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提升您的七大核心能力(通用10篇)
思维导图提升您的七大核心能力 篇1
思维导图助您七大核心能力提升
作者:大漠先生(曲智男)大漠思维导图学院
从98年开始接触和使用思维导图到现在已经有13个年头,一切说来话长,也常常有很多的朋友问我,思维导图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每次的回答似乎都有些偏颇,自从接触思维导图后自己的人生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影响最深的还是在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上面。因为正是因为我们思维方式上面的改变,导致了自己行为上发生很大的变化,又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方式改变了,我们开始去尝试做不同的事情,完成不同的体验,我们开始改变自己既有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及方式。
正是因为这些行为方式和习惯上的改变,我们的人生开始一点点变得与众不同起来,命运也逐渐开始变得不一样,所有的一切都开始想着自己的梦想和目标靠拢,这就是吸引力法则的运用,因为思维导图给我们提供了思考问题的焦点和方便,我们开始聚焦自己的能量,更多关注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事情,开始为了自己的未来的梦想和目标努力,开始为自己的人生,扬起前进的风帆。
那么思维导图到底在我们的人生中,究竟带给了我们哪些方向的影响呢?思维导图仅仅是一个帮助我们进行思考的工具吗?当然不是,随着思维导图的应用频率的提升和深入,我们还会逐渐的培养自己以下七大核心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
1、全局化思考能力:每一张完成的导图最终都会带给我们对某件事情完整的思考,通过最终的导图提升我们对事情整体把握和感知的能力,从而协助我们做出正确合理的分析判断。因为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如同我们对已经事物在做抽茧拔丝的思考,从而思维导图让我们跳出事情看事情,透过表象到看清问题本质所在。
2、结构化思考能力:在做每一张思维导图时,我们都需要在定好中心主题后,确定思维导图的主要分支,一方面它会迫使我们在思考时首先抓住事物的主干,理清事情的脉络关系。另一方面因为思维导图的应用,迫使我们总是要从主干开始,从事物的中心开始思考,也养成我们层级化思考的思维习惯。
3、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思维导图的一个重要的规则就是要求每一个分支上面只保留一个关键词。而这一个关键词往往是那些能够激发我们更多联想的词语,这些词语是如同闪光的宝石,珍珠,思维导图用连线把他们穿了起来,他们可以协助我们勾画出事物的整体面貌,帮助我们还原事物的真相。而其他的词语仅仅是起到修饰和补充的作用。要寻找出这些关键词,请我们就要拥有在复杂的事物找出关键线索和蛛丝马迹的能力。因为思维导图可以培养我们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无论是在阅读一份资料,还是参加会议研讨中……
4、整体布局规划能力:评价一张思维导图是否清晰表达,除了里面文字关键词语的应用,同时思维导图整体的布局,即各个分支的分布是否合理,也是评价的一个重要而关键的因素。因为这涉及到一个人整体的布局规划能力如何,合理的布局不但可以均衡思维导图各个分支之间关系,同时它也可以反映出做图者对于所阐述的事情的观点,看法,思考是否周详,能否平衡自己。因为导图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和写照。
5、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将相同类别的事物放在同一层分支里,这就需要足够的总结归纳能力,不同的事物之间的逻辑在导图中通过箭头、连线、甚至是符号等,合理的表达出来。这些都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对于某些特别重要复杂的事情,例如项目管理策划,复杂的会议管理等等。
6、敏锐的感知觉察能力:因为软件的原因,线条样式单一,图片大都是分支,甚至某些人在整张思维导图使用的都是黑色,把某些重要的信息都被掩盖了起来。一张手绘思维导图它不单单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对一件事物综合的思考、分析和判断。同时它反映了一个人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也一个人内心的真实写照。特别是通过手绘思维导图这一点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7、快速的学习复制能力:用思维导图学习新的技术、技能和知识,是最快速最有效最符合我们的大脑信息处理和存储的方式。利用思维导图辅助学习,第一可以培养我们对事物的整体把握能力,让我们关注到事物之间的先后顺序及逻辑关系。第二让我们在把握大局的同时,也可以关注到细节(即次级分支),理清事物主干之间的由远及近的清晰脉络。第三,一张思维导图不但是关于事物的全面知识结果,同时这张作为学习计划安排和拿作复习来用。……
思维导图提升您的七大核心能力 篇2
地理思维是地理素养最核心的能力, 地理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 决定学生在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时必须具备综合的地理思维能力。只有把握住了这种思维的特征, 才能使分析问题的过程更好地体现出地理性, 也才能更全面、彻底地贯彻地理素质教育。然而, 在地理学习中, 许多学生出现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地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思维的逻辑性不强等地理思维缺陷。思维导图本身所具有的综合考虑某一主题时所要解决的各个要素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正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工具, 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 (MindMapping) , 一种将发散性思维具体化和图解化的方法, 被称为“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发散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 进入大脑的每一种资料, 都可以称为一个思考中心, 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分支。每一个分支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 而每一个连接又可以称为另一个中心主题, 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分支。整个思维导图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使用线条、图形、颜色、词汇、符号等元素, 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 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被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 能够增强使用者的记忆能力、立体思维能力和总体规划能力。它既可呈现知识网络, 也可以呈现思维过程。
二、思维导图的绘制
第一步, 让学生把中心主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画在纸的中央, 周围留出空白 (如图1) 。
图
第二步, 让学生分组讨论有哪些与中心主题相关的“次主题” (如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发展方向) , 并在纸上画出 (如图2) 次主题包含性强且相互独立, 共同构成本节的主要知识体系, 并为进一步展开奠定基础。
第三步, 在“次主题”后, 导出更为细节的要点。 (如图3) 概念用多种颜色、符号、图形等形式形象化, 并将知识点间的联系表示出来。经过这种处理, 使构建的图示更加形象、直观, 大大强化思维导图的作用。
第四步, 在制作完成后, 分别向其他小组展示各自的思维导图, 针对该小组的思维导图, 其他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进行相互交流, 最后完善思维导图。
三、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1. 思维导图直观地表达思维
