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精选12篇)
中小企业信用管理 篇1
信用管理是指对在信用交易中的风险进行管理, 即对信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 指导和协调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 以保障应收帐款安全和及时的回收, 有效的控制风险和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综合处理风险, 使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信用管理能够随时监控客户应收帐款的回收, 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减少坏账损失的风险。我们以一个信用管理成功的企业—联想集团来分析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
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是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 从1996年开始, 联想电脑销量一直位居中国国内市场首位, 2013年;联想电脑销售量升居世界第1, 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PC生产厂商。联想的核心价值观:诚信正直—建立信任与负责任的人际关系。IDC报告指出, 2013年第二季度联想全球市场份额达16.7%, 第一季度销售额达88亿美元, 年比年上升10%。联想的90%左右的销售额是靠赊销形式实现的, 但联想的全球账款应收率却很低不足10%, 同时应收账面周转小于30天, 坏账率小于0.05%。导致这些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联想拥有良好高效的信用管理体系。
联想的信用管理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企业成立到1990年, 这一阶段联想开始逐渐意识到应收账款的重要性, 开始从财务销售等环节加强信用管理意识, 但是同时这个阶段缺乏关于信用管理的制度, 组织结构和专业管理人员。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到1997年左右, 此时联想加强信用管理意识、设立了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和专业的人员从事信用管理工作, 但此时管理方法和内容单一, 主要集中于客户的档案管理, 应收账款和授信等方面。第三个阶段是1998年以后至今。这个阶段联想有明确的信用管理目标, 部门机构、人员配备齐全, 方法多样。1998年联想开始全面采用全程信用管理体系, 这个系统作为业界通行系统包括:事前信用调查、信用评估和客户分类管理;事中信用政策制定、信用审批和信用控制;事后应收账款监控和催收。联想集团在实施这个信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 明确了信用管理不只是信用管理部门的事, 销售团队也要承担责任并提出了“信用成本”概念, 大大提高了信用管理效率。
随着联想的不断发展, 它在基本的信用体系基础上根据自身业务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 增加了一些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内容。可以说现阶段联想的信用管理, 不仅仅是处于风险管理阶段, 而是已经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了经销商渠道方面, 从全程信用管理转变为全员信用管理。2002年联想推出的“供应链融资”。通过把经销商打包, 质押、保兑差等工具, 鼓励银行采用资金承兑汇票来扩大资金杠杆。此外, 联想还采用“保单融资”, 也就是通过为分销商买信用保险, 把信用保险的收益权让渡给银行。而一旦经销商出现了不还款的情况, 银行就可以向保险公司索要保险。通过这些创新融资方式, 联想不仅控制了本企业资金成本与信用风险, 而且也解决了渠道企业的资金短缺的问题。联想这些创新信用管理制度培养了一批合作良好、非常重视在联想的信誉状况的客户。
联想信用管理的最主要职能是对赊销的管理。联想设立独立的专业部门, 对风险的评价充分考虑到财务和市场的影响。信用信息从调查的深度分为:收集全部赊销客户和潜在赊销客户的日常信息、调查报告重要客户的季度深度, 审计潜在高风险客户的信用和针对战略合作客户的信用咨询。联想在信用评估方面, 建立了本企业发展阶段的评估模型, 对客户根据业务和我信用进行评级分类分成了AAA级、AA级、A级、B级、C级和S级。
在建立信用管理体系时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借鉴联想的信用政策的经验, 实现良好征信管理、应收账款的管理和信用风险控制。具体措施如下:
一、提高信用管理意识, 建立健全客户评估制度以及客户信用档案。对档案进行集中管理随时跟踪客户信息, 及时发现客户出现的问题。充分有利发展因素, 设立独立信用管理部门, 对客户进行详细的信用等级划, 敢于创新, 建立共进退的客户。
二、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 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可以通过定期对账、授权批准制度、注重信息沟通和加大监督力度等措施来实现。定期核对账目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账目混乱不清。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可以确保应收账款的质量和可回收性。可以采取员工的业绩考核与可回收金额挂钩的制度, 进而提升应收账款的质量。经常性的信息沟通可以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配合。
三、中小企业可以在基本信用管理体系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面临挑战建立适合自己的信用体系。
四、中小企业应加强信用风险控制。信用风险指中小企业在赊销过程中, 对方因为主客观因素影响不能按时还贷款使中小企业招受损失的可能性。中小企业为了降低信用风险维护自身利益, 需要充分分析考察客户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 评估风险进而控制风险的大小。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不仅关系到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和竞争优势, 而且有利于我国整体信用水平的提高。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建设, 加强对信用管理监督与指导。同时, 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在建设过程中, 需要积极学习和吸收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 根据自身特点实事求建立个性化体系, 提高信用意识基础上加强风险控制, 使得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
摘要:中小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自身, 直接决定着其能否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生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建立一套有效合理的信用管理系统以此来提高企业竞争力, 是当代企业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信用管理成功的企业--联想的研究分析来说明企业如何建立和加强信用管理。
关键词:信用风险,信用管理,联想集团
参考文献
[1]凌志军著.联想风云[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5.
