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核心能力提升讲稿

2024-08-07

公务员核心能力提升讲稿(共6篇)

公务员核心能力提升讲稿 篇1

公务员核心能力提升讲稿

这次咱们学习的内容分十个板块,分别介绍了公务员的十种能力,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媒体应对能力,在每一章中又阐述了三个大问题,一、这种能力的内涵及提升它的重要意义;

二、这种能力的评价标准;

三、提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这三个问题通俗的说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咱们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学习,每节课交流五种能力,之后有一个卷面测试,(这个大家不用担心,课后咱们会做重点的勾画)现在,我们就开始共同学习。

一、政治鉴别能力。咱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公务员制度虽然借鉴于西方,其实,起源于英国的公务员制度也借鉴了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实际上,过去我们对科举有过多的指责,说八股文害了多少人,但这个科举制度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中国历史上一直是皇帝和读书人共治天下,满朝朱紫贵,皆为读书人。还有一句诗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就是只要用功读书,就能考取功名,早上还是穷苦人家,只要中了科举就能当干部。所以说,科举制度打破了阶级的固化,是王朝统治稳定的核心。这里有个数据,从隋文帝开科举到光绪废科举的一千三百年间,进士总计十万人,举人秀才以百万计,大家想一想,这中间消化了多少洪秀全、李自成?而且,中国古代的皇帝对科举都是非常重视的,1038年的殿试,六个官二代上榜,宋仁宗认为这很丢人,连夜通知这几家家长,赶紧回家做孩子的工作,给穷人让让道。1700年,也就是康熙39年,康熙发现科举录取的干部子弟多,于是开始分设官生卷和民生卷,官二代只能考比民生卷难得多的官生卷。相比之下,同时期的欧洲,都是贵族做官,有人说美洲非洲呢,那时候美洲非洲都是原始部落。话说回来,我们的公务员制度只是借鉴西方,但没有照抄西方,党的领导是放在第一位的,在座的大部分都是党员,最新的党纪条例突出强调了政治纪律,这是我们国家的公务员制度区分于西方的根本。所以今天我们将要讨论到的十种公务员能力中,除政治鉴别能力,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其他能力皆是世界各国公务员通用的。大家知道,我们的公务员没有政务官和事务官之分,而西方一般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事务官顾名思义,就是干事的,只要不犯错,就能干到退休。而政务官是选举或任命的,一般和上台的政党同进退。比如说奥巴马当总统,任命希拉里当国务卿,他们都是政务类公务员,干一届或两届后就退出公务员序列了,但他们各部委下面办事的都是事务类公务员,不管谁当总统,谁当部长,只要执行上面的政策就行了,而且,事务类公务员要严守行政中立,不能参与政党政治。基本上除中国大陆之外的国家或地区这个分类都很严格,比方说台湾省,他们的部委,当然,这个部委是要加引号的。每个部委基本有两个副职,一个政务次长,一个常务次长。常务次长就是事务类公务员所能干到的最高职务,只要不犯错,就能干到退休,但部长和政务次长要与选举上台的行政首长同进退。而我们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公务员要受党的领导,要讲政治。那么什么是政治鉴别能力呢?是指对政治现象、政治事件、政治关系、政治形势等进行鉴别、分析、判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种能力。你这个人的思想观念、理论知识、政治经验、观点都会表现出来,笼统一些,就是你在政治上分辨是非的能力。比如朝鲜越境士兵杀了我4名公民,你看到这则新闻后,可能表现了愤怒,可能理解的是单纯的抢劫、谋杀,或是边境管理漏洞,再深一点是朝鲜的饥荒现状,那么再深一点朝鲜士兵越境杀害中国人事件何以频发?有分析认为,由于中朝山水相连,尤其是长白山一带,饥饿的朝鲜人常进入山林采集野菜野果充饥,越境进入中国境内与中国公民遭遇的事件偶有发生。而朝鲜士兵越境杀人也与朝鲜国内贫穷饥饿有关,有外媒报道称,虽然朝鲜实行“先军政治”,一切物质以满足军队为前提,但由于国民经济萧条,朝鲜军队里伙食供给也难以为继,士兵一个月吃不上一次肉,有时甚至三顿饭也吃不饱。在这样的情况下,饥肠辘辘的朝鲜士兵为吃一口饱饭,便铤而走险,越境到中国偷窃或抢劫。再往本质上说,朝鲜军队虽然表面看似纪律严明,实则管理松散,原因同样与朝鲜的经济条件有关,没有经济支撑的军队是一支贫穷的军队。即使朝鲜军队中忠诚于金家王朝的政治工作做得不错,但却无法改变贫穷落后的现实。很多朝鲜人萌生了到中国走一遭,寻求突发横财的念头。但是,由于朝鲜的闭关锁国,导致朝中关系日益变冷,大部分朝鲜人到中国正常工作和贸易的机会被剥夺,所以,很多朝鲜人只能选择非法越境,以求获得不义之财。于是,朝鲜士兵为填饱肚子越境抢劫杀害中国人也就不奇怪了。那么,再挖掘一下,就会发现这本来是一个令人震惊而又很抓眼球的消息,但国内媒体却要等到韩媒报道后才引用。这是为什么?这就要考虑到中朝关系,考虑到可能会引起事发地民众的恐慌情绪等等一系列因素了。这是一个很微妙的东西。

再比如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被宣布调查了,你会想到又一只打老虎伏法,可能大部分群众关注的是他贪了多少银子,包了几个情妇,担心中国的官员有几个可以清清白白?但是作为公务员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什么?除了普通老百姓看到的这些,你还应该看到:

一、中纪委打破了“周五打虎周一拍蝇”常规。尽管是2015年的开年上班第一天,但卻是一个周日,杨卫泽在这个非常时刻被查,说明中纪委此次出手完全是打破了“周五打虎周一拍蝇”的常规的。这正如习总在2015新年贺词中所说的那样:“我們要继续全面推進从严治党,毫不动摇转变作風,高举反腐的利剑,扎牢制度的笼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里,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查处一个,有腐必惩,有贪必肃。”

二、打副省级老虎采取的是“闪电行动”。所有调查都是在悄无声息中進行的,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打草惊蛇,而是在掌握了大量的真凭实据之后,一举将其拿下!很多人都会发现前腳市长刚被抓后腳书记就被查,南京是怎么了?虽然天高皇帝远,但也挡不住习总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可见党中央反腐的决心啊同志们!

同样的政治事件,不同的人看到的深度和广度不一样,这就是你的政治鉴别能力。那到底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指党和国家及其工作人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你用怎样的一种态度对待人民。是要凌驾于群众之上还是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就是我们党的宗旨决定下的政治的本质。无论是特定的历史阶段中的特定内容还是它的运作方式,都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一个有机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都属于人民。

那么什么叫讲政治?就是你怎样才能和人民群众搞好关系,把对待人民的态度作对了、端正了,那就得

1、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光要埋头干活,还要抬头看路,路线问题是核心。

2、站稳坚定的政治立场。《学习雷锋好榜样》大家都会唱吧?里面有一句歌词“立场坚定斗志强”,为什么立场决定战斗力?因为你只有立足党的利益、人民利益、集体利益,才能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持,这种支持不仅有强度,更有时间上的持续,只要立场不偏离,它就会源源不断。

3、牢牢把握鲜明的政治观点。这是讲政治的基础,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这个政治观点怎么来的?学习。咱们平时的理论学习干嘛用的?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一遍一遍的学,为什么?就是来改造大家的世界观,教你用新观点审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

4、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纪律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保证。贪污腐败、权利寻租等违法乱纪行为的开始就是源于咱们公务员的规则意识不强,从不守规则开始,慢慢的不守规矩、不听指挥,甚至脱离人民、凌驾于法律之上。

5、要有高度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这是一种能力问题,前面咱们已经讲过,暂且不谈你对政治局势或变化的深入分析或对政治事件的本质挖掘,最起码,你得能分辨是非,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从这五个方面来看,总结一下就是两个词,一个“坚定”,坚定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一个“清醒”,对政治现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两者缺一不可。

那么,提高公务员的政治鉴别能力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呢?

1、政治鉴别能力具有引领导向的作用。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公务员能力素质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和行为取向。它就像一面旗帜,是为其他能力素质指引方向的,而公务员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治立场坚定与否,也取决于政治鉴别能力是否敏锐。一个公务员立场出现了问题,他的能力素质发挥的越好,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这个大家都清楚,分不清大是大非,辨不明善恶美丑就会成为政治上的糊涂虫。最后一点,公务员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价值导向的最终归宿是行为取向,正确果断的行为取向,源自于正确敏锐的政治判断。

2、政治鉴别能力具有整合激励的作用。先说这个整合,公务员的能力素质是一个系统,政治鉴别能力处于统领地位,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和灵魂,所以我们要追求整体优势,就必须把它放在首位。再说激励,政治鉴别能力体现一种高层次的政治追求,这种政治追求可以转化为内在的动力。昨天晚上看何炅导演的电影《栀子花开》,里面女主角说她之所以喜欢跳芭蕾舞,是因为踮起脚尖可以看得更远,政治追求就像诗人心中的远方,它会让你甘于吃苦、无私奉献、尽职尽责、忘我工作,不会在乎脚尖上的血泡,只为心中的一份理想和信念。当然,政治鉴别能力作为公务员能力系统的核心,对其他的能力素质也有哺育、驾驭、帮助和补充的作用。

3、政治鉴别能力具有规范预警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上,要想明辨是非、拒腐防变,先从提升政治鉴别能力开始。二是行为上,把政治鉴别能力转化为行为准则,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公权力的正常运行。

由于公务员的政治鉴别能力主要是通过公务员在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的公务实践活动中体现和实现的,因此,对此项能力的评价标准主要围绕六个方面: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纪律、政治行为、政治作风。所谓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具有坚定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政策、方针的问题。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包括三方面:

1、党性立场,在我国,共产党是执政党,那么公务员在依法行政的过程中就要坚持党的宗旨,维护党的政治威信。

2、人民群众的立场,刚才咱们说过,政治的本质就是你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从这一点上说,人民群众的立场和党性立场就是完全一致的,这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你得清楚的认识到,你不是高高在上的官员,而是人民群众完成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为什么是你而不是别人?是因为你能为他们着(zhuo)想,为他们谋利益。

3、大局、全局、根本的立场,这个是说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必须识大体、顾大局、讲奉献。树立科学的政治观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发展观、群众观和政绩观。在这些政治观点中,世界观是基础,人生观是核心,价值观是取向,而荣辱观是三观的鲜明体现。再看权力观、利益观和地位观,在这三观中,权利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它是基础,有什么样的权力观,就有什么样的地位观和利益观。而地位观对于我们公务员来说,更多的体现在对职务和级别的看法上,科学的地位观应该像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一切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要立志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利益观是评价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素质的核心尺度。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群众观,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政绩观直接反映公务员从政的价值取向,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施政行为。我们要正确看待政绩,科学衡量政绩,老百姓满意了就是最突出的政绩。严格遵守政治纪律,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遵纪守法。严谨规范政治行为,执政为民,依法行政。弘扬良好风气,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成为社会良好风气的承载着、引导者和弘扬者。

公务员的政治鉴别能力对整个社会起着示范和导向作用,怎么去提升呢?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

1、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关于理论,大家很熟悉,无非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除此之外,还有咱们烂熟于心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我相信这是咱们在座的各位学的最好的理论知识吧?

