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区划论文

2024-09-16

建筑区划论文(精选7篇)

建筑区划论文 篇1

一、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地域界定

在研究江南传统民居之前,首先要对研究地域即“江南”的范围做一个清晰的界定。“江南”的含义在历史文献中一直变化不定,或大或小,极富伸缩性;在现代学者中也存有争议,从未有定论。

历史上最早出现“江南”一词的是《史记·五帝本纪》,其中提到的江南意义实在太宽泛了,几无可考。较为明确的江南概念始于唐代。贞观元年(627年)定江南道为天下十道之一道;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将江南道细分为江南东西道和黔中道;唐中期,又将江南东道细分为浙西、浙东、宣歙、福建四个观察使辖区。从唐代的行政区划的不断细分中,已经暗合了后世人们对江南地域认识的从广义到狭义的三个层面。江南道的范围是包含长江以南、岭南以北的大片区域,是最广义的江南范围;江南东道涵盖浙江、福建两省以及江苏、安徽二省的南部地区,是中间层次的江南概念,历史上又称为江东或江左。而浙西包含苏州、湖州、常州、润州、杭州五州,这也是江南概念中的核心区域2。唐代以后各朝代对江南范围的界定也是时狭时广,但一般都包含在这三个层次之中。

本文对于江南民居范围的界定将参照自然地理、方言民系、历史文化多种要素得来,但更重要的仍是建筑本身。笔者认为如同经济史领域惯常把江南界定在太湖流域一带一样,在建筑史领域也有这种普遍的认同,即江南民居除以苏州为中心的苏南浙北环太湖民居以外,徽州、浙江其他地区民居也应纳入其中。在民系上属于越海民系,文化上属吴越文化,具体范围包括:苏南、浙江全部、安徽南部和江西东北角的属古徽州六县区域。

二、江南传统民居建筑区划

传统建筑区划的标准是什么?建筑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形成特点往往与方言、历史移民、匠师活动情况以及山系水系等地缘关系等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种物质呈现,结构、构造、形制、作法等建筑本体要素是区域特征的最直接表现。因此,建筑区划应以建筑本体特征为主体,而以多种影响要素为理论背景。

方言地理学常使用“特征判断法”进行方言区划,即以语音、词汇、语法等方言特征的“同言线束”作为方言分区的界线。但同言线有时并不重合,而是十分离散,甚至犬牙交错3。以建筑本体特征为主体进行区划标准的民居区划也面临同样问题。建筑本体特征包括多种要素,如大木构架类型、平面布局方式、砖瓦石作等做法、装饰题材与手法、及众多其他建筑细部特征,如何对待和分析这些特征将是建筑区划的关键,在诸多要素中一定要找寻最能代表区域体系化差异的特征,才能从本质上找到区划的本质依据。

江南民居主要为木构,在民居营造中,大木作是最重要的营造内容,而大木匠师的首领“老司头”是整个营造中最关键的人物,因此笔者认为对江南民居进行区划要以木作特征为根本,而平面布局、立面形态、砖瓦石作等特征作为更细层次划分时的参考要素。对于木作特征的分析,也要分清孰轻孰重,最重要的是大木结构类型,其次是梁柱等大木构架特征,然后才是小木作、装饰等木作细部。大木结构类型有井干式、抬梁式和穿斗式三种。井干式特征非常明确,但对于抬梁和穿斗的认识却存在歧义。朱光亚教授认为,抬梁和穿斗结构最基本的差异体现在榫卯上,穿斗体系中的梁是穿过柱子的,檩条往往由柱子承托;而在抬梁结构中,作为受弯构件的梁都是搁置在柱顶,檩条往往是由梁头承托的4。这一观点非常清晰地厘清了抬梁与穿斗的本质差异。

本文尝试按以上原则对江南民居进行具体的区划。

首先,按照民居的大木结构类型可进行第一层次的区划。将江南民居划分为抬梁结构区、穿斗结构区以及混合区三大区域。抬梁区为通行于太湖流域的苏南和浙北,具体包括: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5。穿斗区包括皖南、赣北的徽州,以及浙江清代十一府中的其他六府,建德、金华、衢州、处州、台州、温州。结构类型混合区为浙东的宁波、绍兴和台州北部,浙北和浙中对这个区域都有影响,因此抬梁穿斗在这个区域都有。

在第一层次的区划基础上,按照具体的构架特征再做更细的区划。在所有构架特征中,相对于江南民居,笔者认为梁的形制是最为重要的。梁是最重要的结构构件,决定着建筑空间最根本的要求即跨度的深浅,同时梁也是民居建筑中最为重视的构件。在江南区域,民居多采用月梁,通行三种形态迥异的月梁,一是通行于苏南浙北的月梁,其特点是月梁较为扁高,宽高比甚至达到1:3的比例,常通过拼帮等办法达到超常的梁高效果。二是通行于皖南、浙西、浙中的冬瓜梁区域,梁的断面为近似圆形的冬瓜梁。三是通行于浙南温州区域的月梁,该区域月梁的特点是较为接近宋式法式月梁,断面比例接近2:3,保留有一定的宋风特点。另外绍兴地区的梁常为直梁,较其他地区特殊。

在冬瓜形月梁通行的徽州和浙西浙中地区,整个构架体系和形制非常相像,学界也存在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整个区域同出一源,由于东阳帮工匠的范围辐射,整个区域都是缘于东阳建筑6。但匠师活动只是建筑特征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况且徽州也存在与徽商同步发展的营造队伍,在建筑特征上徽州与金衢地区的确差异很大,因而不应划为一区。介于两者之间的建德与徽州由一条新安江水系相贯通,彼此交流便利,从建德方言和徽州方言较为接近这点也可得以验证7。在建筑形制上,两者虽有差异,但共同点更多一些,因此可将其与徽州民居划为一区。

由以上分析,可以试将江南民居区划为五个区域:环太湖流域建筑文化圈,新安江流域建筑文化圈,浙中盆地建筑文化圈,浙南瓯江流域建筑文化圈,浙东平原建筑文化圈。

1、环太湖流域建筑文化圈——苏南浙北抬梁系民居

该区域范围包括苏南的太湖流域和苏北杭嘉湖地区,这一区域位于吴越文化的核心区域,营造匠师以苏州的香山帮匠师最为著名。建筑木构架的特点是月梁的抬梁体系,梁枋的断面形制存古意,梁很高,高厚比甚至达到3:1,需拼帮做法。建筑厅堂主体构架简洁疏朗,雕饰主要集中在抱梁云,梁两头等部位,但月梁、瓜柱等构件制作精细。常做各种轩,如:一支香轩、船篷轩、鹤颈轩等。重要建筑在檐下及梁与顺梁枋之间有斗拱(《营造法原》中称牌科),斗拱多为一斗三升或一斗六升,檐下斗拱常有凤头昂等假昂。

