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应用题教学

2024-07-05

进行应用题教学(精选12篇)

进行应用题教学 篇1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体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 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 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小学数学应用题学习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去掌握和理解, 比如引用整体原理的方法指导学生思考问题,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好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从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来看,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

一、构建数模, 认识什么是整体原理

小学生学习加减法的运算是从一年级的分解与组成开始的, 这种分解、组成很自然地反映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当一个数分解为两个不相等的部分数时, 就表现为总数 (整体) 与部分数之间的加法关系和减法关系:

一部分数+另一部分数=总数 (整体)

总数 (整体) -一部分数=另一部分数

二、引用整体原理, 指导学生寻求解题策略

各类加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都表现出这种整体与部分的结构形式。现举例说明:一辆公共汽车里有乘客36人, 到新街车站下去8人, 又上来12人, 这时车上有乘客多少人?

这道题应以什么作整体呢?可以让学生思考、讨论。

车上乘客就是一个整体, 而且是一个动态的整体。到站后, 这个整体就分解为下车的 (8人) 和留在车上的两部分。接着上来的 (12人) 又与留在车上的组合为一个新的整体。理解了这个整体的分合状态, 就使学生懂得按照先减后加的运算步骤来计算了。

在启发学生分析解题过程时, 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把握问题, 再研究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最后又综合为整体, 以解决问题。这体现了一个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

又如:某饲养场养鸭3400只, 养的鹅比鸭少750只, 养的鸡比鹅多680只, 饲养场养鸡多少只?

这道题通过鸡、鸭、鹅三个数量的比较, 交织着两组数量关系, 一般低年级学生不易理解。怎样帮助学生掌握解题规律呢?

1. 从辨别多与少去认识整体。

从“鹅比鸭少750只”可知鸭的只数是整体, 分解成与鹅同样多的部分和比鹅多的部分;又从“鸡比鹅多680只”可知鸡的只数是整体, 分解成与鹅同样多的部分和比鹅多的部分。如图:

2. 分析数量关系解答。

通过线段图帮助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确定解题步骤, 从题上可以看出鸡鸭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鹅的数量却是两者联系的桥梁。通过鸭鹅之间的关系可以求出鸡的只数。思路是先分后合, 计算是先减后加。

三、注重引导, 让学生在解题策略中发展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在分析题意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验整体原理“为什么用”“为什么可以用”, 练习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从而让学生掌握这类问题的特点。

如:学校买来蓝墨水45瓶, 红墨水比蓝墨水少15瓶, 一共买了多少瓶墨水?

这道题的结构是怎样的?要把什么看成整体?学生回答后老师进一步说明:

这道题是把墨水总瓶数作为整体, 由红墨水和蓝墨水的瓶数组合而成, 而蓝墨水的瓶数是一个小整体, 可以分成与红墨水同样多的部分和比红墨水多的部分。让学生画出线段图, 列式解答, 并引导学生思考另外两种解题途径:

一种是设想把红墨水增加15瓶, 成为与蓝墨水同样多的瓶数, 求出总数后再减少15瓶, 即45+45-15=75 (瓶) 。

另一种是设想把蓝墨水减少15瓶, 成为与红墨水同样多的瓶数, 求出总数后再加上45瓶, 即45-15+45=75 (瓶) 。

通过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替换”的策略时, 有这样一道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 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在分析题意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体会:虽然例题中大杯和小杯的容量不相等, 不可以直接计算, 但“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则是利用替换策略解题的基础。可以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替换, 因为720毫升果汁的总容量是一个整体, 三小杯果汁相当于一大杯果汁。因此可以用3个小杯替换1个大杯, 也可以用1个大杯去替换3个小杯 (如图) :

小杯的容量×9=大杯的容量×3=果汁的总容量, 这是一个不变的整体, 从而推算出大杯与小杯的实际容量。通过引导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产生运用策略的意识, 在解题策略中发展思维。

用整体原理解答应用题的范围很广, 必须让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注重揭示规律, 培养审题、分析的学习习惯, 并经常在解答应用题时进行分析、推理, 建立解答应用题的数学模型, 从而更好地掌握这种学习方法。♪

进行应用题教学 篇2

弄明白题意,认真审题是准确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可先让学认真审题、读题。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根据解题要求读出题中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构建起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审题时还要多多地进行换说法,力求把每一说法的蕴含的运算意义都弄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这样不仅能把题目审透彻,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为学生打开丰富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灵活解题。

2.寻找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是指题目中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问题之间,以及它们各自内部之间的相互关系,简单地说,数量关系就是题目中的相等关系。找数量关系就是用“相等”关系来表述题目。有的题目数量关系复杂,需要对已知条件 和问题进行全面仔细的分析研究才能找出。只有找出正确无误的数量关系,才能称得上真正理解了题意,才能正确解决应用题。.

3.教学生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方法

浅论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92-01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成与败会直接关系到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发展,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的从学生的解题兴趣出发,教给学生解题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不断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几点教学见解。

一、注重学生解题兴趣的激发,提高教学效率

莎士比亚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起点,是学习认知事物的基本动力。新课程改革强调小学数学教学应以人为本,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兴趣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在快乐中求知,我们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也是如此,也需要学生的解题兴趣作为支撑,提供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有效的落实并开展应用题部分的教学,那么,我们就应积极的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结合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从学生的解题兴趣入手,充分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的方式有许多,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介入课堂,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相结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创设出一个个引人入胜“最佳心理状态”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此外,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二、教给学生解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知识讲究的是灵活运用,不是死记硬背,因此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在激发学生解题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传授学生解题的技巧和一般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解题的一般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对于解题的技巧来说,读题和解答题意是基础,分析数量关系和选择算法是关键,列出算式和进行计算是重中之重。而要让学生有效的掌握这些关键,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即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弄清数量关系,弄清题目的隐含条件等等。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即在“审题”的前提下,对题目中的各量进行分析,利用简图等,找出各量的关系,能说明题中各数表达的意思等等。再次要引导学生掌握列式、计算的一般技巧。即根据题目要求列出相应的算式,计算则是对算式进行求解,这就要求平时要多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包括心算、口算、笔算。最后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检验并作答。即将计算的结果放到题目中或生活中进行校验,看结果是否符合题意和生活规律,经检验无误后这道题,才能解答完毕。应用题是各式各样的,但是解题的思路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只要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就会准确、快速的解题。

