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核心能力

2024-08-07

基础核心能力(共12篇)

基础核心能力 篇1

历年的高考生物考试大纲都明确了学生应具备各种能力, 如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但这些能力之间并不是孤立的, 在这些能力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应该是理解能力了, 只有当学生理解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才有可能对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基本的生物学事实进行科学的描述, 才能从试题的素材中去获取信息, 才能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究一些生物学的问题。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 绝不能离开理解能力去训练和提高其他的能力。那么, 如何在我们的教学中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呢?

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1. 比较法。

在高中生物中, 有很多类同或相近概念, 需要理解他们的内涵和外延, 如激素和酶、滋养层和饲养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染色体组和染色体组型、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等。对这些概念我们可以通过比较, 必要的时候加上一些图表等更直观的辅助手段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 分解法。

生物学的很多概念, 其概念属性有很多要素构成, 需要我们对概念进行分解, 如等位基因的概念, 在目前浙科版的教材中的阐述学生是比较难理解的, 如果将等位基因概念分解为: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控制相对性状+一对基因, 教师对其中的每一要素加以适当的解释, 让学生充分理解各要素, 然后进行综合, 这样会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简单而深入。再如细胞周期的概念, 学生往往很难把握怎样的细胞才有周期, 细胞周期到底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但如果将此概念分解成: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次结束到下次结束, 只要能抓住这两个要素, 教师再对每一要素进行适当的举例说明, 学生就不难掌握。

3. 图示法。

运用语言描述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教材和我们教师通常的做法, 但我们也不难发现, 语言描述的这些东西往往使学生听得一知半解, 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更直观和直接的方式来对以上内容进行呈现, 图示法就是很好的一种方式。如种群的增长方式可以用坐标图的形式来表现。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可以建立一个细胞模型, 将各种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以及和外界的气体交换情况用模式图表示出来, 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气体的变化规律。如果我们能在高考的复习中针对变化规律相近的曲线做一个专题复习, 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将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4. 应用法。

生物学中很多概念和原理需要在应用中才能更好的理解, 如顶端优势, 其教材概念阐述并不难懂, 但如果能结合园艺知识让学生联系实际, 就能使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学生的理解也将更全面而透彻。比如体温调节中, 关于寒冷环境中散热多少的问题, 学生很难理解, 因为寒冷环境中血管收缩, 散热减少, 但实际情况是散热增加, 这就需要运用生活实例和体验来帮助学生理解事实。

二、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理解

1. 构建学科整体知识体系。

在平时教学特别是高考总复习阶段, 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原理, 构建一定的知识体系, 通过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 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生物学科知识的脉络, 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提高。如果能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足够熟悉, 学生就能很快根据试题的情景提取出相关信息, 找到解题的知识和原理依据。

2. 构建典型相关性知识的网络体系。

高中生物学科中的很多概念其实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如和染色体和联系的概念不会少于15个, 但这些概念的学习时间并不一定集中, 在教材中的分布也不一定集中, 学生很难把他们进行整体联系, 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把这些典型的相关性概念进行联系, 以整体性、综合性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这样, 当学生面对高度综合、思维跨度大的高考试题时才能沉着应对。

有些概念虽然集中学习, 在教材中的分布也非常集中, 但很多概念的集中出现却给学生造成了认识障碍, 如在免疫应答一节的学习中, 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多、新、难, 可以尝试建立这些概念之间的合理联系, 构建成知识网络, 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 可以了解当前所学的某一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及与其他知识的关系, 促进对概念的巩固和深化。同时, 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网络和体系的主动构建, 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课堂探究形式, 在更好的理解知识上内在联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深入分析典型图解, 提高学生对图示的理解能力

分析最近几年各地的高考试题, 差不多都有40%以上的题目需要分析图解, 但我们也发现这些图解往往是对教材中所涉及图解进行适当的修饰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展现, 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中一些典型的图解进行深入分析, 比如教材中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曲线、有关光合作用的曲线等在近几年全国卷或地方卷中的出现频度非常高, 教师就需要对以上内容所涉及的曲线进行透彻分析,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并且还要通过归纳总结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分析一般图解的方法, 让他们具有一定的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各中能力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大任务, 不论大纲、考纲对能力要求的描述有多大变化, 但理解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地位是不会变化的。只有我们教师能从观念上认识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然后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手段实施能力化教学, 才能真正夯实学生的理解能力基础, 从而促进其他能力的综合提高。

基础核心能力 篇2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文秘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的内容,具体内容:秘书人员的专业能力,主要是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社交能力。有些特殊的秘书还需要掌握另外的技能。下面是我为您精心整理的。篇一文秘基础:公文写作...秘书人员的专业能力,主要是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社交能力。有些特殊的秘书还需要掌握另外的技能。下面是我为您精心整理的。

篇一

文秘基础:公文写作

文秘是随着科学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急剧膨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而同时产生的一门新兴现代科学管理专业。作为一种全球性职业,文秘工作也显得越来越趋于现代化、科学化与专业化。它在辅助各级领导进行综合管理、树立企业形象、沟通内外关系、处理信息的交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出国留学网我为您提供文秘专业就业前景。

一、指出下面文书中哪些属于行政公文,事务文书与商务文书。

1、行政公文

是在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主要工具,(通常被称为通用公文,在经济、司法、企业、商务、科技等各行各业的日常工作中常用)

共有 13 种行政公文:

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记要。(决议属党委机关专用)

共有事务文书如下:

传真稿、备忘录、请柬、邀请信、贺信、感谢信、启事、简报、会议记要、计划、总结、述取报告、讲话稿、(这是机关、单位、团体和个人为处理日常事务所用公文)。

共有商务文书如下:

这是机关、单位、团体为处理商务业务所使用的文书,意白书、订货单、商品说明书、市场调查报告、招标书、投标书、合同、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根据下面内容,拟人写一份公文,要求具有眉首、主体、版记。公文正文可略写。

2006 年 6 月 30 日,海天电器集团就做好安全保卫工作事宜,给各公司下发了通知。发文字号是海天电[2006]79 号。(注:我们要写的公文是一份通用公文也属于行政公文。

文种是通知。

通用公文的格式要素为(1)眉首、(2)主体、(3)版记三个部分。红色反线以上的个要素统称为眉首;红色反线(不含)以下至主题词(不含)之间各要素统称为主体;主题词以下的各要素统称为版记。

1、眉首的各要素:(1)公文份数序号 (2)秘密等级(3)保密期限(4)紧急程度

(5)发文机关标识(6)发文字号(7)签发人(8)线色反线

2、主体的各要素:(1)公文标题 (2)主送机关(3)正文(4)附件

(5)成文日期(6)印章和附注等

3、版记的各要素:(1)主题词 (2)抄送机关(3)印发机关(4)印发日期

(5)版记中的反线等

因此该公文的格式应为:

0000001 机密*一年

海天电器集团文件

海电[2006]79 号

———————————————————————————————————————

关于海天集团就做好安全保工作的通知

各分公司:

为了...........特此通知。

海天电器集团

2006 年 6 月 30 日

主题词:安全 保卫 通知

———————————————————————————————————————

抄送:集团各科室

———————————————————————————————————————

海天电器集团办公室 2006 年 6 月 30 日印发

三、以拟写工作总结为例,说说材料工作的 4 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材料的占有。在工作总结中主要是要收集做过什么成绩,有什么样的收获,有什么经验和体会或教训,今后有什么打算和努力的方向等。

第二个环节——材料的鉴别。在工作总结中主要是要导找哪些是有价值的信息材料,可以放在工作总结之中,给人以学习,仿效或教训等。

第三个环节——材料的选用。(1)围绕主题选择材料,能够有力地说明,突出主题的材料“放行”和主题无关的材料再生动也得忍痛割爱;(2)选择典型材料:即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能深刻得揭示事物本质的材料:(3)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即确有其事不是胡编的,准确可靠没有任何的夸张;(4)选择生动新颖的材料。即发现,挖掘不准人知的材料以及生动有趣的材料。

第四个环节——材料的使用。注意两点:(1)恰当安排材料的先后顺序。以工作总结为例,首先要有前言主要介绍基本情况、背景、交待什么时间内、什么情况下、做了些什么工作、有何成绩。第二主体,属于总结的重点部分。如属于汇报性总结,则主要写回顾与思考;如属于经验性总结,则主要写做法与体会。第三结尾。以简洁笔融概括全文,并展观打算等。总之总结写法要宜于别人的思维习惯所接受。(2)确定材料的详略程度:A根据主题的需要确定材料的详略。对表现主题的骨干材料宜详,中心材料

宜详、典型材料要详,其他的宜略。B 根据文体的特点确定材料的详略。不同的文章体栽特点不同。公文的饿特点是直言“说”明,故说明部分详写,议论、叙述略写;说理部分详写,引述略写;叙事详写,议论,说明略写。

四、指出下面词语各属于应用文书的哪类专用语言。

A 根据`````特通告如;B、收悉;C、转发;D、特此专复;E、关于;F、本部门;G、为了;H、会议认为;I、会议指出;J、不同意;K、原则同意;L、请予复函;M、请审阅;N、贯彻执行;O、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应用文书具有独特的专用语言,常见的有以下 8 类:

1、开头用于,如以上中的“为了”、“关于”。

2、承启用语,如“根据`````特通告”“现见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3、引述用语,如“收悉”。

4、批转用语,如“转发”。

5、称谓用语,如“本部门”。

6、经办用语,如“会议认为”“会议指出”“贯彻执行”。

7、表态用语,如“不同意”“原则同意”。

8、结尾用语,如“请予复函”“请审阅”。

五、为什么应用文书较多运用叙述,议论和说明方式,而很少使用描写,对话和抒情方式?