思维导图基于一个主题, 发散出与这个主题相关的一系列次主题, 并将次主题作为中心在发散出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知识, 因此, 思维导图有明确的问题中心, 并一级一级按照逐渐缩小范围的次序排列, 把零乱的知识点组织起来, 形成若干知识模块, 有利于学习思路的整理, 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思维图, 学生容易快速建立知识的联系。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在表达思维时理清思路, 把握全局, 使讲解和学习流畅自然、重点突出, 并且更具有组织性和易于记忆性。经常使用思维导图使学生的思维有序性增强, 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2.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思维导图中的一个中心主题下可以发散出很多相关知识, 而且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后续学习中, 随时将更多的知识补充到思维导图中去, 这样就形成了一张超大的知识网, 涵盖众多的知识, 并在过程中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 体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思维导图中的一级一级中心是制作者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而设立。学生采用“头脑风暴法寻找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解题突破口, 需用不同的主题中心, 依此建立下一级主题。因此, 经过持久的训练, 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运用思维导图, 通过联想, 以系统化和联系性的方式搜索和挖掘深层信息, 通过分类与比较, 演绎与归纳, 分析与综合等思维规则, 对现行的地理细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 从而认识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地理概念的本质, 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裨益。
4.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生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过程中, 会分析许多以前可能没有想过的问题, 遇到这一问题如何解决, 正是在思维导图引导下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图4是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
四、结语
“思维导图”是一种学习和思维的有效工具。它能够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想法外化在纸上, 并用线条将其连接起来, 通过这样的方式, 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维导图对学生的思维有长期的广泛的影响, 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短时间内并不能有效地体现, 绘制思维导图贵在坚持, 只有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 才能发挥思维导图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托尼·巴赞。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9.
[2]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巧用思维导图 提升语用能力 篇3
译林新版英语四上Unit 8 Dolls(Story time)的重点是学习五官类单词和描述外貌的形容词。内容虽贴近学生生活,但要扎实掌握并不容易。本案例中教师用“思维导图”建构文本,用线条、图片、关键词构成的“思维导图”教学人物的面部器官、特点及描述人物面部器官的句型His/Her ... is/are ... 富有童趣,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促进了语言知识的内在化,使目标语表达成为自动化,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从真正的“教”课堂走向“学”课堂。
一、巧用导图—提取要点—清晰化呈现
笔者执教的四年级Unit 8 Dolls(Story time)部分呈现了两个玩具娃娃,其中一个女娃娃,一个男娃娃,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并引导他们看图描述女娃娃五官的特点,并以图、关键词的形式(思维导图)呈现。接着,让学生自己说说对女娃娃的整体印象,并让学生看着思维导图向大家介绍女娃娃的外貌。通过学习两个娃娃的外貌特点,学会用His/Her ... is ...,His/Her ... are ... 描述周围的人。在教学中,我依次呈现了有图、关键词、关键句的板书,把文本转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结构图,清晰地呈现了教材内容。
思维导图和关键词提示引导学生概括语篇内容,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采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中常见的线性思维模式,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在使用思维导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而掌握知识迁移的方法。
二、形成策略—活用语言—结构化输出
教师对女娃娃外貌的教学,无形中给予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习男娃娃外貌特点的表达时,学生便有章可循,从读文本画五官,沿着支架——仿照女娃娃的思维导图画出男娃娃的思维导图(即标注男娃娃的五官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有效整理课文信息,形象化加工课文,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最后,同桌对照思维导图,用所学语言描述男娃娃的外貌。这样的设计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而且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它是以教学核心问题为主线,将整个教学看做完整的动态开放系统,实现教学内容步步深入、目标渐渐达成的教学过程,可以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在教学的巩固环节,教师通过追问“Which doll do you like?Why?”让学生用所学目标语表达。从文本复述到说说自己或朋友,在思考、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已有知识经验结合起来,每个成员都有话可说,这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而且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结构和层次的理解与认识,并将已经获得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转化成语言运用能力。
三、习得方法—发散思维—提升学习力
整节课教师综合运用线条、图像和关键词等手段构建文本思维导图,借助思维导图结构化的图式学习文本。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了文本的全局,整理了文本的框架,在不断添加分支的过程中把握了细节及重难点,学习内容一目了然。在巩固环节,学生能按图索骥轻松回忆文本内容,完成复述任务;拓展时,思维导图的桥梁作用有益于小组成员在互助合作中分享集体智慧,并进行话题的发散训练,增强了学生學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了自身认知结构的重建。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工具,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学生重组新旧知识,整体把握文章信息,理解梳理文章结构,领悟文本的层次和逻辑关系,摆脱孤立、零散、封闭的认知习惯;另一方面,通过思维导图绘制过程中对文本的归纳、概括、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知识的习得与能力的发展协调并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安凤歧,梁承锋.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思维导图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篇4
思维导图应用于生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理清思维脉络,形成合理化思维过程。进一步提高思维导图的应用还可以综合思维能力,提升教师思维学科的教学成效。可见,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够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梳理生物知识框架。将思维导图运用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帮助广大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加快高中学生复习生物的速度,使学生在脑海中搭建起生物知识体系,进而帮助学生大量地储备生物知识,内化生物学科素养。