三、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现代教育学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最佳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我们也知道,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累积,而是主体主动的建构。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巧妙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也尤为重要,这是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根本途径。为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在讲授之余,我们还应充分的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巧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究学习。例如,六年级一班今天投掷垒球训练,要求按性别分两组进行,男生30人、女生20人,老师准备了20个垒球,你认为怎样分配垒球较合理?让学生自主思考分配垒球的策略,让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个垒球?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避免学生思维的僵化,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四、联系生活,加深学生认知

知识源于生活,也运用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特别是小学数学应用题,基本上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实例。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还应注重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性,积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加深学生的认知,使之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比如,“某旅游景点的门票价为:成人票每人80元,儿童票每人30元,那么小红与妹妹、爸爸、妈妈一起去景点旅游,需要多少门票钱?”教师可以将此与学生的旅游经历进行结合,让学生想象旅游的场景,回忆生活实践,进行知识的迁移,进而完成这样的题目。通过这样的引导,生活实例现身课堂,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学生的认知,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准确把握应用题教学方向,不断的总结、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蒋裕建.学生为什么不喜欢用方程法解决问题[J].中小学数学2008

进行应用题教学 篇4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这一理念阐明了数学源于生活, 而又服务于生活的辩证关系。因此, 我认为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并借助于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 构建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要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数学的价值, 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教师要在日常的应用题教学中, 注意将应用题的题材、问题设置、解决思路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以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与困难。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发展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解决问题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提出数学问题。

(一) 亲历收集生活素材, 提出数学问题

有效地收集和整理信息, 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前提。教师要提高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身边寻找并收集有用的信息,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百分数在储蓄中的应用”一课的教学, 我并没有按教材提供的情境材料直接让学生进行计算, 而是安排学生去调查, 去了解储蓄方面的知识, 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发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根据实际调查情况让学生展开学习, 他们在汇报调查情况中明确了储蓄的意义, 了解了现在的利率以及利息税的情况。

组1:我知道人们把钱放到银行是有好处的, 可以得到一些利息;组2:现在银行可以办各种储蓄卡, 如果到外地出差, 不用带现金, 只带卡就可以了, 既方便又安全;组3:我们调查了存款的年利率 (投影展示) ;组4:我们知道国债和教育储蓄不收利息税, 其他的要交20%的利息税……这样的调查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调查活动中, 学生能接触到更多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 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对于存款的方式, 教师让学生自己讨论, 这也是建立在学生已有了储蓄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在讨论交流中, 学生感受到,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储蓄方式, 并大胆提出数学问题, 如我有500元的压岁钱, 该如何储蓄更好呢?在此基础上, 再引出计算利息的方法, 由于讨论的问题和数据都来自于学生, 这样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 善于观察生活现象, 提出数学问题

如教学《植树问题》时, 在上课伊始, 我让同桌玩“出手指游戏”, 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让学生伸出双手张开手指, 问他们:“你看到数学了吗?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看到了5个手指头”;有的说:“我看到了4个间隔。”“伸出的手指数与间隔数存在什么关系呢?”通过这个问题教学自然地过渡到《植树问题》上, 我让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手指游戏, 感受到植树问题的特点——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这个富有情趣的现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很快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促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了探究新知的情境中去。这样, 我把抽象的植树问题变成了可见、可动的手指游戏, 变抽象的数学问题为直观可操作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了数学思想与方法。

二、增强应用题的开放性

新课标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能进行解释……”因此, 在应用题教学中, 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 让他们在一次次学习活动中进行思维的碰撞, 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适时地安排开放性练习, 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开放类的题目在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一) 条件开放

设计条件不足或条件有余的应用题开放题, 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二年级应用题中,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红、小明、小华、小军四人做了24朵花, 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做几朵花?这里显性的数据是24和3, 学生乍一看, 往往会把两个数据除一除就了事了。可事实上, 问题中求“每人”, 就应该从所给的条件中分化出需要的条件, 为解题服务。通过分析, 学生从众多的已知条件中排除表面现象的干扰, 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提高了自身的实际分析能力。

(二) 问题的开放

问题的开放即所提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通常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条件, 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条件补充问题。比如, 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或“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 我们可以提供给学生诸如“鸡有36只, 鸭比鸡多18只, 鸡比鹅少7只”等条件, 让学生提自己认为可行的问题进行解答。

(三) 思路的开放

这种练习题没有一定的解题模式, 解决问题也因条件、策略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在学习“有余数除法”时, 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清明节扫墓, 老师准备了12朵花, 能把它们平均扎成几束, 你觉得可以怎么扎?学生的回答中有扎成3束, 每束4朵的;有扎成4束, 每束3朵的;也有就把12朵扎成1束的……学生的回答很多, 自然也就可能出现扎成5束, 不能刚好扎完的这种情况。这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指出:确实, 我们在平时分东西的时候, 会出现不能刚好分完的情况,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一现象……这样使学生在各种创意中, 不仅知道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而且明白了这一内容与我们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

(四) 结论的开放

进行应用题教学 篇5

1、你认为博客(Blog)可以在教学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博客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三种形式:师生专业发展交流、师生交流和学伴交流。博客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为师生搭建了一个沟通反思、知识共享、展现自我的平台。它通过构建电子档案袋,能够反映出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帮助教师、学生和家长定期了解各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

博客应用于教学,对于教师而言,博客的过程主要是整理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这个网络信息泛滥的时代,网上的信息太多、太杂、太乱,学习者无法判别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哪些是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博客将经过过滤过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对于学习者来讲,博客(blog)的过程就主要是学习者个人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博客将信息传递给他的伙伴。通过浏览别人的博客日志,鼓励参与者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博客可以有效地鼓励学生的参与,不光是阅读和评论老师或其它同学的博客日志,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建立自已的博客日志,设置自已的议题,与别人分享自已的思想。

1、你认为博客(Blog)可以在教学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博客是沟通与交流的良好平台。它拥有网络平台的一切优点,更由于它的个性化,使其具有竞争性、可比性和个人风格的特点。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说给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带来了深刻变化,并由此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学习方式、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对于教师而言,博客的过程主要是整理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讲,博客的过程则主要是个人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博客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具有以下的作用(1)博客可以作为个人电子文档系统。博客(Blog)可以作为个人电子文档系统,它可以收集资料,写读书笔记,既可以作为学生的个人电子文件夹,又可以是教师的电子备课本等。(2)博客是教学反思与教育叙事的工具。教师在博客中写下自己的教学感受,体会教学的成功与不足,在与周围群体的交流、分享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认识,促进自身的成长。教师将日常的教学生活以及学习成长写成”教育叙事“记录下来,通过博客可以与别人交流,供他人借鉴。(3)信息的过滤与传递。教师可以通过博客将过滤后的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者也可以通过博客将收集到的信息传递给学伴。通过浏览他人的博客日志,使知识获取的广度和效率得到提高。(4)班级协作和研究性学习。博客中可以有群、社区,可以构成学习交流系统,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信任,形成良好的氛围。博客的公开性、方便性,使之可以做教学活动中交流与协作的工具,师生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博客日志,设置自己的议题,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思想。在网上探讨教学和研究、合作等,利于知识间的相互交换和沟通。