应用文书以实用为目的,故很少使用描写、对话、抒情,而较多运用叙述、议论、说明等方式,以陈述情况,阐述观点或说明问题。

(叙述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每一段完整的议论都由三要素构成。分为立论与反论,说明的方法有 3 种:一是定义和表述,二是分类和比较,三是数字和图表。)

篇二

文秘基础:沟通能力

一、文秘工作为什么要重视沟通技能?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产生活力的源泉,也是人群行程凝聚力的基础。沟通的效果和沟通对象的理解以及参与沟通的态度,程度紧密相联。所以学会与人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秘书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技巧之一。

二、沟通的基本要素和过程

1、有效沟通的基本要素:首先要有效沟通的前提,比如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然后是把握沟通的关键,比如有效倾听、构建良好的倾听环境、克服倾听的障碍、实现有效倾听的准备、提问要分清类别和适用的问题形式、自信地提出要求、学会礼貌拒绝等等。

2、有效沟通有哪些原则原则:

A、“7C”原则(1)可信赖性(彼此信赖)

(2)保证沟通计划与沟通环境的一致性

(3)内容(准备好进行沟通的信息内容)

(4)明确性(简单明了的语言)

(5)连贯性(不要忽视补充新的信息内容,对客户进行必要的跟进,联系)

(6)渠道(尽量选择已经有的,客户习惯用,熟练使用的信息沟通渠道)

(7)准确判断接受能力(对方的接受能力了解后有针对性地表达信息)

B、用心去听,不要在乎对方的表达方式(这是避免冲突的重要条件)

C、积极去想,分析出弦外之音(限于一些复杂的因素影响,有些沟通目

标不会被直接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去理会)

3、有效沟通的目标:(1)说明事物(2)表达情感(3)建立联系(4)和谐工作环境

4、有效沟通的过程:(1)做好沟通前的准备(明确自己的目标,对方的背景)(2)确认对方的需求(3)正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4)关注对方的反应(5)实施有效的提问(6)积极、认真地倾听(7)及时确认,应对(反馈)(8)适时进行总结。以上 1 和 4 是本题的答案其它为了解或补充可以可以不答。

5、需要沟通的工作关系:(1)与客户沟通)(2)与同事沟通(3)与上司沟通

三、说明秘书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1、及时明确沟通对象(用以下两个方法来帮助自己:一是熟悉制作和使用必要的沟通记录工具;二是恰当询问回使已有的信息更具有针对性)

2、了解沟通对象的行为习惯和工作风格

3、正确选择沟通渠道(面谈、书面、会议、演讲、电子媒介等)

技巧:面对面谈话的技巧——礼貌,尽快记住对方的基本情况语言精简明白、互动、投机和谐。

书面沟通技巧——充分利用协作技巧来丰富自己的书面内容。

会议沟通技巧——友善、资料完善、尊重与会代表并感谢光临。

演讲沟通技巧——注意话题,调整好的心情,短少精干,注意语言魅力和艺术,注意开场和结尾。

电子媒介沟通技巧——了解最新电子媒介的优势,使用各种载体时注意文字的应用不能让私人私公司的秘密在网上传播。

篇三

文秘基础:写作能力

文秘的专业知识就是写文,办会,办事。写文就是要撰写文章,各类文种的写作,比如说:请示,批复,报告,通知,通告,意见,合同等等。办会就是要完善组织各类会议。办事就是有一定办公室能力。

一个称职的秘书,必须具有运算、规划、策划和执行能力。文字的表达是最重要的,也是文秘工作的基础和重中之重。可以这么说,绝佳的文字表达能力,是文秘“看家”的本领。

如何提高文秘的写作能力呢?具体说来,以下几点很关键:

首先,要端正态度,培养兴趣,主动地学好文秘写作。

不管干什么事情,必须有正确的态度和浓厚的兴趣,这样才有动力,才乐于去干,并想方设法去把工作干好。学习文秘写作也是如此。写作,是一种复杂、精细的精神生产,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艰苦的创造性脑力劳动,决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情。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指出:“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中,有五件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记住,而其中的一件就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具备最基本的读写技能。这里所说的读写技能,首先就是足以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所需的写作能力,也就是应用写作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习文秘写作的浓厚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写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浓厚的兴趣,热爱写作,热爱到“忘我”、“痴迷”的程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我”,乐此不疲,如饥似渴地去钻研,废寝忘食地去琢磨,持之以恒,这样就一定会学得好,学得入门,就会不断地取得进步。

其次,学习文秘写作基础知识,借鉴优秀作品。

写作有没有规律可循、方法可求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古人说:“写作无秘雇作文有要道”,“定体则无,大体须有”,这种认识是符合辩证法的。我们所学的文秘写作教材,就是前人文秘写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就是揭示文秘写作的一般规律、引导人们掌握文秘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理论。

要提高文秘写作能力,还应有意识地选读一些范文,以作借鉴。鲁迅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我们也应认识到:读书是读他人之书,作文是作自己之文;借鉴只是从中汲取营养,经消化后成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生搬硬套,模仿抄袭,”依葫芦画瓢“。

最后,要勇于实践,坚持多练习、多修改。

写作是一种技能,技能的提高要靠实践。实践出真知。立足于多写多练,这是提高写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如果只读不写或少写,那就会眼高手低,所学到的确良知识,将无用武之地,写作水平也就止步不前。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只有勤学若练,坚持不懈,才会熟能生巧,运笔自如,真正学到本领。

作为文秘人员,多写多练固然重要,但每次拟稿时,还要进行仔细的修改。多修改自己的文章也是提高文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多改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规律,也是写文章责任心强的一种表现。文章频改,工夫自出。事实上,多一次认真修改,就多一份

写作的体验,就多一项具体的收获。作为称职的秘书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养成修改文章的良好的良好习惯,虚心听取领导和同志们的意见,克服怕人挑”刺"的思想,对每一篇文章反复推敲,精思细改,这样写作能力才能迅速地提高。

立足基础 着眼能力 篇3

12.“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 )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这是新课改以来江苏高考历史卷中对重点问题、主干知识——“罗马法”的第三次考查了,前两次分别是:

(2008·江苏历史·13)从《十二铜表法》开始,古罗马制定了严格的债务法规,并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这表明罗马统治者 ( )

①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②重视维护平民利益 ③被迫改善奴隶处境 ④力图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0·江苏历史·14)“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 )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五年三题,2008年从罗马统治者制定法律的目的方面进行的考查,2010年从引用法律原文揭示法律原则的角度进行的考查,今年则引用《罗马史纲要》中关于“《十二铜表法》的制定”的一段评价,考查考生对《十二铜表法》地位的理解。可以说,五年中,相同的考点,不同的精彩。

从2008年到2012年,对“罗马法”知识点的考查给我们今后学习有哪些启示呢?

一、立足基础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科《考试说明(选修科目)》建立教材相关知识的严密体系。如果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从“共和国”到“帝国”两个时期、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两个阶段,“成文法”又经历了“《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几个阶段,再理解了每个阶段相应法律形成的背景、目的、内容特点及评价,在解答2008年与2012年的两道“罗马法”题时就显得游刃有余了。

二、着眼能力

首先是着力培养“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本层次能力。“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提出的学生基本能力培养目标,也是历史科《考试说明(选修科目)》四个考核目标与要求中的第一个目标与要求。新课改背景下,江苏卷所有高考题都是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来考查大家的,因此,把“培养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渗透在学习中是必须的。实践中如何操作呢?下面以“罗马法”为例,谈三点思考:

1.选材构建(这项工作通常由老师来完成,稍作介绍旨在让大家更清晰了解历史题目构建中的玄机)。史料浩如烟海,选择的原则是什么?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科《考试说明(选修科目)》,紧扣教材,服务于教学是选材的基本原则。命题老师一般从一些史学方面的经典名著里节选能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如可以到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杨共乐的《罗马史纲要》等史学著作里去选择所需的材料,找准材料后进行合理构建以追求效果的最优化。

2.有效引用。高三复习时更通常的做法是对成题的引用,鉴于高考题的正规与科学,对各地高考题的引用是首选。今年高考中考查“罗马法”知识点的除江苏历史卷外,新课标全国文综卷与安徽文综卷中的两道题也出得甚为精辟,值得引用。

(2012·安徽文综·19)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 )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卷·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 )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构建新题或引用原题使我们有了锻炼的机会。题目的功效能否发挥最佳还在于析题水平。

3.科学析题。新课改以来,高考试卷文综单科题量不大,具体到某个知识点的题量更是有限,因此,用好每道高考题显得十分重要。充分用好高考题的第一要素是在完成练习后应进行科学析题,析题时应点明考查的知识及要求。下面以今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第34题为例试作说明。

其次是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更高层次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提出的学生能力培养的更高层次目标,历史科《考试说明(选修科目)》把它阐释为“‘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目标与要求。这种能力在实践中又该如何培养呢?下面还以“罗马法”为例谈两点感悟:

1.辨析理解。所谓辨析理解,即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件,分析历史结论。如我们通过练习2009年高考辽宁文综卷“罗马法”题来具体阐明。

29.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 )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辨析材料提供的“罗马法”四段原文,即不告不究;非判无罪;判前自辨;重视证据。综合理解,我们能得到“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是唯一正确的结论。经过这样的训练再来解答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14题时,答案一目了然。

2.对比完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考试题材料所提供的许多信息是教材没有涉及的,通过一定的练习可使我们克服畏惧心理,完善知识结构。如通过练习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14题,可以使我们根据材料解读到罗马法有“重视法律程序”的特点(这是教材没有涉及的内容),那么,我们在解答今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第34题时,就不会对罗马法具有形式主义特征(这也是教材没有涉及的内容)感到奇怪了。

强化基础提升能力 篇4

强化组织保障夯实队伍基础

大连市安全监管局从2004年成立之初就列入政府工作部门。大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每年多次以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和全体会议的形式, 专题研究解决安全生产领域的重大问题, 推动全市各级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市安全监管局陆续配齐了人员, 扩充机构编制, 成立安全监察支队, 将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管专业人员从卫生部门整建制划转到安全监管部门, 组建了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机构, 成立了市级应急管理机构, 组建了市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经过5年来的发展建设, 目前, 大连市安全监管局组建了内设机构12个、人员编制68人的安全监管队伍;组建了20余人的职业健康监管队伍;组建了由15名市局专业应急管理人员和大量的企事业单位专兼职人员, 社区自救互救组织和志愿者构成的10支、总人数达800余人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组建了由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专业人员、总数达80人的安全生产专家队伍。通过积极推进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业健康、应急救援、安全生产专家4支队伍建设, 形成了支撑大连安全生产工作创新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