2、掌握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培养的原则和方法。先说原则,有三。针对问题的原则,针对问题首先要找问题,找到问题以后就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不良影响,然后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和措施。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相结合的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高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的方法也同样来自于实践,是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并在实践中检验、改进和不断完善。区别对待原则,要从不同公务员的实际特点出发,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教育。那么具体的方法有哪些呢?理论学习法,就是灌输法,像马列毛思想等理论知识大部分都是这种学习方法。典型教育法,相比之下,这是一种比较生动的学习方法,它将抽象的说理变成活生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进行教育,更容易引起思想情感的共鸣。说到典型,大家脑子里会想到胸前带着红花的模范或英雄,咱们利用典型教育法,正面典型利于形成动力和推广,但也不能忽视反面典型的作用,有时候警示教育更能引起思想上的警惕,从而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抵制。实践矫正法,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3、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与科学判断形势。先进性是由时代决定的,只有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这就要求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时代主题,捕捉前进的趋向,并且不畏浮云遮望眼,善于把握时代的新特征,认真观察分析形势,分析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4、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一点咱们就不再赘述了。从提升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的这四种方法中,我们不难看出,实践是第一性的,你的所言所行、所作所为就是最好的评价依据。

二、依法行政能力。依法行政能力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掌握并运用法律实施行政管理的能力。依法行政是去年公务员培训时的主要内容,所谓依法行政就是指国家各级机关及其公务员根据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依据行政法律规范约束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行使管理职权的活动。它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核心是依宪依法,对象是行政行为,我们在这里再将其原则及基本要求重温一下。依法行政的原则有很多,其中重要的原则有五条,1、职权法定原则,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权才能存在,即,法不授权不可为。不能违反行政实体法,也不能违反行政程序法,更不能出现越权行为。

2、法律优先原则,是指上一层的法律规范的效力高于下一层的法律规范。

3、法律保留原则,是指凡宪法、法律规定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只能由法律作出规定。这里还是指明确授权的问题,没有授权就作出了相关规定,即构成越权性违法。

4、依据法律原则,依法行政,尤其是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利的行政行为,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没有法律依据而实施的执法行为大多数是违法行为,应当被立即撤销。

5、权责统一的原则,行政机关或公务员,你有多大的权力,就有多大的责任。放弃职权不履行义务是失职行为,超越范围行使职权是越权行为,同样被追究法律责任。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有六个方面: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这个内容去年咱们培训的时候占据了整整一个章节,这六点要求体现了人性化行政的标准:第一,无暴力行政现象;第二是采取最有效益的行政手段。去年在我所讲的案例中有一个案例比较荒诞,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说是有一天夜晚,湖北省杨叶镇的张女士遭受歹徒强奸,怕孩子受伤害,只好忍痛就范。报案后,派出所所长估计,大胆歹徒第二天还会来,决定实施守候抓捕。不过所长对张女士说:“我们一定抓住歹徒,但是请你配合一次。他怎么做,你不要反抗,我们安排民警在现场抓住他”。张女士只好冒着再次被强奸的痛苦配合警方。第二天,歹徒又来了,见妇女也不反抗,顺利实施了强奸行为。尽管现场有4名警察,但歹徒却在民警包围下逃脱。

杨叶镇派出所民警接到报案后采取的抓捕方案是让受害人再次遭受了强奸,而且以此作为获取证据的一个手段,这是滥用职权的行为。该民警对强奸案件所采取的侦查途径和取证措施既不符合法律规定,也违背了人道主义原则。张女士遭受第二次强奸不是意外,而是方案的一部分,派出所民警的做法是用损害受害人合法权益的方式来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这不仅是滥用职权行为,甚至有可能构成滥用职权犯罪,应当追究民警违法犯罪的责任。

行政行为必须具有合法性,行政活动必须具有正当性。要保障行政合法,必须有法可依,立法先行,法无明文授权不得为,法不禁止即自由。再者,组织法定,就是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设立,依法取得相应的职权,在编都是合法的执法人员。职能法定,越权无效,哪些能管,哪些不能管,必须有授权根据。另外,程序法定,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和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必须有健全的法定程序予以保障。自由裁量权虽有回旋的余地,但不能超过法定裁量范围、幅度和方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市场监督管理的行政执法机关,负有确保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职责。在其执法办案中,“无照经营”所占比例较大。如按《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行细则》的规定,“无照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如以一元作为起点,5000元作为上限,其相去为5000倍。足见其比例之悬殊,自由裁量空间之巨大。再如,公司“超范围经营”,依据《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之规定,可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虽说比例缩小,但数额巨大。若某公司超范围出售2箱酒,获利200元,而对其处以最低1万元的罚款,这合法吗?公正吗?因此,如何合法、公正地行使自由裁量权,已显得具有极大的必要性、现实性和重要性。

以工商部门查处“无照经营”为例,其应考虑的法定因素为“无照经营的事实、性质、情节、后果”(何人、何事、何地、何时、何因、何情、何果)。以“情节”为例,可分为“轻微、一般、比较严重、严重”四档。再对这四档予以明晰,确定其具体内容。以“轻微”为例,时间短(15天以内)、规模小(资产500元以内)、违法获利少(100元以内)、未出售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无投诉、第一次违法或不知道违法、有立功表现、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等。其余,以此类推。

例如:王某待业,在家无照经营小百货,20日后被查,其间获利200元。在处理时,应首先对其违法所得予以没收,同时可处以20%以下的罚款,即1000元(5000元×20%)以下的罚款。考虑其情节“轻微”(原因、规模等),罚款额应掌握在500元(20%中的50%)以下,总的罚没款最高额不超出700元为妥。若王某及时改正(如补办执照),可免于罚款,仅没收违法所得即可。

行政机关行政执法,既需要法律条文的“明确性”(刚性),也需要执法中的“可操作性”(弹性),两者容易产生矛盾。如果“弹性”到不便于“操作”,那么法律实施的效益就要大打折扣。这也是“自由裁量权”的负面效应所在,也是有些执法人员钻法律的空子以权谋私的重要根源。

依法行政和自由裁量,这是一对矛盾。就其本质而言,两者是相辅相成,即对立又统一,缺一不可。现实就是矛盾的组合,法律也不例外。矛盾的运动,推动事物的前进,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论在行政执法中的体现吧。

最后,责任法定,行政机关权责统一,不行使职权就是放弃职责,不作为就是失职。

在某些地方,行政执法不仅简单、粗暴,而且演化为暴力行政。有的地方私建“执法队”,私设“小黑房”,用来教育不听话的群众。有的地方还实行“恶人治村”、“恶霸执法”,把“村霸”地痞搜罗进基层政权及执法队伍中来,专门对付当地老百姓。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公路征地未批先用

据报道,亳州至阜阳高速公路是安徽省的重点建设项目,全长99.94公里,全线共占用土地近两万亩。工程于2003年2月27日正式开工。政府征地修高速公路本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在这里却走了样。亳阜高速公路在亳州市区境内有72.3公里长,征地涉及全区11个乡镇、办事处。工程开工前,各乡镇既没有拿出征地批文公示,也没有谈妥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标准和安置办法,在群众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派出工作组丈地毁苗。当十九里镇镇政府带领工作组到沈营村强行丈量土地,被征地农民要求他们出示相关批文公告时,工作人员置之不理,且态度蛮横。在此情况下,被征地农民便阻挠工作组丈量土地。第二天,政府出动了11辆警车近百名警察来到沈营村,共抓了20名群众,区公安分局随时予以拘留,理由是“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老百姓不愿意了,我们又没有犯法,警察不该这么对待老百姓的。对于出动警力抓人一事,副区长孙守民说,抓人是经过区领导批准的,但殴打群众的事情他没有亲眼看到,一些群众因为补偿费问题而阻挠施工,影响了工程进展,我们只好这么做。至于群众要看公告,孙守民直言不讳地说:“工程的征地批文我都没有见到,怎么可能会发给群众呢?”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处长赵建民说,建设部门尚未将征地的申报材料报来,更谈不上批准。因此,该工程已拿到征地批文之说纯属子虚乌有。大家看看,我们在工作过程中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就是你所进行的执法行为是否经过授权或正式的上级批示,多看一眼,让你的行为更有依据,少看一眼,可能就是知法犯法了。

再比如:

媒体遭遇暴力扣压

新闻舆论一般被称之为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之外的“第四种权力”,在法制建设尚待进一步完善的时候,媒体舆论的笔锋往往就是一道利器,“第四种权力”因为有面向普通和弱势群体的优势,利用其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往往能完成行政权力所不能及的事。

有一篇报道题目叫做《如此拆房,为谁谋利》,公开披露了江西省定南县有关部门违法行政、强拆城市私有房屋的情况,结果刊登了这篇报道的那日的《人民日报》被该县政府全部扣压。过了两天,在当地群众的舆论压力下,报纸才被送出,但是刊登该报道的第5—8版还是被扣压了。如此公然扣压中央党报的严重事件,在全国也属罕见。

定南有关官员如此畏惧记者的批评报道,以致不惜冒可以预期的政治风险扣压《人民日报》,这也从侧面说明媒体的舆论监督是有效果的,对于歪风邪气是有杀伤力的。老百姓没有屈服于定南有关官僚扣压中央党报的淫威,他们敢于对政府的扣报行为说“不”,他们善于利用媒体的力量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声音。“中央级权威党报都敢扣压”,这几乎是所有获悉此新闻的读者的第一反应。既然如此,还能奢望其善待当地庶民的民意吗?定南县委县政府本应诚恳地接受批评,雷厉风行地纠正错误,以积极合作的态度回应媒体的舆论监督,但他们却扣压报纸、封杀新闻,实在是让人不可思议。该事件折射了时下某些地方颇为盛行的一种倾向,即舆论监督之地方封杀,凡是对本地不利的批评曝光性新闻舆论,一律通过诸如收购、扣压报纸等方式予以就地封杀。舆论监督的地方封杀张扬了某些地方党委和政府对待新闻舆论、对待舆论监督的拒绝、抵制甚至敌视的态度,其实质是对民意的蔑视和压制。

再比如:

拆迁中的非法公权 城市拆迁,是一项为民解困的德政,眼下却有一部分演变成以营利为目的、着眼于土地投机、与民争利的“坑民工程”。由于拆迁补偿太低,双方矛盾加剧,以至于达到剑拔弩张、你死我活的地步。据报道,江苏南京玄武区有些拆迁办,组织了“拆迁先锋队”,以砸玻璃、扔粪便、掀屋顶等野蛮行径肆意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有的趁户主不在突击拆房,使户主财物埋于瓦砾之下,甚至彩电、空调、家具等财产不冀而飞。有的以拳脚棍棒对待户主,连12岁的孩子问一句“你们来干什么”,竟遭一顿暴打。拆迁引发的不公正和不稳定,尤其是强行拆迁,已严重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利。按说拆迁中的野蛮行径在法制健全的今天应该日见敛迹,何以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在拆迁的利益搏奕中,其关键的环节是公权的强制力。正如法学专家江平所说,拆迁表现出来的冲突是私权和公权的矛盾,房子的拥有者是私权的主人,但是拆迁是一种公权力,是政府的行为。由于我国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法规还有待健全,被拆迁人处于绝对的弱势。何况有些地方打着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的招牌,被拆迁人的合法权利往往受到漠视。政府可以未经原来住地居民的同意就将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开发商,而在赔偿事宜上,很少给私有财产的房主以平等对话商讨的权利和机会。与公权的强制力相比之下,私权显得多么无能为力。

《半月谈》刊文指出,行政暴力,是指政权机关、政府部门对公民基本权利直接、强制、非法的剥夺和侵害。当然,也有组织、指使、纵容、庇护“恶人”出头、出手的,如一些乡镇公然起用“村霸”治村,一些地方网罗不法分子以“小分队”、“联防队”等名目为暴力行政保驾开道。尽管也有官员的个人行为,但顶着的是政府的招牌,执行的是政府的公务;尽管也有土政策的自行炮制,但依据的是白纸黑字,凭借的是公共决策;尽管也有隐藏其中的行政寻租,但于改革、发展、稳定,哪一条都能挂上钩,哪一条都是硬道理。在种种堂皇的装饰和遮蔽中,行政暴力具有了更多的“正当性”,也有着更大的“震慑力”。行政暴力,背后牵连的往往是行政的腐败。在市场经济的强力拉动中,地方政府渐已拥有相对独立的利益诉求,权力的部门化、市场化、资本化现象也日益突出,政府行政呈现向自身利益倾斜的倾向。不少“形象工程”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双重的利益取向:政治上以政绩求得上级提拔,经济上以项目捞取一己实惠。一些地方政府在税费收缴、征用土地、城市拆迁中,动辄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暴力相向,甚至动用警力,罗织种种罪名抓捕人员。相逼何急?因为其中夹有领导或部门自身利益的考虑。殊不知,这种暴力给社会带来的伤害也更大,留下的隐患也更多。在基层百姓的眼里,政府的一个现实行动,比一个口号、一打纲领更为重要;一个具体的案例,比一波宣传、一次普法更有意义。行政暴力造成的后果,不仅是对普通百姓人身、财产的伤害,还有对社会秩序、公平正义的扭曲,对社会伦理、价值观念的消解,对政府权威、政府信用的侵蚀。此行为不合法理、不合公理、不合常理,与合法行政、合理行政背道而驰。合理性原则的核心是公平公正,而它的要素就是我们反复说到的自由裁量权。我们知道自由裁量权必须在法定范围内行使,它有三重含义,一是专业优势,即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行政主体是由一大批专家组成的集体;二是政策因素,就是说自由裁量权的行使除了受法律的硬约束,还要受政策的软约束;三是合理性考虑,这是公正与自由裁量权的关系最贴近的方面,执法人员的观念是否公正,有赖于公职人员的录用、培训、考核等。

行政活动不仅要遵从自然正义,而且正义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和步骤去实现。这就要求依法行政程序正当。正当的行政程序是监督执法的手段、是提高效率的手段、是防患未然的手段。正当程序原则要求行政公开,即政府文件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听取意见、说明理由,常见正式形式就是听证会,非正式形式有座谈会、论证会、讨论会等。我们说高效才能便民。在我们生活当中政府便民行为屡见不鲜。现在我国各地方都建立了“行政审批中心”,把政府所有的职能部门都集中在一起办公,公民许多事情在这一中心可以一次性办理。这几年,我国政府一直在简化行政审批手续,进行集中统一办理。以民为本,才能便民,遵守时限、积极履行职责,才是高效。

