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游泳教学

2024-06-14

进行游泳教学(共7篇)

进行游泳教学 篇1

前言

游泳是国家《全民健身计划》中倡导推广的主要健身项目。游泳对促进人体健康, 发展形体健美的功效是不言而喻的。在提倡终身体育的今天, 学会游泳将会一生受益。然而在大学体育教学中, 游泳是各个专项中最落后、困难最多、也是最不乐观的项目。而学生不会游泳的比例之高又与其受到喜爱的程度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 高校游泳教学必须从只传授游泳的竞技技术转变为传授游泳的健身知识, 要合理引导、积极培养学生对学习游泳的强烈兴趣和积极态度, 提高学生游泳健身的习惯和能力, 鼓励学生不仅把游泳看成是大学体育的一门课程, 而且选择为自己终身锻炼的运动项目[1] 。而今,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刮起了推广“俱乐部制”的风尚, 一时间各个项目的俱乐部纷纷成立。在游泳教学中, 从前不被看好的仰泳和蝶泳, 出现了一个发展的转折点。仰泳教学能否在选修课 (俱乐部) 中作为第一种教授的泳姿, 再次成为了焦点。

1高校游泳选修课的现状

1.1 适合教学的场馆少, 环境不适合教学的多

仅以我省的普通高校为例, 仍旧不能做到一校一馆全年开放。有的学校还是以“游泳池, 夏天开, 只做陆上课的补充”为原则, 对游泳课重视不足。有游泳馆的学校, 大多有使用成本的困境, 上课同时对外开放。这种“教学与经营”同时进行的思想, 严重影响了游泳教学, 并在根本上影响了游泳馆的设计思路。有的学校为了承接比赛, 建设标准泳池, 再用技术手段改造, 设置池底垫层解决问题, 但是池底垫层下的清污问题总是困扰管理者, 造成泳池水质总不能达标。然而大部分学校的教学池偏小, 池岸设计不利于教学, 是更大的问题。

1.2 教师的素质堪忧

开设游泳课的学校, 游泳教师明显不足, 使得游泳教学班总是最少的。个别学校将游泳课作为普通选修课, 对教师把关不严, 任何经过短期培训的体育教师都来教游泳, 没有游泳教练员资质的一样上课, 游泳课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1.3 教学理念的偏差, 考评存在量化差异

教师的资质不高, 造成了教学大纲制定上的偏斜。教不了, 就从根本上降低教学要求。另外, 游泳教学中有很多不负责的教师, 图省事为自己方便, 将游泳变成了“能漂就行, 划两下就算”的课程。很多学生反映游泳课是最好混的课, 老师都不下水, 光在岸上比画几下, 只要不缺课就能过。这真是游泳课的悲哀。另外, 考评的量化指标对于体育课是一大考验, 很多项目是不能用数字化来考评的,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大学中其他新开的专业 (例如艺术类、设计类) 。对于游泳项目也如此, 游25米的肯定比游20米的分数要高吗?这同样影响了游泳教学的推进。

1.4 学生的差异较大, 教学分层次难度大

在“80后”学生中, 在小学阶段就学习了很多技能的大有人在。会游泳的学生越来越多, 越是大城市的考生比例越大。然而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同样存在, 不会游泳的学生中, 来自小城市、内陆城市、北方城市的比例很大。会游泳的学生想学更多的姿势, 想游得更快, 选游泳课的人很多;不会游泳的学生更不想错过学会游泳的机会, 选游泳课的人更多。对于这两类同时出现在一个班中的两个群体, 一套教学进度教学肯定是不合适的。然而传统的教学式分班又不能解决问题。

2仰泳教学的可行性

2.1 排除错误认识, 打破程式化思路

传统的以蛙泳或者爬泳作为游泳者的第一个泳姿, 在实际教学中产生了很多弊端。蛙泳腿的技术很关键又很复杂, 因此占用了相当多的课时, 学生容易在前期蛙泳腿集中教学里失去兴趣, 产生对蛙泳的畏难情绪。教师的责任心在这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旦遇到不负责任的教师, 学生的蛙泳技术就会“夹生”, 对后期的臂腿配合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爬泳对学生的臂力和肩部的柔韧性有双重的要求, 学生大部分从高中开始就停止了体育课的学习, 显然对这种要求很难快速适应、达到标准。这就是为什么爬泳好教不好游的根源。

基于以上的不利因素, 即使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 有针对性地教女生蛙泳、男生爬泳 (实际教学中, 没有多少区别。男生学爬泳蛙泳都一样, 女生臂力小学爬泳难些、蛙泳较易) , 也不能避免学会的学生比例较低的问题。

而游泳的传统教学中, 学习了爬泳后, 才学习仰泳, 很多基层教材都是这样编写的。教师、尤其是非游泳专业的教师, 对仰泳了解也不多, 在我国仰泳运动员也少, 造成了先学蛙泳、再学爬泳、兼学仰泳、基本不教蝶泳的程式化思维。

2.2 掌握关键点, 仰泳其实很简单

(1) 练习打腿前先练仰浮。

将身体仰卧在水面上成一条直线, 下颏略收, 眼睛看脚端的斜上方, 四肢自然放在水中, 如有下沉可以微动四肢调整身体位置。做到“微收腹、稍挺腰、颈放松、收下颌、绝对不要仰卧起”, 在平静的池中是不会呛水的。

(2) 打腿关键保平衡。

仰泳是以髋关节为支撑点大腿带小腿踢水。髋关节除在与水面保持平行状态, 还必须与身体保持平行。仰泳腿部动作要求脚尖绷直, 以髋关节为支撑点, 大腿带小腿向后上方交叉踢水。直腿下压, 屈腿上提, 两脚尖之间距离为40厘米~45厘米。

在练习仰泳腿时一般会出现髋关节上挺或下沉 (屈髋) 、小腿屈膝主动打水大腿被动跟随、踢水幅度过大过小三大问题。只要坚持以保持平衡不呛水, 小幅打水不求快先求稳, 在多次练习后注意提高打水效率, 加上岸上打腿辅助练习, 这三大问题不难克服。

