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概念教学

2024-10-07

进行概念教学(精选12篇)

进行概念教学 篇1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既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园地, 又是学生学习科学方法的阵地;既是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渠道, 又是学生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物理概念教学, 并尽可能地让初中生也重视起来。

一、初中物理概念有效性教学的意义

物理概念往往出现在教材内容的开头或末尾, 一般都会用黑体字标记出来, 目的是让学习者重视和注意。概念是科学的细胞。学生只有对物理知识, 进行初步地把握, 将物理概念转化为解题方法, 才能真正地掌握物理知识和学科的学习方法。

概念的建立是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是学生重获科学家得出概念的过程, 不仅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 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物理概念往往拗口饶舌, 晦涩难懂, 而物理试卷的出题人也喜欢在物理概念上设置陷阱, 稍有疏忽, 就会落入“圈套”。所以, 重视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既是考试的需要, 也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把握学科特征的关键。

二、初中物理概念有效性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效结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机制

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是学习物理的关键和基础。它是表述研究对象具有的物理属性的思维形式, 在进行概念的讲解过程中, 教师也要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初中生的思维方式, 已经由感性思维的阶段过渡到理性思维的阶段, 但是在物理学科等初步涉及的领域, 因为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做基础, 学生还是会对物理学科停留在最为初级的感性认识。尽管生活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物理现象, 但是, 学生还没有物理的理性认识和学科认识。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提出, 人的认识, 必须由感性阶段过渡到理性阶段, 达到质的飞跃后, 在认识上, 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感性阶段。所以, 教师必须遵循“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认识过程, 以形象的教学工具作为支撑, 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感性认知材料。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挂图、模型、实物、图像、图表、实验、视频、动画、课件等显而易见的教学材料, 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比如在讲解“功率”概念时, 我采取的是“情景教学法”, 先给学生们播放一段视频, 视频包括三个主要场景:沙滩上, 父子二人堆沙;单元楼里, 胖子和瘦子二人同时爬楼梯回家;工地上, 工人们用起重机吊起重物, 而旁边有很多工人抬起一块重物。通过这样一段视频, 就是为了根据生活中的常见情景, 引出我的教学导语——物体做功有快慢之分吗?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做工不仅有快慢之分, 而且与物体的质量、做工的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物理抽象生涩, 学生当然不会有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物理概念尽管抽象、理性, 但是, 物理概念的提炼也是从具体生活中得来的。教师要想改变教学现状,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使物理课堂丰富、多元。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比如类比方法、分析方法、分类方法、比较方法等, 将物理概念单纯看成是语言的一种。比如在讲解“速度”概念时, 我就用“龟兔赛跑”的故事作为课堂导语, 让学生通过回忆这个小故事来具体理解速度的含义和影响因素。我在这个故事里, 将龟兔赛跑的故事, 划分为前后两部分, 以兔子睡觉作为故事的高潮和转折, 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 将其当做两个单独存在的小故事再让学生看一次, 兔子跑在乌龟前面的时候, 学生很肯定地回答是兔子赢。这样, 学生就在这种动态的情境中, 知道了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 可以用相同路程比时间长短的方法, 时间长运动的慢;也可以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 路程长, 运动快。

3. 构建知识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任何事物都普遍联系着, 尤其是初中教材, 编者一定会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将物理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规律进行编排, 知识之间一定会存在内部的联系和迁移。

教师要有效利用课本的这一优点, 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 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在正确认识前知识、前经验的基础上, 理解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 排除表象的、非本质联系, 争取水到渠成地实现概念的迁移。如“机械效率”的概念教学, 在这之前, 我们已经学习了机械功的概念, 教师在教学前, 就要先引导学生温习“机械功”的相关背景知识, 将“机械功”和“机械效率”“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进行对比、比较, 找到异同, 以使学生对“机械效率”的概念, 进行初步把握和了解, 由于受文字意义的影响, 学生很容易将这几个概念混淆, 所以, 建构知识的内在联系, 既可以让学生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 提高语言的准确性, 加强提问环节, 打破常规教学

教师要想进行概念教学, 就需要提高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在细节上取胜。教师语言表达要清晰, 课堂教学目的要明确。在教学中, 教师应激发学生敢于提问, 比如让学生先进行自学, 阐述自己对于概念的理解, 从而在课堂提问中, 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 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物理教学了。

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应该不拘泥于教材, 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调整,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打破常规地进行教学, 既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理解物理学科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把物理概念放在总结语中, 在教学中, 首先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对比等教学方法, 将物理概念隐含其中, 逐步渗透, 使其逐步清晰化、具体化。如“上浮”, 让学生画出受力分析图以后, 就进行动手实践, 让师生共同观看上浮的最终结果会是什么, 引导学生利用二力平衡知识进行分析, 得出漂浮时浮力与物重相等的结论, 进一步追问, 怎样用实验来进行验证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尽力将前后知识进行整合, 让学生不仅学习本节知识, 同时很好地应用以前所学知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等。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上浮, 而且两者相辅相成, 课堂教学的效率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物理概念切忌死记硬背, 但是往往因为物理概念通常比较简单, 文字的描述性较短, 所以, 机械性记忆又是学生们背诵物理概念经常采取的捷径。由于短期记忆的结果, 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完、学期末, 也就将付之东流了。

教师在物理概念教学中, 要重视过程多于结果, 要有“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教学态度, 把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 真正地让每一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记忆, 这样既持久, 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物理概念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进行概念教学 篇2

巨鹿县堤村小学 任焕丽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在小学数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空间观念的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在加强概念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从概念的“引入——理解——应用“三个基本环节出发,谈谈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一、引入概念

1、直观引入

数学概念很抽象,而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实物图像来形象地引进新的概念。例如,要学习“平行线”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辨认一些熟悉的实例,像铁轨、门框的上下两条边、黑板的上下边缘等,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是:可以抽象地看成两条直线,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彼此间距离处处相等,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等,最后抽象出本质属性,得到平行线的定义;再如,学习“角”,可以凭借常见的直观实物(五角星、三角板等),帮助学生理解“角”的意义。

这样教师借助于直观教学,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建立表象,从而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

2、计算引入 有的概念不便直观引入,但通过计算能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这时就要采取计算引入的方法。如,通过小数除法的计算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通过除法计算引出“商不变的规律”;通过一组乘积是1的题目的计算引出“倒数”的概念。

这样,引导学生把大量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就形成了概念。

3、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有的概念是在以往概念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前一个概念是后一个概念的基础和推理依据,旧概念铺垫不好,就会影响新概念的建立。

例如,在“整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约数”、“倍数”概念,由“约数”导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由“倍数”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再如,为了讲清“最简整数比”这一概念,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的道理,复习“最简分数”的概念,这样,学生很快理解了“最简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的比”,体会到化简比的方法与约分方法相同,但要注意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有小数或分数,必须转化成整数比再化简。

