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运动功能论文(共5篇)
精细运动功能论文 篇1
小儿脑瘫是小儿脑性瘫痪的简称,其中痉挛型占脑瘫的60%~70%[1],其是因上运动神经元损伤,锥体束下行性控制丧失,脊髓牵张反射亢进,从而出现异常姿势及肌张力,表现在手即为拇指内收肌、屈腕屈指肌肌张力高,抓握、协调能力差,临床症状多见拇指内收,手指呈握拳状屈伸不利,手尺侧偏位、不能握物,双手协调性差等,体征表现为掌指关节和(或)指间关节屈曲角度超过正常范围,拇指外展受限。痉挛型脑瘫治疗多注重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往往忽视对精细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而通过治疗达到生活自理、早日回归社会是脑瘫患儿和家长的希望,也是脑瘫康复治疗的努力方向,因此及时对该类患儿进行拇指内收肌、屈腕屈指肌的针对性治疗,促进患儿的桡侧抓握、对指及手部的灵活性,探讨拇指功能的重建及改善精细运动功能的方法有着重要意义。
导师在脑瘫患儿的诊治过程中重视现代解剖功能与经络、穴位、脏腑的关系,将解剖功能定位、循经取穴、辨症选穴相结合,根据痉挛部位解剖特点与邻近软组织的关系,提出三步解痉推拿法治疗痉挛性脑瘫手精细运动功能障碍,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2月在云南中医学院门诊部、昆明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就诊的有手精细运动功能障碍的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研究组男17例,女13例,月龄10~46个月,平均29.03±9.84个月;拇指内收肌Ashworth分级[2]:Ⅰ级1例、Ⅰ+级8例、Ⅱ级13例、Ⅲ级6例、Ⅳ级2例。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月龄9~49个月,平均29.20±10.20个月;拇指内收肌Ashworth分级:Ⅰ级2例、Ⅰ+级12例、Ⅱ级7例、Ⅲ级8例、Ⅳ级1例。两组治疗前拇指内收肌Ashworth分级情况比较见表1。两组患儿性别、月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三步解痉推拿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检查两组患儿的拇指内收肌肌张力、拇指关节活动范围、PDMS-2精细运动发育量表以评定疗效。
1.2.1 康复治疗
以作业疗法和运动疗法为主:(1)运动疗法。先予关节被动活动,然后主要采用神经发育学疗法,以Rood疗法和Bobath疗法为主。①Bobath法:刺激关键点,反射性抑制异常姿势、运动,促进正常姿势及运动的出现。②Rood疗法:利用视觉、触觉、痛觉等感觉刺激,促通或抑制肌肉活动,如用特制刷子刷手指等。(2)作业疗法。提高精细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主,根据患儿缺失的生活自理能力,选择适当的作业活动,主要训练项目包括抓握与放松能力、眼-手协调配合能力、伸手取物意识及能力、握持和携带物体能力等一系列训练,如串珠子、捏夹子、套圈等方法,训练患儿抓握和放松、手指协调能力和认知功能等。(3)治疗时间。每天1次,每次30min,每周6次、周日休息,1个月为1个疗程。
1.2.2 三步解痉推拿法
以低强度持续牵拉基础上的按揉法、直推法、点按法为主,辅予一指禅推法、摇法、捻法、摩法等手法,手法宜轻柔缓和。主穴取曲池、少海、后溪、合谷、小天心、鱼际;配穴取内关、阳溪、通里、劳宫、大陵(配穴随症加减)。患儿仰卧位,医者坐于患侧。第一步行循经通络放松法,用一指禅推法、掌根摩法沿着手三阴经、手阳明大肠经经络走行于患儿上肢前臂施术2min。第二步行牵拉解痉点穴法:①操作者握住患手,使其掌心向上,牵拉患肢使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伸,牵拉持续5~10s,在此基础上用直推、点按、按揉法施于屈腕、屈指肌上,交替操作,重复5~6次,而按揉取穴以曲池、少海、合谷、内关、小天心等为主;②接上势,被动牵拉外展拇指,施直推法于大鱼际、拇指掌侧、掌骨骨间肌、蚓状肌;配合按揉鱼际穴、拇指掌指关节及点按后溪、阳溪、劳宫等穴各15s;旋推脾经、肾经等穴;捻手指。第三步行舒筋通络整理法,施拿法于整个患肢后患儿改俯卧位,行捏脊法结束治疗。其他情况者,临症手法随症加减。每天行推拿治疗1次,每次30min,每周6次、周日休息,1个月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标准
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2]评估患儿拇指内收肌肌张力,共分为0、I、I+、Ⅱ、Ⅲ、Ⅳ级,等级越高表示痉挛程度越严重;参照《康复功能评定学》[3]测量患儿拇指关节的活动范围(MP+IP,即掌指关节MP伸展活动范围与指间关节IP伸展活动范围之和)。根据上述两种评价指标拟定疗效标准:MP+IP达130°,拇指内收肌肌张力正常为正常;MP+IP≥20°,拇指内收肌肌张力下降≥1级为显效;MP+IP为10°~20°,拇指内收肌肌张力下降≥1级为好转;MP+IP无变化,拇指内收肌肌张力无下降为无效。
1.3.2 发育水平
采用第2版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s-2,PDMS-2)[4]评估患儿精细运动发育水平,其为国际上应用较广泛的儿童运动发育专项评估方法,所包含的精细运动评估部分可单独应用于脑瘫及其他障碍儿童,在国际上已得到公认[5];在国内,王素娟等探讨了PD-MS-2在痉挛型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康复评估中的价值,认为该量表可以很好地反映脑瘫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在脑瘫临床工作中有着很好的应用价值[6]。该量表主要按患儿完成指定动作的情况依照具体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算出总分,结合月龄查出标准分,最终计算精细运动发育商(FMQ),发育商越小表示精细运动发育水平越低;主要评价指标有精细运动发育商、抓握评分、视觉-运动整合指数。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15.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肌张力
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MAS等级示其肌张力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关节活动度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MP+IP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MP+IP角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大(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的MP+IP角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2.3 临床疗效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4 精细运动发育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儿精细运动发育商、抓握评分、视觉-运动整合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精细运动发育商、抓握评分、视觉-运动整合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精细运动发育商、抓握评分、视觉-运动整合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2.5 小结