同时, 大连市安全监管局充分利用市安委会及其办公室的议事协调平台, 通过与有关区市县主要领导约谈、开展队伍建设专项督查和下发指导意见, 大力推动基层队伍建设和发展。

目前, 全市15个区市县安全监管局相继以政府工作部门, 或直属部门的形式独立设置, 组建了安全生产监察大队, 配备了从事职业健康和应急管理人员。以沙河口区为代表的区市县还通过整合社会资源, 组建安全督导队, 把安全监管的触角延伸到了社区。全市区市县安全监管监察人员编制达到了176人, 乡镇 (街道) 安全监管人员467人, 市县两级执法监察人员编制107个。目前, 大连市安全生产“三级监管体系”已经形成, 为全市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强化资金保障推进基础建设

从2005年起, 大连市开始设立每年1亿元的安全生产专项资金, 5年来市县两级财政累计投入安全专项资金5.1亿元。一方面通过直接投入或补贴性投入, 对42个公共安全项目进行治理, 支持一大批企事业单位开展安全设施技术改造, 150个申请专项资金补贴的企业实际用于安全改造的投入达50多亿元, 政府安全专项资金的放大效应日益显现。另一方面, 累计投入6 300余万元, 购置了一批安全生产基础装备, 为全市三级安全监管机构配置了近80台执法车辆, 大大方便了安全生产监督执法工作。2007和2008年两年时间, 大连市安全监管局从专项资金中投入170万元, 专门购置了职业健康监督检测设备、调查取证工具和监督执法车辆等。这些装备, 大大提升了大连市职业健康监督检测、技术服务和应急救援能力。2009年3月, 全国职业健康工作会议在大连召开, 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领导、职业健康司领导的鼓励、支持下, 大连市又开展了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试点, 使大连在队伍建设先行一步的基础上, 职业健康监管能力又有了大幅度提升。2008年, 大连市安全监管局争取到市政府1 000余万元的投资, 完成了建筑面积8 282m2的办公大楼改造, 市级安全监管部门的办公条件大大改善, 投入了2 000余万元建设应急管理中心和网络信息平台, 购置了应急指挥车, 提高了应急装备水平。2009年8月,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工作座谈会在大连召开, 总结推广大连市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经验。

强化制度保障打造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监管监察制度。2007年出台了《大连市安全生产监察规定》, 首次明确了安监部门代表政府行使安全生产监察职能, 对政府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察行为做了规范, 首次明确了安全生产委托执法, 解决了委托乡镇街道和职业卫生监督机构开展执法监察活动的法律依据问题, 还制定下发了安全生产委托行政执法的具体实施办法, 对推进安全生产法制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是建立完善了“三同时”制度。2007年出台了《大连市生产经营性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管理规定》, 把依法履行建设项目“三同时”, 从少数高危行业扩展到所有行业领域, 建立了安全监管部门与发展改革、经济管理、外经贸等部门协调联动机制, 确保“三同时”落实到位, 使大连市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管理从更高层次上, 步入了规范化、系统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是建立了安全综合决策机制。建立了大型活动安全评估和安全防控制度, 有力地保障了60周年大庆、夏季达沃斯会议、国际服装节和烟花爆竹迎春会等大型活动的安全有序进行。经过积极争取, 市政府打破惯例, 把安全监管部门正式列入全市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 在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中发挥重要的安全保障作用。2006年依法关闭了主城区周边的30余家非煤矿山企业, 2007年全市23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全部退出生产领域, 2008年以后, 大连市集中规划建设了2个大型化工生产园区、1个大型危化物流园区, 一大批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重、安全保障能力低的中小型危化企业, 将陆续通过搬迁改造向化工园区集聚发展。

提升业务素质促进队伍发展

针对安监人员年龄偏高、专业人员比例较低的状况, 大连市安全监管局采取公开招聘、企业调入和基层挂职锻炼等3项举措, 广纳良才、优化结构。通过大连市海外学子创业周平台, 大连市安全监管局录用了2名国外留学归来的硕士研究生;积极争取市政府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的支持, 从大型化工生产企业、民爆企业、化工科研单位调入6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人才;先后安排2名领导班子成员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 4名处级干部到大型国有企业挂职锻炼, 到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学习管理知识, 开阔视野, 提升领导安全发展的能力, 选派多名优秀青年干部, 到街道、乡镇锻炼, 丰富阅历, 增加基层工作经验。

针对机构成立时间短,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特点, 大连市安全监管局以学习型机关建设为载体, 结合岗位需要,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 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监管业务知识和执法程序等专题业务知识的培训。大连市安全监管局开展公共管理培训, 有37人获得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课程 (MPA) 培训结业证书;加强干部培养, 5年来累计50人次参加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的各类培训;开展国际交流培训, 先后派出14人到新加坡进行为期2周的对口专业培训;突出抓好执法培训, 近3年来采取专业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 培训了500多名县、乡执法监察人员, 通过实地检查、以案说法, 以及互查、会诊、探讨问题等多种形式, 指导基层开展执法监察工作。

综合基础知识写作能力 篇5

事业单位考试涉及的学科有很多,其中,公文也是必考部分之一,而且是比较重要的考察部分。在公文写作知识点中,公文主要文种及写作方法是其中的高频考点也是重要考点。大家在学习这一个板块的时候,要注意各个文种的适用范围,主要是识记和掌握各个文种的特点或者固定搭配,在这里,华广大考生分析一些考点,帮助大家掌握考试考点及学习方法,助大家一举成公。

1.决议

决议适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

考点提示:

会议讨论通过;全国人大或全党等的大型会。

2.决定

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考点提示:

(1)用于对重大事项和行动作出的安排。

(2)用于机构设置、人事安排、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等重要事项的宣告。

(3)用于表彰某项工作中有关的单位和人员,或处分犯错误的人员。

3.命令(令)

命令(令)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考点提示:

(1)命令的发布权限有严格的规定,根据我国宪法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只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其委员长、国务院、国务院总理、国务院各部委、国务院各部部长、国务院各委员会主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才可以在法定权限内发布命令。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无权发布命令。

(2)命令具有很大的强制性,其强制性远远高于其他下行文。命令一经发出,受令方必须无条件执行。

4.公报

公报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重大事项。

考点提示:

公报通常具备固定搭配,常见为新闻公报、联合公报、会议公报、统计公报四类。其中统计公报常见的是国家和政府统计机关发布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情况(人口普查结果)的综合性公报。

5.公告

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考点提示:

(1)宣布重要事项的公告。凡是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人事、外交等方面需要告知全民的重要事项,都属于此类公告。

(2)宣布法定事项的`公告。凡是按照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必须予以公布的重大事项都属于此类公告。例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公布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及主席等选举结果的公告,以及《公务员法》规定的国家录用公务员必须发布的招考公告。

(3)专业性公告。这类公告是属于专业性的或向特定对象发布的,如经济上的招标公告,按专利法规定公布申请专利的公告;也有按国家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递交诉讼文书无法送本人或代收人时,可以发布公告间接送达,是向特定对象发布的,这些都不属于党政机关公文。

6.通告

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考点提示:

公告涉及的内容具备专业性,通告的内容多涉及公安、交通、邮电、税务、市政建设、工商管理等方面的公务活动,带有专门性质,行文中常使用一些行业术语。

7.意见

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考点提示:

意见可以用于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意见具备灵活性和多向性。

8.通知

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

考点提示:

(1)广泛性,公文被称作公文之王。

(2)时效性,公文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3)按照内容和用途,可分为发布性通知、指示性通知、知照性通知和转发性通知。其中转发性通知适用于转发上级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或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

9.通报

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

考点提示:

(1)通报既有奖也有惩,包括表彰性通报和批评性通报。

(2)通报主要在于传达重要精神,达到教育的目的。

10.报告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考点提示:

(1)报告具备陈述性,一般采用叙述、说明的表达方式。

(2)报告具备单向性,结语避免使用“以上报告妥否,请批示”之类的结尾语言。

11.请示

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考点提示:

(1)“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不得在报告等非请示性公文中夹带请示事项。”

(2)以请求语作结,语气中肯地再次提出请求,常用“特此请示,请批复”、“妥否,请批示”等惯用语。

(3)请示一般不得越级行文,应当逐级请示,如遇非常特殊的情况,确需越级行文时,应将请示同时抄送给越过的上级机关。

12.批复

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

考点提示:

(1)批复具备针对性、指导性和被动性的特点。

(2)批复对象作为正文的开头语,必须在正文开头引述来文的标题和文号。其表达形式是:“你单位《关于×××请示》(发文字号)收悉”。

13.议案

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考点提示:

(1)主体特定,政府向人大或人大常委会行文。

(2)强调同级。

14.函

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考点提示:

(1)强调机关之间的同级性或不相隶属性。

(2)函包括商洽函、询问答复函和求批审批函。

15.纪要

翻译能力基础研究 篇6

关键词:翻译能力;性质;要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283-04

翻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搞清楚翻译能力的概念和基本要素,并展开以此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虽然围绕翻译能力展开了种种讨论和分析,但对于翻译能力的本质,翻译能力的构成要素,乃至于翻译能力的发展都还众说纷纭,远未能达成共识。翻译能力是翻译学科中一个基本问题,是构建翻译学体系的基础之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能极大地推动翻译学科的发展,同时这个问题又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能极大地提高翻译的质量,并为开展翻译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当然,翻译能力的研究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可能一举解决。本文以师范专业的本科学生为例,讨论翻译能力的构成,并试图以此为基础探讨如何提高英语本科学生的翻译能力。