1、认为博客(Blog)可以在教学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博客”将为适应新世纪教育需求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转变课堂教学策略。利用“博客”,它可以过滤信息,使师生在共同感兴趣的知识层面展开协作学习,这时师生关系将发生转变,学生自己上网搜索知识,是学习的主体,有利于转变教学过程。“博客”信息丰富,它不仅可提供参考资料的链接,而且可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更多的学习者评价,增强了网络学习的互动性和协作性,使学生自己能够获取知识,教学活动就从教师的讲授活动转变为人机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时间与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知识求解和问题探究中,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将迸发出学生思维中崭新的思想火花,学生利用博客资源的过程,不仅是在整理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也是在实现着协作式的学习过程,通过“博客”,教师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群体学习的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寻找线索解决问题;有利于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共建博客多以课程形式出现,教师提供教学计划、课程讲义、学习资源、习题和答案,而学生则在这里提出疑问、完成习题、提交作业,实现了作业提交与批改的无纸化,同时优秀的作业可以作为样板展示,使学生之间更多地互相借鉴与学习。利用“博客”,学生的学习形式主要是个别学习、在线交流、小组讨论,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就由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面向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和面向知识运用的实践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2、协作式学习是最能体现网络特性,要使用博客(Blog)来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式学习,我认为可以师生共建博客,教师提供教学计划、课程讲义、学习资源、习题和答案,而学生则在这里提出疑问、完成习题、提交作业,实现了作业提交与批改的无纸化,同时优秀的作业可以作为样板展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之间更多地互相借鉴与学习,真正不让一个学生掉队。通过网络协作式学习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网络协作式活动,学生不仅达到了教学的要求,也让很多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信息技术是辅助学生的有力工具,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表达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出积极性很高,主动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

2、为如何使用博客(Blog)来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式学习?

我认为博客可以增进师生的关系,学生可以留言,老师可以通过博客来和学生进行沟通。还可以建立师生专业发展交流、师生交流和学伴交流。博客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为师生搭建了一个沟通反思、知识共享、展现自我的平台。它通过构建电子档案袋(e-portfolio),能够反映出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帮助教师、学生和家长定期了解各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

2、你认为如何使用博客(Blog)来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式学习?

利用QQ进行教学应用探索 篇6

关键词:QQ;教学辅导,探究学习;协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8)14-0015-04

作为一种即时的通讯工具,QQ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不仅能在网上进行在线文字、语音和视频交流,还可以进行离线交流,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也因而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QQ进行交流和对话。QQ的强大功能不仅适合于娱乐和闲聊,同时还能满足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多种交互的需要,克服传统教学中师生交互的局限性,对需要进行个别化指导和合作交流的教学能起到较大的作用。目前,有关QQ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本文试图从课外教学辅导、开展网络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三个方面,对QQ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QQ的功能及其教学

QQ是功能强大的即时通讯工具,它具有许多的功能,不仅能在网上进行在线文字交流,还可以进行视频、语音交流及文件传输等等。随着QQ软件版本的不断更新,它的功能也越来越多,这些功能不仅适合于娱乐和闲聊,它对教学也同样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下将分别介绍QQ的各主要功能及其在教学中可起到的作用。

1.P2P交流

QQ软件的定位就是“聊天”的工具,当双方都在线时,可以进行一对一的实时交互,不仅可用文字交流,还可以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交流。在教学中,通过一对一的交流,学生可以把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则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学习的情况,做出个别化指导。

2.群组交流

通过建立QQ群,群内的成员可以进行一对多、多对一的交流,交流的内容只要是群内的成员都可以看到。同样,群内交流的内容可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存在。通过群聊功能,教师可以在群里发布信息或对大部分同学尚未掌握的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辅导。此外,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在群内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分享他们各自的观点及寻求别人的帮助等。

3.收发文件

QQ好友之间可以进行文本、图片、视频等各种格式文件的实时互传,实现优质的资源共享。通过文件收发功能,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业或作品传递给教师,而且这种传输文件的方式比使用电子邮件速度更快、更直接和方便,不仅可以避免因邮件服务器的故障等原因引起的邮件收发失败,还能避免打开邮箱网站和输入邮箱地址的麻烦。

4.发短信

在QQ里,聊天内容可以以短信的方式发送到所绑定手机上,只要手机开通了短信息服务的功能,就可以完成信息的即时传送,实现离线情况下的实时交流。在教学中,学生或教师可以在对方不在线时,通过QQ短信将要提问的问题或问题的答案发送到对方所绑定的手机上,实现课外教学辅导。

5.个人空间

QQ给用户提供了一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用户可以在此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撰写网络日志、上传自己的相片等。通过QQ个人空间,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及学习过程记录下来,供老师和其他同学评价。

6.网络硬盘

QQ为其用户推出在线存储服务即网络硬盘,提供文件的存储、访问、共享、备份等功能。普通用户可以享受16M免费网络硬盘空间,而QQ会员用户享受128M网络硬盘空间。在教学中,教师或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教学材料或学习材料存储到网络硬盘里,这样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下载使用。此外,教师也可让学生将作业上传到自己的网络硬盘,这样教师不管在何时、何地上网,只要打开自己的QQ便可查看每个学生完成作业情况。

7.共享空间

QQ为每一个群划分一定容量的共享空间,成员可以把资源上传到服务器,实现资源的共享。QQ群有普通群和高级群,普通群的共享空间为16M,而高级群的共享空间可达到256M。通过共享空间,可以方便教师和学生上传或下载学习资料,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资源共享。

8.群BBS

QQ提供类似BBS的功能,群内人员可以针对某一话题自由发帖或回复自己感兴趣的帖子。教师可通过定期在群BBS中提出一个讨论的话题或发一个主题帖子,引导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的知识。

9.群公告

群管理员可以把一些重要的信息发布在群公告上,这样群组里的所有成员都可以收到此消息,且只要公告内容不变,该消息将永久显示在群面板上。通过群公告,教师可以将一些重要的教学信息及时地通知到学生。

