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饮食文化

2024-10-11

中外饮食文化(共12篇)

中外饮食文化 篇1

为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梳理盘点“十一五”期间及新中国成立60年的中国企业精神, 探讨“十二五”期间如何弘扬优秀的企业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提升企业的文化软实力, 促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保障和改善民生, 重点解决‘民富’问题”,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等重要目标能顺利实现, 2010年11月13-15日, 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新中国60年企业精神传承与创新——中外企业文化2010北京峰会”在京西宾馆隆重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何鲁丽、成思危、许嘉璐、蒋正华等出席了会议。

何鲁丽在开幕式上致辞, 她说, 此次峰会的召开, 适逢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 全党、全国人民正在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回顾与总结新中国企业精神的诞生和成长, 梳理和评价企业文化的发展脉络, 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是为了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创新, 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即将迈上亲手描绘“十二五”美好蓝图的新征程, 这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事业是一次新的机遇与挑战。相信此次大会, 能进一步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为繁荣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推动中国企业文化事业再上新台阶做出应有的贡献。

会议对“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十大企业精神”“新中国60年企业精神培育十大摇篮组织”“新中国60年企业精神培育十大杰出人物”进行了表彰。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胡平、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杜渊泉、全国总工会宣教部部长李守镇、《求是》杂志社副总编黄中平分别致辞。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王大明就会议的主题作了深入阐述。他说,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 我们国家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解决“民富”问题是当前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 尤其是第一次在五年规划里明确地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 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提出“十二五”是“消费—投资—出口”拉动, 第一次把消费拉动放在了第一位, 这实质上是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实现真正的国强民富。解决“民富”问题是当下企业发展的大的政策环境,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应思考如何将“民富”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 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会后, 与会代表就如何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二五”规划纲要, 在企业文化工作中如何体现科学发展和“民富”理念展开了热烈讨论。

500余名来自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知名民营企业的领导出席了会议。中国石油集团、开滦集团、首钢集团、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中航工业集团领导参加了“艰难辉煌—新中国创业发展期企业精神培育与实践”的专题研讨;国家电网公司、中信集团、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恒源祥集团领导参加了“基因再造—传统企业精神的发扬光大”的专题研讨;海尔集团、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领导参加了“走向世界—新中国改革开放期企业精神形成与发展”的专题论坛;ABB中国公司高级副总裁、美国康明斯集团全球副总裁和商务部专家参加了“他山之石—国外企业精神内涵与实践”的专题论坛。著名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国平作了题为“中国企业家的人文修养”的学术报告。

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在闭幕式上作重要讲话;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作了大会总结。会议同时发布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2010年度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研究报告》, 并作了要点说明;组织全体代表参观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与会代表普遍反映, 参加本次峰会, 学习了有关领导的重要讲话, 研讨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企业精神, 交流了中外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 为进一步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制定好“十二五”规划, 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中外饮食文化 篇2

教学目标:1.了解中外基本餐桌礼仪,及形成渊源 2.了解中外餐桌文化的基本区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正是不同民族创造性的体现。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观念、饮食的侧重点、饮食习惯、餐桌礼仪、饮食制作、饮食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揭示这些差异以及内在的原因,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化跨文化交际研究

二、中国饮食文化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文化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是人们长期生活习惯所积累的文化差异 一个民族的饮食的习惯长期的积累,形成了一种亚文化。例如中国,与欧美等国就有着明显的饮食文化差异。

1.饮食结构的不同

我们知道,中西方饮食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中国人的饮食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即饭是主食,菜是为了下饭;而西方的饮食则是以肉、奶为主,谷物为辅的。这种不同的饮食结构与其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甚至于是近现代历史时期,农业一直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历朝历代政府都会颁布各种各样的举措去鼓励农业发展,因而农业所占比例较大,其他行业发展受到抑制。相应的,农作物就成为了主要的食物来源。人们的生活以五谷杂粮为主要的营养提供,果类食物也起到辅助的作用,肉类食物只能算是罕有的点缀了。2.饮食制作的不同

2.烹制准则的不同

中西烹饪中处处显示的“随意”与“规范”也体现了其饮食文化的不同。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其烹制过程体现了科学性和规范性。在烹制过程中,西方人会完全依照菜谱,为了达到准确无误,他们甚至会动用天平、液体量杯、刻度锅等。因此西方人制作菜肴往往比较机械,缺乏新意,毫无特色可言。相反,中国烹饪却崇尚随意性。中国烹饪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也还讲求各大菜系之间交叉融合。同一道菜,由于地区、季节、对象、作用、等级的不同,在操作上可作不同的处理,从而其色、香、味变化多端。如果离开了随意性,变化多端的中国菜肴,就会失去其独特魅力。

3.烹制方式的不同

在中国,烹饪是一种艺术,它有极强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氽、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而且中国烹饪还极重刀工、火候,菜的形状可以切得五花八门:块、片、丝、条、丁、冷雕等;不同的刀工或不同的蔬菜烹制的火候也是不同的,这就使得菜肴的滋味以及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都存在差异。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他们只追求食物的营养,只求吃饱吃好,而不重视饮食带来的乐趣。他们的菜肴以煎、炒、蒸、冷拼为主,蔬菜通常切成大块儿或大片儿的,然后入锅,直到全熟能够食用为止。

4.用餐方式

这是中西饮食文化中最明显的差异表现,也是中方文化中的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方面的差异在饮食上的表现。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最后结账也是争相付钱。一切行为都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而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各人自付各人账。

5.餐桌礼仪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成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

1、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

2、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

3、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4、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5、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6、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

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

三、中西方饮食文化研究的意义

中外文化产业比较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外文化;产业;比较研究

一、国外文化产业现状—文化政策与体制状况

由于文化产业仍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在哪些领域属于公益事业,应该在政府的支持下,哪些应该是按市场竞争机制来运作,各国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对于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现在来看社会活动和社会服务还是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的机制来运行的。此外,技术进步也会影响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比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视频和音频技术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过程和产品的性质。

(一)德国

德国政府定义文化产业包括:文学、图书出版、图书馆、艺术和新媒体艺术,建筑,博物馆,收藏和展览,音乐,戏剧,电影和节日等等。政府资助的传统文化,单单在戏剧方面,德国就约有160公共剧场和190私人剧院。这些资助资金基本是由地方州和当地剧院来承担,地方政府为剧院和乐队的支出的费用占公共支出约为63%。德国的剧院和乐团每年都能够得到公共资金的资助,金额大概达到43亿马克,相当于0.2%的联邦,州,市的支出。

电影是一个充满竞争性的文化产业。德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其中有德国媒体公司与国际电影集团的投资,德国政府正在加强德国电影在欧洲和国际间的合作,并且把电影文化产业作为其文化和经济政策的一部分,通过各种政策支持电影文化事业的发展,例如,在1968年,根据德国联邦电影促进法(FFG)创建促进机构—电影促进署,不仅帮助电影制作也支持电影院,这些资助资金大部分来源于电影院,公共和私人资金以及所有电视和视频行业的资助。出版行业也属于文化产业,同样地充满了竞争力。德国的联邦和各州出版报纸发表约370种,期刊约10 000。市场竞争促使报纸文化产业化集中度增加,独立的报纸的数量从50年代开始下降。竞争就导致建立一个大型出版集团。新闻权则是由各州的新闻法律来管辖,并且有来自“德国新闻委员会”这些组织和出版商和记者等组成的自我监督机构的监管。

(二)瑞典

瑞典设有教育和文化部,其主要任务是帮助青年和儿童更好地参与文化活动,支持戏剧、舞蹈和音乐,最主要的还是支撑博物馆,音乐戏剧和交响乐团,瑞士还注意创建一个文化环境同时,发展文化旅游,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和业余文化组织,等等。政府支持的文化消费支出占文化的总消费的四分之一,四分之三的文化消费是由居民自己承担,如广播、电视、书籍、音频、视频、磁带、报纸和杂志,等等,也就是说,这些是属于根据市场机制来运行的文化产业。教育文化部资助支出超过70%的资金用在戏剧、音乐、舞蹈、历史遗迹、展览、文学和图书馆等。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文化产业行业定位

文化产业应该是属于服务行业的。

世界经济的发展说明,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应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不断的调整。

后工业社会化的工业化社会,在欧盟被称为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但是其他发达国家则用了其他名称,而服务行业扮演的比例将越来越高。而中国目前的服务行业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的33%,就业仅占就业总人数的27%。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人们在基本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的同时对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仍相对较低,在国民经济的比例中还是很低的,因此,我国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增长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的行业。