此外,当政府向公众提供的信息全面、准确、真实时,就是政府诚实守信的具体体现。只有其行政活动值得信赖时,才是诚实守信的政府。

权责统一。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中国官员问责制于2003年非典期间启动。包括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和北京市市长孟学农两名省部级高官在内的上千名官员,因隐瞒疫情或防治不力而被查处。非典过后,从中央到地方开始加快推进了问责制的制度化。政府依法履行职责时,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去年冬天我们党校在搞科级干部培训时,我讲课的题目就是《问责制的实践与理论》。信息化的社会,我们每天在报纸、电视、新闻、网络中看到的形形色色的事故、事件,从上到下的官员,凡是有牵扯的你都别想逃脱责任。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调查报告指出,黄浦区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思想麻痹,严重缺乏公共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对重点公共场所可能存在的大量人员聚集风险未作评估,预防和应对准备严重缺失,事发当晚预警不力,应对措施失当,是这起拥挤踩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问责官员11名。我们可以看到从预测、监测到应对、处置,每个环节的相关责任人都被问责,古人语,为官一日就要保一方平安,有权必有责,职责和职权是共存统一的。

依法行政能力的基本内涵实际上是意识、职守、用法、执法和护法的问题,公务员要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这是依法行政的思想基础。按照法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执行公务,能熟悉准确的运用跟自己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依法办事、准确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以权代法。除此之外,还要敢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这是公务员的职责和义务。

接下来我们来看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评价标准:

1、要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这里的法制观念主要是指:职权法定观念、权责一致观念、法律权威的观念和行政程序的观念。

2、准确运用法律执行公务的能力。我们要将抽象的法律规定运用于具体的行政活动中,能否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取决于你对国家法律尤其是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只有熟悉了,才能领会其精神和意图,然后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准确把握法定权限、法定职责,自觉遵循法定程序。

3、有较强的法律监督能力。我们公务员要带头依法接受监督,这个监督包括人大、政协对你行政能力的监督,包括人民法院的监督,还包括专门机构和社会的监督,这里的专门机构就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审计、监察、督查等。此外,还要创新层级监督新机制,因为上级公务员对下级公务员的监督,是行政监督的最主要的形式和途径,也是比较常用和比较彻底的一种监督。大家都知道,人大、政协、法院、人民群众、社会舆论、媒体等方面的监督属于外部监督,审计、监察属于内部监督,只有内外形成合力,并且充分发挥行政复议的监督职能,才是依法行政能力提升的最高标准。

如何去提升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呢?主要途径有五个:

1、树立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这和评价标准的第一条是完全一致的。

2、正确处理政策执行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好的政策依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公务员要坚持在政策执行中依法行政。把握政策的界限、程序,运用恰当的政策执行手段,或是法律手段,或是行政手段。

3、遵守行政执法的具体要求。严格行政执法,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规范行政程序,就是规范行政权力运转的动态过程,从时间和空间上使行政行为按照它应当遵循的方式、步骤、时限和顺序而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当然少不了咱们刚才所说的内外监督。

4、坚持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大家可以看到咱们的社会越来越公正,用人制度方面,逢进必考,你还得专业十分对口,再不是以前的领导签字就能进了,我一邻居小孩参加了今年咱们县的教师招聘,据说八十个名额,报名人数达到了两千多,竞争是相当激烈,各个环节的工作都是公开透明的,在公正公平的社会,拼的是什么?就是个人素质;单位内部的晋升提拔、评模评优都要经过细致的量化考核才能决定等等,那么在这个日趋公正公平的社会里,我们公务员更要不偏不倚、无私无畏,忠于法律,熟悉业务,尊重事实,做到公正执法。

除了公正之外,还要文明执法,释放你的服务热情,尊重当事人的人格,举止文明、待人平和,尤其是在办理有关证照的窗口单位,工作人员应当完整、准确的告知相关的程序和手续,避免群众来回跑趟趟。前些日子在电视上看了一个记者调查,说是北漂男小周,去年10月份公司要派他出国,需要办因私护照,由于在北京缴纳社保不足一年,按规定他必须回户口所在地办理。按说现在办因私护照也不是什么难事,可小周说为了办护照他回距北京三百多公里外的老家多次,跑了大半年还是没有成功,于是记者就参与进来了,做了随行报道。一进去,人家出入境科工作人员在看报纸,头也不抬,这位看报纸的女士就是前几次接待小周的办事人员,她报纸看得很专注,直到对面的同事叫她,她才如梦方醒般抬起了头。她似乎对小周的来访打扰了她读报有些不满意,不过显然她还记得小周。因为小周这已经是第五次来办护照了,前几次他都是无功而返,原因是材料不齐。而这次他自认为让准备的材料都备齐了,应该没有问题了,结果这位办事人员又发现了新问题原来小周的身份证是在内蒙古读大学时办的,不是本地的,他要在这里办护照,必须提供本地的身份证才可以。看来为了身份证小周又要折腾一次了,而像这样的折腾已经不是第一次了。那么来回折腾好几趟,都折腾一些什么呢?据小周说他第一次去办理时,办事人员只告诉他,要到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开具一个无犯罪证明。等小周办好了证明再次来到县公安局,办事人员才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公司在职证明。小周老家到北京有三百多公里,坐火车得三个多小时。为了早点办好护照,小周马不停蹄匆匆赶回北京,到公司开具了在职证明。因为他们县公安局出入境科双休日不上班,只有工作日才办公,一周后他只好请假再次回到老家,他想这次应该没问题了吧?不曾想当他来到公安局办理时,办事人员又让他提供新的材料,还得要他们公司的营业执照。虽然作为一名普通的员工要想拿到单位的营业执照不那么简单,但是为了把护照办下来方便工作,小周回到北京的公司硬着头皮和老板申请复印了公司的营业执照。几天后他又一次请假坐着火车回到老家。不料想当他第四次走进县公安局出入境科时,办事人员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公司具有外派资格的证明。这次已经是小周跑的第四次了,请着假搭着路费不说,结果还是没办下来,小周未免有些恼火。恼火归恼火,护照还是要办。没办法,好在这次让换身份证不用去北京,小周打起精神回家换了新的身份证,第六次来到县公安局出入境科。看看小周一共补办了多少证明:

1、无犯罪证明

2、公司在职证明

3、公司营业执照

4、公司外派人员资格证明

5、本地身份证。就是这五张证明,让他多跑三千公里。而记者在公安部网站了解到,像小周这样的普通公民办理因私护照,其实只需要提供身份证和户口本及复印件,然后就是照了照片填了表就行了。说白了,上述那些办事人员让他补办的证明,除本地身份证,其它的其实依法都不需要。这还怎么让老百姓开开心心地过日子呢?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官僚主义作风的典型表现,老百姓最反感。反感不光是因为大家对它的心理感受不好,反感更是因为它是真折腾人、真耽误事。我们公务员就是要节约老百姓的时间和成本,从群众利益出发,热情高效的做好本职工作。最后第5点,敢于和善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对违法行为妥协就是失职,要旗帜鲜明的抵制和斗争。

三、公共服务能力。就是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诚实为民,守信立政;责任心强,对工作认真负责,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有较强的行政成本意识,善于运用现代化公共行政方法和技能,注重提高工作效益;乐于接受群众监督,积极采纳群众正确建议,勇于接受群众批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政府要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2014年4月18日,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2013《中国质量发展观测报告》表明,我国总体质量指数达到及格水平,但政府质量公共服务仍然滞后,质量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是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市场发展动力仍然不足的突出表现。

现代政府的实质是服务型政府,政府只有通过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合法性。所谓公共服务,就是公共部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总称。它有两个基本点,一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二是公民平等享受。它可以分为三大类:维护性公共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社会性公共服务。

武汉江岸区政务中心国土规划窗口首席代表陈慧丽,十年来为办事群众留下万张便民纸条,留下手机号码方便群众咨询,因而被誉称“纸条姐”、“最美基层干部”。在江岸区政务中心的国土规划窗口,陈慧丽负责审核市民提交的申请材料,发放土地证。不少人觉得这是一个把关的岗位,要把材料不全的申请挡回去。陈慧丽则有不同的理解,她说,让老百姓最终办成事才是根本。10年前,为提醒一位老人带全办证所缺的材料,她写了一张条,并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从此,这成了她每天的工作习惯。有了这纸条,办证的市民少跑了许多路;而陈慧丽的8小时以外,也成了“工作时间”,要接一个个咨询电话;甚至还得常陪着办证市民一起跑,直到所需材料办齐。于是,“纸条姐”这个称号,不胫而走。因此,50岁的陈慧丽被评为湖北省第二届“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她的手机成了办事群众的“亲友号”。

2005年9月初,陈慧丽遇到了一件“刺激自己的事”。这天,窗口前来了一行抬担架的人——担架上的老人是癌症晚期,想趁着自己还在,把房屋过户给儿女。依据土地登记管理办法,过户房屋两证,受予双方当事人必须都到现场。过户手续办完后,陈慧丽久久不能释怀。下班后,她跟同事陈忠英聊起这件事,“如果你家里碰到这样的事,会怎么处理?”陈忠英答:“我认识你啊,肯定会请你到我家去办。” 一句话启发了陈慧丽。从此,纸条相约上门办证,成了她工作的一项内容。这张照片就是2011年4月,陈慧丽去当事人病床前现场办公时留下的。

“纸条姐”的行为充分体现了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简单、质朴的行动诠释着公务员的职责,架起了党和群众间的连心桥。然而,从“纸条姐”走红的背后,依稀看到当前公共服务的短板。群众办事时,常有因资料、证件不齐而往返多次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是办事部门对审批程序、所需证件资料等办事须知并没有以丰富的形式让群众充分知晓;二是办事所需证件和资料过多,有的证件或资料难以一时找到,有的群众觉得有的证件或资料根本不需要。做好公共服务,是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在上学、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生活等方面公共服务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缺位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分配制度改革和利益格局调整持续深化,社会阶层分化和流动加剧,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客观上要求政府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提供保障。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处于主导地位,为社会提供着核心关键领域的公共服务。创新政府公共服务,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有利于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切实维护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满足广大群众的多样化需求。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程度、教育水平、传统观念、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居民公共服务的需求层次和消费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公众需求日益呈现出层级化特征。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诸如供需结构失衡、服务效率不高、方式手段单

一、公众参与不足等弊端,只有通过创新政府公共服务、加大对公共服务供给内容和形式的差异性的重视,加快推进政府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和方式转变,才能得以解决。有利于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发生较大变化,不同群体获取公共服务和产品的能力出现较大差异,部分人群获得公共服务和产品出现一定障碍。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由于缺乏有效的需求表达平台及话语权,导致其公共服务诉求难以得到及时有效满足。因此,亟需通过创新公共服务保障其基本权益。

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包括六个方面:

1、诚信能力,诚信至上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建立良好的信誉,维护好诚信纪律,关系到老百姓对机关的看法。

2、联系群众的能力,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工作方法、维护群众利益是广大公务员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出发点,也是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3、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

4、自我规范能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5、高效行政能力。

6、应用电子政务能力。

那么,提高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有哪些重要意义呢?三点。

1、公共服务能力是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的重要能力之一。建设服务型政府,关键在人,关键在高素质的公务员,而高素质的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公共服务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执政能力包括治党、治国、治军,但说到底还是能不能让人民群众打心眼里支持拥护和服气,能不能为民谋福,关键还是看我们党的干部公共服务能力的高低。

3、公共服务能力是公务员能力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公共服务能力必须以其他各种能力为前提,比如: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只有通过公共服务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判断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高低有哪些评价标准?我们来看一下,主要有四个方面:

1、牢记宗旨观念,诚信行政。对公务员来说,正确对待权力,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落实到行动上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的宗旨。诚实守信是为人的基本准则,守信立政,就要在政治上忠诚、行为上真实、作风上言必行,行必果。

2、强化责任意识,为民行政。责任,有三重含义:一是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或职责,二是分内应做之事,三是因做不好分内事而承担的过失。为民行政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尊重群众,心里装着群众,坚持群众标准,提供真诚服务。

3、增强成本意识,提高效能。树立成本意识,减少行政浪费,比如,办公费用,公车费用等。节约的同时还要运用公共行政方法和技能来提高效率。具体的方法有适用于治安、交通、食品、卫生等方面的法律方法;运用价格、信贷、利率、税收等方式实现管理的经济方法;采用命令、指示、规定、条例的行政指令方法和依靠宣传、说服、沟通的思想教育方法。

4、接受群众监督,态度正确。乐于接受监督,积极采纳正确建议。

要提升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大体分为五种途径:

1、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察民情、顺民意,才能得民心。治国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大家知道周星驰的一个老电影《武状元苏乞儿》,大结局之时,皇帝对苏乞儿说,你这丐帮浩浩荡荡几十万人,一日不灭,叫我如何安心?苏乞儿说,皇上啊!你真是糊涂!我丐帮有多少人,那可是你说了算的,只要安居乐业谁会愿意当个乞丐?所以说,公务员要高度重视财政和就业问题,天下之势,常系民心,民心顺了,就会一顺百顺,一兴百兴。

2、遵守公务员职业道德、公务员纪律与行为规范。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公正廉洁。行为规范的内容有八条:政治坚定、忠于国家、勤政为民、依法行政、务实创新、清正廉洁、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关于这一点的内容,去年咱们已经做过相关的培训,就不再赘述了。

3、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的方法与技术。学习战略管理,战略计划能够保证组织与环境之间的良好匹配。学会公共组织中的管理与领导,推进组织的变化与发展,进行项目评估,建立管理信息系统,训练专业技术。

