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市场

2024-10-12

中国书画市场(精选12篇)

中国书画市场 篇1

“互联网+”为在传统市场中提供了全新的宣传平台,出现各种运营模式。从客户资源整合到各种营销工具的使用都具有很成熟的经营。,对中国书画市场而言,“互联网+”还是处于一个发展研究的起步阶段,在初步发展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可以从书画市场中培训、艺术品交易价格透明、书画会展宣传、书画艺术衍生品展示推广、产品定价等各个方面具有优势。还可以在透明度、客户参与活跃度、知识普及、打假保真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可以说“互联网+”是一种崭新的可靠的为中国书画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解决方案,是有益于中国书画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中国当代书画交易市场行情分析

2000年前后,是中国书画市场大发展的开始,一直持续十年左右,特别是高端书画交易市场,拍卖市场,异常火爆,这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越来越多人在追求文化艺术这种精神生活相关,与此同时,这还与社会的高层积极参与中国书画有关,在这期间,中国的各种级别的书画院、画廊等相继被设立,大量的中国书画活动、会展在这期间举办,大量的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在这期间横空出世,其作品被卖出了高价,甚至高过古代的一些经典作品。这期间是中国现当代书画市场泡沫的形成时期。当代艺术家中不少人在借助这种文化艺术市场的繁荣发展,其作品被卖到天价,但仍然被市场追捧。

2013年开始,中国当代书画市场开始面临“严冬”,特别是2015年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后,中国书画市场进入谷底,很难再形成当代大牌书画艺术家的大宗交易,大量的画廊、书画院纷纷倒闭关门,相关从业者改做他业,大量当代书画艺术家的作品持有者想出售自己所持有的书画艺术品也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综上分析,一直持续到今天,中国书画市场的发展热度冷却降温,2000年以后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市场搭上了快速发展的马车,这驾马车就是中国经济,经济的上层建筑在大一统的发展环境中孵化出来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市场,这样的一个市场难说不是受到这样一种大一统的形式所左右与控制。文化艺术的本质是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反映,文化艺术市场的表现就难免受到经济结构的上层建筑的精神文化需求左右摆布。温度过高的经济集中发展势必衍生出温度过高的文化艺术品市场。自从新一届领导集体执政以来,花大力度整治腐败,中央连续发布新规,要求机关领导干部不得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协会任职,不得参加大型书画展的仪式,也不得为机关领导举办书画艺术展。我们不难看出,近20年来当代中国书画艺术界其实也是腐败的高发区,因为中国书画艺术品的市场价值本来难以衡量,价格更是难以确定,因此就出现了各种的天价案例,一件当代书画艺术作品的艺术市场价格往往要被无形的杠杆放大到惊人的倍数。也正因为如此,中国高端书画艺术品交易市场成为一种灰暗的地带,也并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够触及的地带。这样的形势在中央高压的反腐力度下,泡沫被刺破,自然展现出其畸形的一面来。

二、中国书画“互联网+”发展因素分析

(一)统市场因素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有极深的民心基础,潜移默化在中国人的思想行为之中。中国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展现形式,涉及书画培训市场、书画交易市场、书画艺术衍生品市场,以及中国书画与其他项目结合所呈现的一些市场门类。中国书画从根本上说是知识产权中的著作权,针对中国知识产权混乱这样一种大的背景下,中国书画的市场总体来看是低迷的,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书画市场呈现出萎缩的大势。

(二)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文化是一个含义极为广泛的概念,这里所谈及的文化是指蕴含在中国社会环境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指儒释道文化,因此这个文化的概念是指以中国几千年文化发展中,以儒释道文化为核心所衍生出来的文化生活形态。之所以说是文化生活,就是指有文化涵养的生活,之所以说是生活,指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束之高阁远离人们生活。在社会生活中,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生活形态,这是中国文化延绵不绝的发展的土壤。

(三)社会因素的历史分析

文化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有文化艺术土壤的环境,针对中国书画市场的健康发展,必须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即是儒释道文化的土壤。我们不得不说如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严重缺失掉了那种纯正的传统文化发展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潜在的社会危机。从学理上分析,儒家的文化是强调“美德”,道家的文化强调“养生”,佛家的文化强调“向善”,文化的核心都是要求自我修为,强调自我的改造,就是“禅修”这样的文华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整个人类以及人类的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只有中国文化是在这个世界上存活5000年生生不息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世界上文化的最高级的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养分的历史上,多数历史时期是和谐的,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后,中国社会的基本形态是和谐的,普通大众是“真善美”的。中国书画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总体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滋养中绵延发展的数千年。因此中国书画的内容与内涵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内涵。

(四)政策因素的分析

改革开放后,为中国书画市场的发展确定了总体大政方针。在2014年10月召开了中央文艺座谈会,也可以把这次会议看做是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节点,这次会议召开至今已有将近两年时间。其一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中央相继下发多项政策措施,整改中国文化界,在中国书画领域,也有相当大的举措措施,原来在国家级、省市区级文联系统和其他社会行业协会任职的政府领导纷纷退会,其二,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领导官员举办的笔会展览大量减少,几乎销声匿迹;其三,中国书画艺术品交易市场极大萎缩,原来的天价当代中国书画艺术作品几乎消失;其四,官方“腐败式”中国书画艺术家退出中国书画市场,“民间书画家”进入市场。

三、中国书画“互联网+”发展的机遇

中国书画市场面临忧喜参半的境地。其忧虑点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严重缺失,民众对中国书画知识的欠缺,本身缺乏中国书画训练的素养是中国书画难以普及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重视经济发展,西化严重,不顾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继承,加之腐败严重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书画在这30多年间发展畸形;中国新一届政府极为重视文化艺术市场,刺破中国书画泡沫,使中国书画市场从根本上热度骤降,新的市场难以形成。喜者,“互联网+”这样的新工具具有极高的传播效率和透明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书画的理想工具。如何在新的书画市场形成中发挥其作用,是值得着重研究的事情,未来中国书画市场的巨大体量是由当代社会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所决定的,中国书画能为人类提供健康生活品质和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作用毋庸置疑。这些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摘要:“互联网+”渗入中国的各个领域,中国书画市场也将迎来“互联网+”的发展机遇,中国书画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国书画市场也迎来新的调整和培育期,未来必然形成新的巨大的市场保有量。经过对中国书画市场深层次的市场因素、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历史因素、政策因素等分析,梳理出在“互联网+”时代影响中国书画市场的发展机遇,为中国文化市场营销提供一些发展定位。

关键词:中国书画市场,“互联网+”,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11)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刘大为.学习习近平文艺座谈会精神.中国文联,2015(09)

[4]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

[5]曹雅欣.论习近平中央文艺座谈会.光明网,2015(10)

[6]戴承良.台湾创意生活产业考察及启示[J].上海经济,2013(03)

[7]李嘉曾.让生命的价值在创意中升华-关于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观察与思考[J].群言,2011(03)

[8]刘小新.美学经济与创意产业:台湾观点点评[J].亚太经济,2010(05)

[9]范周.台湾创意产业:让创意融入生活[J].文化月刊,2010(08)

[10]蔡承彬.台湾产业结构升级与政策效应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8(08)

中国书画市场 篇2

市场处于转型期,从已经完成2013年拍卖的公司所公布的数据来看,2013年的成交确实较2012年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就以前不久结束的秋拍为例,2013年中国嘉德秋拍成交额23.97亿元,较2012年秋拍的17.45亿元增长了约37%,而北京保利2013年秋拍成交额为28.7亿元,较2012年的23.1亿元增长了约24%。

但专家们的看法似乎并不像数据表现出来的这么乐观。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总监赵力认为,从整体上看,2013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回暖是有事实依据,也是现实存在的,“目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整体处于一个稳定回升的初期”。赵力告诉记者,“我们可以看到今年拍卖市场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所回升,但是行情并不明,整体上升趋势并没有出现。”

武汉画艺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这几年还是在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转型过程,而这种转型其实是其他行业在前几年都已经遇到的。”胡湖告诉记者,经济微观上的变革会影响到艺术品市场未来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影响的力量还会再增加。对于即将到来的2014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行情,论坛的各位嘉宾都持谨慎的态度。

中国书画市场 篇3

拍卖市场有价无市

《经济》:今年春拍,中国嘉德推出的潘天寿巨制《鹰石山花图》以2.79亿元成交,李可染《井冈山》拍得1.265亿元,北京保利的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估价高达15亿元……对于这些数字,您怎么看?它们透露出哪些信号?

陈少峰:拍卖只占到书画市场份额的很小一部分,中国的艺术品市场75%以上是私下交易。就算把艺术品市场的官方统计数字所显示的全部成交额进行整合,其总额也大概只占艺术品市场的2成。因此此次拍卖结果并不具有普遍性。

我国的书画市场需要多维度来看,判断书画市场是否繁荣或者相关的走向,主要看市场的交易活跃度和藏家动向两方面。其中,交易活跃度通过拍卖和画廊的情况来体现。

《经济》:依据您对书画产业的研究,您认为现在拍卖市场处于什么状态?

陈少峰:正常情况下来说,我国书画拍卖占整个拍卖市场的50%-60%。我国的书画市场分为两部分,一是文物级的作品,一是当代作家的书画作品。后者的泡沫比较大。从拍卖市场总体来看,大的拍卖公司还能勉强生存,小的拍卖公司估计会倒闭三分之二。以前拍卖市场有假拍,艺术家的作品自拍自买。如今已经没有这种情况了,主要是市场太不活跃,交易无法进行。手上有真品的藏家不愿意卖出,手上有不值钱的作品又没人接手。总体呈现有价无市的状态。

当代作品最多下跌80%

《经济》:书画作品的价格是怎么被炒起来的?

陈少峰:书画作品价格的形成有一种机制。在哲学上,这叫自加强。就是投资人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提升或者降低作品的价格。比如,投资人相信某个人的书画作品会涨,他们就会花钱去买,这样一来,投入了资金,书画作品的价格自然就涨起来了。倒过来,书画作品价格的降低也同样是自加强。藏家或者投资人认为书画作品的价格会跌,就不断抛售。这个过程存在惯性,就像大车下行,根本刹不住,只有等价格跌到谷底。

《经济》:您认为一幅好的书画作品应该兼具哪些特点?

陈少峰:这不好说。就像明星一样,他的成功可能来自于气质、表演力和让观众喜欢的那种东西。这是一种天赋,没办法用言语表达。此外,书画作品的好坏也是动态的,与藏家和处于当下时代的人的看法有关系。艺术家画的东西,有的人感觉漂亮,有的人就觉得怪怪的。也许他的水平很高,但并不被当下人们欣赏。

当然,书画作品要有最基本的功底。以书法为例,要有技法、基本功和一定的理解力,最好有作者的独到观点。

更为重要的是,作品要体现一定的文化修养。文化修养是对传统的哲学、历史和文化的一种理解沉淀。比如,写一个字需要知道这个字的来源;写一首诗需要知道当时诗人的心境,并仔细揣摩。

《经济》:泡沫之后,书画作品的价格会降到什么程度?

陈少峰:泡沫破裂之后,没有人托盘,人们急着把手里的作品往外抛,如今,书画作品的价格与中高期相比已经下降了60%,到明年底,当代书画作品的价格最多会下降80%。当然,如果一幅作品的确很稀有,价格可能会保持稳定。

画廊萧条惨淡

《经济》:作为书画作品交易的一级市场,画廊会受到哪些冲击?

陈少峰:我分析画廊最终也会倒闭三分之二,留下来的只有那些手中作品少,流动资金多的画廊。

《经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陈少峰:这些画廊既没实力又没耐心,基本上属于机会主义者。即画廊签了一个画家,就等着时机把这些画卖出去。实际上,真正的画廊,不仅要帮画家做商业上开发,还要帮助画家成长。但从中国的画廊来看,根本没有实力,也缺乏动力。

一方面,商业上的开发需要动用很多资源,单请一个研究书画产业的专家就会有一笔相当大的开支。另一方面,和画廊签约的画家只有一部分作品在画廊,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外面流通,这使得画廊动力不足。再者,畫廊没有能力帮助画家成长,这使得画家们对画廊也难以忠诚。如此,恶性循环。

“三合一”格局重塑书画市场

《经济》:您认为我国的书画市场将来会怎样?

陈少峰:我国的书画市场现在已经在重新洗牌,预计2016年触底。之后,有两件事是确凿无疑的:第一,美协和书协会民间化,真正成为书画家的组织和服务机构。那时,一个协会的会长,可能江湖地位会比较重要,但水平并不一定是最高的。第二,书画家的集中度会更高,其作品不会像现在这样卖的忽高忽低;会有成千上万的艺术爱好者,但真正职业书画家的数量会大大减少。从比例上来说,估计会缩小到现在数量的10%。

《经济》:书画市场重新洗牌之后,会形成怎样的格局?

