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决策能力

2024-10-09

职业决策能力(共12篇)

职业决策能力 篇1

决策是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和调整的过程, 换句话说, 决策就是对有关活动的决定。古人说:“凡事谋定而后动”, 就是说, 在做事之前要进行谋划, 这里的“谋划”就是决策。因此, 决策是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 是领导者的一个重要职能, 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管理系统的生存质量。校长在学校每天都要处理教育、教学、后勤等各项管理性事务, 对于重大问题校长必须果断做出决策, 而每个问题的决策就是择优的过程, 校长的领导过程就是决策过程。但是, 在现实中有些校长常常会有“口头决策”、“一言堂”的习惯, 他们的决策一是不经过慎重思考, 二是不经过相互商量和沟通, 三是不经过充分调研, 四是没有任何事实依据。

决策的科学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科学决策已经成为学校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职业学校校长的决策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职业学校校长在决策中要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 要把握学校办学特色, 找准学校在本区域经济中的定位坐标, 确定学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 使学校主动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职校校长, 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 还应该是企业管理专家;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社交沟通能力, 还应该是个理财能手。因此, 提升职业学校校长的科学决策能力, 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校长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避免个人的私心和不良情绪影响到决策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支配作用, 是人生的方向盘, 只有时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积极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和影响, 才能在任何考验面前站稳立场, 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是要以服务社会、服务学校为人生价值, 将职工的利益时刻牢记在心, 必要的时候还要牺牲个人利益。但在现实中, 有些校长私心膨胀, 出现了决策以个人利益为前提, 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学校利益之上, 甚至有的校长将个人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 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职业学校的发展依托于专业建设, 校长要有品牌意识, 以专业品牌带动学校全面发展, 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不同的校长对待专业建设的态度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 若校长无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只考虑个人职位高低, 不能准确抓住学校发展时机, 必将影响学校的发展。因此, 校长应将发展放在首位, 将专业建设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 这是职业学校校长具备科学决策能力的前提。

校长要勤奋学习, 加强自身修养任何科学决策涉及的思路、策略、方法、智慧都要以知识的汲取、储备、更新为基础。当然, 这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可以说, 决策是否科学、正确,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是否能够不断学习, 是否能更新思想方法、强化科学思维理念, 是否能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 校长要加强自身修养, 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多学习、勤学习, 这样才能增加学识、提高修养, 才能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决策的习惯。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 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就是决策。如果校长对重大事项决策失误, 学校就会错失良机, 就会延误学校的发展, 导致学校处于困境, 甚至会给学校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 校长只有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 才能提高决策能力。校长还应以创新性思维取代习惯性思维, 努力学好业务, 适应市场变化, 以驾驭学校全局。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的核心工作, 校长要深刻领会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把握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内涵, 更新职教理念, 明确工作思路, 及时捕捉时机, 将课程改革作为学校专业建设的切入点, 使得学校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校长要善于积累和总结, 以丰富自我经验和经历本身就是一笔财富。校长不仅要注重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指导和参与,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丰富个人经历、储备个人经验, 还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工作信息资源, 对收集到的信息资源要进行整合、选择、过滤, 对所要决策的工作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提高分析、判断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校长还要善于面对各种意见和建议, 能够在众多的方案中做出科学的比较与鉴别, 不被能言善辩者所左右, 不受劝说性意见的影响, 使决策真正做到尊重事实依据, 实现工作效能的最大化。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 校长要成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支持者, 对关键工作要做出科学决策:一是师资队伍建设, 要建立激励机制, 培养“双师型”教师;二是教学设备投入, 要多渠道筹集资金, 合理配置专业设备, 以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配套实施。

校长在决策时要认真研究问题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决策的过程就是筛选、择优的过程, 因此, 在决策前要做好调研工作, 确定工作目标, 研究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 进行科学预测和决策。校长还要进行细致的、缜密的研究, 要积极掌握第一手材料和最可靠的信息, 并做出必要的分析和取舍, 然后再拍板定案。校长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育和管理思想体系, 对所要决策的工作要有较为清楚的思路。人才培养方案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校长要把握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深入企业、行业, 了解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情况, 对人才需求做出科学判断和科学决策, 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对工作项目和课程进行有效分析, 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校长要进行民主决策民主决策就是要运用制度来规范决策程序, 对决策过程实施监督。校长在决策之前, 要真诚、虚心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途径, 征求班子其他成员的意见, 与相关部门领导沟通、了解情况, 找资深教师谈话征求意见, 召开有代表性的群众座谈会, 向相关专家和上级领导征求意见。在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归纳、提炼, 形成决策草案, 经相关领导讨论、修改, 最后形成正式实施的方案。在征求意见过程中, 校长不仅要善于听取相同的意见, 也要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 甚至是反对意见和牢骚怪话。作为决策人要认真分析、正确对待、善于归纳, 并作出准确判断和选择。决策一旦确定, 要做好解释工作以统一思想, 这样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行。当然, 最终决策是否科学, 还要看是不是得到职工的积极响应, 只要是能够代表职工心愿和职工利益的决策, 相信一定能够得到职工拥护。民主决策可以有效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克服“长官意志”, 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水平。专业建设规划是学校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是职业学校校长的重要职责。在制定专业建设规划过程中, 校长要了解本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掌握企业需求, 汲取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成功经验, 广泛征求多方意见, 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对专业方向和专业定位做出科学决策, 最终形成了科学的专业建设规划。

要遵循“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国家化标准组织通过广泛的顾客调查, 制定了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 其中,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是ISO9000质量体系的八个原则之一, 它是指科学决策建立在有效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之上。因此, 组织相关部门搜集工作中产生的各种数据, 对采集数据进行整理、核对、分析、归类和对比, 从数据中查找学校管理中需改进的地方, 便于作出正确的决策, 减少错误的发生, 防止决策失误。各相关部门提供的信息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校长的决策, 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出现的问题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影响程度, 研究学校现状与新的工作目标之间的差距, 不断修正学校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 制定相应的工作措施。在职业学校办学中, 校长的科学决策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以事实为依据, 从师资队伍建设到教学设备投入, 从课程改革到专业建设, 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专业建设规划设计, 从校企合作到建立人才培养模式, 无一不是基于事实。

实践证明, 职业学校校长的科学决策是学校有效工作的基础, 是决定学校能否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是保障学校教学质量的前提。作为职业学校校长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断汲取知识, 研究办学基本规律, 在工作中建立民主、科学、有效的决策程序, 减少工作中的决策失误, 不断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推动学校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如军, 刘国艳.社会发展与教育决策取向之转型[J].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 2006, (6) .

[2]陶西平.推进区域教育的科学发展[OL].[2009-12-09].http://www.dayoo.com/roll/200912/09/10000307_100554210.htm.

[3]阮成国.论职业学校校长的非权力影响力[J].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 .

职业决策能力 篇2

1、我的性格

2、我的兴趣

3、我心理需求(丰感的理想)

4、我的现实环境(骨感的现实)

5、自己的健康情况

6、家人的支持、期望

7、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

8、可以获取的学习机会

9、工作环境

10、工作待遇

11、职业生涯决定方式

12、生涯决策的阻碍因素

13、决策平衡单

14、职业生涯决策自我小结

15、朗途职业规划报告附录

职业生涯决策

1、我的性格

活泼开朗,认真而严谨,勤奋而负有责任感,认准的事情很少会改变或半途而废,做事深思熟虑,信守承诺并值得信赖。有时比较内向,幽默。

2、我的兴趣

喜欢体育运动,尤其是篮球和足球。平时也喜欢边听音乐边唱,也爱打电脑游戏。

3、我心理需求(丰感的理想)

自己可以受到周围所有人的尊重和爱戴。并且有一份比较稳定而且不是天天重复的工作,有着比较稳定的收入而且最好有着自己的一份小产业(如:自己不仅在单位有工作而且在外面还有自己的一个小公司类的产业)。有着比较多的自由时间,在工作之余可以和家人一起出去旅游,享受生活。在生活中拥有各行业的朋友,拥有自己的一个比较大的交际网。希望自己的人生像《血色浪漫》里的钟跃民一样精彩。

4、我的现实环境(骨感的现实)

出生在农村,生活在城市的一个穷小子。用我妈妈的话形容我们的家庭环境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是以前我们在农村生活时她经常说的话,但是到了城市居住后我发现我们就是生活在城市的下层社会,父母凭着一年在外打工挣的几个钱支撑着家庭开支和我上学的费用。现在他们也都五十多岁了,虽然姐姐嫁出去了,但是他们还是为了我那样卖命的挣钱,可是他们已经老了。我不想再用他们的一分钱,更想回报他们一些,所以我选择了就业率很高的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冶金技术,就是希望早些参加工作,多挣点钱,父母早休息几年。

5、自己的健康情况

小时后练过体育的我,现在身体很强壮,由于后来的运动少身体稍微有点发胖,但是还是很少生病,也从未生过大病,身体状况很好,就是有点近视,自我感觉自己可以参加任何种类的工作。因为自己利用假期去工地上当过小工,到饭店当哥服务生,所以我相信自己的身体可以使自己担任任何的工作。

6、家人的支持、期望

所有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的父母也不例外,他们希望我能够有个“铁饭碗”,可是这已不是他们的年代了,而且这也不是我的人生目标。他们对于我现在学习的冶金技术专业不是很支持,因为他们希望我在办公室中工作,不要像他们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

7、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

基本等于无,只有自己靠自己,自己能打下多大的天下,自己就拥有多大的社会资源。

8、可以获取的学习机会

现在只能在学校和去工厂实习获得一些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自己也没打算继续深造,而且自己的环境也不允许。以后自己到了单位就像老工人多学习,有机会再深造,这是必须的,如果我不进步,时间的车轮将把我压倒。

