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材料堆放规范

2024-09-29

建筑施工材料堆放规范(共8篇)

建筑施工材料堆放规范 篇1

施工现场材料堆放的要求

1、一般要求(1)建筑材料的堆放应当根据用量大小、使用时间长短、供应与运输情况确定,用量大、使用时间长、供应运输方便的,应当分期分批进场,以减少堆场和仓库面积;

(2)施工现场各种工具、构件、材料的堆放必须按照总平面图规定的位置放置;

(3)位置应选择适当,便于运输和装卸,应减少二次搬运;

(4)地势较高、坚实、平坦、回填土应分层夯实,要有排水措施,符合安全、防火的要求;

(5)应当按照品种、规格堆放,并设明显标牌,标明名称、规格和产地等;

(6)各种材料物品必须堆放整齐。

2、主要材料半成品的堆放(1)大型工具,应当一头见齐;(2)钢筋应当堆放整齐,用方木垫起,不宜放在潮湿和暴露在外受雨水冲淋;(3)砖应丁码成方垛,不准超高并距沟槽坑边不小于0.5m,防止坍塌;(4)砂应堆成方,石子应当按不同粒径规格分别堆放成方;(5)各种模板应当按规格分类堆放整齐,地面应平整坚实,叠放高度一般不宜超高1.5m;大模板存放应放在经专门设计的存架上,应 当采用两块大模板面对面存放,当存放在施工楼层上时,应当满足自稳角度并有可靠的防倾倒措施;(6)混凝土构件堆放场地应坚实、平整,按规格、型号堆放,垫木位置要正确,多层构件的垫木要上下对齐,垛位不准超高;混凝土墙板宜设插放架,插放架要焊接或绑扎牢固,防止倒塌。

3、场地清理作业区及建筑物楼层内,要做到工完场地清,拆模时应当随拆随清理运走,不能马上运走的应码放整齐。各楼层清理的垃圾不得长期堆放在楼层内,应当及时运走,施工现场的垃圾也应分类集中堆放。

建筑施工材料堆放规范 篇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0年9月和2010年8月先后发布了GB6566-201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50571-2010《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国家强制性标准。

为了帮助建筑行业及所有陶瓷、石材、水泥、砂石、砂浆、砖、混凝土预制件、墙体、资源综合利用等建筑材料生产企业、销售部门、检测机构能准确理解、全面掌握有关标准内容及要求, 广东省标准化协会和广东省质量监督水泥制品与混凝土外加剂检验站联合, 拟于2011年月上旬举办以上两个标准的宣贯班。组织全省生产、销售、检测、施工等建筑材料机构的厂长、研制、开发、技术、质量、检测 (包括环境检测) 、采购、销售专业技术人员, 学习国家强制性标准GB6566-201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及GB50571-2010《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内容重要, 请各相关部门及单位积极派员参加。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学习内容:

1、GB6566-201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

2、GB50571-2010《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

3、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的危害和抽检案例分析与处理;

4、墙体材料抽检分析及研讨;

5、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规定;

6、答疑。

二、授课老师:广东省质量监督水泥制品与混凝土外加剂检验站、省建材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具有丰富的高级工程师严玉梅、袁红霞。

三、时间:2011年01月04~05日2天。

四、地点:广州 (具体地点待通知) 。

五、收费:每人700元。含2午餐、资料、证书等;食宿费用自理, 统一安排。

六、凡参加者, 请将报名回执于2010年12月23日前传真到广东生标准化协会或广东省质量监督水泥制品与混凝土外加剂检验站、广东省建材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并准备免冠1寸照片1张。以便办理“广东省标准化培训”证书 (已有此证书的, 可将证书在报到时交到会务组, 以便登记培训实况) 。

七、联系:

1、广东省标准化协会 傅曼芬

020-84493931、13149380858

传真:020-84404316

2、广东省质量监督水泥制品与混凝土外加剂检验站 黎韬

电话:020-81932937、13926477432

传真:020-81930600

3、广东省建材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袁红霞

电话:020-81947505传真:020-81933961

材料堆放和仓贮的安全要求 篇3

正在施工的建筑物与办公室及工人宿舍的最小间距不小于20米;

正在施工的建筑物与非易燃性材料场地的最小间距不小于15米;

正在施工的建筑物与易燃材料贮存库场地的最小间距不小于20米;

正在施工的建筑物与锅炉、厨房、用火作业区的最小间距不小于25米;

正在施工的建筑物与木材成品、半成品模板场的最小间距不小于20米;

正在施工的建筑物与草帘、芦席、刨花废料堆的最小间距不小于30米;

工地办公室及工地宿舍与工地办公室及工人宿舍的最小间距不小于5米;

工地办公室及工地宿舍与非易燃性材料场地的最小间距不小于6米;

工地办公室及工地宿舍与易燃材料贮存库场地的最小间距不小于20米;

工地办公室及工地宿舍与锅炉、厨房、用火作业区的最小间距不小于15米;

工地办公室及工地宿舍与木材成品、半成品模板场的最小间距不小于15米;

工地办公室及工地宿舍与草帘、芦席、刨花废料堆的最小间距不小于30米;

非易燃性材料场地与非易燃性材料场地的最小间距不小于6米;

非易燃性材料场地与易燃材料贮存库场地的最小间距不小于15米;

非易燃性材料场地与锅炉、厨房、用火作业区的最小间距不小于15米;

非易燃性材料场地与木材成品、半成品模板场的最小间距不小于10米;

非易燃性材料场地与草帘、芦席、刨花废料堆的最小间距不小于20米;

易燃性材料场地与易燃性材料场地的最小间距不小于20米;

易燃性材料场地与锅炉、厨房、用火作业区的最小间距不小于25米;

易燃性材料场地与木材成品、半成品模板场的最小间距不小于20米;

易燃性材料场地与草帘、芦席、刨花废料堆的最小间距不小于30米;

锅炉、厨房、用火作业区与木材成品、半成品模板场的最小间距不小于25米;

锅炉、厨房、用火作业区与草帘、芦席、刨花废料堆的最小间距不小于30米

木材成品、半成品模板场与草帘、芦席、刨花废料堆的最小间距不小于30米;

(2)杉条、木料、木制品应分别码垛平整,垛间应保持2m间距。杉垛两侧应有木桩固定。木料垛每高40cm应垫横木一层,堆码高度不应超过#)1.5m。

(3)混凝土构件堆放参阅第十一章“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安装工程”有关条文。

(4)袋装水泥仓库应按出厂日期先后按次序堆放整齐顺直,放置在钢、木平台上,台底必须通风防潮,其高度一般不超过10袋,四周不得紧靠墙壁(距离墙壁不少于80cm)。使用时应按时间先后顺序自上而下逐层取用。

(5)钢筋或钢制品堆放应在有遮盖的场所,钢筋不得伸进道路之内。

(6)堆放砂、石、泥土、煤渣等颗粒材料,禁止紧贴建筑物的墙壁。

(7)堆放白灰场地不得靠近木电杆及易燃品,也不得用木质易燃品做周围挡板。

仓库管理人员工作制度详细规则

“仓库管理系统”(WarehouseManagement System,WMS)是用来管理仓库内部的人员、库存、工作时间、定单和设备的软件实施工具(Software Execution Tool)。