上述结果提示:三步解痉推拿法联合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发育障碍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治疗,能发挥其独特优势,改善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此外,两组患儿治疗后精细运动发育商均较治疗前提高高,但与PDMS-2常模样本中的商值说明[4]对照,该类患儿治疗后结合年龄得出的发育商最多只能达到中等,与常模样本的大多数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差距,治疗后精细运动发育与自身相比得到了进步,但与正常同龄儿比较仍落后明显。另外,不同月龄患儿的治疗效果不同,趋向于月龄小者治疗效果较好。
3 讨论
3.1 三步解痉推拿法对痉挛的缓解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痉挛状态属于“经筋病”范畴,《灵枢》曰:“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灵枢·经筋》中记载了经筋病候:“经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说明经筋与屈伸活动功能的密切关系。运动功能与神经支配、肌肉收缩、软组织柔韧性、骨关节活动范围等多系统有关,当运动功能障碍时,应全面分析,从多系统入手,针对性地纠正各影响因素[7]。因此,我们从现代医学的神经支配、肌肉收缩、病理机制的干预多角度入手,并从中医的病因、病机、经筋理论,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手精细运动障碍,采用三步解痉推拿法治疗,其实际意义在于:①循经通络放松法——操作时间短,刺激量较小,有激活气血、开启穴位之意。②牵拉解痉点穴法——采用牵拉基础上的直推、按揉、点按等法,操作中有两个始终存在的因素:低强度持续牵拉痉挛的指屈肌群和关节被动运动。牵拉能放松肌肉,减少肌肉粘连,引起周围血管扩展,增加肌组织氧供应[8];持续一定时间的关节活动静力学牵伸,可使亢进的反射降低,保持软组织长度,伸展痉挛的肌肉将其回复功能位,促进正常运动姿势产生。③舒筋通络整理法——具有放松肌肉、升散气血的作用,本步操作时间较短,采用拿患肢、捏脊结束。捏脊是小儿常用保健法,脑瘫患儿有肝肾不足和气血亏虚的病因存在,用之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9];捏脊能刺激督脉两旁膀胱经背俞穴,加强对相关脏腑的刺激作用,从而调理各脏腑功能;现代医学对捏脊的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证实捏脊对人体的各个系统均有良好的调整作用[10]。
3.2 三步解痉推拿法与精细运动
精细运动能力是指个体主要凭借手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或小肌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心理活动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11]。拇指功能占整个手功能的40%,其中手80%的持握功能更离不开拇指的配合[12];幼儿的精细运动需建立在良好的认知、肌肉紧张度和肌力上[13]。祖国医学认为,心藏神、主神志,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活动和主司精神活动的作用,手精细运动功能除需具有良好的运动系统之外,尚与心的支配密切相关。推拿疗法是在经络、脏腑等理论指导下的方法,选择性按揉心经、心包经上的穴位,如通里、内关、劳宫、大陵等可促其智能、思维、认知的发育,促进手-眼协调能力,进而促进患儿精细运动能力的发育。
3.3 客观看待“治痿独取阳明”
不能单取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之义,片面追求提高肌力,长时间刺激阳明经腧穴,而忽视屈肌群痉挛的本质,应与该病发病机制、相关神经、解剖知识相联系。据神经发育学理论,肌肉的协同收缩能力主要是指主动肌与拮抗肌协同收缩以完成正常运动的能力,痉挛型脑瘫患儿由于主动肌拮抗肌的过度同时收缩,使运动中的拮抗肌不能弛缓,形成姿势紧张亢进的状态[14],因此在推拿施术中除应注意拮抗肌伸肌群的操作,也要重视治疗导致屈腕、屈指姿势的主动肌屈肌群,促进生物力学平衡,达到恢复肌肉的正常协同收缩能力的目的,从而在解痉同时进行了相关的增强肌力的治疗,对缩短疗程、帮助患儿提高运动功能非常有帮助。
3.4 问题与展望
本研究是一个短期、初步的研究,虽取得较满意效果,但由于时间、经费、个人能力有限,仍存在以下不足:①研究时间短,未计录患儿治疗各时期的表现,有待进一步分疗程、分阶段、分不同痉挛受累肢体的长期研究;缺乏随访记录和痉挛型瘫痪肢体类型等相关因素与疗效的关系的分析工作。②评估量表及观察指标有一定主观性,缺乏客观的现代医学检测手段评价,有待采用MRI、肌电图、B超等现代仪器检测结果充实课题设计。③收集的样本量小,病例来源较单一,使数据变异性相对增大,有待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
3.5 总结
三步解痉推拿法结合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发育障碍的疗效优于单一康复治疗,能发挥其独特优势,改善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丰富了脑瘫手精细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手段。脑瘫的治疗宜采用综合疗法,早期使用推拿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儿的拇指内收、精细运动功能障碍。
摘要:目的:观察三步解痉推拿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手精细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有精细运动功能障碍的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作业疗法、运动疗法),研究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三步解痉推拿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检查两组患儿的拇指内收肌肌张力、拇指关节活动范围、PDMS-2精细运动发育量表以评定疗效。结果:①治疗后,研究组拇指内收肌肌张力情况及拇指关节活动范围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综合评定拇指痉挛缓解情况,研究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②PDMS-2精细运动发育量表评定结果显示,研究组精细运动发育商、抓握评分、视觉--运动整合指数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步解痉推拿法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发育障碍康复效果,疗效优于单一康复治疗。