一、翻译能力的定义和本质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1]。翻译能力,以此推理,则是“指能胜任翻译任务的主观条件。”主观条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当前,国内外对翻译能力的研究其实也主要集中在对这个主观条件的研究上。

就翻译能力的本质而言,Hymes提出“交际能力”的观点,认为应该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定义其能力。在翻译研究中,最初是以Catford为代表的纯语言学研究方向,而后逐步发展到重视对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因为翻译和特定的社会语境密切相关,翻译事实上是一种交际活动,译者本质上是“交流者”(Hatmi&Mason;,1997)[2],而翻译能力本质上是一种交际能力(PACTE,2000: 101)[3]。社会生活中的翻译活动来源于信息传递的需求,译者不能拘泥于语言结构本身,而要充分考虑交际活动的各项要素:如交际意图、对象、情境等,使译文不仅符合语言规则,而且符合交际要求,从而达到交流目的(Bell,1991:42)[4]。或者可以说,翻译能力从本质来说,是一种沟通能力。口译是帮助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一种即时的沟通;而笔译则是一种延时的沟通,源语言作者的思想,内容在一段时间之后通过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达到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沟通。

二、翻译能力的构成

作为沟通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翻译能力究竟包括那些主观条件呢?就翻译能力的发展,语言学界和翻译界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首先,在20个世纪中期Harris(1977)[5]、Harris& Sherwood(1978)[6]基于对双语儿童的研究,提出“自然翻译”的观点,提出翻译能力是双语能力发展的衍生物,认为随着双语能力的发展,翻译能力自然就会发展。随着对翻译活动本质了解的进一步加深,Harris等人的观点已经遭到了学界摈弃,同时也不被翻译行业所认可。第二,Krings(1986)[7]尝试利用实证手段来证明翻译能力与双语能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对翻译能力完全不同于双语能力的观点的批评主要有两点。第一,两者的区分并不具有心理现实性。第二,将两者完全区分开来的做法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Lesznyák 2007:188)[8]。第三种观点则认为翻译能力由双语能力及其他能力组成。Toury(1986)[9]认为翻译能力和双语能力并不同步发展。双语者要成为一名译者,不仅需要先天的语言能力,还需要其他能力。虽然双语者确实存在一种内在的翻译潜能,但这种潜能能否实现,能否在翻译行为中体现出来,则是另一回事。

有关翻译能力的构成,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Bell(1991:40)[4]认为翻译能力包括:目的语语言知识、语篇类型知识、源语语言知识、主题知识、对比知识以及涵盖语法、社会语言学等方面的解码、编码技能(总称为“交际能力”)。 Neubert(2000:6)[10]主张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篇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转换能力,并认为转换能力建立在前几项能力的基础上,同时将它们统一协调起来,使译者能够完成翻译行为。大家的共识是翻译能力是一种复合能力,由比较多的分能力构成。国外观点中影响较大的是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PACTE小组。PACTE早期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式包括语言能力、语言外能力、工具操作能力、心理生理能力、转换能力和策略能力六项(PACTE,2000:101)[3]。在这一模式中,转换能力具有中心地位。后期进行了修订,修改后的翻译能力模式包括五项次能力: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文化、百科、主题知识等)、翻译知识能力(对翻译原则的了解以及对翻译行业的熟悉程度)、工具能力(查询词典、语料库、寻求专家意见等能力)、策略能力,这五项能力通过心理—生理机制起作用(2003:60)[11]。

同时,国内学者对翻译能力的构建和发展也展开了积极的讨论。文军在2005[12]年提出,翻译的能力要素主要分为四个分力:语言/文本能力/IT运用能力,策略/技巧能力,自我评估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刘宓庆(2003)[13]总结翻译能力主要包括5个方面或维度: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文化辨析和表现能力;审美判断和表现能力;双向转换和表达能力;逻辑分析和校正能力;李瑞林在《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14]一文中提出了译者素养的概念,认为译者素养是译者素质和译者能力综合发展的结果。刘和平(2011)[15]在《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一文中指出翻译能力有四大组成部分: 双语能力,分析综合抉择能力,语篇处理能力和职业能力。

总而言之,由于翻译活动的本身的复杂性,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翻译能力的具体构成认识还不统一,没有一个广泛认可且验证有效的翻译能力构成要素的模式。因此对翻译能力,尤其是基于汉语和其他语言互译的基础之上的探讨,尚有广阔的研究空间。综合不同学者意见,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经验,笔者提出翻译能力是完成翻译所需的主观条件,包括相关的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这三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逐步发展完善,形成主体的综合翻译能力。在这个体系中,知识是基础,包括双语知识,文化百科知识和主题知识;技能则包括由双语知识发展而来的双语能力,翻译策略和技巧的运用,工具使用能力等,是相关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心理素质则是要顺利完成翻译任务的保证。对本科学生而言,核心是掌握知识,在提高双语能力的基础上,在今后的工作和实践中逐步提高技能和心理素质。

(一)双语能力

双语能力是翻译能力的基础,是译者在习得两种语言的知识:从语音到词汇,从句法到篇章的基础上慢慢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翻译者,首先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要能灵活的运用两种语言。从层次上说,这个能力主要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首先要能准确理解两种语言从单字到篇章的意思,能理解字里行间的隐喻,能理解篇章的风格;第二就表达而言,能用两种语言把自己理解的意思风格表达出来。这显然是一个理想的要求,仅有极少数在语言方面有天赋而又经过长期刻苦训练的人才能达到,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真正的翻译大家少之又少的原因,但这确实是所有译者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具体到本科学生,在语言方面究竟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呢?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16],本科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词汇量要到达10 000~12 000,在阅读、口语、写作乃至文化素养方面也有具体目标。翻译方面的规定是:“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纸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能担任一般外事活动的口译。”这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但也是一个通过艰苦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

本科学生的翻译课程一般在三年级开设。通过第一堂课的翻译练习,我们发现学生其实已经具备初步的翻译能力,能够将我们选择的中等难度的语言材料在不借助任何外部工具的帮助下翻译成汉语。这说明双语能力和翻译能力之间的确有密切的关系。但同时,学生的译文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理解不准确,表达不地道,速度较慢,语句不够连贯等等。总结语言方面的问题,经过基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英语的掌握有所提高,但是精细度仍然不足。翻译要求对原文准确的理解,具体到每一个字的意思,字里行间的寓意,句子的结构乃至行文的风格。这的确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我们不奢望学生能一下子完成这个任务。而是希望通过翻译学习,帮助学生逐渐学会自觉地分析原文,利用各种工具准确地理解原文。这个过程对语言综合能力要求很高,首先是语法,尤其是面临长难句翻译的时候,要求学生能清楚地分析句子的结构,从而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其次要落实到每一个字的理解,能根据上下文分析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事实上,很少有本科学生在毕业以后,就能完全胜任翻译工作,他们仍然需要实践和学习,才能慢慢完成翻译任务。本科翻译教学的主要目的还是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英译汉的过程中,理解是一个问题,表达也是一个问题。很多学生常常会遇到的一个现象,就是在完全理解了原文之后,还是很难用流畅的汉语表达出来。不少学生想当然地认为汉语是他们的母语,表达绝对没问题。但到了实际应用时才发现,自己的汉语词汇很贫乏,运用很僵化,表达很单调,经常是照搬词典的解释,或者原文的句式,很难做到灵活运用地道的汉语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不少学生感叹说:原本以为自己的英语不够好,翻译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汉语也不好。仔细分析,这其中固然有学生本身的原因,但大量的学生前仆后继地出现同样的问题,也从侧面反映出教育设置的缺陷。荒谬的是:大学生,无论什么专业,大一大二都必须学习英语,大部分专业包括英语专业,却不用学习汉语,难道学生的汉语已经足够好了?肯定不是,那难道是因为英语比汉语更重要吗?

反过来,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于表达。由于汉语是母语,学生理解基本没有问题,但表达的问题就很大。根据学生的平时作业和考试乃至专八翻译来看,很少有人能做到完全没有语法错误。而这只是翻译的第一步,优秀的译文还应该考虑到文章的风格,措词的准确,句式的变换等等。这对语言的要求达到了一个苛刻的地步,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汉译英的优秀作品那么稀少的缘故。要达到这个水平,需要长期的锤炼,最好能在英语国家有目的,有计划地深造相当长一段时间。目前,我国正在施行向世界推广汉语文化,而这首先需要的就是翻译,尤其是汉译英的人才,要更好地推行这个计划,要长期的努力,其中之一可能就选派优秀翻译人才到国外进修。

(二)文化百科知识和主题知识

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文化百科知识和主题知识也是翻译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文化百科知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分,文化是总体的概念,百科和主题知识是文化下面的具体分支。文化知识主要是指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要学好一门语言,首先学好语言背后的文化。文化是语言的基础,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异同,有助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内部的逻辑,乃至语言发展的过程,有利于更好地提高语言和翻译能力。《大纲》也提出“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具有较强的汉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就百科知识而言,翻译所涉及的宏观上的范围从政治、经济、到文学、历史、天文、地理等等,从微观上来讲,一篇原文也可能包含方方面面的信息,从人名、地名到某个领域的专业术语等等。优秀的译者必须对这些方面都有所涉猎,否则在翻译的时候会举步维艰。在第一堂翻译课上,我们对学生作了一个不记名翻译问卷调查,其中有两个问题是:你能列举几个你知道的翻译家吗?你能列举几部你喜欢或知道的翻译作品吗?在回收的207份有效问卷中,131份对第一个问题没有作答,80份对第二个问题没有作答,77份对两个问题均未回答。结果反映出学生知识面狭窄,对翻译基本不太关注。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除了要求学生个人充分利用好时间,拓展知识面之外,教师也应在课堂上做出表率,积极引导学生。当然,不可能要求译者成为一个百科全书似的人才,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这也不可能做到。社会已经步入网络信息时代,几乎所有的信息都可以随时通过移动设备从网上获取,死记硬背已没有必要。但一个优秀的译者仍然需要不断地拓展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对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都有一个框架似的了解,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并清楚地知道以何种方法从哪寻求要了解的信息。