(二)文化产业的合理位置

文化建设包括两个部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他们都应体现先进文化的方向,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一切优秀文化传统,进行创新建设。但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文化产业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在突出中国风格的基础上增加竞争力。加入WTO后,我国在服务贸易协定中对音频、视频、旅游等文化产业做出了承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在音乐,戏剧,影视文学艺术等创作领域,通过适当的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打造出具有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文化产业。5000年的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沉淀为我国创造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国际影响力扩大,精准定位市场的切入点,在良好的商业运作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产业有可能成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化产业的政策分类

一般国际上把文化产业分为两类:一是娱乐性质的流行文化,这种文化有很强的公共需求,这种文化产业的生产组织,大多是商业性质的,盈利目的很强烈对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不作要求。另一种是非营利性的文化产业,它包括古典音乐,严肃戏剧、诗歌、古典与现代艺术,舞蹈,多是一些比较“优雅”的门类,这种文化产品更多强调其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

不同的文化产业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发展政策。历史证明:决定文化产业需求的是文化消费者的艺术趣味。“人们欣赏音乐、文学、戏剧和性能及其消费和愿意付出代价取决于人对知识和艺术的理解的程度”。这种对文化的趣味是要通过教育和经验获得的。因此,“高雅”艺术和公益文化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政府的支持,这是发达国家对文化产业政策的基础。对公益性文化事业、“高雅”艺术、经营性文化产业,政府应区分对待,应采取不同的政策发展。

我国已成为WTO成员,文化管理政策也需要调整和相应的加强。一方面要给非营利的文化组织必要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鼓励文化生产、传播、销售等单位,在规范的法治下参与竞争。国家应该制定长期计划和加强文化立法,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充分参与竞争。国家应该制定长期计划和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文化和管理体系,深化改革,加强文化立法。文化从业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该方针的指引下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努力创造先进文化和艺术,建立与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相适应而又体现时代精神文化产业,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的充分竞争。

参考文献:

[1]杨玉英.发展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和文化[J].中国出版,2001(2).

[2]国际统计信息中心课题组.国外关于文化产业的界定[J].中国统计,2004(1)

[3]董为民.国外文化产业现状、发展措施与经济[J].经济研究参考,2004(10).

宋元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 篇4

一、宋元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域外元素

1.“韩肉”。

宋元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受外来饮食文化影响较大。“韩肉”入广州,“出韩国为之,如羹而少汁,加酢也”[5]31。在宋元时期,“韩肉”依然盛行在广州地区,“或来自异国之远,皆聚于广州,所以奇花异果,珍禽怪兽,犀珠象贝,有中州所无者。”[6]27

2. 燕窝。

燕窝主产于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宋元时期引入燕窝,贾铭著书载“燕窝味甘,性平。黄、黑、霉烂者有毒,勿食。”[7]44其营养价值极高,难获得,数量有限,非常珍贵。清代,燕窝成为名门望族得以享用的菜肴。《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富商大摆筵席,菜品多达134中,其中“燕窝鱼翅”为一道。《红楼梦》大观园的奢华生活中也常用燕窝补身。

3. 胡椒等香料。

《酉阳杂俎·木篇》载:胡椒,出摩伽陀国。始于唐时引入。宋代《诸番志》载:苏吉丹“地之所产”,“胡椒最多”、南洋地区“胡椒萃聚”[8]23。胡椒作为食物调味佐料,在进口香料中胡椒的比重很大。“(杭州)每天进口的胡椒达43担,每担重90公斤”[9]178。《北山酒经》中也有使用胡椒的记载。宋元时期,大量的胡椒进入市场流通,成为平民易于获取的食材。

宋元时期,域外香料经阿拉伯人之手从海外大量引入,回族史研究专家白寿彝评“大食商品对中国风俗方面影响最著的,是香料消费”[10]295。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明、杭、广各港口市舶司进口香料354449斤[11]36;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由占城运往泉州的香料有60000多斤[12]9815;1947年在泉州的海湾打捞出宋代商船,船内载有长度较短、用细绳捆绑整齐的“树枝”,经证实这“树枝”就是香料[13]。这些香料是从南洋各地进口的大宗货物。《诸蕃志》载,印度南毗国商人,将本国土产之物运到吉罗,吉罗当地“用荷池、撷绢、瓷器、樟脑、大黄、黄连、丁香、脑子、檀香、豆寇、沉香为货,商人就博易焉”[8]29。

运入中国的香料,除了熏香、佩香、沐香、墨香、驱虫,也用于饮食调料,以增加食物的味感,或作养身之用。据载,宋真宗赵恒对苏合香酒非常喜爱,他赐予太尉王文正一瓶苏合香酒,用以“调五脏、却腹中诸疾”,并嘱咐“空腹饮之”。“文正饮之,大觉安康”[14]79。“用糖煮香药为思酥酒,又用蜜和香药作眉思打华酒,其就大暖”[8]15,使香料溶于酒,强体保暖,因此香料又有香药之称。

龙脑、木香、麝香用于增加酒香、茶香的添加剂,史书记载,“雪花酒......又入龙脑少许,拌和,倾入瓷瓶内......用时,取出切作薄片,入酒杯中,以温酒浸饮”或“入木香少许,亦佳”[15]132。“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茶香”[16]1,茶品种得以增多,香料成为茶香的辅助用品。“龙麝香茶”、“孩儿茶”成为人们饮茶的喜爱。宋元之际,马可·波罗游记中国发现“当地人习惯饮用米和香药酿制而成的一种酒。”[9]177香料的大量引进,到宋末已经成为市面上常见的商品,而被人们日常生活所用。

此外,这一时期还从海外引进了占城稻、糯米、葫芦巴、凉薯、南瓜[17]、婆罗德等农作物品种,这提高了粮食产量,丰富了中国饮食结构。

4. 回回饮食。

隋唐时期随着中亚、西亚地区伊斯兰教的兴起,“为了追求知识,虽远在中国,也应该去”[18]255,伊斯兰教信徒兴起来华热潮。宋代广州、泉州、明州沿海地区商业繁荣,单凭泉州一处“番商”多达万计。考古发掘东南沿海地区存在多处宋元穆斯林土墓和清真寺遗迹。海南三亚因隋唐以来阿拉伯人、波斯人长期集聚而形成波斯村[19]。元代,回回人大量迁入中原,一类是政府招徕或自来的回回商人,如拂来之类;一类是随军而入的回回官、军,如阿合马、阿里、回回炮机构的官兵之类。元统一中国后,这些回民散布于东南沿海、河南、山东、上京、陕甘、云南、四川等地区,“从全国范围来说,回族农业的分布以及回族居住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是从元朝开始就逐渐形成的”[20]。杨永平学者也认为回族是在元朝开始形成的[21]。回回菜成为伊斯兰教徒的独特饮食开始形成。虔诚的伊斯兰教徒阿难答帅领蒙古军15万人管辖宁、陕地区,回回菜因这类人而扩散,“今人作胡盘肉食皆用之”[22]179;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饮膳正要》记载着回民的饮食情况,他们“婚姻不忌同姓,惟忌同族。不与民俗为婚,人亦无与婚者”,“不食豕肉,不供祖先,不祀诸神,惟建清真寺。白表白帽,念经礼拜,信守其敦,至死不移。吉凶疾病,亦必聚群念经。”“捕鱼办课,广植生产。”[23]35回回人加入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同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生活风俗和信仰。因而他们的饮食遵循着严格的禁忌、选料谨慎、卫生干净、加工精细、品种多样,给中国烹饪多元化发展注入生机也吸收中国饮食元素,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中国独特的饮食。

明末清初,回回食品冠以“清真”食品代替,为“清净无染”之意。泉州地区盛行的清真牛肉锅点,清真饭店遍布全国各地,羊(牛)肉泡馍、羊(牛)肉饺子、羊(牛)杂汤、锅贴等都是有名的清真小吃。回回菜在中国饮食中普遍流传,源远流长,曾深受民国大诗人郭沫若的喜爱。

二、世界饮食文化中的宋元元素

“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饪之妙,亦足表明进化之深也。”[24]7两宋时期,南北文化大融合,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交流相当频繁,南方的水稻、果蔬、水产品、茶叶、糖类流入中原,中原的面食、肉食流于南方,临安市场有“专卖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鱼兜杂合粉、灌大骨之类。”[25]232煎、炒、炖、煮、蒸、烤等成为南北饮食中常见的烹饪方式。在南北饮食文化频繁交往过程中,中国的饮食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向海外诸多地方。

1. 糖类。

宋代《诸蕃志》记载占城国“以脑、麝香、檀香、草席、凉伞、绢扇、漆器、瓷器、铅、锡、酒、糖等博易”,三佛济国“用金、银、瓷器、锦绩、绢、糖、铁、酒、米、干良姜、大黄、樟脑等物博易”[8]4。大量糖的外销,大大促进中国地区种蔗业的区域变化。据史书记载,约1世纪时,我国主要种植蔗糖的地区位于广州一带,随后一直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唐宋之际,在我国闵、广地区广泛种植。宋神宗曾把广州的“糖霜”(白糖)列为贡品;元代,珠江三角洲乡人争种,制“沙糖”(红糖)以外卖;江南、川蜀等地“所在皆植,所植皆善,非异物也”[26]1。海上丝绸之路,糖作为大宗商品远销海外,丰富世界各地的饮食。