关键词:痉挛型脑性瘫痪,手精细运动,功能障碍,三步解痉推拿法,康复治疗,肌张力,关节活动范围,发育商
精细有机合成多功能装置的设计 篇2
1 基本单元装置配置
在精细有机合成中,最简单的反应装置是一个反应釜加上几个高位槽[2],仅能完成反应操作,若要完成其它单元操作,就要配置一个较为复杂的装置,所添加设备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之间组合完成多种生产任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图1为一个多功能的基本单元装置,在此装置中,釜底配置视镜,增加了一项功能——萃取分层;回流管路、回流冷凝器的配置,增加了回流反应和蒸馏功能;在下回流管路中增设接收槽、视镜和平衡管,增加了减压蒸馏和水汽蒸馏;釜下方配置离心机和母液箱,增加了固液分离和母液转料功能;反应釜、储槽上设放空、真空、放料口,釜夹套的多支路切换进一步体现了多功能性。
2 主要设备选型及其组合
精细有机合成装置最合理的设计方案是按单元反应和单元分离操作为组合单元,组成单元型的生产装置,一条生产线可设计多个图中所示的基本单元装置,并按核心设备——反应釜容积大小配置其它设备,根据生产品种和生产量,选择相应的基本单元装置组织生产。可问题是,若生产线上每个基本单元装置都配置齐全,虽使用方便,但装置复杂,利用率较低,投资较大,用地较多,解决办法是在基本单元装置内设置不同连接方式,以组合设备,同时要求设备的通用性能和互换性能好,密闭性能好,设备规格和材质适应性能高。装置内主要设备选型及其组合为:
2.1 储槽
储槽从用途上可分为高位槽、接收槽,从材质上可分为搪玻璃、不锈钢、工程塑料等,以满足不同性质物料的需要[3]。一般高位槽和接收槽需配液位计便于计量。
在图1所示装置中,多个高位槽与反应釜均作软管连接,反应釜共用高位槽,目的是减少生产线上高位槽数量,高位槽设计成移动式,槽下支架安装小轮,使用时推至所需反应釜前经软管连接后执行加料或滴加任务。接收槽可分为中间体、回收溶剂、洗液和母液槽,同样可设计成移动式接收槽,用软管连接,既能减少生产线上接收槽数量,还能适应多功能的要求,节省投资和用地。
2.2 离心机
对固液分离操作,大多采用离心机分离,因从反应釜出料的放料软管管线不宜太长,在进行设备配套时,一般三台釜配一台离心机,对于一条多功能的生产线,反应釜按“一”字型布置,大大小小可达几十个,按三配一方式也要配置多台离心机,由于生产的品种不同,所用釜的功能可能就不同,分离操作也可能在不同的釜和离心机操作,且离心机价格较贵,按生产线设计规范要求操作用地较大,可配置移动式离心机,随生产需要用起动器来调整离心机位置,离心机材质多选用耐酸特种不锈钢,适应不同性质物料的需要,同时还配置一个可移动式密闭母液箱(材质多采用工程塑料),完成离心和转送物料操作。
2.3 冷凝器
在图1所示装置中,冷凝器与反应釜均作硬管固定连接,一般回流管设计上是上回流管径较大,下回流管径较小,避免冲料现象,管路材质一般与冷凝器相同。冷凝器材质有玻璃、搪玻璃、不锈钢、石墨等几种,形式有列管式、套筒式、碟片式等[4],在选型上要考虑到压力、物料的适应性、腐蚀性、换热面积、换热效果、安装方便等因素,小型反应釜(容积100~1 000 L)单元可选用玻璃列管式冷凝器,冷却介质可用冷却水或低温冷冻盐水,依被冷却物料沸点高低而定,玻璃换热器可以直观看到溶剂的冷凝过程,具有传热性能好、耐腐蚀性能好、接管方便、设备紧凑、价格便宜、适应性广等优点,广泛用于精细有机合成装置中。大型反应釜或蒸馏釜单元可选用不锈钢、石墨等其它材质的冷凝器。
2.4 釜式反应釜及其配置
釜式反应釜是基本单元装置的关键设备。根据工艺需要反应釜的材质以搪玻璃为主,不锈钢为辅,合成釜一般选搪玻璃材质,容积从100~3 000 L不等,适应性广,能耐无机酸、有机酸、有机溶剂及pH值≤12的碱溶液腐蚀,对pH值≥12的强碱物料一般采用不锈钢材质。
反应釜搅拌的配置很重要,因为搅拌转速对反应物料的混合状态影响较大,特别是对强放热反应、非均相反应的传质传热尤为重要,选型不当,存在明显的工业化放大效应,对产品收率和质量影响较大,一般选用转速可调的搅拌器,它的减速器电机采用变频可调,可输出三个档位转速以适合不同工艺需要。搅拌形式可分别选用锚式、叶轮式、框式等[5]。
当需要物料从高位槽慢慢滴加流入反应釜时,若反应釜入口不设导流管,滴液会顺着釜壁流至釜中,因釜壁处物料扩散速度很小,必使局部过浓,对放热反应而言会进一步导致过热,过浓过热引起副反应发生,势必影响产品收率和质量,因此需设导流管,把滴液导流至搅拌直径最大处,既是物料流速最大处,也是混合最佳处。为了减小滴入液滴直径,还可在搅拌轴上焊接一个分散盘,使液滴分散后落入釜中,在釜中与料液实现好的分布,避免釜中的滴液点区域局部过浓引发的副反应[1]。
釜式反应釜作为基本单元装置的重要设备,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物料种类经常变化,反应所需的温度、压力,所需搅拌的类型、转速都不尽相同,投料量也不尽相同,因此使用标准的普通搅拌反应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大部分都需非标设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要求。
3 整套合成装置的布置
整套合成装置的布置一般根据生产流程自上而下布置,设置多层操作平台以满足工艺设备位差的要求,通常将反应釜布置在上层,高位槽、冷凝器通过支架支撑也布置在上层,接收槽、离心机等大型、振动较强设备布置在底层,充分利用高位差,保证工艺流程在垂直方向的连续性,节省动力设施。设备排列尽量整齐,要留一定空间便于设备安装和维修,便于更换产品时重新组合工艺操作。装置内应有足够通畅的水平运输物流人流通道及安全应急通道,垂直运输应设载货吊装设备,以适应多功能装置设备、管道、物料装卸比较频繁的特点。
4 结 语
本套精细有机合成装置的设计体现了三个特点:(1)多功能性。能用一个基本单元装置完成多种反应类型或多种单元操作,相互配合可以满足小批量、多品种的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要求,应对市场的迅速变化;(2)实用性。能模拟实验室条件,进行工业化放大研究和生产,满足工艺的一般要求;(3)经济性。能相对地减少投资,减少用地,操作方便,运转费用低。该装置的建设可提高精细有机化工产品生产的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产品品种的不断更换,要求生产管理和操作人员具有对多种产品工艺技术较强的应变能力,对他们的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在进行合成装置的设计时,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我国精细有机化工行业的发展提供较强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德峥.精细化工生产工艺(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3-6.
[2]陈荣业.有机合成工艺优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325-326.
