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饮食健康问题结题报告

2024-05-28

中学生饮食健康问题结题报告(精选7篇)

中学生饮食健康问题结题报告 篇1

篇一:中学生饮食健康问题结题报告 【摘要】

1目的:了解本校学生饮食情况,发现其中的问题,认识饮食健康的重要性 2方法:

1、进行问卷调查

2、对问卷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

3、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4、上网或查阅资料,了解营养与健康的知识 3结果:初步了解我校学生饮食状况。

4结论:通过问卷调查得出我校学生饮食不合理占多数。【关键词】食品营养 均衡膳食 健康 前言

中学生正处在成长期,新陈代谢旺盛,所需要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数量相对要比成年人高。而如果营养不均衡则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如果缺少人体内的必要元素,会造成学习工作时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减退,视力下降等状况,严重危害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当前的任务就是学习,而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取得优良成绩的根本。尽管当前我国中学生的膳食营养摄入正逐步得到改善,但原来营养不足的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而严重的能量过剩问题又待纠正。可是大多数学生家长并不明白如何合理搭配营养,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决定研究中学生的营养搭配,并且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给予家长们在合理膳食方面的建议。有感于同学们饮食的不健康,那嚼得津津有味的干脆面,那喝的津津有味的雪碧可乐,与小组成员合作做了一次初中生饮食健康调查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1.确定研究人员和研究主题第九周,根据学校统一安排,确定了本小组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老师,参与研究人员是陈宁 孙国霞 马国伟,许成娟,王彦成研究主题是中学生的饮食结构。

2.设计调查问卷并发放回收汇编第十、十一周调查问卷设计由陈宁 孙国霞负责,分发回收由马国伟,汇总由许成娟,王彦成完成。调查问卷见附件一,汇总见附件二。由第一题得出超过半数的同学都是吃早饭的,但还是有超过30%的同学不吃;第二题得出大多数的同学不吃街头小摊食物,但还是有超过30%的同学吃;第三题得出64%的同学不挑食;第四题得出80%的同学认为荤素搭配健康;第五题得出82%的同学很少边看电视边吃饭;第六题得出58%的同学喝饮料较多;第七题得出92%的同学吃油炸食物较少;第八题得出不到30%的同学每天吃水果;第九题得出60%的同学选择食物以好吃为主;第十题得出64%吃饭前必洗手;第十一题得出76% 的同学认为不健康饮食对身体有影响且答到了点子上,但不全面,20%的同学不知道另有4%的同学认识错误;第十二题得出64%的同学饮食比较健康,16%的同学较不健康,20%的同学不知道。总结:同学们的饮食不太健康。仍有许多同学不吃早饭、吃街头小摊食物、挑食、喝饮料,甚至还有超过半数的同学选择食物以好吃为主,很少吃水果。3.完成结题报告和研究感想第十四、十五周,由邱朱晨主要负责完成本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参与同学谈谈自己的参与感受。参与感受见附件三。

三、研究倡议同学们不健康的饮食状况令人担忧,经过小组同学的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改善饮食的倡议:1.一定要吃早饭 健康的早餐不仅能提供足够的营养还能够有效改善和提高记忆力与学习能力2.多吃水果和蔬菜不吃“垃圾食品”“小摊食品”水果和蔬菜可以增加人体的排泄和代谢,而“垃圾食品”“小摊食品”3.多样饮食 好吃的要吃,不好吃的也要吃。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尽相同,人类膳食却不能发挥应有的营养作用。4.少喝饮料据介绍,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中的糖分较高,长期喝容易导致发胖,而实际上,它没有任何营养价值。5.多运动适当的运动是心脏健康的必由之路,体重偏胖容易危及身体健康。四,研究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得出我校学生饮食不合理占多数 五,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化学与生活》关注营养平衡,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修一篇二:中学生饮食健康调查结题报告

中学生饮食健康调查结题报告---陈洁

一、课题研究背景

新桥中学作为一所寄宿制高中,几乎所有学生都在校吃饭,食堂理应成为

我们补充营养的不二选择。但我们发现,午饭时间,有一部分人在教室和寝室里度过。而且就算是在食堂,也有不少人吃方便面而不选择吃饭。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小组组织了此次研究活动,将结合我们的观察并在一定程度了解健康饮食的基础上,对在校学生的饮食情况进行一个较全面的调查,试图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这些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种种问题。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通过调查了解现在学生的普遍饮食方式及其中存在的弊端,结合了解科学 的饮食方式,分析引起这些不良问题的原因,为食堂和学生提出合理建议。2.培养调查采访研究的能力,提高分析数据、处理问题的能力.3.拓展健康饮食方面的知识,通过平时的健康饮食使身体更为健康,也提高平时学习的有效性。

三、活动主要过程和内容 1.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在校园内对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因为学生人数众多,考虑到方案的可行性,我们采取了一定范围内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取样范围仅限于高

一、高二同学,并预计发放问卷50份。

结合对相关资料的了解,我们一共设计了8个问题(见附录)。其中问题1-4主要为了了解学生对于健康饮食方面知识的了解程度。问题5、6、7、10是为了研究学生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问题8、9、11、12、13是为了研究学生的早餐饮食健康状况。问题5是为了研究限制同学们合理饮食的客观原因,问题14、15是为了研究同学们对于学校提供的饮食的满意程度和建议。2.研究成果

1)问卷及其结果分析: 12 3 4 2)问卷反映出的几个问题:

⑴ 中学生对于营养知识还是比较缺乏的,对营养知识和食物的搭配有正

确地了解有助于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注重饮食的均衡,因此,从本问卷中看出,拓宽中学生健康饮食的知识面是必需的、极其迫切的。

⑵ 大多数同学能规律饮食,并且能正确处理饮食和减肥等的关系,但是

也应看到这些同学中有相当一部份人在早餐、零食、夜宵和荤素搭配上还存在问题,如:还有较大一部分人早餐选择油条等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油炸食品;学生吃零食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并且很多人选择零食是因为馋,而且选择的大多数是垃圾食品,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零食一旦多吃,时间一长,不仅机体必需的营养素摄入不足,会导致营养不良;吃宵夜情况比较普遍;总体就餐情况中,荤素搭配不均衡。⑶ 我校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经常饮用碳酸型饮料,资料表明过多的碳酸型

饮料对于高中生的发育不利。3).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小组在查阅相关资料后,提出如下建议: ⑴ 重视早餐:早餐是大脑的“开关”,其能量来源于碳水化合物,因此早

餐一定要进食一些淀粉类食物,最好选择没有精加工的粗杂粮并且掺有一些坚果、干果。这样的食品释放能量比较迟缓,可以延长能量的补充时间,如紫米面馒头、芝麻酱花卷、包子、馄饨、豆沙包、坚果面包、吐司、玉米粥等。另外,早餐不宜吃太多油炸食物如油条、油饼、炸糕等,虽然食用后饱腹感会比较明显,但因摄入脂肪和胆固醇过多,消化时间太长,易使血液过久地积于消化系统,造成脑部血流量减少,可能会使人整个上午都觉得无法集中精神。另外,就餐时间也很重要,一般来说起床后活动20~30分钟,人的食欲最旺盛,吃早餐是最合适的。⑵ 午、晚餐。建议学校在午餐时间鼓励学生多到食堂就餐,并逐步调整 5 篇三:关于中学生饮食健康问题结题报告(1)关于中学生饮食健康问题结题报告 高二(3)班 组长:隗晓婷

课题成员:吴婷、祖含嫣、杨文、陈丽娜、张亚楠 指导教师:杨本芸关于中学生饮食健康问题结题报告 主导学科:生物学、营养学 相关学科:心理学,一背景: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小组正是针对性食品与人的密切关系到进行研究的。在当代,大多数处于我们这一年龄阶段的中学生越来越不注意饮食的健康问题,随之而来是各种由饮食不良引起的疾病,关注饮食健康,合理搭配食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仅能使当代中学生拥有更健康的身体,以至于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更是为祖国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压力大于生命力的时候,过度的压力则使生命受损,导致疾病。这里就存在着压力的临界点,它是两种力量在对抗过程中所形成的动态平衡是否被打破的标志。很多人知道这样一个比喻:我们往骆驼的身上不断地积压稻草,终有一刻当我们把某根稻草放在驼背上的时候,骆驼会被压死,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压力的临界点。人也一样存在承受压力的临界点。真正的威胁来自各种持续的压力没有得到适当的释放,导致累积的压力超过了你能够承受的临界点。因此,我们小组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进一步了解当代中学生饮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习如何增强人体的生命力,实际上就是学习从营养学角度学习如何调节人体机能,对抗压力。并通过相关资料使同学们多知道一些食品与营养的关系

1.通过调查了解现在学生的普遍饮食方式及其中存在的弊端,结合了解科学的饮食方式,分析引起这些不良问题的原因,为食堂和学生提出合理建议。2.培养调查采访研究的能力,提高分析数据、处理问题的能力.3.拓展健康饮食方面的知识,通过平时的健康饮食使身体更为健康,也提高平时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饮食健康,中学生日常饮食,营养食品,食品搭配,饮食禁忌。