9、工作环境

我们工作的单位一般都位于离城市较远的郊区,工作环境就是在高温的车间作业,高温作业是我们工作的主要困难,而且在高炉周围作业有着比较高的事故率,每年都有许多人受

伤。所以自己更应该积极努力的向上奋斗,摆脱基层工作环境。

10、工作待遇

付出与收获成正比,我们工作环境不好,工作难度大,但是我们的待遇与其他专业相比还是比较可以的,但是与我的目标还是比较远。现在我们可以去的单位有私企,有国企,但是我也没有打算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单位,所以我希望去待遇高的私企,在自己工作一些年后积累了些资本去干自己想从事的商业。

11、职业生涯决定方式

根据学者Harren(1979)的观察,大部分人的生涯决定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1)理性型:此种型态合乎逻辑,系统地收集充分的生涯相关信息,且分析各个选项的利弊得失,按部就班,以做出最佳决定。

(2)直觉型:此种型态是以自己在特定情境中的感受,或者情绪反应,做出直接的决定。这种类型的人做决定全凭感觉,较为冲动,很少能系统地收集相关信息,但他们能为自己的抉择负责。

(3)依赖型:此种型态是指等待或依赖他人为自己收集信息且做决定,较为被动和顺从,十分关注他人的意见和期望从而选择。

通过一些测试和实践,我发现自己的决定还是比较理性的,与现实比较接近。

12、生涯决策的阻碍因素

(1)意志薄弱:自己经常幻想自己美好的未来,可是在我在做些事情是经过了几次的努力都失败后就没有多大的信心去继续的努力和坚持,承受挫折的能力不是非常坚强。

(2)犹豫行动:虽然我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做事比较果断,但是有时她人的一些建议会影响自己的决定,再经过自己多方面的考虑后还是会做出一个自己的决定,并不会完全苟同与他人。

(3)信息探索:在做事之前我也会做一些准备工作,对于自己了解的或是做过的事,自己会有充分的准备,但是在做一些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工作时,事前的信息准备不会太全面。

(4)性格表现:不喜欢他人对自己过多的指手划脚,有时候比较固执,对于他人不公平对待自己的事情后,我会非常愤怒,甚至在瞬时间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5)方向选择:我自己很少会对自己曾做过的生涯决策感到怀疑,但是有时候在面对多重选择也会不知如何着手。

(6)专业选择:对于我现在的处境,我觉得自己的专业选择还是比较正确的,但是这却不是自己正真期待的专业,我自己也深深的知道现实总是距离理想非常遥远,只有自己不断努力使距离缩短。但是我现在总觉得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能使自己在一年后参加工作后完全胜任自己的工作。

(7)学习状况:虽然我的学习成绩算是优秀学生,但是我对自己是否真正学会和是否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感到很大的困惑,对于自己的一些基础和必备知识(如:写作,英语,计算机应用等)不太满意,总觉的自己知道的太少。

(8)人际困扰:虽然自己和周围的大多数人关系很好,而且认识的人也比较多,但是总是有些人自己不想和他们更加深层的交往,使得自己的交际圈不是那么完美,有时因为自己性格的原因也会失去个别的朋友,有时候需要有人帮忙的时候又觉得自己认识的人太少。

13、决策平衡单

(1)自我物质方面的得失:当自己在做一些事的时候会过多的考虑到自己的物质得失,会比较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是否比较合适,是否有利可图。

(2)他人物质方面的得失:我觉得人是自私的,没有几个人会首先考虑他人的得失,而我有时虽然可以换位思考,考虑他人的得失,但是还是比较注重于自我的物质得失。

(3)自我赞许与否:当自己成功的做成某件事情或是取得一些成绩时,总会自我赞许,觉得自己还是有能力的,从而去确定更高的目标,有时候自己失败了,我也会对自己的能力和做事方法感到疑惑,甚至还会失去信心。

14、职业生涯决策自我小结

职业决策能力 篇3

关键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评工具

Taylor和Betz受职业决策量表和霍兰德职业决策困难量表的影响,在1983年依据Crites的职业成熟度模型的结构,把职业决策能力的客观测量变成了主观的自我效能的测查,编制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areer Decision 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简称CDMSE)。CDMSE主要是按照职业决策的五个方面,即自我评价、职业信息、目标筛选、职业规划及问题解决来评价个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这五个维度各有10个项目,每个项目从“完全没有信心”到“完全有信心”,从0到9采用10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示越有信心做出职业决策。量表五个维度的Cronbach’a系数分别是0.88,0.89,0.87,0.89,0.86。Luzzo的验证性研究也显示,总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93,间隔6周的重测信度为0.83[1]。

但由于此量表项目较多,不利于研究,Betz等人1996年对CDMSE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量表仍分五个维度,每个维度5个项目, 从0-4采用5点记分法,称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简式(CDMSE-SF),总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94,效度系数也较CDMSE高[2]。借助科学的测量工具,在此之后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不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国内研究方面成果如下:

彭永新、龙立荣(2001)参照Taylor和Betz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依据对学生进行的访谈资料和学生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对CDMSE进行修订,编制了“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和“高中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3],即中文版的CDSME。该量表将10点计分改为5点计分,共39个项目,结构与原量表类似。

张杉杉、郑日昌(2002)自编“中国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CDMSE-C),该量表分为四个维度,共有26个条目[4]。2003年龙燕梅对CDSME-SF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中文版CDSME-SF[5],但其结构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刘晓燕(2004)在龙燕梅修订的中文版CDSME-SF基础之上结合艾森克人格问卷,形成了25个条目的五维结构问卷,分别包括择业计划、择业兴趣、择业信息、择业决心、择业方向[6]。

赵冯香(2005)依据中文版CDMSE及CDSME-SF,采取选编结合的方式设计自编了“大学生职业决策量表”。该量表有五个维度,25个项目,结构与CDSME-SF相同,五个维度的Cronbach’a系数分别是0.9078、0.8915、0.8934、0.8836、0.7475,总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9387,总量表的内容效度为0.901[7]。

胡艳红等(2006)参考Ralf Schwarzer的GSES、Betz的CDMSE和郑日昌等的CDMSE-C,并查阅大量文献和访谈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编制了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8],该问卷包括六个维度、23个项目,采用0-9的10点计分法。

参考文献:

[1] Betz,N.E.,&Hackett,G.(1981).T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related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to perceived career options in college women and m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8,399-410.

[2]鄭日昌,张杉杉.择业效能感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 .心理科学,2002,25(1):91-92.

[3] 龙立荣,彭永新.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2):38-43.

[4] 张杉杉,郑日昌.507名理工科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现状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776-777.

[5] 龙燕梅.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D].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2003:6.

[6] 刘晓燕.当代大学生择业效能感于人格因素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四川心理科学,2004(4):4.

[7] 赵冯香.大学生职业决策量表的编订及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述评闭.心理发展和教,2000,(1):60一63.

职业决策能力 篇4

没有什么决策比选择一个职业或工作对人们的生活具有更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尤其在当代社会, 人们对职业所代表的社会价值有着高度的认同, 职业不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 也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职业影响甚至决定了个人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所从事的主要活动, 进而决定了个人的生活质量。

对于大学生而言, 在当前大众教育的背景下, 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职业生涯决策已经不仅仅关系着大学生未来的社会地位和个人价值, 更影响着在毕业时能否找到一份工作的问题。尽早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决策, 能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自我有更充分的认知, 能结合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潜能, 有目的的学习知识和参与实践活动, 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 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职业生涯决策过程分析

职业生涯决策与大多数的即时决策不同, 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职业选项, 职业选项的属性也是不确定的, 有时职业属性之间存在着冲突。当个体意识到需要做出职业生涯决策时, 首先要确定可能的职业生涯方案。在初步确定职业生涯方案时, 由于信息加工能力的有限性而可选的职业道路众多, 个体不可能详细考察每一个可选的职业道路, 这时, 个体仅仅根据决策者自己设定的目标考察职业生涯的某个属性, 从而快速地做出选择, 此时决策者的信息加工是以属性为基础的。

初步的职业生涯选择之后往往得到的并非某一个而是几个职业道路, 这些职业生涯方案在某个属性上的价值都能满足个体的最低要求。如果这时所剩的职业生涯方案仍然较多的话, 个体将根据对他来说第二个重要的属性来剔除过多的选项。

如果初步选择之后所确定的职业生涯选项信息处于个体认知加工能力范围之内, 则个体能够充分考察每个职业生涯的属性价值, 通过补偿策略确定最后的职业生涯方案。例如, 赋予职业选项的每个属性一个价值, 将同一选项的属性价值累加起来产生一个总体价值, 在总体价值的基础上对比各个职业, 最后选择具有最高价值的职业生涯方案;或者决策者首先对比所有职业在同一属性上的差异, 然后把同一选项的各属性差异累加起来, 累加的差异将导致决策者偏好某个选项。通过对职业生涯属性的加工分析过程, 个体可能获得某个确定的职业生涯方案, 但是也有可能精细加工的结果是一无所获。

当明确了职业生涯方案之后, 个体是否会执行这一决策结果呢?这取决于个体对自己决策结果的评估。如果个体认为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 对决策结果充满信心, 那么, 他将很快地投入到确定的职业生涯行动中。如果精细地决策加工没有能够满足决策者要求的职业生涯方案, 那么决策者就需要回到初步选择阶段, 收集更多的职业生涯信息做出新的决策。

三、职业生涯决策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应考虑一个多属性生涯决策模型, 见表。该模型假定已得到若干职业生涯决策备选方案, 采用相对定量的方法来确定各个备选方案的完全序或者选出相对满意的方案。

这里定义X={x1, x2…, xn}是决策备选方案的集合;G={g1, g2, …, gm}是影响职业生涯决策的属性 (因素) 集合;W={w1, w2, …, wm}是各个影响因素相对于整个属性集合的重要性大小, 即权重集合, 当然是各方案相对于各个属性的属性值;P={p1, p2, …, pn}是各个备选方案对于决策者来说实现的可能性概率集合。