[2]李建立著.联想再造[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4.
[3]迟双明编著.柳传志决策联想的66金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
[4]汪洋著。中国造联想无限[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2005.
中小企业信用管理 篇2
管理机制,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系统,制度制约与考核系统,问责机制与奖惩措施,
但这些管理手段与措施,又要依赖于企业内部合理的治理结构和组织;当中小企业这些合理的治理结构尚未形成时,“柔性管理”尤为显得格外重要。
其实,“柔性管理”也叫“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也是企业文化的实施与在管理环节中的具体表现,是提升企业内部凝聚力和感召力有效途径。将员工的个人愿望、理想、价值观和企业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经营理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发挥员工个人创造价值,主观能动性和集体的智慧为企业创造价值。“柔性管理”也是提升企业人才对该企业文化价值认同的必要措施。
柔性管理是―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性化”为标志。
其内涵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取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种管理形式”。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中小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使得一些中小企业过去以财务管理,制度管理,考核管理为重心的管理体系必须进行改革;转变为以人为本和机制、制度相结合的管理体系,也是创造企业价值的核心,创谐单位,和谐集体,和谐社会的基础,
企业管理实施的管理过程及管理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的人,企业员工是这种“现实人”、“生活人”而非“机械人”的心理倾向与行为强度必然具有模糊性、非极端性,与柔性管理的特征――质的模糊性特征是―致的。
企业管理中作为被管理者的企业员工的潜能具有很大的弹性,简单的算术叠加式的线性管理行为是他们无法也不愿接受的,这与柔性管理的特征――量的非线性是一致的。
企业管理中由“本色”的企业领导的管理地位更多的是由学识与人格魅力所支持的,及企业领导人的创业史所感染,而主要不是“位置”或“权力”所支撑的,企业领导与员工之间情感的互动、思想的碰撞是中小企业管理最好的工具,这也符合柔性管理的特征――方法上的感应性,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石。
企业内部“硬性管理”的手段与措施,是建立在员工对企业文化价值认同感的基础上。有了这样的认同的价值感做基础,“硬性管理”的措施和手段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与实施,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中小企业信用管理 篇3
摘要:文章根据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总结其信用管理体制缺失的表现,分析其信用缺失的原因和危害,指出建设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提出要根治企业的信用危机,必须确立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观念,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信用理念,并采用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才能营造良好的企业信用。关键词:武汉中小企业信用信用管理策略一、企业信用管理的内涵(一)信用管理的概念信用管理的基本含义是对于消费者个人的信用和企业的资信状况进行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征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使之成为征信产品,然后以征信产品为工具,从技术上保证信用交易的成功实现①。从信用管理水平影响经济的作用看,在经济普遍发达的征信国家,信用管理更侧重对消费者个人信用的信用管理,而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信用管理的侧重点在于企业信用管理。(二)企业信用管理的内涵企业信用管理是对企业的授信决策进行科学管理,所研究的是如何科学地运转一个企业信用管理部门正确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将该部门职责所在的客户风险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商账追收、辅助企业市场部门开拓市场等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②。广义的信用管理是指企业为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或授予他人信用而进行的以筹资或投资为目的的管理活动。而狭义的信用管理是指企业为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而进行的以信用销售为主要管理内容的管理活动③。具体来说,狭义的企业信用管理是指对企业的授信活动和授信决策进行科学的管理,即企业通过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各种信用信息与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判断,对客户的信用质量做出评价,权衡信用销售的风险与收益,制定恰当的信用决策,并对产生的应收账款进行跟踪管理。二、武汉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从全国范围来看,武汉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水平仍然很低,市场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一)企业信用外部约束机制有待完善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尚在起步阶段,在许多方面还不完善,比如,第一,中小企业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正常获取信用数据途径不畅通。