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运营能力

2024-07-18

核心运营能力(精选7篇)

核心运营能力 篇1

运营能力也就是运营管理能力, 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检验标准, 是商业银行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 银行竞争同质化日趋严重, 集中体现在产品的同质化与服务的同质化, 影响到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与业务的发展, 而高效的运营能力是一家银行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重要保证, 具有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复制的特点。

一、运营能力重要性体现

运营能力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核心技能之一, 涉及诸多产品和内部资源的综合运用, 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非一日之功可成。运营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通过标准化流程向客户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直接决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效率、成本。目前世界上先进银行大都走运营工厂化模式, 通过后台集中操作模式、实行前后台分离, 建立技术先进、内控严密、运作高效、响应及时的运营管理体系。

(一) 外部客户的体验度

“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逐渐为国内银行所接受。如何在同质化严重的银行业竞争中提供差异化的客户体验?这是很多国内银行开始思考的问题。要实现差异化的客户体验, 银行就必须改革落后的运营模式, 分离前后台业务, 集中后台操作, 实现标准化和自动化, 最大化地提升服务速度和质量, 提升运营能力, 使客户体验最简单快捷的前台服务, 达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愿景。

(二) 业务流程的科学性

商业银行竞争的表象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 而实质是产品开发流程和客户服务流程的竞争。实现前后台业务分离, 优化系统资源配置, 实施集约化运营, 使前台业务处理环节得以统一和有效精简, 可以充分发挥前台产品营销和客户服务功能, 拓宽网点服务范围, 减轻网点前台柜员操作压力与工作负荷, 促进网点向服务营销型转变。

(三) 服务效率的高效性

通过实施节约化运营, 充分发挥后台规模化处理优势, 工厂化、标准化、专业化流水作业实现了业务处理的及时高效, 为前台提供高效的支持服务, 同时前台业务集中后台处理, 简化了前台操作环节, 使前台柜员专心做好客户的销售与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

(四) 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通过分离前后台, 统一业务流程, 集中操作风险, 可以更独立化地监控前台业务风险, 更标准化地进行内控评估和一体化的监管, 更集中化地管理原本分散的运营风险, 进而实现银行更卓越的运营风险管理能力。

二、运营能力的评价

银行运营能力高低评价, 除体现在操作流程标准化与风险控制集中化外, 最主要评价标准是前台柜员与外部客户满意度的高低。

(一) 内部客户的评价

产品业务流程的落脚点是前台, 前台操作人员对业务流程的设计最具评议权, 只有通过前台的检验, 才能知道流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只有操作简便、快捷的业务流程才是最有效的。

(二) 外部客户的评价

目前, 客户需求已不再单单是追求流动性、安全性, 而是追求信息化、便利化、时效性和高效性等全方位的客户体验。如客户在接收某项服务时感到环节多、手续复杂、等候时间长, 则客户的体验度就下降, 说明业务流程的设计存在问题。银行产品的服务对象是客户, 只有客户的认可, 才能说明产品设计的科学性, 才能体现服务的价值, 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与青睐, 赢得市场。

(三) 流程合理性验证

任何一项产品创新及新产品的推出, 除需经过严格的内部审批流程外, 在产品推入市场后一定期间内, 还应接收内外部客户的验证, 验证业务流程合理性途径可以通过:1) 外部客户调研访谈, 有针对选择在不同银行办理业务的客户, 就接收不同银行同一业务服务的感受进行座谈;2) 问卷调查, 科学地设计调查问卷, 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 了解客户对业务流程、销售服务、系统功能等的满意度及优化建议;3) 员工亲身感受, 到同业体验同质服务, 从服务时间、资料提供、流转环节等方面去对比。通过验证找出问题和差距, 及时进行改进。

三、运营能力的提升

借助强有力的IT技术支持, 加强运营管理体系建设, 对现有业务流程、作业模式和相关业务处理系统进行全面整合与再造, 实现全行运营流程的集中化、标准化和自动化。同时建立切实可行的内控和评价体系, 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控制风险, 达到提高运营管理能力的目标。目前总行领导高度重视运营能力对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并已提出“加快流程再造、改进运营管理、努力提高运营效率”要求, 积极实施业务流程再造与业务集中运营。

(一) 推进业务流程再造

目前商业银行还处于“部门银行”阶段, 由于条块分割, 部门之间, 部门与支行/网点之间资源与信息难以共享, 业务流程与作业标准在各分支行之间存在差异, 导致服务质量与客户体验不一致, 网点投入人力资源多, 成本高, 而且由于监管标准不统一, 无法做到全面、适时、有效的防范风险。

这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部门银行”问题, 将新产品设计、开发统一纳入同一部门, 从源头上解决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不互通, 操作环节重复等问题。蓝图投产后, 核心系统功能强大, 采取参数化管理模式, 理论上能实现标准化操作, 新增产品只是参数的增加, 菜单的选择, 不会增加前台操作量与难度, 但商业银行往往是新增一个产品, 就增加一套复杂的业务流程与风险控制环节, 使得前台不易接收消化, 需要一个重新熟悉的过程, 效能低、客户体验度差。

加快对现有业务流程的改造, 对发现的问题、影响运营能力、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因素都应充分重视逐一解决。流程再造是一个系统工程, 小到一个操作环节, 一个细微的改变,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 业务流程设置的目标应简便、高效, 不能造成“柜员苦干, 客户苦等”现象。目前商业银行的部分业务流程设计不尽合理, 总省行已高度关注, 流程再造工作正有序推进, 部分项目已完成并落地, 提高了管理质效与前台效能, 但还不够, 还只是按业务条线再进行流程的梳理与再造, 未能站在全行高度, 统筹考虑, 运营的范围还停留在“部门银行”阶段, “大运营”概念还未完全形成, 需要对现有的模式进行变革, 对部门管理边界重新界定。

(二) 充分集中前台业务

对当前业务处理流程进行梳理和分析, 将前台非现金非实时业务集中后台处理, 实施工厂化、集约化运营, 建立高效统一的业务集中处理模式, 改变以网点为主的分散运营布局, 充分发挥规模效益, 提高运营效能。在实施过程中, 可以先易后难、分步骤集中分散在各分支行的流程, 并进行标准化、自动化改造。业务集中运营, 一方面减负前台效果明显, 可有效缓解长期以来前台人员紧张的状况, 减轻一线工作压力, 释放人力资源, 有利于前台业务人员腾出更多时间营销和服务客户, 使前台真正成为业务营销与客户服务平台;一方面后台通过“运营工厂化”的流水作业模式, 将业务处理流程分拆为同质模块, 进行专业化、标准化操作, 由不同人员对单一环节进行了标准化操作, 提高处理效率和操作熟练度。