四、模型的使用规则

实际操作过程中, 可以按照如下规则进行。

一是属性 (影响因素gj) 的选取。不同的决策目的, 选取的影响因素不同。比如在选择第一份职业时, 可能会重点考虑企业的性质、企业所在地、未来收入的多少等;而在大四进行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决策时, 可能会重点考虑自己家庭经济状况、自身能力的大小等因素。选取的因素不宜过多, 最好少于10个。

二是属性权重 (wj) 的确定。权重的确定有很多方法, 属性数量少时可以主观给定;数量较多时可以采取AHP (层次分析法) 确定;也可以采取诸如10分制分别赋分, 加总后再分别归一化确定权重。

三是各方案属性值 (vij) 的确定。由于属性数量比较多、属性间的不可公度性以及属性值分布差异大, 往往导致决策者进行属性比较出现很大困难。理论上, 为了给出属性在决策人评价方案优劣时的实际价值, 使得不同的属性值具有可比性, 操作时需要对属性数据进行预处理, 即属性值的规范化。比如要通过线性变换, 把效益型、成本型、固定型、区间型属性值转化为[0, 1]区间的数。但是这种操作对大学生,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有一定难度, 可以在实际操作时采用更简单的等级赋分法直接把各个不同属性的值统一到同一量纲, 使其具备可公度性。比如可采取里克特 (Likert) 五级计分法, 低分值表示该方案在此属性方面相对于决策者来说价值低, 高分值则相反。

四是备选方案 (xj) 的筛选。被选方案不易过多, 否则会加大计算量;也可以采用非补偿性策略, 比如里克特五级计分赋值时, 凡是属性值小于等于1的, 对应的备选决策方案可以直接剔除。

五是备选方案相对于决策者实现的可能性概率 (pi) 的确定。方案实现的可能性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 它涉及到决策者的自我效能感、其他人员对决策者的帮助、职业的需求量、竞争强度等因素。这里界定10≥pi≥0, 数值越高表示实现的概率越大。

六是选择策略。这里采用数值相乘综合计算法, 及然后根据Vxi数值的大小进行排序, 可以得到各个方案对决策者的综合价值排序。决策者可以根据结果进行最优决策, 也可以选定满意的若干方案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与选择决策。

五、结论

多属性职业决策模型是一个相对通用的职业生涯决策工具, 给决策者以更广泛的空间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 并且兼顾了职业成功的机率。该方法的使用只需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决策知识, 能够理性的选定相关影响因素, 给定权重, 主观赋分, 判断自己每个职业选项成功的机率, 就可以量化的帮助自己做出客观的决策, 减少决策困难。

摘要:严峻的就业形势, 使得高校和大学生们开始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是职业生涯决策, 而这种决策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 常常使大学生们左右为难。通过多属性决策模型, 可以理性地选定相关影响因素, 给定权利重, 主观赋分, 判断自己每个职业成功选项成功的机率, 减少决策困难。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多属性决策模型

参考文献

[1]于泳红.职业生涯决策整合模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2]姚生保.风险型多属性决策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3]刘亚, 龙立荣.职业决策理论的线索与趋势[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 (2) .

职业决策的两个基本点:爱与钱 篇5

看起来这样的说法好肤浅,但是,仔细想想我们一生的主题——不仅仅是职业——难道不都是在这两者之间做出的艰难平衡与取舍吗?

关于爱,让我想起最近的一个咨询故事。

在一个温暖的下午,我见到一位表情阴郁的女士。她特地从南方赶来,希望我能为她做一个决策。她的典型问题是,她要在结婚和继续读书之间做出取舍。

她考上了本专业最高学府的博士研究生,但是如果去外地读这个博士,那就意味着三四年不能跟自己的男朋友经常见面,更不用说结婚,作为大龄女性,她心里是非常有压力的;但是,如果不读这个博士,在她所供职的高校,又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心里并没有标准答案,也无法给出她直接的建议。我希望她谈谈这种决策困境的背后故事,希望她谈谈自己对男朋友的感觉和对自己在专业发展上的看法。

这个故事暴露了她真正的问题,实际上是,她对自己的男朋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她只知道男朋友是一个可靠之人,他们相互认识是基于家里的介绍,她自己也认为,如果继续大龄而荒着,可能会被认为是古怪之人,基于这样的社会压力,她觉得自己应该有一个固定的,甚至到谈婚论嫁阶段的男朋友。那么,她好不容易考上的博士研究生呢?其专业是她本科和硕士阶段一直都在读的专业,考博士只是基于在学校里发展不能不有个博士这样的考量。她更喜欢的是与人打交道,更能体现个人才情的工作,而不是这样一个沉闷的工科专业。但是,她觉得自己已经没有那样的可能了——又有几个人能干自己喜欢的工作?

我明白了她的背后动机,她是希望我能为她做出一个决策,来免除她为自己负责任的压力。事实上,她这两个选项都不爱,所以,她很难想清楚哪一点对自己更加重要。

由于受制于种种条件的局限,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爱在学业、工作甚至是婚姻问题上的重要性。我们要在不在意的事情和另一件不在意的事情之间作出一个选择,两者都令人沮丧,我们在意的只是通过这个选择活下去,实际上无论怎样通过这个选择的困境,人生都没有特别的损失,也没有特别的增益。

想一想,你到底爱什么?你为自己的爱做过什么?

关于钱,我又想起另外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男主角是一个跟我打过几次交道的学生,可以说是我的一个朋友。周围有不同的其他朋友说对于他的问题感到棘手,他似乎有难以摆脱的心理困扰,他对未来的想法总是在变,而且越变心情越糟。

我跟他交谈,问他心里有什么焦虑,他谈到对未来的担心。他成长在一个农村家庭,目前在读一个看起来没什么“钱景”的研究生,可是他有一个自己很爱的女朋友,他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为她的将来负责。

为什么这么说呢?他的女朋友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从小受过不少苦,他很希望自己能完美地呵护她的心情,满足她的任何愿望。可是某次聊到结婚的话题,她似乎很在意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他连自己能干什么都没有想好,更难说会在未来几年赚到一套房子的首付,这种焦虑经常让他做不好任何事情,就业打算也在时时地变。他总是在想有没有更赚钱的事情,可是想归想,却没有采取过任何行动。

这样的谈话是艰苦的,我问他有没有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事情。他总是苦着脸说,自己一无所长。我希望他暂时忘掉对钱的焦虑,只是很单纯地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做过什么事情,达到一种忘我的沉醉状态。

交谈很久,他提起了一件让我很感兴趣的事情,这是在本科阶段发生。那时候他是一个社团刊物的主编,配有一款性能不错的相机。那时候,是他人生得意的顶点。他不仅喜欢拍摄各种景物,也常拿那款相机为他的女朋友拍摄艺术写真。他拍照拍到了发狂的程度,甚至觉得相机在手,能够留存这个世界的任何瞬间,就是获得了一种权力足以与安排这个世界的上帝作对。

我说,拿起你的相机,找回当年的感觉!

他闷闷地说,已经不可能了。因为当年那款相机是学校的,毕业的时候也只好交回,

我没有自己的相机,上研究生之后,我也没有参加什么社团,没有钱买新的相机,多少年都没再碰过好机器了,要拍照也只是按按傻瓜式数码相机的快门。

我说,去借一款好的相机,借不到吗?

他说,我的导师倒是有一台不错,我们有时做野外研究的时候要用。可是我怀疑,当年我并不真的喜欢照相,我只是喜欢那种带着大相机到处拍照拉风的感觉。

我说,那无所谓。重要的是,你要找回那种拉风的感觉。你今天没有钱,所以买不到一台好相机,因此就放弃了去做自己最得意的事情,所以,人生为此走进低谷,你成天在幻想赚钱,赚大钱,却没有想过怎么样把赚钱跟自己的人生得意结合起来,这是根本上不想赚钱,缺乏赚钱意识与赚钱能力的一种体现哪!

你人生现阶段的主题就是“为爱而赚钱”——不管是为了爱人的爱,还是为了兴趣的爱。我想告诉你的是,摄影是可以赚钱的!

那么,你可以去向导师借,获得一部相机;可以去参加类似过去的那种社团,获得一部相机;你可以去影楼之类的地方兼职打一打工,可以摸一摸相机,偷学一点手艺;你也可以在社会上的报纸、期刊、网站做一个兼职的记者,利用你借来的相机拍些图片给他们看,固定做一个记者,他们也可能会给你慢慢配一台相机。

你可以用借来的相机做一点小生意,比如拍一组特定主题的照片,寄给媒体发表;或者你就用女朋友做模特拍一些美女照、风光照、证件照,然后发在网上,做成广告放在校园里,吸引一些同学来付费让你拍照,这些也可以赚钱,让你慢慢买一台相机,有钱在摄影上进修。

你可以办一张学生信用卡,分期付款来买一台相机,那么平时也可以打一点零工来还上这一笔钱。

我的建议不一定实际可行,但是这么多种方式里你总要尝试一二啊。如果用“没钱”的方式来思考一切,你的所有问题都会变成一团焦虑,假以时日,这就会成为一种心理上的障碍。

现在,这还只是一个现实问题,不是一个心理问题。你必须通过赚钱来养活自己的爱好,通过把这种爱好发展成为一种特长来持续地赚钱。当你有了基本的赚钱能力,你就会对未来很有信心,不会因为怨恨自己不能短期内赚到快钱而焦虑难安,痛苦万端。如果你没有赚钱的能力,没有对钱的成熟认识,即便你毕了业,只能安于在自己的专业内找一份安稳工作,你仍然会重复今天的痛苦,因为你在那个行业里很可能也看不到“钱的机会在哪里”,也可能一生在经济短缺的情况下,哀叹时运不济,终老都在自怨自艾。

我们把这个问题再梳理一遍:不要用“没钱”两个字挡住你的视线,开始思考怎么“有钱”,有钱的方式是通过找到市场机会,把自己的爱好与才能投入进去。

你也许会说,要是我有一天发现自己不爱摄影呢?但是你不能为明天的善变而准备,你只能为今天的热爱而准备。即便是明天你去了一家影楼,一家报社,你发现了别的更爱的事情,那也很好,你是从一种爱链接到了别的爱,你的人生是一种从爱到爱的过程,直到发现自己的真爱。你的人生不是一种从不爱到不爱再到更不爱的被动的沉闷的过程。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看过许许多多学生或是在职人士的生涯计划书。他们把一种工作的生涯通路想得算是相当清楚,可是问到他/她爱这样发展下去吗?你就会觉得他们之所以那么想,只是认为“应当”,只是因为没有选择——假如人生真的没有多余的选择,那还要劳心劳力费事地规划干嘛?