研究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中学生的日常饮食健康的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查阅,使同学们了解到饮食与健康的内在联系,引起同学们对饮食健康问题的重视,增加其对日常食品所含营养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的了解,既扩展了大家的知识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树立起健康饮食的良好意识。

研究问题的假设:同学们日常所吃的东西与其饮食习惯有关,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人的健康具有一定影响,中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其每天吃的食品中所含营养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研究采用的基本方法:

资料查询法,网上调查法,咨询专家法,图书馆查阅法

三、活动主要形式 在开始研究课题时,我们小组先在教室召开了一次小组讨论会议。会议根据研究的一般形式,制定了研究步骤,各项工作的人员分工,会议讨论了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回出现的一些问题和遇到的困难,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一些应对方案。

为了使我们的研究对象更广泛,研究的结果更符合大众,在班内对学生进行调查。因为学生人数众多,考虑到方案的可行性,我们采取了一定范围内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与此同时我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利用电脑搜集了一些有关饮食与健康方面的资料。在研究的最后几个星期,我们小组讨论以上所得的一系列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完成结题报告。

四、活动主要过程和内容问卷反映出的几个问题: ⑴ 中学生对于营养知识还是比较缺乏的,对营养知识和食物的搭配有正确地了解有助于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注重饮食的均衡。因此,拓宽中学生健康饮食的知识面是必需的、极其迫切的。⑵ 大多数同学能规律饮食,并且能正确处理饮食和减肥等的关系,但是也应看到这些同学中有相当一部份人在早餐、零食、夜宵和荤素搭配上还存在问题,如:还有较大一部分人早餐选择油条等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油炸食品;学生吃零食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吃宵夜情况比较普遍,总体就餐情况中,荤素搭配不均衡。⑶ 我校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经常饮用碳酸型饮料,资料表明过多的碳酸型饮料对于高中生的发育不利。五 课题小组的建议或倡导: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小组在查阅相关资料后,提出如下建议: 早餐吃得好。据营养学家实验研究发现,早饭吃得好(如牛奶、鸡蛋、巧克力、麦乳精、营养面包等)的人,整个上午血糖水平均保持在正常水平,所以不论是脑力劳动者或体力劳动者均感到精力充沛,效率很高。而不吃早餐或早餐质量很差的人,在不到上午10点钟时血糖水平已降至正常以下,故感到体力不支,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另外,长期不吃早餐或早餐不讲究者,胃炎、胃溃疡、胃癌的发病率较高。2 晚餐吃得少。晚餐吃得太多太好,容易影响睡眠,发生肥胖,甚至产生疾病。晚餐吃得多的人,身体必须要有较多的“精力”用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处理,使睡眠不好;人到夜间活动减少,睡眠时耗热最小,晚间胰岛素分泌比白天多,而进食过多又可促使胰岛素分泌,较多的胰岛素可使血糖较多地转化为脂肪,过多的脂肪堆积就会造成肥胖。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①少吃油炸和暴晒食品。高温会破坏许多营养素,同时产生醛、氧化物、内脂等物质、对人体有害,蓄积过多可引起中毒。

②多食增强记忆力食品。饮食应该营养丰富、清淡爽口、易于消化,尤其应多食用有助增强记忆力的食品,如香蕉富含矿物质钾,可预防精神疲劳;卷心菜、葡萄、蛋黄、对增强记忆力都有一定的帮助;杏可改善血液循环,可减轻精神紧张造成的失眠;鱼类含大量胆碱和维生素c,可促进脑力功能。

③热量必须充足。中学生对热量的需要比成人高,每天应保证足够的主食,可吃些产热量高的馒头、烧饼、米饭、油条、糕点、芝麻酱等;还应增加副食,每天要吃蔬菜、肉、豆制品及牛奶、鸡蛋、水果等。

④保证供给充足的优质蛋白质,以满足加速生长和智力发展的需要以及提高抗病能力。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有瘦肉、鱼类、牛奶、蛋类、豆制品等。⑤应补充钙,铁,碘,锌等元素。这几种元素是中学生在青春发育期需要较多也最易缺乏的。人的骨骼主要由钙和磷组成,中学生在快速长高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钙、磷来补充,应多选含钙、磷的蔬菜、豆类、海产品和乳类,每天喝一杯牛奶或豆浆可获得较多的钙和蛋白质。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易患贫血的时期,主要是缺铁造成的,因此,应该多吃些富含铁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肝、鱼、蔬菜、水果等食物。青春期性腺器官发育达到高峰。碘也是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一般海产品、动物内脏、肉类含碘和锌较丰富,可经常食用。

⑥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因中学生用眼多,维生素a供应充足有助于保护视力,又可预防呼吸道感染;维生素b与机体能量消耗有关;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寒冷季节还应考虑维生素d制剂的补充,以提高钙的吸收。

⑦注意饮食多样化.合理营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及学习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按营养学要求,青少年一日的膳食应该有主食、副食,有荤、有素,尽量做到多样化。合理的主食,是除米饭之外,还应吃面粉制品,如面条、馒头、包子、饺子、馄饨等。早餐除吃面粉类点心外,还要坚持饮用牛奶或豆浆. 学校食堂。建议学校食堂在科学饮食的基础上合理改善早餐伙食质量,进一步提高职工素质与工作效率,保证同学们能在最快的时间内买到饭菜。建议学校减少油炸食品、碳酸饮料的供应,努力从学校的取向上引导学生健康饮食。学校食堂也应多了解同学们对食堂饮食的各种建议。

六 研究获得的结论:饮食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而是要增强卫生健康饮食的意识,日积月累才能有一个健康身体。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常常给孩子们买补品,但没注意到其实我们每天所吃的事物中有这些营养,只要合理搭配,注意每天的摄入量就可以了.七 各成员完成的具体工作: 1隗晓婷:对研究课题进行相关介绍完成开题报告,组织小组会议,讨论相关内容。2吴婷:制作营养套餐.3祖含嫣:制作图表汇总。陈丽娜:搜集各方面的相关资料。5杨文:整理搜集的资料。张亚楠:完成总结性工作,写结题报告。小组评价: 隗晓婷: 为组长,积极的带头参与实践活动, 认真投入工作,履行了自己的责任.祖含嫣: 方法较多,工作往往忙而不乱,任务不仅在时间上,而且在质量上也有保证.陈丽娜:做自己的份内的事时总是一丝不苟, ,认真的对待.,也想出了许多好办法。杨文: 能积极参加,及时完成任务.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直满怀热情,动了不少脑筋。吴婷:大胆创新,很有自己的主见,勇于提出意见,完善计划.张亚楠:态度认真,及时完工且质优 教师评价:对于该组学生确立的课题,我是非常的赞同,同学们的积极性也很高,分别在网上、图书馆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查寻,他们对于健康及营养知识所显示的渴求实际上也提示了我们作为生物教师身上所承担的责任之大,同时由身体健康引申开来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紧要。当然此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某些不足,如课题的针对面还是太广,缺少真实案例的叙述等,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觉得同学们在这个领域他们至少提出了问题并力求解决,那是课题存在的价值所在,至于知识,随着他们阅历的增加自然会理解得更多懂得得更多。

中学生饮食健康问题结题报告 篇2

研究如何培养(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一是指从技术角度上培养学生高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二是指从人文角度上培养学生如何辨别信息、评价信息,如何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在当前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与方法,增强信息社会中中学生的道德、情感、伦理、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个体的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通过研究探讨学生形成信息素养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的一些实现方式,找到信息素养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方面,帮助学生成长。

研究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也只能从学生对自己和对周围世界看法着手。教师的任务就是辅导帮助学生,激发学生自身学习适应的潜在能力,主动积极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

二、研究成果

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就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方法;二是信息素养的养成影响学生个体发展的方面。

1.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方法

(1)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先决条件

通过调查表明,学生获取信息比较盲目,信息安全道德意识不强,男同学与女同学在选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有效沟通与表达的方式有待提高,针对本次调查及为了以后更好的组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实施中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出了一些解决现状的思考与设想。

(2)信息技术课堂是培养信息素养的“主阵地”

①提供有价值的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提供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富有挑战性的操作实践过程;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

②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建立主题式学习网站,教学博客,网络博客是目前网络中流行的一种信息表达方式,采用写日志的方式对个人用户的信息进行管理。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需要对学习的任务进行分类总结,若由老师每次都去点开学生的作业文件,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同时学生的整个学习成长的过程也不能得以完整体现,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在短短的课堂中也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基于以上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结合网络博客系统的特点,三中率先尝试了教学博客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③从“任务驱动”教学到基于“问题”的教学探究。针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适当地引入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把教学与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④从做中学,从做中成长,从做中养成。在“做”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有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对信息进行批判与评价,其次在能够将得到的信息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有用的部分,再次在“做”的过程中可能是多次循环重复的实践,学生能够在“做”中形成运用多种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最后在这样现实体验、理解实践、评价和反思“做”的过程中,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树立起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3)建立多元化客观评价学生信息素养的机制

主要包含两方面:评价指标立体多维和评价方式多元化。

评价指标立体是指在评价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时候,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表达信息的整个过程都纳入评价的范围之内,对学生在在信息社会中成长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考核。

