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规范论文

2024-09-13

建筑规范论文(通用12篇)

建筑规范论文 篇1

我作为一名从事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通过几年来讲授专业课程与参与制定课程标准的工作经验,深深感到:如何在教学中将建筑行业的相关规范与建筑专业课程更有针对性地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下我就此谈谈对建筑规范教学的一些看法。

1. 建筑规范的重要性

1.1 对于建筑行业。

建筑规范是国家根据建筑的特点制定的提供考核建筑是否符合标准的唯一衡量指标,一般主要有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这既是相关人员进行设计及施工的主要依据,又是保证建筑能够科学地完成的最基本的基础。

1.2 对于高职学生。

建筑规范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于五年制建筑工程的所有课程当中。对规范的学习有利于提升高职生在建筑行业中的就业竞争力,对他们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还有利于缩短学校教学与实际工程的距离,有利于课程设计与实际工作的接轨。因此,如果国家建筑规范更新,那么学生就必须在第一时间补充新内容、新知识,否则就会与实际脱轨。

2. 目前建筑规范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与建筑规范结合的力度弱。

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只局限在对教材的说教,缺乏和建筑规范的有机结合,导致许多毕业生对这一块的思考缺乏逻辑性。如2006年3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住宅建筑规范》,很多教师在讲授“房屋建筑学”时,可以结合这一规范,但是却都按照书本循序渐进,没有把这一规范穿插进去。

2.2 缺乏建筑规范应用方面的教材。

我国建筑专业在建筑规范应用教材方面还处于空白,缺乏一些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可以直接使用的教程。这直接导致建筑专业毕业生尽管进入建筑单位,但由于对规范不够了解,无法尽快进入实际工作,从而影响了水平的发挥,阻碍了综合能力的提高,往往还要进行建筑规范的学习和培训。

2.3 建筑规范教学与建筑工程专业职业训练处于不平衡状态。

高职院校往往强调课程实训的重要性,并一直努力加强这一教学环节的管理。高职院校希望通过课程实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的建筑专业知识应用于设计实际中,掌握建筑施工图的表达方法,进一步提高读图绘图的技能,为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奠定基础,但是常因过于重视实训而把建筑规范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往往教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步骤、方法、技巧,但是没有让学生熟悉相应的建筑规范,没有将建筑规范渗透到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训练中。

3. 学生的学习现状

3.1 缺乏自信心。

高职生在接触建筑工程专业课程的时候虽然怀着好奇、兴奋和期待的心情,但由于成绩欠佳,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较强,有畏难情绪,如果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2 基础薄弱,学习欲望不强。

高职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成绩较差,总是处于班级末尾,学习兴趣不浓。进入高职院校后,有的学生因没有升学压力,不想学习,有的学生虽决心好好学习,但由于正处于青少年期,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影响而随波逐流,最终学无所成。

另外,建筑专业课程理论性强,枯燥乏味,使得不少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被一些专业名词弄得晕头转向。

4. 如何做到注重建筑规范的教学

4.1 课堂内教学。

4.1.1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建筑规范。

教师应注重课程内容与建筑规范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强调建筑规范阐述。如在教学课程《建筑制图》过程中,在给学生讲制图的基本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GB/T50104-2001《建筑制图标准》和相关制图标准,让学生了解书本的制图基本标准是有据可依的,依据规范才能少犯或不犯不该犯的错误。

4.1.2 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讲解建筑规范。

教师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变枯燥知识为生动实例,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现场教学,通过实习,变理性认识为感性认识;根据不同的内容,利用身边的建筑物,变抽象为形象,与建筑规范相结合,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教师应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合来提高教学效果。如以幻灯、投影方式配合教学就能将教学内容中的图形、文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等以静态图像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上,做到及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补充增加课堂信息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使用这些基本的电教手段外,教师还可尝试用计算机和大屏幕投影相配合来开展课堂演示教学。

4.1.3 专业课程内容须作改进。

目前的专业课涉及建筑规范应用的几乎没有,而且缺乏有关新科学、新技术和新思维的知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建筑规范的热情和思考新问题、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因此,教师不能只传授课本知识,还要注重建筑规范的讲解,与实训相结合。

4.1.4 项目教学法中融入建筑规范。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在采用项目教学法时应融入建筑规范,引导学生独立根据建筑规范设计要求,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以“房屋建筑”学教学过程为例,我采用项目教学法先进行民用建筑设计理论讲解,再布置具体项目内容,如住宅平面设计、教学楼平面设计,给出工作任务书,然后将民用建筑设计规范中与此次项目相关的信息编写成设计指导书,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参考,使学生通过实战无形中掌握建筑设计规范的重要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课堂外教学。

4.2.1 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将建筑规范放到网站上。

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广阔空间,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搭建一个信息化平台。如教师可以建立图文并茂、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教学网站,将建筑工程专业上常用的建筑规范放到网站上,以便学生查阅,同时将在实际工程中收集到的大量的与建筑规范现场实际应用相关的资料放在网上供学生参考,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自主学习资料,也为自己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让在校学生参与,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所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使教学收到实效。

4.2.2 利用电子邮件和QQ,加强师生交流。

教师可利用电子邮件和QQ进行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将答疑空间移到校外。教师定期和不定期地利用这种方式在线答疑,对学生进行辅导和交流,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利用电子邮件和QQ不但可以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与指导,加强师生交流,而且同学之间可以在网上进行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4.2.3 邀请行业相关专家对建筑规范讲学。

高职院校可邀请行业专家来校开相关建筑规范讲座,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现场经验和宝贵的工作体会,既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专业热情,又能让学生了解社会生产和理论研究中的先进经验和学术思想。

将建筑规范贯穿到建筑课程教学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建筑专业的相关概念,在理解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操作,进而组织、构建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对整体把握建筑知识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建筑规范是建筑课程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本文从建筑规范的重要性入手, 分析了建筑规范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旨在阐述如何在建筑课程中进行建筑规范的教学。

关键词:建筑规范,问题,学习现状

参考文献

[1]滕大春.职业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孟聪龄.建筑设计规范应用, 2008.

建筑规范论文 篇2

有网友咨询:按国家建设部发布的《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所有的阳台均只按一半的面积计算。但在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房产测量规范》中,在计算房屋的建筑面积时,规定封闭式阳台要全部计入面积,未封闭的只算一半。我们现在买的商品房屋阳台面积按哪个算啊,前者是2005年的,而后者是2000年的,两者对封闭阳台规定不一样,我们购房者为此付的钱不一样,应该如何维权?

【律师回复】赵娜律师总结回答如下:第一,《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只适用于工程造价计价,而不适用于商品房建筑面积测量;第二,《房产测量规范》适用于商品房建筑面积测量,规划和房产部门都应按照此规范执行;第三,两个规范并不冲突,适用范围不一样,没有高低之分。

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主要起草人胡晓丽处长就《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有关条款内容的解释: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326号,以下简称计算规范)自2005年7月1日起实施后,我市部分商品房买受人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向武汉市城市综合开发管理办公室就计算规范有关条款内容提出咨询,如封闭式阳台按照计算规范“3.0.18建筑物的阳台均应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的规定,为什么全部计算建筑面积?若按1/2计算建筑面积,那么在该计算规范未公告前,商品房买卖双方就在《武汉市商品房买卖合同》中约定了封闭式阳台,其所购商品房建筑面积是按预测而确定的,将导致建筑面积误差超过3%的规定而引起违约。以上反映的问题归根到底要弄清计算规范制定实施的目的。为此,武汉市城市综合开发管理办公室有关人士于2006年2月22日上午10时58分与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胡晓丽处长取得联系。胡晓丽处长解释:计算规范制定实施的目的是“为满足工程造价计价工作的需要”,“为规范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面积计算,统一计算方法,制定本规范”;商品房建筑面积测量不适用计算规范。显然计算规范中关于“建筑物的阳台均应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的规定只适用于工程造价计价,而不适用于商品房建筑面积测量。

《房产测量规范》本标准规定了城镇房产测量的内容与基本要求,适用于城市、建制镇的建成区和建成区以外的工矿企事业单位及其毗连居民点的房产测量。其他地区的房地产测量亦可参照执行。

强化管理意识 规范建筑市场 篇3

面对南汇基本建设及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南汇区建筑工程管理所(以下简称“建管所”)切实加强建筑市场的管理,整顿区域内建筑市场秩序,规范建设工程招投标程序,健全建筑工程质量、施工安全、施工企业资质优化的调控管理,完善建筑工程、建材的专项及综合检查体系,积极探索建筑市场管理新机制,创建规范有秩的建筑市场,营造文明、优质施工的良好环境,有效推进南汇建筑市场健康发展。

