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2024-12-02

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精选11篇)

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篇1

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1、风管水平安装,直径或长边尺寸等于400mm,间距不应大于4m;大于400mm,不应大于3m,螺旋风管的支吊架间距风别延长至5m和3.75m,对于薄钢板法兰的风管,其支吊架间距不应大于3m2、风管垂直安装,间距不应大于4m,单根直观至少应该有2个固定点

3、风管支架宜按国际标图集于规范选用强度和刚度相适应的形式和规格,对于直径或边长大于2500mm的超宽、超重等特殊风管的支吊架应按设计规定

4、支吊架不宜设置在风口、阀门、检查门及自控机构处、离风口或插接管的距离不宜小于200mm5、当水平悬吊的主干风管长度超过20m时应设置防止摆动的固定点,每个系统不应少于1个

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篇2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绝缘测试,放电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00于2002年颁布以来, 经过数年的实践,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得到较好的控制。通过学习规范和建筑电气工程的实践, 结合本地区执行过程中遇到一些具体的操作问题, 本文就对规范的理解及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控制提出以下应注意问题。

1 母线、缆线绝缘测试、耐压试验后放电

《规范》第3.3.8条 (封闭、插接式母线每段母线组对接续前, 绝缘电阻测试合格, 绝缘电阻值大于20 MΩ, 才能安装组对) , 第3.3.12条 (电缆穿管前绝缘测试合格, 才能穿入导管; 电线、电缆交接试验合格, 且对接线去向和相位等检查确认, 才能通电) , 第3.3.12-4条 (电线、电缆交接试验合格, 且对接线去向和相位等检查确认, 才能通电) , 第3.3.8 -5条 ( 母线支架和封闭、插接式母线的外壳接地 (PE) 或零 (PEN) 连接完成, 母线绝缘电阻测试和交流工频耐压试验合格, 才能通电) , 以上条文都强调除在安装前要做绝缘检查, 以免最终系统测试不合格, 而造成返工外, 强调了交接试验的重要性。对于封闭、插接式母线、大截面电缆安装完成、投入使用前, 应进行交接试验, 测量其绝缘电阻值, 长线路、高电压、大截面电缆在耐压试验和绝缘电阻测试后亦须放电。但规范对试验前后须放电的要求不是很明确, 操作过程中施工人员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作业, 忽视耐压试验前后放电的作业环节而导致触电事故发生。

长电缆、封闭母线相当于一个电容器, 以电缆为例线间电容的计算如下:

以三相电缆为例, 三相导线可以看作三根并行的长导线, 如图1, a、b、c代表三相线路中的三根导线, D代表导线间的距离, H代表导线与对地距离, r为导线半径, C10为三相导线对地的部分电容, Cm为三相导线之间部分电容。

undefined

undefined

式中:

undefined, 三相导线间的几何均距;undefined, 三相导线与本身镜像间的几何均距;undefined, 三相导线与不同相导线镜像间的几何间距。

由公式可见, 导线间电容及对地电容与长度、线径、线间距、对地距离等有关系, 电容越大, 残余电量就越大, 如不进行放电, 人体接触缆线或母线时就可能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因此就耐压试验后的放电问题应作为施工工序的重要的环节。

2 单芯电缆的固定

《规范》第13.2.3-2条 (交流单芯电缆或分相后的每相电缆固定用的夹具和支架, 不形成闭合铁磁回路) , 第15.1.1条 (三相或单相的交流单芯电缆, 不得单独穿于钢导管内) 及第15.1.2条 (不同回路、不同电压和交流与直流的电线, 不应穿于同一导管内;同一交流回电线应穿于同一金属导管内, 且管内电线不得有接头) 等条文都是为防止产生涡流效必须遵守的规定。其原理如下:

导线通过电流时, 在其周围产生磁力线, 磁力线与通过线芯的电流大小成正比, 单根导体周围如果有闭合的铁磁材料, 流过交流电时的交变磁场会在铁磁材料中产生涡流, 如图2。如果单芯导体穿钢管保护, 钢管内产生涡流, 形成磁轭现象, 造成电能损耗, 通过的电流大时钢管还可能发热, 损坏电缆。涡流还会造成保护装置灵敏度下降、电缆发热、寿命缩短, 严重可能引发火灾等问题。规范内明确同一交流回路要穿入同一金属管内, 其原因在于正常运行时多芯电缆由于流入流出电流相等, 回路周围不会产生电磁感应, 避免了涡流效应。

同样道理, 使用铁磁材料固定单芯电缆也会产生涡流效应。工程实际中容易忽视的情况还有单芯电缆穿楼板使用防火钢板分隔、单芯线缆进配电箱穿预留孔、用裸金属线绑扎单相线路等。

近年来预分支电缆由于现场施工方便、绝缘性能优越、可靠性高、防水性能好、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已在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规范》第13.2.3.5条 (敷设电缆的电缆沟和竖井, 按设计要求位置, 有防火隔堵措施) 对防火措施作出了规定, 但对其固定未明确。施工中应注意预分支电缆的固定不应采用铁件, 防火隔断不应采用钢板, 以避免产生涡流。

3 结束语

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篇3

摘要:《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01-2010(为了便于叙述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实施以来,通过工程施工实践,对房建工程防雷施工中的方案编制、施工安装、质量评价及质量验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表可填,可操作性强。但笔者发现,规范在以下几点仍有待完善,具体有:1、词句表达模糊,有不同的理解(3.2.3条强制性条文);2、条款所表达的意思前后矛盾(3.2.3条与5.1.2条2款);3、规范第6.1.1条1款所对应的附录E质量验收资料部分表格的主控项目漏项;4、建筑物防雷工程新旧施工规范同时使用,施行中容易引起混淆。

关键词:防雷工程;规范;理解;沟通;探讨

第一个问题:词句表达模糊,有不同的理解。

规范第3.2.3条(原文:除设计要求外,兼做引下线的承力钢结构构件、混凝土梁、柱内钢筋与钢筋的连接,应采用土建施工的绑扎法或螺丝扣的机械连接,严禁热加工连接。)属于强制性条文,“兼做引下线的承力钢结构构件”这段句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钢结构建筑物的金属柱子构件。但是,读完整段条文,再翻看所对应的条文说明,才明白“兼做引下线的承力钢结构构件”所表述的不只是指钢结构构件,而是也包括钢筋混凝土柱子构件,贯穿第3.2.3条的主线,所表达的是承力钢结构构件以及钢筋混凝土梁、柱内钢筋与钢筋的连接方式问题。由于条文词句用词欠妥,从纯文字角度理解,把承力钢结构构件与混凝土梁、柱并列来说明严禁热加工连接问题,施工实践中可能会造成不同的理解甚至造成误解。因为混凝土梁、柱内钢筋与钢筋的连接,规范的其他条款是允许对焊、搭焊等热加工连接的。而对于已经加工好的半成品、成品以及已经安装完毕的承力钢结构构件,严禁热加工连接是必须的。

