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卫生健康习惯

2024-05-22

中学生卫生健康习惯(共9篇)

中学生卫生健康习惯 篇1

中学生卫生健康习惯

一、饮食习惯

饭前洗手、不进行剧烈活动;吃饭时要安静,不说话、不东张西望;生吃瓜果要洗净后再吃,不吃过多的甜食,不乱吃零食;不暴饮暴食,要细嚼慢咽;饭后漱口、擦嘴;定时喝水、随渴随喝、剧烈活动后不马上喝水。

二、衣着习惯

衣着舒适、整洁、大方、便于活动;不穿奇装异服;衣着干净、卫生;不穿紧身衣服;能结合气温高低和活动量的大小变化增减衣服;女孩尽量不留长发、不用金属发卡;穿透气性好、合脚的布质鞋、运动鞋和棉线袜。男孩不留长发。

三、睡眠习惯

睡眠姿势正确(右侧卧或仰卧,枕头高低合适);早起早睡,睡觉前不做剧烈活动。

四、清洁卫生习惯

每天用正确的方法早晚各洗一次脸;手脸脏了随时洗;每天换洗手帕和袜子;勤剪指甲、勤洗头发、勤理发、勤洗澡;及时大小便,不憋尿;不乱写乱画;不爬、不踩桌椅;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瓜皮果壳废纸入垃圾箱。便后要洗手,立即冲洗便坑,大小便入坑,便纸入篓。

五、器官保护习惯

(1)用眼卫生:读书姿势正确(眼离书本一尺远,光线充足不晃眼,姿势端正拿好书);书写、绘画姿势正确(手离笔尖一寸远,眼睛本子离一尺,胸口桌子隔一拳);不在运动的车上看书,不躺着看书,不走着看书;看电视距离远近适宜(距离为电视屏幕对角线的两倍),连续看电视不超过半小时,每天看电视时间不超过2小时;不用脏手揉眼睛;异物入眼后,不揉搓。

(2)用嗓卫生:注意保护嗓子,不高声喊叫、不尖叫;唱歌时,用最好听的(自然的)声音唱,唱歌后不要马上喝凉水;正确朗读,声音洪亮;用嗓子时间长时,要及时休息、润喉;上呼吸道感染时,尽量不唱歌、不大声说话。

(3)用耳卫生:遇到噪音时,用手捂住耳朵,闭上嘴巴;不要经常抠耳朵,不要用硬物挖耳朵;洗澡、洗头、游泳时要注意保护耳朵,不要让水灌进耳朵里。

(4)口腔卫生:饭后要漱口;吃甜食后要注意漱口;每天早晚各刷牙一次,选用的牙刷毛不要太硬、也不要太长,三个月换一次牙刷;选刺激性小的、含氟的牙膏,用正确的方法刷牙;不将异物放在口中,不吞咽异物。

(5)鼻子卫生:用正确的方法擤鼻涕,用手帕或纸手帕擦鼻涕;不用手抠鼻孔; 不将异物塞入鼻孔内。

六、体育锻炼

认真做好课间操、眼保健操,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中学生卫生健康习惯 篇2

中学生是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并共同生活在学校环境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自控能力差,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中学生更易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了解学生健康状况,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基本卫生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学校卫生的重要职责和基本任务;保护、促进、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是学校卫生的宗旨。通过对几所中学和家长的走访调查、问卷调查、QQ聊天调查,了解到大部分中学生存在不良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一、不良睡眠习惯的危害

充足的睡眠可使生理功能、精神和体力得到恢复。好的睡眠不仅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还要有足够好的睡眠质量,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 身体就可能出现亚健康状态。目前中学生学业负担重,家庭作业多,熬夜时间长,能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由于学习压力大,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他们经常处于紧张、抑郁、焦虑状态,而这又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睡眠质量。有研究表明,睡眠生理与人体心理特征关系密切,良好的心理状态与睡眠质量成正比。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网络或手机依赖症,引发出一些心理问题。长时间的上网,不仅挤压了他们大量的睡眠时间,而且影响睡眠质量。若长时间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不好,可导致学生内分泌功能紊乱,影响生理和智力发育,甚至造成各种疾病的发生。

所以,为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必须全面了解影响睡眠的各种因素及其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尽快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戒除网络依赖和手机依赖,增加学生体育锻炼和文化娱乐时间,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不良饮食习惯的危害

(一)不吃早餐

早餐是一天中能量和营养素的重要来源, 每天吃早餐是世界卫生组织所倡导的一种健康行为。研究表明,在智力水平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吃早餐的学生学习成绩明显高于不吃或少吃早餐者。这是因为不吃早餐会营养缺乏,血糖降低,大脑营养和能量供应不足,出现大脑功能障碍,产生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易疲劳,从而导致智力下降。

不吃早餐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每天晚睡早起,来不及吃早餐或者随便吃几口, 午饭必然吃得多,且进食速度快,神经系统的反馈慢,当有饱感时,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正常的饭量。长此以往,会引起胃溃疡、胃炎、消化不良等疾病,还会引起体内胆固醇增高、肥胖、便秘、胆结石、女生痛经等。

(二)暴饮暴食和节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肪高热量食物餐餐必备,有的还爱吃肉和甜食,进食量多,进食速度快,导致肥胖发生率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迅速升高。据有关中国学生体质和健康调研结果显示,1985~2010年的25年间,学生超重与肥胖的发生率成爆发式增长,主要是由于中学生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而引起。 肥胖不等于健康,进食量大不等于营养不缺乏。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对苗条体形的无限追捧,不少青春期女生为追求所谓的“魔鬼身材”, 盲目采取节食减肥行为,造成机体营养缺乏,在减去脂肪的同时也抑制了骨骼的正常生长。因为适量的机体脂肪,可以通过生化作用转化成雌激素,从而增加钙的吸收,促进骨骼的形成, 预防骨折的发生。

