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饮食的加法和减法

2024-08-27

健康饮食的加法和减法(精选9篇)

健康饮食的加法和减法 篇1

“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运算中最为基础的部分, 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 因此, 帮学生打下牢固的数学运算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结合实例谈谈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从不同方面分别探讨“加法和减法”教学中高效率课堂的建立。

一、趣味化概念教学

“加法和减法”是数学计算的入门, 也是数学计算中最为基础的部分,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刚刚接触到加减法运算的小学生而言, 在展开教学时, 首先需要引导学生们对于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有一定层面的认知。只有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 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展开计算方法的教学, 才能够在后续的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教师应当采用学生们能够理解与接受的教学语言, 直观地向他们解释加法和减法的意义。这样不仅更易于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 也能够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展开概念教学时, 我会给学生们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我拿出一张卡通图, 图上画了一条清澈的小溪。这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鸭的贴图, 将三只小鸭贴在小溪边。我让学生们看着这幅图画, 然后对他们说道:“大家注意看这条小溪, 小溪边有三只小鸭在玩耍。”学生们看得都很认真。这时, 我又拿出两只小鸭贴在小溪边并且继续对大家说道:“这时又游来了两只小鸭, 大家数数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鸭?”很多同学都认真数了起来, 不少同学都得到是五只。有了这个基础后, 我会随之引出加法的概念:“大家刚才进行的就是加法的运算, 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 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就像刚才有三只小鸭, 加上两只后我们得到了五只小鸭。”在生动直观的情境教学下, 学生们对于加法的概念理解得更透彻, 很多学生都能够领会到加法的含义。接着我又以类似的方式向学生们引进了减法的概念, 趣味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够让相关的概念教学更为高效。

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待学生们对于加法与减法在概念有了良好的认知, 并且已经基本掌握了相关的运算技巧后, 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相关习题来展开对于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这不仅是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 也能够在实际的练习题中反映出学生在知识掌握上存在的漏洞, 这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架构、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

“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形式多样, 教师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题目在课堂上让学生练习。

1.请完成下列计算:

2.比大小:

这两组题目都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加法及减法的基本运算能力, 作为100以内的计算是加法与减法中较为简单的, 然而, 这部分练习题却能够很好的地训练学生的计算基础。对于小学计算的教学而言必须循序渐进地展开, 只有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才能够促进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取得高效, 这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要过程。

三、引导学生及时总结

当学生对于“加法和减法”的学习较为深入后, 学生们接触到的运算题也会越来越多, 当然, 学生们出现的运算错误也会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教师可以将学生产生的错误作为一个经验总结的契机, 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学习习惯等, 都可以借助具体的错误来进行总结。经常对错误进行总结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还能够让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掌握更多的运算经验及运算技巧。

以下述计算题为例:计算378-154-146。学生产生的错误集中表现为:378-154-146=378- (154-146) =378-8=370。减法的性质是小学数学简便运算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学生的本意是利用减法的性质使计算简便, 但由于对减法性质的理解不透彻, 导致计算出错。出现这样的问题后, 我会让学生和我一起进行总结, 这道题考查到的知识点有哪些, 减法的性质又是什么, 在实际运算中有哪些运用, 借助这道题目, 我引导学生对于相关知识进行了一次回顾。这是一个很好的知识梳理过程, 在回顾学过的知识时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 同时也能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过往在知识点的理解上存在的偏差, 在上题的计算中, 学生的本意是想借助减法的性质让计算更简单, 但性质用得不对反而造成了计算错误。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后, 能够更正学生头脑里的不正确概念, 让他们的运算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借助具体的运算错误来巩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不仅能够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也是高效课堂的直接体现。

要在“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过程构建高效的课堂, 这不仅需要教师以趣味化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 也需要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此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及时从错误中进行总结, 这些都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策略和方法。

健康饮食的加法和减法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现实情境,在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会利用竖式进行小数加减运算,在互相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学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能正确进行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计算的价值,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思维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小数,大家对小数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经常用到小数?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师生交流后明确在超市购物时经常会用到小数。)

教师进一步指出,在购物过程中,我们不但会遇到小数,还会遇到小数的计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71页购书情境图:小丽购买了《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根据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挑出例1的两个问题进行教学。

(2)解决问题一:小丽购买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学生列式:6.45+4.29。

师: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板演如下: 6.45+4.29=10.74(元)

(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具体的算法,并说说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师生交流后明确: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就对齐了,这样就能相加了。

(3)解决问题二:小林购买了《数学家的故事》和《神奇的大自然》。

师:你能算出小林一共花了多少钱吗?

让学生自己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学生板演时,教师再一次重点引导学生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师:哪一种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学生讨论。

师生交流后明确:因为在整数加减运算中,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师:同样的道理,小数加法也是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竖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学生再次计算,教师巡视。

2、教学例2。

(1)解决问题一:《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学生列式:6.45-4.29。学生用竖式计算,板书出示: 6.45-4.29=2.16(元)

①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2页“做一做”。(学生列式计算,交流反馈时,说一说在用竖式进行小数加减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师生交流后明确:用竖式进行小数加减运算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2)出示第二个问题:《数学家的故事》比《神奇的大自然》便宜多少元?

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8.3-6.45。

(教师巡视,指名板演,及时反馈,找出不一样的做法,提示学生应该注意什么,百分位上怎样减。)

师生交流后明确可以在百分位上添“0”。

②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3页“做一做”。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3、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提出问题: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1)小组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注意事项。

(2)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小结: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得数对齐小数点的位置,点上小数点。得数末尾有“0”的,一般要去掉“0”。

(3)继续讨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交流后引导小结: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从低位算起,把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小数点的位置上,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发散

1、计算并验算:3.68+3.57= 6.33-2.7=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组织汇报时,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用什么方法进行验算,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2、引导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应用到小数的加减法。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我们学会了如何计算小数的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得数对齐小数点的位置,最后点上小数点。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减法

计算小数的加减法:

(1)注意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2)从低位算起,按整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3)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4)得数末尾有“O”的,一般要去掉“0”。

六、教学反思

乌镇的“减法”和“加法” 篇3

草帽,墨镜,棉布衬衫。乌镇旅游公司的高级顾问邵云,一身江南打扮出现在记者面前。

邵云是土生土长的乌镇人。乌镇刚开发时,他曾到周庄去考察过,那时乌镇的旅游还是镇政府在打造。

1999年,乌镇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陈向宏开始恢复乌镇本来的面貌,一点一点剥离掉繁杂的痕迹,并严格控制着过度商业化的泛滥,拉开了乌镇保护与开发的大幕。

整体搬迁整体规划

“周庄当时的万山蹄太多了,乌镇在商业开发这块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一店一品,这么一来就恢复了过去那种原生态。”邵云并不讳言乌镇对周庄的“学习”与“超越”。他所说的万山蹄,是周庄最出名的美味,

乌镇开始搞旅游时的背景是:口味越来越挑剔的游客对面目雷同的古镇开始不满。若没有自己的个性,新景区很难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立足,更别提存活下去了。

“我是从景区旁五层楼高的百货大楼拆起的,当时骂声一片。”乌镇掌门人陈向宏说。东栅开发时,他提出“建新镇,保老镇”的思路,在新镇建成近6万平方米的建筑及配套设施,所有的现代化商业都放到新镇区去。而在老镇,则进行有针对性的搬迁及产权置换,共搬迁和拆除了1.6万平方米面积的不协调建筑,搬迁了7个工厂,同时对保护区域内所有商店都进行了产权置换。这种“减法”,使古镇的外围整体风貌得到了有效的恢复。

陈向宏对西栅的改造则更加彻底。他采取“先整体搬迁,后规划返迁”的办法,将所有居民都迁了出去,对民居内居住格局和居住功能进行改造。

“在西栅你可以看到,没有一根电线,我们地下埋下了22种管道和线路,包括无线网络覆盖,可以完全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它是这样的现代生活,但在街面上又看不到现代生活的痕迹,这就是我们乌镇的保护模式。”邵云说。