第二个问题:条文所表达的意思前后矛盾。

规范第3.2.3条,“除设计要求外,兼做引下线的承力钢结构构件、混凝土梁、柱内钢筋与钢筋的连接,应采用土建施工的绑扎法或螺丝扣的机械连接,严禁热加工连接。”如果“兼做引下线的承力钢结构构件”本意所指的不是钢结构构件,而是钢筋混凝土柱子构件,那么构件内钢筋与钢筋的连接方式问题,从文字本身的理解是,兼做引下线的钢筋混凝土柱内钢筋与钢筋之间严禁热加工连接,强调热加工连接是不允许的。笔者的理解,钢筋常见的对焊方式有电弧闪光对焊;电渣对焊;气压对焊和手工电弧搭接焊这几种,这几种都是热加工连接方式,都在规范3.2.3条(强制性条文)的禁止之列。

与此相矛盾的是,规范第5.1.2条2款(原文:......混凝土柱内钢筋,应按工程设计文件要求采用土建施工的绑扎法、螺丝扣连接等机械连接或对焊、搭焊等焊接连接),该条款明确了利用柱内钢筋作为引下线可以用对焊、搭接焊的“热加工连接”方式连接;以及规范第5.2.1条(原文:利用建筑物柱内钢筋作为引下线,在柱内主钢筋绑扎或焊接连接后,应做标记,并应按设计要求施工,......),该条款同样明确了利用柱内钢筋作为引下线可以用焊接的规定。

在《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条文中,第4.3.5条6款【强制性条文】(原文:构件内有箍筋连接的钢筋或成网状的钢筋,其箍筋与钢筋、钢筋与钢筋应采取土建施工的绑扎法、螺丝、对焊或搭焊连接。单根钢筋、圆钢或外引预埋连接板、与构件内钢筋应焊接或采用螺栓紧固的卡接器连接。构件之间必须连接成电气通路。)、第4.4.5条,都明确了利用柱内钢筋作为引下线可以用对焊、搭接焊的方式连接。都阐明了利用建筑物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时,规范了钢筋与钢筋、构件与构件连接方式可以热加工连接。

显然,规范规范3.2.3条与规范第5.1.2条2款、第5.2.1条以及《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第4.3.5条6款和第4.4.5条所表达的意思明显是矛盾的。

第三个问题:规范第6.1.1条1款所对应的附录E质量验收资料部分表格的主控项目漏项;

规范6.1.1条1款(原文:建筑物顶部和外墙上的接闪器必须与建筑物栏杆、旗杆、吊车梁、管道设备、太阳能热水器、门窗、幕墙支架等外露的金属物进行等电位连接。),此款为强制性条文,属于主控项目。笔者的理解,建筑物栏杆、旗杆、吊车梁、管道设备、太阳能热水器、门窗、幕墙支架等外露的金属物按照施工图设计,位于屋面的,必须与屋面的接闪器进行等电位连接;位于外墙面的、门窗、幕墙支架等,必须与外墙面的接闪器进行等电位连接,同时与经过外墙的引下线进行有效的电气连接。这些连接的施工质量,理应同步在等电位连接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格中反映。但是在施工实践过程发现,与规范6.1.1条1款相对应的附录E质量验收资料表格(表E.0.1-4)的主控项目栏中,该内容没有列入表格。笔者认为,附录E质量验收资料表格(表E.0.1-4)所反映的质量验收主控项目,应该同时包含规范第7.1.1条及第6.1.1条1款的相关内容。否则,主控项目的施工质量情况没有记录在质量验收资料表格中,等于该项在施工过程中脱离了质量监管,是严重的失误。

第四个问题:建筑物防雷工程新旧施工规范同时使用,施行中容易引起混淆。

把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验收独立制订、修订、编制从而形成本规范,施行日期是2011年2月1日。但本规范实施的同时,并没有取消此前执行多年的的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质量与验收的依据,即没有取消仍在施行中的《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2002中24~28条关于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验收的相关内容。与《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2002中24~28条相比,规范不但增加了屏蔽分项工程、综合布线分项工程和电涌保护器分项工程,而且对原有的分项调整、增加了部分内容,规范了工程质量验收表格等等,也就是说建筑物增加了防雷标准,工程投资也相应增加。

显然,本规范的正式施行,加上《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也于2011年10月1日实施,笔者所接触的新的房建工程的防雷工程从设计到施工都执行了新的规范。但在市场行为的作用下,如果工程施工图设计没有约定使用本规范作为施工依据,假如某些业主为了节约工程投资,建筑物施工图设计审批不走完正规程序就先开工,继续使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2002中24~28条作为防雷施工的依据也还是效的。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不是不可能发生,同一个施工内容同时使用不同版本的规范作为依据,且不说是否会造成混淆,起码不够严谨。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通过对现行《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01-2010的理解和浅见。在施工实践中,通过对规范的学习、分析,加深对规范准确理解和把握,同时发现新的问题,是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责所在。

施工工程中,施工方案不但是施工管理人员对施工图设计的具体化、细则化,也是对相关施工规范具体化、细则化,以指导施工。然而,当规范中条文意思含混不清,有不同理解;当规范条文前后相互矛盾;当规范条文没有表达完整;当规范条文内容未能反映到质量验收资料表格中时,笔者以为,准确理解施工规范,便于发现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并及时与业主、设计、监理及时沟通和探讨,进而解决问题,是我们应该做的和能够做到的。

参考资料:

[1] 《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01-2010;

[2]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篇4

基本规定:

1、材料应有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型式检验报告、进场复验报告、符合设计要求,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材料;

2、砌体结构施工前,应编制砌体施工方案;

3、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中的模板应拆除干净,不得夹有砂浆、块体及碎渣的杂物;

4、砌筑墙体应设置皮数杆;墙上留置施工洞口,其侧边离交接处

墙面不应小于500mm,洞口净宽度不应超过1m;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地区建筑物的临时施工洞口位置,应会同设计单位确定。

5、脚手眼补砌时,应清理脚手眼内掉落的砂浆,灰尘;脚手眼处

砖及填塞用砖应湿润,并应填实砂浆;

