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发展研究

2024-10-09

资本市场发展研究(精选12篇)

资本市场发展研究 篇1

一、当前资本市场现状与利率市场化进程

(一)当前资本市场现状与问题。 事物就其本质而言均具有连续性, 很多都可以运用数学函数表达或近似的表达出来。 但真实处理日常事物时却很难用连续化的手段来进行操作,资本市场也是一样。 从理论上来说,具有连续性的资本市场应具有完备的期限、风险、收益等条件下的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但在现实中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内在的要求是资本市场应具有多层次的特性。 资本市场的多层次性可以从多方面来衡量, 较为常见的是从供给方和需求方以及资本市场本身来考察。

从需求方来看,我国具有国有、民营、外企、合资等各种类型的企业,对于融资的需求存在差异。 比如国企,由于其国有的性质,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认为其具有较好的信用,也愿意贷款给国有企业。而民营企业相对规模较小,信用等级低于国企, 特别是小微型民营企业更是难以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 从这个方面来看,需求方类型各异,需求也就各异,因此需要多层次的融资渠道。

从供给方来看,投资者可以分为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其中机构投资者又可以分为QFII、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社保基金等各种机构。 他们对于金融产品的风险偏好、投资期限、收益率、流动性等都具有不同期望,从而产生了投资者对于金融产品的多维度需求。

从资本市场来看, 我国资本市场自90 年代初建立以来,已经过20 多年的规模扩张。多元化、多层次以及多维度一直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三条主线。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股票市场在多维度、 多元化、 多层次上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但反观债券市场却相对单薄, 流动性不足是其一大表现。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也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这样的资本市场是无法满足各种投资主体的需求的。 其中导致资本市场发展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利率的行政化,由此造成债券市场中各类债券定价扭曲, 同时间接融资成本较低挤兑直接融资,大大增加了企业融资难度。并且由于利率固定,各类金融机构并没有产生规避利率风险的需要,导致金融衍生品研发滞后。 因此我国若想真正实现资本市场完善发展,发挥其资源配置以及资源再分配的作用,就必须实现利率市场化。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 从理论上讲,利率市场化源于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早在1974 年麦金农和肖的研究理论就指出管制利率会束缚投融资规模,制约经济增长,建议放松或放弃利率管制,通过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市场定价引导资金配置,提高全社会的投资效率。我国渐进式利率改革模式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多元化发展方面皆已取得显著成就, 但仍然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利率市场化程度。 斯蒂格利茨和赫尔曼(1996)引入信息经济学提出的金融约束理论, 强调一定的政府干预可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适当的利率管制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过度则会扭曲资源的配置效率。

在实践方面,1996 年1 月1 日我国开始实施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期望在银行间形成利率的市场调节机制。1996年6 月1 日央行真正放开银行间利率管制, 实现利率银行间的市场调节机制。同年,证券交易所开始通过路演询价和利率招标的形式进行国债发行的利率市场化尝试。 1997 年央行建立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实现了银行间债券自由流动,利率由银行间市场决定。 1998 年国开行也成功发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 2004 年经过调整,央行开始取消贷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最多下浮至基准利率的0.9 倍。2013 年7 月又经过一系列的调整, 全面取消了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限制,由金融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定贷款利率水平,实现了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当前仍未实现市场化的是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

二、利率市场化促进资本市场的完善

(一)利率市场化为改善企业融资结构提供保证。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信息,2013 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7.29 万亿元, 其中直接融资总额为2.02 万亿元, 占11.68%,间接融资总额为15.27 万亿元,占88.32%。 与此同时,作为发达国家代表的G20 国家直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融资比重却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 主要集中于65%—75%之间。 而美国的直接融资比重更是远远高于我国,超过了80%。 与各国相比,我国的直接融资比重相对较低,究其原因,是利率市场化的不完善、利率行政化干预严重所导致的, 企业在进行外源债权融资的过程中会首选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债而非通过资本市场直接向相关投资人进行融资,实现利率市场化对改善企业的融资偏好至关重要。当前实体企业债权融资主要来源是银行的间接融资, 借助于利率市场化,提高银行的货币成本,一定程度上会将货币成本转嫁给实体企业,推高其融资成本,引导其转向债权、股权等直接融资手段。 给予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公平竞争的机会,通过市场作用改善企业融资结构,从而使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手段与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手段和谐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 二) 利率市场化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定价机制确定不同期限的无风险利率(由于可以认为国债的抵押资产为全国人民的税收收入, 有充足稳定的现金流对其进行支撑, 因此可将国债利率视为相应期限的无风险利率), 为企业发行公司债定下利率基准,从而理顺资金成本,引导资金合理流向,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使公司债券的发行更具合理性。 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股票、债券及其他各种金融资产的价格以供求关系和风险水平为基础进行定价。 在证券市场上,资金逐利性决定其将流向收益率更高的区域,高投资、高回报资金市场需求较大,推高了证券价格,从而保证了证券均衡价格的实现。

( 三) 利率市场化推进金融创新。 利率市场化会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贷差降低, 使其失去这种无风险获利的机会。 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只能自谋出路,研究创造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各类金融衍生品。 利率市场化推进了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 满足投资者对于不同风险偏好、不同投资期限以及不同流动性的需求,克服金融产品因同质化引发的“利率大战”以及资金非理性流动所造成的市场波动。 在逐步进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我国汇率与世界各国汇率联系越来越紧密, 可能会由于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导致利率产生剧烈变化, 从而加大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 此时就有对研发更多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需要。 例如:国债期货、利率期权、 金融互换合约、 利率掉期合约等衍生工具的研发。 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形成对这些套期保值的金融资产的需求也在无形中满足了资本市场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内在需求, 增加了资本市场的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

(四)利率市场化增加债券市场流动性。 投资者认为,购买债券是因为债券的低风险、低收益性,他们将债券看作一种具有稳定收益的金融资产。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公司债券的收益率可能随着宏观经济形势而变化, 也可能随着企业经营状况而变化,其波动幅度远远高于从前。 有波动,就有短期套利的机会,自然会增加投资者对债券的兴趣。同时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包括共同基金、 社保基金等购买大量国债以及一定信用级别以上的企业债, 他们通过回购的手段,盘活这些存量资产,从而增强了债券的流动性。 利率市场化可以推动债券市场多元化发展, 在利率未实现市场化之前,由于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导致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成本过低,使股票市场出现非理性繁荣的景象,并且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导致贷款利率较低, 扭曲了债券市场上各个种类企业债的收益率。实现利率市场化,在市场化的无风险利率基础上加上一定百分比, 就可以确定各类不同信用级别的债券收益率,有效抑制了以上不良状况,真正实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利率市场化对资本市场带来的挑战

(一)冲击资本市场,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才经历了20 多年的发展, 各个方面还很不完备。 其中股票市场发展最好,债券市场(特别是交易所上市债券)发展程度远远低于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更是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而利率实质上就是对金融产品的一种定价机制,这种定价包含基准利率的变动,风险释放的定价,还有金融产品设计时的定价。 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可以对风险进行议价,风险定价机制对于投资者衡量自己的投资决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旦引入利率市场化,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可能导致利率上下波动变大,甚至可能出现利率被某些投资者操纵的现象,由于利率在风险定价中起到重要作用,可能导致系统风险增大从而产生资本市场的动荡。

( 二) 助长资本市场投机。 由于经济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实体经济的利润有限、成本较高、生产周期偏长,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滑。 在当前实体经济利润率回报偏低的情况下, 资本的逐利本性驱使大量的资本从实体经济出逃,涌入资本市场,部分实体经济部门逐步缩小规模,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产品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收益高、资金回流快、风险大的资本市场,进行资金配置和资本增值。 同时,利率市场化加速了“金融脱媒”,在高投资回报预期下, 原本投向产业经济的金融资本反而流向高风险、高收益的资本市场,过度杠杆化、过度衍生、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循环、过度自我膨胀等问题导致资本市场的发展大大超越实体经济, 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和经济泡沫的积累,资本市场的微观基础受到冲击,造成实体经济空心化。

(三)增加传统商业银行风险。 由于传统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是存贷款利差, 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会增大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存在以下风险:一是利率市场化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很多,比如宏观经济形势、本国法律法规的制定、相关行业的经营状况、 央行执行宽松还是紧缩的货币政策等都会对利率的波动造成较大影响。 过度依赖存贷款利差的传统商业银行抵抗利率风险能力较弱, 并且由于其主营业务收入来源单一,表外业务不发达,利率市场化势必会增加其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二是当信贷利率放开之后,会进一步加快“金融脱媒”的产生,从而进一步压缩传统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 由于传统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收益得不到保证并面临萎缩的风险, 可能会导致股票市场的下跌以及投资者对未来实体经济的悲观情绪。 第三,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是国有企业独大,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再者由于当前大型商业银行的国有性质, 其治理状况较差、行政干预严重,从而导致其存在较多的不良资产,随着利率市场化, 其存量不良资产的价值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动,从而使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显现化,增加银行业的信用风险。

四、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从形式上看,当前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的只有存款利率上限。 但这个所谓的利率市场化仅仅只是政府管制意义上的市场化,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竞争性的能为金融资产定价的市场利率,有待于金融机构的竞争,也有待于风险管理和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 一旦在资本市场、信贷市场、货币市场中间形成一个统一的无风险利率曲线(这个无风险利率曲线由不同年限的国债利率决定),通过这个曲线,不管是资本市场、信贷市场抑或是货币市场,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会更高,资本成本也将降低,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金融市场和实体市场的发展。 但现在来看这样的曲线并没有形成,中间还缺乏很多金融衍生产品。 因此看似只剩下最后一步的利率市场化要想真正形成市场化的利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从政府角度来看,依然要加强监管。 既是对原先信贷市场的监管,也是对资本市场的监管。特别是当前我国企业IPO制度由审核制转为注册制, 虽然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幅降低,更利于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但同时也会产生更多滥竽充数、弄虚作假的企业。因此证监会的监管力度不能放松,反而应该更为严格。纵观世界上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当刚刚放开利率的时候,均会出现各种问题。 因此为保证转变的顺利进行, 一是必须建立一套适宜而谨慎的管理制度,制定高质量的监管标准,针对监管状况,证监会、银监会、 保监会应该通力合作展开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配合的检查制度。二是针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严格要求其整改,真正将监管标准落到实处。不能让高质量的监管标准流于形式, 而应该保证其实施质量。 三是针对不同行业的企业,不能一刀切,应该按照行业特征实施不同的控制措施,从而保证监管的灵活性与严格性。

其次,从资本市场来看,深化资本市场结构的改革刻不容缓。 当前资本市场的发展很不均衡,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影响巨大,优化资本市场内部结构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环。 一是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发展壮大资本市场。 增强资本市场自行甄别项目风险的能力,密切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 提高资本市场使用效率,减少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二是发展多元资本市场。 积极稳妥推进资本市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的安全稳定性发展。同时也要加大对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的资金、精力投入,设计多种金融产品,使其能够涵盖所有资本市场,覆盖各个风险层次。三是完善配套改革措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要完善交易机制的创新与交易场所的完善,培育价格形成机制, 理顺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联系,使资金价格与资本市场其他要素价格的改革进程互相协调。

再次,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应该注重提高广大投资者的素质。 就美国等资本市场发育比较成熟的国家来看,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 但反观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层次化程度不明显,并且存在大量没有基本投资知识的个人投资者。 这些投资者无视资本市场的风险,盲目投资会给自己带来投资损失,同时也会扰乱资本市场的定价能力。 因此提高广大投资者的素质刻不容缓,可以从投资风险、投资收益、投资期限等方面提高个人投资者的决策水平。

最后,从银行的角度来看,我国的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措施与公司治理机制。 优化治理结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一来可以使股权结构更加合理, 二来可以为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一部分有毒抵押资产,轻装上阵,从而保证银行类企业在利率市场化下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五、国外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的启示

( 一) 宏观环境稳定与货币政策适当为利率改革提供基础。 麦金农教授在《经济自由化的次序》一书中提到,只有在保证良好的财政收支状况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相应的金融市场化改革。 从发展中国家情况来看,也是一样的结果。 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改革,多会出现不良反应。 例如:智利、阿根廷、乌拉圭等国家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实施改革,结果引发超高利率、外资流入、通货膨胀等,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出现。因此面对当前的形势,我国政府在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必须要注意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与财政状况是否健康与稳定。

(二)企业改制确保利率改革的成效。 利率市场化的实现表现为利率真正由市场决定,这样的利率才可为金融衍生品、公司债等各类金融资产进行有效定价,增加其流动性。 但如果不进行国企改革,国有企业在市场中始终处于一个极为特殊的优势地位,行政色彩浓厚,不易对利率的市场信号做出反应。 此外国有企业由于代理问题的存在,导致国企领导层倾向于建立企业王国,因此对资金需求畸高,从而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 为确保利率改革成效,必须同时推进国企改革,使国企、民企处于同等的地位。 从新西兰的成功经验来看,也是在利率改革的同时,出台一系列的国企改革方案,从而保证利率市场化的成功。

(三)资本市场完善程度与利率市场化的相关性很高。就目前已经成功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国家来看, 几乎都具有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 甚至许多国家的金融国际化和金融自由化交织在一起,两者相互推动和促进。从一些国家的成败得失中, 我们可以看到丰富资本市场的层次与厚度的重要性,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化、多维度化、多元化发展对利率市场化的实现也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小川.资本市场的多层次特性[J].经济导刊,2012,(7).

[2]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3]托马斯·赫尔曼,凯文·穆尔多克,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经济导刊,1997,(5).

[4]王国松.中国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J].经济研究,2001,(6).

[5]龚浩成,戴国强.2000年中国金融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6]蔡逸仙.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3,(1).

[7]田晓丽,王静.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比较与借鉴[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3).

[8]柏凌菁.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财务策略[J].商业会计,2007,(09).