这样,学生就能找出新概念与已有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也巩固了旧知识。

二、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就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为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抓关键词。

有些概念是由若干个词组成的定义,这些数学语言表述精确,结构严谨。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本质的东西不放,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如,学习“平行线”这一概念时,就应抓住“同一平面内”、“不相交”这些关键字不放,从而让学生明确组成平行线的基本条件,加深对平行线意义的理解;再如,分数定义中的关键词,单位“1”、“平均分”,学生只有对这些词语的含义弄清楚了,才会理解分数的概念;再如教学“整除”概念之后应帮助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判断,一是被除数、除数、商必须是自然数,二是没有余数;揭示倒数概念时,应重点强调“乘积为1”、“互为”两个重点,让学生明白两个数互为倒数是表示两个数的关系,一个数是不能称为倒数的;还有循环小数的概念,要抓住两点,①前提是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没关系,②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明确了这两点就能迅速的判断出某些数字是不是循环小数。

对定义的分析是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又一次提高

2、运用变式。

所谓变式,就是所提供的事例或材料,不断地变换呈现形式,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巧用变式,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

例如,教学梯形时,出示不同形态、不同面积、不同方位的梯形,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梯形,再让他们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这样改变一下形式,就能了解到他们对梯形的认识,以及对它的底和高是否确实理解和掌握了。再如,在直角三角形概念的教学中,让学生接触不同位置不同形态的一些直角三角形,(平放,斜放)从而使生理解只要有一个角是直角,就是直角三角形。

3、对比辨析

有些概念其含义接近,但本质又有区别。对比概念,可以找出概念间的差异,发现概念间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如,数位与位数,化简比与求比值,时间与时刻,质数与互质数,比与比例,体积与容积,整除与除尽,面积和周长等等。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及时把它们加以比较,以避免互相干扰。

还有,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概念对比,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添上“ 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还可以用反面衬托的方法,出示: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通过正反两面的分析,学生对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概念理解更为透彻。

三、运用概念

理解概念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的途径有:

1、自举实例

即要求学生把已经初步获得的概念简单运用于实际,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学生初步获得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后,就可以让学生分别举一些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实例;知道了圆柱的特征后,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2、运用于计算、作图等

学完概念马上应用可以使学生掌握的更牢固。例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就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通分、约分,并说明通分、约分的依据;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后,就可以让学生把小数按要求进行化简或改写;学习了等腰三角形,可以让学生画一个等腰三角形,画一个顶角60度的等腰三角形,画一个腰长为2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等。

3、运用于生活实践 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回到生活实际中去。我们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去解决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过程。例如,学完圆的面积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谁能想办法算一算,学校操场上白杨树树干的横截面面积?”。再如,在教学正比例应用题时,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实际高度与影长的关系,巧妙地算出旗杆的高度。

这样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进行练习,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和能力,也加深了对所学概念的理解。

总之,练习时要明确目的,突出重点,体现练习的意图。如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概念,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分清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设计对比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沟通新学概念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促进概念系统的形成,可以设计综合性练习等。但要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

最后,概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当概念教学到一定阶段时,特别是在单元复习、期末复习和毕业总复习时,要重视对所学概念的整理和系统化,从纵向和横向找出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体系。尤其是中高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将概念进行分类,明确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形成概念系统。便于记忆和提取,为进一步学习新的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证明,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得越深刻,学习有关的知识越容易,迁移能力也就越强。例如:只要学生掌握了商不变性质,就能顺利地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通分、约分、扩大、缩小的问题。通过不断的迁移,学到的知识才不是孤立的、零散的,才有助于形成主次分明,纲目清楚的认知结构,才便于学生理解、迁移和记忆。

2、有许多概念的含义是逐步发展的,一般先用描述方法给出,以后再下定义。例如,对分数意义理解的三次飞跃。第一次是在三年级,就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像上面讲的、、、、、等,都是分数。”初步理解分数是平均分得到的,理解谁是谁的几分之几。第二次是在四年级,把分数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概括分数的定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第三次是对单位“1”的理解与扩展,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一个群体等,最后抽象出,分谁,谁就是单位“1”,这样单位“1”与自然数“1”的区别就更加明确了。要展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去理解分数。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5-014-01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特有属性(或叫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无论什么事物,只要我们认识了它的本质属性,就会在自己头脑中产生相应的概念。

数学概念就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特有的属性(即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例如长方形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对边平行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是空间形式在头脑中的反映。又比如12只白兔、7只黑兔。以黑兔为标准,称白兔比黑兔多5只,以白兔为标准,称黑兔比白兔少5只。两种兔相差5只,用12-7=5(只)表示,这是数量关系在头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可以说是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人们借助于概念才能进行思维,离开了概念就不能进行思维,也不能进行判断。例如:长方体棱长总和是72分米,长、宽、高之比是3∶1∶2,长方体体积是多少?要求长方体体积就得知道长、宽、高各是多少,求长、宽、高各是多少,必须知道连比和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含义。解这道题的关键是对长方体这个概念清楚,在头脑中能出现棱长总和的具体图象 72分米,按比例分配求出长、宽、高各是多少,需要先求出一组长、宽、高的和,那就是用:

72÷4=18(分米),3+1+2=6.

学生对长方体的概念含混不清,往往错成72÷3=24(分米)。长方体是3组平行的棱,但不一样长。24分米不是长、宽、高的和。

每一种学科都有它所运用的概念。数学这门学科也有它所运用的概念。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概念;数的整除性概念;量的计算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简单应用题解答方法的概念;简易方程的概念等。小学数学教材主要是以上述这些概念为骨架,组成了一个小学阶段的数学结构。

现在有的小学生调动不起积极性来,数学学得不好,学习兴趣不高,主要是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搞清楚。如将三万零一百写成300000100;15.8+2=16;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是65°,不知道顶角是多少度;问:1、2、4、6、51这五个数中哪两个数互质?写成6和51,这就是不知道什么叫做互质。6和51两个数还有公约数3、怎能是互质?正确答案是4和51。再如:8的最大约数与最小倍数相等判断是(×),进行这道题对与错必须综合运用八个概念,才能判断对错。有的小学生经不起八个概念的考验,结果认为错了。涉及到哪八个概念呢?“约数”、一个“自然数”的约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倍数”、一个自然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最大的没有。还有“相等”,等等,举例这些错误的出现,说明学生对数学概念没有掌握好。

数学概念是“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基础知识的起点;是逻辑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迅速运算的保证。学生正确、清晰、完整地掌握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如果学生对概念不明确,就无法听懂教师的讲解,无法学好新知识。自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如果不懂什么是“分数”和“分数单位”,就很难理解分数四则运算法则的算理,就会直接影响分数四则计算能力的提高。