评价指标多维是指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不能单一地只从技术角度评价学生高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基本能力,还从人文角度,对学生如何辨别信息、评价信息、表达信息,信息意识强弱,信息社会中中学生应有的道德、情感、伦理、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等内容进行适度有效的评价。

评价方式多元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评价的主体多元化;二是评价的形式多元化。强调教师转变为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小组评价的多元评价模式。要真正落实信息素养的评价,同时又能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形式上有所选择,主要的评价形式有:上机操作评价、纸笔式评价、作品评价等。

2. 信息素养的养成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1)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主要表现在:①理解信息社会中出现的基本概念,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②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简单的加工能力;③懂得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加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④在信息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面对新的事物具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⑤遵守信息社会的道德规范。

(2)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就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反复的尝试和不断的修改等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获得感悟与体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我们积极培养学生的各种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主要是以中小学电脑作品比赛和科技创新大赛为平台。

(3)学生的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技术课程通过引领学生走进技术的世界,经历技术的发展,理解技术的思想和方法,感悟信息文化、技术设计的文化的内涵,形成对技术与人们日常生活以及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全面、客观、辨证的认识,促进学生对技术文化的理解,通过技术作品的设计和制作,可以提高学生表达、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4)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基础,具体表现为:①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②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③良好的信息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与操作能力。④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5)学生信息社会思想道德的养成

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品质,以使他们在信息社会中一举一动都能够符合文明人所应该遵守的准则。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不断渗透,在不同场合中不断加以引导,适应地加以控制、建设良好的网络文化。

(6)信息学奥赛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做到夯实基础与破解难题结合、竞赛教学与常规教学结合,双轨复式的培训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养成学生持之以恒的习惯、养成学生持之以恒的习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锻炼学生仔细严谨的习惯

三、存在的问题及设想

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于学生的个体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跟踪调查,但由于三年以后学生都已经毕业,后续的实证资料收集比较困难,因此研究内容还不够充分。另外,对于中学阶段信息素养的培养我们主要是从信息技术课程或相关信息技术竞赛中研究学生的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较少涉及其它学科中信息素养的养成对学生其他学科学习的影响的研究,也使课题研究存有遗憾。

中学生饮食健康问题结题报告 篇3

(一)理论依据

跨入21世纪,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逐渐强盛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创新性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自主创新,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富国、强国。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要从基础教育开始。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种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现状分析

我们对当前的学生状态做了较普遍的调查:本校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问题意识、创新的思维能力。大部分学生具有盲从性,习惯于听从别人的意见,跟着别人走,对问题没有独特的见解,缺乏一种学习的“灵气”,学生的思维不够积极和不够自信。主要体现在——低年部的学生,虽然乐于提问,但因为年龄小,他们还没掌握好提问的技巧,也不懂问题的价值高不高;中年部的学生,虽然养成了提问题的良好习惯,但问题缺乏创新;高年部的学生,因为怕别人笑话他,不敢进行质疑,只有极个别的同学具有较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的能力。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问题意识,才能进行创新。

由此可见,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对学校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的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

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与自信心,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学生能提有价值、有研究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教师发展目标

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一个平台。使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能够把握学科知识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巧妙地、具有创新性地组织教学。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能把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教师能有意识地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把实验经验提升为理论,并能推广应用。

三、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2.文献法

3.案例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四、实施的原则与过程

(一)遵循的原则

1.普遍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激励性原则

5、实践性原则

(二)实施的过程

实施过程流程图

1.了解学生,订好计划。

小学生的思想、学习、兴趣、志向等各方面都是有差别的,要教育培养他们,就要了解和研究他们。教师要处处做有心人,善于从学生的细微表现中,洞察他们的数学知识、智力和个性发展情况。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们教师在研究初期的首要任务是:了解班级学生,根据任教班级的特点,进行前测,然后再制定研究的计划。

2.学习理论,共同探讨。

在每周周五第五节课,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都会进行一次聚会,各位老师都能按时出席,认真参与。大家利用这次聚会进行理论学习(每次都有一个主题,由一位老师主持,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交流每周的教学心得,并提出教学上的一些困惑,让大家一起研究探讨,寻求解决的方法。如:李贤超老师在一次学习中提出。他们一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中已学过了十以内数的组成,加减法,有的学生觉得知识太简单了,没问题可提;有的学生乱提问,提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那么,老师在碰到这些情况时,该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决定用评分的方式去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在班级中制定一个表格,凡是能提出有价值的,值得探讨的问题的同学,就加一分,累计到一周或一个月后(每个班级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看谁的分数最高,那么,这个孩子就是聪明小子。

3.课例研讨,及时总结。

根据研究方案,我们有计划地进行实践探究,每位老师每学期都上一节课例。通过课例的研讨,通过课例的展示,老师们都经历了一个个不同的教学设计,经历着一次次不同的教学过程,体验着新课程改革的信息,感受到教改的步伐;通过课例研讨,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及时地调整研究的方向,并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

如刘老师上了一节《角的认识》的课例,这节课是大家集体备课的结晶。在备课中,各位老师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学校还请了谢教授来评课,为我们的研究做了指导性的评课。在课后,我们作了及时的总结:学生的思维的量够,质不够。在课堂中,老师要做到放——完全让学生说,然后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再进行点拨;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我们决定进行评价语言的学习,并制订了实施的方案:(1)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师对生,生对师,生对生。老师不但要提高自己的评价艺术,还要培养学生会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2)老师要重视每个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要及时点评。(3)在课例展示中要体现评价的丰富性。

4.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精神。

(1)建立自控和谐的课堂,激励学生大胆地创新。

①为学生建立和谐的课堂。

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智力和创新能力。兴趣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堂上老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气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了更好地激活课堂的学习气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还开展了“评价语”的学习。

②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一个学生只有凭借利用已有的文化科学知识,经过大脑思维活动,经过实际训练才能形成某一方面的创新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我们通过研究得出,学生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的训练:一、模仿阶段。二、成型阶段。三、深化阶段。

模仿阶段。这个阶段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准则,而进行的训练。如当某位学生提出的有价值问题时,教师要给予明确的评价“这个问题提得好,有创意”,为其他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和启示。

成型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在进行了模仿训练后,提升出来的阶段。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所产生顿悟和灵感,经过大脑深思熟虑,提炼出新的观点和看法。

深化阶段。在新的观点和看法产生后,学生能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必要的验证和深化的思维,进行再次加工,对结论系统化的阶段。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所提供的条件或某一事实出发,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沿着不同的方向,朝各个方面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形式。

如:王叔粦老师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中,设计了一题多解的练习——小华家新买了住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呢?你能想到几种方法? 教师要求学生请先在练习纸上画出解题的思路,然后进行计算。

(原图)

学生画图分析如下:

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教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挖掘新奇思路,各自提出有价值的分割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把教学过程组织得更生动、形象,更能启发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3)借助动手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维往往是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那就更谈不上创新了。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拓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是打开创新的一扇门。在研究中,我们除了学习一些理论知识,还初步制定出了实践的措施:①操作的目的明确。(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操作,让他们会带着问题去操作。)②操作要有序。(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步骤。)③操作的叙述要准确。(学生的叙述能直接反映出学生的思路是否清晰。)

其实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是个体思维的一种体现,其中张丽丽老师上的《分类》就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例,老师注重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好地发展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的能力,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层次。如老师在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后,先让学生进行初步的操作(第一层次)——把一些图形分类(有圆、三角形、正方形。)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对“分类”建立起了初步的表象。在学生掌握了较复杂的分类方法后,张老师又设计了第二环节的操作练习——分铅笔,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果学生想出了很多的分类方法——可按牌子分、按长短分、按花纹分、按颜色分、按铅笔筒的形状分等等。总之这节课是成功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得结论,较好地发展了孩子创新的思维能力,师生关系和谐,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求知过程的探究者。

总之,我们从一系列研究中体会到了:学生通过动手,才能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五、研究的成果

(一)学生方面

通过这几年的课题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和自我评价反思的能力,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都有所提高。

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了学生的前测与后侧所得的百分比进行对比,得出发生变化的数据。我们主要围绕着两方面来调查:一是学生的学习状况,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1、学生的学习状况

从表中数据变化可看出,在“面对老师的提问,你有独特的见解”一项中的前测“能”的同学有25.88%,后测“能”的同学有31.80%;“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提有价值的问题“一项中后测“能”的同学提高了9.21%;“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一项中后测“能”的学生提高了8.56%;在“当遇到难题时,你是否会马上用其他方法帮助解答。如:摆小棒、图形,画线段图等”一项中后测指标变化最大,提高了17.98%。从表中数据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各项内容中“不能”一项的指标,在后测中都呈下降的变化。这说明了学生在我们课题的研究中,提问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增强了,学生提问的水平、质疑能力提高了,学生比以前更敢于探索、创新和追求真理。

2、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从学生数学学习情感体验前后测结果对照表中,我们可看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情感变化:“喜欢上数学课”的学生上升了11.19%,“乐于质疑”的学生上升了16.23%,“乐于评价“的学生上升了10.75%,“解决了难题后,觉得快乐”的学生上升了14.69%。以上的种种数据说明了我们学生的学习情感都在增强,数学学习的氛围越来越好,孩子们变得积极了。