资本市场发展研究 篇2

[摘要]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健全先进的资本市场支撑,本文主要就是从这个角度入手,研究资本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资本市场;制度健全;经济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如何规范并且发展资本市场,成为全世界各国经济领域关注的重点。经过许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资本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国的经济是一个转轨中的经济,这一特征造就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不完善,资本市场规模小,发挥不了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除此,还有市场结构不合理以及管理经验缺乏等。资本市场和我国的经济增长关系不是一句贡献巨大就能概括的,本文就从资本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探寻出发,运用发展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资本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如何。

一、资本市场与经济发展概述

资本市场(Capital Market)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政府、企业、个人各种资金借贷和证券交易的场所,主要包括股票市场。它是现代金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经济增长通俗地讲就是物质财富的增加,用GDP来表征,各种经济增长理论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制度因素、产业结构因素、职能定位因素和资本因素。下面分别展开介绍各个因素。

首先是制度因素,该影响主要变现为制度变迁,而具体到中国的情况,产权制度的变迁、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分配格局的变化和对外开放的程度这四个方面都表征了中国经济制度的变迁。制度对经济的影响究其根本来说就是制约经济组成的各个部分。而产业结构是经济组成部分的关联关系,一个好的关联关系很明显可以提高配置效率。劳动力则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再来看资本因素,物力和人力都是资本,物力是基础和载体,人力是主观能动的体现,是物力发挥作用的关键,它们是互补的密不可分的。

二、资本市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在金融界,对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没有定论的,因为资本市场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并不相同。从我国现有的经济体系来看,资本市场主要是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第一,风险分散;第二,产业结构;第三,资本形成;第四,职能定位。资本市场从流动性、分散风险、获取信息、增强企业约束等方面有助于增进经济的运行效率,这些主要都是通过股票市场在经济运行的作用来实现的。

2.1风险分散功能

资本市场分散风险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降低流动性风险,二是通过与国际资本市场如何实现风险分散化。

第一,流动性是指转换资产,而转化资产时采用的渠道和方法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流动风险,不过这也同时创造了资本市场的需求。显然人类的经济活动会受到资本市场的流动性的影响,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可以降低长期项目融资的风险和成本,因此更高流动性的资本市场使人民更愿意投资长期的,特别是更高利润的项目,从而改进资金分配提高长期经济增长预期。

第二,资本市场能通过分散风险,改变资源配置来促进经济增长。资本市场的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金融市场来完成的,金融市场影响技术选择,使人们对在通过证券组合分散风险的同时,愿意选择更具生产性、专业化程度更高的技术,从而使稳定状态下的增长率得到提高。对中国来说,资本市场可以一定程度化解中国整个经济体系的风险。中国目前的金融体系风险,从体制、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角度来看,可分为体制性风险、市场性风险和经营性风险,其中市场性风险来自外部效应和信息的不对称,但对体制性风险与经营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资本市场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而这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借助其产权界定功能,有效化解体制性风险,所谓体制性风险是指中国现行经济金融体制所产生的风险,这是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新旧体制摩擦和撞击产生的。二是推动国有企业融资结构多元化,促进分散经营性风险。经营性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不规范所导致的,金融机构信贷投放集中导致风险过分集中,是形成经营性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2.2产业结构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开始向经济结构化升级的阶段进行结构性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一系列的难点问题,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规避国民经济运行风险等急需加以解决。所以说结构性问题已经是我国经济发展关键性问题,而资本市场对产业结构有着升级的作用,具体可以从五个方面来阐释。

第一,资本市场可以促进企业的产权转换和重组。经济结构调整需要适量的增量资金导入,以带动存量资产的重组。现代资本市场不仅是一个直接实现资金供求均衡的交易市场,而且也是一个调节资本存量和资产存量的交易市场。市场的发展为企业的产权流动提供了高效率低成本的转换机制及并购方法,即通过资本市场上证券工具的流动来实现企业的产权转换和重组。所以发展以股票债券为主的资本市场体系,运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机制,引导居民储蓄分流,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是一个现实可靠的途径。第二,资本市场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第三,风险投资资本市场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第四,资本市场是产业政策良好实施的中介。第五,资本市场推动产业结构演进。

2.3资本形成

在资本形成方面,很多专家认为规模大,流动性好,有效率的资本市场有利于储蓄动员。通过聚集储蓄,资本市场能扩大一系列可行的投资项目。因为有一些有价值的项目都需要资本注入并具有规模经济,所以有利于资源动员的资本市场将促进经济效益长期增长。在中国,证券市场的直接筹资为企业提供了巨额的发展资金。但由于受到品种和市场容量的限制,加上股指波动的影响,证券市场的发展一直比较弱。中国居民储蓄不断高增长,而国内直接融资基本上都比外资弱,这是不合理的。从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4职能定位

资本市场的产权职能是其对市场主体产生约束和充当产权交易中介方面所发挥的功能。产权职能是资本市场的派生职能,它通过对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造,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传递产权交易信息和提供产权中介服务而在企业产权重组中发挥作用。首先现代股份制制度的基础设施就是资本市场,除此之外,借助资本市场的竞争和监督机制,可以加强企业的经营责任心,资本市场的资本集中职能有助于解决我国企业负债率过高、经济规模小的问题。

三、更大程度发挥资本市场功能

要想利用资本市场更大程度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就必须更大程度地释放资本市场功能,从制度入手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设多层次的货币资本市场、证券市场,完善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第二,全力推进产权交易市场,促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国企改革。产权交易市场的规范化、法制化是产权交易市场健康运行的前提,产权交易市场正确的定位是产权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其职能的关键。第三,放宽地方资本市场,激发民间资本活力,使各种主体都能够参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运作。首先就要解放思想,树立新的发展方向,还有积极进行资本市场制度创新。第四,积极进行资本市场制度创新,资本的概念已经极大扩展,随之也出现了各种类型的资本市场。为了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发挥新的资本市场功能的制度安排。

四、结论

本文介绍了资本市场以及资本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重点分析了资本市场是通过什么途径对经济起到作用的,最后,对如何最大程度发挥资本市场的职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参考文献:

[1]董辅.关于资本和资本市场的功能和贡献[J].经济界,(2).

[2]苑德军,任志宏.强化资本市场功能的理论思考[J].财贸经济,(3).

[3]郭元.对资本市场的再认识[J].社会科学研究,2003(5).

[4]林凌,刘世庆.恢复、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J].改革,(5).

拓展资本市场发展空间 篇3

所谓发展不平衡主要是三个差距:第一个就是东西部地区的差距;第二个就是城乡差距;第三是高收入和低收入之间的差距;高收入现在没有做全面的统计,但是有些资料说明,目前中国20%的高收入人群占社会财富的55%,低收入人群只占有社会财富的3.3%,差距的相当大,所以说发展是不平衡的。

还有总体小康是不全面的,我们这里只讲了人均收入,这只是一种生存上的物质需要。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人有三个需要: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总体小康仅仅是限制在物质方面的需要,还没有能够达到精神的、文化的、娱乐的,各方面的需要,所以就是不全面的。只有生态环境改善了,人口质量提高了,教育发达了,甚至更加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了,这样我们国家才能不仅实现总体上小康,而且要达到全面的小康。在完成这个任务过程中,需要资本市场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发展现在看来是有多方面的意义,比如说从筹集资金来说,这12年我们通过国内资本市场已经为企业的发展筹集到7700亿的人民币资金,从提供国家的税收方面是1500亿资金,这对于国家从事一些基础设施的投资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说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的意义非常重大。

十六大报告对发展资本市场非常有利

十六大许多的精神、提法对于发展资本市场非常重要。报告中有几条对于资本市场发展非常有利。1.要持续快速的发展经济,要抓住一切的机遇来加速经济的发展,提出发展是解决前进中一切的关键问题。2.是提出两个毫不动摇,就是毫不动摇的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3.就是提出要保护两种合法收入,包括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4.就是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所谓虚拟经济是以货币来表现的各种经济形态,包括证券、信托、保险,这样一些经济形式。强调要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发展金融市场,包括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等等,这个意义是非常重要的。5.提出要完善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私营经济,对私有财产,不仅在现阶段要鼓励和指导它发展,而且要在法律上完善对私有经济的保护,过去是把私有制当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对立面,说私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异己力量,要加以消灭。改革开放以后,只把它放在一个补充的地位,叫做合理的必要的补充,或者叫做有益的补充。实际上我们很多的政策措施是限制它发展的。到了党的十五大提出非公经济和公有经济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践上私营经济无论在市场准入上,在投资融资上,在进出口贸易上,在税收制度上还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和歧视。因此从1978年以来,社会上尤其是两会期间不少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就提出要修改宪法,要保护私有财产。1998年我就提出一个提案,就是要按照十五大来修改宪法,就是要修改保护私有经济的财产,要强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到了九届五次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又以全国工商联的名义提出要修改宪法,要保护私有财产,又明确提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党的十六大已经提出了要完善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我相信在今后这几年,宪法会修改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把保护私有财产明确的列入法律,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那么私有财产也应该神圣不可侵犯。这个理论就是两个毫不动摇。既然是毫不动摇那就应该在法律上明确给予定位。所以说这一次的十六大在很多方面对于我们资本市场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可以说从根本上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创造了理论依据和政策的原则。

中国资本市场目前存在若干重大的主要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资本市场的波动比较大。资本市场从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到现在,这12年来资本市场重大的波动有五次,这些波动的幅度都相当大,甚至超过了国外的股灾。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政策上的不稳定,往往是由于政策上的变动引起了股市比较大的波动,最明显的一次就是2001年6月份股市从2200多点降到1300多点,这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有股减持问题,因为国有股减持的过程中,价格确定不合理,导致股市大幅度下挫,到2002年虽然停止了国有股减持的办法,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一直没有解决,股市的波动比较大的影响了公众的投资信心。机构投资的比重不大,散户投资还是股市中重要的投资者。目前在股市开户的股民大概有6800万户,其中机构投资者只占小部分,虽然这几年用多种形式发展机构投资者,包括投资基金越来越多,保险资金有一部分进入股市等等,但机构投资占的比重不大,散户投资还是主要的投资主体。一个国家证券市场的发展往往有一个从散户投资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机构投资为主的转变过程,但我们还是以散户投资为主,这就使市场缺乏一种稳定的长期的战略性的投资者,这是中国市场波动比较大的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问题,有一些公司素质不高,甚至有一些公司弄虚作假。这里我必须说明,有些人全盘否定了中国上市公司的素质,片面的夸大中国的上市公司做假帐,这个我也不赞同,这种情况在国际上已经引起了很大的负面效应。有些国外的学者认为中国的企业做假帐,统计也是做假的,经济根本没有增长那么快,甚至有经济崩溃论。这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影响国外的投资,影响我国对外的经济往来,实际上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比较快的,而且企业上市公司之中素质也有比较好的,这点我们要肯定。当然这里面确实有一些企业素质不高,确实弄虚作假,不仅从已经揭露出来的事实说明了这一点,可能还有一些企业的弄虚作假、素质不高的情况还没有被揭露出来,这点我们应该心中有数。这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是用高度计划化的办法来指导、来建立高度市场化的资本市场。

从上到下层层的下达指标,然后就从下到上层层的推荐企业,这是计划经济的老办法。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基本上都是按照计划化、行政化、指定化的办法来制定的,所以有些企业素质不高,个别企业弄虚作假。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用计划经济的办法来指导市场经济,没有形成比较根本的经济体系。

第三个问题,上市公司存在着不少历史遗留的问题。比如说去年严查银行的资金违规进入股市,从历史上说,银行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界限不够严格,原来有很多的银行有附属的信贷公司,所以信贷在银行资金的占用,在历史上已经形成,到了《证券法》出台以后,明确规定银行资金不能违规进入股市,又没有说明怎样合法的进入股市,虽然后来允许证券公司进入货币市场,允许证券公司用自己的股票向银行进行质押,但是从基本原则上,已经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但是这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又不符合国际上提倡混业经营的发展潮流,所以这种历史遗留问题对中国股市影响也非常大。

第四个问题,中国股市的扩容脱离了资本市场的需求,就是供求失衡。这几年资本市场发展速度比较快这应该是一个好事情,但是在不同时期扩容过快就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供求矛盾,有效需求不足就形成了买方市场。这里并不是说中国资本市场不应该扩容,中国资本市场的问题都是需要资本市场的发展来解决,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但是在一定时期资本市场的有效需求是有限的,因此扩容的速度应该和有效需求相匹配,这方面我们注意不够,企业上市的规模就像倾盆大雨一样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这也是造成资本市场低迷的一个原因。出路在哪里?有人说要首先解决资本市场资金不足问题,我觉得资本市场不是缺乏资金,而是信心不足,在广大公众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很多利好的消息都没有被市场所接受,就是弱市无利好,这是当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从基金面来看,中国的资金面是比较充裕的,这几年资本市场筹集的资金只有7700亿,但是间接融资增加了8万多亿,现在银行里储蓄存款达到了85000亿,仅仅2002年银行的存款就增加了1万亿。2002年以来,央行的行长多次提出,要分流存款,鼓励把一部分存款分流到资本市场上,虽然政策意图上有这样的想法,但是缺乏一种具体的措施,据调查在8万多亿存款中间,有15%左右的人表示有意愿分流资金到资本市场,有人说这个比重不大,我说不对,这个15%就是12000亿,目前流通股票的市价总值也就是1万多亿,如果有3千亿资金进入,对资本市场就是很大的活力了。所以说资本市场不是缺乏资金,而是缺乏信心,只要广大的公众对资本市场重新树立信心,就会有更多的资金分流到资本市场上来,但是对资本市场目前的困境不能够忽视。

第五个问题,资本的国际化进展缓慢。从90年代以来,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速度加快,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争取利用国际的资本市场,1980年到1995年,在15年期间,主要发达国家股票和债券跨国交易量在GDP中间的比重就大幅度上升,美国从9%增加到135%,日本从37%增加到65%,德国从67%增加到75.2%,法国从95.2%增加到175.2%,加拿大从9.6%增加到192%,这就说明国际上资本市场的流动已经是成倍的。在这方面我国采取三种形式来利用资本市场,一种是发行B股;另一种就是发行H股,还有就是红筹股,我们用这三种形式,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还不大,总量就是600亿~700亿美元,我们还应该利用国际资本市场,来进行投资融资,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开放国内的资本市场,让国外的投资者到中国的国内资本市场来。