(三)喝冷饮,吃冷食

中学生大多喜欢喝冷冻饮品,吃冷冻食物。 经常喝冷饮,吃冷食,会伤及身体正气,损及机体阳气,降低机体免疫力,使人体不能有效抵御外来的疾病侵袭,更不能供应人体正能量,容易引起牙龈萎缩、胃炎、胃溃疡、肠痉挛、女生痛经等疾病。

(四)吃垃圾食品

垃圾食品,是指不健康的食品,往往含有致癌物质、激素、添加剂、香精和色素等危害人体健康的添加成分,长时间食用会严重危害人的健康。比如洋餐、方便面、油炸食品、辣条、膨化食品等,都是中学生最喜欢吃的食品。这些食品的过多摄入,将会影响学生正餐食欲和食量,造成营养失衡,代谢紊乱,不仅增加了患肥胖症或贫血的几率,而且会成为慢性病的诱发因素。

(五)喝碳酸饮料

中学生大多喜欢喝碳酸饮料。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常喝碳酸饮料会影响机体对钙的吸收,降低骨密度,抑制骨骼的生长,加大中学生骨折的风险。有研究表明,喜欢喝碳酸饮料者,骨折的几率是不喝碳酸饮料者的3倍。研究人员的解释是,碳酸饮料不仅会降低人体对钙的吸收,还会加快钙的流失;喝碳酸饮料过多, 喝牛奶过少,使机体的钙、铁、锌等微量元素摄取量不足,从而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

针对中学生诸多不良饮食习惯,学校应通过卫生课或举办专题讲座,普及相关常识,使学生认清不良饮食习惯的危害,教育学生转变不良的饮食观念,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防止疾病侵袭和体质下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不良卫生习惯的危害

2013年和2014年,国家卫计委监督局和疾控局联合在部分省市开展中小学卫生监督监测,主要针对学校传染病和常见病防控、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学校生活环境卫生、教室环境卫生等进行监督监测,为建立学校卫生监督监测体系提供依据。本次调查发现,龋齿与牙周疾病、沙眼、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风疹、手足口病是中学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这些疾病的发生与个人卫生习惯有很大关系。因为学生群体人员密集,细菌、病毒容易通过各种途径在学生中传播,引发疾病的流行。龋齿与牙周疾病的诱发因素是没有饭后漱口、早晚刷牙以及不吃生冷有刺激性食物的卫生习惯。流行性腮腺炎和流行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播疾病,是容易在学生群体中流行的传染性疾病。感染性腹泻是因为食品和饮用水被细菌污染,或餐具不卫生、饭前不洗手而引起。在观察中发现,很多寄宿生没有养成饭前洗手和食品卫生的习惯,下课后直奔学校周围的小餐馆去吃饭,这样会带来很多致病因素:第一,在学习过程中,手会触及到很多物体和学习用具,会感染很多细菌和病毒,如果进餐时不洗手会随着食物进入肠道引起感染性腹泻;第二, 学校周围的小餐馆食品卫生和餐具卫生的监督管理有时还不到位,还存在一定的致病危险。

开展学校卫生知识教育,做好学校卫生监督检查工作,预防和控制流行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

四、不良运动习惯的危害

据统计,近20年来,全世界学生的体质均呈下降趋势,中国学生的体质下降程度更是严重,这与中国的教育模式有一定的关系。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学习占用了课外活动时间。有的学校不但没有早操和课间操,甚至连每周1~ 2节的体育课,也常常被其他文化课所挤占,学生静坐多于活动,室内多于户外,导致肥胖率持续升高,体质明显下降。

体育是提高学生体质的根本,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体育可以使人学会运动技能,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身体的柔韧性与协调性,减少机体脂肪,增强机体肌力,提高机体免疫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帮助学生养成团队合作、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永不服输的精神,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最近教育部针对体质下降问题推行“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阳光体育活动”。“以校园足球带动学校体育工作”,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良好抓手。学校应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扎实开展学校体育活动,首先要把学校体育课开好、开齐、开足;其次要坚持开展早操、课间操和眼睛保健操;第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活动。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运动场, 运动的强度要到位,运动的方式要合理,运动的时间每天要超过一个小时,运动的地点要到户外。要运用科学正确的锻炼方法,达到强身健体远离疾病的效果。

摘要:探讨不良生活习惯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普及生理卫生知识,教育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卫生保健观念,改变不良的睡眠习惯、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和运动习惯,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卫生习惯的培养 篇3

大家都知道,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我认为,养成行为习惯重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更重要。因此,我在教育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其方法有以下四点:

一、强化意识

强化学生的卫生意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之基础。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可以采用集体学习、分组讨论、笔试抢答、社会调查等多形式多渠道多方法进行。其次班主任要有激情。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设情景,宣传规范,动之以情,使学生从内心自觉接受。再次班主任要重实践指导,从小事抓起,严格要求。最后要发挥规范的督促制约作用,经常开展卫生自查、整改、考核、评比等活动,由值日干部定期检查或小组成员相互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对学生中产生不良行为要对照校规、班规及时矫正,使规范能落到实处。

二、榜样引领

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教师自己要做学生的表率。为此,我时时处处注意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都首先做到。其次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学习的榜样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把孩子们身边的同学作为榜样进行宣传,并进行表扬、加分,还让其他学生对照榜样找出差距,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榜样的引领下,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已经逐步养成。