(3) 划臂先辅助后主动。

划臂练习先从加强肩的灵活性开始, 从小幅度划臂开始。划臂从辅助推进慢慢过渡到主要推进动力。不可操之过急, 强加要求, 求全责备。

(4) 爬泳腿是重要的辅助练习。

面向下, 闭气的爬泳腿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初期练习, 即使仰泳教学到了后期, 也应加强爬泳腿练习。

2.3 游泳课教学培养目标的变化

从竞技的角度来审视游泳教学, 重点必然是放在爆发力和速度上, 这也是目前高校游泳教学的一个理想目标。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游泳是为了健身和自救。有氧呼吸的耐力训练明显比无氧呼吸的爆发力训练更具有健身意义, 游泳距离的长短也明显比速度的快慢更具生存意义。游泳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作为一个健身运动都属于一种有氧运动。除仰泳外的三种泳式都是俯卧在水中, 低头在水中时可以作憋气或呼气, 抬头时吸气。仰泳时, 由于身体是仰卧在水中, 所以在克服了呼吸时呛水的问题后, 仰泳是最容易坚持的有氧游泳姿势。即使累了, 也可以较慢速度游仰泳。这一点很符合当下的体育教学培养目标。

3以俱乐部形式保证新的教学

3.1 全面实施分层次教学

大学阶段的学生, 在学习游泳的兴趣、起始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远远大于他们在其他体育项目和文化知识水平方面的差异。因此, 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力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 并主要根据学生在水中的实际活动能力,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分出教学层次。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不怕水、悟性高、掌握动作快的学生;第二层次是不怕水、但掌握动作慢, 身体协调能力差, 做动作紧张、僵硬的学生;第三层次是怕水, 心理紧张, 在水中不敢做任何动作的学生。这种分层次教学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和个别辅导,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实践看,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可以提高游泳的教学质量[2] 。在不能开展俱乐部形式的体育课的高校, 全面分层次进行游泳教学是提高游泳教学质量的前提。

3.2 全面采用俱乐部制教学

(1) 游泳是体育教学中学生水平差异最大的一项课程, 只有俱乐部模式才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愿望、兴趣和技术水平自由选择游泳课程和教师, 达到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最大的和谐。

(2) 游泳也是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能力差异最大的一项课程, 只有俱乐部模式才能让不同教学能力的教师分类执教, 对学生因材施教, 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各自的教学能力。

3.3 俱乐部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

游泳俱乐部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 设立初级、中级、高级或更细化的课程, 以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不同起点的需求。各种课程在每学期开学前详细公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和执教教师, 供学生比较选择。

3.4 升降级不作时间限制, 考核采用动态和差别标准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 因水平提高或跟不上进度, 经教师同意可以随时转换课程, 这种调节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有效的学习。同时课程考核采用动态和差别标准, 不同课程和不同起点, 学生经过努力都可能达到优良[3] 。

结论

仰泳教学作为从前很少触及的游泳教学姿势, 在新的以俱乐部形式为主的新教学形式保障下, 必然能焕发其优势, 将游泳教学带入一个新的局面。另外, 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的仰泳人才的培养, 只有更多的人会游仰泳, 继而研究仰泳, 我国的游泳事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在下两届奥运会上仰泳项目才会有更多的突破。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陈立新, 张立明.高校游泳普修课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构想[J].游泳, 2002, (3) :27.

[2]尹继成, 妄衍益.高校游泳教学的滑坡现象及其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 2006, (2) :61-62.

[3]苗鹏.高校游泳教学的内容方法及其模式的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 2007, (5) :112-113.

关于在我国进行游泳推广的探讨 篇2

1.1 游泳运动的推广减少了全民医疗费用的支出

中国在人均医疗费用的支出这方面已经由1990年的14.15元上升到2012年的512元, 这26年增加了30倍。国家财政对国民医疗的巨大的投入, 让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游泳运动的推广, 民众在游泳运动中身体素质的增强, 体魄强健, 身体少有病痛, 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费用就会大幅削减, 国家财政对于投入社会其他福利的事业就会相应增加。

1.2 体育产业的创税

体育产业具有一定的连锁反应:体育人口增加, 带动相关体育用品的销售增加, 商家获取利润增加, 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政府税收增加, 经济得到发展。

游泳运动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游泳人口的增加, 而泳衣、泳帽、泳镜、浮板、泳圈等相关游泳用品的产销增加。

1.3 体育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

人们对健身娱乐、竞技体育消费需求的旺盛, 企业纷纷增加对体育产业的投入, 内需扩大, 经济增长, 就业岗位就相应的增加。很简单的道理:每年参与游泳活动的人口增多, 只有适当增加游泳场所的工作岗位才能方便社区游泳场所的运作。比如:救生员人数的增加, 体育产品销售员人数的增加。

2 影响游泳竞技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因

2.1 游泳运动员成才效率低

竞技运动成才效益低成为制约着游泳竞技水平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有数据显示, 一个世界级游泳运动员的培养大约需要2000名后备运动员的投入, 这种高淘汰率的发展模式, 大幅度降低了人们对竞技游泳的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 影响了后备力量源源不断输入, 影响游泳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2.2 运动员退役后就业难以保障

中国并不算是游泳强国, 中国很少有运动员能成为明星级别的游泳运动员, 而只有少部分在成为世界级的游泳运动员之后在退役时才会得到政府的一部分保障, 而那些没有获得世界冠军的选手也在退役之后就缺乏生活保障。由于从小常年的运动训练, 文化知识学习的耽误, 没有学历, 除了专项技术之外别无其他技能的掌握, 运动员退役之后就业难, 影响了大众对游泳运动参与和投入的积极性, 成为游泳后备人才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3 推广游泳可以丰富人们文化生活