第六个问题,当前从我们运作的实际情况看,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很多有利条件。1.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1989年到2002年我国的经济GDP的年增长率达到9.3%,未来20年我国的GDP年增长率将保持在7%到8%的增长速度。因此,经济快速的增长,就为资本市场持续快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宏观的基础。2.我国的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正在不断扩大、不断发展,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从国际市场来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很快,投资市场和消费品市场也在扩大,这就为我国的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3.现在我国的外汇储备比较充足,国际收支情况非常好,无论是资本项目还是经常项目都保持顺畅。4.外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看好,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的速度比较快,特别是这两年以来,由于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10月份引进外资已经达到4399亿美元,这表明外国资本希望尽快的进入中国市场,来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5.我国的企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国有企业有进有退,大批的企业正在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资产重组,这种资产重组也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体制环境。6.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加快发展,目前已经有高新技术企业10万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在整个第二产业中已经占到12%~13%,而且还在稳步的增长,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会有很重大的作用。7.中国正在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在市场准入、税收制度、投资融资以及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给予非公经济、包括外资经济、中外合资经济、私营企业以国民待遇,这样必然会使我国的市场经济更加完善,市场竞争更加充分,企业的活力能够更好的调动起来。8.在我国各类企业中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优秀企业和优秀品牌,在各个省市还有大批的企业,不仅已经成为国内的优秀品牌,而且越来越被国际上所承认。9.我国有很多企业不仅具有庞大的物质资产,而且具有不可多得的人力资源,因为我国高等院校的快速发展,教育部门正在为企业不断的输送优秀的人才,包括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我们国家的管理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如果说过去的管理水平差距非常大的话,那么这几年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的缩短,这对提高企业的素质有很大的作用。10.我国政策宏观调控的能力是比较强的,金融市场的监管是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的监管正在逐渐的淡化行政干预,逐渐的强化市场运作的规律,以及逐渐的加强和国际的接轨,从这些方面应该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有利条件还是比较多的。过去我们经常讲两句话,“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主要强调的是发展,就是在发展中来规范。中国资本市场的很多问题都是前进中的问题,按照十六大报告的精神,发展中的问题要通过发展来解决。在市场经济中,在资本市场的活动中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没有风险的市场经济是不存在的,没有波动的市场不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因此一旦市场出现了问题,我们不应该大惊小怪,而应该认真的研究原因,采取对策。

第七个问题,创业板市场应有时间表。最近看到证券部门的文件说中国创业板市场的证券发行没有时间表,我认为这是不对的。这是不符合依法治国的精神的,在十五期间要建立创业板股票市场,这个报告已经经过了全国人大的通过,报告经过全国人大通过就已经有法律效力,因此表明全国人大在法律上已经规范了时间表,现在政府的主管部门说没有时间表,那就违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通过的这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十五计划,所以我认为是不对的。

至于说在这五年期间里哪一天能够出台,政府有很大的行政权力,如果完全没有时间限制是不对的。所以我建议证券监管部门应该按照全国人大所通过的十五计划,以倒计时的方式提出一个时间表。这几年有人认为香港创业板出台以后不够理想,因此中国大陆证券创业板市场不应匆忙建立。这里我觉得创业板市场的稳健出台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我们和香港比较起来,有很多的不同,我知道香港的证券业的业界人士和香港的某些舆论,都认为大陆不应该建立创业板市场,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论调是为了保持香港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势头,但是香港的情况和大陆很不一样。首先,这几年香港的经济增长缓慢,甚至有些年份出现了零增长,像2001年香港经济增长率非常低,只有零点几,而大陆经过了金融危机还继续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也就是说这5年来还继续的保持快速的增长。还有就是香港的高新技术企业比较少,而中国大陆的高新技术企业相当多,有10万家以上,因此我们就可以从这些企业里面好中挑好,优中选优,这就比香港的创业板好的多。其次,就是香港的创业板出台的时机不好,因为香港的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是直接接轨的,因此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对香港资本市场影响非常大,而中国的资本市场目前相对来说,没有和国际资本市场直接接轨,因此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对我们的影响还不是很直接。最明显的例子,就是2000年全世界的资本市场都是衰退的,惟独中国的资本市场2000年好的不得了,这就从反面证明中国资本市场还不完全和国际接轨,还有相对的稳定性。香港资本市场出台比较仓促,整个准备时间也就一年半,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准备时间比它来讲比较长,特别是香港资本市场中的主板市场建立时间比较长,它各方面的制度比较周全,因此国际资本市场下跌的冲击首先冲击到创业板市场,对主板市场也有冲击,但是相对来讲比较少。中国大陆正好相反,主板市场建立比较早,现在我们要建立创业板市场,应该说监管能力,监管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了,因此现在要建立创业板市场起点比较高,所以说香港是创业板市场受的国际冲击比较大,而中国大陆由于创业板市场起点比较高,各方面的设计比较周全,所以抗御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大。不应该认为香港的创业板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就影响到我国大陆的创业板市场的建立。所以如果现在要加一个时间表,创业板市场必然要在第十个五年计划里来建立。

资本市场混业管理应是大势所趋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要清醒的看到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大了,不确定因素加大了,对于这种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我们应该思想上有所准备。这几年东亚的很多地方和地区,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出现了金融危机,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金融危机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如果我们深入的来看,经过这五年来我们的反思可以这么说,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金融危机的根本性原因就是当前的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了,这些国家和地区无论国内的经济实力还是金融的实力,以及金融的运行体制和监管体制已经不适应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要求。正是由于这种矛盾,才引起这么多国家和地区发生金融危机。应该说这些国家和地区所存在的问题,在我们国内都在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比如说外向型经济,一方面,20年来我们的进出口贸易大幅度的上升,进出口贸易在国内GDP的增长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好的;但是另外一个方面,由于进出口贸易过大,因此国际上的波动对我们的影响也比较大,最明显的有几个年头,比如2001年我们估计由于全世界经济增长衰退,特别是2001年的第四季度,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只有6.6%,所以2002年开两会的期间,大家对2002年的经济都缺乏信心,认为保持2001年的经济增长就不错了,但是2002年1月至10月份我们的进出口贸易增长大于20%,就使我们2002年的经济增长表现的比较有信心,反过来就是说2002年的经济增长和国际市场的变动影响太大,如果我们保持这种情况,就要加大经济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从1999年开始,就提出要以扩大内需为主,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我们长期实行的方针。

这几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外是三个,就是增加财政赤字,增加国债发行,增加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应该充分肯定这些积极作用。而且目前无论从财政赤字还是从国债负担来说,还没有超过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比如说2002年的财政赤字是3089亿,还没有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还是在警戒线以内,但是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风险越来越大,因为财政赤字这种国债增加,归根到底都是要以今后的财政收入来补偿的,所以就会加重今后的负担,同时国家投资基本上是采取计划化、行政化、指令化的办法,也会加重今后投资体制市场化的改革难度,所有这些都应该说对我们今后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影响。

资本市场发展研究 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民营经济也为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因此,我国尤其需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民营企业。但中国民营企业在迎接新的发展阶段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本和结构调整的压力,特别是资本社会化问题始终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本社会化是资本聚合过程,将分散化、多元化的不同资本集合成统一的社会资本,进而实行资本的社会化运作。资本社会化是打破资本壁垒的重要手段,是现代企业运动的产物,也是伴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显示出来的历史发展趋势。资本社会化极大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为我国的现代化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资本市场发展的角度,以资本社会化的相关概念为基础,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具体实际探讨我国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存在主要问题,结合企业内部还外部双重考虑,从制度层面提出制度改善建议,为我国民营企业资本化发展指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

二、资本社会化概述

(一)资本社会化概念演进

随着社会生产和管理方式逐渐走社会化道路,股份资本、股价资本等社会资本形式的资本也日益活跃在资本市场上。社会资本在社会总资本的比例越来越大的趋势就是资本社会化过程。然而,资本社会化概念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尽管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资本社会化这一名词,但是马克思对股份制经济和社会资本的阐述是资本社会化理念的最早预期。马克思认为社会资本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社会化为前提产生的资本”。马克思提出的社会资本和私人资本构成一个相对概念,是个人资本的直接集中,这种股份资本的形成过程就是资本社会化过程。资本社会化思想提出以及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学者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看待资本社会化,也没有形成唯一的明确定义。国外学者多从股权分配等角度进行研究。我国由于资本市场相对起步较晚,我国学者对资本社会化的内涵界定也没有达成统一观点。目前,国内学者田广研的对资本社会化的定义得到了广泛认可,他指出,资本社会化产生于发展中的社会。以往的资本以分散、独立的方式存在,多以个人所有和经营,随着社会化发展资本逐渐向集中、联合方式发挥作用,资本所有权也从个人占有向共同占有和使用转变。因此,资本社会化是资本形式和所有权的转变过程,是资本从私人属性向社会属性的转变。

(二)资本社会化实现条件

资本市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蓬勃发展,资本的发展模式也日渐多元化和国际化。资本社会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资本社会化的实现生产社会化、股份经济、信用保障制度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生产社会化是资本社会化实现的基本前提。狭义上,生产社会化是通过将社会生产资源集中到社会生产中,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资料的集中。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成为一种多人共同参与,资源共同使用的社会化过程。生产社会化是社会分工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要求资本发展也向社会化转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体制下发展企业来的私人资本难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要求,具体表现在私人资本的获取途径和积累规模有限。因此,生产社会化是资本社会化实现的基础前提。(2)股份制经济是资本社会化实现的基本形式。股份制的出现丰富了资本组织形式,也推进了资本社会化的实现进程。根据马克思对股份制经济的论述,资本社会化过程就是创造并运营股份资本的过程,同时股份资本又是资本社会化的基本实现途径。在当今的资本市场上,股份资本来源于集中发行的股票和不断发展的股票市场,通过股份资本的积累,私人资本实现了规模上的联合和性质上的社会属性。同时,股份制经济的发展衍生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租赁市场、基金市场等多种金融市场和多元化资本形态,大为扩展了资本社会化的模式。由此可见,股份制经济的形成是资本社会化的基本推动力,股份制和股份资本的出现为资本多元化创造了条件。(3)信用保障制是资本社会化实现的制度保障。资本社会化的实现还必须依赖完善的社会信用机制,私人资本的独立运营向社会资本的集中运作这一过程对资本所有者、运营者、参与机构的信用水平以及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随着资本规模的快速扩张,企业的社会融资与其信用资质密切相关,企业自身的资本信用程度是融资过程中的重要评价标准,另一方面,社会的信用保障制度机制的完备性是社会资本实现集中化的制度保障。正如马克思所说,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中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股份制公司的重要基础,资本市场的信用制度、信用水平已经成为了资本社会化实现的必备保障。

三、资本市场发展与企业资本社会化的关系

(一)资本市场发展加快企业资本社会化进程

企业发展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中小企业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但是个体的资金力量不足,阻碍了股权多元化发展的长期要求。有效的资本市场能够汇集资金实力雄厚的机构投资者,他们不仅可以帮助企业筹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还可以通过投资组合手段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企业的资金风险。同时,机构投资者还能够凭借自身的规模效益帮助企业拓展业务范围,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资本市场为资本社会化提供了更多的渠道。资本市场作为资本运作舞台,为多元化的资本提供了交易平台,促进差异化的资本实现不同水平和程度的市场交易,创造了多样的融资途径,比如债券融资、股权募资等,实现市场交易的多元股权。同时,资本市场带来了广泛的产权融合,通过企业重组、兼并并购等方式搭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组合桥梁。另外,资本市场为多元的投资者提供了进入门槛,鼓励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等多种投资方式,分享企业经营成果。大量的资金加入到企业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企业资本组合的多元化,进而推动企业资本社会化的进程。资本市场的发展能够提高企业资本社会化质量。资本社会化是企业实体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互动行为,是基于市场规律的资源配置行为。投资活动伴随着相应的项目风险,需要参与者对投资行为保持相当的理性。有效的资本市场存在总多的机构投资者,他们具有专业的投资人员,通过良好的职业判断来识别市场中存在的投资结汇,机构投资者的理性投资行为能够给个人投资者以指引,有利于整个资本社会化活动的稳步开展。

(二)企业资本社会化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资本社会化发展为企业资本组成形式的变迁提供推动力量。股份公司作为企业资本组成的主要形式,使企业能够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向社会公众募集发展所需的资金,实现了资本的集中。随着信用制度的不断发展,这一投资活动的参与者雨来越多,从而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资本市场是伴随着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而产生的。资本社会化是实现企业独立化的重要途径,意味着企业确立了经济主体地位的独立性。首先,现代资本市场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无论是投资主体还是具体的资本结构、证券产品类型都呈现出多元特征,资本市场扩展为社会资本和经营资本的综合载体,个人储蓄和机构投资以基金、股票、证券等形式进行,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投资工具及其组合。其次,资本市场的现代化特征越加明显,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技术环境中,传统的证券交易被信息化方式取代,信息的快捷性和便利性为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公司带来了相对平等的社会化机会。最后,多样化的融资工具为资本市场提供了畅通的资本转化渠道,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参与投资的机会。这样,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多远渠道吸纳社会资本来扩大资本规模,增加了融资活动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企业的资本社会化行为极大地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完善。

四、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现状分析及实现路径

(一)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国有企业开始进入股份制改造,许多经过股份制改革的民营企业,不仅解决了资金紧缺的问题,有的还稳步迈入国内外证券市场,依托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作,涌现出一批资金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先进、机制灵活、管理科学的优秀企业,成为我国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的急先锋。尽管民营企业在持续朝着资本社会化方向发展,我国股份制的体制问题始终阻碍着社会化的进程。因此,我国民营企业的资本社会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治理环境的缺陷使得资本社会化进程有所滞后。(1)资本市场不完善。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资金将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首先显示出的是以融资为目的的特征,但我国融资体制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同时,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信誉不高、产权不清、抗风险能力差等原因,很大部分的中小民营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此外,长期以来,我国对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很高,使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的积极作用受到限制。在不得己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只有选择地下金融或非正常渠道进行融资,这种融资方式的风险相对较大。而且,行业垄断也是民营企业遇到的重要阻碍。虽然政府在政策上放宽了社会投资的范围,试图保证民营企业获得平等的待遇,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阶段的进入壁垒,进入壁垒仍然存在,这是民营企业融资道路上的硬性障碍。(2)企业内部治理水平低。除了外部市场环境的固有限制外,民营企业内部的治理水平存在的问题也是组在资本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属于根本性的内因。很多民营企业未能全面的认识资本社会化概念,难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资本社会化。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坚持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理念和运作模式,而资本社会强调的是融资来获得资本支持,两者在概念和实践操作上都存在差别。资本社会化应当是一种革命性的融资方式转变,而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仅仅资本社会化当成简单的资本扩展来为IPO开辟道路或者只是单纯的吸收资本,未能充分发挥资本社会化的全面效应。甚至有些企业不当的运用资本社会化,毫无原则的“圈钱”,对投资者和企业信用都带来了严重损害。(3)家族企业经营不合理。家族企业的内部治理存在历史性的制度缺陷。家族经营制带在治理上的最为关键的就是产权问题:一方面,产权分配不清晰。一般来说,大多数家族企业只重视家族整体占有股权,导致企业决策的责、权、利分配含混不清,管理决策效率及质量很难保证,难以对家族成员的带来激励效果。另一方面,产权分配不合理,“一股独大”司空见惯,家族领导对企业掌握着绝对的控制权,为了保障家族的利益,家族成员既不欢迎外部资本的进入,又不愿意放弃绝对的控制权,家族的封闭性和独断性阻隔了外部资本的融入。此外,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其结果是企业决策实际是非民主的个人决策,人治色彩浓厚,优秀管理人员选聘范围有限,其他外部优秀管理人员对企业失去信心,对企业有缺陷的决策听之任之,最终形成了畸形的公司治理架构。(4)诚信制度和法律不完善。我国从1995年颁布担保法以来,连续出台各种信用规范和法律,但是资本市场上由于诚信问题带来的各类纠纷和事件屡见不鲜,可见制度体系始终未能发挥明显的作用。对民营企业而言,我国目前的现在企业制度尚未成型和成熟,民营企业自身的制度存在许多缺陷,经验不稳定,资产流动性差,资产质量不高,信用评级水平不高等问题大大降低了自身的信用程度。另一方面,由于信用担保机构以政府预算、民间筹资为生存来源,在信用管理方面难以实现独立性,难以为民营企业的资本社会保驾护航。因此,资本市场和资本社会化迫切需要完备、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

