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饮食文化拾零-埃及饮食文化(精选4篇)
域外饮食文化拾零-埃及饮食文化 篇1
特点 这些国家生活特点基本相同,绝大部份人信仰伊斯兰教,吃清真食品,以西餐为主。饮食爱好 喜欢吃素菜。爱吃蕃茄、黄瓜、洋葱、土豆和牛肉、鸡、鸭、蛋类等。喜欢喝酸牛奶,咖啡,果汁,早晨喝浓咖啡、午、晚,喝桔子汁。喜欢吃新鲜水果、如香蕉、桃和西瓜等。口味和做法 口味要清淡、喜欢吃辣的,近似川菜的口味(伊拉克人不吃辣椒,大蒜)爱吃煎、烤、炸、炒、烧,做法的菜,并要求做得熟透。食菜举例 烤鸡、冷鸡、冷牛肉、炒山芋、炒牛肉丝、炒辣子鸡、炸丸子、煎蕃茄、蕃茄煎蛋、蕃茄牛肉片、洋葱炒牛肉丝、清炖鸡加洋葱、鸡汤、素菜。忌食 绝对忌食猪肉食品,不吃动物内脏,但肝可以吃,不喜欢吃红烩带汁的菜。
域外饮食文化拾零-埃及饮食文化 篇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明确提出塑造文化大国的国际形象是国家重大战略课题。然而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而言, 如何将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成功地向世界展示, 现实中还面临着不少困境。在对已有成绩感到欣慰的同时, 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发扬光大。鉴于此, 本文试图以中法文化年为例, 分析影响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因素, 思考目前我国文化域外传播所面临的一些困境, 并尝试提出一些建议。
一、回顾中法文化年及中法关系
中法文化年 (Les Années Chine-Franc e) 是由法国政府与中国政府合作举办的一系列大型文化交流活动, 根据两国政府的协议, 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率先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活动, 2004年10月至2005年7月则在中国举办法国文化年活动。两国的文化年涉及了多领域的广泛交流[3]。“中法互办文化年”活动也是建国以来中国与他国开展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文化交流活动, 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然而文化年之后尤其是2008年, 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巴黎受挫, 两国关系受损, 随着法国总统萨科奇会见到欧洲窜访的达赖, 中法关系可以说降至了1991年来的最低点。2009年4月1日《中法新闻公报》发表, 表面上看来中法关系似乎在历经了种种坎坷之后恢复平静并步入了正轨。
二、分析影响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因素
以中法文化年及其后中法关系的风云变幻为切入点, 我们不难发现以下这些影响我国文化域外传播的因素。
(一) 大众媒介的影响
大众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起着相当大的引导作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了解绝大部分来源于媒介所构建的世界。由于各国的传媒因政治、经济的因素, 往往只从本国的角度看问题, 出于自身利益进行“议程设置”有选择性的再现或者扭曲客观真实世界。因此人们往往会认为媒介所呈现的就是绝对真实的, 从而形成不正确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一旦形成, 便具有顽固性和长期性, 导致国家形象传播的“马太效应”, 而文化传播形象与国家形象高度关联, 因此最终将导致跨文化传播的负面效果。
中法文化年举办之时, 法国的新闻媒体对文化年给予了高度重视, 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都积极参与文化年的报道。法国各大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都用大幅版面报道了“中国文化年”。很多媒体从几个月之前就开始了相关的报道, 不少媒体结合中国的经济发展来报道文化年的活动, 高度赞扬中国改革开放后在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4]。法国媒体对中国文化多层面的展示, 加深了中法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进一步促进了两国关系。这一阶段中国文化在法传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把视角转到当前中法关系和法国媒体对华报道上, 会发现随着中法关系的逐步恶化, 法国媒体上的中国形象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中国被描述成一个缺乏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和人权的国家。这极大损毁了中国的形象, 影响了法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认可, 使得跨文化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二) 文化模式维护功能的影响
文化模式维护功能是指, 任何一种文化体系都有一种模式维护功能。在这种功能的作用下, 文化圈自身有选择与自我保护功能:当外来文化有利于原来的文化模式的维护时, 便容易被接受, 并被作为一种新的营养补充到文化机体之中;而如果外来的文化对原来的文化模式具有危害或破坏性时, 维护功能便会起到一种“守门人”的作用, 竭力阻止破坏性文化的侵入[5]。文化模式维护功能的发挥与一国的整体政治、经济、文化大环境密切相关。当整个大环境呈现相对协调稳定的局面时, 模式维护功能对外来文化体现出比较包容的一面, 接受度较高。反言之, 文化模式维护功就会冲突排斥外来文化, 导致跨文化交流受阻。2004年中法庆祝建交40周年, 两国确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中法关系可以说达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是在一个相对宽松包容的环境里展开的, 且受到了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因此中法文化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向法国民众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改革开放的中国形象。