3.1 游泳是夏季人们普遍热衷的运动方式之一

游泳可以帮助身体散热, 使人觉得凉快、舒服, 是一项娱乐性极强的活动。游泳能增强心肌功能, 增强抵抗力, 减肥, 健美塑形。冬泳更是被誉为防百病的保健运动。游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流传范围很广, 关于游泳的记载始于5000年前, 无论是人们在大自然中与水斗争中还是日常生产生活的渔猎活动中, 在军事操练中、在市民娱乐活动中, 各种民间表演竞赛中, 都有一定形式的表现, 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现如今游泳运动是人们常见的一种锻炼身体活动的方式, 并且是被评为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据有关数据显示, 选择游泳项目作为锻炼健身的人数仅仅次于选择球类的人数, 这充分说明了游泳具有普及发展的巨大潜力。

3.2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 人们生活节奏明显加快, 人们在生活中各种压力陡然增加, 体育等休闲娱乐活动变成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减缓压力最好的方式

游泳运动易于推广, 受众人口也较多, 它对场地条件要求较低, 只要有水源的地方就可以进行, 在游泳池可以、在江、河、湖、海等地方都可以进行。这项运动能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健身的需要, 游泳运动可以塑造身形, 深受有着健身爱好的年轻男女的欢迎, 老年人参与游泳运动, 特别是冬泳, 能延年益寿, 延缓衰老。肥胖者通过游泳可以有效的减肥瘦身。游泳技能还是人们保护生命的一种基本技能, 掌握它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不仅能保护自己还能救助他人的生命安全。根据某项调查显示, 参加游泳运动有利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先从某市参加游泳锻炼的市民的数据资料来看, 学生占25%, 退休人员占10%, 下岗失业占5%, 这群人中无职业人数共占27%, 有职业的则占70%, 这现象表明越来越多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健康意识更加强烈。职场工作人员能合理安排时间, 充分能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身体锻炼, 各种职业背景的人们聚集到一起进行各种交流, 在交流互动中认识朋友, 增加人际关系, 潜在促进游泳项目的推广。

4 推广游泳的有效策略

一方面紧紧依托各地方体育主管部门进行开展活动, 另一方面借助各行业协会的优势资源, 充分利用全国条件优越的游泳场馆和中国游泳协会场馆委员会会员单位开展活动, 构建各地方群众游泳健身服务的示范池馆, 宣传健康游泳、快乐游泳、安全游泳, 为市民游泳健身活动的开展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 并要求各地方游泳主管部门以此为契机, 有计划地开展本辖区内市民游泳健身等级达标活动。同时, 利用各行业资源, 借助游泳场所举行的各种培训比赛, 在全国先进游泳池馆和协会场馆委员会单位中逐步推进等级达标活动。该计划是针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需要所制定的专项身体活动的策略, 是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真正安全、合理、专业的游泳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安全的场地与安全的管理体现在每一个工作流程与工作衔接的环节中;专业的知识保证了孩子们能够长期得到真正合理、科学的游泳锻炼。该计划是在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身体发育特点、作息时间特点、兴趣特点所专门设计的;在这个环境中孩子们在长期的锻炼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游泳锻炼的常识、游泳技能、游泳竞赛的知识, 改变了普遍面向青少年“游泳速成”的观念, 是将重点设置在锻炼上, 要在长期的锻炼过程中培养和传承体育精神, 建立正确的荣誉理念, 真正表现出游泳这项生存技能与运动技能相重叠的项目魅力。通过努力为孩子们搭建出“家庭-学校-运动场”的生活空间, 目的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促进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此项锻炼计划采用了专业游泳运动技术、游泳训练方法、身体训练方法、身体功能训练方法、专项游泳组织等专业体育的技术, 在进行转换后形成了符合各个年龄段青少年身体发育需求的长期锻炼计划。此项计划可以有效的提高和改善心肺功能、身体柔韧度、抗损伤能力、耐力等专项运动指标。该计划将体育课、兴趣班、课余时间、节假日等青少年而已分配的作息时间相结合做到充分利用, 形成每周游2至3次的目的, 达到合理分配的效果。

5 结论

(1) 游泳的推广可以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 增加就业岗位, 扩大游泳规模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推动。 (2) 提高游泳运动员的成才效率, 提升教练员的素质, 宣传游泳活动, 宣传健康意识让民众广泛参与游泳运动。 (3) 政府增设一些游泳俱乐部, 举办一些游泳竞赛活动, 宣传游泳, 加强游泳后备人才源源不断的输入。

参考文献

[1]刘长茂.人口结构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1:82.

[2]卫生部.中国卫生管理与医学经营决策数据依据[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4.

[3]仇军, 高峰, 马启伟.我国体育人口活动项目的参与率及其变动趋势[J].体育科学, 2000, (4) .

[4]曲毅.体育场地设施与大众体育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报, 1997 (1) .

[5]梅蕾放.浅谈游泳运动员的精神疲劳[J].游泳, 1996 (3) .

[6]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 2001 (7) .

[7]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J].体育科学, 1999 (1) :4-7.

[8]温仲华.中老年人游泳的几个问题[J].游泳, 2000 (4) .

[9]周润华.论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培育[J].高教高职研究, 2008 (3) .

[10]洪清华, 沈越.市场经济中体育的广告策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999, 16 (2) :23-2 5.

[11]卢元镇.竞技体育实力表现研究[J].上海体育科研, 1995 (3) :15-17, 1995 (4) :1-13.