首先是建管所以强化有形建筑市场行业管理为重点,着力规范区域内建设工程的招投标管理,增强透明度,从源头上做好建设工程承发包工作。2002年上半年,在区建委的支持下,建管所开展了对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等经营行为进行了专项检查,使建筑工程招投标管理真正走上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从南汇实际发展需要出发,建管所配合区委、区建委针对区内总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拟定了《关于加强建设工程施工招投标管理的若干意见》,同时为规范总投资100万元以下的小型建设工程的管理,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小型建设工程招投标的若干规定》,为南汇招投标管理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这项新举措得到了市有关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

其次为进一步强化对工程安全质量的监督管理,建管所所属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站实施了八个方面的管理措施:一是改变以往被动等待核验的监督模式,尝试对工程建设进行巡查、抽查,对工程重要环节和施工各阶段危险源实行动态管理;二是以专项整治为抓手,有效地遏止了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在工程建设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死亡人数比去年下降75%,基本上无结构性质量投诉,确保了一方平安;三是以工程项目经理为考核对象,加强项目经理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四是积极推进安保体系的贯标工作,逐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五是积极推进施工企业文明施工的社会承诺活动;六是实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七是以创建优质结构工程为抓手,全面提升全区结构工程质量,将优质结构标准下放到各工地,组织工程参建各方观摩优质结构工程,定期举行提高结构工程质量工作会议,同时结合质量月和住宅立功竞赛,开展结构工程建材质量大检查,从而有效地督促创优工程,实施目标管理;八是将工程监理纳入质监管理的渠道,依据市建管办《关于对监理单位现场质量行为管理办法》的要求,继续加强对监理质量行为的管理,充分发挥监理管理全过程控制的优势和作用。在新的监督模式下,监督竣工验收的工程面积优良率比去年同期多出了3.13个百分点。2002年年度获市优质结构8项,获“浦江杯”优质工程7项;数据表明,南汇的建设工程质量已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质监站在管理力度上敢于动真格,对7家监理单位实施了行政处罚,通报批评了6家监理单位;3家监理单位作全区性的大会检讨。对先进监理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如:上海建融工程建设监理事务所等,在强化监理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作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筑规范论文 篇4

1 可行性分析

目前我国行业和地方对建筑节能工程质量验收划分不够统一, 如建设部行业标准JGJ 144-2004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中把外保温作为一个分部工程, 而子分部工程只有EPS板薄抹灰系统、保温浆料系统、无网现浇系统、有网现浇系统和机械固定系统5个, 还有许多外保温系统未列入子分部工程中去。

综上所述, 建议建筑节能工程不能单独作为单位工程或若干个分部工程 (子分部工程) 、分项工程来划分。建筑节能工程应当像建筑业10项新技术那样, 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划分的9个分部和室外工程中去, 实际上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技术已成为建筑业10项新技术之一。

1.1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应增加砌筑保温砂浆和夹芯保温砌体工程的内容

在单一材料墙体保温系统中, 大家一般都能重视保温墙体的厚度设计和保温砌块的性能检验。如果采用专用粘结剂砌筑, 砌体灰缝控制在4 mm以内, 该保温系统的节能效果会较好;但如果采用一般的混合砂浆砌筑, 根据《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的水平灰缝厚度及竖向灰缝宽度分别宜为15 mm和20 mm”, 这么大的灰缝容易造成热桥, 会影响墙体节能保温的效果。建议在该规范中增加砌筑保温砂浆和夹芯保温砌体工程的内容。

1.2 《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还可补充节能验收的内容

GB 50207-2002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第4章、第5章已解决了卷材防水屋面和涂膜防水屋面保温工程验收的问题, 第8章已解决了屋面隔热工程验收的问题。笔者认为该《规范》只要稍作补充就可达到建筑节能验收的要求, 如第3章基本规定表3.0.11屋面工程各子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的划分, 刚性防水屋面和瓦屋面的分项工程中应补充保温层或隔热层;第6章和第7章中也要相应补充具体内容。

1.3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应按节能标准要求加以修改补充

1) 目次中抹灰工程这一章应增加保温抹灰工程一节, 即增加保温抹灰分项工程。第4.2.4条下半句可修改成“不同材料基体交接处及保温砂浆表面的抹灰, 应采取防止开裂的加强措施, 当采用加强网时, 加强网与各基体的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00 mm。加强网不得褶皱, 抹灰层应饱满”。

2) 门窗工程这一章中需要增补的内容较多, 第5.1节一般规定中第5.1.4条门窗工程应对下列隐蔽工程项目进行验收:“2”可补充修订为“隐蔽部位的防腐、外门窗框与墙体缝隙的保温填充做法、填嵌处理”。

第5.1节一般规定中还可增补3条:a.建筑外窗, 在严寒、寒冷地区不应在其他地区设有空调的房间不宜采用推拉窗和凸窗。b.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传热系数、中空玻璃露点、玻璃遮阳系数和可见光透射比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中对建筑物所在地区的要求。c.外窗的遮阳设施, 其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标准;遮阳设施安装的位置、可调节性能应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安装牢固。

第5.3节金属门窗安装工程主控项目中可增加1条:“金属外门窗隔断热桥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标准的规定, 金属副框的隔断热桥措施应与门窗框的措施相当。”

第5.6节门窗玻璃安装工程一般项目中第5.6.9条可增补“中空玻璃的均压管应密封处理”。还可增加2条:a.天窗 (包括采光屋面) 的传热系数、遮阳系数、可见光透射比、气密性应做进场复验。构造节点的安装应符合设计和技术标准要求。b.天窗 (包括采光屋面) 坡向和坡度应正确, 封闭严密, 嵌缝处不得渗漏。

3) 第6章吊顶工程第6.1节一般规定中第6.1.4节隐蔽工程项目验收可增加保温吊顶保温层内容。

4) 第7章轻质隔墙工程中也可增加保温隔热性能内容。

5) 第8章饰面板 (砖) 工程第8.1节一般规定中第8.1.4条隐蔽工程项目可增加保温层内容。第8.3节饰面砖粘贴工程主控项目中可增加1条:“外墙外保温墙面饰面砖粘贴应采用热镀锌钢丝网及尼龙锚栓加强。”

6) 第9章幕墙子分部工程中的金属幕墙和石材幕墙分项工程可增加基层墙面保温层的内容。

7)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附录B 子分部工程及其分项工程划分表中, 抹灰工程子分部可增加保温抹灰;吊顶工程子分部可增加保温吊顶;饰面板 (砖) 工程子分部、幕墙工程子分部和建筑地面工程子分部均可增加保温层。

1.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可增加聚苯模板混凝土和建筑模网混凝土

GB 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第4章, 模板分项工程中可增加第4.4节保温永久模板, 具体内容为聚苯模板混凝土和建筑模网混凝土。

1.5《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应使其适用于有保温隔热功能的地面

GB 50209-2002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第1章总则第1.0.2条规定:“本规范适用于建筑工程中建筑地面工程 (含室外散水、明沟、踏步、台阶和坡道等附属工程) 施工质量的验收不适用于保温、隔热、超净、屏蔽、绝缘、防止放射线以及防腐蚀等特殊要求的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1.6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分部工程、建筑电气分部工程、通风与空调分部工程和智能建筑分部工程应补充节能内容

1)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分部工程中可增加不采暖室内给水排水管道的保温、太阳能热水利用和采暖热计量装置, 实现分栋热计量及分户或分室热量分摊的内容。2) 建筑电气分部工程中可增加节能灯具、节能用电设备、分路控制、延 (定) 时自闭、太阳能电灯等内容。3) 通风与空调分部工程中可增加节能型空调、空调系统分栋、分户 (区) 冷、热计量分摊的内容。4) 宜增加空调与采暖系统的冷热源和辅助设备及其管网、地源热泵供暖空调技术等内容。5) 智能建筑分部工程中相应的子分部工程可增加监测与控制节能工程所对应的分项工程。

2结语

建筑规范购进专题 篇5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砌体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4、混凝土程质量验收规范

5、钢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6、木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7、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8、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9、建筑地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11、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12、住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13、建筑防腐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4、塑料MC安装及验收规范

15、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

16、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

17、建筑施工冬季施工规范

18、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

19、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

20、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

2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22、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程

23、建筑内部装修防火施工验收规范

24、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

2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

26、建筑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

2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28、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29、建筑装修装饰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30、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31、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4、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35、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注:以上规范资料册为施工控制必备资料