6、宽度超过300mm的洞口上部,应设置钢筋混凝土过梁;不应

再截面长边小于500mm的承重墙体、独立柱内预设管线;

7、当采用后置方法设置拉结筋时,应取得设计单位同意,并应对

拉结钢筋进行实体拉拔强度试验;

8、砌体高度每日砌筑高度控制1.5m;

9、砌筑前应复核各砌筑部位的底面标高,如有高低不平宜采用

M5水泥砂浆找平,高度超过20mm应采用C20细石混凝土填平;

10、采用混凝土砖,蒸压(养)砖产品的养护龄期应小于28d;

11、拉结筋不小于500mm,未段应有90度弯钩;

钢结构涂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篇5

中文词条名: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钢结构涂装工程·钢结构防火涂料涂装 英文词条名:

I主控项目

14.3.1防火涂料涂装前钢材表面除锈及防锈底漆涂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检查数量:按构件数抽查10%,且同类构件不应少于3 件。检验方法:表面除锈用铲刀检查和用现行国家标准《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GB8923 规定的图片对照观察检查。底漆涂装用干漆膜测厚仪检查,每个构件检测5 处,每处的数值为3 个相距50MM 测点涂层干漆膜厚度的平均值。

14.3.2钢结构防火涂料的粘结强度、抗压强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程》CECS24:90 的规定。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构件防火喷涂材料性能试验方法》GB 9978 的规定。检查数量:每使用100T 或不足100T 薄涂型防火涂料应抽检一次粘结强度;每使用500T 或不足500T 厚涂型防火涂料应抽检一次粘结强度和抗压强度。检验方法:检查复检报告。

14.3.3薄涂型防火涂料的涂层厚度应符合有关耐火极限的设计要求。厚涂型防火涂料涂层的厚度,80%及以上面积应符合有关耐火极限的设计要求,且最薄处厚度不应低于设计要求的85%。检查数量:按同类构件数抽查10%,且均不应少于3 件。检验方法:用涂层厚度测量仪、测针和钢尺检查。测量方法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程》CECS24:90 的规定及本规范附录F。

14.3.4薄涂型防火涂料涂层表面裂纹宽度不应大于0.5MM;厚涂型防火涂料涂层表面裂纹宽度不应大于1MM。检查数量:按同类构件数抽查10%,且均不应少于3 件。检验方法:观察和用尺量检查。

Ⅱ 一般项目

14.3.5防火涂料涂装基层不应有油污、灰尘和泥砂等污垢。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篇6

1施工条件

施工前应充分了解天气变化情况,做好防护准备:

(1)气温应在5摄氏度以上

(2)下雨后不能施工,且湿度不大于85%

(3)施工后6小时内如下雨应采取说遮盖措施

(4)风速不大于3米/秒

2施工机具

空压机(应保证每把喷枪施工压力为6-8KG/M2)、喷枪。

3、施工工艺

真石漆涂料工艺流程为:基层验收-辊涂底涂--遮盖保护及打分格条-喷涂真石漆-辊涂罩面漆

3.1基层验收

真石漆涂料施工前应对基层进行以下几个方面验收

(1)表面质量。

一般抹灰工程观感质量、充许偏差应符合规范要求。凡基层有空鼓的应用机具切去后修补,如有裂缝、缺棱掉角、凹凸不平等质量缺陷,应用聚合物水泥腻子或其它等同腻子修补。

(2)基层含水率。

基层含水率不应大于10%。一般情况下,夏季基层干燥14天,冬季干燥21天,含水率即可达到要求。基层含水率可用薄膜覆盖法粗略判断。

(3)酸碱度。

PH值应小于10。基层碱性过大会影响涂料的粘结、起层及涂层变色等质量事故。其测定方法可用清水将棉花浸湿,然后按在待测基层上以吸收基层的碱分,几分钟后用PH试纸测定接触的棉花。

除以上几点之外,基层还应无浮浆、灰尘、油污等。

3.2辊涂底涂

底涂主要成分为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能有效保护中涂及面涂免受墙体内部化学物质的侵蚀。选用底漆时颜色应与中涂层及面涂层颜色一致,这样可以更加突出仿石特点。

施工时应用滚刷和毛刷上底涂,滚刷时应先横滚后坚刷,不得斜滚,边角用毛刷涂齐,底涂要均匀不得漏涂。第二次滚涂应在第一次干燥后,通常气温25摄氏度时间隔2小时,随环境温湿度不同而变,底涂理论耗漆量为11平方米/升。

3.3遮盖保护及打分格条

在喷涂真石漆前应先用塑料膜将门、窗等不需喷涂的部位保护好,如需图案效果,可先用铅笔在其面上描出图案,再用分色纸沿图案贴好。

3.4喷涂真石漆

真石漆可分两遍喷涂,每道间隔最少2小时以上,施工压力约为6-8公斤每平方米,施工时应注意控制厚度防止漏喷、流坠、透底、不均匀现象。喷涂时湿度为25摄氏度,湿底小于50%时,真石漆表干时间为2小时,实干时间为24小时以上,干透后真石漆厚度为3mm左右。

喷涂时,枪口与墙面垂直略往上倾斜,枪口与墙面距离300-350mm,自左向右,不停抖动喷枪,画圆向右平等移动,运动轨迹呈环状。到边后紧接其下部再自右往左平等移动,运动轨迹呈S型。第一遍应快速薄喷一层真石漆,可采用喷枪口径3-5喷口气流较近时,可以到较为平坦的涂层,用量约3KG/M2。第二遍时采用喷嘴口径为6-9,并适当调大喷口与流口距离,可以得到凹凸感较强的涂层,用量约为5KG/M2。

3.5辊涂罩面漆

在真石漆完全干燥后,应用砂布等工具磨掉表面之浮少及砂粒之锐角,以增加真石漆之美感。墙面修整后,用喷枪将附尘吹掉后即可用滚筒和毛刷辊涂罩面漆滚涂。滚筒要沾饱满但不流淌,横向顺序滚涂均匀,边角和凹进部位用毛刷均匀到位不得漏刷。

