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模型

2024-06-11

职业能力模型(共12篇)

职业能力模型 篇1

高职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需要面对来自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由所在学科领域特点而决定的, 要求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必须紧跟行业技术发展步伐;二是由所培养学生素质特点而决定的, 要求充分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和风格差异。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了高职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的固有复杂性、多样性及竞争的激烈性。此外, 来自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官方网站的数据表明:近几年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招生情况与社会对计算机及相关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情况形成了“剪刀差”, 市场需求不断走高, 而招生人数不断缩减, 学校的毕业生供给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始终难以达到良好对接, 存在“供需怪圈”。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有的高职计算机教育已存在不足, 必须摒弃传统设计思路, 与时俱进地探索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 本文将以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计算机软件专业为例, 探讨基于学生职业能力模型的课程体系设计, 以期对其他研究者有所帮助。

一、高职计算机教育的内在必然要求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指出,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对在高职教育中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提出了两个基本要求:一方面, 要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 使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能胜任行业岗位工作的、较强的专业技能, 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理论家”;另一方面, 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使高职学生具有满足行业需要的、较高的综合素质, 包括个人基本素质、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要求, 而不是只懂技术的“危险人群”。而计算机软件作为一个新兴的高新技术行业更是对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 这对高职计算机教育来说, 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二、行业岗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现实需求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日新月异, IT行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要求具备多种专业技术能力并能与他人协同工作

以智联招聘网最近数据为例, 成都地区计算机软件行业几个主要职位类别需求情况如表1所示。

备注:人才需求的学历层次为大专及同等学历且无工作经验限制。

从上表可以看出, 软件工程师、网页设计师、软件测试人员等三个职位对高职应届毕业生具有较大的需求。同时, 通过详细比较各职位的具体要求发现:大多数企业都要求毕业生同时掌握多种专业技术并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如:精通ASP.NET开发, 熟悉SQL Server或My SQL数据库, 对JAVASCRIP、XHTML、DIV+CSS等有一定了解, 有良好的编程习惯和较强的文档编写能力, 能很好地理解项目需求并与团队有效沟通等。

(二) 具有不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美国劳工部曾预测:现在的学生, 毕业后到38岁时, 已经从事过10-14种工作职业。1/4的人在公司工作不到一年, 超过1/2的人在公司工作不到5年。美国原教育部长雷利 (Richard W.Riley) 指出2010年需求最大的10种工作岗位在2004年还根本不存在。这就要求毕业生不但要很好地掌握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 还需要有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这一现实要求在计算机软件行业显得尤为突出。

三、软件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模型分析

为了较为清晰地阐述计算机软件行业人才职业能力模型, 本文将从功能、技能、技术三个维度来划分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 (见图) 。

(一) 功能维度

功能维度指该专业毕业生所能从事的行业岗位类别, 如:网页设计师、普通程序员、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员、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开发工程师等。

(二) 技能维度

技能维度指该专业毕业生掌握专业能力的层次, 如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和创新技能。

(三) 技术维度

技术维度指该专业毕业生需要掌握的专业技术, 如ASP/PHP编程技术、ASP.NET技术框架、JSP技术框架、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AJAX技术、Photoshop/Firework网页设计技术、DIV+CSS布局技术等。

四、基于学生职业能力模型的课程体系设计

经过三年来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 我们对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完善。修订后的课程体系由综合素质课、职业技能课、基本能力课、综合实践课四个模块组成, 每个模块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专业主干课程和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相结合、素质教育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相结合, 既体现了国家高职教育的相关要求, 又符合学院“1+2N”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

四大课程模块及其对应课程见表2。

(一) 综合素质模块

主要培养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 为学生就业、择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综合基础, 所以这一部分内容应该在学生的学习进度中占据一定地位 (见表3) 。

(二) 职业技能模块

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 基本涵盖计算机软件行业主流的技术要求, 为学生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见表4) 。

备注:课程名称栏目中标“★”的课程为专业主干课程, 标“*”的课程为通过考试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

(三) 基本能力模块

培养学生胜任各种日常工作、实现有效沟通和优质人际关系管理的基本能力 (见表5) 。

(四) 综合实践模块

丰富实践教学环节, 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训, 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见表6) 。

五、结论

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学校的教育和改革、行业的需求和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矛盾系统, 存在复杂的博弈关系。就人才培养而言, 平衡各方利益, 力求在某种程序上达到多赢甚至共赢的局面是不变的追求。从复杂多样的行业需求中分析出其共同性和发展趋势, 从而建立动态的学生职业能力模型指导课程体系设计是一条有效途径。同时, 人才培养是一个涉及多因素、多环节的系统工程, 课程体系设计只是其中一环, 要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还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设计、考核与评价、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广泛的研究, 开展扎实的工作。此外, 作为高职计算机软件教育工作者, 还需要在实训环节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 (2006) 16号) 文件[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3f9d0bfe910ef12d2af9e725.html.

[2]黄晗文.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工程岗位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0 (5) .

职业能力模型 篇2

关键词:eap,研究背景,能力模型

一、研究背景

(一)学术英语的界定

根据国际上流行的cbi(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大学英语应采取某种基于某个学科或者主题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这一理念敦促着人们将语言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分离开,称之为学术英语,即eap。(richards&rodgers,2001)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即人们常说的公共英语)相对应。eap是以学术语篇为核心的概念。学术语篇指与知识的创造、传播、学习等各环节的语篇类型(如教科书、专著、研究论文、论文、科普文章、书评、讲座、讨论、课程作业)。(蔡基刚,2013)

广义的eap包括egap和esap。(孙有中&李莉文,2011)其中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是针对学习技能所设计的语言课程,包括学术写作、听力与做笔记的技巧、学术演讲(如口头陈述和研讨策略)、文献查找方法等内容,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是学习某一特定学科的语言知识:涉及语言结构、词汇、学科所需的专门技能和学术规范,如医学英语、工程英语、经济英语等。

(二)学术英语开设的必要性

eap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用英语进行学习和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起,eap引入高校教育曾引起不小的轰动,很多学校设置了各种类型的eap课程,但是长期以来出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边缘,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到底我国高等教育是否有开设eap的需要呢?

其次,eap是当代大学生求学和进一步深造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一些本科学生连理解英文教科书的内容都有很大障碍,其原因主要为课本上的专业词汇,对于学生而言都是生词,成为影响阅读的一大阻碍。同时,学生对专业英语语篇结构缺乏最基本的认识,使他们在阅读时不能很好的筛选和把握主要信息。大学生毕业后,有部分学生想继续研究生学习,更是需要eap课程的帮助。

再次,eap教学是实现公共英语教学最终目标的出路。我国大学生在中学和大学期间的英语学习是为了在将来的职场中能够熟练地运用与我们专业相关的英语,发挥出英语实力。

最后,双语教学无法取代eap教学。随着双语教学的日益兴起,很多人认为eap教学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双语教学是eap的高级阶段,如果没有单纯地以语言学习为基础的eap教学的前期铺垫,而直接强行推广双语教学,使英语与专业结合起来,让学生最大可能地用英语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是不实际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学术英语的研究分析

eap作为esp的一个分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时,主要以科技英语的形式出现。但是由于教学目的不明确,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都有缺陷,科技英语的发展未能如愿进行,反而渐渐地被边缘化。随着近些年的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学术英语的研究又有复兴的势头。在中国知网上,以“学术英语”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我们发现,对学术英语研究的论文数目逐年递增。而从检索到的论文来看,国内eap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国外eap教学与研究的借鉴、国内eap需求分析、eap课程设置的研究、eap语言研究、教材研究以及师资的研究等。eap语言研究主要是对语言的各个要素的研究,如语域分析、语篇分析等。(孙云波&冯婕,2014)

2.国外学术英语的研究分析

二、eap能力模型

(一)英国的能力模型:

英国能力模型包含写、说、读、听,且每一个方面都从学术语境、学术语篇和实用技巧层次来分析学生应该掌握的能力。

1.写:包括完成学术任务的能力和撰写论文、课题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对任务要求做出正确的解析和反应,对写作目的有概念性理解,会运用批判性或分析性思维而不只是描述性思维,对文章的格式和要求有一定的理解,对批判性的思维有一定的了解,站在批判的角度审视原材料,表达出批判性的思维(提出异议要有充分强有力的证据),在证据的辅助下将信息整合成一致的、有说服力的论据等。

2.说: 包括以个人和小组为形式的能力锻炼。具体表现为与母语为英语的人交流、提出一些文化性的观点、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想法、提高展示的能力等

3.读:广发阅读各种题材的文章、运用不同的方法、运用理性和直觉、评估原材料和想法等。

4.听:能理解语速快、口语化的演说,应对不同风格的演讲类型、听懂各种口音等。

(二)多元素养框架

2012年,弗林德斯大学成立了由学校教员和学生中心所组成的研究小组,旨在探索在新时期下帮助学生充分参与融入学校生活。他们发现,在高等教育的学习生活中需要一些素养,而不只是有效地读懂和会写文章。具体来说分为三个部分:一般素养(熟练性),学术素养(大学相关的素养)以及专业素养(学科相关的素养)。