2. 茶叶。

中国茶叶以与东北亚的交流最盛。日本茶道,在宋时期得到广泛发展,成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宋末年,日本高僧荣西两次来我国天台山、径山求法,回国后将茶树植于日本土地,并教人制茶、泡茶以及茶礼仪文化。日本人酒后喜爱吃的茶渍饭也得益于唐宋时期茶叶的大量输入。宋元时期中国与朝鲜往来频繁,多次赠送高丽礼服、乐器、银器、漆器、锦、绢、茶、酒、象牙及钱币等物品。据《赢涯胜览》记载:爪哇地区土产苏木、金刚子、白檀香、肉豆盖、砒王冒等,15世纪中叶,印尼尚无饮茶习惯,若渴则饮水,遇宾客往来,以槟榔待之。可见,宋元以至明初,茶叶对东南亚人的饮食影响还是很小的。

这一时期荔枝也被外传到东亚各国,蔡襄在《荔枝谱》[27]4中载,商人路行至京师、北戎、西夏,舟行至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以贩卖荔枝,所到之地没有人不喜爱它,因此获利很多。

3. 制酱技术。

据史书记载,日本历建长年间(十三世纪中期),日本僧侣觉心在南宋经山寺学佛期间,学到了当地人们的制酱技术。觉心回国后在纪州(今和歌山县一带)采用中国的制酱技术以大米和大豆为原料,制作米酱。

4. 大黄、麝香、生姜等药材。

中国的医药品种繁多,也是出口产品的大宗货物,外销的药材广泛传播到东北亚、南洋、印度、阿拉伯以及欧非等地区。史书记载,北宋政府多次派使者出使高丽,并带去大量药材,其中最大的一次带去了一百多种,雄黄、天麻、阿胶等名列其中。宋仁宗年间,福州客商周文裔到日本博易,带去了“麝香”、“丁香”、“沉香”、“熏陆香”、“诃梨勒”、“石金青”、“光明朱砂”[28]247等。日本藤原明衡在《新猿乐记》[29]58中也有对宋元时期中日药物贸易往来的记载。越南地区“宋以缎子、药物等物,置卖为市”[30]234。宋神宗熙宁九年间,宋朝廷曾赐予占城、真腊二国药物、器币[31]。

南洋马来半岛的吉陀、哥谷罗、佛罗安以及三佛齐国在当时是中国商品与阿拉伯商品的集散地。《地名辞典》[32]244指出,十三世纪的贾朱拉是中国肉桂的交易中心,商人们把桂皮从中国带到贾朱拉,又从这里转运到阿拉伯地区。据《诸蕃志》载“大黄”、“黄连”、“干良姜”集聚南洋各个港口,印度南部各国将本国土产运至这些地方,换回“大黄”、“干良姜”、“桂皮”等中药。赵匡胤开宝四年,由阿拉伯人输往欧洲的药材有人参、茯苓、附子、川椒、朱砂、水银、牛黄等60余种之多,其中以牛黄最盛。宋代《本草衍义》载有:川芎“此药今人所用最多,头面风不可缺也。”它主要种植于我国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等地,宋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传到南洋各地,苏吉丹“地之所产,胡椒最多,……其采椒之人为辛气所迫,多患头痛,饵川芍可愈”。

13世纪末,马可·波罗在印度南部马拉巴见到来自中国南方的船只,装运着金线织成的锦锻、丝、薄纱、金银块以及许多马拉巴所没有生产的药材。他们用这些货物和这个省的土产进行交换;当地有些商人把这些货物运往亚丁,再由亚丁转运到亚历山大港[9]232。劳费尔指出中世纪欧洲市场有一种名贵的药材,具有解毒之效,是欧洲人从地中海波斯人那里购买到的,而据波斯人说,这种药材是出自中国[33]282。煎中药之技、中药入菜补身之技也由此传播,影响着各地的饮食。

5. 粿条。

吴圣杨研究指出:宋以来,迁居暹罗的潮汕移民逐渐增多,并和当地泰人同化,粿条成为与泰人传统的“供”饭平分秋色的另一日常主要食法。泰语kuai tiao是宋以后潮汕移民带进暹罗的“粿条”[34]。

6. 铁锅与瓷器、筷子餐具。

春秋战国时期铁锅已在中国得到生产,到了宋代由于冶铁技术提高,铁器得到广泛运用,并且有很多铁器出口海外,史书记载,三佛齐用当地的土特产交换铜铁锅之属[35]41。

宋元时期,瓷器是外销产品的大宗。据考古和史料记载,我国泉州、越州、汝州、定州、禹州、景德镇、永和镇等地区都是瓷器产区,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广销于日本、朝鲜、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地中海等国家和地区,瓷器餐具随之广传于世界各地。据唐代诗人柳宗元记载,“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圩人”,越南人用荷叶作为盛饭器皿,宋代时仍然“饮食以葵叶为碗,不施匕筋,掬而食之”[8]10。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中外交流的增多,越、泰一带开始使用瓷碗和筷子食用食物。越南当地也常以筷子的“中直”教育下一代子孙。

三、宋元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

1. 主要通道由陆路转向海路。

自张骞通西域后,汉唐时期由路上丝绸之路传入大田种植、果蔬类农作物有:葡萄、苜蓿、胡桃、胡蒜、胡荽、胡豆、胡瓜、胡麻、石榴、榅桲、棉花、波斯枣、偏桃、婆那娑、齐墩、胡椒、阿月浑子、芦荟、阿魏、菠菜、西瓜、莳萝、蔽齐、无食子、底称实之类。宋元以后,胡萝卜、凉薯、南瓜、婆罗德、凤仙花、曼陀罗花、糯米、燕窝等海外大量农作物品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引入。宋淳熙九年《三山志·物产》载:“新罗葛,根甚大,色青白。”根据宋朝与新罗的往来以及较繁盛的海上交通来看,很大可能是由海上引入,闵宗殿学者也论其可能是从新罗经海道传入福建的。

2. 以民间交流为主与回回饮食开始形成。

开放的商业政策,宋元市镇经济繁盛,临安“州城夜市”,人烟聚集,阜蕃市井林立,“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25]247。杭州集聚单“回回户四万户”,扬州、泉州、广州也多伊斯兰商人,他们常集聚杭州八间楼回回饭店一带,他们“不啖豕肉”,始终坚守伊斯兰饮食风俗。随着元朝回回人的大量迁入,伊斯兰饮食遍布全国各地。回回饮食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并吸取中国本土烹饪技术,形成独特的伊斯兰饮食文化。

3. 农作物引入和食品技术输出。

宋元时期海上引入占城稻、果蔬品种、大批香料,与此同时,中国的大量砂糖制成品、茶叶制成品、瓷器皿海外输出,贮藏烹饪技术外传。筷子文化也影响东亚诸多国家,越南国以筷子的“中直”品质教育后代,以筷子的“协调合作”比喻团结之类。

4. 政府角色的突破:

涉足海上贸易。继唐之后,宋代朝廷开泉州、杭州、扬州、登州等地对外贸易,设市舶司管理贸易,“番坊”、“番市”里集中了来华贸易的商人。到元代,元统治者还制定有利的贸易政策。一方面,设立专门的职官,管理“招徕”事项。史书记载,蒲寿庚任元仕,管理福建、广州一带,还负责“招徕”事项,招徕佛莲等回回商人,促进海外贸易发展。皇家自身也自立于招徕,如元二十八年(1291),元廷派出别铁木儿等人携诏书赴马八儿,召专营波斯湾与南印度贸易的回回海商不阿里入元[36]51。不仅如此,元朝海上远征占城、爪畦,进而派兵马八儿,迫使南海诸国降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回回巨商阿里“愿自备船,同张存从征爪哇军,往招占城、甘不察”[37]359。世祖答应并“诏授阿里三珠虎符,张存一珠虎符”,“蠲阿里父布伯所负斡脱钞三千锭”,开展以政府为主导的海外征伐与商业贸易。