4、注意事项

4.1在罩面漆施工前,一定要确认真石漆是否完全干透,这往往是施工成败关键。

4.2视喷涂施工要求,真石漆可用清水调节粘度,应从少到多试加,一定不能多加,这步最好由有经验的人负责。

4.3在每次开始喷涂前,应预先在试板上作试验喷涂,视喷出状态进行调整,在确认了色相,喷布幅面等均无问题后再进入正式喷涂。

4.4工程施工初期喷涂不熟练时,应在后墙或不起眼地方试喷,待熟练后再到正面喷涂。

4.5喷涂接头部最容易发生颜色不均,所以一块涂完后应尽早地涂下一块。

4.6为尽是减少色差,应一次性订购所需材料。

施工规范

1、涂封闭底漆:喷涂(刷涂、滚涂均可),用无气喷枪均匀薄喷一遍,施工温度10℃以上,喷涂量0.2-0.3Kg/m2。

2、喷涂中层真石漆:采用喷涂方法,喷涂压力在0.5-1.0mPa/cm2,根据样板要求选择合适喷嘴,施工温度在10℃以上,厚度1-2mm,涂抹两道,间隔两小时,干燥24小时后打磨。喷枪应垂直于待喷涂面施工,距离约60厘米。对于阴阳角施工过程中,喷涂时特别注意不能一次喷厚,采用薄喷多层法,即表面干燥后重喷,喷枪距离为80厘米,运动速度快,且不能垂直阴阳角喷,只能采用散射,即喷涂两个面,上雾花的边缘扫入阴阳角。喷涂量3-5 Kg/m2。

3、打磨:采用400-600目砂纸,轻轻抹平真石漆表面凸起砂料及尖角,切忌用力过猛。

4、喷罩面漆:采用喷涂(刷涂、辊涂均可),用无气喷枪均匀薄喷一遍,施工温度不得低于10℃,完全干燥需要10天,喷涂量0.2-0.3Kg/m2。

不同颜色真石漆施工工艺

1、白色、浅色的真石漆施工

墙体先批刮一遍白水泥,要求平整、无明显批痕;或者直接涂刷有色液体底漆,再按规定喷涂中层、面层;

2、深色的真石漆施工

底漆按规定喷涂,在施工中层时,只需薄喷一层,厚度控制在1—2mm,再罩面漆。基本参数

1.真石漆:材料包装:25Kg/小桶、250 Kg/大桶施工参数:每小桶可施工5-8平方米(主要视基面平整度、施工技术及工程难度)2.防碱底漆:材料包装:3 Kg/小桶包装、(160、180)Kg/大桶包装施工参数:5-8平方米/ Kg 3.防污面油:材

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篇7

1 第4章智能化集成系统

1.1 本章内容与2003版本的主要变化

(1)本章内容位置提前到了所有子系统的第一部分,体现了智能化集成系统(以下简称集成系统)在智能化系统体系中的总领性和重要性。本系统与设计标准中系统排序是一致的。

(2)本次修编把集成系统分为设备、软件、接口三个部分,并按照第三章中对软件、硬件、接口的进场检验规定分别进行进场检验。

(3)很多集成系统最终没能完成,其主要原因是接口功能没有实现,本次修编尤其强调了接口部分的检测和验收,为接口的实施质量提供了验收标准。

(4)集成系统功能检测分为主控项和一般项。主控项内容主要包括目前大部分实际工程的集成系统能实现的基本功能,比如数据监视、数据显示、数据存储、报警显示、报表处理以及联动控制功能等。

(5)在功能检测内容中对具体抽检比例和抽检点数做了详细的量化规定。

1.2 重点内容

1.2.1 接口的规定

接口可以按照成品方式提供,也可以针对项目编制。接口按照提供者分为被集成系统和集成系统提供的接口。

接口的检测分几个步骤,首先是在进场检验时要求按照第3.2.11条规定进行方式的接口(包括被集成系统和集成系统提供的接口)的质量控制;其次是检测各被集成系统(包括检测其提供的接口功能是否合格),检测合格后才能检测集成系统。最后还要按照第4.0.4条检测整体接口功能。所有检测都是需要依据接口技术文件和接口测试文件的规定来进行的。

第3.3.5条还规定了被集成系统接口检测不合格直接导致被集成系统和集成系统都不合格。不允许被集成系统忽略集成功能自主检测过关的现象发生。对集成系统本身也有检测要求,不要把自身原因推诿给被集成系统。这样将各自的责任分清,确保集成系统的功能最终实现。

这些内容都强调了被集成系统接口检测验收的重要性。

1.2.2 集中监视、储存和统计功能规定

此项功能是集成系统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功能,详细规定了抽检比例和抽检数。

以大型公共建筑的智能化集成系统进行测算。大型公共建筑一般指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用房。对于2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被集成系统通常包括: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公共广播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集成的信息包括数值、语音和图像等,总信息点数约为2000(不同功能建筑的系统配置会有不同),按5%比例的抽检点数约为100点,考虑到每个被集成系统都要抽检,规定每个被集成系统的抽检点数下限为20点。

20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或集成信息点为2万的集成系统抽检总点数约为1000点,已涵盖绝大多数实际工程的使用范围,而且考虑到系统检测的周期和经费等问题,推荐抽检总点数不超过1000点。

1.2.3 报警监视及处理功能规定

考虑到报警信息比较重要而且报警点也相对较少,抽检比例比第4.0.5条的规定增加一倍。响应时间参数直接影响到报警及处理效果,因此在本次修编中提出,希望能够引起大家重视。

1.2.4 控制和调节功能规定

考虑到控制和调节信息点相对较少且功能非常重要,因此规定进行全检。响应时间这个参数直接影响到调节及控制效果,因此在本次修编中提出,希望能够引起大家重视。

1.2.5 联动配置及管理功能

与第4.0.7条类似,联动控制信息点相对较少且功能非常重要,因此规定进行全检。

2 第7章综合布线系统

2.1主要更改内容

考虑到国家标准的要求不应高于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取消2003版《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中对质量要求高于GB 50312-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的部分。另外,根据总体修编的要求,取消施工安装过程的规定。例如原第9.2.7条:9.2.7机柜、机架、配线架安装,除应符合GB/T 50312第4.0.1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1)机柜不应直接安装在活动地板上,应按设备的底平面尺寸制作底座,底座直接与地面固定,机柜固定在底座上,底座高度与活动地板高度相同,然后铺设活动地板,底座水平误差每平方米不应大于2mm(综合布线机柜重量一般满足地板载荷1000kg/m2)。

(2)安装机架面板,架前应预留有800mm空间,机架背面离墙距离应大于600mm (建筑物弱电间形式多种多样)。

2.2 链路和信道

在工程实践中,发现很多从事建筑智能化设计和施工的人员不清楚链路和信道的区别,特说明如下:

链路:主要是布线时完成的电信间配线架到房间插座的那一部分。

信道:最终用户使用的完整链路称为信道。

CP点:为了适应今后经常性地移动、增加和变更信息点,而又无须重新布设连至楼层配线架(FD)的所有水平线缆,我们可以在水平子系统(GB/T 50311-2007中也称配线子系统)内设置一个靠近办公区域的集合点(CP点),给重新配置信息点带来更多的便利。