1.制度化素养

制度化素养给予学生一些内行人的消息,帮助他们在大学的过渡期。例如了解一些参与其中的规则,知道怎么去往场馆,运用设施,制定时间表等。如果没有这种文化储备能力去解读和操纵系统,学生不可能全方位地参与其中。学生需要这些知识和能力参与到课程的内容和课堂活动中。从这个方面来说,制度化的素养不只是让学生融入大学,更为重要的是,使他们广泛地接触了各种人、职业、知识、能力、以及社会和政治体系。

2.数字化素养

21世纪,大多数学校要求学生会使用电脑、平板、智能手机,会浏览网页、刷新微博、读取数据库以及提供有效信息。除此之外,学生还需学习登录学校网络平台和学生中心以共享资源、提出建议、获得反馈。因此,数字化素养应该作为课程在大学大力开展,对数字化的掌握将决定人们的参与度。

3.社会和文化素养

学生需要学习大学生活的社会和文化层面,从在线注册程序到加入研讨会的观众群。社会和文化素养包含了对社会实践和文化差异的理解。对一些学生而言,学习的障碍不能简单地通过阅读大学的相关材料或效仿他人得以解决。经过深思熟虑的讨论和榜样的话语和实践才是最为关键的。

4.批判性素养

在大学的大环境里,学生需要批判性的能力去应对各种复杂的话题、难解的社会和文化情景。这就意味着,阅读评估作业、研究数据。演讲材料时要用批判性的思维;同理,解读人和社会环境也要用批判的眼睛。显然,批判性素养不只表现在“阅读”和“理解”中,还体现在应对社会的复杂事物。

5.语言素养

流利地阅读和写作、运用正确的语法和标点,称之为语言素养。语言素养包含了解听说读写的构成,还包括语法、标点、拼写、句法、用词以及其他的语言特点。特别是,听说能力与读写一样重要,例如听讲座、发表演讲。总而言之,语言素养即使在数学化时代也很重要,是夯实其他能力的基础。

6.学术素养

学术素养包括理解评估课业、计划和完成学术任务、调查和查找资料和数据、读写说学术文体,理解学术的类型和体裁、知晓引用、学术诚信。编辑和校对学术文本等。学术素养因其声望在大学中最为人所知。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术素养是整个框架的高潮,因为其他的素养均为学术素养做支撑和打基础。

以上两种能力模型都是基于国外学术英语的研究和发展背景所提出的,为了发展我国的学术英语,就必须根据我国国情,结合中国特色,制定出适合我国学生的eap能力模型,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三、基于我国国情的eap能力模型

全球化背景下,学术早已走出国门、跨越国界。近年来,很多国内本科生、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因此加强eap教学势在必行。但同时,eap是源自西方的教学模式,在中国实行必须基于中国国情、结合中国特色,如盲目照搬,可能会水土不服。因此我们需要制定出适合中国学生的eap教学模式。经过对学生需求的分析,结合中国学术的实际情况,提出eap能力模型,如图1所示。

eap能力模型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术语篇的知识与能力,其中包括语境,学生学习第二外语最需要的就是环境,因而需要学习在特定的语境体验学术文化和外国的社会文化,其次在宏观和微观层面,提高语法词汇等语言能力。第二部分为学术语篇的理解与产出能力:分为听、说、读、写,具体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针对学生的情况切实提高相应的能力。第三部分为多元素养框架,其中包括制度化素养、数字化素养(即信息技术发展环境下对素养的培养的影响)、社会和文化素养、批判性素养、语言素养、学术素养。

四、结语

影响人们选择职业的数学模型 篇3

摘 要: 定位自己的职业要综合考虑到星座、血型、性格、兴趣、价值观、知识、天赋、家庭这些因素的影响。根据大家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在乎度,这些影响因素对职业的影响度,每个人和这些影响因素的关系即可比较科学地定位适合每个人的职业。

關键词: 职业 性格 影响 数学模型

定位自己的职业要综合考虑到下面几个问题:星座(XZ),血型(XX),性格(XG),兴趣(XQ),价值观(JZG),知识(ZS),天赋(TF),家庭(JT)。星座(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双鱼座)类别有12种,再分男女就是24种。血型(A、B、AB、O)有4种,再分男女就是8种。性格有九型人格(完美型、助人型、成就型、自我型、思想型、忠诚型、活跃型、领袖型、和平型)[1],大五人格(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2],颜色性格(红色性格、蓝色性格、黄色性格、绿色性格)共18种。职业兴趣(常规型、艺术型、实践型、社会型、研究型、管理型)有6种。价值观(自由型、小康型、支配型、自我实现型、志愿型、技术型、经济型、享受型、合作型)有9种职业价值观。知识对应的专业有227个。天赋根据个人情况自己选定。家庭影响根据个人情况自己选定。我们收录的职业共有800个。

星座和血型会影响人的性格。

每类性格受星座的影响程度是它对应的前面的系数b。0代表完全不影响;1代表影响等级为1;3代表影响等级为3;5代表影响等级为5,所以b可以为0、1、3、5。每个人只有一个星座。

每个人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在乎度我们设定为a,分析并选择自己对以上每条的在乎程度。0代表完全不在乎;1代表在乎等级为1;2代表在乎等级为2;3代表在乎等级为3;4代表在乎等级为4;5代表最在乎的(只能选一个)。a的值可以为0、1、2、3、4、5。

把XZ(星座)、XX(血型)、XG(性格)、XQ(兴趣)、JZG(价值观)、ZS(知识)、TF(天赋)、JT(家庭)按照上面公式换算,最后就能得出GRZY(个人职业)和每个ZY(职业)的系数表。这样就得出这个人对每个职业适合程度的排序表。根据这个排序表,大家就能看出自己喜欢的职业的顺序了。

参考文献:

[1]海伦·帕尔默.九型人格[M].华夏出版社,2006.

[2]倍智人才研究院.大五人格心理学[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5.

职业能力模型 篇4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校学生的多样化, 辅导员队伍的质量和高校学生与教育发展要求之间的差距正日益凸显。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正在从量的扩展向质的提高转变, 在这种新发展变化的形势下, 界定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进一步推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研究, 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 (Occupational Ability) 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综合能力, 既包括从职者完成工作任务所应具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也包括影响从职者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获取、吸引、运用和创新的个性心理特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是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界定的, 而随着辅导员职业能力内涵的不断丰富, 使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结构也发生了转变, 结合辅导员队伍特性来看, 首先一定要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 具备了专业能力和学术能力能够使辅导员迅速地适应岗位, 开展学生工作, 培养目标高素质人才。其次需要具备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组织管理学生和团队协作等可迁移能力。最后, 在工作的开展中, 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起决定性作用。通过以上的分析, 对辅导员职业能力构成的要素进行概括, 包括专业能力、可迁移技能、自我管理能力三个方面。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分析

(一) 专业能力

所谓辅导员专业能力是知识作为载体呈现出来, 各种知识要素的组合客观反映了辅导员的层次和应达到的知识标准。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来分析, 专业知识应包括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 即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精专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匹配理论”来说, 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对《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中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 可迁移技能

所谓可迁移技能指的是主要在日常工作和活动中获得并不断得到改善的技能, 且在许多领域里都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增强。对辅导员来说最重要的三项可迁移性技能为:

1.交流和表达技能:是指辅导员通过口头、书面等各种形式, 有效表达和接收信息, 达到良好沟通的能力。这是双向沟通 (甚至多项交流) 必须的能力, 它主要包括表达、倾听、说服等具体能力。辅导员的交流和表达技能, 可以表现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和职业宣讲会时, 若讲话非常具有感染力,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语言表达能力同样可以用于与学生的谈话, 在初步掌握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专业前景等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增强专业认同和做好职业规划, 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此外, 高校辅导员沟通能力还有助于开展大学生开展团体职业咨询, 以及就学生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沟通、挖掘、分析与辅导等等。

2.问题解决能力:是指辅导员面对学生工作中复杂问题时能从多维度、多视角提出解决方案的分析、解决能力。具体表现:辅导员能有效设计相对系统的院 (系) 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方案, 并能指导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当面对危机事件时, 能掌握整个事件的过程, 深层次研究事件原因, 改进工作, 提出对策。

3.组织管理和计划能力:是指辅导员计划组织、协调配合、任务指派等能力。具体表现:高校辅导员如何组建班级团队, 如何设置合理的班级架构, 如何处理好班级组织与党团组织、学生会组织甚至一些社团组织之间的架构冲突等等, 而带好一个班级它要求辅导员具有关注细节、综合考虑、有效分配职责等具体能力。

(三) 自我管理能力

所谓自我管理能力, 就是指辅导员依靠主观能动性, 按照社会目标, 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 即自己管理自己, 自己约束自己, 自己激励自己。辅导员自我管理能力就是辅导员本身独有的特征和品质, 可以帮助辅导员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 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是辅导员最有价值的“资产”, 更是影响辅导员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关键。具体表现在当辅导员在日常工作或各种复杂的突发事件面前, 能在心理或行动上有意识、有目的地自觉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 冷静地分析冲突, 迅速地采取有效措施;也表现在工作上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和多么棘手的事件, 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正能量、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为学生服务的责任心。因此, 辅导员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开展深入、细致、到位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基石, 在完成特定任务时起到特别突出的作用, 有效帮助辅导员应对工作问题, 适应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夏晓虹.从英国导师制看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 2008 (1) .