我国征信数据分散在银行、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而且部门之间彼此不能完全实现数据共享,并且市场开放度低,缺乏统一的检索平台和社会共享机制。第二,企业信用等级的建立和评估缺乏统一的标准,信用立法滞后。我国针对中小企业制定的法律仅有一部《中小企业促进法》。与美国、欧洲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信用立法还比较落后,国家层面尚没有统一的有关社会诚信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这使得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基础薄弱。第三,信用评级机构缺乏公信力,“第三方征信”制度不健全,信用中介机构执业不规范。发达国家在建设信用中介机构方面一般采取“第三方征信”制度。我国信用中介机构建设刚起步,中介机构执业不规范,“第三方征信”制度不健全,有些信用评级机构为追逐自身利益违背诚信公正的规则,迎合被评级对象的要求尽量把信用等级评高,致使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地评估。一项调查显示,60%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在商务活动中,跟人打交道“需要提防”;三分之二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在购买原材料和生产设备时,要“经过调查再买”,而选择去市场购买、参加展销会、朋友介绍等购买方式的比重仅在1%和12.7%之间。(二)企业普遍缺乏内部信用管理体系目前武汉大多数企业中没有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主要由销售部门或财务部门来承担,由于这两个部门在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的职能。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常常在风险控制和信用管理问题上出现职责分工不清、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等种种问题,相当多的企业是由销售人员或其他部门人员兼做信用管理工作,其根源在于这些企业没有设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缺少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职能,没有专业人员从事信用管理工作。(三)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在目前信用销售业务管理上,武汉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缺乏客户资信方面的资料,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日常信用销售业务管理中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应收账款回收上缺少專业化的方法,使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呆坏账比例不断增加。(四)缺乏经过专门训练的信用管理人员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信用管理跨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商法等学科,是一门典型的应用交叉学科,要求信用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营销、管理、统计、信息、法律、公关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也必须具有出色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然而,很多武汉中小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信用管理工作片面理解,认为信用管理工作就是收账,只要能说会道就无需更多的专业知识,企业在招聘信用管理人员时,往往缺乏科学、严格的标准,将大量既缺乏专业知识又未受专门训练的人员配备到信用管理工作岗位上,导致信用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一般来说,员工人数在200人以上的信用销售企业都应该设立专职的信用管理部门,200人以下的企业可不设置专职部门但应配备信用管理经理。按此标准, 838家信用销售样本企业中,员工人数在200人以上企业289家,设有信用管理专职部门或指定了信用管理职能部门的企业只有128家,只占44.3%;200人以下的信用销售企业549家,设有信用管理专职人员的企业193家,只占35.2%④。三、完善武汉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策略武汉市中小企业应以自身信用管理为切入点,逐步形成包括信用记录、信用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价、信用担保在内的,面向全社会、跨部门的信息发布、查询、交流和共享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这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培育全市信用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培育全社会的信用文化,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强化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经营者的信用意识,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思想观念,从思想上确立和强化人们的公平交易原则和市场原则概念,让更多企业的经营者、经理人认识到重视企业信誉和企业信用可以赢得更多的合作者。另一方面,通过道德规范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树立讲诚信的公德意识,形成信用即财富的共识和理想,并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使讲信用成为社会的一种基本公德。我市中小企业要想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内外两方面人手,齐抓共管,铸造“诚信”盾牌。在企业内部,应加强对企业文化中特别是“诚信”理念的制度建设。