(二)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实现路径

(1)积极促进民营企业上市。IPO是企业资本社会化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也是成熟发展企业的目标之一,因此民营企业在实力雄厚的基础上可以依靠上市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保障融资。从上市时机来看,上市一般发生在企业资本社会化的初期,来自于企业的融资需求;从上市流程来看,民营企业需要经过股份制改制后实现产权明晰化,这是上市的基本条件;而后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上市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来吸引多元化的资金,并选择性的引入未来潜力广阔的优质股东;完成对资本吸引后,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集中化的股权进行分散流通,吸引包括机个人投资者、企业法人和机构投资者等多元化的投资者来购买股权,将股权变现或者置换;最后,初步融资后,配股、增股或者可转换债券等方式也是可供考虑的融资方式。民营企业上市对企业来说,不仅仅增加流通资本,也大大提升了企业知名度,促进长期的投资吸引力。(2)加大私募股权融资方式。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由于未能发展规模的限制,还没有达到上市的的要求,难以通过上述分析的多元化渠道来融资,对这些没有上市的民营企业来说,私募股权融资是重要的选择。私募融资采用的是非公开方式,融资活动并不直接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投资者也不是多元化的,多局限在资金富足的机构投资着和个人投资者。尽管私募融资没有上市带来的融资效果强大,它仍然是我国民营企业极为重要的融资方式。我国数不胜数的中小民营企业需要依靠私募融资来获取资金支持,为企业战略实现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还能促进企业内部的股权结构完善。可以说,私募融资是中下民营企业走向强大的垫脚石。(3)大力推行内部职工控股制。前面分析的是外部融资环境的完善,从民营企业内部治理来看,职工控股已经成为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企业规模扩张的要求,也是实现股权多远化、优化治理结构的诉求。当外部融资障碍难以克服时,内部员工持股方式成为另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内部员工持股,将公司的股份分散到员工中,避免了股权过于集中和单一,借力内部员工来开拓融资渠道,可靠性更强。而且,依靠内部成员融资能够减少委托代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员工来说也更具有激励性,企业和员工的目标一致性将加大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4)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第一,民营企业要高度重视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强调独立董事的地位。一方面,股东大会是重要的治理主体,应当对董事、监视和职业经理人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加大对大股东的管理,避免大股东垄断,充分保护中小股东的切实利益;另一方面,确保董事会的独立性,保证其在重大决策中的决定作用。第二,构建企业内部科学的激励机制。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依靠激励制度来实现,而激励方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紧密结合,将绩效管理和奖惩联系起来。多样的激励途径还表现在薪酬体系上,常规的年薪为主体的报酬体系还不够,应当适当引入期权和股权,将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者的自身利益相结合,增大经营者的积极性。最后,适当引入外部的监督机制。为了避免董事会监督的局限性,可以一定程度的使用外部监督机制。一般来讲,外部监管主体由政府、投资者、股东等。其中,政府是各项监管制度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如信息披露制度等,而投资者和股东也可以通过监管监督机制来对企业来进行实时监管。(5)加大政府政策支持。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非公36条”),明确指出要积极鼓励和推动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2010年,国务院出台新36条《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鼓励民营企业的民间投资。近几年,政府持续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投资,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毫无疑问,我国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大大加快了民营企业的资本社会进程,是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之一。在未来的发展阶段中,政府应该继续发挥作用。首先,要保证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具有法律法规上的平等性,为其提供坚实的法律产权保护;其次,通过建立合理合法的融资制度来减少民营企业融资的限制条件,减低门槛,帮助民营企业扩宽融资渠道。

五、结语

资本社会化带来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多元产权主体取代了单一的产权主体。在资本社会化进程中股权相对变得分散的情况下,董事会能否真正反映股东意愿、维护公众利益,监事会能否真正起到监督作用,经理能否满足企业效益最大化追求,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对于我国的民营企业的资本社会化来说,依赖于良好外部环境的基础上,还必须注重内部治理机制的综合发展。因此,我国民营企业的在资本社会化发展道路上的关键在于自身治理结构问题。大到企业的组织形式改革、组织产权分配完善,小到董事会管理、员工激励制度都是治理的重要任务。企业的诚信管理也是治理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不容忽视。政府和市场两个外部主题也同样需要高度重视和推动资本市场的社会进程,为民营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开路,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摘要:本文从资本市场发展的角度,对资本社会化内涵进行了概述,指出资本市场和企业资本社会化是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提出现阶段我国的资本社会化问题重重,内外多重因素阻碍民营企业社会化发展。积极、全面改善资本社会化的发展环境,加大完善资本制度合理性和执行程度是实现我国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目标的必经之路。

财税政策调整与资本市场发展论文 篇5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特别是与经济的起伏波动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更受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诸多经济政策变量的直接影响。正因如此,但凡关注资本市场的人,没有不关心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和走势的。其中又尤以对财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注为最。从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看,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似需着重考虑和解决如下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关于国有股、法人股上市政策的调整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不仅具有企业融资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而且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也有积极作用与重要影响。

在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份结构中,由于强调上市公司以国有企业为主,国有股必须占控股地位,同时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还作出了禁止国有股上市流通的规定。不仅如此,在股份中还设置了法人股,其中有属于发起人的法人股和募集的法人股,也不准上市流通(只有少数法人股在CTAQ系统和NET系统流通)。此外,又设置了内部职工股(事实上是给职工的一种福利性安排),上市三年内也不许流通。这样,如果不考虑B股的情况,在公司上市后三年内,能在市场上流通的就只是向公众募集的那一部分。根据证监会的资料,全国上市公司的总股份中可流通的股份(包括A股、B股和H股)仅占34.11%。这种股份结构,特别是国有股、法人股和职工内部股的长期不流通,不仅使这几种股票与公众募集股处于同股不同价(前者按票面价或原始价,后者按市场价)的非公平状态,而且60%以上的股份不流通,也使证券市场特有的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资源(资产)重组功能严重受损,还使国家因国有股、法人股的不上市而付出了巨大代价。

因此,无论是从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解决国有企业资金困难,还是从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产权流动和资产重组等角度来看,配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改变国有股、法人股乃至职工内部股的僵化不流通局面,都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政策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

特别是在今年8月8日中国证监会下发了《关于法人配售股票有关问题的通知》,准许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上市公司投资证券二级市场的股票以后,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也更不合时宜了。

二、关于财政性融资政策问题

国家的财政性、政策性融资,是一个牵延性强、牵涉面较广的大问题,许多方面都与资本市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就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看,以下几个问题的研究解决,显得尤为突出:

──政策性银行的融资政策有待改革和改进。就当前情况看,我国的政策性银行主要是指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进出口银行。他们分别承担着具体的社会目标,不实行公司化体制而实行完全的国家所有、国家经营,是真正的国有金融机构。然而,由于受制于国家的财政困难,财政拨付的资本金严重不足,主要依靠向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来筹措资金,筹资成本较高,故而严重影响了其政策性功能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拖了商业银行市场化的后腿。有鉴于此,可考虑让国有政策性金融机构直接介入资本市场,以国家信用为后盾,通过市场化的渠道筹措资金。这样做,一则可降低筹资成本;二则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三则也可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发行专项建设国债。一方面可减轻国家财政的债务压力,提高投资效果,同时可收到更好更大的政策扩张效应。所谓专项建设国债,简而言之,就是将此类国债的发行,以及项目投资、项目经营和还本付息等活动,建立在运用这些国债所形成的资产及其收益上,并最终以(国有)资产转让和经营收益,作为还本付息的财产基础和资金来源。这种做法,能收到刺激经济、减少财政债务负担、提高投资的资本化(资本金)程度、增加国有资产比重和控制力、优化经济和产业产品结构等多重功效。事实上,除了某些所谓“纯公共产品”之外,现有的许多财政性投资对象(如公路、铁路、机场等),都可考虑和试行这种筹投资形式。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就发行了大量的转向建设国债,用于满足某些公共事业、公共工程和大型项目的贷款需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适时调整国债的发行范围和发行对象。考虑到银行较大的存贷差规模,我国近两年的国债发行都是以商业银行为主要发行对象。今后似应部分地转向城乡居民。这样做,一则可加大启动社会资金的力度;再则,对于那些具有投资意愿的居民群体来说,也不会产生对其消费的“排挤效应”。

三、关于充分发挥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积极作用问题

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活动,在具有高风险和高利润同时,并存着不确定性。从经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风险投资的发展如无政府的参与和积极推动是不行的。其中包括必要的制度安排和法律法规保障,政府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的制定与引导,对产、学、研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匹配的组织与推动,以及政府除了在基础研究阶段给予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以外,还往往需要通过设立“孵化器”和政府采购等方式来支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为风险投资提供充分的选择余地。此外,市场环境、资本市场和中介组织则是风险资本运作的必要条件。可见,风险投资既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有直接关系,又与政府的相关经济政策,特别是与财税政策有着紧密关联,而且也是发展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领域或重要方面。

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风险投资通常是从不同的投资者那里获得资金,并将这些资金投入新兴企业。风险投资基金一般都以股权的方式投资到众多的高科技企业,通常是参股于企业,而不对企业实行控股,投资额一般占公司股份的15—20%,待项目成功,企业获利增加后再将投资收回。风险资本获利一般通过这样四种办法:一是低价获得公司的股票作为报偿,如果新创企业成功上市,这些股票就会大幅增值,风险投资家就能获得巨大的投资回报;二是目标企业未上市,通过协议的方式被另外的.企业收购兼并,并从这种兼并中获利;三是风险基金本身的上市与回赎;四是对基金股份的回购。由此可见,这些活动本身就既以完善的资本市场为依托,又是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扩大资本市场空间或容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这种投资方式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十分盛行。风险投资帮助很多新创网络公司通过经营上的难关,并成功地发行原始股。在美国,今年第2季度,仅新创网络企业就获得38亿美元投资,而投入科技企

业的风险资本高达60亿美元,占所有风险投资金额的90%。在我国,随着科技进步步伐的日渐加快,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蓬勃生长,作为高科技产业化推进器的风险投资的发展,以及它对资本市场的意义,也将越来越为世人和投资者所关注与青睐。

四、关于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税制与税政问题

这方面涉及到的问题很多,不可能在此一一列举。如就其中的突出问题来看,以下两点似应首先予以重视和研究解决:

──尽快研究解决股份制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所得税名义税率统一,但实际税率却杂乱无序的问题。据粗略统计,在我国当前的数百家上市公司中,企业所得税税率有33%、24%、15%、13%、10%、5%等不同的实际税率。有些上市公司第一年税率为零或全部返还。这种所得税税制和税收政策上的混乱现象,及其在上市公司之间、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所造成的巨大税负落差,不仅严重影响了各类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违背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而且也使上市公司的经营实绩严重失真,这对广大股东和股民也是一种愚弄乃至欺骗,必须加以认真解决。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展望 篇6

1.近期我国资本市场的巨大变化

2006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值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从年初的三万多亿,变成年底的八九万亿,从原来的新兴市场第三位变成了新兴市场第一;同时,资本市场的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得到恢复,不仅中国银行、工商银行这样的超级航母的顺利发行使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了蓝筹时代,还因为“A+H”模式的成功试点而开启了海外蓝筹股的回归路程,全年融资额超过2800亿元;证券公司得到了全面的清理和整顿;机构投资者特别是证券投资基金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基金、证券公司、保险等机构持股市值占流通市值的30%多。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结构和投资者结构都日趋合理。

市场数据的直观变化固然可喜,但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市场在这一年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对资本市场悲观失望的情绪开始转变,投资者的信心得以恢复和建立。中国社会开始重新认识和审视资本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2.资本市场的主要改革措施

中国的资本市场大致可以定性为“新兴加转轨”的市场。世界上的新兴市场发展均不如人意,转轨经济国家中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举步维艰。我国的资本市场尽管还存在着很多差强人意的地方,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我们在法律制度、交易规则、监管体系等各个方面,建立起了一个基本上与国际标准相符合的资本市场,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基本的结论。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逐渐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资本市场的出现和发展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实践证明,资本市场在我国经济近十几年来的持续稳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在未来将更加显著。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上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制度变革,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首先是股权分置改革纠正了扭曲的市场机制,中国资本市场从此在基础层面上和国际市场相比没有本质的差别;二是发行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市场从原来接受不了新股发行,到中行、工行等大盘蓝筹股成功上市。而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市场接受不了蓝筹股,那么这个市场是没有发展前途的。第三,大规模的上市公司清欠工作,不仅优化了上市公司的运营状况,也强化了全社会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的建立,提升了投资者的信心。同时,上市公司激励机制的引入使得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治理成为可能。第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延续了前几年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实现了巨大的飞跃。特别是在去年良性的市场环境下,专业理财、价值投资的理念体现出了巨大的优势,进一步确立了机构投资者的地位,这也是发达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历程才实现的发展。第五,证券行业经历了惨痛的教训,经过大规模的清理整顿,逐步走出了低谷,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这些重大基础性制度建设和改革的目的都是使资本市场无论在制度设计还是运行模式上都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它们不仅引领了资本市场的深刻变化,也将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3.资本市场的发展经验和规律