一、仓库管理人员工作制度规则

1、各仓管人员应负责整理仓库物品的出货、储存、保管、检验及帐务报表的登录等工作。

2、仓库物资实行先进先出的作业原则,并按此原则分别决定储存方式及位置。

3、仓库不准代私人保管物品,也不得擅自答应未经领导同意的其他单位和部门的物品存仓。

4、任何人员除验收时所需外,不准将仓库物资试用试看。

5、除仓管人员和因业务工作需要的有关人员外,任何人未经许可,不得进入仓库。严禁库内会客及其他部门职工围聚闲聊。

6、仓库严禁烟火。配置的消防器材,仓管人员应会使用,并定期接受行政部的安全检查和监督。

7、仓管人员对物品进、出仓,应当即办理手续,不得事后补办;应保证帐物相符,经常核对,并得随时受单位主管或财务部稽核人员的抽点。

8、每月仓库应盘点一次,检查货的实存、货卡结存数、物资明细账余额三者是否一致;每年年终,仓储人员应会同财务部、采购部门共同办理总盘存,并填具《盘存报告表》。

9、仓库物资如有损失、贬值、报废、盘盈、盘亏等,应及时上报主管,分析原因,查明责任,按规定办理报批手续。未经批准一律不得擅自处理;仓管员不得采取“盈时多送,亏时克扣”的违约做法。

10、保管物资未经总经理同意,一律不得擅自借出;总成物资一律不准拆件零发,特殊情况应经总经理批准。

11、仓管人员下班离开前,应巡视仓库门窗、电源、水源是否关闭,以确保仓库的安全。

12、实施电脑化后,《物资盘点表》由电脑制表,仓管员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高工作效率。

二、入库管理制度 物品的入库是指根据供货合同的规定,完成物品的接货、验收和办理入库手续等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入库必须具有存货单位正式开出的物品入库单,并与相应的供货合同相一致的条件下方可入库。入库单是仓库据以接收物品的唯一凭证。

物品入库单应包括:物品来源、收货单位、物品名称、品种、规格、数量、单价、实收数、收单时间、存货单位签章等内容。

1、接货

?? 接货应做到准备充分,手续清楚、责任分明、单据和凭证齐全。接到到货通知后,应了解货物的类别、特性、数量、件重等具体情况。安排和准备卸货场地及货位,准备卸货、搬运设备及劳动力;并通知检验员作好准备。

2、检验凭证

凭证检验的依据是供货合同。它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物品规格、型号、数量、供货单位、供货方式、时间、地点、包装标准、责任区分及争论解决方式、双方主管人签章。

3、货物检查和验收

首先对货物进行外观检查,看有无受潮、进水、破损、变形、污染等现象;核对到货品名、规格、型号、标志、数量、发货单位、收货单位等是否正确。如发现有不相符的现象,仓管员有权拒绝办理入库手续,并视其程度报告采购部、财务部及总经理处理。

对货物内在质量的检验,由仓管员填写“报检单”,通知质管部进行材质检验。

4、入库

货物验收合格后,应立即办理入库手续。入库时应进行以下工作:

1)复核

主要复核内容如下:

*货物验收记录及入库单和各项资料凭证是否移交清楚完整。

*复核入库货物与上架、上垛货物是否相符,编号是否正确,件数是否准确,计量测试记录与实物批号是否符合。

*货物应挂上的货牌是否准确到位,在输入电脑的建帐数据是否已准确录入,帐、牌、物三者是否相符。

2)登帐

登录货物保管明细帐,无论用计算机或手工生成,都应详细反映仓库货物进、出、结存的准确情况。主要内容有: 物品编号、入库日期、品名规格、数量、单价、收入、支出等。

登录或消除保管账必须以正式收发凭证为依据。账目不得任意涂改,必要修改时应加盖订正章。

账目应做到:

*实记录入、出、结存数,账物相符;

*笔笔有结算,日清月结,不做假账;

*手续健全,账页清楚,数据准确;

*坚持会计记账规则,严格遵守;

*出现问题,经处理后,账面要明确反映,并如实说明。

3)建档

应建立库存货物档案,以备处理问题时,也便于总结提高仓储管理水平。为此:

*将每份入库单所列的到货原始资料和凭证、验收资料及相关问题处理的资料、凭证出、入库及存储期相关记录和资料等分别装订成册建立档案,由各库区保管员统一保管。

*档案要统一编号,以便查阅。

*档案部门保管期为一年,到期交由管理部统一存档。

*电子计算机仓储管理系统,要设立档案管理子系统,以辅助档案管理工作。

三、出库管理制度

货物出库应遵循“先进先出、推陈储新”的原则。

出库单内容包括:收货单位、日期、货物入库时的批号、品名、规格型号、数量、仓管员签字等。

1、出库程序及作业方法

??? 仓库一切货物的对外发放,一律凭有关人员签章的“申请单”或“出货通知单”由相关人员办理出库手续。

1)复核

复核的内容:

*对出库单,应核对数量、规格品种与库存是否有出入。

*检查包装的完好性,凡包装破损未经修复加固一律不准出库,无论是否仓库原因导致的破损,均应修复。地唛标志应清楚、完好。

经复核确认无误后,即可允许放行出库。2)放行

根据货物实发情况,仓管员开具出门证,交提货或发运人员作为出门交门卫放行的依据。门卫必须接到签发的出门证才可放行。

3)登账

登录货物保管明细帐,无论用计算机或手工生成,都应详细反映仓库货物进、出、结存的准确情况。主要内容有:

物品编号、出库日期、品名规格、数量、收入、支出等。

登录或消除保管账必须以正式收发凭证为依据。账目不得任意涂改。

账目应做到:

*实记录入、出、结存数,账物相符;

*笔笔有结算,日清月结,不做假账;

*手续健全,账页清楚,数据准确;

*坚持会计记账规则,严格遵守;

*出现问题,经处理后,账面要明确反映,并如实说明。

4)建档

参照入库管理制度的相关建档条例。

四、贮存

1.堆码 堆码原则

*保证货物不变形,且能确保人员、货物及设备的作业安全。*方便管理人员收发、盘点和维护,便于装卸搬运作业。*便于信息系统管理,充分提高作业效率和仓储利用率.码垛要求

*轻启轻放,大不压小,重不压轻。标志直观清晰,标签朝外。*四角落实,整齐稳当。*通道宽度适当,方便作业。

*对不同品种、规格型号、批次及不同生产企业的货物要分开堆码。码垛间距为10公分。为保证“先进先出”的方便,要按进货先后的顺序堆码。

*袋装货物定型码垛,重心应倾向垛内;纸箱包装和桶装货物箱口应向上;破包货物要另行堆放。*堆码的货物必须是验收完毕,允许入库的;应包装完好,标志清楚。堆码方法

堆码作业依靠叉车等设备与人工相结合,并按照贮存要求进行动作。

*对袋装货物,可采用方便于计量的 “五五化”堆码法,便于过目成数、整齐、方便盘点和出库。

*对规格品种繁多的小件物品和零件,如轴承、电子产品及各类配件等,应采用货架式堆码法。存放时要分清品种、规格、型号等,同类货物应尽量存放在相同的货架,便于存取。*托盘式堆码法:根据货物的包装情况,及仓库的存重压力进行运作。垫垛