2、新安江流域建筑文化圈——徽州建德穿斗系民居

该区域以古徽州的一府六县为核心,即现在的皖南和赣东北一角。浙西严州亦可划入该文化圈,包括今属杭州的建德、淳安、桐庐等地。另属杭州的临安、富阳等地也可划入该区。该文化圈由一条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的水系所贯通,历史从远古到东汉时期属于山越文化,位于吴越文化与楚文化的结合部,所以史称“吴头楚尾”。宋代到民国都是稳定的徽州,产生形态成型的徽州文化。此文化圈民居木构的基本特点是月梁为肥硕的冬瓜梁,穿斗体系,檐下斗拱常用插栱,装饰的重点在门楼和天井。民居规模一般不大、平面较为封闭、天井非常狭小是其共同特点。

3、浙中盆地建筑文化圈——金华衢州穿斗系民居

此文化圈包括浙中西的金华、衢州等地,以及处州的遂昌、松阳、缙云等地。该区域建筑营造匠师以东阳帮匠师为主。浙中民居与徽州民居同为冬瓜梁穿斗体系,渊源很深,但其差异性也是明显的。在建筑构架本身,金衢盆地建筑的月梁虽也是冬瓜梁,但没有徽派民居那样肥硕。各种拱背形卷草状剳牵大量使用。室内木构雕刻较之徽州民居更加华丽,特别是檐下的牛腿等部位。而徽州民居在砖雕上更加出色。在平面形制中,徽州以小家庭小住宅为主,天井狭小;浙中平面规模较大,天井较之徽州要大得多。

4、浙南瓯江流域建筑文化圈——温州处州穿斗系民居

该文化圈包括温州、丽水及台州南部山区,这一区域由一条瓯江贯通,属瓯越文化圈,乡土耕读文化滋养深厚,建筑形制古朴,结构简洁,没有金衢和徽州那样的繁复雕刻,只在一些轩廊处集中一些装饰。建筑结构属穿斗体系,梁也为月梁,但既不同于太湖流域的高月梁,也不似徽州与金衢的冬瓜形月梁,其梁断面和形制更加接近法式月梁的比例特点。该区建筑保存很多古制,如在外檐、内檐、藻井斗拱等处常使用斜撑式上昂,甚至双上昂的形制8。还有挑斡9、梭柱10、皿板、连珠斗等古制在此区也常有施用。

5、浙东平原建筑文化圈——宁绍抬梁系穿斗系并存区域民居

该范围包括宁波、绍兴以及台州的北部部分区域。宁绍地区的建筑特点融合了太湖流域和金衢地区的特点,同时自身又有许多独特之处。在梁架体系上以抬梁为主,但也有穿斗结构的。宁波地区的月梁没有太湖流域的月梁那么扁高,比较饱满,是介于金衢的高琴面月梁和太湖流域扁高月梁之间的一种月梁形式。同时,在宁波及台州北部民居木构架中出现的猫梁形剳牵也是太湖流域所不同的。而绍兴地区属于古越地,建筑朴素、简洁,以直梁体系为主,较少用斗栱,少有花哨的装饰,色彩多黑色,有上昂形丁头栱、鹰嘴形瓜柱等古制。

三、各文化圈内部的再划分

将江南民居划分成五个建筑文化圈,实际在每个文化圈内部仍然存在巨大差异,可以再划分出若干亚文化圈。

在太湖流域文化圈中,杭州形制较之湖州、嘉兴等地,更加简练。而嘉兴、湖州地区的民居与苏州地区民居相比,在主体相似之外,也有许多区别。如:湖州南浔的张氏旧宅中,鹰嘴瓜柱非常肥美,与苏州童柱形制迥异。檐下采用了雕刻复杂的牛腿装饰,这也是苏州民居所不采用的。在嘉兴的某民居中,在直梁两头刻出梁眉,可见徽州和金衢冬瓜梁眉的影响。在宁绍平原民居建筑文化圈中,宁波和绍兴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绍兴属古越地,有些建筑非常古朴简洁,如上昂形丁头栱与鹰嘴形瓜柱的使用。而宁波民居则有些是非常简单的直抬梁做法,有些为穿斗体系,有肥大拱背剳牵、板状牛腿装饰板。

在瓯江流域建筑文化圈中,可以再细分为三个亚文化圈。一是台州南部区域民居,二是丽水及温州的永嘉、瑞安、乐清等地的民居,三是温州南部的泰顺、苍南等山区的民居。台州民居受到金衢、瓯越的影响,同时自身又有许多特点,保存许多古制,如梁架中的上昂做法等。丽水及温州中北部民居出现多层插栱、猫梁剳牵、长凤嘴下昂等做法。温州南部山区常出现长屋,构架更为简洁,悬山建筑为主。

总体来说,将整个江南区域作为一个大的文化区进行民居的区划和比较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既可以弥补以往以行政区划(如“浙江民居”)等分类方式的弊端,同时比起“苏式民居”、“徽州民居”等研究对象,在类型研究上关注的范围更大,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一个大的区域之中民居建筑的特征和流变过程。但上述分类还很不成熟,一是对于建筑缺乏更广范围的大片普查,二是对影响民居建筑很深的匠师的研究没有深入结合。同时在彼此区域的关系问题上,即谱系研究中也还缺乏深入研究。

注释

11.注:本文来自2010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史实、史论、史鉴-从浙江传统民居谱系与匠艺研究的角度管窥中国建筑史教学模式的拓展》,编号SCG55

22.参见周振鹤:《释江南》,载《中华文史论丛》第4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3.参见游汝杰,周振鹤.方言地理和历史地理的密切关系-以浙江方言分区为例.复旦学报,1984(2)

44.参见朱光亚.中国古代建筑区划与谱系研究初探.陆元鼎、潘安主编,中国传统民居营造与技术.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55.在区划研究中,由于所研究的对象主体是明清民居,特别是以清代民居为绝大多数,因此,在区划研究中将以浙江清代的府这个二级行政区划为基础,有些有明显变化的细分到清代的县这一三级行政区划级别。可以这样成立的基础,是因为区域的行政区划在明清两代是非常稳定的,因现存江南民居大都为明清民居,建筑区域特征的形成亦在明清时期,江南区域的行政区划在明清两代非常稳定,而现代的行政区划变化较大,有些反而对于建筑区划较为按照清代的行政区划。而新中国的一些行政区划的改变(如在第二行政级别中取消了严州府),反而是逆文化分区的。因此,笔者认为还是以清代的府和县为地域研究基础比较妥当。