(三) 加快业务平台建设

商业银行IT蓝图上线后, 数据大集中, 核心系统功能强大, 但数据利用率还不高, 没有充分挖掘系统功能, 系统的优越性未完全发挥出来, 大量数据采集与分析、报表报送仍需手工编制一层一层上报。一方面增加下级机构与前台的工作量, 增加人力资源投入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不能保证数据的科学性, 且效率低。建立相关的数据采集、分析模型, 风险预警模型, 可以提高数据的利用度、释放人力资源。

运营能力提升, 流程再造、业务集中都离不开IT平台的支持, 借助IT技术着力打造要素分离、岗位制衡、支持并行处理的全新业务平台, 该平台应具备凭证图像采集、中心集约生产、多岗位流程协作制约等功能, 将业务流程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分离、重组, 建立“资源共享中心”的集约化经营运作模式, 使这一平台具备高水平的操作风险集中控制能力、快速的处理效率等特征。

(四) 改造业务应用系统

系统不互通, 产品操作相对独立, 导致环节重复, 客户填写单据多, 等候时间长, 授权节点多, 客户体验度差, 缺乏竞争力。如银行卡系统与核心系统不能直通处理, 需通过临时账户过渡, 客户信用卡还款或消费时系统不能适时更新余额;再如对公开户, 操作比较复杂, 各相关系统未能进行整合, 对公开户业务流程除需在核心系统操作外, 还需涉及总行外围的账户复审核系统、个人身份证识别与资料管理系统、网银系统, 以及银企对账系统、电子验印系统、电子回单箱系统、人行账户管理系统、征信系统、支付密码系统、国内结算产品管理系统等众多应用系统;对私综合开户系统虽进行了优化, 但还未做到跨系统之间的整合, 对私综合开户如需开通理财业务时还需操作理财系统, 客户填写单据多、输入密码次数多等问题。业务操作的繁杂会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 影响到中行形象和客户的选择。因此利用IT技术, 改造外围业务应用系统, 实现各系统间及功能模块间直通式处理, 简化业务环节, 对提高内外部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非常重要。

(五) 建立科学管控机制

业务流程建立应从风险控制点、业务操作环节、内外部客户体验去考虑, 不能因为管理需要或风险控制需要而无限制增加操作环节, 降低可操作性, 增加运营成本。风险控制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把握风险控制关键点, 减少人工控制点, 通过机控来替代人控。建立定期的风险评估机制, 根据日常监控、检查、反馈的信息, 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评估, 根据投入与产出相匹配的原则及剩余风险接收程度, 对不合适的环节进行修改或消除。

总之, 从战略的角度来认识和加强商业银行营运体系建设, 创新思维、提高运营管理能力, 对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和“流程银行”等先进理念, 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要:为应对市场竞争和提高核心竞争力, 本文通过对运营能力重要性及内外部客户体验度的分析, 提出提升运营能力的途径, 同时指出借助IT技术支持, 加强运营管理体系建设对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

关键词:运营能力,客户体验,流程再造

核心运营能力 篇2

关键词:广电集团,核心运营能力,因子,聚类分析

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文化产业日渐融入国民经济体的发展。 广播电视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经济带动效应和贡献凸显。 在信息技术和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广电受到了新兴媒体的激烈冲击。 从近几年中国三网融合实践进程看,广电集团加速转型,以适应三网融合要求。 在收入结构、新业务扩展、市场开拓、网络整合、数字化转换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身的核心运营能力。 本文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对20个省、市广电集团核心运营能力进行研究,并对其核心运营能力强弱进行阵营聚类。

一、研究方法

文中运用因子和聚类法进行研究。 因子分析法基本思想是从研究变量内部相关关系出发,找出能够解释所有指标的少数几个不可观测的公因子,每个指标可以近似表示成公因子的线性组合;聚类分析法基本思想是:根据变量间的亲疏关系将变量进行分类,相近的归为一类,差别较大的归为另一类,常用聚类方法为系统聚类和K- 均值聚类。由于影响广电集团核心运营能力因素存在共性,满足了因子与聚类法的基本思想,但这两种方法的不足是,不能全面的评价广电集团的核心运营能力,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完善。

二、核心运营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一)指标确立

采用文献法收集与广电集团核心运营能力相关的指标归纳出市场覆盖( 收视率x1、市场份额x2) ;广告收入( 广播广告收入x3、电视广告收入x4) ;业务收入( 网络收入x5、收视费收入x6、付费数字电视收入x7) ;业务用户( 付费电视用户x8) 四个一级指标和括号内的八个二级指标,构建广电集团核心运营能力评价体系,数据主要来源于2014年《 广电蓝皮书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 。 其中,市场份额、收视率,截取《 卫视小露电》 2014年1月2日统计的20家省级卫视黄金剧场、电视剧收视率和市场份额作为代表。

(二)样本选择

为综合分析广电集团的运营能力情况,选取北京、湖南江苏、浙江、上海、天津、安徽、山东、广东、重庆、辽宁、河南黑龙江、贵州、江西、云南、福建、广西、湖北、四川20个省、市广电集团及对应的省级卫视为研究对象,样本涵盖广电产业发展中的领导者、挑战者、跟随者等多种类型;广电集团所属经济带包括:长三角 、珠三角 、京津冀 、山东半岛 、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六个全国主要经济带。

(三)数据处理

1. 相关性检验

为检验选取指标的相关性,现对数据进行皮尔森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见表1。

注 : * 、 ** 分别表示在 0.05 和 0.01 水平上显著相关

从表1知,指标整体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收视率与市场份额显著相关;收视费收入与广播广告收入、电视广告收入、付费电视用户相关性明显;网络收入与付费电视收入相关关系不显著。 指标的一定相关性利于公因子提取,保证公因子之间的相对独立性。

2.模型求解

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求得KMO=0.74Bartlett值P=0.000,说明原有变量适合因子分析。 通过主成份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3个因子作为公因子,继而进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结果见表2、3。

由表2知:F1对广播广告收入、电视广告收入、网络收入、收视费收入有较高载荷;F2对收视率、市场份额有较高载荷;F3对付费数字电视收入、付费电视用户有较高载荷。根据指标具体含义, 命名三个公因子为:F1广告收入,F2市场覆盖,F3新业务经营。