综合布线系统铜线缆的信道:综合布线系统铜线缆的信道最长为100m,配线(水平)缆线最长为90m,跳线最长为10m。布线连接方式分为信道和永久链路。信道和永久链路划分如图1所示。

2.3 检测合格判据

本章与其他章节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自检合格能否判定为合格,本章与国家标准GB 50312-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的规定是协调统一的。补充说明如下:

(1)综合布线系统验收前应自检完毕,检测全部合格为自检合格;若自检后无法修复的链路、信道或不合格线对数量有一项及以上超过被测总数的1%的,或有一条及以上光纤链路、或信道无法修复的,应判为自检不合格;整改后重新自检。

(2)考虑到一般工程综合布线点位较多,检测的费用较高,若自检合格,业主和监理认为自检结果真实可靠,不强制规定抽检,可认为系统合格。

(3)业主和监理认为有必要抽检的,抽检比例应大于10%。被抽样检测点(线对)不合格比例不大于被测总数1%的,抽样检测应判为合格,且不合格点(线对)应予以修复并复检;被抽样检测点(线对)不合格比例大于1%的,应判为一次抽样检测不合格,并应进行加倍抽样,加倍抽样不合格比例不大于1%的,抽样检测应判为合格;不合格比例仍大于1%的,抽样检测应判为不合格,且应进行全部检测,并按全部检测要求进行判定。

3 第11章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3.1 系统介绍

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目前已广泛采用光纤同轴电缆混合(HFC)网络结构。根据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需要,考虑到国内急剧增长的数据业务推动下的社会信息化发展,有线电视HFC网络应实施升级改造以适应由模拟向数字技术体制的过渡、单向广播向双向传输方式的转变及单一业务向多业务功能的拓展要求。

有线电视系统的分类方法如下:

(1)按系统规模大小分类,可分为:

A类:用户数10000户以上,传输距离1000m;

B类:用户数2000~10000户,传输距离500~1000m以上;

C类:用户数300~2000户以上,传输距离500m以下;

D类:用户数300户以下,单幢楼无干线系统。

(2)按频道范围分类,可分为:

VHF频段共享天线电视系统,仅限于VHF频段1~12频道间隔传输;

全频道共享天线电视系统,仅限于VHF、UHF频段内的电视信号传输;

300MHz内邻频传输系统,仅限于VHF频段内1~12频道邻频传输;

300MHz内增补频道传输系统,增补A、B两个波段;

860MHz邻频传输系统。

(3)按传输方式分类,可分为:

A:同轴电缆单向传输;

B:同轴电缆双向传输,

C:用光缆传输信号。

(4)按传输网络结构分类,可分为:

A:按树枝形结构布线,连接用户方便,较经济;

B:按星形结构布线,由中心向四方传输,有利于计算机控制。星形结构一般采用光纤传输,而且双向传输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C:按树一星混合结构布线,既考虑了目前正在建设的电缆电视系统的需要,同时也为今后更新改建为光缆传输、双向传输、数据传输提供方便,今后若需改建,只要更换某一段干线就可以了。

3.2 工程实施中的要点和说明

根据第3.2.1条对于工程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对填报工程资料的检查,因此要求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于工程资料的填写要及时准确,便于记录工程实施过程。

第11.0.1条提出对于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工程设备及器材的进场验收应按本规范第3.3.4和3.3.5条的规定执行,并应检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或有资质检测机构颁发的有效认定标识。

相关的主要材料及器材要求应执行《广播电视设备器材入网认定管理办法(2004年)》的规定,包括下列器材:有线电视系统前端设备器材;有线电视干线传输设备器材;用户分配网络的各种设备器材;广播电视中心节目制作和播出设备器材;广播电视信号无线发射与传输设备器材;广播电视信号加解扰、加解密设备器材;卫星广播设备器材;广播电视系统专用电源产品;广播电视监测、监控设备器材;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进行入网认定的设备器材。另外,有线电视设备也应属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强制入网认证的广播电视设备。

3.3 系统检测

系统检测条件应符合第3.3.2条的记录齐全且合格。在系统检测前,应根据第11.0.2条把标准测试点选好。

11.0.2对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进行主观评价和客观测试时,应选用标准测试点,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系统的输出端口数量小于1000时,测试点不得少于2个;系统的输出端口数量大于等于1000时,每1000点应选取(2~3)个测试点;

(2)对于基于HFC或同轴传输的双向数字电视系统,主观评价的测试点数应符合本条第1款规定,客观测试点的数量不应少于系统输出端口数量的5%,测试点数不应少于20个;

(3)测试点应至少有一个是位于系统中主干线的最后一个分配放大器之后的点。

系统检测时,应按照附表C.0.6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子分部工程检测记录进行相关功能的检测,并按要求将记录填写入该表。具体的相关系统检测的要求和判断依据,执行相关的规范条文。

3.4 竣工验收

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竣工验收时,应按照第3.4 节分部(子分部)工程验收程序进行。

4 第12章公共广播系统

4.1 系统介绍

根据国家标准GB 50526-2010《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的规定,公共广播包括业务广播、背景广播和紧急广播。业务广播是指公共广播系统向服务区播送的、需要被全部或部分听众收听的日常广播,包括发布通知、新闻、信息、语声文件、寻呼、报时等。背景广播是指公共广播系统向其服务区播送渲染环境气氛的广播,包括背景音乐和各种场合的背景音响(包括环境模拟声)等。紧急广播是指公共广播系统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向其服务区发布的广播,包括警报信号、指导公众疏散的信息和有关部门进行现场指挥的命令等。

公共广播系统要以设计的具体分类和设计要求为依据进行相关的检测和验收。

4.2 工程实施中的要点和说明

根据第3.2.1条对工程实施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本章中还专门设置了强制性条文第12.2.4条。

12.2.4当紧急广播系统具有火灾应急广播功能时,应检查传输线缆、槽盒和导管的防火保护措施。

[条文说明]

为保证火灾发生初期火灾应急广播系统的线路不被破坏,能够正常向相关防火分区播放警示信号(含警笛)、警报语声文件或实时指挥语声,协助人员逃生而制定本条文。否则,火灾发生时,火灾应急广播系统的线路烧毁,不能利用火灾应急广播有效疏导人流,直接危及火灾现场人员生命。

GB 50526-2010《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中第3.5.6条和GB 50606-2010《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第9.2.1条第3款均为强制性条款,对火灾应急广播系统传输线缆、槽盒和导管的选材及施工做出了规定,本规范强调的是其检验。