IT人员能力素质模型 篇5

什么样的员工好用?

现代信息化管理的企业,涉及的行业越来越多、项目越来越大、IT系统越来越复杂,应用也越来越深入,人才需求迫切。于是,我年年招人,既招应届毕业生,也招在职的;既从公司外招,也有内部招聘,年年也都有人离职。对此归纳起来就是不同程度地具备“四有”——有IT技能、有企业和IT部门文化、有行业经验、有管理素质和能力。将这4种共同点称之为“IT人员能力素质模型”。那些留下的却又觉得不太好用的员工,也多少是因为缺少其中的某个“有”。

行业经验

指的是IT系统所应用的相关行业业务知识与经验。比如贸易行业的IT员工应知道进出口贸易业务知识和流程、知道外贸会计核算知识、3大财务报表和众多内部管理分析报表之间的关系;物流行业的IT员工应知道仓储业务如何计费、配送车辆如何核算成本、集装箱在码头堆场如何周转等;房地产行业的IT员工要知道物业管理费用的项目、收费周期,商品房销售的一般营销手段等。这类与IT系统应用相关的业务知识和经验,不同岗位要求熟悉程度不同,不一定要很精深,但一定要能正确理解,才能准确把握业务需求,方便服务内部用户及与外部合作伙伴沟通。

文化

除了指企业文化之外,还包括IT部门自身定位所带来的、对所有IT员工的共性要求,最主要的是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文化问题影响深远,但没有其他3方面那么明显,所以容易被CIO所忽视。

管理水平

包括管理知识、认知、悟性和能力、经验等。这方面的要求是对所有员工的,不仅只对有管理职责的IT主管。最最基本的管理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及相应的人际交往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及相应的计划管理(制订、执行和调整等)能力。这些能力是任何员工都必须具有的。IT技能

除了IT部门全体员工必须普及并掌握的基本IT技能外,其他的专业IT技能则因具体岗位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关注几何模型提升命题能力 篇6

命制试题对初中数学教师而言,一方面需要教师深入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课程内容及其所倡导的考试评价理念;另一方面教师要熟悉数学试题命制的原则、程序、方法、技巧、策略等.为了在教学中快速高效地命制出一些内涵丰富、形式新颖、别具一格的试题,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注重提炼几何模型,以几何模型作为命制几何试题的源头与活水,不但可以快速高效地命制出一些优秀的几何试题,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本文以“共顶菱形”图形为模型,说明几何模型在命题技术中的运用,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2利用几何模型命制试题的思路历程

2.1模型的提炼

历年的中考试题或教材上的例题都是经过专家反复打磨、精雕细琢而来的精品资源,每一道试题或例题中都蕴含着某些特定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教师可从这里提炼几何模型.

例1(2012年湖北恩施)如,菱形ABCD和菱形ECGF的边长分别为2和3,∠A=120°,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A.3B.2C.3D.2

解析因为∠A=120°,所以∠ABC=180°-120°=60°.利用三角函数易求得菱形ABCD的边CD上的高为2sin60°=3,菱形ECGF的边CE上的高为3sin60°=332.

所以S△BDF=S梯形CDFG+S△BCD-S△BGF

=12×(2+3)×332+12×2×3-12×3×(3+332)=1534+3-1534=3.

故选A.

点评本题以两个具有一个公共顶点的菱形为基本模型,主要考查了菱形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的求法等知识.由于△BDF的面积不易直接求得,故而采用间接求法:利用某些特殊图形的面积来表示△BDF的面积,这种方法是求不特殊图形面积的一种通法.

本例中所涉及的几何图形简洁优美,内涵丰富,不妨称之为“共顶菱形”,即具有公共顶点的菱形称之为“共顶菱形”.以此图形为模型可以命制出与之类似的几何试题,它可以作为命制同类几何试题的源头与活水.为了能够以“共顶菱形”图形为模型命制出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几何试题,就必须熟知“共顶菱形”图形中最基本的两类关系:一是有关图形的面积与菱形边长、内角之间的关系;二是有关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及位置关系.

2.2探究几何模型中有关几何量之间的关系

2.21“共顶菱形”图形中有关图形的面积与菱形的边长、内角之间的关系

笔者在几何画板中画出了,利用几何画板中的“度量”功能测量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后,改变菱形ECGF的边长,结果发现阴影部分的面积始终保持不变,这引起了笔者探究的兴趣.经笔者探究发现,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与菱形ECGF的边长没有关系,只与菱形ABCD的边长及菱形内角的大小有关.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时,虽然菱形ECGF的边长参与了运算,但对运算结果不产生任何影响.因此,试题中给出菱形ECGF的边长为3,这是一个多余的数据.

如,菱形ABCD和菱形ECGF的边长分别为m和n,∠ABC=α,点B、C、G在同一直线上,点C、D、E在同一直线上,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析如,过点B作BN⊥FG,交FG的延长线于点N,延长EC交BN于点M.

根据已知,易求得BG=m+n,∠BGN=∠BCM=∠ABC=α.所以BN=BG·sin∠BGN=(m+n)sinα,BM=BC·sin∠BCM=msinα.

所以MN=BN-BM=nsinα.

所以S△BDF=S梯形CDFG+S△BCD-S△BGF

=12(CD+GF)·MN+12CD·BM-12FG·BN=12(m+n)·nsinα+12m·msinα-12n·(m+n)sinα=12m2sinα.

由此可知,阴影部分的面积与菱形ECGF的边长没有关系,只与菱形ABCD的边长及菱形内角的大小有关.特别地,当菱形变为正方形时,∠ABC=90°,此时阴影部分的面积为12m2.

在中,若连接AG、GE、AE,得到△AEG,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只与其中一个菱形的边长及菱形的内角有关呢?

如,菱形ABCD和菱形ECGF的边长分别为m和n,∠ABC=α,点B、C、G在同一直线上,点C、D、E在同一直线上,连接AG、GE、AE,求△AEG的面积.

解析如,过点G作GN⊥AB,垂足为点N,GN交CE于点M.

根据已知,易求得BG=m+n,∠ECG=∠ABC=α.

所以GN=BG·sin∠ABC=(m+n)sinα,GM=CG·sin∠ECG=nsinα.

所以MN=GN-GM=msinα.

所以S△AEG=S梯形ABCE+S△CEG-S△ABG

=12(AB+CE)·MN+12CE·GM-12AB·GN=12(m+n)·msinα+12n·nsinα-12m·(m+n)sinα=12n2sinα.

由此可知,△AEG的面积与菱形ABCD的边长没有关系,只与菱形ECGF的边长及菱形内角的大小有关.特别地,当菱形变为正方形时,∠ABC=90°,此时△AEG的面积为12n2.

2.22“共顶菱形”图形中的线段关系

根据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及“共顶菱形”图形中两个菱形的特殊位置关系,可从公共顶点出发连接两条对角线,形成一个直角.一方面,可以命制与勾股定理或菱形面积有关的试题,另一方面,可引入圆,命制与90°的圆周角有关的试题.

2.3以几何模型中有关几何量之间的关系为对象命制试题

2.31以“共顶菱形”图形中的面积关系为对象命制几何试题

由以上发现的有趣结论,可命制出类似的几何试题.

例2如,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CGF都是菱形,点B、C、G在同一直线上,点C、D、E在同一直线上,以点C为圆心,以CG的长为半径画弧EG,连接AG、AE,已知菱形ECGF的边长为5,∠ABC=60°,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法提示设菱形ABCD的边长为m.

根据已知,易求得,梯形ABCE的高为msin60°=32m,△ABG的边AB上的高为(m+5)sin60°=32(m+5),S△ABG=12×m(m+5)sin60°=34m(m+5),S扇形CEG=60π×52360=256π,S梯形ABCE=12×(m+5)×32m=34m(m+5).由S阴影=S梯形ABCE+S扇形CEG-S△ABG易知,S阴影=256π.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菱形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三角形及梯形面积的求法、扇形的面积公式等知识点,由于图中阴影部分不是规则图形,故需利用三角形、梯形、扇形等特殊图形的面积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这是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常用方法.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只与菱形ECGF的边长及菱形中较小的内角有关,与菱形ABCD的边长无关,但为了解题方便,还需设出菱形ABCD的边长,故而本题也考查了“设而不求”的解题方法.

