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区划

2024-08-03

旅游区划(共8篇)

旅游区划 篇1

一、旅游区划及旅游中心区域

旅游区划是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它将所研究的区域中的旅游资源按照其空间相互关系、旅游资源类型组合等原则进行空间聚类划分, 按照规划空间尺度的差别选取的基本构成单元也不同, 例如, 国家级和省级的旅游资源区划一般以地级市为区划构成的基本单元, 即以行政区为基础进行区划, 而在旅游风景区的规划中一般按旅游风景点 (区) 的空间构成来区划。旅游资源丰富程度是判别一个地区是否为中心地域的根本标志, 一般来说, 旅游中心地在它所处的区域上往往是旅游资源最为丰富、最为独特的地方 (林刚, 1996) , 因此以研究区域内所有构成单元的旅游资源数量为根据, 计算其隶属度, 可评价出其是否为中心地。

二、旅游中心地域模糊识别的步骤

(一) 指标矩阵及其规格化

假设区域X内有i个待识别的行政区, 区域X内所有的旅游资源可分为类, Xij则表示第i个行政区内第j种旅游资源的拥有量, 由此可得出矩阵Xi*j, 采用胡继才《应用模糊数学》中的公式:

将矩阵Xi*j进行规格化, 可得到相对隶属度矩阵Ri*j。

(二) 不同类别的旅游资源权重的确定

旅游资源的权重可以有诸如层次分析法在内的多种方法进行求解, 但对于不同地区而言, 由于其旅游资源的总体结构不同, 每种旅游资源在当地的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也有所差别。按下列公式:

可求出各种类型旅游资源的相对隶属度值Wi, 其中Wij=Rij, P为广义距离系数, 取值为2, 将Wi归一化以后可得到各旅游资源的权重向量:

(三) 标准隶属度矩阵的设立

假设上述待识别的所有区域中, 按其重要性可分为特别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特别重要5个等等级, 其相对隶属度分别为0、0.25、0.5、0.75、1, 可得出标准隶属度矩阵:

(四) 模糊识别矩阵的建立

将矩阵1、 (1) 、 (2) 、 (3) 代入下式:

即可求出各待识别区相对隶属度矩阵Uih, 其中amin、amax为Ri*j中样本j的各指标落Sih最小、最大级别。

(五) 待识别区域特征值的求取

在矩阵Uih中, 满足下列约束条件:

可求出各待识别区的特征值hj, 根据hj大小排序后按照旅游规划的要求选取若干个地区最为旅游区划的中心地域。

三、湖北省旅游中心区域的模糊识别

(一) 湖北省主要旅游资源分布

湖北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可将其主要的旅游风景区 (点) 分为地文、水域、生物、人文、社会旅游资源5种, 如果分别以S1、S2、S3、S4、S5代替的话, 湖北省主要旅游资源按行政区分布如表1所示:

注:天仙潜指天门、仙桃、潜江3个在空间上相连的湖北省直属行政区, 为研究方便本文将其合并为一个地区 (下文同)

(二) 旅游景点 (区) 的加权

由于各旅游景点 (区) 在旅游资源质量、区位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别, 旅游景点 (区) 的吸引力的级别也存在差别, 其在旅游区划中存在的作用也不一样。本文以各级别旅游区基本旅游流量为计算标准, 设AA级旅游景点 (区) 为1, 其他各级景区的权重计算如表2所示:

注:各级别的景点 (区) 分别包含具有该级别潜力的景点 (区) 数

按照表2中的权重标准, 将表2修改为表3:

(三) 湖北省旅游中心区域的判别

将表3数据按、、求出权重向量Wi= (0.2277, 0.2662, 0.3348, 0.1742, 0.0872) 。归一化后Wi= (0.2089, 0.2442, 0.3071, 0.1598, 0.0899) , 按计算后各区的级别特征值排序结果为表4: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宜昌、黄冈、恩施、武汉4地的相对隶书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一个级别, 可作为旅游区划中的中心地域, 这与胡继才的《应用模糊数学》的区划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

四、结束语

从感性规划向数字规划是旅游规划发展的必然方向 (吴承照, 2001) , 资源与市场是旅游规划的两个基本问题, 而资源的评价尤为重要。由于旅游资源在科学、历史、文化、审美、生态等方面的价值具有模糊性, 所以基于感性的规划者对其区划的结果往往因人而异。模糊数学中许多的识别功能已经应用到许多方面, 遗憾的是旅游区划中却少有运用。本文仅从旅游资源丰富程度的角度运用模糊识别模式进行中心区域的识别, 实践证明此方法是基本合理的。

参考文献

[1]、胡继才.应用模糊数学[M].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8.

[2]、陈守煜.系统模糊决策理论与应用[M].大连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4.

[3]、陈守煜.工程模糊集理论与应用[M].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8.

[4]、保继刚.湖北省旅游总体规划[M].科学出版社, 2003.

[5]、吴承照.从感性规划向数字规划进军[J].旅游学刊, 2001 (11) .

旅游区划 篇2

(五)扬州“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启动

昨天上午,全市“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启动仪式在广陵区杭集镇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燕文出席并触摸水晶球启动“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市领导洪锦华出席并讲话。

近年来,我市立足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彰显特色,大力推进城镇化、城市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深入开展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城市形象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名城特色不断彰显,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为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动力。但目前我市城乡建设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总体不高;城乡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村庄面貌有待进一步改善;城乡建设发展模式还不够集约,体制机制障碍需要加快破除。今年9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城乡建设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作出了统筹城乡建设、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的重要决策。昨天,我市正式启动了“美好城乡建设行动”,致力为扬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宜居和谐的生活环境。

王燕文在启动仪式后,与大家一同深入杭集镇八圩村、双隆村、杭集村,参观村庄环境整治现场。她对杭集双隆村“扬州船村”的环境整治和景观打造给予充分肯定,要求相关方面以“美好城乡建设行动”为契机,在建设好、美化好城乡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努力推出一批乡镇旅游景点,着力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大力彰显精致扬州的城市特质。

洪锦华在启动仪式上指出,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作为城镇化战略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当前城乡建设的中心工作和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一着不让地大力推进。要强化城乡规划的导向作用,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努力提升城镇功能和品质,深入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让生态宜居、环境优美、舒适便利的城乡人居环境呈现在我们面前。

启动仪式上,市城乡建设局、高邮市政府、广陵区杭集镇作了表态发言,各县(市、区)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市政府签订了“村庄环境整治目标责任书”。

市委常委、副市长陈扬主持启动仪式,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瑞芹、市政协副主席朱正海参加相关活动。各县(市、区)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同志,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及村民代表出席启动仪式。

吞并江都 大扬州走长江战略

http:// 本报昨日报道,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对扬州市部分行政区划实施调整。放眼省内及周边,今年以来,这样的新闻可谓“接踵而至”——10月31日,盐城市举行城南新区成立揭牌仪式;8月22日,安徽巢湖行政区划调整;7月,镇江市京口区撤销象山镇、谏壁镇,分别设立街道办事处;再往前,上海市黄浦、卢湾两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获国务院正式批复„„

城市为何纷纷将区划调整作为新一轮发展的优先选项?扬州市委宣传部昨向记者介绍,扬州此次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一是撤销县级江都市,设立扬州市江都区,以原江都市行政区域为江都区行政区域;二是将扬州市邗江区的李典、头桥、沙头、杭集、泰安5个镇并入扬州市广陵区;三是撤销扬州市维扬区,将原维扬区的行政区域与划出5个镇的邗江区合并。

调整后,扬州市区的土地面积从1024平方公里扩大到231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从122.4万增至229.1万,地区生产总值从981亿元跃至146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328亿元上涨为473亿元。

省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张锋指出,我国的区域发展观念经历了一个较大的转变,从过去强调“平衡发展”到现在变为“协调发展”,说白了,就是不再强调“同一化”,对于城市而言,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对于一些中心城市,有必要对城市规模进行必要的调整。

而这样的分析判断,同样可以从盐城新近的区划调整中找到论据。盐城市城南新区虽然刚有正式的“大名”,事实上,已默默建设多年。此前,这一地块由盐城市和盐都区“合力建城”。如今,面对区划调整,盐都人怎样看?该区区委一位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盐城的 “长子”,盐都对新区的挂牌持支持态度。“盐城一直是‘小马拉大车’,县域经济较为发达,但中心城市一直没有做大做强。几年前,盐城提出新城市、新产业、新农村‘三新’发展战略,新城市的发展首当其冲。正因为此,几年前,城南地段作为新城市的主战场拉开框架。新城建设到如今的模样,想要进一步提升发展,理顺体制已是必然之选。”

“今年镇江市共有5个镇改为街道办事处,区划调整有利于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镇江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处长殷金彤介绍,比如京口区象山镇、谏壁镇,本身就是镇江主城区的一部分,是城中镇。原来作为农村的建制和管理功能正在弱化甚至消失,但基础设施、卫生、社会保障等却没有跟上。改为街道办后,农民变居民,基础设施投入、社会保障水平都有了很大改变。

殷金彤介绍,调整还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效能。“作为镇有四套领导班子,改为街道办之后,机构变小了、人员变少了,一方面能节省财政,更重要的是调整后干部队伍结构得以优化。”

不过,对于区划调整,坊间也有不同声音。网上,名为“哈皮丁丁猫”的微博粉丝发帖:“十年维扬,今日邗江,维扬人,今何在?”“扬州弄潮儿”说:“我从江都人变成维扬人不久,又要变成邗江人了,有点不能接受„„现在我想了解的是,户口、身份证、房产证等一系列署以维扬区的证件是不是要重新办啊?”

“对于这轮区划调整,我不想做是或非的结论。”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葛守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真的面积大了,就城市化了?当年六合从县变成了区,南京江南江北就一体化了吗?而且,城市真的需要那么大吗?我们要防止把行政区划调整当成加快城市扩张的‘捷径’。”

至于区划调整之后的发展,其实也充满了挑战和风险。张锋提醒说,城市规划大调整不是简单的加加减减。毕竟,管理100万人的城市和200万人的城市,是大不一样的。生产力的布局、城市的社会管理等等,都会遇到一系列的新问题,需要及早谋划和应对。

疏浚交通打开“大扬州”发展新局面

本报昨日报道,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对扬州市部分行政区划实施调整。放眼省内及周边,今年以来,这样的新闻可谓“接踵而至”——10月31日,盐城市举行城南新区成立揭牌仪式;8月22日,安徽巢湖行政区划调整;7月,镇江市京口区撤销象山镇、谏壁镇,分别设立街道办事处;再往前,上海市黄浦、卢湾两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获国务院正式批复„„ 城市为何纷纷将区划调整作为新一轮发展的优先选项?扬州市委宣传部昨向记者介绍,扬州此次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一是撤销县级江都市,设立扬州市江都区,以原江都市行政区域为江都区行政区域;二是将扬州市邗江区的李典、头桥、沙头、杭集、泰安5个镇并入扬州市广陵区;三是撤销扬州市维扬区,将原维扬区的行政区域与划出5个镇的邗江区合并。

调整后,扬州市区的土地面积从1024平方公里扩大到231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从122.4万增至229.1万,地区生产总值从981亿元跃至146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328亿元上涨为473亿元。

省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张锋指出,我国的区域发展观念经历了一个较大的转变,从过去强调“平衡发展”到现在变为“协调发展”,说白了,就是不再强调“同一化”,对于城市而言,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对于一些中心城市,有必要对城市规模进行必要的调整。

而这样的分析判断,同样可以从盐城新近的区划调整中找到论据。盐城市城南新区虽然刚有正式的“大名”,事实上,已默默建设多年。此前,这一地块由盐城市和盐都区“合力建城”。如今,面对区划调整,盐都人怎样看?该区区委一位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盐城的“长子”,盐都对新区的挂牌持支持态度。“盐城一直是‘小马拉大车’,县域经济较为发达,但中心城市一直没有做大做强。几年前,盐城提出新城市、新产业、新农村‘三新’发展战略,新城市的发展首当其冲。正因为此,几年前,城南地段作为新城市的主战场拉开框架。新城建设到如今的模样,想要进一步提升发展,理顺体制已是必然之选。”

“今年镇江市共有5个镇改为街道办事处,区划调整有利于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镇江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处长殷金彤介绍,比如京口区象山镇、谏壁镇,本身就是镇江主城区的一部分,是城中镇。原来作为农村的建制和管理功能正在弱化甚至消失,但基础设施、卫生、社会保障等却没有跟上。改为街道办后,农民变居民,基础设施投入、社会保障水平都有了很大改变。

殷金彤介绍,调整还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效能。“作为镇有四套领导班子,改为街道办之后,机构变小了、人员变少了,一方面能节省财政,更重要的是调整后干部队伍结构得以优化。”

不过,对于区划调整,坊间也有不同声音。网上,名为“哈皮丁丁猫”的微博粉丝发帖:“十年维扬,今日邗江,维扬人,今何在?”“扬州弄潮儿”说:“我从江都人变成维扬人不久,又要变成邗江人了,有点不能接受„„现在我想了解的是,户口、身份证、房产证等一系列署以维扬区的证件是不是要重新办啊?”