公因子得分函数为 :

公因子得分为:市场覆盖0.99、新业务经营0.77、广告收入0.75。 因此,广电集团核心运营能力主要影响因素是以上三个因子。

三、广电集团阵营聚类

在得出广电集团核心运营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后,对各广电核心运营能力的共性与个性作聚类分析。 首先采用系统聚类法,聚类图见图1,然后结合K- 均值聚类法,对系统聚类结果给予补充,最终把20个广电集团聚为四大阵营。

第一阵营包括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和湖南广电, 该阵营是行业的领导者,由表4知,八项指标均值远高于其他阵营。 北京广电旗下的北京卫视,地处首都,尽享文化中心优势,其最大核心运营优势是媒体资源整合。 2001年6月北京卫视与原北京市有线广播电视台合并为北京广电集团,两者相互补充,媒体资源合理整合,使北京广电整体运营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一度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主流媒体之一。 上海广电的东方卫视是最具国际视野、中国顶尖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制作与内容平台的运营商,以及全国省级卫视中最具时代精神、最贴近现实的特色卫视平台,秉持 “ 新闻立台 、影视强台 、娱乐兴台 ”的理念 ,使东方卫视成为展示上海城市形象的窗口。 湖南广电成立至今,一直是传媒领域的佼佼者,而其强大的核心运营能力来源于湖南卫视节目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 2004年,湖南卫视正式确定打造“ 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目标,树立“ 快乐中国”的运营理念,陆续推出《 快乐大本营》 、《 我是歌手》 、《 爸爸去哪儿》 等热门综艺节目,创下综艺收视传奇,人民网报道,2015年这三个节目广告招标收入依次为3.5亿、3亿、5亿。 天津卫视作为天津广电立足天津、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宣传窗口,2005年在全国35个省级卫视的排名是第25,2006年跃升至第14名,2007年又一跃为全国第7,2008年第一季度更是攀至第4, 一步步的成绩使天津卫视被认为是最具成长性的省级卫视。[1]

第二阵营是地处我国沿海省份的广电集团。 包括江苏、 浙江、广东、山东,是第一阵营的强有力挑战者。 他们利用改革开放契机和各自优势,让广电集团核心运营能力得到快速发展。在收视率( 0.487) 、广播广告收入( 5.69) 、电视广告收入 ( 34.33) 三个重要参考指标中仅次于第一阵营 。 广东和江苏经济实力雄厚、 各方面发展较为均衡,2014年GDP总量位列一、二位,为广电集团的发展提供充足资金。 其中,江苏广电的核心运营优势源自江苏卫视的市场覆盖、 新业务运营、 广告收入。 2008年江苏卫视的覆盖工作进入到“ 强化高端、 扩大基础”的全新战略阶段; 2009年底,已基本全面覆盖全国337个地级市,完成了战略意义上的重大突破;同年9月, 江苏卫视推出高、标清电视同播新业务,成为全国首批步入 “ 高清时代 ” 的卫视 ; 人民网报道 ,2015年《 非诚勿扰》 和《 最强大脑》 广告招标收入分别为5亿、2.5亿。 浙江广电所属的浙江卫视, 是台标惟一用了近二十年而没有更换的卫视,而让其名声大噪的是,《 中国好声音》 、《 奔跑吧兄弟》 节目的推出,掀起了新一轮娱乐节目收视高潮,人民网报道,2015年 《 奔跑吧兄弟》 广告招标收入是2.16亿 , 这对浙江卫视打造 “ 娱乐节目强省 ”的定位产生积极影响 。 山东尽管没有强有力的频道和节目,但是在节目的收视率、市场份额、广告收入上相对其他三、四阵营有明显优势。

第三阵营包括安徽、辽宁、河南、黑龙江、贵州、江西、云南、福建、重庆、广西。 除安徽外,其它广电基本充当跟随者角色。 第三阵营虽在市场份额( 1.645) 、网络收入( 35.59) 、收视费收入( 21.68) 等指标上有一定优势,但近年来,没有形成强劲的核心运营能力,仍处于定位模糊、业务单一、转型较慢的状况中。 其中,安徽广电旗下的安徽卫视,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卫视之一,2009年安徽卫视引进泰剧《 天使之争》 ,是继央视电视剧频道、湖南卫视之后,第三家引进泰剧的电视机构。 随后,安徽卫视大量引进泰剧,目标是打造中国泰剧第一播出平台,差异化定位,让安徽卫视迅速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强势传媒。 但随安徽卫视从“ 电视剧大卖场”到“ 剧行天下爱传万家”,再到“ 独剧魅力,与爱同行”,定位的不断改变,让其定位模糊,曾经的电视剧播放品牌优势不复存在,正逐渐沦为行业中游阵营。

第四阵营包括湖北和四川两省广电,它们正处于成长阶段。 虽然两者被聚类到第四阵营但与第三阵营差距并不明显,尤其在收视率( 0.478) 、市场份额( 1.369) 上,丝毫不逊于其他阵营。 两省广电的发展主要受约于经济发展,但中国巨大的受众市场,为两省寻求突破带来机遇。 2011年,湖北省政府划拨5000万元财政专 项经费用于 增加湖北卫视 的覆盖, 现其覆盖人口已突破8亿, 全国71个重点城市全部覆盖。[2]随着周边省份覆盖的加强,中部市场的开拓,湖北卫视将成为性价比最高的卫视媒体。 如果两省广电集团能在市场覆盖、节目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那么跻身第三阵营甚至是第二阵营也是有可能的。

四、结语

目前,广电集团处于大数据快速发展及新技术应用的黄金期,为其带来了全媒体、跨媒介传播的全新时代。 就提升广电集团核心运营能力,有以下启示:

(一)运用大数据,提升运营精准度

大数据给广电集团的运营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媒体数据应用是当今广电集团发展的趋势,也是今后时期广播电视与新媒介融合的重要途径。 广电集团作为运营商,有精准运营的独特优势,只要抓住机遇,精心设计,就会取得较好效果。 因此, 各广电集团应借助数据技术, 全面完成节目设计、录制、存储和传播推广的数字化、网络化;利用网络数据定位不同目标受众,分析、预测不同受众群体的消费习惯和偏好,制定出相应的节目内容来满足客户需求;利用数据技术,加快在新兴业务中的应用。 2013年全国有17159.69万户数字电视用户,有3498.41万户付费数字电视用户,[3]我国数字付费电视业务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付费节目过于单一, 缺乏吸引力;付费电视功能开发滞后,影响音效、画面传输; 硬件设备集成落后, 影响数字电视与付费电视的无缝对接。 以上问题的存在便无法满足受众需求,要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对业务进行升级,改善数字付费电视业务;在引进数字技术的同时,还应在资源配置、资金扶持、硬件设备集成、渠道覆盖上下功夫。