例3如,菱形ABCD和菱形ECGF的边长分别为3和5,点B、C、G在同一直线上,点C、D、E在同一直线上,以点D为圆心,以AD的长为半径画弧AC,连接AF、CF,已知∠ABC=60°,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法提示如,过点C作CN⊥AB,垂足为N,NC的延长线交FG的延长线于点M,则CM⊥FM.根据已知,易求得CN=BC·sin60°=332,CM=CG·sin60°=532,MN=43.所以S菱形ABCD=AB·CN=932,S△CFG=12FG·CM=2534,S扇形ADC=60π×32360=3π2,S梯形ABGF=12(AB+FG)·MN=163.

所以S阴影=S梯形ABGF-S△CFG-(S菱形ABCD-S扇形ADC)

=163-2534-(932-3π2)

=2134+3π2.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菱形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三角形及梯形面积的求法、扇形面积公式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三角形、梯形、扇形等特殊图形的面积求阴影部分面积的能力.

对以上图形可做进一步变化,得到一系列新图形,利用这些图形可命制一系列试题,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请读者自行设计.

如果将以上图形放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几何问题代数化,可以命制出立意新颖、内涵丰富的规律探索问题,这类问题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好的作用.

例4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边长不等的菱形依次排列,每个菱形都有一个顶点落在函数y=33x的图像上,且菱形中有一个内角为60°,从左向右第3个菱形中的一个顶点A的坐标为(8,3),阴影三角形部分的面积从左向右依次记为S1,S2,S3,…,Sn.若Sn=k24n-8(n为正整数),求k的值.

解法提示因为函数y=33x的图像与x轴的夹角为30°,所以直线y=33x与菱形的边围成的三角形是底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因为A(8,3),所以第三个菱形的边长为23,第二个菱形的边长为3,第一个菱形的边长为32.由此规律可知,第n个菱形的边长为32·2n-1,第2n-1个菱形的边长为32·22n-2.Sn为第2n个与第2n-1个菱形中的阴影部分,由“共顶菱形”图形中的面积关系可知,Sn=12(32·22n-2)2·sin60°=33·24n-8,又因为Sn=k24n-8,所以k=33.

命题意图本题将“共顶菱形”图形放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规律探索题的形式主要考查菱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一次函数图像上点的坐标特征等知识点,具有很强的探索性.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作为数学竞赛之用.

类似于,将~5放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还可命制一系列规律探索问题,请读者自行设计,这里从略.如果将中的菱形特殊化为正方形,可以命制出一系列立意新颖、内涵丰富的规律探索问题,这类问题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好的作用.

例5(2014年江苏盐城)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边长不等的正方形依次排列,每个正方形都有一个顶点落在函数y=x的图像上,从左向右第3个正方形中的一个顶点A的坐标为(8,4),阴影三角形部分的面积从左向右依次记为S1,S2,S3,…,Sn,则Sn的值为.(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n为正整数)

解析因为函数y=x与x轴的夹角为45°,所以直线y=x与正方形的边围成的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因为A(8,4),所以第四个正方形的边长为8,第三个正方形的边长为4,第二个正方形的边长为2,第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由此规律可知,第n个正方形的边长为2n-1,第2n-1个正方形的边长为22n-2.Sn为第2n个与第2n-1个正方形中的阴影部分,由“共顶菱形”图形中的面积关系可知,Sn=12(22n-2)2=24n-5.

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一次函数图像上点的坐标特征等知识点,依次求出各正方形的边长是解题的关键,难点在于求出阴影Sn所在的正方形和正方形的边长.

改变中阴影三角形的位置,可得到,由此可编拟如下试题:

例6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边长不等的正方形依次排列,每个正方形都有一个顶点落在函数y=x的图像上,从左向右第3个正方形中的一个顶点A的坐标为(8,4),阴影三角形部分的面积从左向右依次记为S1,S2,S3,…,Sn,则Sn的值为.(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n为正整数)

解法提示由例5知,第n个正方形的边长为2n-1.Sn为第n个与第n+1个正方形中的阴影部分,由“共顶菱形”图形中的面积关系可知,Sn=12(2n-1)2=22n-3.

改变中阴影三角形的构造方式,可得到如下试题.

例7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边长不等的正方形依次排列,每个正方形都有一个顶点落在函数y=x的图像上,从左向右第3个正方形中的一个顶点A的坐标为(8,4),阴影三角形部分的面积从左向右依次记为S1,S2,S3,…,Sn,则Sn的值为.(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n为正整数)

解法提示由例5可知,第n个正方形的边长为2n-1,第n+1个正方形的边长为2n.Sn为与第n个和第n+1个正方形相关的阴影部分,由“共顶菱形”图形中的面积关系可知,Sn=12(2n)2=22n-1.

命题意图以上两例均以“共顶菱形”图形为模型,将模型中的菱形通过特殊化策略转化为正方形,再借助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以规律探索题的形式主要考查正方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一次函数图像上点的坐标特征等知识点,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通过规律探索活动,不仅可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正确解答以上试题,一方面要理清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与正方形边长的关系;另一方面要能够用含有n的代数式表示这一系列正方形的边长,这两个方面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本题考查的重点之处.

对~9可进一步变化,得到一系列新图形,由此也可命制一系列规律索问题,请读者自行设计,此处从略.

在“共顶菱形”图形中,除了上述面积关系之外,“共顶菱形”图形中的线段关系也颇为有趣,以这些线段为对象也可命制出内涵丰富的几何试题,这些试题可作为中考或竞赛之用.

2.32以“共顶菱形”图形中的线段关系为对象命制的几何试题

例8如0,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CGF都是菱形,点B、C、G在同一直线上,点C、D、E在同一直线上,连接AF,点H是线段AF的中点,连接CH.求证:CH=12AF.

证明如0,连接AC、CF.因为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CGF都是菱形,所以AC平分∠BCD,CF平分∠ECG.

又因为点B、C、G在同一直线上,所以∠ACF=12(∠BCD+∠ECG)=90°,所以△ACF是直角三角形.因为点H是线段AF的中点,所以CH=12AF.

命题意图本题以“共顶菱形”图形为模型,主要考查两方面的知识,一是菱形的性质:菱形的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二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通过本题的证明,考查学生最基本推理论证能力,需要学生具有最基本的几何素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构造三角形,然后根据已知及所学知识证明所构造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也是解答本题的难点之处.

01例9如1,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CGF都是菱形,点B、C、G在同一直线上,点C、D、E在同一直线上,EG交BD的延长线于点H,连接AH、HF、CH.求证:点A、H、F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证明如1,连接AC、CF.由菱形的性质易知,BH垂直平分线段AC,EG垂直平分线段CF,所以AH=CH,CH=FH,故AH=CH=FH.所以点A、C、F在以点H为圆心,以AH为半径的圆上.因为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CGF都是菱形,所以AC平分∠BCD,CF平分∠ECG.又因为点B、C、G在同一直线上,所以∠ACF=12(∠BCD+∠ECG)=90°,所以AF是⊙H的直径,即点A、H、F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命题意图本题以“共顶菱形”图形为模型,主要考查菱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圆周角的性质等知识点,考查学生最基本的几何证明能力,本题可作为竞赛之用.

3命题感悟

3.1关注中考试题中内涵丰富的几何模型

历年中考试题中有许多经典的几何试题,每一道试题都蕴含着某些特定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它对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不可无视这些课程资源的存在,不可采取对其全盘否定的态度,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索一些优秀试题中体现的几何模型的性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在解题中合理地使用几何模型,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要善于研究几何模型的性质,这是命制几何试题的源头与活水,它可以提高教师命制试题的能力.只有在熟知几何模型的性质的情况下,命题时才能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命制出内涵丰富的试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多关注历年中考试题中内涵丰富的几何模型,以此提升教师的命题能力.

3.2重视几何画板或超级画板在命题中的应用

几何画板或超级画板不仅是作图工具,而且它是发现几何命题,验证几何命题合理性的有效工具.命制几何试题或与函数图像有关的试题时,几何画板是不可或缺的作图工具,利用几何画板中的“度量”功能可度量线段的长度、角的大小、图形的面积,也可利用作图工具验证三点共线、多线共点等,命题者据此可判断所命制的几何试题是否正确,结果是否合理.在历年中考试题中,经常出现几何图形不规范、函数图像错误等现象,这都是由于命题者没有根据试题中的数据运用作图工具画图,而是凭借经验随便画出的图形,影响了试题的严谨性,有时还会出现试题中所描述的图形根本就不存在的错误,如2014年湖北随州市中考数学第9题中所描述的三角形根本不存在.