一、研究背景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其实质上就是把脑海中自己所想象的东西用图形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从而具体呈现在头脑思维里,把教学和思维导图巧妙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地展现出知识之间的层层递进关系,用颜色和图像把关键字建立成记忆链,能够充分开启学生的记忆链条,并打开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思维能力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有没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维能力强不强。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使用思维导图能指引、激发、组织学生思考,让学生习惯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养成联想思维的习惯和寻求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将思维导图运用于生物教学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等。学生的思考能力较弱,学习中易出现思维混乱情况,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注重运用思维导图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显得十分必要。我们经过实践,发现思维导图对提升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
二、思维导图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1.思维导图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首先,设立一个主题,将这个主题作为中心建立与其相关的知识体系。将零碎的知识组建起来,并根据主题中心逐级缩小知识面,形成多个知识块,这样就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学生根据导图提供的信息可以迅速找到知识间的联系,方便学生记忆。所以,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流畅性。
2.思维导图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即根据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散发出更多与其相关联的知识网络,这样学生随着知识不断增加及时将其总结到思维导图中,使思维导图不断扩大,同时包含了各方面的知识重点。思维导图是发散性思维的表达,作为思维发展的新概念,发散性思维是思维导图最核心的表现。在思维导图的建立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构建适合自己应用的思维导图。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设立,根据不同的主题中心,逐层建立分支。长此以往,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高。比如涉及高考第32题遗传基本规律这个大问题时,如果学生只局限于运用所掌握的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解题的话,就没有弄清楚遗传基本规律这个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也就不能很好地解决题目设定的具体问题要求。遗传的基本规律首先确实涉及了孟德尔的两大基本定律,但同时学生还得学习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弄清楚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然后才能支撑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以及伴性遗传。考查遗传基本定律的时候往往会结合变异和育种,学生在面对如此知识点多而复杂的一道综合题时,如果知识碎片化就会找不到头绪没有清晰的思路。
3.思维导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思维导图能够很清晰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思路,也能让学生很直观、清楚地看到思维的脉络,对内容的理解会更深刻,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在建立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会力求创新,使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更加出众,以便获得老师的肯定。此外,在设置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多方面对知识进行解剖,这也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思维导图带来了理解方面的创新性思维,对我们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一项重要思维能力。广义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一切正确思考的方法和能力,也是抽象思维能力的体现。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的中心对知识进行系统化搜索,然后对搜索到的知识进行整合、归类,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研究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会让学生得以终身受用。
5.思维导图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复习效率。高三生物复习中,除了构建知识点的思维导图,还可以构建每个章节的,每个专题的,主要题型的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高三的生物复习中对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归纳和总结,构建解决生物问题的思维模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我在2019级学生二轮复习教学中运用了思维导图。首先每一个专题复习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围绕专题主题回顾本专题的所有相关知识点同时在黑板上呈现该专题的大概提纲课后作业即是让同学们沿着提纲思路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完善所有具体内容由于一轮复习已经进行了各个知识点的精加工。此时同学们做这个工作虽然可能有点慢但却能完成得比我想象中好第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第二学生基本能理顺知识脉络而且联想想象加发散性思维学生的思维导图还周密而有逻辑性在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深刻的梳理建立体系同时还强化知识点记忆后第二课时课堂上我先用分钟让同学们互相评价同桌的思维导图找出优点和不足然后做查漏补缺的工作通过此训练学生强化了知识网络为做综合题时进行知识点的横向纵向联系提供强有力支撑在剩下的分钟时间我会带着同学们训练两道和本专题相关的综合题目
例:(2016年全国卷Ⅱ)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随后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
b.随后细胞中的rna转录发生障碍
c.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中期
d.可推测该物质对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本题的关键点是“dna双链不能解开”,涉及的专题有细胞增殖、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遗传的分子基础三个专题,考查考生对“dna复制、rna转录、细胞周期以及癌细胞增殖等相关性的理解
要求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
在联系运用知识网络快而准地答题做完后老师
进行一定的指导和点评并要求学生对照思维导图
对本题考点以及自己做题时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
总结
二轮复习在以专题为主线进行知识结构化落
实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配套训练很多的套题一
个阶段完成后我会把平时同学们问题比较集中的内容形成一个专门的类型题用微课的形式引导学
生去利用正确的生物科学思维解决它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生自己过手构建知识体系