陈少峰:首先,市场的公正性会有所提升,将由市场来重新确认哪些人的水平高。其次,市场和学术会进一步结合,只不过这种结合会以学术为主,而不是以市场为主。再者,以后书画市场的投资将趋于长期且稳定,不会像现在这么不平稳。

需要强调的是,书画市场会形成以平台为主,投资、画廊和藏家“三合一”的局势,即把画廊、藏家和投资人三者的功能结合在一起,以投资为导向,藏家为指导,画廊来运营。

书画产业潜力有待挖掘

《经济》:从书画产业的角度来说,我国书画产业是怎样的现状?

陈少峰:书画产业的市场很大,但目前我国书画产业的开发和运用仅是冰山一角。在国内,书画产业的衍生品主要运用跨界思维,其中做得比较好的是书画、陶瓷的跨界应用。比如把书法绘画印在丝巾上作为礼品、把书法绘画作为屏风的背景、书法绘画与家具的结合等。

但存在的问题是,造假比较多,很多人宁愿买便宜的假货,也不敢花大价钱买限量的复制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经济》:我国的书画产业和国外的差距在哪儿?

陈少峰:在国外,书画产业有很长的产业链,包括租赁、复制等形式。以一幅名画为例,这幅名画的真品不卖,只复制一批限量版,每幅卖特定的价钱。就像市场上限量版的包一样。

此外,书画产业的消费市场也未打开,这是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国外有大众市场,普通居民的家里放很多书画作品,这可以把低端的产品消化。而中国的市场还没到这个阶段,国人还缺乏美术教育。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学者好好去做,去推动审美教育和艺术的普及。

《经济》:对于想做艺术品投资公司或者书画投资公司的人,您有什么建议?

逐渐繁荣的书画文化市场 篇4

石家庄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常务副主席魏兵然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开始关注精神文化生活,我市书法爱好者的数量也呈明显增势,目前市书协会员已经达到800余人。”此外,魏兵然告诉记者:“如今我市的专业收藏群体一直在增加,收藏水平也在提高,盲目收藏的行为越来越少,这说明书法作品收藏呈现良性的发展状态。”

石家庄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段朝林谈到这几年的书画市场,最大的感受是——身边爱书法、爱绘画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来源越来越广泛,不仅有年轻学生作为新鲜血液加入,老年人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他表示:“我们协会如今有1200余人,增长最快的就是最近这四五年。40岁至60岁的作者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是中间力量;而刚毕业的年轻人则是很有朝气的新生力量,老年人更多则是为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修身养性。”

如今,书法教育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河北省职工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北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寇学臣教授认为,如今,全国开设书法专业的高等院校已经有百余所,河北省的书法教育呈现出森林效应,他说:“2008年,河北师范大学开设了全省第一家书法专业,几年过去,全省已有近十所高等院校开设书法专业,而且中小学书法教育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

一场文房四宝博览会势在必行

书画市场的繁荣使得文房四宝及其周边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大,书画爱好者对文房四宝用品的品牌、品质和品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文房四宝行业如今呈现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状态。

寇学臣教授表示:“文房四宝博览会的举办,不仅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还为企业拓宽了市场,为行业搭建了贸易平台。一个城市不仅需要创作性的书画艺术展览,也需要搭建为艺术家、书画爱好者、笔墨纸砚厂家提供交流的平台作为文化支撑,所以很期待咱们省会能举办一场文房四宝博览会。”

在河北省首届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参展展品的范围涵盖宣纸、书画纸、毛笔、书画印泥、墨汁墨条、中国画颜料、各类名砚等各种文房四宝及其衍生用品,中小学生书法用品用具、各类美术专业书籍及各类艺术相关商品等;各类手把件、紫砂壶、茶具、竹木雕刻等;还有各类艺术培训机构、画廊、画院、协会,以及个人艺术家的现场创作、交流活动和形象展示。

除了丰富的展品外,主办方还将推出各种文化体验、互动活动,如专家鉴宝、名家讲座、中小学生书法比赛等。此外,为助推省会夜经济发展,博览会主办方还首开夜场慈善拍卖会活动先河。多位知名书画家现场创作书画作品并征集展会艺术品进行现场拍卖,拍卖所得款项通过河北省爱心志愿者协会捐助给了贫困家庭。

相关博览会引发多方关注和期待

即将举行的文房四宝博览会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大马河北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连文说:“我们公司2010年成立,石家庄拍卖行业较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13年,之后开始升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作为拍卖公司,我十分看好石家庄市、河北省的艺术品市场。”在得知省会举办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的消息后,张连文心里很是赞许:“书画爱好者越来越多,需要给艺术家、书画爱好者、笔墨纸砚公司、拍卖公司等搭建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而这场博览会就将起到这样的作用,文房四宝博览会对提升河北的文化氛围,推动石家庄文化产业链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希望这样具有文化担当的活动多举办。”

50岁的刘先生是一名书法爱好者,得知博览会的消息后非常期待:“之前买文房四宝都是从网上购买,也不能确定品牌真假,心里虽然觉得不太靠谱,也只能凑合着用,这次买这家的,下次换那家。这次能去现场挑一挑、转一转,希望能寻觅到适合自己的文房四宝,为自己囤点货。”同刘先生一样,满心期待博览会的书法爱好者不计其数,70岁的张先生是老年大学的一名学生,目前正在潜心学习书法:“人虽然老了,但也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练习书法不仅能延年益寿、有事干,也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22岁的大学生李琳是一名书法专业的大学生,她告诉记者:“希望参加活动中的讲座,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若有书法大家现场挥毫,一定十分精彩!”

河北省画廊联合会执行会长田孝俊则表示:“得知博览会即将举办的消息,画廊联合会积极参加,尽全力支持,希望博览会的顺利举办能提振和推动书画市场的更好发展。”

中国书画论丛书目录 篇5

二王书录 书议 书估 书断 文字论 六体书论 评书药石论 论用笔十法 玉堂禁经 中晚唐五代书论 唐五代画论

彦悰:后画录

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 窦蒙:画拾遗 李嗣真:画后品

续画品录 张怀瓘(guan):画断

李白: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

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秋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

莹禅师房观山海图 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戏为双松图歌

题壁画马歌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画鹰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画鹘行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 符载:观张员外画松图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王维:山水决

山水论 荆浩:山水赋

白居易:画竹歌并引

记画 元稹:画松

杨子华画三首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荆浩:笔法记 宣和书谱 7 宣和画谱 宋代书论

欧阳修:六一论书 苏轼:东坡论书 朱长文:续书断 黄庭坚:山谷论书 米芾:海岳名言 赵构:翰墨志

陈槱(you)负暄野录 姜夔:续书谱 陈思:书小史 图画见闻志·画继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邓椿:画继 宋人画论

郭熙、郭思:林泉高致 韩拙:山水纯全集 米芾:画史

沈括:梦溪笔谈论画

饶自然:山水家法(绘综十二忌)宋人画评

刘道醇:宋朝名画评

五代名画补遗 黄休复:益州名画录 苏轼:东坡论画 李廌(zhi):德隅斋画品 董逌(you):广川画跋 元代书画论

郑杓(biao)、刘有定:衍极并注 赵孟頫:松雪论画 王绎:写像秘诀 李衎:竹谱 汤垕(hou):画论

古今画鉴 夏文彦:图绘宝鉴论画 盛熙明:图画考论画 黄公望:写山水决 倪瓒:云林论画 杨维桢:图绘宝鉴序 明代书论

谢缙:春雨杂述 文徵明:文待诏题跋 丰坊:书决 杨慎:升庵论书 何良俊:四友斋书论 孙鑛(kuang):书画跋跋 项穆:书法雅言 徐渭:文长论书 汤临初:书旨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赵宦光:寒山帚谈 明代画论

王履:画概序

华山图序 何良俊:四友斋画论 文徵明:文待诏论画 李开先:中麓画品 杨慎:升庵论画

王世贞:艺苑卮言论画 孙鑛(kuang):月峰画跋 顾凝远:画引 莫是龙:画说 屠隆:画笺

王穉登:吴郡丹青志 董其昌:画旨

画眼

画禅室随笔 陈继儒:眉公论画 李日华:竹懒论画 唐志契:绘事微言 莲儒:画禅 茅一相:绘妙 沈颢:画麈

汪砢玉:汪玉水论画 徐沁:明画录论画 朱谋垔(yin):画史会要

孙承泽:庚子销夏记 宋曹:书法约言 傅山:傅山论书 冯班:钝吟书要

姜宸英:湛(zhan)园题跋笪重光:书筏 郑板桥:板桥论书 梁巘(yan):评书帖 钱泳:履园丛话论书 阮元:南北书派论

北碑南帖论 朱履贞:书学捷要

清前期书论 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 包世臣:艺舟双楫 晚清书论

刘熙载:书概 周星莲:临池管见 朱和羹:临池心解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清代画论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 方薰:山静居画论 范玑:过云庐画论 王学浩:山南画论 董棨(qi):养素居画学钩深盛大士:溪山卧游录 钱杜:松壶画忆 张式:画谭 华琳:南宗抉秘

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 松年:颐园论画

石涛:苦瓜和尚话语录

题画诗跋与题记 龚贤:画决

柴丈画说 王原祁:雨窗漫笔

麓台题画稿 恽寿平:南田画跋 笪重光:画荃 唐岱:绘事发微 王昱:东庄论画 郑燮:板桥题画

附题画 孔衍栻:石村画决 张庚:浦山论画

书画市场的爱恨纠葛 篇6

近些年来,书画拍卖市场成交价格连续飙升,在受市场追捧的古代、现代传统国画名家作品的市场价格急剧上升、几欲探顶的同时,这几年间,当代国画市场的交易额和交易量也迅速攀升,尽管书画交易造就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由于参与的人群各式各样、健全的市场秩序尚未建立,也给当代国画市场带来不小的市场风险。 作为与艺术家有着“第一线”联系的画廊在面对当今“杂乱无章”的艺术市场时就需要有高端的眼光来审视夺度,因此真正聪明的画廊经营者和藏家要独具慧眼,除了经营那些业已成名、价格稳定的明星艺术家们,寻找新的彰显个性、独树一帜、受得住时间打磨的艺术作品,并给予强有力的市场宣传和推销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繁荣市场并提升大众审美情趣。这样,艺术市场的潜力才会被挖掘出来,画廊经营者须具备先知者的眼光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多赢思路,中国的艺术市场才会慢慢走向健康和成熟。

总体看去,中国画的市场价格在连年飙升,但是上升的尺度却是有着地域性的差别。众所周知的像陕西、山东、北京、江苏、杭州、上海、广东等都是中国画的重要产地,书画市场自然也是比其它的地方要活跃得多,但是由于中国艺术市场的不规范和某些先天性不足因素,再加上艺术家的艺术操守和本土风格常常在投其所好的行为驱动下产生变异和突变,各地的书画市场涨幅却是呈现出了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其中以陕西、山东、杭州、北京四个地域的差异性尤为显著。

陕西书画市场:

酒香不怕巷子深

从古到今,陕西就是一块文化的圣地,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孕育了一代代的文人墨客挥毫泼墨,他们当中大师辈出,像“长安画派”的赵望云、石鲁、黄胄等人,他们的作品个性强烈、风格鲜明,备受海内外市场的青睐,价格已过“千万元”大关。一些现代名家如刘文西、杨晓阳、王西京、郭全忠等人的作品价格也在跟风见涨。

要想深入了解陕西的国画市场,就必须从与画家及其作品有着第一线联系的画廊入手,咨询了陕西当地的几家画廊,他们大都偏重于收集近现代、现当代的作品。陕西某画廊的负责人郭先生说:“现在我们主要经营的是学院派的书画作品,主要是西安美院的。”当问及现在陕西行情最好的艺术家时,他举出了刘文西、王西京、杨晓阳、王子武等人。另一家画廊的负责人同样肯定了这几个人的市场行情,从他们口中了解到,现在像刘文西的画已经卖到大概一尺10—20万,然而大约在07年以前,刘文西的画一尺只有5—10万;杨晓阳的画现在一尺大概6—10万,同样的在书画市场还未回暖的前些年,他的画一尺卖到3万元左右;王西京的画也由原来的5000元左右一尺涨到现在的3万一尺,也就是说陕西的当代比较知名的画家,他们的作品价格在近二、三年间以2-3倍的价格往上攀升。

本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精神,陕西虽地处偏远,但是这几年在国内书画市场上也可谓是锋芒毕露。在当代这些名家的引领下,陕西的书画市场的确有了长足的进步,画廊作为画家走出去的“第一推手”,必然与陕西书画市场的繁荣有着必然的联系。在问及画廊的发展方向时,一些画廊的负责人表示:“我们注重挖掘还没有被社会及艺术圈重视的中青年的作品,寻找那些有实力的艺术家,发现新一代的有发展潜力的新锐画家,通过出版画册、举办展览和媒体做宣传,另外还通过网络、拍卖公司等进行推广。当然选中的画家首先必须是作品的质量过关,画家要不断创新,通过革新自己的绘画技法来实现自己绘画艺术上的成熟”。

大致看来,陕西书画市场在最近的几年中,收藏重点主要是近现代、现当代的作品,市场最好的还是像石鲁、赵望云等现代大家;其次就是当代的名家比如刘文西、王子武、王西京等人,他们的书画价格与以前相比大致涨了3倍;另外在陕西的画廊中他们收藏的主要是现当代名家的和学院派的作品,当然这两个领域并不是完全隔离的,它们之间存在交集。

山东书画市场:

“虚火”过旺?