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只有在概念清楚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经过反复练习才能形成。学生概念清楚了,解答应用题的思路才能清楚;才能进行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笔者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概念的教学”。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把概念教学放到突出地位。小学数学教材中那些名词述语的释义,比较抽象,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例如乘法概念的建立,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分等。由一年级开始接触直到六年级毕业前夕仍有错误发生。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中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篇4

小学数学大纲指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与形的最基础的知识,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生在小学阶段要求掌握的数学概念是很多的,大致可分为九类,约有540个,这些概念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些基本的、基础的概念知识。教给学生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根本办法;正确指导和促进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形成和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小学数学教材是一个前后连贯的体系,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也就是说,任何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都离不开概念教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概念;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概念的不同特征,选用不同的具体的指导方法;要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认知特点,根据概念教学要经过的引入、形成、巩固和运用的四个阶段,采用恰当的方法处理好这四个环节。

一、概念的引入

小学生在认知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处于从具体逐渐抽象过渡的阶段,而这种抽象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凭借式(形成过程)”,一种是“同化式(同化过程)”。对于起始性的概念,小学生一般采用凭借式,就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抽象。在引入概念时,教师要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借助充分的感知材料,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去探究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从实际引入概念,对于发展性概念,一般采用同化式,因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不断积累,智力不断发展,学生就应借助已有的概念去认识新的概念。在课堂教学的条件下,概念同化就逐渐成为他们获得新概念的主要方式。在引入概念时,教师要充分复习学生的已有知识,使新概念在已有的概念中精确深化,产生新的知识,即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

例如,开始学习分数时,我提出:把一个饼、一个圆、一个正方形、一张纸等平均分成两份、三份、四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是多少?从而引进分数。开始学习角时,学生凭借见到的扇子、五角星、三角板等,理解“角”的意义。我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给学生以具体的形象,使感知更加充分。这里采用的方法就是凭借式。小学生掌握几何形体概念,从形式上来看,既有概念形成,又有概念同化。

二、概念的形成

概念教学的过程是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过程,研究概念教学的策略问题,既要研究概念教学的过程规律,又要研究小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规律,以及数学概念的特点,使之产生有机的结合,形成统一协调的发展过程。应该说,概念的形成和建立是由一种理性到另一种理性的判断,中间不应渗进任何参照物的。但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面窄、生活经验不足,他们的已有概念积累不多,智力水平较低,所以在小学阶段,特别在低年级中,进行概念教学一般要依照概念形成的过程进行。小学生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要经历一番把感性材料在脑子里来回往复,从模糊到渐次分明,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的一般的表象,分出事物的主要本质特征或属性的过程。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

三、概念的巩固

巩固概念是概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而且是将概念从一般转向特殊的过程。在学生已理解和形成概念之后,教师应引导他们对学过的有关概念进行比较归类,既要注意概念间的相同点和内在联系,把有关概念沟通起来,使其系统化,又要注意概念之间的不同点,把有关概念严格地区分开来,不致引起混淆。

从概念的引入到形成,是一次认识上的飞跃,但同时是新认识的开始。小学生要真正理解和巩固一个概念,还必须借助“反馈”的作用,及时地利用刚刚形成和建立的概念知识去作用于一些数学材料,加深对其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既依赖于他们的经验和智力,又依赖于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状态,还受到学习对象所提供的感性材料的影响。所以,这时所采用的手段主要是练习。教师要精心地设计练习题,真正做到优化课堂练习设计,使学生在不同题型、不同方式的训练中,深化对概念揭示的本质属性的各个方面的理解。

四、概念的运用

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回到生活实际中去。教师应通过设计富有实用性的习题进行训练,让学生思考“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等问题,根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把理解引向深层。例如,学习了等腰三角形后,我设计了一组操作题:(1)画一个等腰三角形;(2)画一个顶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3)画一个腰长为2厘米的等腰三角形。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去解决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过程。并且,教师只有让学生把所学习到的数学概念,拿到生活实际中去应用,才会使学到的概念巩固下来,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在掌握小学数学教材逻辑系统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深化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概念。

进行概念教学 篇5

岳麓区实验龙灿

“大概念”一词在进入小学科学教学岗位后便开始接触,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大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但科学包含的领域之广,使得我对生命科学之外的大概念了解非常少,知晓的那一部分在教学中的理解与把控也存在的问很多题,故在读书清单中选择了这一本《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

正文部分不到60页,原想着就算是精读半个月之内也能完成,然而事实完全相反,这是一本很难读的书。原因有二:

1、缺乏实例的理论性内容,读起来较为枯燥;

2、翻译基本为直译,长句子多,理解较为费力。

但是,难读在某些方面也代表着耐读,这正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书。特别是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所引发的感悟、思考,重新定义了本书的厚度。以下谈谈我之前并做过多思考的两方面。

一、科学上的解释、理论和模型都是在特定的时期内与可获得的实证最为吻合的。对于5——7 岁的学习阶段,与之相对应的大概念是:每个人都能对自然界的事物提出问题,以及努力去寻求答案,来解释所发生的事物。

在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的教学中,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课外知识(对教师来讲,这样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并不丰富),提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合理但其实并不正确的说法。

此时,教师最好的做法不是及时纠正,给予超越学生认知层面的正确答案,而是要了解学生为什么这么说。如果是知识与经验的局限性导致他提出了这一想法,只要在他的认知范围内,这一说法是有充分依据并符合逻辑,教师都应给与鼓励。

同时给他提供更多参考或与之相关的一些事实,引发孩子更深入的思考,促使他去寻找更完善更接近事实的答案。也许有一天,我们现在公认的正确答案会被另一个与事实更吻合的说法取代,不能被取代的,是努力寻求答案的兴趣与能力。

二、科学运用常常会对伦理、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影响,有些负面影响可以事先预计,但也有一些实在应用过程中才暴露的。如果已经了解了这些有害影响,对科学的应用就应该认真的考虑,如何在有利和不利影响之间做出权衡。

虽然人类在很早以前就意识到了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但新的科技总是在运用一段时间后才会暴露出不利影响。例如电动车技术的使用,锂电池对环境的污染虽比传统电池降低了很多,但现在电动车产业井喷式发展,将来也会有电动车电池集中报废的时期,若电池回收处理的技术与产业跟不上,超大量的锂电池势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就达不到新能源车的初衷了。

事实上,欧盟国家在2017年仅有5%的报废电池得到了回收。同时,很多渠道会宣传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却很少告知其劣势,特别是对环境潜在的威胁。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应用,都必须有长远而辩证的思考。

与此同时,教学目标的设置,虽有课标的指导,但最终的决策者仍然是授课教师。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板块,教师个人的价值观对学生的价值观生成会有一种无形的引导作用。

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给学生多提供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问题的机会,我们需要培养在全面的了解一项技术的利与弊之后,能本着对环境与社会负责的角度做出决策的公民。

如何进行中学数学概念教学 篇6

关键词:中学数学;概念教学;引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0052-01

在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概念也是解答数学实际问题的条件。应用题是由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两部分组成。要解答应用题必须理解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些都离不开概念。概念的教学主要包括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建立概念體系三个环节。