(二)开拓网络渠道,提高市场覆盖率

核心运营能力 篇3

1、体育会展业特性分析

1.1、体育会展的分类特点分析

体育会展一般分为综合性体育会展和专项性体育会展2种。所谓综合性体育会展是指在一次会展中展示各类体育项目的产品及健身产品和运动服装鞋帽等的展会, 它具有规模大, 包含项目多, 产品丰富, 既有产品宽度, 又有产品深度等特点, 而专项性体育会展一般是指以某项运动为核心, 展示该项运动产品的专门展会, 它具有专业化强、产品专一, 能展现产品系列深度的特点, 也指规模较小, 项目较少的体育会展, 比如健身器材会展、体育保健品会展等等, 这种专业性规模较小的会展一般在中小城市举办的机会较多。

1.2、体育会展的发展趋势特点分析

首先表现在体育会展的专业化特点。所谓专业化, 是指会展产业链上的分工专业化、会展活动服务专业化、会展项目运作的专业化。主要是体育会展内容专业化、体育会展组织者专业化及会展服务人员专业化等特点。其次表现在体育会展品牌化方向趋势, 主要是通过发展树立品牌管理理念, 提升会展品牌资产、与行业协会密切合作, 充分整合相关资源、提供差异化专业服务, 引领行业发展方向、构建整合营销网络, 强势品牌扩张等方面完成的。

2、体育会展品牌化运营之广州经验范式特性分析

广州体育会展品牌化运营取得成功, 一方面与广州抓住体育会展的发展规律借鉴体育会展的国际经验有关, 一方面还与广州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政府政策扶植以及企业自身的不断改革分是分不开的。

2.1、发展基础

首先表现在, 广州市政府积极支持, 成立了由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20个单位组成的市会展业行政管理机构广州市会展业管理领导小组, 对解决广州体育会展业发展面临的行政多头管理、企业恶性竞争和市场秩序欠规范等问题有了组织保障和制度规范, 有力地促进了广州体育会展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为广州体育会展行业发展提供物质支持。

其次表现在广州体育会展不断改革创新, 为广州体育会展发展不断提供新鲜血液。第一, 广州体育会展单位性质由事业变为企业单位, 实行企业化管理之后, 广州体育会展的服务由单纯的服务变为经营服务, 不仅结束了国家拨款办广交会的历史, 也提高了广州体育会展的服务水平, 为后来广州体育会展自筹资金建新馆, 不断扩大规模提供了条件。第二, 广州体育会展改革组展方式的变革进行缩短会期, 缩小规模的改革, 为后来广州体育会展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第三, 广州体育会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尝试、广州体育会展功能的多样、广州体育会展商品结构的改善、广州体育会展市场趋向多元化。第四, 广州体育会展灵活贸易的试验尝试, 广州体育会展积极鼓励各类企业解放思想, 把资本主义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拿来为我所用。如开展对销贸易、易货贸易、代理出口、招标销售、接受订牌、灵活的货币结算和支付方法等, 为扩大对外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国际影响日益扩大。

2.2、动力支持

第一, 表现在改革和完善展组方式。首先, 广州先后实行了省市组团、按团设馆的重大改革, 改变了几十年以来以外贸总公司为主的组团方式, 为更多的企业提供了参展机会, 其次又实行“省市组团, 商会组团馆, 馆团结合, 行业布展”的改革,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推动了参展企业以高档次、高质量的商品参与国际竞争, 还千方百计进行规模扩张, 在经济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下, 广州体育会展千方百计扩大规模, 给更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化提供机会, 2012年广州体博会3万家国内企业和超过1400家境外的体育企业参与, 并与西班牙、美国、法国等商会商谈合作且达成了合作, 规模到达历史之最, 再有就是不断调整展区, 设置设立重点展区, 突出展示我国高附加值和名优新特产品,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 对推进品牌建设发挥了示范和引导作用。第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广州体育会展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外经贸部条司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版权局及广东省、广州市有关单位先后派员参与广州体育会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最后还改革客商邀请办法面对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

第二是不断推陈出新。首先是探索广州体育会展展览专业化。广州体育会展在规模扩大以后, 进一步探索“综合性定位, 专业化办展”的模式。目前, 广州体育会展展区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 广州体育会展努力使自己发展成为数个特色鲜明的专业展组成的大型综合性展会。

其次是促进广州体育会展服务功能现代化。广州体育会展在强化成交功能的同时, 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率先将信息技术全面运用到展会的各项管理和服务。通过互联网开展了参展申请、展位分配、客商邀请、信息咨询、网络成交等业务, 电子商务成为广交会当面洽谈、现场成交的有益补充。二是强化信息功能, 通过举办各种研讨会、推介会、供需见面会、品牌发布会等, 使采购商和供应商在贸易之余, 能够获得所需的最新信息。

最后是加强广州体育会展展位管理, 维护交易秩序。由于广州体育会展的品牌效应和在出口中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参展, 展位供不应求。为建立公开、透明和公平的展位分配办法, 打破终身制, 完善实名制, 加强现场巡查, 加大处罚力度;建立新的统一的展位分配标准和原则, 按照量化评分和择优安捧的原则进行展位分配。通过积极探索, 广州体育会展展位分配越来越公开透明。

第三, 不断发展趋优的广东精神, 为广州体育会展的发展指引这未来方向。

旧时期的广东人精神是“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精神, 旧时期的广东精神的实质是中华民族精神, 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要结合时代精神创造性地吸收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一切文明成果;也是广东社会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 争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的需要, 有利于广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需要。

而新时期广东精神“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 新时期的广东精神特别注重德性、诚信并付诸实际行动, 为新时期广东体育会展“科学锻炼, 健康生活”, 体育助力“幸福广东”为主题的提出提供支持, 如果说注重德行、诚信做人并付诸实际行动的广东精神是广州体育会展发展的提供良好社会大环境的话, 那么新时期广州体育会展主题关照健康生活、开学锻炼以及居民幸福构建则是广州在体育运动领域会展的视野下为广州城市居民作出的纲领性指导, 为广州城市居民体育锻炼提供指引。