进行游泳教学 篇3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在学校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阅、整理、收集大量资料。

1.2 综合分析法

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研究得出结论。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快乐游泳理念

快乐游泳传入我国已有十余年。“我游泳, 因为我快乐”, 一方面表明人们的运动观正在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则是新的理念被注入传统的游泳教学方式。过去教练严厉的面孔、枯燥的划水、换气等常规教法, 已经被教练与孩子的欢快笑声与富有乐趣的小竞赛、小游戏所代替;有时一旁的家长也会加入进来, 与教练交流想法甚至出主意。

2.2 运用快乐游泳理念培养学生学习游泳的兴趣

2.2.1 快乐游泳的教学模式

虽然游泳运动本身是快乐的, 但这种快乐是靠老师与学生共同发掘的, 如果只是枯燥单调的教材, 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 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 那么何来快乐?如何使快乐融入游泳课堂教学中是我们广大基层体育教师要深究的课题之一。通过学习理解、本人对开展“快乐游泳”教学进行了探索。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以及我国愉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向学校体育的渗透, 快乐体育这种体育教育的形式对我国广大体育教师和我国的体育教学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2.2.2 快乐游泳的动机

人类从事游泳运动的最本质动机是追求蕴藏在游泳运动中的无穷乐趣, 如同乐曲中的“旋律”和舞蹈中的“节奏”, 而教练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要有目的、有趣、有内容、幽默而不俗套。能否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能否有跃跃欲试的冲动, 紧紧抓住游泳的“神韵”是尤为重要的。教练的语言是指挥棒。动作要领提供了方便。特别是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它可发展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 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一个快乐、美妙遐想境界。

2.2.3 快乐游泳理念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快乐游泳应十分强调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可以为人的活动提供动力, 它是动力中最现实, 最活跃的成分。在游泳教学中, 兴趣确实对认知和技能形式的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 兴趣处于中度激活的状态, 会倾向于想要吸收信息和扩展自己。使学生学习技能的过程处在一种良性的环境中。

2.2.4 快乐游泳的乐趣

愉快游泳教学是重视每—个人不同运动所具有的独特乐趣, 并可以愉快地从事游泳学习的这样一种体育, 并强调在现代游泳教学中, 应将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于学习的各种身体练习中, 培养学生学习游泳的快乐感, 喜悦感, 以此达到让学生热爱游泳, 自觉学习游泳, 充分发展个性, 形成积极乐观与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多重目的。

2.3 运用快乐游泳理念解决学生怕水的问题

快乐是一种心理体验, 需要的满足是激起快乐体验的源泉。“快乐游泳”把游泳学习建立在自身愿望需求, 它的内在乐趣和丰富的情感被视为学习的内容与追求的目标。

2.3.1 运用快乐游泳理念解决学生怕水问题的构成要素

(1) 增力评价:由口头的形成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组成, 是一种即时的教学反溃。 (2) 快乐体验:主要指快乐的运动体验与成功体验。在教学中强调不同的游泳活动所独具的乐趣。

2.3.2 将快乐游泳理念运用到水中小游戏中解决学生怕水问题

我们通常在熟悉水性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各式各样的小游戏,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进行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其中乐趣。

(1) 海底隧道:几个人成一排站在深及腰部的水中, 把两脚分开站立。每一个人从最后面向前由类似隧道的两脚中间潜行通过。做完之后轮流交换。 (2) 水里寻宝:在清澈见底的游泳池里进行。首先预置顏色鲜明的石头于池底, 游戏一开始几个人同時潜入水中去捡拾, 最先捡到的为优胜。 (3) 骑马打仗:四人为一组, 三人搭桥一人坐在上面, 要把骑在马上的对手推落水里去。 (4) 滚圆木:把人分成两排面对面而站, 并把双手相握。其于的人依次由二排的中间像滚圆木似的游过去。

2.4 快乐游泳理念从终身体育和个人发展需要出发

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它的核心是把全面育人视为游泳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把终身体育视为自身的目标, 强调教师“乐教”, 学生“乐学”为中心, 达成学生的主动学习。

2.4.1 快乐游泳必须考虑的三个因素

一是游泳教练在游泳教育思想, 方法选择上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二是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培养, 及一定的身体条件;三是必须具备一定的器材和场地条件。

2.4.2 快乐游泳的学习主动性

快乐游泳主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给学生思考问题和独立创造留有余地。学生的学习包括三个阶段:运动的初步体验 (初步试水) ——向新的学习目标挑战 (动作的基本) ——进行巩固创造性的学习 (巩固创新) 。尝试阶段技术动作放不开, 尚不敢大胆运用, 当掌握基本技术动作后, 学习的欲望加强。

快乐游泳思想的提出, 经过各方评说不定,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快乐的游泳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技能。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运用快乐游泳理念, 增强学生学习游泳的兴趣, 能更好的掌握游泳技术技能。 (2) 运用快乐游泳理念来解决学生怕水的心理, 使学生在学习游泳过程中体会到游泳的乐趣,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3) 通过快乐游泳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明白游泳是一项终身体育,

3.2 建议

适当的安排一些轻松愉快的辅助项目让学生练习、游戏, 也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机会。尽量把组织形式从大到小, 从人多改为人少, 达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极性, 真正让学生学得高兴, 玩得开心, 从而得到锻炼。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对快乐游泳理念在游泳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 由此得出快乐游泳可以在早期的游泳教学中带给少年儿童愉快的心情, 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使少年儿童喜欢水、爱水, 喜欢和水交朋友, 来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计划和进度, 所以在少年儿童游泳教学的初期推广快乐游泳理念是有必要的。教练员的教学手法对快乐游泳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快乐游泳教学理念在游泳教学中的应用就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关键词:快乐游泳,教学,运用

参考文献

[1]顾晓艳《.课标》的基本理念谈教学中的快乐教育[J].岭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3.