当今的书画市场,山东人及其背后的书画市场在推动书画产业的发展中,其力量不可小觑。因文化传统等原因,山东在全国书画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南方周末》曾报道说:目前山东每年消耗在书画上的资金有数十亿元人民币;一些国内著名书画家和美术评论家也认为,山东书画市场占到了全国市场的50%到60%的份额。由此看来,把山东比喻为书画市场界的“龙头老大”的说法似乎并不为过。

山东的画廊、书画市场不但数量众多,而且规模庞大。以淄博为例,这座人口不足500万的城市中,拥有三个大规模的书画交易市场,其中两个由房地产商支持,及近万家大小画廊,充分体现了该地中国书画交易重镇、山东市场的核心地位。

综观山东书画市场现在收藏的重点虽偏重于近代以及现当代的书画名家,但是山东市场对书画作品的接受程度很广,从千万元级到1万元级的画作,都有买家,都能够被吸纳,不管什么水准,什么价格的画作,在山东都能找到接盘者。一家画廊的负责人于先生告诉记者,他现在主要经营的是近现代、现当代的一些画家作品,老一辈的有齐白石、张大千等艺术家;当代的有刘大为、田黎明、张志民、乍启典等。另一家画廊的郝先生也说现在山东书画走红的当地画家有张登堂、常朝晖、张志民等人。据于先生介绍,像齐白石、张大千这样的大艺术家的作品,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真伪难辨,在保真上存在难度,即使这样,齐白石的画还是卖到一尺30万—50万不等的高价。现当代的名家像刘大为一尺卖到5—7万,而在三年前刘大为的画一尺只卖到1-2万的价钱;同样田黎明的作品现在一尺卖到4万左右,在前些年只卖到几千元一尺;再如像张志民、乍启典、常朝晖等人,他们在名气上没有前面提到的画家大,但是作品也是卖到一尺2-3万的高价,而在前几年他们的价格只有几千元一尺,如此水涨船高的书画行情,的确令人咋舌。

同全国各地的书画市场一样,山东的书画市场也是鱼龙混杂,书画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再加上山东当地的文化背景,书画不仅仅是收藏家或是画廊、拍卖行的“专属”,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一种礼品、一种地位象征和装饰品出现在各家各户的厅堂内。在这种大环境下画廊经营者就必须要有独到的眼光来挑选自己的作品,因此选择那些有实力的画家,能够保真又有收藏价值的作品就非常有必要了。

杭州的书画市场:

市场火爆的背后

是投资还是“博傻”

作为中国书画艺术重镇的杭州,不但民营企业发达,是国内民间资本最充裕、收藏实力最强的地区,北京、上海、香港、伦敦等大拍上随时可见“浙人夺宝军团”。而且浙江亦是名副其实的书画之乡,自明清以来,特别是近现代,浙江出的大书画家举不胜举,如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等人,此外中国美院、西泠印社等无不是浙江人的骄傲。

杭州在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社会人文条件下,其书画市场对近代的书画名家们更偏重一些,现当代的名家名作也在每年的拍卖中被高价拍出。据浙江某拍卖公司的负责人钱先生介绍,他们的书画拍品主要是集中在近现代这一块,其中以名家作品为主,像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等人的作品大受欢迎。据悉像吴昌硕的作品现在质量稍差的一尺卖到30—50万,质量上乘的则卖到100万左右一尺,但是在06年之前,他的作品仅仅平均卖到20—30万一尺;齐白石的画作也是同样的命运,现在卖到100多万一尺的画作在之前只有20—30万一尺的价格。名家的作品在短短的几年内上升幅度之大实在是令人吃惊的,不得不说,浙人在享受着藏富于民的同时更实在藏富于画。

同样的像现当代的名家如已经过世的周昌谷、吴茀之,他们的画作技艺精深,在现在大好的市场运作下,已经卖到了20—30万的高价。撇去已故的艺术家不说,现在当红的浙派画家中像曾宓、童中焘、吴山明等人的画作亦是在书画市场上叱咤风云。曾宓的画现在是一尺10万,比起以前起码涨了5倍;童中焘现在的书画价格一尺为7-8万,大约在06年的时候还只卖到2万一尺;吴山明的也是一尺4—5万,相比以前涨了5倍左右。

面对现在有些躁热的书画市场,钱先生认为,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能找到真正的精品,在远离大师的年代中,寻找新人是困难的。既能保证作品的真实性又能紧跟住市场,这是当今的画廊和拍卖行等的行家需要注意的。

北京书画市场:

一块最大的蛋糕

拥有大批一线艺术家、一流美术院校,一流美术馆以及画廊等优势资源的北京无疑是全国书画收藏交易中心,作为文化和经济中心的北京由于聚集了数量最多的艺术家、收藏家和资本,在艺术品交易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其浓郁的文艺氛围造就了这个全国最发达的书画市场,成交额往往占据全国总额的大部分。而且与其它省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不同,北京的多元文化使得它在艺术家的选择上比其他地区宽泛得多,除了在北京地区活跃的艺术家之外,其它省份的出色艺术家在北京的交易额也是蔚为可观,而且由于北京文化对全国主流文化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北京地区主流收藏的趣味往往对全国产生影响。

除了在拍卖中稳中求升,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的书画交易也在总成交额中占据着不容小觑的比例。虽然798被誉为北京最大的画廊集中地,不过传统书画的画廊却多分布于琉璃厂、潘家园、观音堂等区域,但是中国书画历来逃不过作伪一事,由于大量名家作品被造假出售,给实际的成交统计带来不小的困难。另外,拍卖市场的热度也造成画廊生意的一定困难,一位画廊主就抱怨“画廊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画家直接拿着画去找拍卖公司就行。”但是总体来说,画廊依然是不少藏家首要选择的场所。

齐白石、李可染、李苦禅、张大千这些已经去世的大家由于其经典价值已被确定,其作品自然成为被追捧的热点,但是由于大多数作品已经掌握在美术馆和收藏家手中,所以市场上多出现在拍卖行中,而画廊由于近些年来真伪不辨、鱼龙混杂、价格虚高而导致买家避而远之。相对而言,在世的当代书画家们在画廊中交易的情况要乐观得多,自2009年以来,书画市场呈现出越来越火的局面,像刘大为、冯远、何家英、范曾、史国良、贾又福、王明明、袁武、范扬等画家仍旧占据着京津交易市场的一线,范曾是今年涨势比较高的,由前几年的七八万一平尺涨到现在的约50万一平尺,史国良、田黎明也突破了10万,而何家英更是涨幅惊人,由2010年的十几万一平尺涨到四十多万一平尺。一家知名画廊的负责人很兴奋地告诉本报记者,尽管今年还没有进入交易高峰期,但是很多画家的作品已经有了不小的涨幅,今年很有可能超过去年,形成新一轮的价格高峰。

中国书画市场 篇7

本课题聚焦南京书画艺术品市场, 在对其基本情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就其存在问题进行研判, 并对完善符合艺术品性和市场规律的南京书画市场体系, 在文化强市基础上打造艺术名城, 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以供决策参考。

一、基本情况

1. 书画艺术品资源丰富

诞生于南京的“金陵画派”和以傅抱石、徐悲鸿、钱松喦等大师为代表的“新金陵画派”, 在书画艺术界具有重要地位并产生深远影响。总体上, 南京集中了全省最优质的书画艺术资源, 拥有庞大的书画艺术家群体和众多高水平的艺术大家。以江苏省国画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为代表的画院院校, 培养了大批活跃在当代书画一线的艺术家。据不完全统计, 活跃在南京的专业画家 (不包括院校、专业领域) 约5000人左右, 其中, 江宏伟、徐乐乐、薛亮、周京新、徐累等人的作品在艺术界和拍卖界都受到格外重视。

2. 书画艺术品市场初显规模

(1) 市场经营主体初显规模。经多方综合统计, 目前在南京经营书画的机构包括画廊、拍卖公司、书画装裱店, 数量超过300家, 其中画廊约200多家, 年交易额约6000万元。全省最活跃的艺术品拍卖公司近20家, 年交易额约20亿左右, 其中南京有十五六家, 年交易额约10亿以上。此外, 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画院、美术馆, 约100多家。尤其值得关注的是, 一些大型企业开始进入书画艺术品市场。比如, 凤凰传媒集团旗下的凤凰拍卖、凤凰画廊;南京文化产业集团旗下十竹斋艺术品投资公司;以及南京报业集团、苏宁环球、严陆根的利源集团等纷纷投巨资介入艺术品市场。另外, 传媒业也开始深度关注艺术品市场。《扬子晚报》的“扬子鉴藏”、《现代快报》的“艺加周刊”、《南京日报》的“艺闻”等都有大篇幅书画艺术板块出现, 提升了整个城市书画艺术品的鉴赏热度, 也培育了大众艺术品消费市场。

(2) 艺术展览密集, 画廊市场活动频繁。2014年, 南京每周都有数个书画艺术品展览同时举行, 全国范围的大展每月都有。2014年展览超过300个, 并且大部分由民营机构策划举办。2014年10月8日, 南京国际美术展就是由南京布罗德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举办的非商业性、非盈利性国际美术展。这个展览征集了世界20个国家和地区4507名艺术家的20087件作品, 创下了中国美术展作品征集数量之最, 引起业内震动。同时, 画廊市场活动频繁。古岸、真品堂、赐百年、大美堂等与当代书画家密集签约, 为南京艺术家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多场作品巡展。

(3) 市场交易活跃, 微信拍卖成为新现象。近年来, 政府对艺术品市场的引导和扶持力度逐步加强。总体上, 书画艺术品收藏氛围渐渐浓厚, 收藏队伍不断壮大, 市场交易比较活跃。在南京拍卖界初步形成了江苏凤凰、南京经典、南京十竹斋三驾马车领衔, 江苏盛得、江苏聚德、南京嘉信等十几家拍卖公司齐头并进的局面。以新金陵画派为主导的作品, 市场行情看好, 且还有升值空间。目前, 南京各大艺术品拍卖机构都形成了自己的微拍群, 比如, 扬子鉴藏微拍、艺加微拍、金晚拍卖等交易活跃, 一周一次或两次, 每场交易额十几万到几百万不等。因其操作灵活、交易佣金低, 具有“短平快”特点, 目前风靡南京。当代新工笔、新水墨等书画艺术品类成为全国市场的风向标。在芥墨艺术馆、养墨堂、诸子艺术馆等共同推动下, 南京也成为全国最活跃的艺术交易区之一。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一级市场不发达

山东青州是一个县级市, 其画廊、书画店有760多家, 书画创作人员2万多人, 2012年书画年交易额约100亿元, 拍卖交易额5亿多元。虽然南京的书画艺术品市场初具规模, 与山东青州等书画艺术品市场发达地区相比, 不论市场规模还是销售额, 差距都比较大, 与南京丰富的书画艺术品资源不相匹配。主要问题在于一级市场不发达, 制约了书画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从市场角度讲, 画廊归为一级市场, 拍卖行归为二级市场。2013年, 南京以画廊为主的一级市场, 年交易额约6000万元。除个别企业外, 大多数画廊资金不够雄厚, 小打小闹;不少画廊思路局限于短、平、快, 造成名家书画卖不出好价钱。不少画廊缺乏长期而稳固的进货渠道, 精品难寻, 以致其经营品种比较单一, 艺术特色不明显。而南京的十几家拍卖公司年交易额却达10亿以上。

2. 品牌培育意识薄弱

南京的书画艺术品投资往往只局限在名家书画上。买家只追求名家, 而忽略年轻艺术家的市场潜力和艺术价值。艺术推广上缺乏长远眼光, 只想靠已经成名的画家赚钱, 造成很多中青年艺术家不信任本地市场。十几年前范扬“出走”, 依托山东市场崛起, 就是典型的例子。同时, 书画艺术市场不良现象增多。由于经营艺术品利润可观, 有些人为谋取暴利, 制作赝品, 严重损害了收藏者的权益, 侵犯了艺术家的名誉, 造成了艺术市场的混乱。另外, 油画作为书画艺术品的重要门类, 在当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市场收藏价值, 而在南京却没有规范的油画艺术市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 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油画艺术品市场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 成都、西安等也紧随其后, 向油画市场转型。南京的油画市场主要以家庭装饰画为主, 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收藏, 以致许多南京的油画艺术家转战其他城市, 本地市场缺乏后劲和前景。