“对于这轮区划调整,我不想做是或非的结论。”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葛守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真的面积大了,就城市化了?当年六合从县变成了区,南京江南江北就一体化了吗?而且,城市真的需要那么大吗?我们要防止把行政区划调整当成加快城市扩张的 ‘捷径’。”

至于区划调整之后的发展,其实也充满了挑战和风险。张锋提醒说,城市规划大调整不是简单的加加减减。毕竟,管理100万人的城市和200万人的城市,是大不一样的。生产力的布局、城市的社会管理等等,都会遇到一系列的新问题,需要及早谋划和应对。

疏浚交通打开“大扬州”发展新局面

2011-11-24 09:16:56

来源:龙虎网

扬州新一轮区划调整将市区规模扩大一倍。记者日前获悉,“大扬州”在新的版图规划下,交通也有新动作。连接扬州、江都的“动脉”——文昌路东延、江六高速这两项重点工程,正在紧张推进中,计划明年全线通车。另外,江都苏中机场的即将通航也将为扬州带来空港物流的进一步发展。

据了解,文昌路东延工程西起广陵区境内沙湾路,东至江都开发区境内舜天路,穿越广陵区湾头镇、邗江区杭集镇和江都市仙女镇,全长5540米。道路明年竣工通车后,对沟通扬州和江都、分流文昌路、文昌阁车流量都有积极作用。江六高速的建设也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扬州境内的拆迁工作已经率先完成。江六高速全线76公里,其中扬州段长达62公里。扬州市交通运输部门经积极争取,城区范围内将新增汤汪、广陵和杭集3个互通,增加京杭路、宝林路3个下穿通道,并在南绕城扩建时新开3个下穿通道。这样,扬州主城区周围的互通数将达到12个。江六高速连接南京、扬州、泰州、南通四市,同时也连接了京沪高速、宁通高速、盐通高速,以及苏通大桥和正在建设的泰州大桥。建成后,全线设计行车时速为120公里。这意味着,届时扬州到南京行程将缩短至50分钟,从扬州到禄口机场也只要1小时。此外,江六高速建成后,也将成为到浦东机场最便捷的高速通道。

江都的苏中机场也将于明年通航,届时扬州将拥有自己的航空港口,这对扬州空港物流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一个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扬州江河交汇,地处长三角北翼,新兴产业集聚度高,打造成长三角一个重要的区域性空港物流园区是很有潜力的。而物流的竞争力首先在于速度。这样园区凭借周边发达的公路、轻轨网络,辅以铁路运输和海运,吸引从事国际国内物流企业入驻,使得园区成了‘黄金园区’。扬州的区划调整,更有利于打开交通的大局,对空港物流的发展也是大有好处的。”相关专家表示。区划调整给广陵新城带来利好 区域价值进一步提升

17:10:58 来源:0514房地产网 作者:姚亮

我要评论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公布后,在我市房地产业引起强烈反响。业内人士认为,扬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调整,尤其是将江都纳入市区版图之后,将会给扬州东区的房地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0514房产网资讯: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公布后,在我市房地产业引起强烈反响。业内人士认为,扬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调整,尤其是将江都纳入市区版图之后,将会给扬州东区的房地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眼下正值楼市淡季,国家的宏观调控也是毫无松动,如何在困难的形势下做好销售工作,这是所有楼盘都面临的紧迫课题。现在扬州部分行政区划实施调整,尤其是将江都纳入市区内,无疑是给东区的房地产业带来一针强心剂。

在对东区的部分楼盘走访时,开发商们均显得非常振奋。东区某项目负责人表示,在得知扬州区划调整后给他们带来了很大鼓舞,对项目来说也是一个利好的消息,最直观的就体现在最近来访的客户中,对区划调整这方面的关注度很高。

很显然,扬州区划调整之后,原本略显偏僻的东区板块都成为了现在的广陵区,并且成为扬州新的城市地理核心,对江都和扬州老市区起着一个东西连接的作用,那么东区以后就会有更大的升值空间以及投资回报率。而作为广陵区核心区域的广陵新城,他的建设步伐也会进一步加快,之前该区域及附近地段楼盘的置业价值必将进一步提升。

如果单从交通情况上看,广陵新城内的楼盘很快就将受益,因为到了明年“4.18”,向东延伸的文昌路和江都的舜天路将全线贯通,扬州老市区通过文昌大桥直达江都的新4路公交线届时也会开通。这样路程将从20.8公里缩短到13公里左右。除了4路公交之外,我市还会适时开通北区通往江都的线路,进一步方便两地的交通。这样一来,东区无论从地段还是交通来分析,将处于未来一个高速发展的区域。

置业就是一次投资,在区划调整之前,相信很多扬城市民还在为置业选择哪个区域而顾虑。因为政府没有给出明确的未来发展规划,虽说也有口号喊出向东发展,东区的广陵新城也初现端倪,但是这种口号并没有像当初发展新城西区那样众志成城。这样一来,新城西区已逐渐饱和,升值空间或许比不上从前,东区广陵新城、北区蜀岗生态城都还是未知数,究竟选择哪个区位的价值回报更大实在不能预测。但是现在区划调整之后,一条准确的信号摆在眼前,东区毋庸置疑就是未来重点打造的区域,这里将是扬州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置业在东区将是好的选择之一。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扬州东区已经有和昌•运河东郡、东方名城、广陵世家以及皇都漫城等众多大盘、名盘。随着扬州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之后,东区将会吸引更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争 相入驻,从而形成房地产业的集聚效应,未来发展前景将是不可估量的。

扬州并江都是南京直辖的前奏??

http://c.ddmap.com/gf_25_196_35356?g_f=newddidx_Fb_1_11

传言:扬州并江都是南京直辖的前奏??

扬州市行政区划调整主要内容

1、撤销县级江都市,设立扬州市江都区,以原江都市行政区域为江都区行政区域;

2、将扬州市邗江区的李典、头桥、沙头、杭集、泰安5个镇并入扬州市广陵区;

3、撤销扬州市维扬区,将原维扬区的行政区域与划出5个镇的邗江区合并

扬州一把手进入省常委(史上首次),吞并江都,这些都是为了吃掉另一个地级市,镇江或泰州二者之一,然后二市成立新省会,兼顾苏南苏北,然后南京直辖。

南京为什么迟迟不直辖,因为接班城市难选,首先如果省会选苏南一市的话,苏北更得不到辐射,不利于苏北崛起。

再谈苏北,苏北徐州太北,有点遥不可及,而连云港,盐城,南通都是沿海城市,有着相同的任务和使命,做强大的港口城市,而且省会放沿海有一定的危险性,比如战争遇海啸,当然没有是最好。

至于淮安和宿迁因为经济的原因,肯定全省都不服,没有信服力,省会城市会很尴尬。

最后入选的只有镇扬泰,这三个城市江苏排中等,实力一般,只有兼并,镇江做为老省会放现在来说已经不可能了,太小,而扬州要成省会,苏南也会不服,但总比苏北几市要好点,所以扬州要么吞泰州,把扬泰之间的农村也就是江都东部的几个镇城镇化,那么扬州的市区就是超级巨无霸,也不需多少投资,那样新省会坐镇苏中,辐射南北,而且扬州融汇江淮文化和吴文化,扬州想再次并泰州,首当其充的是设江都区,让市区接壤,才有利扬泰再次合并。还有种设想就是扬镇合并,衔接南北江苏一体,从而成为新省会。

1949年以来的江苏区划调整资料

1949年

苏北行署区◎1949年4月21日设立苏北行署区,驻地泰州市(华中行政办事处批准)◎设立新安县,以宿迁县的北部及沭阳县西部为其行政区域(解放区时设立1949年5月)◎设立邳睢县,以邳县的陇海路南地区及睢宁县西部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解放区时设立1948年)◎设立淮宝县,由淮安、宝应2县运河 1949年

苏北行署区

◎1949年4月21日设立苏北行署区,驻地泰州市(华中行政办事处批准)

◎设立新安县,以宿迁县的北部及沭阳县西部为其行政区域(解放区时设立1949年5月)◎设立邳睢县,以邳县的陇海路南地区及睢宁县西部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解放区时设立1948年)

◎设立淮宝县,由淮安、宝应2县运河以西和淮阴县运河以南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解放区时设立)

◎设立滨海县,以阜宁县、涟水县、灌云县结合部各一部分为其行政区域(解放区时设立1949年)

◎设立射阳县,以盐城、阜宁2县串场河以东,射阳河以南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解放区时设立1942年)

◎设立涟东县,以涟水县盐河以东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解放区时设立)

◎设立建阳县,以盐城、阜宁2县串场河以西,皮叉河以北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县驻地湖垛镇)(解放区时设立1941年)

◎设立台北县,以台东县的北部城区为其行政区域(县驻地大中集)(解放区时设立1942年5月)

◎设立海安县,以泰县、如皋县、东台县结合部各一部分为其行政区域(解放区时设立)◎设立如东县,以如皋县的东部城区为其行政区域(解放区时设立)◎撤销靖泰县,分别设立靖江县,泰兴县(1949年5月 补)◎撤销樊川县,并入江都县(1949年 补)◎将灌云县驻地由板浦镇迁至伊山镇(1949年 补)

◎设立南通市,以南通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南通县驻地由南通市市区迁至南通县金沙镇(1949年补)

◎设立泰州市,以泰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泰县驻地由海陵镇迁至姜堰镇(1949年补)◎设立扬州市,以江都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江都县驻地由扬州市市区迁至江都县仙女庙镇(1949年补)

◎设立泗洪县,以泗阳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县驻地青阳镇(属于皖北行署区)(1949年补)

◎泗阳县驻地由泗阳镇迁至众兴镇(1949年 补)苏南行署区 ◎1949年5月1日设立苏南行署区,驻地无锡市(华东军区批准)◎设立太湖办事处,由吴县析置(苏南行署1949年7月14日批准)◎撤销沙洲县,并入江阴县、常熟县(1949年 补)◎撤销镇江县,分别设立镇江市、丹徒县(1949年 补)◎设立常州市,以武进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1949年 补)◎设立苏州市,由吴县析置

◎设立无锡市(地级),以无锡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下设城中、城东、城西、城南、城北5个区,并辖无锡县(1949年 补)南京市

◎1949年4月23日南京市解放,定格为直辖市,下设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区。

1950年

苏北行署区

◎撤销扬州专区,所属的各县划归泰专区(政务院1950年1月11日批准)(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1949-1997)》中有误)

◎泰州专区的台北、东台两县划归盐城专区;海安、如皋两县划归南通专区(政务院1950年1月11日批准)

◎撤销扬州市,设立扬州县(苏北行署1950年5月8日报告备案)

◎撤销涟东县,并入涟水县,驻地由高沟镇迁至涟城镇(华东军政委员会1950年3月28日公布)

◎撤销淮宝县,并入淮阴、淮安、宝应3县华东军政委员会1950年3月28日批准)◎撤销扬州县,设立扬州市(华东编委批准,苏北行署1950年8月8日公布)◎设立清江市,以淮阴县城清江镇为其行政区域

◎设立东台市,以东台县城东台镇为其行政区域(华东军政委员会转报政务院批准,苏北行署1950年12月28日公布,苏北行署1952年1月11日

报告该市未能成立)

◎南通专区的南通市升格为地级市,改为省直辖(华东军政委员会1950年3月18日批准)◎苏北行署区人民行政公署由泰州市迁至扬州市(政务院批准)◎撤销泰州市,并入泰县(1950年5月)◎设立泰州市,由泰县析置(1950年8月)苏南行署区 ◎设立常熟市,以常熟县城虞山镇为其行政区域(苏南行署1950年10月24日报告备案)◎苏州市升格为地级市,暂由苏州专区代管(苏南行署1950年10月24日报告备案)南京市 1951年