职业能力模型 篇7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部署“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职业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需要政府主导,职业教育行政领导的专业化水平起着重要作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的目标对领导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行政领导者推动改革创新能力不强(源自教育部权威解读《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仍然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上述《决定》强调“落实政府职责。加强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而对地方行政领导者的职业教育管理能力的评价,将是实施这项督导的主要措施。

国外非常重视教育行政领导专业化,并建立教育行政领导相关制度,为其专业化提供制度保障。美国学校行政人员协会(AASA)的计划委员会也提出其计划报告,其中建议改进教育行政人员训练的制度和提高教育行政人员之甄选及任用标准以及AASA积极从事和推进教育行政的研究。美国著名的教育刊物《教育周刊》对教育局长的标准进行了理论研究,制定出美国教育局长标准。其中能力素质模型的研究起源于21世纪50年代初,1973年,麦克里兰教授发表著名的《基于能力素质而非智力的测试》。另一种有代表性的素质模型称为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胜任力是指任何直接与工作绩效有关的个体特质、特点或技能等,在本质上也就是应该具备的素质组合。尚虎平在文中基于奎恩竞值架构(CVF)理论对我国部分县(处)级领导干部管理能力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本文通过抽样和典型调查,分析职业教育行政领导者管理能力总体状况,对职业教育成就与地方领导者决策的因果关系分析,对职业教育行政领导者管理能力的内涵进行解析,并建立职业教育行政领导者管理能力结构模型。基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和江苏省实际情况,通过多轮论证,第一轮采用专家打分法,由50位国内职业教育学专家选定候选指标,并以重要程度打分。总结归纳指标,制定“地方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调查表”。第二轮在省教育厅等部门帮助和协调下,给江苏省内职业院校校级领导发放调查问卷63份,收回63份。

二、基于因子分析法构建地方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评价模型

(一)评价指标

第一轮主要目的为确定候选指标。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背景,通过专题调研、文献研究,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向近50位职教届知名学者进行访谈和调查,运用“头脑风暴”和“思维魔球”方法,最终确定了“地方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考察要点表,包括执行力、创新力、支持力、协调力、统筹力、学习力、应变力、监控力、评估力等9个考察点和依法行政、依法办学、决策机制、发展规划等36个分考察点。

(二)现状分析

向江苏省63所职业中学校级领导发放了问卷,请求他们就指标所涉及内容给出对当地行政领导者的评价意见,采用Saaty法,分别给予“1,3,5,7,9”赋值。计算出各考察指标的均值,代表了对该指标的一个整体评价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所有指标的平均值都超过了5,说明各考察指标的整体评价基本良好。得分最高的为“依法办学”,说明江苏省在法律、法规和执行力上较为成熟,其余评价靠前的指标有“依法行政、领导之间、现代教育思想、纪律监控体系”。评价最低点指标为“财力拓展”,其余评价相对靠后的指标有“创新成果、物力投入”,从职业学校的角度出发,仍然认为在支持力和创新成果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因子分析具体步骤

在专家访谈和调研过程中,绝大多数专家认为考察点能够反映职业教育领导力全貌,但设置有重叠,且难以取舍,要注意考察点间的逻辑关系,描述要精确。多数专家建议考察点要减少、归并、避免繁琐。在专家建议下我们对江苏省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该方法最早在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就,现已成为多元统计分析中数据降维的一个经典方法。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 首先计算36个变量(分考察点)之间的相关系数阵,结果表明无论是Pearson相关系数还是kendall系数基本都大于0.3。因此如果直接用于分析,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共线性问题。建议做因子分析。随后计算了KMO统计量和Bartlett’s球形检验,其结果如下表:

KMO统计量可以用于探索变量间的偏相关性,从表中第一行知,KMO统计量的值为0.865,其值大于0.7,说明相应数据是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的,另外从Bartlett球形检验来看,P值接近0,说明36个变量间并非独立。即二者均说明了该数据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

因此下面运用主成分法进行因子分析。其模型为:X=AF+ε

其中X=(X1,...,Xp)′是可实测的p个指标所构成的p维随机向量,即36个分考察点,F=(F1,...,Fm)′是不可观测到的公共因子,A为因子载荷矩阵,描述了第i个变量与第j个公共因子的相关系数。

2. 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一般原则,我们选取了6个公共因子,其累积贡献率为79.085%,接近80%,可以较好地反映原始变量的信息。下表(见下页表3、表4)给出了各因子的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表中略去了特征值均小于1的成分。

3. 通过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可建立因子的载荷矩阵,为了得到较合理的公共因子解释效果,我们采用方差最大法进行旋转,其可以使得因子载荷阵结构简化,从而便于对公共因子的解释。限于篇幅,这里仅给出各公共因子所包含的高载荷指标,相应的6个公共因子分别为:监控力、执行力、协调力、支持力、创新力、学习力。

4. 最后根据Thomson回归法可以得到各因子的得分方程如下:

对于每一个样本,如果知道各个指标的度量值,就可以依据上述回归方程计算各公共因子的得分值,并依据得分值给出评价。

本文基于江苏省数据并结合因子分析法,给出了地方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的一个因子分析评价模型,该模型共含有6个维度,对地方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作出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其相应的指标体系可以为主管职业教育的地方行政领导者的人才选拔和胜任力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问题入手突出创新重在行动务求实效:教育部职成司有关负责人解读中职改革创新行动计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5-86.

[2]于永达,林向峰,张远东.基于PLS的领导人才胜任力测评方法研究[J].改革,2005(1):101-109.

[3]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尚虎平.关于县处级领导干部管理能力的调查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8):85-87.

职业能力模型 篇8

1 相关概念的厘定

1.1 学校体育现代化的概念

对于学校体育现代化的概念应该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国内许多学者认为, 学校体育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目标, 同时也是过程, 是一个长期建设和发展的过程,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长期实践, 也可以说是由传统体育教育向现代体育教育转化的教育变迁活动。[1]经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 可以将学校体育现代化内涵归纳成三个方面, 一是学校体育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 二是学校体育制度的现代化, 三是学校体育资源的现代化[2]。

1.2 职业核心能力的概念

1 9 9 8年, 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 称为“8项核心能力”, 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 它适用于各种职业, 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本文所研究的体育教师职业核心能力是指, 为实现学校体育现代化目标, 高校体育教师在从事于高校体育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工作中所具备的基本能力。

2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1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以“学校体育现代化”和“职业核心能力”为核心关键词, 对中国期刊、维普期刊、万方期刊等三大全文数据库进行网络检索, 共检索6 8篇学术论文, 同时研读了两本专著。

(2) 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和需要, 精心设计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并在三所普通高校中随机抽取了30名体育老师和80名二年级大学生, 共发放教师问卷30份, 回收2 6份, 其中有效问卷2 4份;学生问卷发放8 0份, 回收6 9份, 有效问卷为66份。问卷运用重测法进行信度检验, 在调查样本范围内, 一个月内进行了两次调查, 最终计算出相关信度系数得出r=0.88, 证明检验结果达到统计检验标准。

(3) 数理统计法。

首先, 对回收问卷进行了梳理, 删除无效问卷;其次, 对所获得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并制定数据表, 在此基础上利用E x c e l进行数据的整理、处理与统计分析。

(4) 专家访谈法。

针对本研究思路和内容, 对江苏省具有3名正高职称的高校体育专家进行走访和电话访谈, 为本课题研究打开了思路。

2.2 研究对象

本文以高校体育教师和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以学校体育现代化目标下,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核心能力模型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新时期大学生对体育教师总体需求

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 大学生对体育教师能力需求大不相同, 排在前3位的是知识能力、教学能力和运动能力, 排在后3位的是科研能力、英语能力及其他能力。这说明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非常注重体育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运动技能, 由此看出, 当代大学生对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渴望置于首位;而对体育教师具备的科研能力和英语水平等方面不是很关心, 通过对学生访谈得知, 教师的学术水平和英语水平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师自身发展需要, 跟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没有直接联系。

3.2 新时期体育教师的能力需求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 高校体育教师对自身能力需求排在前3位的是创新能力、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而排在后3位的是裁判能力、英语水平和其他能力。产生这原因的可能是, 目前高校注重教师的创新工作, 尤其是高校体育教师依据职称评定的条件, 他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 尽力参加各种院级以上的教学比赛, 并试图申报院级以上课题, 从而努力达到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中所规定的条款。体育教师在裁判能力和英语水平指标上不是很重视, 这说明绝大多数老师不看重裁判能力培养和学历的再深造, 认为这两个指标不能体现出高校教师的综合能力。

从以上两个教学主体对能力需求来看, 他们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关系, 产生这个主要原因的有可能是各自考虑的出发点和立脚点不尽相同。基于此, 本文试图构建高校体育教师核心能力模型, 并予以其剖析, 见图1。

3.3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核心能力模型构建和剖析

职业核心能力模型主要包括职业专业能力、职业方法能力以及职业社会能力三个一级指标。职业专业能力包括体育理论、运动技能、竞技理论和科研能力。职业方法能力包括信息处理、外语知识、现代技术和自我学习。职业社会能力包括道德行为、组织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以及人际关系。