乌镇是历史上江南富庶之地,留下许多古代生产场所的遗迹。西栅景区的改造抓住了这一特点,重点恢复展示乌镇的古代生产方式。一些水上市场和老店根据镇志的记载得以复建:按照一张100年前的乌镇照片,一个直径长达一米多的大铁锅仿制出来陈列在古铁锅厂:乌镇历史上有个有名的“酱园”,也修复开张了,按古法布置,几百只大酱缸整齐地排列在那里,乡下老师傅被请进酱园,专做手工酱菜和酱油,卖给游客的手工酱油贵至20元一瓶。老酒坊也开张了,古中药铺也开张了,古邮局也恢复了原貌。

为了做到以旧修旧,修旧如故,陈向宏时时翻阅镇志,每个到旅游公司工作的员工,第一堂课学习的就是镇志。恢复原貌要按镇志上的记载,许多老房子改造参考的是《江南民宅》图片集。乌镇居民们看见建设者们把新木板熏黑,用来修复老建筑物,也看见把外乡的石桥拆来装在河上,而建于明清的昭明太子读书处的牌坊也从北栅搬到了西栅。

“如果没有有序的保护和开发,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乌镇。”邵云说道。

如今在乌镇,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让人宛如梦境。沿河连绵起伏的“水阁”,古朴干净的街道,石拱桥,老牌坊,老作坊,西柵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恒静之美,让人生出似水流年恍惚之感。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休闲度假的家园,让游客从繁杂的快节奏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让人到了这里,能够住下来,休息下来。”邵云说。

为老乌镇添加韵味

对邵云来说,干净古朴的老街、石拱桥,沿河连绵起伏的老屋,这些还不是乌镇的全部。“构成这个古镇的应该是一种独特的韵味。”他说。

邵云是西栅人,老邮局对面就是他原来的家。“所以我对当时历史的回忆,包括从母亲口里了解的香市的情况,把它融入到我们景区的建设中。这么一来,它就有一定的韵味。”

乌镇在不断完善和充实景区内涵上有新突破,在向世人展示乌镇特有的民居水阁、老宅深巷、船拳皮影和民间作坊以外,还深层次地挖掘了民间传统文化,把许多鲜为人知的民间节俗、寿俗、礼俗、婚俗、衣俗等和丰富多彩的“蚕文化”推向旅游前沿,让茅盾笔下的“老通宝家乡风情”走出千百年尘封的古镇。

“一个古镇如果没有民俗文化,那是—个没有灵魂的躯壳。”邵云说:“必须一丝不苟地挖掘一些民间的民俗的东西。”

据邵云介绍,他们让民间童玩节在乌镇得到了“再生”,“过去我们称它为节很难说,只是民间的童玩活动,因为过去,到这段时间小孩子不读书了,农村孩子大家凑一块踢踢毽子,滚滚铁圈,我们因势利导地把这些东西进行了汇集,在暑期里面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邵云还在乌镇恢复了一个船寮,也就是旧时修木船的工棚:打造了一个舟楫文化长廊,恢复了民俗风情浓郁的“乌镇香市”,并着手水乡婚礼习俗方面的搜集整理。

“一定要挖掘它根深蒂固的、历史渊源比较长的、来自民间的,而且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些民俗文化和民俗活动。这样与这么一个古色古香的古镇相配套,就是一个完整的旅游景点。这样一个旅游景点,无论是西部,还是东部,游客都会喜欢的。”邵云认为这正是乌镇模式最值得借鉴的地方。

乌镇掌门人陈向宏认为:“不能因为有旅游的影响而禁止旅游的发展,也不能把所有的民情、民俗封闭起来,成为标本。”乌镇选择了一个既使游客能够体验,又使当地居民能够独立生活的模式。

“周庄掌门人跳槽乌镇!”2005年3月1日,一起特殊的人事变动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时隔多年,周庄掌门人韩俭康谈起当年的“跳槽风波”,哑然失笑。“我当时真的是很欣赏他们的理念。”

古镇的现代化管理

“下午两点半以前,15间房要全部整理出来,到现在一间还没退出来。周日早上,乌镇西栅民宿的管理员姚国华刚给游客供应完早饭,看看时间,快10点钟了,他习惯性地焦虑起来。

姚国华是西栅景区的返迁居民,如今在自己的老屋里以换工的形式做起了餐饮生意。2003年搬迁后,老屋的产权已经属于政府。“我们负责24小时管理,包括客房的清扫,公司则给我们这个经营场所,两张桌子做餐饮。”

“现在的房子跟老早的不一样了。”虽然从外面看上去没变,但里面早已装修一新,现代化的设施一应俱全,甚至连直饮水都接到了房间里。过去的小窗子改成大窗,木板墙也改造成白墙。破破烂烂的老房子摇身一变,成了豪华舒适的临水客房,并打出了“西栅民宿”统一品牌。

和姚国华一样以换工的形式返迁回来的还有三十几家居民。除了自己有意愿,还要经过公司的审核,然后考试、培训,才能上岗。他们基本上都能分到自己老宅当时的位置,姚国华一家五口负责管理15间客房,每天12点以后到下午两点以前,一家人忙得就跟打仗一样。

“一过12点,总台的电话就催个不停了,跟抢房似的。有时前面的客人还没退,后面的客人已经到了。有时整好的房间客人还没来,没整好的房间客人却先来了。”姚国华说时,窗边的河道上,载满游客行李的船只正轻轻划过。

陈向宏去美国考察时,发现那些古堡里的挤奶女工、手艺人都是旅游公司的工人,上班时穿着19世纪的衣服,下班后恢复真身,开汽车回家。在他看来,乌镇的开发应该保持原生态的古朴风格,但在管理上却完全应该借鉴和运用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

风景里的风景

走到西栅大街的尽头,是乌镇景区的志愿者之家。这里每天免费供应凉茶,并由当地老人值班为游客提供服务。来自乌镇旅游公司的管理干部高昱萍用软糯亲切的乌镇话赞美着老人们的工作:“你們是我们景区里一道风景里的风景。这道风景能够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感受到更加浓烈的生活气息。”

志愿者协会的创始人冯培祥老人是乌镇当地乡绅,也是桐乡市政协委员,家在乌镇中市,自己有一个羊毛衫加工厂。“现在厂子不管了,叫我女儿管了。自己出来搞一些公益事业。”冯培祥老人说。

2006年,乌镇西栅景区开始试营业,管理上有很多地方还不到位,冯培祥就把一些问题挑出来,给旅游公司提建议。“旅游公司的老总看了以后很重视,就鼓励我多动员几个人,帮助他们管理,所以我就组织了这个志愿者协会。”

如今,志愿者协会成立5年,已经发展了100多位当地的老人加入。冯培祥还成立了好几个小组。写作组负责把乌镇过去的面貌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音乐组则着手整理本地的音乐。“像这个景区里面,小桥流水,再有个音乐是很美好的。”

陈向宏曾问冯培祥,你怎么想出来这个免费供应茶水?冯培祥回答:“服务要服务到游客心里去,那才叫服务呀。”他回想自己走过的许多地方,有时候吃力了,想休息一下或者想喝杯茶,走到哪里都要掏钱,心里很不舒服。“如果有个人叫我坐一下,不花钱,心里那种滋味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

出于这种切身的感受,冯培祥在志愿者之家开设了一个免费供应凉茶的地方。这个小小的举措,颇得游客的心,这些老人也成了乌镇的另一个窗口。

不难看出,无论是乌镇返迁的居民,还是志愿者协会的老乌镇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被旅游改变的家乡古镇。