苏北行署区

◎设立淮北盐区(县级),以淮北盐管局的区域为其行政区域

◎设立南通市城南、城东区,城西、城中、唐闸、钟秀、狼山、芦泾8个区(苏北行署1951年12月12日批准)

◎建阳县更名为建湖县(江苏省)(政务院批准,华东军政委员会1951年6月13日通知)◎台北县更名为大丰县(江苏省)(政务院批准,华东军政委员会1951年6月13日通知)◎如东县驻地由马塘镇迁至掘港镇(政务院1951年11月批准)

◎撤销苏南行署区,苏北行署区,合并设立江苏省(中央人民政府1952年11月15日批准)苏南行署区

◎撤销嵊泗列岛军事管制委员会,设立嵊泗县(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

◎撤销无锡市城中、城东、城西、城南、城北5个区,设立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区(无锡市人民政府1951年10月报告备案)

◎设立苏州市东区、西区、南区、北区、中区、城东、城西7个区(苏州市无锡市人民政府1951年报告备案)

◎撤销苏南行署区,苏北行署区,合并设立江苏省(中央人民政府1952年11月15日批准)南京市 1952年

◎撤销苏南行署区、苏北行署区,合并设立江苏省。(中央人民政府1952年11月15日批准)◎南京市划归江苏省。(中央人民政府1952年11月15日批准)

◎撤销苏州市城东区、城西区,设立郊区。(苏州市人民政府1952年报告备案)◎将无锡市的无锡县划归常州专区。(苏南行政公署1952年报告备案)◎将新安县更名为新沂县。(内务部1952年批准,9月7日实施)

◎将邳睢县驻地由土山镇迁至运河镇。(内务部1952年批准,10月10日实施)

◎将山东省的徐州市及滕县专区的丰县、沛县、华山、铜北4县,临沂专区的新海连市和赣榆、邳县、东海3县划归江苏省。(政务院1952年

11月25日批准)1953年 ◎撤销常州专区,所属的武进、金坛、溧阳3县划归镇江专区;江阴、宜兴、无锡3县划归苏州专区。(政务院1953年2月6日批准)

◎设立徐州地区,领导省直辖的华山、铜北、丰县、沛县、邳县、东海、赣榆、砀山、萧县9县。(政务院1953年3月6日批准)

◎撤销太湖办事处,设立震泽县。(政务院1953年批准,3月27日实施)

◎撤销华山县,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丰县、砀山县。(政务院1953年批准,4月8日实施)◎撤销铜北县,恢复铜山县。(政务院1953年批准,4月8日实施)

◎销销邳睢县,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邳县、睢宁县。(政务院1953年批准,4月8日实施)◎撤销南通市城南、城中区,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城东区、城西区。(江苏省人民政府1953年4月13日批准)

◎撤销淮北盐区,其行政区域并入新海连市。(江苏省人民政府1953年4月17日批准报告备案)

◎常州市升格为地级市,下设6个市辖区。(政务院1953年2月6日批准)

[本站注:常州市6个市辖区分别是东区、南区、西区、北区、郊区、戚墅堰区] ◎省直辖的扬州市划归扬州专区。(政务院1953年2月6日批准)

◎淮阴专区的新沂县、睢宁县划归徐州专区。(政务院1953年批准,4月8日实施)◎中央直辖的南京市划归由江苏省管辖。(政务院1953年12月17日批准)

◎将泰州专区更名为扬州专区,专员公署由泰州市迁至扬州市。(政务院1953年2月6日批准)◎将东海县驻地由石榴树迁至新海连市。(江苏省人民政府1953年7月13日批准)◎江苏省的嵊泗县划归浙江省。(华东行政委员会电示,江苏省人民政府1953年6月26日报告备案)

◎山东省的日照、临沭、郯城、兰陵、峄县、临沂、单县、鱼台8县与江苏省的赣榆、东海、邳县、新沂、铜山、砀山、沛县7县之间调整部分

界线。(政务院1953年8月15日批准)

◎撤销南京市第十二区,设立大厂镇。(1953年补)1954年

◎设立南通市郊区(南通市人民政府1954年报告备案)

◎设立苏州市枫桥区、木渎区,分别以吴县的部分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江苏省人民政府1954年批准)

◎新海连市、清江市、泰州市、扬州市、镇江市、常熟市改由省直辖(内务部1954年批准,11月22日实施)◎盐城专区的淮安县划归淮阴专区(江苏省人民政府1954年8月30日报告备案)

◎江苏省赣榆县的汾水岭村、小张庄村划归山东省日照县;山东省郯城县的黑豆洞村、前城村、后城村、王家村、肖家村、黄家圈村、社子村

划归江苏省东海县;山东省单县的胡杨庄村、董台子庄村划归江苏省砀山县(内务部1954年3月26日批准)1955年

◎撤销常州市东区、西区、南区、北区、戚墅堰区,设立天宁、广化、钟楼3区(常州市人民委员会1955年11月15日报告备案)

◎撤销南通市钟秀区、狼山区、芦泾区(南通市人民委员会1955年报告备案)

◎南京市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区分别更名为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浦口、燕子矶、栖霞、雨花台、中山陵园区(南京市人民委员会1955年11月15日报告备案)

◎徐州市第一、二、三、四区分别更名为鼓楼区、子房区、云龙区、王陵4区(徐州市人民委员会1955年8月26日报告备案)

◎苏州市东区、西区、南区、北区、中区、郊区更名为平江、北塔、沧浪、金阊、观前、城郊6区(苏州市人民委员会1955年报告备案)

◎江苏省徐州专区的砀山县、萧县划归安徽省宿县专区;安徽省宿县专区的盱眙县、泗洪县划归江苏省(国务院1955年2月21日批准,3月25日

实施)1956年

◎设立邗江县,以江都县的部分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56年3月9日批准)◎设立洪泽县,以泗洪、淮阴、盱眙3县的各一部分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56年4月3日批准)

◎撤销无锡市第六、七、八区,合并设立郊区(无锡市人民委员会1956年7月报告备案)◎撤销苏州市城郊、枫桥、木渎3区,合并设立郊区(苏州市人民委员会1956年报告备案)◎撤销常州市天宁、广化、鼓楼、郊区4区,合并设立戚墅堰区(常州市人民委员会1956年报告备案)

◎撤销南通市城东、城西、唐闸3区(南通市人民委员会1956年报告备案)

◎扬州专区的仪征、六合、江浦3县和苏州专区的宜兴县划归镇江专区(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56年2月23日报告备案)

◎镇江专区的扬中县划归扬州专区;武进县划归苏州专区(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56年2月2

315 日报告备案)

◎扬州专区的扬中县划归镇江专区(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56年11月8日报告备案)◎镇江专区的仪征、六合、江浦3县划归扬州专区(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56年12月24日报告备案)

◎无锡市第一、二、三、四、五更名为崇安、工运、南长、西新、北塘区(无锡市人民委员会1956年7月报告备案)

◎山东省峄县兴义区徒沟乡的小楼子、小韩庄、刘庄、殷庄、吴庄、苏庄、胡庄、孙庄、陈将庄、小彭庄10个村;微山县韩庄区马山乡的东马

山、西马山、东陇子、西陇子、徐庄、东楼、北局子7个村,厉湾乡的大厉家湾(包括另一小村)、东厉家湾、姚山子3个村,和石楼乡的南

石楼、北石楼、小石楼3个村(石楼又名石榴);以及黄山岛上的孙家庄、蒋家庄、李家庄、厉家庄、陈家庄、后李庄、西马山7个村,套里

岛上的祖套、王套、杨套3个村,共25个村划归江苏省徐州市。微山湖湖面由山东省微山县统一管理。(国务院1956年7月11日批准)1957年

◎设立灌南县,以灌云、涟水两县的各一部分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57年11月29日批准)

◎设立沙洲县,以江阴、常熟两县的各一部分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57年11月29日批准,1961年12月1日成立)

◎设立通如县,由南通、如皋两县的各一部分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57年11月29日批准,【未成立】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8月

31日报告备案)

◎设立黄桥县,由泰兴县部分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57年11月29日批准,【未成立】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8月31日报告备案)

◎撤销徐州市子房区,设立环城、大黄山矿、利国矿3区(徐州市人民委员会1957年5月7日报告备案)

◎设立常州市天宁、广化、鼓楼3区(常州市人民委员会1957年报告备案)

◎东海县驻地由新海连市海州镇迁至东海县牛山镇(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57年报告备案)1958年

◎将江苏省松江专区的嘉定县、宝山县、上海县划归上海市(国务院1958年1月14日批准)◎撤销松江专区,并入苏州专区(国务院1958年3月26日批准)◎撤销常熟市,并入常熟县(国务院1958年4月5日批准)

◎撤销徐州市王陵、环城、贾汪矿、大黄山矿、利国矿5区,设立郊区(徐州市人民委员会1957年5月7日报告备案)

◎撤销清江市、淮阴县,设立淮阴市(国务院1958年9月5日批准)◎撤销邗江县,并入扬州市(国务院1958年9月5日批准)◎撤销丹徒县,并入镇江市(国务院1958年9月5日批准)

◎撤销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区、中山陵园区、雨花台区,设立郊区(南京市人民委员会1958年报告备案)

◎撤销南京市大厂镇,并入浦口区(南京市人民委员会1958年报告备案)

◎撤销苏州市北塔、观前两区,并入平江、沧浪、金阊3区(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报告备案)

◎撤销苏州市郊区,并入吴县(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报告备案)◎撤销泰州市、泰县,合并设立泰州县(国务院1958年12月20日批准)◎撤销南通市郊区(南通市人民委员会1956年报告备案)

◎扬州专区的六合、江浦两县和镇江专区的江宁县划归南京市(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7月6日报告备案)

◎苏州专区的无锡县划归无锡市;武进县划归镇江专区(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7月6日报告备案)

◎苏州、南通、徐州、常州4市分别由苏州、南通、徐州、常州4专区代管(国务院批准,1958年9月19日实施)

◎省直辖的新海连、清江、镇江3市和扬州、泰州两市分别划归徐州、淮阴、常州和扬州4专区(国务院批准,1958年9月19日实施)

◎镇江专区更名为常州专区,驻地由镇江市迁至常州市(国务院1958年8月2日批准)◎江苏省江宁县的前泰来、后泰来、谢家、晏公庙、湖河塘等5个自然村划归安徽省马鞍山市(国务院1958年9月20日批准)

◎江苏省苏州专区的川沙、青浦、南汇、松江、奉贤、金山6县和南通专区的崇明县划归上海市(国务院1958年11月21日批准)1959年

◎设立常州市郊区(常州市人民委员会1959年1月报告备案)

◎撤销无锡市工运区、西新区、郊区(无锡市人民委员会1959年报告备案)

◎常州专区更名为镇江专区,专员公署由常州市迁至镇江市(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59年7月 24日报告备案)1960年

◎撤销震泽县,并入吴县(国务院1960年1月7日批准)

◎撤销徐州市郊区,设立贾汪镇(县级)(徐州市人民委员会1960年3月31日报告备案)◎设立金湖县,以宝应县的部分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0年4月29日批准)◎撤销南京市郊区(南京市人民委员会1960年日报告备案)◎设立无锡市太湖区(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60年批准)1961年

◎设立苏州市北塔、胥江、桃坞、郊区4区(苏州市人民委员会1961年5月17日报告备案)◎徐州专区的铜山县划归徐州市;镇江专区的武进县划归常州市(国务院1961年批准,3月2日实施)

◎新海连市更名为连云港市(国务院1961年9月2日批准)1962年

◎撤销泰州县,分别设立泰州市、泰县(国务院1962年3月27日批准)

◎设立丹徒县,以原丹徒县并入镇江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2年3月27日批准)

◎设立兴东县,以兴化县的部分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2年3月27日批准)◎设立邗江县,以原邗江县并入扬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2年10月20日批准)

◎苏州市、常州市、南通市、徐州市改由省直辖(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62年6月25日报告备案)

◎连云港市升格为地级市,下设新浦、海州两区、连云港、盐区两办事处(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62年6月25日报告备案)

◎南京市的六合、江浦两县划归扬州专区;江宁县划归镇江专区(国务院1962年9月25日批准)

◎无锡市的无锡县划归苏州专区(国务院1962年9月25日批准)◎徐州市的铜山县划归徐州专区(国务院1962年9月25日批准)◎常州市的武进县划归镇江专区(国务院1962年9月25日批准)1963年