二战后美国取代了老牌资本主义大国英法等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法国国际大国地位一落千丈。法语也渐渐没落, 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 与此同时汉语热席卷全球。而且在近代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对中国而言, 法国一直处于一种强势地位, 虽然中国现在的飞速发展再次证明了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优秀, 但是要让法国人心甘情愿地欣赏和接受, 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文化自我保护意识, 恐怕很难一蹴而就。所有这些因素, 使得法国容易对外来文化尤其是传统的东方文化产生一种防范心理。
(三) “文化自我诉求”作用
“文化自我诉求”理论告诉我们, 自我诉求的存在决定了跨文化传播中对其他文化是一种合目的的“映现”而不是合规律的再现。体现为对他者形象合目性的建构, 并由此造成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误认, 跨文化传播中, 关键在于他者存在的意义, 自我与他者既是一种认知结构关系, 更是一种价值结构关系[6]。
中法建交近半个世纪, 中法关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法美关系。2003年, 法国由于反对美国入侵伊拉克, 两国关系降到冰点, 然而中法关系却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此时法国与中国拥有共同的经济、政治利益, 共同利益越多, 双方的关系基础越牢固。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使得中法关系更为紧密, 高层互访不断。出于诉求共同利益, 这一时期法国愿意欣赏和接受中国文化, 这为中法文化年活动提供了契机并最终取得了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政治是经济的延续。中国的迅速发展和在非洲影响的日益扩大, 对法国来说都是对本国利益的损害。中法关系开始恶化, 并最终降到冰点。法国担心本国利益会受到中国的挑战和挤压, 缺乏安全感。认为中国的崛起对其构成了威胁, 出于自我利益保护, 文化方面体现为阻碍抵制中国文化对其传播, 致使中国文化在法的接受和认可一时陷入了困境。
三、思考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困境并提出一些建议
综合分析以上影响因素,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目前中国跨文化传播中所处的困境, 并尝试提出一些建议。
(一) 媒介影响力
李普曼在分析大众媒介时认为:大众媒介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 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7], 体现为大众媒介的定型作用。大众媒介是跨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和表现渠道。“媒介定型”可能会人为的制造屏障, 阻碍跨文化传播的顺利进行。全面考察跨文化传播可以发现, 实施这种传播的主体常有两种媒介集团。一种是国家传媒集团, 一种是国际传媒大亨控制的跨国传媒公司[8]。西方国家的跨文化传播主要是通过跨国传媒公司实现的。目前全球主要的几大传媒集团都来自西方国家, 他们掌控着传媒霸权。研究表明, 跨文化传播中, 影响人们对某一特定社会群体认知的主要因素来自于大众媒介的再现。西方国家掌握了传媒霸权也就相当于掌控了文化霸权。我国媒介由政府主办, 在新一轮新闻改革的浪潮中, 媒介集团化发展趋势渐现, 但是目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仍旧很有限。我国跨文化传播主要由政府组织实施, 但是对于西方社会来说, 普遍对代表政府声音的媒介宣传表示不是特别信任, 我国文化域外传播的效果难免会受到影响。因此从媒体影响力角度来看, 我国跨文化传播要想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提高我国大众媒介的国际影响力, 一是要加强跨文化传播人才队伍的建设, 在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增设跨文化传播相关的课程。培养一大批既精通中文和外语, 又能很好地把握中外文化差异的传媒人才。二是借鉴西方跨国媒体集团的经验, 实施我国国际媒体的本土化战略。引进西方传媒人才来我国新闻机构工作, 这样可以让西方受众对我国媒体有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感, 有利于提高对外传播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我国媒体高度与国际接轨, 从而可以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可信度。三是在信息化的今天, 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掌握先进的传播技术, 加强数字媒体建设, 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新媒体品牌。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在人们日报社发表讲话时谈到“我们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 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 全方位的提升我国大众媒介的国际影响力。
(二) 理论研究与发展