淮南市圣烨置业有限公司工程部

浅谈分支电缆与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篇6

分支电缆是适用于现代化高层建筑和现代化工厂的一种新型主干线电缆。其最大特征是依据配电设计要求,在干线电缆的规定位置工厂化预制分支接头和分支线。

可以认为,分支电缆即是将普通电缆现场制作接头的工作转移到工厂预制。这样,多个接头的质量和一致性是现场制作接头不能实现和难以比拟的。

从制造角度,分支电缆的生产是相对简单的。其整体性能的好坏,很大程度地取决于产品的前期设计,如冷压模具、注塑模具以及制造工艺等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分支接头使用的卡子(或称连接管)、配套压模和压缩率,应为分支电缆制造的关键。

二、分支电缆的组成和结构

分支电缆由电缆本体(干线和分支线)、绝缘分支接头、绝缘吊头(末端装置)和安装附件组成。

绝缘分支接头是分支电缆的主要部分,每套分支电缆有若干个绝缘分支接头。绝缘分支接头是用分支卡子把干线和分支线固定在一起,使用冷压模具压缩连接制成分支接头,并在极短的时间内模塑绝缘。

各分支电缆生产厂制造的绝缘分支接头在结构上基本相同。但外观和外形尺寸有一定差异。另外多数厂家使用代用“C”形连接金具作分支卡了,使用专用分支卡子的厂家很少。

分支电缆绝缘吊头为电缆末端装置,能够承受电缆重量和敷设时的牵引力,牵引到位后作末端固定,其上部金属吊环或挂钩与电缆导体应有足够的绝缘强度。

多数生产厂的分支电缆处理,其外形尺寸很大,这就要求分支电缆末端最后一个分支以上要有较大的空间,给建筑设计带来不便。另外,敷设时牵引力作用在电缆护层上,故只能在牵引力小于电缆护层允许牵引力时使用。再有,牵引钢丝网套暴露在空气中,在潮湿或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使用寿命会受到很大影响。有些生产厂采用瓷绝缘子等材料制造绝缘吊头,体积很大。如干线电缆为240mm2的绝缘吊头的外形尺寸为Φ90×500mm。河北新华线缆有限公司生产的分支电缆绝缘吊头如图3b所示。其采用专门设计的连接组件,外模注绝缘,具有允许拉力大,绝缘强度高(绝缘电阻大于50000MΩ),外形美观小巧,可以直接吊挂等特点。干线电缆为240mm2的绝缘吊头的外形尺寸仅Φ50×195mm,吊环允许拉力大于1000kg。

分支电缆安装附件包括电缆支架、电缆线夹和末端固定用的吊挂装置(吊头横担)。该部分不同生产厂在结构和外形尺寸上也略有不同。

三、相关规范对建筑电气系统中配电线路的设计要求

建筑电气相关的设计规范目前与建筑电气低压配电系统设计有关的规范主要有:

(1)GB50052-199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2)GB50054-19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3)JGJ/T16-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4)GBJ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997年版本) (5)GB50045-19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其中:《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和《低压配电设计规范》是两项基础规范,主要内容参照采用了IEC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供电系统和低压配电部分与其规定基本一致,但由于这是一个建筑行业的专业标准,建筑相关的部分规定更具体,如供电系统的负荷简等级,除规定分级原则外,更规定了各类具体建筑名称的负荷级别。

由于上述规范在颁布实施时,分支电缆产品在国内还没有应用先例,因此在规范中并未提及分支电缆,但在众多条款中体现了设计指导方向,总的说来,有三种观点:

1、关于配电级数——越少越好;

2、关于配电方式,从高到低依次为放射式>树干式>分区树干式>链接式;

3、关于安装敷设方式,应与环境、建筑特征、机电应力等多种因素相适应。

(一)关于配电级数:对配电级数而言,GB50052-95第3.07条规定:同一电压供电系统的变配电级数不宜多于两级,JGJ/T16-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8.14条规定:“自变压器一次侧至用设备之间的低压配电级数不宜超过三级,但对非重要负荷供电时,可超过三级。”上述规范体现了一个要领,那就是配电级数越少越好,越少技术越先进。

(二)关于配电方式,GB50052-95中第6.02、6.03、6.04、6.05条中提出:“在正常环境的车间或建筑物内,当大部分用电设备为中小容量,但无特殊要求时,宜采用树干式配电”,“当用电设备为大容量,或负荷性质重要,或在有特殊要求的车间、建筑物内,宜采用放射式配电”,“当部分用电设备离供电点较远,而彼此相距很近、容量很少的用电设备,可采用链式配电,但每一回路环链设备不超过5台,其总容量不宜超过10kW”:“在高层建筑物内,当向楼层各配电点供电时,宜采用分区树干式配电,但部分较大容量的集中负荷或重要负荷,应从低压配电室以放射式配电”。

(三)JGJ/T16-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对配电方式有更为详细的规定,如:“8.2.15居住小区的高层建筑,宜采用放射式配电”“8.2.2.4除多层民用住宅外的其他民用建筑,对于较大的集中负荷或较重要的负荷应从配电室以放射式配电;对于向多层配电间或配电箱配电,宜采用树干式和分区树干式的方式”“由层间配电间或层配电箱至各分配电箱的配电,宜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结合的方式”,“8.2.3.2对于容量较大的集中负荷或重要负荷,宜从配电室以放射式配电对各层配电间的配电宜采用下列方式之一:

A.工作电源采用分区树干式,备用电源也采用分区树干式或首层至顶层垂直干线的方式。B.工作电源和多用电源都采用由首层到顶层垂直干线方式。C.工作电源采用分区树干式,多用电源取自应急照明等电源干线。

上述规定,是限于制定规范时,分支电缆尚未在国内推广应用,供电线路主要依赖普通电力电缆和母线。笔者认为,在应用分支電缆配电后,上述规定应该可以简化。放射式高于树干式,又高于链接式的观点。

四、分支电缆配电设计的注意点

可以说分支电缆就是一种为现代建筑度身定做,量体裁衣的专业产品,具有最佳的适用性和技术经济性,但在工程设计中,需注意一点——那就是分支线的保护问题。对由于支线截面一般都有比干线小,因此,当支线发生过载或短路时,干线保护系统一般不会对其发生作用,必须在支线配电箱中设置保护器,保护器与分支接头问题不超过3m,如超过,分支线必须受敷设在不燃的管或槽中,且当该段发生单相或两相短路时,干线保护应能够断开。对此,应予以注意。

分支电缆作为一种从国外传入的新型建筑配电电缆,已经在国内众多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并且已为广大设计人员认同并使用。本文旨在说明分支电缆配电与现有建筑电气相关规范的一致性,并能更好地体现规范的指导思想。是一种能满足现有规范的一种最先进、经济的配电方式。因水平所限,文中如有谬误,敬请读者指正。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甘肃省白银市建筑设计院)

建筑规范论文 篇7

关键词:规范用工,建筑企业,规范用工,管理

引言

2007 年6 月29 日,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2008 年9 月1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出台。

2012 年12 月18 日,《劳动合同法修正案》颁布,明确劳务派遣单位资质的刚性门槛,准确定义了适用劳务派遣“三性”岗位,并首次提出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企业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

2014 年1 月24 日,所有企业高度关注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正式公布。

至此,“廉价用工时代”和“用工单位零风险时代”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企业用工风险急剧加大,如何在规范用工的同时获取企业利润最大化成为所有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企业,尤其是使用劳务派遣用工数量偏多的建筑企业,必须要适应法律环境的新变化,及时改变和调整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人为本,依法规范管理,构建积极、主动的管理模式,正视规范用工,迎接挑战。

一、建筑企业用工现状

(一)企业用工形式发展进程

改革开放前,我国建筑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用工形式以全民职工为主,有少量的集体职工、农民轮换工和农民合同工。

改革开放后,前期仍以国有建筑企业为主要经营企业,但用工方式开始发生改变。很多企业采取以全民职工、集体职工、全民合同制工、农民合同工和临时工等相结合的多样性的用工制度。

改革开放后期,尤其是1995 年《劳动法》实施后,全民职工、集体职工和全民合同制工全员签订了劳动合同,原使用的农民合同工基本上被清退。

20 世纪90 年代末期,一些国有建筑企业实行管理层和劳务层分离,建筑企业进化成为履行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职能的管理型企业。

发展到目前,大多数国有建筑企业的用工形式主要包括自有员工、劳务派遣用工、退休返聘人员、非全日制用工等。

(二)建筑企业用工及行业的特点

1.国有建筑企业规模相对较大,工程分布点多地广。根据建筑企业战略发展需求,工程承揽任务早已不局限于本地市场,而是大规模向外地,以至国外扩张,出现跨地区、跨国家的管理模式。