过去十几年中,资本市场的发展引领了我国经济社会中的许多变革,推动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包括独立董事制度、法人治理结构、会计准则标准化等等在中国經济社会的确立。也就是说,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从开始的第一天起,就站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最前沿,而从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探索到的经验和规律,同样也能为我国经济改革的其他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

回顾我国资本市场近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与很多成熟市场漫长的自我演进发展模式不同,我国资本市场走过的道路有自己非常独特的地方。我国资本市场是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即一条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市场化改革与市场的自我演进相结合的道路,一些重要变革成功的关键也都是坚持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并采取了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推进。例如,从2002年开始的基金审核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带来了基金业的逆势崛起,从2003年开始的询价制改革使得发行市场一扫阴霾,而股权分置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正确地处理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实践证明,立足于为国民经济服务,借鉴国际市场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现实情况,有序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充分调动各个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以共同实现市场发展的目标,不仅是过去数年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未来建设中国资本市场行之有效的方法,应该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一个坚定不移的方向。

4.我们离成熟的资本市场还有多远

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应该具备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市场化的发行体制;自律组织和金融机构的自我监督应该成为市场主要的约束力量;应该拥有强大的证券经营机构和资产管理公司;投资者应该具备良好的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同时,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应该是一个国际性的市场,在国际资本市场体系中有足够的竞争力,等等。

回顾美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历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应该具有怎样的内涵。在1929年美国股市危机之后,美国政府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建立法律法规框架,加强市场监管。此时,两个标志性的人物带领美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一个是美林证券的创始人梅里尔,他开启了对证券经纪业革命性的变革,率先倡导诚信为本和敬业精神,并使得“美林帝国”迅速在华尔街崛起;另一个是投资大师格雷厄姆,他率先提出价值投资的理念,这一理念如同阳光穿透云雾,使资本市场的投资得以回归其本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成熟市场至少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证券从业人员不仅应该具有优秀的专业素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二是市场主流的投资理念应该以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为核心来构筑。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监管力度的加大和机构投资者的崛起,使得市场主流的投资理念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们的市场在很多方面,离一个成熟的和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作为一个金融结构长期严重失衡的国家,我们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历史紧迫感,更大力度地推动市场化改革,以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深化和制度性建设

1.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中国资本市场将面临新的挑战

股权分置改革及其他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措施和基础性制度建设的稳步推进,为资本市场全方位改革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也为我国资本市场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我国资本市场在后股权分置时代将面临以下挑战:(1)市场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及资源配置的功能将进一步强化;(2)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特点将更加鲜明,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创新将对法制建设及监管执法提出更高的要求;(3)国际竞争压力日益增加,改革和发展必须兼顾国际竞争视角。为应对这些日益紧迫的挑战,改革仍将是下一步中国资本市场增强活力和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力。无论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化运作的基本制度,还是建立适合新形势需要的多层次的市场结构和立体化的监管体系,都将继续围绕着改革这一时代主题展开。

在新兴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往往会同时扮演推动者和监管者的双重角色,在某些历史阶段,政府作为市场发展推动者的任务甚至可能会更重一些。

监管者从总体上把握金融创新的风险,让市场主体自主创新,同时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氛围。无论是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建设、金融产品的丰富,培育更为强健的证券机构等目标,都会自然地呈现,很多发展中的问题也能够迎刃而解。事实上,这也是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资本市场的发展道路。同时,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可以折射出我国未来市场经济体系完善过程中政府职能如何定位和转型。

美国市场经过200多年发展到了今天,其间,它经历过市场完全依靠自由演进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过度震荡,也经历过危机之后政府对于资本市场的全面整顿和清理,走过了很多弯路,支付了昂贵的社会成本。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看到成熟市场走过的百年历程之后,怎样吸取它们的教训,少走弯路,怎样做出一个合理的制度设计,在市场和政府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2.继续完善市场化运作的基本制度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至少会在四个方面呈现明显的发展。首先,发行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会使融资体系更具国际竞争力,将不仅带来更多代表中国经济主体的大盘蓝筹企业上市,包括很多海外上市企业的回归,也将带来更多代表中国经济未来的层出不穷的创新型企业的上市,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其次,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更多的满足投资者不同需求的金融衍生产品、结构性产品、固定收益产品、资产证券化产品,将在资本市场上推陈出新,更多的服务于中国经济成长的并购重组等金融业务将会大量涌现,同时,市场流动性和市场活力将不断增强。第三,证券经营机构将会呈现进一步发展和分化的趋势。随着业务创新和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资本市场必将出现“强者更强”的现象,金融机构分化的加剧将更加明显,那些管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风险控制措施完备、激励机制合理的机构,将能最大限度地分享资本市场发展的收益。第四,监管体系会更加市场化,资本市场的监管理念、监管模式、监管内容将不断改进。随着市场的发展,行业组织的自律以及市场参与主体本身的内部监督将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并逐步与监管机构的监管组成一个立体化、多层次的监管体系。

3.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将是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亮点之一。目前,随着中小企业板的壮大和中关村股份转让试点的逐步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已初见雏形。中国资本市场将积极探索创业板的发展,使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得到相应层次资本市场的服务与支持,同时大力推动与创业板市场相辅相成的本土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壮大。

从丰富多层次市场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成立,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将扬帆启航,并将按照“高标准、稳起步”的原则稳妥推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出现,不仅可以大大丰富资本市场上的金融产品,也有助于机构投资者和企业利用复杂金融产品管理其投资和经营风险。同时,从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复杂性来说,它是资本市场发展历程上的一个新台阶,也是我国资本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重要标志。

在2007年,公司债市场将借鉴股票发行体制改革的经验,加大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大力推动审核机制的市场化和透明化,建立健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发行审核体制。同时,要完善债券信用评级制度,推进债券交易制度创新,完善债券投资者结构,创造债券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把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加快发展起来。

三、中国资本市場的对外开放

1.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策略

随着资本市场转折性变化的出现,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在这样一个有利的发展形势和机遇下,我们在考虑对外开放战略和路径选择时较之以往更加从容,具有更多的条件和谈判力。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将继续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公平竞争、互利共赢的24字基本原则。讨论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首先要将中国资本市场放在“未来若干年中,将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成为世界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一极”的战略定位去考虑。

从宏观上,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政策取向,至少有三个层次战略目标的考虑,即本土金融机构的强大、本土资本市场的强大以及实体经济的强大。而构筑对外开放的路径要以“强大的本土资本市场”为主要的政策目标和政策导向,因为强大的本土资本市场必然会带来实体经济的壮大,而强大的资本市场和强大的实体经济中,也必然会产生强大的本土金融产业与金融机构。

在这方面,一些国家有着深刻的经验和教训。例如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错失了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机遇,不仅使其实体经济在受到冲击时缺乏弹性而一蹶不振,而且也使其本土金融产业和金融机构长期落后于国际第一流水平。而同为亚洲国家的韩国,则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了金融改革和开放的力度,不仅带来了本土资本市场的繁荣,也带领韩国经济走出低谷,并造就了像三星电子一类的世界级高科技企业。

2.把握好开放中的“度”和节奏

金融开放是一个高度复杂和敏感的问题。选择正确的开放路径,把握好开放的“度”和节奏,能够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反之,掌握不好开放的“度”和节奏,则会带来不必要的冲击和损失。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关键,是处理好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即对内开放应当与对外开放并举,甚至更为重要,真正做到“以我为主、洋为中用”。

所谓对内开放,实际上就是前面提到的市场化改革,包括在产品和业务的准入、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等方面加快市场化进程。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仍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计划经济的色彩虽然已逐渐减弱,但仍然不能完全适应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如何加快“对内开放”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对外开放后外资机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对本土金融机构造成的冲击程度。

从捷克等东欧国家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对内开放”是对外开放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如果不能加快对内开放的进程,那么,可能会导致本土金融机构因为机制过于僵化、无法与国际机构有效竞争而被大面积淘汰,市场被外资机构垄断,本国金融产业和金融市场大幅衰退的情况。因此,合理匹配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节奏及方式,优先进行对内开放,是降低对外开放可能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冲击成本”的最佳策略。

尤为重要的是,在主要依赖人力资本的金融服务业中,尽快优化激励机制(同时也是约束机制)是提升行业整体实力、增强本土金融机构面临外资竞争时的应对能力的重要举措。同时,在业务和产品的市场化过程中,监管机构与市场主体明确定位、各司其职,建立有效的创新协调机制以分解创新的责任和风险至关重要。比如,英国金融服务局提出的监管机构与市场“合作”创新,即监管机构提出创新目标,金融机构具体承担风险并完成创新任务的做法就值得借鉴。

四、中国资本市场的展望

1.流动性过剩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非常有趣的“资本洼地”现象:17世纪,大量国际资本涌入荷兰,荷兰崛起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国;18世纪,大量资本涌入英国,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欧洲资本大量涌入美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尽管国际资本的流向先导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崛起,但是,只有资本是不够的,比资本更为重要的是有效的资本运作机制。17世纪的荷兰崛起昙花一现,以“郁金香泡沫”匆匆收场。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建立起一个健康、高效的资本市场体系,则无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本创造出强大的实体经济。在今天的世界,资本市场的博弈,将直接影响到大国博弈的结果;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已经成为新世纪大国博弈的战略制高点。

未来一段时间,国际国内流动性过剩的格局仍将延续。针对这一局面,抓住机遇,推进改革,完善机制,实现中国资本市场又快又好的发展,将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成为具有第一流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以有效地将国内资金和国际资本转化为强大的实体经济,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发展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

中国经济在过去的20多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入21世纪的中国经济在面临重要发展机遇期的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初级消费拉动的增长即将发展到一个相对饱和的阶段,内需不足、产业落后、经济附加值低等一系列问题将日益显现,迫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附加值高的科技等产业、构筑自主创新经济体系,这客观上要求中国经济建立起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从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的经验来看,实现这一转型,强大的资本市场是这一套机制的核心。所以说,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客观上对中国资本市场尽快强大起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一个深刻的反例是日本。日本經济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初陷入困境,一直到现在尚未完全走出阴影。反观日本的经济危机,与日本长期以来过分偏重间接融资、资本市场未能得到健康发展的政策有着直接联系。经过多年反思,日本政府于近年明确提出由间接融资为主开始向直接融资为主方式转化,大力发展本国资本市场的战略方针。类似的情况在德国等国家也发生过。目前,中国经济在某些领域呈现出日、欧经济高速增长期的特点,居安思危,要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需要提高资本市场的竞争力。

3.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

首先,随着更多的市场化改革措施的出台,市场会出现更多的金融创新产品;而随着“A+H”模式的确立,也会有更多大盘蓝筹股的陆续“海归”,发行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将使得资本市场的规模迅速增大。

其次,从市场中长期的发展来看,中国资本市场将逐步踏上“从繁荣走向成熟”之旅,确切地说,随着各项机制的完善,中国资本市场将从近期的繁荣走向长期可持续发展。我们坚信,中国的资本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而这是由中国资本市场的“基本面”和明确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决定的。

第三,可以预期,中国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将更加凸现。资本市场通过其资源配置机制的发挥,将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重要平台。在中国资本市场这个平台上,创新型企业将实现对发达国家高科技领域的追赶,并购和重组等市场筛选机制将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企业。而当资本市场变得非常强大的时候,中国大部分的金融资源将以市场化方式进行配置,中国经济也会因而变得更加安全和富有弹性。

第四,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我们可以预见,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也将逐步显现,为我国的养老和社会保障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通过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资本市场还能够拉动落后地区的发展,促进技术的扩散和转移,并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资本市场通过其创造的公平竞争、共同致富的平台,将在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资本市场发展研究 篇7

证监会还将结合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准确定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战略;与世界银行全面合作,借鉴国际标准的评估体系,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广度、效率、稳定性和监管体系进行全面评估;促进全社会形成共识,凝结全社会各方力量,帮助投资者明确预期,共同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以及向国际社会和全球投资者介绍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改革方向,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认可度和竞争力等。

祁斌说, 中国现阶段的转型是加速重工业和在抢占下一轮新兴战略行业的重叠, 而这两个过程, 都离不开资本市场的角色。从对十八大报告的解读中, 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使命有两个:一个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另一个是改善民生, 加强社会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包括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创新型驱动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改善民生, 加强社会建设, 体现在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和健全社会保障两个方面。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两多两难”问题 (即民间资本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 , 他表示, 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于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要加快推进资本市场的各项改革措施, 有效提升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推动新三板、四板的建设, 改变我国股权市场的“倒金字塔”结构。

在建设多层次债券市场方面,祁斌提到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推动“五个统一”,即统一准入条件、统一信息披露标准、统一资信评级要求、统一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统一投资者保护制度;二是培育更多的市场机制;三是扩大私募债发行与场外交易,在风险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扩大私募债发行主体,以及扩大私募债投资人范围等;四是增加资产证券化等结构化产品,鼓励发展和创新多元化的投融资工具,包括高收益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市政债券、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等产品。

资本市场发展研究 篇8

统筹城乡发展这个重要的战略思想, 实际上是针对我国目前城乡差距过大的深层次矛盾而提出的, 是在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的进程中产生的。研究统筹城乡, 必须正视城乡差距问题。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 社会的发展正在经历着从金融资本到人力资本的战略转变。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综合实力竞争的核心, 越来越集中到人才的竞争上。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力资源的发展无疑在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异、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可以说, 人力资本配置对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将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而农业人力资本配置又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中最大的薄弱环节。只有从人的因素入手, 特别是抓住农村人力资源这个板块, 才不是做表面文章, 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城乡差距缩小、二元结构改善以及统筹城乡发展长效机制的形成。

一、我国农业人力资本市场配置必要性

农业人力资本的市场配置是指农业人力资本载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等市场机制来实现农业人力资本的分配。对农业人力资本进行市场化配置, 使其在市场中能够自由流动, 向效率最高处配置, 是实现帕累托效率的重要途径。

用市场机制而不是行政机制配置农业人力资本,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而言, 其必要性在于:

1. 针对我国现阶段以农户、乡镇企业、合作社等为农业人

力资本配置主体的现状, 通过人力资本配置制度的设计, 重塑农业人力资本配置主体, 使之成为类似我国第二、三产业那样的现代企业组织, 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

2. 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本市场配置制度与以农户、乡镇企

业、农业合作社组织为主体配置人力资本的传统制度不同, 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 通过自愿、自发、平等竞争等手段, 通过平等的雇佣关系等方式配置人力资本, 使市场成为人力资本配置的基本手段。