他们心中珍藏的记忆,是水乡古镇的灵魂所在。

健康饮食的加法和减法 篇4

既然教师担负着如此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故“择师不可不慎也”。由此可知,选择教师需慎重,一名合格教师必需具备相应的素质。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素质呢?结合《学记》中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应该做一些提升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加法”和避免一些问题,做做适当的“减法”。

1 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呼!”这是《学记》中对教师提出的第一点要求。这里指出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对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只会对知识做表面的浅薄理解,而不会融会贯通的人是没有资格做老师的。做老师要“传道”,他自己就必需在某一问题上懂得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把问题说明白。在今天看来,教师所传之道可能和古时候所传的道有一些差别,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不论教师所传何“道”对知识的理解都应该是深刻的。我们曾经听过,“想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需要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必需具备丰富知识的最好诠释。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的普及把全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了,信息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通畅,不仅解决了地域距离带来的阻力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时间。由于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宽阔,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就不再局限于课堂,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课堂上的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就更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由“一桶水”变为“一条河”,这不仅仅是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体现知识的不断变化和更新。这种观念的变化促使我们的教师不仅要增加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还要和其它学科相联系达到融会贯通,时常吸收新的知识以充实自己。

除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首先,教学语言需准确、简练。《学记》曰:“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教师讲课,要简单明确、精炼,举例不多,但能说明问题。教师教学语言的准确、简练是一名合格教师所必需的技能,教师使用准确的语言是让学生正确理解教育内容的关键,教师准确地表达概念、原理等教学内容,学生才会准确的领会。这说明教师讲课时语言一定要简洁明了,指示要明确,切忌啰嗦重复,毫无重点。通过举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就能把问题讲清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其次,善问、善待问。问答法是教师讲课常用的方法之一,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问而学生答;二是学生问教师答。课堂上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现状,了解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反过来,学生有了疑问同样需要教师来解答,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对知识理解,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提问的过程也就是师生双方学习交流的过程,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答,教师也从学生那里获得的反馈信息促使教师及时的调整教学,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善问关键在一个“善”字,提问是每一个老师都会的教学方法,但是不是真的做到善问呢?这可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善问呢?《学记》中说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即善问就是提问应该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问题应该由易到难,主次分明。这样学生才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做到了善问,教师还应该善待问,“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学生碰到了疑问,教师的解答要有针对性详略得当,把握分寸。善问与善待问体现了师生之间双边的互动学习过程,师生双方在这个过程中都发挥着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善问必须善学,学生善学才能善问。

2 多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必须具备洞察学生心理的能力,学会观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学记》中指出:“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其中把知其心作为长善救失的重要条件,这里的“知其心”就是指教师要能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学记》曰:“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这四点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心之莫同”而造成的缺点。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环境、资历的不同,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是正常的,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不同的问题因材施教。把握学生的长处或短处,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又了解它们存在问题的原因,才能补其短,展其长,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除了观察学生的优缺点外,还要了解学生学习的水平和程度。“君子之教,喻也。”这里所说的是教师对人施教,要学会启发诱导。教师要做到“喻”就一定要了解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和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观察学生,及时的了解知识掌握的程度,教师只有清楚地知道学生所处的水平,考虑到学生可接受的能力,才能选择符合学生的方式和内容准确地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知识。

3 把课堂还给学生,避免教师一人主导

《学记》对当时的教师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能力。教师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只是机械诵读而不去理解知识的含义,不考虑学生实际能力,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无效的。这些思想仍然可以提醒我们为人师应该要避免的问题。由于教师长期形成一贯的教学方法,我们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在下面听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想以这种最快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考试所需的知识。现在有很多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硬把知识塞给学生。一门心思就盯着考试,为了让学生能够考高分,教给学生背诵“标准答案”,而不去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题方法和思路。课堂的教学也是教师一人主导的满堂灌,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和思考,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无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这种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感受到乐趣,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都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宗旨。

新课程的理念呼吁我们改变课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再是牵着学生走的控制者,而是协调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学会观察和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地学到知识,使学生愿学、乐学。

4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避免以“尊者”自居

尊师重道的观念使得教师的地位崇高,受到社会的尊敬。人们用了很多词来形容教师,比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蜡烛等等。这些丰富的词汇都代表了教师优秀的品质,为教师塑造了一个个鲜明而光荣的形象,教师自然也就接受了人们赋予他们的这种形象。但是这可能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影响师生关系的建立,过度的强调师道尊严也可能会影响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赖。在这种观念下,教师成了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者,教师的话就是命令就是权威。师生之间的关系无非就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学生眼里的老师很威严,学生不愿意和教师对话、谈心。这种师生关系势必会阻碍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建立在信赖基础上,教师如果一副权威者主宰者的样子,使得学生难以接近,这必然就造成学生不敢坦诚的和教师交流,教师也同样无法从学生那里得到有利于自身改进的信息。

新课改以来,同样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变“尊者”为“朋友”。角色的改变要求教师以朋友的心态和学生交流,坦诚、平等、是朋友之间沟通交流的核心词汇,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彼此之间建立充分信赖的关系,才能使师生之间维持正常而密切的交往,和谐师生关系才能得以建立。

以上只是结合《学记》从教师应该做的和避免做的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但是教师需要提升和改进的方面远不止这些。我们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改善问题,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范蔚.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1.

[2]高丽萍.从《学记》看教师专业化发展[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9):70-71.

[3]卓娅《.学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现代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9(11):31-32.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篇5

1.创设奥运会情境,提出问题。教学中选取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10米台跳水的情境,让学生根据中国队和加拿大队的第一轮和第二轮成绩,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列式,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法计算对人类活动的重大意义,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沟通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通过计算53.40+58.20和53.40-49.80,由于这两道算式的数位相同,学生列竖式计算很容易,轻松的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得数末尾的0一般要去掉。通过强化了数位对齐,然后让学生计算7.2-6.45,让学生发现只要怎样才能相同数位对齐,从而使学生自然过渡到只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数位对齐了,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不足之处:

1.未板书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进行叙述。

2.得数末尾有0,学生在做题时出现不去掉的现象。

再教设计:

健康饮食的加法和减法 篇6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中占据篇幅最多的一个单元就是加法和减法,共有34页。“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主要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包括加法与减法的含义、加减法的口算以及应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除了在生活中会遇到不少用加法和减法来进行思考的问题,具备学习加法和减法的生活基础外,已有的主要知识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会数10以内的数,会用“分与合”的思想说出10以内数的组成。“分与合”是数的组成的两个方面,是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重要基础。因为大多数学生计算加法喜欢从“合”的角度想和,计算减法从“分”的角度求差,所以教材顺应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利用10以内数的“分与合”理解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是抽象的概念,形成概念需要很长的过程。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单元只要求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学好这一单元对学生以后学习数的加减法和解决有关加减法的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1.学习加法和减法,是学生从形象数出结果到抽象列式解决问题的飞跃。学生在学习这一过程中经历从生活事实到数学事实、从感性认识到抽象建模并熟练化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加法与减法的过程中第一次接触用符号来表示两个相关联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意味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从以往的注重感性得出结果,到思考怎样列式计算得出结果的过程。重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今后学习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2.学好10以内的计算直接影响到20以内计算的学习。学生在学习20以内的加法时的一个重要计算方法“凑十法”就是基于得数是10的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的熟练掌握是以后任何计算的基础。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让学生初步体会理解算式的实际意义与运算顺序,为将来的混合计算打下基础。

3.加减法的意义不仅对加、减法的计算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解决问题时能否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所以要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学会从已有的信息中选取并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节由丁粉红执笔)

二、重难点分析和突破实施策略

为了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加法和减法,初步实现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数学思维的变化,教材在编排上突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产生计算的需求,引出算题,进而探索和选择算法;同时注意留给学生更多自由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培养开放的思维和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教材节奏缓急分明,有效地突出了重点和分散了难点。