并在解题中运用知识体系最后反思体会的训练学
生慢慢建立起了良好的科学思维他们更能准确把
三、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1.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做课上笔记。课堂学习的重点并不在于记住多少,而是在于理解、吸收了多少。所以老师应该教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做好随堂笔记,通过建立知识网络图将知识通过线条连接起来,对不清楚的用横线标注,突出知识难点,在课后的学习中就能轻松找到学习重点。建立思维导图不一定要用制图软件,让学生手工绘制既方便又能深刻记忆。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充分节省了课上时间,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提高了课上效率。在课下学生也能根据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对当天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针对自己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改正。
2.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做好课后复习。在复习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整体知识结构,这也是思维导图一方面的优势。因此,老师在学生复习中也应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教学,提高复习效果。首先,课前老师让学生找到一章的知识点,确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然后制成思维导图;
课上,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先画出主要知识点,再引出与主要知识点相关联的分知识点,逐级下分。经过这种发散思维,一章中的所有知识点都包含在内,这样就方便了学生复习。
教育应以人为本,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引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对学科的学习认知,启发学生体验并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自我思考、感悟的思维习惯。另外,我们平时学习时会习惯记笔记,记笔记不仅能加强对知识的记忆,而且能够促进大脑的思考。而形象的图像能引人思考,引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通过形象化的思维,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理解方面的潜能,给我们带来理解方面的创新性思维。
通过对生物思维导图的运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使抽象的生物知识更加形象化,也可以避免学生因基础能力不足,在学习过程中造成各种思维误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能力。
参考文献:
转变思维 增长能力 提升素质 篇5
——赴西南财大培训心得体会
回顾近一个月的西南财大培训历程,我仍然沉浸在教授们精彩的讲解中,精神上受到了强烈的震憾,观念上有了全面的更新,知识上得到了充实和提高。通过此次培训,使我体会深刻、受益匪浅。
一、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构架
一直在基层一线工作,从未认真系统的学习,原有知识体系、知识构架已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因此,管理理念的及时更新,管理才能的及时培养尤为重要。通过此次培训学习,聆听专家教授们广博的知识、活跃的思维、独到的见解;感悟大师风采,讲国情民情如数家珍,话民情民生贴近百姓;每一堂课,都让所有人听得津津有味,使大家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更感到身心愉悦,如春风浴雨,同时使我深刻体会到,视野宽则思路变,思路变则全局活。开阔的视野需要全局的眼光、开放的思想,需要科学发展的崭新视角和思维方式。以前在管理工作中宏观管理考虑较少,对工作的谋划和设计重视不足、思考不够。这次培训有机会接触到宏观经济管理、执行力培养和提高、思维的管理与创新等几方面最新的理论成果,启发自己的思维,开阔自己的视野。对如何提升自身工作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1
二、拓展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经过十多年的磨练,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的办事方法、思考方式都已经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即思维定式,就是我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习惯使用的一系列工具和程序的集合,具有很大的惯性,一旦定型后就极难改变。在我们处理日常事务和一般性问题时,能够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圆满解决问题,但是当我们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而需要开拓创新的时候,这些思维定势就会像枷锁,阻碍我们对新生事物的接收,阻碍新观念、新点子的构想,导致我们工作停滞不前。在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的时代,领导干部要做到能力不减、观念不老、思想不僵,就必须提高自身能力增强过硬素质,而过硬素质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只有加强学习并联系工作实际,勤于思考,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开拓创新。
在此次培训中,各位教授都推荐了很多学习参考书目,面对变化的世界,我们必须及时学习,才能转变思维,才能顺应世界的变化。但学习贵在思考,如果在学习别人的知识时,不加以批评性的吸收,则只会被别人的思路所束缚,难以有自身的新观点、新思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如果只知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毫无收获。思考是管理工作的前提,要实现工作上的突破,必须在学习中注重思考,深思熟虑之后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发现新的观念,提高工作能力。
三、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学习,是人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也是人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更是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第一能力。这次学习培训感触和体会最深的就是感到自身知识的贫乏。一是观念陈旧,没能及时刷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如果不学习,是不会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的。二是不善于在公众场合展现自己。平常忙于具体的事物,并没有太注意这些,而且真正静下心来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不多。通过这次培训倍感学习的重要,今后要进一步重视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在西财培训期间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进一步地放大,真正把学习融入到工作、生活中,挤出时间,静下心来,多学多思,尤其是要联系工作实际,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能力和素质,推动工作的开展。
四、更新观念,开创工作新局面
这次学习培训,专家、教授们的授课结合实际且推陈出新,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使我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能力,使自己能以新的、全面的理念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今后要用所学、所想、所思,进一步以开拓的思维和创新的勇气做好工作,开拓创新联系工作实际,我认识到,要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必须坚持创新的理念,打造一支创新的团队,形成一套创新的机制,才能增添工作新活力,推动事业的新发展。
在体验感悟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篇6