3. 建立和完善农业人力资本配置制度, 使农字号的现代企

业形式成为人力资本市场配置主体, 成为农业人力资本积累制度的蓄水池, 对于解决农村充分就业,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4. 从统筹我国城乡发展的重要使命入手, 依据人力资源合

理配置对缩小城乡差距的作用分析, 希望政府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 高度重视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配置对探索一条内涵式统筹城乡发展道路的重要性。研究统筹城乡进程背景下的一系列问题, 希望政府在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同时, 不要忽略农村留守农民的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说, 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农民的培养对于农村以及城市长远而良性的发展更为重要。

5. 有助于促进农业人力资本投资和存量提高, 同时有助于

发挥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农业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与流动会影响农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 投资与预期收益的比较是进行投资决策的基本前提和动因。农业人力资本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会使农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提高, 而这将成为农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根本性激励, 促进农业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

二、当前我国农业人力资本市场配置的制约因素

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 随着统筹城乡的发展, 建立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人力资本配置制度是与时俱进的理性选择。但农业人力资本配置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方方面面。从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要实现农业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1. 农业是我国改革最早的领域, 但其人力资本市场配置的

水平、规模, 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的相对滞后特点, 已经在根本上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 仅仅依靠农业、农村内部自发地建立现代农业企业制

度, 起码在较短历史时期内, 很难实现“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农业现代化系列目标。因此, 必须通过制度设计, 通过政府的政策投入引导, 创造一个与其它产业人力资本市场配置相比相对公平的市场环境, 才可能真正发挥市场配置的主渠道作用。

3. 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目标, 亟需产业内部、国内其他产

业和世界性的人力资本。因此, 通过制度设计, 筑巢引凤, 把农业的“巢”塑造成为对其他产业、国内、国外的人力资本形成具有磁力效应的开放型制度模式, 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基本目标的实现。

4. 农户的分散经营, 乡镇企业“党企不分”、“政企不分”

的管理模式, 农业合作社组织的内部非盈利特点, 导致我国农业缺乏能够真正吸引人力资本聚集的经济组织, 即农业型的现代企业组织。由于受到这些制约因素的影响, 构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人力资本配置制度仍然存在着很多障碍和矛盾, 严重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

5. 农业人力资本流动仍受制度约束。国家的行政控制及由

此产生的行政约束仍很强, 人力资本的流动自主权受到户籍制、劳动人事制度的阻碍。户籍制度限制提高了外来工流动的成本, 劳动人事的身份制度的区别带来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与其他职工的各种保障、福利等隐形收入的差别, 使人力资本流动的机会成本加大,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力资本的流动和配置。如户籍管理制度尚未从根本上突破, 城乡二元和地区行政区划的户口制度仍然基本存在, 它人为造成城乡分割, 限制了农民的身份自由, 造成地区分割, 限制劳动者自由转换到其他地区, 成为人力资本跨地区和从农村到城市流动的难以逾越的障碍。

综上所述, 在理论与实践上亟待对中国农业人力资本配置制度环境现状作深层分析, 并就如何在发挥政府规制及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下, 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人力资本配置的可操作性对策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

三、强化我国农业人力资本市场配置的对策建议

1. 健全农业人力资本市场。

毋庸置疑, 农业人力资本的市场化配置必然要在市场中实现。但目前我国市场的建设与发展相对滞后。产品市场虽得到快速、极大的发展, 但仍不规范, 资本市场则已经严重滞后, 自由的、发育健全的农业人力资本市场基本不存在。因此, 要加大对人力资本市场建设的支持力度, 尤其要尽快建立健全的农业人力资本市场, 为农业人力资本配置提供市场环境, 发挥市场引导和约束功能, 提高农业人力资本市场化配置的效率。

2. 推进农业人力资本市场信息化建设, 构建和完善网上农业人力资本市场。

本质上讲, 市场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机制, 担负着信息交换的功能, 其存在不以有形场所为必要。网上人力资本市场是通过网络进行人力资本使用权交易的市场。网上人力资本市场的产生是人力资本市场发展的一次巨大变革, 是人力资本市场体系中的一种新形式。与传统人力资本市场相比, 它具有以下特点:不占用实地空间, 节约交易成本;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交流形式多样化, 且更加快捷;便于交易双方的匹配和交易效率的提高。网上农业人力资本市场应积极创造条件, 利用网络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范围广泛等优点, 除开办人才招聘、信息查询等服务外, 还要开展政策法规咨询、人力资本素质测评、网上面试等多种服务[2]。

3. 完善农业人力资本中介服务机构服务功能。

完善的市场中介组织、市场运行规则和保障制度是健全农业人力资本市场的基本保障条件。农业人力资本市场必须具备发达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的市场运行规则和完善的保障制度[3]。因此, 要尽快完善农业人力资本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 支持一批过硬的、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专业化、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强化农业人力资本市场的品牌意识, 营造品牌效应。以信誉好、服务优、效益佳、知名度高为目标, 打造农业人力资本市场品牌[4]。

4. 加强市场主体培育, 防止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签约之前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中质量好的产品退出市场, 而质量差的产品则留在市场中的现象。严重的逆向选择会导致市场消失。传统经济理论研究得出发点在于, 假设劳动力是均质的, 即所有劳动者的劳动是同质而没有差别的。劳动力均质导致“混同均衡”, 即, 各种程度和层次的农业人力资本一同参与市场交易产生均衡。然而, 现实中的劳动力或人力资源都是异质的。承认或者重视农业人力资本的异质性, 方能对不同层次的农业人力资本定价, 从而防止农业人力资本出现“逆向选择”。防止逆向选择的工作机理在于尽量削弱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农业人力资本均质化趋势[5]。

摘要:当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状下, 我国经济发展逐渐重视统筹城乡, 因此人力资本在城乡间的流动机制就逐渐受到国家关注。本文从我国农业人力资本市场配置的必要性出发, 详细考察了我国农业 (主要包括“三农”及乡镇企业、农业合作社等) 人力资本市场配置的制约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我国农业人力资本市场配置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统筹城乡,农业人力资本,市场配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许震.构建和完善网上人力资本市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2) :58-60.

[3]宋晓梅.经济体制转型进程中人力资本市场化配置制度的发展及创新.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14 (1) :56-57.

[4]李涛.人力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与制度创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 32 (3) :81.

资本市场发展研究 篇9

关键词:经济环境,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前景

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是一种投资者与筹资者共存的多样化资金供需市场, 其中的“多层次”是指资本市场应由交易所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全国性及区域性交易市场等多个层次构成。资本市场多层次化的作用不容小觑, 它是资本市场可以充分发挥其功能的一个必要条件, 只有市场多层次化、参与者多元化、方式多向化, 才够调节资金的供需结构, 充分利用信息来使资金在资本市场上健康的运转并发挥双赢的作用。

纵观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 可以看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稳定体系, 其演进经历着“不稳定—稳定—新的不稳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与这一过程相对应的是资本市场效率的不断提高与功能的不断完善。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历程中, 政府的作用一直处于一个核心的地位, 通过“看得见的手”来进行资本市场运转的把控, 防止危机的出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市场的发展, 而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常识性构建始于2003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中首次出现, 并在之后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中逐步完善。通过不断的尝试与调整,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1) 主板市场。主板市场是沪深两大交易所形成的塔顶; (2) 二板市场, 为深交所的独立板块──创业板; (3) 场外交易市场, 例如代办股份转让市场。三者结合, 构成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机构。

二、目前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一) 债务市场压力巨大

今年3月初的上海超日违约事件为中国的债务危机敲响了警钟, 也引发了对于企业直接融资的思考。由于主板的长时期的不振, 股权市场不景气, 无法进行高质量的有效融资, 企业融资纷纷转向债券市场。并且由于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急于求成, 加大政府赤字, 大规模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两大类的债务融资资金的来源就是银行, 2013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8.59万亿元, 同比增长10.90%, 占债券市场发行总量的95.32%, 在现今投资方式多样的情况下, 普通民众并没有将银行储蓄作为一种投资方向, 而只是一种保险的闲置资金保管措施。

(二) 投融资需求的市场摩擦

201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市场查询摩擦理论, 提出市场交易双方互相寻找、相互匹配的困难, 对就业、失业及养老的问题提出了探讨。这种理论在资本市场同样适用, 资本市场多层次的建立发展就是为了创造出使投融资者更好匹配的市场, 但现在我国的资本市场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失衡, 导致市场摩擦增加, 债券市场风险较大而股权市场不振, 融资企业与投资者双方进行匹配受到一定的阻碍。即使资本市场进行了场内场外、全国地方等的分层, 但是若分层无法与需求相匹配, 还是会出现摩擦而导致资本成本的增加。

(三) 区域性市场发展缓慢

我国区域性的场外交易市场发展仍处于初期, 从90年代初的省级产权交易市场, 到2008年天津滨海新区的OTC, 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一直处于一种缓慢发展的过程, 由于我国的地域特点导致各省发展水平不一致, 区域性市场的大规模发展也势在必行。

三、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对策

(一) 层次结构更加分明, 板块之间的流递增多

现如今我国的股市发展处于瓶颈期, 债市处于高风险阶段, 因此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中要点之一就是要调整层次结构使之趋于合理化, 在保证主板市场的主导地位前提下, 推动各层次的规模发展, 并且要突出层次结构, 是各个板块的独特作用更加明显的体现出来, 支持中小板、创业板、场外交易市场共同发展, 而不应还保持着现在主板为大的不平衡局面。同时要加强各板块之间的流通, 由于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是根据现在的企业规模与融资状况进行的划分, 但是随着经济改革与发展, 我国逐步进行产业升级, 资本市场的层次划分会有一些变动, 并且场内场外市场的流通会增加, 促成资本市场的繁荣。

(二) 减小大银行的影响力, 民间资本、民营银行的作用增大

新一届的两会将民营银行纳入到我国资本市场的范围当中, 表明民营银行的作用将要体现。而“余额宝”的人气爆棚也体现出还有很多闲置的优质资金还停留在民间资本层面, 因此民间资本与民营银行的作用将会有所增加。民营银行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地方优势, 更加灵活的利用闲置资金达到聚少成多的效应, 并且与大银行相比, 民营银行有精简的管理机构与有的放矢的经营方法。

(三) 融资方式逐步放宽, 激活主要市场

我国的资本市场经过股改部IPO新政、再融资改革、IPO重启、创新融资工具推行等等一系列的改革孚段, 已经逐步的将融资方式放宽, 将新鲜的“血液”融入到资本市场当中, 才能够使如今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释放活力, 真正的发挥出分层的作用, 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分开独立的交易市场。融资方式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重要产品, 我国现阶段已经开始对产品进行扩充与此同时通过这种方法来激活我国低迷的股权市场与债券市场, 因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构成一个完整的金字塔结构, 只有保证各层主要市场的稳定, 才能够保持“金字塔”屹立不倒。

(四) 区或性OTC与“新区”的结合

在2013年8月份成立的上海自贸区是我国产业转型、区域性试点逐步推广的成果“新区”可以根据地区特点与政策优势, 建立区域性的OTC市场, 不仅促进“新区”内的融资, 而且还可以带动周边的资本市场, 全国性的交易市场可能会存在机构大、发展缓慢、无法兼顾多种需求的问题, 而单独的省级OTC可能会存在政府干预控制影响其效率等问题, 因此将区域性的OTC与区域性的“新区”建设发展结合, 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促进我国的产业转型与资本市场发展.

(五) 发展新兴产业的融资, 支持高新产业的发展

对于可以激活新型产业的中小型、高新型企业, 国家对其在资本市场的政策应当是大力支持, 增加它们的融资渠道.由于高新产业前期投资多、回收期长, 因此只有国家政策支持而不是只靠风投或是其他社会方式, 才能够让我国的高新产业成为一个成熟、完整的体系。

(六) 形式放宽但要加强监管力度

资本市场多层化带来的市场的多样化、活跃化效应是把双刃剑, 激活市场的同时会导致不合格的融资产品或是不符合市场标准的企业混入其中, 因此在放宽对资本市场发展限制的同时, 也应当对进入市场的要素进行监督和检查, 防止违规行为或是不规范的产品进入流通。由于限制放宽, 会有部分钻政策空白的违规行为, 例如企业的上市自核准制向注册制转变过程中, 会出现部分企业对材料的过分修饰或是隐形风险没有被发现, 那么就需要在注册制审核时对企业的资料进行深度分析, 并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以防止玩忽职守的行为。政府虽然开始“国返民进”的政策导向, 逐步减弱政府力量的硬性影响, 但是在防范市场风险的过程中, 政府作用仍然是核心, 因为政府有宏观层面的优势, 只有硬性规定、立法与强制性的惩处等行为, 才能对己发生的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进行有效遏制。

四、结语

我国特殊的社会主义国情下不论多层次化发展的前景如何, 应当结合我国实际, 进行有序的建设而不是盲目求成, 这样才能够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 除了对风险的掌控, 还有就是应当不偏离资本市场的初衷, 那就是以最小的成本完成最优质的融资, 这一点不应当随着结构改变或是多层化发展而“变味”应当是资本市场发展一直不变的首要目标。

参考文献

资本市场发展研究 篇10

一、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一) 实质内涵

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为基础, 是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高新技术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大, 但一旦开发成功, 可具有高于一般的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 高新技术产业还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 它的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 而且必须包括高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根据这一标准, 目前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

高新技术企业根据发展阶段通常可划分为初期创业期、前期成长期和后期成长期, 在各阶段其融资需求和融资供给往往是不同的, 初期阶段是高新技术企业资金需求最大化时期, 然而因为投资风险和成熟配置等原因, 这一时期的融资需求与融资供给呈现反比例关系增长, 即在高新技术企业初创期获取的融资供给通常大大少于成长期。

中国创业板于2009年10月30日正式开板, 标志着中国多层级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由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场外三板市场构成的这一完整多层级资本市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 这意味着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加紧与资本市场的聚集度才能在现有基础上得以顺利发展。

由此可见, 中国多层级资本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双方的内在要求也是一致的, 要寻求两者的可持续发展, 归根结底是保持两者发展的步调, 使其在发展过程中相适应和协调。