5. 大批量农作物交流,影响人们日常饮食结构。

宋元时期繁盛的海外贸易,为宋元朝廷提供了富足的收入。登州(蓬莱)、台州、莱州、温州、徐闻、合浦、扬州、甲子、月港、澳门、双屿等都成为这个时期的对外通商港口,朝廷还颁布《市舶则法》,建立比较系统的体系进行外贸和税收管理。据史书记载,泉州、福州、广州等地的贸易税收一度支持南宋抗金元斗争。元代朝廷鼓励贸易并致力于贸易,任回回人担任斡脱,从事政商贸易。政府带动和鼓励下,民间贸易繁盛,出现了海外交流的专业团体———“蒲氏”为代表的回回商团,以获取贸易利益而富甲一方。由此,饮食香料、茶叶诸物大批量输进或输出,砂糖制成品以及药材也以“华光礁一号”、“南海一号”、“南澳一号”类似的大船只,载重200多吨,从事着海上贸易。这与汉唐的马驼乘载相比,无论在量上还是在影响力上,都是明显不同的。大批量农作物的交流,给人们饮食带来了很大影响,胡椒成为杭州市面上的商品,各种药材也可以进入百姓家庭。

外来蔬菜、香料以及饮食方式的引入,丰富了我国的饮食种类,提高了我国的饮食层次,使人们更多追求健康益身的药疗饮食。中国先进的饮食技术、器物、习惯、文化成为饮食输出的主要内容,推进了输入地的饮食文明,这是从吃什么到应该怎么吃、如何吃的演进,是饮食文化扩散的结果。

任继愈先生曾言:“不同的文化接触后,先进的一方必然影响落后的一方,这种趋势不可逆转。”宋朝时期中外饮食文化的交流反映着宋元王朝对饮食输入地,尤其是对周边地区形成了巨大吸引力和辐射力。但是由于对外虚心学习的意识不足,中亚、欧地区的玻璃制造技术仍没有被国人学习和接纳,中国的饮食储藏技术仍保持在传统瓮装阶段。1974年宋元沉船打捞出的香料并没有被装入容器,如10世纪马苏第在《黄金草原》中记载:中国人往往携带麝香在海上作长途旅行,使麝香暴露在潮湿或恶劣环境下[32]124。而据《岭外代答》载,当时大秦国“以琉璃瓶盛水”[38]51,大食诸国也盛产琉璃。如果中国人不这样糟蹋麝香,而是将它们装入密封的玻璃器皿里运往阿曼、波斯、伊拉克等各伊斯兰教国家,那么中国麝香就会和吐蕃麝香的质量一样好。玻璃技术没有被引入,稀缺的玻璃器皿还是朝廷贵族的专享,中国传统贮藏的防潮、防虫功能仍没有大的改善。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指导当代,要保持虚心学习、开放交流之态,以促进自身发展。

宋元时期饮食交流传播的途径转向海上;交流的主体转向民间;在利益的驱动下呈现大规模货物流动;交流的内容也从单一的农作物输入转向农作物与饮食制成品、饮食贮藏技术等多方面的交流;伊斯兰人员的迁入使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回回饮食。元代的征服活动,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畅通,“元朝依次征占城、爪畦,进而制定派兵马八儿的计划绝非偶然,应该是以确保南海航线的畅通为前提,元朝停止第三次征日计划,而将兵力重点转向占城、交趾方面,是因为征服南海诸国比日本更加有利益可图”[39]385。这些特点是宋元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技术发展以及中世纪世界发生变化的结果,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宋元时期中外饮食交流的发展。

摘要:宋元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呈现不同态势。通过采用历史文献法,对海外饮食文化的传入情况与中国饮食文化的输出情况的具体史料进行分析,发现宋元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表现出:路线转向海上;回回饮食开始在中国孕育;交流主体由政府流向民间;政府开始涉足海外贸易;交流的主要内容为农作物的引入与食品技术的输出;大量农作物的引入,影响中国日常饮食结构的特征。

中外文化交流 篇5

《中外文化交流专题》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人文学院研究生用)

业:

汉语国际教育

级: 2013级

学 号: 4*** 学生姓名: 赵阿娟

2013年12月

析网络流行语“躺着也中枪”

摘 要

网络流行语“躺着也中枪”出自周星驰电影《逃学威龙》中的一句台词,之后这一说法经网络和媒体的竞相使用而更加流行。本文从“躺着也中枪”的来源、发展和语用这三个方面对这一网络流行语进行了分析。至于这一流行语能否继续流行下去,这还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

关键词:躺着也中枪;来源;语用

引言

21世纪是一个网络的时代,随着网络的发展,中国的网民也与日俱增。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与2013年年初发布了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称,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已经达到5.64亿,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长达20.5小时。了解了这一数字,我们就不难得出,网络流行语在我们生活中越发显得重要了。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致2010届毕业生的演讲中,以短短的两千多字把学生在校四年来发生的国内大事、校园大事与当年的网络流行语结合起来,给大家做了十分精彩的毕业致辞。“打酱油”、“蜗居”、“被就业”、“俯卧撑”、“喝开水”、“选修课王子”、“校歌男”等一系列词语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网络词语的流行,有的人认为这完全毁坏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甚至有损中国人的形象。但又有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流行词语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也给平时的交际交流带来乐趣。

主流语文期刊《咬文嚼字》在基于词语的流行度和语言本体方面的考虑后公布了2012“十大流行语”:

1、正能量

2、元芳,你怎么看?

3、舌尖上

4、躺着也中枪

5、高富帅

6、中国式、7、压力山大

8、赞

9、最美

10、接地气

11、中国梦

12、x+style13、你幸福吗?

14、绳命是入刺的井彩

15、hold住。“躺着也中枪”排名第五,这充分说明了该用语已经在社会上广泛使用。

一、来源

“躺着也中枪”这一流行语于2012年在网上流传开来,但关于它的出处,很多人都有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说法是,源于周星驰的电影《逃学威龙》中的台词。这种说法的认可

度最高,有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最可靠的出处。《逃学威龙》中当时双方在激烈的打斗,其中有一人装死,然后一个小兵中招,手不小心一歪向地上发了一枪,这一枪正中装死的那个人,于是他就说了句:“我靠!躺着都中枪!”

第二种说法是,它是出自于刘恺威主演的电视剧《千山暮雪》。这一说法虽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但也可以算是“躺着也中枪”的出处之一了。据《千山暮雪》的编剧郭宝贤说,这句台词是抄袭而来的。他说,早在2010年,“躺着也中枪”就在台湾的PTT流行语中排名第一。由此得知,“躺着也中枪”可能源自于台湾用语。

第三种说法是,它是源自以网游为故事背景的《啦啦啦德玛西亚》。这是根据英雄对战网游《英雄联盟》为背景的,在第一季中,德玛西亚三人组的德邦总管赵信和德玛西亚皇子嘉文四世与皮城女警凯瑟琳三人对上卡特琳娜、凯南和斯巴达的队伍。战斗的最后,只剩下凯瑟琳和卡特琳娜,卡特琳娜把凯瑟琳的最后一个夹子踢到赵信手上,赵信弹到空中,拦下凯瑟琳的子弹,卡特琳娜顺势收掉凯瑟琳,取得胜利。赵信在中枪后喊了一句:“躺着也要中枪啊!”

第四种说法是,源于周星驰的另一部电影《回魂夜》。这部电影是周星驰和莫文蔚主演的,具体剧情是,甲乙二人在打斗,丙是局外人,但丙是躺在甲旁边的,甲失手打中了无辜的丙。由这一幕得出“躺着也中枪”的说法。

最后一种说法是,出于周星驰的《国产凌凌漆》。这是一部警匪片,在第53分钟的时候出现了“躺着也中枪”的情节,一个穿着防弹衣的人被打中胸部,由于受到冲击而倒下,在他倒下去之后,不幸又中了一枪。

前三种说法都是有确切的台词,而后两种说法都是只出现了“躺着也中枪”的剧情。不过关于出处我们现在没有有力的证据,况且这四种说法都各有其根据,而且这几种说法的时间先后也都很难去查证,因此现在我们只好得出这很多种出处的结论。但终归一点,“躺着也中枪”的出处与影视节目有关。

二、发展过程及语义

由前面所提到的出处我们不难看出,“躺着也中枪”表面意义是说,躺着够低了吧,居然还能被子弹打中,这表达了当事人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嘲心情,也可以理解为伤及无辜。之外还可以理解为第三者已经刻意低调不想让自己成为别人的话题,但还是被说闲话了,即无缘无故受到牵连。随着“躺着也中枪”的流行

度和使用度越来越高,它的形式随之变化,从刚开始的“躺着也中枪”五个字到“躺着中枪”四个字再到“躺枪”两个字,之后又衍生出“躺中”、“中枪”、“中箭”等形式。

(1)原本一条感慨“韩寒有无代笔”的微博,结果矛头却直指海岩。有网友感叹,海岩是躺着也中枪。(《北京晨报》2012-01-27)

(2)媒体又爆问题果冻“喜之郎”躺着中枪(中国时刻网2012-06-01)第一个例子中本来事件双方是韩寒和发此条微博的人,海岩是第三者。原本感慨韩寒有无代笔,却话题忽而转到海岩的身上,这是与海岩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最后无辜受到牵连。第二个例子中也是如此,“喜之郎”是无辜的,也就是“躺着也中枪”了。