66.参见王仲奋《王仲奋.《东方住宅明珠:浙江东阳民居》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77.这一区域方言是否能划入吴语区现在还没有定论。参见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8.如永嘉仓坡溪门。

99.挑斡的出现在金衢地区,如东阳、台州南部、龙游等地民居也有。

1010.梭柱在徽州的民居中也可找到。

咸阳市区建筑场地类别区划研究 篇2

建筑场地类别是建筑抗震设计需要的重要参数,划分场地类别是岩土工程勘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规定采用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来划分建筑场地类别[1]。咸阳市区等效剪切波速测试值介于规范规定的场地类别分界线附近,由于局部场地土层结构及岩土工程条件的微小差异,导致相同土层的建筑场地类别划分结果不尽相同,给建筑抗震设计造成一定的困扰。为了真实揭示咸阳市区场地土层的抗震性能,通过大范围、宏观区域剪切波速测试,对咸阳市区建筑场地类别进行分区,合理确定场地类别及其抗震参数,编制市区建筑场地类别区划,能有效监管勘察成果提供的场地抗震参数,以指导勘察、设计、施工图审查和抗震专项审查,从源头上控制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咸阳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市抗震办的支持下,课题组对咸阳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野外钻探及剪切波速测试,根据实测资料分析研究,编制咸阳市区建筑场地类别区划。

1 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研究范围包括咸阳市规划中心城区,西从秦都区马泉镇跑马泉西村—平安村一线以东,东界为沣东镇沣赵村—沙岭村—渭城镇,南从钓台镇—沣赵村一线以北至姜家庄—苏家寨—龚家湾一线以南,包括空港产业园,面积约95 km2。

研究方法严格遵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之规定,采用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来划分建筑场地类别。通过钻孔了解地层情况,在钻孔中进行剪切波速测试,计算每个钻孔的等效剪切波速[2,3,4,5],通过深孔剪切波速测试,了解500 m/s的剪切波速界限深度,以确定场地覆盖层厚度。

按照国家标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 50413—2007)第4.1.4条强制性条文的要求,“进行城市用地抗震性能评价时所需钻孔资料,对一类规划工作区,每平方公里不少于1个钻孔” [6],本次布置钻孔在规划区按照方格网布置,每平方公里1个钻孔。考虑到建成区已有部分可靠资料,钻孔数量适当减少。

2 咸阳市区岩土工程条件

2.1 地貌单元

咸阳市区位于渭河冲积平原中部,渭河、沣河从市区流过,地势北高南低,地貌具有河流冲积地貌的特点,可分为黄土台塬,三级阶地,二级阶地,一级阶地、高河漫滩和河道六大地貌单元。地貌单元在市区范围分布不对称,黄土台塬和二、三级阶地仅分布在渭河北岸。黄土台塬面宽阔,地形微向东南倾斜,海拔高度约461~505 m。三级阶地呈带状分布,海拔高度约413~437 m。二级阶地分布于渭河北侧市中心和西部宽阔地带,向东变窄,部分地段缺失,呈楔形,阶地面较平坦,海拔高度387~397 m。一级阶地渭河南岸分布范围较大,左岸分布范围较小且不连续,海拔高度约383~388 m。高河漫滩主要分布在沣河沿岸至东风路一线以东,市区西部分布面积较小,海拔标高约383~377 m。黄土台塬与河漫滩之间最大高差近100 m。

2.2 地层结构

咸阳市区地层根据其成因主要由风积和冲积两大类组成,地层结构与所处地貌单元有关。

2.2.1 黄土台塬

黄土台塬的黄土地层深厚,从区域钻孔资料可知,自然地面下约110 m以上为第四系更新世和全新世黄土与古土壤互层,其下为河湖相冲积的砂层及粉质黏土。

2.2.2 三级阶地

三级阶地上部约25 m为中更新世黄土与晚更新世及全新世黄土与古土壤组成,以下主要为早、中更新世冲积粉质黏土和中砂层。

2.2.3 二级阶地

二级阶地上部约13 m为晚更新世、全新世黄土与古土壤,以下为早、中更新世冲积粉质黏土和砂层。

2.2.4 一级阶地

一级阶地地表下1~3.0 m分布全新世黑垆土(古土壤),其下为更新世风积冲积成因的黄土状土及粉质黏土,层底深度约4~10 m不等,以下为砂层夹粉质黏土。

2.2.5 高河漫滩

高河漫滩近地表分布薄层黄土状土或粉土,厚度约0.5~2.0 m,其下为冲积砂土夹粉质黏土。

2.3 岩土工程特征

咸阳市区场地的岩土工程特征与场地所处地貌单元密切相关。

黄土台塬和三级阶地地下水位埋深大,分别为60~70 m和32~38 m。黄土的厚度也较大,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湿陷等级多为Ⅲ~Ⅳ级(严重~很严重),湿陷深度也比较大[7]。

二级阶地全新世和晚更新世黄土厚度约10~14 m左右,地表下4~8 m以上的黄土具有湿陷性(图1)[7]。二级阶地后部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湿陷等级为Ⅱ级(中等),阶地中部及前缘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湿陷等级为Ⅰ级(轻微)。二级阶地上湿陷性黄土层以下的晚更新世黄土,黄土含水量较高,处于饱和状态,承载力较低。二级阶地地下水位埋深约8.9~17.5 m。

一级阶地黄土层厚度小,多为非自重湿陷类型,湿陷厚度一般不超过3 m,湿陷等级为Ⅰ级(轻微)。地下水位埋深5.5~21.5 m,市区北岸地下水位较浅,南岸水位较深。冲积风积成因的黄土状土比较密实,承载力较高,其下的砂土呈中密至密实状态,无液化,工程性能较好。

高河漫滩与河道,主要为冲积砂层,地下水位较浅,埋深约3.0~17.5 m,靠近河边较浅,远离河边埋深较大。无湿陷性地层分布,但浅部砂土有液化现象,液化砂层深度2~8 m,液化等级一般为轻微~中等。

3 场地类别的确定

3.1 等效剪切波速

测试工作在区划范围内布置测试孔132个,搜集已有剪切波速测试孔资料120余个,结果表明:等效剪切波速范围值208.73—306.26 m/s。随地貌单元和区域不同,等效剪切波速值存在着差异,并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表1)。

黄土台塬、三级阶地、二级阶地西部和南岸一级阶地等效剪切波速较高,平均值>250 m/s,反映20 m内的浅部地层刚度相对较大。渭河北岸一级阶地及高河漫滩和沣河高河漫滩和一级阶地等效剪切波速值较低,平均值<250 m/s,说明20 m内土层刚度相对较小。