[3]张登高,王泳沛.试论无机化工多功能车间的设计[J].无机盐工业,1998,30(6):36-38.
[4]丁伟军.浅谈模块化多功能合成车间的工艺设计[J].医药工程设计,2005,26(6):11-13.
精细运动功能论文 篇3
关键词:精细化个体化碘-131,治疗,甲亢,临床疗效分析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 是因患者体内分泌异常、体内含有过大量甲状腺激素导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压力加大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等因素, 致使甲亢的发生率逐年上升[1]。甲亢疾病在任何年龄段中均可发生, 最常见的人群为20~40岁的青壮年人群[2]。临床治疗中对甲亢的治疗方式有抗甲亢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碘-131治疗等, 但临床治疗效果还需深入分析。为研究精细化个体化碘-131治疗甲亢的临床治疗效果, 选取本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226例甲亢患者实施研究,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来本治疗的226例甲亢患者实施研究。226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113例。按照性别年龄:男135例, 女91例;年龄19~62岁, 平均 (37.29±10.28) 岁。对照组男68例, 女性45;年龄19~61岁, 平均 (37.06±10.11) 岁。观察组男67例, 女46例;年龄20~62岁, 平均 (37.69±10.26) 岁。按照病程:患者病程0.2~22.0年, 平均 (3.29±1.25) 年;观察组病程0.3~22.0年, 平均 (3.41±1.69) 年, 对照组病程0.2~21.3年, 平均 (3.06±1.27) 年。按照甲亢病情:Ⅰ度49例、Ⅱ度72例、Ⅲ度58例、Ⅳ度29例及Ⅴ度18例。226例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进行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甲状腺B超、心电图、甲状腺有效半衰期及甲状腺摄碘率等影像资料检查。对甲亢患者实施触诊、甲状腺显像及甲状腺B超综合检查后确定患者病情。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甲亢治疗药物进行治疗。选取甲巯咪唑 (生产厂家:德国默克公司;国药准字:H20120405) 或者丙基硫氧嘧啶 (生产厂家:广州康和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2824) 对患者实施治疗。其中, 甲巯咪唑服用量:2片/次, 3次/d;丙基硫氧嘧啶用量:15~100 mg/次, 3次/d。在患者接受治疗的初治期、维持期及减量期可根据患者病情将药物剂量适当调节, 连续治疗2年。
1.3.2观察组给予观察组甲亢患者使用精细化个体化碘-131治疗。根据甲亢患者病程、年龄、甲状腺摄碘率、甲状腺质地、甲状腺触诊、甲状腺B超及有效半衰期等及时计算131Ⅰ理论剂量。其中, Ⅰ理论治疗剂量=[每克甲状腺组织期望值 (1.48~4.40 MBq) ×甲状腺质量) /24 h最高131Ⅰ摄碘剂量 (%) ]×100。随后按照所得剂量与患者其他因素进行适当调整使用精细化个体化碘-131Ⅰ治疗。其中, 治疗中精细化个体化碘-131的使用剂量为55 MBq~445 MBq, 平均使用剂量为 (140.28±5.29) MBq, 所有患者均实施空腹口服, 服用2 h后正常进食。
1.4观察指标
经不同方式治疗2年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好转情况。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痊愈:临床体征以及病症全部消失, 甲状腺功能以及甲状腺体积恢复至正常水平;显效:临床体征以及病症基本消失, 甲状腺功能以及甲状腺体积接近正常;有效:临床体征以及病症部分消失, 甲状腺有明显缩小迹象但甲状腺功能尚未恢复到标准值;无效:临床体征及病症无改善迹象甚至病情严重。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4.0软件对所有患者的资料进行收集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治疗后对患者随访发现, 使用精细化个体化碘-131治疗有效率为94.69%, 使用常规甲亢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9.65%,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讨论
甲亢发病原因是因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 致使患者全身系统出现代谢增高的综合性疾病。儿童出现甲亢的重要因素是慢性毒性甲状腺肿, 属于器官特异性免疫疾病[3]。其发病因素为多种遗传素质个体, 在应激条件以及环境因素等情况下将细胞免疫功能以及体液免疫的正常功能打乱。甲亢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心悸、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失眠、紧张、疲劳、腹泻、食欲亢进、怕热、阳痿以及月经不调等。对患者日常生活以及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所以使用有效方式对患者实施治疗干预非常必要。
目前甲亢的治疗方式有手术治疗、内科药物治疗及碘-131治疗。因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容易对甲状旁腺进行误切, 导致喉返神经受损、术中大出血及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减) 等并发疾病, 在临床治疗中的使用率较低。本次研究发现, 对患者使用药物治疗有治疗疗程长、甲亢控制困难、药物剂量大及复发率高等缺陷,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一般。并且对患者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期间患者需要定期复查甲状腺情况, 包括观察血清、血常规、激素以及抗体等指标。有研究指出, 部分使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在治疗期间有可能会出现皮疹、白细胞减少及肝功能受损等并发症[4]。
碘-131在治疗中有良好浓聚碘效果, 患者经过使用大剂量碘-131治疗后, 亢进甲状腺组织遭到β射线照射, 使其受到损坏, 最终将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相关研究指出, 碘-131衰变过程中放射中β射线射程较短, 通常情况可被甲状腺组织良好吸收, 不会对甲状腺外组织造成严重影响[5]。精细化个体化碘-131在患者甲状腺内停留的时间科学、合理, 有利于发挥治疗效果。众多学者均证明使用碘-131对甲亢患者进行治疗可将患者病情显著改善, 复发率低, 并且患者接受治疗3个月即可初步观察到治疗效果, 约80%的患者可一次性痊愈[6]。