(3)说起来北大和清华也是挺委屈的,经常莫名其妙地躺着中枪。21名状元读港大,有人又把枪口指向了北大、清华。似乎只要有一丝迹象隐喻北大、清华的失落,都能激起若干兴奋。(《广州日报》2012-07-09)

(4)美玉米或大幅减产,汽油供应“躺着中枪”(搜狐2012-09-27)第三、四个例子中,都是出现了“躺着中枪”的新说法,这实际上是为了追求表达上的简练,这同时也符合汉语灵活简洁实用的原则。不过这两种用法虽可以互换,但还是有区别的。“躺着中枪”比“躺着也中枪”少了一个“也”字,这能够看出来前者主观情感的表达程度较之后者要轻。也就是说,“躺着也中枪”比“躺着中枪”更显得无辜。

(5)网曝北京S教授骚扰女下属,北大教授无辜“躺枪”(《新快报》2012-07-10)

(6)躺枪啊,躺枪(《武汉晚报》2012-11-24)

(7)白岩松澄清网络假语录:行走坐卧都中枪(光明网2013-01-10)例(5)、(6)中出现的“躺枪”是“躺着也中枪”和“躺着中枪”的缩略语,指本无联系的双方发生关联。例(5)中原本是S教授的事情却不知为何牵扯到北大教授,还真的是无故“躺枪”。例(6)是一个在造型上很是夸张的越南青春偶像组合,被网友称为“洗剪吹”三人组,之后网友们便在中国歌手中选出了“洗剪吹染”四大天王:罗志祥、张杰、魏晨、武艺。这四位歌手无疑也是“躺枪”了。随着这一流行语的传播,它的形式也开始有了各种变化:“躺中”、“中枪”、“中箭”等。例(7)中的“中枪”更是体现了白岩松针对网络假语录的无奈与无辜。

三、语用

(一)用于戏谑的调侃和反调侃

例(1)中,原本是有关韩寒有无代笔的微博,矛头最后却转向了海岩。这件事情发生后,网友们便以此进行调侃,说海岩“躺着也中枪”。例(3)、(5)、(6)也都是这种用法,大多数都是网友在面对着发生的某件事情时,用于戏谑之称的说一句,或者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用一些流行元素。还有最近的关于汪峰上不了头条的消息一出,网友又纷纷戏谑汪峰“躺着也中枪”。

反调侃主要是指当事人甲在讲关于乙的某件事情时,本来与事件无关的丙也被无意的“吐槽”了,丙为了对这件事做出回应来表明自己的无辜,并且来加以反驳一些观点,这时丙就会用“躺着也中枪”的说法。

(二)因受到牵连而想要澄清和表达宣泄之情

当发生一件事情时,当事人是甲,但乙是与事情完全无关的社会上的大人物,乙被牵扯进来,进而导致他的名誉声望有所影响。乙很无奈、无辜和受伤,这时他会用“躺着也中枪”来表达此时的感情。例(2)中“喜之郎”就是这样,媒体查出了问题果冻,但“喜之郎”并没有问题,却因此受到影响,对此,也只有说句“躺着也中枪”。白岩松的例子也是如此,白岩松对于网络上出现的关于自己的假语录,很是愤慨,只有这句“躺着也中枪”才能表达出他的宣泄之情了。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流行语也越来越受大家欢迎,虽然对此仍有不同的观点,但社会前进的脚步是不会因此而停止的,所以在2012年主流语文期刊《咬文嚼字》评出了十大网络流行语,这十大网络流行语都是网民在上网时最经常使用的语言。其中流行语“躺着也中枪”的起源不管是《逃学威龙》还是《千山暮雪》亦或者是《啦啦啦德玛西亚》和《回魂夜》,它是在不断发展着淡的,从“躺

着也中枪”到“躺着中枪”,再到“躺枪”、“中枪”、“中箭”等。除了形式的发展,它的语义也有所扩大,不仅是戏谑调侃之意,还有因受到无辜的牵连而感到无奈,想要澄清并且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这种深层的含义。这些语义及用法都是在“躺着也中枪”这一网络流行语刚开始出现时所不具有的。至于这一流行语能否继续流行下去,只有等待时间的检验。

参考文献

中外迥异的制造业文化 篇6

制造业文化是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成功制造业企业、优秀制造业企业家、优秀制造业产品和服务主导形成的行业精神、组织行为、产品文化及整体业态环境等内容共同组成的。近期全球制造业局势动荡,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中的激烈较量,很大程度上已演变为各国制造业文化之间的博弈。分析各国制造行业文化的差异,吸取优秀文化的精华,我们才能做好应对未来变化的准备。

美国——以质取胜,首推技术

美国制造业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无论是产品生产工艺,还是计算机辅助技术,美国始终充当着领头羊的觉色。依托技术创新能力,美国的制造业产品在全球一直保持着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形象,“美国制造”已成为世界范围的标杆品牌,如波音、苹果、通用等等。

美国制造行业虽然也曾走过弯路,但最终总能重新崛起。2008年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通用汽车(GM)破产,美国制造业也日薄西山。而如今,通用在一片呼声中再次重生,2011年更是再创利润高峰。通用公布的财务报表显示:2011年通用的利润为76亿美元,比2010年的47亿美元上升了62%,且这个数字也超过了通用历史上的最高纪录——1997年的67亿美元。曾经的通用追求生产量,依靠大幅降价促销来取胜,而如今的通用,精力都放在提升车辆的质量上,进而在小型车上赢得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金融危机过后,美国逐渐加速的“再工业化”步伐以及美国政府推动的“制造业回归”政策,无不正在改写着全球的制造业格局。奥巴马政府先后推出了多项政策以帮助美国制造业的复兴,并逐渐显出了政策效果:2011年美国制造业新增23.7万个就业岗位,制造业投资恢复明显。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高端制造,再一次将技术推向前沿,并已正式启动高端制造计划,积极在纳米技术、高端电池、能源材料、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研发、高端机器人等领域加强攻关,这将有力促进美国高端人才的培养,推动高端创新集群式发展,并保持其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

智能技术在美国已经显露出巨大优势。1997年,IBM公司的超级计算机“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加利·卡斯巴罗夫;2011年,同样是来自IBM公司的超级计算机“沃特森”(Watson)赢得了美国电视智力竞赛“危险边境”的冠军。人工智能模拟是这两台超级计算机的技术基础。人工智能使汽车实现无人驾驶,能创造出苹果手机里Siri那样的语音识别系统。硅谷奇点大学负责研究人工智能跟踪项目的尼尔·杰卡布斯坦教授说,人工智能技术将来必在制造业大施拳脚,制造出大量个性化产品。“我们在人工智能助手的帮助下,能够在家里设计自己的产品。”杰卡布斯坦认为,随着人们从互联网上下载设计或自我定制的现象的逐渐普遍,制造业传统的“规模生产”将被“个性化生产”所取代,形成一种“创造者经济”。

德国——精确主义,领先态度

德国是一个以“理性、严谨”著称的国家,这不仅是德意志民族精神文化精华所在,同样也造就了德国制造业的核心文化——精确主义。德国企业对精确的追求甚至衍生出了它们“小事大作,小企大业”的经营哲学,即专注地、低调地前进,不求规模大,但求实力强。例如,已专注于印染压缩机领域190多年的Koenig&Bauer,及研究工业用链条长达130多年的家族企业RUD,他们至今虽然仍旧是中小企业,但却建立了行业的技术壁垒,并已成为这些利基市场里的“隐形冠军”,占到了联邦德国该产品90%以上的出口额。

德国制造业独树一帜的精确主义文化在制造实际中也体现得更为明显,例如:德国制衣业曾委托一家研究所重新测量和统计有关德国人身材的数据,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准确的制衣尺寸。精确主义直接给德国产品带来了精密的特性,也造就了它在精密金属加工、精密光学、机械制造领域所取得的那些世界瞩目的成就。精确主义已经贯彻到了德国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到了每一位从业者的工作过程中。像“差不多”这样模糊、随意的态度很少在德国制造企业中出现。

早在1984年,海尔总裁杨绵绵负责到德国引进冰箱生产线,德国工人的工作表现就令其印象深刻:“我在利勃海尔看到德国一个普通的做果菜盒的操作工人,每注塑出来一个果菜盒,他都会欣赏一下。他的动作甚至应该称为‘检查’,但我从他眼光里看到的是一种‘欣赏’,即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欣赏。欣赏之后,他就在这个机器周围一通忙活,让下一个干得更好。这种精神感动了我,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认真负责的人。这个工人让我感动了很久,给了我灵魂上的震撼。我想我们也应该这么做,要想改善自己,先从认真做事开始。”