3.2 覆盖层厚度

咸阳市区基岩的分布深度很大,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4.1.4条第1款,按自然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 m/s的土层顶面的距离来确定[1]。市区各个地貌单元42个90 m深孔的剪切波速资料表明,剪切波速≥500 m/s的界线深度位于地面下66 m—89 m之间,说明咸阳市区的覆盖层厚度为66 m—89 m,平均覆盖层厚度78 m。

从各地貌单元测试覆盖层厚度来看,黄土台塬、三级阶地和河漫滩的覆盖层厚度相对较小,渭河一、二级阶地覆盖层厚度稍大,但各地貌单元覆盖层厚度差异不大(表2)。

3.3 场地类别确定与分区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4.1.6条规定,建筑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确定。

咸阳市区剪切波速测试结果,等效剪切波速值分为500≥νse>250和250≥νse>140两挡,覆盖层厚度为66—89 m,均>50 m。按照划分标准,咸阳市区的场地类别为Ⅱ类和Ⅲ类。市区黄土台塬(包括空港产业园)、渭河三级阶地和二级阶地的西部及渭河右岸的一级阶地等效剪切波速平均值>250 m/s,场地类别为Ⅱ类。渭河二级阶地的中部和东部、渭河左岸一级阶地和沣河一级阶地及渭河、沣河的高河漫滩等效剪切波速平均值<250 m/s,场地类别为Ⅲ类。

咸阳市区覆盖层厚度相近,根据等效剪切波速的差异可进一步将Ⅱ类场地分为Ⅱ1、Ⅱ2两个区,将Ⅲ类场地分为Ⅲ1、Ⅲ2两个区(表3、图2)。

3.4 场地特征周期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4.1.6条规定: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5.1.4—2采用,计算8、9度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 s。规范(GB 50011—2010)第4.1.6条还规定: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场地类别的分界线附近时,应允许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特征周期(Tg)。规范条文说明4.1.2—4.1.6条第5款明确当有充分依据时,允许使用插入方法确定边界线附近(指相差15%的范围)的Tg值,并给出了插入方法图(图3)。

咸阳市区覆盖层厚度>50 m,分区平均等效剪切波速介于235.56—280.13 m/s,位于等效剪切波速界线值(250±15)% m/s的范围值212.5—287.5 m/s之间,符合规范规定的内插条件,采用内插办法确定的设计特征周期值也比较合理。咸阳市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由dov-vse平面上的Tg等值线图可以看出,咸阳市区的设计特征周期Tg取值位于0.36—0.46之间。按照分区平均等效剪切波速值,用内插方法确定的场地设计特征周期值,Ⅱ类和Ⅲ类场地共四个分区(Ⅱ1、Ⅱ2和Ⅲ1、Ⅲ2)的特征周期分别为0.38 s;0.39 s;0.41 s和0.42 s。

4 结 论

通过对咸阳市规划主城区大范围钻孔剪切波速进行测试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咸阳市区等效剪切波速范围值介于208.73—306.26 m/s之间。等效剪切波速随地貌单元不同有一定变化规律,黄土台塬、三级阶地和二级阶地西部及渭河右岸一级阶地等效剪切波速平均值>250 m/s,二级阶地中、东部和渭河左岸一级阶地以及沣河右岸一级阶地和河漫滩等效剪切波速平均值<250 m/s;

2)咸阳市区剪切波速值≥500 m/s的界线深度位于地面下66 m—89 m之间,平均值为78 m,表明咸阳市区的覆盖层厚度为66—89 m,平均覆盖层厚度78 m;

3)咸阳市区建筑场地类别划分为Ⅱ类和Ⅲ类,根据等效剪切波速平均值大小可进一步分为四个区Ⅱ1、Ⅱ2和Ⅲ1、Ⅲ2;

4)咸阳市区等效剪切波速介于250 m/s分界限附近,特征周期按照规范要求依据场地类别和地震分组采用内插办法进行确定。Ⅱ类和Ⅲ类场地共四个分区的特征周期分别为0.38 s;0.39 s;0.41 s和0.42 s。

摘要:为了揭示咸阳市区建筑场地土层的抗震性能,依据大量野外钻探及252个剪切波速测试孔实测资料分析,市区等效剪切波速介于208.73—306.26 m/s之间。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把咸阳市区建筑场地类别划分为为两类(Ⅱ类和Ⅲ类)四区(Ⅱ1、Ⅱ2和Ⅲ1、Ⅲ2),采用内插法确定四个分区的特征周期依次为0.38 s、0.39 s、0.41 s和0.42 s。

关键词:等效剪切波速,覆盖层厚度,场地类别,咸阳市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8—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63—7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34—39

[4]《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625—627

[5]《岩土工程手册》编写委员会.岩土工程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35—5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建筑区划论文 篇3

业主通过开发商出售、附赠而取得的停车位, 在使用中如果属于公共停车位, 仍然需要物业公司提供停车安全保障和维护停车秩序的服务, 业主应当向物业公司缴纳停车费;业主通过开发商出售、附赠而取得的停车位不属于公共停车位即独立的停车位, 在使用中无需物业公司提供停车安全保障服务, 业主无需向物业公司缴纳停车费;业主没有取得停车位、停车库的所有权时, 只能通过租的方式停车, 这样停车费就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基于所有权取得收益的构成, 二是基于停车服务的构成。前者是开发商委托物业公司收取的费用, 后者是基于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签订的或事实上存在的停车保管合同而缴纳的费用。

一、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其他场地的停车位的归属及费用

《物权法》第七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 属于业主共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解释》) 第六条规定:“建筑区划内在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之外, 占用业主共有道路或者其他场地增设的车位, 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七十四条第三款所称的车位。”小区的道路属于业主共同共有的部位, 为了满足业主对停车位日益增加的需求, 在小区的道路上或者其他场地增设的停车位, 仍然属于业主共有。业主共有的停车位由业主使用是否就应当是无偿使用呢?非也!为了对有车业主、无车业主、缴费业主公平, 一个物业管理小区中, 同类停车位收费标准应当是一致的, 物业公司收取费用后应当明确基于所有权的收费和基于物业公司提供停车安全保障服务的收费, 其中基于所有权收取的费用应当属于业主的共同收益, 用于冲抵下年度的物业费或者作为维修基金。换言之, 业主在共有的停车位上停车应当缴纳停车费, 物业公司应当提供停车安全保障服务。

