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 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1. 积极探索日语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将现代教育手段与原有的相整合, 打造全新立体化日语教学平台。

改变教师以课本为主的教学模式, 拓宽丰富的教学内容, 追求学科体系的开放性和思维的多向性。为学生提供立体化“视、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学习环境;建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的双主式教学模式, 帮助学生培养学习自主性, 由传统课堂中的学习内容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估者。切实按照培养日语应用能力这一方针, 按照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的要求, 重点改革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 采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等手段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做到“三减少, 三增加”改革, 即减少教师的灌输, 增加学生的参与;减少教师的结论, 增加学生的问题;减少封闭式思维模式, 增加发散式思维模式, 形成了“始于问题、乐于兴趣、巧于结合、重于创新, 精于挖潜, 勤于实践, 善于交际”的新型教学方法。

2. 改变传统的目标教学, 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 加强日语实践性培养,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聘请日本专家及友人做讲座, 与学生进行交流活动;每周举办日语口语角、日语电影欣赏、日语广播、日语口语讲授等常规活动;每年在全校举办日语文化周, 主要内容有日语书法大赛、日语朗读大赛、日语歌曲大赛、动漫绘画大赛、导游等。通过学生的举办和参与, 培养学生对日语学习的兴趣, 学习的主动性增强, 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的综合应用能力。

3. 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实施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及始终注重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 将会带来显著的教学效果。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注重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高质量的外语教学, 学生外语功底扎实, 保证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现代化的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设备为依托, 学生可以自主地利用计算机个性化、反复性学习,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水平, 选择适应的学习内容和难度, 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加强实践训练, 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水平得以提高, 应试能力得以提高。

4. 在“互动”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以通过听、说、读、写、译增加他们的语言储备, 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交流, 增强使用语言的能力。

在实践课堂教学中穿插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的实践环节;听力、视听、语音等课程可充分利用语言实验室;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本国情等课程也应多使用媒体教室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 注重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培养日语应用能力, 符合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同时凭借高质量的外语教学扎实学生的外语功底, 让学生能够做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金明子.浅析日语教育现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 (1) :63-64.

[2]戴德忠.日语教学在中国.人民中国.

教学应用能力 篇10

以往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对数学应用教学重视不够, 忽视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以至于学生花了十余年的时间学数学却很少知道它的用处, 也不知如何去应用它, 导致学生消极地学习, 创造意识薄弱, 不擅长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生产以至于社会实践中.

针对这一问题, 我认为要把握教材特点, 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既是学习理科的基础, 又有广泛的适用性.

一、从兴趣出发, 联系生活实际

心理学研究指出, 人的情绪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是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的.平静愉快的心境有利于充分发掘感受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 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情选择素材设疑置景, 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他们专注于课堂学习内容.当学生有兴趣, 并对整堂教学内容抱着期望时, 这就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作好了心理奠基工作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可以看出, 兴趣这个心理因素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中处于一种特殊的位置, 起着一种特殊的作用, 因此, 要提高教学质量, 不能忽视兴趣的特殊作用.

新教材每一章的开头, 均配有一幅寓意深刻的图, 给出本章的主要内容及其应用.课本中通过纵横交错的道路图, 引出相交线与平行线;通过钢架桥和高压输电塔图, 引出三角形;通过气象观测站图引出四边形;通过古代马车的车轮图引出圆等.通过章头图, 使学生从图中抽象出需要学习的新知识, 了解新知识的实际应用,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由应试教育转换为素质教育

数学教改必须把应试教育转换为素质教育, 能够依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文化、纪律、心理素质、健康体质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 “数学教学中, 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和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 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 充分发展他们的才能.

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在普遍培养的基础上, 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所学、有所得, 即大面积丰收.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出发, 因人而异, 救其失而扬其善, 正确处理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关系, 达到“分类推进, 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加强学生动口、动手的实际操作

在数学教学中, 发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操作是强化、理解、加深、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数学应用不仅是教学生在纸上解答现成的实际问题, 而且要让学生到实际生活、生产中, 感受数学应用的实在性.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的验证, 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三角形纸片, 把三个角分别剪下来, 拼在一起, 然后用量角器来量, 正好得到一个平角.