二、QQ在教学中的应用

QQ有许多功能非常有利于教学,且它在教学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通过QQ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及协作学习,这样既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相互合作的意识,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协作学习。

1. 应用QQ进行课外教学辅导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专业基础有差异,很难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完全掌握老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因而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是必需的。利用QQ进行课外辅导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课外辅导方式,它不需要建立网站,也不需要架设独立的局域网,只要学生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便能随时随地接受教师的课外辅导。要使用QQ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利用一对一交互实现在线个别化辅导

QQ的一对一交互不仅可用文字的方式,还可以用语音和视频方式,交流非常直观形象,特别适合教师对学生实施课后个别化辅导。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可以在非常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从而使学生不至于像在教室中那样面对教师感到拘束和紧张,也因而敢于提出问题和看法,思维可能更活跃、思路也更清晰。这样,教师便可及时地获知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很好地解决“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的问题。在辅导中如学生打字太慢,可用QQ的语音交互方式进行交流,师生之间只需创建语音连接,教师便可以用流利顺畅的语音为学生讲解问题。除此之外,还可用视频交互来实现传统教学中的面对面交互,这样教师在辅导时,师生之间都可以看到对方的形象,有利于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2)利用短信功能实现离线个别化辅导

有了QQ的短信功能,只要对方的手机已经和QQ绑定且开通了短信息服务的功能,即使对方不在线也能接收到发送的信息,因此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离线课外辅导。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如果教师不在线,可将问题用短信息的形式发送到教师的手机上。教师收到短信息后,可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将问题的答案用短信息发回。这样的离线辅导方式,对于那些不能经常上网或地处偏僻、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师生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便于他们及时地传送教学信息。

(3)利用群内交互实现课外集体辅导

在QQ群里,每一个成员的发言,大家都可以互相看到,因此QQ的群内交互功能非常适合教师用于课外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讨论答疑。通过QQ的群内交互,学生可以将自己在课堂中不理解的内容提出来,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讲解。与课堂面对面的交互不同,在QQ群内交互,学生既可以用真实姓名,也可用昵称,隐藏自已的真实姓名,这样可使一些学生能更加大胆地提问题,因而平时不好开口提的问题,这时也就可能无所顾忌、随心所欲地提问了。而这些问题,恰恰可能就是最基本的问题。当然,教师也可通过向学生个别或集体的提问来验证学生对问题的掌握情况。

另外,教师也可利用QQ的群中群,为学生建立讨论小组,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协作交流,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理解得更深刻,学习思路更开阔。

(4)利用群BBS实现异步课外辅导

在群BBS里,不仅教师可以就某一教学问题发帖,引导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也可将自己对某个教学内容的学习心得体会发表在论坛上,供其他同学参考。此外,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轻松而有成效的讨论,以加深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教师可定期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在群BBS里,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的交流是非实时的,这使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查找有关资料和思考问题,也因而有利于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理解。

2. 应用QQ开展网络探究学习

网络探究学习(WebQuest)是在网络环境下,利用互联网资源由教师引导,以一定的目标任务驱动学习者对某个问题或某类课题自主地进行建构、探索和研究的学习过程,它实质上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网络学习中的实践表现。网络探究学习一般包括以下六个模块:导言、任务(问题)、资源、过程、评价和总结。[1][2]

由于QQ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信息、共享资源的空间,学生可以通过QQ进行讨论交流、评价总结和展示成果,因此QQ能为学生开展网络探究学习提供很好的平台。根据网络探究学习过程所包含的六个模块,应用QQ开展网络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设计如下:

(1)导言、任务、资源

教师首先确定需要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然后给出导言、任务及能帮助学生完成探究学习目标的数字资源包括各种媒体的资料及网址,将它们上传到QQ群的共享空间或发布到群BBS。

(2)过程

学生到共享空间下载或进入群BBS,阅读导言和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网络探究学习除了要在网上搜索信息外,还要有小组合作及讨论、交流彼此的收获和观点的过程。因此,可先让学生通过QQ交流沟通或在群BBS上征集小组成员,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并最终确定小组成员及小组分工;然后,教师可将各小组名单及分工情况通过 QQ群聊天窗口或群共享公布;最后,各组组长可在群BBS中建立一块小组讨论区,便于小组成员间有效地交流和沟通。

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分工,在教师给的及其他同学上传的学习资源中收集、整理信息,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通过QQ实时交互、群BBS等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讨论,以便得到及时的帮助。另外,学生要将自己完成探究任务的整个过程记录在QQ的个人空间中,以便教师和小组作出客观的评价。各小组内部成员通过群BBS中的小组讨论区进行交流、协商,逐步形成组内的最佳问题解决方案,并在群BBS上发布,接受其他小组的评价。通过组内和组间的讨论,实现多种观点的碰撞,互相评价,不断完善,最终达成共识,形成探究成果。

(3)评价

教师和学生根据QQ中学生个人空间中的学习过程记录、聊天记录,以及最后的探究成果做出评价。

(4)总结

教师对本次网络探究学习进行总结,并给出结论。

3. 应用QQ开展网络协作学习

网络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以及基于互联网的传播媒介等相关技术,多个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学习,针对同一学习内容相互交流与协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在网络协作学习中,学习者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需要学会如何获取别人的帮助,如何评价别人的工作及如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等,因而与个别化学习相比,网络协作学习更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增强学生个体的沟通能力。在网络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中,网络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很关键的,它主要围绕学习内容开展,并根据不同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一般而言,网络协作学习活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学习者自主学习阶段、协商对话阶段和意义建构阶段。无论是哪个阶段,QQ都能够方便地应用于网络协作学习中。

在自主学习阶段,教师可以把学习目标、任务和相关的学习资源及网址上传到QQ群共享空间里。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可到共享空间里下载或到相关网站上获取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将自己发现的学习资源上传到群共享空间或放到网络硬盘的共享文件夹里,与其他同学进行资源共享。另外,学生还可通过群BBS发布自己的学习体会,供其他同学参考。

在协商会话阶段,通过QQ的一对一交互、一对多交互、多对多交互的功能,学生可以用文字、语音、视频就自己的问题和别的同学进行实时交流讨论。同时,教师也要参与进来讨论,以便对某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指导。此外,学生还可通过群BBS,发表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进行非实时的交流讨论。

在意义建构阶段,学生可把自己学到的新知识通过多种媒体表达出来,在群BBS上发布或上传到QQ的群共享或网络硬盘共享,以便教师和其他的协作小组成员对其进行评价及提出修改意见,这样便有利于学生达到知识建构的目的。