(二) 外在表现

中国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到2011年已经走过了33年的历程。从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建立算起到2011年已经走过了整整21年。这期间, 中国资本市场取得了很大成绩, 一方面资本市场给投资者提供了投资的渠道、投资的机会, 同时通过资本市场调配了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 改变了中国计划的、传统的、行政的融资体系和融资方式, 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另一方面, 由于资本市场筹资额不断扩大, 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 上市公司质量得到提高, 使大型蓝筹上市公司成为中国股市的中坚力量。

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 自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至今, 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70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 主要依靠国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 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 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 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 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现阶段高新技术要进一步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强化功能建设, 营造吸引优秀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打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重要基地,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其拥有极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这种具有高速成长与发展的潜力是其生命力的根本表现。但当今情况是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初期及中期, 自主创新能力还不能得到完全的萌芽和发展,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初创期, 高新技术产业往往不能盈利。在市场拓展和产能局限的制约下, 资本市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选择表现为不均衡性, 这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因此解决两者之间的非均衡性, 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与货币市场结合起来是当今中国经济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所在。

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自发展之初即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 以吸收引进创新为辅”的发展政策, 但由于中国的多层级资本市场尚处于建立完善阶段, 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辅助功能有待提高, 导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由于投资不足等原因表现为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偏低, 不仅在生产上无明显特征, 更谈不上与资本市场扶持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 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系列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 投资基金规模小, 资金来源不确定

投资规模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短期来看, 投资的大小决定了高新技术企业构建基础, 是保证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性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风险性发展则是确保高新技术企业后期获得大额收益的保障;长期来看, 投资的结果就是资本的积累或资本的形成, 投资基金规模的增长必然会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 而生产能力的扩大又是构成供给增加的重要基础。因此, 投资规模的大小以及确定的资金来源是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的基础。

然而中国目前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 民间投资严重不足, 但与此相矛盾的是一般高新技术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依托民间支持, 这也是中国资本市场不同于国外资本市场,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途径不同于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方面。现今中国对鼓励民间投资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 导致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初期由于资金问题遭遇瓶颈, 浪费了较大的技术资源和许多具有发展前景、可创造较大利益的项目。另一方面, 中国与外国相比只有分配和再分配, 目前还不存在第三次分配, 这表现为缺乏天使基金的注入, 导致了中国科技企业在初创期面临重大挑战。

(二) 企业治理结构不够合理, 运营规范化有待加强

企业治理结构, 指为实现企业最佳经营业绩,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基于信托责任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结构性制度安排。其主要原则包括: (1) 维护股东的权利; (2) 确保包括小股东和外国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受到平等的待遇; (3) 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 并且鼓励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为保持企业财务健全而积极地进行合作; (4) 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有关的任何重大问题; (5) 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 并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相对于国外高新技术企业,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权结构比较特殊, 国有控股比例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经营业绩与个人绩效不直接挂钩, 引发许多企业管理人员的“不作为”, 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和盈利能力, 另一方面, 这种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导致企业与市场需求脱离, 再加上治理层市场约束力差, 公司运营不规范, 反而使具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成为市场风险的发源地。

(三) 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机制不够完善

国家虽然制定了一系列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但在执行过程中, 仍经常性的受到阻碍, 甚至还有些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不到政策的优惠。而且目前部分省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融资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风险投资机制刚刚启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少有力支持,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投资主体的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政策机制的不完善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 税收体制不完善

资金从低生产力流向高生产力可创造价值, 反之则造成空置形成浪费。资本市场可控制资金的流动, 然而目前由于税收体系的不完善, 导致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在最需要资金时由于赋税压力不得不减少研发资金的投入, 导致研发时间浪费及机遇流失, 更严重的是导致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 严重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甚至生存。适当减少税收压力无疑可以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 刺激经济的发展。

(五) 风险投资重点不明确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以自主研发为主的特殊性, 导致高新技术企业在创立初期对资金的要求往往是输入大于输出, 特别是不够成熟的新型企业, 更需要创业前期就得到大量资金的投入。风险投资作为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工具, 自1998年“一号提案”提出以后受到科技界、企业界和金融界的普遍关注。目前从国际上看, 行业分类中主要认为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以及生物技术是投资重点, 争议主要反映在到底对哪个阶段进行风险投资。然而我国的现状却是大多数风险投资只单纯进入成熟行业, 没有主次之分, 且投资集中在第三阶段, 对第一、第二阶段的投资较少, 期望以此来保证风险投资的盈利性, 导致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在最需要资金支持的启动阶段由于资金缺乏难以开展技术研究。

三、对策和建议

(一) 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资金的支持是技术创新产业化的根本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多层级资本市场融资进行自主创新研发需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磐涅期, 风险投资不能仅仅追求安全性和收益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健全有助于提高民间风险投资力度, 从而帮助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新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稳步发展。

(二)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由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导致科技投入与经济相脱节, 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表现为科技转化率低下, 往往一项科研成果获取专利后就束之高阁, 无人问津。另一方面, 由于资本投资力度不够, 一大批有市场有前景的科研成果无法成功转化为生产力, 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缺乏导致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被挡在发展的大门之外。因此, 建立健全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的市场机制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 拓展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渠道

资本市场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上市提供了强大的筹资功能, 源源不断的低成本资金支持可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壮大和发展。因此, 对有潜力、有前景的非国有科技企业的扶持, 减少上市门槛和限制无疑是为高新技术企业开启了另一层更为灵活有效的融资渠道。

(四) 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本市场

对于中国的多层级资本市场来讲, 政府科技资金的支持和银行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贴息贷款是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所在。以企业为主体, 配以金融支持, 民间共同参与的多样化发展投融资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的关键所在。

(五) 应对市场需求全面发展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成长性和高收益性, 一味追求技术门槛忽略市场需求已不可取, 为了合理配置与开发, 减少资源的浪费, 高新技术企业需要认清市场广阔性, 与投资中介机构充分交流, 形成对接的市场机制, 符合多层级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 从而获得更长远的进步与发展。

总之, 资本市场的设立, 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 起到了一定催化和助燃的作用;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壮大又反过来为资本市场的成长, 起到了烘托、推进的作用。保持两者的可持续发展, 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

摘要:资本市场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催化助燃,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为资本市场发育提供动力。促进中国资本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各级政府应着力解决投资基金规模小、企业治理结构不够合理、政策机制和税收体制不够完善, 风险投资重点不明确等关键制约问题。采取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拓展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渠道, 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本市场,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自主创新之路。

关键词:资本市场,高新技术,可持续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郑泽华.转轨时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动力和方向[J].经济学家, 2002

龙头企业放眼资本市场抱团发展 篇11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三公消费”很快得到有效遏制,全国餐饮业特别是高端餐饮遭遇到了飓风般的“寒流”侵袭。低迷的餐饮消费市场给重庆餐饮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面对突如其来的市场格局大变化,许多人彷徨,甚至不知所措,消极等待,他们希望“这阵风”早点过去。但是对于重庆的餐饮人来说,可喜的是,以陶然居、骑龙火锅等龙头餐饮企业为代表的大型综合类餐饮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做出了准确调整,进而带领整个重庆餐饮企业走入一个良性转型阶段。

走百姓路线,是重庆餐饮人在转型道路上打出的第一张名片。以陶然居为例,从2012年底开始,陶然居即连出五招重拳,选择了更具稳定性、更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路子,相比很多餐饮企业的“微调”,陶然居的这次调整要透彻得多、生动得多。第一,与中粮集团、重粮集团、诗仙太白合作,引入平价酒水超市,方便顾客就餐时无需自带酒水,就能买到低于超市价格的平价酒水。第二,走进区县,参与到区县的城镇化建设中去,通过基地建设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2012年至今,陶然居在重庆大足区、武隆仙女山镇、长寿区、两江新区、涪陵区等多地投资兴建旅游示范基地、蔬菜示范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等,既帮助发展了当地经济,又为企业提供了第一手的、优质的原材料,同时拓宽了企业的经营发展道路,让企业更好地实现多元化发展模式。第三,改变餐饮布局结构,做小而精的百姓消费实体店。比如,大力发展特色连锁店两江水火锅、旺铺火锅、陶然“渔家傲”生态鱼馆、陶然大包店等。布点“陶然印象”、“陶滋陶味”时尚重庆菜馆,涉足平民餐饮。第四,实施中央厨房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实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与世界500强企业罗森公司强强联手,投资兴建陶然居民心家园?早餐社区便利示范店及帮扶微型企业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第五,走亲民爱民的群众路线,放下身段和架子,做3200万重庆老百姓的餐厅和厨房,将集团会馆系列调整为百姓家宴。如“重庆会馆”为“重庆会馆?百姓家宴”,“陶然会馆”为“陶然家宴”,“两江会馆”为“两江会馆?百姓家宴”、“重庆首席”为“重庆味庄”等,回归理性消费,贴近百姓生活。每一个落实到实处的调整,都是陶然居成功转型的基础。以陶然居为表率的走百姓路线的政策,悄然间影响了众多重庆餐饮企业,帮助大家迅速转型,走出困境。

转型之高品质全新定位求发展

火锅一直都是重庆餐饮业的明星产品。近几年,重庆火锅在全国掀起了一阵麻辣旋风,无论是美食汇聚的北京,还是口味挑剔的上海、江浙地区,亦或是鲜活当道的广东、深圳,从一线城市到边城小镇,都被重庆火锅的麻辣诱惑所一一征服。重庆火锅之所以迷人,除了香辣浓郁的锅底和种类繁多的涮食外,还在于它的大众化、平民化本质。但与之伴随的却是火锅被视为上不了“台面”的饮食形式。特别是在餐饮业寒冬期,当重庆火锅面对更加残酷的竞争环境的时候,这一与生俱来的缺陷甚至成了重庆火锅扩大发展、对外推广的“短板”。在如此情景之下,重庆的另一龙头餐饮企业骑龙火锅经过多番考察和尝试,在保留内脏、下水等能够充分体现重庆火锅码头文化的传统涮菜的基础上,在菜单中创新性地添加了美国肥牛、内蒙肥羊、精致海鲜、云南野生菌、野菜、生态蔬果等新鲜菜品,首次将“绿色、营养、健康、生态”的养身概念引入火锅消费,达成了地道川渝特色与现代饮食的完美结合。在锅底口味方面,骑龙火锅也根据不同地方的要求进行适量调节,比如,重庆当地的火锅底料配比是八分油、两分水,考虑到外地食客对浓重口感的接纳程度,骑龙外地连锁店在油和水的比例上都做了合理调整,既保留重庆火锅的地道口感,也减少了油的使用量,更加突出健康卫生的饮食观念。此外,骑龙火锅主推采用一人一锅的独立涮食方式,充分考虑到多人一锅的不便和食物混搭的尴尬,使吃火锅更加干净卫生、自在随意,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在用餐环境上,骑龙火锅摒弃以往吃火锅浑浊嘈杂的用餐氛围,装修风格文化气息浓厚又不失时尚感,边听钢琴演奏、古筝弹唱,边品火锅大餐,精心营造的情调、雅致、幽静的文明消费概念,让吃火锅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一种品位。在重庆,骑龙火锅已成为高品质火锅的代名词,而其打造的高品质火锅概念也让重庆火锅有了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抱团发展之“餐投”的资源整合

当餐饮寒冬席卷全国的时候,重庆餐饮企业也不可避免地陷入最大困境。面对行业低谷和生存危机,一直走在行业前列的重庆的餐饮经营者们,此刻充分展现出作为行业佼佼者的智慧和魄力,大胆破冰,敢于创新,采用“抱团发展”的共荣策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率先迎来了重庆餐饮的春天。其中“餐投”项目便是抱团发展的典型案例。餐投即重庆餐饮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以下简称“重庆火投集团”),由陶然居集团董事长严琦牵头包括陶然居、菜香源、瑜彩峰、秦妈火锅、孔亮火锅、齐齐火锅、骑龙火锅、洪九农产品在内的20余家餐饮商会龙头企业共同组建。重庆餐投集团的成功组建,标志着重庆餐饮行业抱团发展的经营策略已经从理论变成现实,并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重庆餐投集团第一个项目是“仙女山天下宴美食街”,利用仙女山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突出品质和特色,举全力打造,突破就文化抓文化的局限,使文化与旅游、旅游与项目、欧式与中式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文化与旅游、地域与风格的关联度、融合度。该项目占地240亩,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计划打造成集风情商业街美食广场、度假酒店、合院客栈、度假洋房及避暑休闲等为一体的首席欧式嘉年华商业风情小镇。通过“仙女山天下宴美食街”项目可以清晰的看到,重庆餐投集团运作方式已经打破了传统餐饮企业的经营模式,众多企业联合在一起的目的不仅仅是共同构建一个美食街综合体,更多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争取到更多的权利,将餐饮行业的经营与地产、旅游等多元化经营模式相结合,从而达到一个资源整合、壮大自身的效果。多元化发展不仅为企业开辟了新的盈利渠道,更降低了单一模式发展的风险。重庆餐投集团的成功运作将为中国餐饮业转型升级起到示范作用,改写商业地产、旅游地产的历史,对地方经济发展亦有较大贡献。这种崭新的模式正在一步步往前迈进,不停的探索。

nlc202309041021

抱团发展之“火投”的资本运作

如果说“餐投”的抱团基础是发挥各自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在强强联合的基础上,寻求更大的权利借以发展,那么“火投”将大家联合在一起的理念除了具有“餐投”相同的目标与使命之外,运用资本市场共同投资、达成共盈、降低个体风险是其存在的重要意义。“火投”即重庆火锅天下宴博物馆投资集团(以下简称“重庆火投集团”),36名股东们,是清一色的渝商美女企业家,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既包括了陶然居、骑龙、秦妈、齐齐、大队长等重庆知名民营餐饮企业,也包括了重庆餐饮业再开全国先河,36位渝商美女企业家抱团做大重庆火锅庆桥头火锅这样的国企,还有来自园林、环保、美容、服装、电子等行业的知名企业,开创了渝企抱团军团中的首支“娘子军”。

说到成立重庆火投集团的缘由,作为重庆餐投集团和火投集团共同发起者的严琦表示,重庆美食享誉全球,被誉为“火锅之都”,然而长期以来火锅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良莠不齐,整体竞争实力不强,抱团做火锅并不仅仅是为了抵御行业困境,更重要的是要将重庆火锅这张最闪亮的城市名片家喻户晓,扩大巴渝火锅文化影响力,让重庆火锅飘香全球。此外,高端餐饮业久久不退的寒冬,却给火锅这类大众化特色美食带来了发展的契机,餐饮市场格局大幅调整之际,也是重庆火锅加速发展、提升产业集中度最佳之时。