3. 缺少高格调的市场推广

南京的书画艺术家习惯于自己卖画、自己宣传, 不注重画廊的宣传, 导致买家从画家手里买画, 画廊没有利润空间, 艺术家得不到高格调的艺术推广, 书画市场失调。加上书画艺术市场的经营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市场里的艺术鉴赏力和推广力都明显滞后。同时, 受消费观念的影响, 普通人群大部分对书画艺术市场, 比如画廊、书画商店及拍卖会等认识不够, 许多珍贵的书画艺术品仅仅在拍卖会或展览会上偶露一面, 更多的则处在被遗忘的角落。其文化艺术价值得不到应有的承认与体现, 导致社会公众没有显现出应有的购买力。

4. 税收政策严重制约市场发展

在南京, 画廊和普通字画店属于“销售工艺美术品”的批发零售行业, 需要缴纳增值税, 还要缴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画廊从书画家手中取得作品, 大力推广或友情收藏, 最后进行交易。但画廊与画家之间没有一个完善的交易规则, 艺术家无法为画廊提供发票。同样, 画廊的二次交易也无进项税可抵扣, 需缴纳17%的增值税, 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相加最高达到30%, 如果再加上企业所得税, 总体税率达50%, 负担很重。艺术品税收改革成为当前艺术品行业最为关注的问题。

5. 没有统一的行业协会

由于没有书画艺术品行业协会, 导致南京画廊业大部分都单打独斗, 各自为战, 相互间有益信息绝对封锁。以承接企业软装工程单为例, 一家画廊就算自己的货源和资金难以承担也不会介绍或分拆给其他画廊。更严重的是行业缺乏自律和规范, 艺术品市场的行业杠杆作用不明显, 尤其对品牌机构和画廊的扶持和培育缺位, 内外竞争的格局使南京市书画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内外交困。

三、发展思路

在南京书画艺术品资源丰富, 市场却“散、乱、小”的形势下, 如何重新构建一级书画艺术品市场, 引导书画艺术品“高雅”地走向市场, 以促进南京乃至华东地区的文化市场繁荣, 成为文化南京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完善符合艺术品性和市场规律的书画艺术品一级市场体系, 必须要明确目标和原则。

1. 构建目标

尊重艺术品生产的相对自主性, 明晰市场导向, 架构艺术品市场各类主体的通联框架, 构建新常态下艺术品市场的新机制, 以促成艺术品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最终为形成金陵书画大品牌和古都文化新地标, 建成华东第一规模的大型书画艺术品交易市场奠定基础。

2. 构建原则

本着艺术产品市场化, 市场文化品格的追求, 南京构建一级艺术品交易市场, 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专业化原则:书画艺术品市场体系的建立, 必须走专业化道路。书画艺术品市场需要合格的专业策展经纪人、专业管理人才、专业经营人才以及艺术法律人才等。通过高素质艺术品市场的人才队伍的建设, 推动和规范书画艺术品市场向专业化发展, 并以此引导书画艺术品理性消费、鉴赏和投资, 促进书画艺术品市场良性快速发展, 最终提升艺术品市场的品质和影响力。

(2) 多元化原则:根据南京市书画艺术品市场现状, 建立书画艺术品市场要从多渠道多途径入手, 坚持高端、中端、低端多元发展原则, 倡导理性的艺术品鉴藏投资消费观。逐步改变艺术收藏只属于富人游戏的格局, 通过各类渠道, 引导更多民众关注艺术、了解艺术、喜欢艺术, 让更多的普通民众能够买得起艺术品, 让欣赏艺术成为普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集群化原则:艺术品产业能创造出如此巨大的价值, 完全依赖于强大而完整的产业链。艺术品收藏、艺术品拍卖带动了艺术品保险、艺术品基金的发展, 从而不断挖掘新的产业, 创造更大的价值。南京书画品艺术市场的建立当以书画艺术品市场为中心, 重点发展书画艺术品各类次级市场, 建立金融、投资、保险等要素充分集聚的市场集群。

(4) 制度化原则:南京市有必要由相应机构牵头, 前瞻性地借鉴和吸收海外艺术品市场的各类成熟经验, 制定符合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书画市场建设和发展规划, 积极推动和完善艺术品市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 加快南京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的制定, 以激活文化市场参与者的创新创意能力, 培育出更多有一定竞争力的艺术市场主体与金融市场主体。

(5) 品牌化原则:品牌化运营的艺术品市场需要根基, 需要土壤。南京应以“金陵画派”“新金陵画派”为品牌根基, 立足文脉传承和品质超越, 艺术上传承递进, 现实中相互提携, 精神上皈依感召, 推出一批有代表性的书画艺术家、有影响力的知名画廊, 逐步形成书画艺术和艺术市场中的南京军团。

3. 对策建议

2014年南京实现GDP总值8820.75亿元,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00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1.77万元。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盛世收藏”, 可以预见, 南京市已具备进入书画消费快速增长阶段。

(1) 科学规划规范管理。一是提高对发展书画艺术品市场的再认识。书画艺术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其自身的传承与创新, 必然对整个文化事业及产业创新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书画载道, 在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代, 可以培育人们的审美情趣;书画艺术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高雅的东方文化, 在对外交流中, 其感染力、影响力也日趋增强。

二是要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书画艺术品市场的布局要立足于南京书画艺术市场的发展需求, 根据南京城市发展的现实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由于部分城区的社会文化环境特殊, 比如, 栖霞、大厂的老工业区, 书画艺术店铺、购物街较少, 书画艺术品市场有待开发。

三是要规范管理, 完善机制。要建立相应的市场监管制度。加强商家注册及相关信息管理登记, 产品及销售统计。建立客户信息等。由于书画市场的特殊性, 书画鉴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政府难以有效管控, 因此, 可授权行业协会, 由协会内的专家鉴定委员会负责名画的鉴定工作。

四是要尊重市场规律。政府不必主导市场, 而是引导书画家、画廊业主等书画艺术品市场的真正主体, 建立以画廊体制为主导的市场体系, 尊重市场规律, 也尊重艺术规律。

(2) 建立行业协会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一是在政府的指导下, 按照“自愿发起、自选领导、自聘人员、自筹经费、自理会务”的原则组建行业协会。在人、财、物等方面与政府完全脱钩。协会会长应由德高望重有实力的书画家担任。

二是要加强指导, 简政放权。政府要正确把握行业协会的发展方向, 指导协会建章立制。赋予行业协会必要的社会管理职能。将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维权、行业自律等职能全部交给行业协会执行。

三是建立咨询服务平台。可申请连续性内部期刊 (季刊) 作为书画市场的资讯平台。开设文化资讯、政策法规、书画艺术等专栏。建立网站, 宣传南京书画艺术产业, 推广文化产品和服务, 为画廊、拍卖公司等提供广告信息发布和互动交流。

四是指导开展行业自律和诚信教育。提升书画市场行业形象, 大力推进诚信建设, 开展诚信画廊的评选活动, 举办诚信画廊精品巡回展等活动。

五是建立书画行业等级评定机制。参照对酒店进行星级评定模式, 由行业协会对画廊、专营店进行定级评估, 可将画廊、拍卖公司、展销会分等级, 制定评分细则, 实施分级管理。

六是加强监管。在打击售假制假等方面, 协会在第一时间将掌握的非法经营信息通报给主管部门予以查处取缔。重点是成立书画艺术评审鉴定委员会。提供鉴定服务, 出具鉴定结论。其中必须有能“一锤定音”大师级人物, 这方面可在全国范围内遴选。

(3) 做强一级书画艺术品市场。一是做适度发展市场规模。长期以来, 画家习惯在工作室会客交友、销售, 工作室不能偏远。据调查, 超过80%的画家希望有自己的工作室。业内人士推算, 南京要做强一级市场, 至少需要500个画廊 (内设工作室) 。在西方近现代艺术史上, 成功的画家背后大多有成功的画商, 艺术家与画廊可共患难。南京的画廊也要有这样的担当和能力。

二是建立大型的交易市场, 以形成集聚效应。比如, 建立融书画艺术创作、研究、展览、收藏、交流、鉴定、交易于一体的“南京书画城”1至2个。参照台北夜市模式, 打造南北两个书画一条街, 并使之成为全国闻名的旅游文化产品聚集地。以每个工作室平均年销售40万元计算, 500间工作室合计年销售额2亿元, 目标规模华东第一。

三是鼓励画廊建立以经纪人制为主体的经营模式, 与书画家形成规范的经纪代理制度。建立以画廊为参展主体的艺术博览会营销模式。要拓展书画交易授权、复制等新兴业务, 承担起发现新人、推介新人的重任, 并培育对书画作品稳定成熟的购藏队伍。

(4) 进行政策扶持。一是改革画廊业税收政策。要完善拍卖业发票管理政策, 激活拍卖企业活力, 促进艺术品拍卖业发展。可参照北京、杭州、潍坊、青州等地的做法, 取消艺术品交易的增值税, 而只缴纳营业税。在艺术品拍卖成交后以总成交额开具发票, 吸引买家回流我市艺术品市场。

二是加强银企合作。书画艺术品经营企业与南京的银行建立合作关系, 推出艺术品融资服务, 对画廊实行诚信贷款。通过协会和画廊间担保以及艺术品抵押获得授信, 授信后随贷随还, 随还随贷。实现合作共赢。

三是在市场选址、土地使用、房屋租赁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目前南京地价房价居高不下 (南京地价房价是青州的4-5倍) , 即使想建设书画城, 投资几十亿元也是杯水车薪。但南京的特点是, 城中许多企业搬迁后, 有不少老厂房可以利用, 比如, 新庄的老电影厂厂房, 经五立交边上的原活禽宰杀厂等。还有一些部队的旧营房, 比如, 大校场机场搬迁后留下的机库, 这些都可以加以利用开发, 但都需要政府出面牵头组织。比如, 江宁方山艺术营为吸引艺术家入驻, 将原来的民兵训练营置换出来作为画家创作基地, 画家只需交纳一定物业费即可入驻。

四是专项扶持, 同城同待遇。南京要设立艺术品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扶持优秀书画艺术品经营企业奖励。对国有和民营经纪公司实行同等待遇, 在场租、有关管理费用方面一视同仁。

(5) 打造时代精品。一是搭建生产平台。打造一批在国内具有良好口碑和较好经济效益的诚信画廊、艺术品经营公司;建设1-2个在国内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型艺术品 (书画) 交易市场;打造1-2个具有全国知名度的艺术品经营街区。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 打造2-3个全省领头, 华东地区名列前茅, 在国内艺术品市场有影响力、竞争力和美誉度的龙头文化企业。还可以借助南艺的辐射, 改造南艺后街艺术品交易市场。逐渐形成“精品+拍卖+展销的市场模型”。

二是要打造书画品牌。利用南京地区的书画人才优势, 创作出具有南京地域特色的经典作品。当前应着手的是传承并发扬“新金陵画派”的影响力。树立金陵画派工作室的整体品牌形象, 使之成为南京书画品牌、文化名片、文化新地标;打造金陵画派的书画创作基地, 除沿袭金陵画风外, 更传承金陵画派精神。同时开拓南京油画市场, 完善书画艺术品类, 提升书画艺术品格。

(6) 创新交易模式。一是通过各类画廊、书画店、艺术展销、旅游区销售等多种方式和形式建立多种书画艺术交易平台。画廊可根据当地的认知程度, 把收藏者感兴趣的书画家请来, 进行现场作书作画。可以通过拍卖行, 将作品确定最低价或无底价然后进行拍卖。

二是借助电子交易平台, 实现书画艺术品线上交易。南京文交所交易平台已成功上线运行, 产品可保真, 藏品可保管, 资金风险可控, 税收问题易解决。要为传统交易模式经营者牵线搭桥, 把一切有投资价值的文化企业、文化产品、文化资源设计成投资者需要的产品, 在南京文交所各类交易平台上进行一级市场挂牌发行和二级市场交易。

三是探索开发文化艺术品手机用户平台、全球市场交易平台和微信交易平台。借鉴证券手机交易平台开发iphone版、ipad版、android版、symbian版、windows mobile版、java版的文化艺术品手机平台。全球市场交易平台可借鉴证券QFII的方法, 通过严格监督管理的专门账户投资南京文交所网上市场, 包括买卖价差等在内的各种资本所得经审核后可转换为外汇汇出。

四是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网站集门户、论坛、品牌营销、网络销售、客服等多种功能为一体, 以各地书画爱好者为主要受众, 以画廊和工艺美术单位或个人为主要客户、网络服务为主营。而电子商务平台 (网上商城) 主要为收藏家、拍卖行等书画艺术销售商家提供网上书画艺术展示、销售及客户网上在线购买和竞价拍卖等服务。