(二)教师方面

1.课题促教师的发展。

只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通过几年的研究,教师们已习惯了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教师们不断地在转变教学的观念,大家的理论水平提高了,在驾驭教材、学生,评价学生的能力等各方面也有些成效,主要体现在:

(1)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在日常教学中能创造性地重组和利用教材。

(3)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对问题的质疑习惯。

(4)指导学生在解决难题时,会借助工具,从操作中领悟到方法。

(5)对学生,教师评价的功力增强了,能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2、建立课题研究记载册等档案资料,搜集相关研究资料,汇编成册。撰写子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及反思,汇编成册。

3、教师课例情况。

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讨课,共38节,其中全校教师观摩课例4节,录像课例5节。

六、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有不足和疑惑的地方:

1.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数量还是比较少。

2.如何处理好、协调好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和智力开发的关系。

3.如何处理好习惯思维与创造思维的关系。

七、对未来的展望。

在今后,我们会再接再厉,不断地迎接挑战,站在培养学生高素质的角度上思考,去寻找困难,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朝着我们更高的目标出发。

参考文献:

[1]叶瑞祥、鲁澄南、柯炳嘉、朱双利主编:《创新学习能力论》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5年9月第一版。

中学生饮食健康问题结题报告 篇4

课题批准文号: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 J06-144-P0

1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校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水平低,条件简陋,生源差,家长多数文化程度不高。要提高育人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必须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为此,我校曾于2005年开展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 “关于构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研究”的子课题“关于构建‘书香校园’的探索与实践”的课题研究(现已顺利结题,成果荣获一等奖)。经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强化了师生的读书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校园文化,增强了学校的文化氛围。但我们从中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出的种种心理问题:

一、厌学心理。学生和外界的接触不多,思想相对闭塞,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积极性不高,成绩难以提高。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放弃了学习。二,依赖心理。不可否认,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而学生的独立能力却下降了。他们在生活中依赖父母,不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课堂上,不积极思考,依赖老师给出结果等等。

三、烦燥心理。现在学生的所处年代,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社会上大量的形形色色的信息不断地刺激着他们,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使他们心里充满各种矛盾和困惑。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在潜移默化中误导着小学生,使一些学生“静”不下来,做事没有耐心。此外,一些传统的品德课程教学枯燥,空洞。新课程标准颁布后,相当部分教师对新课程实验的理念还停留在表面化、简单化的了解上,对有关的要求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教学方式还脱离不了传统的桎梏,教育学生的方法没有联系现实生活,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学生在学校学到了各科知识,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这不能说不是学校教育的一大缺憾。以上这些,无不困扰着我们的小学生,也困扰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肩上担负着两重任务,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公民。身心健康是人的素质基础。它不仅意味着有健全的身体,而且必须有健全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鉴于此,我校申请实施“在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实验课题。

二、课题实验的做法

(一)、课题实验的步骤和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07年3月――2007年8月)。在课题研究初期,查阅有关文献,如《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著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组建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加强教师的培训,确定实验的切入点。

第二阶段:实验主体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2月)。按计划举行研讨活动,开展全面的心理素质调查分析。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自测,分析学生基本情况,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构建“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设计多样的教学研讨活动、教学评价方式对比活动,举行优秀课例评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体会和教学成功案例。邀请专家指导,提升研究质量。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7月)。在这个阶段,课题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进行有关心理品质指标的测量与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假设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整体分析。加强实验教师的经验总结,形成论文。完成课题实验总结报告。汇编各类研究成果。邀请总课题组专家进行研究鉴定,完善资料,形成成果。

(二)、课题实验的内容

1、研究心理健康状况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2、研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在汲取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着力点,逐步形成适合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3、研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

(三)课题实验的研究方法

本次实验使用统编教材及校本教材,不改变现行的班级授课方式,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面下功夫,在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具体包括: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实验研究等研究方法。同时,坚持以下原则:

1、协同性原则: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立足于学科的自身任务,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教学之中,做到从不同层面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2、尊重性原则: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的存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3、活动性原则: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

4、现实性原则:立足于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品德实际、心理健康水平实际。

(四)课题实验的主要措施

1、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依靠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班主任捕捉机遇,针对班级突发事件中个别同学存在心理问题的现象进行因势利导,矫正他们的心理障碍。因材施教,针对有的同学由于任性、冲动、脾气暴躁,经常与其它同学吵闹甚至大打出手这一不良问题,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打架的原因,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引导他们如何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另一方面,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班级主题活动。

2、凭借少先队工作平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每周宣传一次心理健康小常识宣传活动。由学校的小播音员们轮流播报,材料由课题组的老师们提供。开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活动,了解我校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普遍存在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向同学们征集“金点子”。开展有关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手抄报比赛,对于一些较优秀的手抄报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在学校的宣传栏上展示。

3、结合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寻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刻苦钻研的童第周、不怕失败的爱迪生进行教育。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角色转换想象主人公当时的内心,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使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地教育,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在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认真细致的品质。

4、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成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每天下午放学后向全体学生开放,每天安排老师值班,接受学生来访和个别咨询。对于来访的学生,值班老师热情招待,耐心倾听,分析问题的原因,一起寻找对策,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设立了“成长信箱”,由专门老师负责,对于来信的内容严加保密,并一一给予回信。

5、整合“家校”教育合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搭建家校工作结合的平台,联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办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尽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开展贴近家庭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印发《家长评价表》、《家长问卷》,要求家长经常让孩子参与家庭的一些实践活动,如让孩子当一天家,做一顿晚餐,和家长一起参加一次公益劳动等,家长实事求是地根据孩子的表现,按评价表内容给予评价,真正让孩子体验当家的辛苦和付出的快乐,从小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开展学校、社区联谊活动,宣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举行心理咨询活动。

三、课题实验成果卓著 在研究过程中,我校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当作我校的重要内容,当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来抓。自承接课题以来,我校每学期都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必学内容,校长亲自做讲座,动员学校各方面参与心理健康工作,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辅导员队伍建设。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了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

1、促进了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我校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通过不断学习、研究,教师的自我觉察能力和自我反省水平得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获得不断发展。可以说,教师的研究意识将一节课的某个教育教学事件的思考深入到相关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对“我做了什么”、“有什么不足”、“我的专业任务完成得如何”等的深层思考,对实际教学进行感受和体验,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己的思想、行为、价值观、态度和情感,重审自己从事教学的思想依据,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最后,在实践中检验经验并发现新的问题。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地反思,最终促使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质量的提高。

2、提高了我校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是一个引导教师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老师在研究的过程中,总会关注着课堂上、校园内、家庭里、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研究意识的加强,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老师们能写、乐写。课题的实施,使我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迅速成为学校的学科带头人。他们或提拔为学校领导,评为教学能手,成为教研组成员。他们身上留了专业化成长的烙印。如青年教师袁飞华、袁丽红、张雪萍、袁晓霞等迅速成为学科带头人。我们可以从袁晓霞老师写的的体会中窥见一斑:“没有学生的生活,还会有更多的快乐吗?选择了当老师,纵使自己失去了很多,但毕竟会拥有满园春色的愉悦,投桃报李时的慰藉,而这正是她人生所需要的。她有所挚爱的学生,为此付出的一切她无怨无悔”

3、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贯彻和落实(1)发挥了“三结合”的教育优势。为形成教育合力,我们办好家长学校,增进家校联系。我们坚持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听讲座、随堂听课、亲子活动等形式,丰富家长学校活动,家长参与率达90%以上。同时,坚持通过电话联系、家访,经常性地与家长沟通,充分利用通讯的便利,推进家校联系,提高了家教水平。我们组织以小队的形式引领学生走入社会,开展“走向社会,实践成才”的活动,特别是利用传统节日、双休日、寒暑假,引导鼓励学生深入到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2)促进了养成教育的规范。我校通过国旗下讲话、争创文明班评比、学雷锋做好事、开展中队主题队会等活动,在全校掀起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一日常规》的热潮。同时深入开展了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等。我们要求班主任积极思考,加强班级制度、班风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争创班级特色,争创“文明班级”。同时,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开展评比工作,对学生的早读、清洁卫生、行为规范、出操、等十个方面进行考核管理。同时,学校还设立了“学生值日小组”,负责巡视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反馈。通过规范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主人翁意识提到培养。

(3)彰显爱心教育。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积极引导教师做到严格要求、谆谆善诱、因材施教,让“爱”的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时,我校教师能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各科教学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学生在课堂上既学到了知识又受到了思想教育。课后教师耐心辅导不同层次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生,教师采取各种方法,从思想、学习、情感甚至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战胜挫折和困难,努力提高自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对于学困生,学校提出了“先教会怎样做人”的管理思想。同时,教导处还建立了学困生档案,对他们进行学情跟踪。