进行游泳教学 篇4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重庆市各高校游泳池教学现状。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 借助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 查阅大量关于游泳教学安全和教学质量的文章, 全面了解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

(2) 问卷调查法。

发放调查问卷2100份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600份、重庆大学500份、重庆文理学院500份、重庆科技学院500份) , 回收2059份, 回收率98%, 有效问卷2043份, 有效率99%。

(3) 走访调查法和访谈法。

通过对重庆市沙坪坝区、渝北区、南岸区、北碚区等地区的高校进行走访, 以及对部分高校体育负责人、教师的访谈, 了解重庆市各高校开展游泳课教学的现状。

2、重庆市各高校游泳教学开展的现状及分析

2.1、游泳课教学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1) “放羊式”教学管理模式。

就是根据原本体育课安排, 所有班级同时上游泳课, 每个教师负责自己班级的教学和安全。 是重庆市各高校中半数以上学校采取的管理模式, 该模式下在游泳池的学生人数在400-600之间。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安全责任人不清晰, 学生都过于集中在浅水区, 教师也集中在浅水区对学生进行指导, 游到深水区的学生, 无人看管, 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并且教学质量低。

(2) “分批次”授课管理模式。

就是将原本同时授课的所有班级分成两个不同时间段分批次上课, 每个批次授课时间50分钟, 不授课的教师兼任救生员。该模式下在游泳池上课的学生人数在300-400之间。 该模式的特点是控制了上课人事过多的情况, 便于开展教学, 但是学生学习的课时明显减少, 且在两个批次更替的过程中, 兼职救生员需要组织学生的进入和离开, 这个时间段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且学习时间减少, 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

2.2、学生对游泳课认知的调查分析

游泳是一项受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 也具有很多健康价值, 但是在高校全范围内的开展游泳教学是没有经过学生选择的, 是强制性的。针对重庆市4所高校的2100名学生对游泳课学习的感受开展调查, 将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统计出:其一, 72.1%的学生想学会游泳, 可知学生对于游泳技术的学习是有兴趣的;其二, 4.6% 的学生不会游泳, 可见游泳运动的普及率非常低, 且会游泳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的动作不规范, 可见游泳教学的需求大;其三, 通过游泳课学习, 20.2%的学生认为学习游泳技能的感受是恐怖, 53.6% 的学生认为难学, 有43.9%的学生明确提出不想上游泳课, 可见重庆市高校游泳课开展过程中, 教学组织是失败的;其四, 只有46.2% 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够胜任游泳课教学, 38.6%学生觉得游泳课很危险; 其五, 59%的学生认为在高校游泳课教学中不能学会游泳。因此, 虽然游泳运动深受广大学生欢迎, 但游泳课教学水平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因此学会游泳或者找到学游泳的方法。

2.3、体育教师游泳课教学组织现状

通过走访重庆市各高校游泳课教学现场, 因5月份气温低、雨水多等原因大部分高校推迟游泳课开课时间;教学过程中, 大部分教师蹲在浅水区池边组织小范围内的学生开展教学, 其他学生中有一部分离开游泳池, 也有一部分在游泳池玩耍、嬉戏, 游泳课基本处于“放羊”状态, 没有有效的组织教学, 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学生认可度低, 也有较大安全隐患。

2.4、各高校游泳池配套设施和水质处理现状

通过走访调查, 各高校游泳池在配套设施、救生器材、急救用品、相关制度和应急预案等方面都存在不完善的情况, 如部分高校游泳池池底不规则, 救生圈、救生椅、救生杆配备不齐全、急救药品没有等。

各高校游泳池水质和场地卫生都由体育部门管理, 一个游泳池只配备两名兼职工人, 很多高校游泳池没有严格执行强制浸脚和强制喷淋, 部分高校的游泳池没有循环水系统或者已经损坏, 大部分高校的游泳池每周才吸尘处理1至2次, 水质和场地卫生得不到保障, 水质清澈度达不到国家的标准, 只有17.3%的学生对游泳池的清洁卫生表示满意。

3、高校游泳课教学管理模式的构思

从重庆市各高校游泳课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游泳课教学安全和质量都存在很多问题, 最近几年屡次发生学生溺水的重大事故也应证了这点。为了降低游泳教学事故发生率, 在现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 本研究提出“优化高校游泳课教学管理模式” (如图1) , 来提高游泳课的教学安全和教学质量。

3.1、人性化的学生选课

提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是否上游泳课。 选课的方式: 重庆市各高校中大部分实行了体育选项课教学, 在选项课设置过程中就可以设置包含游泳课的选项和不含游泳课的选项课程,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课;针对没有开展选项课的高校, 可以将两个自然班进行人为的选课分班, 设置上游泳课的班级和不上游泳课班级, 开展相应的教学。

3.2、专业的游泳教学师资

对所有体育教师进行游泳安全技能和教学技能的培训, 并参加游泳救生员等相关职业资格考试, 对于合格的教师安排游泳课教学任务。并在每一次游泳课的教学过程中, 所有教师相互协调、 配合, 课前加强安全教育和学习指导, 课中分工合作分别在不同的游泳池区域教授相应的教学内容。

3.3、人性化的教学组织模式

游泳课教师在教学前对本班学生进行学生健康档案查询, 了解学生健康状况和心理状况, 向学生讲解游泳课的教学组织模式, 指导学生在适当的区域开展练习; 每次课前对学生进行游泳安全教育, 做好充足的准备活动后有序进入游泳池。

教学过程中, 针对学生游泳水平差异大, 大部分学生集中在浅水区教学的不合理特点, 将游泳池整个区域分成8个教学区域, 每个教师负责一个区域 (如图1所示) 开展教学, 开设3个初级班区域, 2个提高班区域 (不怕水, 有一定基础) , 1个蛙泳班和1个自由泳班区域 (有相应项目基础的学生) , 1个高级班区域 (游泳技能相对全面的) 。学生根据课前老师的要求, 分别到相应区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游泳技能。这种人性化教学组织模式, 有效利用了整个游泳池, 也合理分配了教学资源, 对于教学安全和教学质量有了充分的保障。

3.4、独立的游泳池安全、卫生管理机构

成立独立的游泳池安全、卫生管理机构, 聘请有资质的救生员和水质处理人员; 整改游泳池配套设施, 增购相关救护器材和用品, 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按照国家要求办理游泳池卫生许可证和高危行业许可证书;购买游泳池安全责任险, 降低安全风险; 在上课期间按照安全需求配备专职救生员负责救生和安全管理;每天运转循环水机器8小时以上, 实时进行游泳池水吸尘处理和清洁打扫, 确保游泳池水达到国家卫生要求, 并每天公示水质情况;独立管理机构需接受学生和教师的监督、评价。

参考文献

[1]易强.生存教育理念下高校游泳教学的措施保障与安全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 (9) .