五是探索并完善网上画廊运行机制。由于商业画廊代理的大多是名家作品, 那些知名度较低的艺术家很难得到展示机会, 而“网上画廊”响应了这部分人的要求。网上画廊为艺术家与艺术品购买者搭起了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 让更多的人了解艺术家的作品。

(7) 加强队伍建设。一是高品位、高素质的书画创作队伍。首先是培养大师级名家。对那些已经有相当知名度的书画家, 一方面协助他们进入更高一级 (包括国家级) 的协会组织, 另一方面支持他们办个展、出版作品集, 同时借助各类媒体对其进行包装宣传, 使其成为艺术界有影响力的大师级名家;其次要充分利用南京现有书画艺术品牌在业内的影响力, 通过教学培训、企划策展、签约推广等多种形式, 引导画廊经营者重点扶持中青年骨干力量, 发掘、扶植艺术创作新人, 让更多的书画家进入到作品有润格的阶段;其三要为书画爱好者提供优秀师资的支持, 并从中发现天分高、有发展前景的苗子, 予以关注;其四对于外地在宁书画家, 依托协会, 加强和本地书画家的交流, 拓宽创作视野, 提高创新能力。

二是懂市场、懂艺术的经营管理队伍。书画艺术品市场的营销人才尤其是高端书画职业经理人才是市场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要加强服务技能培训, 从销售、推广等方面自觉提高服务质量。对于高端人才, 既要靠引进, 也要靠培养, 应鼓励其他行业的高端人才转型书画市场。

三是有眼力、有实力的消费收藏队伍。这其中既包括高水平的书画鉴赏家, 有实力的实业家, 还包括已步入小康生活的普通大众。培养壮大这支队伍, 关键是要靠引导。

四是公正客观的鉴赏批评队伍。艺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批评和鉴赏。南京要建成一支以书画名家、大专院校文艺批评家、新闻媒体评论员等为主体的艺术品鉴赏批评队伍, 帮助人们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通过专业品鉴, 形成对艺术创作的良性反馈和艺术作品的高格推广。

(8) 创新宣传推广方式。一是立足文博场馆宣传。利用画廊、文化馆、博物馆等展览各类书画艺术品, 个性化推介名家名作。多举办书画鉴赏、经营收藏等方面的培训讲座, 普及书画知识, 提高全社会的艺术素养, 积极培育懂行的消费者队伍。

二是加强媒介宣传。在专业杂志和地方报刊刊发书画评论文章, 宣传优秀书画作品, 南京广播电视开设类似央视的““寻宝、鉴宝”、《艺术品投资》等节目, 达到宣传造势和引导消费的双重作用。

中国书画市场 篇8

2013年8月7日至13日, 由中国艺术节基金会、中国名家书画院、《艺术市场》杂志社美术馆主办, 北京宝艺苑艺术发展中心协办的“书画瓷艺·道法自然——刘亚谏书画艺术展”在《艺术市场》美术馆举行。展览集中展出了艺术家刘亚谏的书法、绘画及与瓷艺结合的艺术精品多幅佳作, 展现了艺术家不同艺术风格的多面型面性。

刘亚谏, 艺术学博士, 现任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执行主席, 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文化部艺术品鉴定评估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 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教授、副院长, 北京宝艺苑艺术馆、宝艺苑会所董事长, 国际注册高级古玩书画鉴定师, 中国名家书画院执行院长兼《中国名家书画》杂志主编, 中央电视台“鉴宝”及多家媒体鉴定专家。早年为陕西西安户县农民画家、美术教师;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 先后在陕西省委宣传部、珠海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 曾任《特区探索》主编。创办宝艺苑艺术馆及会所, 曾荣获“2009年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称号;入选大型纪实文献2013年《中华人物》封面人物;自1976年创作美术作品《凯歌又震万重山》并参加全国画展, 之后几十年多次参加书画展览并获奖, 书画作品被国内外广泛收藏。出版有《岁月如歌》《岁月如梦》《岁月如宝》诗书画藏品文论集;在报刊杂志发表收藏鉴赏、艺术评论、诗书画作品上千篇、幅;主编及合编论著《变革的思考》《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公司管理规范》《西夏遗珍》等;2012年出版专著《中国画道论》, 在美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次展览以“书画瓷艺·道法自然”为题, 意在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探讨“道法自然”的涵义。道法自然, 从绘画作品看, 是绘画之道的法则, 即画贵在自然, 忌矫揉造作、程式化的表现。刘亚谏的艺术作品表现了一种无拘无束的心境, 其洒脱的姿态在不言之中。无论从其书法、绘画还是与瓷艺结合的艺术作品, 可以看出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大爱、平和、超脱的境界, 更有高雅、好学、不为而为的精神追求。

刘亚谏的画可谓“对万物皆有情”, 画风在粗犷与雄浑之余, 流露出一丝空灵与飘逸。他的画不着冗色, 墨色浓淡之间、咫尺之间都表现妥帖, 以黑白彰显水墨画的表现力, 充分体现了艺术家对空间感的把握。创作于2010年的《消逝的故乡》是刘亚谏代表作之一, 此画融入了艺术家对久违的故乡的浓浓情思。在工业化快节奏的时代, 要保持传统中国艺术家那种“清、和、静、雅”的状态和心绪很不容易, 刘亚谏却表现出了一种不俗的精神追求。刘亚谏的山水画体现了他的一种画道精神, 即保留的一分内心的朴素与清纯, 与他所推崇的老子“见素抱朴”的艺术主张相宜。

此次展览得到了多家媒体的支持, 央视书画频道、中国文化报、《艺术市场》杂志社、中国艺术报、美术报、北京日报、北青周刊、东方收藏收藏快报、收藏投资导刊、艺术财经、投资与理财杂志、《收藏界》杂志、中国文化传媒网、雅昌网、搜狐文化等做了报道。

开幕式后, 主办方还举办了研讨会, 对刘亚谏“传统的守候与风雅崇尚”的艺术风格做了一次集中性的思考与梳理, 对其作品与老子方法论“道法自然”的表达做了深刻阐述:道法自然即遵循自然, 就是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遵守自然规律, 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 反过来说, 与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也是“道”, 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刘亚谏透过其艺术创作反映出一个艺术家对“道法自然”的深刻体悟, 他正是践行者, 也是一个真正的“悟道者”。 (宝)

天然——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 篇9

一、人之天然

纵观中国书画史上卓有成就者,其学养才情容或有高下,然禀性天赋往往有相通之处,这种共同之处就是,他们的身心与性格似乎与大自然有一种天然的契合,不管这种契合是与生俱来的,还是由于人生的不如意而转向自然的一种解脱,但这种取向都使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融入到他们的生命与血液里,进而又通过他们手中的笔墨将这种生机与活力呈现出来,从而创造出不朽的艺术作品。

赵之谦曾说过,生平艺事皆天分高于人力,只有治印则五分天分,五分人力。赵为书画印大家,这句话可谓其平生艺术实践的真切体验。治印天分固不能少,但章法布局、雕凿打磨,人为的成份毕竟占了很大比重。而书画则不然,临池的功夫虽重要,所谓笔成冢、墨成池,但这毕竟只是基本功,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天分,没有不为俗务婴心的超然,没有胆识和魄力,纵使在笔墨中滚打一辈子,也难得真谛。

就书法来说,苏轼曾云:“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1]黄庭坚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并推其书为当朝第一。第一之说或有不同的意见,但东坡文章之妙,天分人品之高似无二说。就文章而言,苏轼曾自评其文曰:“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汨汨,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1]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颠沛流离中不忘民生疾苦,做了不少好事,加上生性豁达豪放,品行不可谓不高。所以黄庭坚认为:“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3]

而绘画则如徐渭所说:“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4]徐渭尝自谓:“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4]对此,后人或有不同的看法,但其书画诗文方面的杰出成就还是公认的。徐渭多方面卓越的艺术才能,主要还是得益于禀性天赋和奔放不羁的性格。袁宏道陈述徐渭的经历道:“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4]不管是自觉的还是被迫的,应该说有成就的书画家大都有徐渭的这种寄情山水的经历,这不仅是塑造他们艺术品格的必要手段,也是使其艺术作品达到天然境界的关键所在。徐渭还有更出奇之处。陶望龄在《徐文长传》中说:“渭貌修伟肥白,音朗然如唳鹤,常中夜呼啸,有群鹤应焉。”[4]这甚至比魏晋诸贤的啸咏泉林,超然物外更加旷逸,此种风度气派发而为文,发而为诗书画,其格调意境之清奇超迈又有几人可及?

在中国书画史上,能像苏轼一样实践与理论兼擅的大家虽不是太多,但书画水平能达到彪炳一世或流传千古者,其人其事往往与徐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书法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应该说是张旭,关于他的事迹与书艺传说很多,李颀的《赠张旭》就是一个很好的概括:“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8]按说,张旭如此疯颠,其字应该非常狂怪,而事实则是其字极入规矩,唐代诸大家书,后世往往褒贬不一,而对张旭则鲜有微辞,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而有趣的现象。其实也不难理解,张旭有着全面而深厚的书法功力,多方面的才能和高超的个人修养,发而为书,其颠狂不过是其天才纵逸的一种外在表现而已,这只能说明他是一位天生的书法家,所以才能达到草书艺术的最高境界。与张旭情况类似,在书艺上同样取得很高成就者还有怀素、杨凝式、米芾等,就不一一详述。

就绘画而言,中国早期的绘画注重描绘人物,实用性是很强的,尽管如此,论者仍然非常强调画家的天分与画作的生动自然。如对顾恺之的评价:“自古论画者以顾生之迹天然绝伦,评者不敢一二。”[9]而到了宋元时期文人画占居主导地位之后,这些所谓的文人画家更无一不是寄情山水,优游湖山,颇有羽化而登仙的遗世之风,其中以元四家中的黄公望、倪云林表现最为潇洒。王翬说“昔黄子久日坐湖桥,看山饮酒,以造化为师,意在神韵,不在形似,遂尔入妙。”[10]我想也只有这种气度,这种修养才有可能将中国画的极致发挥出来,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

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11]可以说,这里所说的癖、痴也正是书画大家的天然品格。“议者不知书有天机,自是性中一事,而学习特求就法度规矩尔。至于离方遁圆,不守绳墨,自作胜概,谓非天得不可也。”[12]书是如此;“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邱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13]画亦如此。前人说的已经很明白了,书画不是不要功夫,然而仅有功夫是不够的,尤其是要想达到最高层次的时候。

二、取法天然

书画能达自然之境,除了人的自然天性之外,自觉地投身大自然之中,与自然亲近,接受大自然的陶冶与洗礼,是每一位有成就的艺术家都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从较高的层次上来说,在大自然中,人的身心才能够得到彻底的放松,性情才能够得到陶冶,从而超然物外,心如止水,这是艺术创作所需的最高心境。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书画家笔下的美来源于自然的美,这是艺术创造不竭的源泉。杜诗云:“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人与自然相亲,就会得到自然无私的回报,从而下笔有如神助,创作出不朽的艺术作品来。

寄情山水,优游湖山既是艺术家自然天性的一种体现,也是艺术创造的一个重要环节。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学习国画,临摹传统虽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实历来有成就的画家更注重向真山真水上探求,下面一段话对此有较细致的论述。“古人亦不过于真山真水上探讨。若仿旧人者,而只取旧本描画,那得一笔似古人乎?岂独山水,虽一草一木亦莫不有性情,若含蕊舒叶,若披枝行干,虽一花而或含笑,或大放或背面,或将谢或未谢,俱有生化之意。画与写者,正在此处着精神,亦在未举笔之先,预有天巧耳。不然,则画家六则,首云气韵生动,何所得气韵耶?”[14]这里明确指出,中国画最高层次的气韵生动之气韵,是直接来自于天地万物自身的神采,画家不过是将其撷取并表现于笔下而已,这里没有所谓的天巧,一切都是顺理成章,自然天成,艺术的极致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一般来说,就绘画而言,摹古与写生是两条必须的途径,古人相对比较重视摹画,今人则较重视写生。但古代真正有成就的画家其实在写生方面用的功夫也是很深的。就山水画而言,如“董源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黄公望隐虞山即写虞山,皴色俱肖,且日囊笔砚,遇云姿树态,临勒不舍;郭河阳至取真云惊涌作山势,尤称巧绝。应知古人稿本在大块内,吾心中,慧眼人自能觑著。”[15]董源长期生活在山明水秀的南方,受自然的薰染,其笔下的山水,笔墨平实而苍郁,将江南的幽林峭壑、湖光山色、烟岚雾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为南宗大家的黄公望,长期往来江浙间,更是随身携带笔墨,随时将自然造化收入笔下,另一方面,黄公望在技法上博采众长,再加上其物我两忘的超然品格,终于形成了他秀润天成,无美不臻的艺术风貌,将中国画的境界推向了极致。郭熙作为一个宫庭画师,虽然绘画技法等难免受到局限,但因其有出色的艺术理论指导,并具有高超的艺术才能,仍然创造出了既逼真又灵动的绘画作品,在北宋写实山水中占有重要位置。