一、概念的引入

1.通过直观引入

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或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模型、图形、图表等作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

2.从概念的发生过程引入

数学中有些概念是用发生式定义的,在进行这类概念的教学时,可以采用演示活动的直观教具或演示画图说明的方法去揭示事物的发生过程。

3.通过生活实例引入

数学概念的来源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从实际经验中概括得出,即概念的形成;二是在原有的初级概念基础上,通过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而获得,即概念的同化。中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属于前者。在引入这些概念时,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回忆,使学生在实际经验中所形成的表象重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概念时,要注意学生的日常概念与所引入的数学概念的内涵是否一致。日常概念往往既包括本质属性,也包括非本质属性。在教学中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消除非本质属性的消极影响。

二、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同化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数学概念教学的根本任务,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描述性的概念,主要揭示它的本质属性,在概念的内涵上下功夫。对定义性的概念,不仅要准确地揭示它的内涵,而且要讲明它们的外延,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逐步达到完善。

1.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数学概念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客观事物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有本质的和非本质的。教学中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把概念讲清楚。

2.通过变式突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中如果总是重复某种例子或图形,就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某些非本质的属性上,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属性。为突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题的内容、叙述方式和图形的位置、形状应有适当的变化,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建立概念体系

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概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系统。概念教学也要贯彻系统性的原则,学完一类概念后,要进行知识串联,把新概念纳入到某一部分的系统中去理解。这样不仅使概念得到了巩固,也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另外,一些重要的概念,往往不能孤立地掌握,而要在一定的概念体系系统中,才能透彻地理解。

四、在概念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如何设计数学概念教学,如何在概念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并必须解决的问题。下面以 “数列的极限”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概念教学中各个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展示概念背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思维的主动性,表现为学生对数学充满热情,以学习数学为乐趣,在获得知识时有一种惬意的满足感,创设求知情境(观察圆的正n边形的周长ɑn)就成为一条捷径。

2.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时,以敏锐地感知,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由此思彼”的联想,果断、简捷地解决问题(思考n与ɑn的变化趋势)。

3.精确表述概念,培养思维的准确性(数列极限的含义)。思维的准确性是指思维符合逻辑,判断准确,概念清晰。

4.解剖新概念,培养思维的缜密性。思维的缜密性表现在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全面深刻地理解,对数学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能够充分认识(任何数列的极限都存在?)。

5.运用新概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数列极限的严格定义)。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理解能力强,能抓住概念、定理的核心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及使用的条件和范围.在用概念判别命题的真伪时,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在用概念解题时,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6.分析错解成因,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举例说明)。思维的批判是指思维严谨而不疏漏,能准确地辨别和判断,善于觅错、纠错,以批判的眼光观察事物和审视思维的活动。

如何运用概念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篇7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而数学概念一般都具有抽象性的特点。所以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教师中心论,让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概念教学方式,不让学生养成依赖心理,而要以学生为主体,将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化、具体化,引导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学会学习方法,理解并形成概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恰当地引入概念

引入概念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引入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概念。如在教学“直线”这个概念时,教师可采用直观引入,将一根绳子拉紧成一条直线,让学生直观获得“直”的特征,然后将拉紧绳子的两手不断地向两端移动,让学生通过感知获得直线是“无限”的这一特征,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领悟到“直线”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在讲“平均分”这个概念时,让学生把6个苹果分成2份,试试有几种分法。第一种是:一份1个,一份5个;第二种是:一份2个,一份4个;第三种是:一份3个,另一份也是3个,两份同样多。于是得出结论:把6个苹果分成2份,每份一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对这些直接感知的事物,教师应通过实际引入利用直线抽象的方法进行概念教学。在讲循环小数时,教师可通过计算引入概念。先让学生计算10÷3、70÷33,在计算过程中,学生感到这两个除法算式除不尽,可以无限地除下去,同时小数部分是重复出现的,这时学生对循环小数的特征会有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特征,首先认识循环小数的数位是无限的,用省略号“……”表示无限的意思。其次认识循环小数的特点是:“小数部分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这样对这些需要运算推理的概念利用逻辑抽象的方法进行概念教学,从计算引入概念,能激发学生探求新问题的欲望,且过渡自然。通过计算,学生能认识无限循环小数的特征,正确地掌握概念。

二、充分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进数学概念教学,强调通过实际情景使学生体念、感受和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概念引入后,在学生头脑中并未形成概念,在概念引入阶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初步的、肤浅的,或者是不够完整的。因此,一旦引出概念,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弄清概念的来龙去脉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对概念的表达形式,教师还要在实际情景中,引导学生通过逐字逐句的分析、比较,防止相似概念的混淆,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概念。如在讲梯形这一概念的时候,引入概念后,学生对梯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不能只让学生认识标准位置的梯形,这样容易造成思维定势,对学生形成正确概念带来消极影响,于是,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出示一组图形(如图1)。

有的学生误认为只有水平方向或铅垂方向的线段平行时才是梯形。教师可以再出示一组图形(如图2)。这样就能突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一本质属性,排除两角是否相等、平行的两边哪条长、四个内角有无直角等非本质属性的干扰,使学生获得清晰的梯形概念。

又如:在讲除法中的a÷b这个式子的时候,除了让学生会用“a”除以“b”来叙述外,还要求学生用“b除a”、“b去除a、”“a被b除”等叙述,这样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三、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新课程标准理念强调数学概念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许多重要的概念,都要求在现实情景中去理解,恢复‘来源于现实,又扎根于现实’的本来面目……”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后,还需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会在实践中运用概念,要求学生把概念作为判断的基础,进行分析推理,指导他们分析数量关系、解题计算和确定图形的属性等。在实践中运用不仅能使学生形成的概念得以巩固,而且有利于启迪思想,同时也可以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如让每个小学生在课堂上回忆并讨论交流,自己和父母在商场购物时实践运用数学概念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发现的空间和机会;只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经历学习的过程,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历史概念教学 篇8

一、学习历史概念存在的困难

(一) 教科书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编排体例上, 教科书采用模块和专题的编写体例, 将中外历史混合编排, 有很多优点, 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首先, 同类知识过于集中, 不利于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内容跨度大, 高度概括, 增加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最后, 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不清晰, 学生不容易搞清楚历史内容的先后顺序。

(二) 学生存在的困难。

首先, 学生通史的知识背景有一定欠缺。浙江省初、高中采用的教材都是专题式教学模式, 多数学生的历史学科基础是只见专题, 不见体系。其次, 学生相关学科知识存在一定不足。以必修二为例, 这本书主要以经济文明的发展为研究对象, 在课本中出现了很多经济学方面的专有名词、术语, 学生欠缺相关的知识背景, 教师要适当进行解释。