三、陶冶感染

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还要靠班级环境的感染熏陶。因此要重视班级文明建设,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首先精心布置教室,让学生共同创造优美、健康、和谐、温馨的“家”,让学生随时随地、深入持久地得到感染熏陶。其次狠抓班级的“两个文明”的建设,定期学习《小学生一日常规》和《小学生守则》,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还制订一系列的班规,健全、完善各项卫生制度,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多方联动

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条件反射,只有经过反复训练、示范、矫正才能得以巩固。因此,对学生已养成或基本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给予科学的强化;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对于自制能力差的孩子,更是要不断地示范、矫正,做到常抓不懈。当然,这都需要和家长达成共识,让家长关注孩子在家和社会上的行为,并进行有益的指导。

总而言之,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持之以恒。

学生学习卫生习惯养成教育要求 篇4

1、坐姿:头要端正,不可歪斜或弯得太低;身子要直,胸部离开桌子约一拳距离;听课时,小臂叠放在课桌上,左臂在下,右臂在上;举手时,举右手,左手不动。

2、站姿:向老师提出问题或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昂首挺胸,双手自然下垂,呈立正姿势,不低头、歪头或斜视,不用手撑桌子或趴伏在桌子上。

3、读书姿势;自由读书或齐读时,双手捧课本,课本上端向前稍微倾斜、下端放在课桌上,与视线垂直;示范朗读时,站姿端正,用双手把书捧于胸前;读书时,眼睛与课本保持一尺以上的距离。

4、写字姿势:

(1)头正:头不得左右歪斜。

(2)身直:上身要坐端正。

(3)胸舒:胸部与桌沿保持一拳的距离。

(4)臂平:两臂自然平放在桌面上。

(5)足安:两脚自然平放在地面,以与肩等宽为宜。

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养成教育案例 篇5

儿童时代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儿童比较听话,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好训练,教师需要抓住这个关键期,通过一定的手段唤醒学生的潜在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生活习惯等。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为他们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儿童时期,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是社会的共同责任。

案例:

昕昕,男,8岁,一年级学生。主要表现:上课折纸,把废纸往地上乱丢;下课经常去惹班里的孩子,往孩子们的身上吐唾沫,抹鼻涕,也往教室的墙壁上抹。另外还对玩泥巴和蜗牛感兴趣,有段时间一上课就发现他的小手上全是黄泥巴,走到他的座位上瞧瞧,桌洞的边缘上摆了一排的蜗牛,而且桌洞里塞的全是废纸和垃圾。早晨穿的整洁的衣服到放晚学时浑身污泥。同学们都嫌他脏,不愿和他打交道,因此,他也没什么朋友。

案例分析:

这个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原因之一是家长娇宠惯了,父母工作忙中午根本见不到孩子,给孩子放在学校小饭桌看管,晚上大多数时间是待在姥姥家,老人也宠爱孩子,教育他更是力不从心;原因二是他的这种行为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正因为他是不受大家欢迎的人,没人愿意跟他交朋友,他才会有这样的行为表现。

教育措施:

一、加强引导,提高儿童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我首先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见到垃圾主动捡,让他明白,脏的、没用的废品,就是垃圾,应该把它们放入垃圾箱。教育他,让他知道随地乱扔垃圾是很不文明的行为。同时也充分利用同学们的监督和指导,帮助他渐渐掌握垃圾要放入垃圾桶的道理,逐步改掉乱扔垃圾的坏习惯。在此基础上我还与家长加强联系,并向家长也灌输在家不乱扔垃圾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在家中潜移默化得到熏陶,思想上自然形成垃圾不能乱扔的意识。

二、经了解孩子有鼻窦炎,整天鼻塞不透气,我教育他有鼻涕应该准备卫生纸,擤在纸上,再扔进垃圾桶;告诉他唾液中都含有细菌不能随地吐痰,更不能往别人的身上吐。

三、针对孩子玩蜗牛和泥巴的现象,我耐心地告诉孩子蜗牛是一种农业害虫,整天待在潮湿的地方,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动物身上都带有很多种病菌,拿来玩耍是很不卫生的,泥巴中的病菌更是繁多,粘在手上不洗手误食口中,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案例反思:

经过一番耐心的教导,孩子的不良习惯有了明显的好转,也赢得了其他任课老师和班里孩子的表扬。但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在短短几天,几个月中就能够扎根的,需要长期努力坚持,不断去完善去改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道德舆论的监督,才能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社会风气。

将热爱劳动进行到底—小学生劳动习惯养成教育案例

开学一个周以来,每天早上或午饭后都能看见班里的孩子在认真地打扫卫生,甬路上,几个男孩子已经扫干净了一小块空地。走廊上,三五个孩子正拿着抹布擦着瓷砖。教室里,几个女孩也拿着笤帚在打扫教室,有的已经打扫完了一排,正在帮别的孩子打扫呢。看到忙碌劳动着的孩子,心里就会感觉欣慰,毕竟我们的孩子正在慢慢养成每天到校先打扫卫生的习惯。虽然依然会有几个顽皮的或是不爱劳动的孩子在教室里坐着,但毕竟是少数。况且,孩子们一见到我就会向我检举:XXX来了不劳动,在那玩„„一副严肃的样子还挺可爱的。

课间在办公室里跟别的班的班主任聊起,唐老师也说我班里的孩子真是听话,一早来了就打扫卫生。我也实话实说,其实,我对于这些每天到校打扫卫生的孩子都是特别表扬或奖励的。每天早上晨读的铃声一响,孩子们也基本上打扫完毕,我就安排所有的孩子进入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当然,之前一定会先腾出时间进行表彰,那些认真参与劳动的孩子就会非常自豪地站在位置上,等待着我给他们盖上“小红星”。这些“小红星”也不是随便就能得到的,为了避免滥竽充数的孩子,我在实行这一措施的第二天就规定:只有认真参加劳动的孩子才能得到老师的“小红星”。怎样才算认真呢?打扫教室必需要扫好一排;打扫甬路必须专心,边玩边扫可不行;打扫走廊的要把整个走廊都扫干净;擦瓷砖的要擦干净半面墙的瓷砖。只有这样老师才会表扬。所以基本上在劳动的孩子都是相当认真的。