1.重点分析。

(1)认识加法和减法。教学中要突出加减法意义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后,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不是一课时就能完成的,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教材在内容的设计上选取学生熟悉喜欢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并加以巩固,借助情境来理解含义;在方法上让学生自主思考列出算式,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充分表达,体会“合与分”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分四步突出重点。

首先,通过学生喜欢的浇花活动,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分与合的思想,使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加法和减法,知道加减法的一些知识。让学生从3个小朋友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想到“合起来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合”是加法概念的生长点,也是加法意义的核心成分,从3人和2人合起来可以用“3+2”计算,很自然地引出加法运算;在学习减法的时候,从原来有5个小朋友浇花,走了2个小朋友,想到还剩3个小朋友。

其次,通过“一图两式”发展对加法和减法的认识。根据已知两部分求总数,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再根据已知总数,从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一部分的数量关系,写出两道减法算式,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教材从植树情境人手,通过两种不同角度的观察,得出5+1=6和1+5=6两个算式,让学生体会到虽然两个算式不同,但都是把两部分的学生人数合起来,从而算出参加植树的人数。然后通过例题出示总共6人植树,再一次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已知男生求女生和已知女生求男生这两个问题,从而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学生在这过程中,不仅通过1、5、6这三个数体会到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而且体会到运用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可以解决简单的问题。

第三,通过“一图四式”体会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教材通过游泳池的场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收集信息:“池里有5个小朋友,池边有3个小朋友,一共有8个小朋友。”然后让学生根据信息,写出算式,并解释算式的含义。学生在列出四道算式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在通过联系图与式之间的关系来解释算式的时候,学生会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第四,在解决问题中应用加法和减法的意义进行思考,选择合理的算法,进一步加强对运算的理解。通过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合”与“分”的关系,选择用加法还是用减法来解决问题,通过思考“为什么用加法或减法来计算”的问题,在应用中理解运算的意义。

以上四步层层推进,每一步都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每一步都要让学生体会理解练习到位,这样才能促进下一步的稳步提高,否则就是不停地炒“夹生饭”,学生难以消化。

(2)学习10以内的加、减计算。教学10以内的加减的方法重在引导学生学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在此基础上用大量的习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得出得数,从而达到熟练的计算能力。具体教学方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情境引导学生想学。选取依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自身的特点,通过浇花、植树、游泳、抛花片等生活场景,吸引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用数学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增强。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善思。教材例题安排有一定的坡度,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如从得数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开始,例题的得数都让学生自己填。教材在例题学习后的“试一试”栏目的解决过程中,都要求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从数的组成来想出结果。在练习中,更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尝试,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教材还专门安排了不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习题,第51页第6题看着蜜蜂图想7-□=□,既总结了所有7减几的算式,又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第56页第4题和第57页第3题都是启发学生要灵活整理已学过的算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乐练。10以内的加法和减

法各有45道,加上关于0的加减计算式题,内容比较多。这些都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的计算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础,通过学习务必使学生达到熟练的程度。因此,为了不让学生产生枯燥的学习情绪,在每段教学中,只安排一道(组)算式作为例题,在试一试想一想里也只安排一道(组)算式,大量的则安排在想想做做里,以习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联系情景或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结果,形成数学事实,再强化掌握。练习的形式多样,有动手摆一摆再填写,有划一划、连一连,有对口令,还有很多充满童话气息、生活气息的习题,这些习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改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获得发展。

2.难点分析。

(1)0的加、减计算的教学。

[现状分析]例题教学了几加0和几减0的算式,借助情境图学生很容易理解,但在大量练习过程中,教师往往从成人的角度认为这一部分内容很容易,一略而过,而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有困难。学生对抽象的“0”理解不清,较易出错。

[对策]还原情境图。练习时,引导学生主动还原相关情境,用情境来解释算式的含义,得出计算结果。例如3-0=?,教师提问学生,“3-0,生活中哪些事件可以用这个算式来表示?”学生可能会说,“我原来有3个苹果,我一个也没有吃,可以用3-0来表示。”“那你现在还有几个苹果?”“3个。”“3-0就等于几?”“3-0=3”,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合适的例子解释计算的过程。

(2)“一图列两道减法算式”的教学。

[现状分析]第50页例题一共有6人植树,通过已知男生人数求女生人数和已知女生人数求男生人数两个问题,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在这里,教材第一次出现完整的文字表述,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都直接告知。但在练习中,以情境图的形式出现较多,学生就难以找准减号前面的数,也就是总数。

[对策]教学第50页的例题,当学生根据文字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图意及文字,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交流算式的含义,使学生直观认识到:从6人里去掉男生4人,剩下的就是女生人数:从6人里去掉女生2人,剩下的就是男生人数,从中体会出两道算式的不同与联系。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思考“为什么6要写在减号的前面”,通过师生交流,使学生明白要求女生人数或男生人数,就是要从总人数里去掉一部分,才能求出另一部分。“6人”就表示总人数,所以要写在减号的前面。

(3)“一图四式”的教学。

[现状分析]学生对情境图很感兴趣,但是各人观察的切入点不同,获得的信息也不同。刚开始学生的观察是无序的、零乱的,如两人有救生圈,其他人没有:一人戴游泳帽,其他人不戴……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学生列出的算式也是零乱的。其实,这里的“一图四式”是指相互之间有联系的四个算式。

[对策]①仔细看图,统一看法。教师要让学生先从同一个角度来观察,把这部分人可以分成怎样的两部分,“池里有5人”,“池边有3人”,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列哪几道算式,其中几道加法、几道减法,从而让学生知道“一图四式”,并要学生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观察,可根据戴帽子和不戴帽子、男女生的人数等角度列出相应的4个算式。

②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关系的体会。“试一试”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图意,从6+2=8联想到2+6=8,从8-2=6联想到8-6=2。“想想做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会“一图四式”,其中第一题右边的图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写两道算式,体会每道算式都有两种解释。从而让学生体会两个加法算式间、两个减法算式间以及加法和减法间的联系。

(4)得数是10的加法及10减几的教学。

[现状分析]第59页的“试一试”,首先要学生通过一种抛花片的情况写出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但是得数是10的加法及10减几的算式比较多,不可能每种情况都会出现。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不抛花片,来推想抛花片的结果,进而有条理地写出相应的算式。

[对策]根据部分学生抛花片的情况,引发学生思考,抛10个花片,花面朝上的有几种情况,这时花面朝下的就有几种情况,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得出4组算式,每组4道算式;再引导学生思考5个朝上、5个朝下这一组为什么只能写两道算式?最后,学生推想出共5组算式,并让学生解释每组算式的含义。

(5)有括线的问题的教学。

[现状分析]教学时,有些教师片面地告诉学生括线就是表示“合起来”的意思,括线下面有“?”,就是求一共有多少,一般用加法来计算。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定势,看到有括线的就用加法来计算。

[对策]教材中用简单数据、图画形式及括线、问号来呈现实际问题中的一部分已知条件和问题,这比前面的单纯看情境图和图文并茂的题目,更简洁,更抽象教师应让学生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图意,并根据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弄清每道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别是什么,括线表示什么,是总数,还是部分数,“?”表示求什么问题,从而理清各数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数量关系由学生自主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

(6)看图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教学。

[现状分析]让学生根据情境图列出相应的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学生不能弄清事情发生和发展的先后顺序,特别对车上原来是几人弄不明白。

[对策]教学加减混合的例题时,教师可将场景图变成课堂现场表演,使学生清楚地看出事件的过程:车上原来有乘客7人,先下车2人,又上来了3人。教师让题意“活”起来,使情境“动”起来,学生在看图、想图、说图的活动中了解事件的发生与发展。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理清其中数量的变化状况,与头脑中已有的加、减法概念相互呼应,从而列出加减混合的算式。另外,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加法或减法计算,对理解运算意义也是有益的。

(本节由丁粉红执笔)