(三) 教师存在的困难。

首先, 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不足, 教材的容量很大, 难度也深, 教师在有些问题上囿于学识所限, 需要一边教一边学。例如:对人文主义的理解, 对宋明理学的掌握;其次, 教师对学情的把握程度有限。课程的设计具有持续性和有序性, 教师应当考虑学生当前的学习如何与其前、后阶段相联系。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的程度进行课程的诠释和历史概念的解读。

二、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处理方案

从教学实践看, 教师在备课时主要把精力放在对教材的解读上。我认为备课时可以更多考虑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课程的诠释和历史概念的解读。在“备学生”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比较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

历史概念的种类很多, 根据教学实际, 我主要对两种概念的解读进行了分析与尝试。

(一) 对于学术性强, 课本又缺乏相关知识背景介绍的历史概念,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教材内容出发, 通过寻找相关史实、归纳内在规律、提炼概括总结三个步骤进行分析, 整个过程主要由学生自主参与、自我归纳, 教师做一定指导。

例如: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这三个历史概念, 学生本来理解起来就疑云重重, 课本又较缺乏相关背景知识, 如果展开分析, 教师就需要进行大量补充说明。而且即便如此, 学生可能还会陷入新的概念的分析理解的过程中, 老问题没解决, 新问题又出现, 问题可能会复杂化。结合这一问题, 这里对学生自主分析的步骤进行如下分解。

首先, 请学生在教材上分别找到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这三个概念相关的章节。“垄断资本主义”一词出现在必修二专题六“导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一句中;而“垄断”及“垄断组织”则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词出现在必修二专题六第二课《罗斯福新政》的“渡过难关”一目的“真正使美国彻底摆脱这场危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爆发后, 美国经济被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中,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一句中。在必修二专题六的第三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第一目“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详细阐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巩固和发展的原因、表现、与西欧相比的特点及其实质。“国家资本主义”一词出现在必修二专题七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的第三目“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中。

其次, 理清概念的基本要素:历史时期、相关国家、国家类型、相关历史事件或现象。“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关系密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罗斯福新政、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关系密切;“国家资本主义”与新经济政策、苏俄、社会主义国家有一定关系。

再次, 让学生寻找出概念与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基本得出这样的一些认识, 也许是不成熟的或者是科学性不强的, 但是教师可以在学生解读中发现存在的知识误区或误解。例如:学生基本可以得到以下初步的认识:垄断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产生的, 资本与生产高度集中形成垄断, 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帝国主义, 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结果;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罗斯福新政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的一条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有效途径。国家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苏俄而言是在维护公有制的前提下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探索性措施。

最后, 借助书籍了解专业解释以便形成正确认识。

这个分析的过程只是让学生初步区别概念的内涵, 不做更深入的分析。从中学生认知发展需要来看, 类似这样的历史概念浅尝辄止即可, 只要区别清楚使用的范围和背景, 对应清楚相关的历史史实就够了, 太多太深的分析和说明会加重学生的理解负担。

(二) 对于关联众多历史事件的核心历史概念的解释,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本发掘教材史实要点, 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概念要点, 并注重建立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例如:在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中, 课标明确要求学生掌握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在授课时, 教师可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四个历史事件与世界市场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上, 而忽略了学生甚至不太清楚世界市场。教材并没有解释什么是世界市场, 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的逻辑关系建立相对困难, 教和学脱节。我就曾经听过的《工业革命是如何催生世界市场形成的?》这节课进行尝试。这节课要讲清两个历史概念, 一个是工业革命, 一个是世界市场, 并在此基础之上重点让学生理解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首先, 教师请学生回顾: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与掠夺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怎样的影响?进而设问:工业革命是如何催生世界市场形成的?在学生不知如何着手解决问题时, 教师以课本为依据, 摘录相关史实罗列, 让学生理清工业革命中的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罗列的相关史实如下: (1) 海外殖民扩张; (2) 圈地运动; (3) 手工工场的发展; (4)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5) 纺织技术革新; (6) 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 (7) 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确立; (8) 瓦特改良的联动式蒸汽机; (9) 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交通运输方面的革命; (10)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11)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12) 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13) 第三产业的发展; (14) 部分人群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15) 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16) 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选取的史实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 充分利用了文本资源。在引导学生理清事件与事件之间内在逻辑关系时做以下设问: (1) 将以下历史现象分类; (2) 标注类别及历史现象彼此的关系; (3) 总结工业革命的概念。设问紧紧围绕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展开, 学生在这个分析过程中明确了工业革命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对工业革命的概况也就清楚了, 实现了对工业革命这个概念的理解。在理解工业革命的基础上, 解决“工业革命如何催生世界市场”和理解“世界市场”就容易多了。

其次, 为便于学生建立起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于课本未作详细说明但又在课本中若隐若现的“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 教师进行补充性说明。所做说明如下: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有 (1) 市场空间:遍布世界, 联系紧密; (2) 贸易总额:急剧增加, 持续发展; (3) 商品结构:西方商品, 东方原料; (4) 贸易制度:自由主义, 确立准则。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工业革命是怎样让世界市场的四大特征具备的?学生在理解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可以较容易地归纳出如下要点: (1) 通过殖民扩张和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使特征一具备; (2) 通过提升技术含量, 增强产品竞争力使特征二具备; (3) 通过机器生产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使特征三具备; (4) 通过经济思想引领与政府政策推动使特征四具备。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从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出发, 从教材基本史实出发, 由浅入深, 又深入浅出地解决了多个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仅理清了历史概念, 而且理顺了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进行概念教学 篇9

一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

高中数学教学历来都十分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 但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造成了概念教学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用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论来审视传统的数学概念教学, 能发现其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1. 成功之处

传统的概念教学着重从数学概念的内容出发, 着力从两方面讲解和剖析数学概念: (1) 讲清数学概念的内涵, 即它们的数学内容和意义; (2) 强调数学概念的应用, 即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这样的教学严谨扎实, 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人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积累的大量知识, 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 进而运用所学知识。

2. 不足之处

对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重视不够, 直接扼杀了学生的探究创造能力, 形成了机械记忆运用的模式。老师注重的是知识的历史传承, 压缩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 新授课教学“重结果”的情况非常严重, 很多教师在引入概念时没有让学生对其必要性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而是直接给出数学概念, 致使一部分学生只是死记概念的内容而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实质, 导致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成为空中楼阁, 题海战术成为他们学习数学的“捷径”。如此靠课后的练习再来探索概念的本质, 有点本末倒置。

二新课标下数学概念教学的建议

1. 概念的形成

第一, 引导学生体验并感悟概念的内涵, 数学上的每个概念都是人类知识的结晶, 铭刻着人类思维发展的烙印, 如果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的同时, 能把浓缩在其中的思维历程充分“还原”“稀释”, 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去重演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从中发现、体验、掌握形成概念的方法和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 那就等于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思维宝库的金钥匙, 从而把数学概念的教学作为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第二, 重视概念中的重要字词准确、简洁呈现数学概念的内容, 让学生充分认识概念的简洁和严谨, 培养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准确性,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 在寻找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给出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需要掌握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新旧概念有差别但是也有联系, 让学生自己寻求其中的差别在对比中学习新知, 复习旧知掌握新概念。