垫垛的目的在于隔潮,应根据货物性能和气候条件来确定。垫垛材料可采用油毡、垫板等,木料作垫料时要经过防潮、防虫处理。苫盖

为了防止货物受潮,可采用苫盖的形式。苫盖后的货垛应稳固、严密、不渗漏雨雪。可供用雨布、油毡、帆布等,就货物堆码外形,把苫盖物直接敷盖在货物上面。2.防护

仓库温湿度控制法 *通风

利用库内外空气温度不同而形成的气压差,使库内外空气形成对流,来达到调节库内湿度的目的。通风时应开启背风面上部的窗户,并打开库门,以促进库内空气的完全循环。仓管员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通风时间长短和通风时开启门窗的数目。在有风的日子,借风的压力更能加速空气对流,但风力不能过大(风力超过5级灰尘较多)。

对怕热类物资,主要是利用通风降温。在炎热季节,对空气温度条件要求不高的物资,可在夜间或凌晨6点左右通风,每星期1-2次。

对怕冻类物资,是利用通风提温。在寒冷季节,需在阳光充足、库外温度最高时通风,一般在下午2点至3点左右进行。可每天进行。

对怕潮类物资,是利用通风降潮。通风时应选择库外绝对温度小的条件情况政,秋冬季这种条件最多,春季其次,夏季最少,可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在库内悬挂干湿表,表应安置在空气流通、不受阳光照射的地方,不要挂在墙上,挂置高度约1.5米左右。每日必须对库内温湿度进行观测,以确定库内温湿度的变化。*吸潮

在梅雨季节或阴雨天,不宜进行通风散潮时,可在库内用吸潮的办法降低库内湿度。可使用吸潮剂或机械吸潮的方法。

2)仓储物资的霉腐防治法

*加强入库验收。易霉物品入库,首先应检验其包装是否潮湿,在保管期间应特别注意勤加检查,加强防护。*加强仓库温湿度管理,尤其是在梅雨季节,使霉菌不宜生长。

*选择合理的储存场所。易霉物品应尽量安排在空气流通、光线较强、比较干燥的库房,并应避免与含水量大的商品同储在一起。

*合理堆码,下垫隔潮。商品堆垛不应靠墙靠柱。

*做好日常的清洁卫生。仓库里的积尘能够吸潮,容易使菌类寄生。*化学药剂防霉。可采用适当的化学药物放在货物或包装内进行防霉腐。

*对已经发生霉腐但可以救治的商品,应即根据物品性质选用晾晒、烘烤、熏蒸等方法以防霉腐继续发展。并对物品重新进行小样试验,合格者可继续使用。3)仓库虫害、鼠害的防治

*每半年对库区进行一次药物防虫、杀虫的防治,并不定期地进行捕鼠活动。*保持库区的清洁卫生,使害虫及其他生物不易生长和隐藏。*入库物资的虫害检查及处理。4)金属物品的锈蚀与防治法

金属锈蚀主要是针对影响金属锈蚀的外界因素进行的,应控制和改善储存条件。

金属商品储存的仓库,应选择地势高、不积水、干燥的场地。较精密的五金工具、零件等金属商品不应与化工商品或含水量较高的商品同库储存。在某些金属制品表面涂(或浸或喷)一层防锈油脂薄膜进行防锈处理。

除锈方法分手工除锈及化学除锈: *人工除锈

人工除锈时使用钢丝刷、铜丝刷、砂纸、砂布等打磨锈蚀物表面,除掉锈层。对于比较粗糙的钢铁制品,可使用钢丝刷或粗砂布(纸)打磨;一般精度的金属制品及零件,可使用细砂布(纸)打磨;表面有镀层或经过抛光的金属制品,可用砂布蘸抛光膏、去污粉等打磨。*化学除锈

化学除锈是利用酸溶液与金属表面锈蚀产物发生化学反应,以达到除锈的目的。其酸洗工艺过程为:

脱脂→水洗→酸洗→水洗→磷化→表面调整→水洗→自然干燥 3.先进先出(FIFO)

采用物料先进先出的管理方式,可防止物料由于长时间堆积而发生变质。*保证“先进先出”的方便应按进货先后的顺序堆码。

*对仓库内的场地进行有效、合理的库位划分及管理。仓管员应熟识库位的运用及规则。*对库位现场进行看板式管理,明确有效地执行出货任务。

*在库存卡及登录的帐薄上,同类同厂同规格的物品每年年初按进货的时间顺序从1开始编号。出库时,仓管员应检查库存卡上该货物最早批次的留存量,并按“先进先出”的原则发货。4.库存周转率

通过库存周转率的计算,调整重点物资的库存周转,以期达到库存资产的有效使用,改进仓库管理。库存周转率的计算公式:

库存周转率 = 月度发出数量/月度平均库存数量

月度平均库存数量 =(每月1日的库存数量+每月30日的库存数量)/ 2 仓库于每月初对上月的库存周转率进行计算,当周转率<0.5时,相关部门主管应分

原因,缩短采购周期,调查安全库存量,并由各部门相关人员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优化库存周转效率。

五、盘点检查

物资盘点检查是指对仓库保管的物资进行数量和质量的检查,以清点库存物资的实际数量,做到账、物、卡三相符;查明超过保管期限、长期积压物资的实际品种、规格和数量,以便处理检查库存物资盈亏数量及原因;

通过盘点要求做到:库存物资数量清、规格清、质量清、账卡清、盈亏有原因,事故损坏有报告,调整有根据,确保库存物资的准确。

1、盘点检查的内容

1)检查物资实存量与账、卡的数字是否相符,查明物资盈亏的原因; 2)查明库存物资的质量状况,有无锈蚀、霉变、潮解、虫蛀等情况必要时重新进行小样检验; 3)查明有无超过保管期限及长期未使用的积压物资,并查明积压原因;

4)检查堆垛是否稳固,场地有无积水和杂物,库房有无漏雨,门窗通风孔是否良好,库房温湿度是否符合保管要求,清洁卫生是否符合要求等;

5)检查计量工具是否准确,使用与维护是否合理;

6)检查各种安全措施和消防设备是否齐全,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2、盘点检查的方法

1)针对仓库管理人员在日常物资发生动态变化时,应进行分批、分类盘点法。仓库在收到每一批物料,事先制定收、发料库存卡,栓附在每一批包装件上,当每次发料时,立即在库存卡上记录下来,并将申请单保存。在盘点时,通过它查对该批物资发放数与申请单及实存数是否相符。2)重点盘点法

对储存保管的重点物资用重点盘点法进行定期清查。在每年的7月初,由财务部、仓管员、质量检验人员共同进行清查,在盘点中应先对库存物资质量进行核查,再确定物资的数量、品名规格,主要用以掌握库存重点物资的变动情况,防止并及时发现差错,并填具《库存状况核查表》,以备有关部门及总经理参考及查阅。定期盘点法