从另一方面,我几乎看不到人们对于职业与钱的关系的认识。钱,确实是我们这个现实社会的一个主题关键词,是我们理解社会问题的一把钥匙。有钱人和没钱人的最大区别就是有钱和没钱,富学生和穷学生的最大区别也是有钱和没钱。说我们的教育不够“博雅”,我们的教育有时候又太过“博雅”,以至于人们认为谈到钱是一种低俗和羞耻。

无关爱与钱的生涯计划是没有灵魂也没有双脚的。我们的现行教育也缺乏关于爱的意识与钱的意识的启蒙,或者毋宁说,爱与钱,这两个与人生幸福攸关的词,都成了正规教育的禁忌。我们所获得的知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我只想跟每一个来访的学生谈论爱与钱的问题,这就是职业决策的两个基本点,而最高话题就是爱与钱的关系与平衡。

常常我惊讶地发现,坐在我面前的人只是要一份现成的职业规划,最好我们都不要触及到这两个禁忌话题。

国内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研究进展 篇6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国内研究

1.职业决策困难的概念界定

职业决策困难是职业心理学中一个较新的概念。对其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因关注的焦点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相比与国外,国内关于职业决策困难的理论研究还比较缺乏,对其概念的界定也未统一。目前国内学者较多认同龙立荣和彭永新的观点,认为职业决策困难是指个人在职业选择(进入阶段或职业改变)过程中,面临最后决策时,不知道要从事什么职业或从几个职业中挑选一个时发生的困难。[1]李西营认为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是大学生在面临最后的职业决策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包括动机的缺乏、自我认知的缺乏,错误的信念等方面。杜睿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将职业决策困难定义为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所面临的许多困难,导致个体处于一种对未来职业方向不确定的状态。王彦朴认为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主要是个体缺乏社会支持和做出决策的心理准备不足以及个体对职业的认同感较低等。郝翔、左丹认为职业决策困难是个体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它使个体无法做出决策或对所做的决策感到不满意。

2.职业决策困难的结构及测量

2.1 职业决策困难的结构

我国学者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并结合国外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结构进行划分。杜睿考察了Gati的职业决策困难三维度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结果发现“不合理的信念”“缺乏信息”“获取信息方式”三个方面在我国大学生中并不突出,并提出了我国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四因素结构:职业自我探索、职业信息探索、职业规划探索和职业目标确定。[2]李西营却认为我国的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结构和Gati等人提出的职业决策困难的结构是基本一致的。周满玲提出职业决策困难的结构包括“决策信息认知”和“决策信息匹配”,其中决策信息认知包括自我评价能力、职业熟悉度和社会环境因素;决策信息匹配包括人-职匹配和社会适应性。宋卫芳和王鹏飞结合中国文化的背景将我国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划分为自我认知、缺乏信息、观念冲突、职业规划四个维度,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它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构模型。

不同的学者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结构的划分也不同,甚至存在分歧,但都致力于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考察我国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结构,以期将让其更符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2.2 职业决策困难的测量

国外关于职业决策困难的测量工具主要是职业决策困难问卷,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许多职业决策困难问卷及相关问卷。国内研究人员比较认同并广泛使用的主要是Gati和Osipow编制的职业决策困难问卷(CDDQ)。考虑到社会文化的差异并为了让CDDQ更符合我国实际,国内学者们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修订。沈雪萍对CDDQ进行了翻译并修订,发现翻译修订后的问卷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杜睿和龙立荣检验CDDQ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应性并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修订,发现修订后的问卷的测量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但却未能全面反映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因此还需要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3]郝翔针对我国研究生职业决策困难对CDDQ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李西营对CDDQ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但仍需进一步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验证。李娜对李西营修订的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进行了进一步修编,修编后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但仍需深化完善。

除了修订国外量表外,国内学者们还编制了本土化的测量工具。王鹏飞编制了职业决策困难问卷,其问卷总量表的a系数达到0.854。周满玲、左丹分别编制了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表明,他们的问卷都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且职业决策困难的模型拟合良好。谢雅萍和周芳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包括了个人信息以及相关因素的探讨。

3.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因素研究

3.1 人口学因素

国内相关研究发现人口学因素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有显著影响。谢雅萍和周芳发现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在性别和生源地上存在差异:女生职业决策困难显著高于男生;乡村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显著高于城镇的学生。王艳和张郢等发现在做职业决策时,文科生的内部冲突要大于理科生。李娜发现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随着年级的递增呈现出倒“V”的趋势,二年级处于倒“V”的顶峰。李西营却认为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程度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呈直线下降趋势,大三是职业决策发展的关键期。李莉和马剑虹发现对于不同学历的毕业生

(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说,本科毕业生在收集信息、制定规划、选择目标和问题解决方面感受到的困难水平显著地大于硕士研究生。杜睿认为中等经济收入家庭的学生的职业规划探索程度和职业自我探索要显著高于其他水平。

3.2 家庭与环境因素

家庭对个体的成长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也会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产生影响。吕英建发现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决策困难的程度也不相同,那些得到父母温暖和理解的学生会进行更积极的自我探索,职业决策困难程度也会比较低。谢雅萍和周芳发现家庭支持程度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总体成负相关关系,持中立态度家庭的学生的困难感知最高。朱静敏发现家庭功能同职业决策困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前者對后者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环境因素也会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产生影响。徐辰发现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职业决策困难呈显著负相关,且前者对后者有预测作用。李西营发现是否接受过职业指导对职业决策困难也能产生影响,在缺乏信息和不一致信息维度上,未接受过职业指导的学生比接受过职业指导的有更大的决策困难。

nlc202309011908

3.3 人格因素

人格作为个体的综合心理品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行为反应。关于人格的维度,国内学者较多地采用大五人格分类,即外向性、神经质、随和性、责任性和开放性。周文霞等的发现人格的五个维度均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中外向性、责任心、随和性与职业决策困难呈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职业决策困难呈显著的正相关。[4]王先凤发现对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最大的是神经质和责任心,外向性和随和性对其影响则很小,而对其预测力最强的是神经质,开放性对缺乏信息方面的困难有影响。

国内学者还考察了主动性人格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谭佳发现主动性人格与职业决策困难呈显著相关,且有相互预测作用。李江朋发现主动性人格与职业信息探索呈显著的正相关,与个体的自我探索、规划探索和目标确定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并且对职业决策困难总分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马晶发现大学生主动性人格与职业决策困难总量表及各分量表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且主动性人格对职业决策困难有很好的預测作用。

3.4 个体心理因素

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心理因素受到国内学者们的关注。李文道和邹泓等发现不同同一性地位类型的大学生在职业探索上存在显著差异,同一性地位越高,职业探索得分越高。刘长江和郝芳等发现职业决策效能与职业决策困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陈宝红发现高职生专业承诺与职业决策困难存在显著正相关,且专业承诺中的部分因子对职业决策困难有预测作用。孟彩霞发现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与自卑呈显著正相关,与应对效能呈显著负相关。王彦朴发现职业决策困难与个体的成就动机呈显著相关。赵朝霞和李秉宸发现心理资本会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产生直接影响,其中,乐观品质与职业决策困难相关最紧密,相关其次紧密的是自我效能维度。张月和谭利发现乐观/悲观偏差与职业决策困难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除了以上心理因素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影响大学生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一些其他的个体因素。仲蕾蕾和王超等发现大学生决策风格可以通过求职清晰度和自我管理策略间接预测职业决策困难。李西营和张大均发现专业限选与否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显著影响。此外,学者们还发现个体的职业成熟度、专业认同感、抗挫能力、求职准备等因素均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有影响。

4.未来研究方向

4.1 明确界定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概念和结构

国内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才引起国内学者们的关注。关于职业决策困难的概念和结构,目前国内还未形成统一的共识。因此,未来研究还应继续深化对其概念与结构的研究,尤其要注重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考察我国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特点,明确界定符合我国大学生特点的职业决策困难的概念和结构。

4.2 开发本土化的测量工具

目前关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测量工具,国内使用较多的是Gati等编制的职业决策困难问卷(CDDQ)或是其修订版本。因此,很有必要开发符合我国实际的测量工具。虽然目前国内学者编制了一些本土化的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测量工具,但是其心理测量学指标均不是很理想,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验证。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开发一套本土化和标准化的测量工具,以丰富我国关于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

4.3 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深入探索影响机制

国内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其影响机制的研究也不足。现有研究大多是相关性的研究,而深入探究其具体影响路径和机制的研究较少。此外,现有研究大多采用横断研究,方法多是通过问卷调查来考察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如实验法和纵向研究等,深入考察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形成的具体机制。

4.4 加强干预性的研究

从国内现有的研究来看,大都还是理论和相关研究,只有少数的干预性研究,如沈雪萍、左丹通过实验的方法均发现团体辅导对于特定职业决策困难的干预具有良好效果。李灵和孙秀颖通过实验发现有职业决策困难与没有职业决策困难的大学生的箱庭作品存在差异,这可为使用箱庭疗法干预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提供参考。但从总体看来,干预性的研究仍不足。因此未来应加强干预性方面的研究,以开发出更多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龙立荣,彭永新.国外职业决策困难研究及其启示[J].人类工效学,2000,(4).

[2]杜睿.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杜睿,龙立荣.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3).

[4]周文霞,齐晶晶,吕翠.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人格因素对其有影响吗?[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10).