◎设立南京市陵园、雨花台、燕子矶、江东4区(南京市人民委员会1963年报告备案)◎撤销苏州市北塔区、胥江区、桃坞区、郊区(苏州市人民委员会1963年2月22日报告备案)◎设立徐州市郊区办事处(县级)(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63年4月25日批准)◎无锡市太湖区更名为郊区 1964年

◎淮阴市更名为清江市(国务院1964年8月18日批准)

◎设立淮阴县,以原淮阴县并入清江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4年10月31日批准)

◎撤销兴东县,其行政区域并入兴化县(国务院1964年10月31日批准)◎撤销贾汪镇,设立徐州市贾汪矿区(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64年11月17日批准)1965年

◎撤销南京市陵园区、燕子矶区、江东区,设立栖霞区(南京市人民委员会1965年报告备案)◎撤销徐州市贾汪矿区,设立贾汪区、矿区(江苏省人民委员会1965年10月26日批准)

注 原文:设立徐州市矿区;徐州市贾汪矿区更名为贾汪区 1966年

◎设立六合地区,辖扬州专区的六合、仪征、江浦、金湖4县及淮阴专区的盱眙县,驻六合县(中共中央、国务院1966年批准,3月5日实施)

◎设立响水县,以滨海县的部分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驻地响水口镇(国务院1966年3月9日批准)

◎常州市天宁、广化、鼓楼、戚墅堰4区分别更名为东风、向阳、胜利、卫东4区(常州市人民委员会1966年9月23日报告备案)1967年

◎南京市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6区分别更名为要武、朝阳、遵义、红卫、延安、东方红6区(南京市人民委员会1967年3月报

告备案)

◎徐州市鼓楼、云龙两区分别更名为延安、红卫两区(徐州市人民委员会1967年3月报告备案)

◎苏州市平江、沧浪、金阊3区分别更名为东风、红旗、延安3区(苏州市人民委员会1967年报告备案)1968年

◎无锡市崇安区更名为崇武区(无锡市革命委员会1968年3月21日报告备案)1969年

本年度无变更 1970年

◎设立南京市钟山特区(县级)(江苏省革命委员会1970年1月批准)

◎连云港市连云港、盐区两办事处分别更名为连云区、盐区两区(连云港市革命委员会1970年报告备案)◎各专区更名为地区 1971年

◎撤销六合地区,所属的盱眙、金湖两县划归淮阴地区;六合、仪征两县划归扬州地区;江浦县划归南京市(国务院1971年2月22日批准)

◎镇江地区的江宁县划归南京市(国务院1971年2月22日批准)◎淮阴县驻地由清江市市区迁至淮阴县王营镇

◎山东省临沭县蛟龙区朱范公社的东朱范、西朱范、王半路、袁半路、姚朱范、李小湾6个村,石门公社的石门头

二、石门

三、石门头四3个

村,烈町公社的东窝子村;大兴区北辰公社的北辰

一、北辰

二、小埠子、老古墩4个村以及观堂区镇化公社的南辰、长沙头、东尧、郑庄4个

村,磨山公社的西山后、东山后两个村,共计20个村划归江苏省。1972年

本年度无变更 1973年

◎南京市要武、朝阳、遵义、红卫、延安、东方红6区分别更名为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6区(南京市革命委员会1973年报告

备案)1974年

本年度无变更 1975年

◎撤销南京市钟山特区(南京市革命委员会1975年4月报告备案)◎扬州地区的六合县划归南京市(国务院1975年11月8日批准)◎徐州市红卫区更名为云龙区 1976年

本年度无变更 1977年

本年度无变更 1978年

◎撤销徐州市郊区办事处(徐州市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31日报告备案)◎无锡市崇武区更名为崇安区(无锡市革命委员会1978年8月25日报告备案)1979年

◎设立南通市城中、港闸、郊区3区(江苏省革命委员会1979年3月19日批准)◎徐州市延安区更名为鼓楼区(徐州市革命委员会1979年报告备案)

◎安徽省来安县文山公社的王渡生、联合生、高涵3个生产队划归江苏省南京市(国务院1979年4月20日批准)1980年

◎设立南京市大厂区(江苏省人民政府1980年4月26日批准)

◎常州市东风、向阳、胜利、卫东4区更名为天宁、广化、钟楼、戚墅堰4区(江苏省人民政府1980年6月9日批准)

◎苏州市东风、红旗、延安3区更名为平江、沧浪、金阊3区(江苏省人民政府1980年6月9日批准)1981年

◎设立连云港市郊区(江苏省人民政府1981年9月7日批准)1982年

本年度无变更 1983年

◎清江市更名为淮阴市(国务院1983年1月18日批准)

◎淮阴、扬州、镇江3市升为地级市(国务院1983年1月18日批准)

◎撤销徐州地区,所属的铜山、丰县、邳县、沛县、睢宁、新沂5县划归徐州市;赣榆、东海两县划归连云港市(国务院1983年1月18日批准)

◎撤销淮阴地区,所属的淮阴、沭阳、洪泽、灌南、泗洪、涟水、宿迁、淮安、金湖、盱眙11县划归淮阴市;灌云县划归连云港市(国务院

1983年1月18日批准)

◎撤销盐城县,设立盐城市(地级)(国务院1983年1月18日批准)

◎撤销盐城地区、所属的建湖、射阳、阜宁、大丰、东台、响水、海滨6县划归盐城市(国务院1983年1月18日批准)

◎撤销南通地区,所属的南通、海门、启东、如东、如皋、海安6县划归南通市(国务院1983年1月18日批准)◎撤销镇江地区,所属的高淳,溧水两县划归南京市;宜兴县划归无锡市;金坛、武进、溧阳3县划归常州市;丹徒、丹阳、扬中、句容4县划

归镇江市(国务院1983年1月18日批准)

◎撤销扬州地区,所属的江都、泰县、邗江、高邮、靖江、宝应、泰兴、兴化、仪征9县划归扬州市(国务院1983年1月18日批准)

◎撤销苏州地区,所属的吴县、吴江、太仓、昆山、沙洲5县划归苏州市;江阴、无锡两县划归无锡市(国务院1983年1月18日批准)

◎撤销常熟县,设立常熟市(国务院1983年1月18日批准)

◎设立淮阴市青浦区,清河区(江苏省人民政府1983年2月19日批准)◎设立盐城市城区、郊区(江苏省人民政府1983年2月12日批准)◎设立扬州市广陵区(江苏省人民政府1983年2月26日批准)

◎撤销南通市城中区、港闸区,合并设立城区(江苏省人民政府1983年2月16日批准)◎设立镇江市城区、郊区(江苏省人民政府1983年8月17日批准)

◎撤销连云港市新浦区、海州区,合并设立新海区;撤销盐区、郊区,合并设立云台区(江苏省人民政府1983年6月14日批准)

◎设立苏州市郊区(江苏省人民政府1983年11月24日批准)◎设立徐州市郊区(江苏省人民政府1983年3月29日批准)1984年

◎泰县的泰西乡、朱庄乡划归泰州市(国务院1984年9月13日批准)◎镇江市城区、郊区更名为京口区、润州区(1984年10月 补)◎设立扬州市郊区(1984年 补)1985年

本年度无变更 1986年

◎撤销连云港市新海区,设立新浦区、海州区(国务院1986年4月7日批准)◎撤销仪征县,设立仪征市(国务院1986年4月21日批准)

◎撤销常州市广化区,分别并入钟楼区、天宁区(国务院1986年9月8日批准)◎撤销沙洲县,设立张家港市(国务院1986年9月16日批准)注:市人民政府驻杨舍镇 1987年

◎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国务院1987年4月23日批准)◎撤销丹阳县,设立丹阳市(国务院1987年12月15日批准)◎撤销宿迁县,设立宿迁市(国务院1987年12月15日批准)◎撤销东台县,设立东台市(国务院1987年12月17日批准)◎撤销淮安县,设立淮安市(国务院1987年12月22日批准)◎撤销兴化县,设立兴化市(国务院1987年12月22日批准)

◎设立无锡市马山区(国务院1987年12月22日批准)注:以马山镇为马山区的行政区域 1988年

◎撤销宜兴县,设立宜兴市(国务院1988年1月9日批准)1989年

◎撤销昆山县,设立昆山市(国务院1989年7月27日批准)◎撤销启东县,设立启东市(国务院1989年11月13日批准)1990年

◎撤销新沂县,设立新沂市(国务院1990年2月5日批准)◎撤销溧阳县,设立溧阳市(国务院1990年8月15日批准)1991年

◎撤销如皋县,设立如皋市(国务院1991年2月6日批准)◎撤销高邮县,设立高邮市(国务院1991年2月9日批准)

◎南通市城区更名为崇川区,郊区更名为港闸区(国务院1991年5月6日批准)1992年

◎撤销吴江县,设立吴江市(国务院1992年2月17日批准)◎撤销邳县,设立邳州市(国务院1992年7月7日批准)◎撤销泰兴县,设立泰兴市(国务院1992年9月21日批准)1993年

◎撤销南通县,设立通州市(国务院1993年1月8日批准)◎撤销太仓县,设立太仓市(国务院1993年1月8日批准)◎撤销靖江县,设立靖江市(国务院1993年7月14日批准)◎徐州市郊区更名为泉山区(国务院1993年9月2日批准)◎撤销金坛县,设立金坛市(国务院1993年11月20日批准)1994年

◎撤销江都县,设立江都市(国务院1994年4月26日批准)。◎撤销海门县,设立海门市(国务院1994年4月26日批准)。◎撤销扬中县,设立扬中市(国务院1994年5月19日批准)。◎撤销泰县,设立姜堰市(国务院1994年7月27日批准)1995年

◎撤销句容县,设立句容市(国务院1995年4月6日批准)。

◎撤销吴县,设立吴县市,市人民政府驻长桥镇(国务院1995年6月8日批准)。◎撤销武进县,设立武进市,市人民政府驻湖塘镇(国务院1995年6月8日批准)。◎撤销无锡县,设立锡山市,市人民政府驻东亭镇(国务院1995年6月8日批准)。◎徐州市矿区更名为九里区(国务院1995年12月26日批准)1996年

◎将淮阴市的灌南县划归连云港市管辖(国务院1996年7月19日批准)。

◎撤销县级宿迁市,设立地级宿迁市,宿迁市新设宿城区。将淮阴市沭阳、泗阳、泗洪3县划归宿迁市管辖(国务院1996年7月19日批准)。

◎设立宿豫县,县人民政府驻顺河镇(国务院1996年7月19日批准)。

◎撤销县级泰州市,设立地级泰州市,泰州市新设海陵区。将扬州市代管的泰兴、姜堰、靖江、兴化4县级市划归泰州市代管(国务院1996年

7月19日批准)。

◎撤销盐城市郊区,设立盐都县,县人民政府驻潘黄镇(国务院1996年8月1日批准)。◎撤销大丰县,设立大丰市(国务院1996年8月1日批准)。1997年

设立泰州市高港区,以姜堰、泰兴2市部分区域为高港区的行政区域。将姜堰市部分区域划归泰州市海陵区(国务院1997年8月20日批准)1998年

本年度无变更 1999年

本年度无变更 2000年

◎将苏州市郊区更名为虎丘区(国务院2000年1月5日批准)。◎撤销江宁县,设立南京市江宁区(国务院2000年12月21日批准)。

◎撤销县级锡山市,设立无锡市锡山区和惠山区。同时撤销无锡市马山区,并将无锡市郊区更名为滨湖区(国务院2000年12月21日批准)。

◎将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撤销县级淮安市和淮阴县,分别设立淮安市楚州区和淮阴区(国务院2000年12月21日批准)。◎撤销邗江县,设立扬州市邗江区(国务院2000年12月21日批准)。

◎撤销县级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国务院2000年12月31日批准)2001年

撤销连云港市云台区(国务院2001年10月1日批准)2002年

◎撤销县级武进市,设立常州市武进区。

◎将常州市郊区更名为新北区。将原常州市郊区的永红、五星、西林、北港4个乡和新闸镇划归钟楼区管辖,将原常州市郊区的茶山、雕庄、红梅、青龙4个乡划归常州市天宁区管辖。

◎撤销南京市浦口区和江浦县,设立新的南京市浦口区。区人民政府驻珠江镇。◎撤销南京市大厂区和六合县,设立南京市六合区。区人民政府驻雄州镇。◎撤销丹徒县,设立镇江市丹徒区。2003年