在成效显著的课题实验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学生也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们的孩子变得更聪明了,更活泼了他们变得更爱老师、爱学校,更会与小伙伴合作。到我校参观的领导、老师都认为我们的学生文明程度高,表现力强,综合素质高。他们学习积极,在书香校园里,坚持写日记,敢于投稿,积极参赛,在各种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07年,袁 艳、叶倩妮同学参加龙川县五年级小学生手抄报比赛都荣获三等奖;叶婷婷、袁泉新参加龙川县小学六年级语文竞赛都荣获三等奖;袁汀等六位同学评为县“三好学生”;叶倩妮、张 程同学评为县“优秀少先队员”;巫惠慧、巫文颖、张钰婷三位同学评为县“优秀少先队干部”; 袁韬、叶婷婷、袁雅敏、巫惠慧参加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学生杂志社主办的第五届“叶圣陶”全国中小学生新作文大赛分获二等奖、三等奖、三等奖和优胜奖。

2008年,袁秀清、叶艳同学参加龙川县五年级小学生手抄报比赛中均荣获三等奖;巫彬梅、袁鑫同学参加龙川县小学六年级语文竞赛中均三等奖;叶小婷等五位同学评为县“三好学生”; 袁宁、袁晓琪同学评为县“优秀少先队员”; 叶倩妮、叶建成同学评为县“优秀少先队干部”;袁丽红等16为同学参加“时代作文大赛”获得优异的成绩;叶秀媚、叶艳同学参加由少儿书画杂志社主办的绘画比赛中进入“中华小书画家五百强”;在参加第二十一届《双龙杯》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中,袁 兴、袁浩警获得钻石杯奖;邹立栋等20位同学获得银杯奖;刘文达等14位同学获得铜杯奖。

2008年,六年级学生巫文颖的习作《童年趣事》、叶春娴的习作《给父母的一封信》在《河源晚报》上发表。

三年多来,我校教师共撰写读书心得2000余篇。教师研究论文、读书心得汇编成集。2007年,袁伟东校长主编山区农村小学“书香校园”课题实验成果集《书香溢山区》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教师论文在各级刊物中发表。2007年11月,袁伟东校长应邀参加第四届教育家大会,论文《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在会上被评为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入刊《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和《中国教育家》杂志,并被《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CPCD)全文收录;2008年3月17日,袁伟东校长论文《和谐校园》在《现代教育报》发表,并入编《中国名校和谐校园文化全书》。2008年11月,袁伟东校长应邀参加第五届教育家大会,论文《创新搞实验 科研促课改——让新课改将山区农村学校带入一个全新的未来》在会上被评为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入刊《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袁焕军副校长撰写的论文《搭建校本培训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发表在全国重点期刊《教育与探索》上。袁丽红老师撰写的论文《数学教学中的美》在《河源晚报》上发表。袁晓霞老师撰写的德育论文《春风化雨润心田》荣获全国创新论文及论文评比一等奖,《谈班主任工作的激励艺术》在河源市中小学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三等奖。张雪萍老师撰写的论文《声调教学方法的初探》在“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论坛”征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师生的显著成绩,成就了学校的辉煌,为打造山区农村小学教育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我校参加由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联合主办的校园文化评比中评为“中国教育创新示范单位”,成果荣获“中国校园文化建设创新二等奖”;

我校选送的绘画作品《春华秋实》参加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文艺调演中获艺术作品类小学组三等奖;

我校由龙川县教育局、龙川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举行的检查中,被评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与学校管理工作优秀单位”;

2008年,我校由先后被中共龙川县委员会、龙川县人民政府分别评为“县教育教学先进单位”、“龙川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2008年,我校又光荣的被中共广东省宣传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评为“广东省书香校园”。

四、存在问题及分析与今后的设想

(一)存在问题及分析

1、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农村山区学校的经费极其有限,课题组成员均为兼职教师,造成业务培训的时间、力度还不够,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经验不足等原因,我校的实验工作还不能做到全员参与、全面铺开。

2、家庭教育明显滞后。由于我校是农村山区学校,很多家长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教育观念落后等原因,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很多误区,难以配合学校的工作。共同教育学生的合力不能很好的整合。

(二)今后设想

1、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常识,让全体教师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和自我调控能力。

2、建立较为完善的教育网络。加强研究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让广大家长积极支持、配合学校的教育。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饮食健康结题报告[模版] 篇5

课题名称:化学与健康之饮食与健康 所在年级:高一年级 课题组长:王健

课题成员:蒋帅

彭强 黄懿

王娟

吴聪聪

高鹏

张琦

张慧

易广宏

指导教师:张志

研究时间:2011年3月——2011年6月

4 8 10 关于中学生饮食健康的调查研究

一、摘要

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健康饮食进行调查分析后得出普遍的高中学生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并给出适当的建议。

关键字:高中学生

健康饮食

建议

二、研究背景

人体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组成人体的元素有60多种。它们大多以络合物形式存在于人体之中,传递着生命所必须的各种物质,起到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当膳食中某种元素缺少或含量不足时,会影响人体的健康。近年来,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体若缺乏某种主要元素,会引起人体机能失调,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一般的饮食含有绰绰有余的宏量元素。微量元素虽然在体内含量很少,但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没有这些必需的微量元素,酶的活性就会降低或完全丧失,激素、蛋白质、维生素的合成和代谢也就会发生障碍,人类生命过程就难以继续进行。本课题我们将了解饮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三、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课题学习,更加注意平常的饮食营养搭配,改掉偏食、挑食、不吃蔬菜等毛病,即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

四、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

五、任务分工

在填写开题报告时,主要明确了研究的内容,指出了研究的方法,讨论了研究活动所需的条件,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步骤,具体如下:

王健

组长,负责与指导老师和课题成员的沟通和协调,承担课题研究的总报告并陈述等。

蒋帅

吴聪聪

彭强

黄懿

负责整理所有资料。

张慧

易广宏

负责将所有信息资料输入电脑。

午餐的问题也甚为严重。许多女孩子为了减肥,根本不吃午饭,而是到街上买油炸小食品或巧克力充饥;有的男同学不吃午饭,却用爸爸妈妈给的午餐钱买烟抽;有的学校饭菜质量不好,学生不爱吃,把学校的饭菜倒掉自己拿钱到校外摊上买东西吃;有的同学挑食,学校的饭菜不合自己口味,就送给别人吃……诸如此类的事实使我们看到普及学生营养午餐势在必行,这是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的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如果学校有营养午餐,家长应动员孩子坚持在校内食用营养午餐,不要到处乱买着吃。如果学校没有营养午餐,应尽快设法解决学生的午餐问题。

晚餐是一天中全家人聚在一起吃的一顿饭。许多家长都认为,“一家人早饭没好好吃,午餐在外面瞎凑合,晚饭应该好好补一补。”于是,多数家庭晚餐比较丰盛,有鱼、有肉,四菜一汤。其实这样的晚餐是不合理的,按照营养科学的观点,晚餐要吃少,晚餐饭菜要清淡可口,才有利于晚饭几小时后的睡眠。如果晚饭吃得过饱过多,油腻过大,晚饭后食物来不及消化吸收,人就睡了。睡眠时,因胃肠系统仍要消化吸收食物而使大脑得不到完全休息。胃肠负担过重,夜里睡觉容易做噩梦,导致夜间睡眠不好。还有的家庭晚饭吃得太迟,孩子吃饭后没有什么活动就入睡了,这会使人因热能蓄积而发胖。

3、“情感”消费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不太重视,而对孩子吃营养品、买进口食品,却毫不吝惜。孩子手中有了钱,饮食上的消费自然加大,于是出现了许多既超前消费又有害健康的做法。例如有些中学生过早的饮酒酗酒。学生们爱把洋餐确定为请客聚会的首选目标,家长们也以“带你去吃肯德基”、“得100分去吃麦当劳”等许诺作为奖励孩子的方式。洋快餐店高超的经营策略和促销手段,不断的诱导着中国孩子逐步由多次品尝发展到喜欢吃洋快餐。

(二)合理膳食搭配

1、蛋白质

蛋白质对人的生命活动起着头等重要的作用。它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主要成分,可以修补和更新人体组织;蛋白质可以供给热能,从食物中摄取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不足时它可以被当作热能消耗利用;蛋白质可以调节生理机能,高蛋白的食物可以保护内脏,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尤其是紧张学习的学生们,摄入的蛋白质数量足质量高,则他们的神经系统功能强,脑细胞活跃,理解力、记忆力都随之增强。另外,人体内酸碱平衡的维持、水分的正常代谢、遗传信息的传递、营养物质的运输等,无不与蛋白质有着密切关系。

由于鱼类富含蛋白质,专家建议我们青少年多吃鱼。豆腐及豆制品的蛋白质含量高、质量好,因此我们还应多吃些豆腐和豆制品。

2、脂质

脂质是良好的储能物质。脂肪能供给人体热能,构成人体组织,可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还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皮肤和毛细血管的健康,减轻由于放射线照射所造成的皮肤损伤,对皮肤有保护作用。胆固醇是合成胆汁酸的原料,是合成体内类固醇激素的原料,尤其是性激素,也是合成维生素D3的原料,还是人脑和神经组织的成分。

它们主要指的是我们平时说的油,包括动物油和植物油。在日常膳食搭配中选择油脂时,营养学家建议要将动物油和植物油混合搭配食用,搭配的比例以1份动物油、2份植物油为宜。