如果说山水画的写生在某种意义上说还只是一种手段的话,那对花卉翎毛、人物走兽题材的绘画而言,可以说创造就蕴含在写生之中,造型与写神应该是融为一体的,二者很难分割开来。“曾云巢无疑工画草虫,年迈愈精。余尝问其有所传乎?无疑笑曰:‘是岂有法可传哉?某自少时取草虫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又恐其神之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观之,于是始得其天。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此与造化生物之机缄盖无以异,岂有可传之法哉?’”[16]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与庄周化蝶的故事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对此还有什么疑问的话,看看白石老人笔下的草虫就明白了。在齐白石的花鸟画中,大写意的花卉藤萝与精工刻画的草虫融为一体,可谓独具匠心,天衣无缝。它们的表现手法虽然不同,但同样是对自然万物的生动描绘,是向大自然取法的结果。现代画家中,注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写生者,更是不在少数,他们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结合自己的个性和时代的要求,创作出了大量形神兼备的艺术精品。

绘画作品的艺术创造需要向自然取法,这一点是必须的,也比较容易理解,那么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就远了一层,或者说就不太重要了呢?我想回答应该是否定的。自古书画同源,早期象形文字本来就是对自然事物的抽象概括与提炼,具有绘画的味道与具象的美感,后来的大小篆部分地保存了这种特性。但篆书毕竟笔画过于简练凝重,在描摹自然和表现书家个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状况直到篆书解散为隶体之后情况有所改变,而书法艺术的极致则是在草书形成后才达到的。

蔡邕在其书法论著《篆势》中对篆书象形之妙,笔法之美有详细描绘,但我认为他在《笔论》中的一段话更能体现书法艺术与自然精神的相通之处。“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之书矣。”[17]这儿虽只说到了书之形,其实是兼具了形神两个方面,它从大到日月、小至虫叶,具体如弓矢、抽象如水火,多方面说明了书法技艺与天地万物之间隐密而又切实的联系。

韩愈曾赞张旭书法说:“往时旭善草书,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华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18]“可喜可愕,一寓于书。”这是真正的艺术家才能达到的境界,书法与绘画一样,乃中华艺术精粹,岂雕虫之技哉!

三、写画天然

在书法史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的是王献之七八岁时学书,其父突然从身后去拔毛笔,没有拔脱,因叹说此儿后当有大名。对此后世有不同的看法,如苏轼就颇不以为然。的确,书画技法中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写画有没有笔力,但笔力主要是笔触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质感,与握笔和写画时用力的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由于用笔是书画创作中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所以历代书画家对此都非常重视,不少还留下来了专门的著述,通过对他们的这些论述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许多方面它们是相通的。张彦远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9]由于书画同源又同体的关系,书法的用笔与绘画的用笔有很多共同之处,越是在写意画中和书画大师的笔下,这种相通体现的就越明显。关于书画低层次上的相通之处这里不作论述,下面还是来谈一下高层次上的用笔方式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首先,用笔不是孤立的用笔,不只是一种技法,它与执笔者的性情、修为与功夫有密切的关系。蔡邕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17]要想任情恣性,达到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境地,必先要散怀抱,这虽然是一种主观的行为,但并非人人可以做得到,归根到底是与书画家的天分有关。有的人死守笔法,规摹前人,虽功力深厚,但终无所成,就是这个原故。

其实要使笔法入自然之境也不是什么难事,就书法用笔方面而言,古人早就通过各种比喻来说明了字的点画不只是一堆散乱的线条,它们是与自然万物相通的,是鲜活有生命的,“点如山摧陷,擿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灿灿分明,遥遥远映者也。”[21]这种将点画形象化的说法在古代书论中可谓比比皆是,但最有概况性、最便于理解、也最具影响的比喻莫过于下面几个: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壁坼。它们既是用笔的方法,又是点画形成后所要达到的一种效果,如屋漏痕,即指行笔如雨漏墙壁,水滴因重力的作用自然下行,虽略有屈曲而总体则垂直向下,似不用力而力实包孕其中,似人力而实天然,这就是书法用笔中的最高层次。其它几个比喻皆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也有高下之分,所谓折钗股不如屋漏痕,屋漏痕不如千年古藤,以其渐近自然也。

古代有成就的书画家往往现身说法,强调用笔自然,反对矫揉造作,傅山有一个著名论断就是这一观点的完美表述:“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真毋安排。”[22]他通过考察历代书史,对以赵孟頫、董其昌为代表的妍媚书风表示了强烈不满,而对那些率真朴实的书家书体情有独钟,并特别喜欢汉隶,认为这种书体最能体现自己的审美情趣。他说:“汉隶之不可思议处,只是硬拙,初无布置等当之意。凡偏旁、左右、宽窄、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机。”[22]可谓推崇备致。与傅山观点类似的还有碑学大师康有为,他对历来奉为正宗的唐碑提出了挑战,而把魏碑提升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这在《广艺舟双楫》中有详尽的论述,下面一段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他的观点。“后世称碑之盛者莫若有唐,名家杰出,诸体并立。然自吾观之,未若魏世也。唐人最讲结构,然向背往来伸缩之法,唐世之碑,孰能比《杨翚》《贾思伯》《张猛龙》也?其笔气浑厚,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采。作字工夫,斯为第一,可谓人巧极而天工错矣。以视欧、褚、颜、柳,断凫续鹤以为工,真成可笑。永兴登善,颇存古意,然实出于魏。各家皆然,略详《导源篇》。”[24]这里康从结字、布局、笔致、意蕴诸方面证明魏碑胜处,并指明其对唐碑的影响,在肯定了人力的同时更强调了天然造化之功。

说到绘画的用笔,由于是对具体的物象进行刻画,所以与书法的用笔还不完全一样,欲达自然之境似易而实难。这主要是因为:首先,画家描绘自然万物,多从造型入手,强调素描、色彩、透视等基本技巧的运用,而不能很好地进行笔墨功夫的训练,久而久之,形成了造型精致、色彩艳丽、形体逼真但气息浮薄、缺乏内涵的绘画风貌。其次,与之相反,有些画家以神似为借口,用笔信手涂抹,荒疏草率,不成物类,可谓矫枉过正。可见,绘画欲臻妙境,殊非易事。只有高士通人,真正的大家,才能矫此两弊,领悟绘画的真谛,达到至高境界。

如何是最高境界,其实与书法是一致的,所谓无意于佳乃佳。用笔之正反虚实旁见侧出无不到,用墨之浓淡焦湿无不备,下笔如有神助,又是信手拈来,是为得之。再详细一点说就是:“夫境界曲折,匠心可能,笔墨可取,然情景入妙,必俟天机所到,方能取之。但天机由中而出,非外来者,须待心怀怡悦,神气冲融,入室盘礴,方能取之。悬缣楮于壁上,神会之,默思之,思之思之,鬼神通之,峰峦旋转,云影飞动,斯天机到也。天机若到,笔墨空灵,笔外有笔,墨外有墨,随意采取,无不入妙,此所谓天成也。天成之画与人力所成之画,并壁谛观,其仙凡不啻霄壤矣。”[25]这里的天机,有人力、有神力,但主要还是强调了天成。可见,普通画家即使也有相当的天赋和训练有素的技法技能,若没有神助,没有天机,要想创作出传世之作也是难以做到的。

四、面貌天然

书画之天然表现当然最终还是要体现在书画作品之中,即书画面貌天然。应该说,有了上述三种因素的保证,创作出来的书画作品也必然具有天然的品性,相较而言,书画家的天然品格和自觉地取法自然的倾向相当大的程度上都属于客观因素,非人力所能左右,而写画自然更多的是一种技法上的东西,虽然也与人的性情有关,但功夫是占主导地位的。其实这一点古人早就说得很明白了。就书法而言,如苏轼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26]至于绘画,古人有所谓十日一水,五日一石之说,说明艺术的学习与创作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又如下面一段话:“夫画形似可以力求,而意思与天者,必至于形似之极,而后可以心会焉。非形似之外,又有所谓意思与天者也。”[27]这里所谓的“意思与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然,就寓于“形似之极”之中,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既使天才的画家,也几乎需毕生的磨炼才能达到,因此,所谓天成的艺术作品,也是辛勤的汗水浇灌得来的。

具有天然面貌的最高层次的书画作品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先就书法来说,在古代书论中,用天地万物来比喻点画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而尤以《书谱》中下面一段话最为形象、也最有诗意。“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28]由此可知,书法之点画、线条,不只是简单的墨线,它们是有生命的,正像自然陶冶万物一样,它们也是书家性情、气质、心血的外化与凝结,所谓不期然而然,有非人力所能为者。

就具体书法家而言,在庾肩吾《书品》中列为上上品的只有张芝、钟繇、王羲之三人,并评曰:“张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称为草圣。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工夫过之。”[29]虽然后世对三家书法的优劣尚有不同看法,庾说还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不过这也只是相对而言,其实,三家书风都具有天然风范,故能达到至高境界。比如功夫第一的张芝,其草书乃是“字势生动,宛若天然,实得造化之姿,神变无极。”[30]绝非只有功夫在里面。被称为天然第一的钟繇,主要是就其真书而言,而且历来没有疑议。“钟繇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31]可谓推崇备致。至于书圣王羲之,兼擅众体,尤以行书为最,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堪称尽善尽美,尤为可贵之处就是其天然韵致。“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鱼鬣鸟翅,花须蝶芒,油然粲然,各止其所。纵横曲折,无不如意,毫发之间,直无遗憾。”[32]后世书家凡能名显后世者,功力固是一面,能给人以惊喜并能长久显示魅力之处仍是其各自不比寻常的天然面貌,如颜真卿真书,杨凝式草书,苏轼、米芾、徐渭、刘墉等人的行书皆是,就不再一一列举。

绘画由于主要是对客观事物的描绘,有物象可寻,故对其好坏优劣的判断,对其天然品格的有无与高低较好把握。中国画素有工笔写意之分,工笔通过线条和色彩对所描绘的对象进行精雕细刻,贵在写形,以形存神;而写意则强调描绘事物在似与不似之间,贵在遗貌取神,以神存形,二者有较大的不同。应该说二者互有优劣,工笔强调笔法,写意强调气韵,但工笔无气韵则失于板滞,写意无笔法多失位置,能兼备则为尽善。其实只要才情高,功夫到,修炼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所谓不期然而然也。“何谓发于无意者?当其凝神注想,流盼运腕,初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是也。谓之为足则实未足,谓之未足则又无可增加,独得于笔情墨趣之外,盖天机之勃露也。”[25]果能有此修为,绘画之天然境致自然就出来了。它的具体表现就应该是:“画到无痕时候,直似纸上自然应有此画,直似纸上自然生出此画。试观断壁颓垣剥蚀之纹,绝似笔而无出入往来之迹,便是壁上应长出者。画到斧凿之痕俱灭,亦如是尔。”[25]

中国传统人物画以线描为主,贵在写神,如顾恺之、吴道子的作品,或“传神阿堵”,或“吴带当风”,上面所说的天然面貌在这里体现的不是十分明显。早期著名的花鸟画家黄筌、徐熙虽已别开花鸟画之生面,有所谓“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分别,但以后花鸟画的发展基本上是工写参半,虽然好的作品形神兼备,但天然面貌已胜过人物画。最能表达中国画水墨情趣,体现中国文化天然品格的绘画题材当然是山水画,尤其是写意山水,这一点从南宗山水的鼻祖王维的作品和理论中都有明确的体现。他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25]这里将水墨山水描绘自然的优势与特点概括得十分精炼。以后宋元诸大家,以及明清和近现代有成就的山水画家基本上就是沿着这条路走下来的,造就了中国山水画优良而辉煌的传统。

由上可知,从书画的产生,到书画所使用的工具材料,以及表现技法,到诗书画的融合,再到书画家所应有的精神素养,都决定了它所具有的天然品性,因此,最高境界的中国书画,其面貌必定是天然的。