◎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政府驻地由洛社迁至堰桥镇。(民政部2003年4月27日批准 民函[2003]76号)

◎盐城市城区更名为亭湖区;撤销盐都县,设立盐城市盐都区。2004年

◎调整宿迁市部分行政区划(国务院2004年1月15日 批准国函[2004]6号):(1)撤销宿豫县,设立宿迁市宿豫区。宿豫区辖原宿豫县的顺河、皂河、大兴、来龙、蔡集、王官集、黄墩、晓店、陆集、仰化、丁咀、关庙、新庄、侍岭14个镇和曹集、保安2个乡以及宿城区的井头乡。

区人民政府驻顺河镇。(2)将原宿豫县的耿车镇、埠子镇、洋北镇、龙河镇、罗圩乡、南蔡乡、三棵树乡和泗阳县的洋河镇、郑楼镇、中扬

镇、仓集镇、屠园乡以及泗洪县的陈集镇划归宿城区管辖。调整后,宿城区辖幸福、项里、河滨、古城4个街道和双庄、耿车、埠子、洋北、龙河、洋河、郑楼、中扬、仓集、陈集10个镇以及罗圩、南蔡、三棵树、屠园4个乡。区人民政府驻中山路。

江苏的历史行政区划

一、秦朝:立国之初,设立36郡

会稽郡--古吴县--苏州

二、西汉: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将首都地区以外的郡国划分为13区(正式名称为部)。每部派刺史一人,巡视吏治,称为行部。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刺史所负责的那个区域称为刺史部,共13个刺史部,又称13州。

徐州刺史部:琅邪郡(51)东海郡(38)临淮郡(29)

泗水国(3)广陵国(4)楚

国(7)

扬州刺史部:庐江郡(12)

九江郡(15)

会稽郡(26)

丹阳郡(17)豫章郡

六安国(5)

*注*()里数据为郡国所辖县(侯国、邑、道)数目。

三、东汉: 扬

州--九江郡(14)丹阳郡(16)豫章郡(21)吴郡(13)会稽郡(14)庐江郡(14)徐

州--东海郡(13)广陵郡(11)琅邪国(13)彭城国(8)下邳国(17)四、三国:

(一)、魏:

扬州(合肥)---淮南郡(10)庐江郡(9)安丰郡(5)

徐州(彭城)---下邳郡(15)彭城国(6)东海国(11)

琅邪郡(8)广陵郡(9)东莞郡(7)

(二)、吴:

扬州(建业)---丹阳郡(16)吴郡(10)会稽郡(10)豫章郡(16)庐江郡(2)庐陵郡(10)鄱阳郡(9)新都郡(6)临川郡(10)临海郡(7)建安郡(9)吴兴郡(9)东阳郡(9)毗陵典农校尉(3)庐陵南部校尉(6)

五、西晋:初年,全国分为十九州,公元291年增设十二州,307年又增设湘州。

徐州(彭城),7郡61县

扬州(建邺),18郡173县

六、南朝:

(一)、宋:

徐州----彭城

扬州----建康

南徐州--京口

南兖州--广陵

(二)、齐:

扬州----建康

南徐州--京口

南兖州--广陵

青州----郁洲(今连云港)

冀州----郁洲(今连云港)

七、北魏:41州11军镇

徐州--彭城

南徐州--宿预(今睢宁)

南兖州--涡阳(今下邳)

八、隋朝:隋初,实行州县两级制。炀帝时,改州为郡,全国190个郡,1255个县

古徐州地----彭城、鲁郡、琅邪、东海、下邳

古扬州地----江都、钟离、淮南、弋阳、蕲春、庐江、同安、历阳、丹阳、宣城、毗陵、吴郡,会稽、余杭、新安、东阳,永嘉

建安、遂安、鄱阳、临川、庐陵、南康、宜春、豫章、南海、龙川、义安、高凉、信安、永熙、苍梧、始安

九:唐朝: 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

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

淮南道--扬州(今江苏扬州市)---扬州、楚州、和州、濠州、寿州、光州、蕲州、申州、黄州、安州、舒州

江南道--苏州(今江苏苏州市)--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信州、睦州、歙州、处州、温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抚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连州、黔州、辰州、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费州、南州、溪州、溱州、珍州、珜州.十:五代十国:

(一)、吴国:扬

(二)、南唐:金

十一、北宋: 州县级建置,分十三个等级,即“辅、雄、望、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两浙路:平江(五县:吴、长洲、昆山、常熟、吴江)、镇江(三县:丹徒、丹阳、金坛)二府,杭、越、湖、婺、明、常(五县:晋陵、武进、宜兴、无锡、江阴)、温、台、处、衢、严、秀十 二州

淮南东路:扬(二县:江都、天长)、亳、宿、楚(四县:山阳、盐城、淮阴、宝应)、海(四县:朐山、怀仁、沐阳、东海)、泰(四县:海陵、如皋、泰兴、兴化)、泗(四县:临淮、淮平、盱眙、招信)、滁、真、通(二县:静海、海门)十州, 高邮、涟水二军

江南东路:江宁(五县:上元、江宁、句容、溧水、溧阳)府,宣、徽、江、池、饶、信、太平七州,南康、广德二军

京东西路:应天、龙庆、兴仁、东平四府,徐(五县--彭城、沛、萧、滕、丰)、苏州府济、单、濮、拱五州,广济一军

十二、金朝:十九路

山东西路:东平府,济、徐、邳、滕、博,兖、泰安、曹等州

十三、元朝: 元朝的州,分为上中下三等。南方地区(南宋降元时管辖的地区),至元二十年规定:在五万户以上的州为上州,在三万户以上的为中州,不及三万户的为下州。

(一)、河南江北行省一.河南荆北

(1)徐州:元初归附,至元二年(1265)定为下州,八年(1271)改属府;至正八年(1348)升徐州路,十三年(1353)降武安州,复属府

本辖:金彭城县,倚郭。至元二年(1265)与司候司省入徐州。(萧县、永固县)

(2)宿州:元初改属归德府,至正八年(1348)改属徐州路,十三年(1353)复属归德府。(灵壁县、临涣县、蕲县)

(3)邳州:至元八年(1271)改属归德府,至正八年(1348)改属徐州路,十三年(1353)复属归德府。(下邳县、宿迁县、睢宁县)

(二)、河南江北行省三.江北淮东---淮东道宣慰司:至元十四年(1277)置浙西道宣慰司,驻杭州路;二十一年(1284)徙平江路;二十六年(1289)更名淮东道宣慰司徙扬州路。

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至元十四年(1277)置北淮东道提刑按察司;驻扬州路,二十八年(1291)改置肃政廉访司。

(1)、扬州路:至元十三年(1276)设大都督府,十四年(1277)升扬州路。(江都县、泰兴县、广陵县)

(A)真州:至元十三年(1276)设真州安抚司,十四年(1277)升真州路,二十一 年(1284)复降真州,仍属扬州路。(扬子县、六合县)

(B)滁州:至元十五年(1278)升滁州路,二十年(1283)复降滁州,仍属扬州路。(清流县、来安县、全椒县)

(C)泰州:至元十四年(1277)升泰州路,二十一年(1284)复降泰州,仍属扬州路

(海陵县、如皋县)

(D)通州:至元十五年(1278)升通州路,二十一年(1284)复降通州,仍属扬州路

(静海县、海门县)

(E)崇明州:至元十四年(1277)于通州姚刘沙置崇明州,改属扬州路。

(2)淮安路:至元十三年(1276)归附,设淮东安抚司,十四年(1277)升淮安总管府,二十年(1283)升淮安路。(山阳县、盐城县、桃园县、清河县、淮安县、淮阴县、新城县)

(A)海宁州:至元十二年(1275)复名海州,五年(1278)升海州路,寻降海宁府,再降海宁州,改属淮安路。(朐山县、沭阳县、赣榆县、东海县)

(B)泗州:元改属淮安路。(临淮县、虹县、五河县、盱眙县、天长县、淮平县、招信县)

(C)安东州:元改属淮安路。

(3)高邮府:至元十四年(1277)升高邮路,二十年(1283)降高邮府,仍属扬州路;二十九年之后直属淮东宣慰司。(高邮县、兴化县、宝应县)

十四、明朝:除京师、南京以外,分设十三个布政使司(省)

直隶南京1)、应天府(上元县、江宁县)---句容、溧阳、溧水、高淳、江浦、六合(2)、凤阳府(略)

(3)、淮安府(山阳县)----清河、盐城、安东、桃源、沭阳

----海州(赣榆)

----邳州(宿迁、睢宁)

(4)、扬州府(江都县)----仪征、泰兴

----高邮州(宝应、兴化)

----泰州(如皋)

----通州(海门)

(5)、苏州府(吴县、长洲县)----吴江、昆山、常熟、嘉定

----太仓州(崇明)

(6)、松江府(华亭县)----上海、青浦

(7)、常州府(武进县)----无锡、宜兴、江阴、靖江

(8)、镇江府(丹徒县)----丹阳、金坛

(9)、庐州府(略)

(10)、安庆府(略)

(11)、太平府(略)

(12)、池州府(略)

(13)、宁国府(略)

(14)、徽州府(略)

(15)、徐州----萧、沛、丰、砀山

(16)、滁州(略)

(17)、和州(略)

(18)、广德州(略)

十五、清朝:分为十八省、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共二十五个一级行政区域和内蒙古等旗盟

两江总督(江宁)1)、江苏省(苏州):江宁(上元县、江宁县、句容县、溧水县、江浦县、六合县、高淳县)、淮安(山阳县、阜宁县、盐城县 清河县、安东县、桃源县)、扬州(江都县、甘泉县、扬子县、高邮州、兴化县、宝应县、泰州、东台县)、徐州(铜山县、萧县、砀山县、丰县、沛县、邳州、宿迁县、睢宁县)、苏州(吴县、长洲县、元和县、昆山县、新阳县、常熟县、昭文县、吴江县、震泽县、太湖厅、靖湖厅)、松江(华亭、娄县、奉贤县、金山县、上海县、南汇县、青浦县、川沙厅、福泉县)、常州(武进县、阳湖县、无锡县、金匮县、江阴县、宜兴县、荆溪县、靖江县)、镇江(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溧阳县、太平厅)八府, 通州(如皋县、泰兴县、海门县)、海州(赣榆县、沭阳县)、太仓(镇洋县、崇明县、嘉定县、宝山县)三直隶州,海门一直隶厅.(2)、安徽省(略)(3)、江西省(略)

十六、民国:民国初年,废除府州厅一级,实行三级制。在废除府、州、厅后,“道”仍继续保留,作为介于省、县之间的行政单位,以补因省。地区过大,辖县较多,统治不易的困难。每道辖县的数目,各因其人口的疏密及政务的繁简而定,有的多至三十余县,少的十余县

不等。1914年,全国共设有九十二道,后续有增置。省的长官称督军,道称道尹,县称县知事。地方行政区划成为省、道、县三级制。

江苏--金陵(江宁)、沪海(上海)、苏常(吴)、淮扬(淮阴)、徐海(铜山)五道.邗江区召开“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大会答记者问

问:这次区划调整在增强邗江区域核心竞争力上有哪些表现?

答:应该看到,合并后的邗江拥有邗江经济开发区、维扬经济开发区两个省级园区,还有北山工业园、杨庙环保产业园等重点园区以及一批镇工业集中区,工业经济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发展仍然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特别要看到的是,随着产业创新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以邗江经济开发区北园、物流集聚区、蜀冈生态新区、城市商务区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正迅速崛起,必将成为邗江经济的主要支撑,以创新型经济为特征的区域核心竞争力将显著增强,有利于加快形成适应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问:这次区划调整对邗江的城市现代化进程有什么作用?

答:原来维扬区是主城区之一,城市化水平高,都市产业基础好;邗江区有城有乡,发展空间广阔,两个区合并后区域面积有540多平方公里,人口达55万,按照2010年的数据统计,新邗江区域应税销售达到437亿,完全可以实现“强强联合”。一方面,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城市在产业集聚、人口集聚以及对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带动和牵引作用,加快都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彻底打破北部地区接受城市辐射的“区划屏障”,加快北部各镇与中心城区的规划对接、产业对接、基础设施对接、公共服务设施对接,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问:这次区划调整对老百姓有怎样的好处?