二、对“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的理解

《物权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建筑区划内, 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应当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该款规定中有三个问题需要正确理解:第一, “首先”不能理解为业主享有优先购买权和优先承租权,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司法解释》第五条规定:“建设单位按照配置比例将车位、车库, 以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方式处分给业主的, 应当认定其行为符合《物权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有关‘应当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的规定。前款所称配置比例是指规划确定的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与房屋套数的比例”。该司法解释明确了以出售、附赠或者出租三种途径满足业主停车需要都属于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第二, “业主”并非指全部业主, 而应当指大部分业主。停车位、停车库不可能满足所有业主的停车需要, 业主对停车的需求可能是暂时不需要而将来需要、业主本身不需要而承租人需要, 这种需要不应是个别业主无条件、永远、绝对的需要, 而是小区最广大业主的合理需求。因此, 对业主停车需求的满足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第三, “需要”应当是业主停车的基本需求。业主经济条件普遍好, 那么业主对停车的需求就高。随着时间的推移, 业主经济条件普遍改善, 拥有车辆的业主就会增加。因此, 停车需求是动态的, 而车位配置比例是固定的。这样, 基于业主需要的无限性、无时间性与开发商提供停车位、停车库的有限性、利润最大化之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显然, 业主对停车的基本需求应当限定在一定期间, 笔者设计一种判断的量化建议:小业主入住率超过2/3且达到5年的业主的停车需求应当获得满足。遗憾的是, 相关立法对此并没有规定。

三、质疑停车占地费

无论业主是否取得停车位、停车库所有权, 只要属于公共停车场, 停车的业主就需要物业公司对其停车提供安全保障服务及维护停车秩序。因此, 物业公司就有权收取停车保管服务费, 业主的车受到损害或者丢失, 物业公司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非业主因为探亲访友或者其他正当活动在小区公共停车场停车而遭受损害, 物业公司仍然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因为停车是业主基于居住权而产生的附属权利, 维护其停车安全是物业公司的附属义务, 维护来访业主亲朋好友的停车安全, 也是物业公司的附属义务。在现实中, 有些物业公司为了规避停车安全风险, 在收费时以“停车占地费”的名义收取, 这实际上是自作聪明的做法。无论是规划的停车场还是增设的停车场, 其所有权均不属于物业公司, 物业公司收取的占地费应当返还给业主或者开发商, 物业公司无权收取占地费, 因此, 物业公司收取占地费在法律上存在风险;如果业主停车出现了损害, 物业公司试图以没有收取停车费为由进行抗辩, 也不会得到法院的支持。因为物业公司名义上收取的是停车占地费, 实际上仍是停车保管费。

四、停车位、停车库配置比例不足的解决路径

商场区划设计研究 篇4

一、研究的路由

我们将大型商场的所有商品分成十个区划:食品区、文化区、家电区、衣着区、厨具区、洗涤区、家俱区、五金区、珠宝区和其他区 (如香烟、渔具、花卉……) 。对数十个商场的考察, 这样的划区是基本合理的, 虽然, 无论怎么划分, 商品的交叉总是难免的。然后, 对1000人次在好又多商场进行征询或调查 (enquete, customer probe) ;征询的内容只有一项:“请问您来本商场的主要目的是购买什么?”

对有明确购买什么商品的填入表中, 对没有明确购买什么商品的, 只是看看的不计入;对购买商品有两个以上区划的只确定一个。于是得到这样一个结果

请问您来本商场的主要目的是购买什么?

二、区划的分析

从这些顾客群体中, 可以看出大多数都是奔着日常生活用品吃穿而来的。虽然季节的变化, 例假的到来, 甚至是偶然的因素例如投资取向等都会影响顾客来商场的购买目的, 但八九不离十, 食品、衣着仍然是主要的。俗话说:“人生一世, 吃穿二字。”

1.位置分析

食品类:美国小石城的沃尔玛将食品区放在场前, 成都好又多将食品区放在场后, 成都伊藤洋华堂将食品放在楼下一层, 成都家乐福却放在楼上一层, 究竟孰好孰差呢?沃尔玛将食品放在一层, 固然吸引顾客, 但显得凌乱, 菜叶、包装、滴水、气味掺合……另外, 不少顾客一经购买食物, 就不再深入场内。爱达推销中的四个环节就没有机会让顾客去注意 (attention) 、兴趣 (interesting) 、购欲 (desire) 和购买 (action) 其他商品了。所以, 将食品区划在最后, 第10顺序区, 可以诱“客”深入。至于楼层布置, 家乐福放在二楼是适宜的。衣着类是大区划, 放在场中第3~5顺序区为宜;洗涤化妆品放在2~3顺序区为宜, 首饰放在1~2顺序区为宜, 熠熠生辉的珠宝、模特人物照片可以给顾客一种高档、悦人的感觉。文化区放在4~5顺序区为宜, 五金、家电放在6~7顺序区为宜, 家俱类放在6~8顺序区为宜, 如有楼层, 不妨仿效上海一百的办法, 将家俱放在地下一层亦可。厨具类宜放在8~9顺序为宜。总之, 文化、衣着、洗涤区相对集中, 五金、厨具、家电相对集中。

2.面积分析

食品类购物人多, 重复购买率高, 所占区划面积应占30%~50%为宜;衣着、文化、洗涤、珠宝类面积应占20%~25%为宜;家俱类占地宽, 但购买者稀少, 虽然成交金额颇大, 亦不宜占地过多, 以占5%左右为宜;家电消费渐成时尚, 占5%左右为宜;厨具、五金种类多, 占5%~1 0%为宜。

3.楼层分析

营业场所首选平面布局, 如必须楼层布局, 则食品类宜放在一楼;洗涤、珠宝、衣着、文化宜放在底层;家俱宜放在地下一层;家电、厨具类宜放在二楼;五金类宜放三楼;除非万不得已, 所有商品都不宜陈列在四楼以上楼层, 那里已是“人迹罕至”之区了。成都摩尔百盛将服装类放在6楼, 最后折价3成出售, 与楼高不无关系。

市场的兴旺与否, 商品的琳琅满目、价格的定价技巧、商品的陈列艺术、环境的干净舒适、商场的灯光设置、商场的地理位置、营业员的服务态度……固然都很重要, 但是, 商场的区划设计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好的商场区划, 吸引顾客, 刺激顾客, 方便顾客;最后, 商场区划的标牌要大而醒目, 字迹精美, 灯光明亮, 以便顾客自导购物。

摘要:商场的区划设计涉及到客流路线方便与否, 商场营业额, 商品的呈现度, 吸引顾客的能力等, 合理的商场区划设计能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商品的知名度、美誉度, 对增加商场的利润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行政区划标准亟待更新 篇5