中国——科技服务,文化雏形

美国制造胜在技术含量,德国制造赢在理性严谨,而中国呢?中国制造的文化是什么?这个问题冒出来,一些极负责任感的制造业企业家们恐怕会猛地冒出一身冷汗。成千上万农民工的辛劳汗水换来了中国“制造工厂”的名号,而这全然不是我们的行业文化。

首先,竞争压力下的自省意识会加快优秀文化的形成。随着成本优势的逐渐消失,中国制造业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和思考,政府也在政策方面加大了对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十二五”期间,政府为机械制造业指明了战略出路——“调整转型、创新升级”,并提出“推进制造业由大变强”的目标;同时,还对机械制造企业提出了全新的竞争能力要求,包括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建立数字化技术平台,突破关键技术等。中国制造逐步迈进以技术为核心的“中国智造”之路。

其次,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是制造业转型思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此思路将会在后阶段深层次地改变整个商业运营模式,并渗透到行业规范及产业环境支撑的各个环节中去。深知台湾产业转型甘苦的企业家施振荣曾提出:加工贸易企业的升级转型必须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现代制造业价值链就类似一条微笑型的弧线,中间部分是附加值很低的制造、组装,两端则是附加值较高的业务,比如前端的研发、设计、材料采购和后端的品牌营销、金融和供应链管理。因此加工贸易型企业的转型方向,应该是尽力朝着“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来提高附加值。管理大师德鲁克也指出,制造业的起点并不是生产和制造产品,而是生产出服务以使顾客能充分得到来自产品的各种利益。产品制造是成本中心,服务则是利润中心。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热情好客著称,孔夫子的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名言,无不道尽了中国人待客的真谛,相信自古以来的民风会成为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的文化优势。

中外企业文化2015重庆峰会 篇7

中外企亚式化2015重糸哞会2015年11月15日-1 7日重庆“十二五’’奋亚忒化总结暨考項忒化政试会议内容:1、总结“十二五”时期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典型经验;2、学术报告:“十三五”企业面临的形势及文化观念创新;3、发布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三五”指导意见;4、学者观点: (1) 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文化任务 (2) 互联网+时代与合作共赢 (3) “一带一路”国际化方略中的文化作用5、企业专项文化落地方式;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会务组电话:010-67671611 010-68004840

欢迎订阅《中外企业文化》 篇8

《中外企业文化》, 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 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北京市企业文化建设协会主办, 是向国内外展示中国企业文化的重要窗口, 是提升企业形象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是服务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交流企业文化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的重要渠道, 是沟通省市及行业政研会及企业文化社团组织的重要桥梁。创刊19年来, 《中外企业文化》已经成长为中国企业文化界高端、权威的主流媒体。2014年本刊将进一步发挥优势, 坚持特色, 努力成为行业、企业、社团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想得起、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品牌刊物, 为推进企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共筑中国梦做出贡献。

订阅电话:010-66089713 (兼传真) /9701 13910307637 户名: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

订阅价格:每本订价20元 开户行:交通银行北京西便门支行

全年订价:240元 银行账号:110060775018010003629

联系人:姜广跃 社址:北京市西城区闹市口大街月台胡同18号

中外动画文化传播研究 篇9

近年来, 文化产业实力逐渐成为评价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国家的文化影响力逐渐同国际影响力联系起来。在国际动画文化传播职能已经相对成熟的情况下, 中国国产动画在文化传播方面依然处于弱势, 在国际化文化传播浪潮中显得较为无力。因此, 总结国际动画文化传播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动画文化传播概况

(1) 国际文化动画文化传播。1) 美国动画文化传播。美国具有悠久的动画发展历史, 在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美国逐渐出现了迪士尼、梦工厂等大型动画制片场, 发布了众多家喻户晓的动画作品。由于美国国家历史较短, 没有经历过封建统治阶段, 在其民族观念中资产阶级的张扬个性、注重自由成了美利坚民族文化的核心理念, 这种个性与自由的民族意识在美国动画中被彰显出来, 传播了美国民族文化。2) 日本动画文化传播。日本动画较之于美国动画兴起较晚, 1958年日本第一部彩色动画《白蛇传》的放映, 揭开了日本动画事业的发展篇章。日本动画产业作为日本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 在世界动画产业舞台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日本动画虽然起步较晚, 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盲目地照搬美国先进的动画理念, 而是将先进的动画技术同日本民族文化融合起来, 形成了漫画与动画协调发展的独特动画艺术形态。

(2) 我国动画文化传播。中国动画文化传播具有极强的民族特征, 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选材具有的本土化特色, 往往在刻画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同时我国动画还具有鲜明的民族化风格, 继承了如皮影戏、水墨画等传统动画形式。近年来我国的动画创作过程中, 大量借鉴了诸如美国、日本等动画大国的成功经验, 将我国传统文化与优秀的民族精神融入进动画创作当中。我国动画产业逐渐认清了动画艺术的文化使命, 开始着力加深动画创作中的民族文化烙印, 实现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竞争的提升。

三、国产动画文化传播策略

通过前文分析了中外动画文化传播的概况之后, 我们可以直观地总结出美日动画的成功因素, 以及国产动画在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不足。这些不足一方面证明了我国民族文化在国际化动画传播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欠缺;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国产动画的文化传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文化表达的民族化。动画的表现形式是能否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正因如此, 加强动画文化传播的民族化尤为重要。首先, 从题材选择上讲,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发展历史, 具有庞大的传说素材库, 可以学习美国与日本对于动画选材的把握, 选取中国化元素进行动画创作。在人物服饰与建筑风格上都可以大量运用中国传统元素, 让观众在欣赏动画时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从而通过国产动画实现我国文化传播。在动画叙事与表现上, 应该努力使动画素材符合中国人传统审美观念, 将动画剧情同民族精神相结合、将动画表现同民族特色相结合。[1]随着国外优秀动画作品大量涌入我国动画市场, 我国动画产业应当打破传统文化表达的局限性, 拓宽动画选材的视野, 从历史史实与民间传说中寻找合适的素材进行加工, 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播构建恰当的载体。

(2) 注重内涵的民族化。中华民族流传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内涵, 这不但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思想, 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动画制作过程中应注重的文化内涵。在国产动画的制作过程中, 应当重视民族文化在我国国民心目中的地位, 将中国传统的伦理观融入动画剧情之中, 从而引起公众的心理共鸣, 实现动画文化传播。在国产动画中对于我国民族精神的体现必不可少, 通过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优良品质加以继承, 可以有效地扩大中华民族文化对于国际文化的影响力, 从而起到发扬我国民族精神的目的。

(3) 加强民族化的创新。随着国外大量优秀的动画作品流入中国市场, 我国国产动画市场受到了严重冲击, 这一方面为我国国产动画的发展与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国产动画的文化传播提供了经验, 为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然而在发展我国现代化动画产业的过程中, 不能盲目地照搬美国、日本成功的动画经验, 而应当结合我国动画产业的实际情况, 将民族文化传播与时代发展现状相结合, 积极进行产业创新。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国民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变化, 我国民族文化具有了新的职能, 动画创作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正因如此, 我国国产动画的文化传播应当结合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将国产动画与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 吸收美国、日本等国家先进的动画绘画方法以及动画制作信息技术手段, 结合现代化视听语言, 实现国产动画民族化的创新。[2]同时国产动画的民族化发展过程应该在保有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 兼容并包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例如, 美国梦工厂的《功夫熊猫》以及日本优秀动画《七龙珠》, 都是在其民族文化基础上融合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加强国产动画民族化的创新, 有利于国产动画的文化传播走上世界舞台。

四、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代化动画技术也不断进行着革新。动画艺术作为文化传播手段, 以其亲和力、吸引力受到了广泛的喜爱。动画艺术不但是影视文化艺术的产物, 同时也是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随着国际动画作品逐渐抢占我国动画市场, 我国动画产业应当重新定位国产动画的文化坐标, 动画面向受众应由低龄儿童转向全年龄, 在融合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基础上, 适当对中西方文化进行融合, 从而提高我国的文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房思彤.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4.

[2]邵宁.全球化融合背景下中国动画跨界现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 2013.

[3]蔡文涛.国产动画中的民族文化传播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1.