2. 概念的巩固和运用

概念的巩固和运用。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一般应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逐步加深的教学方法: (1) 初步直接运用。直接运用概念, 一般在新课中即可进行。 (2) 逐步提高的应用。如概念的延伸、公式的变形等, 可以在习题课中进行。 (3) 与其他知识的交叉、整合。此步骤难度较大, 可以在复习课中进行。

3. 概念教学应由“讲授型”向“探索型”转变

传统概念教学注重讲授, 把课本上一些需要学习的概念稍加分析, 然后无论学生是否理解先背下再说。以前教师经常说的是:先记下然后通过做题慢慢理解。传统概念教学对于教学的重点不清, 如一节概念课45分钟教师只用20%的时间讲述概念, 而用80%的时间来做题, 题海战术成为学习数学概念的法宝, 靠课后的练习再来探索概念的本质, 有点本末倒置。

现代概念教学应注重向“探索型”转变, 教学过程应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或生活常识作为新概念的“生长点”, 将所要学习的概念还原到学生已有的认识上,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逐步探索初概念的形成过程以致最后得出概念, 这一点不但让学生掌握了显性知识——概念, 同时也获得了隐性知识——思维。

4. 概念教学应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传统概念教学的课堂一般都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 教师眉飞色舞地一股脑儿倾授给学生,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理解, 而对于学生对概念的不同想法和认识一概不理, 或给予他们这样的答复:这个概念都成型几百年了, 一定没有错误, 不同的理解都是不对的, 按照老师讲的记住会做题就可以了。确实这样的教学节省了很多功夫和时间, 也培养了大批会做典型题的高手, 但是一遇到新背景的开放性题目, 很多学生就不知所措了, 教学不单单是概念教学, 其他教学也是一样,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 才能暴露学生在概念学习中的困难。在进行交流时, 教师不仅应关注已有共识的回答, 也要注意同学中发出的所谓不和谐音符。因为有了不和谐才有碰撞, 才有更深入地探讨, 才能得出最正确的结论, 所以概念教学不要对问题轻易下结论。

总之, 新时代对于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教育工作者, 也应顺应时代的要求改变教学模式, 与时俱进。

摘要:数学概念课的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搞好新课标下数学概念课的教学呢?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概念的形式;概念的巩固和运用;概念教学应有“讲授型”向“探索型”转变;概念教学应有“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数学概念

参考文献

进行概念教学 篇10

一、几何概念教学概述

概念教学是小学几何教学活动有序展开的基础,如果概念理解不透彻,在辨别非标准图形等方面将会犯迷糊,进而不利于解决几何问题。数学概念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概念的学习就是学好定义,而有的教师则认为定义的学习只是数学概念学习的一部分,概念的学习还包括性质、判定、区别、发展和演变等,也就是由定义而延伸的知识点。

这两种不同的认识造就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第一种就是死记硬背概念,第二种则不只是熟记数学概念,还有结合其他形式来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概念,将概念具体化,然后分析概念的发展和变化,通过不同的方式使得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当然,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无疑后者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概念教学不能只是生搬硬套地要求学生熟记数学概念,而是通过形象的讲解和直观图形的结合来进行概念教学。这样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才能透过概念看到本质,学会使用几何概念解决数学问题。

二、几何概念教学现状

1. 教学脱离生活

几何概念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现在大多数的课堂教学都脱离了实际生活,将几何概念架空,使得学生们有种几何图形高高在上、触不可及的感觉。小学生在数学概念的认知上,自身能力就不是很强,空间想象能力也不能够达到,尤其是对抽象的概念。

2. 概念理解不清

很多教师忽视对定义的教学,在课堂上只是一笔带过,让学生们死记硬背这些概念,而不是逐字逐句地为学生们讲解、分析,这样即使学生们记住了概念,但是却不是透彻地理解了概念,可能会对不同的概念产生混淆。

3. 生活术语和几何概念混淆

很多时候数学学习中,很多学生容易受生活中常见的具体几何实体的影响,然后思维被约束,不能进行发散性的思维,产生局限。

4. 语言和图形转换困难

有很多学生概念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不能和实际的几何图形相联系起来,这就是存在语言和图形间互译困难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这方面的指导。将语言和图形分离开来,单独地去阐述,造成学生在口述知识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欠缺。

三、如何在变化发展中进行几何概念教学

1. 教学联系实际生活

小学几何概念教学中,很多常见的概念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实例,因此教师要注重这方面的挖掘,使学生能从具体实例中去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2. 建立数学模型

图形和数学模型是最直观反映几何概念的方式,所以在概念教学中,要注重对图形和数学模型的使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单单用这些图形和模型去证明某个概念的存在,而是要借助这个图形或者模型来对这个概念进行分析,找出其特征,然后对抽象的概念进行具体的概括,进行知识的延伸,从而加深学生们对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了解概念的适用范围。

3. 多举例进行分析

在几何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使用不同的感官去感知感念,不仅要听教师的讲解,还要通过阅读文字和符号去加深印象,通过实际操作而进行巩固,最后才能对概念的特点熟悉,从而将所有感知到的信息进行汇总,然后产生对概念的初步印象。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较为简单,在概念的讲解过程中,要列举一些直观形象的材料进行辅助教学,使他们能够联想到自己已经认知的事物的性质,进而更好地去理解概念。提供多个例子进行分析,使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比较来找出不同几何概念之间的共性,进而让其去理解不同的概念。

4. 构建几何概念结构网络

各个几何概念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它们之间的逻辑从属关系,进而构建几何概念结构网络,区分它们之间的不同,更利于以后的学习,充分发掘各个几何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性,使学生养成通过概念的联系来判断图形性质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参加更多的自主和实践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教师在变化发展中进行概念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透彻地掌握概念的本质,更应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几何概念,学会全面地、发展地、联系地去解决以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摘要:如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几何概念教学要在变化发展中合理展开,进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本文分析了几何概念教学的现状,并列举了相应的措施,指导几何概念教学在变化发展中进行。

怎样进行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理解掌握;创新求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19-01

随着教育的改革新课标下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数学教学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教师把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解题上面,教师为了让学生可以考更高的分数,可以圆大学的梦想,在解题、做题、讲题上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学生们都沉浸在题海中无法自拔,找不到方向,摸不到海底。使数学概念与解题思路完全变成了两个独立的个体。很多学生对数学概念不清不楚不能深刻达到理解数学概念背后的真正的含义,到最后就没有办法去运用数学概念,那么数学成绩就会有所影响。数学题型千变万化最终还是书本上那几个例题的变形,而例题就是根据概念编写的。所以想要快速准确的学好数学就要追根溯源把概念弄清楚。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数学的概念教学呢?下面就来跟大家讨论一下。