在阅读教学中,所谓体验,是指学生在接触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内心需要出发,通过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激发自己的情感和想象,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人揣摩,与作者对话,与主人公对话的过程,即古人所说“君子之学也,人乎耳,著乎心”。所谓感悟,是指学生在阅读中因受到作品的触动而有所领悟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并非只让学生体验与感悟,更为重要的是在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建构并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以期提高自己的语文思维能力。
《一千张糖纸》是沪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生动而贴切地描述了作者和孩提时代的玩伴世香在四合院中的快乐游戏生活,描写了我们为了实现愿望而千辛万苦搜集糖纸,最后受到表姑的欺骗,希望破灭后的绝望和悲愤,充分表现出大人的欺骗对孩子造成的深深伤害。这篇文章的内容比较浅显,中心也较为显豁,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无较大的阅读障碍。但是,如何使中心不标签化,使学生通过体验、感悟真正明白表姑的欺骗对我的伤害之深,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构建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自己语文思维能力,并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一、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全局视野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学生初学新课时,必然会对有文章有一个整体认识,教师也应首先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所谓的整体感知,既可以作为名词,也可作为动词。作为名词而言,即学生师阅读一篇文章之后对文章主要内容、布局结构或表现形式的大体感知与把握;作为动词而言,整体感知即学生对文章从头到尾进行整体的而非碎片化的阅读和体会,此时的整体感知是一种阅读文章的方法。只有对文章有了整体感知,学生才能对文章内容和所表达的主旨有所了解,才会对文章有全局视野。同时,每篇文章正是由于各段之间的前后勾连才形成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在全局视野下,学生才有可能明白文章各段之间的关联。因此,在教授《一千张糖纸》时,教师可通过以下几个问题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1.“浏览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来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此问题正是在学生预习、初读文章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程度,也是学生对课文的最初体验。通过预习,学生基本能概括出本文讲述了我和世香因表姑说一千张糖纸可以换电动狗而奋力收集一千张糖纸,等攒够了糖纸发现自己被表姑欺骗了,最后绝望低扔掉了所有糖纸。2.“梳理文章行文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各部分所写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为,本文1-6段是故事的起因:表姑嫌我们两人太吵影响她养病,因此想出让我们攒糖纸的方法,7-10为故事经过:我们千方百计积攒糖纸的过程,11-13段为故事结果:我们把糖纸给表姑,表姑骗了我,那剩下的14-16段属于作者的议论。3.“阅读全文后,文中哪句话揭示了本文的主旨?”本文中心显豁,学生基本可以找到中心句,即“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孩子是可以责怪的,但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欺骗本是最深重的伤害。”4.哪段文字直接写出了欺骗造成的“伤害”“最深重”?通过以上几个问题,学生已然明白本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这两个大问题。这也是学生最初体验感悟的结果。
二、关注语言形式,优化学生体验感悟过程
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最终由其语言的敏感性决定,而这种语言敏感性的培养需要学生深入文本,在字里行间真正沉入到语言的内部,感受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上所呈现出来的不同效果。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自己对语言的运用都首先建立在对语言的敏感性上。所以,为了优化学生的体验感悟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将学生引入文本,带领学生关注到语言的敏感点,通过有效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体验感悟,从而构建自己的阅读体验,在这样的一个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学生才会有切实的阅读感受,也才有可能产生真正属于自己的阅读感悟,从而渐渐建立起对语言的敏感性,渐渐优化自己的体验感悟的过程,慢慢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在《一千张糖纸》中,教师将原段“我长大了,在读了许多书识了许多字之后,每逢看见‘欺骗’这个词,总是马上联想起‘表姑’这个词。这两个词是如此紧密地在我意识深处挨着,岁月的流逝也不曾将它们彻底分离,让我相信大人轻易之间就能够深深伤害孩子,而那深深的伤害会永远地藏进孩子的记忆。”改为“我长大了,在读了许多书识了许多字之后,看见‘欺骗’这个词,就联想起‘表姑’这个人。它和她在我意识深处挨着,岁月的流逝不能将彼此分离,让我相信大人轻易之间就能够伤害孩子,而那伤害会藏进孩子的记忆。”通过改句,在初步的朗读体验中,学生很轻易地辨别出两段话的差别所在,但是,这还并非学生体验感受的最佳结果。为了更好地体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到“每逢”“总是”表示频率非常高,而且每一次看到“欺骗”“马上”脑袋里第一反应就是想起“表姑”这个词;“永远”形容长久以来都不会改变,直到一个孩子长大成人,生命终结这个欺骗的伤害还藏在记忆中;“深深”一词说明程度非常深,直接把欺骗伤害的程度写出来;“两个词”不说表姑这个人,而是说这个词,因为表姑和“我”之间已经少了亲人之间亲情与依恋,因为欺骗让我感受不到表姑的人情味,仅仅成为一个词。有了这样的体验感悟,学生更加明白这种欺骗给“我”带来的最深重的伤害。改段的形式,优化了学生体验感悟的过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体验感悟的结果,同时,在这样的体验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了语言形式的差异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并将这种认识迁移到日后的阅读学习中,这本身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次提升。
三、关注文章内部关联,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语文大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作者所写的内容都是相互勾连,为中心服务的。作为教师,经常抱怨学生答题时仅仅局限于所考某句或某段,不能联系前后文,甚至不能考虑全文,这其实是因为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并未能关注到文章内部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内部关联,也没有意识到文章所写材料与主旨、与中心句的内在关联。教师应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关注这种内部关联,明白作者为何写这段内容,将这段内容放在这一段而不放在另一段的意义所在。在《一千张糖纸》中,直接写出表姑的欺骗带给我们的伤害的是在故事的结局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品读第10-13节文字,从事件的结局中体会表姑的欺骗给“我们”带来的深重的伤害。从“我”和世香非常恭敬而且庄重地将糖纸“献”给表姑,而表姑却“不解”“一愣”、不停地“笑”中,“我们”感受的“满是”、“悲愤”、“绝望”。这些糖纸承载着“我们”的快乐、希望和对大人的信任,在一夕之间全都付之一炬,所以对于这些糖纸只剩悲愤和绝望了,即使这些糖纸如此美丽,如此来之不易,但“我们”也不想留着了,不想看见了,可以说绝望到极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品读第7-9节,从事件的经过里分析“我”和世香面对表姑的欺骗,会如此悲愤和绝望的原因,明确这部分文字详写的作用。“表姑说一定要透明玻璃糖纸,每一张都必须平平展展,不能有皱褶。攒够了交给表姑,然后表姑就能换给我们电动狗。”