4、控制公共服务的成本与培养高效工作意识及技能。控制公共服务的成本,培养公共服务的效能意识,掌握高效工作的技巧。说到这个公共服务成本,它除了受公共服务职能和提供公共物品数量的影响外,决策失误,也是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成本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经常在新闻上可以看到,某某市的大型雕塑因为造型不宜拆掉重建,某某市的新建广场由于地理位置不佳刚刚落成又将迁移,这一处处城市建设的败笔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票子全花了,工程白搭了,百姓遭罪了,领导下台了。从这个角度上看,决策失误带来的公共服务成本的提高真的是太大了。

5、掌握应用电子政务的知识和技术。像windoswordwpspowerpointexcel等计算机应用知识,这些对于咱们年轻的公务员来说使用应该是非常得心应手了。

四、调查研究能力。调查,就是考察、查核、计算,是一种感性的认识;研究,主要是对调查所得的材料进行加工,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调查研究的目的有三:描述事实、解释现象和探索本质、科学预测和对策研究。调查研究能力是公务员的一项基本工作能力,是调查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统称。调查研究从方式或手段上分为文字调研和实地调研,文字调研又称间接调研,侧重的是事物的过去;实地调研,就是直接调研,注重事物的现在。成功的调研是二者的一个有机结合。由于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对策研究,所以其内容通常与决策有关,比如:战略问题、热点问题、重大问题、苗头性问题、典型问题等。一个完整的调查研究通常由六个要素构成:调研目的、调研主体(谁调研)、调研客体(调研谁)、调研过程、调研方法、调研结果。

公务员调查研究能力,即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实事求是,讲真话、写实情;坚持群众路线,掌握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善于发现问题,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历史、现状和产生的影响;积极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预测发展的趋势,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善于总结经验,发现典型,指导、推动工作。

提高公务员调查研究能力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来看一下,很简单:

1、调查研究能力决定着科学决策的水平。调研的内容包括搜集信息资料,了解各方面的情况,经过综合分析提出备选方案,为决策提供依据,只有调查研究能力强的人,才能提出高水平的决策方案,才能在众多方案中选出科学的决策方案,而决策的水平对我们政府来说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了。

2、调查研究能力决定着行政执行的效率。决策经过法定程序转化为政策,只有调查研究能力强的人,才能及时的发现和解决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保证决策的有效实施。

3、调查研究能力决定着信息反馈的水平和行政监督的能力。决策是个动态过程,实施中会出现许多新的情况、新的矛盾,这就需要跟踪决策,靠什么去跟踪决策呢?当然是信息的反馈,那么信息的反馈怎样得来?还得靠调查研究。

以上三点说明了调查研究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在评价这种能力的时候需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课题的选择,必须要有超前意识,对未来工作具有推动作用,是当前的核心、大事、热点问题,不能“一头热”,不能“题太大”,要符合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二是方法的运用,就像我们要过河,你不造船也不修桥,那么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我们调查研究的方法非常多,有系统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等,可以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去选择合适的方法,也可以多种方法交叉使用。

怎么去提高这种能力呢?这是本章阐述的非常细的一个问题。

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分开说就是三个坚持。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要坚持实践性的原则,科学确定调研的选题,选择在决策中急需解决、政策性比较强、能够影响和推动全局形成良好的经验交流和社会效益的问题进行调研,比如就业问题,三农问题这些热点、难点问题,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要讲真话,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调查研究更要坚持实事求是,获得真实和准确的材料。材料的收集不仅要广泛,而且得注重取舍,抓住重点与要点,直接材料固然重要,间接材料也不可或缺,归纳总结概括技能要求比较高,得保证材料的数量,以此来提高材料的质量,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结合。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还要坚持客观性,力戒主观随意性。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众、不唯己、不唯洋、不能走马观花、不能夹杂私心杂念。唯上就是迎合,唯书就是死板,唯众就是人云亦云,(咱们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有些当下看起来不正确甚至是偏激的东西,有可能就是将来的正确。我们经常说民主,其实民主有三个原则,一是少数服从多数。二是平等。三是保护少数。不能因为有些观点是少数就去打压。比如说共产主义当时就是少数,还有计划生育刚提出时也是少数人观点,1953年,中国大陆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这次人口普查引起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的注意,他对人口普查的结果表示怀疑。因为这次人口普查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即:将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实际增长率。马寅初认为这种调查方法不能概括全貌。据他了解,仅上海一地的人口净增长率就是千分之39,能否用一个简单的算术公式就能说明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为千分之20呢?

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22以上,有些地方甚至到达千分之30,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50年后,中国将有26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会议召开,马寅初将写好的文章作为发言稿,交人大代表浙江小组讨论征求意见。马寅初曾描述过当时的情况:“小组会上除少数人外,其余的代表们好多不表示意见,好多不同意我的看法且竟有人认为我所说的是马尔萨斯的一套,也有的认为说话虽与马尔萨斯不同,但思想体系是马尔萨斯的。虽然他们的意见我不能接受,但我认为都是出于善意,故我自动将这篇发言稿收回,静待时机成熟再在大会上提出来。”

9月,周恩来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为了保护妇女和儿童,很好地教育后代,以利民族的健康和繁荣,我们赞成在生育方面加以适当的节制。”马寅初看过报告后非常兴奋,他认为节育问题被中共中央提上了议事日程,看来可以公开谈论控制人口的问题了。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十一次(扩大)会议上,马寅初再一次就“控制人口”问题发表了自己的主张:“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如果不把人口列入计划之内,不能控制人口,不能实行计划生育,那就不成其为计划经济。”马寅初的发言当即受到毛泽东的赞赏。他说:“人口是不是可以搞成有计划地生产,这是一种设想。这一条马老讲得很好,我跟他是同志,从前他的意见,百花齐放没有放出来,准备放,就是人家反对,就是不要他讲,今天算是畅所欲言了。此事人民有要求,城乡人民均有此要求,说没有要求是不对的。”毛泽东还特别注意到,积极倡导计划生育的邵力子就坐在马寅初身旁,似乎是在表示对马寅初的支持。毛泽东一语双关地笑着说:“邵先生,你们两人坐在一起。”邵力子和马寅初听毛泽东这么一说,互相看了看,也开心地笑起来 3月,在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三次会议上,邵力子就计划生育问题做了长篇发言。他强调指出现代人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都可以有计划,在生育方面也必须有计划。他针对卫生部严格限制人工流产规定,提出“不造成以法令或权力限制人工流产”,建议修改婚姻法第四条“20岁,女18岁,始及结婚”的规定,主张提高结婚年龄,宣传迟婚。他还主张大力向农村推行节育工作,不要对持久性避孕手术进行限制,等等。邵力子的发言,立即得到医学专家钟惠澜的支持。同时,也得到马寅初的大力赞同。但是,马寅初在计划生育采取什么方法的问题上却与邵力子有一点分歧。他们都主张避孕和推迟婚龄,但马寅初坚持反对人工流产。他认为有比人工流产更好的办法。这就是“最好是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对只有两个孩子的父母加以奖励,而对超过两个孩子的父母要抽税”。4月27日,马寅初在北京大学大饭厅发表人口问题的演讲,这是他1949年后第一次公开的学术演讲。在讲演中,马寅初讲述了几年来调查研究的结果。他怀着忧虑的心情说:“解放后,各方面的条件都好起来,人口的增长比过去也加快了。近几年人口增长率已达到30‟,可能还要高,照这样发展下去,50年后中国就是26亿人口,相当于现在世界总人口的总和。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恐怕中国要侵略人家了。要和平共处,做到我不侵略人家,也不要人家侵略我,就非控制人口不可。”这句话,很快就传到了毛泽东的耳朵里,毛泽东见到马寅初时,严肃地对马寅初说:“不要再说这句话了。”马寅初也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马上写了一张大字报,贴在北大校园里,公开做了自我批评。后来他在撰写《新人口论》时,就确实没有再提出上述观点。6月,马寅初将《新人口论》作为一项提案,提交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全文发表于7月5日《人民日报》),这篇文章从10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要控制人口和控制人口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以及如何控制人口等问题。然而,这时一场由毛泽东亲自发动和组织领导的波澜壮阔的反右斗争,已经开始席卷全社会。马寅初当然也被波及,有人说他是借人口问题,搞政治阴谋,也有人说《新人口论》是配合右派向党进攻„„,在这场扑面而来的急风暴雨中,马寅初弄不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几个月前计划生育问题刚刚受到毛泽东的赞扬,而现在却又受到人们的批判„„ 实际上毛泽东对于人口多一些好还是少一些好,内心一直是矛盾的。直到“大跃进”开始,粮食卫星飞上天,毛泽东的思想才确定下来,毛泽东说:“现在看来,搞十几亿人口也不要紧。” 此时,马寅初并不清楚,他的理论已经面临着最高决策层的挑战。陈伯达在北京大学举办60年校庆的大会上,就指名道姓地说:“马老要为《新人口论》做检查。”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八届二次会议上作报告时,也不点名地批判了马寅初。7月9日,毛泽东召见邵力子、陈叔通、黄炎培、章士钊、李济深、张治中等党外人士,听取他们对“大跃进”的意见。为遭到批判的马寅初而担忧的邵力子,并未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主张,他抓住时间向毛泽东进言,希望毛泽东支持节育,毛泽东坚持自己的观点说:“人口问题,目前还不严重,可以达到八亿时再讲人口过多。”但又应付了一句:“但对计划生育,仍应实施”。

我们看,马寅初提出人口论时,是少数派,甚至后来被打成右派,但是,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后来咱们国家还是实行了计划生育,计划生育于1982年3月13日成为中国一项基本国策。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计划生育不是不让生,而是要生高质量的孩子,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而现在面对人口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衡等问题,我们国家的人口红利消失了,不说别的,你就说满世界盖的全是房子,卖给谁去?所以,十八届五中全会后,中国将全面实施二孩政策,这是计划生育对人口的出生增长实行计划调节的一个举措,以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是计划生育经过实践检验后的一个崭新的开始。

对在三门峡建大坝,当时也就他一个人反对,全场专家都赞成,当时说三门峡建坝后万吨巨轮能到兰州,但黄万里说黄河不能在三门峡建坝,后来看反对不了,说要建你们在下面留下排沙孔,但当时没有人听这个少数派的,后来实践证明,正如黄老所说的,建坝后黄河泥沙大量淤积,蓄水就会威胁陕西,虽然又耗巨资在下面打了排沙孔,到现在还无法正常蓄水。可见,没有调查研究,就会造成决策失误。

唯己就是排他,唯洋就是媚外。前些日子看到有一个关于讨论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段子,也可以说是个笑话,六个版本,说有个教育家做了一个实验,给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一杯水,让他们不用火就让水沸腾起来。第一个版本,中国小孩拿水在太阳下晒了一天,没有如愿。而聪明的美国孩子拿来四杯25度的水混合到一起,轻松地把水温升到了沸腾的100度。结论是:美国孩子聪明,中国孩子思维僵化,中国落后的体制永远无法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大科学家。第二个版本,中国小孩拿来四杯25度的水混合到一起,轻松地把水温升到了沸腾的100度。而朴实的美国孩子拿着水在太阳下晒着,静静等待,最终水也升到了100度。虽然美国孩子输了,但是虽败犹荣,因为美国教育下的孩子诚实而有品质,从来不会耍小聪明。这样的孩子,以后才能成为正直的人。第三个版本,给一群中国孩子和一群美国孩子一人一杯水,让他们不用火就让水沸腾起来。中国孩子都把水放在太阳底下晒了一天也没到100度,而聪明的美国孩子们在一起经过商讨以后,把水混在了一块,刚好四杯25度的水混合成了100度。结论是:僵化的思维,落后的体制不仅永远无法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大科学家,也永远无法培养出有合作意识、互助精神的青年。第四个版本,给一群中国孩子和一群美国孩子一人一杯水,让他们不用火就让水沸腾起来。中国孩子在一起经过商讨以后,把水混在了一块,刚好四杯25度的水混合成了100度。而美国孩子都把水放在太阳底下晒了一天,终于把水温升到了100度。结论是:中国的孩子永远学不会自己解决问题,而总是想依赖群体的力量,而美国孩子能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样的民族才有希望。第五个版本,给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一杯水,让他们不用火就让水沸腾起来。美国孩子想想,觉得不可能,于是放弃了。中国孩子却在太阳下把水晒了一整天,非要把水温升到100度不可,不然就不回家吃饭。最终还是失败了。结论是:美国孩子从小就懂得知足与放弃,而中国的孩子在填鸭教育的影响下,依旧愚蠢地执着坚持不可能的事情。这样永远也培养不出大科学家。第六个版本,教育家给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一杯水,让他们不用火就让水沸腾起来。中国孩子直接认输了。而美国孩子偷来他爸爸的步枪把教育家毙了,从此再也没有被教育家研究的烦恼了。结论是:从小培养反抗强权的意识,比任何教育都重要。大家看看这就是典型的媚外思想,就是觉得外国的月亮咋看都圆。那走马观花更不用说了,就是肤浅,夹杂私心杂念就是调查研究中只愿意听成绩和优点,不愿意了解缺点和问题,欺上瞒下,存在私心。