行政区划的标准

我国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 划定过行政区域界线, 但由于行政区域界线不明确或未经依法勘定, 边界争议不断。1996年, 国务院决定全面勘定省、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截至2002年底, 全部勘定了省、县两级陆地行政区域界线, 成为法定行政区域界线。随着国务院《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公布实施, 中国的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轨道。

GB/T 226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规定了我国及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适用于对行政区划的标识、信息处理和交换。该标准自1980年12月首次发布以来, 于1982年、1984年、1986年、1988年、1991年、1995年、1999年、2002年和2007年先后进行了9次修订而成。

该国家标准引用了GB/T 3304-1991《中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GB/T 7407-1997《中国及世界主要海运贸易港口代码》、GB/T 15514-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口岸及其有关地点代码》中的标准条款, 并严格遵从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制定。

行政区划代码的编制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标准是用6位数字代码按层次标识我国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市 (地区、自治州、盟) 、县 (自治县、市、市辖区、旗、自治旗) 的名称。行政区划从左至右的含义是:

第1、2位表示省 (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

第3、4位表示市 (地区、自治州、盟及国家直辖市所属市辖区和县的汇总码) 。

a) 01-20, 51-70表示省直辖市;

b) 21-50表示地区 (自治州、盟) 。

第5、6位表示县 (市辖区、县级市、旗) 。

a) 01-18表示市辖区或地区 (自治州、盟) 辖县级市;

b) 21-80表示县 (旗) ;

c) 81-99表示省直辖县级市。

例如:山西省太原市行政区划为:

行政区划标准的应用

GB/T 226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工商、质监、税务、统计、公安、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社会保障、信息化、教育、人事管理等诸多领域。这些政府部门均以GB/T 2260中行政区划代码为主要载体来体现或履行本部门行政管理职能。例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工商注册号, 其结构为15位数字码, 数字码前6位为GB/T 2260标准中行政区划代码;国家税务系统的税务号, 同样数字码前6位是行政区划代码;质监部门颁发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登记号前6位也是行政区划代码;个人的身份证号前6位同样还是行政区划代码。

由此可见, 行政区划代码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是我国各类政府机关及各个行业身份标识的唯一体现。

行政区划标准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应用实践证明, GB/T 2260标准是现代化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标准。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项重要标准却逐渐显现出与现阶段区域发展的不协调。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行政区划的出发点也不尽相同。早期的行政区划比较注重政治、军事的需要, 经济因素只占极少成分。现代社会行政区划越来越多地考虑到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及各级政府为带动本行政区划内经济的快速发展, 划定了各类的开发区 (为促进经济发展, 由政府划定实行优先鼓励工业建设的特殊政策地区) 。开发区享有自己的行政级别, 但没有统一的行政区划标准, 这样就造成了开发区政府管理和各行业应用的诸多不便。

1.新旧码同用

行政区划是政权机关惟一性的标志, 也是识别经营机构或人员“户籍地”的惟一标志。为了保证行政区划的惟一性, 利于计算机准确存储数据信息, 行政区划变更, 原行政区划代码自行废止。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 事实并非如此, 公民身份证号码所用行政区划代码还为旧行政区划代码。例如:1427-******016、1426-******910、1424-******81X或1422-******098, 只有在熟知行政区划代码的情况下, 才能快速、轻易地确认户籍颁发机关。

2.机构设置不一

在我国开发区大部分都是政府参与型的。虽然开发区政府参与管理却没有统一的机构设置, 有的只设立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有的同时设立政府、法院、工商、税务、质监等国家行政机关和管理机构。设立政府行政机关的开发区就能对本辖区内的机构和民众服务, 而没有设立相应机构的, 就要由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来行使。也就是说, 管理委员会不仅负责招商引资, 而且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 行使着政府机构才能行使的权力。

3.区划代码不一

GB/T 2260没有针对开发区行政区划代码做规定, 使各行政管理部门在工作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做参考, 只能采用自行拟定行政区划代码报上级备案。例如:山西省大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在为企业登记营业执照是注册号为140291*********;山西省大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在为企业登记颁发组织机构代码证时的登记号为140238-******。

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探讨 篇6

1“十二五”时期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新机遇

1.1 发展观的转变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全国从上到下各地区各部门都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提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改变了以往粗放、落后的发展观念,树立以资源调查为依据的科学决策理念,使农业资源区划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2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

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 100美元,初步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具备了进一步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01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是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1]。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强农惠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支持“三农”发展的方法手段将更加科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将持续优化[2]。

1.3 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农业生产增长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过去的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由分散式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已不是简单的再生产,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农业已由产品竞争进入到产业链竞争,需要有创新的发展模式。农业与工业、商业结合,从产品生产、加工、贮运和销售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1.4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资源配置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农业区划工作和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转变过去单纯依靠农业自然资源和地貌特征进行分区,区划的领域在纵向和横向上不断拓展,研究进一步细化,不仅要考虑农业自然资源,还包括社会、经济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区划工作与生产实际结合的更加密切,在综合区划的基础上,开展产业、产品和国土功能区划,区划的指导性作用进一步加强。

1.5 建设重点的转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从理论与实践2个方面探索不同区域新农村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应具备基本条件和建设重点,推进速度及如何分类指导;二是科学编制新农村发展规划。发挥资源区划工作的基础性、综合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作用,针对不同区域农业资源优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农业生产条件、生产力布局状况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素,因地制宜地制定新农村发展规划,提出具体改造和整治方案。组织和举办规划编制培训班;三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研究工业反哺农业,发挥国家财政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作用,工业装备农业、改善生产条件。研究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和农村科技体系建设,农产品流通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耕地资源保护、中低产田改造以及节水农业发展的配套技术及相关政策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民合作经营组织发展机制研究。

1.6 发展理念的转变

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大力提倡人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观,转变过去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式发展方式,采用绿色GDP评价经济发展,促使循环农业兴起。农业已成为与资源环境最密切的产业,区划部门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积极探索不同区域建立循环农业和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体系和发展模式,研究和组织实施节地、节材、节水、节能和节种、节药、节肥、节油综合配套技术,推广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技术,建设循环农业研究示范区。

1.7 区划工作技术手段的转变

“3S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技术方法。农业资源区划的过程就是信息的搜集、整理、处理、数据深层次挖掘、资源综合分析评价、区划指标确定、划区以及成果表示的过程。作为空间信息获取、管理和分析技术的3S,其应用可贯穿于农业资源区划的整个过程,表现出传统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3]。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技术支撑能力增强,进一步细化、精确化和现代化。