答:这次区划调整是整体合并,对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没有影响。合并后的邗江可用财力大幅增长,根据2010年的财力测算,合并后我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33.2亿元,位居全市前列。因此,政府改善和保障民生的能力将得到增强,可以把更多财力用于民生发展。同时,板块状的行政布局缩小了公共服务半径,提升了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在更高起点上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更高层次上提升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效能,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问:行政区划调整会影响机关事业单位与群众的切身利益吗?

答:这次行政区划调整,首先,依据属地管理原则,我们将及时组织办理好原维扬区及所辖乡镇(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各类信息变更;其次是按照调整后的行政区划,及时做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津贴,城乡居民医保、低保、五保户供养、优抚对象等划转、衔接工作,原则上原有标准维持一年不变,一年内由区政府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制定政策平稳过渡;第三是做好涉及民生的相关机构撤并并组建和服务保障工作,原维扬区区级金融、电信、邮政、电力等机构,在行政机关调整完成后适时进行调整;我31 们将精心做好教育、医疗卫生以及水、电、气、公交等公用事业服务移交衔接;统筹安排好学区调整、社保接续、医疗保障等民生服务事项,确保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不受影响。问:我区此次行政区划调整时间进度如何安排?

答: 11月15日上午邗江区召开区划调整工作大会,传达省、市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进行动员部署。11月20日前,新划入的6个乡镇(街道)自行挂牌到位。区调整行政区划工作领导小组及专项工作组全面展开行政区划调整的对接实施工作,2011年12月底前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和划入6个乡镇(街道)、划出5个镇的机构、编制、人员、财政、资产调整接转和人员分流等相关工作;2012年3月底前完成邗江区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问:这次调整行政区划中涉及的人员如何安排?

百年映像:北京区划变迁 篇3

历史上,北京的区划调整错综复杂,诸如名称更改、郡县置废、级别升降、治所迁移、隶属变化、边界调整等等,每个朝代都有发生。

到了近代,尤其是民国时期,区划也进行了多次调整。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北京仍为京师,辖20县,其中大兴、宛平、良乡、房山、通县、顺义、平谷、密云、怀柔、昌平等10县及三河县北部均在北京市境。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改北京为北平,设北平特别市,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1930年,北平特别市降为北平市,改属河北省。在解放战争时期,北平地区出现了国民党政府统属的省、市、县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些人民民主政权并存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前后,为了适应新生政权建设的需要,北京的行政区划多次调整。

1949年6月,经华北人民政府批准,调整为28个区,按序号分称第一区至第二十八区。7月,又进一步调整合并,东郊原十四区并入十三区,南郊原十五区和二十三区合并为十四区,西南郊原十六区南部和二十五区合并为十五区,西郊原十七区、十八区及十六区北部合并为十六区,北郊原十九区和二十区合并为十七区,南郊原二十四区划归大兴县,从而形成北平市领20个区的建制。

1950年4月,北京市辖区由20个区调整合并为16个区。1952年成为区划调整的一个标志,区名进行了更改,同时郊区的管辖范围开始扩大。如第一区更名东单区,第七区更名崇文区;同年7月,将河北宛平县及房山、良乡二县的部分行政区域划归北京市。

1956年3月9日,将河北省昌平县(高丽营除外)划归北京市,改设昌平区,又将河北省通县所属金盏、孙河、上新堡、崔各庄、长店、前苇沟、北皋7个乡划归北京市东郊区。

1957年9月30日和12月4日,将河北省大兴县的新建乡和河北省顺义县内中央机场区和进场公路,先后划归北京市。

1958年成为北京市区划调整的关键一年,基本上奠定了今北京市的行政区域范围和轮廓界线。

在郊区,1958年3月,将河北省通县、顺义、大兴、良乡、房山5县及通州市划归北京市。10月20日,将河北省平谷、密云、怀柔、延庆4县划归北京市。

在城区,撤销前门区,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崇文、宣武二区。撤销石景山区,其行政区域并入丰台区;撤销东单区、东四区,合并设立东城区;撤销西单区、西四区,合并设立西城区。

至此,北京市辖有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丰台、海淀、门头沟、通州、大兴、周口店、昌平、顺义等13个区和平谷、密云、怀柔、延庆四县。

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新的形势需要,1980年 10月,设立燕山区,同时撤销石油化工区办事处,北京市又增加一个区,共辖10区9县。

1986年11月11日国务院批准,同时撤销房山县和燕山区,合并设立房山区,北京市辖9区8县。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通州、顺义、平谷等县先后升为区。

到2002年,北京市辖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丰台、海淀、石景山、门头沟、房山、通州、顺义、昌平、大兴、怀柔、平谷共16个区,另有密云、延庆两县。

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行行政区划对首都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上海、天津、重庆等许多地方都开展了行政区划调整。

旅游区划 篇4

旅游地理区划是对已经存在的某旅游地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进行的一种地域分类与整合。划分地域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地域旅游资源的特点, 明确其地域分布规律, 确定其未来发展方向, 以取得良好的旅游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1.1 旅游地理区划的一般准则

从旅游发展的观点出发, 经过对各地区旅游资源不同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 考虑到主导因素、整体性和完整性等准则, 展开旅游地理区域划分。这是展开旅游地理区划的一般准则。

1.2 宝鸡市的旅游地理区划和等级系统

1.2.1 旅游地理区划

宝鸡市行政区划分为市区和县区, 即3个区和9个县。3个区分别是: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9个县分别是: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太白和凤县。旅游地理区划应该在行政区划的基础上进行和展开, 因而主要分为市区和县区两大层面。很明显, 这样的区划彰显了宝鸡市良好旅游资源, 抓到了主要因素。但是应当注意在分区时, 要让地域既能够照顾到行政区域的全面性, 又突出各地域的特色旅游资源, 还要在划分面上适应不同地形和地域的经济文化交通状况, 这样做利于政府的整体调控及治理。

1.2.2 旅游地理区划的等级系统

旅游地理区划通常按市、省、国家三个层面进行。一级为国家级、二级为省级, 一和二级旅游地理区划侧重于全面性, 三级旅游地理区应主要是市县。宝鸡市旅游地理规划属于第三级区划。在市级以下也可以分为三级, 分别是适量旅游带、旅游圈及旅游景区。

1.3 宝鸡市旅游地理区划设想

依据旅游地理区划一般准则和分级体系, 笔者认为宝鸡市的旅游地理区划应该在市区和县区的基础上按照以下方法来进行设定:将宝鸡市划分为四个旅游带和一个旅游中心, 四个旅游带分别是以陇县、千阳为主的宝鸡西北乡村生态人文综合带;以麟游、凤翔、岐山、扶风为主的宝鸡东北文化特色小吃带;以太白、眉县为主的宝鸡西南山区生态休闲带;以凤县为主的宝鸡西南羌族少数民族文化带和以陈仓区、金台区和渭滨区为主的市区旅游购物中心。这样设定最大的特色是四带围一中心, 形成环状放射模型, 组成了特色旅游圈, 辐射周边旅游。这样的组合模式一方面保持了旅游规划和行政区的嵌合, 另一方面也可形成自己的区域特色, 统一且有地方韵味。

2 地域旅游合作

地域合作的目标是将各地的旅游资源进行优化组合, 重新配置, 统一开发, 最后形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佳、知名度更高的旅游产品和市场体系。笔者认为应从如下的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2.1 地域旅游的合作模式

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一般有政府主导、行业引导和市场主导3种。宝鸡市地域旅游合作应当实施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调节合作共赢的发展战略。在地域旅游合作中政府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地域旅游合作应当遵循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不能搞花架子或者半途而废。

2.2 地域旅游的途径

地域旅游合作一般存在三种途径, 分别是资源资源型、资源市场型及资源市场相互融合型。宝鸡市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 在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外地域之间进行合作洽谈时, 应当发挥本地的文化和自然资源, 采用资源市场型的地域旅游合作方式, 开发和发展旅游产业。相应地, 在与市内或市外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探讨合作时, 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则更倾向于旅游资源的开发, 地域旅游合作的重点是培育优势旅游产品, 应当采用资源资源型的合作方式。例如当下陕西省陆续发展的几条省内精品旅游文化路线中就有类似于扶风法门寺、岐山周公庙等线路是和宝鸡相关的。因而, 要在充分发展自身特色文化与历史古韵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 寻求和省内外其他热门旅游景区特色文化的合作。

2.3 建立区域旅游发展的协调和利益分享机制

在地域旅游合作的大背景下, 存在诸多问题, 其中突出的问题是非协调发展。例如若旅游资源不属于同一个行政区, 则很难统一协调跨区开发同一旅游主题的产品。不同的政区各自为政, 为获取一己私利, 在考虑整体旅游产品的推出上无法协调统一, 最终会淡化旅游景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使旅游产品逐渐消亡。例如在宝鸡地区, 存在好几个各具特色的旅游圈:佛家圣地法门寺、常羊山炎帝陵、凤翔东湖与泥塑、五丈原诸葛庙、关山草原、周原遗址、岐山民俗村等, 为了提高宝鸡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开发一条适合宝鸡特色的旅游路线, 各县区应当进行合作, 以实现“多赢”。再例如法门寺景区之前由西安曲江新区管理, 在投入了大量资金后因旅游人数达不到要求而又下放到宝鸡管辖, 这无形之中将使法门寺的开发受到影响。遇到问题要想办法解决, 而不能只图眼前利益。

3 结语

进行旅游地理区划时, 要遵循旅游区划的主导因素准则、旅游区和行政区域和谐一致发展等准则, 以便于政府对地域旅游产业的干预和控制。地域之间在旅游产业发展与竞争中出现的问题, 可依据“协作发展, 共利共赢, 求同存异”的原则, 通过地域合作来解决。

摘要:指出了旅游地理区划能够发现地域旅游资源的特征, 明确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规律, 确定未来发展方向, 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地域旅游合作能够将旅游资源重新配置及优化组合, 形成知名度更高的旅游产品, 获取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宝鸡市旅游地理区划和旅游合作进行了探究, 以期为宝鸡市拟定旅游具体区划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旅游地理区划,地域资源,地域旅游合作

参考文献

[1]刘月皓.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天水市旅游发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09.

[2]朱美宁.宝鸡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重建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0.

[3]卫红.基于博弈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合作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1.

[4]刘书明.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政府合作机制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13.

[5]韩刚团.大西安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6]颉洁.跨界经济区旅游合作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13.

[7]秦关民.论地域分异规律在旅游地理区划中的主导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6 (1) :113~116.

[8]秦关民.论地域分异规律在旅游地理区划中的主导作用[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1996 (2) :6~8.

小班区划[推荐] 篇5

小班是准确标示到图上的基本区划单位,是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和经营、管理的基本单位。小班划分宜采用自然区划方法。2 小班划分条件

同时兼顾资源调查和经营管理的需要,考虑下列基本条件: —— —— —— —— —— —— —— 权属不同;

森林类别及林种不同;

生态公益林的事权等级、保护等级不同; 林业工程类别不同; 地类不同; 起源不同;

树种组成不同,优势树种(组)比例相差二成以上,纯林和混交林要分别区划小班; —— 龄组或龄级不同,VI龄级以下相差一个龄级,VII龄级以上相差二个龄级,经济林生产期不同; —— 林分郁闭度不同,商品林郁闭度相差0.20以上,公益林相差一个郁闭度级,灌木林相差一个覆盖度级; —— 立地类型、林分经营类型或经营措施类型不同。细班划分

对于面积在0.066 7 hm2(1亩)以上而不满足最小小班面积要求的,或图上难以准确表示的,在图上并入相邻地块作一个小班内的细班处理。细班各项调查因子仍按小班调查要求,进行调查记载。在小班内,如有下列情况,应作为细班登记: —— —— —— —— —— 权属不同; 地类不同; 林种不同; 起源不同;

优势树种(组)不同; —— —— —— 龄级不同;

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疏密度、单位面积蓄积量、郁闭度差别较大; 其他。小班最小面积

小班最小面积依据林种、外业调查底图比例尺和经营集约度而定。一般小班最小面积: —— —— —— 经济林及经济价值高的毛竹、大径刚竹为0.4 hm2(6亩); 用材林、薪炭林及生态公益林小班为1hm2(15亩);平原、村庄片林为0.4hm2(6亩)。小班最大面积