2.建筑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员分布面广、流动性大,用工形式呈现多样化。施工人员随着施工生产的地域不同呈现出分布面广的特点。

3.建筑企业的用工需求完全取决于施工项目,因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三)建筑企业用工现状

《劳动合同法》及配套实施条例实施后,由于新法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加重了对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同时在用工管理过程中各方面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对建筑企业的用工形式及劳动关系管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为了降低用工成本,减少用工风险,企业采取控制人员规模、限制引进权限、规范引进程序、提高引进条件等措施减少自有员工的引进,倡导自有员工和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退休返聘等多种用工方式结合实际组合使用。

建筑企业因为行业特点,劳动力的需求完全取决于施工项目需要。由于非全日制用工有工作时间的明确规定,而退休返聘人员受年龄的限制,存在着较大的用工意外风险,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都大量使用劳务派遣用工。在《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和《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实施前,劳务派遣用工这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用工方式,为建筑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为企业节省了大量资金和人力成本,成为建筑企业除自有员工外的另一主要用工方式。建筑企业使用劳务派遣用工比例普遍达到30%以上,甚至达到50%,而且大多数在“非三性”岗位上使用。

因此,大多数建筑企业目前的用工现状实际上是以自有员工和劳务派遣用工为主,辅以少量的非全日制用工和退休返聘人员。

二、建筑企业用工形式分析

(一)自有员工

自有员工是指与企业签订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者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者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者。自有员工与企业建立的是劳动关系。

使用自有员工的利弊分析:

1.有利方面

自有员工一部分是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度前企业的老员工,另一部分是企业改制后引进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老员工经历了企业改制,对企业有深厚的感情,企业归属感强;而后引进员工本身素质较高,具备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因此,自有员工普遍认同企业文化,在此前提下其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对企业发展起着良好的推进作用。

2.不利方面

由于我国劳动法规的不断完善和规范,逐步加大了对企业合法用工的约束,招聘风险和用工风险也日益扩大范围和增加,使用自有员工意味着成本的增加、人员规模的扩大和员工管理日常事务的增多。

(二)劳务派遣用工

劳务派遣指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订立协议,将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派往用工单位的一种特殊用工形式。被派遣劳动者与劳务派遣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的利弊分析:

1.有利方面

(1)解决了建筑企业用工不足问题。由于引进自有员工受引进条件和人员规模控制的限制,但企业的经营发展又使用工需求增大,使用劳务派遣用工能够解决这一供需矛盾。

(2)规避了企业的用工风险。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仅仅是劳务关系,用工风险基本上由劳务派遣单位承担。

(3)简化了管理程序,用工更加灵活。使用劳务派遣用工,不仅减少了招聘程序、员工培训和解除终止程序,薪酬发放、社会保险、劳动争议纠纷等日常管理事务也由劳务派遣单位负责,使企业轻装上阵,减少了管理支出。

2.不利方面

(1)《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和《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保障了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也对用工单位目前使用劳务派遣进行了规范和约束,其冲击最大的方面包括:

一是明确劳务派遣用工比例10%的高限。二是规定辅助性岗位的确定程序。三是明确跨地区派遣劳动者的,应当在用工单位所在地为被派遣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四是禁止“假外包真派遣”。此外,还对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协议的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法律责任等做了具体规定。

(2)在新法环境下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的不利方面增加,体现在:

1用工成本将大幅度提高。首先,劳务派遣工廉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按照新法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的“正式工”享有同工同酬的权利。其次,企业向劳务派遣单位支付了额外的管理费用。新法环境下,劳务派遣单位只能通过提高管理费来保持一定的获利空间。用工单位向劳务派遣单位支付的这笔管理费,是在“同工同酬”之外增加的支出,直接增大了用工成本。

2使用范围缩小,使用数量受限,用工风险增大。劳务派遣用工只能在非常明确的“三性”岗位上使用,同时规定了辅助性岗位的确定程序,这大大缩小了建筑企业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的范围。而10%的用工比例也使劳务派遣用工数量受限。

“三性”岗位和用工比例是建筑企业的“硬伤”,如果不依法清理和重新配置用工形式,将会加大用工风险。

(三)非全日制用工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4 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24 小时的用工形式,也就是常说的小时工。

使用非全日制用工的利弊:

1.有利方面

(1)用工程序便捷,用工灵活。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

(2)用工成本低。现行法律未明确用人单位使用非全日制用工的社会保险义务,小时计酬标准也只是规定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所以,使用非全日制用工,人工成本相对低。

2.不利方面

因为非全日制用工的社会保险体制尚不完善,用人单位在减少了用工成本的同时,也承担着较大的工伤事故赔付的风险。

(四)退休返聘用工

退休返聘是指根据工作需要,企业与已依法办理了退休手续的人员签订返聘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关系,使其为企业提供劳动服务的一种用工方式。退休返聘人员与企业存在劳务关系。

使用退休返聘人员的利弊:

1.有利方面

(1)退休返聘人员的工作能力较强,工作经验较丰富。很多退休人员还可以再继续上班的,一般都是原来单位里的技术骨干,或是管理干部,特长往往比较突出。

(2)使用成本低。根据社会保险规定,退休返聘人员已不需要参加各种职工基本保险,使用成本仅仅是协议规定的劳务费,用工成本大大降低。

2.不利方面

和使用非全日制用工一样,企业使用退休返聘人员存在工伤事故赔付的风险,而且退休返聘人员由于年龄偏大,健康问题使这种风险会更突出。

三、新法环境下建筑企业用工形式的完善和调整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任何一种用工形式都有其存在的利弊。面对新法,建筑企业只有积极适应用工环境的变化,规范管理,依法用工,实行全元化用工,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最终达到激活用工制度、降低人工成本、规避用工风险、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等多种目的。

鉴于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的用工现状,当务之急是根据企业经营发展需要,及时完善和调整用工方式,尤其是劳务派遣用工中“三性”岗位和用工比例的问题。依法用工,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意味着在目前自有员工规模总控的前提下,将20%-40%的劳务派遣用工分解到其他用工方式,或者另求用工途径,同时,可以使用的10%必须依法在“三性”岗位上使用。

从《劳务派遣暂行规定》规定来看,“临时性工作岗位”和“替代性工作岗位”定义明确,对于建筑企业来说,除个别极小项目外,这2 种类型的岗位极少;对于“辅助性工作岗位”,新法赋予了用工单位确定的权利,但也规定了必经的程序。

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筑企业用工形式的完善和调整。

(一)谨慎新签自有员工,确保自有员工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1.继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核心,一方面是保证企业激励措施的直接性和有效性,使现有员工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员工队伍稳定,从而开发人力资源的潜力;另一方面是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实到自有员工队伍中来,增强人力资源的活力,提升人力资源的效率。

2.完善各类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及时淘汰自有员工中不合格人员,差异化清理因国有建筑企业改制存留的长期不在岗自有员工;谨慎新签自有员工的同时,按照建筑企业产品定位,多渠道地引进企业紧缺的人才;进一步营造和谐、包容、开放的用人环境,让企业现有的合格的自有员工稳得住,引进的人才留得住,最终在自有员工规模总控的前提下,确保自有员工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鉴于建筑企业的行业特点,可以在施工项目引进员工时,以签订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劳动合同为主,以项目为工作任务,加快自有员工的新陈代谢。

(二)依法使用劳务派遣用工

1.首先对企业劳务派遣用工进行“理清”和“理顺”工作。所谓“理清”,是将企业现使用的劳务派遣用工根据工作岗位逐一梳理。所谓“理顺”是规范企业劳务派遣用工的审批和使用程序。

2.按照《劳务派遣暂行规定》要求,有效运用法规赋予用人单位界定“辅助性”岗位的权利,梳理、分析公司现行劳务派遣用工岗位,将仍需保留的劳务派遣岗位纳入“三性”岗位。对企业决定使用被派遣劳动者的辅助性岗位,按程序确定公示。

3.完善企业薪酬管理制度,明确劳务派遣人员同工同酬。按照同工同酬原则,根据派遣岗位和个人综合情况确定派遣人员的薪酬,并督促劳务派遣单位按规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

4.将劳务派遣人员纳入企业考核范围,项目结束,或经考核不适宜岗位的派遣人员,及时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对考核优秀者,符合企业人才引进条件的可择优引进。