从主题知识的角度来说,当今学科分类愈加细化,译者也应当更加专业化,在某一个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能较好地从事这个领域的翻译工作。另外在完成某项具体翻译任务时,也需要译者学习和任务主题相关的知识。

(三)策略能力

翻译的整个过程,除了对知识的要求,还对翻译策略有较高的要求。从翻译的准备工作,文本的选择开始,到翻译的具体步骤和最后的译文修订,都离不开翻译策略的应用。面对浩繁卷帙的文本,如何选择既适应自己的喜好,风格,又满足社会需要,市场需要的翻译材料,需要译者高度的选择评估能力;在具体的文本处理过程,宏观上应该采取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处理;细微到每一个字词,句子,应该使用那种技巧或者翻译方法,如词类转化,省略,句式转化,拆分等等才能让译文更为流畅,地道而又忠实,需要译者对翻译技巧高度的灵活运用;译文的修改,定稿到出版则还需要其他方面的技巧。

针对本科学生,则主要指文本翻译过程中的翻译技巧的运用。初学者常犯的毛病就是,在学习策略和技巧的时候,觉得很有用,但一到翻译实践,就把理论抛之脑后,觉得原文就是金科玉律,一个字都动不得,翻译出来的句子欧化死板。这当然一方面是学生语言的掌握不够深入,但主要还是对翻译策略和技巧的运用不够灵活和自觉。当然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必须首先让学生深刻记住这个原则,翻译是一项策略性的活动,必须时时记住灵活运用翻译技巧来提高翻译能力,然后再通过大量实践,把对策略的运用内化为他们的一种主观意识,从而自觉地使用。

(四)工具能力

工具能力就在翻译过程中借助外部力量的能力。PACTE小组认为工具能力主要是指使用文献资料及翻译过程中的其他技术的能力, 如词典、百科全书、语法书、平行文本、电子语料库和搜索引擎等[3]。在前网络时代,译者可能主要依靠查阅查考书籍资料,各种辞典,乃至寻求专家、学者和师长来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传统方法现在仍然有用,但的确费时费力。而网络时代下,现代化的工具,则包括了网络数据库,各种翻译软件和搜索引擎,可以快速,高效地为译者提供背景知识、术语、翻译例子等等,极大地节约人力物力。这其实已经是网络时代翻译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专业翻译公司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对于主流计算机翻译工具的使用已经是必备条件,如对Trados,雅信Cat的使用[12]。可以预见,这种能力将在译者的素养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五)心理素质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心理素质也会起到比较的大的作用,也是翻译能力一个重要部分。首先,翻译本身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即使译者下苦工掌握了语言和相应的知识,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不断掌握学习新的技术,工具,这个过程要求译者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意志力。其次,翻译工作本身难免会有枯燥的时候,一个译者在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可能需要长时间面对单调难懂的译文,反复分析理解原文,淬炼译文,这个过程,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也很难坚持下来。另外在集体完成某个翻译项目的过程,更需要合作精神。尤其口译,需要现场面对各种突发情况,更需要译者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为良好的翻译能力打下基础。

三、结语

由于翻译能力本身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在具体分析其本质和构成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从翻译工作的复杂多样,到翻译主体的差异等等,都决定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会在较长时间内一直是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研究的热点。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上述具体的方面进行更深入的讨论,针对不同的主体,结合翻译能力不同发展阶段,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和培养方法。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把翻译过程的研究和翻译结果的研究结合起来,从而在这个领域取得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21

[2]Hatim, B.and Mason, I. The T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 [M].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1997.

[3]PACTE. Acquir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Hypotheses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of a research project[C]// InA. Beeby et a.l (eds.)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ranslation, Barcelona,1998[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0: 99-106.

[4]Bell, R.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M]. London/New York: Longman, 1991.

[5]Harris, B. The importance of natural translation[P]. Revised text of a paper read to the AIL A World Congress, Stuttgart, August1975.Working Papers on Bilingualis, 1977(12): 96-114.

[6]Harris, B. & Sherwood, B. Translating as an innate skill [C]// In D.Gerver&H.; W. Sinaiko. (eds. ) Language, Interpretation and Communication.New York and London: Plenum Press, 1978:155-170.

[7]Krings, H. P.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dvanced German learners of French[C]//In J. House& S. Blum-Kulka (eds.) Interlingu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übingen:Narr, 1986:263-276.

[8]Lesznyák, M. Conceptualiz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J].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 2007, 8(2):167-194.

[9]Toury, G.. Natural translation and the making of a native translator [J].TextconText,1986,(1): 11-29.

[10]Neubert, A. Competence in language, in languages, and in translation[C]// InC. Schaffner. & B. Adab (eds.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0:3-18.

[11]PACTE. 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C]//In F. Alves(ed. )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 Perspectives in Process Oriented Research.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3: 43-68.

[12]文军. 翻译实用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7-11/129-144.

[13]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28-33.

[14]李瑞林. 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J]. 中国翻译, 2011,(1):46-51.

[15]刘和平.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J].中国翻译,2011,(1):37-45.

[16]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EB/OL].http://www.bfsu.edu.cn/chinese/site/gxyyzyxxw/zywj/tyyjxdg.htm

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命 篇7

小学教育要打好三个基础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校长陈立华:

2012年11月, 京华时报报道, 某地高中生体检的合格率只有13.39%, 中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25年下降……这个数据足以让我们陷入沉思。

基础教育不能急功近利, 应该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 我们把孩子的健康放在了很核心的基础位置。我们提出的办学理念是为幸福人生奠基, 在这个办学理念之下, 我们提出了四句话, 从健康启航, 让道德护航, 用习惯护航, 乘能力远航。我们提出基础教育重点要打好三个基础, 即健康基础、习惯基础、能力基础。我着重谈谈健康和能力的问题。

我们学校给每个孩子做了一个小书包, 孩子的所有用具都放在学校。哪科有作业, 就带哪科的作业本回家。我们之所以这样做, 是考虑到孩子身体还处在发育期, 负重过大, 对孩子身体发育会造成不良影响。现在, 因为书包过重, 不少小学生都有脊柱侧弯的问题。

北京市要求, 孩子每天在校活动时间1小时。在此基础上, 我们又增加了1小时。为了控制肥胖率、保证学生体质健康, 学校特别针对小胖墩儿建立了“小胖墩儿俱乐部”, 开辟了专门的体育锻炼教室。每天, 小胖墩儿可以在午休时间来到这里, 跟随专业体育老师进行针对性训练, 并通过体质健康测试仪监控自己的体质。最近, 我发现一个现象, 身体素质最好的班, 学习成绩也是最好的, 可见, 健康的身体对学习成绩有积极影响。

我们建了一个爱眼工作室, 每天孩子在这个工作室中, 戴着仪器调节20-40分钟。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 假性近视是可以调下来的, 总体训练有效率是93.1%。

我们继承和发扬了前任校长、特级教师马芯兰的教育理念, 并且在实践中进行创造, 提出“轻松学习, 快乐成长”, 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减轻学生负担的主要途径。为了拓展孩子们的兴趣, 学校安排了厨艺、陶艺、版画等15门拓展课程, 学生可以自主选修。

基础教育核心使命如何定位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

基础教育应该打好三方面的基础。第一个是打好身心健康的基础。一些家长认为, 孩子学习越早越好, 知识越多越好, 其实并不是这样。就一个人的发展而言, 从小就要打好身体、心理的基础, 特别是心理的基础。身体的健康能够看出来, 是有形的, 而心理健康是无形的, 一般家长、教师不够重视。

第二个是打好学习的基础。最近有两个报告值得关注。去年3月份,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一个报告, 21世纪必须掌握四种本领:第一是思维方式,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第二是沟通方式, 要与别人进行良好的沟通;第三个是工作工具, 就当前而言, 主要是掌握信息技术;第四是生活能力。今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基础教育学习指标体系, 包括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意识、文字沟通、学习方式、科学技术等方面。就身体健康来说, 在小学阶段, 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身体健康与卫生, 儿童要学会讲卫生, 能够正确用水, 预防传染病, 同时能够选择健康的方式, 预防非传染性疾病;二是食品和营养, 了解食品和营养对身体的重要性, 既要确保儿童能够获取足够的营养, 又要适当控制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三是体育运动;四是性健康;等等。

第三个是打好走向社会的基础。人最终要走向社会, 所以要善于与别人沟通, 尊重别人, 尊重别人的价值观, 要有社会公德等。

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雷朝滋:

探讨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命非常有意义。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准确定位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命。如果定位不准确, 问题就很难解决。我认为, 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基础教育阶段, 笼统地谈核心使命可能会产生误导。因为小学和中学的核心使命是不一样的。我们去欧美、澳大利亚考察基础教育, 发现国内有很多做法和国外大相径庭, 比如说课程的安排, 欧美发达国家小学五年级以前基本以玩儿为主, 我们现在是让孩子使劲学,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小学教育的使命究竟是什么?在欧美发达国家, 小学的使命是保护孩子的天性, 让他们玩儿好, 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 知识传授是第二位的。在这一点, 不要说我们的小学, 从幼儿园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有了小学化倾向。所以, 探讨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命, 首先应该明确区分基础教育的不同阶段。

北京市朝阳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王世元:

为什么追问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命?我们在弄清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命时, 是否就意味着育人的基本途径、载体、内容和方法都清楚了?当我们基本的课程足以满足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命时, 是不是就可以不再增加其他课程了?