在每年年初(1月份)时,对库存物资的质量进行全面的核查和盘点。为了减少盘点中的混串和疏漏,使盘点结果能获得准确的数字,需关闭仓库,全面清理,因此要求在定期盘点工作开始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以确保盘点的顺利进行。定期盘点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

人员的编组与集训。定期盘点需要建立临时性的具有一定形式的联合组织。一般由仓 库主管、财务部门、技术部门等几方面组织,盘点前要统一认识、统一方法,以避免人为的差错。1)清理仓库。盘点之前,要对仓库物资进行一次清理,要求做到: *对尚未办理入库手续的物资应予以标明,不在盘点之列;

建筑施工材料堆放规范 篇4

关于规范建筑外保温材料燃烧性能检验要求的通知

天津消防研究所、四川消防研究所:

2009年的北京央视新址配楼文化中心“2•9”火灾、2010年的上海静安区教师公寓“11•15”火灾,以及2011年的沈阳皇朝万鑫国际大厦“2•3”火灾均系外墙外保温材料火灾。易燃可燃外保温材料,已成为一类新的火灾隐患。近期,一些以聚苯乙烯、聚氨酯等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复合的夹芯材料,仍依据已废止的国家标准《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方法》GB8624-1997,取得燃烧性能达到A级的检验报告。此类材料一旦应用于建筑外保温系统,不仅降低了建筑物整体的防火性能,而且对于建筑外保温材料的发展将起到不良的导向作用。为规范建筑外保温材料的检验方法,现将建筑外保温材料燃烧性能检验相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依据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对建筑外保温材料燃烧性能进行检验评价。

各检验机构对保温材料燃烧性能的检验,必须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方法》GB8624-2006。此前,依据已废止的国家标准《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方法》GB8624-1997的检验报告,一律由报告发布单位以公告的方式予以收回。

二、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建筑外保温材料燃烧性能检验周期。

各检验机构对送检的建筑外保温材料应开辟绿色通道,即时送检即时检验,争取以最短的时间发布检验报告,尽快推出一批燃烧性能符合要求的A级不燃保温材料。

三、建立建筑外保温材料信息平台,及时发布燃烧性能等级为A级的保温材料信息。

由部消防局组织,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具体负责,在中国消防产品信息网建立建筑外保温材料信息平台,并通过互联网“119中国消防在线网站”和公安消防网站,及时向社会和消防部门发布信息。天津消防研究所及四川消防研究所应及时将A级不燃保温材料的信息提供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

公安部消防局

建筑施工材料堆放规范 篇5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工业及交通等事业大量使用煤和石油等燃料,大量的有害物质如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排放到大气中,当其浓度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并持续一定时间后,就会改变大气的组成,破坏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从而危害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健康,损害自然资源等[1]。针对我校近些年来大气环境日趋恶化的严重趋势,校园的空气品质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其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对校园环境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着重对我校校园空气质量有较大影响的原煤堆放场周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调查,并结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评价,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1 内容与方法

1.1 监测点设置

我校位于辽宁抚顺市望花区,原煤堆放场于1997年成立,供暖中心以及原煤堆放场总占地面积达6 000 m2,其中原煤堆放场占地2 000 m2,储煤量可达18 000 t,年燃煤量为1 700 t。根据污染源的特点,又因为抚顺地区春季多以西南风为主,因此采用扇形布点法,实验共设置四个监测点,各监测点的分布图见图1。

1.2 监测指标、方法及标准

根据校园性质确定监测指标为四项: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SO2、NOX,根据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分类和标准分级,学校属于二类区选择国家二级标准,分析方法及监测指标浓度限值见表1。采样高度离地面大约l m,采样时应同时记录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等天气现象以及采样点周围其他可能影响采样的因素,如建筑物、树木、公路的交通流量,并在不同的时间段(上午,下午和晚上)对同一个采样点进行反复测量。

1.3 监测时间及频率

监测时间为2009年3—4月。对监测点采样每天分为5个时段,分别为:07:30—08:30,09:30—10:30,11:30—12:30,13:00—14:00,15:00—16:00。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采样时间为每次1 h,氮氧化物采样时间为每次30 min。

2 结果与讨论

采用单向污染指数法对四个监测点、三个时段内测得的TSP、PM10、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浓度进行评价。单向污染指数法是将某种污染物实测浓度与该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比值来确定污染程度的方法[3],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Si—i污染物的污染指数;

Ci—i污染物的实测浓度;

Coi—i污染物相应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1 对TSP、PM10的监测

表2和表3分别为对四个监测点的TSP、PM10的监测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四个监测点的TSP日平均浓度都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尤其是监测点1和监测点2,TSP浓度均超过了国家二级标准,超标率均为100%,污染物指数的最大超标倍数为1.17。从表3对PM10的监测数据可以看出,监测点3、4的PM10日平均浓度均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监测点1、2有不同程度的超标,最大超标倍数为0.47,超标率分别为70%和10%。这主要是因为监测点1距离原煤堆放场最近,大约为20 m,受到的影响最大,污染最严重;监测点2和监测点3虽然与原煤堆放场距离差不多,但监测期间位于监测点2附近的一个学校侧门正在施工,路面上散落有沙子以及水泥,有较多裸露地面,而且该门是学校的机动车入口,车流量较大,人流、车辆通过时导致泥土飞扬,使TSP、PM10的浓度加大。监测点4距离原煤堆放场最远,约100 m,颗粒物经扩散稀释浓度最低,基本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

2.2 对SO2的监测

由表4可知,四个监测点二氧化硫的小时平均浓度范围为0.046—0.118 mg/m3,超标率为0,甚至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0.15 mg/m3,),二氧化硫的日平均浓度范围为0.051—0.109 mg/m3,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说明在采暖季节,学校对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治理后,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量较少,使得原煤堆放场周围的二氧化硫浓度较低,而且周围没有其他大的污染源,树木、草地较多,绿化良好,使得二氧化硫的浓度较低[4,5]。

2.3 对NOX的监测

表5为NOX监测数据统计结果。由表5可知,在四个监测点氮氧化物的小时平均浓度范围为0.027—0.165 mg/m3,监测点2、3的超标率分别为30%和20%,监测点1、4未超标;氮氧化物的日平均浓度范围为0.029—0.145 mg/m3,监测点2、3、4的超标率分别为100%、60%和100%。说明原煤堆放场周围氮氧化物的浓度比较高,除了燃煤产生氮氧化物外,监测期间校内多处施工,加之职工上下班,有大量的机动车经过,导致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浓度变大。

3 结论与对策

结论:(1)校园内原煤堆放场周围TSP日平均浓度都有不同程度的超标,污染物指数的最大超标倍数为1.17,部分监测点PM10日平均浓度超标,最大超标倍数为0.47,说明TSP是主要的颗粒污染物;(2)在监测范围内二氧化硫的小时平均浓度和日平均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而氮氧化物的浓度比较高,小时平均浓度的最大超标倍数为0.100,日平均浓度的最大超标倍数为0.45,说明氮氧化物是主要的气态污染物。