(二)建立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法制和监管制度2004 年 11 月 26 日武汉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武汉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第二十条要求“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和推进本市中小企业信用制度、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建设,通过经济行政管理、司法、金融等相关部门提供的企业经营信用、资本信用、质量信用和纳税信用等情况 , 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库,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的社会化”。由此可见,从中央到地方,应为中小企业的信用制度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以此作为推动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以比较完备的行政管理规定的形式颁布,尽早为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奠定制度框架。逐步建立类似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这样专门的法律来推动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发达国家的法律体系还有一个特点,即法律处于不断修订完善的过程中,因此先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出现,抓紧研究,率先出台与信用行业直接相关的基本立法,要完善现行有关企业改制与破产的法律,强化银行债权人的利益保护,完善《担保法》、《合同法》等法律,使它们进一步与企业信用相衔接。要尽快制定出破坏信贷信用的其他失信(如假冒伪劣,以次充好)行为的处罚规定;要对债务人违约制定更加严厉的赔偿和惩罚规则。(三)健全“第三方征信”制度,扶持中小企业信用中介机构武汉市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大力扶植民营中小企业信用中介机构,鼓励外资、合资中小企业信用中介机构,积极推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建立有关中小企业信用中介机构,形成公私并存、内外资相竞争的良性发展。提高信用中介机构的公信度,对信用中介机构建立完整的科学评价体系,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确保信用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防止任何形式的对信用资源和信用经营的垄断现象,健全信用评估体制。同时,要在扶持中小企业信用中介机构的同时,应坚持市场化方向,遵循市场公平、公正和自愿的原则,健全中小企业“第三方征信”制度,建立严格的中介机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最终建立独立于政府和客户当事人之外的“第三方”,即让中立机构组建社会征信机构,保证信用数据信息的客观真实有效。武汉市中小企业协会是为武汉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综合性社会组织,在构建信息平台、咨询服务等方面起着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协会作为联系政府和企业的自律性服务组织,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协会也要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和创新服务内容,开展行业信用建设。(四)完善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管理完善中小企业自身信用首先要成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信用管理政策,选用专人对企业进行全程信用管理;其次,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及时、准确地披露企业财务信息,同时,完善企业自身信用风险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的自我信用控制能力,建立财务核算制度、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和应付账款管理制度,防止自身发生失信行为,塑造企业守信的社会形象;再次是完善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制度,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包括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管理规章,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注释:①董国梅.信用管理在L公司的应用研究.四川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2:13.②董国梅.信用管理在L公司的应用研究.四川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2:13.③郭任珍.现代企业信用管理初探.消费导刊,2008(2):104.④王地宁,刘玫.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缺失问题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01):157-158.参考文献:[1]吴剑东,肖云.武汉打造信用城市关键在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商场现代化,2007(01):328-329.[2]姚明龙.信用成长环境研究.第1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5-63.[3]李伟.企业信用系统的机构性研究.第1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32-67.[4]李敏.企业信用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林钧跃.企业与消费者信用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6]齐春霞.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9(10).