(三)合理策划使用非全日制用工和退休返聘人员

非全日制用工和退休返聘这两种用工形式,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用工范围比较受限,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建议不扩大使用比例。但临时性和季节性用工可采用非全日制用工。

企业需完善日常管理程序,根据建筑企业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订立非全日制用工书面协议,在退休返聘协议中也要合法明确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规避非全日制用工变成事实全日制用工的风险和退休返聘人员的工伤事故赔付风险。

(四)倡导使用劳务分包

劳务分包是指施工单位或者专业分包单位(均可作为劳务作业的发包人)将其承包工程的劳务作业发包给劳务分包单位完成的活动。

建筑企业在现在用工总量的前提下,如果依法使用10 % 的劳务派遣用工,而其他用工方式无法过多分流剩余的20%—40%的原劳务用工需求,那么,劳务分包可以作为一种解决劳务资源的方式。

实行劳务分包后,管理模式的转变会带来税费的增加、管理费的提高;分包合同的大量签定和过程管控,也会造成经营人员结算量的巨增,相关岗位和人员势必会增加,带来成本的提升。

但从长远来看,暂时的成本增加比违法用工更加有益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建筑企业在新法环境下应该倡导使用劳务分包。建立分包关系时,企业应在合同拟定、条款说明、结算方式、薪酬发放、员工考勤及具体管理上均以合法分包形式出现,有效规避“假外包真派遣”嫌疑。

四、结论

用工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规范,在短期内可能使建筑企业措手不及,也会使建筑企业的人工成本在短期内增加,但从长远来看,借不断完善的用工政策的东风,建筑企业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用工管理,也一样可以做到降低用工风险、节约用工成本、缓解员工总量不足的矛盾,还可以营造和谐的用工环境,增强企业凝聚力,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

建筑规范论文 篇8

早在2006年,原建设部就组织编制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2007年8月,原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2007.8)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建科[2007]206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开始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根据《管理办法》,原建设部负责指导和管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制定管理办法,监督实施,公示、审定、公布通过的项目,并颁发证书和标志;委托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具体组织实施等日常管理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2008年4月,由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与绿色建筑专委会共同成立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绿建办”),设在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成员单位包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绿建办主要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工作,受理三星级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指导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活动。

绿建办成立后,于2008年4月到7月组织了2008年度第一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项目申报、评审和公示,共有6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

通过总结第一次评价工作,绿建办修订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组织编制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使用规定》,成立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并进一步完善了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的申报评价程序。

《实施细则》明确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别用于对处于规划设计阶段和运行使用阶段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有效期分别为2年和3年。

近期,将按新制定的程序和要求开始继续受理规划设计阶段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请。申请应由业主单位或房地产开发单位提出,鼓励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申报;申请项目应当完成施工图设计并通过施工图审查,符合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管理规定,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

中英建筑设计规范比较 篇9

关键词:比较,英标,防火,楼梯,安全

引言

2009年8月~2011年3月, 笔者作为建筑师参加了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在尼日利亚拉各斯APAPA港设计加建造总承包工程 (已交付使用) , 负责其中的海关检查站、车间及办公楼的设计工作。本项目业主为丹麦马士基集团 (Maersk Group) , 咨询为英国伟信集团 (Scott Wilson Ltd) , 设计规范为英国标准。

在设计过程中, 笔者深切体会到, 英标与国内规范有较大区别, 其中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笔者结合工程实践, 通过对比中英规范, 探讨在建筑设计中使用英标规范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希望借此抛砖引玉。

一、钢结构防火设计

1. 在设计中涉及的英标如下

BS9 999-2008 Article 31.2.6 Portal Frames。

2. 对应中国规范如下

《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3.2.1条》。

3. 中英规范比较

从以上的规范中可以看到, 英标规定:如果是单层的门式钢架厂房且不属于防火墙的一部分, 或临近没有其他建筑物就可以不进行防火设计;而根据中国规范, 最低等级的厂房的结构体都需要进行防火设计。

对于本项目的钢结构厂房 (国标:三级耐火等级) 来说, 执行国标就意味着需要对厂房的所有结构体进行防火涂料喷涂, 执行英国标准则不需要防火涂料喷涂, 为该项目节省成本和缩短工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楼梯设计

1. 在设计中涉及的英标如下

BS5 395-1:2 000 Article 6.3 Handrails。

2. 对应中国规范如下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6.7.6条》。

3. 中英规范比较

从以上的规范中可以看到, 英标规定:楼梯宽度大于1 m, 需要两边设置扶手;根据中国规范, 楼梯净宽达三股人流, 即为0.55×3=1.65 m, 才有必要设置两侧扶手。对于本项目的办公楼, 净宽为1.5 m的室内楼梯来说, 按英标就需要设置两侧扶手。后来在咨询的要求下增加了内侧扶手, 更有助于行人安全。

三、火灾报警系统设计

1. 设计中涉及的英标如下

BS5 839-1:2 002 Article 16.2 Fire detection and alarm systems。

2. 对应中国规范如下

《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3.1.1条》。

3. 中英规范比较

从以上的规范中可以看到, 英标规定:任何建筑物都需要设置报警系统, 最低的要求是手动报警;而根据中国规范, 满足3.1.1条的建筑才需设置报警系统。

对于本项目的海关检查站 (BS Risk profile:A2) 来说, 根据英标需要设置手动报警系统, 因在设计前期对英标不熟悉, 根据国标则不必设计报警系统。后来在咨询的要求下, 增加了手动报警系统Rotary Gongs.

四、火灾探测器设置设计

1. 设计中涉及的英标如下

BS5 839-1:2 002 Article 8.2 Recommendations。

2. 对应中国规范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附录D》。

3. 中英规范比较

英标明确:在卫生间和淋浴室可以不设置火灾探测器, 但国标仅推荐了需要安装火灾探测器的位置。咨询在审图过程中, 要求我方在卫生间增加火灾探测器。我方根据英标据理力争, 让其同意取消了在卫生间增加火灾探测器的要求, 为项目节约了成本。

五、建筑安全使用设计

1. 在设计中涉及的英标如下

BS2 037-1994。

2. 对应中国标准

没有具体说明。

3. 中英规范比较

英标规定:任何在建筑设计中需要用到梯子的地方均需考虑保证梯子安全使用的措施, 例如在外墙设计中, 需要考虑到在外墙预留拴梯子的构件。在楼梯间设计时, 要考虑到吸顶灯的高度是否可以保证在安全使用梯子的情况下更换灯具。在中国设计规范中则无此类规定, 就造成了甲方在使用过程中, 为图方便而进行二次设计和改造建筑的现象发生。

六、结语

以上五个问题, 管中窥豹, 可以略知中国和英国在建筑设计标准中的差异。

1. 英标重推理, 国标重规定

英标的写法和教科书一样, 循循善导, 可以知其为何如此规定。国标则如法律条文, 虽然已经增加了条文解释, 但仍有一些条文不知其所以然。最有代表性的是关于建筑物等级的确定, 英标根据的是建筑的火灾风险等级及使用者对该建筑物的熟悉程度, 由建筑师做出选择, 而国标则是根据该建筑物地位的重要性, 强制做出的规定。

2. 英标重安全, 国标重实用

从楼梯设置双侧扶手可以看出, 英标考虑到最极端的情况, 担心使用者踏空失足而手不能扶造成伤害, 而国标仅考虑通行3股人流时, 最靠墙一侧的人则无法抓住梯井一侧的栏杆, 才必须在墙上设置扶手, 此规范也就造成国内多有人因下楼梯失足扭伤的情况发生。

3. 英标体系统一, 国标各自为战

英标从勘察设计到施工运营, 均在一个体系内编篡。而国标中设计和施工规范分别编纂, 且规范主管部门分属不同的部委, 不能有效互相照应, 甚至出现不一致的地方, 建成后的安全使用规范更是少见。

随着海外建筑市场的不断开拓, 我国的建筑设计已参与到国际建筑设计市场的竞争中。这需要我们的设计不断与国际接轨, 借鉴国内外先进规范、技术和产品, 共同努力提高我们的建筑设计水平。为中国公司在国际上提高技术竞争力, 为中国规范的推广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BS9 999-2008 Code of practice for safety in the design, management and use of buildings[S].

[2]BS5 395-1:2000 Stairs, ladders and walkways[S].

[3]BS5 839-1:2002 Fire detection and fire alarm systems for buildings[S].

[4]BS2 037-1994 Specification for portable aluminum ladders, steps, trestles and lightweight[S].