针对原煤堆放场周围环境空气质量问题,提出以下对策:(1)学校集中供暖中心应加强原煤堆放场的围挡,增加除尘设备,并尽量使用低硫煤,提高燃煤质量,进一步降低污染物的浓度;(2)减少原煤堆放场周围的裸露地面面积,控制由建筑施工产生的扬尘污染;(3)原煤堆放场周围由机动车尾气造成的污染不容忽视,可通过降低车流密度来削减机动车的污染;(4)在原煤堆放场周围甚至整个校园里多种植树木和草坪,起到过滤空气的作用,降低污染物的浓度。

参考文献

[1]郝吉明,马广大.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T3095—1996).北京: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0

[3]郦桂芬.环境质量评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74—75

[4]校建民,王成,吴志萍,等.清华大学校园内不同绿地类型空气PM10浓度变化规律.林业科学,2009;45(5):153—156

建筑施工材料堆放规范 篇6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贵州省西部,属六盘水市管辖。六盘水市是我国西南主要的产煤基地,煤炭资源丰富。采煤和煤加工是区内主要的矿业活动,有50 多年的开采历史。长期频繁的采矿活动,再加上区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地质构造,导致区内矿山环境问题突出。而煤矸石山或煤炭堆场直接占用、破坏耕地现象较为普遍,大多数是煤矿将煤矸石运至公路旁耕地就地堆放,直接对下游农田土壤环境造成影响。

2 研究方法

2. 1 样品采集

本次土壤污染调查为2014 年9 月,根据贵州煤层重金属分布状况及对当地煤矸石的化验分析,选择Cr、Cd、Zn、Cu、Ni、Pb共6 种重金属元素为调查内容。为了综合分析煤矸石山在平面和剖面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在野外详细调查基础上,选择区域内3 处农田周边堆弃煤矸石山作为调查目标,分别在各煤矸石山上游采集背景值土样,在淋滤液或冲沟下游( 径流带、渗流带区域) 农田按不同距离布设有代表性的5 ~ 7 处表层土( 0 ~ 20 cm) ,每处表土采用网格法在10 ~20 m2范围内取混合样。另外在其中两处煤矸石山周边各设2 处浅井采样点,以研究剖面深度上的影响。具体采样点见图1。

2. 2 重金属含量分析

将土壤样品置于烘箱中恒温烘干,然后粉碎,过80 目孔径筛。称取2 g土壤样品,用HCl+ HNO3+ HF + HCl O4( 10 m L + 5 m L + 5 m L + 3m L) 消解后加纯水至25 m L定容保存。6 种金属元素Cr、Cd、Zn、Cu、Ni、Pb采用等离子发射光谱仪( IRIS Intrepid ⅡS - 92) 测试。

2. 3 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别计算并进行对比分析[13]。

2. 3. 1 地积累指数法

地积累指数( Igeo) 是由德国科学家MULLE提出,于20 世纪60 年代晚期发展起来的用于研究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定量指标[14]( 见表1) ,其公式为:

式中: Ci———样品中元素i的实测含量值,mg / kg; BEi———元素i的地球化学背景值,mg /kg; 1. 5 为修正指数,通常用来表征沉积特征、岩石地质等其他影响[15]。

2. 3. 2 生态危害指数法

瑞典科学家Hakanso提出的生态危害指数法是根据重金属性质及环境行为特点,应用沉积学原理评价土壤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及生态危害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土壤重金属含量,而且将重金属的生态效应、环境效应与毒理学联系在一起,采取具有可比性、等价属性指数分级法进行评价[16]。其公式为:

式中,Cfi———重金属i的污染参数;

Ci———重金属i的实测含量,mg/kg;

Cin———背景值;

Eir———重金属i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Tir———重金属i的毒性响应系数;

RI———多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其分级标准见表2。

根据Hakanso制定的标准,并参照徐争启等对重金属毒性系数的重新计算[17],本次调查的6 种重金属Tri值分别为Zn = 1 < Cr = 2 < Cu = Ni = Pb= 5 < Cd = 30。

3 结果与分析

3. 1 煤矸石山周边土壤表层重金属含量及分布

本次调查选择3 处煤矸石山区域为研究对象,其中3 区为两座煤矸石山,两条冲沟在下游约80 m处汇合。由表3 可以看出,1 区重金属含量变化程度大小依次为Cd > Pb > Cr > Cu > Ni >Zn,其中Cd、Pb、Zn最大值出现在下游100 m处; 2 区重金属含量变化程度大小依次为Pb > Cd> Zn > Cu > Ni > Cr,其中Pb、Cd、Zn、Cu最大值出现在下游20 ~ 50 m处; 3 区冲沟Ⅰ和Ⅱ下游5 m处各重金属含量均高于下游50 m处,汇合后Pb、Cd、Zn、Cu含量变化与距离相关,随着距离增加含量逐渐减小。总体上看,3 个区Cd含量变化程度较大,Cr、Ni、Cu含量变化较小,而Zn、Pb的含量变化不规律。

mg/kg

3. 2 煤矸石山周边土壤表层重金属污染分析与评价

3. 2. 1 地积累指数法

对3 个区各重金属含量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见表4。由表4 可见,1 区Cd达到2 级轻度~ 中度污染,最大污染点位于矸石山下游约100 m处,其余重金属各点污染程度均不超过1 级; 2 区中Pb、Zn污染程度最高达到3 级中度污染,Cd、Ni、Cu达到2 级轻度- 中度污染,Cr各点均为1级轻度污染,可以看出2 区各重金属污染程度最大点位普遍集中于煤矸石山下游25 ~ 50 m处; 3区中Cd、Pb污染程度最高达到4 级中度~ 强度污染,Zn达到3 级中度污染,Cr、Ni、Cu各点均为0 级无污染和1 级轻度污染。各重金属Igeo最大值普遍位于汇合后下游5 ~ 50 m处,说明两条冲沟汇合至下游50 m范围内为污染程度最重区域。

总体上看,3 个区域Cd污染强度主要为2级轻度~ 中度污染,最高达到4 级中度~ 强度污染; Cr、Ni、Cu污染程度较轻,主要是1 级轻度污染和0 级无污染; Pb、Zn污染强度因不同点位而差异较大,1 区与3 区冲沟I下游污染程度较轻,强度均在1 级轻度污染以下,2 区和3 区冲沟II下游污染程度较重,强度最高达到4 级中度~ 强度污染,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与区内曾有冶炼铅锌矿的历史,造成局部土壤Pb、Zn富集有关。

3. 2. 2 生态危害指数法

根据表5 所列计算结果,从单个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看,1 区Cd各点Eri值均达到偏重污染程度,Pb、Zn、Cu、Ni、Cr各点Eri值污染程度为轻度污染; 2 区Cd污染主要集中于下游25 ~ 50 m,Eri值达到重度污染程度,Pb、Zn、Cu、Ni、Cr各点Eri值污染程度为轻度污染; 3区Cd在冲沟Ⅰ和Ⅱ下游Eri值为偏重污染程度,汇合后达到极重污染程度,Pb在冲沟Ⅱ下游10m处Eri值最高,达到偏重污染程度,汇合前后区域为中度污染程度,Zn、Cu、Ni、Cr各点Eri值污染程度为轻度污染。可以看出,Cd对土壤环境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最大。