唐 老师似乎这才恍然,原来我是以表扬来激励孩子的。于是,她又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么,今后不再奖励他们‘小红星’了,孩子们是不是就不去打扫了呢?”我笑了。其实,这个问题我早已想过。确实,我完全相信会有这种可能。但我还是会这么做。因为我觉得,这些孩子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从 老师口里知道“要爱劳动”,究竟怎样才是爱劳动?这就是。孩子们能通过这一天又一天的劳动实践明白“爱劳动”的真正含义,尽快养成勤于劳动的习惯。“小红星”只是在习惯还未养成之前的一种激励手段而已。当然,这样的激励手段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习惯的养成情况进行调整,刚开始可以宽泛些,以后的要求逐步提高。待习惯养成后再安排定比较正式的值日生表进行轮流打扫。在我班里,孩子们每天进行早上和中午两次打扫卫生,早上以自觉为主,重在参与,目的是养成学生的劳动习惯。中午则指定一个或两个小组进行打扫,我也参与其中进行个别指导,重在指导孩子的劳动技能,教给孩子正确的打扫方法,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先苦后甜,等孩子们学会了,我们老师也就会轻松许多的。

期待着轻松的日子早日来临。

“垃圾入桶”四部曲——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养成教育案例

养成教育”主要是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常言道:“习惯成自然”。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要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 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校园生活, 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言行习惯。

“养成教育”主要是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常言道:“习惯成自然”。小学 教育是基础教育,要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 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校园生活, 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言行习惯。

作为一名多年的 小学 班主任,我自认为在班级管理方面做得不错,尤其是卫生方面值得自豪。可是近期,我却发现,教室的卫生状况大不如前,特别是垃圾桶周围的卫生状况最差,不是垃圾落于垃圾桶四周,就是垃圾爆满。见此情景,我很是恼火,于是心生一计:收起垃圾桶。学生无奈,只好纷纷自备垃圾袋,自行处理垃圾。这样一来,班级卫生状况明显好转,值日生也清闲了许多。

可是,没有多久,我突然发现:虽然“这一角”洁净了,但有些孩子的桌洞却成了垃圾洞,还时不时地有垃圾掉到地上,看到这种状况,于是我又心生一计:限制学生吃零食。谁能保证垃圾不掉到地上,对谁就可以开绿灯,否则免吃!看到孩子们不情愿的表情,我也有些不忍。我开始动摇了,问自己:难道为了保证教室的洁净,就只剩下“向垃圾桶说再见”和“限制学生吃零食”这样的办法了吗?垃圾并不会因为你的取消和限制而不产生,反而还有可能造成其它地方不干净。我这样做不是典型的“懒政”和“暴政”吗?这样学生也不会服你!

突然,我想到汪中求在《细节决定成败》上介绍了“企业怎样戒烟”:第一步,干部会上,领导宣布自己不再抽烟,请大家监督。第二步,领导开展了一次支持戒烟的集体签名活动。横幅上书“防火人人有责,提倡人人戒烟”,员工在无统一号召的情况下在横幅上签名。同时在大门外2米处划上一条很醒目的黄线,大书10个大字“重点防火单位,严禁吸烟”。第三步,颁布一条纪律“不许流动吸烟”,并规定3处可吸烟区。第四步,“全厂禁止抽烟”,并将此条写进员工守则,连来公司的客户都同样做到。

这一“戒烟四步曲”可归纳为:示范——暗示——明示——固化。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新政的推行不是雷厉风行、一步到位的,而是和风细雨、逐步到位的。班级管理,也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借鉴“戒烟四部曲”,我奏响了“垃圾入桶”良好卫生习惯培养四部曲:

1、宣传“垃圾入垃圾桶”的意义——“多走一小步,文明一大步”,为我们自己营造一个洁净的学习环境。

2、大家思考、小组讨论:在垃圾桶旁写什么样的温馨提示语最合适?结果,王媛晖组设计的“请送我回‘家’”这一图文并茂的提示语入选,并张贴于垃圾桶上方。随时提醒每一位扔垃圾的同学。

3、明确规定:必须把垃圾送到垃圾桶中。

4、请专人监督“垃圾入垃圾桶”情况,及时表扬、惩戒。这样,一步一步推行“新政”,学生经历了“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自然就会走向“行为认同”。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同学们终于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现在,班上的卫生状况特别好,不但没有垃圾乱扔的现象,反而出现了一种只要有垃圾不小心掉到地上,大家便会争先恐后的抢着去拾,真的成了一种很自然的习惯。

小学生性格习惯养成教育案例

家庭文化体现在家庭成员的价值趋向、道德品格、情感志趣和生活方式中,也体现在家庭环境建设和衣、食、住、行中。家庭文化环境对人的习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家庭文化同其它方面文化相比,亲合力、感染力更强。家庭文化对人的习惯的影响最早、最持久。因此,习惯更容易在家庭中“遗传”传递。在家庭文化环境中,重要的是父母亲的所做所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未成年人都是在模仿成年人的过程中长大的。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父母言行有权威性的影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少年儿童在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必定带有各个家庭的影子。家庭教育如何,在孩子身上必能体现。良好的家庭氛围,能让学生有良好的个性,在学生成绩、待人接物、文明礼仪人际关系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反之,异然。

案例:李先想,男,6岁半,一年级学生。主要表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佳,有暴力趋向,老师教育帮助他时,不理解,对老师大打出手,最后打同学,将怨气发泄到其他同学身上。