对那个新奇电动狗的梦寐以求,对表姑的信任,使得“我”和世香在炎炎夏日,成天跑在外面,想尽一切办法在各个地方奔波,就是为了收集糖纸,收集好糖纸,还要精心地整理。这这一部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糖纸的来之不易,使学生明白文章的主旨是“欺骗本是最深重的伤害”,但文章详写搜集、整理糖纸的过程并非与主旨无关,反而写出了我与世香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血,突出这些糖纸的来之不易,所谓期望越真切,失望越深切,更为后文“我们”的极度绝望做铺垫,从而突出中心。由以上两个问题,学生便可理解以上两部分内容与中心的关联,但是文章还有1-2段,因此,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品读第1-2节,再次从事件的起因中分析这部分内容在文中的作用。从第1、2节中与第8小节的“我们做什么,我们做什么,我们做什么”或者与第7小节“我们再也不,我们再也不,我们再也不”一组排比句遥相呼应的一组排比句“我们在院子里跳皮筋,把青砖地跺得砰砰响;我们在枣树下的方桌上玩‘抓子儿’、‘羊拐’撒在桌面上一阵又一阵哗啦啦啦、哗啦啦啦;我们高举着竹竿梆枣吃,青青的枣子滚得满地都是;我们比赛着唱歌,你的声音高,我的声音就一定要高过你”入手,让学生从句中的拟声词、动词中感悟到“我们”在外婆的院子里尽情玩耍,不觉得累,非常吵闹,同时,这两段又交代了表姑的身份――是养病的病人。病人需要安静,而“我们”却在院中非常吵闹。因此,“我们”的吵闹与表姑所需要的安静形成了一组矛盾冲突,正是有着这样的矛盾冲突才使表姑有了想要支开“我们”的念头,因此,这一部分详写的内容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至此,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却由学生自己体验与感悟,当学生真正能够明白文章各材料、各部分内容与中心的关联时,学生才能真正明白作者如此安排各??材料的用意。
课文学习至此,教师又引领学生梳理本节课的体验感悟的过程,即先通过全文的整体把握找到文章的中心句,然后从事件的结局中体会表姑的欺骗给我们带来的深重的伤害;接着从事件的经过里分析“我”和世香面对表姑的欺骗,会如此悲愤和绝望的原因,明确这部分文字详写“我们”积攒糖纸的辛苦是为了后文“我们”的极度绝望做铺垫,从而突出中心;最后从事件的起因中分析这部分内容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分析文中的素材是如何为中心服务的。只有当这种感悟的过程转化为一种阅读文章的路径与方法,学生才会在阅读其他文章时进行知识的迁移,才不至于在阅读或答题时产生肤浅的或片面的理解,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才会有所提升。
体验感悟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体味、内化的过程,是真正浸入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将体验感悟的过程形成一定的方法或策略才是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思维导图提升您的七大核心能力 篇7
一、思维导图在词汇复习中应用
课程标准指出, 要求英语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单词拼写和具体发音, 还要在特定环境内能准确应用词汇。初三英语复习课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英语词汇性质和含义, 也要掌握再特定语境内词汇的意义。相关研究学者认为, 所谓有意义的学习是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融入全新的知识并能准确将新旧链接。也有学者认为可以将学习分为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所谓上位学习即总结原有的知识概念, 下位则是学生直接学习和演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初三英语词汇复习中的思维导图以上位学习为主, 英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对整体词汇知识进行总结。
图1即词汇复习思维导图。主题词汇为“active”, 某初中英语教师就引导学生关注该英语单词的词性。首先active是形容词, 意指“活跃的”, 相关词组为“take an active part in it”。教师在复习词汇中要帮助学生掌握词的含义、词类、具体单词形式。其次通过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复习active的名词activity、动词act、副词形式actively。在复习词形时, 学生会在教师给出下级分支上列举典型的的例子中逐渐养成整体思维习惯, 最终会以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解题。
二、思维导图在语法复习中应用
语法在初中英语复习中十分重要, 通常要注重语言的意义、形式和运用三个方面。某初中英语教师就在语法复习中借助思维导图并附上几张生活化的图片, 使语法复习生活化, 从而是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图2是思维导图模式下的语法复习构架, 图的中心是网络红人小胖, 学习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 此时教师发出问题“What is he like?”多数学生会积极回答, 教师再发出问题:“Does he smile?”学生回答“yes”。急继续问“what food does he like?”由于学生会此类问题很感兴趣, 因此也有多答案。教师顺势引出英语句子“What is his chinses name?”不少学生在网络上都见过小胖这张图, 进而有学生回答“Xiao pang”。教师再引出句子“People call him xiao pang, DO you like him”, 有的同学回答yes, 有的则回答no。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思维导图中的颜色和图像下逐渐掌握句子成分, 建构较为完善的的语法结构体系并提高逻辑分析能力。
三、思维导图在阅读复习中应用
中考英语必考的考点之一即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初三英语阅读能力明确指出:“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能准确理解文章情节, 找出文章主题并对故事情节发展和可出现的结局进行预测。”相关调查研究显示, 虽然学生在阅读复习中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巩固, 然而一旦碰见难度较高的阅读理解题目, 依然会出现严重的失分情况。总结其原因可得知, 英语教师对英语语言内容和形式讲解等方面过于重视, 而忽视培养学生分析阅读语篇结构和技能。还有一部分原因为英语教师过于注重阅读结果, 没有为学生制定详细的阅读策略, 长此以往使学生对阅读语篇的整体理解造成严重影响。某初中英语教师就在英语阅读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来强化学生阅读篇章意识。
四、结语
总之, 复习课的目的为在学习过新知识的一段时间内检验已学的知识并总结知识掌握情况, 通过复习对没有掌握牢固的知识重点和难点进行修正补充。思维导图能借助不同颜色、线条、图形标示每个单元的重难点, 还可以更形象的方法对容易混淆的知识实施记忆加工, 便于其更好地融入到知识体系中。在初三英语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能促使学生有效整合各种零散的知识点, 加强自学能力, 提高复习效率的同时也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
摘要:初中阶段学生思维正从形象逐渐过渡到抽象阶段, 需要一种形象思维工具帮助完善知识结构。思维导图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 降低记忆难度。初三英语复习是中考前的一大难关, 多数学生表示复习此门课程略感无力, 没有头绪, 而思维导图能通过运用不同图形、颜色等工具详细划分知识重难点,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则从词汇、语法、阅读三个方面分析思维导图的运用, 望给予初中英语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初三英语,复习,思维导图
参考文献
思维导图提升您的七大核心能力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思维导图
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型的思维模式,是指采用图文并用的方式,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次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色彩等建立记忆链接,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巧妙的将思维导图引入物理教学中去,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系统的学习、记忆物理知识,大大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呢?