跨文化传播理论兴起、发展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1945年之后美国就开始研究跨文化传播, 20世纪70年代最终成为传播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自此该学科一直平稳发展。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开始得比较晚, 20世纪70年代, 当跨文化传播学在美国形成学科时, 我国的对外传播还处在内宣和外宣不分的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末, 我们才从国外引入跨文化传播学的理念。90年代中, 大陆才出现中国学者自己撰写的跨文化传播的著作。我们的跨文化传播与美国的研究差距还比较大[9], 我国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鉴于理论发展的不足, 我们要鼓励吸取西方跨文化传播理论的精华, 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同时也要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和文化特色,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建设。积极将跨文化传播理论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在跨学科的研究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此外要尽可能多地开展定量研究, 数据往往最能说明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全面、切实地了解跨文化传播对象的个体差异, 真正落实外宣工作内外有别、外外有别的原则, 我国文化域外传播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 跨文化传播的平台
我国政府向来支持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开展了大量实质性的工作促进中国文化的域外传播。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往往局限于以官方形式出现的文化交流活动。跨文化传播的渠道较为单一, 因此取得的效果难免不尽如人意。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 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依托一个更为系统、更为丰富的跨文化交流平台。除了官方性质的传统外交手段以外, 还要积极利用公众外交手段, 大力开展民间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前提是首先需要在国民内部大力弘扬我们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让每一个普通民众都为悠久的中国文化感到自豪, 而不是去追捧麦当劳、肯德基、圣诞节、情人节这样的“洋时髦”。只有这样, 当接触到国外受众时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可以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 国外受众也会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勃勃生气。民间的声音, 才是传达和输出民族文化的最有效途径。
除此之外, 在对外输出文化的媒介选择上也要下功夫, 我们必须树立现代意识、视觉形象意识。运用传统的汉字手段向外输出中国文化, 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在“媒介化”生存的当今社会, 只有用现代意识去关照、“包装”传统经典文化, 并转化为生动的可感受的传播形象, 才具备面向大众传播的前提[10]。数字媒体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 我们要有效地利用其交互性强、传播面广、影响力大等众多特点, 开展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方位多角度渗透性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 并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四、结语
回顾中国对外传播的历史, 1949年到改革开放之前, 中国的对外传播在体制上一直由党和政府领导, 对外传播的主要作用不是“报道”而是“宣传”, 偏重于政治性内容。政府垄断了对民族文化意象传达的权力。在西方“他者”的视角上看, 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的、阶级斗争的、独立解放的, 但同时也是单一的、敌对的、空洞的[11]。
也就是说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这段时期, 中国文化域外传播总体效果是很不理想的。但是到了20世纪后半期, 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文化域外传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大大提升。我国开展了中法文化年, 中俄国家年等各种海外文化年活动、在全球成立了两百多家孔子学院等汉语教学机构、中国歌唱家相继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音乐会、开设国际频道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声音等等, 2008年北京奥运会更是完美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和文化精髓。
北京大学的关世杰认为, 依照现在我国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头, 十年内, 我们国家的对外传播的传播力名列世界前茅, 应该不成为问题。的确, 按照目前我国对外传播的发展进程, 我们有理由坚信, 十年内能够赶上世界对外传播强国。中国文化域外传播必将迎来阳光明媚的春天。
回顾是为了前瞻。在前瞻的欣喜之余, 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所处的困境。例如我国媒介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待提高;跨文化理论研究和西方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平台亟待进一步拓宽;媒体政策和传播管制尚需更为宽松等等。我们的前途充满光明, 但行进道路仍旧曲折, 因此认为中国文化域外传播任重而道远。
目前参与的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行业科研项目开题报告——工业标准元数据的出版需求 (PRISM) 研究。
参考文献
[1]拉里·A·萨摩瓦, 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童兵.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认识误区[A].跨文化传播新论[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3]http://baike.baidu.com/view/91186.htm[DB].