中外宗教建筑文化对照浅析 篇10

宗教传播与演化, 随着国际化交流增多, 稳定的经济状况下, 多元化宗教文化出现“百花齐放”〗。作为宗教文化的载体-建筑, 也随各种宗教文化的传入而变化。现在, 我国国内的经济状况处于上升期, 同期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如火如荼开展。在保护本国宗教建筑文化建设的同时, 必须考虑外来宗教建筑文化对本土宗教建筑文化的冲击。

2 研究背景

2000年后, 人类的通信联系日渐加强、交通工具不断发展, 地球加速缩小, 成为“宇宙飞船式的地球”或“地球村”[1]。在地球村的模式下, 中国大部分主要城市出现许多宗教文化的传播。

原因一:沿海及内陆主要城市国际化的不断提高, 海外移民不断增多, 如中国经济发展前沿的珠三角地区, 就广州地区近年随着亚非拉友人的数量增多, 基督教, 伊斯兰教的建筑数量在珠三角地区及沿海地区不断增加。

原因二:中国地域广泛, 同一种宗教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特色, 随各省流动人口增多, 各民族文化交流程度加深。

原因三:海外人士回流, 把认同的海外宗教建筑文化带回国内, 如道教名山罗浮山, 除了以往的道、佛教建筑, 也出现了基督教教堂。2011年, 由广州市建工设计院设计, 私人集资的种子教堂在罗浮山建成。这座教堂为基督徒建造崇拜和冥想空间, 内部空间美妙, 光影设计巧妙, 引发种子的形式———著名的福音故事中的隐喻元素的设计理念, 成为岭南道教名山———罗浮山上基督教建筑元素的一颗种子。

笔者一直爱好宗教建筑, 曾走访多个国家的宗教建筑, 深感宗教建筑文化的不断交流与演化, 其同性远古存在, 便比较与梳理走访过的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宗教国家建筑文化, 找寻差异, 以达到更好地了解本土宗教。

3 不同类型的中外宗教建筑文化对照

宗教建筑文化与其起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宗教文化的起源与当地的社会生产模式、政治、生存环境等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 可见各种宗教建筑文化在不期不点都具有各自特色。而社会生产模式又是生存的环境所决定, 为政治因素所左右的。因此, 一个国家民族所信奉的宗教建筑文化与社会生产模式有着重要的关系。

3.1 宗教建筑起源:社会生产模式所决定的宗教建筑文化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对社会生产模式的发展分析中, 把人类大致分为三种基本生产类型: (1) 狩猎; (2) 农业; (3) 游牧。由不同的生产方式, 产生了一神论与多神论。

3.1.1 一神论

“一神论”即所谓“一神信仰”, 就是相信世界上只有一个神, 除了唯一神之外, 没有别的。犹太教就是世界上最早确立“一神信仰”的宗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一神教, 而犹太教的“一神信仰”后来影响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2]。犹太教起源于游牧民族, 而牧民生存环境恶劣, 需勇往直前, 不断征服, 因此需要神的指引, 团结一体共同进发找寻生存的绿洲, 因此产生“一神论”。从犹太教衍生出来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是一神论。后来基督教演变成天主教和基督教, 基督教由于信仰国的生产方式改变逐渐演变为一神和多神的综合体。

3.1.2 多神论

多神论信仰者信仰多个神灵, 据当地地域文化, 风俗特征信奉不同的神, 其反映了当地的秩序, 神灵分职掌管不同的领域, 一般会在有较进步文字文化国家里面产生。多神论以狩猎和农业为生的民族, 还有国际商业交流频繁的地区居多。

猎人面对情况多, 上山打猎的和下海捕鱼的面对所祀奉的神灵就不一样, 除了天气, 还会供奉一些自己所羡慕的动植物。农民祈求丰收, 对土地充满期待, 崇拜的神多与天气有关, 也包括生殖的崇拜 (源于对劳动力的渴望) 。中国、印度、日本等国以农业与打猎为主, 是多神论的国度。东南亚受南传佛教影响, 曾是多国殖民地, 其宗教是多宗教并存。以马来西亚为例, 该国多个沿海主要城市历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补给点, 便成了各式宗教文化的交汇点。社会分工、阶层和政治结构复杂化, 孕育了多神论。

也有是因为文化难以交流和传播所出现的情况。缺乏文字的地区, 中美、南美州被征服前, 没有统一文字, 交流困难, 语种多、流通慢, 使该地宗教出现各自为政、多样化的现象。

总的来讲, 很少国家是单一生产模式, 因此, 这三种的基本生产模式上, 排列组合地衍生出多种宗教建筑文化。

3.2 不同宗教文化所决定的宗教建筑模式差异

3.2.1 一神论的宗教建筑文化

以一神论为主伊斯兰教, 犹太教为发源的基督教建筑文化有以下特色。

1) 对光线追寻的偏好。一神论的起源有明确的指引性, 这种指引性延续到建筑模式中。太阳对古人来说是唯一的, 对光线的崇拜是唯一性的表现。无论是罗马的万神庙还是后来的巴洛克, 哥特式教堂还有近现代的教堂都存在对光影的追求。基督教教堂对光影的特殊喜好, 也是“一神论”的唯一性的体现。

2) 城市的制高点偏好。一神论的宗教建筑多为城市的制高点, 或伫立在山体之上。这种耀眼的感觉, 便是指引性的另一演绎。罗马的万神庙到佛罗伦萨的教堂的穹顶高度之争;巴黎圣母院为巴黎多个轴线制高点之一;约旦的佩特拉古城依山而建的神庙, 最高级别的神殿是建在干枯河谷的最高处。还有德国的科隆教堂, 高迪的圣加教堂举不胜举。

伊斯兰教的高塔, 可清楚看到周边的环境。阿拉伯古建筑文化发源地之一约旦的多个古城遗址如佩特拉、安曼、杰拉什等古城中的神庙都可鸟瞰全城。

3) 外向型的建筑细部。从欧洲教堂的雕刻装饰中的狮子多带翅膀, 具攻击性, 而佛教建筑的中国狮子多乖巧。

4) 排他的特性。伊斯兰教是排他性的代表, 不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不能随便进入清真寺, 阿拉伯世界的游客不可随便入清真寺内参观和拍照的。即使与美国建交, 在阿拉伯地区开放程度等同香港的约旦也不例外。马来西亚的伊斯兰教信徒与其他宗教信徒通婚, 后者须放弃自己的宗教转投伊斯兰教方可通婚。这种情况只有在各种文化高度集中的城市或国家才能把他们的排他性弱化, 如香港。因此, 清真寺的建筑模式相对其他宗教建筑封闭围合。

3.2.2 多神论的宗教建筑文化

多神论的宗教建筑, 无论人文文化是开放、还是封闭, 都较平和。其建筑模式多是温和、包容、世俗、具有礼制, 如佛教、道教、印度教。

农民耕种决定了他们的社会体系需要一个稳定平和的宗教体系。以佛教为例, 从尼泊尔起源的佛教传入印度后与婆罗门教互溶演变成印度教传回尼泊尔, 也是多神论平和的体现。原有的婆罗门教是把印度人划分为四个阶级, 随着生产力和资源的剩余, 农奴制度瓦解, 统治阶级需要一个更平和的宗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提倡众生平等的佛教正好取代了婆罗门教的统治地位, 便逐渐演化成印度教。所以, 很多印度教建筑中大型的庙宇以开放式的模式建造, 小神庙随处可见, 建筑的选址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没特显眼。以印度教为基础的佛教, 即传入不同国家, 这种温和的本质依然处处可见。

多神教国家, 多存在三、四种以上的宗教, 这些宗教的建筑模式也不断的互相借鉴与包容。如海洋文化背景下的马来西亚的槟城乔治城柔和了中国道教、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建筑文化。更有代表性的就是槟城山上佛教寺庙———极乐寺更是吸收了多种宗教模式综合体。

中原的佛教与道教在历史上多次竞争, 出现建筑文化互溶, 礼制的儒家学说的搀和, 也见证了在宗教竞争下, 求存寻异的包容性建筑文化的产生。

多神教的国家更多涵盖猎人、农民、游牧民族三种生活模式, 或该三种模式的组合。因此, 所建设的神庙建筑元素也多样, 反映出人们的各种心态如:生殖崇拜, 炫富心理, 生老病死的态度, 往生期望等等。

而多种生活模式的组合也使同种宗教建筑文化的产生分流。例如中国国土广阔, 地理生态环境多变, 也确定了生产模式的多样。传入中国的佛教随着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也呈多样性, 藏传佛教和中土汉传佛教 (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 , 云南省的上部佛教的建筑模式就有很大的分别。中国的道佛建筑中, 官式与民间模式的差别就很大, 融和多种生活模式, 让宗教建筑体现出明显的礼制性。

3.3 不同宗教建筑模式的共通性

梁思成老先生说过, 当佛教传入中国后, 佛教建筑与中国本土优良的建筑技术得以结合。在佛教传入中国时, 印度佛教建筑受希腊和伊斯兰地区建筑风格影响, 把外来的建筑营造法式沿着内地丝绸之路引入国内。山西省的无梁殿中的穹顶和卷拱做法就是一例。虽然这种影响并非大范围, 但可见微微余音的效果。同时中国的木构架模式也小范围的影响到欧洲及阿拉伯地区。中国的宗教故事多通过壁画绘制墙上, 欧洲教堂的壁画多刻画在屋顶, 须仰视才能看清。山西省的云冈石窟也有把壁画和雕刻做到石窟顶部的, 最终还是为了把宗教故事简单示人。