一、提高书写概念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让学生充分重视数学概念的重要性

邹韬奋说:“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所以要学生认识到数学概念的重要性,那么在学生心理自然就会对数学概念格外的上心自然自觉性就会被激发出来,那么理解起来就会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的建立各种数学概念的过程”。可见数学概念在数学的学科中地位很高,在学生刚进入初中后教师在新生第一课上让学生适应初中的生活与学习的同时也会给中学生讲解一些学习的方法,那么在这里就可以强调数学的重要性,强调数学概念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在刚进入初中后数学不比小学数学那么简单,而是逐渐接触函数,等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那么就单单是函数就有好几种,学生想要学好函数这一块就要充分理解各种函数的定义和概念。我们不能只为了解算数学题就只注重公式的记忆而忽视了数学的源头概念的学习与理解。

二、遵守客观规律,教学过成不能一蹴而就懂得循序渐进

在同一个年龄中一个班的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的接受能力都不同,教师要因材施教,发现学生的差异性,分层次、分强度教学。在班级中教师要对不同性格和不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对策。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内心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就是数学概念的理解不是一步到位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水平都在不断的发展中,而教学就是为了不断来开发学生的大脑,不断刷新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不可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视了质量。数学的概念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文字性描写,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给学生讲解数学概念的内在思想。比如直接讲解,或者举反例,说明怎样就是不对的就违反了数学概念。要在学生心中树立一种时刻谨记数学概念的思维模式,或者可以先记忆下来在日后逐渐的解题过程中逐渐明白数学概念的意思,那样不仅加深了学习的印象更加巩固了学习的兴趣。

三、注重教学过程的连贯,加强数学的内在联系抓住根本

我们数学教师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听课,你走一会神可能就会错过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错过了那么这节课你就听不懂了,更别说少上一节课了。学生经常以为教师是在危言耸听,为了提高他们的课堂注意力而故意这么夸大其词的。其实不然,数学的逻辑性很强的同时连贯性也很强。它就像一条铁链,每一个知识点都环环相扣。知识点之间的紧密链接才组成了铁链的坚实。所以在很浅方法的联系下,数学的概念内在联系必然会十分紧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建立数学概念体系。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在学生的脑海中应该达到想起一个数学概念就可以根据内在联系而“牵连”出其他的概念,形成一个完整的数学概念体系。而有一些相近的数学概念就要加以区分,进行多方位的比较,来概括他们的相似处和不同处,剖析他们的内在联系和外在不同,让学生加以区分,别混淆视听弄错了方向。并且找出混淆的原因,是记忆的时候没有记忆清楚,还是知识点的理解不够到位,再在相应的短板地方加强巩固。数学的思维是可以融会贯通的,数学的思想可以从这一章中学到后运用到另一章中,要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通过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灵活变通,从而达到掌握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更是这样,教师要做的就是把数学的思想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和内在,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那样死记硬背填鸭式教学,这里着重理解运用,加强变通,让学生全方面的掌握数学概念全面提高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卫雪英 浅谈数学概念教学[J];科学教育;2001年02期

进行概念教学 篇12

而人工智能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促使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 在信息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独特的知识发现方案。常用于支持学习者主动学习的数据挖掘技术方法和工具有:人工神经网络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遗传算法 (Genetic Algorithms) 、决策树方法 (Decision Trees) 、文本分析工具 (Intelligent Miner for Text) 和概念图 (Concept Map) 自动生成工具等。

概念图是一个基于学习理论的教学工具, 它可以将普通的学习内容转换为一个适合学习的逻辑模式。它用可视的图表来表现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能有效地应用在学习者对知识概念的学习中, 它适合于建构主义提出的“学习者建构他们自己的概念理解”。通过概念图工具学习者可以学习与主题相关的所有概念及内容, 节省了收集教学信息的时间, 提高了学习效率。[1]

一、概念图的制作及其教育应用

(一) 常用概念图创作工具及优缺点

概念图可以采用徒手方式绘制 (例如:粉笔, 黑板, 纸和笔等) , 也可以使用通常的办公软件绘制 (例如:Office, Word, wps等) 。针对概念图的特点, 人们开发了多种专用的概念图制作工具软件。主要包括:

1. Inspiration

Inspiration是Inspiration软件公司开发的一种专用概念构图软件, 现已发展到Inspiration 8版本。它提供两种工作环境:图表形式和大纲形式。图表形式利于显示各要点之间的联系;大纲形式利于组织书写文件的要点。使用者可借助这个软件制作出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有动感的各类型、不同层次的思维导图;也可借助这个软件组织文字内容, 拟写内容大纲。通过视觉上的刺激, 可以让使用者更清楚要点之间的联系, 使思维活动更活跃, 思路更清晰, 较之文字段落更能促进学习及记忆。

2. MindManager

MindManager是由Mindjet公司开发的功能强大的概念构图软件。MindManager运用形象思维方法, 使信息同时刺激大脑两个半球, 其编辑界面使得用户可以通过“形象速记法”创建并相互交流各种想法和信息。它设计了一个与人的思考方式一致的自然、直接的工作环境, 因此能够减少时间、精力, 减轻压力,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它简明、直观, 弹性伸缩的界面、合理的流水线式交流沟通方式和特别的创新灵感触发机制, 对于捕捉、组织和构成一些想法是十分必要的, 它还结合了Microsoft Office, 帮助用户快速将结果转化为普通的格式。

3. CmapTool

CmapTool是西佛罗里达大学人类和机器认知研究所开发的一种共享概念构图软件。CmapTool的优点:构图方便, 可在概念图中插入图片和超链接, 提供网络合作概念构图的功能。既可以将概念图存在自己的计算机中, 也可以将概念图上传至指定的服务器, 形成丰富的概念图资源库。缺点:从概念构图教学来看, CmapTool只提供概念构图功能, 不能全面支持概念构图的教学活动。

4. Decision Explorer

Decision Explorer是Banxia公司开发的一种专用概念构图软件。Decision Explorer的优点:构图灵活, 提供概念图的放大与缩小、树型概念图和层次性概念图的自动转换、概念图模板设置功能。提供概念图的多种视图。具有概念图分析功能, 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列出概念图的节点、链接等。提供概念图转换功能, 可自动生成供进一步分析的文件。可生成XML文件, 易于交流。缺点:不能制作多媒体概念图, 使用较复杂。从概念图教学来看, 不提供教学系统的功能。

5. CoCoMap

CoCoMap是台湾台南师范学院信息教育研究所开发的网络概念构图系统, 它是人们开发概念构图教学系统的一次尝试。目前, 这个系统仍在开发之中。CoCoMap的优点:一种基于Web的应用。支持个人构图和小组构图。具备一定的教学系统功能, 如:支持教师设计概念构图活动, 根据Novak算法对概念图进行评价, 实现概念构图过程的重放。缺点:构图不太灵活, 操作较复杂。作为一个教学系统, 其功能仍不够完善, 如:概念图的评价方式单一, 缺乏对概念构图活动的管理等。