2、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甘当小学生,向群众学习,切实关心群众利益,倾听群众呼声,对群众的意见要分析鉴别,区别对待,尊重群众。不光是咱们这个调查研究能力的提高有赖于群众路线,咱们党的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学习永远在路上。

3、掌握科学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咱们教材中主要介绍了五种常用的方法,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第一种,普遍调查,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为了详细的了解某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大规模的全面调查,其主要目的是收集某些不能够或不适宜用定期的全面调查报表收集的信息资料。它的特点是六个字:一次性、大规模,例如人口普查。普遍调查的有两个显著的优点,一是资料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标准化程度,二是资料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但是我们都知道它花费的人力、物力、技术力量都比较多,而且数字参差不齐,差错难免,周期比较长。所以普遍调查不能经常做,还必须与其他调查方式结合起来进行。第二种,典型调查,它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选出少数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的一种调查方法。这种调查,范围小,机动灵活,节约支出,但是这个典型,选起来比较难,而且由点到面不易推算。第三种,重点调查,是选取调查对象的一部分重点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它的特点是投入比较少,调查速度比较快,反映的主要情况或基本趋势比较准确。它也是一种非全面调查,难点在于选什么样的单位?选多少个单位?去调查,这需要根据调查任务的要求和实际情况而决定。第四种,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并用观察结果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式。分为概率抽样(抽样调查)和非概率抽样,它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随机抽选样本,二是每一个单位都有被抽中的概率,三是可以用一定的概率来保证将误差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第五种,个案调查,是对某个特定的社会单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的一种调查方法。它的优点是全面、细致,时间安排上有一定的弹性。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个案的代表性比较差,个案不具备推断性,对个案不能进行定量分析等。除了这五种基本调查方法外,还有文献法、访问法、观察法、问卷法等多种方式,在选好调查方法后,配合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会使调查更快捷准确。

4、探索调查研究资料的分析技巧。包括调查资料的定性分析、统计分析(定量分析)以及理论分析。涉及到因果分析、辩证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这一点不详细说了。

5、及时撰写调研报告与运用推广调研成果。调研报告怎么写,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二是研究,合起来就是实事求是的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其写作要领是材料要充分(一个量的保证)、通过辨别、筛选进行材料处理(这是质的保证),还要用词准确、文风朴实、逻辑严谨、条理清晰、有专业的知识和思想素养,勇于追求真理。从结构上来说,调查报告包括标题、正文、落款、日期四个部分。咱们主要说一下正文,正文是调查报告的主体和核心,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开头就是介绍基本情况,比如起因、目的、时间、对象、范围、地点、方法、背景、现状、成绩、问题等;主体是正文的主要部分,包括具体情况,总结出来的经验、问题和规律;结尾即结论,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意见、建议。我说了这么多,那么社会调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是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最终形成理论,以指导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过程,调研成果要接受检验、获得发展,就必须在宣传和教育中使用、在决策中使用、在理论研究中使用、在实际工作中使用,并通过会议、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文件等方式加以推广。

五、学习能力。即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有良好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目标明确,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工作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积累知识和经验;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及时更新和掌握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知识、技能;拓宽学习途径,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他人学。学习一般是指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其本质在于获得一种对主体而言是新颖的经验,这种新经验或是现有的(发现)、或是未知的(发明)、或是需要探索的(改进提升)。学习最终改变的是你的内部状态和外显行为。对于我们公务员来说,学习能力包括三方面:一是信息处理能力,二是知识结构的更新能力,三是团体学习能力。提高公务员的学习能力是提高其他一切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学习能力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是激活、提升、改造其他能力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公务员多种能力的综合反映,不仅可以增智(增加智慧)、养德(培养品德),更能优政(优化执政方式和理念)、修身(提高自身修养)。公务员学习能力的评价标准有三点:

1、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观念,能够学以致用。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这个学习型的知识经济社会决定了每个人必须是学习型的个体,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以前曾听到过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正在研制电灯泡的爱迪生, 突然要知道灯泡的体积,就让助手阿普拉去解决。阿普拉大学数学系毕业,又去德国进修过,他又量灯泡直径,又量周长,算了密密麻麻几大张纸,直到爱迪生催问结果,还没有算好。爱迪生拿起灯泡,灌满了水,然后倒在量筒里,立即读出了体积。无独有偶,我在微信上也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话说某跨国日化公司,肥皂生产线上面存在包装时可能漏包肥皂的问题。于是该公司总裁命令组成了以博士牵头的专家组对这个问题进行攻关.该研发团队使用了世界上最精尖的技术(如红外探测、激光照射等),在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半年的时间后终于完成了肥皂盒检测系统,该系统会把探测到的空盒推出流水线。而同样的问题在一家乡镇肥皂企业是这么解决的:经过半天的思考,工头拿了一台电扇到生产线的末端对着传送带猛吹,那些空盒就都被风吹走了。咱们不难发现,现在学校只是众多学习场所其中的一个,多渠道、多时空、多媒体的学习机会非常多,不光是我们的专业技术方面,社会生活方面需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尤其是实际操作方面,我们要把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统一起来、才能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2、善于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人类创造的知识主要有四种存在形态: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力知识。要吸收各种知识,不仅要学会读书、积累,把思、问、研、写、记有机的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整合学习资源,融会贯通,才能使学习更有成效。

怎样提升公务员的学习能力呢?五种途径:

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弘扬马克思学风。克服自我满足情绪,学以致用、学用合一,缺什么补什么,尽量多学习一些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自我加压,持之以恒。工作时间忙,挤不出,就利用业余时间,为自己挖一口井,当然这不是鼓励大家搞第二职业,是就咱们的专业知识来说的,一天哪怕一锨土,也终有出水之日。就怕咱们抗不住干扰、抵不住诱惑、耐不住寂寞,别人一叫就心痒的坐不住了。每个人内心都向往自由和快乐,面对枯燥的知识时,学习就变成了一件孤独的事情,用什么去改变这种心态?梦想,“远行的骆驼不怕满眼的黄沙,只怕心中没有绿洲”。梦想是前进的原动力,但只有执着才能实现梦想。假如经不住各种诱惑,一有香风迷雾,就心猿意马追随而去,把原来的决心忘在脑后,最后就只会像拉磨的驴一样,永远在原地打转。

2、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善用边角料时间,一个字“挤”。我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对我们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肯挤,就一定会有。”我们要将一些过渡时间、上下班时间、等待的时间、打盹的时间等这些边角料的时间段有效利用起来,就会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也可以在手机上给自己做个计划日程表,或者学习一些有效管理时间的技巧,比如:工作再多,捡紧急的去集中时间完成,完成一件少一件,压力就会小一点;化整为零,分块完成;不要浪费一天中效率最高的时间段;(上初中的时候,我们班有一同学每天早读他都昏昏欲睡,但是考试成绩特别好,我们就问他那些单词、成语、定理啊都什么时候背会的,他说,晚上,晚上十点以后记忆力特别好,所以自己就用来做记忆背诵),当然因人而异,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学习中的这些小技巧,更要学会成批处理一些不重要的事情,确保重要的事不受干扰。

3、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众多的学习方法中,读书最直接也最常用,怎么读?大概五个步骤:浏览、问题、阅读、回忆、复习。按照这样的步骤去完成,更有助于你把握重点、提高记忆。除了这用有效学习法之外,还有集中学习法(像咱们现在的培训)、分散学习法、尝试回忆法(就像我们小时候背古诗,熟记之前尝试重现,并立即核对,纠正错误,反复强化校正)。

4、拓宽学习渠道。这也是学习能力概念的最后一句: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他人学。向书本学要注意养成读书——观察——思考——研究——创新的习惯。向实践学,是一种验证、理解和内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公务员接触生活、深入群众。向他人学,以一种平等、开放、包容的心态深入基层谦虚听取别人意见。

5、建立和融入学习型组织。大力提倡学习,培养鼓励学习的环境,打破有形无形的界限,促进想法交流,高度重视成员的培训,重新定位领导角色,把学习作为一种可持续的行为,创造平等的组织文化氛围。

(第二课时)

各位学员大家早上好,昨天我们共同学习了公务员的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学习能力,今天我们继续讨论公务员其他能力的内涵及提升方法。

六、沟通协调能力。《明史》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段子,1376年司法部副部长茹太素给朱元璋打了一份报告,长达一万七千字,朱元璋看得眼花,就让秘书王敏念给他听,都念到6300多字了,还不知道要说啥,朱皇帝实在受不了了,当场找人把茹部长狠揍了一顿。第二天又让王秘书接着念,从第一万六千五百字到结尾,茹太素提了五条工作建议,这些建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朱皇帝采纳了其中的四条,这老茹这顿打也算是没有白挨,可是五百字就能说清楚的问题,他居然洋洋洒洒了一万七千字,皇帝的得力重臣啊都这样思维不清晰,废话连篇,沟通障碍,不挨揍才怪了!

沟通协调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大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公务员做好各项工作的客观要求。沟通协调能力是指有全局观念、民主作风和协作意识;语言文字表达条理清晰,用语流畅,重点突出;尊重他人,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一道工作;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能够建立和运用工作联系网络,有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领域越来越广泛,合作的程度越来越紧密。公务员工作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搞好协作,才能把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都动员起来,才能在工作中努力形成全体人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特别是对于管理者来说,有效的协调沟通可以使同样的权力产生不同的权力效益。公务员的沟通协调能力有哪些内涵呢?《左传》最早指出,沟通即开沟使两水相通之意。从管理学的角度讲,沟通就是指在组织中,各部门之间、层次之间、人员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通道传递思想、观点、情感和交流情报、信息、意见,以期达到相互了解、支持与合作,从而实现组织和谐有序运转的一种管理行为或过程。协调,从哲学意义上看是指事物存在的一种和谐有序的平衡状态。行政协调是指行政主体运用各种方法,协商、调整行政系统内部各组织之间、人员之间、行政组织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关系,使之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和谐有序地完成行政目标的行为。由此我们可以将沟通协调能力定义为:通过传递思想、观点、情感和交流情报、信息、意见,来协商、调整他人的活动,从而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使之相互配合,和谐有序地完成目标的技巧和才能。公务员在进行沟通协调的过程中,包括两个基本的环节:首先,公务员通过各种文件、报告、会议、电话、电视、传真、电子网络等媒介和方式,来收集、传递和交流信息,从而促使组织、部门、人员之间的了解;其次,在了解的基础上,公务员要努力构建组织、部门、人员之间分工合作、彼此配合、协同一致的和谐关系,实现共同目标。所以,公务员的沟通协调能力,包括沟通和协调两种能力,沟通能力表现为与谁交流、交流什么、如何交流;而协调能力则在交流的基础上表现为如何调整交流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使之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和谐有序地完成行政目标。

广义上的沟通协调,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管理目标,运用正确的手段和方法,积极稳妥地处理各种矛盾关系,促使矛盾朝着逼近目标方向转化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而公务员的沟通协调,主要是指公务员在处理政府系统与社会之间、政府系统与公众之间、政府系统上下之间、各级政府内部各要素之间,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形成的既注重效率又不失公平,上下同心、步调和谐的运作关系。公务员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呢?政府的职能之一就是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与各方面进行沟通,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引导它们互相配合,协作共处,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共同目标。

1、沟通协调能力是公务员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要在生活中成功,复杂的思考、沟通和社交能力,常常比传统的智商或职业技能更重要。公务员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管理者、领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就能够化解矛盾和冲突,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降低协调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工作目标。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因此,政府在管理与服务的时候,必须听从人民的意见并与人民进行沟通。“公务员的首要作用乃是帮助公民明确阐述并实现他们的公共利益,而不是试图去控制或驾驭社会。”可见,服务型政府不是凌驾于社会的封闭官僚机构,而必须以公民的需求为中心,为其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200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中央政府明确提出要建立服务型政府,要求国家公务员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根本目的,通过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来完成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活动。因此,公务员必须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公务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通过沟通,一方面公务员能够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另一方面群众可以向政府及公务员表达利益,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在此基础上,公务员通过广泛的协商、探讨问题的关键,找出其原因,然后以公正的态度及合作的精神,找出各种关系的平衡点、结合点,以此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化解各种冲突和矛盾,维护社会安定。

2、沟通协调能力是公务员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社会学认为,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才能够逐渐地由一个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才会由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变为心理学意义上的个体和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沟通协调能力有助于公务员的信息交流和行为调节,并由此促进自己整体能力的提升。

3、沟通协调能力有助于公务员在政治上逐步走向成熟。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可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减少贯彻执行中的摩擦和阻力,正确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确保稳定大局。沟通协调也是改善人际关系的必要途径。法国著名的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强调必须保持和维护集体中团结、协作、融洽的关系,特别是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行为科学也非常重视生产中的人际关系,认为领导的职责之一就是要善于倾听和沟通下属人员的意见,协调正式组织的工作关系和非正式组织中的个人关系之间的摩擦和对立,使组织和谐,运转有序。现代公共管理的环境瞬息万变,组织内部构成错综复杂。在公共管理中,常常因为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或组织与人之间在认识上、具体利益上的不同而产生冲突和矛盾,如出现职权与职责、工作与待遇、荣誉与贡献等方面的不相称的现象。这些矛盾如得不到及时化解,就会导致政府组织成员士气低落、人际关系紧张,由此破坏成员团结、和睦的氛围。只有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公务员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调整各方面关系,从而谋求政府系统内各成员在思想上、感情上的共识和理解,消除意见分歧和利益冲突,使各成员和谐相处;同时,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政府可以根据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促使其与外部环境保持良好的动态平衡。