小班最大面积:一般商品林不超过15 hm2(225亩),公益林原则上不超过35hm2(525亩)。辅助生产林地小班、非林地小班最大面积不限。

注:应正确对待商品林、公益林小班最大面积,不能以小班最大允许面积划小班。首先考虑小班划分条件,应划开则划开。不能认为只要没有超过最大面积,在该划开处不划开。与原有界线的衔接及处理

6.1 与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界线的衔接及处理 如果是小班复位调查,应尽量沿用原有的小班界线。

如果没有新版测绘用图,调查底图与上期一样,可以沿用原有的小班界线。但是,如果上期小班划分不合理,或因经营活动等原因造成林相发生较大变化,应根据小班划分条件重新区划小班、重新编号。6.2 与生态公益林界线的衔接及处理

森林资源调查不能改变已界定的生态公益林范围,应与森林分类区划界定的公益林范围保持一致。如果经界定公益林界线或面积明显发生差错,或者确需调整、变动的,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对于已区划界定的生态公益林小班线,如果原公益林小班符合二类调查小班划分条件(见7.4.2),则原公益林小班线可以作为二类调查小班线;但是,如果原公益林小班不符合二类调查小班划分条件,应在原公益林范围内重新区划二类调查小班。7 小班划分注意事项

为了准确调查,方便记载,以小班区划优化为原则,小班划分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a)乔木树种小班划分以地形为主,结合林相;竹类、经济树种的小班划分,以林相为主,结合地形;

b)用材、薪炭乔木树种商品林与乔木树种公益林必须划开,不能在同一小班内分细班;

c)同一小班朝向基本一致,站在一点基本上能看清小班全貌;

d)一个小班内林分类型尽量少、细班少。局部混杂地块,可以先划出,作为混合小班;

省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法初探 篇6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 现有开发密度 资源环境承载力 发展潜力

一、引言

未来20年,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由于区域之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差异较大,客观上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更有针对性、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政策和绩效评价体系。所谓主体功能区界定为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状况,确定的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類型的空间单元。省域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空间单元和行政组织单元,探讨其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方法,对于区域发展和空间规划都有重大的意义。

二、省域主体功能区划的指导原则

推进形成省域主体功能区,不仅要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丰富发展内涵,坚持集约利用资源、统筹区域发展,局部服从全局,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基本原则,还需要从基本省情出发,确定合适的区划单元,适度突破行政区限制。

(一) 以县级单位为省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单元

对于一个省份来讲,以市为基本单元进行划分,空间过大,无法体现划分主体功能区的基本目的。如果以乡镇为基本单元进行划分,由于乡镇政府拥有的权限、职能、手段相对较少,特别是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非常有限,制定主体功能区划及分类政策的实施难以保障。因此,从主体功能区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方面看,省域主体功能区划应选择以县级单位为基本单元,对于自然条件差异较大的地区,则可以以乡镇作为基本划分单元。

市区由于其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较大,资源环境承压系数较高,不再按照区边界进行划分,可归类为优化开发地区。原则上基本农田、矿产资源丰富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地区确定为限制开发地区,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确定为禁止开发地区。

(二)适度突破行政区

我国地区经济是一个以行政区为主导的经济体系,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分割在短时期内很难消除。在实际操作中,跨行政区划分主体功能区存在如何实施和依靠谁来实施配套政策的问题。因此,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依托现有的行政区划,照顾到现有的行政区边界。在一些局部区域,特别是重要交通线、联系紧密产业区域、大江大河流域等地区,可以适度打破行政区界限,构建跨行政区的主体功能区,从总体上保障主体功能区的顺利实施。

三、主体功能区划的指标体系设计

(一) 指标体系

确立主体功能区划的标准需要构建一套简明实用的指标体系作为支撑。指标的选择除遵循共同原则(如科学性、可操作性、层次性、完备性和动态性原则)外,还要充分考虑区域与受载体之间的互动反馈方式等因素。可以选择能够表示现有开发密度和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的代表性指标,设计三类指标体系:1.现有开发密度指标。包括单位面积人口密度、单位国土面积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等。其值越高,表明该区域开发密度越大。2.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反映资源环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程度,包括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大气环境的净化能力、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森林覆盖率、生态环境敏感性、生物多样性指数等。3.发展潜力指标。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状况、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等。

(二)指标权重的处理方法

指标权重设定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综合评价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的评价属于多属性综合评价,各指标的权重应反映其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指标权重的确定通常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头脑风暴法。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也可以利用SPSS软件的主成分分析功能获得显著的部分因子。采用头脑风暴法由政府、高校等各方面的专家赋值后进行相关处理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两种方法相互参照,所得的结果会更准确。

(三)理想值和参照值的处理方法

在计算方法上,资源环境承载状况同理想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偏差值作为定量描述区域承载状况的基础,相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评价模型也需要借助实际值和理想值(或者参照值)的比值来描述区域相对承载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大小。因此,确定不同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的理想状态值显得十分重要。通常采用问卷调查法征集有关专家、学者和政府决策者的意见,并转化为相关的定量化数据;或者利用现有的一些国际或国内标准来确定不同时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的理想状态,也可利用区域条件相近,但更接近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区域作为参考标准。同时省域主体功能区划各项理想值的确定,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参照国家确定的标准,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适度调整。

四、省域主体功能区划的评价方法

(一)现有开发密度评价

指标数量过多,层次过繁,必然会带来相互间交叉和准确性下降,所以仅选择最能反映现有开发密度的代表性指标,如人口、国土面积、生产总值等指标,计算单位国土生产总值和单位国土人口数量等指标,确定各空间单元现有的开发状况,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反映在空间上。如现有开发密度用单位国土人口数量来反映,依据数值分布特点确定一个临界值,将其划分为开发密度较高和不高两类地区,采用ArcGis软件的地图可视化功能,透视出单位国土人口数量在各空间单元的分布,以反映各空间单元现有开发程度。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前提下,特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它反映了资源环境同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相互匹配与适应的关系。资源环境承载力除受区域资源环境本身状况制约外,还受区域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点、科技水平、人口数量与素质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在某一阶段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可作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并可定量地揭示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尝试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但这些研究的成果大多侧重于对某些单种重要资源的承载力研究。而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的研究成果仍然比较少。主体功能区划是一项相对具体的工作,定量描述方法必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借鉴毛汉英等提出的“状态空间法”和张正栋提出的“相对承载力” 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主体功能区划的特点,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

1.状态空间评价法

省域主体功能区划利用状态空间法来有效地对基本单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即利用状态空间中的原点同系统状态点所构成的矢量模数表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并由此得出其数学达式为:

式中RCC为资源环境承载力值,|M|为代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有向矢量的模数,Xir为区域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处于理想状态时在状态空间中的坐标值(i=1,2,3)。如考虑到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各要素对资源环境承载力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状态轴的权重也不一样,当考虑到状态轴的权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wi为各主成分因子对方差的解释率。

由于现实的区域承载状况同状态空间中理想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并不完全吻合,其偏差值可作为定量描述区域承载状况的依据。区域承载状况的计算公式为:

RCS=RCCⅹCOSθ

式中,RCS为现实区域承载状况,RCC为资源环境承载力,θ为现实区域承载状况矢量与该资源环境承载体组合状态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矢量之间的夹角。根据矢量夹角公式可得:

Xia和Xib分別代表顶点在状态空间中的坐标值,3为维数。

比较|RCS|与|RCC|的值,确定区域承载能力:如果|RCS|>|RCC|×150%,则承载能力很弱;如|RCS|>|RCC|,则承载能力较弱;如|RCS= RCC|,则承载能力减弱;如|RCS|<|RCC|,则承载能力较强。

2.相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法

空间状态法虽然能够对主体功能区划基本单元的承载力进行定量描述,但是无法揭示该区域与其他区域相比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所以引进相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根据全国的标准,选择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区域或者认为资源环境承载量相对合理的省区作为参照区,根据参照区各种资源的人均拥有量或消费量、研究区域的资源存量,计算出研究区域的各类相对资源承载力,赋予权重后,得出空间单元的相对资源环境承载量。这种方法也可以直接选取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划的标准作为参照值,划分依据和全国标准保持一致,更加有利于贯彻落实各项配套政策。如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计算公式为:

Ic=Qp /Q1

Cy=Ic×Qy

其中: Cy 表示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Ic表示土地资源承载指数,Qy表示研究区耕地面积,Qp表示参照区人口数量,Q1 表示参照区耕地面积。

以此计算水资源、矿产资源、环境容量、资源消耗量等各项承载力指标,按照指标赋值的方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在得出综合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通过与实际资源承载人口的比较,获取该地区相对于参照区域的承载状态,包括四种类型:①承载能力很弱:实际资源承载人口( P ) 大于综合资源承载力(Cs)×150%,亦即:P-Cs×150%>0;②承载能力较弱:实际资源承载人口(P) 大于综合资源承载力(Cs) ,亦即:P-Cs>0;③承载能力减弱:实际资源承载人口(P) 等于综合资源承载力(Cs),亦即:P-Cs=0;④承载能力较强状态:实际资源承载人口(P) 小于综合资源承载力(Cs),亦即P-Cs<0。

(三) 发展潜力评价

区域发展潜力是指区域复合系统在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其支撑体系所具有的潜在能力。它的大小既受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文环境的影响,也与国家政策取向、战略选择密切相关。

发展潜力的评价需要考虑时间的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时点的发展状况可能差异很大,同一地区不同时点的发展

状况也存在差异。对某一空间单元进行发展潜力评价和估算,建立发展潜力评价模型如下:

其中,ri表示单项指标的实际值,Ri表示单项指标的标准值,Pi表示单项指标的权重系数;Z表示区域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值,n为选定的单项指标总数。

如果Z>2,则发展潜力较大;Z>1,发展潜力很大;0.5

(四) 综合分析评价

在明确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对各基本单元的现有开发密度、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进行分析评价,然后再综合三个维度的状况,对拟划分地区进行功能定位(下表)。

五、结语

推进形成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划,可以优化区域空间结构,规范开发秩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划分主体功能区,不仅需要考虑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地质地貌、生态敏感、环境、历史文化遗迹等本地实际,充分考虑城镇、交通、经济、收入、公共设施等发展因素,而且还要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计量模型等技术方法和手段,才可能形成一套规范科学的划分主体功能区的方法和技术规范。

[参考文献]

[1]毛汉英,余丹林. 资源环境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J]. 地球科学进展, 2001,(4).

[2]张正栋. 珠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 2004,(6).

旅游区划 篇7

1 问题的提出

1.1 旅游地理区划的原则

在考查旅游发展的地理总体环境基础上, 通过对各县市旅游资源的差异性比较和分析, 结合主导因素、行政区的完整等原则, 进行旅游地理分区。[1]这是进行旅游地理区划的原则。

1.2 南昌市的旅游地理区划及等级系统

1.2.1 旅游地理区划

《南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8~2020) 》, 以下简称规划, 将全市旅游资源分为五区:西部乡村生态人文综合区;东部水上风情区;南部特色区;北部生态休闲区;中心文化区。

很显然, 规划紧扣了南昌市的优势旅游资源, 抓住了主导因素。但是规划在分区时, 多个区域都没有照顾到行政区域的完整性, 这样说并不代表旅游区和行政区要完全一致, 但应该大致一致, 以便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1.2.2 旅游地理区划的等级系统

旅游地理区划一般按区划范围大小, 可分为国家、省、市三级。[3]一级、二级旅游区划偏重于宏观性, 主要在全国、省层次上, 三级旅游地理区划以市县为主。本旅游地理区划属于第三级区划。而在市以下也应该分为三级等级系统, 即若干旅游带、旅游圈和旅游景区。

2 南昌市旅游地理区划构想

根据旅游地理区划原则及等级系统, 本人认为南昌市应把规划中的五大区上升为三大旅游带和一个旅游中心区, 分别为西部乡村生态人文综合带、东部水上风情带、北部生态休闲带和区域旅游文化中心。在旅游带下设若干旅游圈, 旅游圈下即是旅游景区。这里变化最大的是略去了南部特色旅游区, 而把它并入东部水上风情区。以特色旅游圈的形式出现。这样即保持了旅游区划与行政区的相对统一, 又能突出南部特色旅游资源优势。

3 区域旅游合作

区域合作的目的是实现各区县旅游资源整合, 整体开发、差异性开发, 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应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探讨。