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命是什么?基础教育应该是做人的教育。我对朝阳区实验小学最感兴趣的是孩子不张扬, 当你走进校园, 学生一般不会向你问好, 大家都是微微一笑, 小手一摆, 那是一种儒雅。我们要引导孩子有独立意识、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同时, 还要教给孩子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素养、基本技能。

如何实现基础教育核心使命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大附中原校长康健:

基础教育有基本价值、普世价值, 还有相对独立价值。现在很多人都在说, 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都在做预科。我们把独立价值忽略了。如何认识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非常重要。

在小学阶段, 一个人生命的成长是非常活跃的, 所以营养、健康、安全就变得非常重要。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先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到德国去考察一所小学, 晚上备了一堂课, 准备给孩子们讲。第二天上课时, 他先把自己的名字解释了一下:“我叫谢维和, 有保卫世界和平的意思……”孩子们一下有了兴趣:“你给我解释一下我的名字是什么意思……”谢维和心里嘀咕, 昨天晚上认真备了中国文化课, 到这儿怎么成这样了?课后, 当地校长都给谢维和鼓掌, 也有人说幸亏他没拿课本来上课。德国法律规定, 教师不能用课本给三年级以下的孩子上课。

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命要关注孩子的生命, 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国际上有一个说法, 看一所学校, 一张课程表就能解读一切, 教育的目的、价值、方法, 内行通过看学生怎么学、学生之间怎么交流, 就能把这一切看清楚。我们小学应该思考的是, 怎样按照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能单纯地把教育的各个阶段割裂, 小学、中学、大学各司其职。由于家庭环境、营养的问题, 孩子们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发胖, 所以, 很大程度上, 小胖墩儿不是学校造成的。学校做了很多工作来减少小胖墩儿的比例, 其实是在做“消防员”。我们现在缺乏一个系统整体的基础教育顶层设计, 大家各管一段, 就不易做好补救工作。大学补中学的, 这是不正常的, 造成了资源浪费, 造成了冲突。这种纵向的联系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 我们不能在一个独立的阶段解决孩子成长的所有问题, 我们不仅要纵向串联, 而且要横向联络。

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雷朝滋:

如何实现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命?现在说学生学得很累, 用传统思维可能很难解决这个问题。比如, 我们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 在此, 我们首先要搞清什么是教育信息化。不要把信息化理解成电化教育, 不是把特级教师讲的课录下来, 把纸质信息搞成数字化就是信息化。还有很多人以为教育信息化就是配硬件设备, 这都是非常肤浅的。

教育信息化要带来教育的一场革命, 包含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革命。教学方式怎么革命?不是某个教师教得好, 在网络上一播就是信息化了, 而是用信息化的手段把我们过去讲不明白的内容让学生搞明白。简单举一个例子, 语文教材上有一句“小荷才露尖尖角”, 我到去年才搞明白。诸如此类的问题, 用信息化的手段可以生动地告诉学生是怎么回事, 这就是信息化的优势。

把怎样的儿童交给世界

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徐辉:

看一所小学, 我更重视的是学校怎样来传递关爱。有这样一个故事:当年,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到一所小学调研, 结果令他们非常失望, 这个小学都是问题学生、问题教师。调研的结论是, 学校没有前途, 学生没有前途。几十年后, 一个教授对这些曾经的问题学生做了回访, 结果他们都发展得非常好。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 他们都提到了一位老师。于是, 教授又去采访这位老师。该老师就说了一个字——爱。他认为, 在幼儿园、小学阶段, 教师怎样传递爱心是最重要的。在朝阳区实验小学, 我高兴地看到, 很多细节已经证明学校在努力这样做。

我看一所学校的另一个观察点是, 是否提供了促进学生发挥潜力的机会。朝阳区实验小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学校安排了厨艺、陶艺、版画等15门拓展课程, 供学生自主选修, 这些都是他们成长的平台。

教育的成功不能进行即时的评判, 而在于孩子未来能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不管教育多么成功, 我们始终都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我们要给孩子从小播下爱的种子, 为他的成长提供空间。

我想强调的一个观点是:不要给孩子提供驯养的快乐, 而要提供自由的快乐。一只宠物狗看上去是非常快乐的, 但是这种驯养的快乐是不是宠物狗自身的快乐, 我们不得而知。杜威说, 学校就是社会, 陶行知认为, 社会就是学校。所以, 学校要重视儿童和社会的沟通, 孩子有没有机会到社会上关爱穷人、残疾儿童, 这对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吴正宪:

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 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我在全国人大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人要有梦想, 如果孩子连做梦的时间都没有, 他怎么去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命是什么?我认为, 首先是一个健康的体魄, 离开这一点其他一切无从谈起。第二是阳光的心态, 孩子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自信、尊重他人, 这种良好的心态很重要。第三是智慧的头脑。有人总是对孩子说, 你小时候痛苦一点, 长大就幸福了。其实, 幸福是由每一天构成的, 如果孩子在课堂上不开心, 那么他的整个生命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关注生命, 给孩子幸福, 要从我们自身做起。

这里面是有一个价值判断的。我特别呼吁教育行政官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要思考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到底是什么?学生的分数上去了, 考上了一个好学校, 但如果心灵不健康, 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 我们希望教育人共同追问:我们的使命到底是什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新蓉:

朝阳区实验小学的探索, 回归到教育本身这个命题上, 就是生命、生活、生存。这说明中国基础教育的探索并非在真空中。陈校长把不同的教育元素像变形金刚一样组合在一起, 利用现有的条件、机会, 按照教育规律去营造教育环境, 引导孩子成长, 难能可贵。

提高积累能力 夯实写作基础 篇8

一、积累的内容

1. 积累思想

在教学中自然提炼或感悟的一些经典的语句, 对学生良好思维和品质的培养作用极大。中国传统的思想有很多是前人智慧的结晶, 具体表现为名言、警句、文章, 这笔财富应当继承,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有的观点注入了新的内涵, 所以这部分的积累要注意传统与时代相结合。

2. 积累情感

情是艺术之根, 更是构建健康人格的基石。健康的情感是形成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热情、感动、善良是美好人格的表现。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意韵和情趣移植于司空见惯的事、物、景, 用一双充满情感的眼睛关注生活中美的事物, 在喜爱、欣赏、赞美、感动中使情感纯正、丰满。还可让学生关注古诗词、现代诗词、散文、小说等。

3. 积累见闻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体察民间风情, 了解人生百态, 感受生活的变化。引导学生融进多彩的生活, 引导学生比较判断, 让学生从自身的经历中去体验, 从自己的所见所闻中去思考感悟, 在这种体验感悟中不断成熟, 激发起他们成为生活主人的意识和责任感。

4. 积累语言

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导学生把积累词汇当成每日必修功课, 养成自觉查阅工具书的好习惯;二是指导学生利用语文的内生活来猜读一些词汇的特殊含义, 尤其是文言词汇的积累, 更要鼓励学生大胆猜读。中学阶段, 学生更成熟, 自觉性更高, 理解能力和自主意识也更强, 这更有利于词汇积累。总原则是要求学生务必做到:字词不认识、不熟悉就一定要查字典, 使查工具书成为自己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一, 积累词汇

具体做到四点: (1) 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 学习和生活中若遇到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字词随时向词典请教; (2) 指导学生查阅词典时要像串铜钱一样, 成串成片地理解、记忆生词。比如, 要查“明日黄花”一词, 我就要求学生不要只查这一个词, 还要顺势把所有“明”字打头的词都看一看, 要养成这样的习惯; (3) 坚决不给学生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 只是引导他们勾画出来, 然后给时间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整理、理解、消化, 逼着学生自己想办法养成良好的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4) 要教会学生结合文章的内容品味、探究词汇的临时意思, 如褒词贬用, 雅词俗用等。

第二, 积累语句

有三层含义:一是学生要根据文章的语境体会精彩语句缘何精彩, 用心领悟, 用心摘录;二是指导学生长期定时定量地积累三是学生要在生活化的过程中不断消化、吸收, 使之内化为自己思想、道德、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素养, 并在说写活动中加以化用。

5. 积累灵感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引导寻找自己的生活, 寻找自己的感受, 捕捉自己的心灵之光, 并要求学生随身带纸笔, 时刻捕捉自己瞬间即逝的灵感。

6. 其他方面

除以上条目外, 我们还让学生注意自我的发展的积累, 人间真情的积累, 实践苦乐的积累, 心灵的期盼的积累, 生活哲理的积累, 生活情趣的积累, 时代变迁的积累, 历史思考的积累等。

二、积累的方式

1. 名著与时文相结合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名著, 经历了历史的锤炼, 其中的思想情感极其深厚。时文美学中对生活的感悟, 可以让我们加深对社会、对生活的认知。阅读可以说是对美文 (名著和时文) 意蕴及技巧信息的接受, 通过吸收优秀的语言并不断地将其提炼, 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从而培养语文文字表达方面的基本功, 而写作则是在此基础上, 力求写出类似的美文, 并通过创新实现将阅读获取的信息转换为知识、能力, 实现真正的写作。

2. 教材与同主题课外文章相结合

教材中的典范文章, 精彩段落, 教师应指导学生背诵, 圈点勾划, 摘抄优美词句、名言警句, 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 积累语文知识, 最终达到灵活运用语言的目的。例如:以语言见长的, 不妨重在鉴赏积累;以情节取胜的, 不妨重在写作训练, 写出人物的个性, 事件的波澜;以情趣见长的, 不妨重在情感熏陶;以理趣取胜的, 不妨重在思维表达训练;以志趣见长的, 不妨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为学生设计的课外阅读可以配合教学内容考虑, 如教学散文单元可以让学生读一些优美散文;教学诗歌单元可以组织学生读一些课外诗作;教学小说单元可以读一些小小说;教学议论文单元可以让学生读一些议论性的小品文。课外阅读虽然自由性比较强, 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阅读实用健康品味高的文章, 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学会做读书笔记, 以确保真正意义的语文积累。

3. 学生推荐文章与老师推荐文章相结合

阅读是间接的生活之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 而写作也是把这种认识、感悟、思考反映出来。开发学生拥有的信息资源, 形成资源共享格局, 每个学生每月至少推荐一篇课外美文, 附加自己的感悟, 小组或全班交流。教师方面, 可开设美文品读课, 由教师收集若干美文, 引导学生品读、领悟、借鉴, 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4. 课前十分钟与课堂相结合