注: 括号内数字为污染强度

根据对RI的计算看出,1 区煤矸石下游50~ 100 m处生态风险较高,为中度污染程度; 2区生态危险指数最大值位于煤矸石下游25 ~ 50 m处,与1 区一样为中度污染程度; 3 区生态危险指数最大值位于汇合处下游5 m,达到偏重污染程度,而后随着距离增加污染程度逐渐降低。

3. 3 煤矸石山周边土壤剖面重金属含量及分布

浅井土样按B. B. 多库恰耶夫对土壤剖面划分的三个基本发生层( 表土层、心土层、母土层)分别采取。根据表6 四个浅井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两个区域重金属含量在土壤剖面上分布规律较一致,Cr、Ni、Cu在不同深度含量分布较均匀,变化幅度不大; 而Cd、Zn、Pb在表土层( 约20 cm) 含量远高于心土层( 约50 cm) 和母土层( 约1. 5 m) 。

3. 4 煤矸石山周边土壤剖面重金属污染分析与评价

3. 4. 1 地积累指数法

根据表7 对两个区土壤剖面重金属含量计算分析可以看出,Cd、Zn、Pb对土壤表土层污染程度最高,随着深度增加,污染逐渐降低,而Cr、Ni、Cu在单个土壤剖面污染程度均一致。结合表4 可以看出,Cr、Ni、Cu对整个区域土壤环境污染分布较均匀,而Cd、Zn、Pb无论是平面还是剖面对土壤环境污染程度和距离相关,即Cd、Zn、Pb较Cr、Ni、Cu更容易在小范围内富集。

3. 4. 2 生态危害指数法

从表8 所列单个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看,除了Cd在表土层的污染程度达到中度污染~ 偏重污染外,其余指标在剖面各个位置对土壤环境生态危害程度轻微; 根据对RI的计算,除了3 号浅井在表土层位置生态风险指数达到中度污染程度外,其余各位置生态风险指数均为轻度污染程度。因此结合表5 可以看出,区域内煤矸石山周边土壤环境主要污染物是Cd。

mg/kg

注: 括号内数字为污染强度

4 结论

( 1) 土壤重金属含量在平面上与煤矸石山距离总体上成负相关趋势,但最大污染点不一定是距煤矸石山最近处,而是出现在周边一段距离内。距离远近可能与煤矸石成分、堆放时间、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性质有关[18,19,20]。

( 2) 从三个区土壤平剖面地积累指数法结果看,总体上Cd、Zn、Pb对土壤污染程度相对较高,且污染区域较集中,容易在局部富集; 而Cr、Ni、Cu污染程度较轻微,在土壤环境中分布也较均匀。

建筑施工材料堆放规范 篇7

关键词:干部选拔,档案,规范化

一、干部选拔材料档案形成的必要性

干部选拨任用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 是新时期干部工作的基本要求。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 干部选拔任用程序要经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充分酝酿、讨论决定等阶段。真实准确、规范完善的干部选拔材料档案, 是选人用人科学性的基础, 是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关键性依据。因此, 根据干部选拔工作的要求做好不同阶段干部选拔材料档案的形成和规范化管理非常必要, 极其重要。

从档案的本质属性及价值属性来分析, 干部选拔材料是在干部选拔工作形成的第一手资料, 具有原始记录性, 是重要的组织人事档案。而且, 随着人才的流动及当事人的职位变迁, 相关的档案的利用价值也能充分体现。所以, 依据档案工作规范, 以专业化的方法建立并完善干部选拔文书档案制度有充分的必要性。例如, 干部考察阶段是干部选拔工作的重要阶段, 干部考察员要熟悉干部考察工作中涉及的考察预告、考察材料、民主推荐结果、任免通知以及干部任免报批表等选任文书资料, 及时、分类、完整地进行归档。对领导干部个人档案, 交由专人管理, 防止泄密, 方便查阅。

二、目前干部选拔材料档案的问题分析

一是在干部考察阶段, 考察材料不完备、不规范的现象还或多或少的存在。从考察程序上看, 一些组织人事部门在这个阶段只是例行公事地派人找考察对象单位领导或群众谈谈话, 了解一下情况, 没有形成文字材料, 干部考察成了走过场, 形式主义严重。还有的组织人事部门漠视考察工作纪律, 请考察对象本人或其所在单位负责组织人事工作的干部代劳, 形成文字考察材料, 考察人员带回应付了事。从考察材料的内容上看, 有的考察材料达不到应有的字数, 表达不清晰, 没有全面反映考察对象的全貌;有的考察材料结构偏颇, 内容畸轻畸重, 只反映优点, 没有缺点, 或者谈优点长篇大论, 谈缺点则一笔带过;有的考察材料遗漏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有的考察材料论证不充分, 没有翔实的事实来证明考察对象的绩效, 全篇都是空话、套话。从考察材料的形式规范来看, 有的考察材料无考察人亲笔签名, 或省掉, 或用电脑打印代替。这使考察材料的信度和效度都大打折扣。

二是在讨论决定阶段, 干部任免会议记录不规范或缺项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从讨论决定程序上看, 一些党组织负责人象征性地召集班子成员坐在一起通通气, 宣布一下选任人员名单, 没有安排专人记录决定事项。从会议记录内容分析, 部分会议记录只有会议过程的基本框架, 再把选任人员名单抄录一遍, 讨论发言情况、表决情况等重要事项付诸阙如, 无法看出每位班子成员的具体意见。从会议记录本的使用情况来看, 会议记录本的使用五花八门, 体例不一。有的使用了专用党委 (党组) 会议记录本, 有的每次会议使用单页记录, 有的无固定会议记录本, 有的将讨论决定干部任免的党委 (党组) 会和行政办公会混合记录。

三是在干部选拔材料的归档阶段, 干部选任工作文书档案不齐全不规范的现象参差不齐的存在。有的组织人事部门没有将干部提拔使用情况归档, 在自己的部门保存, 但缺乏专门的人员管理;有的组织人事部门重视归档工作不够, 没有及时归档, 有的归档材料不全, 有的将材料归错案卷。在2010年, 石家庄原团市委副书记王亚丽档案造假骗取职务案件轰动全国, 从档案工作角度看, 暴露出干部选拔材料归档工作的不规范给当事人造成了可乘之机。

干部选拔材料档案必须严格依照选任工作程序的步骤规范建立健全。选任工作程序包括推荐、考察、组织部门酝酿、征求党风廉政意见、讨论决定、任前公示、试用等环节, 每一职位干部的选拔任用, 都必须严格按照这一程序规范地进行各环节, 不能有遗漏, 不能走过场。为保证严格按照选任工作程序形成档案材料, 应加强对干部选任工作程序的监督, 针对选任工作程序各环节的特点、要求, 进一步规范、改进各环节的档案材料收集和规范办法。

三、干部选拔材料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1.依据不同推荐程序规范干部选拔材料档案。

一是在继续坚持和深化民主推荐的基础上, 要完善领导干部个人推荐、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等渠道。这样, 不同领导干部选任渠道要形成既有一般规范又有各自特点的推荐材料档案。二是民主推荐材料要全面体现干部选拔信息。推荐材料要根据不同的职务、岗位, 明确不同的民主推荐的范围。对民主推荐的结果, 要保留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原始文件记录。