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组织结构探析 篇4
其一, 组织结构设计原理。国内外的信用管理模式都强调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的思想, 在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过程中也边沿用这种设计思路, 同时也强调在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过程中, 设立相对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负责企业的信用管理, 并与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业务部门相互协调、协作完成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关于独立信用管理部门的设置成本问题, 已经有相关论述表明:长远来看, 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能够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将高于其增加的企业成本。这说明, 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在实务中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其二, 信用管理部门的组织级别定位。对于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在企业组织结构中的定位, 目前的信用管理文献与企业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都强调其独立性, 但是, 对于信用管理部门的具体级别定位, 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 应该考虑信用管理部门的特殊性, 由于其职能多为辅助, 所以常常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又由于其处于与财务与销售等部门同等的地位, 导致其不能充分发挥信用管理的优势, 于是考虑对其级别准确定位十分必要。信用管理部门的地位应该是足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对财务与销售部门进行指导的, 因此, 应考虑将其级别定在财务与销售等业务部门之上。
二、中小企业信用管理部门设置
组织形式上, 一个完善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模式应建立相对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 并且在其组织级别上给予恰当定位。严格地说, 就“信用管理”这个职能来说, 其不应该只是信用管理部门的职责, 因为很多部门的行为对信用风险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信用管理实际上是多个部门职能相互重叠的区域, 也就是管理学上常常说的容易产生“工作模糊”的区域, 尤其是在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的情况下, 这种职能分工的模糊就更为明显。在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之前, 信用管理的这个区域, 既是销售部门、客户服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相互重叠的区域, 又是哪个部门都不愿意管的区域;因为在公司的职能设计时并没有明确这个管理责任由谁来承担, 尽管其与自身部门的工作有联系, 但是又不完全是本部门的职责, 与其他部门也有着直接的关系。每个部门都不想在没有赋予相应权力的情况下主动地负担相应的管理职责, 因为可能不仅难以做好这件事, 反而还可能影响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 最后结果就是这个区域成为一个“三不管”的管理死角。于是, 将这个模糊的工作区域明显化、对其做明确的界定成了一种必然要求。
其一, 信用管理结构模式的选择。国内外企业信用管理的结构模式,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销售部门主导型、财务部门主导型、信用部门独立型。销售部门主导型的信用管理模式是指将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或人员隶属于销售部门, 由销售部门经理统一领导;财务部门主导型是指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或人员隶属于财务部门, 由财务部门负责人统一指挥;信用部门独立型的模式是指将信用管理部门或人员从财务部门或销售部门中分离出来, 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而关于具体信用部门人员的设置规模及标准, 可以参考表1。无论是销售主导型、财务主导型, 还是独立型的模式, 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但是当综合比较三种模式的特点后会发现:信用管理部门独立型除了运行初期的阻力可能会比较大, 难以得到销售与财务部门的真正配合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比较复杂, 成本较高外, 其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信用风险的控制职能, 也是目前绝大多数实行信用管理的企业采取的一种模式。中小企业的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要选择独立型的信用管理结构模式。当然鉴于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成本较高的特点,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状况, 并不设立一个庞大的部门, 而只是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人员, 直接对管理当局负责, 保证其在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工作中的独立性。此外, 对于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应该强化流程管理, 在信用管理的模式上, 选择信用管理部门独立型, 但是在人员配备上, 由于中小企业资源的限制, 可采取节约的方式, 即信用管理部门由一位信用经理与一位员工或者直接由一位信用管理专业人员组成。
(资料来源:石晓军, 陈殿左:《信用政策与市场策略》)