另外,由于QQ具有实时及非实时交流的功能,所以易于实现异步式和同步式网络协作学习方式。对于异步式网络协作学习,由于进行协作学习的学习者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条件下完成同一教学内容的学习,所以可通过QQ提供的群共享空间、群BBS及QQ邮箱等异步交流功能来实现。而对于同步式网络协作学习,由于处在不同地域的学习者需在同一参与时间下进行实时交流与协作,因此可通过QQ提供的P2P交流、群组交流等实时交流功能来实现。

三、结束语

在教学中,尽管QQ具有许多的优点,但它同时也带来了某些负面的作用,如有的学生把QQ主要应用于与学习无关的闲聊,而有的学生则沉迷于游戏当中。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必需的时候还得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使QQ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QQ具有许多对教学有利的功能,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功能,使QQ能够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祥兆. WebQuest:一种新型的网络探究学习模式[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06):21-23.

[2]蒋燕,熊才平.利用QQ促进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方案设计[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

进行应用题教学 篇7

“血型”是《生理学》的难点之一, 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对“血型”进行教学设计, 能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创新和再学习的能力。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1.1.1掌握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及类型。

1.1.2掌握血量的计算方法, 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1.1.3熟悉红细胞的凝集反应。

1.2能力目标

1.2.1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 分析ABO血型之间的输血关系。

1.2.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1.2.3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1.2.4培养学生思考、创新和再学习的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3.1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1.3.2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 树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2.教学设计思路

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和推进的过程,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要给学生空间和时间, 并让这些时间和空间发挥应有效益, 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知识, 得到一定的发展。为取得最佳效果, 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视频辅助、启发设疑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 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如提出问题、观察方法、激发思维、资料分析、理论联系实际、表达和交流等, 从而深化重点、突破难点, 使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会学、乐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1]

3.教学过程和时间分配表

4.教学实施

4.1资讯

4.1.1投影一系列流动献血车的图片, 提问:见过这种车吗?在哪里见过的?知道它是做什么的吗?

4.1.2播放一个视频:流动献血车来到大学校园里, 很多学生主动上车要求献血。医生询问了他们的年龄后, 要求他们填写关于健康情况的表格, 然后分别为他们验血型, 并进行身体检查, 医生分别为身体检查合格的同学抽取200毫升血液。

看完这则资料, 老师提出疑问:献血前为什么要对同学们做身体健康检查?献血前为什么要询问他们的年龄?献血前为什么要化验他们的血型?献掉200毫升血会不会对身体有严重影响?

4.1.3为学生讲述血型发现的故事:公元一四九二年教皇音诸生人为延长其寿命, 以三个健康儿童为献血者, 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有证可查的第一次输血尝试, 结果是四人全部死亡。但历史的悲剧并未熄灭人们对成功的希望, 1900年, 奥地利科学家兰斯坦纳总结前人失败的教训, 通过大量试验, 用血型鉴定的方法发现并确定了ABO血型系统, 从而打开了输血禁区和血液免疫学大门, 并因此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此后他又发现了MN、P、Rh等血型, 赢得了“血型之父”的誉称。

讲完这个故事老师提出问题:ABO血型有哪几型?ABO血型系统的分析依据是什么?如何才会发生红细胞的凝集反应?

4.1.4同型输血

播放一个女青年遇到交通意外, 失血过多, 生命垂危的视频, 提出问题:女青年失血过多, 生命垂危, 你认为应该怎么办?学生发挥想象,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回答:输血、包扎伤口、进行止血……紧扣学生的回答, 老师继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都愿意为她献出自己的爱心吗?她可以接受哪些人输的血呢?你的血可以输给她吗?让每个小组学习输血的关系表, 然后总结出ABO血型之间的输血关系, 并强调, 在一般情况下各种血型的血都很充足时, 应该输入同型血。 (强调输血的原则)

4.2计划与决策

学生自由组合分组, 每组7人, 每组设组长一名 (分配工作) 、副组长一名 (组织协调) ;组长、副组长由老师进行调配;组长必须具备组织领导能力;副组长必须具备协调、调配能力。各组学生在组长和副组长的组织下, 根据老师前面提出的疑问和学习任务在书本中查找相关的资料, 进行学习和讨论, 最后写出总结笔记。

4.3实施

学生根据制订好的工作计划, 分工合作, 完成自学总结任务, 老师巡视,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3.1学生总结出ABO血型系统中血型的四个种类。

4.3.2学生总结出ABO血型系统的分析依据。

4.3.3学生总结出相应的抗原和抗体相遇会发生红细胞的凝聚反应。

4.3.4学生共同学习, 对照表格讨论相互之间如何输血, 以及输血的原则。

4.3.5创设情境:假如医院现在有一个大失血的A型血病人, 可医院血库和血站又缺乏A型血, 那么需要大家积极为他献血, 你们愿意为他献爱心吗?如果愿意的话, 那么我要看看谁真的可以救他, 谁会好心办坏事?

(利用投影片一步步演示输血关系表) 表格演示完以后,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这个表格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学生对照表格分析思考并举手尝试。

经过认真倾听、思考, 最后总结出规律:O型血的人是万能输血者, AB型血的人是万能受血者。

4.3.6学生看书后抢答、争论: (1) 成年人的血量大约是多少? (占体重的7%—8%) (2) 对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来说, 一次失血超过血量的多少, 就会有生命危险? (30%) (3) 失血量如果一次超过800毫升, 人就会出现什么症状? (血压下降、脉搏加快、四肢厥冷、眩晕、乏力等缺血症状) (4) 健康的成年人每次可以献多少毫升的血? (200—300毫升) (5) 从哪年 (1998) 起我国实行了什么样的献血制度? (无偿献血) (6) 什么样的人可以无偿献血? (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

抢答活动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播放每年医院组织的本校教师和学生进行无偿献血的片段, 出示老师自己的献血证, 讲述一些我国无偿献血的优惠政策等, 并列举我国和世界上无偿献血的典型例子。教育学生:要输血就要有人献血, 通常每人献血只抽取200—300mL, 在人体血量的10%以内, 是不会对人体构成危害的, 献血后通过人体功能的自身调节, 很快就会使血浆和血细胞恢复正常, 不但不会损失身体, 反而会刺激机体的造血组织功能, 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希望同学们宣传献血的科学道理, 提倡义务献血。人人献出一点爱, 人人献出一点血, 拯救生命垂危的失血患者, 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特别是医务工作者, 更应在救死扶伤战线上起模范带头作用。

4.4检查与评价

4.4.1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台进行笔记的总结展示和汇报, 并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其他各小组认真听取, 并进行评价打分 (互评) 。

4.4.2每个小组发放1份评分表, 对除本组外的其他组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分, 包括科学性、新颖性、趣味性、技巧性和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

4.4.3小组成员进行自评。

4.4.4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 作一些评价, 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表扬。

(教师评价)

说明:90—100分为优秀, 75—89分为良好, 60—74分为合格, 60分以下为不合格。

在“血型”的整个教学活动中, 注重融入情景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伙伴, 而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发现问题、体验与感悟情境, 这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又多姿多彩的生理课堂中, 真正做到愉快地“享受”学习。[2]

参考文献

[1]廖涌权.《输血与血型》的教学设计[OL].2011.