一、框架指引,提高预习质量
高质量的课堂预习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容易的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在预习时总是草草了事,有的学生甚至不预习。因此,教师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引领学生正确高效的预习书本内容。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引领学生预习的:首先我将这一节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以框架的形式列在黑板上,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我引导学生围绕这两个重点进行细节的预习,将其划分为更小的知识点,例如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以及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等,仔细阅读课本内容,对于书中出现的给概念要给予重视,最后将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标注。在检查学生们的预习情况时,我发现这种思维导图的方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生们不再漫无目的的预习了,在我所给出的知识框架的指引下,许多学生能够准确的在教材中找到相关的内容,预习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下课之后有学生向我反馈说自己以前物理课上总是听不懂,但是经过这次预习之后上课好像慢慢能够跟上了。于是我便引导学生要重视课前预习,而且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学会构建知识框架,这样才能让预习既省时又高效。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许多学生之所以认为预习没用,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指引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使课前预习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二、高效笔记,构建记忆网络
笔记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许多学生不会做笔记,总是试图将老师所讲的内容全都记录到本子上,这样反而使听课效果大打折扣,尽管在记下了许多笔记,却不明白这些知识是什么意思,得不偿失。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在课堂上高效记笔记,提高自己的听课效率。
例如在光现象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在讲课的途中我发现一名学生一直在不停的写着一些东西,完全没有在听我讲课,于是我便提问了这名学生一个问题:“这位同学,你能回答除出光的反射条件是什么吗?”“额……老师我不知道。”这名学生低下了头。“那你能告诉我你在写什么吗?我发现你的笔一直在不停地动。”“老师我在记笔记。”我笑了笑,引导学生说:“笔记可不是这么做的,光顾着记笔记,到头来却忽略了我所讲的内容,这可不是一个明智的举动啊。上课的时候最重要的要学会听讲,在记笔记的时候要学会有条理有选择的记,建立属于自己的记忆网络,这样不仅能够节约时间,还不影响自己上课的听讲。可以先对知识点进行简要地记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完善。”在听了我的指导下,这位学生不再一味的记笔记了,慢慢地开始认真听课了。
三、合作创新,发展思维能力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可以将合作学习与思维导图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完《欧姆定律》这一章后,我将学生们分成了不同的小组,向其布置了一个任务:将这一章我所讲的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现出现,看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好。我给出学生们一节课的时间用来完成任务。每个小组都可以自己进行分工合作,有的学生可以负责将组内成员的笔记结合到一起绘制草图,组内成员可以相互分析和讨论,对思维导图进行完善,绘制出最终的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积极的融入到了学生中去,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在展示课的时候,我让每个小组的组长带着自己组的导图上台进行展示和讲解,我会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相应的点评,对于优秀的地方提出表扬,对于不足的地方给出意见。在每个小组都展示完之后,我让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进行点评,相互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组内每名学生在优秀成员的带领下,积极的投入到绘制导图中去,加深了印象,同时使自己更加清楚的认识了自己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利于学生及时查漏补缺。
总之,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思维导图的应用,引导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使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得以充分提升。
【参考文献】
[1] 姚晓峰. 我形我秀——初中物理复习课中思维导图应用例谈[J]. 中学物理,2012(1).
[2] 张允苓. 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6).
[3] 张仁夕.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研究[J].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3(10).
思维导图提升您的七大核心能力 篇9
北京市优秀教师
孙凤霞
就课堂教学行为而言,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将课堂教学分为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互动行为和生生互动行为四种。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交往的课堂,是谈不上开发学生潜能的。这就要求教师既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于他们参与交往的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又要为学生的参与交往提供适宜、丰富、有趣的活动内容与机会,同时还要保证学生的参与交流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具体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观察。
A.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否相互尊重、理解、平等
主要观察学生在进行各种交往的活动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否是相互尊重的。尊重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相互理解,才能做到平等,学生才会感到安全,才不会出现有的学生被冷落、被讽刺的现象。
B.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C.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是否能保持多向、丰富、适宜的信息交流
交流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实现。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是否能保持多向、丰富、适宜的信息交流,主要观察课堂上是否有适合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合作氛围,有能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足够的表达个人意见、展示个人才能的时间与空间。
D.学生是否踊跃参与各项学习活动
2可通过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员性、全程性、主动性情况的大致统计,了解学生参与各项教学活动的踊跃程度,以便最后作综合判断。
E.学生是否有主动合作的意识
学生是否能主动合作,主要表现为是否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地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F.是否有学生能参与教的活动
这里指有的学生在参与交往的活动中能够将所学知识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或方法告诉、帮助别人,将教与学的角色集于一身,这说明学生的参与交往活动已达到一定深度。可以对具有这种表现的学生的人数、次数作适当记录。
随堂听课评价的基本原则
随堂听课评价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1.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是指随堂听课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励授课者,而不是一味挑毛病,是要让执教者听了评课后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对以后的教学更有信心,更有勇气,而不是让他对自己的教学失去信心,甚至于怀疑自己是否是教学的这块料。在具体操作时,应该充分肯定执教者的优点和长处,对于其存在的不足,也应该让其有解释和申辩的机会,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能够给出明确的应该如何改进的具体建议,不能只破不立。
2.实事求是的原则
随堂听课评价应该本着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实话实说是体现评课者责任心的问题,也是给被评者学习的机会。要防止出现只听课不评课的现象,这样不仅授课者心里没底,听课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还要防止在随堂听课评价中出现蜻蜓点水、不痛不痒的现象。不能够出现即使课评了,但碍于情面,评课敷衍了事,走过场,“不说好,不说坏,免得惹人怪”。应打破评课时的虚假评议,只唱赞歌,不讲缺点,打破发言只有三五人,评议只有三言两面,评课冷冷清清的局面。
33.零距离的原则
这是要在求随堂听课评价时应该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听课和评课气氛,作为听课人员,评价者要特别注意评价对象的和紧张情绪和心理,应该让评价对象意识到这是一个学习和反思的机会。同时随堂听课和课后的信息反馈也应该建立在评价双方的积极配合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
4.针对性原则
评课不应该面面俱到。对一节课的评议应该从整体上去分析评价,但绝不是不分轻重、主次,而是需要有所侧重。应该根据听课目的和课型,以及学科特点,突出重点。应就执教者的主要目标进行评述,问题要集中明确,既充分肯定特色,也大胆提出改进。
多方位转变观念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桃山镇中心校 孙立峰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今天我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从课堂教学抓起”的一点看法。
一、注重教师专业发展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土壤
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向上成长的空间,更要关注学生向下扎根的土地。学校要结合教师实际情况,分层培训(实现年青年教师“做中学”,转岗教师“做中思”骨干教师“做中创”),从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转变教育观念,达成“三转变”,即从“应试教育”向提升“核心素养”转变;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从管、灌、压向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转变。让教师真真正正转变成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辅导学生分析、归纳、判断、推理,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真正正做到让核心素养立足课堂。
二、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点
第一,选择与确定各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点。
第二,结合课程的特色,深入细化学科层面的核心素养要点内涵,形成从基本要点到主要表现,再到要点与表现相结合这样一脉络,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