评价:出现这样的情况,首先,我们应从家庭背景开始分析。家庭情况: 父亲

酒店领班 母亲

钟点工 姐姐

高中学生

案主 家里唯一的男孩 家庭教育情况:

主要负责学生的教育,辅导家庭作业。但因为是男孩所以在很多地方放任发展,一犯错就开始打骂、体罚。

学校的联系者。以言教子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注意言教,但不注重身教。姐

对学生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

造成个案上述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分析与诊断:

1、家庭文化的影响

父母、长辈的个人素质不是很高。本身有些不良的坏习惯,并对孩子的行为方式产生了不良影响。存在农村封建思想,重男轻女。所以学生不犯错就放任发展,一旦犯错就用打骂代替讲道理。

2、家长依赖、应付心理

家长认为学生的衣食住行是家长份内的事,而教育则由学校、教师负责。见到教师就忙不迭地再三说明:“你们学校的老师都很负责任,我们家长文化水平低,不懂教育方法,不能辅导学生,这孩子平时只肯听老师的话,我们只好拜托老师多多管教。”这爽直的几句话就把教育子女的大事拱手推给了学校,依赖老师去管教学生。家长的潜意识里认为教育学生只是老师的事,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只管自己的孩子“吃饱穿好”,较少过问子女的教育问题,有时还自觉或不自觉地掩饰子女的缺点。

辅导策略与实施:

家庭教育讲究有效的方法

有教育专家指出,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有问题的家长。为人父母者,在孩子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做人修养,比爱更重要。因为它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家教的灵魂。因此,家长必须注意在言传的同时还要做到身教,身体力行的做事,用无声的行动让孩子感受到正面的教育。同时,必须改变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过分维护溺爱孩子,会让孩子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和缺点。在教育的时候,多用讲明道理代替打骂。

实践巩固

习惯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要躬行实践。只有不断地将社会要求、标准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准则,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只注重说理教育,而忽视实践,良好的习惯是不会真正形成的。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说的就是,要形成好习惯,贵在行动。良好的习惯多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小事上。而个案所存在的问题,正是生活中常常碰到。家长有意识的带他到电影院、车站等地方,告诉他,必须遵守那里的规定。在与同学相处的时候学习谦让和友爱,自己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要勇于承认,并虚心改正,不能用暴力对待一切。注重细节教育,比如不对着别人咳嗽,随手关门关灯,离开同伴家时把玩具放回原处等等,而这些细节教育常常是一种好习惯培养的开始。

严于律己,从我做起

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因此,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教师,尤其使作为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左右着学生的品质和道德修养的养成。前苏联教育家加里曾说过:“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在对案主进行不良行为习惯的辅导与矫治的同时,我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这样才能赢得的敬重,在他心里树立起威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案主,影响他,促使他往好的方向转化。在上班的每一天,我都早早的到校。上课零声响时,我总能准时出现在教室里。我时常告诉孩子:老师要遵守学校的工作制度,学生要遵守学生的规章制度,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二十条》。我要求个案以礼待人,说文明话,做文明人,那么当个案热情向我问好时,我也会热情地回应。当我用了学生地物品时,在归还时我会说谢谢。当个案犯了错还不知悔改时,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敦敦教导。

本个案总的说来辅导干预时比较成功的。通过个案家长与学校老师的共同努力,给个案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外境。同时,随着个案年岁的增长,及多方面的教育,内因起了变化,在认知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外界条件约束了原先的不良行为习惯,使个案意识到要适应新的环境必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受人尊重。通过个案自身的努力,有了明显的进步。学生在上课能集中注意力听20多分钟的课,作业也能认真完成,和同学也能和谐相处,跟老师能大胆的交流。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

————“魅力两惯

润泽校园”教师教育案例

------行为习惯篇

一、实施背景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

培养习惯。”素质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当前,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家庭多为隔代教育,随着城市的扩大到我校就读的农村学生打工子女逐渐增多,家长望子成龙片面追求分数,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社会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蔓延,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极端个人主义、以权谋私等消极腐朽思想正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所以学生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

二、主要做法: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如:老师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要发之于内心,出之于真诚,避免流于形式或应付。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

三、基本成效: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可以等待“习惯成自然”,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习惯的形成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我们应能动地以社会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加以训练,寓教育于具体的、生动的活动当中去,融教育于课堂之中去。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小学生终身锻炼习惯培养教学案例

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背景

小学生的体育学习习惯存在着许多不良的倾向,他们对体育学习目的的认识也比较肤浅,体育学习的动机不正确,学习的自觉性不强,学习的自制力、自控力较差,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不坚定,这给体育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小学阶段是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加强体育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的教育,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而且还能发挥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帮助他们养成各种学习习惯,从而培养起他们坚强的意志、毅力和终身锻炼的意识。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

有资料显示,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基本都明确了为什么要参加体育学习,但问题是,正确的学习认识并没有使他们真正产生积极的学习行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的说教,而没有从思想上、行为上对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教育,或者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过于简单、粗浅,从而导致他们产生了只知其理,却未能促其行动的学习现象。另一方面,由于重智轻体的社会环境和教师、家长过于看重文化成绩的社会现象,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小学生体育学习的态度,影响了他们正确学习动机的形成。因此,体育教师要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加强他们对体育学习涵义的深层理解,把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与自身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联系起来,促使他们把对体育的兴趣由乐趣向志趣升华,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体育学习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就小学生而言,强烈的学习兴趣是他们最大的学习动力,这就促使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把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以达到整体素质的提高。小学生存在好动、好胜和好玩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天性,在指导和组织他们进行体育活动时,要充分挖掘运动的内在乐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觉、生动、活泼、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指导学生进行锻炼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体育锻炼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比如,一边跳橡皮筋,一边教小学生们唱儿歌。再如,让学生一边排队做早操,一边唱儿歌。这样的锻炼会使他们感到愉快和喜悦,并使身心都得到锻炼。