6. Concept Connector

Concept Connector是密西根州立大学开发的一种用于课堂教学的概念构图系统, 这个系统仍处于进一步的开发过程中。优点:一种基于Web的应用。支持个人构图和小组构图。具有较完备的概念图评价功能。除根据Novak算法给出客观评价信息外, 教师可以对概念图进行手工批改, 概念图的评价信息还可以导出成EXCEL文件格式, 方便进一步的分析。提供查看专家概念图的功能。强调概念图资源库的建设。缺点:构图不太灵活, 操作较复杂。作为一个教学系统, 其功能仍不够完善, 缺少学习活动设计模块和学习指导模块。

除上述专用的概念构图系统外, 其它许多软件也可用于制作概念图, 如Authorware、Word、画笔、Netmeeting中的共享白板等。[2]

(二) 概念图的制作步骤

概念图的制作没有严格的程序规范, 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制作概念图, 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1. 列出中心主题 (核心概念) 。并用这个中心主题作引导, 找出与之相关的概念, 并罗列出来。

2. 将列出的主题排序。把最一般、最抽象和最具涵盖性的概念放在最高位置。

3. 寻找概念图不同部分之间交叉连线的联结, 并标明连接线, 在连接线上写上合适的连接词。连接词必须清晰表达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使之成为简单、有效的命题, 由连接制造意义。

4. 把说明概念的具体例子写在概念旁。

5. 重新整理和修正概念图的结构。

对同一组概念可以画出许多不同形式的概念图。所以, 概念图的画法不是一种。随着对概念之间关系理解的变化, 概念图也会发生变化。

(三) 概念图的教学应用

概念图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各个领域内都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 它的教学应用主要在下列六个方面。

1. 用于作为创作的工具

画一幅概念图好比经历一次头脑风暴。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想法顺利地写下来时, 想法会变得更加清晰, 头脑也会接受新想法。这些新的想法可能与已经写下来的想法有联系, 而且会引发新的念头。[3]

2. 用于设计复杂的结构

概念图是一个用以设计超媒体或网站的超文本设计工具和建模工具, 有两个潜在的作用:一是在制作设计图和建立计划时作为设计工具;二是作为一个超媒体环境, 即概念图可以成为集中各种观点的环境系统。

3. 作为教学评价的工具

概念图可以作为教师的评价工具。学生画的概念图表达了他们对概念正确或错误的理解, 有助于教师诊断被学生误解的概念。概念图还用于决定学习者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对知识理解的水平、深度和知识的相互联系程度。

4. 作为学习的工具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 要记住知识, 并懂得意义, 那么, 新知识就应该与现有的知识结构整合。概念图可以将整合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 并使学习者看到概念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在学习中使用概念图的学生, 在较长一点时间以后, 其知识的保持超过不用概念图的学生。

5. 用于交流复杂的观点

一个人制作的概念图代表了一种组织信息或思想的方法。它是可以被其他人共享的东西。一组人制作的概念图代表了集体的思想。无论哪一种情况, 概念图可用作人们讨论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的交流的工具。他们可以设法赞同一个共同的结构, 以此作为下一步行动的基础。[4]

6. 概念图是知识组织的工具

概念图的构建过程即是知识创新的过程, 利用概念图可以沉淀隐性知识。而概念图的构建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可以将学习中涉及到的资源链接到概念图, 实现知识结构与相关资源的整合;同时, 概念图表示的知识结构遵循人类的认知和学习过程, 因此可以利用概念图导航人们检索所需知识。也就是说, 我们还可以利用概念图聚合显性知识。

二、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信息收集与组织的范式构建

由于教学信息的不确定性和隐含性以及教学信息收集与组织的复杂性, 经过研究和探讨, 我们提出了下面这个范式, 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到, 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信息收集与组织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中心主题。确定要利用概念图理解的问题焦点、知识或概念, 这个中心主题在知识点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和在对知识点更加深刻的理解之后, 是可以不断地修改的。最初, 只需要给出一个知识的起点即可。

2.经过连续的头脑风暴, 列举出与中心主题相关联的知识点, 作为节点概念, 由这些节点概念引发出的相关概念也可以罗列出来, 这些概念的概括程度在此不必区分。

3.找出步骤2的节点概念中上位和下位的概念, 按照层级排列, 然后进行意义挖掘。在拣选最高层概念时可能会遇上困难, 反思中心主题的引导方向可以帮助概念排序。

4.将有相关的概念交叉连接, 形成概念图, 并按照意义相关标明关系, 形成最初的概念图。当大量相关的概念连接起来并形成层次后, 可以看到对应某一知识、命题、中心主题的意义架构。

5.根据生成的概念图对知识进行评价。评价概念图的量规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 其中, 诺瓦克和Gowin (1984) 以及Wallace和Mintzes等人确定的六个标准设计的一个评分表作为评价工具, 是概括性较强的整体分析评分的方法, 教师也比较容易接受。我们也选择以此作为评价的量规, 考虑到区分度的问题, 评分一般按4 (最完全、有效) ——0 (缺失或无效) 五个等级记分。六条标准及其定义是:

(1) 命题:在概念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

(2) 层级:最高层的概念分解成若干有效的层级, 从最一般到最具体。

(3) 分支:从最高层的概念分解出最概括的概念或下一层概念。

(4) 交叉连接:不同分支中的下一层概念之间的联结整合是有效的、有意义和重要的。

(5) 例子:最能区别次一级的概念。

(6) 概念化程度:理解最高层概念和与之相连接的次级概念的程度。

6.反思和修改贯穿各个环节, 最终形成需要的概念图。在该范式中既融入了概念图的制作方法, 又体现了通过意义挖掘所产生的意义联结。在形成概念图以后对所确定的主题形成一个批判性的评价, 在此之后依据对各个概念的理解程度和从交叉连接中所挖掘到的新的概念意义, 对我们所做的概念图进行反思和修正。

三、总结

网络的发展使世界变成村落, 使学习资源变得极为丰富, 如何在浩渺的信息世界中有效的学习, 知识高度浓缩和结构化的概念图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参考的模式 (如:在网络教育中, 使用概念图导航模式) 。本文通过对概念图在教学信息挖掘中应用的探讨, 提出了一个应用范式, 对今后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本文仅仅限于对概念图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作了简单的介绍, 研究成果也只局限在教学应用方面, 当然概念图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也为我们在传统教育中使用概念图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对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的改革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琴珠.计算机辅助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65-167.

[2]国外概念图制作工具的分析[EB/OL].http://www.sherc.net/sherc/application/31.jsp, 2008-06-11.

上一篇:自我劳动能力下一篇:血清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