可见, 广州体育会展在广州城市发展的大环境下, 由内而外, 自上而下, 从物质基础层面到精神保障层面都为广州体育会展的发展提供着既古老又新鲜的活力, 也为广州城市体育的发展做出不小的贡献。

3、体育会展与广州城市体育发展互动探微

3.1、体育会展举办促进广州城市体育场馆及其配套设施建设, 奠定了广州城市居民群体育锻炼物质基础

自1957年开始第一届广交会 (广交会是综合性会展, 包涵体育) 以来到, 特别是1990年代末, 广州市 (8区4县级市) 各类体育场地就有2400多个, 占地面积400多万平米, 1999年底, 广州市 (按10区2县级市) 各类体育场地6000多个, 占地面积2000万平米, 建筑面积100万平米, 全市共有公共体育场馆210个, 其中:东山区44个、荔湾区16个、越秀区10个、海珠区14个、黄埔区1个、天河区56个、芳村区3个、白云区11个、番禺区26个、花都区10个、增城市13个、从化市6个;而自1999年广州举办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以及会同广东、香港与澳门体育局联合举办的粤港澳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以来, 广州的场馆建设出现了跨越式发展的格局, 截至2011年10月, 目前广州市现有各类体育场馆近7100个,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有220个, 占地面积近2300万平方米, 像广州市体育中心、文化公园, 这些地方不仅成了市民日常体育运动的场所, 也成立体育展会的官方展地, 即满足了不同体育展会的特殊需求, 同时为广州城市市民参与业余体育运动提供极大便利。

3.2、体育会展的成功举办及其运营提升了广州城市知名度与国际影响力, 助推了广州城市居民休闲体育上一新台阶

广州体育会展的举办为广州的城市名片添上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推动广州休闲体育的发展。表现在体育展览的数量和规模上, 广州体博会以优质的品牌和服务获得海内外广大经销商、贸易买家等专业领域人士的极大关注, 吸引了海内外5000多个知名品牌参展, 接待近40万人次, 其中专业观众更是突破了18万人次, 极大提升了广州城市的影响力。他们在理念上也推陈出新, 推出“展中展”概念, 在广东体博会综合性博览会下细分为健身器材、体育场馆设施、自行车、户外用品、运动鞋服、球类运动等六大专业展区, 围绕细分题材专业展制定专门宣传推广和观众邀请计划, 增加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度, 汇集体育用品上下游资源、体育营销资源、体育文化与科技资源。

综上所述, 广州体育会展品牌化运营的不断壮大, 为广州城市体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条件, 拉动广州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和城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水平, 促进了广州城市居民体育的发展, 形成了体育会展和城市居民体育运动的良性互动。

4、结语

我国的体育会展业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 是朝阳产业, 前途大有作为。作为核心城市的广州市, 其体育会展的发展, 一方面拉动广州体育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也给广州城市居民体育发展提供新鲜的生机和活力, 做到了城市体育会展业和城市居民体育发展的良性互动, 不失为一个典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兼顾的成功范例, 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愿更多的城市加入到此行列中来, 为城市的体育产业和体育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作为核心城市的广州市体育会展业的独特特质, 旨在发现和挖掘体育会展业的发展和城市体育运动发展的关系。广州体育会展的不断发展壮大, 夯实了城市居民体育运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拉动了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 促进了市民休闲体育的积极参与, 形成了体育会展与城市居民体育发展良性互动格局, 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可为国内其他城市的类似需求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体育会展,互动,城市体育,广州

参考文献

[1]蔡德贵.孟子哲学思想的多维透视[J].东岳论丛, 1992, 3:80.

[2]梁强.我国体育会展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7.

[3]杨铁黎, 陈文倩.中国体育用品展会现状及发展策略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 29 (5) .

[4]商执娜.广州市城乡居民体育消费层化研究[J].体育与科技文献通报, 2007, 15.

核心运营能力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资本运营,实践创新

一、中小企业的发展重心分析

(一) 机制灵活性

从当前中小企业的运营情况来看, 它的市场反应灵活, 资本运营和运营的机制灵活性强。要成立和运营一个中小企业, 成本较低、成效较快、运营较为简单。与大型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虽然规模较小, 可是正式由于这样的企业状况, 促使企业机制更加灵活, 对市场的适应性较高, 能够及时的根据市场的需求, 做出响应的反应。中小企业资本运营, 应该充分意识到, 本企业这种灵活的反应机制, 更好的运营企业。

(二) 市场空间开阔

从当前的商品市场上看, 在我国的市场潜力较大, 整体资本市场较为广阔。因此应该根据中小企业的灵活性特色, 从市场定位上进行拓广, 不仅从周边的城市着手, 同时拓展到全国的各个区域, 这样进行商品的市场定位, 这种灵活的市场空间拓展方式, 应该是可以让中小企业更好的适应各种市场的要求, 进行产品的特色区域性产出, 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好的市场竞争目的, 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三) 资源优势大

当前的中小企业资本运营, 可以根据自我市场优势, 从而确定商品的方向。从资本运营所需要的各个要素出发, 当前经济发展不够全面的地区, 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较充沛, 可以节约劳力成本支出。当企业的自我资源优势, 得到体现时, 就可以很好的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资源的替代角度上, 可以很好的做出反应和改变, 能够采用更好的原料资源。

(四) 技术创新快

从当前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经营特点上看, 如果要采用新技术, 是比较简易、灵活的。投入和决策速度上, 都优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 一般只需要企业的所有者和一部分的管理者进行决策即可, 技术创新的计划, 是很快可以投入到实际操作中去。不仅仅可以从其他企业的借鉴中, 进行相应的革新, 也可以是从个人的意识上, 直接成为企业运行的主要产品。当企业运行新产品或者新工艺时, 从市场更新的时效上看, 能够非常快速的实现, 从投入到产出, 是一个迅速反应的过程, 这样就能够在市场上, 占领先机, 从而保证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五) 决策效率较高

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决策, 最主要是企业的股份所有者, 即企业的决策者能够, 直接决定企业的经营方向。这样的决策方式, 能够迅速对市场上的信息, 给予反馈, 快速做出反应, 把握市场时机, 这样的反应速度, 不仅对资本运营能够更好的促进, 同时对企业与市场信息的融合度, 能够得到提升, 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不容易失去时机。