3、糖类

糖类对人体主要的作用是提供热能,它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在我们的调查中,许多中学生为了减肥而不吃主食,这样会使人的大脑因缺乏能量来源而变得迟钝,影响学习效果。糖类还具有节约蛋白质和保肝解毒的功用。有的中学生早饭只吃牛奶和鸡蛋,不吃主食,鸡蛋牛奶中的蛋白质在上午的学习和活动中被当作米饭馒头消耗掉了,不能起到构成和修补机体组织的作用,这其实是对蛋白质的浪费。如果在早餐中有主食,就会把这些作为热能消耗的蛋白质节约出来,让它在机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4、无机盐

与中学生饮食密切相关的常量元素有钙、磷、钾、钠,微量元素有铁、锌、碘、硒。

钙是动物骨骼的牙齿的主要成分,并对血液的凝固和肌肉收缩具有调节作用。奶和奶制品是最好的含钙食品,鲜奶中的钙在人体内的吸收率很高,因而我们提倡多喝牛奶。另外,蔬菜和豆类含钙也很丰富。

磷在能量和物质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与钙一起构成骨骼和牙齿。磷是人体中的高能物质——三磷酸腺苷的组成成分。磷还有一个作用是帮助营养素的吸收和转运。但是,过多的摄入磷是对身体有害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中学生喜欢喝饮料,经常以饮料带水,汽水、可口可乐等饮料含磷高,会引起人体内的钙丢失,这应该引起中学生和家长们的注意。

铁——人体易缺乏的微量元素,却是不可或缺的。人体中的铁大部分存在于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中。如何提高铁的消化吸收率呢?可以在补铁同时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用铁锅炒菜铁容易被吸收;食物中蛋白质的分解产物能和铁形成可溶性的化合物而使铁容易被吸收;高钙膳食有利于铁的吸收。

碘在人体内的需要量微乎其微,但它参与甲状腺素的合成,是人生殖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与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密切的关系。如果缺碘,易患上地方性甲状腺肿等病症。海产品如龙虾、牡蛎、海带和紫菜是含碘最丰富的食物,植物性食物中菜叶含碘比菜根多,菠菜叶是植物中含碘最高的食物。

锌是人体18种酶的组成部分,还与许多酶的活性有关。青少年若缺锌,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生长发育出现障碍。那么吃什么食物能补锌呢?牡蛎是含锌最高的食物,瘦肉、肝脏、蛋黄是孩子们从食物中获取新的主要食物来源,鱼类和海产品也含有丰富的锌。

5、维生素

维生素类型 维生素A 维生素B1 维生素B2 维生素C 维生素D 维生素E 主要存在的食物 动物肝脏、菠菜、胡萝卜等 粗粮、豆制品小麦胚芽等 动物内脏、奶类、蛋制品等 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动物肝脏、海鱼、蛋类等 植物油、鱼肝油等

6、水

水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如日常生活中饮水过多,会增加肾脏负担,造成水中毒,严重者会引起人体循环衰竭。我们的问卷中,发现有许多同学喜欢吃冷食,殊不知这些冷食中的水与食品添加剂混合在一起,溶解时需要更多的热能,过量的使用会造成脾胃虚寒,使人体代谢功能失调。据调查,近20%的学生在学校不喝水,50%左右的学生在学校饮用自来水,20%以上的学生每天以饮料代水。由此可见,饮水问题正严重威胁着孩子们的健康!

7、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是人类食物的重要组成成分。由于它对人体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被定为人体的第七类营养素。许多学生由于喝水少,吃动物性食物多,经常出现大便干燥的症状。应在一日三餐中适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以保证大便通畅。膳食纤维虽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它可以帮助胃肠蠕动,促进排泄。还能减缓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对治疗糖尿病有一定辅助作用。它还能与胆汁酸结合,是胆盐排出而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

(三)小结

中学时代是长知识、长身体和增强体质的最重要、最有利的时期。良好的营养、适当的锻炼和合理的作息是影响其身心发育的三个重要因素。青春期体格发育极为迅猛,各个器官都在增大,脑、心、肝、肾等功能增强,加上学习紧张、活动量大,也需要更多的热量和营养素。热量主要来自主食米、面和脂肪、蛋白质,因此中学生应首先吃好三顿正餐。要多吃鱼、瘦肉、蛋、牛奶和豆制品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同时要补充足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青少年代谢旺盛,骨骼生长快,肌肉组织细胞数量直线上升,要特别注意钙、磷、镁和维生素A、D的供给。大量组织的形成需要铁,供给不足则可发生贫血,特别是少女由于月经来潮,每次要损失一定量的血,因此铁质的补充更为重要。此外,随着甲状腺机能加强需要更多的碘;体格发育和性器官的逐渐成熟都需要锌;维持正常代谢和生长,离不开充足维生素的供给。

我们应该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各类营养素的均衡搭配。

八、个人心得体会:

这次的高一下学期,我们的研究性课题关于中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营养与健康问题,这项研究很贴近我们中学生的日常生活,而且在研究的时候我们阅读了书籍,丰富了我们的课外知识.对于我们平时的饮食习惯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张琦

这一学期,我们小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是关于中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营养与健康问题.这是一个从我们最基本的学习生活出发的一个课题,紧密联系着我们的健康.大家都知道,现代社会是一个最求快节奏高品质的社会,营养也被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人们关注,特别是到了现在,.老高三毕业了,我们不如高三,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三餐营养更是重中之重.9味的有效成分,以果菜类和根菜类中的含量较高。淀粉在多种蔬菜中存在,富含淀粉的蔬菜除了可作为菜肴外,还可作为主食,如马铃薯,芋头、山药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的存在和含量多少与蔬菜食用时的口感好坏有关。

(4)有机酸。蔬菜中含有多种有机酸,常以有机酸盐的形式存在。由于含量不高,大多数的蔬菜在食用时,感觉不出有酸味,只有西红柿等少数蔬菜中有机酸含量稍高,可感觉出有一定的酸味。有机酸在蔬菜中主要起风味的作用。蔬菜中的有机酸有苹果酸、柠檬酸和草酸。

(5)维生素。蔬菜中所含的维生素主要有维生C和作为维生素A源的胡萝卜素,以及少量的B族维生素和生育酚等。这些维生素都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

(6)色素。蔬菜的鲜艳色泽是由各种色素成分形成的。色素也是判断蔬菜新鲜度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蔬菜中的色素成分较多,主要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等。这些色素成分在蔬菜中有的显现,有的被遮盖,并随着蔬菜成熟期的不同及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7)挥发油。挥发油是形成蔬菜香气的主要成分,大多呈油状。由于挥发油的含量和蔬菜主体的组成成分不同,因而构成了各种蔬菜独特的香气特点。挥发油虽然含量甚微,但对蔬菜的风味好坏却起着重要作用。挥发油都是一些低沸点易挥发的成分,因此出贮存过久的蔬菜,其香味要降低。

(8)含氮物。蔬菜中除了以上的化学成分外,还含有一定量的含氮物质,主要是蛋白质。含氮物在蔬菜的籽仁和豆类蔬菜中含量较多,大多数蔬菜中的含氮物均不多。

维生素 vitamin

维持生物正常生命现象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动物体内或者不能合成维生素,或者合成量不足,所以必须由外界供给。有些维生素如 B6、K等能由动物肠道内的细菌合成,合成量可满足动物的需要。动物细胞可将色氨酸转变成烟酸(一种B族维生素),但生成量不敷需要; 维生素C 除灵长类(包括人类)及豚鼠以外,其他动物都可以自身合成。植物和多数微生物都能自己合成维生素,不必由体外供给。许多维生素是辅基或辅酶的组成部分。

维生素的种类很多,化学结构与生理功能各不相同,如果人或动物食物中维生素的含量不足或机体吸收不良则发生维生素缺乏病,所以过去把维生素叫做维他命。

根据溶解性,可把维生素分为两大类: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等。

有些物质在化学结构上类似于某种维生素,经过简单的代谢反应即可转变成维生素,此类物质称为维生素原,例如 β-胡萝卜素能转变为维生素A;7-脱氢胆固醇可转变为维生素D3;但要经许多复杂代谢反应才能成为尼克酸的色氨酸则不能称为维生素原。

维生素的命名过去多数依其生理功能或发现早晚等用英文大写字母命名。例如:维生素 A、B、C、D、E等。随着化学结构的阐明又有化学命名,现已有国际统一命名规定。

生物学意义

维生素可调节物质代谢,缺乏维生素时细胞内一些代谢反应不能进行,平衡失调,影响细胞及组织功能,甚至引起生物死亡。

所有水溶性维生素都参与催化功能,B族维生素是许多种辅酶的组成成分,这些辅酶担负着氢、电子或基团的转移。它们参与由酶催化的糖、脂肪、蛋白质及核苷酸等的代谢,维生素C参与许多羟化反应。水溶性维生素在动植物细胞中广泛存在。

脂溶性维生素的功能没有 B族维生素那样清楚。维生素K参与一些蛋白质中谷氨酸的羧化,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维生素A为视紫蛋白的组成部分。