其二, 独立结构模式中信用管理部门的定位。在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过程中, 由于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的存在及运行, 在企业的内部形成包括销售部门、财务部门在内的“三角关系”, 这种关系有一定的相互牵制作用并能促进企业的均衡发展, 当然这要以财务部门、销售部门与信用管理部门之间的良好协作关系为前提。由于财务部门掌握着企业与客户的大量财务资料, 在客户的财务数据分析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能够做出有关客户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的客观评价;而销售部门也由于其处在企业对外交易的第一线, 与客户有着最密切、最直接的接触, 因而得以了解客户的大量动态信息, 这使得销售部门在对客户的动态信息的掌握与对客户的初步评价上的效果要高于其他两个部门;信用管理部门能够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情况下, 依据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所掌握的信息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对客户作出更加全面、真实与客观的评价。因此, 在应收账款风险管理过程中, 财务部门专职负责监控账款回收期与账龄分析并将相关数据与信息反馈到信用管理部门;销售部门专职负责对客户的追踪与账款的追收, 同样也将相关信息反馈给信用管理部门;信用管理部门则综合两者的信息与资料为后期的“客户再评价”做准备。企业只有将这三个部门之间的职能进行有机整合, 才能在应收账款的管理过程中取得成效。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规模以及应收账款持有量的限制, 以及信用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功能重叠, 不可能设置完全独立且规模庞大的信用管理部门。但是为了防止企业在信用管理中偏向财务或销售部门, 同时也为了将两个重要部门的客户信息整合从而形成企业自有的、具有针对性的客户信用数据库, 所以建立相对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就显得十分必要。从部门管理的角度上来说, 信用管理部门只是企业决策层的一个参谋, 但这并不表明该部门的作用在信用管理中被削弱了。相反, 中小企业在信用管理中更应该以该部门为主导, 将各部门在客户评价方面的优势整合在一起。可以说, 中小企业能否处理好三部门的协调关系直接影响信用管理结构模式的应用效果。由于信用管理部门职责的特殊性, 使得其能站在企业整体利益的高度控制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 这在实现企业目标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实际工作中, 信用管理部门却常常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角色, 其追求的是风险与利润的平衡, 这一方面同财务部门尽一切可能减少甚至消除坏账, 加快资金运转的宗旨有冲突, 另一方面, 又与销售部门最大化销售的利益相冲突, 这必然导致其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定位的尴尬, 因此, 信用管理部门在企业组织结构中的正确定位是在既定的信用管理过程中实现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关键。对此, 可以设想:在组织级别上, 信用管理部门应高于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 这样的定位有利于站在更高的战略角度处理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的利益冲突, 为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分析的信用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销售部门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 在中小企业中, 信用管理部门不该是一个“完全独立”且“规模庞大”的部门, 但有一个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是必要的, 对于信用管理部门的经理, 建议可以由企业的副总经理兼任, 或者由信用管理人员直接对副总经理负责, 这样在实际级别上, 信用管理部门便高于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 当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的矛盾不可调与时, 信用管理部门在组织结构中的级别定位便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信用管理部门的组织定位模式图可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Mary S.Schaeffer著, 周岳婷等译:《信用, 收款与应收账款精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石晓军、陈殿左:《信用政策与市场策略》,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版。
会议管理企业企业如何管理会议 篇5
会议需要多位管理者贡献信息、共同研讨、做出科学决策,需要同时占用他们的时间。对于企业来说,最不可再生的资源就是时间,尤其是总裁等高层管理者的时间。而要同时协调多位高层的时间更是困难,随意扰乱高层的时间安排更是巨大的失误。
另一方面,时间的投入分配,也代表了对业务领域的重视程度,也意味着企业资源投入的倾斜。我们很难说企业很重视某项业务,但就是没时间管。如何在各个业务领域合理地投入资源、召开会议,对业务的稳定发展也是至关重要。
从不少的现状来看,企业高层已经感觉到“乱”,尤其是会议的管理“乱”,这与我们以往提供过咨询服务的很多客户有类似的情况。经过企业内外多年的研究,针对单个会议如何高效地召开,已经有了很多措施;但会议的体系、会议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如果不从会议的体系着手进行改进,单个会议的效果也很难体现。会议的改进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目的就是要打造有节拍的会议管理体系:
1、 企业高层的会议时间与运营节拍保持一致
会议是管理的一种手段,而管理要从属于业务,因此企业高层的决策会议时间要与业务运营的节拍保持一致,在业务决策的高峰期要合理避开可调整的会议安排,
要分析企业的业务特点,通常可以一年为周期来看运营的规律是什么,在什么时间点会出现决策的高峰,这些需要进行仔细的梳理,尽量事先安排出来,在此基础上可以分析出决策的高峰期,从而可以提前协调相关管理人员。