(1) 职业专业知识。

它是指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运动技能、竞技能力和科研能力等与体育教师职业相关的基础能力, 它是从事体育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基本条件。体育理论由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以及学校体育学等多门学科理论知识, 教师只有在充分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情况下, 方能让传授学生知识。同时, 体育教师又区别其他学科教师, 他们不仅具备必备的理论知识外, 还要保持健康的体魄和高超的运动水平, 因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讲解法, 更多的是通过动作示范让学生感知, 再通过重复性的练习来巩固动作定型。所以, 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成果。

高校体育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 还有运动训练、竞技比赛等。如果教师没有掌握运动训练规律和竞技比赛规则, 此项工作就无法得以实施。科研能力是指体育教师在从事于本职工作中, 以科学的思维和正确的方法, 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它是教师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的综合体现。具体的说, 就是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职业方法能力。

它是指体育教师的信息处理、外语知识和现代技术掌握的能力。它是体育教师独立学习、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体现。对于学习来讲, 最重要的是方法掌握。这就必须要具备一定信息处理能力, 譬如, 上级主管部门下发关于教学的文件, 首要做的事情就是学习、剖析和消化, 这样才能够领会文件实质, 这就是信息处理能力。外语作为一门使用工具, 当今时期越来越被人所重视, 体育教师也不例外。教师通过查阅国外的文献资料, 借鉴发达国家体育事业的先进经验, 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加以运用。现代技术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法, 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常用的Word、Excel等处理方法, 更要掌握PowerPoint、Dreamweaver等软件。据了解, 目前大型教学比赛已经从传统的“现场教学”改成了“教师说课”的形式, 这要求体育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制作好精致的课件。

(3) 职业社会能力。

它是指体育教师从事于本职工作中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 即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主要包括道德行为、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关系。职业道德是工作人员在自身的岗位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作为高校教师的身份倍受社会关注和学生的爱戴, 所以体育教师要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感染学生。体育教学是教学、训练的综合过程, 更是受着多重因素导致的系统工程。其中, 组织协调是必不可少的主要环节, 也是确定了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出现频率最多的关键词, 体育事业也同样如此, 作为体育教授应该善于观察, 发挥主观能动性, 捕捉灵感, 将自身的想法投至与体育教学实践中去。

摘要:随着学校体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学校体育师资作为学校体育现代化考核体系中重要指标, 如何重构体育教师的核心能力模型已成为现阶段学校体育学研究的重点课题。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 以高校体育教师、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以高校体育教师职业核心能力模型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核心能力模型构建共分成3个模块, 一是职业专业能力, 二是职业方法能力, 三是职业社会能力。

关键词:学校体育,现代化,体育教师,职业核心能力,模型

参考文献

[1]王湛.学校体育现代化的思考与展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 .

[2]夏成前, 姚为俊, 等.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内涵与特点[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7 (3) .

[3]丘东晓.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分析及培养[J].教育导刊, 2011 (5) .

[4]黄喆, 钱利安.男女高职大学生对新时期体育教师职业素质需要的比较研究[J].职业时空, 2011 (1) .

[5]许龙成.高校素质拓展培训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型的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2) .

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地球模型 篇9

1 竞技能力理论模型的梳理

目前许多国内外运动训练学学者提出的结构模型,如“木桶理论模型”“积木理论模型”“双子理论模型”“皮球理论模型”等等,其中“木桶理论模型”明晰了竞技能力的各要素,突出短板对系统的影响,忽视了“长板”的积极作用。“积木理论模型”提出了“长板”对“短板”的补偿作用,说明了竞技能力非均衡结构的补偿效应,但没有从本质上解释竞技能力发展变化趋势。“双子理论模型”[2]是田麦久博士融合了“木桶理论模型”和“积木理论模型”提出来的新理论模型,体现出了竞技能力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非均衡结构的补偿效应,但该模型是封闭的,因此在训练实践中不易操作。“皮球理论理论”[3]不仅清晰地勾勒了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体现了竞技能力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但没有明晰心理在竞技能力各要素中的作用。总之,现有的理论模型把竞技能力看成是“物体”,没有从模型中说明竞技能力的作用主体“人”的作用即心理的作用,只是在理论的阐述的过程中说明心理的重要性。

2 地球模型理论提出与建立

2 . 1 地球模型理论建立的理论依据

2.1.1 系统理论

系统是具有相互作用关系的要素的复合体。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系统是一个整体;其次,系统的各要素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缺一不可;最后,系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并与外界环境共存。从现实来看,任何系统都必须具备这三点,缺一不可,否则,系统不具有稳定性,遭到破坏就不能构成系统。同样竞技能力作为一个系统也必须满足这三点。首先,构成竞技能力各部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次,各要素共同构成竞技能力即各要素与竞技能力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关系;最后,竞技能力系统与外界系统通过信息的传递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建立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系统性特征。

2.1.2 运动心理学

在运动训练中由于运动训练内容的重复性、训练过程的程序性、训练环境的封闭性容易造成运动员精神疲劳促使运动员消极训练,因此需要加强运动员意志品质等心理方面的训练。例如,运动员的“高原现象”,尤其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表现出的运动动机、社会认知的归因、唤醒、焦虑以及运动中认知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构建竞技能力模型应充分体现这一点。

2 . 2 地球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地球理论模型”结合人体运动心理学特点,以竞技能力的组成部分为构造,从运动心理学角度出发,并结合系统理论,具有运动心理学、整体性、直观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并遵循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客观规律。地球模型,球体是具有一定形变并且由竞技能力各要素形成经纬线交织形成的,地球纬线是由竞技能力的四个要素组成,分别代表: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和运动智能,地球经线主要是由心理组成,并通过地球的南、北极点与外界进行信息的交流。同时球体以南北两极为定点通过外界环境与自身调节双重作用形成的压力差推动球体旋转,规定地球自转逆时针方向为正(见图1)。

地球模型的特点是球体的形变可以表示竞技能力各要素的变化,运动员整体的竞技能力是通过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双重影响形成的。并且在球体表面直观形象地表现出心理训练贯穿于体能训练、技能训练、战术训练和运动智能的运用之中。该模型是开放的,地球通过两个南北极点与外界进行信息的交流,因此,该模型具备了系统的基本特征。地球模型的构建,首先全面表述了竞技能力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发展趋势,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竞技能力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发展趋势。其次,地球模型的构造,直观形象地展示了竞技能力结构,更有利于在运动训练过程指导运动训练实践,在训练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内外因素,并解决问题,通过合理的预判可以减少阻力,能更好地提高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最后,该模型最鲜明的特点是突出强调心理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进而从另一方面说明竞技能力的主体是“人”而不是简单的“物”。

2.3 地球模型的特征

新构建的地球模型,从运动心理学角度出发,并结合系统理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 运动心理学特征

运动员心理能力即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竞技能力可分为两部分,稳定的和不稳定的。稳定的因素主要包括体、技、战和智;不稳定的因素主要包括心理。例如,体能训练和技术训练中意志品质的培养、战术训练中的观察力以及记忆力的培养,在运动智能中技术和战术的选择时机及把握,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心理训练一直伴随着体、技、战、智的训练。运动员整体的竞技能力不断发生变化,通过与教练员以及外界训练环境的信息交流,在人的大脑进行信息的处理并通过运动员的自我调节来实现信息反馈,表现在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等方面。

2.3.2 整体性

地球理论模型的球体是由竞技能力各要素构成的并且具有一定形变,通过南北极点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信息的交换。竞技能力各要素共同组成竞技能力,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通过运动训练,使竞技能力不断发生变化,竞技能力的发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地球理论模型从运动心理学角度出发,并结合系统理论,着重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部分的之间、整体的自我内部调整以及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中研究竞技能力,从而可以充分发掘运动员潜能,保持最佳的竞技能力状态。

2.3.3 直观性特征

地球理论模型能够清晰反映出影响竞技能力的内外因素。地球模型通过具有空间立体形态的球体来表述竞技能力;心理训练贯穿运动训练的整个过程,同时心理也是影响最佳竞技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地球模型可以充分利用地球的经线和纬线精确的定位竞技能力,找出影响竞技能力的内外因素,并解决问题。在运动训练中通过这种定位我们可以及时了解运动员训练状态以及原因,通过科学的推理,找出问题的原因,对下一步的运动训练方案和计划作出调整,使运动员尽快地调整过来,并积极投入到运动训练中,提高整体的竞技能力。