三、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1.要重视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加减法含义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起始阶段,良好的语言表达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很大影响。本单元中有大量的看图列式训练,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通过让学生说图意、说思考过程、编题目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也许学生一开始说得不完整、不流畅,但要通过表扬鼓励学生多说,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和水平。如结合具体的情境图,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也可让学生进行运用算式创设情景编制应用题的训练;还可以在学生回答出计算结果时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2.重视简单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加减法含义解决简单问题时,如果不注意分析数量关系,就可能形成看见“一共”就加、看到

“还剩”就减的思维定势,因此从一开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就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在本单元加、减法中两个数量的关系是指“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境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学会找出“部分数”和“总数”,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动手操作理解数量关系。通过操作,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3.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练习中有大量的“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填出几道算式”的练习。这就需要学生认真审题,收集图文中的信息,并分析所求问题与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正确列出算式。

在这一单元中,有大量图文并茂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如教材60页的第5题和第6题,有的是只出现文字表达的问题,有的是只出现文字表达的一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像这种看似不完整的题,就需要学生到图中自己去找条件,要引导学生说清楚从图和文字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并知道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进行主题图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在平时进行提问题、填条件的练习。通过训练,使学生看到相关联的两个条件就能提出问题,看到一个问题、一个条件就能意识到还要补充什么条件。这一训练为今后学生学习复杂问题时能提出中间问题做准备。

(本节由翟红梅执笔)

四、巧妙设计习题,促进学生理解

1.已唱了4首,还剩几首?

使用说明:这一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得数是10的计算之后,让学生进行的一道练习题,老师可以出示光盘,上面贴着学生喜爱听的10首歌。让学生听一首,然后提出问题,写算式;然后再继续问,如果听了4首歌曲了,还有几首没听?让学生列式解答。这一题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听歌让学生休息,同时又让学生从中思考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另外,总歌曲数不变,听了的与没有听的歌曲数之间的变化,向学生渗透函数思想。

2.一个星期中,5天上课,2天休息,一个星期有几天?

使用说明:这一题是在学生学习“一图两式”之后的巩固练习。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用2+5=7天,也可以用5+2=7天。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星期事例,感受两个加数位置发生变化后,总天数不变的道理。

3.把下面的星星3颗涂成红色,其余的涂黄色。涂好后你能列出哪些算式?

☆☆☆☆☆☆☆

使用说明:这一题用在学生学习了一图四式之后的练习。让学生在涂的过程中,不仅数出涂黄色的有4颗,而且数出一共有7颗星,体验到红色星和黄色星合起来的总数,又体验到从总数里去掉红色的星就是黄色的星,从总数里去掉黄色就是红色的,从而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4.找规律填数

使用说明:这道题用在学生学习了求未知数之后进行的综合练习,学生要先通过观察找出排列的规律,这一规律就要运用学生刚学过的一图四式的能力,即找出三个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运用求未知数的方法想出第三个数,从而填出答案。所以这一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使用说明:这一题可用于连减后的练习,题目中隐含条件是一辆车有4个轮子。培养学生学会收集信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明确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6.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使用说明:这一题可用在学习连加连减之后的发散性练习,思考的角度不同,列式就不同。

(本节由张所滨执笔)

教师减负的“减法”与“加法” 篇7

教师的减负,最近一段时间好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做教师是个良心活,属于“不待扬鞭自奋蹄”的那一类。但教师也是血肉之躯,不是机器人,可以承受的工作压力和连续时间终归有限。愚以为,要将教师的工作压力限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从逻辑上讲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减法”,另一个是“加法”。

所谓减法,是指大家普遍感到不堪承受教师名分的工作之重,想办法减轻一点儿负担,但我有点儿怀疑这方法很难奏效。送快递的把货送到顾客手上就算完成了任务,不用负责产品的使用说明,不用负责跟心情不好的顾客聊天,不用负责给顾客中的“剩男”“剩女”牵红线。这听起来有点儿像废话,但有些工作岗位的职责是可以分得很清楚的。但教师这份工作却很难分得这样清楚。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每月的工资单上林林总总几十项,我基本不看,也看不明白。把教师要承担的工作也列一份清单,估计比工资单还要长。要做“减法”,能减掉哪一项呢?教师工作的哪个细节没有伟大的教育意义?能说今天心情不好就先不填要交的那个表了吗?或者因今天实在太累就少备五块钱的课吗?所以做“减法”,无论是领导来减还是自己动手,都很难。

与此相对,做“加法”可能是个更好的思路。所谓“加法”,是指先把教师的工作归零,再来看看哪些工作是必需的,就加上去,直至加到合理为止。当然,这样做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是认识问题。教师工作再伟大、崇高,它只是一项职业而已。教师教书育人,跟官员从政、艺术家娱乐大众、建筑师设计大楼、清洁工美化城市一样,说到底没什么不同。这不是在贬低教师,而是不想贬低干其他活的人。把教师工作回归到一项职业,才不会因被“伟大”“崇高”的绑架而自己都不好意思不吐血吐到死而后已。第二是介于认识和技术之间的问题。简而言之,做“加法”之前先做个“减法”,看哪些不属于或主要不属于教师该干的,而属于或主要属于社会、政府、家长、律师、医生、法院等相关机构或人士该做的事情,该他们干的就不要推到教师身上。第三是比较技术层面的问题。教师的有效工作时间是每天八小时,要把他们必须干的活排个序,排够八小时就打住吧。

这样的思路和做法,不是要给教师推卸责任,而是为了他们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说到底是为了中国教育。当然,要把教师该干的和不该干的说清楚很难。但一件事很难不应该成为放弃尝试的借口。

健康饮食的加法和减法 篇8

节能减排目标能不能实现?

“发展中的中国, 节能减排尤为艰难, 但必须努力去做好”

中国正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既要节约能源、节约资源, 同时又要不失时机地实现工业化。我国能否在未来10年内, 从“高耗能”产业, 转变到“低耗能”产业, “实属一大疑问”。何祚庥主张, 我国应该采取“超强”减排行动:大力调整能源结构, 以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记者:节能减排是否掣肘工业化发展?发达国家都是工业化之后再喊减碳, 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是经济发展优先还是环保优先?

何祚庥:这似乎是一个“耸人听闻”的问题, 你相信中国的工业化会受到节能减排的巨大影响以致可能半途而废吗?我们都不愿意相信, 但如果研究一下我国能源发展态势, 研究一下有关节能减排的数字, 也就是“关于2020年, 中国非化石能源将占一次能源的15%, 中国单位GDP的C O 2排放量比20 05年下降4 0%~45%”中的几个数字, 那么就不得不使我们提出中国会不会走向“半个”工业化的质疑!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 国际上的经验表明, 工业化阶段能源消费系数一般都大于1, 也就是说G D P翻一倍则能耗至少也翻一倍, 江泽民同志认为中国目前的工业化阶段能源消费系数应取1, 只有到工业化后期才会小于1, 我赞同这个看法。世界各国发展经验还表明:人均G D P为3 0 0 0美元到10 0 0 0美元期间, 将经历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和能源结构迅速变化的过程。但是有一些人坚持能源需求消费系数控制在0.5以下, 他们的理由是从1980年到2 0 0 0年过去的2 0年, 我们实现了G D P提前翻两番而能源消耗仅翻一番。但实际上工业化发展阶段人均能源的大幅度增长将是不可避免的。以不切实际的“预言”, 来估算未来“节能”、“减排”的迫切程度, 将误导我国工业化的进程。节能减排已经作为道德的标尺树立在国际交往的舞台, 我们已经不可能像某些发达国家那样, 实现工业化以后将高能耗产业向国外转移在国内重点发展低排放的服务业。我主张提倡大力节能, 但不能脱离实际, 更应积极扩能保障发展, 当然, 与低碳环保也不能冲突。

记者:“GDP翻两番, 而能源翻一番”的目标设想被认为是一种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 您为何质疑?