2、 企业管理中必需的会议要有很强的计划性
对于企业损害最大的就是临时会议,这类会议的出现往往意味着突发事项,但也意味着打乱了所有与会人员的安排。就象某些集团生产管理部,被过多的临时会议打乱了内部的管理,已经影响了具体业务的运营。诚然,突发事项是不可避免的,但企业要尽量减少本可以提前预期的突发事项,企业必须思考如何把一些事项安排的更有计划性,把能提前考虑清楚的必需的会议提前计划好。这样,各参会部门就能够把这个时间提前安排出来,并且提前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3、 企业高层在各方面的时间分配要符合发展需要,并有一个合适的比例
一个企业的发展是有众多业务领域协同完成的,因此高层对各个业务领域的管理不能因为个人喜好或其它原因,造成在各方面的时间分配不合理。与总部在一个办公地点的部门,可能比较容易地获知最新的企业动态,与企业高层有较多的沟通,也就能采取更多的行动,有了行动就又能更多的沟通,结果就是这个部门占用了过多的企业高层的资源,而其他部门受到了积压,这种时间资源的分配实际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信用管理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物流公司;配送管理;对策
物流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中小企业物流公司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配送系统的改善,即配送管理是提高物流管理效率的关键一环,它决定了物流管理的效率,成本和产出。因此,制定中小企业自身合适的物流配送系统显得格外重要,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物流公司的配送管理现状中却隐藏着较大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公司配送管理存在的问题
1.配送管理公司目前还是采用传统的配送模式,配送路径选择不合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物流公司实现物理配送中,有很多企业至今没有用过物流信息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射频系统FRID,全球定位系统GPS及分拣系统等进行流水作业,而仍然用传统的手工作业为主,操作人员作业时凭个人经验安排出货,这样必然会导致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大多数的小型物流公司都是家族经营的企业,管理混乱,家长制的传统管理理念根深蒂固,一个企业往往只有一个人在不停的发号指令,物流配送目前在制定配送计划时,主要由配送部的配载人员负责, 配载人员只负责制定配送计划而不负责配货路径的选择,路径的选择通常是由司机决定,司机往往只从经验和方便运输角度出发而选择常用路径,不会考虑配送车辆所走路径是否最优化,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无法预知车辆在途运输情况以及具体到货时间,增加了不必要的运输成本。没有严格规范的制度,组织程度普遍比较低。不但影响了企业的运作效率,而且增加了成本的投入。
2.配送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企业管理水平有限,对专业人才培训力度不够。中小企业物流公司面临着各种激烈的竞争,鉴于对配送管理系统的各种认识更应该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没有专业的技术人才,配送系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配送中心的各项运作没有专业物流人才来严格执行也会事半功倍。现阶段物流配送中心操作人员出现闲置和重复配置现象;而管理技术、懂财务和英语等知识,尤其是现代物流配送高效运作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又非常难找。企业缺少内部人才库选才,用人部门随意性比较大,人与人之间特别强调关系取向,所以在绩效评估时受到双方亲疏关系和等级关系的影响,主观偏见影响较大。
3.配送系统不健全,配送效率低,配送中心优势未发挥。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物流配送管理的运作仍然依靠传统送货方式,没有全程的定位系统跟踪,以至于造成信息反馈不及时,影响企业对顾客需求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馈,进而使客户对企业的抱怨越来越多,售后服务无法一一响应,顾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社会效应降低,信用度受影响。企业大多数采用的是货满发车或按时发车,货满发车没有及时把货物送出,影响客户的收货时间。按时发车必须考虑出车成本,利润微薄,甚至偶尔发货会亏损。没有对配送路线进行周密的规划,缺乏配送技巧直接影响配送效率的提高。配送中心的效用也未能得到有效发挥,这进而影响到了配送中心优势的发挥。
4.缺少政府的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中小企业举步维艰。政府对全国各地的物流园区颁布多项政策,物流园区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连年增长,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国家对公路、铁路和港口的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强,对现代智能化机器人企业资金投入补贴15%,大型企业物流公司的物流管理系统不断更新换代,然而对中小企业的配送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显得相对滞后。中小企业高效率低成本的现代物流服务还有较大的差距,信息收集、加工、处理、运用能力,物流的统筹策划、精细化组织及管理能力都明显不足。
二、解决中小企业物流公司配送管理问题的对策
1.合理规划配送路线的实施建议。初始配送方案的优化。根据业务量划分配送区域,满足客户的实际需要。合理的调配车辆,优化资源配置,将完整的配送计划作为公司的配送总体规划,保证管理人员对业务流程的监督和完善。
2.加强专业化培训工作,提高人员信息技术管理水平。以往传统方法上的技术人员已不能满足新兴技术的使用,社会要培养大量的、物流配送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特别是要培养物流配送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和具有丰富专业水平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中小企业对人员招聘更要与大型企业同擂台拼抢,物流配送企业也要舍得对企业员工进行专业化培训投入,提高企业职工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培训留住优秀员工,提高企业职工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更好的为企业发展而努力。