2.3.4 动态性特征

地球理论模型的动态性主要通过地球的旋转和内外压力所引起地球模型的形变来表现出来。用地球的旋转变化来动态地表现和判断运动员在训练或者比赛中总的竞技能力以及所达到的竞技水平。如果某一阶段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提高,则地球模型逆时针方向旋转,反之,地球模型顺时针方向旋转。同时,这种动态性还表现在竞技能力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上。所谓的外界环境(包括竞技环境、教练指导等因素)和自身调节的双重作用来影响竞技能力水平发挥,在一定范围内即自身承受范围,外界压力越大,竞技能力的地球模型形变量越大,即竞赛时可能出现最佳竞技状态超水平发挥。但外界压力超出自身所承受的范围即超过模型的形变极限则模型遭到不可逆的损坏,具体表现是运动员竞赛时的发挥失常(见图2)。

3 结语

护士职业人格模型的初步研究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随机抽取某2家三甲和2家三乙医院护士长120名、骨干护士120名作为被试,年龄28—52岁,编制《护士职业人格特质形容词开放式问卷》,编制《护士职业人格特质条目开放式问卷》于2015年1-2月对被试进行调查。被试在以纸笔作答,作答时间不限。事后访谈部分学员,以进一步深入了解其对问卷的反应情况。共收回有效问卷240份。

1.2 调查提纲

《护士职业人格特质形容词开放式问卷》的问题包括:(1)根据您的体会,一名护士的主要工作职责是什么?(2)请用10个形容词描述一位您心目中成功的护士。(3)请用10个形容词描述一位您心目中不成功的护士。

《护士职业人格特质条目开放式问卷》的问题包括:(1)在您看来,一位成功的护士通常是什么样的,请写出10个与其个性特质有关的句子。(2)在您看来。一位不成功的护士通常是什么样的,请写出10个与其个性特质有关的句子。

2 结果

2.1 开放式问卷调查

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获得的正性和负性人格特质形容词分别是96个和153个,将出现频率为3次以上的词语摘出,并将意思相近的词语合并,最后分别获得正性和负性人格特质形容词69个和64个。将正性和负性人格特质形容词配对后共获得62对双向人格特质形容词,它们大体可以分为以下5个方面。

2.1.1 个人品德方面,高尚-卑劣、爱心-狠毒、无私-自私、团队协作-个人主义、诚实-虚假、虚伪、实事求是-弄虚作假、公正-偏向、孝心-忤逆、慎独-随心所欲、任劳任怨-怨天尤人、拈轻怕重。

2.1.2 态度特征方面,认真-马虎、兢兢业业-敷衍了事、勤劳-懒惰、细心-粗心、严谨-松散、小心谨慎-疏忽大意、周到-疏忽、实干-空谈、吃苦耐劳-避重就轻,可归纳为“责任心”。热爱职业-职业倦怠、积极主动-消极被动、积极上进-消极颓废、自强不息-自暴自弃,可归纳为“进取心”。自信-自卑或自负、谦虚-骄傲、礼貌-粗俗、感恩-报复,换位思考-师心自用,可归纳为“自我感”。耐心-急躁、乐观-悲观、开朗活泼-内向安静、情绪稳定-心急气躁,可归纳为“情绪力”。

2.1.3 智力特征方面,好学-厌学、评判性思维-惯性思维、应急能力强-应急能力弱、勤于思考-疏于思考、开拓创新-墨守成规、聪明-愚笨、敏锐-迟钝可归纳为“聪慧性”。

2.1.4 意志特征方面,勇敢-怯懦、果断-犹豫、利索-缓慢、拖沓、沉着-慌忙、冷静-慌张,可归纳为“果敢”。坚韧-脆弱、健康-虚弱、精力充沛-精疲力尽,可归纳为“坚韧性”。独立-依赖、灵活-迟钝,可归纳为“独立性”。稳重-轻浮、急躁,遵守-违反,可归纳为“自制力”。

2.1.5 人际交往方面,宽容大度-心胸狭窄、豁达-狭隘,可归纳为“宽容心”。大方自然-拘谨小气、热情-冷淡、温和善良-冷漠恶毒、和蔼可亲-穷凶极恶、友好-敌对、尊重-藐视、沟通-封闭、乐于助人-乘人之危、体贴-冷落等可归纳为“亲和力”。

2.2 开放式问卷调查二

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获得的正性和负性人格特质条目分别为123个和98个。删去那些出现频率少于3次、不属于护士特质的条目,将语义相近或相同的条目合并,最后分别获得正性和负性人格特质条目84个和30个,它们大体可以分为以下5个方面。

2.2.1 个人品德方面,团队合作、做事互相支持、可归纳为“团队协作精神”。有爱心、有同理心,不计较个人得失、可归纳为“奉献精神”;做事尽职负责,细心、周到,有始有终,苟且敷衍,缺乏奉公守法的精神,缺乏责任感,可归纳为“有恒性”。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规范行动,可归纳为“慎独精神”。

2.2.2 态度特征方面,主动、耐心地服务病人、工作严谨,对工作和自身要求严格,细心谨慎,做事粗心、懒惰、爱抱怨、作风松散,可归纳为“责任心”。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热爱工作、开朗活泼、不学无术,不安心本职工作、可归纳为“进取心”。情绪稳定、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个性暴躁、情绪化、喜怒无常,可归纳为“情绪力”。自律、严谨,言行一致,严格自我管理,不能克制自己,不能尊重礼俗,不考虑他人的需要,充满矛盾,生活适应能力差,可归纳为“自律性”。

2.2.3 智力特征方面,有能力、知识丰富、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有幽默感、工作富于创新精神、思维敏捷、缺乏专业修养、不爱学习,可归纳为“聪慧性”。

2.2.4 意志特征方面,处事沉着、镇静、理智,果断、、行动迅速,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优柔寡断、患得患失,可归纳为“果敢”。性格温柔、意志坚定、干工作脚踏实地,有能耐、心理承受力强,遇到挫折不气馁、吃苦耐劳,身体素质好、精力充沛,心理脆弱、畏难、可归纳为“坚韧性”。自律、处事严谨、服从上级安排、无纪律观念、不拘小节、执行力差,可归纳为“自制力”。

2.2.5 人际交往方面,胸怀宽广、为人谦逊、尊重人、接纳人可归纳为“宽容心”。人际关系好、热情大方、乐观、随和、爱交往、善沟通,举止文明、性格孤僻、人际关系紧张、言行缺乏礼节,可归纳为“亲和力”。理解人意、换位思考、关心人、爱护人、缺乏同情心,可归纳为“同情心”。

2.3 文献资料分析整理

通过查阅和分析国内外相关资料,找出那些描述护士人格的词汇,最后获得了与护士职业密切相关的人格特质形容词若干,大体可以分为以下5个方面。

2.3.1个人品德方面,同事间互相支持、团队意识强可归纳为团队协作精神;有爱心、任劳任怨、助人为乐、待人诚恳、可归纳为无私奉献精神;做事慎独、尽职负责,细心、周到,有始有终,可归纳为“有恒性”。

2.3.2 态度特征方面,责任感、工作勤奋、刻苦、主动、耐心、细心、严谨,可归纳为“责任心”;热爱专业、进取、积极向上、可归纳为“进取心”;乐观、情绪稳定、可归纳为“情绪力”;慎重,自觉性、遵纪守法、遵从性可归纳为“执行力”。

2.3.3 智力特征方面,有能力、知识丰富、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评判性思维、开拓创新、可归纳为“聪慧性”。

2.3.4 意志特征方面,果断、干脆利落、紧张快速、反应灵敏、自信沉着、处事冷静理智、可归纳为“果敢”。坚持性、坚韧、忍耐力、适应能力、精神饱满,可归纳为“坚韧性”。自律、严谨,言行一致,能够严格进行自我管理,可归纳为“自律性”。

2.3.5 人际交往方面,外向、善于表达、大度容人、谦让、友好、和气、热情、仁爱、关心人,可归纳为“亲和力”。信任、移情、合作、不喜冲突,可归纳为“利他性”。整洁、优雅、礼貌待人,可归纳为“举止风度”。

3 小结

本研究通过全面分析国内外护士职业人格的相关研究,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和部分访谈的结果,我们认为,护士职业人格模型可以从3个方面加以构建,具体来说,护士职业人格理论模型由3个维度、15个因子组成。其中,道德取向维度包括4个因子:团队意识、奉献精神,慎独精神、有恒性;任务取向维度包括8个因子:责任感、进取心、聪慧性、情绪力、执行力、果敢、坚韧性、自律性;人际取向维度包括3个因子:外向性、亲和力和利他性。当然.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数量有限,且提出的护士职业人格理论模型主要是基于质性研究方法,该研究结果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加以检验和修正,才具备一定的普遍性。有证据表明人格特征和护理专业的选择、职业倦怠及工作满意度有一定的关系[7],通过本问卷调查、工作分析和因素分析等方法,初步确立了3个维度、15个因子组成护士职业人格理论模型,可为开展护士的评估、选拔、教育培训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王佳琳,李继平.护士职业人格特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4,4(1):47-50.

[2]Biggs J.Individual and groups differences in study processe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8,48(3):266-279.