[技术要点]

在施工验收过程中,为保证火灾应急广播系统传输线路可靠、安全,该传输线路应采取防火保护措施。防火保护措施包括传输线路中线缆、槽盒和导管的选材及安装等。

[实施与检查]

火灾应急广播系统传输线路应满足火灾前期连续工作的需要,实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明敷时(包括敷设在吊顶内)应穿金属导管或金属槽盒,并在金属管或金属槽盒上涂防火涂料进行保护;

(2)暗敷时应穿导管,并应敷设在不燃烧体结构内且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

(3)当采用阻燃或耐火电缆时,敷设在电缆井、电缆沟内,可不采取防火保护措施。

4.3 系统检测

系统检测条件应符合第3.3.2条的“记录齐全且合格”。本系统检测时,还要依据第12.0.3条的要求进行测量,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12.0.3公共广播系统检测时,应打开广播分区的全部广播扬声器,测量点宜均匀布置,且不应在广播扬声器附近和其声辐射轴线上。

系统检测时,应按照附表C.0.7公共广播系统子分部工程检测记录进行相关功能的检测,并按要求将记录填写入该表。具体的相关系统检测的要求和判断依据,执行相关的规范条文。

4.4 竣工验收

公共广播系统竣工验收时,应按照第3.4节分部(子分部)工程验收程序进行。

5 第13章会议系统

5.1 新增系统介绍

第13章会议系统为新增章节。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们对开会的形式和效果要求越来越高,多媒体会议系统逐渐成为智能建筑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且工程额度较大。会议系统专业性较强,涉及声学、光学、建筑材料学等多种技术融合,因此该系统的建设和检测都相当复杂,2003版标准中无《会议系统》章节,缺乏对会议系统验收工作的指导与约束。

增加本章节的意义在于:与GB 50314标准保持一致的同时,规范目前多媒体会议系统的检测环节,保障会议系统的工程质量。

会议系统的范围包括会议扩声系统、会议视频显示系统、会议灯光系统、会议同声传译系统、会议讨论系统、会议电视系统、会议表决系统、会议集中控制系统、会议摄像系统、会议录播系统和会议签到管理系统等。

5.2 重点内容

5.2.1 系统检测前的规定

本章规定会议系统检测前要先进行电源检测和建声检测。

电源检测:会议系统的音源和视频源的质量决定了会议系统的效果,微小的干扰都会降低音质和画质,而音视频信号都是易受到电源干扰的信号,所以会议系统务必要保证电源质量。

建声检测:建声环境指标对会议系统的影响有时候是致命的。建筑设计有缺陷的话,就会造成声场的缺失、声音的浑浊不清等结果。所以在会议系统的电声检测之前,要先检测建声环境符合要求。

此条内容强调了会议系统检测前要先进行电源检测和建声检测的重要性。在实际的会议工程项目中,因建声设计失败而导致会议系统工程效果较差的例子非常多,因为建筑结构和材料对会场的音效有非常大的影响,一旦存在建声设计缺陷,是无法通过电声设计来弥补的。

5.2.2 系统检测规定

(1)检测内容的规定

会议系统的检测分为功能检测和性能检测两类,需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逐项检测,确保功能项和系统性能都能满足设计要求。

(2)检测方法的规定

系统性能检测有两种方法:客观测量和主观评价,客观测量采用的是专业测量仪器工具,主观评价以人们现场感觉来评价,语言信息靠人耳试听、图像信息靠视觉感知、整体效果需通过试运行来综合评判,具体采用哪种检测方法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

音视频的检测允许采用客观测量或主观评价两种方式,因为客观测量需要非常专业的测试工具和测试人员,所以在本标准中并不强制客观检测,如果主观评价音视频的效果符合设计要求的话,也是可以作为检测结论的。

5.2.3 本章编制基本思想

由于会议系统的专业性较强,需要专业的检测工具和检测方法,GB 50339-2013中主要对会议系统应检测的内容进行规定,而检测方法与合格判据则以会议系统的相关专业国家标准为遵循标准。引用的标准有:GB/T4959《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GB/T 50525《视频显示系统工程测量规范》、GB 50524-2010《红外线同声传译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6 第14章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

6.1 系统介绍

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数字显示技术应用将无处不在,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的应用范围广阔。在公共广场、飞机场、火车站、港口码头、工厂、会展中心、会议中心、写字楼、金融机构、商业零售场所及学校等都广泛应用。对相关的需要应把相关信息传递给受众,使人们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相关的信息。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由播控设备、传输网络、信息显示屏(信息标识牌)和信息导引设施或查询终端等组成。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的检测和验收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

6.2 工程实施中的要点和说明

根据第3.2.1条对工程实施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6.3 系统检测

系统检测条件应符合第3.3.2条的记录齐全且合格。本系统检测时,要依据第14.0.2条的要求进行测量和主观评价,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14.0.2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检测应以系统功能检测为主,图像质量主观评价为辅。

在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检测时,系统设计的的功能检测是客观的和主要的,图像的质量主观评价为辅。

系统检测时,应按照附表C.0.9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子分部工程检测记录进行相关功能的检测,并按要求将记录填写入该表。具体的相关系统检测的要求和判断依据,执行相关的规范条文。

6.4 竣工验收

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竣工验收时,应按照第3.4节分部(子分部)工程验收程序进行。

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篇8

【关键词】钢筋工程;施工质量;验收;钢筋连接

In steel construction and quality inspection of several issues

Zhao Jun-li,Liu Hu

(City Reservoir Authority Zhangweixin NanyueHandanHebei056001)

【Abstract】Quality inspection in steel construction, the deviation from the norms of the situation have occurred, resulting in the acceptance of work not only inconsistent, or even to leave the quality of project risks. According to “Concrete Construction Quality Acceptance” of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site acceptance of steel, reinforced steel protective layer connectivity and other issues.