这些转变,使农业资源区划工作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领域更宽、研究更深入、任务更繁重。有些工作从表面看,虽然超出了区划工作的范畴,但从区划工作的基础性、综合性以及区划发展深层次上看,又都是区划工作和区划研究所离不开的。区划工作与具体部门工作的界限越来越交叉,这也是区划学理论和学科发展所决定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关键要发挥好区划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

2“十二五”时期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重点和主要任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伴随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区域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地掀起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农业的热潮。要求资源优化配置,以市场为导向,引导资源与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生产布局、经济结构优化,人与环境和谐,经济增长,社会富裕。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对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

2.1 建立区划工作业务化运行机制

业务化运行机制的建立,可以确保农业资源区划工作长期平稳发展,工作任务进一步具体化、专业化、明确化,有利于区划系统的管理、区划队伍和人才建设;有利于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职能发挥;有利于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宏观决策服务。

2.1.1 农业资源动态监测系统业务化运行机制建设。

建立省、县(市)2级农业资源动态监测网,利用遥感技术手段对耕地、草地、林地和水面进行定位、定时系统化监测管理,如耕地面积、土壤性状、面源污染状况、作物布局、长势、病虫害、干旱及洪涝灾害、粮食产量进行监测、预测和信息管理,定期向有关部门报送、发布科学准确信息。作为日常工作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管理。

2.1.2 农业资源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业务化运行机制建设。

农业资源信息数据库是农业方面一个庞大、综合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农、林、牧、水、气象、土地等各项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信息资料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资料。该项工作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连续性,需要多个部门协调合作,建立资源信息共享平台。这项工作为农业区划、编制各类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定、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重要支撑。该系统建设是农业资源区划的基础性工作,属公益型非营利性质的,对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分重要,需要国家财政支持。

2.2 面向生产实际的服务机制建设

农业资源区划是一个综合性的应用性学科,要确保区划工作的长期健康发展,必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要搞好一个贴近两个面向,一个贴近是指紧紧贴近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和热点及难点问题,两个面向是指面向农业和农村生产实际,面向政府决策层。2013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重点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和循环农业提出发展战略和规划,探索不同区域现代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和新农村建设布局、规模、村落形态、民居与生态环境,依据不同区域自然状况、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条件,提出新农村建设方向、模式和实施措施。按区域差异性分区分类指导,积极、稳妥、有序、高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就是与政府日常工作、企业和广大农民相结合。

2.3 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区划工作的长期课题

区域经济发展是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只有结构优化,才能使功能增强,经济增效。无论是经济发达还是欠发达地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使经济由无序化向有序化发展。区划部门正是依据国际、国内2个市场和2种资源,充分发挥区域经济、资源和技术优势,合理调配生产力布局,使资源由效益低的部门或区域向效益高的部门或区域流动,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2.4 开拓创新,建立区划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

开拓创新是区划工作的动力和生命力所在。研究手段创新,积极将电子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区划研究和工作中,定性与定量化研究相结合,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工作思路创新,立意要高,跳出农业谈区划,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资源禀赋分区划片,充分考虑国际、国内2个市场和区域发展规律,综合分析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影响因素和农业多功能问题。研究领域创新,在资源调查、区划、规划的基础上扩大到整个国土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当前,重要的是加强综合研究,综合的本身就是创新,加强区划成果的应用和示范区建设,搞好常规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技术集成应用。

3 确立发展思路,开创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吉林省农业区划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业资源区划工作为主线,紧紧围绕该省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积极开展农业综合研究,切实发挥区划工作的基础性、综合性、科学性和指导性作用,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积极开展农业遥感技术研究,推动以耕地为主的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农作物长势监测、农作物估产、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等业务化运行;加强农业功能区划的研究,科学把握农业多功能特征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发展变化趋势,客观区划与优化配置农业自然及社会资源,明确不同区域农业的主导功能和发展方向,发挥吉林省农业资源优势,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4];深入开展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研究,推动吉林省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5];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的集成和专题联合攻关,为粮食生产和高效农业发展服务;充分利用农业现代化研究会这个平台,搞好学术交流,强化区划工作功能,扩大区划工作影响。

3.1 区划工作三大支柱体系的职能作用,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农业综合研究在基础性、综合性、科学性和指导性上取得了更大成效。省政府宏观决策服务和在社科领域研究都取得了明显突破。近2年,为了省委、省政府宏观决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向政府部门提出的调研报告和建议得到省委书记和省农委主任的批示和采纳;二是吉林省农业遥感中心工作进入业务化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三是农业现代化研究会在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位一体”的科研业务框架,为区划所的生存与发展开辟了更宽阔的道路。

3.2 科研水平和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近2年,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吉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不动摇。全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贴近生产、贴近“三农”,承担课题档次不断提高,成果份量进一步加重。完成农业部、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多项重点课题。仅2011年就有5项课题获奖,其中4项获吉林省首届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1项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优秀成果奖。

3.3 遥感业务化服务步入正轨,运行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是遥感中心定期做出农情分析,将结果上报给省政府和省农委,为各级领导提供了适时、准确的农情信息,给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二是进行了遥感估产,得到了省政府、省农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三是积极做好吉林省农业遥感监测工作,争取为将来全国区域农业遥感工作提供服务。

4 做好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措施

(1)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落实责任和工作任务,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要有超前性,还要使区划工作与省委省政府和省农委当前热点工作相结合,为领导宏观决策搞好服务。

(2)创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领域是提升农业资源区划研究水平的不竭动力。

(3)抓好稳定、构建和谐是促进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以人为本,关心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就可以充分发挥出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加强学习,更新业务知识,是培养农业资源区划综合研究人才的必然要求。

(5)加强农业资源区划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留住人才和重用、提拔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加强与各省(市)农业区划部门及有关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推动农业资源区划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6):1-2.

[2]刘北桦.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科学谋划“十二五”及2011年农业资源与区划工作[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3):1-7.

[3]梁自力.运用3S技术开展新一轮农业资源区划的思路[J].大众科技,2011(8):154-157.

[4]晏明,张磊,盛国志.吉林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5):36-41.