本次研究发现,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69%,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9.65%,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研究所得结果与闫瑞红、石丽红等学者[7,8]研究所得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对甲亢患者使用精细化个体化碘-131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甲状腺功能, 临床治疗副作用小, 可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唐毅.碘-131治疗甲亢剂量规范化可行性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1, 18 (1) :35-38.
[2]尹亮, 谭建, 王任飞, 等.131I治疗合并肝损害Graves甲亢840例疗效分析[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12, 32 (6) :426-429.
[3]金仲慧, 毛远, 陈曼, 等.甲状腺显像归一化分析在131I治疗Graves甲亢中的价值[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12, 32 (4) :273-276.
[4]刁丽娜, 宋伟清.碘-131治疗甲亢剂量规范化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9) :117-117, 118.
[5]陈永辉, 罗亚平, 靳晓娜, 等.治疗用碘[131I]化钠胶囊在格雷夫斯病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疗效的前瞻性对照研究[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14, 34 (5) :366-369.
[6]甘丽明, 武鸣.碘131治疗甲亢及合并甲亢性心脏病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8) :208-208, 209.
[7]闫瑞红, 周振虎, 张玉芳, 等.131I与131I联合保肝药物治疗Graves甲亢合并肝损害的疗效比较[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12, 32 (4) :269-272.
网球运动社会功能初探 篇4
关键词:网球,社会功能,体育经济
网球是一项发源于12~13世纪的运动,最初是法国传教士们在教堂回廊用手掌击打裹着头发的布球,之后渐渐演变为一种在法国王室中颇受欢迎的娱乐活动。发展至今,网球运动不论在运动的形式还是运动的内涵上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单论网球的文化内涵,作为绿色健康的新型体育运动,网球已成为了一种喜闻乐见的集大众健身、休闲娱乐、社交为一体的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本文正是围绕网球的社会功能展开,以理清其社会功能,从而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并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
1 有助于促进个体社会化
1 . 1培养个体规则的意识
作为一项具有较深文化底蕴的运动,网球的规则是非常公平合理的。在网球的比赛中一般没有一局定胜负的情况,正常的情况下,对抗双方需要经过多次对决才能分出胜负。
网球的规则要求每一局结束之后,双方都要互换场地,保证可能由场地风向、采光等原因所造成的不公,而每一局结束后双方还需交换发球权。当双方都得三分的时候则为“平分”,平分后要净胜两分才算胜。此外网球规则规定要通过抽签或者是抛硬币的方式决定发球顺序或是挑边,选择了发球权之后则由对手选择挑边。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网球的规则尽力在各个方面做到公平公正,这个过程也是非常透明的,这不仅对网球运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参与者对于事物的认识,将这种公平公正且不失风度的精神带到社会生活中,势必能够对社会有序的发展做出良好的推动作用,此外这种公平公正的精神也是社会法制化的一个外在体现。
1 . 2促进个体竞争、协作意识
作为一项强度较高的运动,网球需要参与者在各个方面都能够胜出对手,可以说它是一场集体能较量、技能较量和智能较量为一体的竞技运动,所以参与者想要取胜,首先必须要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作为保证。
反观当下的社会,社会化分工日益明细,个体、集体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果不能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不论是个人还是一个企业都会面临生存上的困境。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网球运动能有效的培养参与者的竞争意识,正好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团队合作的精神在网球运动中也有体现,例如:双打中必须两人合作才能够取胜,这又能够培养参与者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而将个体竞争转向团队的竞争,在实现人与人合作的同时,完成更大规模竞争的准备。
1.3 帮助个体的教育
培养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目标,而在现实生活中,离开了学校之后人们往往缺乏学习的动力、兴趣和机会,而网球运动作为一项具有较强文化内涵的体育运动, 则能够发挥体育教育的功能,实现社会人的再教育。可以说对于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社会人,网球能够培养其不同的气质,陶冶其情操,有效的实现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
2 有助于增强人际交流
作为一项格网类对抗项目,网球对于场地有一定的要求,而参与者往往在2~4人,在这样的小范围内,参与者能够有效的加强交流,促进互相之间友谊的加深。
不论参与者的身份和地位,在网球场上参与者是平等的,因此不论对方是你的上司还是公司谈判对象,你都能够有效的通过球友这一层关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并获得对象的信任。
根据学者的研究,我们发现目前网球的参与人群往往都是具有较高素质的人,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参与到网球运动当中,我们能够与更多有知识涵养或是身份的人相识,从他们身上学习自己缺乏的东西,无形当中给自己的未来创造更多的机会。
3 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