二、中小企业的劣势

(一) 中小企业综合素质不高

当前中小企业的管理团队, 基本是家族式或者行政式的管理方式。这样的情况非常容易引起中小企业资本运营所采用的方式, 较为滞后。这样就会引起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不足, 也难以满足市场竞争力的要求。因此针对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综合素质问题, 应该从整体员工的素质要求上考虑, 恰当安排运营里人才的学历与相关专业人才技术职称上的比例关系, 这样也是市场竞争力, 对企业的综合实力的要求体现。

(二) 中小企业融资不易

从中小企业的相关资历来看, 社会的金融机构, 容易对其设限, 从而对企业的融资造成一定的困难。中小企业资本运营规模较小, 因此贷款也有一定的难度, 银行等对其不能够给予项目上的支持。这种融资上的困难, 对中小企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导致企业难以接纳更大的项目和订单。中小企业资本运营应该对融资的途径, 给予更多的拓展, 不应该只从单一角度出发, 而应该从多方面的渠道进行考虑。

(三) 中小企业管理有待提高

中小企业资本运营当前从资本运营经营等方面, 虽然规模较小, 当时功能是全面的。因此对于企业内部的资本运营协作、组织机构细分, 不能够做到细致化。企业的发展应该从全方面的提升, 从而扩大资本运营规模和资本运营水平的提高上促进, 这样的管理细分不足, 容易造成中小企业, 权责不够明确, 管理经营上的缺陷, 容易影响到产品的资本运营, 影响员工与部门之间的协调程度, 因此需要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协同上, 给予关注和职能划分。

(四) 中小企业技术落后

从中小企业的整体员工素质上看, 整体企业高学历人才配比较低, 高技术水平人员较少。这样的问题, 就不容易对企业整体技术提升给予促进, 从中小企业的资本运营设备提升、改进上看, 只有设备能够跟上资本运营需要的脚步, 才能资本运营出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商品, 这样对资本运营设备的技术要求就相对较高。中小企业的技术相对落后的状况, 需要企业及时更新, 领导决策者及时做出反应, 才能够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五) 中小企业资讯较闭塞

当前社会已经是一个大数据时代, 因此整个社会的竞争, 就是资讯的的竞争, 只有保持中小企业的信息传递畅通, 能够及时的吸纳外界的信息, 这样才能够提高中小企业的反应速度, 也能够促进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社会服务对于中小企业的信息来说, 不够开放性, 因此对于有限的自我资讯来源, 就容易带来各种局限因素的制约。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如果不够敏锐, 或者企业的资金不较紧张, 也会造成资讯掌握不能够完全而迅速。

三、中小企业的机会

(一) 政府重视

当前整个国家政府鼓励创业, 对中小企业的成立和发展, 都能够给予促进。国家经贸委牵头, 让更多的相关国有企业参与到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中。包括银行与工商部门和税务部门在内的各种机构, 都加入国家对中小企业的领导, 这样对中小企业的发展, 能够从更真切的角度出发, 给予一定的支持, 从企业的竞争环境上看, 也能够给予其一个相对公正的外界环境, 对中小企业的发展, 政府的关注和鼓励, 能够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 政策支持

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政府的支持, 这样就能够给予其一些相对促进的政策。这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的制定, 就能够给予其更多的方向性的引导和发展上的便利。当前有很多新政策出台, 重在对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对中小企业资本资本运营技术性进行鼓励性促进。不仅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的专业化, 更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的金融政策改进, 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 环境的机遇

当前的社会竞争环境, 已经是一个世界化的竞争市场。中小企业的发展也该从整个世界形势上来出发, 从当前的进出口上, 来实现市场的拓展。同样对商品的要求也更高, 只有达到准入标准的产品, 才能够实现出口。通过这种国际上的市场资源拓展, 应该能够促进中小企业从各方面规范和提升。当前的中小企业从结构上看, 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的结构, 应该通过各种技术拓展, 向知识密集型企业发展, 这样才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 资金条件改进

从中小企业面临的二板市场, 应该被饮用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条件提升的促进点。当前由于中小企业的信用和资质等问题, 容易导致中小企业从银行的贷款, 难以进行。从融资的条件上看, 中小企业也难以得到更多的有利资金支持, 因此中小企业应该多利用二板市场的便利, 从而解决资金融入的困难。

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践与创新

(一) 企业民营化的实践

从当前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来看, 应该对国有产权的实现民营化的改制, 这样才能促进中小企业的统一化和规范化。这样的方式可以对中小企业, 实行统一的股份制和投入市场机制中去, 这样才能够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通过股份制等, 这样中小企业才能够形成一个适应市场的经济主体, 更好的适应市场的竞

(二) 经营专业化的创新

从我国中小企业当前的经营发展状况上来看, 应该与大企业的经营管理相匹配, 这样的协调发展, 才能够促进中小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从中小企业的各方面看, 从资金和资本运营经营, 从市场细分上看, 应该把当前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 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这样才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促进中小企业提高产品的品质, 进行相应的经营管理专业化。

(三) 市场反应快速化的创新

从当前的市场形势上看, 中小企业应该利用自己的经营优点, 寻找大企业不便进入的行业和市场, 进行作业选择。中小企业应该从市场的相对项目, 进行区分, 避开大企业的压力, 对相关的项目进行投资。这样的市场占领和市场竞争力, 也相对容易。中小企业的发展, 应该适应这种迅速反应的形式。

(四) 品牌共享战略的实践

通过中小企业的品牌联盟形式, 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品牌推广。这样的品牌推广形式, 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品牌更好的获得宣传。从中小企业的这种品牌联合推广形式, 在推广上能够更好的节约成本, 还能够拓宽品牌销售资源。品牌共享战略能够提升中小企业的共同竞争力, 这也是中小企业能够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兴旺.对企业资本运营中的改进-结合前景假设的量化运用[J].商业研究, 2001 (, 5) .

[2]潘培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重新选择[J].理论学刊, 2001, (6) .