立足学生基础,强化能力培养 篇9

一、加强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每年高考物理试卷中都有相当数量的试题是着重考查理解能力的。高考要求考生通过认真审题弄清题目条件,在对题目中所给的物理过程、物理情景的想象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物理模型,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解答,注重考查学生对物理内容理解的深度、融会贯通的程度、独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较高层次的能力。在专题训练中要帮助学生通过认真审题弄清题目条件,分析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

二、加强推理能力的培养

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推理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高低的最重要标志,高考物理试题对推理能力的考查贯串于各种题型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通过不同的题型、不同的情景设置来考查考生推理的逻辑性、严密性;在专题训练中,要克服学生的思维推理过程不严密,对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不重视,从而给解题带来盲目性。

逆向推理也是推理能力的一种,当考生对一道题目毫无头绪时,不妨先静下心来,想想平时所学的定理、推论、公式,有哪些可以“套”到这道题上。从选项或问题入手倒着往回推,难题也许会变得清晰起来。

三、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分析综合能力是一种相对较高的能力要求,高考的选拔性决定了高考中关于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的试题占有较大比例。近年来高考物理试题对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有两个特点:一是特别注重从不同角度设置全新的物理情景或者在旧模型中经常变换过程情景;二是突出动态情景,体现学科特征。

所谓物理综合题,或涉及的研究对象较多,或经历的物理过程复杂,或应用的物理规律较多。解答这样的问题,我们采用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分解方法去处理,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简单的问题,除了认真研究各个物体的各个过程中的各种物理规律外,还应注意他们之间的联系,即衔接条件。

四、应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

数学不仅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工具,同时也是物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所以近年来高考物理试题对应用数学能力的要求居高不下。高考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有:较繁的字母运算或者数字运算、题目中涉及几何关系、对于图像的要求。

可见解决高考物理离不开数学知识,在高考选择题、实验题、计算论述题中都有注重考核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常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有: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三角函数法、图像求解法、几何图形法等。

五、加强实验能力的培养

高考实验题多数都是课本19个学生实验的模拟,即使是在设计性实验中,命题范围也不超出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装置。如果不认真完成课本实验,是不可能正确解答好这些题目的。对实验内容的复习,可以利用重组的方式,把实验的基本内容设计为以下几点复习:

1.13 种基本测量仪器是什么?有几个直接可测量?

2.从某个物理量的测量进行重组,例如摩擦因数有几种测量方法。

3.从某个实验的扩充进行重组,例如平抛—测量速度的方法———测动能、动量、测势能。

4.从实验的基本方法入手重组,例如用到等效替代法的实验有哪几个,用到近似替代法的实验有哪几个,用到累积法的实验有哪几个,用到控制变量法的有哪几个?

立足课本抓住基础提高能力 篇10

从近几年高考来分析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考查多以中低档题出现,已逐步抛弃了对复杂三角变换和特殊技巧的考查,而重点转移到对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考查、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上来,在考查利用三角公式进行恒等变形的同时,也直接考查了三角函数的性质及图像的变换,降低了对三角函数恒等变形的要求,加强了对三角函数性质与图像的考查力度.

这一部分命题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主要体现在数形结合的思想上,它要求能根据三角函数式得到函数图像,利用函数的直观性和函数的性质进行分类讨论等变换,从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考生掌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熟练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考查运用三角函数概念解题近几年高考中经常出现,主要考查对概念的理解水平,主要包括对定义的理解和运用,象限角及符号,运用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化简、求值等.灵活运用上述概念和各种三角公式进行化简、求值、证明以及解三角形或结合三角函数图像考查等是近几年的热点,其中求值问题是近几年高考的主要题型.

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问题是近年高考重点内容,主要考查运用三角形基础知识,正、余弦定理及面积公式与三角函数公式配合,通过等价转化或构建方程解答三角形的综合问题,应注意隐含条件的挖掘.

这一部分内容公式繁多,即工具较多,要充分利用这些工具,除了立足课本,由推导公式掌握公式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通性通法,即发现差异(角度、函数名称、式子结构、技巧等)、寻找联系(正用、逆用、变形用、灵活用公式)、合理转化(由因导果、因果探索).其技巧有:常值代换(特别是“1”的代换);项的分拆与角的配凑;切与弦的互化;升幂与降幂;引入辅助角:undefined多为特殊角).

从近几年的全国高考题和各省市自主命题来看主要有以下考查内容:

1.利用undefined为特殊角)化为一个角的一种三角函数,进而求其最值,确定单调区间、周期、奇偶性、对称轴与对称中心以及图像变换.例如:(2006年上海卷·理17)求函数undefined的值域和最小正周期.(2006年辽宁卷17)f(x)=sin2x+2sinxcosx+3cos2x(x∈R),求:(1)函数f(x)的最大值及取得最大值的自变量x的集合;(2)函数f(x)的单调区间.

2006年福建卷、2007年天津卷17、2007年重庆卷17、2007年辽宁卷17、2007年湖南(16)、2008年山东(17)、2008年北京(15)、2008年湖北(16)、2008年安徽(17)、2008年四川(17)、2008年陕西(17)等几乎每年都有7~8个省市出了解答题,这还将是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2.考查三角函数图像,由图像所满足的特征(最值、周期等)求出解析式,进而再考查其性质.例如,2006年山东卷(文17)、2005年全国卷Ⅰ(17)、2007年江西(18)、2008年广东(16),考查了识图能力和对三角函数图像的把握,仍然是今后考查重点.

3.三角恒等变换的考查,主要是利用对公式的正用、逆用、变形运用,对三角函数进行化简、求值、证明等.三角式的恒等变形其实质就是一种结构式等价转化为另一种结构式,因此在转化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等式两边结构上的差异,然后分析这些差异和联系,然后从解决这些差异入手,实行适当地变换.当然还会和图像与性质结合进行考查,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不仅有选择题、填空题,还有解答题,也应是今后考查的重点.

4.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问题,主要考查三角恒等变换、公式的运用及三角形中的角与边的关系,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的转化进而求角、边等.例如,(2006年全国卷·理17,文18)△ABC的三个内角为A,B,C,求当A为何值时,undefined取得最大值?并求出这个最大值.还有全国卷Ⅱ(文17)等共8个省市出了相关题目,在今后的高考中仍然是重点内容和热点内容.如2007年全国卷Ⅰ(17)、2007年全国卷Ⅱ(17)、2008年全国卷Ⅰ(17)、2008年全国卷Ⅱ(17)、2008年重庆(17)、2008年辽宁(17)、2008年江西(17).还会考查到实际应用问题,例如2007年山东(18)、2007年海南、宁夏(17).

5.三角函数与其他知识的结合,主要是指在知识的交会点上考查,特别是与向量的结合,利用向量坐标形式的数量积转化为三角函数问题进行求解.例如,2006年全国卷Ⅱ(理17)、2006年湖北卷(16)、2006年四川卷(理17文18)、2005年山东卷(17)、2007年湖北(16)、2007年安徽(16)、2007年陕西(17)、2008年福建(17)等都是三角与向量的结合,这仍然是高考的重要内容.

6.求值,主要考查三角公式、角的活用等.例如,2007年四川(17)、2008年江苏(15)、2008年天津(17).

总之,近几年高考这一部分难度有所下降,我们要立足课本,掌握好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熟练最基本的变换,放弃复杂的三角变换及其技巧,注意弄清公式成立的条件,灵活运用公式间的内在联系及公式的变形、逆用等,不要死记硬背,要在“灵、活、巧”上下工夫,以变为主线,做好训练,复习时要强化变换意识,不易选择难度过大的题目,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忽视了基础知识,追求偏、难、怪,实则这是极端错误的,我们要立足教材,抓住最基本的知识,从教材入手提高学生能力.

关键词:三角函数,高考重点

参考文献

[1]贾新.三角函数教学策略浅谈.新教材,2009(3).

强化基础 提升能力 篇11

一、2014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分析

与往年相比,今年高考化学试题题型基本不变,6—13题为客观题,27—30题为主观题,所考知识点都是往年的考查热点。6—13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计算、化学实验基本原理、电化学原理、化学物质除杂、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推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第27题为元素推断题,考查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律)、化学式的推断、电子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晶体类型、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空间构型。第28题为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专项知识考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转化率的计算等。第29题为实验题,考查有机物的制备。第30题考查有机物的推断与合成,包括官能团名称、结构简式、反应类型、分子式、同分异构体、反应方程式、有机物的命名等知识点。

试题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考查知识的侧重点与往年有所不同

元素化合物知识大幅减少,有机化学知识大幅增加,且分值高达38分;计算量增大,一共有23分与计算直接相关,少数题目间接相关;重视实验考查,实验题比重增大,其中选择题中出现三道化学实验题,再加上第29题,实验题分值达到23分,这是近年来少有的。第28题为化学平衡与能量变化综合题,以计算为主,这与往年仅有一到两空计算相比,难度有较大提升,考生解答时需花费较多时间。

(二)突出考查考生的能力

试题总体难度增大,多数题目是能力立意,不是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考查考生合理运用知识的能力。如第27题虽然主要考查物质结构的内容,但考生要解答这道题,需要运用关于实验现象和有机化学的知识,如碘的四氯化碳溶液颜色、甲烷空间构型等。试题运算量大,涉及运算的题目有第7、13、27、28题,考生答题时需要较多时间,不仅考查了考生的运算能力,还考验了考生的心理素质。试题还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例如第9题考查原电池原理、电解池原理的综合运用,考生要熟悉原电池、电解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并知道原电池充电时,其原来的负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作阴极,原来的正极则作阳极,而同一电极上放电与充电的电极反应式形式上恰好相反,这样才能较快解答试题。此外,试题还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第10题考查考生运用知识除杂的能力、28题考查考生利用化学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试题从全方位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了考查。