2.依据考察程序的特点规范干部选拔材料档案。

一是随着干部考察方法的变化, 完善各项干部选拔材料。干部考察方式要适应“三个转变”, 要逐步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从单纯靠少数人选人向依靠多数人选人转变, 从定期考核向经常考核转变。因此, 在干部考察材料中, 要体现参评人员的广泛性, 考察内容的重点性, 实绩评估的准确性, 走访层面的多层次, 并留有反馈结果, 日常考核等参照互证材料。二是分类对干部考察材料的内容格式规范。干部考察材料是干部识别和使用的重要档案, 要能真实、精准地反映出领导干部的特点。因此, 从内容、格式等方面进行规范, 有侧重地反映出不同对象的特点是干部考察材料价值所在。对党政一把手的考察材料, 要突出反映政治水平、驾驭全局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对拟提拔干部的考察材料, 要突出反映工作实绩和主要特长, 清晰表述的优点和缺点;对从事党务工作领导的干部考察材料, 要突出反映党的知识理论水平、协调能力和优良工作作风;对从事教育工作领导干部的考察材料, 要突出反映教育管理实践和能力、学术方向和专长的文献;对从事业务性较强领导干部的考察材料, 要突出反映专业工作能力和实际成效。

3.依据组织部门酝酿程序要求规范干部选拔材料档案。

组织部门酝酿要逐步建立会审制, 将任前考察与平时考核、会议讨论与多部门会审结合起来, 通过讨论, 将充分体现并论证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的材料收集完备, 及时完整收档。

4.依据党委 (党组) 会议讨论决定程序要求规范干部选拔材料档案。

讨论决定干部任免的党委 (党组) 会议应从召开时间、参与人员、会议程序、讨论办法、表决方式等方面进行完善和规范, 并形成相应的会议资料档案。此类档案从三个方面做好资料准备:规范党委 (党组) 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会议记录事项和要点;使用专用的会议记录本, 由专人记录;记录内容要详细、准确, 并由参加会议人员签名确认。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S].2002, 7.

[2]陈宏志.干部工作科学化刍议[J].党建研究, 2011, (4) :43-44.

建筑施工材料堆放规范 篇8

关键词:规范用工,建筑企业,规范用工,管理

引言

2007 年6 月29 日,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2008 年9 月1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出台。

2012 年12 月18 日,《劳动合同法修正案》颁布,明确劳务派遣单位资质的刚性门槛,准确定义了适用劳务派遣“三性”岗位,并首次提出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企业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

2014 年1 月24 日,所有企业高度关注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正式公布。

至此,“廉价用工时代”和“用工单位零风险时代”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企业用工风险急剧加大,如何在规范用工的同时获取企业利润最大化成为所有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企业,尤其是使用劳务派遣用工数量偏多的建筑企业,必须要适应法律环境的新变化,及时改变和调整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人为本,依法规范管理,构建积极、主动的管理模式,正视规范用工,迎接挑战。

一、建筑企业用工现状

(一)企业用工形式发展进程

改革开放前,我国建筑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用工形式以全民职工为主,有少量的集体职工、农民轮换工和农民合同工。

改革开放后,前期仍以国有建筑企业为主要经营企业,但用工方式开始发生改变。很多企业采取以全民职工、集体职工、全民合同制工、农民合同工和临时工等相结合的多样性的用工制度。

改革开放后期,尤其是1995 年《劳动法》实施后,全民职工、集体职工和全民合同制工全员签订了劳动合同,原使用的农民合同工基本上被清退。

20 世纪90 年代末期,一些国有建筑企业实行管理层和劳务层分离,建筑企业进化成为履行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职能的管理型企业。

发展到目前,大多数国有建筑企业的用工形式主要包括自有员工、劳务派遣用工、退休返聘人员、非全日制用工等。

(二)建筑企业用工及行业的特点

1.国有建筑企业规模相对较大,工程分布点多地广。根据建筑企业战略发展需求,工程承揽任务早已不局限于本地市场,而是大规模向外地,以至国外扩张,出现跨地区、跨国家的管理模式。

2.建筑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员分布面广、流动性大,用工形式呈现多样化。施工人员随着施工生产的地域不同呈现出分布面广的特点。

3.建筑企业的用工需求完全取决于施工项目,因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三)建筑企业用工现状

《劳动合同法》及配套实施条例实施后,由于新法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加重了对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同时在用工管理过程中各方面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对建筑企业的用工形式及劳动关系管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为了降低用工成本,减少用工风险,企业采取控制人员规模、限制引进权限、规范引进程序、提高引进条件等措施减少自有员工的引进,倡导自有员工和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退休返聘等多种用工方式结合实际组合使用。

建筑企业因为行业特点,劳动力的需求完全取决于施工项目需要。由于非全日制用工有工作时间的明确规定,而退休返聘人员受年龄的限制,存在着较大的用工意外风险,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都大量使用劳务派遣用工。在《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和《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实施前,劳务派遣用工这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用工方式,为建筑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为企业节省了大量资金和人力成本,成为建筑企业除自有员工外的另一主要用工方式。建筑企业使用劳务派遣用工比例普遍达到30%以上,甚至达到50%,而且大多数在“非三性”岗位上使用。

因此,大多数建筑企业目前的用工现状实际上是以自有员工和劳务派遣用工为主,辅以少量的非全日制用工和退休返聘人员。

二、建筑企业用工形式分析

(一)自有员工

自有员工是指与企业签订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者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者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者。自有员工与企业建立的是劳动关系。

使用自有员工的利弊分析:

1.有利方面

自有员工一部分是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度前企业的老员工,另一部分是企业改制后引进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老员工经历了企业改制,对企业有深厚的感情,企业归属感强;而后引进员工本身素质较高,具备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因此,自有员工普遍认同企业文化,在此前提下其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对企业发展起着良好的推进作用。

2.不利方面

由于我国劳动法规的不断完善和规范,逐步加大了对企业合法用工的约束,招聘风险和用工风险也日益扩大范围和增加,使用自有员工意味着成本的增加、人员规模的扩大和员工管理日常事务的增多。

(二)劳务派遣用工

劳务派遣指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订立协议,将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派往用工单位的一种特殊用工形式。被派遣劳动者与劳务派遣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的利弊分析:

1.有利方面

(1)解决了建筑企业用工不足问题。由于引进自有员工受引进条件和人员规模控制的限制,但企业的经营发展又使用工需求增大,使用劳务派遣用工能够解决这一供需矛盾。

(2)规避了企业的用工风险。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仅仅是劳务关系,用工风险基本上由劳务派遣单位承担。

(3)简化了管理程序,用工更加灵活。使用劳务派遣用工,不仅减少了招聘程序、员工培训和解除终止程序,薪酬发放、社会保险、劳动争议纠纷等日常管理事务也由劳务派遣单位负责,使企业轻装上阵,减少了管理支出。

2.不利方面

(1)《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和《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保障了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也对用工单位目前使用劳务派遣进行了规范和约束,其冲击最大的方面包括:

一是明确劳务派遣用工比例10%的高限。二是规定辅助性岗位的确定程序。三是明确跨地区派遣劳动者的,应当在用工单位所在地为被派遣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四是禁止“假外包真派遣”。此外,还对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协议的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法律责任等做了具体规定。

(2)在新法环境下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的不利方面增加,体现在:

1用工成本将大幅度提高。首先,劳务派遣工廉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按照新法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的“正式工”享有同工同酬的权利。其次,企业向劳务派遣单位支付了额外的管理费用。新法环境下,劳务派遣单位只能通过提高管理费来保持一定的获利空间。用工单位向劳务派遣单位支付的这笔管理费,是在“同工同酬”之外增加的支出,直接增大了用工成本。

2使用范围缩小,使用数量受限,用工风险增大。劳务派遣用工只能在非常明确的“三性”岗位上使用,同时规定了辅助性岗位的确定程序,这大大缩小了建筑企业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的范围。而10%的用工比例也使劳务派遣用工数量受限。

“三性”岗位和用工比例是建筑企业的“硬伤”,如果不依法清理和重新配置用工形式,将会加大用工风险。

(三)非全日制用工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4 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24 小时的用工形式,也就是常说的小时工。

使用非全日制用工的利弊:

1.有利方面

(1)用工程序便捷,用工灵活。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

(2)用工成本低。现行法律未明确用人单位使用非全日制用工的社会保险义务,小时计酬标准也只是规定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所以,使用非全日制用工,人工成本相对低。

2.不利方面

因为非全日制用工的社会保险体制尚不完善,用人单位在减少了用工成本的同时,也承担着较大的工伤事故赔付的风险。

(四)退休返聘用工

退休返聘是指根据工作需要,企业与已依法办理了退休手续的人员签订返聘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关系,使其为企业提供劳动服务的一种用工方式。退休返聘人员与企业存在劳务关系。

使用退休返聘人员的利弊:

1.有利方面

(1)退休返聘人员的工作能力较强,工作经验较丰富。很多退休人员还可以再继续上班的,一般都是原来单位里的技术骨干,或是管理干部,特长往往比较突出。

(2)使用成本低。根据社会保险规定,退休返聘人员已不需要参加各种职工基本保险,使用成本仅仅是协议规定的劳务费,用工成本大大降低。

2.不利方面

和使用非全日制用工一样,企业使用退休返聘人员存在工伤事故赔付的风险,而且退休返聘人员由于年龄偏大,健康问题使这种风险会更突出。

三、新法环境下建筑企业用工形式的完善和调整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任何一种用工形式都有其存在的利弊。面对新法,建筑企业只有积极适应用工环境的变化,规范管理,依法用工,实行全元化用工,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最终达到激活用工制度、降低人工成本、规避用工风险、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等多种目的。

鉴于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的用工现状,当务之急是根据企业经营发展需要,及时完善和调整用工方式,尤其是劳务派遣用工中“三性”岗位和用工比例的问题。依法用工,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意味着在目前自有员工规模总控的前提下,将20%-40%的劳务派遣用工分解到其他用工方式,或者另求用工途径,同时,可以使用的10%必须依法在“三性”岗位上使用。

从《劳务派遣暂行规定》规定来看,“临时性工作岗位”和“替代性工作岗位”定义明确,对于建筑企业来说,除个别极小项目外,这2 种类型的岗位极少;对于“辅助性工作岗位”,新法赋予了用工单位确定的权利,但也规定了必经的程序。

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筑企业用工形式的完善和调整。

(一)谨慎新签自有员工,确保自有员工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1.继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核心,一方面是保证企业激励措施的直接性和有效性,使现有员工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员工队伍稳定,从而开发人力资源的潜力;另一方面是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实到自有员工队伍中来,增强人力资源的活力,提升人力资源的效率。

2.完善各类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及时淘汰自有员工中不合格人员,差异化清理因国有建筑企业改制存留的长期不在岗自有员工;谨慎新签自有员工的同时,按照建筑企业产品定位,多渠道地引进企业紧缺的人才;进一步营造和谐、包容、开放的用人环境,让企业现有的合格的自有员工稳得住,引进的人才留得住,最终在自有员工规模总控的前提下,确保自有员工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鉴于建筑企业的行业特点,可以在施工项目引进员工时,以签订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劳动合同为主,以项目为工作任务,加快自有员工的新陈代谢。

(二)依法使用劳务派遣用工

1.首先对企业劳务派遣用工进行“理清”和“理顺”工作。所谓“理清”,是将企业现使用的劳务派遣用工根据工作岗位逐一梳理。所谓“理顺”是规范企业劳务派遣用工的审批和使用程序。

2.按照《劳务派遣暂行规定》要求,有效运用法规赋予用人单位界定“辅助性”岗位的权利,梳理、分析公司现行劳务派遣用工岗位,将仍需保留的劳务派遣岗位纳入“三性”岗位。对企业决定使用被派遣劳动者的辅助性岗位,按程序确定公示。

3.完善企业薪酬管理制度,明确劳务派遣人员同工同酬。按照同工同酬原则,根据派遣岗位和个人综合情况确定派遣人员的薪酬,并督促劳务派遣单位按规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

4.将劳务派遣人员纳入企业考核范围,项目结束,或经考核不适宜岗位的派遣人员,及时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对考核优秀者,符合企业人才引进条件的可择优引进。

(三)合理策划使用非全日制用工和退休返聘人员

非全日制用工和退休返聘这两种用工形式,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用工范围比较受限,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建议不扩大使用比例。但临时性和季节性用工可采用非全日制用工。

企业需完善日常管理程序,根据建筑企业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订立非全日制用工书面协议,在退休返聘协议中也要合法明确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规避非全日制用工变成事实全日制用工的风险和退休返聘人员的工伤事故赔付风险。

(四)倡导使用劳务分包

劳务分包是指施工单位或者专业分包单位(均可作为劳务作业的发包人)将其承包工程的劳务作业发包给劳务分包单位完成的活动。

建筑企业在现在用工总量的前提下,如果依法使用10 % 的劳务派遣用工,而其他用工方式无法过多分流剩余的20%—40%的原劳务用工需求,那么,劳务分包可以作为一种解决劳务资源的方式。

实行劳务分包后,管理模式的转变会带来税费的增加、管理费的提高;分包合同的大量签定和过程管控,也会造成经营人员结算量的巨增,相关岗位和人员势必会增加,带来成本的提升。

但从长远来看,暂时的成本增加比违法用工更加有益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建筑企业在新法环境下应该倡导使用劳务分包。建立分包关系时,企业应在合同拟定、条款说明、结算方式、薪酬发放、员工考勤及具体管理上均以合法分包形式出现,有效规避“假外包真派遣”嫌疑。

四、结论

用工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规范,在短期内可能使建筑企业措手不及,也会使建筑企业的人工成本在短期内增加,但从长远来看,借不断完善的用工政策的东风,建筑企业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用工管理,也一样可以做到降低用工风险、节约用工成本、缓解员工总量不足的矛盾,还可以营造和谐的用工环境,增强企业凝聚力,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李霞《蚯蚓的日记》教案下一篇:正规无抵押贷款申请程序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