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的思考 篇8

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大大促进了英语教学的成效。多媒体软件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 通过生动形象、活泼的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英语。

(一) 课堂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是大容量、集成性和快速高效, 它可以把大量的图文信息、音像信息集中在一起并在有限的时间里呈现出来, 从而极大地增大了学生的信息输入量。电脑可把静态变成动态, 抽象变成具体, 把宏观的东西微观化或把微观的东西宏观化, 化枯燥为生动, 从而优化了学生的认知方式, 激发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 不仅让学生有学有练, 多种形式交替出现, 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是视频图像和文本借助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而实现的有机结合, 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多通道的信息输入更有利于学生从不同侧面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二) 课外自学

因为每一位学生的知识侧重面、学习进度都不一定相同, 课外主动自学适合一些对课堂教学不适应的学生。网络多媒体的普遍应用可以使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和网页信息, 帮助学生主动了解与课本有关的背景知识, 从而把学生的知识面由狭小的课内转向广阔的网络知识。系统的教学训练软件又可以为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他们能力水平的练习, 使他们不断累积自己的知识。通过这些学习型软件的帮助, 学生在知识发展、探索中体验个性化的探究性学习, 拥有了自主学习的权利, 从而在探索尝试中建立了主动学习的自信心, 激发了学习乐趣。

(三) 检验学习效果

学生自评是学生在完成学习后对自己学习过程以及自己作品的评价活动。根据学习能力的不同, 在同一时段的练习中, 不同的学生会希望有分层次的练习内容, 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无法满足学生这一需求的。这时, 计算机就可以按照学习者的回答或操作的不同反应来对学生评价,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互评是建立在统一的校园网络平台上。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都不一样, 通过对其他学生作品的浏览、评价, 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培养创造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 能够加深他们对单词句型的熟练运用程度, 而且他们的情境创设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教师点评是在学生完成自评、互评之后, 突破以往教师只能点评几个学生作品的局限性, 借助网络教师可以对每一位学生的作品进行精彩有效的讲评反馈。对于学生中优秀的作品, 教师还可以发表在公共网络平台上, 从而更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

(一) 课前导入更加鲜明

课前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 也是关键之一。导入要简洁明了才能使学生较快地理解教师的意图, 不迷惑。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视频能将一个故事生动展现给学生, 图片、动作可以勾起学生对学过的单词或句法的回忆。此外,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多样化的演示手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一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 就会产生无穷的动力和很强烈的感情。多媒体技术所展现的信息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有形的、可感知的、可视可听的动感内容。这种多层次的表现力和多样性的感官刺激, 对英语学习来说是非常有效的, 也是英语教学时所必须采用的。在这种环境下, 学生能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并迅速转化为求知欲望, 他们获取的信息量, 比单一听教师讲课要多得多, 并且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

(三)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集板书、演示、练习于一体, 一切均由程序控制, 节约了大量板书演示的时间, 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图、文、声并茂的直观优势, 易于突破教学难点, 减少了许多繁琐的细节。利用它辅助教学, 可大容量、超高速、反复地给学生操练新授内容。这样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就明显增多, 教学的密度和广度也会随之增加。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优势, 这样既加大了练习量, 切实地减轻了学生课后作业过多的负担, 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把“减负”工作落到了实处。

进行应用题教学 篇9

因此, 在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中, 所使用的传统教学手段都没有对量词教学进行特殊处理, 没有引起对外汉语教师的特别重视。从实际对外汉语教学中来看, 许多零基础和初级阶段的学生出现了误用、错用量词现象, 一般有以下形式:使用个别量词代替所用量词使用、同音量词互相混用、意义相近差别不明显的量词互相混用、两次重叠使用的误用等。

一对外汉语常用量词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

1. 教师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教师未形成比较系统的量词教学规划, 更少有人去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量词教学方案设计。这就让教师在讲解其他词类时附带讲量词, 而不是把量词本身作为一个主角。这种孤立、单一的量词教学会让学生找不到重点, 而且教学中欠缺的量词辨析互动也让学生不够重视量词学习。这种恶性循环直接导致了量词教学的失败。

2. 学生自身对量词教学的不重视

许多零知识和零基础的学生对汉语知识储备不足, 他们在使用量词时必定误用, 他们没有一个基础的汉语语感, 没有科学的汉语思维, 也必定不能让学生足够重视汉语量词学习。在他们的认知体系中, 汉语量词不是一个完整的词类, 因此, 他们必然使用不科学的汉语学习策略。“母语的正负迁移假说是二语习得理论的重要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 母语会对其学习产生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因此, 学生不同的母语环境、不同的文化习惯、不同的思维方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量词的学习。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策略

1. 教师要应用多媒体技术, 帮助学生重视量词词类学习

通过上述分析, 学生对汉语量词学习的不重视是他们学习策略的一个重大失误。他们没有把汉语量词作为一个完整的词类, 在教师独立、单一的量词讲解过程中, 也没有对量词学习形成一个整体的学习策略。学生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量词概念, 对量词词性认识不清, 因此, 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上, 可以适当运用图片、声音的技术, 帮助学生培养汉语学习兴趣。只有提高了汉语学习兴趣, 量词学习也就水到渠成。对于学生汉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师可从汉文化方面入手, 而对汉文化的学习, 多媒体技术作用显著。图片、声音、视频等技术手段的应用, 对于展示五千年汉语文化来说是很容易的。