何祚庥:说得直率一些, 近些年的能源供应之所以出现空前紧张局面是和这些年来倡导的所谓“GDP翻两番, 能源翻一番”的设想或估计有一定关联的。能源供给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硬约束条件, 能量守恒定律是不能打破的!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经济建设, 所以我们很冒昧地提出不同意见。中国只有大体上或基本上满足了大多数人对工业化的需求后, 才能真正转向第三次产业主导国民经济的服务型社会;否则这种服务型社会只能是仅满足少数富裕人群服务性需求的服务型社会。在生产力发展的问题上, 我们不能超越初级阶段的社会生产力, 不能跳过工业化阶段。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亦即尽量采用各种先进技术来缩短工业化的进程, 并且为我国社会向信息化过渡提供人财物的准备。所谓走新型工作化的道路的新颖之处, 就在于将各种新技术、先进技术, 其中首先是各种信息技术和工业化相结合, 而不能脱离现在发展阶段。希望我国能对未来经济发展和能源战略, 有一个更为符合于客观实际的科学的估计和认识。

记者:“到2 0 2 0年单位G DP的C O 2比2 0 0 5年排放量减少4 0%至45%”这一超强节能指标如何实现?

何祚庥:这个目标是极其宏伟的, 其完成的艰巨性我与陈俊武院士在《科学时报》上交换过意见。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看, 实现这个目标再难我们也要尽全力去做, 以确保承诺的兑现。大体上讲实现减排的办法有三条:一是大规模退耕还林、植树造林, 增加碳的积蓄量;二是大幅度采用先进节能技术, 大幅度淘汰低效益、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三是大力调整能源结构, 大力加速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我国将怎样采取“超强”减排行动, 大力调整能源结构, 最大限度地发展核能+可再生能源, 进一步减碳?我曾经建议五项措施:一是大力发展水能, 将经济可开发的约4亿千瓦的水能全部开发出来;二是大力发展核能, 力争核能发电达0.75亿千瓦;三是大力发展风能, 力争风能装机1亿千瓦;四是大力发展太阳能;五是大力发展生物质能。

但自福岛事故发生以来, 确实应对我国是否应“大力发展核能”重新思考, 重新定位。核能是清洁能源, 但必须绝对保证不会发生“核泄漏”, 如果一旦发生如切尔诺贝里、福岛那样的事故, 那就是影响子孙万代, 严重破坏生存环境的超强污染能源。我国显然应倾听国际核专家对福岛事故的评估, 从中吸取必要的教训。而取代核能空缺的能源, 必定是太阳能。

何祚庥 中国科学院院士, 粒子物理、理论物理学家, 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近年来关注能源、环境和发展问题, 在他的建议和论证下, 国家重新启动水电建设。由于他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杰出成就, 被称为“两栖院士”。

“扩能”减排要不要提速?

“现代化中的中国, 节能很必要但空间有限,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战略选择”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 人均用能水平提高还会扩大对能源的超强需求。从工业向重工业发展是为更进一步发展轻工业和服务业奠定基础, “这个阶段是不能跳跃的”。何祚庥认为, 实施节能减排战略, 发展可再生能源应优先于一般意义上的节能。

记者:单位GDP能耗下降潜力是否真的被夸大, 为什么说“减量”节能空间有限?

何祚庥:应该说这个问题值得商榷。“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之所以选择单位GDP能耗降低20%, 是因为决策层看到我国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几倍, 有削减的空间, 结果呢地方为了完成节能指标, 转移钢铁厂、关闭小火电甚至拉闸限电什么招数都使出来了, 可见执行有多难;“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16%, 则是根据2020年的节能减排承诺目标的倒推确定的, 这个难度更大。与发达国家情况不同的是, 中国正处于重工业化阶段, 能耗实际可下降的空间非常有限。

一方面是我国资源消耗数据“不科学”。我说过, 环保总局把“中国消耗的资源占世界资源的消耗百分比”和“用汇率方法所测算的中国G D P占世界GDP的百分比”机械地联系在了一起, 而没有考虑GDP的另一种测算方法, 即在购买力等价关系基础上, 折合成美元来测算中国G D P的总量以及相应的份额。按这个方法计算, 中国在2003年的GDP总额应该是6.354万亿美元, 占世界G D P总量应为18%弱一些, 而不是4%, 这个至少应作为一个重要参考。

他是中国科技界知名度最高的科学家, 有人叫他何祚庥, 有人叫他何诈麻;当然, 引起人们争议的, 不光是他的名字, 有人说他是位哲学家, 有人说他是个伪院士, 还有人称他为反伪斗士, 那么, 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身为物理学家却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核电, 支持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 节能减排的倒逼机制在他看来有悖经济规律影响工业化进程, 对与错, 时间和历史将会见证。“院士更要讲真话!”这就是何祚庥。

另一方面技术节能和生活节能对总能耗下降作用也是比较有限的。技术节能需要投资, 装备的更新换代有一个周期, 如果做得好未来五年估计可以节能5%。我国主要耗能产品仅比国际先进水平低2 0%~4 0%, 个别产品如铁路货运综合能耗甚而优于国际先进水平。生活用能中最大的一块是建筑用能, 建筑能耗比较高, 比如说我们的窗子漏洞比较多, 不大隔热, 但是不能把老房子推倒重盖。所以这个也需要比较长的周期, 何况现在我们的人均建筑用能水平只有发达国家的20%不到, 未来极有可能大幅增长。

记者:发展可再生能源, 进行“增量”减排潜力无限, 但它们都是“垃圾”, 都是“赔本的买卖”?目前我国新能源的发展, 相对实际需求和未来安全考虑, 是发展过热还是发展滞后?

何祚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世界上没有“垃圾”, 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财富。说可再生能源是垃圾的, 目光很短浅。我举个水电的例子:国家花好多钱建成的三峡电站终于发电了, 三峡总公司要把电卖出去, 跟周边的几个省份谈, 当时湖北不要, 四川不要, 湖南也不要, 都说水电是垃圾, 枯水期电量少、汛期电量大, 影响电网, “白给都不要”。但是上海要了, 要全包, 后来广东也要, 最后两家各一半, 地方经济要发展不抓能源能行吗?多么廉价的绿色能源, 这样的“垃圾”被上海当作宝贝, 50%的电力来自三峡, “绿色国际大都市”上海当之无愧。现在要用三峡的电, 你得排队!再说那个谁都不让上网的“垃圾风电”, 现在国际上大风机发电的价格已经下降到比火力发电还便宜的程度了, 我们国家的风力电价是比火力贵70%, 这是技术问题, 风机做得太小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装了很多大风机, 但电网接受不了, 造成大量弃电。发展风机和并网技术是“车”和“路”的关系, 一些人总是片面地说“车”不行或“车”跑得太超前了, 总不提“路”的问题。

关于能源安全问题, 我是比较担忧的, 现在世界上有一些地区为什么有战争啊?说到底背后都是为了争夺能源利益。我们煤是相对比较多一点, 可探明的储量也不过维持40~50年, 有的专家说至少可以用20 0年。在能源经济学领域中, 专家们的意见有时是不可靠的。因为这些能源“专家”的意见并不总是客观的, 他们有可能代表一些部门的利益。我们现在怎么用可再生能源, 后代人照样可用。所以, 这个是最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但是我们的政策现在是打压风电, 太阳能根本不予发展——太贵了, 水电以前是拖延, 目前有很大改观,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批复未来10年间水利投资四万亿, 一半为水电投资。

记者:可再生能源发展如何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我国能源战略, 应该节能优先还是扩能优先?