简论茶道与中国书画 篇10

1 茶道与书画家

陆羽在《茶经》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徳之人。”喝茶不再是一种解渴的手段,它已经成为一种蕴含了茶人人品与美德的文化。茶道中所追求的品德也正是书画家所要具备的。古人认为绘画是可以破除烦恼、消除浮躁、清心静气的一门养生的艺术,画家在作画时必须摒除杂念,使本心清明,用虚心的态度来观察事物。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中,还有“人品既以高矣,气韵不得不高”之说,一幅绘画作品的意境高下与画家的品格修为、学识修养息息相关。学画者要先立人品,人品正直的人绘画中也会带有正气,反之,心气不正,笔墨浮于纸上,从画面中也是可以看出来的。书画家不仅需要娴熟的笔墨功夫,还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思想境界,提高审美水平。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王维一生崇尚习禅,我们可以从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的诗句中看出,饮茶也是他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他的许多抒情诗句都仿佛描绘的一幅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王维还开创水墨山水画的先河,虽然王维的画作已经不存于世,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苏东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美中了解到他的作品中对意境的升华。茶圣陆羽耗尽半生写成了《茶经》一书,一生都在研究茶文化。同时,陆羽还精通书法家,是一位书法理论家,并著有《僧怀素传》,可见茶文化与书画艺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茶道和绘画艺术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茶道吸收了儒、释、道的哲学思想,将深刻的处世哲学注入到茶事活动中。茶人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云淡风轻,这与道家清心寡欲之说有很大关系。但是道家对茶道影响最大的还是对自然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无欲无求的生活方式的肯定。“静”是达到“道”的必要手段,也是茶事活动中的必要条件。“静”在这里不只要求环境安静,还需要饮茶人的心静,在这一方面与绘画追求的闲淡意境是相通的。自佛教传入中土,很快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吸收,茶文化也不例外。茶味苦能够破睡提神,这恰好符合佛教教徒的需要,促进了茶风的传播,但佛教对茶的贡献显然更大。佛教讲究的是切身体会和顿悟,这与品茶之道相契合。佛教认为“道由心悟”,喝茶之人需要摒弃心中杂念,以清雅之心境,以放松的、愉悦的、用心的状态去感受人与茶之间的关系,以达到物我玄会之境。因此,文人画家喝茶所在意的不是结果,而是饮茶的过程。许多书画家都嗜好饮茶,茶道中所蕴涵的“道”也影响着他们的处世哲学,茶叶所带来的先苦回甘的味觉享受使其即使在不得志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平心相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茶道与书画作品

自古以来文人画家多偏爱描绘山水、人物、花鸟题材,但历史上很多名人书画家也都做过含茶文化内容的创作,在很多名作中也有关于茶的题材。著名的绘画长卷《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闹市的一角有挑着扁担点茶汤的人,还有斗茶寻乐的人。在《韩熙载夜宴图》的听乐部分,官员或立或站,长案上摆放着茶壶、茶盏及各式茶点。一般公认世界上最早的茶画题材作品是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该画描绘的是唐太宗时期,萧翼用智谋得到兰亭序的故事,再现了唐代的煮茶文化。画中共有五个人,右边三位盘坐在桌边交谈,等待茶水。左下方两个人正在烹茶,画面描绘的是茶铛中水沸,一个童子正准备用盏托接煮好的茶的这一过程,旁边的茶案上茶夹、茶托茶碗、茶碾、茶罐等用具也描绘的一应俱全。怀素作为佛门中人,与茶的渊源更深。他写给别人的手札《苦笋贴》就是邀请朋友喝茶的内容。释皎然有诗:“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茶能够清神、助思、悟道,这与绘画所追求的颐神养性相吻合,古人将品茶入画正好可以表达这种情趣。宋徽宗赵佶也是一位茶文化爱好者,他精于茶艺,时常将茶事活动带入到绘画创作中。他的《文会图》就描绘了宋徽宗宴请贤才,画面中没有酒席,取而代之的是茶,以表达宋徽宗对人才的重视和以文治国的思想。茶文化还与儒家思想联系紧密,由于茶文化盛行,儒家思想中的“礼”、“和”等思想在茶事中的体现也对社会的繁荣安定起到一定作用。书画艺术在早期同样也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有很多诠释儒家思想的绘画作品。

欧阳修在《长新茶》一诗中,记录了他从朋友那里得到好茶,并不用来招待客人,诗中“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之句可见古人对饮茶时周围的环境要求是非常高的。人不能太多,也不能太杂,环境要清静幽美,要干净整洁。特定的饮茶环境能够创造愉悦的审美经历,能够达到“物我浑一”的精神追求。书画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对环境往往也有着极高的要求,古代文人集会多选取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之地,如传世名作《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在“崇山峻岭”、“惠风和畅”的景色中趁兴而作。茶道追求外在的静,绘画还追求画中之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是艺术家艺术创作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绘画强调意境美,它所追求的审美标准也是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所约束的。古人对意境的解释有“境生于象外”一说,讲究主观情感和客观境像的高度统一,在似与不似之间求得高于实境的神境。

3 茶道中的艺术语言

茶道就是品茶之美感,因此绘画中用于创造美感的艺术语言也会在茶道中有所体现。众所周知,色彩是绘画的要素之一,是反应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艺术语言,在《茶经》中对冲泡茶叶的器具也有着色调搭配要求,“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由于茶的制作方法不同,干茶、汤色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色泽,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颜色,即使是同种茶叶在品种、采摘和气候环境的影响下,色泽也会有所差异。观茶色,是鉴别茶叶好坏的重要标志。在茶道的做法规矩中,首先要确定茶器的位置,以小点茶台子为例,茶人依据“曲尺分割”将台子用七条分割线均分为八等份,茶器的位置就是根据这三阳四阴七条线来确定的。“线”是中国绘画的基本造型语言,书法更是线条的艺术,古人有“以线为骨”,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无线者非画也。”可见线在中国绘画中的作用。历史上吴道子更是将线的写法发展到了“古今独步”、“后无来者”的地步。茶人茶器的摆放最重要的是讲究阴阳的对称。比如使用大风炉时,相应的使用小垫板;使用小风炉时,相应的使用大垫板。阴阳哲学在绘画中被转变成虚实,如在一幅画中河流经常留白,与皴染的笔墨就会形成黑白疏密对比,营造一种清高寡淡的意境。

添炭是点茶法中的一步,在添炭时,客人会欣赏风炉灰形和炉中的景致。在日本千鹤大师在《茶与悟》中记述了这样一则关于风炉的小故事:

天正十八年,千利休和古田织部一起随丰臣秀吉的大军出征小田原诚。一天两人骑马经由海岸时,利休突然问织部:“我觉得,如果能将海岸的景致应用到茶会之中,将会非常有趣,你有什么好想法吗?”对师傅这突如其来的提问,织部一时间呆住了,他只好如实回答:“我没有什么构思。”利休说:“可以按照海边波浪拍案的景色来设计、布置风炉中炉灰的图案,你觉得怎么样?”

虽然没有详细的资料能够证明利休确实将炉灰布置成海边的风景,但是故事中利休将景色带入到茶道中的想法也表现了茶人对艺术的追求,对绘画融入到茶道中的设想。其实,茶道中的绘画元素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如饮茶前,主人会将茶杯旋转三次将茶杯上最漂亮的图案呈现给客人,以方便客人欣赏。除欣赏茶具外,主人还会摆上一幅客人最爱的字画供其观赏,以求得客人的欢心。

4 茶道与书画的传承发展

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如果从神农时代算起,茶文化已经在中国的文化洪流中绵延了四五千年之久,而从陆羽撰写第一部茶书算起,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绘画艺术的出现则可追溯到一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第一位确有记载的画家出现在三国时期。中国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历经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茶文化与绘画艺术却依然历久弥新与其社会功能是分不开的。

茶道与绘画均具有实用功能。茶从先民的食物过渡到文人贵族的饮品,最后普及到平民大众,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绘画一开始只是用简单的符号进行记录,随着审美和创作水平的提高,艺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茶道与书画艺术均具有社会功能。二者除了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在社会、文化方面的贡献也是相当重要的。文人经常说“以茶代酒”来表示盛情难却就是在发挥茶道的社会属性。茶作为一种饮品,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是其他饮品并不具有的。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潮流,使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没有被埋没。古人经常以互赠书画来联络感情,绘画的社会功能也早已有之,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也强调绘画的社会功能。茶道和书画艺术在文学艺术性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还被赋予一定的美育功能。茶文化和绘画都有着传承的载体和流动的血脉,这也是其能够传承与发展下去的重要原因。

5 小结

由上可以看出,茶道与中国的书画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虽然茶作为一种饮品、药品而闻名,但茶道中所包含的哲学、伦理、道德对书画家创作的各个方面又有着相通之处,茶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也是书画家穷尽其一生想要达到的。茶道讲究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悟其韵,在茶事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道德品格,引导人们对美的深入探索,从而进入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达到人格的升华。作画就如同品茶,书画家在饱览了无数自然景色之后,将人生哲学与高山流水相互融合,这画于尺幅之间的景色是创作者所独有的天地。

摘要:台湾刘汉介说:“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和意境。”茶道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以平和之心境达到天人合一之境。中国的绘画艺术“以气韵求其画”,讲究“物我浑一”,深受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历代士大夫、文人书画家以茶会友,借茶陶冶情操,并将这种艺术修养融入自己的艺术作品中。文章主要从茶道对书画创作主体、书画作品的影响和其共同的精神文化内涵等方面来探究茶道与书画艺术的关系。

关键词:茶道,绘画艺术,精神契合,文化载体

参考文献

[1]张鹏飞.中国传统文化散论[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

[2]裘纪平.中国茶画[M].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

[3]千鹤大师原著,张桂华编译.茶与悟[M].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

[4]林安君.中国历代画家与茶文化[J].农业考古,1993(2):127-130.

[5]张明利.茶文化与书画艺术的精神契合[J].福建茶叶,2016(2):202-203.

[6](日)千玄室监修.日本茶道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齐白石书画市场评议 篇11

2011年5月22日,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在中国嘉德以高达4.25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创造了艺术家个人书画拍卖纪录,同时也刷新了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纪录。齐白石书画创造了如此的天价,其市场发展历程及走势是如何的呢?

近现代书画市场的先锋力量

齐白石,作为中国近现代书画名家与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的标杆,对中国书画市场其: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不完全统计,自1993年,齐白石书画作品(含合作)共上拍13382件,成交9188件,总成交额为78.74亿元人民币。其中,齐白石个人书画作品(不包含合作)为12574件,成交8616件,成交总额为75.59亿元人民币。

齐白石作为艺术市场营销的高手,其作品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进入艺术市场,并凭着其卓越的艺术创作、稳定的收藏群体及机构营销手段,逐渐在艺术市场中崭露头角,作品市场价位不断攀升,到1994年11月7日,其高价作品已拍卖至517万元人民币——《山水册页十二开》(中国嘉德上拍)。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书画作品市场行隋一度走低:由于市场逐渐转向理性思考,国内市场整体陷入低迷发展状态,齐白石书画市场供过于求,以及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等因素的影响,齐白石的书画市场价位下跌。

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齐白石百万以上的作品共有3件,也仅有3件诞生在1998年和1999年,其余10件均产生自1994年和1995年,而其中这一时段的高价作品为1998年中国嘉德上拍的《齐白石山水册页(八开)》,成交价为159.5万元,与1994年的高价作品相差357.5万元人民币。并目这一时期,齐白石书画作品的上拍量、成交量和成交总额也呈下滑态势。

步入21世纪,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逐渐繁荣发展,齐白石书画市场行情由阴转晴,市场价位逐渐攀升,并在2005年秋和2010年秋形成两个大的发展高峰。2000年至2005年,齐白石书画作品市场走势呈不断E升趋势,其作品上拍量、成交量和成交总额在05年秋分别达至793件、588件和4.09亿元人民币,成交率为74.15%,比2005年秋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并在这—时段,齐白石书画作品步入千万元大关,2003年11月2日,齐白石的《山水精品册册页八开》和《诗意图册册页十二开》在中贸圣佳分别以1661万元和1452万元的高价成交;500万-1000万的价格区间,共有13件作品,其中2005年共有13件,05年秋占有10席,其中贸圣佳7月31日上拍的《广豳风图册页(十六开)》(1921年作)以880万元拍出。且2005年秋,百万以上的作品高达101件,创当时最高纪录。2005年秋,堪称齐白石书画市场的一个繁荣时期,这主要归功于此时期繁荣发展的中国书画市场,及其精品名作的涌现。

不断突破高端价位

自2006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盘整期,齐白石书画作品上拍量、成交量和成交总额略有下降,虽然在2007年秋有所回升,但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和2009年春,齐白石的书画市场行情波动,作品上拍量在2009年春下降至415件,成交量为329件,成交总额也滑至1.77亿元人民币。2009年秋始,随着中国书画市场的大放异彩,齐白石书画市场价位一路飙升,2009年秋,齐白石的《可惜无声·花鸟工虫册册页(十三开)》(1942年作)在北京保利以9520万元的高价位居当时中国近现代书画首列。2010年秋,齐白石书画作品上拍量、成交量和成交总额达至历史高峰:1210件、884件和1880亿元人民币,且百万以上的作品共有318件,创历史新高。

自2009年秋齐白石书画作品缔造了单幅作品近亿的神话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酝酿,终于在2011年春得到了重大突破,其《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震惊了社会各界,各大媒体竞相报道。今春,除了此幅亿元作品,5000万以上的作品也有两件:中国嘉德E拍的《花鸟》和北京翰海推出的《山水册(八开)》,分别以9200万元和7130万元的价格成交。并且,齐白石书画指数达至历史高峰:从2009年秋的39.54万元/平方尺迅速升至今春的109.07万元/平方尺,升幅高达176%。