此外, 应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演示, 野外操作, 填写实习作业表等.同时为学生安排更多的动手、动脑、观察、归纳和运用数学的机会.同时, 注意思维过程的揭示, 拓展思维, 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促使学生形成敏捷的数学头脑, 增强数学素质.如果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自作学具, 动手剪一剪, 拼一拼, 补一补, 就会使较为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此外, 还可以在图形的转变过程中, 使学生懂得辅助线的作用, 初步了解数、形相关变化的规律.

四、注意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在讲授新知识时, 要注意挖掘教材, 要注意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的实际问题出发, 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推理, 得出数学规律.例如, 学习有理数的加法后, 要求学生运用正负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某次测验的平均成绩等实际问题;学习角的知识后, 要求学生计算齿轮两点间的夹角, 画五角星, 画方位角, 画一些优美的装饰画等;讲圆和圆的性质后, 领学生到工厂, 参观圆的应用等实际问题.

教学应用能力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培养;应用能力;综合素质

新课程标准提出:“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作为总体目标和基本理念,要求在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全面贯彻和实施。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也越来越关注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终的落脚点。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呢?

1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1.1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强调最多的是定义的解释,定理的证明和命题的推导,没有从生活经验中去好好领悟数学的需要,所以不难想象,学生对数学内在的真正作用是存在着很大疑惑的。纯粹培养初中生的数学能力和修养是不够的,要从更加广阔的意义上去培养初中生”用”数学的意识。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把学到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用它去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因此增强初中生的应用数学能力是关键。

1.2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应用数学的发展,使得数学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科学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方程的在物理学中的混合运动问题,地理学中的降水量、温度问题,化学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的应用,一次函数知识与经济学中的利息、外汇换算,化学中的定量计算,信息学中的图表等的联系,立体几何在化学晶体结构、美术透视,地理中地球的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的应用,排列组合在化学中讨论由原子、离子等微粒组成的物质种类,在生物中遗传基因自由组合可能性的讨论等应用,三角函数在物理交流电、简谐振动中的应用,向量在力学中力、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速度、加速度等的应用。数学知识不仅解决了这些学科中的一些问题,而且有力的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因此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的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

2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途径

2.1用实际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结合起来,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①概念从实际引入。例如在学习“垂线”的概念时,可结合实际提出这样的问题:”马路的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位置上有何关系?再比如电线杆与它上面架的电线位置上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具体涉及到的例子,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意识,而且能直观地理解垂线的意义,并意识到学习这个内容的重要性。②公式、法则结合实例抽象提出。结合实例抽象提出,既容易对其作出通俗易懂的解释,又容易对其自身作出本质的揭示。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法则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某一天白天的最高气温是10℃,夜晚的最低气温是-5℃,这天的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多少?用投影仪展示分别标注着10℃和-5℃的温度计,让学生直观地看出高多少,在让学生考虑如何列算式及怎样计算,并换例让学生验证探究出来的结论,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③公理、定理从实际需要提出。例如:在学习”线段公理”时,可以从走路时往往喜欢抄斜路直奔目的地,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为出发点让学生思考,通过这样的实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还能领悟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所不用。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采用模型、幻灯、录象、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的内容,同时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的兴趣,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2.2教学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形成。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

2.3精心编制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当前我国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和考题多半是脱离了实际背景的纯数学问题,或者是看不见背景的应用数学问题。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使学生解现成数学题的能力很强,而把实际问题抽象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却很弱。而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它的许多概念、定理和方法都从现实中来。但它有更多结论去为生产和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因此,教师可在遵循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编制一些与生活、科学有关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周围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其萌发学好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把学和用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如在学习不等式时,可注意编制实际生活中有关产品的生产、销售与利润问题,旅游选最合算的购票方案问题等。在教学中,可逐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实际编制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2.4加强课外实践,提高数学实践能力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习题,强化学生的应用数学能力。如在学习直角坐标系时,可以把当地区域的地图放在课堂上,让学生建立平面的直角坐标系,然后再写出本地区有关部门的位置,最后坐标确定有关部门的准确位置,把生活中的知识融于课堂中。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应用知识,学以致用。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注意收集、整理一些有实际应用性的问题,以便在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去解决。从而让学生看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胜芳.初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J].新作文.2011年08期