基金项目: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大学生专业承诺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研究”

职业决策能力 篇7

自我效能感概念是由班杜拉 (Bandura.A) 于1977年最早提出来的。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 认为人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在自我的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并于1982年Bandura正式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身完成某项指定任务能力的自我知觉 (Bandura, 1994) 。作为一种基本信念, 班杜拉指出, 在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 自我效能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缘于乔普森的职业决策理论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正式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又称择业效能感)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概念的是Taylor和Betz, 这一概念是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具体在职业决策阶段的运用。Taylor和Betz从社会学习和认知行为理论出发, 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结构提出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概念。他们认为个体在知觉成功执行任务能力即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可以用来解释为有的人在职业决策时比其他人有更多的困难, 了解不同个体在职业决策时对自我效能的期待, 即个体需要成功作出职业决策时的信念程度, 可以帮助人们有效理解和解决职业决策的困难。他们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和作出的定义也是目前该领域研究者广泛接受的, 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

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结构

在1983年, Taylor和Betz提出,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结构包括五个部分: (1) 了解自己的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有关的需要和价值观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自我评价能力; (2) 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 (3) 将个人的属性与工作特点进行匹配的目标筛选能力; (4) 作出职业决策后, 对决策实施的职业规划能力; (5) 解决或应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问题或障碍的能力等。

三、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1. 性别

Hackett和Betz (1981) 通过实证研究表明, 如果按照传统职业 (指同性别占优势的职业) 和非传统职业 (指异性别占优势的职业) 进行男女职业分工, 那么男女的择业效能感水平是存在差异的。他们认为, 传统的女性社会化经验减少了妇女获得在以男性占优势的行为领域里的效能信息源的机会, 结果使得她们降低了在非传统职业领域里的与职业相关的自我效能感预期和职业选择机会。

2. 年龄或年级

对年龄和年级与择业效能感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Peterson (1993) 的研究表明, 与较高的择业效能感水平相关的变量包括较高的职业抱负、较大的年龄和较高的年级。Luzzo (1993) 研究表明择业效能感与年龄无关, 而Peterson的研究表明择业效能感与年龄成正比, Gianakos (1993) 的研究表明:在校的成年人与年轻学生相比有更高的择业效能感。国内学者张杉杉、郑日昌 (2002) 的研究表明, 中国理工科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一最高, 大二最低, 大三、大四年级回归, 趋中。龙燕梅 (2003) 研究发现, 总体择业效能感水平在年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3. 家庭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学生择业效能感无显著差异。本科生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 择业效能感越低, 而研究生的择业效能感则不受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独生子女在问题解决方面效能感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家庭互动模式与择业效能感有很大相关。家庭在利用职业信息方面效能高, 子女的职业信息效能感也高, 但如果家庭强调独立性与成就, 则父母与子女的择业效能感无相关 (Sherkat.D.E, Blocker.T.J, 1994) 。

4. 已有经验

赵冯香 (2005) 研究发现, 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无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张慧英 (2008) 研究发现, 有无实习或工作经历、决策状况不同的二、三年级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差异非常显著。有实习或工作经历, 对职业方向进行过思考、开始进行职业决策的学生, 在实践中对自己的能力、兴趣、价值观会有更加符合实际的深入了解, 并且职业目标也较为明确, 因而择业效能感较高。

5. 社会适应

择业效能感中问题解决与社会适应性相关最高, 收集职业信息与社会适应性相关最低。择业效能感与工作后的生活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及工作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

6. 人格

有些研究表明, 择业效能感与所谓的“健康”人格的其它指数有关。例如, Betz和Klein报告了CDMSE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 ———简式的分数与一般性自我效能感和整体自尊之间都具有显著性相关。外向性、自我取向成就动机、自尊水平与择业效能感呈正相关, 神经质、焦虑水平与择业效能感呈负相关。

陈瑞瑞等对大五人格特质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 大五人格五维度中, 外向性、谨慎性和开放性三个维度进入了回归方程, 能对择业效能感进行有效的预测。

7. 专业

专业与择业效能感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理学、经济类、管理学、医学专业学生择业效能感较高, 而法学、文学、工学、农学择业效能感则较低。也有研究者发现专业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理、工科学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社会学类学生, 差异显著。

8. 职业指导

Fass和Slaney (1986) 让大学生做完CDMSE量表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 后, 给她们观看职业干预的录像带, 该录像带内容是通过减少在职业规划与教育中的性别定势来拓宽女性的职业观念的范围。观看录像带2周后再进行测量, 结果发现被试的CDMSE得分均有显著提高。

9. 归因方式

个体的归因方式是影响个体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Luzzo Funk和Strang (1966) 对大学生CDMSE得分的归因方式进行了研究, 干预措施是对学生的归因方式进行重新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 安徽淮南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基础,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 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我们应充分认识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寻找对策, 尽快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正确轨道上来, 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社会的飞速发展促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多变, 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 大学生自我定位高, 成才的欲望非常强烈, 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 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和具体, 大学生的发展压力特别是生活压力、学习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等普遍加大, 由此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到他们的个人成才, 更重要的是严重的敌对、抑郁等心理问题往往可能诱发违法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 增进身心健康, 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就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 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但纵观各高校的实际情况, 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很不平衡, 部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存在着思想认识误区、教育形式单调、受益面不广、专业师资短缺等问题。正确认识和分析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积极思考相应的对策, 有助于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 以便更好地调整自我、适应社会, 从而达到促进大学生顺利成长、健康发展的目的。这二者之间既有培训, 劝说学生把职业决策的低水平信心与职业相关的失败经验归因于努力的缺乏。结果显示, 在归因方式重新培训后, 那些原来在职业外部控制项目上得分较高的学生现在更多地选择了内部信息。

1 0. 自信心水平

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 某一领域内的自我效能的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泛化到其他领域中去。研究发现, 个体的学业自我效能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存在交互作用, 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科学、技能使用、写作、领导能力等方面的自信心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

1 1. 自尊水平

个体的自尊与其职业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Betz等认为缺乏自尊的个体, 很难在自我和职业角色之间实现一个

联系, 更有区别。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的重点是着重于人的社会化的教育, 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完善人格、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 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显然, 前者更注重学生的思想, 而后者则更侧重学生的心理。许多教育工作者误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或品德教育, 在心理咨询中照搬套用思政或德育工作的经验、方法, 违背心理咨询的原则、特有规律和要求, 往往对咨询对象的心理产生负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途径单一, 受益面不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错误倾向。

当前, 高校已普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但实施起来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长期以来,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 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相对固定的内容, 尤其是在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哪些途径方式开展方面存在许多迷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错误倾向, 多数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咨询。诚然, 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和形式, 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几个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心理咨询, 难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有的高校片面强调开设心理知识类课程, 将心理知识教育简单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的科学分析不够。而有些高校在心理咨询中重障碍咨询, 轻发展咨询, 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很大局限。这些错误倾向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

3.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匮乏, 队伍非专业化。

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不足, 已成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的一大障碍。目前国外高校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与学生的比例是1比1500到2000, 而我国由于此项工作起步较晚, 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比较缺乏, 从专业素质上看,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应该是一支既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又精通心理咨询辅导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但目前, 我国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中专业出身者少, 且兼职居多, 接受培训、学习进修机会较少。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严重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4.互联网带来的冲击。

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工具, 为大学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完美的匹配,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认为自尊在职业行为方面起着这种调节作用 (Osipow, 1983) 。

此外, 个体的学业能力、身体健康状况、时间态度等也是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

摘要: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影响每个人的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着重分析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概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旨在为广大群众提高职业决策效能感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结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王金良.职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及提高策略[J].职教论坛, 2005, 11:28-3.

[2]张华.研究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社会支持、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上海师范大学, 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职业决策能力 篇8

贝茨在介绍职业成熟度时,将其定义为:“个人掌握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职业发展目标的程度,包括知识和态度成分”。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职业成熟度是指个体掌握其职业发展阶段的相关信息,以及在此基础上做出与其自身相适宜的职业决策的一种准备程度。

心理学家泰勒和贝茨提出一个基本假设,即如果一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效能高,他的职业成熟度就高,否则就低。本研究旨在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以期为大学生的职业辅导提供帮助。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西南大学本科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6份,有效率为85.33%。其中男生136名,女生120名;大一35名,大二105名,大三53名,大四63名;文科53名,理科65名,工科75名,农科63名。

(二) 研究工具

基本信息调查对被试的一些基本信息进行调查, 主要包括:性别、专业 (文、理、工、农) 、有无兼职经历、是否独生、家庭来源 (城镇、农村) 、家庭月收入 (1000元以下、1000~3000元、3000~5000元、5000元以上) 、父母受教育程度 (小学及以下、中学或中专、大专大学及以上) 、家庭结构 (双亲、单亲、其他) 。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问卷采用彭永新、龙立荣修订的Taylor和Betz编制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 共39题, 包括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采用5点记分, 按照“完全有信心”、“比较有信心”、“有一些信心”、“有一点信心”、“没有信心”五个等级评分, 分别记5分至1分。

职业成熟度问卷采用郑海燕编制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问卷分为两个分问卷:职业决策态度问卷, 包括独立性、自信心、灵活性、主动性和功利性;职业决策知识问卷, 包括职业世界知识、人际交往知识、专业知识和职业自我知识。采用4点记分, 按照“很符合”、“比较符合”、“不太符合”、“不符合”四个等级评分, 分别记4分至1分。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分析

(一)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差异检验

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家庭月收入上的差异

对家庭收入不同的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进行差异检验, 见表1。

结果显示, 家庭收入不同的大学生, 在收集信息、选择目标两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家庭收入越高, 学生收集的有关职业的信息越丰富, 选择的目标也越明确。

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母亲文化程度上的差异

对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进行差异检验, 见表2。

结果表明, 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在自我评价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结果显示: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 大学生的自我评价维度得分也越高。

(二) 职业成熟度的差异检验

1.职业成熟度的性别差异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职业成熟度进行差异检验, 见表3。

注:*p﹤0.05**p﹤0.01

结果显示, 女生和男生在独立性、灵活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表现为女生显著高于男生。