【Key words】Steel works;Construction quality;Acceptance;Steel connections

目前在鋼筋工程施工质量验收中,偏离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检验项目遗漏、宽严尺度判罚不当,以及检测数据缺乏真实性等,不仅造成验收工作不协调,还会给工程留下质量隐患,在现实施工过程中应引起重视。

1. 钢筋进场验收问题

1.1主要问题。

(1)钢筋供应市场混乱,货源渠道比较复杂,钢筋质量证明资料与现场实物不相符。(2)现场钢筋复验取样不很规范,急需施工时有的钢筋未检先用。

1.2质量控制措施。

混凝土施工规范规定,钢筋进场检验属于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应采取如下措施。

1.2.1钢筋进场时应有出厂质量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单,每捆(盘)钢筋均应有标牌,并按品种、批号及直径分批验收。每批热轧钢筋重量不超过60t,钢绞线为20t。应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并按现行国家标准规定抽样做力学性能试验,确认复验合格才能在工程上使用。

1.2.2做好抗震用钢筋强度实测值的符合工作:混凝土施工规范5.2.2条规定,对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筋的强度实测值应符合下列规定:即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之比值不应小于1.25;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调标准值不应大于1.3。

施工图未注明抗震等级时,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应在图纸会审时提请设计人员给以明确。监理人员应将抗震钢筋强度实测值复核工作列入监理实施细则并作为关键控制点,经复验合格后,才能同意该钢筋在抗震结构中使用。1.2.3监理人员应在钢筋复验取样时到现场做好见证,确保送检样品的真实性,复验结果是该批钢筋能否使用的重要依据。

2. 钢筋连接的问题

2.1钢筋连接的验收原则

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这作为钢筋验收的一般项目要求。实际上长达数十米乃至数百米以上的受力钢筋,必然产生两个以上接头,接头位置也只能相对设置在受力较小处,接头数量主要有接头面积百分比率来控制。以下两条验收原则是必须遵循的:

(1)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2)钢筋接头面积百分比率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按施工规范规定执行。 

2.2钢筋接头百分率的控制。

在钢筋接头受到限制,钢筋必须有接头时。宜优先采用闪光对焊,或电弧焊的接头,其质量应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的规定。钢筋的连接可分为两类:绑扎搭接;机械连接或焊接。机械连接接头和焊接接头的类型及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受力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在同一根钢筋上宜少用接头。轴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杆件(如桁架和拱的拉杆)的纵向钢筋不得采用帮扎搭接接头。当受拉钢筋的直径d> 28mm及受压钢筋的直径d>32mm时,不宜采用绑扎接头。

2.2.1绑扎接头百分率控制。

同一构件中相邻纵向受力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相互错开。钢筋绑扎搭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1.3倍搭接长度,凡搭接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搭接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为该区段内有搭接接头的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对梁类、板类及墙类构件,不宜大于25%;对柱类构件,不宜大于50%。

当工程中确有必要增大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费率时,对梁类构件,不应大于50%;对板类、墙类构件,可根据实际情况放宽。构件中的纵向受压钢筋,当采用搭接连接时,其受压搭接长度不应小于纵向受拉钢筋搭接长度的0.7倍,在任何情况下不应小于200mm。在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应配置箍筋,其直径不应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的0.25倍。当钢筋受拉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100mm;当钢筋受压,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当受压钢筋直径d>25mm时,尚应在搭接接头两个端面外100mm范围内各设两个箍筋。

2.2.2焊接接头百分率控制。

纵向受力钢筋的焊接接头应相互错开。钢筋焊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较大直径)且不小于500mm,凡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焊接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的焊接接头百分率,对纵向受拉钢筋接头,不应大于50%。纵向受压钢筋的接头面积百分率可不受限制。

2.2.3机械连接百分率的控制。

纵向受力钢筋机械连接接头应相互错开。钢筋机械连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较大直径),凡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机械连接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在受力较大处设置机械连接接头时,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纵向受拉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大于50% 。纵向受压钢筋的截图面积百分率可不受限制。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中的机械连接接头,除应满足设计要求的抗疲劳性能外,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纵向受力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应大于50%。机械连接接头连接件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宜满足纵向受力钢筋最小保护层厚度的要求。连接件之间的横向净距不宜小于25mm。

3. 钢筋保护层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对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存在两个错误认识;一保护层不重要,只要不露筋即可。二是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越大越好。形成这两上错误认识,主要基于钢筋属隐蔽工程不能通过外观体现,另外没有经历这方面的教训。但是从现实中某些工程因保护层问题,造成钢筋严重锈蚀甚至导致混凝土剥落的教训,已足以让我们在这方面有清醒的认识。另外,钢筋保护层过厚则会降低构件抗弯设计断面高度,对构件的受力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混凝土易产生裂缝,梁柱混凝土易缺棱掉角。

3.1保护层验收依据。

保护层厚度的规定是满足结构构件的耐久性和受力钢筋有效锚固的要求。新规范对保护层厚度略有增加,并列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混凝土施工规范仅列出保护层厚度的允许偏差。如混凝土强度等级≤C20的板、墙保护层由15mm增加为20mm;柱保护层以及混凝土强度等级≤C20的梁保护层,均由25mm增加为30mm;有垫层的基础保护层也由35mm增加为40mm。同时规范规定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

3.2保护层验收及检验。

上述混凝土保护层均为规范规定的最小厚度,并以此计算保护层验收中的合格点率。箍筋内净尺寸是规范新增检查项目,对保证受了钢筋和箍筋本身受力性能都较为重要,其允许偏差为±5mm。施工监理人员在钢筋加工、安装的施工质量验收中 ,应将箍筋内净尺寸以及梁、板上部保护层作为重点检查项目,确保偏差值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2]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文章编号]1619-2737(2012)08-29-676

[作者简介] 赵军利 (1974-) ,男,职称:助工,工作单位: 漳卫南岳城水库管理局,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

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篇9

基本规定

3.0.7施工中必须建立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并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关的安全技术教育与培训,作业前主管施工技术人员必须向作业人员进行详尽的安全技术交底,并形成文件。

3.0.9施工中,前一分项工程未经验收合格严禁进行后一分项工程施工。

6.3土方路基

6.3.3人机配合土方作业,必须设专人指挥。机械作业时,配合作业人员严禁处在机械作业和走行范围内。配合人员在机械走行范围内作业时,机械必须停止作业。

6.3.10挖方施工应条符合下列规定:

1挖土时应自上向下分层开挖,严禁掏洞开挖,

作业中断或作业后,开挖面应做成稳定边坡。

2机械开挖作业时,必须避开构筑物、管线,在距管道边1m范围内应采用人工开挖;在距直埋缆线2m范围内必须采用人工开挖。

3严禁挖掘机等机械在电力架空线路下作业。需在其一侧作业时,垂直及水平安全距离应符合6.3.10的规定。

沥青混合料面层

8.1.2沥青混合料面层不得在雨、雪天气及环境最高温度低于5℃时施工。

8.2.20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应待摊铺层自然降温至表面温度低于50℃后,方可开放交通。

面层养护与填缝

10.7.6在面层混凝土弯拉强度达到设计强度,且填缝完成前,不得开放交通。

冬雨期施工

2002最新质量验收规范 篇10

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条文说明GB50202-2002-SM

3.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4.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条文说明GB50203-2002-SM