学者王锐在《成都市网球场馆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文当中就指出,据网球产业协会的统计,2000年全球网球拍及相关的辅件批发额为2.4亿美元,而网球的服装销售则为2亿美元。2003年的四大网球公开赛吸引了近200万名现场观众,而170多个国家通过电视转播了比赛,收看比赛的总人次以10亿为单位,为举办过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则超过15亿美元。
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我国的国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 保健的意识也不断的得到增强,“花钱买健康”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正因为这样,特别是2008年以后,我国的体育产业化进程越来越快,作为一项体育运动,网球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发挥了相当大的能量。杨学文在《长春市网球运动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指出,仅以上海为例的话,保守的估计每位网球人口年均消费要达到4000元,而2008年上海的网球产业规模则为12亿元。
可以说,作为一项“朝阳产业”网球作为一项经济发展的动力, 在我国发展的速度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阶段,网球产品的消费空间也处于上升的阶段。随着竞技网球中我国运动员屡创佳绩,作为一项休闲运动产业,网球的市场潜力、发展速度等方面都优于大多数的体育产业。
除此以外,网球运动能够增强参与者的体质,同时提高其社会生产力,对于参与者的身心都有较大的积极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球本身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有较强的推动能力。
4 制约网球社会功能发挥的因素分析
就目前而言,网球在我国已经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普及,但网球如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社会功能,是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 以下几点制约了网球社会功能的发挥。
4 . 1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贫富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加大,此种现象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可以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影响到了网球运动发展的不平衡,东西部地区网球发展不平衡、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间网球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网球发展不平衡等。
与其它项目不同,网球运动至少需要有一块场地一个球网,但这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往往不能够得到保障,试想项目本身的普及都成了问题,社会功能的发挥自然会出现问题。
4 . 2网球运动场地不足
从中国知网上检索,我们发现研究地区网球发展状况的论文有很多,例如《成都市网球场馆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小城市的网球发展现状与对策探究》、《福州、厦门经营性网球场的经营现状》、《对上海地区“网球热”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上海市网球运动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等等,但纵观这些研究,我们发现场地不足制约了网球的普及,同时也制约其社会功能的实现。从表面看上去, 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似乎拥有不少网球场,但是从人口与场地比就能够看出,其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可以说相比较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我们在网球场地上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4.3 宣传滞后的制约
就目前而言,对网球运动的认识有部分人还停留在“贵族运动”这个范畴上,这也制约了参与网球的人群。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是多方面的,而在诸多原因当中,宣传的滞后是非常重要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媒体对于网球运动解读的有误,致使人们在网球运动中发生了各种偏差,部分媒体在宣传网球的时候,依然用“贵族”作为运动标示,这使得部分准备参与这项运动的人望而却步。
(2)宣传态度的不积极,对于网球的发展及其社会功能的实现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相比较足球、篮球、排球等运动而言,目前国内媒体对于网球的重视程度不足,节目安排也较少,这使得人们缺少了解网球的机会和途径,直到近年中国女子网球在国际赛场上屡屡有优异的表现,媒体才开始关注这个项目,但在报道内容的版面上依然显得单薄。
4.4 政府保障不足
体育事业本就是一项社会公益性的事业,尽管在现代社会里, 体育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够否认作为公益事业的本质。
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网球的推广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是从目前很多网球俱乐部的经营情况上我们发现大部分经营者都指出税收过高的问题,而且政府至今很少对他们有优惠的政策。例如杨传高在《我国休闲网球运动现状与开发的经济效益研究》中就指出,上述的原因导致很多网球场馆出现亏损情况。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探究 篇5
关键词:功能训练,动作模式,动作筛查
为了备战伦敦奥运会, 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与美国体能训练公司AP (Athletes Performance) 合作, 成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团队”, 标志着身体功能训练被引入中国。身体功能训练团队服务于20多支国家队, 包括乒乓球、体操、跳水、游泳、击剑等项目。身体功能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我国大部分运动员伤病多、动作模式不正确、动作代偿等问题。伦敦奥运会我国取得了境外奖牌数量第一的优异成绩, 该团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功能训练的理念和方法开始在我国开始传播, 但是目前很多人对身体功能训练的概念、理论基础、与传统体能训练的区别还不是很清楚, 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也有失偏颇, 如认为核心训练等同于功能训练, 因此, 有必要对身体功能训练进行相关理论研究。