4、沟通协调能力是实现依法行政的基础条件。在依法行政过程中,公务员要面对和处理大量的矛盾和纠纷,纠纷如果得不到迅速、妥善的解决,将使受害者丧失对社会公正的期待,甚至演化为恶性事件,最终影响社会稳定。当然,强制的法律性手段必不可少,但协商调解的沟通对解决纠纷的效率和质量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行政处罚要兼顾处罚和教育沟通,实行人性化执法,尊重执法对象的人格,目的不在于罚,而在于纠正。就像小学生犯了错误,你不能说罚默写罚站甚至给了两巴掌,完了之后回去吧。这个孩子能否从心理上真正理解教师的这种行为,你的工作一定要做好,包括之前的沟通和之后的善后工作,因为他只要不服气,第二天你就等着校长找你谈话吧。对于我们公务员的协调工作,也是一样的,沟通协调不到位,就可能演化为群体性事件,后果很严重。

5、沟通协调能力是提高管理服务能力的基础。信息,是现代管理的神经系统,信息沟通是现代管理的基石,公务员的协调能力是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的基础条件之一。是建设高效政府的需要。高效是任何组织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巴纳德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组织的平衡离不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个体与群体的平衡,组织的平衡是消除成员对组织的离心力,提高组织效率的前提。公务员的作用就是在协作系统中作为相互联系的中心,并对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进行协调,以便组织能够高效运转。政府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组织,要做到高效离不开部门间、人员间的互相配合,协调有序。公务员只有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才能理顺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明确其工作职责,避免相互牵制、互相扯皮、相互推诿的官僚主义作风,并及时解决影响人民团结,社会稳定的争议,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阻力为动力,减少内耗,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组织工作效率。

6、沟通协调能力决定着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突发事件,尤其是群体性的突发事件,我们大家在新闻上经常可以看到,领导干部与群众要正面接触、直接对话,我们要认真听取,耐心解答,缓和紧张气氛,加强正面教育,尽快制定出平息事件的方案和对策。从这些解决事件的方法、对策、途径来看,大量涉及到沟通和协调问题,你的语言技巧、沟通水平直接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评价公务员沟通协调能力的标准有四点:

1、具有全局观念、民主作风和协作意识。

2、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一道工作。

4、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怎样提高沟通协调能力?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和协作意识。全面的、历史的、辩证的看问题。主要是要学倾听,学会锤炼语言文字技能。在现代公共管理中,公务员的倾听已经成为其进行有效沟通、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倾听,可以从对方的谈话中获得大量信息、学会别人的语言表达艺术、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友谊和信任以及发现与对方进行交流的融合点等。根据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理论,有效的倾听,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如创造有利的倾听环境;集中精力、耐心倾听对方讲话,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保障沟通能够顺利进行下去的前提;对别人讲话的情绪表现给予及时、合适宜的回应;善于准确、及时地抓住所听内容的重点;尽量安排比较充分的交谈时间等等。当然,这些倾听艺术的掌握和运用需要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尝试、磨练及体会。公务员的讲话艺术是公务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方法上的体现。通过讲话可以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传递给对方。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听众,讲话可以表现为会谈、讨论、访谈、演讲等方式。它具有传递面积大、速度快、反馈及时等优点。公务员无论采用哪种讲话方式,都必须发挥适当的讲话艺术,包括使用清晰明确、统一规范、通俗易懂的语言;控制语速、语气、语调和讲话场面;讲话时不失时机地配以合适的肢体语言;根据讲话的场合和听众选择适宜的话题;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等方法和技巧。公务员具备良好的讲话艺术,对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和情感,增强沟通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出众的口语表达能力要有四种功能:控制、感化、进攻、自卫。除此之外,还要掌握科学的沟通方式与技巧。下行沟通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聚才之方、激励之术、用才之道,防止一把手综合征,要因人制宜化干戈;上行沟通,首先要了解上级的优点和长处,把握上级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抓住上级的想法和意图,尽量与领导保持认识和行为的一致,避免工作失误。二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与领导保持正常的联系。下级应及时认真地、保质保量地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下级应经常主动向上级汇报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意图、进展情况、取得的成绩、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上级对自己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得到上级的支持和帮助。三是正确对待与上级的意见分歧。上下级之间难免会出现分歧和矛盾,遇到上级批评不当、处理问题不公时,下级首先要保持冷静和克制,这是保持上下级良好关系的一种必要手段。五是作为下级,在个人待遇、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下级可能要求上级给予关心、照顾。一旦期望与实际相偏离,要正确对待,要学会理解领导、顾全大局,必要时作出一定的牺牲。最后,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沟通协调氛围。五个原则:尊重、相容、理解、准确、及时。

七、创新能力。这一章只有两节,因为创新能力的概述、内涵、评价标准是一个内容。那么,本章我们只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1、什么是创新能力;

2、怎样去提升。关于创新,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创造出现在没有的东西或发现未知的事物,包括发明和发现;二是

公务员核心能力提升讲稿 篇2

一、基层公务员法治思维现状

基层公务员是基层法治政府建设的基石,面对法律他们享有平等的同时,又是权力的执行者,应对法治有着深刻认识,对法律存敬畏之心。但是由于部分领导干部自身法律修养不足,头脑中仍存在人治、官本位、权威意识等违背法治的思想观念,在践行法治的过程中,忽略了法治话语体系的学习和使用,以及行为模式的转变,阻碍了构建法治政府工作的有序推进。

(一)人治意识根深蒂固

尽管依法治国早已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主流意识,但如今,仍然有部分公务员缺乏法治思维,将个人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把法治作为一种宣传口号,将法律作为维护治理的工具。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甚至是崇尚“我的地盘我做主”这种家长制作风,人治意识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法治思维的形成,其根源在于公共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导致越权和放纵违法成本较低。

(二)学法愿望不强烈

现如今,部分基层公务员学法动力不足,将大量精力倾注在本职工作上,存在着只要本职工作不出错就万事大吉的想法,骨子里不想学法,又如何能形成法治意识伴随其身呢?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体系庞大覆盖了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法律知识的丰盈反倒让部分基层公务员无所适从,他们不知道学什么才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实际帮助,或者只研究对自己工作有利的相关法律条款,从内心来讲,是想学习如何在工作中规避可能带来的法律责任。

(三)用法能力不足

对于基层公务员来讲,能否按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直接关系到基层法治政府建设。但是当前部分基层公务员用法能力明显不足。一是不作为。李克强总理曾在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指出,“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部分基层公务员对权力机关的监督不以为然,不愿接受人大机关的监督;有的公务员对司法监督能躲则躲,遇到行政诉讼既不出庭也不执行;有的公务员对职能交叉的监管行为不管不问。二是乱作为。同样是职能交叉的监管事项,对部门有利的就对行政相对人进行多头执法;有的缺乏程序公正观念,肆意干扰司法机关依法办案。三是乱决策。表现为决策机制不健全,过程缺乏民主公开透明,责任主体不清,存在“即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一言堂”等情况,造成决策过程中政府与公民“政令出而人不和“的局面。

二、提升基层公务员法治思维的路径研究

基层公务员法治思维的培养决定了依法治国的进程,法治思维的培育已成为当前重大现实任务,这是一个常态化动态化的过程,必须依靠持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简历培育法治思维的长效机制,落实各项规定,使法治思维顺理成章,使法治方式成为行政自然选择。

(一)完善相关立法,推动良法善治

一是要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不断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发展需求。全国人大应承担主导立法的工作,尽量减少部门主导立法,避免产生“法出多门”的情况。制定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保障改善民生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法律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关于领导干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领导干部按照法定权限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巩固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二是制定基层法治政府发展规划,在顶层设计中贯穿法治思维。各区县政府应统筹安排,在规划中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内容主要包括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让基层法治政府建设步入到正常有序的道路上来。三是要有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实质性立法工作,建立公开程序以及第三方意见征求机制,比如在立法过程中邀请法律院校、律师事务所的专家进行法律论证;扩宽群众参与立法的渠道,吸取民意,不断提高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二)激发内在动力,坚定法治自信

一是加强自身法律知识学习,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特别是加强对宪法、通用法律知识以及履行自身职能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利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基层法治政府建设;二是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提高培训实效。以《宪法》这一根本大法为重点,同时结合领导干部的具体工作及行业特性进行针对性的宣传,让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成为其首选工作理念。在培训方面,应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司法部门以及高校等法律专家学者的作用,对基础法律知识进行宣传讲解,探究法律精神,只有当领导干部掌握了法律知识“大数据”,才能在制定决策、化解矛盾、处理问题的时候灵活运用法律知识。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拓宽领导干部的法治视野,将法律原则、规则、精神融会贯通。

(三)建立驱动机制,重塑法治信仰

一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通过立法形式设计科学合理的领导干部问责制度,让领导干部意识到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权力慎用而不是滥用。同时,要不断完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人大监督、社会监督、网络监督等机制,让权力运行暴露在阳光之下。二是完善基层公务员考核晋升机制。第一,实行分级考核,将基层执法类公务员进行分类,按照组织结构,将基层单位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分别进行考核,相同职级的公务员集中一起考核,上级考下级,一级考一级;第二,考核内容体现职位特点。不同部门应根据部门职能、职位特点以及工作业务要求,制定详细的符合实际的考核标准,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创新考核方式。采用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量化考核方式,平时考核成绩与年终考核成绩各占一定比例,共同构成基层公务员年度考核成绩。第四,健全考核结果反馈机制。考核结果应与公务员升、降、奖、惩等相关利益紧密相连,能有效发挥激励竞争的作用,保证基层执法队伍旺盛活力。

(四)营造法治环境,增强法治意识

一是进一步规范法律服务市场,充分发挥律师等法律服务群体在区县、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二是针对重要行业和领域开展经济犯罪案件、黑恶势力案件专项打击行动,不仅可以提升司法的权威性及公信力,还能为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在良好的法治环境下,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卫平.法治思维与政治思维[J].浙江社会科学,2013(12).

[2]吴俊明,殷昭仙.论我国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构成与提升[J].法学杂志,2013(06).

公务员核心能力提升讲稿 篇3

关键词: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途径

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关系到国家公共权力对社会的治理、公共服务能力的实现。然而,一些存在于基层公务员层面的错误思想观念、一些违背依法行政理念要求的执政行为仍然存在,有必要研究并协调解决。

一、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内涵

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据依法行政的原则和观念,按照法定职责和权限实施行政行为并承担相应行政责任的能力。根据2003年12月人事部发布的《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包括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

二、提升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工作量、工作复杂度最大的就是基层公务员的依法行政工作。推进依法治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构建法治国家,理想化法治国家中的政府概括起来应该是权责统一、公正诚信、透明廉洁的高效能服务型政府。显然,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是宏大且复雜的系统工程,而提升基層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关键举措。

(二)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的行政效能

公务员的行政管理是依靠政策还是法律是由国家的综合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政府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依靠政策行政的阶段,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剧烈变化要求政策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及高效性。随之,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兼顾各方利益的难度加大,政策的指向性与我国公务员行政行为依据的明确性也相继产生矛盾,这严重阻碍了政府管理的行政效能的高效发挥。因此,要缩小政策的空间强化法治的权威并厘清行政职责,通过提升基层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避免行政过程中因政策与法治相矛盾时的无措,以此提升政府管理的行政效能,使我国政府自主地迈进依靠法律行政的新阶段。

(三)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严重不足对于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具有着致命的阻碍性作用,使得公民对法治国家的构建失去信心,其所带来的后果是难以估计的。因此,提升基层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手段。

三、提升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路径

(一)强化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观念

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同时要对法律以及法律所表达的精神等应当了解学习并且对其有一定的把握,促使公务员的法治理念不断深化,并且不断加深公务员对法律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基层公务员做到依法行政,而当基层公务员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以及法治理念时,他们在依法行政的过程之中的能力将会大打折扣。所以公务员特别是处于基层的公务员熟练的掌握法律知识及其相关的精神,才能更好的依法行政,才能做到依法服务人民,实现法治理念的目标。

(二)健全约束基层公务员的行政法律法规体系

第一,对现有的行政立法进行必要的规划与完善,对现有的行政法律不足的加以完善,对于那些不合适的应当进行必要的废除;第二,完善的行政程序法,对行政权力进行必要的监督与规范,使得群众的利益得以保障;第三,对于法律法规相互之间各种冲突与矛盾应当进行调节,使其行政法律体系的达到内部协调;第四,对于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有一定的约束。上述这些行政法律体系是依法行政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三)培养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的实践技能

通过加强法律及其精神的学习与体会,使得公务员的学法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不断的提升。使得其实践技能不断增加,而法律及其相关的法律知识是依法行政能力形成的根本。因此公务员在对法律知识学习时,明白了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在实践中明白了“法无授权不可为”的价值,培养出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使得自身的行政能力不断的提升。在决策、解决当前社会矛盾以及各种处理突发事件等方面均应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使得公务员的说理性素质不断的提高,使得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的实践技能不断增加与完善。

(四)完善基层公务员的监督考核体系

第一,在公务员的选拔、任免等环节,增加公务员道德考核,将道德作为公务员自身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确保公务员关注个人与职业道德;第二,全面提升政务公开覆盖面,对政务活动过程进行全面信息公开,进而建立行政监督、舆论监督与社会监督相配合的系统,发挥社会媒体、网络、公众的力量,从更多的层面、从基层出发,监督公务员在职务行为中的道德表现;第三,强化及时问责的启动与公开,对于违反依法行政要求的情况,对直接责任人及相关负责人进行处理,以确保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具备更好的环境;第四,应该在公务员综合素质的考核中,增加公务员在公共领域中活动行为及相关公众对其服务意识、态度与其他能力指标的评价因素,进而促使公务员更谨慎的在职务权限与业务程序基础上完成相关工作。

四、结语

总之,提升我国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对于我国的未来发展十分重要,相关人员必须对此提起重视,并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进而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吴骏峰.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提升途径[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2-14.