[2]纠延红.普通高校游泳教学安全问题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1 (8) .

[3]谷金波, 那春艳.重庆市游泳救生员职业技能鉴定现状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14 (9) .

浅谈高校游泳教学安全问题 篇5

1 游泳教学中的不安全因素

1.1 教师的原因

体育教师是游泳的主要指挥者,学生均听从教师的安全。在游泳课中,学生是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运用,所以教师的经验和工作态度,与游泳的安全性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游泳课中,很少有教师会强调游泳的注意事项和安全指导,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是高校体育教师缺乏安全意识和责任感,认为学生基本成年,可以保护好自身安全,所以忽视了对安全的指导工作,导致安全事故发生。这种情况在高校普遍存在,是导致高校游泳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第二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准备不够充分,经常在状态不佳时游泳,增加了安全隐患,如身体不适、饥饿或饱腹、游泳时间过长等,轻则呛水或抽筋,严重则会导致学生溺水。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具备丰富且实用的医学常识和救助能力,降低安全事故的出现几率和事故严重程度。

1.2 学生的原因

学生是游泳课的主要参与者,所以应重视自身的人身安全,拥有良好的安全意识。学生是游泳课的主体,应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从而降低安全事故的出现几率。但是高校学生缺乏对游泳知识的认识,在不识水性的情况下,自我保护能力不高,安全意识和自救意识严重不足。在游泳教学中,学生如果不注意自身行为,不遵守课堂纪律,单独行动,在游泳池中与同学打闹、不认真听教师讲述的安全事项,就会引发安全问题。这种不认真的态度,是造成安全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游泳课中,如果学生的没有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不了解安全保障的内容,那么可能是出现溺水或其他事故。很多学生并不重视游泳课前的准备工作,认为课前准备与游泳课的关系不大,不会对游泳课造成影响。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游泳课的课前准备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通常是应付了事,甚至干脆不做。这种现象导致学生的肌肉能力没有充分打开,在游泳中关节的活动能力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安全问题的出现。

1.3 教学场地和器材的原因

一些学校没有在存在安全隐患的位置,设置警示标牌,例如游泳场和化学实验室等地,要在安全标示上,注明使用规范和警示语,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安全使用[1]。一些高校游泳课人数较多也是导致出现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体育教师无法照看到每一位学生,在出现紧急情况时,无法及时救治;还有一些高校的游泳馆不归体育教学单位管理,为了得到更高的利益,游泳馆在上课时间向社会人士开放,从而导致游泳课上人员混杂,没有教学水域和开放水域的明确区分,容易出现不安全事故。

1.4 缺乏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

缺乏体育部门的安全管理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体育教师没有重视游泳课上的不安全问题,体育部门缺少相应管理制度和安全条例,导致体育教师没有足够的理论依据,造成不安全因素愈演愈烈,威胁学生在游泳课上的人身安全[2]。学生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没有参加体育意外保险,导致不安全事故带来严重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意外伤害保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其人身安全,这是学校有缘教学的重要内容。这种做法还能使学生在游泳教学中,出现安全事故,对学生的人身及家庭进行损害。

2 预防游泳教学出现安全问题的方法

2.1 合理制定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教师是游泳课教学的主导者,作为游泳课的监督人员和急救人员,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安全问题的出现几率。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和急救能力,在面对一些突发状况,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妥善处理,防止其导致更加严重的事故。体育教师应意识到自身医学运动知识的重要性,高校也应重视培养游泳教师的技能水平和运动知识水平,使教师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高校在招聘游泳教师时,应关注游泳教师是否持有游泳较远资格证和救生员资格证。

在游泳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组织方法和教学方法,充分教学的场地因素和周边环境,让学生在进行游泳时,更加安全。在游泳课进行中,体育教师应尽量避免与社会人士共同进行,以免导致人员管理困难[3]。体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真安全学生的游泳运动量;二是让学生在游泳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在课后做好总结;三是教师要详细讲解每个技术动作,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游泳课中,要消除学生对这项运动的恐惧,拥有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2 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

降低游泳教学出现安全问题的前提是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保证游泳教学活动能够安全进行,并顺利开展。同时,树立安全意识是保证学生不出现安全事故的重要方法,学生在游泳课中,应具备这种安全意识而强烈的安全意识是保障其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在游泳课进行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对安全知识进行学习,充分掌握这方面的内容,树立一定信心,在遇到安全事故时,能够不紧张、冷静的处理,迅速的将自身从危险中脱离出来。体育教师是游泳课中的急救人员,要掌握急救的相关步骤和要求,妥善处理,能够将伤害控制到较小的范围内。

2.3 定期检查游泳设施,消除隐藏的安全问题

高校应在每学期开始对游泳馆的各项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其在游泳课中能够正常使用[4]。通过这种检查,能够有效清除隐藏的安全隐患,确保其能够在下一次正常使用。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安全机构,对游泳教学情况进行监督,从而更好的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和检查。游泳教学应引起学生的重视,并及时处理游泳馆内的不安全因素。高校可以联合保卫、医院和体育部门共同建立安全机构,从而保证游泳教学的安全性。这个安全机构应定期指派检查小组,针对游泳教学情况、设施使用情况、警示标语摆放情况进行检查和记录,找出不足的地方,然后及时改正,高校应将这个工作当作一份长期工作来看待,确保学生的安全。