[3]朱晓妹, 张诚, 陈静.基于中小企业的江西省农民创业战略模式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7 (2) :7-9

[4]王泳.论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 (N) 工人日报, 2014.7 (2) :7-9

核心运营能力 篇5

近年来, 电信运营商利润率增幅放缓甚至下降, 传统话音业务收入增长乏力, 日趋边缘化、管道化;数据业务占比迅速增长, 但量收的剪刀差持续扩大, 投入多回报少。

在运营商转型路上, 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应用与商业模式的开发大有可为, 可以说是运营商规避同质化竞争, 打造智能数据管道, 寻找差异化经营“蓝海”的必由之路。大数据的技术架构寻求高性能与低成本的统一, 可以降低电信运营商庞大的IT资本开支压力。大数据的商业应用促使电信运营商从单纯提供网络资源、前向收费方式转变为基于网络资源和依据海量数据资源提供服务的灵活多样的混合模式, 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国内运营商大数据应用受限

国内电信运营商在大数据应用方面主要受到了以下方面的限制。

第一, 数据采集散乱、深度不足:电信运营商拥有海量数据的来源, 但采集渠道散乱, 通常分级、分地区、分系统建设, 整体规划不足, 数据标准化程度低, 汇聚困难, 无法形成有效的数据资产。

第二, 数据分析能力不足:电信运营商建有以数据仓库为核心的经营分析系统, 通常采用小型机加高性能存储架构建设, 针对传统话单日志等结构化数据设计, 还不具备非结构化数据与流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第三, 数据商业应用不足:电信运营商大量数据尚没有充分发掘数据应有的价值, 智能管道的建设正处在初期阶段。现有分析系统仅对内部提供服务, 缺乏对外数据开放平台, 大量数据未能有效进行商业利用。

电信运营商大数据发展探析

(1) 大数据的政策支撑

电信运营商应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 推动政府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积极的政策支撑与引导、对关键技术的研发提供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对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支持与保障。电信运营商应高度重视大数据信息安全, 推动政府部门牵头启动大数据立法, 解决大数据信息权属与隐私保护问题;制定大数据技术标准与运营标准, 规范大数据安全体系。通过政策支撑保障大数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2年10月, 中国计算机学会和中国通信学会均成立了大数据专家委员会, 从行业学会的层面来组织和推动大数据的相关产学研用活动。运营商可以依托该平台推动企业内部大数据的发展。

(2) 大数据技术架构与算法的研发

根据2012年美国市场调查咨询公司 (Gartner) 发布的新兴技术曲线, 大数据技术正处于“期望膨胀期”, 距离真正成熟尚需2~5年。电信运营商应抓住机遇加强技术研发, 在开源技术的基础上, 发展适合运营商的大数据技术;同时应积极对技术标准做出贡献, 掌握技术主动权。在技术的拓展可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a) 大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技术。采集技术是指基于智能管道和物联网的大数据获取技术和算法;大数据传输技术研究应注重海量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性, 解决调度与控制问题。 (b) 大数据的存储与分析技术。存储技术主要指面向海量数据文件的有效存储与读取能力、大数据的新型表示方法和去冗降噪算法;分析技术的拓展方向应包括数据可用性和可计算性, 计算复杂性问题, 研究求解算法, 进行高效处理等。 (c) 大数据的隐私安全技术。在大数据时代, 如何保护用户隐私安全不仅是法规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电信运营商在技术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大数据支撑运营中心

运营商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价值, 首要条件是具备采集、融合、存储、分析海量数据的能力。电信运营商可以在现有经分系统或数据仓库的基础上, 针对目前数据采集散乱、采集深度不足、分析能力不足的问题, 构建数据集中、平台统一的省级或全国级大数据支撑运营中心, 为大数据的应用与商业化提供精确支撑。大数据支撑运营中心可以设置如下逻辑架构。

数据采集层:通过建设数据采集聚合网关, 汇聚跨地区、跨系统的采集的丰富数据源。

数据融合层:建设海量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以及流数据处理能力, 建立数据标准化体系, 进行统一处理和存储。

数据应用层:通过构建不同的数据挖掘与分析模型, 融合结构化数据, 形成数据仓库, 对外提供统一服务能力。

资源管理层:提供统一监控、资源管理与运营等功能。

(4) 大数据应用与商业化

大数据应用与商业化是大数据发展的核心价值与落脚点。电信运营商拥有极其丰富的数据资源, 相比互联网公司更具天然优势。对大数据进行全面、深入、实时的分析和应用, 以客户体验为核心发展流量经营, 是电信运营商应对新形势下挑战避免沦为哑管道的关键。

通过大数据助力业务创新, 提供市场营销与客户服务的精准支撑能力。在互联网社会中, 拥有数据, 就拥有了了解用户行为的基础, 从足够多数据的叠加中可以探知一个人的过往行为, 同时可以精准的预测出其未来的需求。通过对海量的行为和内容数据处理, 可以获得用户的时间、位置、业务、终端等基础信息, 分析出用户的身份、兴趣、社交圈等, 这样可以开发出很多新的增值业务。

通过大数据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提供透明管控与科学运营的精准支撑能力。运营商可以融合市场、财务、网络等多个系统产生的海量数据, 将相关联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有利于运营商更全面、更准确、更快速地获得企业运营数据, 为投资决策和网络优化方案提供更多视角。

通过大数据发展开放合作平台, 开辟新的商业模式, 助力电信运营商转型。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大数据支撑运营中心发展开放合作平台, 为广大开发者提供海量数据资源, 发挥大数据的价值, 将数据作为资源, 进而提升的运营商利润增长点。

核心运营能力 篇6

神州数码信息服务集团集成服务战略本部 (简称神州数码集成服务SBU) 已经连续4年为北京联通提供维保服务, 他们认为, 北京联通所需要的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 而是高端的设备承载核心业务系统。

IT设备难以适应新需求

北京联通的用户总数已经超过1000万, 并且还在不断攀升当中。面对此种情况, 北京联通意识到必须高度重视IT基础设备的质量, 因为IT系统的高效稳健运转是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 任何软硬件设备出现故障都可能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而只有通过IT设备维保项目的建设, 提高设备维护质量, 保障关键系统 (特别是运营系统) 的稳健运行, 有效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才能最终提升北京联通的市场竞争力。

北京联通的IT支撑系统涵盖营业账务、客服系统、Billing系统、在线计费系统 (OCS) 、经营分析系统、MSS、CRM、PRM等。这些系统经过了多期建设, 相关IT设备陆续过保, 若购买原厂续保服务不仅价格高昂而且维护不及时;此外, 不同的工程有着不同的项目集成商、供货商及服务商, 使得服务接口和服务周期不统一, 增加了北京联通控制服务质量和服务成本的难度。

锐行服务“避免故障发生”