[2]周向宇.提升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对策[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5,04:90-92.

公务员调查研究能力讲稿 篇4

一、公务员调查研究能力基础知识

(一)调查研究的内涵

调查:指对客观事物的考察、考核和计算,从而了解客观事物的真相,是一种感性认识的活动。

研究:指对调查来的材料进行加工,透过这种研究来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调查研究:是指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考察研究对象,搜集和整理资料,分析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便摸清事实真相,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是对特定事物有意识的探索和把握。这种探索和把握的结果,作为对特定事物的认识,通常能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反映事物的真实状况。

调查研究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最基本途径,是每一个体、群体都离不开的最重要的认识活动。调查研究的目的有三:描述事实;解释现象和探索本质;科学预测和对策研究。

公务员调查研究:是指公务员在政府工作的要求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进而科学阐明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调查研究能力:是公务员的一项基本的工作能力,是调查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统称,是从事调查研究活动所具备的本领和技能。主要包括: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分析能力、报告撰写能力。采用各种调查方法,了解真实情况,运用系统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对调查的问题作出总体判断和估价,用事实、数据说话,为上级决策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调研成果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

(二)调查研究的六大构成内容

1.调研目的。调研目的的正式确定,既是整个调研活动的开始,又标志着整个调研活动有了灵魂。

2.调研主体。主体可以是自然人,包括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也可是由党政机关、单位和团体组织的调研群体。

3.调研客体。它是针对特定目标而选定的客观事物,调研客体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对它的选择要有客观性、代表性和价值性。

4.调研过程。任何调研都是在一定的时空内进行的,没有这一客观过程,就不可能认识客观事物。

5.调研方法。调研方法是在调研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调研方法最常见的有两种。(1)传统经验型调研方法:如开调查会等;(2)现代科学型调研方法:即把一些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用于调研之中,如抽样调查、电脑模拟调查等。

6.调研结果。通常有三层含义:(1)对调研客体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和结论;(2)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3)把调研所得用文字表述出来,写成调研报告或论著等,用以推广经验,总结教训,指导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一项调研,一般必须具备这六个要素。若六个要素的选定和运作都呈良性状态,那么最后必定会出现有重要价值的调研成果。

(三)调研问卷

问卷调查是调查研究中最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同时,对试点调查、实地调查和其他一些调查方法的资料搜集活动也是很重要的基础。1.标题:用来表明问卷所要研究的内容或主题的题目。

2.封面信:用于向调研对象或其他人介绍和说明调查者有关信息、调研的内容、目的、意义和要求等的致调研对象的信息。一份问卷,能否吸引调研对象积极参与和配合调研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封面信的内容、形式和语言是否有吸引力,说服力和鼓动力,调动起调研对象的积极性。

3.指导语:用来指导调研对象如何正确、有效地填写调查问卷的有关文字说明。可分为卷头指导语和卷中指导语。如:“可选择多项”,“若不是,请跳过9-10题,直接从11题开始回答”等。

4.问题和回答:分为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指在问卷的问题中并不给调研对象提供具体答案,而是有调研对象自由回答的问题,如“你对你们任课教师的敬业精神如何评价”等。封闭性问题指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要给出若干个可供选择的选项,以供调研对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的问题,如“你认为农民增收难的主要原因是:A、税费负担重;B、家庭负担重;C、没有好的增收项目;D、没有专业技术。”

二、公务员调查研究能力的重要性及应注意的问题

调查研究是公务员开展工作的科学方法,是提高认识能力的基础,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针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广大公务员不仅要面对许多理论的、实际的问题,而且还将面临处理各种复杂情况、解决大量实际问题的考验。为了提高公务员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公务员培训中,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一)公务员调查研究能力的重要性

1.调查研究是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提高认识能力的基础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一贯重视调查研究,他们的一系列著作都是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而诞生的不朽篇章。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是他全面调查研究巴黎公社进程的产物;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他用了21个月时间,深入英国工人之中,开展实际观察,占有大量感性知识和实际材料后写出来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认识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马克思、恩格斯努力终生,作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才完成了科学共产主义。”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乃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重视社会调查研究,以他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井冈山的斗争》《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等为代表的文章,都是毛泽东同志深入调查研究的智慧结晶。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辩证法开展社会调查,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调查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1)社会调查的客观必然性。认识社会就必须向社会作调查,不然就不能确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共产党的任务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事,前一件事就是所谓认识世界,后一件事就是所谓改造世界。社会调查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2)社会调查的任务。社会调查本身是手段,不是目的。其任务在于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解决问题是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所以社会调查的任务应包含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社会调查的方法步骤。“四阶段论”,即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个步骤”,即典型入手、概略调查、典型调查、分析研究。

(4)社会调查的基本原则。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看事物的本质和主流等。(5)反对两种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革命导师不仅以自身的实践为我们各级公务员树立了光辉榜样,而且也为我们开展社会调查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改革开放、创新开拓的年代里,无论哪一级公务员都会遇到新问题,面对新问题怎么办?毛泽东同志说得好:“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办法了。”还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人们也常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社会调查方法正是公务员正确履行职责的“利器”之一。当一个公务员遇到新问题时,要做到“完完全全的明白”,就只有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了解“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才会有“发言权”,做出正确的结论。由此可见,社会调查应该是每个公务员经常需要和经常使用的一种工作方法,是提高认识能力的基础。2.调查研究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针的具体体现

公务员培训的教学方针,即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学用一致,讲求实效。其实质就是我党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在公务员培训中的特殊体现。早在延安时期我党对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教育中,就明确提出要“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方针”。正是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我们党立足于中国国情,用科学的思想武装干部,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才取得革命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江泽民同志也曾经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党的光荣传统和江泽民同志的讲话,无疑是要求干部要不断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对培养提高这种能力也指出了具体方向。当前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很多,前无古人,时无他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寻,许多现实的问题需要新的理论作指导,也有许多新的理论需要实践去检验。这一切需要广大公务员去亲身实践,社会调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各级公务员面对错综复杂的新形势、新问题要有所作为,必须深入社会调查。把社会调查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通过实际有效的学习,使公务员既懂理论,从理论范畴上把握客观事物运动发展规律,解决认识上的问题,又懂实际,掌握处理实际事物、处理实践问题的程序和方法,解决行为上的问题,达到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趋于同一的目的。

(二)大兴调查研究之学风应注意的问题

由以上可见,社会调查研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干部教育达到知行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使用此方法时,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坚持正确方向

2.激发个人感觉,占有翔实第一手资料

公务员要发挥眼看、耳听、嘴问、手记、脑思几个功能。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调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跑马看花;二种是下马看花。”所谓走马看花就是一种大略的调查研究,所谓下马看花就是一种系统的调查研究。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引导参观者自觉投入,充分发挥感觉功能,完成搜集第一手资料的任务。否则,参观调查很容易流于形式,出现队伍浩浩荡荡、场面热热闹闹,最后两手空空的现象。要防止此类现象发生,使公务员为获得第一手资料而自觉投入,自觉激发感觉功能,从而达到预期效果。3.转化调研成果,发挥咨询功能为政府管理服务

社会调查仅仅是一种手段,其目的还在于在调查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的结论。犹如“十月怀胎”,结果在于“一朝分娩”一样。由此可见,一项完整的社会调查必然要经历“看花”和“加工”两个阶段。加工就是整理分析第一手资料,深化认识的过程,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目的。通过大量的统计和理论分析,得出概括性的研究结论,或是根据调查研究证明已有的结论,或是在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完成这一任务一般是以形成专题报告为标志,这样的文字材料要做到及时反映情况,研究具体问题,揭露矛盾,落脚于提出对策性建议,具有供相关部门工作做参考的价值。

综上所述,调查研究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针对培训的具体体现和基本要求,是对公务员能力培养的可靠途径。因此,应倡导在公务员培训中大兴调查研究之学风,以提高公务员的行政管理能力。

三、公务员调查研究能力的现实意义及构成要素

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信息化社会。要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有效管理社会事务,建设和谐社会,有赖于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收集和处理各种相关信息。调查研究作为一种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在现代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它既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因此,作为公务员,努力学习调查研究理论,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实践,不仅是其工作实际的迫切需要,而且是时代的强烈呼唤。

(一)提高公务员调查研究能力的现实意义

1.提高公务员调查研究能力,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对外开放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时期、新任务、新问题和新情况更需要调查研究,在认识国际、国内的有利形势的同时应清醒地看到,我们是在肩负完成工业化、实现信息化和迎接新工业文明三重任务的重负下,是在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特别是技术和知识差距还在继续扩大的情况下,加入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就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在改革与发展上存在着一些沉积多年的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已对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快速、稳定的发展形成障碍,亟待解决。而解决新问题是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的,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公务员必须深入到社会中、自然中和科学研究领域中,去调查、去研究,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采取新举措,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唯有这样,才能把握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系统性和创造性,从而做到成竹在胸,全局在握,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把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提高公务员调查研究能力,是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必然选择从调查研究和科学决策的关系来看,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决策权,也就没有指导权。正确的决策活动必须以调查研究为前提与基础。这是由决策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当主观与客观一致的时候,决策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特别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决策所需的信息量增大了,影响决策的变量增多了,决策的时效性增强了,这就更要求必须大力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做到决策前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全面、系统、真实的决策依据;决策中,提出多种方案,分析比较,优中选优;决策后,跟踪决策的实施,不断修订完善。政府各项工作的第一步,就是了解情况,搞调查研究,按照实际情况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调查研究工作做得越深入、越细致,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越能接近实际,就越能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向前发展。总之,要正确地认识世界,要使公务员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计划具有科学性和正确性,避免主观随意性,就离不开科学的调查研究。

3.提高公务员调查研究能力,是提高公务员素质的有效方法

公务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政府的行政能力、管理水平、效率和形象。公务员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就是积累和学习的过程。调查研究不仅仅是了解情况的过程,也是国家公务员向民众学习的过程。通过集中民智,开发智力资源,也是提高公务员素质的过程。从调查研究与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关系看,调查研究是公务员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学习是公务员成长的必由之路。读书是学习,实践是学习,而调查研究是一种更重要的学习。通过实际的调查,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解决问题,这样理论才能被自己所掌握,理论政策水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所以,国家公务员要想卓有成效地执行公共政策,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只有通过调查研究这种实践活动,公务员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二)公务员调查研究能力的构成要素

国家公务员的调查研究能力是指公务员从事调查研究认识活动所具备的本领和技能,是调查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统称。国家人事部2003年出台的《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中明确指出,公务员调查研究能力是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实事求是,讲真话,写实情;坚持群众路线,掌握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历史、现状和产生的影响;积极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预测发展的趋势,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善于总结经验,发现典型,指导、推动工作。

1.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实事求是,讲真话,写实情。国家公务员进行调查研究就是要了解和解决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人民群众的意愿要求,公务员的调查研究就是政府联系社会、联系群众的实践活动。抛开了实践就等于抛开了调查研究。之所以要讲“第一”的观点,是指实践在公务员调查研究中的首要地位和基础地位,它不仅是调查研究的主线,而且要贯彻到调查研究的各个环节。在调查过程中,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搞清客观存在的事实,才能揭示其运动的规律性,寻求正确的工作对策和工作方法。因此,调查研究的过程实质上应是实事求是的过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查研究就失去了意义。敢不敢讲真话,写实情,能不能讲真话,写实情,关系到整个调查研究的成败,可以说它是调查研究的灵魂。

2.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政府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它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在调查研究中坚持群众路线,应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从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来看,调查研究所要确定的课题,应该是广大群众最为关心和最需要的问题。二是从调查研究的过程看,公务员必须深入到群众中,直接听取和真实感受普通群众的心声和愿望。三是从调查研究后所得的结论看,还必须接受群众的检验,是否真正地反映了他们的实际问题调查研究方法所要解决的是公务员如何进行调查研究活动,即调查研究时要遵循的基本原理、程序和途径工具、手段。具体说来,调查研究的程序有五个阶段:一是确定调查研究课题;二是设计调查研究方案;三是进行实际的调查;四是对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五是分析调查结果以及检验调查结论。