2.4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意外保险

高校应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将安全责任进行分化,并安排到个人。在这个过程中,相关部门的人员应做好游泳馆的安全检查工作,确保定期全面检查游泳教学的安全工作进展情况。安全机构应指派人员制定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应急预案,例如在发生游泳意外伤害时,应针对学生不同的受伤部位,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并通知学校的医务人员进行及时的救护。意外伤害保险属于一种商业保险,学生可以自愿投保,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购买这种保险,从而避免出现安全事故时,造成更大的伤害。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能够有效化解学生的意外事故风险,能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让学生在出现意外时,得到有效的救济。学生家长和教师应增强保护学生的责任感,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维护正常的游泳教学,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

3 结语

通过上文对高校游泳教学安全问题的分析,可以得知,因为教师、学生、安全管理等原因会导致游泳课上的安全事故出现,所以相关人员重视游泳教学,增强学生及教师的安全意识。体育教师应掌握一定安全知识,科学设置教学内容,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高校可以设置安全机构,定期对游泳馆的各项设施进行检查,防止学生出现意外。

参考文献

[1]纠延红,安金龙,杨俊,等.普通高校游泳教学安全问题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4):164-165.

[2]张毅.高校游泳教学安全问题之我见[J].当代体育科技,2014(13):105-106.

[3]张钊雄.高校游泳教学过程中安全问题解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23):187-188.

高校游泳课教学方法探讨 篇6

1、游泳运动以及高校游泳教学的重要性

1.1、游泳运动的特点和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游泳运动成为备受人们欢迎的一项体育运动, 它以其独特的运动特点和运动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与青睐, 特别是高校大学生, 在此方面表现的异常活跃。游泳运动是一项特殊的体育运动项目, 它靠克服水的阻力, 利用水的浮力, 帮助游泳者在特殊的环境中投入全身各个器官进行系列活动, 是一种水中有氧运动项目。游泳既是一种休闲运动, 也是一种竞技运动, 它具有历史悠久、群众广泛、健美塑形、增强体质等基本特点, 同时它还具有健身性、健美性以及社交性等运动价值。游泳运动能有效调节人体神经系统的灵敏度, 促进血液循环, 提高人体免疫力, 故其运动和健身价值很高。

1.2、高校游泳教学的重要性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科学开展游泳课程十分重要, 具体来说,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愉悦学生身心, 增强身体素质。在高校教学中开展游泳课程, 鼓励学生进行游泳锻炼, 不仅能愉悦学生身心, 还能增强身体素质, 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还能帮助学生塑造流畅与健美的体型。2.游泳课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健身技能。高校教育是学生教育的最后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能否掌握良好的健身技能、培养良好的健身习惯关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 而游泳运动是一项运动损伤极小、 对身体伤害相对不大, 又简单易学的一种体育运动, 掌握该项技能, 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以及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同时它也是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绝佳选择。3 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游泳运动和其他运动一样具有塑造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运动精神的重要作用。

2、高校游泳课程可行性教学方法的探讨

2.1、以人为本, 营造温馨活跃的课堂氛围

任何一门课程教学要想取得成功, 激发学生兴趣与激情, 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至关重要, 高校游泳课程亦是如此。这就要求高校游泳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 推动学生个性发展。首先,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关心爱护学生、理解包容学生, 用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积极投身游泳课程练习。其次, 要开展赏识教学。学生兴趣的产生大多数得益于其对某一事件的认可, 或对自身的接受, 而提升信心是基础。故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运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兴趣与信心, 使其爱上游泳, 爱上挑战。最后, 善用语言技巧, 丰富游泳教学内容。毋庸置疑, 趣味横生、生动活泼、精炼形象的语言能丰富课堂内容, 活化学生思维, 启迪学生智慧, 是打开活跃温馨课堂氛围构建大门的密匙, 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奠定基础。

2.2、巧用辅助教学工具, 优化游泳教学

游泳教学是一项特殊的水下有氧运动, 它与一般高校体育运动不同的是, 需要借助辅助性工具进行锻炼。鉴于此, 高校游泳教学老师应巧用辅助教学工具, 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对游泳课程来讲, 辅助性的教学工具主要有救生圈、竹竿、浮板、哨子等。诚然, 对于那些不会游泳的学生来讲, 特别是在深水教学中, 辅助性的教学工具必不可少。当然, 辅助教学工具的运用应基于教学阶段的不同而发生相应变化。如在游泳学习的最初阶段, 可以采用套救生圈的方式进行学习, 救生圈能消除学生的怕水心理, 使其全神贯注地进行动作学习。在蛙泳学习阶段, 可以采用背上系小板游、手扶浮板蹬腿游、单手扶小板游等辅助性工具参与的游泳练习方式。辅助性教学工具的运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使其在安全的保驾护航下循序渐进地学会游泳。

2.3、善于分组分层教学法, 促进共同发展

由于学生的游泳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如果采用整齐划一、毫无差别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很难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这也不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求。因此, 体育教师应采用分层分组教学法, 这样便能兼顾游泳程度好与程度差的学生, 真正提升游泳教学水平。实施分层分组教学, 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1.实施分组合作教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 应秉承“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 将每一位学生分配到和自己程度相当, 但又能互相学习借鉴的组, 组与组之间要保持水平相当, 确保竞争的公平性。2.实施分层教学。教师要对全班学生做一个层次划分, 可分为三个层次, 程度好的、中等的、程度差的, 对每一层次的学生应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段时间后, 可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重新进行层次划分, 使差的进入中等层, 中等的进入优秀层, 以此全面提升学生水平。

2.4、以 “水陆结合法”提升游泳教学质量

游泳运动是一项特殊的体育运动, 这需要教师采用“水陆结合法”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指导学生进行游泳训练。该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消除初学者紧张和畏惧心理, 有利于其集中精力掌握动作要领, 习得技术和技能。例如, 在蛙泳技术教学中, 水陆结合法的应用便十分必要。蛙泳教学重点主要在腿部动作、呼吸要领上, 还要有手部动作的配合, 这些动作如果在岸上学习, 由于不存在怕水心理, 学生很快便能准确掌握, 而一旦学生存在动作错误, 教师也能及时纠正。实践证明, 先陆上, 后水上的“水陆结合法”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此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迅速掌握并熟练技术动作, 为其在水中运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效果更是事半功倍, 值得在高校游泳教学中进行普及与推广。