教学应用能力 篇12

关键词:微格教学,师范生,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0 引言

教育在人类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可以这样说, 没有教育就不会有人类文明的传承和进步, 就不会有当今的科技发展与创新。作为实施教育工作主力军的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足以显现它对教育的贡献和作用可见一斑。据研究, 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高低, 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好坏, 进一步讲会影响到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 作为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生力军的师范生, 他们在从教之前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各个国家与地区不断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这便要求教师更要具备在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能力, 如何培养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教学能力是师范院校一直比较关心的热点, 微格教学系统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给与了技术方面的支撑。

1 微格教学系统介绍

微格教学自上世纪60年代提出并引入教学实践, 它为培训职前教师教学技能提供了一个模拟的练习环境, 它将一堂完整的课程教学分解成部分教学片断, 用以培养职前教师某一项具体的教学技能, 由于其具有清晰的培训目标和科学的评价性能, 为各国师资培训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功效。

早期的微格教学系统主要由黑板、摄像机、监视器、录像机、切换台、话筒、功放和调音台等设备构成。近年来的微格教学系统大都增添了投影仪和多媒体计算机等设备, 并且在主控室与任意微格教室之间进行电视对话、开展电视广播、将某一微格教室的实训画面实时转播至其他微格教室、也可实现插入讲解、实时录制等功能[1]。对于传统的职前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这种系统结构及功能是完全能够应付的, 然而在培养如何在基于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的专业技能、如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开展协作学习等技能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为了更好地解决相关的问题, 最新的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则一般由多媒体计算机、高清摄像机、数字投影机 (或数字电视机) 、交互式电子白板、网络交换机、拾音对讲器、调音台、功放、扬声系统、视音频编码器、VGA编码器、高清编码器、全自动跟踪摄像系统、多媒体网络交换控制系统、服务器等组成。在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中通过多元化的评价系统, 不仅可以训练师范生的各项基本教学技能, 同时也可不断加强自身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2 信息技术环境下师范生应具备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应具备相应的行业能力, 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能力。澳大利亚国家教学质量工程 (NPQTL) 项目组 (1993) 提出初任教师应具有以下能力:规划与管理教学, 运用与发展专业知识, 监控与评价学生进步和学习结果, 为持续的提高进行反思、评估与规划, 与学生及他人交流与合作[2]。有研究认为, 教师职业能力是通过学习与实践形成的, 平均大学前形成21.95%, 大学期间形成12.74%, 职后形成65.31%[3]。当前, 我国中小学各科教师都有从事相关学科教学的能力标准, 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在其求学期间也应当未来的工作做好相应的准备。笔者认为, 师范生应当具备以下教学能力:

2.1 基本教学能力

对于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简单概括为“三字两话一技”。“三字”主要是指粉笔字、钢笔字和毛笔字, 要求能正确运用粉笔、钢笔、毛笔按照汉字的笔画, 笔顺和间架结构, 书写规范的正楷体字;“两话”主要是指普通话、简笔画, 普通话要求能熟练掌握汉语拼音, 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普通话一般应达到国家语委制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水平, 简笔画要能按教学要求, 突出教学重点, 用简练的线条较快地勾画出事物的主要特征, 设计、绘制简笔画。“一技”主要是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做到能熟练操作电脑, 制作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多媒体课件, 能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4]。

2.2 专业知识

由于各学科教师所受课程的不一, 在其专业学习过程中所学内容不尽相同, 因此, 各学科教师务必得掌握各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 例如: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应当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要熟练掌握简谱和五线谱、要有好的听觉及音乐感受力、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要具备即兴伴奏能力等, 它与体育教学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差异性就相对较大。