2.职业成熟度在兼职经历上的差异

对是否有过兼职经历的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进行差异检验, 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 做过兼职的大学生与未兼职过的大学生在职业态度分功利性、职业世界知识分问卷及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表现为做过兼职的得分高。

注:*p﹤0.05**p﹤0.01

3.职业成熟度在家庭方面的差异

对来自不同家庭的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进行差异检验, 见表5。

注:*p﹤0.05

结果表明, 来自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在自信心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表现为农村高于城镇。

4.职业成熟度在专业上的差异

对不同专业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进行差异检验, 见表6。

结果显示,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独立性、灵活性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在态度分问卷和专业知识上存在边缘性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独立性维度上, 依次为文科﹥理科﹥工科﹥农科, 即文科生在职业决策中的独立性最强, 农科生最差;在灵活性维度上, 依次为理科﹥文科﹥工科﹥农科, 即理科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最灵活, 随机应变能力最强, 农科生最差。

5.职业成熟度在家庭月收入上的差异

对家庭月收入不同的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进行差异检验, 见表7。

结果表明, 家庭收入不同, 学生在职业自我知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6.职业成熟度在母亲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

对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进行差异检验, 见表8。

结果显示, 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在职业世界知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在知识分问卷和专业知识上有边缘性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结果显示:母亲文化程度越高, 学生的职业世界知识, 如个体对求职市场的知识、岗位知识以及面试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就越丰富。

(三)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分析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各维度与职业成熟度及其各维度的相关分析见表9。

注:*p﹤0.05**p﹤0.01

从表9可以看出, 职业成熟度中的功利性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中的收集信息、制定规划、问题解决相关不显著, 除此之外, 二者与其他各维度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即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越高, 职业成熟度也越高。

分析与讨论

(一)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特点

采用基本信息调查表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进行差异检验, 发现家庭月收入越高, 学生收集的有关职业的信息越丰富, 选择的目标也越明确;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 学生自我评价维度的得分也越高。

一般而言, 家庭月收入高, 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家庭环境就能为子女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信息, 因此, 子女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就会更多, 目标也更明确;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 教养方式可能越科学, 母亲在家庭中与子女的关系可能比父亲更密切, 因而会更多地影响子女, 所以学生的自我评价、职业自我效能也高。

(二)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特点

采用基本信息调查表对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进行差异检验, 发现女生在职业成熟度的独立性、灵活性上显著高于男生;做过兼职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比未做过兼职的大学生高;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自信心维度上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文科生在职业决策中的独立性最强, 农科生最差, 理科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最灵活, 随机应变能力最强, 农科生最差;家庭月收入越高, 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等的掌握程度也越高;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 学生的职业世界知识越丰富。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总分的差异在性别上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但是女生的得分要高于男生。女生在独立性和灵活性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这可能是因为男生在个性倾向性上不如女生成熟, 女生在社会生活中可以扮演多样的社会角色, 这使得女大学生在面临职业决策时, 能够从多方面考虑, 从而更独立和灵活。

做过兼职的大学生在职业成熟度总分、态度分问卷和知识分问卷的得分上都显著高于未做过兼职的大学生。兼职是大学生接触职业世界最直接的一种方式, 兼职活动可以让大学生获得做出适宜的职业决策所需的知识, 他们通过兼职可以帮助自己形成客观的职业信念, 能够在兼职中不断完善自我, 弥补不足, 提高对职业世界知识的认识, 增强对自我的理解, 从而形成适宜的职业决策。

通过城乡差异比较, 发现职业成熟度的城乡差异并不明显, 这得益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农村的信息渠道也日益丰富, 城乡差异在逐渐缩小。但是, 在自信心维度上, 农村大学生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城镇大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农村学生比城镇学生更早地离开父母住校读书, 长期的独立生活使得他们在职业选择上更多地靠自己权衡拿主意, 而不是靠父母, 所以, 他们在职业选择上的自信心高于城镇的大学生。

文科生在独立性维度上得分最高, 理科生在灵活性维度上得分最高, 而农科生在两个维度上都最差。这可能是因为农科生就业空间小, 专业又多属冷门, 因此, 他们对职业相关了解很少, 导致职业的成熟度很低;文科和理科生相对就业空间较大, 能从事的工作多种多样, 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 所以他们分别在独立性、灵活性维度上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

家庭经济状况也同样影响个体的职业发展水平。通常来说, 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个体其职业发展水平也高。本研究发现家庭收入高的学生在职业自我知识的得分上显著高于家庭收入低的学生, 这可能是因为家庭收入高的学生由于家境比较好, 接触的东西多, 因此更容易接纳新观念和新事物。此外, 家庭收入高的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各种职业的机会, 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职业自我知识, 所以职业成熟度也越高。

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 学生的职业世界知识越丰富。这可能是因为高学历的家长善于鼓励子女去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 并为他们提供条件, 使得子女在求职市场、岗位以及面试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很丰富, 从而有利于掌握更多的职业决策知识。

(三)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研究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 表现为学生的自我评价高, 收集信息丰富, 选择目标明确, 制定规划切实合理以及具备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 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 即自我效能越高, 个体在职业决策时就会越独立、自信、灵活、主动, 掌握的职业世界知识、人际交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职业自我知识就越丰富, 因而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就更有可能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

结论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家庭月收入、母亲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职业成熟度在专业、性别、有无兼职经历、家庭种类、家庭收入和母亲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各维度与职业成熟度及其各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即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越高, 职业成熟度也越高。

参考文献

[1]Taylor K, Betz N.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career indecision[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3, 22 (1) .

[2]Hackett G, &Watkins CE, J R.Research in career assessment:Abilities, interests, decision making, and career development[A].In:WB Walsh&HS Osipow.Handbook of vo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5:196-198.

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决策能力 篇9

一、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决策活动的基石。教师要顺利实施战略战术方案,就必须了解周围的特定环境,熟知天时、地利、人和等情况,弄清问题关键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练员的知识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决策者的足智多谋,主要来源于其丰富的知识。决策活动中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是以雄厚的知识为基础。知识掌握得愈深愈广,其决策所达到的最佳化目标程度就愈高。影响教练员决策能力的知识有:一是科学文化知识。知识面越广,见解越深,对问题的分析越透彻。若知识面狭窄,就会影响其视野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水平。第二,本专业知识。它是避免瞎指挥,保证正确、科学决策的支柱。第三,决策专业知识。此类专业知识对决策的方式方法、程序、组织有着重要影响。一个具有完善知识结构并善于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的教师,能给有才能的运动员带来理想的成绩。美国田径教练汤姆·特勒斯在对刘易斯跳远的助跑与踏跳进行周密计算后,依据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提出其助跑最后一步应是缩短平稳的踏跳,致使刘易斯在重大比赛中取得出色成绩,又如袁伟民、李安格教练根据中国女排的特点和生物力学原理设计的单脚起跳背飞扣球,为中国女排的多次获胜奠定了基础,至今已被大多数女排强队所延用,成为主要的得分手段和杀手锏。可见,教师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结构与其运用知识的能力,不仅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也直接影响着比赛成绩。它是教师决策能力至关重要的基础。

二、丰富的实践经验

经验是指教师在竞技实践中直接或间接获得的知识。经验是影响教师决策能力的动力因素。丰富的经验,是正确决策的重要条件,阅历广,体会深,对问题判断就会具有较大的准确性。特别是对实践中经常遇到与以往相似且共性的问题,其决策效果更为显著。在第5届全运会田径预赛中,朱建华越过2.26米后,向2.34米冲击(亚洲纪录)。第一次试跳失败(此时与1982年亚运会冲击世界纪录的情况一样),他想起胡鸿飞教练赛前给他的决策方案:出现此种情况说明还有实力,应大胆不失时机地向世界纪录冲去!根据教练意图,为节省体力,保持能量,朱建华果断提出向2.37米的世界纪录冲击,结果,获得成功。可见经验的作用不能低估。

三、稳定的情绪

情绪是影响教师决策能力的又一重要因素。由于比赛的性质、规模、环境、成绩等,教师的心理状态瞬息万变:有对比赛起促进作用的积极情绪,也有破坏正常比赛状态的消极情绪。其反应与教师的神经类型、修养、知识和经验有关。比赛中急躁、紧张、六神无主,甚至脾气暴躁,怒不可遏或悲观失望、垂头丧气等,不仅消耗教师本身的神经能量,分散指挥能力,也会给运动员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优秀教师在重大比赛的决策中,尽管战况起伏跌宕,争夺激烈,甚至在比分落后情况下,也能根据比赛需要,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清醒地观察比赛动向,精确指挥,从容调度,临危不乱,用自身的情绪稳定运动员。在第23届奥运会女排决赛中,袁伟民用手势与眼神稳定运动员的情绪,并换上曹慧英带动全队的士气;且在获得发球权时,果断换上侯玉珠,结果连发两球得分,终以16∶14获胜。事实说明,教师稳定的情绪,对于整个决策过程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对取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坚强的意志品质

决策活动是一种意志行为。坚强的意志,是指主体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和调节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的目标。意志在决策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表现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性和自觉性的同时,又体现了人类在实践中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的顽强性、坚定性。坚定的意志是决策活动的条件,是实现目标、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在具有复杂性、特殊性的体育竞技决策中,坚强的意志是优秀教师的先决条件。面对激烈的竞争,在短兵相接的竞技场上,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果断勇敢、自信顽强的品质,根本无法在极其困难的复杂条件下,实现决策目标并战胜对方。两强相遇勇者胜。只有具备这种意志品质,才能不失时机,果断行动,达到预定目标。反之,优柔寡断,踌躇不前,瞻前顾后,都会错失良机,导致败北。