无论哪种宗教建筑都含有生死境界空间的营造, 现存的四大宗教体系也不可避免。佛教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轮回的, 大家曾是世界上的任意物体, 因此众生平等。仅中国的道教没有轮回, 注重养生, 希望通过肉体的不灭达到精神的不灭。

4 近代多元文化宗教建筑文化的演变

宗教文化不会一成不变, 会随时间和地点转变。佛教传播广泛, 世界各地有不同种类的佛教建筑, 有融合了印度教的、折中了中原文化的、西藏游牧式的等等建筑模式。多种宗教并存的环境下, 各种宗教为保存自我, 有绝对排外, 有开放通融态度。

日本保留有唐风和汉朝风格的佛教建筑。佛教在不同时期的传入, 经历了不同地域环境、气候、人文文化的洗礼所产生的风格各异的佛教建筑, 但是在不同中, 又可见这些宗教建筑所流淌的近亲血缘。

山西省的佛教建筑里, 西方宗教建筑在多年以前就对中国本土建筑产生影响。中国的无梁殿立面带有类似欧式的柱廊。无梁殿的穹顶与欧洲的万神庙的穹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让人慨叹, 各宗派之间的渊源, 冥冥之中随缘结合。

5 结论

人生分三层:物质、精神、灵魂。物质是衣食, 精神是文艺, 灵魂是宗教。中国经历了物质、精神文明的建设, 必然进入深层次的灵魂工程。宗教文化的融合、竞争是人类历史上不断发生的事情, 如何保护本土宗教, 须从本土宗教建筑文化入手, 中国道教《道德经》的“上善若水。”正好是体现了与时俱进, 吸纳百川, 寻找属于自己的宗教建筑模式。保留传统本土宗教建筑文化的精髓, 结合现代人的需要, 创造出适合当代的本土宗教建筑空间。

从中国本土宗教建筑发展的历史回顾, 佛、道、儒三家经历各朝代的纷争, 在竞争中互融, 各取所长, 渐现佛、道、儒一体的宗教建筑状况[3]。历史总是不断的重复,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东西方宗教建筑文化将会在全世界地区发生碰撞与融合, 中国本土宗教建筑文化如何的发展, 是其在纷繁的宗教建筑艺术竞争中能否脱颖而出起决定性的作用。

[ID:001596]

参考文献

[1][美]斯塔夫阿詻斯.全球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黄云明, 高颖.论一神信仰和多神信仰对文化的不同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 2005, 25 (6) :101-105.

小论中外企业文化差异 篇11

【关键词】企业文化;中庸;民主;冲突

企业文化是凝聚、规范、引导员工为实现企业共同目标而奋斗的精神力量,在现代企业中占据了灵魂的位置。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打造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可以为现代企业管理与创新奠定重要基础。企业是国家经济的细胞,企业文化脱离不了国家文明的大背景。在企业内部,任何具有企业文化特质的地方都必须依赖于外部的文化背景,即整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在其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传统与文明,体现在企业各个组成结构中也是形态各异,千差万别。根据文化背景的特点,将世界融于企业中的文明分为三大类:一种是中国式文明,二种是西方式文明,三种是日本式的文化。

一、中国式的文明——中庸之道与家族模式

中国大多数企业,由于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在其运营管理中处处体现着以和为贵——“中庸”的思想。“中庸者,不偏之谓中,不依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这正是“中庸”的全部含义。追求中常之道,内外协调,这就是中庸的“致中和”、“合内外之道”,是一种辩证的思想。体现在企业中,就是以组织的内在需求和目标为出发点和价值取向的依据,顺应外部环境的基本规律,是企业经营目标在现有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下得到最适宜、最适当的实现。另外,中国现代企业还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管理观念。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是将管理对象从以物为主转向以人为中心,以尊重、关心作为基本出发点,即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发展,追求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实现组织的内在需求和目标,这也迎合了中国企业主流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同时使企业更具有活力。

除中庸之外,中国企业发展通常是以家族式为基础。家族式传统的诞生和演进在历史上是自然发生且是普遍存在的,几乎主导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精神层面有祖先崇拜,道德教化依靠宗族祠堂;经济活动以家族企业为主,政治上讲究“家天下”;甚至在“桃园三结义”和“梁山好汉”中没有血缘关系的,模拟家族也能成就一番事业。

二、西方式文明——民主制度

相對于中国的中庸思想和家族化模式,西方的文化更多的体现出民主式的文化特征。中国企业的家族模式是社会发展中自然出现的情况,但西方的民主制则可归于一种偶然现象,是在特定的状况下出现的。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成功之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一旦出现便会产生巨大的优势,这一点在经济活动中尤为明显。这种革命性的力量带来巨大的冲击,成为时代变迁的标志。

工业革命的发展、新技术的产生导致巨大的物质通过量,企业必须扩大经营规模才能满足这一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司制度就是民主制在企业中的应用。股东是选民,董事会相当于企业中的议会,CEO对应着行政领导者,监事会则是掌管司法职能的部门。公司制成熟于西方世界,显然应归因于其民主制的社会背景。依靠民主制建立的公司制度把各种没有必然联系的资源集中到一起,促成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它得以实施的基本技巧就是权利界定、程序主义和相互制衡。正是因为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发生的利益冲突要大于有血缘关系的人,合作也变得相对困难。所以公司制度通常是在相互怀疑的层面上锤炼过来的。

三、日本式文化——海纳百川

在提到日本企业的时候,将“文明”换成了“文化”,是因为在日本企业文化中,大多属于“舶来品”,真正源于本民族文化底蕴的几乎潜藏起来。面对这样将多方融合而形成的精神,我暂且称之为“文化”。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历史上,日本人总是能够不停的学习先进文明,如唐朝时期引进中国先进科技,明治维新源于欧洲早期文明等。从某种程度上讲,日本对企业文化及对他国文明的研究兴趣,归因于日本战后重建的表现。在极短的时间内,日本就从满目疮痍的废墟成长为富甲一方的经济大国,创造了一个经济神话。日本人在最后被打败之前,就已经开始计划他们的未来:实用主义、乐观的态度、计划工作和忠诚混合在一起成就了战后日本的重建。在战后经济复兴时期,日本人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各种专利和先进技术,关注国外科技的运用,最大限度地汲取精华,与此同时,企业家们还不时造访外国企业精英,学习如何经营管理企业。这与认为的“拿来主义”不同,日本与欧美企业鼓励个人发展就存在差异。它强调了中国企业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激发员工的归属感,以实现企业长期发展,完成组织目标。直到今天,日本学习的步伐仍没有停止。东方的含蓄、抽象及浓厚的家文化与西方民主制的精神巧妙结合在日本的经营中,成就了不同文化融合后的一种新的企业文化的分支。

中外饮食文化 篇12

四川省国资委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斌在会上致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顾问王瑞祥、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副局长韩天、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副部长李忠运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代表胡平理事长作大会主旨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金碚作了题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文化观念创新》的学术报告。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 中宣部理论局原副局长贾春峰, 北京行政学院副院长赵春福, 电子科技大学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周涛, 分别就“健全合规机制, 培育合规文化”、“企业文化落地的路径与方式方法”、“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文化创新”以及“企业如何应对大数据提出的挑战”作了演讲。

中国农业银行监事长、党委副书记车迎新, 中航工业成飞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程福波, 招商局集团副总经理胡政, 浙江温州甬台温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国林, 中国建筑总公司企业文化部副主任陈莹,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广西分公司党委书记方思忠, 先后在“系统总论——企业文化顶层设计与基层践行”、“上下贯通——顶层设计内容与基层践行方式”等主题研讨中发言。山东鲁泰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刘石祯, 正泰集团党委书记、副总裁林可夫参与了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华锐主持的“企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和路径”的嘉宾互动对话。

中国华能华亭煤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朱同印, 广西玉柴集团党委副书记郭德明, 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重油开发公司采油五区采油六班班长肉孜麦麦提·巴克, 中国建行银行北京市分行营业部副总经理刘艳,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总装配厂装配五车间装配四班班长韩明洋,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电机厂制造部行车驾驶一班班长陆红娣, 分别介绍了班组文化建设的经验。

孟凡驰在大会总结中论述了企业文化顶层设计的意义和价值, 提出了顶层设计的工作要点, 即:布魂——清晰核心价值体系;布局——制定并实施企业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布道——做好企业文化建设知识的传播;布法——找准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法;布点——总结提炼企业文化建设的典型经验。他还论述了文化践行要“具体化、形象化、业务化、个性化、平台化”的基本思路。

上一篇:系统安全评价下一篇:中医药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