2. 教师要应用多媒体技术, 形成系统的量词教学规划

在提高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成效时, 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和业务素质, 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是必备的基础技能。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时, 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的幻灯片、图片、视频、音频等做好备课准备, 建立一个系统的量词教学规划, 帮助自己和学生一起重视量词教学, 引导学生重视对量词作为一个完整词类的教学课程安排。教师还需要与时俱进, 积极引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完善教学方式和策略。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做好量词系统课件, 在课件中安排好量词学习的各个环节, 每个环节应用适当的技术手段辅助, 加深学生印象, 帮助学生记忆量词使用重点。

3. 教师要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造良好的学习语境和氛围

学习一门语言需要有一个轻松自如、气氛融洽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上, 要创造一个新颖有趣的学习语境, 就必须制定一定的规则。这个规则必须为课堂语境负责。教师可以强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使用汉语, 也可以适当要求学生多做量词练习。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 利用教室里的基础设备帮助学生创造学习语境, 帮助学生重复练习和记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汉语是一个复杂的语言体系, 教师应巧妙地利用多媒体, 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幻灯片等技术手段, 帮助学生培养汉语学习兴趣、培养汉语思维模式, 帮助他们建立量词概念。

摘要:在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 人们已把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 许多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解决的难题, 也因此得到了解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量词教学是这门科学的难点和重点。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常用量词,多媒体技术

参考文献

[1]段懿芝.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对外汉语常用量词教学[D].西北大学, 2012

进行应用题教学 篇10

1 应用马尔科夫链进行体育教学评价方法的必要性

1 . 1 体育教学改革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创新教学改革,深化学生培养方式和方法改革。《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明确提出要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在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育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内容的评价。在体育课教学评价中进行评价方法改革,改变传统的平均值评价法,使用马尔可夫链建模方法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对某段时间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达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加学习兴趣,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效果。

1 . 2 将数学方法应用于体育教学评价的需要

体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科领域,相关的有医学、解剖学、力学、新闻学、生理学、训练学、人文体育、统计学、教育学等等。要很好的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运用其他学科的方法解决体育问题。要使体育与数学这两门学科更好的结合,使用数学方法服务于体育教学,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

1 . 3 高校体育课传统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高校对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在改革力度等方面还比较滞后,没有完全体现出它固有的以导向和激励功能促使学生健康、和谐成长的作用,与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及“健康第一”的教育教学精神和思想目标有一定的差距。

现在多数高校体育课考核评价方法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1)体育课评价以运动技能评价为主的单一性评价:目前的“技评”仍沿袭着传统的方法,没有考虑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个体差别,难以客观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提高程度。(2)传统的评价法总是以学生的最后运动能力数量考评成绩为主,常常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性(自身基础、身体素质、性别、年龄、籍贯等),有些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不需要训练已经可以达到考评的要求,而有些身体素质差些的同学,尽很大努力也不能达到考评要求,所以得出的结论不一定能够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教师教学情况。

2 马尔可夫链的基本思想和在体育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2 . 1 马尔可夫链的基本思想

马尔可夫链的基本思想是指:随机序列nX ,在任意时刻n,它可以处在状态1 2 3.......nθθθθ ,且它在m+k时刻所处的状态为 m ks+的概率只与它在m时刻的状态 ms有关,即:

链,并且称

为k步转移概率,当Pij (m,m +k)与m无关时 ,称此Markov链为齐次Markov链,且记Pij(m,m +k) 为Pij (k) ,当k=1时 ,可得一步转移概率矩阵,即

2 . 2 马尔可夫链的基本原理和在体育评价中的应用

马尔可夫链(Markov Chain),描述了一种状态序列,其每个状态值取决于前面有限个状态,是数学中具有马尔可夫性质的离散时间随机过程。该过程中,在给定当前知识或信息的情况下,过去(即当期以前的历史状态)对于预测将来(即当期以后的未来状态)是无关的时间和状态都是离散的马尔可夫过程称为马尔可夫链,简记为

马尔可夫链是具有马尔可夫性质的随机变量X_1,X_2,X_3...的一个数列。这些变量的范围 ,即它们所有可能取值的集合,被称为“状态空间”,而X_n的值则是在时间n的状态。如果X_{n+1}对于过去状态的条件概率分布仅是X_n的一个函数,则

这里x为过程中的某个状态。上面这个恒等式可以被看作是马尔可夫性质。

2 . 3 研究方法

使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应用马尔可夫链方法对高校两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2个本科班学生的体育课教学情况进行评估,以期为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依据。

考虑学生的原始状态,按照同一标准把学生的原始成绩分成相同的等级,即确定出统一的状态空间,然后求出一步转移矩阵,最后根据马尔可夫链的平稳性及遍历性求出极限向量,并根据极限向量进行比较判断。马尔可夫链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是建立在两次测验基础上的,建立马尔可夫链模型,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分析。

3 应用马尔科夫链方法进行体育课教学评价的意义

(1)采用马尔可夫链方法改变了仅从最好的技评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的片面评价,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客观科学的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兴趣、身体素质提高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2)从学生学习成绩的转移概率可以分析教师的因材施教情况,教师能针对不同身体素质水平学生采取区别对待,分级教学的方法。同理,可根据各等级的概率来分析学生成绩的转化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

(3)马尔可夫链法在高校体育领域可广泛使用;也可以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大学生体质情况的对比研究中应用此方法,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变化情况、运动员的竞赛成绩等方面均可用马尔可夫链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4)马尔可夫链方法在教学评价中考虑到了消除学生们的基础差异和个体差异性。它考虑了学生的原始身体状态情况。马尔可夫链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是建立在两次测验基础上的,即是通过比较第一次测验与第二次测验在不同成绩等级上的学生人数变化来构建转移矩阵。在假定保持教学效果稳定的条件下,得到的马尔可夫链的稳定分布状态可以表明学生达到的学习技术程度。这种评价可以在体育课教学中评价学生最后的学习效果、提高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摘要:体育教学评价方法改革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体育教学评价与其它课程的特殊性,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区分学生个体差别,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运用马尔可夫链方法的基本思想,在体育课教学评价中进行应用,提出运用实验方法在学生学习前后状态一致基础上构建转移矩阵,结果表明运用马尔可夫链分析法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是可行的。

进行应用题教学 篇11

关键词:C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2012)20-0053-01

现在,很多学校将C语言都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同时又因为C语言是程序设计中的一种基础性语言,因而课程的安排中往往都是在大一或者是大二上半个学期。从高中过渡过来的学生中,对于C语言的学习往往都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认为这种语言比较抽象,和传统的语言具有很大的差异,无法具体的理解。如何解决这一个问题,成为C语言教学者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难题。本文就是通过对比教学法,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一、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分析是研究语言、语言教学研究及语言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任何一种事物的特点,都可以通过和其他事物的对比当中体现出来。通过事物通过比较才能认识事物之间的差别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了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才能对认识对象的本质特点有清楚的认识。