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功能训练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Gary cook[1]认为功能性训练是设计功能性的动作来发展身体的一种训练方法, 并提出运用功能训练方法来锻炼上下肢的观点, 并且具体示范了相关功能训练动作。
美国运动委员会 (American Council on Exercise) 指出功能性训练是包平衡性训练、稳定性训练、核心训练和动态运动训练。
Gambetta[1]等认为与一般体能训练相比, 功能性训练具有更多的训练形式, 训练目标基于动作, 能够更有效地训练到专项运动力量, 提高动态稳定性和加强全身协调性, 功能性训练会使用到大量的器械, 也会结合脊柱恢复、瑜伽、普拉提、体操以及其他任何可以发挥作用的训练方式, 最终使练习者提高核心稳定性、理解并提高运动技巧、增强专项运动能力、提高能量代谢系统的能力等。
Thomas kurz[1]认为功能性训练是一种整体的训练方式, 而不限针对局部肌肉的训练, 是通过训练运动模式是人体运动达到稳定和高效。他认为功能性训练还可以理解为利用功能解剖学的相关性的知识来选择训练手段, 以防止受伤并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
张英波[2]认为, 身体功能训练是一种为提高身体运动能力, 通过加强核心柱功能和动力连效能, 并能使神经肌肉系统更加有效率的训练方法, 它包括了多方向动作衔接的加速度、稳定性及减速等练在内的多关节、多平面、多维度的整体性训练内容。
闫琪认为功能训练是从功能的视角审视和思考体能训练, 因此他将功能训练称之为功能性体能训练。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备战团队在美国培训期间, 袁守龙、刘爱杰、张英波、尹军等人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 将功能训练界定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由是, 康复领域的功能训练是为了使病人恢复到能够独立生活。而体育领域的功能训练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运动能力, 为了突出运动的特点, 因此将其界定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首都体育学院被批准的博士项目是“国家特殊需求博士培养项目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博士工作站”。因此,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目前国内官方比较认可的一个定义。
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基础
2.1 动力链理论
为了深入了解功能训练的内涵, 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对于动作新范式的理解。这个新范式是1990年由Gary提出来的, Gary认为肌肉的功能不是基于所谓的肌肉的屈、伸、内收、外展, 而是应该基于整个动力链的协调运动。Mike Boyle[3]指出功能性训练归根结底是功能解剖学在训练中的应用。功能解剖学的最大特点是基于人体的实际运动来分析肌肉的工作情况。也就是说功能解剖学是基于活体的肌肉分析。而基础解剖学是基于尸体的、单个关节的肌肉分析。因此, 它并不能解释在真实的运动情景中肌肉是如何工作的。相反, 动力链将人体看做一系列彼此相关的链条。运动链是在中枢和运动神经支配下的按某专项特定动作顺序的多关节、多肌肉参与的联合运动过程中的动力传递。
2.2 动作发展理论
人类动作的发展与年龄有关, 但并非由年龄决定。这种发展是一种质变, 具有序列性 (即一些动作形式必然先于其他动作出现) ;是不断积累的, 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同时还是个性化的。为了更好地阐述人类动作发展的过程, 美国学者提出了“动作发展山峰”的模型, 并按照动作发展的过程进行了分期。
Clark (1994) 将动作发展划分六个时期:反射时期 (Reflexive Period) ——出生后到出生后两周;预先适应时期 (Preadapted Period) 出生后2周到1岁;基本动作技能时期 (Fundamental Motor Skills Period) :1岁到7岁, 主要基本动作的出现和发展。这一时期儿童的动作行为对今后动作技能的发展至关重要, 具有基础性。这一时期儿童应充分掌握多种基本动作, 如果基本动作技能发展不佳, 将会导致形成熟练动作过程中的障碍。专项动作技能时期 (Context-Specific Motor Skills Period) : (情景特定化期) :约7岁至11岁。能表现和完成组合动作, 动作的发展取决于与情景相关的知识与经验, 受到家庭、同伴、文化传统等情境因素的影响, 并表现出个性化。技能熟练时期 (Skillful Period) :11岁以后。开始能够主动表现出较为熟练的动作技能, 并不断提高, 通过发展可具备多种熟练的动作技能。这一阶段仍然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代偿时期 (Compensation Period) :由于受伤或衰老等原因, 使得动作技能水平下降。
动作发展理论一方面阐述了动作技能随年龄的变化趋势, 另一方面阐述了反射性动作和基础性动作对专项动作技能的基础性作用。身体功能训练重视“基本动作模式”, 正是因为基本动作技能在整个人类动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基本动作模式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 Cook认为造成基本动作模式功能不良的原因主要包括:发育性、创伤性、习得性。锻炼人群和职业运动员主要因为意外损伤、不良动作习惯、早期专项化训练产生动作模式问题。功能测试筛查 (FMS) 和功能矫正手段都是基于人类动作发展的进阶序列而设计的。
3 动作模式的概念与评估手段
3.1 动作模式的概念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主要关注的是“基本动作模式”, 因此有必要对动作模式的概念进行相关分析。
张英波认为动作模式是由遗传、神经生理特性和功能解剖结构等先天因素所决定的, 为满足生存需要和完成动作任务而采用的最符合人体自然条件、省力和安全的最优化的动作实现方式。