目前,重庆火投集团注册资金1亿元,首期项目是重庆两江新区西部影视城民国街冯小刚《1942》拍摄基地项目的第二期,打造以码头火锅文化为特色,集旅游、火锅餐饮及火锅天下宴博物馆为一体的吊脚楼巴渝文化。其中火锅天下宴博物馆是重庆火投集团对外推广重庆火锅的重点项目之一。火锅天下宴博物馆集火锅博物馆、精品重庆火锅店于一身,在这里食客除了可以了解火锅文化历史、品尝美味火锅外,还能欣赏到巴渝才艺表演、美食现场制作,体验休闲茶艺、咖啡文化等,还有重庆农特产品展示区满足大家更多的体验需求。从表面上看,火锅天下宴博物馆是集各家之所长的精品火锅店,可实际上它是36家企业共同投资的餐饮模式。即每家企业都拿出一部分资金投入到火锅天下宴博物馆中去,虽然每家的钱都不多,但集合在一起便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大家利益均摊,公担风险。这种模式在重庆本地发展火锅企业可能并没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一旦火锅天下宴博物馆走到全国各地,甚至去国外发展,其优势就会凸显出来。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集合大家的力量才可以将一项事业做向极致,集合36家企业之力推广重庆火锅,势必将带领重庆火锅走向一个新的领域,进而促进整个重庆火锅业的向前发展。

过去,重庆火锅已走过了四个发展阶段,即从码头、街边小卖到餐桌火锅,再到连锁加盟的现代火锅每一次变革,重庆火锅都产生了一次奔腾,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浸礼与涅槃。如今的集约化“火投”模式,将会是重庆火锅的第五个发展阶段,它将引领重庆火锅及重庆餐饮攀升到怎样的高度,餐饮人们将拭目以待。

资本市场发展研究 篇12

为了考察粤桂两省区上市公司筹资行为方式的特点, 本文以两省上市公司连续3年 (2009~2011年) 的财务数据作为分析基础, 共选取了广西上市公司22家, 广东上市公司62家作为分析样本。对桂粤两省区上市公司筹资方式现状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广东和广西两地区的上市公司筹资方式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 如对两省区上市公司配股、发放股利、增发股票、发行债券、通过短期借债融资的次数以及该项行为发生的公司数所占该省上市公司比例, 和负债规模、资产总额、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进行对比, 来分析两省区上市公司筹资发展情况和特点, 并针对广西资本市场情况提出相应对策。

一、粤桂资本市场发展情况

截至2011年12月31日, 广东省在A股上市的公司共167家, 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为8.35%, 其中在主板上市的公司71家, 在中小板上市的有67家, 创业板29家。广东省上市公司总股本为1040.8亿股, 总市值为8637.53亿元, 占A股总市值的3.95%。2011年实行融资的广东上市公司46家, 其中通过IPO (指企业透过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向投资者发行股票, 以期募集用于企业发展资金的过程) 筹集到的资金为143.43亿元。通过再融资 (包括配股、送股、发行债券等) 筹集到的资金为418.61亿元。

上市公司是广西金融业发展的“短板”之一。上市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企业上市进展与先进省区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28家境内上市公司占全国上市公司总数的1.22%, 在全国排名第23位, 在西部省区市中排名第5。在A股上市的23家广西上市公司资产总额为1520亿元, 占A股市值的0.70%。李荣 (2010) 在研究我国民族自治区资本市场发展时指出, 我国民族地区证券化率 (上市公司市值占GDP比例) 普遍偏低, 说明资本市场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较小, 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009年, 广西、西藏、宁夏、新疆、内蒙古的证券化水平分别为16.60%、84.74%、29.60%、70.70%、9.80%, 而同期全国证券化率为72.36%。

二、桂粤上市公司融资方式比较分析

(一) 筹资方式比较

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的筹资方式获取资金, 而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 以下是对广西22家上市公司和广东62家上市公司2009~2011年股利分配及筹资方式的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广西上市公司送股的平均比例要远高于广东上市公司, 广西的上市公司比广东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通过送股的方式增加资本;第二, 桂粤两地上市公司的转增筹资方式的趋势截然相反。广西上市公司进行转增筹资行为的比例从2008年的27%逐年下降到2011年的14%, 广东上市进行转增筹资行为的比例则有较大涨幅, 从2008的1.61%跨越式增长到2009年的14.5%;第三, 广东上市公司派发现金股利的比例较高, 平均占比达62%, 表明广东上市公司的外源融资能力较广西上市公司强, 企业将利润派发给投资者, 再从企业外部进行融资;第四, 桂粤两地的上市公司利用债券融资的比例逐年上升, 数据表明近年来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通过发行债券融资, 但是通过债券融资的比重还未能从“量变”达到“质变”, 债券融资的总额相对于股权融资还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第五, 桂粤两地的上市公司利用配股融资的比例一直不高, 广西上市公司近三年来没有进行过配股筹资, 广东上市公司只有1%左右在2009年和2010年进行了配股筹资。

(二) 粤桂上市公司负债融资对比

负债融资是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 过于激进的财务政策又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 而过于谨慎的财务政策就失去了负债的税盾作用和财务杠杆作用。因此, 上市企业应该充分把握负债水平, 一方面利用“税盾效应”来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量, 减少融资成本,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本文考察了粤桂两省区样本公司的资产负债率, 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和信用融资占负债总额的比重, 以此分析粤桂两省区上市公司负债融资的特点。以下是粤桂两省区样本公司2009~2011年负债结构表。

通过对比粤桂两省区样本上市公司的负债结构, 可知两省区上市公司的负债结构差别不大。广东上市公司的短期借款比率略低于广西上市公司, 而长期借款比率的差距较短期借款的差距要大, 广东上市公司平均长期借款比率比广西上市公司公司平均长期借款率低将近6个百分点;从信用融资角度来看, 广东上市公司信用融资比率略高于广西上市公司;从整体来看, 两省区样本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基本持平。

从比率值上来看, 粤桂两省区样本上市公司的负债结构基本相同, 但从绝对值上看, 两省区样本上市公司各项负债值差距非常大。以下是两省区样本上市公司2009~2011年资产总额和各项负债的倍数表。

从表3可以看出, 广东上市公司资产2009、2010、2011年平均资产总额分别是广西的25倍、20倍、20倍, 两省区上市公司的规模相差非常悬殊;两省区样本公司的负债筹资结构虽然比较相似, 但是基数相差巨大, 广东上市公司实际通过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所筹集的资金相比于广西上市公司来说大很多。结合两省区样本公司的负债结构表和负债倍数表, 粤桂两省区上市公司的负债融资差距被放大, 差距明显。广东上市公司通过外源融资的方式获得比广西上市公司更多的资金。

(三) 桂粤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特点

1. 广西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特点

第一, 广西上市公司倾向于内源融资。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 广西上市公司采用股票股利的方式发放股利的比例要高于广东样本上市公司;采用盈余公积转增资本的比例也高于广东样本公司;但采用分派现金股利的比例远小于广东样本公司。从这三个比率数据可知广西上市公司的外源融资能力相对较差, 所以更倾向于采用内源融资方式筹集企业所需资金。

第二, 广西上市公司较少采用债券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从表1统计数据可知, 2009年和2010年, 广西上市公司采用债券融资方式筹集资金的公司比例远小于广东样本公司;在2011年, 广西上市公司采用债券融资方式筹集资金的公司比例较前两年有了很大的增长, 高于广东样本公司的比例, 但从公司绝对数和筹资绝对数来看, 广西上市公司采用债券融资方式筹集资金所占的比例仍旧很小。

第三, 广西上市公司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所占比重较大。从表2的统计数据可知, 广西上市公司的平均短期借款比率高于广东样本公司, 平均长期借款比率比广东上市公司高6个百分点, 由此可知广西上市公司较广东上市公司更多地依赖来自金融机构的借款。

2. 广东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特点

第一, 广东样本上市公司倾向于外源融资。从派现的比率可知, 广东样本上市公司较多采用了现金股利的方式发放股利。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广东上市公司有较强的外源融资能力, 可以从资本市场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从而将企业的利润以现金的方式发放给股东, 这一点是广西上市公司无法比拟的。同时, 较少地采用股票股利方式发放股利和较少采用盈余公积转增资本的方式增加资本金的行为也验证了广东上市公司较倾向于外源融资。

第二, 广东样本上市公司较多地采用债券融资方式筹集资金。由于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 从全国范围来看, 上市公司采用债券融资的比例都比较少, 但广东上市公司采用债券融资的比例较其他地区, 如广西地区仍是较高的。

第三, 广东样本公司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占负债总额的比重较小, 信用融资比率相对较高。结合表2的资产负债率和表3的绝对倍数可知, 广东样本上市公司在负债资金中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依赖比较小。在两省区样本公司基本相同的资产负债率中, 广东样本公司的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比率较低, 而信用融资比率较高, 2009年至2011年广东样本公司的信用融资比率逐年上升, 广东样本上市公司的负债资金更多地来自于信用融资。由于信用融资不需要支付利息费用, 这为广东上市公司节省了相当多的财务费用, 相应地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四) 桂粤两省区筹资方式差异分析

上市公司的筹资行为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如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融资环境、企业规模和业绩状况等。粤桂两省区样本上市公司存在不同的融资特点,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粤桂两省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桂粤两地虽然同属华南沿海省份, 且是邻省, 但是两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却存在着巨大差异。根据2011年全国各省市GDP排行表, 广东以GDP总量45636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广西则以9150亿元排全国第18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差异, 使得两地在资本市场建设和发展程度也略有不同, 特别是上市公司数量、规模、质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 进而对上市公司筹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2. 粤桂两省区上市公司规模和质量差距较大

从广东样本上市公司统计出数据可知, 2011年样本上市公司平均资产总额为1274亿元, 与广西上市公司同期相比, 广西上市公司平均资产总额仅为66亿元。广东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总额是广西上市公司平均资产总额的近20倍。粤桂两省区上市公司规模差距甚大。从上市公司质量角度来看, 广东上市公司中不乏各个行业的佼佼者, 赢利能力较好。而广西上市公司中仅有4家上市公司股本在10亿股以上, 大多数企业的股本规模较小, 从企业经营效益来看, 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处于行业中下水平。企业自身的规模和质量影响着其筹资方式。规模大、质量好的企业更容易通过信用融资方式获取资金, 而反之则反之。这正好与前文数据统计得出的广东样本上市公司更多通过信用融资方式获取资金的特点相吻合。

3. 桂粤两地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不同、融资环境不同

上市公司的筹资方式受到所在地区筹资环境的影响。在相对良好的融资环境中, 企业能以较低的资金成本获取所需的生产资金, 融资渠道多, 融资速度快,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广东是我国最早开发的地区, 经济发展速度快, 资本市场相对国内其他地区要成熟, 上市公司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更容易通过外源融资方式获取资金;而广西经济发展较慢, 资本市场不发达, 企业外源融资受到限制, 因此出现广东上市公司倾向外源融资, 广西上市公司倾向内源融资的特点。

三、改善广西上市公司融资现状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粤桂两省区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特点, 及形成两省区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特点的原因,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以改善广西上市公司的融资现状。

(一) 加快广西经济发展

广西地处中国华南沿海, 南临北部湾, 面向东南亚, 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 是联结华南、西南的枢纽, 是全国唯一的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地区。近几年,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贸易的发展, 广西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经济发展能带动企业的快速成长, 企业规模扩大、实力增强, 融资渠道自然相应增加, 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广西经济发展同时也会带动广西资本市场的发展, 能为企业搭建一个更为广阔的融资平台, 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

(二) 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 造成粤桂两省区上市公司筹资方式差异的原因之一是两省区上市公司规模和质量差距较大, 因此提高广西上市公司质量, 扩大上市公司规模是改善广西上市公司融资现状的途径之一。广西上市公司在科技创新能力、核心竞争能力、个性化经营方式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的上市公司还有一定的差距, 广西上市公司应将提高公司质量作为现阶段工作的重点, 结合广西区域和产业优势, 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引入先进的公司管理机制, 改善公司治理;引入制度制约机制, 通过制度管人, 提高广西上市公司质量。同时, 还可以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在融资安排、并购重组审核等方面给予支持, 促进广西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 改善广西的融资环境

第一, 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全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发表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问题的演讲,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是直接融资的载体, 单一的市场不利于直接融资, 只有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才能促进更多的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 能够解决它们的融资问题。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是全国资本市场面临的问题, 对于广西资本市场尤为重要。广西的资本市场相对于其他发达省份已经处于落后状况, 如能趁着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和东盟经济区发展的机遇,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必能改善广西的融资环境, 以改善企业的融资现状。

第二, 大力发展广西银行业。首先, 可以由广西政府牵头设立地方性商业银行, 例如柳州银行、桂林银行和广西北部湾银行等, 通过各种创新理财项目吸收闲散的民间资本, 进而投放给区内企业, 扩大企业的资金来源。其次, 还可以引入外资或是外省民营金融机构, 使金融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 如此国有、外资、民营及区内地方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激烈的竞争会大大提高金融市场的融资效率, 降低融资成本。

第三, 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广西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比较缓慢, 广西本土的证券公司至今仅有国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在2011年8月通过借壳桂林集琦上市, 具有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广西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发展本土证券公司, 扶持已有证券公司、积极培育新证券公司, 以壮大广西资本市场参与主体。同时还可引入省外证券公司, 使其形成竞争格局, 提高广西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

四、结语

通过对比两广上市公司筹资方式研究发现, 广西上市公司规模小, 地域性较强, 在区内发展还算过得去, 但是要走出去, 向外扩展却阻力重重, 很难成为全国性企业, 目前看来, 属于全国性企业的广西上市公司少之又少。而广东省的上市公司已经有很多是全国性企业, 如美的、TCL、万科、中国平安等。规模小是个问题, 广西上市公司的负债筹资也只有同期广东上市公司负债筹资的百分之十。上市公司如何通过低成本筹集到资金, 在于当地资本市场融资的宽松程度。广东和广西作为东西邻省, 在区位上有优势互补的条件, 抓住机遇, 不断学习广东成功经验, 才能实现广西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李长青.股利政策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陆正飞.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与融资行为:回顾、评述与展望——纪念我国会计与改革开放30周年[J].财会通讯, 2008, (10) .

[3]池沼梅.东西部地区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比较研究——以桂粤两省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10) .

上一篇:职业决策能力下一篇:电气仪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