五、良好的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指在创造活动中面对变化的情绪,迅速而灵活地利用复杂情境中的有利因素,应付事态变化的能力。它是一种思维升华到高层次的创新活动。在竞技比赛中,失误的决策者,往往因过久思考同一问题而原地徘徊,重复老方案;聪明的决策者,则可通过变换环境,调节大脑休息的方法,暂时把问题放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又由于其它的一些事或别人的一句话,突然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受到深刻的启发,产生较好的应变效果,进而抓住关键,使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例如在奥运会男篮争霸战中,美国队与前苏联队比赛到离终场还有最后两秒钟左右的时间,美国队领先一分,前苏联队获后场界外球。此时,苏联队教练根据球进场后接触场内运动员方可开表的规则,迸发了高度的灵感,及时面授机宜,布置本方篮下留一高大队员接应,其余队员在后场接发球以牵制美国队。而美国队认为胜券在握,因为球从后场运行到对方篮下也要两秒多种,只要在自己的前场稍加阻扰,时间就到了。没想到苏联队后场一个长传到本方篮下(此时不开表计时),苏队队员接球后两秒钟之内将球投进反领先美国队一分,此时时间到,之后美国队指责计时员不开表,演出了一场拒绝接受银牌的闹剧,凡是当时留心看过录像的人都记忆犹新。这在当时创造了后场发球两秒钟反败为胜的战例,它充分说明了教师在临场指挥决策中良好应变能力的重要作用。

企业能力的运用预测与决策 篇10

设计能力是指在给定时间内, 一个系统在理想状态下的理论最大产出。通常是一个比率。大多数组织设备的运作效率低于设计能力, 原因在于它们发现资源使用在没有达到极限时, 生产运作会更有效率。这通常称之为有效能力。即是指一个公司在现存的生产限制条件下的预期能力。有效能力总是低于设计能力, 这是因为生产设施是按较早的产品或不同的产品组合进行设计的, 可能并不适合目前所生产的产品。

能力分析采用利用率和效率两个度量值来衡量。利用率就是实际达到的设计能力百分比。效率是指实际达到的有效能力百分比。工作中往往以效率为指标对经理进行评价。提高效率的关键在于改正质量问题和有效的计划。

利用率和效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现举例加以说明:某一家生产面包的工厂, 在上星期生产了14.8万个面包, 其有效能力是17.5万个面包, 其生产线每周工作7天, 每天3组, 每班工作8小时。设计的该生产线每小时可生产1, 200个面包, 试确定这家工厂对这种面包的设计能力、利用率及效率。

解答:

对于经理而言, 设计能力、利用率和效率都是重要指标。但他们往往更需要知道期望产出。我们可以利用实际 (或期望) 产出=有效能力×效率这一公式加以计算。如果期望产出仍不足以满足需求, 那么就需要提高生产能力, 如增加新的流水生产线。

为了作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能力决策, 除了考虑策略与投资的紧密结合外, 还有四个特殊考虑。一是准确预测需求。管理层必须知道要增加和减少哪种产品, 以及它们的期望产量。二是理解技术与能力增加。一旦产量确定, 就可以通过对成本、需要的人力资源、质量和可靠性的分析进行技术上的决策, 可以考虑通过增加新的装配线来提升能力。三是寻找最佳的生产水平。生产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四是适应变化。经理人员要增强设备的柔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

对于经理人员而言, 可能更多的是从战术的角度进行需求管理。然而, 持续的利润来源于建立竞争优势, 因此能力决策必须与组织的战略相统一。即使预测准确且按照预测建造设施, 也会存在实际需求和现有能力之间相差很远的情况。这可能意味着需求超过能力或能力超过需求。但是公司必须作出选择。当需求超过能力时, 公司可以简单地通过抬高物价、延长提前期以及减少边际收入较低的业务来削减需求。不过由于设施不足会减少应得的收入, 所以长期的解决办法是提高能力。当能力超过需求时, 公司可能通过削价和积极营销来刺激需求。对于经理而言, 应当想方设法使得能力与需求相匹配。可采取的手段有改变员工数量、调整设备流程、改进方法提高产量、重新设计产品以增加产出。

确定未来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未来的需求状况。当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预测达到一定精度时, 确定能力的要求往往变得相当简单了。确定能力通常需要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利用传统的数学模型来预测未来。第二阶段利用这种预测来确定能力要求和每次增加能力所需要增加的规模。有趣的是需求的增长是逐步的, 而能力的增加通常是瞬间的、大规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有四种。即逐步扩张领先需求、一次性扩张领先需求、逐步扩张滞后于需求、逐步扩张使平均能力跨越需求。

盈亏平衡点分析是确定工厂盈利所必须具备能力的一种关键指标。其目的在于寻找成本等于收入的这一点。求出此点收入成本和产量。为了获取盈利, 公司必须在这个水平上进行运作。盈亏平衡点分析需要估算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收入。固定成本是指该成本与产品产量无关, 不会随产品产量变动而变动。而变动成本是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主要组成部分是劳动力和材料成本。售价与变动成本之间的差额称为贡献, 只有总贡献大于固定成本时, 企业才会盈利。

盈亏平衡点的计算公式如下:

现举例说明:某公司在这一段时间里, 固定成本是10, 000元, 每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为1.5元, 材料成本为0.75元, 单位售价为4元。确定盈亏平衡点的产量与收入额。

计算如下:

盈亏平衡分析的数据可以让经理人员清楚销售预期实现的情况, 数据清楚地表明每种产品每天必须出售的数量。但是一旦能力要求受到外界的影响时, 盈亏平衡点分析就非常不符合现实的需要, 此时概率模型可能就比较合适。其中的代表就是决策树。

决策树要求明确可供选择的方案和不同的自然状况。自然状况通常指未来的需求或市场偏好。通过不同的情况给定不同的概率值, 从备选方案中挑选期望值最大的方案。其计算公式为:

现举例说明决策树的应用:某公司生产医疗器械, 目前考虑扩大公司能力。选择方案有四个。一是为什么也不做。二是建立一座小型工厂, 市场乐观的概率为0.4, 实现收益为40, 000元, 不乐观的概率为0.6, 亏损5, 000元。三是建立中型工厂。市场乐观的概率为0.4, 实现收益为60, 000元, 不乐观的概率为0.6, 亏损10, 000元。四是建立大型工厂。市场乐观的概率为0.4, 实现收益为100, 000元, 不乐观的概率为0.6, 亏损90, 000元。

方案1什么也不做:期望收益=0

方案2建立小型工厂:期望收益=0.4×40000+0.6× (-5000) =13000元

方案3建立中型工厂:期望收益=0.4×60000+0.6× (-10000) =18000元

方案4建立大型工厂:期望收益=0.4×100000+0.6× (-90000) =-14000元

通过计算可知企业应当建立中型加工厂。

经理人员在进行投资时, 应当考虑企业的能力因素。投资决策不仅要保证回报率, 还要保证投资会支持企业长期战略。而此时, 对能力的投资才是有效的。通常人们会使用净现值法, 因为它的原理通俗易懂, 你只需要计算每个投资方案的所有现金流的净现值, 从中挑选最大值即可。其公式为:

现举例说明:某公司考虑两种不同的投资方案, 方案1的初始成本是25, 000元, 方案2的初始成本是26, 000元, 两种投资方案的使用期限都是四年, 现金流如表1所示, 资金成本率为8%, 现值系数查表可得知。

方案1净现值=10000×0.926+9000×0.857+8000×0.794+7000×0.735—25000=3740元

方案2的净现值=9000×0.926+9000×0.857+9000×0.794+9000×0.735—26000=3808元

由计算可知企业选择第二方案。

经理总是把设备选择、能力决策与组织的使命及战略结合在一起, 他们不仅仅要使企业能力超过顾客的期望, 而且还要保证在进行技术、特征和产量调整时具有一定的柔性。

进行决策时, 有效的预测、盈亏平衡点分析、决策树、现金流和净现值技术都是特别有帮助的。

摘要:能力关乎企业的生命力, 与组织的战略紧密相联。企业应当制定能力计划为企业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

职业决策能力 篇11

水瓶座的自我判断力不比任何人差,他们甚至更能准确分析投资项目的成败。是否听取别人建议完全取决于对方的分析是否符合自己的逻辑,因为他们仍然会保持自己认为的合理判断。不过,很多投资项目是靠商业感觉,过于理性的个性还是很容易令他们错失真正良机。

金牛座[4.21-5.20]

最善于理财的金牛座在投资上的判断是最不容置疑的。他们凭借自己对金钱天生的敏感和态度去认真评估项目的价值,最终得出合理准确的投资判断。因此,金牛座在投资决策上总是让人放心。当然他们对投资判断的过于自信,也让他们很少听取别人意见。

狮子座[7.23-8.22]

狮子座投资一向大手笔。我们不用担心狮子座在投资上的决策能力,他们对大方向的判断力比任何人都要出色,不需要任何人的建议,而且一旦主意确定,他们会很快开始执行投资方案。不过对细节把握的忽视也是他们的弱点,出现错误的判断也是相当正常的事情。

天蝎座[10.23-10.21]

天蝎座考虑问题可以说比任何人都深入,他们很容易透析到事物的本质,我们不用怀疑他们的分析和判断力,他们更没有必要去考虑别人的建议。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利益的最大化的要求会是投资决策的重点。而天蝎座在投资判断上的直觉上也往往是最好的。

双鱼座[2.19-3.20]

双鱼座投资判断其实全凭感觉。但不可否认,有时候他们自己在投资上,感觉可能比理性更为重要。别人的建议对他们也形同虚设,因为他们未必能真的理解别人建议的道理是什么。不过这些不重要。双鱼座这种跟着感觉走的个性往往还真能帮上忙。

双子座[5.21-6.21]

双子座的聪明众人皆知,反应迅速也无人可敌。但他们过于自信和飘忽不定的思维方式,使得投资项目变得风险很大,经常改变主意,令他们自己都不明白投资的方向在哪里。别人的建议虽未见,得能左右他们的想法,但往往会给他们“新启发”,让他们“灵感闪现”。

处女座[8.23-9.22]