3.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历史、现状和产生的影响。什么是问题?就是我国政府期望达到的目标和现实状况之间存在的一种差距,也就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社会现象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只有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才能透过复杂多变的社会表象,如实地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公务员要善于从现实社会存在的各种复杂矛盾中,找到影响和制约事物发展的关键点和症结所在。

4.积极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预测发展的趋势,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这就是说,调查研究不仅要客观地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积极探索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问题,对事物发展的趋势进行准确的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性建议。并且,这种建议能够转化为政府的决策。例如,为党和政府制定具体措施提供参考意见,为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提供对策,等等。在提建议时,还应注意三点:一是所提建议必须与调查材料和调查结论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也就是说建议是调查研究的必然结果;二是必须考虑所提建议的具体可行性,离开了可行性,这个建议再好也是毫无用处的。三是建议要有多个备选方案。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形成不同的方案,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利于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从中选择最优方案予以实施。

5.善于总结经验,发现典型,指导、推动工作调查研究要善于从个别的、特殊的实践中总结、归纳、提炼出对工作的一般规律性的认识,并且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用以指导更大规模的实践。从认识论来讲,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关键是要完成从个别到一般的转化,只有深入了解情况和掌握大量的材料,才能从中辨别真伪,由表及里,总结出经验来,这样才可能实现由个别到一般的转化。

四、提高公务员调查研究能力的基本路径

(一)夯实公务员的科学文化知识

培根曾说过:“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变。凡有所学,皆成性格。”雄厚的知识积累是调查研究的基础,是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条件。没有一定量的知识积累和一定质的知识升华,调查研究就无从谈起,更不要说产生真知灼见。所以说,要想搞好调查研究,公务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既要有较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又要有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逻辑学以及文字写作等方面的知识,还必须具备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现代科技理论。同时要有自己的特长,在某一点、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因为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公务员可能与多种调查对象打交道,可能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因此,公务员要发展和培养调查研究能力,必须注重对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灵活运用。公务员只有视野开阔,才便于与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才知道怎样搜集有用的资料、怎样整理和分析资料,才能利用现有的调查资料,厚积薄发,得出全面、正确的判断和结论。总之,公务员要尽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

(二)发展公务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推动政府各项工作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公务员加强创新思维锻炼,可以进一步提高洞察力,敏锐地、迅速地、准确地抓住问题的要害和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及其根源;可以提高预见力,超前把握事态的发展;可以提高应变力,能够稳妥地处置事物发展中出现的偶然变化。因此,公务员在调查研究中,既要求实,又要求新。所谓求新,就是要调查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提出新看法,做出新判断,宣传新典型。公务员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同公务员的其它能力一样,需要自觉地、持续地加以培养和训练:一要坚持学习。知识广博了,见解就独到。一个孤陋寡闻的人绝不会有什么创新,只有博学才能找到创新的智慧源泉。二要勤于思考。不动脑筋、不思考问题的人不可能会有什么创新。勤思、善思、深思,将已掌握的知识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融会贯通、嫁接杂交的制作加工(即思考),才能产生灵感,形成新思维。三要敢于否定。辩证唯物论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才会有新东西的产生和旧东西的灭亡,事物才能向前发展。不敢向权威挑战,不敢对现有理论、经验、方法否定和批判,就失去了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只能永远停留在原有的阶段和水平上,当然,在提倡敢于否定的同时,坚决反对不负责任的胡乱否定。四要勇于实践。创新思维与具体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思维是实践的前提,思维决定着实践,而通过实践则可以检验思维是否正确,看看创新思维能否形成创新成果,哪些需要完善,从而产生质的飞跃、产生新的成果,并进一步促进思维的继续创新。

(三)锻炼基层调研能力

公务员的基层调研能力是提高调查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和法宝。调查研究贵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听取基层和人民群众的反映,摸清事物的发展规律。当前,公务员调查研究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深入不够,有的从上级机关跑到下级机关调研,办公楼听汇报,即使到基层去,也是走马观花的多;有的先进发达地区去得多,贫困地区去得少,或者交通方便的地方去得多,行车不便的地方去得少。显然,这样的调查研究所得是有限的,很难摸清民情民意,也很难掌握和了解真实情况。要锻炼基层调查研究能力,公务员深入基层时应当做到:一要注意轻车简从。简化接待,力戒铺张,这样,既有利于摸清真实情况,也有利于减轻基层负担和压力,降低调研成本。二要注意虚心听取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比如到农村调研,应多找些乡镇和村组的干部了解情况,多开一些农民代表座谈会,鼓励他们讲真话,报实数,道真情。三要注意多到贫困落后的地方去。越是偏远穷困的地方,越是生活贫困的人群,越是期盼党和政府公务员去了解情况。群众是通情达理的,党和政府公务员去调研,老百姓也不一定会伸手要这要那,党和政府体谅他们的艰难,听听他们的意见,没有遗忘他们,也就心满意足了。当然有条件时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一点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他们会更感激不尽。

(四)拓展公务员的综合分析能力

目前,公务员在调研工作中,深层次的、有份量的调研成果还不多。有些调研报告,就事论事多,综合分析不够;对微观问题研究多,对宏观问题研究不够;研究具体问题还有一定深度,但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思考、进行思路性研究就显得薄弱。事物之间本来就是互相联系的,辩证法就是关于联系的科学。如果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分析问题,得出的结论就难以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据此做出的决策就难以在实践中行得通。因此,公务员在调研工作中,要在大量汇集资料、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强综合分析能力。综合分析,就是指对占有的材料继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由此及彼,就是横向比较和综合;由表及里,就是纵向比较和综合。通过纵横比较综合,把研究对象放在一个整体和系统之中,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其各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就容易得出调查研究之前没有想象到的许多有意义的结论,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五)增强公务员调查报告撰写能力

调查报告也称为考察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或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通过分析和综合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或总结出经验而形成的书面报告。其主要特点,一是针对性强——针对人们普遍关心的事情或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写;二是用事实说话———报告的内容真实准确,建立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三是揭示规律性———通过对事实的分析研究,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调查报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对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调查报告的写作体现了公务员的学识水平与写作能力。公务员应当熟悉各种类型调查报告的撰写格式,仔细分析并确定与调查实践相关的类型,对收集的材料加以综合研究,认真分析鉴别,勤思考,多练笔,从各方面加以培养、训练,增强自身的撰写能力。

(六)要落实调研任务

要结合每名公务员的本职工作和每年的重点难点问题,采取本人申报、集体研究决定的方式,每名干部确定调研题目,把调查研究与本职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领导带头搞调研,全员主动搞调研,结合实际搞调研的氛围。

(七)完善调查研究工作的考核、评估、奖励制度

公务员核心能力提升讲稿 篇5

1最主要的负责具体精准扶贫项目实施的政府层级是(A)县级政府 2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以放活土地承包经营权为(B),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突破点

3从中国的基本国情来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程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即(A)绝对贫困阶段—温饱阶段—小康水平阶

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富裕(共富)阶段

4扶贫攻坚扶持对象精准中,中央的总要求:“(C)为单位,规模、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县

52015年四川一举成为第(A)经济大省。六位

6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持续用力正风肃纪 7世界银行在《贫困与对策》:“相对贫困是指贫困单位的收入水平与本国的平均收入相比,若其平均收入比全国平均收入的一半或分配额的(A)还要低时,就为相对贫困” 40% 8基于八大国家战略资源,到(2014)年,我国的综合国力超过美国 9精准扶贫最主要的含义实际上是(D)扶贫要到村、到户、到人 10中央提出通过的扶贫方式解决7017万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关于“五个一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社会保障脱贫一批

11下列选项中,扶贫到户的方式过于简单化的有(ABCD)12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倡导(ABCD)和社会文明程度 B弘扬科学精神C全民阅读,D普及科学知识,13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的主要目标(ABCD)A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 B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C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

14全会指出打好(AD)“3+10”组合拳,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15四川省近日开始启动建设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包括(ABCD)16精准解决贫困地区突出问题的举措有()优先改善、建立完善、加强贫

困、持续推进(2,C不选)

17下列选项中,属于人的能力维度的是(ABCD)

18加大对驻村帮扶工作组和驻村干部的考核力度,推动(ABCD)任务落实

19.精准考核包括的内容有:(BD)工作考核、总体扶贫考核成效

20“十三五”建议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定义为“走(A、B、C、D)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21为加强扶贫资金监管,中央政府应制订具体的扶贫项目并划拨专项资金。错

22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有目的之行动追求其战略标的综合能力。对 23发展特色农业,以放活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突破口,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对

24为实现社会保障兜底,贫困线的设定要高于低保线的设定。错误 25省直有关部门每年投向贫困县项目资金,原则上达到50%以上。用好财政增量,贫困地区新增财力重点用于扶贫开发。对

26省直有关部门每年投向贫困县项目资金,原则上达到50%以上。用好财政增量,贫困地区新增财力重点用于扶贫开发。对

27十二五”时期,我国不仅发明专利申请超过了美国,而且发明专利的授权量也超过发美国。对 全会指出,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扩大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交流合作,推动成渝经济区建设。对

29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是保持中低速增长 错

30省、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中级、副高职称前须到贫困县医疗卫生机构支援3个月,晋升高职称前,须到贫困县医疗卫生机构支援6个月。错

31科技实力是指一个国家(A、C B、D)之总和。

在教育扶贫方面,重点要做的工作有(ABD)。A免费高中教育并提供生活补贴B免费职业教育并提供生活补贴D.免费学前教育并贫困家庭提供生活

补贴

公务员核心能力提升讲稿 篇6

1、阅读理解的基本要求

申论考试中,阅读理解是最基础的环节,它要求我们做到: 1.对语言意义的感知和理解;2.对材料整体内容和形式的理解;3.对材料价值的评判性理解。

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的大多是完整的文章,而申论考试中提供的给定材料不是完整的文章,只是略经整理的“半成品”和材料的堆积,且来源比较广。这就要求我们考生要具备对不够准确、不够清晰的“半成品”材料的加工能力。因此,大家在阅读申论材料过程中,要不断完成由事实上升到观点、由具体问题上升到本质属性、把一堆材料分为几类材料、把分散事物归纳为有联系事物、由给定材料的事物联系到以外的事物„„这样反反复复的阅读和思考。

2、阅读理解的原则和技巧

原则:申论材料阅读的核心是“读懂”。技巧:大家至少要将给定材料读三遍:

第一遍,通过阅读,大体了解给定材料内容(速度要尽可能快,圈点画线批注,找出关键词、核心句、总结段落大意)。

第二遍,通过阅读,理清所给材料之间的脉络(注意每段第一句话或最后一句话,总结段大意、合并同类、提炼中心)。

第三遍,通过阅读,检查要点是否有重点遗漏和误解。

3、阅读方式的培养

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注意阅读方式,阅读方式有:略读、精读、速读、跳读。略读着眼于广度,精读着眼于深度,略读是面,精读是点。速读是默读,是一目多行的读书方法,在申论考试中尤为重要。(申论考试时间有限,阅读量大,加之气氛紧张,常常造成信息的遗漏和效率的降低。)跳读是专门寻找所需材料的阅读方法,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眼脑并用,迅速扫描。

接下来介绍综合分析类题目的解题注意事项及技巧:

综合分析类题目不仅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也要求考生能基于材料把握出题人的思想和观点,进而对作答对象进行分析、解释。在国考中综合分析属于考查频率相对较高的题目。中公教育专家在此进行指点。

所谓解释型分析,就是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对题干中的句子进行解释和分析,主要考察考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能力,看似很难,实际上解释型综合分析就是只“纸老虎”,具体作答思路如下:

一、把握作答对象,直接解释句子

对于解释型分析而言,关键的第一步就是针对题干所给出的句子进行解释、分析,所以把握作答对象,并对其进行解释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句子意思的解释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题干中提取作答对象,把握句子字面意思。如“根据给定资料,谈谈你对‘丰产不丰收’的理解”,从题干中可以提取得到作答对象为“丰产不丰收”,而对这句话进行字面意思的解释可以得出“农民种植农作物产量增加了,但是整体收入不增反降”,这种方法能够在审题时大致把握句子的意思,但是其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在句子中包含一些特殊名词,或者意义不明词语的句子时,很难通过字面意思进行直接解释。

二是提取句子中的关键词,立足材料,通过把握材料的核心思想对句子进行解释。如“结合给定资料1,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新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力量’的理解”,从题干中可以把握该句子中包含“新技术”、“创造性”和“毁灭力量”三个关键词,回到材料中发现,材料核心内容围绕新技术既能创造新事物,又能毁灭旧事物的特性展开。由此可知,对于这句话的直接解释为:新技术在毁灭旧事物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事物,具有创造性的破坏作用。

二、结合材料内容,进行辩证分析

回到材料中,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落大意,展开原因分析、影响分析、合理性分析等。

上一篇:八年级英语远程教学反思下一篇:法律援助工作总结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