需要量

动物因种属不同,对维生素的需要量有很大差异。就个体而言,因食品组成、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需要量有很大差别,目前制定的人的维生素需要量足以满足不同生理情况或工作条件下的需要。

缺乏病

中学生饮食健康问题结题报告 篇6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不管是什么样的学校都有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存在,这是客观事实。而今,学生的问题行为也随着社会形式有所变化。特别是经济大潮的冲击和严峻就业形势之下,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英才教育”之风盛行。老师讲课只针对优秀生。而根据我们高都农村中学优秀生少,差生较多等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本着“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以爱施教,培优、补差、抓中,面向全体,发展个性,以人为本,承认差异,着眼未来”的办学理念。我们物理和英语两个不相近的文理学科,本着共同分析探讨学生问题行为的成因,通过对学生思想的转化教育,以课堂为主阵地和以课外为补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学习的动力和内因,达到了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的目的。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育要面向全体化,教育是为了一切孩子的发展而提出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三维目标,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教学不光是传授知识,做人教育也放在课内。

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实验、小组合作以及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概念和规律,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使教学内容的落实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真正从全体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也应该考虑到问题学生的行为的设计。

而英语在农村中学是最难的学科,同时英语作为国际交往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已逐渐呈现其特有的价值。现行的英语教育正经历一场变革,英语素质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全面推进我国外语教学改革之际,针对目前我国外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旨在寻找学生学习英语的真正困境及根源,从而采取合理对策,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课堂活动交际化、课外活动多样化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敢于开口、善于开口说英语的习惯;鼓励学生“动中学,用中学,乐中学”的教学格局,这是我们着眼于英语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

在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突出体现围绕人的发展目标来设计和确定课程标准。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标准的实施

两学科标准都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方面提出了要求,并且强调学生要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这都需要老师使用各种方法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对待问题学生,如果达到如上标准必须分析问题原因,找到解决的对策。

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我们提出了“课中放松,心理调试”,意思就是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培养健康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对“课内放松”阶段我一般用在创设好的情境引入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实际我们可以根据课堂需要及时的进行心理调试,来激活学生思维。为了延续我们的课堂心理建构成果,我们提出了“室内外实践”,使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同化和升华。

二、课题实验理论依据

1.情感是学生学好知识的重要因素,鲁迅先生说:“教化就是智慧”。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就是形成并确保这样一种心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让教学要求转变为学生本人的动机。

2.在英语教学中,“课中放松,心理调试,室内外实践”是指通过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创设英语学习的语言氛围,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倡导学生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突出了环境对人的心智活动的正迁移作用。其模式的形成是多种理论学说交互渗透的时代产物。

3.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重视把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作为课程内容,这就使学生““课中放松,心理调试,室内外实践”得到实现,为教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4.学生行为问题的成因有其多重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因而,行为问题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过程,现行教育心理学中将这一转化过程划分为醒悟、转变和自新三个阶段。

惯差。此项课题重点研究行为问题学生的成因,以及学生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相应的对策。

1.问题学生成因分析:

(1)家庭是学生性格形成的第一条件。凡是健康成长的学生都有一个和美、健全、氛围良好的家庭,而问题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受着残损家庭的戕害。家庭从观念、道德、心理、处世态度、修养等多方面对孩子性格和人格的形成产生着相当重要的影响,这也是成材的后天因素之一。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成材和性格形成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教育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传统的应试教育促使学校更多地追求较高的升学率和成绩的提高,往往忽视或者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和传统道德的教育,放松了学生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的养成教育,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也有所懈怠和轻视。因此,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就产生了许多思想扭曲,行为乖张,个人主义,离经叛道的问题畸形儿。

集体氛围的熏陶。心理学认为,优良的学生群体是养成学生良好个性和成材的必要环境(“孟母三迁”)。这里主要指学校的各类集体的影响。师生关系、教师态度、教师性格的影响。温馨、融洽、和谐,亲如父母,严似师长的师生关系可以酝酿优良的集体氛围,问题学生在这个氛围中获得的认同度就更广,个性的转化就迅速而有效。学校教育决定了学生是否成材成人。

(3)社会影响:

受当地地理及人文条件、经济发展的现状的影响。经济发展良好的地区,对子女的教育就抓得较紧,伤害就少。而经济落后地区,文化意识淡薄,子女的生活条件得不到保障,受教育的程度低,出现问题学生的概率相应就高得多。现代文明的进程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给人类的生活生存条件以极大的改善,又给人们的思想精神拓展无穷的空间,其负面作用也体现出来。网络的普及使精华与糟粕一拥而入,电子游戏吸引学生乐不思蜀留恋往返,尤其是现代娱乐工具使各种成人娱乐难避未成年人和学生,而学生抵御能力十分有限,问题学生的出现就不难解释了。除此而外,条件优越家庭学生的养尊处优与贫困学生的食不果腹形成鲜明对比,也给问题学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4)主观意志:

还有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学生个人在不同时候的心理状态决定了其感知外

培养他们的能力,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4)通过对学生问题行为形成原因的研究,帮助教师收集教育题材,用贴切的真实的例子来感化他们,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

(5)探求出解决学生问题行为心理问题的方法措施,以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的学生问题行为。

4.处理原则

具体来说,在对待以上存在问题,我们以“课中放松,心理调试,室内外实践” 的模式创造乐观、团结、向上、勤奋、学习风气浓郁的集体,让学生有学习是一种享受的感觉,问题学生就相对较少,而且有利于问题学生的转化。

(1)真心爱护、消除对立。这是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前提和基础。问题学生最难得到信任、最缺乏爱。要消除问题学生的对立情绪,只有真诚的关心爱护问题学生,尊重、理解、信任问题学生,帮助问题学生树立自信和勇气。

(2)正面教育、长善救失。对问题学生只能心疼不能头疼,要坚持正面教育;要发现其“闪光点”,并创造机会和条件,让问题学生展示和表现其优点和长处,使其品尝成功的愉悦,再给予表扬、激励,促使其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3)因人施教、循循善诱。不同的问题学生成因不同,只有对症下药、因人施教,方能有效的对问题学生进行转化,这就必须深入了解其特点和缺点。教育者更应抓住每一次偶然的契机,因势利导,以取得最佳效果。

(4)反复教育,防止反复。自信心是指学习者具有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学习者能够学习采取主动的态度,如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不怕犯错误,有错就改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注意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安全”的状态。“安全感”主要是指以成就感为依据的,只有在学生认为自己取得了进步,有一定的成就时,学生就会有安全感、有自信心。让学生有成就感的最佳方式、就是对学生多给予表扬和鼓励,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压力,变这种压力为学习的动力。

(二)利用“课中放松,心理调试”模式,在物理课主阵地,进行非智力因素的普遍培养

1.树立理想,激发兴趣

“没有理想的学习,犹如在黑暗中远征。”达尔文从小就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25岁就发明了“相对论”,骆宾王七岁就能赋诗——伟人、从小就立下鸿鹄大

5.排除学习中的不良情绪

初中生正值花季少年,如果在灰色心境下学习,会给孩子一种消极、颓废的感受。“课中放松,心理调试”模式能放松压力,屏弃不良心理,使注意力集中,从而积极影响学习,使他们有美的心境和得到学习的快乐。

情绪是心理的表现。保持愉悦的情绪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许多不良情绪的影响,排除干扰学习的不良情绪的方法是:

转化法:用赏识的语言。鼓励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用信任去增加学生的自信。

转移法:用朝气蓬勃的思绪把学生的心灵打开,用恰当的类比、形象的演示、巧妙的活动诱导学生进入探索知识的领域,消极情绪就会被遗忘。

(三)通过“课中放松,心理调试,室内外实践”的实践教学模式,养成学习习惯 1.室内外并重

在英语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功能项目和话题确定不同的语境,并根据语境的需要设计各种实践课。室内、室外两种语境实践教学共同配合,对教材进行活化处理,达到实用、提高的目的。

(1)“课中放松,心理调试,室内外实践”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语言动作、手势等形体语言和音乐等进行情景教学;还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教室进行一定布局,给学生创造贴近生活的语言活动环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参与有意义的语言实践的积极性;第三、创办英语活动室。活动室的布置要充满浓厚的英语学习气氛,并且建立多媒体现代化电教设备于室内,便于教师合理使用。(2)“课中放松,心理调试,室内外实践””对于一些较难在室内创设语境话题和功能项目的教学内容,创设“室外语境”,寓教于乐,寓语言学习和体验于自然生活中。让学生自制卡片,卡片用英文写上祝福、吉祥的话,赠送亲朋好友和师长。收集与该节目有关的英文背景材料;组织学生进行节日庆祝活动;将成果装订成册或集中展览,丰富校园生活。

2.课内外并举。内容以教材为本,经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如适当向课外延伸,从而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课中放松,心理调试,室内外实践”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

陈延芹为组员;并且对课题组的管理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并在开学初拟定了课题的实施方案,确定了课题的研究方法、对象和实施步骤。