牧区道路自然区划的研究 篇7

针对不同的运用目的,对应着相应的区划原则,内蒙古自治区牧区道路自然区划是为建立牧区道路技术标准和典型路基、路面结构服务的,所以区划采用的原则如下:

(1)科学性原则。

以内蒙古牧区自然条件为基础、以牧区道路工程实践为依据,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发展揭示牧区自然条件的分异规律。

(2)综合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地域分异是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地貌、构造、气候、岩土类型、水文及水文地质、植被、地质灾害等,充分考虑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区划才可能客观而且反映实际情况。自然界各种自然因素作用的强度不同,导致分异的程度是不相同的,因此必须区分主次,所以综合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就是指以综合因素为基础,主导因素为根据。牧区道路区划中主导因素为:地貌、气候和岩土类型,其他因素作用参考因素。

(3)实用性原则。

内蒙古自治区牧区道路自然区划是为地方公路建设服务的专项自然区划,服务的目标很明确,涉及的自然因素相对更具体。从牧区道路建设的要求出发,考虑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使采用的具体方法、选取的分区指标更能与牧区道路工程紧密结合,以满足牧区道路设计、施工和养护等方面的需要。

2 区划的方法

自然区划的方法一般分为总体方法、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总体方法指区划的原则、依据、指标、等级单位系统(单因素还是多因素,局部还是整体、专题还是综合)、单位的命名等。它反映区划总的技术路径或技术思想。基本方法包括:从上到下(整体到部分)、从下到上(由部分到整体)、前两者的有机结合。不同的区划如综合自然区划,无论是全国性的,或者是地方性的、将采用不同的基本方法进行区划。具体方法一般指具体确定分区界线的方法如:主导标志法、叠置法、顺序划分法、历史检验法、聚类分析法等。

内蒙古牧区道路自然区划属公路自然区划,按照《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以下间称标准)第3.0.3条中三级区划的方法,即原则规定了省、区、市一级的总体区划方法,一种方法是按照地貌、文水和土质类型将二级区划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类型单位的类型区别;另一种方法是继水热、地理和地貌等为标志将二级自然区进一步划分为若干更低级区域的区域划分。前一种方法是类型划方法,不满足共轭原则或连续性原则,后一种方法是一般区划方法满足共轭或连续性原则。并且规定省(区)一级只有一级单位系统,并规定了应选取的指标依据。根据“标准”的要求内蒙古牧区道路区划采用一级等单位系统,主导依据为地貌、气候和岩土类型。

内蒙古地域辽阔,总体沿东西向展布,气候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岩土类型各异,特别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比较明显,牧区道路分区基本方法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自上而下的方法是在牧区道路分区时依据“标准”中一级和二级区划划分界线,即在全国公路一、二级区划的基础上进行牧区道路区划分区,自下而上的方法是首先对内蒙古自然地理主要因素,如地貌、气象(水热等)、岩土、水文及水文地质、草地等进行分区,在此基础上,根据全国一、二级公路区划进行牧区道路分区。

具体牧区道路分区划界线的确定方法采用主观模糊聚类法。

3 指标体系

建立和确定自然区划指标体系,是正确、合理、科学地进行区划划分的核心内容,“标准”中对一级区划以我国地理、地貌、气候为主导因素,具体的数值指标采用全年均温-2℃等值线,一月份均温0℃等值线和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的两条等高线即1 000 m等高线、3 000 m等高线将我国公路一级自然区划分为多年冻土、季冻土和不冻土7个一级区。二级区划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以潮湿系数K为主导数值指标,并考虑其他水热状态,地貌情况和土质类型将全国划分为33个二级区和19个二级副区。而各省(区)的公路自然区划虽然在“标准”中提出了区划的一般方法,但未指明省(区)一级公路自然区划或公路专项区划确定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从各类自然区划研究的一般规律看,全国性的或大范围,高层次的区划容易寻找数值指标,而且考虑的影响因素不必过多,但对省(区)一级的或范围较小、层次较低的区划,反而需考虑较多的因素,并且很难寻找或确定数值指标。一般常采用多因素模糊聚类法来确定区划分区指标。

内蒙古牧区道路自然区划,实质上属于省(区)一级的专项公路自然区划,所以本区划在确定分区指标体系时,采用多因素即将指标体系分为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主要指标为:地貌、气候和岩土类型,因为地貌、气候、岩土类型对牧区道路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道路病害和道路的安全、经济、耐久起着主导和关键的作用;辅助指标为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和牧区草地类型,而辅助指标对牧区道路相对讲影响较小。在确定了牧区道路的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后,再采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区划分区,这里采用的模糊聚类方法不是数值模糊聚类法,而是从下向上的主观分析判断的叠置聚类法,即先对主要指标因素和辅助指标因素进行分区,如前面的地貌分区、气候分区、岩土分区、水文地质分区和草地分区图,然后再进行叠置,从而确定区划划分数目和分区界线。这样就能较好地解决目前省(区)一级公路自然区划或者公路自然专项区划中区划指标难以导找、难以确定的问题,从而推动省(区)级公路自然区划的研究。

4 牧区道路自然区划分区与描述

4.1 牧区道路自然区划分区

根据上述确定的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以及对应的分区图与表,依据本区划采用的原则和方法,将内蒙古自治区牧道路分为9个区,具体分区名称如下:

(1)大兴安岭北部山地、丘陵区;

(2)大兴安岭南部山地、丘陵区;

(3)嫩辽冲—洪积平原区;

(4)呼伦贝尔高平原区;

(5)锡林郭勒东部高平原区;

(6)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高平原区;

(7)阴山山地、丘陵—河套冲积平原区;

(8)鄂尔多斯高平原、山地、丘陵区;

(9)阿拉善—巴彦淖尔高平原、孤山、丘陵区。

4.2 牧区道路自然区划说明及工程评价

内蒙古自治区牧区道路自然区划分区是在区内地貌分区、气候分区、岩土分区、水文地质分区和草地分区的基础进行划分的。区划中对每个分区的工程评价,主要是从引起路面病害的角度进行评估。

5 结语

公路作为一种人工建筑物与地球表面各部分一样无时无刻不受到自然营力的综合作用,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使这种作用变的非常复杂。自然区划的主要任务在于揭示历史上形成的各级自然综合体的地理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性,根本目的为生产建设服务,为可持续发展服务。自然区划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寻找符合实际情况的指标体系,对自然地域进行分区,并进行系统分析和命名。公路自然区划是一种以使用为目的行业区划。不同于一般的或综合的自然区划,注重服务对象的实用性,强调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内蒙古牧区道路自然区划应属公路自然区划中的一项专项区划,它研究的目的更明确,针对性更强,这就要求区划原则更具体,方法更实用。

参考文献

[1]周立三,主编.中国农业地理[M].科学出版社,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M].气象出版社,2002.

[3]中国地质图集编委会,编著.中国地质图集[M].地质出版社,2002.

[4]雷学东,沈毅,等.西部地区公路路域土壤肥力调控技术初探[J].交通节能与环保,2008,02:45-48.

[5]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公路自然区划标准[M].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上一篇:企业网络数据备份下一篇:目标教学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