[5]GB50 045-95, 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6]GB50 352-2005,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

建筑行业行为规范探讨 篇10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向纵深推进和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情况,扩大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及产品转型,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同时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发展仍然处于中期发展阶段,特别是农村新民居工程项目的蓬勃发展,到处都是建筑工地,随处可见塔吊林立,对建筑行业而言,确实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同时对建筑行业管理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在某些地区的建筑市场中,存在很多不良行为确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建筑市场不良行为应当整顿规范,行业整体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并非言过其实,或老调重弹,否则中国某些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和新民居建设项目将可能留下严重隐患或永久新缺陷,这不仅会给地方改革开放建设事业的成果罩上一层阴影,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事业和成果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1 建筑市场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

在不少地区建筑市场的招投标工作中,由于建筑业分包和挂靠的情况仍然存在、承包企业的项目部数量任意膨胀的原因,导致投标竞争激烈和压级压价情况非常突出,更特别的是在某些地区的特殊项目中,开发建设单位竟采取以垫资数额多少作为企业参与项目投标资格预审的先决条件。很多工程项目迫使承建单位以经营利润极低,甚至无利润可图或保本经营,去占领建筑市场的一席之地,以便保留承建队伍的组织建制,有利于催要已竣工交付使用项目的工程拖欠款。

由于开发建设单位绞尽脑汁为了少缴纳各种规费,基金,甚至税费,多数会将一个整体开发建设项目划分为多期设计、多期开发建设和分段招投标,因化整为零后,分段建设项目的规模均可以降低地勘、设计、监理、施工等承揽企业的资质级别,同时选择的范围相对大些,而实际上是开发建设单位在有计划、有预谋的从前期工作上有意降低建设项目的质量标准,达到降低建设项目成本之目的。

由于建筑市场的恶性竞争造成不少小型企业惨淡经营,因留不住与所承接工程项目数量及规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才,所以只能保留少量技术业务骨干做招牌,凡遇到承接项目参与投标竞争时,都是选用由这些少数技术业务骨干组成的项目部的招牌去进行竞标,等企业一旦中标后,则另行组织一班人员作为真正实施管理的项目部成员,或者用极少数有证书的人员在主要管理岗位,以应付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而实际上真正懂技术、懂业务管理的人员根本不可能安排从事众多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而现实中仅有的几个专门作为企业招牌的业务骨干,也确实不可能有富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每个具体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与审核工作,更不可能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施工活动的具体管理业务中,结果是在招投标时经用户认可选择的项目部管理人员与实际项目具体实施时的项目部管理人员张冠李戴,而有资格证书的人才在编制不在岗位,而在岗的人员是既无名字也无证书。

众所周知,在近十年来,全国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几乎依赖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特别是中国正好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高峰期,因此,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已成为各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所以建设项目遍地开花,录用技工随地就抓,特别是自2010年以来,竟然出现了人工费突飞猛涨,被招的技工未经培训直接上岗的用工荒情况,形成企业在建工程项目技工人员跳槽频繁,不断轮换,不安心工作,造成在新接工程项目后,根本不可能按正规方式进行招聘报名和考试筛选,择优录用技工人员,而是到处招兵买马,来应聘者就录用,更谈不上试用期观察,完全抛弃了应进行专业技能的岗前培训和相关特岗人员的专门教育培训,而直接进入实际操作岗位工作。

2“多因一果,必得其所”

经过调查了解和观变,不少地区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的决策者多数是通过经营建材或是其他商品而发了家的商人,因此在他的思维方式上,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作为一种企业的理念去经营的人只有少数,作为一种事业去经营的人甚至更少,而多数仍然是根据自身发财起家的经商做法,唯利是图,投机取巧,无孔不入。只要能赚钱,怎么省钱省工、节约建设成本就怎么干,同时在用人上,不是公开录用懂业务、会管理的人才,而是各个股东根据股权大小在各个相应的管理岗位上安排上自己家人、亲朋好友,各自为政,相互扯皮、嫉妒踢皮球,本应该很简单的问题久拖却得不到解决。由于各部门工作岗位上的人员业务水平差,素质不高,所以在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以节约项目建设成本为由,经常出现投机取巧,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不正当做法。

因市场竞争激烈,施工企业经营困难,特别是新开工项目要求垫资和已竣工项目仍然拖欠工程款,造成企业无力投资购置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和正规厂家的主要材料,同时也无实力留住具有专业技能的施工队伍和有业务管理水平的人才,更谈不上在培训技工队伍上去投资和花费精力、去注重企业职工的业余文化建设。因此,建设项目施工现场产生管理混乱、无序施工、随意盲干、野蛮作业,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的现象必在预料之中。

如果施工企业不能正确对待和解决提高各专业技工队伍业务素质和管理人员的水平、使经营者首先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质量、品牌和信誉,同时更离不开员工的辛勤劳动和努力工作,而让员工也能清楚,他们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也离不开企业市场占有额与施工项目管理效益的提高,促使员工自觉树立企业兴则我荣,企业衰则我耻,我与企业同命运,共存亡的思想意识。单靠老板与员工之间雇佣与被雇佣的训斥关系和上下级之间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员工又怎么可能心情舒畅地尽心尽力去做好工作呢?如果员工不能聚精会神、集中精力去具体操作各工序和各环节上的每一项工作,开发商们费尽心血构思的美好蓝图又怎么可能会变成符合国家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标准的合格产品呢?

3 提高认识、改变理念,同舟共济、实现共赢

总之,作为经营房地产开发项目和建筑工程特殊产品的企业家们,毫无疑问都非常清楚,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理所应当是树立质量品牌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更是企业赢得用户信任、取得用户认可、获得建筑市场更多的份额的根本保证。

建筑规范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问题

时至今日,《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已经历时30年,在此期间,该规范被修改5次,每一次的修改都是消防专家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相关理论进行的,它凝聚了消防专家们的所有心血和智慧。近几年来,我国高层民用建筑的数量大量增加、周围环境越来越复杂、室内设计也在不断更新,然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还尚未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更新,这就导致防火规范中存在着一些不妥之处,其中的很多条文和规定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甚至有些条文表述不够严谨,容易出现执行者产生多种理解或者理解错误的现象。接下来,就针对《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

1.高层单元式住宅入户门和窗户墙的设置

1.1住宅户门的设置

《高规》规定:对于18层以下的高层民用建筑,每层都用设置一座防烟楼梯间和一个安全出口;每个单元都应该设置一座通向楼顶的疏散通道;住宅的户门应该为甲级的防火门,户门不应该直接开向前室,如果必须开向前室,那么这个户门必须也是甲级防火门;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防火门应该是乙级防火门;18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和较小规模的它是住宅,都只需要设置一部疏散楼梯,在单元式住宅设置防烟楼梯间和消防楼梯间。

一般而言,塔式住宅与单元式住宅相比,塔式住宅的危险性更大,但是规范中要求塔式住宅户门没有开向前室的时候,可以设置成普通门,而开向前室的时候只需要设置成乙级防火门,而单元式住宅的户门则无论遇到怎样的情况都设置甲级防火门,这种规范要求与实际情况完全相反,很显然《高规》对户门的要求是存在较大问题的。其次,《高规》中特意指出,18层以下的单元与单元之间必须设有甲级防火门,是不是该理解为18层及18层以上的单元与单元之间就不必设置甲级防火门,并且户门直接开向前室时是不是可以设置为普通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条文的规定虽然较为全面,但是表述不够严谨,甚至会让人产生错误的理解或者多种理解。

1.2窗间墙和窗栏墙的设置

《高规》规定:18层以下的单元与单元之间应该设置防火墙,当塔式住宅户门开向前室时,不需要设置窗间墙和窗栏墙,而单元式住宅的户门无论有没有开向前室,都应该设置窗间墙和窗栏墙,并且对窗间墙和窗栏墙的宽度和高度进行严格要求,其宽度和高度不得低于1.2m,并且是不燃烧体墙。

通过《高规》的规定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对于窗间墙和窗栏墙的设置,单元式住宅明显严格于塔式住宅,但是塔式住宅与单元式住宅相比更具有危险性,因此,这种设置是不合理的。并且,对于塔式住宅的窗间墙和窗栏墙的宽度和高度均没有进行规定,这对建筑来说,不能形成有效的整体防火。

2.高层建筑底部营业厅疏散通道宽度的设定

2.1《高规》对疏散宽度的设定

《高规》规定:高层建筑内的走道宽度应该按照人数计算,对于净宽度,应该按照通过人数每100人大于或者等于1m计算;对于疏散外门的总宽度,应该按照人数最多的一层进行计算,每100人大于或者等于1m计算;对于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的门净宽,应该按照每通过100人大于或者等于1m计算,最小净宽度应该大于或者等于0.9m。对于每100人疏散净宽度的规定是1m。