何祚庥:我赞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 但这个结构调整不仅是对高耗能产业进行适度控制, 更主要的是要积极发展能源产业, 特别是可再生能源, 因为它是能源产业中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实现经济繁荣凭借的应该是对技术、金融和社会创新方面的大量投资, 应对资源利用和经济繁荣之间的联系进行重新思考。我们通过技术节能争取做到节能5%, 剩余的量就要产业结构补足, 也就是按国家发展改革委讲的第二产业要下降15%, 第三产业上升15%。现在我们能源的方针是:“立足国内, 节能优先, 煤为基础, 多元发展”, 这都是可以讨论的, 为什么一定立足国内?世界各国工业化的经验, 并不是所有都是立足国内, 包括美国这样资源高度丰富的国家也没有立足国内。“节能优先”, 我是高度赞成节能的, 但是扩能优先还是节能优先, 节能优先给人一个误导, 就是不要积极扩能了。从人均用电水平讲, 我们是很低的, 当然是扩能优先。唯一的出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只有这一条路。

记者:中国将如何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应重点发展哪些领域?

何祚庥: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 除了大力“节流”外, 更要大力“开源”。一是大力发展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在2 0 0 0年到2 0 2 0年间, 有可能年补充约1亿~2亿吨标准煤, 而到了2 020~2050年间, 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 特别是风能发电的份额, 使其增加到我国电力结构的3 0%~5 0%;二是大力推广各种先进的、有经济效益的高效产能技术, 全面改造我国能源工业, 提高能源产出率, 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大力发展能源科学技术, 将有限的资源优先集中到最有可能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的科学技术问题, 如提高火力发电效率的研究, 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问题的研究, 新型清洁高效, 但成本仍然比较低廉的核能的研究, 而不是优先投入那些耗费巨大却不切实际的能源技术, 如受控热核反应、氢能等;四是大力进口各种能源:如进口风电或进口风电装备, 进口煤, 进口天然气, 并在可能的条件下, 努力进口石油和天然铀。从当前国际形势来看, 我国将至少有可能有10年的和平发展的空间, 有可能国际市场上大量进口能源, 大量进口短缺的各种材料, 而在今后, 就未必还有这种机遇!

记者:如何解决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有效利用和并网问题?

何祚庥:这需要一揽子的系统解决方案:建储能电站, 升级电网, 大力发展分布式供能、供电, 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小水电、生物质能, “四位一体”的综合供能、供电技术, 同时也就大幅度实现碳减排。太阳能和风能都有在一个待解决的困难问题, “间隙性”问题。目前全国有1/3风机处于“空转状态”。最为有效的缓解办法是, 大力推进智能电网的建设。另一办法是, 发展非并网, 直接利用直流电的技术。当前有许多机械加工作业, 是完全可以用风能所发出的“随机”直流电所取代的。我个人以为中国当前更重要的措施, 是大力发展太阳能和水能的联合开发利用。由于太阳能资源无比丰富, 太阳能和水能可在季节供应上互相补充, 再加上我国有足够多的地形, 能修建达几亿千瓦的抽水储能电站, 能在近期大幅度弥补可再生能源发电间隙性的不足。极有趣的动向是, 最近在美国奥巴马等人设想的“智能电网”的构思中, 除大力发展各式各样的锂离子蓄电池外, 近来也将构建“大型抽水储能电站”, 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内涵。抽水储能会损失1/4的电, 但这个总体看是合算的。

记者:环保NG O联名向中央发信, 要求取消水电站建设计划, 但您是支持水电建设的, 节能环保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

何祚庥:我当然是支持发展水电啦。极端环保主义误国误民, 我不批评能行吗?我们上书, 中央接受了我们的建议, 水电重新启动了。不管你是官方还是民间, 都应该对社会公众负责。另外我也不是针对非政府组织, 我也批评政府的。比如怒江, 他们说要保护原生态环境, 我们去看了看, 海拔2000米以下树都给砍光了, 哪有什么原生态啊?当地人刀耕火种, 穷得很, 怒江水利工程不修, 他们就继续砍树, 无法走向现代化生活。我与工程院的陆佑楣院士等人在实地考察后, 建议中央在“开发中保护生态, 在保护中开发, 改变贫穷落后的局面”。一个尖锐的问题, 是情感环保还是科学环保?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 他们是以自然为本, 我们是以人为本。

节能减排积极性从哪里来?

“竞争中的中国, 打破部门和地方本位主义, 用市场机制推进新能源发展”

“GDP是必须要发展的, 能源消耗是少不了的”, 于是一些地方把节能减排当成经济发展的“紧箍咒”, 疲于应付。何祚庥建议, 加强区域合作和城乡统筹, 建立清洁能源投资、开发、使用的市场机制, 可以大大提高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记者:节能减排为什么会出现“顶”、“扛”、“拖”的现象, 如何变被动为主动?

何祚庥: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我认为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节能减排急于求成, 即便是调整结构也需要一个过程, 一些手段过急, 去年发生拉闸限电的闹剧就值得反思。二是节能减排的指标考核要求与现实的经济增长能耗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依然存在。GDP为王的口号虽然不再喊了, 但经济增长的快速列车不可能急刹车。发展绿色G D P要务实求真, 像北京这样的地区可以将第三产业作为支柱产业, 其他大多数地区还是要重点保证工业化的发展, 那种说落后地区直接发展旅游等服务业的设想太主观了, 没有路、没有建筑、没有市政设施, 你怎么发展旅游, 要修路、要建房子就需要水泥厂和钢铁厂, 就需要大量用电!唯GDP论不正确, 但不发展GDP民生和幸福指数就有保证了吗?三是节能减排指标分配还不够科学, 除了西藏、新疆特殊考虑外, 其他省份基本是按经济发展程度大致均分下去的, 但各地产业结构差异是比较大的。另外从国家全局考虑不够, 造成一些地方从自身利益出发, 向其他省份转移能耗, 向大海江河秘密排污, 向国家谎报、瞒报数据, 最终损害的是全体人民的利益。大禹治水, 成功之道在于“疏”而非“堵”。我建议节能减排调整实施策略可作以下考虑:一是倡导节能但更应积极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新能源产业;二是考核合理用能而非绝对限制用能, 重点考核减排;三是将用能企业作为责任主体, 主要通过能源和环境方面的立法来监管, 发挥社会舆论、媒体的监督作用, 全民自觉参与节能减排。

记者:如何解决可再生能源开发成本和价格问题?

何祚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技术、政策、机制上持续创新, 还需要智慧和眼光。首先要说明一点关于能源的成本问题, 它包括建设成本比如土地成本, 折旧成本, 以及未来可能执行的碳税成本。各类清洁能源单位占地面积的效益大体是这样的:风能, 5 W/m2;核能, 10W/m2;太阳能光伏发电, 5 0 W/m2;太阳能热发电, 10 W/m2, 而且价高, 技术不成熟。我认为, 对新能源市场应该是给一个合理的机制, 风电收购价格一律比火电高, 比如一倍。风电领域是民营企业可以发挥身手的地方, 但这个涉及到垄断集团和民营企业之间的矛盾。风力发电成本高, 我们必须做大风机, 大风机技术上国外已经做到了。风力发电成本中有30%是来自并网发电, 大力发展风电的非并网的应用, 也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太阳能成本是高, 是火力发电的3~4倍, 你给钱降低成本嘛!对比受控热核反应, 国家却打算给100亿, 跟法国合作。这个不切实际长远的东西可以拿这么大一笔钱, 但是太阳能没有钱, 这不是政策问题吗?如果未来的火力发电厂将征收“碳”排放费, 发电成本还将增加。很可能, 在不远的将来, 光伏发电成本仅略高于火力发电, 是火力发电成本的1.5~2倍。太阳能方面, 国家应该成立太阳能研究院, 降低太阳能发电成本。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眼光看远一点!要像当年搞“两弹一星”工程一样突破太阳能技术!

记者:如何推进可再生能源市场化?像北京这样的能源紧缺城市如何解决低碳发展的能源问题?