[3]徐皎皎,黄志平,刘旭峰.护士人格特征的文献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1B):1690-1692.

[4]李小芒,张平.护士核心能力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6A):1425-1426.

[5]尹小兵,梅秋瑜,许明.护士职业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10B):2800-2802.

[6]李丹,丁明.护士职业人格与沟通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09,15(25):20-22.

中学物理模型思维能力培养 篇11

随着教育的改革,尤其在物理这门应用较强的学科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在中学物理知识中物理模型具有关键性作用,对于分析和理解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主要从物理模型思维方式在教学中的地位、物理模型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指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如何建立物理模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物理模型思维方式在教学中的地位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增添了物理这门新的课程,这个阶段需要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尽快地适应.在认知模式上,要求他们实现从原有的数学运算模式转变为模型运算模式的目标,主要是指学生在观察、分析后能进行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完成对物理模型的构建,它的主要目的是辅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而运用构建物理模型这种思维方式来解决物理问题,则是因为它在物理教学中具有的特殊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是学习物理的基础,类似于大厦的基石.物理概念的某种呈现形式是以概念模型的方式出现,简单的来说,就是物理事实中的现象抽象出来的,用来表示物质属性和体现物质运动状态的.所以,物理模型的建立与否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1.2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是学习物理的“骨骼”,具有支撑的作用,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实际上就是通过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以及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理解物理规律的形成,这样做的优点就是学生对物理规律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且在建构物理规律时实施有意义的建构,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

1.3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描述物理现象或过程的实际问题都对应着一个或多个的物理模型,所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就是将物理模型的设计思想及分析研究思路教给学生,以便学生在面对较复杂物理问题时不会束手无策,能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区别主次抓住本质特征,以建立起一个合适的物理模型.而物理模型建立起来,问题就已解决过半,接下来再用等效、类比等方法对问题进行处理,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2物理模型思维能力的培养

伟大科学家门基列夫曾说:“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所以,要想在平常的解题过程中熟练地运用模型法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是否能够掌握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因此,物理模型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尤为重要.

2.1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模型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型科学.只有善于发现才能学好物理这门学科,可以说物理离不开生活.尤其在近几年为了响应“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越来越多的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的题目出现在物理习题中.所以要尽可能地发现生活实践中的物理模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物理模型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学以致用.

在学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我们可用“水波纹模型”去模拟:把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中,水面会作上下起伏运动,类似于振动;我们还可以看到以石子为圆心高低起伏的波浪,而且每圈水波的起伏有先有后,可以看到水波在“前进”,从而使学生确信,振动的传播是以波的形式.因此要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模型,从而达到在教学中应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进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物理模型思维.

类似地在生活中乘坐电梯可以感受到超重失重;在走路的过程中感受摩擦力的方向;手拍桌子时感受弹力的方向等等.

2.2在教学中运用物理模型发挥想象力和物理抽象能力

例如,物理学的学习与探究过程都阐述了,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以及大到天体的运行,小到分子原子等基本粒子的运动,包括大多数电磁现象、光学现象及其过程通常都较为复杂.因此,在探索繁杂的物理本质规律性,以及在处理每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时,需要运用恰当的物理模型来进行分析,才能表现出物理抽象思维的作用.在讲到光速这个知识点时,可以通过提问为什么打雷时我们先看到闪电过一阵才能听到雷声,得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事实也的确如此,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这个数字说明光速是很大,但如何理解和想象这个“大”是个难点,这时可以引入如果一个物体以光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1 s的时间内能够环绕地球7.5圈.而同学们都知道地球很大,进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感知其大小.

若不构建物理模型,对学生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大的数字而已,记住这一数字并不难,但物理教学不是简单的记忆类知识,而是了解之后,让他们自己消化理解,从而掌握概念、规律.因此,在教学、学习中应重点发展在此方面的物理模型思维能力.

2.3以观察、实验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立物理模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讲到“弹力”时,其弹性形变是形变后撤去力的作用后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而超过弹性限度是不能完全恢复的,这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设计这样一个物理模型:形状大小一样的钢片、铝合金片、铝片依次排列,用食指同时压弯.在其弯曲状态时,可以感受有力作用在手指上,这就说明改变物体形状或体积时具有弹力;当松开手指的时候,可以形象地观察到铝片完全没有恢复、铝合金片没有完全恢复、钢片恢复原状,通过观察可以生动形象地理解像钢片这种形变后的状态是弹性形变,而铝合金片和铝片这两种物体形变后的情况是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不能完全恢复原来形状的弹性限度.

类似地有常用的光学物理模型:光的反射和折射实验;常用的力学物理模型杠杆的平衡实验;常用的电学物理模型电阻的串并联电路实验等等.

由此可知,实验是建立物理模型以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而为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建立物理模型,就需要教师设计好实验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

3指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如何建立物理模型

首先,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处理每一个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物理模型的设计及分析研究思路的教学,以培养学生处理较复杂的物理问题时,能够分析具体问题,从而区分主次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应用科学抽象思维的方法去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下面就用一个例题说明,只有在分析实际问题后,根据物理过程建立起物理模型,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顺利解题.

遇到这样的题目,学生很容易被复杂的电路图所迷惑,造成这个题目很难,自己不会做的错觉而放弃.其实这时只要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逆向思考、动静转换,将复杂的电路分解成如图2所示的两个简单的串、并联电路的组合,建立我们熟悉的两个电阻的串并联电路物理模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职业生涯规划三维系统模型探究 篇12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阶段, 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组织的不断变革, 传统意义上的职业稳定性越来越小, 职业生涯规划就愈加重要。很多研究表明系统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成功的职业生涯有显著直接关系。关于职业生涯规划, 西方学者已经做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研究, 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如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人格特征、职业环境等, 20世纪90年代,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开始从西方传入我国, 引起了我国学者和企业等的广泛关注。本文从自我管理、组织支持和环境渗透三个维度提出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模型, 丰富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同时对组织和个人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二、职业生涯规划概念内涵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职业生涯进行了定义。美国著名职业问题专家Donald E.Super认为职业生涯是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位的整体历程”。社会学家Mc Farland认为职业生涯是“一个人根据理想的长期目标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选择, 以及相关的教育和训练活动”。台湾学者林幸台指出, 职业生涯包括“个人生活中衣食住行娱乐各方面的活动与经验”。

职业生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职业生涯指一个人直接从事职业劳动的这段时间, 广义的职业生涯则指一个人从职业准备, 到职业选择、职业体验, 再到职业退出的整个职业发展历程。本文基于广义的职业生涯进行研究, 将整个职业生涯划分为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体验和职业退出四个阶段, 如图1。

三、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的三维模型

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不仅包括个体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 也包括个体所在组织对其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指导, 更包括外在环境的监督、约束和促进。因此, 本文从自我管理、组织支持和环境渗透三个维度构建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模型, 如图2。

1. 自我管理维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出现了自我管理这一管理学的创新性概念。职业规划自我管理是明确自我概念, 认清自身角色, 根据内在条件和外界环境明确职业目标并进行合理职业规划, 使自己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其职能分为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和自我反馈。

2. 组织支持维度。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 也加剧了组织间的竞争, 组织变革和组织创新对组织越来越重要, 而组织变革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组织人力资本的配置和使用。就职业生涯规划来讲, 组织要积极地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提供支持, 满足员工需求。组织支持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交换理论, 其基本思想是一方对另一方提供支持和帮助, 另一方有责任回报所接受的恩惠, 组织中雇佣关系的建立就是员工以个人工作努力和忠诚来换取自身可得利益。组织应通过组织培训、组织监督和组织管理等多种形式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支持。

3. 环境渗透维度。

个体和组织面对着复杂多变的环境, 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也处在外界各种环境中, 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环境具有复杂性、客观性、差异性、多变性等特点, 因此环境渗透也有客观性、差异性、潜在性、动态性等特征。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对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有着不同的渗透作用, 个体应该注意分析不同的环境因素, 避免环境的不良影响, 并学会利用各种环境求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四、总结

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可以使规划者本身更好地实现职业目标和人生理想, 另一方面也可使组织充分利用内部人力资源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个体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复杂系统, 包括自我管理、组织支持和环境渗透三个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维度。职业生涯规划应立足未来, 从个体职业发展规划制定入手, 通过组织引导, 根据自身条件和外界环境对职业发展目标进行设计、分解, 并制定出实现每一个目标的相关措施, 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自己的理想。本文提出了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模型, 对有效地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摘要:本文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的基础上, 构建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模型, 从自我管理、组织支持和环境渗透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基础上, 采用文献检索法、实证分析法等, 对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进行探究, 对于组织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自我管理,组织支持,环境渗透

参考文献

[1]袭开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结构及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8.

[2]李家龙, 刘林青.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J].山东社会科学, 2008 (11) .

[3]刘平青.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刘晓琛.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述评[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6) .

上一篇:图书馆信息资源安全下一篇:贵州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