神州数码集成服务SBU认为, 北京联通需要的不是简单的产品保修、备件保障, 而是高端的设备承载核心业务系统, 在这样的系统中, 所有的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 从而实现对业务需求的高可用保障。要达到这样的要求, 技术服务专家和服务项目管理专家必不可少, 成熟的服务管理模式、流程、方法和制度也是必备要素。据此, 神州数码集成服务SBU提出了从业务构架、系统设计到服务维保的全方位服务。

经过多次巡检, SBU明确了项目的基本要求。首先, 维保服务必须保证故障总历时最短、远程/现场响应时间最短、故障恢复时间最短、故障解决时间最短;其次, 在最大限度提供专业化维护服务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支出;再次, 加强对维护质量与维护成本的可预见性管理。

根据上述理解, SBU在锐行服务的基础上为北京联通定制了包含快速故障排除、主动预防保健、深度专项服务、规范的项目管理服务在内的维保服务新体系。同时, SBU根据北京联通的业务关键性明确了SLA承诺, 做出了工程师在故障报告2小时内到达现场、备件4小时到达、故障12小时内无法排除则提供备机等快速响应承诺。

核心运营能力 篇7

有助于减少财务成本

“运营商出现融资现象主要还是缺钱。”艾瑞咨询事业部总监杨华认为, 外围的融资环境恶化和国家的紧缩政策导致了运营商融资行为的短期化, 而从国内三大主要电信运营商2010年的年报来看, 收入呈现增长态势, 但是利润却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虽是收入利润双增长, 但是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中国联通的利润呈现59.7%的负增长。“这主要是因为三家运营商在3G领域的同质化竞争中消耗了大量的运营成本。”

不过, 从目前已公布的运营商2011年前三季度财务状况可以看出, 运营商正在努力改善其营收状况, 而中国移动的优势依旧明显。中国联通2011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42.48亿, 同比增长4.1%, 每股基本盈利0.18元。中国电信2011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38.59亿元, 同比增长10.1%。中国移动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为919.78亿元, 较去年同期增长5.4%。

此外, 从2011年上半年上述三家运营商的现金流上看, 中国移动达到了643亿元人民币, 而中国电信为154亿元人民币, 中国联通仅为83亿元人民币。三大运营商仅有中国移动的现金流较为充裕。但是在2012年, 宽带提速、3G升级、终端补贴、用户争夺等方面都将消耗运营商大量资源, “这将会使得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倍感压力”。

杨华表示, 这些原因导致了运营商在银行贷款方面难度较大而且成本也较高, 增发则受制于业绩不佳, 因此, 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成为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必然选择。

对此, Frost&Sullivan电信分析师翟鹏也表示, “相对长期融资, 短期融资所需支付的利息更低, 因此会降低运营商财务成本”。

不可否认的是, 目前作为上市公司的运营商, 其融资渠道还有股票增发、银行贷款、金融租赁等方式, 而这些方式也有可能出现在2012年运营商的资本运作中。

杯水车薪也能解燃眉之急

就目前已知的中国电信计划短期融资的80亿元人民币, 对收入达千亿级的运营商而言, 规模确实非常小。但是翟鹏表示, 一旦运营商需要投入规模较大的项目, 短期内无法通过日常收入解决的资金问题, “短期债券融资可以解决燃眉之急”。

2011年11月, 中国联通曾发行2011年度第五期超短期融资券, 金额150亿元。募资所得用于补充其业务运营过程中对营运资金的需求, 重点满足2G、3G及固网宽带业务对营运资金的需求, 以及偿还银行借款。据了解, 2011年, 中国联通共发行短期或超短期融资券计390亿元人民币。

易观智库分析师黄萌表示, 电信行业中规模是盈利能力的关键, 加大投入以换取市场份额是积极的市场策略。短期融资券可以加速资金周转率, 进行短期的资金周转, 支持运营与建设。运营商的千亿净利润属于日常收入, 虽然金额大, 但是在一年中平均获得, 而且还要投入常规的日常运营和投资中去。

对此, 杨华也表示, 目前这笔融资款不能简单地看成是独立行为, 接下来运营商应该还会持续这种小步快跑的融资策略来弥补现金流不足。

从国外电信运营商来看, 发行短期融资券是运营商常用手段。2011年新加坡电信、美国Verizon都发行了额度不大的债券, 而中国联通在历史上也曾多次发债来弥补现金流的不足。“通过这样小规模持续的发债, 一来缓解现金流压力, 二来市场也能够接受, 三来溪聚成海, 形成较大的融资规模。”

钱会怎么花?

多数受访者表示, 2012年运营商仍将围绕着3G展开竞争。围绕3G用户争夺的网络升级、营销推广、终端补贴、数据基地建设等方面将耗费运营商大量资金。

截至2012年1月, 中国的手机用户数已达9.8758亿, 其中3G用户数为1.3571亿, 约占13.7%。其中1月份新增3G用户数, 中国移动为273万, 中国联通为305万, 中国电信为241万。

杨华表示, 对于中国移动而言, 为弥补3G和2G网络体验的不足, 会加大WLAN的投入和TD-LTE试验性网络建设, 同时加大九大增值业务基地的投入;中国电信可能向EV-DO Rev.B网络挺进, 中国联通则需要升级到HSPA+, 这两大运营商也将加大对终端的补贴, 实现千元智能机的发展策略, 而宽带提速也将在全国大规模铺开, 竞争进入了资金消耗战。

对此, 运营商人士表示, 融资或用来加强网络建设, 增强3G网络覆盖。

易观智库数据显示, 自2008年至2011年, 电信业固定资产投入进入相对稳定的高投入期, 已累计达13206.6亿元人民币。随着3G网络升级而加大的固定资产投入, 在2012年乃至今后几年中都不会大幅削减。其驱动力将来源于中国移动的TD-LTE建设, 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网络升级, 以及全业务运营对智能管道技术的需求。

终端方面, 中国电信频繁增加明星终端产品, 如i Phone 4S和小米手机等均将在近期上市。有业内人士估计, 中国电信投入的补贴力度或将达到几十亿元人民币。2011年底, 中国联通优化了3G补贴政策和渠道政策, 其地方分公司各自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终端补贴政策。

联想集团副总裁、运营商业务总经理冯幸日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 2011年三大运营商的终端补贴总额大约在570亿元人民币至600亿元人民币之间, 而这一补贴力度将延续至2012年。

上一篇:文化体制改革下一篇:Boltz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