2.2对《高规》疏散宽度设定的分析

高层民用建筑中的底部商业营业厅与其上部的场所是完全没有联系的,因为两者之间有完全的防火分隔和独立的疏散通道,因此,如果是上层着火,那么底部的营业厅受其影响并不大,这就从侧面反映出,高层民用建筑底部的疏散与其他民用建筑中商业营业厅的疏散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是底部的营业厅着火,这一疏散与其他民用建筑中的商业营业厅的疏散也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上部的疏散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疏散宽度的设定,应该对上部的每100人疏散净宽度适当增加,对于底部的疏散宽度则无需改变。所以,《高规》中设定的疏散宽度与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符合,在实际设定中,应该充分遵循《建规》中对疏散宽度的设定,即地上一、二层定为0.65m,地上三层定为0.75m。

3.高层民用建筑中对娱乐场所的相关规定

3.1对厅室出口的设置

《高规》规定: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建筑面积小于60平方米的,可以设置一个疏散门;位于走道尽端的房间,建筑面积小于75平方米的,可以设置一个疏散门。但是对于位于高层民用建筑首层、二层和三层的歌舞娱乐场所没有设置相关规定。这就容易引起误解,对于首层、二层和三层的厅室出口应该参照怎样的标准,没有进行准确的定位。为了保证首层、二层和三层的准确的参照标准,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参考建筑面积小于60平方米的标准。

3.2对排烟设施的设置

《高规》明确规定:在高层民用建筑中,如果娱乐场所设置在三层以上部分,对于建筑面积大于100平方米的房间需要设置排烟设施;如果娱乐场所设置在地下时,对于建筑总面积大于200平方米的房间需要设置排烟设施。但是,其中并没有明确规定高层建筑的首层、二层和三层的娱乐场所需要设置排烟设施的标准,所以,《高规》对于娱乐场所的规定并不是完整的,为了保证高层民用建筑的全面防火安全,应该在《高规》中补充相应条文。

4.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建筑工程突飞猛进,民用建筑作为人们稳定生活的保障,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必须加强建筑安全方面的设计工作,目前,影响民用建筑最为严重要素之一的火灾,已经成为所有建筑过程设计阶段最为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对高层民用建筑防火的设计,更是现今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确保现阶段高层民用建筑防火安全,笔者认为完善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最为关键,为此,针对《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

参考文献:

[1]林明发.对《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若干问题分析[J].消防标准规范,2009(11)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篇12

7.6.6对原条文的补充。

高层建筑内的燃油、燃气锅炉房、可燃油油浸电力变压器室、多油开关室、充可燃油的高压电容器室、自备发电机房等,有较大的火灾危险性。考虑到其火灾特点,可以采用水喷雾灭火系统。

7.6.7本条是对原条文的修改和增加。

一、条文各项所提及的房间,一旦发生火灾将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或政治后果,必须加强防火保护和灭火设施。因此,除应设置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外,尚应增设相应的气体或预作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考虑到上述房间内,经常有人停留或工作,以及国内目前尚无有关含氢氟烃 (HFC) 和惰性气体灭火系统设计与施工的国家标准等实际情况,所以本条未限制卤代烷1211、1301灭火系统的使用。

二、卤代烷1211、1301、二氧化碳等气体灭火装置,对扑灭密闭的室内火灾有良好效果,不会造成水渍损失,但灭火效果受到周围环境和室内气流的影响较大。因此,计算灭火剂时需要考虑附加量。

三、具体技术要求,按卤代烷1211、1301灭火系统的有关规范执行。

四、电子计算机房,除其主机房和基本工作间的已记录磁、纸介质库之外,是可以采用预作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扑灭火灾的。当有备用主机和备用已记录磁、纸介质,且设置在其它建筑物中或在同一建筑物中的另一防火分区内,其主机房和基本工作间的已记录磁、纸介质库仍可采用预作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故对7.6.7.1条专注说明。

五、“其它特殊重要设备室”是指装备有对生产或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设施的房间,这类设施一旦被毁将对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所以亦需采取严格的防火灭火措施。

7.6.8系新增条文。

本条文中所涉及到的房间内, 存放的物品均系价值昂贵的文物或珍贵文史资料, 且怕浸渍, 故必需气体灭火。同时, 这些房间大多无人停留或只有1~2名管理人员。他们熟悉本防护区的火灾疏散通道、出口和灭火设备的位置, 能够处理意外情况或在火灾时迅速逃生。因此, 可采用除卤代烷1211、1301以外的气体灭火系统。根据《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国家方案》和《中国消防行业哈龙整体淘汰计划》的要求, 对上述场所规定禁止使用卤代烷灭火系统。

7.6.9系新增条文。

灭火器用于扑救初期火灾,既有效又经济,当发现火情时,首先考虑采用灭火器进行扑救。所以,应将灭火器配置的内容纳入本规范之中。具体设计应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的有关规定执行。

8 防烟、排烟和通风、空气调节

8.1一般规定

8.1.1、8.1.2规定了高层建筑的防烟设施和排烟设施的组成部分

一、设置防、排烟设施的理由,当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防烟楼梯间是高层建筑内部人员唯一的垂直疏散通道,消防电梯是消防队员进行扑救的主要垂直运输工具 (国外一般要求是当发生火灾后,普通客梯的轿厢全部迅速落到底层。电梯厅一般用防火卷帘或防火门封隔起来) 。为了疏散和扑救的需要,必须确保在疏散和扑救过程中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井内无烟,首先在建筑布局上按本规范第6.2.1条及第6.3.3条的规定,对防烟楼梯间及消防电梯设置独立的前室或两者合用前室。设置前室的作用: (1) 可作为着火时的临时避难场所; (2) 阻挡烟气直接进入防烟楼梯间或消防电梯井, (3) 作为消防队员到达着火层进行扑救工作的起始点和安全区; (4) 降低建筑本身由热压差产生的所谓“烟囱效应”。特别是在冬天北方地区,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由于空气的容量不同而产生很大的热压差,在建筑比较密封的情况下,中和面在建筑高度1/2处,室外空气经低于中和面的门、窗缝渗入室内,室内热空气经过高于中和面的门、窗缝漏出,这就是“烟囱效应”。由于设有前室,把楼梯间、电梯井与走道前室的两道门隔开,这样楼梯间及电梯的烟囱效应减弱,可以减缓火、烟垂直蔓延的速度;其次是按第8.1.1条、第8.1.2条的规定设置防、排烟设施,当发生火灾时,烟气水平方向流动速度为每秒0.3~0.8m,垂直方向扩散速度为每秒3~4m,即当烟气流动无阻挡时,只需1min左右就可以扩散到几十层高的大楼,烟气流动速度大大超过了人的疏散速度。楼梯间、电梯井又是高层建筑火灾时垂直方向蔓延的重要途径。因此,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两者合用前室设置防排烟设施,是阻止烟气进入该部位或把进入该部位的烟气排出高层建筑外,从而保证人员安全疏散和扑救。

二、设置防、排烟设施的方式。对于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两者合用前室设置防烟或排烟设施的方式很多,下面分别介绍几种。

自然排烟,有以下两种方式,

1.利用建筑的阳台、凹廊或在外墙上设置便于开启的外窗或排烟窗进行无组织的自然排烟,如图17 (a) ~ (d) 。

其优点是: (1) 不需要专门的排烟设备; (2) 火灾时不受电源中断的影响; (3) 构造简单、经济; (4) 平时可兼作换气用。不足之处:

因受室外风向、风速和建筑本身的密封性或热压作用的影响,排烟效果不太稳定。据调查情况表明,这种自然排烟的方式一直被广泛采用。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及管理水平,此方式值得推广,并宜优先采用。

2.竖井排烟。在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内设置专用的排烟竖井,依靠室内火灾时产生的热压和室外空气的风压形成“烟囱效应”,进行有组织的自然排烟。这种排烟当着火层所处的高度与烟气排放口的高度差越大,其排烟效果越好,反之越差。这种排烟的优点是不需要能源,设备简单,仅用排烟竖井 (各层还应设有自动或手动控制的排烟口) ,缺点是竖井占地面积大。按日本建筑基准法规定:前室排烟竖井的面积不小于6m2 (合用前室不小于9m2) ,排烟口开口面积不小于4m2 (合用前室不小于6m2) ;进风口竖井截面不小于2m2 (合用前室不小于3m2) ;进风口面积不小于1m2 (合用前室不小于1.5m2) 。在我国一些新建的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中有的采用了这种方式,如:无锡滨湖饭店,南京工艺美术大楼,郑州宾馆等。但无锡滨湖饭店等几座高层建筑设置的自然排烟竖井及排烟口,其截面积与日本的规定相比小很多。目前尚无法肯定国内采用的竖井和排烟口截面能否有良好的排烟效果。据日本有关资料介绍,由于采用这种方法的排烟井与进风井需要占有很大的有效空间,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很难被设计人员接受。我国的设计人员认为,这种方式由于竖井需要两个很大的截面,给设计布置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降低了建筑的使用面积。因此近年来已很少被采用了。