作为近现代书画名家,齐白石的精品名作被看作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的中流砥柱,其高价作品对这一板块的市场行情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5月30日,齐白石作品上百万的作品共有1361件,其中,千万级以上的作品有77件,亿元以上的作品有1件。这些高价作品中,以花鸟草虫、山水题材见多,其书画作品拍卖TOP20中大多为此题材,如《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可惜无声·花鸟工虫册》、《花鸟》等。齐白石为书、画、印的大家,其绘画题材广泛,尤以花鸟、草虫专长。

通过不同价格区间的齐白石作品数量可知,2005年秋、2009年秋至2011年春,这五个拍卖季是齐白石书画市场行情飞扬的时期,高价作品倍出,尤其是近两年,随着中国书画市场的蓬勃发展,齐白石书画市场在E拍量、成交量、成交总额及高价作品数量等方面均呈迅速上升趋势。百万以上的作品,2005年秋共有101件,2009年秋有137件,2010年春有228件,10年秋有318件,2011年春(截止5月30日)已有204件,其作品在高端价位上不断突破。

齐白石书画市场价位不断走高,主要原因有四:一、中国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及迅速发展的中国艺术市场尤其是中国书画市场,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二、齐白石很高的艺术造诣、尊崇的社会认同,及其精品名作的不断涌现,是其书画市场价位提升的重要条件;三、齐白石作品村世量较多,在市场上具有—定的流动性,目藏家群体比较稳定,这种市场格局支持了齐白石作品的长期可流通性和逐年攀升的合理性;四、市场中充裕的资金支持,助推了其书画市场价位的攀升。

论中国书画同源之我见 篇12

一、中国书画的起源相同

对于书画同源这一中国艺术史的基本理论, 即“书与画一耳”这一观点可以这样理解, 在远古人类生活劳动过程中, 语言是交际工具但同时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人类为了突破这一局限, 我们的祖先使用实物记事的方法——“结绳”记事, 这样还是满足不了人们复杂的社会活动的需要, 就有了用画图来记事。随着人们思维和对自身的观察的发展, 在三千多年前终于有了我国最早有系统的文字。从商周时代流传下来的甲骨文和金文中, 我们就不难发现有很多文字就像是一幅图画如:山就如现实的山、水就如现实的水、日就如现实的日等。汉字来源于象形, 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幅图画, 所以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书法同以自然客体为表现对象的绘画, 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 也就有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仓颉也称苍颉为黄帝的史官, 汉字的创造者, 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 盖依类象形, 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 即谓之字”;西晋文学家成公绥也作“皇颉作文因物构思, 观彼鸟迹, 遂成文字”。图画、文字都是我们华夏先祖用来记录劳动和生活场面的工具, 也就是说它们是有相同的起源。可见中国书画关系密切, 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

二、中国书画的艺术表现方式相同

中国书画的表现形象都以笔法为要。同样是使用毛笔进行笔墨造型, 唐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 形似须全其骨气, 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 说明了书画都须用笔”, 讲究“笔墨情趣”。五代山水画家荆浩《笔法记》说, 用笔要求“筋、肉、骨、气”这同书法的用笔要求是一致。赵孟頫有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 写竹还于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 方知书画本来同”。柯九思也说:“写竹竿同篆法, 竹枝同草法”。明末清初的画僧朱耷纯以圆笔中锋篆书般的线条勾画物象, 其线舒缓自然, 用墨则以圆笔转锋为主, 物象有内聚相抱之状, 有绵里裹针, 柔中带刚之感, 他在静态从容的笔线运动中揭示暗藏于生命表象下的内在律动。清代闵贞则是一位把水墨调和, 在丰厚沉雄的中锋用笔里获得一种温醇的绘画艺术效果, 作品以湿笔为主, 饱含墨韵, 拟颜真卿的书法用笔之法入画。

中国书画的笔墨要求是相同的。笔法即用笔的法度和运笔的道理, 简单的说:笔法就是用笔的起笔、行笔、收笔。起笔有方笔法也有圆笔法, 行笔要一波三折, 收笔要回锋, 这样的线条就能留得住不浮滑。用笔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卧锋、藏锋、露锋等。用法虽多但都以中锋为主, 因为中锋的好处在于丰实壮健, 而无偏枯纤弱之病。用笔要圆, 笔锋要藏, 这样可达到圆的效果, 用笔既要提得起, 还要揿得下。执笔法中所说起倒、提按, 提得起, 用笔尖, 揿得下, 就要用笔腹、笔跟。墨从笔出, 下笔之际, 笔锋转动, 顿挫、徐疾因势利用以笔为主以墨为辅, 有主次轻重之别。用墨讲究焦、浓、重、淡、清。中国画和书法的用墨之妙, 在于用墨亦如用色, 墨分五彩。

三、中国书画的意识构成相同

中国书画的意识构成是立意立形, 内容必须服从主题思想。中国书画的意识出发点无疑源于中华民族独特的观察与思维方式, 在中国书画领域里, 历来有书画家自觉接受、容纳哲学、使书画创作与哲学精神相融合的传统。各家各派的哲学家、书画家, 都把宇宙万物看成是一个一气相连而又生生不息的大生命, 在这个大生命世界里充满着活泼的生机。由于这种看待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使中国的书画家, 以先人阴阳二元论宇宙观, 一切都是由阴阳二气合成。正是这生生不息的阴阳二气孕成富于节律的生命现象, 中国艺术追求“气韵生动”恰是生命韵律的视觉呈现。老庄及禅宗思想以外求静观寂照, 内参心灵体悟的观念是中国书画追求幽远恬淡境界的意识基础。艺术并非仅仅是视觉和技法的问题, 更有内在的深层意识与思维。这种原初的, 也是最难以捉摸的东西便是个体的内在意识结构。独特的意识才会形成个性的艺术语言, 而众多个体意识结构上的内在共性形成了一种意识特征, 合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语言和意境。

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经说过“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太似为媚俗, 不似为欺世”。故而绘画艺术中最具东方含蕴表现特色的写意画, 更能体现作者个人的气息。书与画之间的互通关系理论也就确立起来。书与画虽名称形式不同, 内在的道理是一致的。北宋米友仁说:“子云以字为心画, 非穷理者, 其语不能至理。画之为说, 亦心画也。”书与画不但在技法、意识上有众多重合之处, 也指艺术家性情、心魂的的体现。书法对中国画在艺术精神层面有重大影响。清代画家郑燮说:山谷写字如画竹, 东坡画竹如写字。通过写的状态使画面生动, 可见写意精神是通过书法方式的“写”而写出来的。

石涛的“一画”论也包含着中国文化传统的这种精神内涵, “一画”是全息胎慨念, 蕴含着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和整体信息。具有“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的理论思维和实践体验的特点。其理论内涵与华夏文化传统的思想有密切关系。立一画之法, 盖以无法生有法, 以有法贯众法也。这里的“无法生有法”, 即一画落纸后, 产生了形、质、气韵的定性, 即“法自画生”, 其思想源于老子哲学的“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以有法贯众法”就是“以一治万, 以万治一”。

中国画的构图规律和书法有共同点。构图又叫章法, 或称布局。

中国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全方位性构图习惯, 即不同于西方人运用焦点透视的做法, 中国人看东西是反复地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前看后看, 所谓仰观俯察, 远取近求, 细细看, 面面看, 东南西北, 宛而在面前, 这也是我们特有的观察方法即所谓的“散点透视”。因此反而有着极大的自由, 看的透, 窥其穿, 使“咫尺之图, 写千里之景”。古人说:宇宙的运行乃至人的呼吸都遵循“开合”原理。所谓“天地之故, 一开一合尽之矣”。开, 在书画构图中是一幅画或一幅字的起手, 结尾收拾为合。开, 也可理解为书法的段落或画中物体的相离;合, 是书法作品中行与行, 字与字的呼应关系或是画中两个物体的相离, 另外一个物体来衔接。

中国书画非常讲究空白。空白直接关系到形象在画面上的安排, “空”得好, 灵动、通气, 全幅用墨浓重, 统体皆黑, 只在有些地方留一些空白, 就因为这些空白, 使全局画面灵动起来。在书画上, 空与实是相对的, 作品上的空, 不是等于空虚无一物, 在艺术表现上“空”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实”。“留空白”, 是中国书画在艺术表现上特殊的方法, 也只有中国书画家才更善于利用空白来处理构图。从一些书画作品中, 你会发现, 几乎每幅书画都有题字落款盖印章, 书画印结合这一艺术形式已成书画作品完整的一种程式。书画印的结合, 还需要画家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由于书画同理, 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齐头并进, 历史上许多画家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家, 画面题字有规矩的楷书, 也有随意的行书, 还有即兴的草书, 但无论如何变化, 它们都与画面是协调的, 看上去就是画面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印章也是书画作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印章用得好, 盖的位置适当就能为作品增色。一方小小的红印章, 在画面上起着调整构图和增强画面节奏的作用, 同时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传统的中国书画作品的画幅形式的表现是相同的。普通的有:中堂、条幅、通屏、横幅, 斗方, 册页;比较特殊的有长卷和各种形状的扇面。这是中国书画表现共同的特点, 在世界绘画中也是独特的。

四、中国书画的工具使用相同

中国画与书法的创作工具是相同的。自华夏先民发明锥形兽毛笔以来, 就一直运用其来勾画图形和书写文字, 书与画的孪生关系千百年来被互相确认。中国人把文字也当作图画的范畴来看待, 书与画成了一种互补关系, 在此认识基础上, 加之使用的笔、墨、纸、砚等作画写字工具完全相同, 画法与笔法几乎如出一辙, 书与画这种相生相长的关系由来已久, 也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用来作画和写字的毛笔是中国特有的书画工具, 毛笔的特性是软,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随着对笔的提、按、顿、疾、缓而表现在书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现在湖南、河南出土有战国时期的毛笔, 笔管竹制, 用麻丝把兔毫包裹竹杆上, 形成笔头, 这就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中国的书画都是与毛笔的使用分不开的。笔的品种较多, 概括起来可以分三大类1.硬毫笔如兔毫、狼毫、獾毫;2.软毫笔如羊毫、鸡毛;3.兼毫笔如兔兼、狼兼等。一支好笔必须笔锋坚韧, 浑圆饱满, 做到“尖、齐、圆、键”, 历史上以宣州的宣笔和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的湖笔比较著名。

墨是书写和画画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墨源于黑, 中国古代的书画作品, 几乎都是黑色的, 这种情况与我们华夏民族的尚黑意识有关, 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 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展现。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 一般利用天然墨即石墨来做为书写颜料。人造墨, 最早出现于西周。据《述古书法纂》记载, “刑夷始制墨, 字从黑土, 煤烟所成, 土之类也”。中国书画的用墨也是很讲究的, 墨的质地优异, 保持长久不褪色, 如一些古代书画作品保留到现在还依然如新, 这就是与墨质有很大关系。所以, 书画界向来有“有佳墨, 犹如名将之有良马”。最有名的当属徽墨。墨要黝黑, 轻胶为上, 好的墨里面添加有珍珠、麝香、犀角、藤黄、樟脑、等名贵药物, 这样制成的墨“坚如玉, 纹如犀”。墨表面的黑色及其光亮是有不同的, 以泛紫光为上, 黑光次之, 青光又次之, 白光为最下。墨有油烟和松烟两大类。油烟墨有光泽, 宜于作画, 如漆烟、特油烟, 等;松烟发黑无光泽, 有窑顶松烟、纯松烟等, 常用来写字。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中国书画最讲究用纸, 一些书画的技法就是根据纸的特性演绎而来。

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纸的出现使得中国书画的特性更能发挥, 笔墨画在纸上, 容易表现出笔墨和色彩的变化。中国书画都以纸为媒介才能得以展现。中国书画纸的种类繁多有麻纸、皮纸、竹纸还有宣纸。宣纸分特皮、净皮、棉料;规格有三尺、四尺、六尺、八尺、丈二等。宣纸以安徽产的为好, 其主要原材料为青檀皮、稻草。

砚, 又称砚台、墨砚、还有“砚田”“墨海”等别称。石砚是中国砚台的大类, 有四大名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州的歙砚、甘肃临潭的洮砚还有青州的红丝砚。砚石以细腻、滋润、嫩而不滑, 手心轻按砚石会有水气泛出为妙。墨条要借助砚台才能磨出可供书画之用的墨汁, 所以砚也是中国书画必不可少的工具。

摘要:中国书画同源是中国艺术史的基本理论, 自古以来就有着“书画同源”的说法。中国书画的起源相同、艺术表现方式相同、意识构成相同、工具使用也相同。

关键词:书画同源,以形写神,散点透视,文房四宝

参考文献

[1]李峻著.《中国画语言与表达》.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2.7.

上一篇:睡眠行为干预下一篇:乡镇财政机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