[4]http://www.cctv.com/culture/special/C10779/01/index.shtml[DB].
[5]杜骏飞.弥漫的传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6]徐小立, 秦志希.自我文化诉求视角的传媒跨文化传播[A].跨文化传播新论[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8]李巍巍.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冲突和融合[J].新闻爱好者, 2008, (5上) .
[9]关世杰.中国跨文化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对外大传播, 2006, (12) .
[10]戴文红.媒介实现跨文化传播的路径选择[J].传媒观察, 2008, (2) .
满族农家饮食拾零 篇3
冒饭冒饭是满族自古就有的食习俗,冒饭分清水冒饭(即素冒饭)和鲜汤冒饭(即荤冒饭)两种。制作冒饭的方法是将蒸好的软硬适度的米饭,用沸水或鲜汤烫透,然后分别调入素料或荤料,分装在碗内即可。
豆干饭豆干饭又称龙虎斗,是用小米或大米和红豆焖制而成。具体的制作方法是将红豆煮至半熟,再将小米或大米洗净,同放入锅内慢火焖透。在当地还有这样一则歇后语:豆干饭不熟——欠焖。说明豆干饭的焖制火候是非常关键的。在节日或待客时,满族人多喜用此饭。
河漏面河漏面是满族传统风味食品,以莜面河漏、荞面河漏为上品。制作河漏面要用专用的压河漏面炊具——河漏床。将调制好的面团,揪成条状,放入河漏床内,压制成圆条煮熟。吃法可以凉拌,原汤调味,也可浇各种卤。其风味特点是面条筋道、滑爽。
小米撒糕小米撒糕是用小米面加入适量清水蒸制而成。蒸锅笼上铺好干粮叶(一种清香的植物叶),待上满气时,将小米面用少许清水拌匀,撒入笼内,撒时要往上气部分撒小米面,撒至23 cm厚上满气时,即可切成块,此糕是满族供祭大神之用,现在则是满族人喜爱的美食。
格格豆儿格格豆儿是满族人喜食的饭食之一。其制作方法是将小米糟制15天左右,控去水分后磨成小米面,调和成面团,放在格格豆床(一种在铁板上打上圆眼的炊具)上擦成,入沸水锅中煮熟。吃法可原汤中放各种蔬菜,也可浇肉卤。
域外饮食文化拾零-埃及饮食文化 篇4
摘要:汉语阿拉伯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这两种语言在词汇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关系到汉语学习者能否准确恰当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埃及汉语学习者对汉语词汇文化不容易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本文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埃中词汇文化的角度进行词汇教学探究,以提高埃及汉语学习者文化交际水平目标,提高学生在不同语境中的实际交际能力。
关键词:埃及汉语学习者;对比;汉语词汇;汉阿词汇
引言
埃及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属于第二语言学习,和第一语言阿拉伯语学习相比,第二语言学习表现出了一些特点。举个例子,第一语言可能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当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相同时,第一语言会对第二个语言的获得产生积极影响;当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有不同特点,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消极影响。学习第二语言需要我们操练和模仿,我们认为学习第二个语言必须以模仿为主而已,当开始模仿第二语言时,语言学习者的模仿是自觉,慢慢来语言模仿者不知不觉的仿照别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按照教学类型来划分,可以把教学模式分为语音教学模式、词汇教学模式、语法教学模仿、听力教学模仿、口语教学模仿等。我们在口语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如图示法、演示法、朗读法等。本文对埃及汉语学习者词汇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两个不同国家与词汇文化一些比较的看法。