(三)某些试题信息的表述对考生产生困扰

例如,第6题答案是A,认为C项不正确的原因是容量瓶没有刻度只有刻度线,所以说“俯视容量瓶刻度”的说法不正确。但很多考生选择C项,后专家讨论认为A、C项均正确,笔者也认同专家的意见,毕竟有刻度的容量瓶是从来没有的,“刻度”与“刻度线”其实都是一回事,没必要咬文嚼字。第9题C选项“充电时负极”的叙述与高中教学不相符,充电是电解池反应,中学教材中电解池讲“阴阳极”,不讲“正负极”,这样的表述给学生带来了困扰。第27题考查物质结构,题干使用字母A、B、D、E、F,没有用到C字母,这是为避免与单质碳(C)混淆。第(1)小题“单质F”的表述不准确,应该为“F元素形成的单质”;第(3)小题用了多次“二元”代表两种元素,学生可能会误解,认为“二元”只有两个原子。b物质不止一种,据了解全区只有7名考生答出“碳化钠”,但是同时写出“过氧化钠”的只有3名考生。第29题实验题首次以有机合成实验为素材命题,这是比较少见的,该题对考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进行了考查,这对于大多数仍以无机实验作为主要练习方向的学校的考生而言,可能有些出其不意,学生必须对整个实验有较好理解才能得高分。第30题为有机推断题,虽然题目可以较好考查考生的自学能力、模仿能力,但是部分知识点脱离高中课本,最后一空有机物命名超出高中课程学习范围,不符合考试大纲要求。

二、2015年高考备考建议

考生普遍反映,2014年高考化学试题是理综全卷最难的,物理试题适中、生物试题较容易。这也属于正常现象,每年理综考试中总有难易搭配,我们不能因为2014年试题出现的变化而乱了阵脚。笔者认为,2015年高考复习备考还是要以不变应万变,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提升能力,在还没有明确的高考方案出来之前,以《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化学部分)考试大纲》为指导,参考五年来新课标全国卷Ⅰ、新课标全国卷Ⅱ为复习方向,做好2015年备考工作。

(一)做好备考的总体规划

第一轮是基础知识的全面复习。这一轮复习是以教材为依托、以知识专题为顺序的基础性复习。以教材为依托就是以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为依据展开复习,但复习不宜以教材章节先后为顺序,因为同一知识点在不同模块中以不同层次出现,如原电池在必修教材《化学2》中有,在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中也有,这就需要教师整合这些在必修和选修不同模块中出现的知识点,使之形成知识体系。笔者建议教师整合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全部有关的知识点,形成复习专题,制定出详尽的全程复习计划,每个专题按知识点以“高考要求→题型讲练→知识卡片→课后训练→自我评价”为框架,编写每课时的复习讲义,让学生将不同模块的同一知识点形成系统,进一步熟悉课本知识,强化热点考点,拓展知识范围,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本轮复习是“把书读厚”的过程,要让学生详细、准确、熟练、牢固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一定要全面细致,防止知识遗漏。

第二轮是专题训练。可按选择题、化学工艺流程题、探究性试题、综合实验题、有机合成与推断题、无机推理题、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等进行综合性复习。此轮复习以构建知识网络、整合知识体系、熟悉解题方法为主要目标,教师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式进行,必要时进行师生角色互换,即由学生讲解题目,教师听后进行点评,或者进行一对一面批讲评,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第三轮是心理疏导、查漏补缺。经过前两轮复习,学生基本上已系统地掌握知识点,容易产生“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学习或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下降的现象。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高原现象,而要认真进行心理疏导,耐心解答学生的每一个问题。知识复习方面,指导学生通过前两轮做过的题目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促使学生依据高考要求,从熟悉高考题型、题量、做题速度、理化生各学科题型思维转换等方面做好适应性准备。

(二)认真抓落实,提高应试能力

尽管2014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被认为是全卷最难的,但我们也看到,只要考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调用知识的能力,取得好成绩并不是难事。问题就在于,我们的考生对知识掌握不熟练,不能做到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提取、调用知识,或者答题时丢三落四,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注意细节,减少失误

在每次模拟考中,考生因失误导致失分是常有的事。有的考生因审题粗心,对题干中的关键字词如“无色”“少量”“过量”“酸性(碱性)”“常温常压”“标准状况”“含有苯环且有两个对位取代基”等条件忽略而丢分;有的考生因为书写不规范或不按要求回答问题而丢分,例如将离子方程式写成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配平,反应条件、气体符号、沉淀符号没有标明,生成高聚物的反应方程式少写小分子(如生成的水等),催化剂写成“催”等。要克服这些毛病就要重在落实,从每次模拟考的讲评着手,强调规范表达,找出学生失误原因,找出不规范的示例与根源,使学生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2.研究真题,灵活应对

从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来看,题型模式、命题立意、知识领域、问题情境设计等渐趋稳定,具有一定的传承性、稳定性。高考题型是复习备考的风向标,对复习备考起到引导作用,研究近五年的高考真题,有助于教师熟悉高考题型,减少复习的盲目性,提高复习效率。通过对高考常规题的研究,可以把解答这一类题型的有关知识点横向成链、纵向成串,形成知识网络,避免题海战术。此外,教师还要注意试题虽然相对稳定,但每年都会有些许变化,教师要给学生进行认真的分析,告诉学生遇到不熟悉的表述、不常见的仪器装置甚至不科学的句子时,不要影响自己的正常发挥,而要灵活应对。例如,在解答今年高考试题第9题时,不要受“充电时负极反应”这一叙述的影响,只要知道充电时原电池负极接外接电源负极而发生还原反应,就能正确判断。

3.建构模块,灵活运用

教师应该用建模的思想梳理化学知识,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模块化,这对提升学生调用知识的能力很有帮助。所谓建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已有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的概括提炼,构建化学模型,并且利用模型发掘、验证和解决新的化学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例如,在学习元素化合物时,由于受当时教学进度的影响和学生认知的局限性,学生只凭实验的表象,靠短时记忆知道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但大多数学生到高三时已基本遗忘,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模型。如学习每一族元素时按“由特殊(各族元素中的典型代表)到一般(各族元素中的其他元素)”的模式,学习每一种典型元素时按“单质→氢化物→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对应的盐”的模式,学习每一种物质时按照“结构→性质→用途→制备”的模式等,并综合以上多种模式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串联起来,构建有序网络存储于大脑中,便于随时提取调用。

4.回归课本,回归错题

回归课本,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考前我把所有的书又学了一遍”,还可以减少遗忘;“把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又梳理了一遍”,还能有意外收获;“我发现了前面没注意到的内容”,便可以查漏补缺。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回归错题,找出自己仍不自信的错题或在不同阶段的同一类错题,理解这些错题正确的解题方法,减少失误。

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培育人才研究 篇12

复习过程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复习可使分课时分单元学习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的薄弱知识环节得以加强,错误理解的概念得到纠正。因此,复习过程不是将学生学过的知识简单重复,也不是老师划定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针对以上情况,在迎接新一年中考到来的复习过程中,笔者作为一线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

一、重视基础,强调运用

总复习时,我们以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为本、以《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纲,不超出《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要求,不随意拓展知识的深广度,也不把较高要求的内容作为复习重点。教科书是学生复习的蓝本、任何复习资料都不能代替之。只有在基础知识已经夯实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把问题研究透彻,才具备解决一些比较复杂问题的基本条件,才能做到做一题会一类。因此,复习的关键首先是过好教科书关,在总复习的第一阶段要求学生重视阅读课本,找出每个考点在教材中的落脚点,指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探究、思考、质疑等,去理解巩固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教材内在的规律,逐步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

二、建立学科基本观念,注重化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学科基本观念是在学习具体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试题将会越来越多地关注那些在未来生活中最有用的学科思想和化学学习方法的渗透。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教给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充分的自由活动空间和时间,指导学生熟悉如文字、图形、图像、表格等常见信息的表达方法,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背景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培养严密的审题能力,独立采集信息、处理信息、规范表达信息的能力,学会科学地认识、观察事物,多分析、思考和探究有思考价值的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注重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不同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感悟解决问题的化学方法,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建构基本的化学观念(元素观、分类观、微粒观、守恒观等),并最终转化为学习能力。

在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做到既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又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社会的情感。注重化学知识结构的建立,培养解决化学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化学科学素养的形成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通过实验操作,获得化学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第一,要切实做好化学实验,注意对比、归纳、总结常见仪器装置的使用原理,了解常见仪器装置的用途、特点和规律,通过仪器装置功能的开发和拓展,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培养实验技能。第二,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第三,利用学生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进行实验探究,让他们理解实验的化学原理和设计原理,懂得“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同时培养学生的六种意识:动手操作意识、规范化意识、实验安全(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定量意识、质疑与创新意识。第四,通过引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从以下四个维度领会实验操作的实质与内涵:对实验操作原理的认识(解决实验操作理论依据的问题)、对实验操作方法的认识(解决如何操作的问题)、对实验操作目的的认识(解决为何要安排这样操作的问题)、对错误实验操作所造成后果的认识(解决为何要这样操作的问题)。

四、养成良好习惯,全面提高素质

每年中考都会有相当多的考生,因为审题不慎、表述不清、化学用语不规范而严重失分。这与考生的智力因素关系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平常养成的不良习惯没有得到纠正,没有得到严格训练。因此,在平时的复习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解题格式力求规范,书写工整清晰,平时测试评分时可考虑扣卷面分的措施。第二,强化对元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教学,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归纳常见错误,归纳错因,标本兼治。第三,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包括审题、析题、答题习惯。平时就要求学生在解题时力求思路完整,体现过程,计算准确。第四,抓住试题评析这个关键的环节,讲评对学生来讲是一个查漏补缺的重要环节。讲评不宜逐题讲,应选择多数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和能力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失误的特征,找出错误的根源,防止重犯。要讲深讲透一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切不可就题论题。要善于结合典型问题借题发挥,将原题改头换面,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考查学生,注意知识的延伸,让学生去联想。

另外,学生在总复习阶段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考试成绩不理想等都会增加其焦虑感。教师应深入了解其内心世界,多一些鼓励和正面暗示,帮助树立信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和旺盛的精力。

上一篇:更新保护设计下一篇:退税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