此外,在体育课的教学设计上,教师还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爱好、特点选择他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的氛围,给他们一个参与和感受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并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后,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并养成自觉、自愿地运动的习惯。当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发展和巩固后,老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增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以增强他们自觉锻炼的意识。

四、掌握科学锻炼的知识

体育不是一种单纯的体力活动,如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的效果,还有可能会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并学会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要使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怎样促进人体的生理变化,等等。比如,运动中的饮水卫生、脉搏的监测作用、运动损伤的处理等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比如,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地练习:锻炼前应做哪些准备活动,运动后又应做哪些整理活动;说明各种体育活动的特点和意义:如田径类的活动主要靠力量和速度,球类活动对灵敏和弹跳的要求较高,使孩子能够逐步了解一些常见运动项目;教给他们一些最基本的体育比赛规则,如起跑时要听口令,打球时不能撞人,游戏时不能出线。此外,体育教师还应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他们进行身体锻炼。

五、培养坚强的体育意志

体育意志是学生自觉地确定参与体育学习的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在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志,提高他们的认识,明确活动的目的、作用,让活动成为他们的需要,并使他们能从切身利益出发,主动地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要向学生明确提出活动的要求,并指导、监督好活动的过程,以使他们在一定的纪律约束下,提高活动的自制力;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帮助他们制订有个性特点的、具体的、切实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并严格规定锻炼的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此外,还要引导他们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在学习困难面前,要给予学生恰如其分地具体指导,并不断给予他们意志和情感的鼓励,运用“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不要怕,你一定能行”、“由于你不怕困难,意志坚强,才完成了任务”等鼓励性语言,以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逐步形成不畏困难的精神,并不断提高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总之,终身锻炼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本着“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在教学中注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锻炼意识、培养体育兴趣、意志和传授科学知识,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使他们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谈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今年初,我读了《影响孩子的36种好习惯》一书,感触很深,决定在教育实践中充分运用,努力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曾经说过,他不是在什么大学,而是在幼儿园学到了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他告诉人们:“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段话用最朴素的语言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这位科学家所说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是人们从小就应该养成的品德、态度和习惯;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不可忽视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叶圣陶说过:“教育无非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的确,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养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实在是比学会一些具体知识重要得多,从这个角度说,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实际上就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作为我们教师,如果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下了功夫,取得了成效,就是干了一件使学生终生受益的事。当然,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工作,如何做好这件工作,更是值得探讨,现结合本人的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明理

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道理,从理想上加以认同,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在对学生进行“自觉排好路队”、“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做眼保健操”等教育时,我总是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这么做又会怎么样?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明白这样做的意义。当然,在说理中,教师也要注意方法,不能只是一味地讲解,可结合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游戏,班队活动等进行。如: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时,可结合讲“邱少云”的故事,对学生排路队的教育时,可结合一些违反交通规则,造成交通事故的具体事例进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导行

解决了“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后,教师还应善于引导学生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这就是“该怎样做”的事情了。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行动指导,如:读写姿势要做到三个一,“一寸”、“一尺”和“一拳”;路队、集会要做到三个字“静、齐、快”,课堂上专心听讲,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又如: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呢?削一个苹果给妈妈吃是孝敬,妈妈生日送她礼物是孝敬,其实,上学不要父母接送,自己整理书包,自己穿衣梳头,这些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麻烦父母也是孝敬。这样的指导,给学生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训练

“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为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我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如:行队礼的训练,礼貌待客的训练,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为了加强训练效果,有时还采用表演的方式,学生编小品、相声,利用教材编成课本剧,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

四、督促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样,教师平时的督促就是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因此,每次写字时,做作业时,我总忘不了对学生说声,“注意三个一”。平时,在集队、集会中,发现做得不够好的学生,及时指出,帮助他纠正。久而久之,使学生化外来的强制性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

五、评比

中学生卫生健康习惯 篇6

一、向管理要质量,培养习惯。一个班集体是一个组织,只有科学管理才能保证各方面都有条不紊。有好的管理才能有好的班风和浓厚的学风。有的老师采取了分工到人,明确职责,层层落实,追究责任的方法。班长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班务各项工作,同时在师生间上传下达具体事情;卫生委员具体负责班级环境、教室及学生个人卫生的监督和检查,并向班主任汇报情况;小组长抓落实,亲自带领小组值日生打扫卫生,负责卫生的保持。如果卫生出现问题,班主任层层追究责任。

二、向方法要质量,培养习惯。“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学生学会打扫卫生,是学生一生生活中离不开的一种能力。教师培养学生打扫卫生的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打扫卫生的方法。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多数不会打扫卫生:扫地会出现一绺净一绺脏的不干净现象,暖气片底下、墙角等边角不清扫,窗台不擦,桌仓不清理等。老师就要一边亲自打扫一边讲方法和注意事项,要多次反复指导,常抓不懈,才能有收获。

三、向细心要质量,培养习惯。做好低年级班主任细心是关键。排值日表是再普通不过的一项常规工作,但二年级老师的排法的.确细致到家。他们采取一是定人定任务,如一周值日,谁扫地,谁捡垃圾,谁擦黑板,等都要具体到人,一周一轮换;老师教方法:先用湿布擦一边,再用干布擦一边,一月一轮换。

个人卫生。定时定点查和抽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一周两次,时间是星期一、三。谁查头,谁查脚,谁查手,谁查脖子,谁查衣服等分工负责长期坚持,不能松懈。抽查时,组长查和老师查相结合。效果很明显。