处女座没有金牛座那种投资天赋,也没有双子座那种机灵劲,但是处女座事无巨细的特点会对他们在投资决策有很好帮助。他们会把能考虑到的问题都分析清楚,知己知彼再去下手。但商机往往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处女座这样的方式很容易错过机会。

射手座[11.2-12.21]

射手座的运气一向很好,投资机会当然也少不了。他们对未来事情的判断更表现出其过人的能力。所以在投资选择上,他们多半会选择长线项目来作为自己的投资项目。但过于乐观的个性并忽视项目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会成为他们投资成功的绊脚石。

白羊座[3.21-4.20]

急躁的白羊座决定任何事情都一向麻利、从不犹豫,面对投资决策这样事关金钱的大事更是从来不含糊。不过白羊座这样过于急躁的个性在投资判断的准确性上并没有什么帮助,过于冲动的判断往往会让他们在投资上自食苦果。

巨蟹座[6.22-7.22]

小心谨慎是巨蟹座的最大特点。在投资决策上,他们会考虑很多事情,几乎是事无巨细,在投资决策上显得尤为“胆小”。他们会征求周围所有人的意见,会和所有人不停倾诉自己的担心,大家的意思,对他们的投资判断会非常重要。不过没办法他们担心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天秤座[9.23-10.22]

做任何决策对天秤座都是极为有难度的事情,投资的决策更让他们难上加难。即便在投资方案很清楚、回报很丰厚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很难下这个决定。显然只有别人的建议或者帮助才能让他们下定决心,没有旁人的支持和帮助,天秤座自己是很难决策的。

摩羯座[12.22-1.19]

职业决策能力 篇12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的基本概念

职业生涯决策概念的提出源自于经济学中的决策理论在职业选择过程中的延伸与应用。1974年, Jepsen与Gelatts首次使用了职业生涯决策这一概念, 而后, Peterson、Sampson及Gatiye等也相继提出了职业生涯决策理论。综合专家学者们的理论研究, 笔者认为, 职业生涯决策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 是职业生涯决策者在完成科学的自我剖析和职业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做出职业与未来发展选择的过程。

我国大学生基本属于青年中期 (18-24岁) , 在这一阶段里, 大学生的生理发展已基本成熟, 但由于与社会环境的相对脱离, 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作为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职业生涯决策对决策者的心理成熟度有着较高的要求, 这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与一般的职业生涯决策有着一定的区别。结合职业生涯决策的基本概念和我国当前大学生的实际, 笔者认为, 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能力、职业价值观和社会环境需求, 合理地选择职业及未来发展并根据决策结果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过程。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的类型

在职业生涯决策类型的研究中, 国内外专家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做出了不同的分类体系, 按照我国台湾学者金树人的分类标准, 结合当前高校实际, 我们将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做如下分类。

(一) 独立决策型

此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搜集及逻辑分析能力,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自身职业及未来发展做出准确科学的决策。这种类型的大学生一般不会或很少体验到职业生涯决策时的痛苦和焦虑, 他们能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整理职业发展信息, 并在学习期间根据目标职业需求培养自身综合竞争力。

(二) 依赖决策型

此类大学生同独立决策型大学生一样, 一般也不会或很少体验到职业生涯决策时的痛苦和焦虑, 不同点在于此种情形并不是因为个体具有较强的信息搜集及逻辑分析能力, 而是个体尚未意识到职业生涯决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他们缺乏各类职业发展信息,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能力, 完全依靠父母、师长的要求和建议完成大学学业和未来职业选择。

(三) 拖延逃避型

此类大学生能认识到职业生涯决策对未来职业选择及发展的重要性, 也能体会到决策中的焦虑和痛苦, 但由于缺乏对自身特质的分析及外部职业环境的探索, 他们往往通过逃避现实, 寄希望于“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观念来掩饰当前的焦虑痛苦情绪。

(四) 探索未决型

在个体认知及情绪体验上, 此类大学生同拖延逃避型大学生类似, 他们能充分地认识到职业生涯决策对未来职业选择及发展的重要性, 也能体会到决策中的焦虑和痛苦,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痛苦和焦虑的程度要强于拖延逃避型学生。但与独立决策型大学生不同的是, 他们虽然有一定的信息搜集及逻辑分析能力, 但不足以独立地做出判断。

(五) 焦虑未决型

此类大学生与探索未决型大学生类似, 唯一不同点在于面对选择时个体的焦虑和痛苦程度较高, 有的个体痛苦焦虑情绪已经严重泛化, 甚至影响到日常的学习与生活, 严重的会发展到对生活中的所有决策犹豫不决, 拒绝任何形式的决策, 只能寄希望于别人给自己做出选择。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的影响因素

前文对大学生的分类中, 除了独立决策型, 其余四类大学生均需要通过自身学习和外部干预以提升决策水平, 而干预策略的设计与实施必须以影响大学生决策的因素为突破口。作为一个循环往复的认知过程, 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受到来自于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而每一个影响都足以导致决策的失败。

(一) 生理因素

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因素是极容易被忽视但却不得不被重视的因素之一, 尤其是当下过度宣传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的片面观点, 使部分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评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盲目地做出决定。客观来说, 遗传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对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选择, 具体包括性别、外表、智商、气质等。除此之外, 我们必须认识到,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具有与生俱来的特殊能力, 这些能力无法或者很难通过后天的学习得到, 如数学计算能力、艺术鉴赏能力等。而这些特殊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决策。

(二) 心理因素

作为决策前的重要准备, 大学生必须对自身的心理素质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估, 这包括个人兴趣、性格、价值观、后天习得的能力以及做决定时的情绪状态。而影响大学生决策的主要心理因素是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决策中的非理性信念。如个别大学生缺乏自信, 认为重点大学的学生就业竞争力一定比一般大学生强;个别大学生期望值过高, 希望毕业后工作一步到位;个别大学生过分关注物质生活, 以薪酬作为择业的唯一标准;等等。

(三) 家庭与教育因素

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生活单位, 家庭承担着教育和抚养儿童并使之社会化的重要责任。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 往往将父母视为决策的权威, 家庭主要成员的价值观、父母的职业与受教育程度、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经济水平、成员生活习惯、决策风格及家庭成员社会关系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此同时, 学校教育作为个体受教育的重要环节, 指导着个体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社会基本规范与核心价值体系, 与家庭教育一同推进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因此, 指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决策必须注重家庭与教育的深远影响。

(四) 社会因素

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每个人都会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的思想与行为保持一致。即使在独立决策时, 个体也常常将他人的预期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这种从众行为本身无所谓好与坏, 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当下的社会经济结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 尤其是社会中存在的急功近利、一切向“钱”看的错误职业价值取向等因素都会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决策。同时, 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基本素质的要求及所学专业在社会中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决策制定。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的干预策略

依据前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类型的分类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笔者认为, 必须从支持系统建设、决策意识培养、提升自我效能感和个性化咨询等方面建构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干预体系。

(一)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三维支持系统

家庭、学校、社会需要积极整合多方面资源, 在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时形成合力。

1. 高校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入学前的重要作用, 通过新生入学家长会、平时的沟通、交流等方式了解家庭对大学生的就业期望, 充分利用好家庭的积极因素, 避免受到个别家庭不科学价值取向的影响, 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价值观。

2. 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及《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等途径, 宣传国家就业政策, 拓展职业发展信息来源渠道, 建立就业实习训练基地, 开展决策训练等方式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能力。

3. 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教育的延伸, 用人单位应通过与学校合作办学、配合学校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员工实习、入职岗前培训等方式提升与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能力。

(二) 重视决策意识培养

作为人类大脑对外部世界的间接反映, 意识直接决定了我们的行动方向。因此, 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能力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决策意识。如前文关于大学生决策分类所述, 当前大学生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但职业生涯决策意识却相对淡薄。尤其是低年级大学生, 由于高考目标的相对单一性, 使得大一新生在入学之前十多年的学习生活中很少思考自身未来的发展问题, 职业生涯决策意识更是无从谈起。因此, 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决策意识培养, 通过日常教学、开设专题工作坊、个别辅导等方式拓宽大学生职业生涯视野, 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职业生涯决策的重要性, 真正对自身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负责。

(三) 提升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感

作为独立决策的主观能力, 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感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解决与处理生涯发展、职业选择等活动的信心与成功率。各高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应将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感作为重要内容, 通过“成功人士生涯访谈”、提高社会实践参与度、案例讨论分析、人才市场体验、自我激励等方式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的信心与能力。与此同时, 各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决策时的心理状况, 鼓励大学生以一种乐观自信的态度面对客观严峻的就业形势与主观上决策的消极畏难情绪,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客观环境, 提升决策水平。

(四) 强化个性化决策咨询

目前, 国内高校开展职业生涯决策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学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二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决策学”系列课程;三是个别高校定期举办的“职业生涯决策团体工作坊”或相关内容的团体辅导;四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生涯决策咨询。根据本文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类型的分析,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决策咨询方案, 真正提升大学生决策意识能力。对于独立决策型的学生, 应提醒他们多多向教师、同学请教;对于依赖决策型的学生, 关键是帮助他们增强决策意识, 承担自我发展的责任;对于拖延逃避型的学生, 可以引导他们正确地分析自我与外部环境;对于探索未决型的学生, 可以通过拓宽他们的视野作为突破口, 提高他们搜集职业信息与逻辑分析的能力;对于焦虑未决型的学生, 重点是通过心理干预疏导他们焦虑紧张的情绪, 增强自身抵抗压力与面对挫折的能力, 为科学决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13-11-16 (3) .

[2]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74-178.

[3]暴占光, 姜恩桥.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心理干预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 (3) :105-108.

[4]蒋丽珠.试论大学生生涯决策咨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6) :166-167.

[5]胡纬华, 唐昕辉, 陈敏.职业决策理论及其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 2010 (30) :94-96.

[6]何期.大学生职业决策中家庭因素分析及对策[J].学术论坛, 2008 (6) :182-184.

[7]黄林楠.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 2009 (1) :127-128.

上一篇:过早搏动下一篇:资本市场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