一、阿拉伯语与汉语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先认识阿拉伯语与汉语的关系。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闪米特语族西南语支北阿拉伯语群,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是汉族及中国许多少数民族人民共同使用的语言。我国与中国自古就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保持着友好往来,近代又同属发展埃及,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但是汉阿两种语言的差异很大,两种语言的语系也不同。因此,在对埃及汉语学习者进行汉语词语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些有利的资料。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适当讲解两个不同的国家词汇和文化的对比,通过它们揭示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使汉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中国。
二、词汇中的文化对比研究
语言是作为总的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的文化内涵无法翻译,而且受到不同的文化的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文化词有不同的理解。而且语言学习者经常受到他们的母语文化影响,因此,他们很容易造成误解。词语中蕴涵内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汉语的词汇代表了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汉民族心态特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必须重视汉语文化和汉民族心态的讲授。下述说明汉语词汇中文化的难点:
1.中国和埃及国俗词语对比
什么是国俗词语?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德春教授是中国最早研究语言国情学的专家之一。他对汉语“国俗词语”所下的定义为:“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有关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
如:“包子、饺子、气功、京剧、相声、麻将、内人、贵体”。
“吃过饭?”“马后炮”、“马大哈”
王德春教授将汉语国俗词语分为七种:
1.反映中国特有事物,外语中没有对应的词语如:(“太极拳”、“四化”)
2.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如:(“竹子”表示高风亮节)
3.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的词语如:(“红豆”被作为夫妇、情侣相思的象征
4.国俗熟语如:(“守株待兔”)
5.习惯性寒暄用语如(“哪里,哪里!”)
6.兼具两种以上国俗语义的词语如:(“粽子”),表示一种特殊食物,国俗词语或国情词汇无法翻译成阿拉伯语。因此,我们认为有一些国俗词语可以使用“看图说话”,让很多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然后老师才讲这种词汇,有些词汇老师可以讲故事或讲生活中的例子。例如:“马大哈”我跟朋友见一个面,一起聊天,我说:“已经下雨了,但是你没有带伞。”然后我说:“哇,我就知道今天会下雨,你干嘛!不带伞?!,朋友对我说:“昨天,怎么没有说要带伞,提醒我,今天下雨,你才说带伞。”(马大哈:事情发生,才说)。还有一些词汇可以让学生看无话的视频,让他们猜猜或者一部电影里面的一部分包括与国俗词语有关。
2.中国和埃及颜色词语对比
颜色词在中国埃及文化中内涵很深,连心理反应也有不同的想法。由于中埃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心理因素,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各个方面不同之处,颜色词所涵载的信息,意义也不同,体现了中国和埃及文化的差异。
比如:
1.“红”在中国代表“繁荣、喜庆、顺利和成功”。在中国传统节,可以看到“红灯笼”、“红炮竹”、“红对联”,说话中“开门红”表示好运气,“红光满面”和“满堂红”等说法代表红色在中国人目光中的重要性,连中国国旗是“红色”。“红色”在埃及代表血腥、残酷和狂热等。“红色”在埃及人目光中表示淫秽和淫乱。如“红色电影”,埃及的国旗的红色部分代表“战争中流血”。目前,埃及年轻人受到西方对红色的影响代表爱情,也受到爱情节日送爱人的玫瑰和红色的礼物。
2.“白”在中国文化中,白色是“丧事”,“不吉利”的涵义,中国人说话中的“白吃白喝”和“白费”等说法代表不吉利。白色在所有埃及人的目光中所代表是“和平”和“清白”。
3.“黑”在汉语中,他气得脸色去铁青。这里的“青”,指的就是脸色发黑。同时,“黑”在埃及人的目光中是“死色”、“丧事”,常与“不好的”、“坏的”相联系,象征苦难,埃及国旗的黑色部分代表黑暗岁月。