四、向保持要质量,培养习惯。一般打扫比较干净,然而保持是关键。教室卫生的保持采取:统一吃早点的的时间,统一吃就能集中把食品垃圾扔到指定垃圾箱,防止扔到地面,也防止走出教室;禁止带零食,减少垃圾;养成削铅笔用废纸或小袋,或直接到垃圾桶前削;天天课外活动时间统一清理桌仓,以防桌仓碎杂物掉到地面;夏天,要求每节课后洒一遍水。环境卫生的保持:卫生委员负责,一天四查;老师以身作则主动捡,学生跟着捡培养管护好自己环境区域的卫生习惯。

五、向环保意识要质量,培养习惯。结合品德课《环保》一课,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展《主动捡垃圾为荣,随地乱扔垃圾为耻》主题班会,加强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反思自己无视校园卫生的不文明行为,提高学生保护环境和保持校园卫生的认识,动员学生做到“弯弯腰捡出一个洁净的校园”;教学生养成变费为宝,保护环境。学生在校园里主动捡饮料瓶,放到班里,积攒起来卖废品,为班级增加收入,给学生进行奖励。

六、向家庭教育要质量,培养习惯。利用家长会进行卫生防疫知识讲座,使家长明确讲究卫生的重要意义。和家长协议:在学校里,学生的教育学习是老师的责任;在家里,孩子的个人卫生是家长的责任。要求家长要注意给孩子讲究个人卫生,防止疾病。在学校,老师针对个别严重的单独进行教育。家长、学校配合教育抓个人卫生。效果很好。

通过这些周密细致的工作,二年级学生的班级、环境和个人卫生在本学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愿各位老师能一如既往坚持研究,取得更大的成绩。

中学生卫生健康习惯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连云港市灌云县南岗小学、穆圩小学、伊北小学学生271人。

1.2 方法

在连云港市灌云县随机抽取3所学校, 在学校中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部分班级学生为调查对象, 干预前后共调查学生271人。调查内容主要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日常卫生知识以及相关卫生行为。

1.3 质量控制

问卷由学生本人独立完成并当场收回, 调查员进行问卷把关, 筛出无效问卷。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271人中男性137人, 占50.6%;女性134人, 占49.4%。年龄在8~14岁, 其中8岁3人, 占1.1%;9岁22人, 占8.1%;10岁95人, 占35.1%;11岁78人, 占28.8%;12岁44人, 占16.2%;13岁27人, 占10.0%;14岁2人, 占0.7%。

2.2 日常卫生知识知晓情况

卫生知识培训和行为干预前后, 相关情况见表1。

2.3 卫生行为改变情况

2.3.1 每天饮用生水习惯

行为干预前不喝生水的占70.4%, 喝一二口的占11.8%, 喝半杯的占10.0%, 喝一杯的占7.7%;行为干预后分别为83.0%、7.4%、5.9%、3.7%。

2.3.2 每天刷牙习惯

行为干预前不刷牙者占2.2%, 早上刷12.5%, 晚上刷1.8%, 早晚都刷83.4%;行为干预后分别为0.7%、5.5%、1.1%、92.6%。

2.3.3 牙刷更换习惯

干预前后更换牙刷的分别为14.8%、74.9%。

2.3.4 吃零食前洗手

行为干预前不洗、用井水或自来水洗、用肥皂水洗分别为 1.8%、26.9%、71.2%, 行为干预后分别为0.4%、18.8%、80.8%。

2.3.5 吃瓜果前洗手

行为干预前不洗、用井水或自来水洗、用肥皂水洗分别为12.2%、44.3%、43.5%, 行为干预后分别为1.5%、31.0%、67.5%。

3 讨论

有些传染病是通过粪—口、接触途径传播感染, 感染的人群多为青少年、儿童[1], 常引起局部的暴发。有调查表明, 饭前便后洗手和多吃瓜果对预防某些疾病有保护性意义[2,3], 因此对重点人群如幼儿园、学校的学生卫生知识培训和行为干预项目, 改变学生不良卫生习惯, 让群众掌握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对保护其身体健康避免发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共调查小学学生271名, 年龄分布主要在10~13岁, 通过对部分学校儿童开展卫生知识和行为干预可以看出, 健康教育效果明显, 对卫生知识的知晓情况均有改善, 尤其是影响因素之一的便后洗手, 7.0%的学生改变了原来不正确的认知。由此而产生的卫生行为改变也有显著改观, 有饮用生水习惯的人数明显减少, 而养成科学刷牙习惯、定期更换牙刷情况、吃零食、瓜果前洗手等习惯均有所改善提高, 尤其养成吃瓜果前洗手习惯的学生增加了10.7%。

可见对学生应经常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倡导使其养成勤洗手、洗净手的好习惯把住病从口入关, 提高学生的防病抗病能力, 使其健康成长。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前后连云港市小学生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和卫生习惯的改变情况。方法随机抽取3所小学的学生271人, 年龄8~14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卫生知识和习惯, 并进行健康教育前后的对比。结果通过卫生知识行为干预, 学生对便后洗手的认知率提高了7.0%;卫生行为改变也显著改观, 有饮用生水习惯的人数明显减少, 而养成科学刷牙, 定期更换牙刷, 吃零食、瓜果前洗手等习惯的学生增加, 尤其是养成吃瓜果前洗手习惯的学生增加了10.7%。结论健康教育效果明显, 应对儿童及时开展经常性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有效预防病毒性脑炎的发生。

关键词:健康教育,卫生知识,行为变化

参考文献

[1]王小云.南通市崇川区2003年病毒性脑炎96例流行病学分析.南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5, 25 (2) :142-144.