机械排烟,有以下两种方式:

1.机械排烟与自然进风或机械进风。此方式是按照通风气流组织的理论,把侵入前室的烟气通过排烟风机和某种形式的进风 (自然进风或机械进风) 把烟气排出和形成透明的“避难气流”。排烟口设在前室的顶棚上或靠近顶棚的墙面上,进风口设在靠近地面的墙面上。日本“排烟量的标准”规定其前室:排烟风机的排烟量应为4m3/s (14400m3/h) ,合用前室应为6m3/s (21600m3/h) 的排烟能力。进风靠自然进风时,应设截面积为2m3的进风竖井。进风靠机械进风时,其进风量为排烟量的70%一80%保持负压,这种方式前几年被广泛采用。如:天津内贸大厦、北京图书馆、上海宾馆等均为机械排烟、机械进风,北京昆仑饭店等均为机械排烟、自然进风。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防、排烟的进一步发展,对这种排烟方式的采用提出异议,认为这种方式是在烟气或热空气已经侵入疏散通道的被动情况下再将它排除,没有从根本上达到疏散通道内无烟的目的,给疏散人员造成不安全感。设备投资、系统形式也比较复杂。另一方面,当前室处在人员拥挤的情况下,理想的气流组织受到破坏,使排烟效果受到影响。因此近几年高层建筑设计中也很少被采用。有些工程原设计为此方法,现在也在改造,如天津内贸大厦、深圳国贸中心等。

2.机械加压送风。此方式是通过通风机所产生的气体流动和压力差来控制烟气的流动,即要求烟气不侵入的地区增加该地区的压力。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已出现,一些国家曾经利用它来防止敌人投放的化学毒气和细菌侵入军事防御作战部门的要害房间。在和平时期,又有人利用它在工厂里制造洁净车间,在医院里制造无菌手术室等,都取得明显的效果。如今,机械加压送风技术又广泛应用在高层建筑防烟方面,并已被广大的工程技术人员所承认,世界很多国家均设有研究中心和试验楼。如:美国的布鲁克弗研究所的十二层办公大厦、德国汉堡一座七层办公大楼等均被列为机械加压送风防烟方式的试验地或研究中心。我国近几年来高层建筑发展很快,对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技术从研究到应用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种方式已广泛被设计人员接受并掌握,利用机械加压防烟技术的高层建筑在我国已有2000余幢。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达到了疏散通道无烟的目的,从而保证了人员疏散和扑救的需要。从建筑设备投资方面来说,均低于机械排烟的投资。因此,这种方式是值得推广采用的。

综合上述各种防烟方式的介绍与分析,结合目前国内外防、排烟技术发展情况,规定对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和两者合用前室设置的防、排烟设施为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或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措施。除此之外,其它防、排烟方式均不宜采用。

8.1.3本条是对原条文的修改。

火灾产生大量的烟气和热量,如不排除,就不能保证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扑救工作的进行。根据日本、英国火灾统计资料中对火灾死亡人数的分析:由于被烟熏死的占比例较大,最高达78.9%。在被火烧死的人数中,多数也是先中毒窒息晕倒后被火烧死的。例如:日本“干日”百货大楼火灾,死亡118人中就有93人是被烟熏死的。美国米高梅饭店火灾,死亡84人中有67人是被烟熏死的。因此排出火灾产生的烟气和热量,也是防、排烟设计的主要目的。据有关资料表明:一个设计优良的排烟系统在火灾时能排出80%的热量,使火灾温度大大降低。本条对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中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面积超过l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应设置排烟设施作出规定,其理由及排烟方式分别说明如下。

一、设置排烟设施的理由。

1.一类高层建筑的可燃装修材料多,陈设及贵重物品多,空调、通风等管道也多。塔式建筑仅仅一个楼梯间,疏散困难。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其垂直疏散距离大。因此设置排烟设施时以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为条件。

2.走道的排烟,据火灾实地观测,人在浓烟中低头掩鼻最大通行的距离为20~30m。根据原苏联的防火设计规定:内廊式住宅的走廊长度超过15m时,在走廊中间必须设置排烟设备。根据德国的防火设计规定:高层住宅建筑中的内廊每隔15m应用防烟门隔开,每个分隔段必须有直接通向楼梯间的通道,并应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参考国外资料及火灾实地观测的结果,本条规定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应设置排烟设施。

3.房间的排烟:以尽量减少排烟系统设置范围为出发点,房间的排烟只规定“面积超过l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这句话只是定性的,人定量上如何确定,这个问题在过去的设计中给设计人员带来疑惑,考虑到建筑使用功能的复杂性等因素的限制,仍不宜按定量规定,只能列举一些例子供设计人员参考。例:多功能厅、餐厅、会议室、公共场所及书库、资料室、贵重物品陈列室、商品库、计算机房、电讯机房等。

4.地下室的排烟见本说明第8.4.1条。

5.中庭的排烟见本说明第8.2.2条和第8.4.2条。

二、设置排烟设施的方式。

1.自然排烟:利用火灾时产生的热压,通过可开启的外窗或排烟窗 (包括在火灾发生时破碎玻璃以打开外窗) 把烟气排至室外。

2.机械排烟:设置专用的排烟口、排烟管道及排烟风机把火灾产生的烟气与热量排至室外。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专用的排烟竖井对走道与房间进行有组织的自然排烟方式,如唐山市唐山饭店等,由于竖井需要的截面很大,降低了建筑使用面积并漏风现象较严重等因素,故本条不推荐采用竖井的排烟方式。

8.1.4新增条文。

根据国内外高层建筑火灾案例经验教训,当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由通风、空调系统的风管引起火灾迅速蔓延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例是很多的。如韩国汉城“天然阁”饭店的火灾,从二层一直烧到顶层 (二十一层) ,死伤224人,其中一条经验教训是,大火沿通风空调系统的管道迅速蔓延。又如,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文考夫饭店的火灾,起火地点在三楼走道,建筑内的可燃装修物等几乎全部烧毁,死伤220多人,最主要的教训也是通风空调系统的竖向管道助长了火势的蔓延。我国杭州市一宾馆由于电焊时烧着了风管的可燃保温材料引起火灾,火势沿着风管和竖向孔洞蔓延,从一层一直烧到顶层,大火延烧了八九个小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由此可见,通风、空调系统风道是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使火灾蔓延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此本条规定对通风、空调系统应有防火、防烟措施。

8.1.5基本保留原条文。

一般机械通风钢质风管的风速控制在14m/s左右;建筑风道控制在12m/s左右。因不是常开的,对噪音影响可不予考虑,故允许比一般通风的风速稍大些。日本有关资料推荐钢质排烟风管的最大风速一般为20m/s。本条规定:“采用金属风道时,不应大于20m/s”;“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材料风道时,不应大于15m/s”。一般排烟风管是设在竖井内或用竖井作为排烟风道 (即非金属风道) 。

据日本有关资料介绍,排烟口风速一般不大于l0m/s。并宜选用与烟的流型一致 (如走道宜按走道宽度设长条型风口) ,阻力小的排烟口;送风口的风速不宜过大,否则造成吹大风的感觉,对人很不舒服。本条规定:“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7m/s;排烟口的风速不宜大于l0m/s”。金属排烟风道壁厚设计时可参考表16。8.2自然排烟

8.2.1在原条文的基础上修改的。

一、由于利用可开启的外窗的自然排烟受自然条件 (室外风带、风向,建筑所在地区北方或南方等) 和建筑本身的密闭性或热压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有时使得自然排烟不但达不到排烟的目的,相反由于自然排烟系统会助长烟气的扩散,给建筑和居住人员带来更大的危害。所以,本条提出,只有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有条件要尽量采用自然排烟方式。

二、建筑内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都是建筑着火时最重要的疏散通道,一旦采用的自然排烟方式其效果受到影响时,对整个建筑的人员将受到严重威胁。对超过50m的一类建筑和超过100m的其它高层建筑不应采用这种自然排烟措施。

上一篇: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下一篇:校车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