4.“绿”在中国、埃及和其他的国家是青草和树木的颜色,但是在中国有“戴绿帽子”的说法,表示淫乱和不好的事情。
5.“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黄色被视为皇帝的象征,代表高贵、富贵、荣耀等。比如:黄袍加身即帝王之位。黄金的颜色又是色彩高贵无比,比如:“金碧辉煌”、“金科玉律”等。但是现在的中国,黄色是淫秽、腐败等。如:黄色电影、书刊、音像制品等,黄色在埃及代表太阳,温暖的气候,埃及金字塔和很多的神庙,虽然这样,但是,埃及人不喜欢“黄颜的眼睛”,觉得黄色的眼睛会嫉妒人们的好事情。
总的来说,颜色词在汉语阿拉伯语的词汇中反映了两个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颜色词不仅有字典上的、直接的表层含义,更有文化上的、情感?A语用含义。因此,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对外汉语词汇文化有很大的作用,适当了解不同颜色词在中埃俩的语言中的文化,对我们更好地进行文化交际和互译。
3.汉语阿拉伯语的称谓词语对比
所谓“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互相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工厂等”。称谓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关系。
1.中埃的亲属称谓
在中国,亲属称呼谓十分复杂,也十分严格。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有着严格的宗教制度。这反映在亲属称谓上,是长幼有别,嫡庶有别,亲疏有别,内外有别,可以说是系统分明、层次清楚。除了我们可以在上述的表格外,按血统远近分内亲和外亲,内亲中妻子的弟弟叫内弟,妻子兄弟的儿子叫内侄,外亲中母亲的父亲、母亲叫外公、外婆,姐妹的儿女叫外甥、外甥女,女儿的儿女叫外孙、外孙女等等,中国称呼词是代代清楚明白,界限严格。汉语中这些亲属称谓如果搞错,就叫乱了辈分或乱了套了。
在埃及的称呼谓中如阿语,称谓分别有时不甚严格,如现代阿拉伯语中,“侄”和“甥”不分;“姨母”、“伯母”、“姑母”、“舅母”用一个词“阿姨”,这说明,埃及人宗法等级关系不太严格。
2.中埃的非亲属称谓
非亲称谓也叫社交称谓,在汉语中,社会交称谓中的通称词会随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化。比如:20、60、70年代的通用称谓“同志”,80年代流行的是的“师傅”,90年代之后,流行的是“先生”和“小姐”,目前,“小姐”成了坏女孩子的专门称呼。目前中国除了“叔叔”和“阿姨”以外,“帅哥”和“美女”替代了“先生”和“小姐”非亲属称谓,不管帅不帅,美不美,都可以说。埃及对非亲称呼谓没有中国的严格和专业。我们对非亲属没有称谓,开始跟他们聊天时,就说“对不起,……”,目前,年青人在咖啡厅等其他的地方对非亲的称呼是“Mohamed”或“Ahmed”埃及和阿拉伯国家最流行的姓名有很大的作用。
4.汉语和阿拉伯语数字文化
数字是一种特殊语言符号,数字词语以其独特的文化蕴含和功能,在人类文化交流与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中国人以数字词语的使用很广泛,有的数字受到中国人的喜爱,因为它可以带来好运;但有些数字词语却受到他们的讨厌,因为它们厄运的象征。中国人对数字“四”很忌讳,因为它和死谐音,不吉利,医院不设四号病床,宾馆没有四号房间。中国也对于“
六、九”这两个数字情有独钟。“六”是中国人心目当中最最幸运的数字,俗话说“六六大顺”,汉族文化对数字“九”偏爱,因为从中国古代数字“九”代表皇帝,而且“九”有“久”谐音,喻示着天长地久。“八”有“发”谐音,因此数字“8”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18”的意思“我要发”。埃及人对数字没有兴趣,但是我们可以说阿拉伯数字对所有的阿拉伯和其他的国家有很大的影响。
5.汉语阿拉伯语谐音文化对比
语言和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它们分不开,谐音和汉语文化也是这样。谐音作为一种语用现象,汉族从古以来的日常生活中的词语包括好多谐音现象。因此,汉语中的谐音成分与其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比如:上海人去看望病人,不送苹果,因为“苹果”跟“病故”谐音。由于“梨”跟“离(分离、离婚)”的谐音,梨也不能分着吃,因为“分梨”跟“分离”谐音。中国春节时常常在门上贴一个倒着的“福”字,意思“福到”。“年年有鱼”寓意“年年有余”等谐音说法,阿拉伯语也有谐音,叫“文字修饰”,它的观念是:两个词发音相同,意义不一。文字修饰有两种类完全形的:“两个词在字母种类、音符、数量和次序四个方面完全一致。比如:“谢里福是一个高贵的人”(前者是人名,后者形容词),非完全型的:两个词在字母种类、音符不同,但是字母的数量相同。比如:“ ” 真主说:“他们阻止他,他们远离开他”。