何祚庥:能源市场化, 要做到因地制宜, 各取所需, 联合发展。我国现就有不少“缺电”或电价十分高昂的地区, 各城市都存在一些“奢侈”性用电项目。应出台政策规定这些“奢侈”项目应用价格较高的太阳能发电。不光要看眼前, 还要看将来;不光要考虑自己, 还要考虑全局。应鼓励经济发达的地区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投资发展清洁能源, 让农村和落后地区发挥土地价格优势、资源优势、生产成本优势, 让城市和发达地区发挥资本优势、技术优势、购买力优势。你只强调节能减排地方上就各自为政、相互扯皮打架, 你鼓励低碳扩能他们就各取所需、优势互补, 合作共赢。如何打破能源垄断和行业壁垒, 让风电、太阳能光电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也是需要努力推进的工作。

绿色能源关系北京的发展保障和国际形象, 我原来主张发展核电, 日本发生事故后我不支持在大城市发展核电, 不过核电可以在适合的地方作为补充性的发展, 也可以小型化、移动化, 把核电设备装在船上, 哪里需要哪里搬。北京又没有上海那样的条件去利用长江三峡的水电, 只有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现在北京的电价是不到5毛钱一度, 而国外给太阳能发电电价的补贴是我们电价的6倍, 建议国家和北京市财政适当补贴太阳能发电, 发展绿色能源在北京先试先行。北京市土地价格是30万元/亩, 如果用来产生太阳能, 仅土地费用的支出, 需要6年才能抵销所产电能的收入。所以, 最佳选择是出钱购买或投资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 从西北引进距离过远, 可以考虑在内蒙古多伦等地投资建设太阳能光伏电场。北京市可以考虑在太阳能供电供热上, 做一些“样板”示范工程, 或者在屋顶上放置第三代光伏技术设施, 供应广告照明用电, 在高速公路上用太阳能支持路灯, 此外, 在工厂厂房上放置太阳能电池板, 也能小幅度缓解车间用电。另外也可以考虑从外省市引入天然气或在外地建立煤制气、水煤气基地作为补充。

记者:农村和边远地区如何解决供热和用电问题?新能源汽车, 限制还是鼓励?

何祚庥:我认为农村和边远地区供热用电问题的发展出路应该是建设由可再生能源组成分布式、供电供热的联合电站。一个最简单的方案是, 用“8米×8米的定日镜+秸秆气化或沼气+太阳能和秸秆兼用的锅炉”产生高品位热能, 直接推动小型蒸汽涡轮机组、或单螺杆式机组发电。虽然这一太阳能热发电效率约为2 5%~3 0%, 仅比2 0%的光伏发电转化率高出一些, 却能回收较多热能, 就近供应热能, 其综合利用率将超过8 0%。那么, 石元春院士和倪维斗院士的关于发展生物质能的争论也可以在这一方案中达成完美的统一。

新能源汽车包括电动车, 我是支持发展的。对于电动车, 凭什么不让人骑?说是影响交通, 太没有道理了。电动车什么时候理顺了, 何祚庥的嘴就闭上了。为什么要支持电动车发展, 要倡导大力发展以锂离子电池为能源的电动汽车?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的新能源路线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奥巴马主导的智能电网需要有一个超级大的蓄电池体系, 这个蓄电池体系从何而来?锂电池电动汽车不仅利于直接节能减排, 还能对智能电网做重大贡献, 为什么?锂电池开车的时候作为动力电池用, 不开车的时候就作为电网储能电池用。假定中国未来拥有2亿辆电动车, 那么就可形成40亿千瓦的调节能力。发展电动车一定是从小做到大, 一口吃一个胖子是不行的, 这个发展路线是跳不过去的。我建议国家积极发展智能电网, 这包括巨大调控设备, 一是由锂离子蓄电池为基础, 能存储几百亿度电能的大型储能装置, 另一是电动车的锂离子蓄电池为基础的动力电池的组合。

采写后记

加法与减法的艺术 篇9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然而许多老师却越来越感觉到不会教语文了,语文课为什么越来越难上?究竟是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桎梏,还是我们自身出了问题?我觉得上课其实就是在做加法与减法,一堂好课就是将两者完美结合的艺术品。

一、丰厚文本,根深叶茂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也是一样,只有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老师深入地钻研教材,把一篇课文中薄薄的几张纸读成几十张甚至几百张,课堂上才会有底气十足、神采飞扬的感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字词句,不容忽视

文本是学生学习的范本,许多词语、句子写得非常精彩,那么我们在 钻研教材之初就得自己先理解一些重点字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如在教《灰椋鸟》一课,当读到“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其中“和”在这里作何解释?一查词典才知在这里作“和谐地跟着唱”的意思讲。

2.读课文,身临其境

几乎每一篇课文,我们都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实这个要求还是挺高的,特别是对于情感型的课文。朗读是钻研教材的第一步,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每读完一遍课文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当你在潜心阅读的时候,无疑是在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作为选入课本的文章,编者总是会有意无意地留下许多创作的空白,留待我们去填补,去完善,只有身临其境地去感悟,我们不难挖掘出许多语言训练点、思维 迸撞点、情感升华点。

3.找特质,以点带面

许多课文其内涵十分丰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然则每篇课文都有其自身所特有的东西,也许是这篇课文区别于其他课文的特色,也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制动点,“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找准课文的特质,进行点面结合的处理,是一种融“整体把握”和“重点理解”于一体的教学艺术。这里的“点”指的是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基点。这里的“面”指的是课文的基本内容,点面结合,可以从点切入,再到面,再步步深入到点,串点成线成面;也可以从面切入,再到一个个点,串点成线成面。使整个课堂思路清晰、层次鲜明。这学期,我对外省教育代表团开放讲《水》(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一课,备课伊始,我怎么也想不到高招让学生去体会作者出生地缺水的苦痛。在请教了几位师傅之后豁然开朗:抓住文中第一节中的一句话“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结合本课的特质——反衬的写法,先体会水给村里人带来的快乐,再体会缺水之苦,在两种鲜明的对比中感悟水的珍贵,缺水之痛。再如我校有老师上《“生命桥”》(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一课非常精彩,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主要是想通过老羚羊以自己的死亡换取小羚羊的生命,折射出生命的伟大、神圣。老师主要抓住“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由这一句生发开来,既囊括了全文的内容,又进行了情境想象,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升华了文章的情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在上课之初老师对文本进行这样一种全方位的、立体式的解读、研究,掌握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全面获取,为实施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说备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在做加法的话,那么设计教学过程则是在做减法了。

二、方法简约,注重实效

由于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字词句篇,听说读写,陶冶情感,启迪思想,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有人企望通过面面俱到的分析一网打尽,于是课堂上声、光、电一齐上,多种教学手段各显神通,各种方法层出不穷,似乎没有了这些外在的刺激,课堂就会变得死气沉沉,这恰恰是语文的悲哀。

1.筛选问题,有的放矢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是什么样的问题,都适合在课堂上解决的。作为教者则需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那种一问便会回答的问题完全可以不问。否则,孩子就变成了回答问题的工具,他怎样会在课堂上多元学习、活跃思维,出现令人无法预测的精彩呢?如在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一课,我梳理出三(上接6页)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彭德怀对大黑骡子具有怎样的感情?(2)彭德怀为什么要杀大黑骡子?(3)彭德怀杀大黑骡子后什么心情?学生通过这三个问题,得出了一个结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红军战士!

2.形式简单,教会方法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没有表演,没有多媒体,一切是那清新自然而又意境深远。这是最简单的形式——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自品自悟,给予学生足够长的时间静思默想、潜心练笔,在精妙处,老师加以点拨、提升。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获得的理解更加深刻,见解更具个性,真正实现了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

总之,语文教学要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只有老师悟得深,选得精,学生才能学得透,帮助学生真正从语言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只有处理好“加法”与“减法”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之舟才能突破传统误区的冰山,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上一篇:cAMP下一篇:多媒体语言的构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