2.3 教学系统设计的能力

教学系统设计能力主要是教学人员能够应用系统的方法把所有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 然后再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研究、设计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并确定合理的评价方式的一种能力。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如何确定学生的学习内容、如何组织教学过程, 如何利用媒体与学生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等, 这在都需要教学人员在授课之初进新科学合理地设计, 因为它的成功与否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2.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情形下, 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应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已经日益普及, 然而如何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授课, 各个学科仍在不停地探索当中,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熟知各种媒体的教学特性, 通过教学系统设计有机的教学科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在一起, 才能使学生的效果做到最优化。因此, 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和锻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对于未来的教学工作显得非常重要。

2.5 教育创新能力

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日益影响下的教学环境中, 教学模式、教学结构逐渐发生着变化, 由此也形成了多种教学及学习形式, 例如网络远程教学、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e-learning等, 这些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创新能力, 否则是无法应对信息技术环境的改变对教育工作带来的各种冲击。因此, 师范生更应该加强各方面信息技术能力的锻炼, 以适应未来的教学工作。

3 应用微格教学系统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实施步骤

3.1理论学习与基本操作

微格教学作为一种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一种手段已经近半个世纪了, 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系统, 因此, 师范生首先要对其应用理论进行系统学习, 方能在后期的教学实践中真正领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此外, 微格教学系统有其自身的操作流程, 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之前应当由实践操作人员进行短期的培训, 以便能够灵活应用微格教学系统开展教学能力训练。

3.2 专项技能讲析

完整的教学过程有很多教学环节, 而且每个教学环节有份有很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等, 在实施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之前, 指导教师应当将各项教学技能的涵义、应用方法及技术要领等详细地对受训学生进行剖析, 指导教师可以通过个人示范、观摩优秀教学片段视频等方式, 让学生把握训练的目标和要求。

3.3 训练内容及目标的确定

应用微格教学系统一般是针对教学环节中某一项或几项教学技能的训练, 如板书设计、课程导入、提问、组织讨论等, 这样才可以在短期内对某项教学技能进行专项训练而得到较高幅度的提升。因此, 在培训之初就应该确定好选择对哪项教学技能进行训练, 以及对该项教学技能训练的结果设定目标。

3.4 教学系统设计

确定好了训练的内容和目标后, 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感兴趣的某一课题针对训练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教学流程设计, 并撰写微格教学教案, 教案力求详细和完善, 其中应当涉及到教学理念及构想、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时间的安排 (精确至秒) 、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行为等。教案的详细与完善程度, 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微格教学训练的效果。

3.5 教学实践及全程记录

完成教学系统设计并撰写好微格教学教案, 通过指导教师的审核后, 就可以安排听课、评价等人员共同实施教学技能训练的实践过程, 在此, 过程中要务必保证整个微格教学系统的正常工作, 全面记录受训学生的教学过程, 以便为后期的评价和有针对性的整改方案提供完备的视频依据。

3.6 受训视频观摩及评价

受训学生完成教学实践活动后, 可在本微格教室内可以通过影像回放现场由指导教师、学生之间对其受训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 并提出改进意见;也可通过网络, 由场外评价人员应用远程视音频的传输的方式展开远程分析评价;受训者亦可以通过回放自身受训影像, 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进行自我纠正和评价。此外, 在受训结束后, 受训学生的教学视频可以上传至校园网上, 其他教师师或学生也可通过点播或下载观看受训者的网上视频和课件, 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评价。同过多元化评价方式, 受训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以达到熟练掌握各项教学技能的目的。

4 结束语

应用微格教学系统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为我国培养符合信息时代的未来教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作为培养师范生的师范院校和教育技术领域的工作人员, 应当注重微格教学系统在师范生教育中的作用, 并积极研究和探索利用微格教学系统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各种模式, 以期更加有效地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张子石.基于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新教学技能[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8, 12.

[2]Conlin Marsh著, 吴刚平, 何立群译.初任教师手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3]王邦佐, 陆文龙.中学优秀教师的成长与高师教改之探索[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上一篇:施工企业安全检查管理下一篇:音译词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