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条文说明GB50204-2002-SM

7.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8.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条文说明GB50205-2001-SM

9.木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6-2002

10.木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条文说明GB50206-2002-SM

11.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

12.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条文说明GB50207-2002-SM

13.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

14.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条文说明GB50208-2002-SM

15.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

16.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条文说明GB50209-2002-SM

17.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含条文说明)GB50210-2001

18.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19.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条文说明 GB50242-2002-SM

20.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

21.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条文说明GB50243-2002-SM

2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含条文说明)GB50300-2002

23.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24.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条文说明GB50303-2002-SM

25.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10-2002

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篇11

关键词:建设工程;竣工验收;规范流程;设计思路

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规范流程的设计是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环节的一项基本工作,是工程项目好收尾的重要前提,项目竣工验收的目的是检查工程的质量及其各方面功能是否合格,把这项工作做好,有利于避免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工作的延期,提高竣工验收工作的效率,使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

一、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一)许多参加工程建设的单位对竣工验收工作不重视

工程的竣工验收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是纷繁复杂的,其中包括对设计文件、质量评估报告和勘察设计经验总结资料的整理和归类,这些都是工程项目的设计部门需要完成的工作,施工单位负责的是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将工程设计的图纸变成现实存在的物体,施工单位的人员往往忽视竣工验收的工作,导致整个施工过程的资料不完整,工程项目的质检部门人员较少,对监理资料的审查、施工等的时间安排不合理,致使审查的进度慢,竣工验收的周期延长,严重的会对整个工程的效果造成影响。

(二)工程项目竣工后出现超期验收的情况

根据我国有关项目竣工验收管理条例的规定,建设企业应该从工程施工开始之日起的三个月内,向有关的环保主管部门申请该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有的企业由于不了解生产的实际状况,尤其对工程建设的周期不清楚,导致在施工过程中缺乏对进度的掌控意识,这就对工程的竣工验收造成了延误,有的甚至认为验收不需要办任何手续即可通过,在三个月的期限内尚未进行工程的竣工验收,同时又没有申请延长验收的时间周期,这不仅违背了我国法律的规定,还使工程项目的效益大大降低。

(三)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的时机不对

项目竣工的验收在时间选择上也有一定的要求,不仅要确保不延误工程验收的周期,还要找准恰当的时机,如对工程项目中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废水排放的检测与验收,在一般情况下,污水的处理都采用生化处理工艺,即利用污水的生物化学反应来净化污水,气温对水的生化反应影响较大,因此,在对污水进行处理时,必须选择最合适的气温,最好是在冬季进行。有些污水处理由于受时间条件的限制,没有选择恰当的时机,这就导致净化的效果不佳,有的企业为了使水质达标,甚至采用增加药剂的办法,这种方法是显然不可取的。

二、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规范流程设计的重要性

(一)项目竣工验收流程的规范是企业地位和价值提升的基础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许多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目前,国内的大多是建筑企业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企业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在项目竣工验收的规范流程设计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一些基础雄厚的大中型企业已经实现了持续有效的快速发展,公司在项目开发、施工、投资及技术人员发面都取得了较大突破,然而,一些小型建筑企业往往没有意识到项目竣工验收流程规范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追求进度,对于这类企业来说,只有把工程项目竣工验收规范流程的设计提到一个高度,才有可能实现企业地位和价值的提升。

(二)竣工验收流程的规范是企业工程建设保障能力和工程技术提升的前提

建设工程项目往往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包括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技术,管理人员的技术主要体现在对工程动态的掌握和控制及对工程安全质量的监督管理,这些工作都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其次,对施工人员的技术要求是格外严格的,因为施工人员一旦出现技术不过关,就会对工程项目的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施工人员不仅应了解基本的建筑技术知识,还应具备将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要使工程项目的技术要求达标,首先就必须有一个规范的竣工验收设计流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的技术和能力。

三、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规范流程设计的原则

(一)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

任何企业的业务流程设计都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这就要求企业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流程的设计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新动态,根据市场供求情况的反映,来设计出工程项目最规范的验收流程。

(二)坚持及时性的原则

工程项目竣工验收规范流程设计目的是提高竣工验收的及时率,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效率得到提高。设计人员在对项目竣工验收流程进行设计时,首先必须考虑到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的周期,在确保不延误时间的前提下,来对验收的规范流程进行设计,同时,必须考虑到流程中每个程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使竣工验收的流程得到更好地执行。

(三)坚持环保的原则

环境保护对于任何工程项目的建设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企业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流程的设计必须堅持环境保护的原则,任何企业的运作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约束,一些企业由于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最终结果还是导致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建设工程项目竣工流程的设计必须以国家相关的法律规范为准则,严格做到不破坏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

四、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规范流程设计的方法

(一)完善组织结构,明确分工

企业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领导小组是由多个部门的人员组成的,其中主要包括项目开发部、设计规划部、环保部、质检部、安全部等部门,竣工验收的领导小组必须确定一个专门的组长,负责对各部门验收人员的领导及工作安排,各部门负责验收的人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在验收工作中做到尽职尽责,同时,各部门验收人员之间的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做好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的准备工作

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的准备工作是竣工验收的必要环节,建设企业必须从确定项目之日起就组织人员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设计、监理、生产、施工等方面的工作,使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的准备工作与工程建设在同一时间进行,这些准备工作包括的内容是广泛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材料设备的采购工作,采购人员应明确自己的任务,及时掌握市场材料价格的动态,使采购材料的价格与质量达到契合。

(三)及时办理工程项目验收的手续

每项工程项目的验收往往都涉及多个方面的检验,其中最常见的是工程卫生验收、环境保护验收、消防验收和安全设施验收。工程卫生的验收是由企业的安全环保部门负责的,相关人员应联系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卫生专项验收的手续;环境保护验收也是由企业的安保部门负责的,部门负责人应向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申请验收;消防检验由企业的消防安全部门向政府公安消防机关联系办理相关手续;安全设施验收由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办理手续。

结语

建设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是检查工程项目的设计、安全质量是否达标的重要工作,对提高建设项目的效益具有促进意义,为使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符合管理的要求,相关人员必须对项目竣工验收流程的设计加以重视,并使之趋于规范。

参考文献:

[1]李琴.建设工程项目代建制模式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J].山西建筑,2014,(21):269-270,271.

[2]马庆双.关于铁路建设工程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2):192-193.

[3]伍伟成.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管理中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1,(29):105-105.

上一篇:《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指导书下一篇:《傅雷家书》读后感-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