[2]朱磷扬, 张廷禄, 朱凤东, 等.连云港市一起Echo30病毒性脑膜炎暴发流行病学调查.疾病监测, 2007, 22 (6) :384-387.

中学生卫生健康习惯 篇8

关键词:生活习惯;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245-01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珍贵的资源和财富,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目标之一。马克思把健康称为人的第一权利;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健康是人的第一财富……少年儿童的健康素质是整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健康素质离不开健康的生活习惯。

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它是在人们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习惯一般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道德习惯等。

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其他习惯养成的基础,主要包括健康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劳动习惯、睡眠习惯、作息习惯以及健康的心理、行为等。

通过对我校一、三年级253名学生调查问卷发现: 30.4%的被调查者没有勤剪指甲的习惯,58.9%的被调查者不会自主收拾自己的房间、叠被褥,78.7%的被调查者没有自己清洗书包的习惯。30.8%的被调查者爱乱花钱,31.2%的被调查者有不爱惜粮食、挑食、偏食、浪费的现象,39.9%的被调查者不能坚持锻炼身体,36.4%的被调查者没有健康看电视的习惯,38.7%被调查者不爱吃粗粮杂粮,30.4%的被调查者有暴饮暴食的习惯。针对学生的这些不健康习惯,我们制定了如下培养策略。

一、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学生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

班级通过星级评比(学习之星、阅读之星、书写之星、文明之星等9种星),在评比中促进学生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定期与家长共同商讨养成学生健康生活习惯的策略;同时对于在行为习惯出现反复的同学做好家访,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进行及时纠正;与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发挥好社区的帮教功能,以取得社会力量的配合。针对实验学生建立健康成长档案袋,建立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社区平价和老师评多位一体的健康评价机制。

二、营造教育氛围,深化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

借助以“美”为核心的特色学校文化建设,引领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我校校园里,草木传情,栏墙对话,寓健康教育于校园文化之中,处处洋溢着清新自然、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走进校门,“笙生不息 美传天下”、“做最美的自己”、“认识美、创造美”的校风、校训、学风立即映入眼帘。“我运动、我健康”、“快快乐乐学习 健健康康成长”、“生命至上 请靠右行”“随时弯弯腰”等涵盖文明礼仪、交通安全、学习生活方面的提示语,塑造学生“文明、勤奋、健美、创新”的精神风貌,全校师生随时随地接受着健康的启迪,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健康气息。2012年起,更是细化习惯培养,分别就师生仪容仪表、言行举止、劳动纪律、生活习惯、实验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上的坐姿、握笔姿势、书写姿势、学习用具的摆放等15项)进行干预培养。在这样积极健康的文化熏陶中,全校绝大部分学生已形成健康习惯意识,形成了“认识美 创造美”的学风,人人争“做最美的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开展多种活动,践行学生的健康生活习惯

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表扬先进,树立榜样,无疑会对学生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具有巨大的促进引领作用。

学校德育办每学年开展一次“健康生活习惯展示”的亲子游园活动,聘请街道、居委、家长委员会成员做评委,评出“年度最健康家庭”、“小巧手”、 “体育小标兵”、“节俭小标兵”、“我最整洁”“五彩饭碗”“环保小卫士”等最健康的家庭和个人。每年定期组织 “六.一文艺汇演”、班级篮球赛、“12.9”活动、学生冬季运动会等全校性活动。成立“红领巾保洁队”对校园周边、社区、街道进行清扫,建立公共卫生意识;组织学生周末上街参加小交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开展“先进班级”和“文明班级”评比,“健康生活”、“做最美的自己”、“争做小雷锋”、“文明礼仪伴我行”等主题班会进行班级管理;针对学生个人我们开展“进步之星”、“文明标兵”、“小巧手”、“体育小标兵”、“节俭小标兵”、 “我最整洁”等评比活动,并为获得此项荣誉的学生佩戴奖章,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构建育美课堂,升华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

学生主要工作是进行学科知识学习和综合能力的训练。课堂上教师尽力挖掘学科中蕴含的丰富教育素材,把课堂作为健康习惯培养的有效阵地,把高效课堂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2011秋,经过总结提炼,形成了我校特色的“1234育美高效课堂”框架:一个核心(以课堂实效为核心)、两个充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三动三会”(课堂上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学会、会学、会用” 、“四个关注四个当堂”的总体要求(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疑难问题、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当堂训练、当堂消化、当堂检测、当堂纠错 )。明确地把健康生提到习惯纳入了课堂中。经过这两年的推广使用证明,课堂效率高,教育教学效果好,更有利于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张洪波.《改变孩子一生的好故事》.吉林.美术出版社

中学生卫生健康习惯 篇9

关于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即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

将道德修养作为精神健康的内涵,其内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照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行为。

有人会问,道德健康是精神方面的,与肉体有什么关系?把道德健康纳入健康的大范畴,是有科学根据的。巴西医学家马丁斯经过10年的研究发现,屡犯贪污受贿罪行的人,易患癌症、脑出血、心脏病、神经过敏等病症。

善良的品性,淡泊的心境是健康的保证,与人相处善良正直,心地坦荡,遇事出于公心,凡事想着他人,这样便无烦忧,使心理保持平衡,有利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能促进人体内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力,促进人们健康长寿。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其道理也在这里。

精神作用对身体的反作用是很强的。有悖于社会道德准则的人,其胡作非为必然导致紧张、恐惧、内疚等种种不安心态,这种精神负担,必然引起神经中枢、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干扰其各种器官组织的正常生理代谢过程,削弱其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最终在恶劣心境的重压和各种身心疾病的折磨下,或早衰,或患病,或丧生。

上一篇:坚持自己的选择议论文下一篇:一暴十寒的成语典故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