3.1 区域旅游的合作机制

南昌市区域旅游合作应该走政府主导, 企业参与的, 市场化的共赢的合作方式。充分发挥政府之间协商机制与市场机制双重作用。区域旅游合作不能虎头蛇尾, 名存实亡。

3.2 区域旅游的模式

区域旅游合作有三种类型, 即资源——资源型、资源——市场型和资源——市场融合型。南昌市对外与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联系紧密的区域之间进行合作时, 应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 走资源——市场型的发展道路, 培育旅游市场。

在与区内或区外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合作时, 旅游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依赖于旅游资源, 区域旅游合作培育的是区域核心旅游产品, 应走资源——资源型的发展道路。如目前江西省陆续推出的六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中就有五条是与南昌有关的。因此, 应在充分挖掘本市红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 加强与省内外其他红色旅游景点合作。

3.3 协调好旅游产品政区分割和制订区域旅游利益分配机制

因为旅游资源不属于同一行政区, 同一主题的旅游产品无法统一协调开发。不同政区从自身利益出发, 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各自为政, 最终使这一产品失去竞争力。如沿温厚高速公路, 存在几个特色旅游圈, 新建的绿洲沙漠特色旅游圈、南昌县的南部农业观光特色旅游圈、进贤县的南部传统文化特色旅游圈, 为了开发一条展现南昌特色的旅游路线, 各政区要协同开发, 共同营销。

4 结语

综上, 在进行旅游地理区划时, 要遵循主要的旅游区划原则, 即主要考虑主导因素原则和旅游区与行政区域相一致的原则, 以利于区域旅游业的政府推动和调控;区域之间在发展与竞争时的协作以及存在的矛盾, 可以通过区域旅游合作来弥补;对于南昌市各区之间的合作, 本文只作了初步的原则性探讨, 在“大南昌”旅游业发展思想指导下, 如何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是我们应深入研究的问题。

摘要:通过旅游地理区划可以找出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 确定其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 发挥区域旅游的整体效应;通过区域合作, 可以发挥市场机制和协调机制的双重作用, 实现区域旅游经济之间的双赢;本文通过对南昌市的旅游地理区划及其合作的探讨, 以期为南昌市制定旅游详细规划以及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旅游地理区划,区域旅游合作,旅游资源,旅游规划

参考文献

[1]保继刚, 楚义芳.旅游地理学 (修订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南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8/2020) [EB/OL].http://www.nc.gov.cn

[3]丁季华.旅游资源学[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9.

[4]肖光明.肇庆市旅游地理区划系统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 2003, (1) .

安徽区划调整后的雄心 篇8

“这次改革,安徽又走在了全国的前面。”面对种种压力和质疑,安徽省政府参事、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课题组成员程必定依然坚定地向《小康》记者表示,拆分巢湖的区划改革,是值得肯定的。

在中国,安徽算不上是经济强省,但安徽人的敢于突破、敢于承担、知难而上是出了名的,大包干、税费改革等都是从安徽开始的,这一次,安徽又谨慎且低调地撤销了地级市。

8月22日,安徽省政府正式公布撤销巢湖市的消息,原地级巢湖市所辖的一区四县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

此前,坊间已经传出多种行政区划调整的版本,但安徽省一直对外界秘而不宣。关于安徽巢湖市“一分为三”的说法终于尘埃落定后,种种迹象表明,类似这样的城市撤并,在安徽仅仅是开始。按照学者的设计,到2020年,安徽将逐步将省辖市由目前的17个减至14个,县级市由5个增到22个,56个县减到31个。

尽管《小康》记者在安徽采访时,官员和学者都在刻意回避下一步行政区划调整的动向,称“这只是学者提出的设想与建议,不代表官方”,但拆分巢湖,已然彰显安徽寄望通过行政区划调整促进经济崛起的雄心。

三市分“巢”

“十年前,离开家乡的时候,这里是巢县,十年后,再回家乡,这里还是巢县。”一位身在外地的巢湖人,在网上留言,表达了对撤销巢湖的惋惜。

巢湖原为巢县,属巢湖地区管辖。1999年地改市,巢湖地区改为地级巢湖市,下辖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四县和居巢区(原巢县)。

“当时地改市是一阵风,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和调研,缺乏合理性,对此争议很大。”程必定回忆说。

“拔苗助长”之后的巢湖市并不争气,设立12年来与周围的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相比,巢湖在四市中面积、人口均占第一位,但经济体量一直弱小,2010年四市GDP排名处于末位。

程必定分析说:“合肥、巢湖、马鞍山、芜湖四个板块,巢湖居于中间,按照地理学来讲,夹在中间的板块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隆起,一种是塌陷,这是要素流动的必然安排。”

现实的情况是,巢湖已经塌陷。

“投资商更愿意到合肥、马鞍山、芜湖三市去发展,不愿意到巢湖来,但三市发展空间愈加不足,而巢湖有空间、有地,却没有企业愿意来,浪费了很多资源。”程必定说。

同样,巢湖市下辖四县也都是“胳膊肘向外拐”,悄悄地向其他市靠拢,和县向马鞍山靠拢、庐江向合肥靠拢……

“巢湖已经是空架子了,它也不是一个中心城市,理论上来讲巢湖是多余的。”程必定认为,拆分巢湖早已是必然,只是行政区划调整涉及很多问题,尤其是人事问题,非常敏感,因此一拖再拖。

据了解,巢湖市成立还不到三年时,就有人大代表在安徽省两会期间提案撤销巢湖市。

2004年,安徽省决定对撤销巢湖的可行性进行调研和多方面的课题研究。

2010年的全国两会,安徽省代表团的集体一号提案就是这个问题,全国人大非常重视。

此前,国务院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这是安徽历史上首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并赋予示范区先行先试特权。该规划明确了“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格局,“双核”即指合肥和芜湖。

但已经塌陷了的巢湖,横在合肥、芜湖、马鞍山之间,阻碍了三个城市间的市场要素流动。因此,《规划》中提到要“适时调整行政区划”。

“区域发展有需求,《规划》中有伏笔,人大代表已经提出议案,专家也研究了多年。拆分巢湖的条件成熟了,时机到了。”程必定说。

今年5月,安徽省政府成立了“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课题组”,程必定是课题组的成员,并正式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撤销巢湖市及有关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7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

此次分拆后,居巢区和庐江县划归合肥,无为县划归芜湖,含山县、和县划归马鞍山。由此,合肥的发展空间大大拓展。而芜湖、马鞍山跨江而过,与合肥连成一个整体,形成集群效应。

程必定称,这次调整具备了合理性和必然性,有利于安徽发展,有利于合肥芜湖、马鞍山做强做大。

合肥受益

1958年,合肥正式成为安徽省会时,毛泽东就评价说:“合肥居皖之中,是有大希望的。”

但合肥的发展一直不如人意,原因很多,合肥不“肥”,受制于“小”,是比较一致的观点。

“合肥原来是一个小量级的省会城市,一边是南京,一边是武汉,合肥在中间。”程必定介绍,合肥最近五年发展速度很快,超过了南京和武汉的增速,差距缩小了,但经济总量相差还很大,大概只有南京的60%。

与中部省会城市相比,合肥也显得瘦小。中部六省省会平均辖区、县(市)10个,平均面积8182平方公里,平均人口550万。

原来的合肥所辖区、县7个,面积近7000平方公里,人口445万。合肥还没有达到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的平均数。

而经济总量更加不“肥”。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2010年合肥GDP为2700亿,排名第四,只比排名最后的太原多600亿,与排名最靠前的武汉相差一倍还多。

此次拆分巢湖,受益最大的就是省会合肥,调整区划后,合肥市所辖区县达到9个,面积1140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08万,人口占全省比例上升到12%,新合肥一下成了“胖子”。

经济总量也跨越了一个新台阶。按照2010年的数据,并入庐江县后,合肥的GDP由原先的2700亿元增至3012亿元,一举跨过3000亿元大关。

“合肥今年可能达到3500亿。” 程必定表示,合肥将会成为一个特大型中心城市,地位与武汉、南京平级。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秀认为,依靠行政区划调整变大,虽然有利于合肥的扩展,但想由此塑造一个特大区域中心,恐怕是一厢情愿。

程必定介绍,毛泽东1958年指出合肥“有大希望”,主要是指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安徽有沿江城市群和沿淮城市群,合肥是中心,正好成为一个江淮城市群,江淮城市群空间距离分布很均匀,呈正六边形,这在地理上是最合理的架构,市场要素流动和交通都是最佳的。

天时、地利、人和,合肥成为特大型中心城市的梦想跃然而出。

重整中心城市“向心力”

“大市不强,强市不大”是安徽省区域经济的缺憾。这大大削弱了中心城市的向心力,使得一些资源向邻近省份靠拢。

比如,马鞍山与南京的关系更为亲近,乘飞机到马鞍山,最近的是到南京机场,马鞍山到南京的公路交通更便捷,车程只需45分钟。而原巢湖市下辖的和县,也已经融入了南京一小时经济圈,心理归属感更倾向于南京。

程必定分析认为,安徽省比较落后,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就是中心城市不发达,中心城市不大,多而不强。

区划调整前,安徽省有17个地级市,地级市数量全国排名第三,与安徽并列的是山东和河南,也是17个地级市,但河南和山东面积要比安徽大得多,人口更多,经济总量也比安徽强得多。

相对而言,安徽的区域被分割成了很小的单元,辐射带动作用较弱,且机关太多,官员太多,效率低下。

“中心城市缺乏向心力,区划调整是必然的。” 程必定称,整合的原则是,要按经济区的原则布局生产力,来发展城市,行政区也要随之调整。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称,安徽第一轮区划调整的重点,是针对皖江示范区东部和合肥经济圈的整合。下一步,安徽有可能针对皖江示范区的中西部进行整合,实现铜陵、池州合并,还有对安庆的整合,实现安庆跨江发展。由此促进皖江的“中部”和“西部”崛起,并与“东部”融合,从而把整个皖江示范区打造为引领安徽爆发式发展的“集聚核”。

记者在池州采访时,已经得到铜陵、池州合并的消息,但政府相关部门均避而不谈。

这位学者称,如果按此方案,第三轮区划调整的重点应该是皖北地区,但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不过,也有学者对这样的区划改革持审慎态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城市经济研究室主任刘治彦认为,对于不合理的行政区域规划,拆分之后可能会发展得更好,但也要考虑如何使原来的区域尽快融入新的行政单元,并非一合了之。

试水行政体制改革

“撤销巢湖市,除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另外一种意义。”程必定认为,这也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一次探索。

从1982年至2008年,中国已经进行了六次政府机构改革。小政府、大社会是改革的目标。但是,几次改革几乎无一例外地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程必定认为,只要一个行政构架存在,就很难从根本上去压缩人员,缩减成本。区划调整后,撤销了一个行政构架,自然就实现了精简的目的,而且,以后都不会再反弹。

对于行政区划调整,最敏感的还是人员安置问题。原巢湖市直机关干部如何进行安置,是各界关注焦点。据公开的方案显示:处级、科级及以下人员,分流至省直机关,合肥、芜湖、马鞍山和县级巢湖市,也可申请去省内其他地市,正处级原则上安排实职;50周岁以上或满30年工龄可自愿提前退休或离岗;市直属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机关工勤人员,全由合肥市接收。

程必定透露,人员安置的基本原则是,干部级别不变,安置到其他单位待遇还会提高。甚至聘用司机也都有安排,合肥拿出了足够的岗位,“城市变大了,也需要管理。”

“这种改革也是遏制三公消费的一个办法。”程必定认为,只要人在,三公消费是管不住的,机构撤了自然就没有了三公消费。“以前各种办法很难管住,体制一变,就彻底解决了。”

当地一位媒体人士透露:巢湖一位局长被安置到省里某部门当了处长,但他很失落。

“待遇提高了,局长还是不愿意,因为在市里当局长配有专车,权力消费不可避免,而撤销地级巢湖市之后,局长变成了省里的处长,就没有专车了,隐性消费和隐性收入也随之减少了。”这位媒体人说,原来巢湖市大酒店里,一半以上都是官员在吃饭,现在少了很多。

这次改革,新成立的县级巢湖市有被抛弃了的感觉,很多人对巢湖的未来感到迷茫。而程必定认为,这对新设立的县级巢湖市的发展是有益的。

“在中国区是虚的,县是实的。”程必定表示,原来居巢区只是巢湖市辖区,区不是独立主体,功能不全,权力在市里面,区是一个办事机构,现在变成县级市之后,巢湖市(原居巢区)是一个独立主体,权力更多了,土地、城市建设都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上一篇:教学三角下一篇:消除运动疲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