程翀认为动作模式是在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下, 肌肉、筋膜及关节等系统同对预先储存在大脑中相应动作程序执行的过程, 这种执行过程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进行的。神经肌肉系统和动力链、核心柱是形成正确动作模式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动作模式可使训练效益最大化地迁移至专项技术, 有效预防损伤, 提高运动能力。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动作模式不仅仅关注关节、肌肉、骨骼等动作的执行系统, 而且关注动作控制的软件系统———动作程序。二者通过神经系统的指令、本体感觉的反馈系统得到沟通。我们传统的训练重点关注于动作的执行系统, 对动作的控制系统和动作反馈系统重视不够。动作模式的确认是重要的, 因为人的大脑使用这些模式, 而不是孤立的肌肉和关节活动, 来产生对于动作的实际感觉和行为。
3.2 动作模式的评估手段
目前被广泛应用的评估手段是功能动作筛查 (FMS) , 功能动作筛查主要针对健康人群, 出现疼痛的则用选择性功能动作筛查 (SFMS) 。我们这里重点介绍功能动作筛查 (FMS) 。功能动作筛查主要包括:深蹲、过栏架、前后分腿蹲、肩部灵活性测试、主动直膝抬腿、躯干稳定性俯卧撑、转动稳定性测试。国内已有的研究对FMS筛查的内容、步骤、得分情况研究表多, 基本停留在介绍的水平。对FMS筛查内容之间的关系, 筛查目标体系, 受伤风险预测标准研究不够。
功能动作筛查的前三项测试, 下蹲、过栏架和前后分腿蹲是首要的, 因为这些测试体现出人体每天经历的, 在三种基本姿势下的身体核心部位稳定性。然而, 功能动作观察中的其他四项测试, 将能够系统地提炼信息, 筛查的七项测试是相互作用的, 用来帮助我们确认最薄弱的环节。
筛查的目标的层次结构:疼痛、受限的动作模式、不对称的动作模式、重复关节部位筛查。筛查的第一道过滤器是疼痛。筛查中疼痛出现, 筛查积分就不具备任何意义, 因为此时我们不能明确疼痛和动作二者之间是如何影响的。筛查的第二道过滤器是观察受限的动作模式, 在使用积分标准对七个个动作模式进行排序, 排序的目标是确定最为受限的动作模式。筛查的第三道过滤器是动作的不对称性, 在七项测试中有五项测试需要单独进行左侧和右侧的动作评价。第四道过滤器是重复关节部位筛查, 在七项测试中, 涉及伸髋的5项、屈髋的4项、伸肩的3项、屈肩的4项、伸膝的3项、屈膝的4项、伸肘3项、屈肘3项、踝背屈3项、伸腕2项。通过重复关节部位的筛查, 观察受限和不对称的一致性和非一致性, 确保筛查的准确性和指向性。
Kieseletal通过对职业足球运动员的FMS得分与受伤风险进行研究, 确认FMS≤14分受伤风险大增, 这项研究成为FMS受伤风险预测临界值的金标准。但是由于该项研究的样本较小, 受试者主要是职业足球运动员, Schneiders et al因此建议增加样本的含量和样本的多样性, 以期客观确定FMS的风险预测临界值。随后的一些研究, 针对不同人群的分别得出不同FMS临界值15.7, 16.5, 15.5等。国内还未见到对于该标准的研究, 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样本的多样性以确定统一标准, 另一方面可尝试以年龄或不同群体为标准, 已确立不同年龄或不同群体的风险预测标准。
4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的关系
4.1 从各学科的发展历程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各个学科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 总会出现不同的理论流派。比如社会学先后出现了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女权主义等。心理学出现了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等流派。教育学出现了“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等流派。一种流派在某一时期盛行, 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渐深刻, 这一流派的一些问题开始暴漏, 于是矫枉过正的出现另一流派。但是, 这种非此即彼的钟摆现象并不能科学合理的解释所有问题。因为影响一个学科的因素是多方面, 仅仅顾及一个方面是片面的, 因此出现了各种理论相互融合的想象。影响运动能力发展的因素同样是方面的,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强调动作模式训练, 传统体能训练强调运动素质训练, 两者各有侧重, 偏重任何一方面都是不科学。辩证统一地看待有关两者的关系问题, 才能避免使我们走向极端。
4.2 从“冰山模型”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Deydre Teyhen[4]描述了运动能力发展的“冰山模型” (见图1) , 描述了冰山下的功能性动作包括:关节的灵活性、稳定性、动作的质量和动作效率。冰山上的运动表现包括: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动作表现。阐明了功能动作是运动表现的基础。缺乏灵活性与稳定性的体能训练, 将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建立在动作限制、动作代偿的体能训练将增加运动损伤, 运动寿命缩短。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便能清晰地看到功能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的关系, 功能训练是基础, 传统体能训练是提高。没有基础的提高是运动表现短暂的, 我们很多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过短就是因为基础的动作模式有问题。只有基础没有提高是出不了运动成绩的。有研究表明运动表现与FMS的高得分不相关, 运动表现与1RM高相关, 这充分说明了传统体能的作用。因此, 将两者割裂或偏重一方都是不科学的。
5 结论
功能训练被引入后, 业内人士对此出现了很多争论, 根本原因在于对功能训练的概念、理论基础、与传统体能训练的关系不是很清楚。本研究认为, 身体功能训练是以动力链、动作发展为理论基础, 以动作模式训练为核心的新型体能训练体系。它是传统体能训练的基础。传统体能训练是在此基础上的提高, 是取得运动成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Cook G, Burton L, Hoogenboom B.Pre-Participation Screening:The Use of Fundamental Movements as an Assessment of Function–part 2[J].N Amer J Sports Phys Ther.2006, 1 (3) :132-139.
[2]张英波, 梁林, 赵洪波.动作——功能动作训练体系[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1.
[3]Michael Boyle, Functional Training for Sports[M]Human Kinetics.
【精细运动功能论文】推荐阅读:
教学精细化管理论文08-24
精细化工生产技术论文07-29
水泥企业精细化管理论文10-07
精细化管理与工业企业论文11-06
手术室护理精细化管理论文10-13
不更新观念就没有精细化-论文05-25
乡镇财政精细化管理研究论文11-18
用S变换做精细时变滤波论文11-18
结合蛋白质互作与基因表达谱信息大范围预测蛋白质的精细功能10-15
运动功能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