2.5、适时采用游戏教学法和竞赛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和竞赛教学法是目前高校游泳教学中十分有效的两种教学方法。利用游戏教学法, 有利于为学生创作逼真的“角色情境”, 营造活泼生动、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常见的游戏教学法主要有群龙戏珠、水下拾宝、水下猜拳、水中捉鱼等。如水下捉鱼的游戏规则是:一个当鱼、众人为渔翁, 口号一喊, 鱼入水中, 渔翁开始捉鱼。竞赛教学法应用于游泳课教学也十分有效,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与竞争欲,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竞赛教学法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它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是不可多得的有效教学手段。 在游泳教学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水下憋气的比赛, 看看哪位同学的憋气时间最长;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水中进行分组接力比赛等等。

综上所述,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游泳课程对学生健美塑形、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理念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等具有重要作用。作为高校游泳课教学的组织和引导者, 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高校游泳教学质量。进一步锻炼学生坚毅果敢的意志品质, 丰富大学生娱乐生活, 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运动精神, 并不断推动我国体育运动事业的蓬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利群.普通高校游泳课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然性及实施途径探微[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4, 10.

游泳教学中的水陆结合原则 篇7

1、有利于初学者游泳技术表象的形成

针对于游泳教学内容的学习, 教师应以陆地讲解和示范为主, 利用陆上的固定支撑和良好的视觉感应讲解技术动作, 这样会降低动作的难度, 利用视觉感应帮助学生形成动作表象, 使学生们能更加清晰的领会动作要领, 然后在进入水中获得游泳技术的实感, 这样有利于动作技能表象的形成和对动作技术的顺利掌握。

2、有利于教师对游泳技术的传授

教师在上课时需要对游泳技术动作进行讲解, 并在课上对共性错误进行纠正。但是由于受到水环境的影响, 学生们在水中的注意力不集中, 不能够很好的领会教师的意图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进度, 这时教师需要运用水陆结合的原则, 让同学们在陆地领会老师的技术讲解, 在水中进行动作的体会来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对学生们的共性错误进行纠正时也应运用水陆结合的原则, 学生在陆上通过教师对错误动作模仿和水中模仿才能更清楚的从各个角度看到自己的错误动作, 这样才会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

3、水陆结合原则使游泳课堂组织更加合理化

游泳课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合理的把握水、陆练习的比率, 一般在游泳的教学中是水陆结合、以水为主。但是, 在以水为主的前提下, 应注意陆地的练习时间,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始终在水中练习会消耗很大的体力, 当身体疲劳时技术动作会发生变形, 这样不但没有达到练习的效果, 反而容易形成错误的技术动作, 一旦定型后便很难改正, 所以在游泳教学中只有合理的安排水陆练习比例, 才能使游泳课的课堂组织更加规范、合理。

二、水陆结合原则在游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水环境对人体生理机构的影响

运动表象是在运动感觉、运动知觉的基础上, 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动作形象, 它反映动作在时间、空间、速度和力量上的特点, 如对身体位置、动作幅度、方向和速度的表象。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是通过视觉表象和动觉表象的结合, 最终形成运动定势, 这样才能迅速而正确的掌握动作。

视觉表象是指学生们看到过的动作在头脑中的重现 (教师和同学的动作示范) 。动觉表象是指在运动时, 肌肉肌腱本身以及关节表面所形成感觉的重现。在陆地的模仿练习中, 学生对教师的示范无论是从身体的位置还是从学生视觉方位上都比较容易形成清晰的视觉表象;学生在陆地模仿练习时, 由于不受到水环境的影响, 肌肉肌腱本身以及关节表面形成的感觉很显著。所以在陆地模仿时学生通过动觉表象和视觉表象很快的形成了运动表象, 对技术动作有了泛化的掌握。

但是, 到了水中由于水对人体视觉和听觉的影响, 特别是初学者在水中很容易失去视觉、听觉感应, 学生们在进行游泳运动时, 身体位置经常发生变化, 而位于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对于感受人体在空间的体位变化、直线运动和旋转加速度运动的变化, 以及保持人体平衡等机能上起着重要作用。在水中前庭器官会因为耳中的进水, 从而影响人在水中的方位感和平衡感, 所以学生在陆地模仿练习时形成的运动表象此时全部消失, 因而在陆地的正确动作在水中变成了错误动作。

2、不利于学生动作技能的转换

在运用水陆教学原则时, 学生们通过教师在陆上的讲解、示范很容易掌握动作的概念, 并在头脑中形成对动作技术形成表象, 由于陆地模仿动作做的比较到位、准确, 给学生自己产生了一种掌握动作要领的假象, 但学生进行水中练习时错误动作便会出现, 与陆地模仿时的正确动作会出现偏差。这是因为水陆环境的不同, 练习时本体感觉上有很大的区别。

三、结语

水陆结合原则在游泳的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合理运用水陆结合原则可以加快教学的进度提高教学的质量, 但是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结合以上的论述提出下面两点建议:

1、游泳是在水中进行的运动, 陆

地模仿练习是教学中的一种手段, 但不能以陆地模仿作为学习技术的主要方式, 运用水陆结合原则时应该以水中练习为主、陆上模仿为辅, 水陆适当结合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2、水陆结合原则在游泳教学中的

应用需要教师掌握好教学的组织, 应按照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合理的安排本每次课的教学进度;对于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错误应进行具体的分析, 必要时上岸讲解、示范和纠正, 减少陆上集合讲解的次数, 保持学习和练习的连贯性, 避免由于上岸次数过多而影响教学进度。

参考文献

[1]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学校教材[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学校教材

上一篇:变电站智能终端下一篇:影响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