通过对比教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方法对本学科的性质、特点、规律形成更清楚、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对比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教学的实践,也可以直接运用对比教学方法进行的教学实践,就能预测、解释并改正由于学生对于自然语言的干扰而产生或将要产生的错误,从而使教学活动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二、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认识C语言教学的特殊规律

C语言属于一种人工的语言,和其他的语言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他们既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律,也和其他的语言是性质完全不同的语言教学,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只用将他和其他的语言进行对比的同时,才能够在他们的比较之中认识到它的性质、特点和相应的规律。

C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它就符合语言学的一些特点,通过把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客观规律做为相应的理论依据,就可以将C语言与其他的语言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他们的联系和区别,纳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的进行C语言的教学。他们的共同点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的

对于C语言教学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希望提高使用的熟练程度,让它能够成为人类和机器之间沟通的一种工具。而自然语言的教学目的也是为了沟通,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言语的交际能力。

(二)教学内容

对于自然语言的构成要素-语言要素、语用规则、言语技能、言语交际能力等等,对于C语言的教学内容也是它特有的语言要素、编写原则、编写技巧等等。可见这些内容和自然语言也具有相同之处。

(三)教学原则

语言教学的原则必须在综合考虑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确立。要坚持语言教学与言语交际技能教学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原则。对于C语言的教学原则是希望学生能够运用C语言编写程序,任何教学都是通过这些进行原则进行的。

(四)教学方法

根据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的原则,选择和编排作为教学内容的言语材料,并且有计划地安排重现,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操练。不同的言语技能采用不同的训练及练习方法。C语言的教学方法也是这样,需要从简单开始,然后逐渐进行复杂的训练,最终能够到达自如的状态。

三、运用对比教学法的C语言教学实践

(一)语素上对比两者异同,掌握重点

对于自然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认识的是音位的读写,由于C语言是一种字母型的语言,因此对于C语言的学习主要是从单词的形式来认识的。对于自然语言的组成是音素、单字、单词和词组句子等。C语言也是由字母、单词和语法结构构成的程序语句组成的。两者在这一点上可以通过类比的思维进行对比教学,比如自然语言中的“人”“电脑”“窗户”等是构成句子的最基本的成分,在C语言中的最基本成分也是“int”“char”“else”等等。它们构成了一个程序中的最基本的部分,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记住这几点,就能够让一些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但是在这里我们也要强调,在自然语言中,我们有很多的语素,C语言中的语素并不是很多,它们的个数屈指可数,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对于C语言的学习往往要比自然语言的学习要简单。

(二)结构上对比两者异同,掌握难点

在自然语言中,我们的句子往往是有主语、谓语和宾语的。我们在学习自然语言时,老师会要求每个学生对一些例句进行主语谓语的划分。这些主语谓语等的位置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句子类型。对于C语言的教学过程则不同,C语言中的结构非常简单,主要是顺序结构和循环结构。任何一个程序中都包含了这两种主要结构,但是这些结构的完成,往往是通过一些特定的字符完成的。这就和传统的自然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

(三)元素上对比异同,掌握特点

在自然语言中,我们对于一些具有特殊用途的名词都有其特定的说法,例如苹果、香蕉、柚子等等,这些都隶属于水果,因此我们往往把他们这些归为一类,在C语言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学习结构体,结构体就是类似于水果这个具有特殊属性的概念,但是与水果不同的是,在结构体中,我们定义的一些属性,可能并不是一些显而易见的,他们可能是一个班级的所有元素,如学生的年龄身高性别成绩等等.

四、总结

自然语言和C语言之间存在着的这一系列相同点与相似点,给我们应用它们的对比分析的时候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可以简化C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难度,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教学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讲解它们之间的差异之上。但这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无论是教师讲解的时候还是学生学习时,都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结合实例科学归纳总结。此外,教师还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精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言.对比分析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6.

进行应用题教学 篇12

一、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双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 除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 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生动、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

1. 要特别注重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 有目的、有条理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才能从复杂的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如在进行高中化学有关“原电池”的学习时, 组织学生完成“将一根铁丝和一根铜丝放入稀硫酸中, 观察实验现象并与同学交流”的实验, 由于铁丝和铜丝放置的位置问题, 可能有些学生观察到铁丝上产生气泡, 铜丝上没有气泡产生;有些同学观察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而从观察到铁丝和铜比上都有气泡产生, 到产生“为什么铜丝上也有气泡产生的问题”就需要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维能力。

2. 要注意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开发成化学实验。

因为学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境中特别能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例如在进行初中化学的关于“燃烧条件”的学习时, 从实验室酒精灯的熄灭、燃烧木柴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气灶及煤炉都留有通风口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验情境出发, 引导学生思考, 发现问题。

3. 要使化学实验呈现的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影响化学实验现象的因素很多, 产生的化学实验现象也错综复杂。教学中要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等多种途径, 以最佳的实验方式呈现化学问题, 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顺利地解决化学实验呈现的问题。如可用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的挥发实验来呈现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问题, 能使学生顺利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

在双自主学习中, 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 经过多渠道的收集信息和深入的思考, 将会提出有关问题解决的方案和问题答案的假设或猜想。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 是学生进行化学双自主学习常用的方法。

1. 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和经历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和猜想的机会。

教师要指导学生, 特别是要帮助和指导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如在初中化学中物质构成微粒知识学习时, 对“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是有空隙的”的假设的验证, 学生在设计方案时可能产生一定的困难, 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定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方案和“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的压缩”实验进行验证。

2. 要注重引导学生设计一些与假设或猜想“相违

背”的实验方案和采用反证的实验方案, 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演绎的思维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如学生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时, 可能会提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增大、不变和减少三种不同的假设, 并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些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增加”,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减少”等“反常”的实验方案, 让学生在探究中产生新的问题, 以提高双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3. 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条件。

双自主学习中验证假说或猜想的实验方案, 在不同的条件下, 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 要使实验能够用来验证假说或猜想, 实验条件必须与题设条件相吻合。通过实验验证过程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和选择, 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到实验条件控制是实验的灵魂, 从而有效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要不断研究开发适合于双自主学习的化学实验, 要注意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 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双自主强, 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钢铁的锈蚀和防护、燃烧和灭火、金属的活动顺序、气体和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都可以设计成很好的双自主实验。

上一篇:农村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下一篇:矿区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