2008年12月下旬我校召开了课题开题报告会,我校领导和物理组、英语教师代表参加了报告会,观摩、研讨了张建彩、赵丽华老师的课,两位教师的观摩课得到领导及教师的充分肯定。

课题组组长巩星做了开题报告,报告对课题进行了明确的界定,针对当前形式进行现状分析,肯定了该课题的可行性和研究价值。课题组领导小组沈自疆主任针对课题进行了理论方面的讲座。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加强了理论学习,教研组组长组织课题组成员每学期进行一次理论讲座和理论学习。课题组每周一次围绕物理非智力因素以及英语语境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开课、评课。实验小组成员在实验班举办观摩课;结合课题的要求,安排实验小组成员就课题的内容每学期定期上交优秀教案、案例分析、论文和学期课题小结一篇。

组织实验班学生开展书法展、手抄报展、物理制作、物理兴趣小组、口语测试、英语朗诵比赛、英语听力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室内语境和室外语境相结合,构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全校物理以及数学、英语组的其它教师也积极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成为市级课题组成员,使课题研究进一步扩大。每次的期末考试,实验班的成绩都要高于普通班的成绩,经过了近两年的探索、研究,实验班的学生综合能力比两年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成绩有了较大的提升。

本课题实施的时间为2008年12月至2009年7月,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性阶段(2008年12月至2009年7月)1.确定课题组成员: 组

长:巩星 副组长:赵丽华

课题组成员:董新萍、张建彩、陈延芹等。

2.召开课题组成员研讨会,认真学习和贯彻物理的高效课堂和初中英语“语境教学”模式的各项要求,领会精神,对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并拟定出合理可行的施行方案。

3.探索初中“课中放松,心理调试,室内外实践”的教学模式,对教材进行活化处理,尝试“室内外并重,课内外并举”,设计“课中放松,心理调试,室内外实践”的实验课型,购买相应的各种教学辅助工具和建立多功能电教化教研活动室,制定相应的各种管理制度、措施和方案。周期为半年。

第二阶段:验证性阶段(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

总结探索性阶段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注重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和技能”,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进一步改进“课中放松,心理调试,室内外实践””和“课内外并举”的教学模式,确定实验课型和课外活动形式,并定期开展各种研讨、听课、评课和竞赛活动。周期为一学期。

第三阶段:深化和展示阶段(2010年2月至2010年月)

课题组举办课题研讨会,开展课题公开观摩实验课,交流实验教师论文,展示在实验活动中涌现出的大量优秀作品,建立一套具有特色的课题管理规范,认真总结经验,由几个试验班推广到全校。周期为半年。

七、研究结论(一)自我评价

1.通过构建高效课堂,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课中放松,心理调试,室内外实践”模式,以情商促智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抑制了学生的问题行为。

三个学期来,我校教师在课题实验中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实施新课改带来的一些变化使人感到耳目一新,整体上呈现出新的喜人局面。学生好学会学。实验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创新意识增强了,探究积极性提高了,利用课程资源的方法增多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了。当学生将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体会、解题方法、电脑作品、手工作品等成果展示在老师面前时,总让老师们感到惊喜和欣慰。物理学习兴趣和成绩有很大提高,也养成了探究学习的习惯。“课中放松,心理调试,室内外实践”模式倡导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提高文化意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英语课堂教学是进行“课中放松,心理调试,室内外实践”的主阵地,该实验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通过活动途径,创设真实语境,突出实践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充分展示了图像、动画、0

实验教师找到了课程的感觉,逐渐形成了课程意识,为创造性教学提供平台和依据。在课题实验中,实验教师视野开阔了,开掘课程资源和开发建设课程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已不再是课程的从属者和教材的简单传授者,已变成课程的主体。他们不再单纯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进行课程教育和课程建设。

(二)实验成果:

1.各实验班教师每学期编写特色教案、撰写案例分析,共计30余篇有关论文。并在开学初装订成册,学生进行了书法,手抄报,英语阅读,朗读,英语听力赛、讲故事等竞赛活动。教学成绩大有提高。实验班级对比班级及格率和优秀率高出10%以上。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创造能力得到了提升,对学生的行为问题行为通过全面和个体教育找到了根源得到了解决。

课题组也得到学校乃至区教育部门的称赞。并获得一系列成绩:赵丽华、陈延芹、董新萍

张建彩所任教的实验班每学期都获一等奖,巩星、张建彩获罗庄区优秀教师称号。巩星得到了市级优秀成绩奖。课题组成员有4人得到区级优秀成绩奖,巩星和张建彩都参加了区讲课比赛并分别得1、2等奖,巩星教学案例获区一等奖和市二等奖,电化教学优质课获区一等奖、市三等奖。赵丽华发表了《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动力之我见》论文。陈延芹发表了《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张建彩的国家课程子课题结题,赵丽华的同类区级课题《学生问题行为的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结题。赵丽华参加了山东出版社主编的“英语(新目标)配套练习”的编写。张建彩制作了教具获区一等奖,其论文省二等奖一篇、市一等奖一篇、区二等奖一篇。课题组成员的教学成绩居全区前列。

2.实验三个学期以来,实验班的成绩都要高于普通班的成绩,实验班的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比以前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成绩有了更大的进步。

3.通过教学开放周,课题组着力塑造我校教师风采,围绕课题举行教学比武赛,为学校培养带动后起之秀。也为今后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和应用能力,适应时代挑战垫定了基础。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全校课题组其它教师也积极参与课改和课题的研究,成为区级课题组成员,使课题进一步扩大。学会了分析研究,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课题初步形成课题的统筹管理,课题组成员及时调整方向,完善思路,进一步形成比较完善的课题方向和教学模式,使全校物理和英语教学理念、课堂效率以及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中学生饮食健康问题结题报告 篇7

一、课题研究背景

留守少年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的教育引导,产生了许多教育盲区。我们通过收集整理案例,加以分析总结,探索了一套家校合作的教学方式方法。

二、 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立题论证,通过调研形成教学设计基本方案。第二阶段:制订课题实施方案,各课题承担人积极参加实践研究,推广实验研究成果,收集实验工程中的原始材料和撰写实验论文。第三阶段:进行课题总结,召开课题总结会,报告研究成果,申请课题验收,结题。

(二)研究方法

调查报告,查阅资料,寻找理论依据。了解新的教研动向。阅读成功案例,寻找名师指点,召开家长会,总结家校合作成果。

三、课题研究成果

教学成绩大幅提升,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学生厌学少了,分化少了,学生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教师花在管纪律的时间少了,教学效果显著。主要成果如下:

(一)调查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原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所在学校的初一学生80%来自农村,20%是青云镇本地的。农村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少年,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好有如下原因:

1.家长观念不正确。家长在外打工,认为自己的收入还不错,也没什么文化照样可以在社会上生存得很好,所以在教育子女时总认为读书也没什么出息,大学生也是打工,还不如少读点书,早点挣钱,小学毕业的也照样做老板。他们的子女从小灌输这样的思想自然在学习上没有动力,学习上无所谓,没有目标当然考不出好成绩。

2.监护人监管不到位。我校学生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他们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放任孩子自由发展。对孩子的监管仅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只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上的需要,根本想不到学习成绩如何,在校表现情况如何。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只是老师的责任,使个别学生成了无拘无束的“小野马”。

3.家长在孩子教育中有误区。误区一是孩子学习不好是老师的问题,不是我孩子问题;误区二是只要孩子说读书就读,不读就带出去打工;误区三是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学好,不会读书做别的可能也行,不会读书没关系,会挣钱就行;误区四是只要不出现比较大的事故,一般不主动找老师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情况。

(二)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课题组通过对初一学生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原因,我们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1.建立学生档案

首先建立详细的资料档案。比如: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家长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父母外出情况、外出地点、外出所从事的职业、家庭生活状况、代理监护人姓名及住址、联系电话、是否为住校生等等。

其次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这不仅为教师进行有目的、有针对的“帮”“教”“引”及时提供有效信息与客观依据,还能帮助教师对自身的教育行为与经验进行积累与提炼,批评与反思,同时也为家校沟通与合作开辟全新的渠道。

2.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⑴充分利用班会课进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对学生学习习惯好的给予表扬与肯定,树立榜样。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自己子女在校学习情况,提出要求,共同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

⑵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降低问题难度。在课堂上多给他们表现机会,鼓励他们的小进步,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快感,提高后进生学习兴趣的动力。

⑶在课堂上开展小竞赛,如回答问题答对了有奖励,答错了有小小的惩罚(不是体罚)或者分小组比赛,增加课堂活跃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⑷分段检测。每周进行一次小测验,记录考试成绩,成绩有提高者给予表扬。成绩不理想者学生与教师共同分析原因并不定期与家长联系,使家长对学生的成绩予以重视。我校专门举办了初一学生家长会。告知家长既要关爱学生,又要严格要求,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我们采取以班为单位的家长会,家长案例,教师与家长互动等。

⑸学生的学习习惯得以纠正改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虽然首次实验探索,时间短,实验方法欠缺,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更进一步研究和实验。但是,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要整合完善家校合作实施方案,处理好学生素质的提高与中考升学率变化的关系,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大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上一篇:儿童游乐园策划书下一篇:腹黑魔女12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