在语音方面,汉语和阿拉伯语是很丰富的两种语言,对我们汉语学习者来说是很有兴趣了解汉语说的谐音的说法,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水平以及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水平。
6.汉语阿拉伯语禁忌语对比
人们经常将语言中的词语跟很多事物联系起来,这些词语在原始或古代时期,人们表现得很明显,但是他们认为一些事物不能出现,不便出现。因此表达这些事物的词语也应避免说出来。这些不能说的词语便是禁忌语。吉祥语是语言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由于文化的样性,各民族对于吉祥概念表达的不相同。虽然中国生活水平的速度发展的很快,但是中国吉祥语还存在。汉语中禁忌语和吉祥语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禁忌语和吉祥语是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的一种流行文化。汉语中的出现了很多有关“死”的同义委婉,如:“去世、逝世、永别、身亡、作古、百年之后”等书面语常用的表达方式,口语中可以说:“走了、老了、永远离开了、过去了、不在了”,如果是坏人死了,可以说“断气了、见鬼去了、见阎王了”,如果是党政干部死了可以说“光荣了、牺牲、倒下”,信仰基督教或佛教可以说“见到了上帝、上西天、到西方极乐等”还有可说“见马克思、见爹妈、见上帝等”。
早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当阿拉伯人谈“死”的时候,他们通常会直接说某人死了,同时会使用“死”的多义词,如:“”、“”、“”、“”等都是“死”的意思,虽然阿拉伯语的表达很丰富,但是没有中国委婉语的表达。虽然这样,阿拉伯人的诗品里会找到“灭亡”等,因为发现的战争或自然灾难,他们会使用这种词汇表示生活中碰到的战争或自然灾难的死亡。
伊斯兰教兴起之后,伊斯兰教对阿拉伯语的影响很大,阿拉伯修辞开始发展起来,当阿拉伯人谈“死”时,跟中国不会直接说某人死了,而会用(回归他的主)、(响应安拉召唤)、(离开座位)、(转入另一个世界)等委婉语
总的来说,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和变迁,同时,语言有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任务。因此,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深入地了解和研究相应的文化。在汉语词汇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把语言的教学与文化的研究以及民族心态结合在一起。
三、词汇文化对比的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难点问题研究与对策》本书研究了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的难点,探索对外汉语教学的评估体系。在第七节“词汇课”提出了词汇教学的难点说:“词汇教学的难点主要集中在记忆和理解。记不住,理解错误,势必导致运用错误。”我们认为汉语阿拉伯词汇文化对比研究将在这一方面起到明显的作用。例如:可以解释汉阿语言在不同层面上的异同、揭示汉民族和阿拉伯族使用的词汇和他们的思维的差异,以及词汇层面上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可以为我国汉语学习者、研究者及中国阿拉伯语学习者双语词词汇提升水平。同时,通过对比,对语言学习者有很好的作用,让他们通过对比不会忘记,一直记住,理解无错误,提高他们说汉语的能力,让他们在生活和对外交流中能更清楚明确地表述埃中之间的不同。
四、结语
本文运用词汇对比教学法对汉语阿拉伯语两种不同语言词汇进行了探索和解读,初步涉及了汉语阿拉伯语词汇和文化中的词汇之间词义的差异问题。对比教学是语言教学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但是,词汇教学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希望这种方法能在汉语阿拉语教学中,能解决汉语学习者词汇使用的错误,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芳华.对外汉语教学难点问题研究与对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2]齐沪扬,陈昌来.应用语言学纲要[M].上海:?偷┐笱С霭嫔纾?2004.[3]现代汉语词典[D].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4]马坚.中文译解《古兰经》
[5]黄伯荣,瘳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