第三,将核心素养学科要点与学科学习建立联系,有效开展学科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三、推进启发式教学 聚焦核心素养培育
课程改革以后,教学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在课堂上仍然存在教师把控过多、缺少学生质疑问难等问题。因此,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认为应深入推进启发式教学。
首先,我们要努力创设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空间。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直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但是这些课堂上的教学多数仍以教师讲授、提问和学生被动回答为主要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有利于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给学生独立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质疑、自主探究,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深入推进启发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以往的课堂上教师提问的问题,多数是“对不对”“是不是”的判断性问题和“是什么”的陈述性问题;对于“为什么”的解释性问题和“你是怎么看的”评价性问题比较少。这些判断性问题不能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不利于培养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也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接纳和利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深入实施启发式教学,设计有思维梯度和有思维深度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当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后,教师要学会有效地接纳和利用。
如教师在课前设计新颖有趣的导语,如:即兴表演,观看录相,启发式谈话等。其次再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学生能够提出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能够从新的角度去审视、想象问题。同时,教师适时与学生共讨论、分析、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课堂会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境界”,使他们在求知欲望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的互动。在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再其次积极开展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基础教育的各个学科。各学科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将本学科的核心知识、结构化知识通过有效的方式教给学生,使他们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形成本学科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各学科要展开合作,围绕跨学科的内容和项目,开展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们还可以走出校园,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真实的情景,同时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课外资源,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
四、以“五个一”为载体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方面,我们要关注学科教学对核心素养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关注学科外活动的教育价值。本学期我校将聚焦6大核心素养,以“五个一”为载体(即一副好口才、一手好书法、一个好身体、一身好习惯、一项好才艺),培养学生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思维导图提升您的七大核心能力 篇10
关键词:学习力;思维导图;教学
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创造知识并把知识转变为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是目前最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新课程据此对人才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授之以渔”已经成为如今教育的基本原则,而提升学习力正是这个原则的关键所在。
一、什么是学习力与思维导图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于学习力这一概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比如能力结构观、心理要素观等,但这些观点都比较抽象,对教学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我国教育学会《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通过整合相关理论,从实践教育入手,将学习力定义为: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学习转化力、学习创造力等综合品质,是支持学习活动的基础能量。
思维导图是记忆之父东尼·巴赞发明的一种思维工具,它模拟人脑神经网络放射结构,以直观形象的图示来表示概念间的关系,展现认知结构,是外化大脑思维的图谱。在绘制思维导图时,人的左、右脑同时运作,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从一个中心主题延伸出各级次主题,各级主题呈现出相互包含的层级的关系,形成一种类似树状的思维方式。
二、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习力的可行性
如果仅从学习力和思维导图的概念来分析,两者之间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如果从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时的特征以及学习力的结构成分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两者之间是表里相依的关系。
1.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的特征
首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方式。这种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时对知识注入了更多的自我思考和自我控制,这个过程是自主的;第二,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偏好、认知程度以及知识结构的不同,他们所制作的导图也就不同,因此,这些思维导图是一种个性化的作品。这种个性化元素不仅能体现出学生各自的思维特点,而且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
其次,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培养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从一个中心出发,对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从而进行多维度的思考。而思维导图由点出发,将头脑中丰富的素材通过联想和扩散进行组合,这与发散思维的工作方式是相符合的,由于这种拟合特征,思维导图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具有独特的优势。
再次,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谱式的工具其突出特点在于可以让知识之间的隶属关系得到清晰的呈现,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找到零散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综合、归纳、分析、分类等方式将这些知识点组合在一起,从而很方便地对信息进行加工与整理。因为有了思维导图这样一个工具,分析信息的速度得以提高,学生便有更多的精力运用知识、创造知识,这更加有利于完成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与顺应。
2.自主性学习、发散性思维以及知识的掌握对学习力的影响
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齐默曼曾经对自主学习提出过一个系统的框架,他认为,自主学习的学生在元认知方面对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能进行计划、组织、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在动机方面,能把自己视为有能力的自律者,对完成学习任务不仅有充足的信心,而且还能通过成功的效能体验强化学习动机;在行为方面,能够对学习进行选择、组织、改造,以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可以带来以下影响:(1)提高学习的内部动机,令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2)提高学习的自控性,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摆脱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对学习进行自我支配、自我监控。(3)提高学习的自信心,自主学习者会设置有效的学习目标,相信努力会带来成功,能够根据合理的标准对自己进行评价与调整。(4)更正确地使用学习策略,自主控制者知道如何使用、计划、分配学习资源。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在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中,明确指出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打破思维定式进行创新活动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发散思维的提高对知识的转化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
思维导图的运用使知识掌握的更好,主要是由于知识建构的更加合理。美国教育学家奥苏泊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可辨别性等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因此,知识建构的是否合理对知识的迁移至关重要。而知识的迁移能力正是知识转化力的核心要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进行这样一个推理的过程: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散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学生知识掌握得也更好。而学习自主性的提高对内部动机、自控性、自信心、策略的使用都有积极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动机、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的情况是迁移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基础,当知识掌握的更好时,这两方面的能力便得到很大的提升;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发展了发散性思维也就是发展了创造力。回到之前学习力的概念,学习力主要包括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学习转化力、学习创造力这“五力”,而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时的特征恰能够通过提升自主性、发散思维能力、知识的掌握来提高这“五力”。
目前关于学习力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及以上群体,对中小学群体的关注度不够。然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是未来学习的基础,关系着学习者的终生学习以及国家的发展,若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及其相关策略,主动积极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思维是一个系统的结构[J].宁波大学学报,2006,28(5).
[2] BuzanB.The Mindmap Book[M].BBC book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