3.物流管理配送中心系统流程优化。物流配送系统是一个再造工程,不但有利于提高企业物流配送的效率,而且能从根本上保证高效的物流配送管理系统。在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建立的高效的合理化的物流配送系统可以保证货物及时准确的到达,保证企业在低库存、低成本,客户高满意度的情况下运营。企业配送系统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提供各类增值服务,共享后台产品库及物流配送,最终促进企业创造更多利润。
4.政府统筹物流配送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中小企业的物流配送有序运行。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同时也是转型期,与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政府能充当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受利益所驱动,很容易造成过度竞争,导致企业竞争环境恶化和社会资源的浪费。所以,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还应认识到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对企业的准入实行有计划的管理,防止恶性竞争。政府应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筹规划,重点进行节点建设,即实现港口、铁路、公路、空港等的紧密衔接,为中小企业发展及配送中心的规划创造条件。
三、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的业务范围也不断地扩张。要求物流服务必须随时跟上这一步伐,物流配送对现代物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管理方面也需要跟上时代,因此在本文中就当前中小企业物流公司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如加强市场需求预测工作,提高配送计划的准确性;加强招聘和培训工作,提高员工整体素质;配送流程系统的优化,期望我国企业的物流的配送管理中能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
[1]王军堂.浅析油田地面工程项目建设投资控制对策[J].新西部,2007(8)。
[2]黄渝祥.企业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兰贵秋张玉改:关于我国连锁超市物流管理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1 转。
[4]祝建军,李晓巍,蒲云;基于电子商务下的城市物流配送中心系统的构建[J];物流技术;2004年05期。
中小企业信用管理 篇7
一、调研的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确保调研数据能够体现江苏省中小企业的特性, 我们首先了解到江苏省的行业结构比例, 并对照该比例进行样本选取;为了确保问题覆盖面全,信息量大,我们事先查阅信用管理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调研问卷,问卷内容从浅入深,先从了解企业的应收账款着手, 逐渐扩展到信用管理的全部内容,问题多,覆盖面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为了确保能够对企业进行深度调研、访问,获得的反馈信息是可靠的,我们都是与企业的财务负责人或者高层管理人员先联系,确定具体调研时间,再去企业进行调研、访谈,对不能当面做调研的被调查者,采取电子邮件问询的方式。
我们课题组采取了问卷调查为主, 电子邮件调研为辅的形式对江苏省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状况进行了调研。 问卷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企业基本情况与赊销战略;二是企业赊销与应收账款管理现状;三是企业信用管理情况。 本次调查发放了207份调查问卷, 有效问卷196份, 有效率较高。 接受问卷调查的企业涵盖了贸易业26家、批发零售业47家 、社会服务业40家 、制造业83家 ,选取的样本都是江苏省经济的主要行业。 调查企业类型比例如图1所示,样本的选取比例与江苏省现有行业比例大致一致。
二、江苏省信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信用管理意识
在我们调研的中小企业中, 普遍存在信用管理意识不强的状况, 中小企业的领导层普遍没有意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反而有些管理者认为信用管理会加大企业成本,没有必要实施。 面对这样的回答,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信用管理的概念、意义、作用在企业还未普及,社会信用环境还未形成。 环境对于企业的发展很重要,如果说大多数企业都在进行信用管理, 那么没有信用管理的企业就会很被动、落后, 无法与其他企业竞争, 管理者必然会大力开展信用管理。 正如十几年前的会计电算化,刚刚开始实施的时候,也面临企业不认可,认为使用成本太大,经过近些年实践,管理者才认为电算化的使用其实是可以降低成本、 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
我们调查的196家企业, 只有3家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表示非常了解信用管理,比较了解的有24家,听说过信用管理的有132家,完全不了解信用管理的有37家。 这个数据表明信用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在企业宣传, 使企业真正认识到信用管理的潜在效益。 24家公司表示企业开展信用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是如何开展、 怎么管理却没有头绪。 18家公司表示正在着手进行信用管理建设,据深度访谈得知,这18家公司的建设思路、方法也存在很大问题,他们往往在应收账款的催收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或者是授信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其实建设的着眼点应该是征信而不是授信或者应收账款的催收。 可见,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意识较差,造成信用管理不理想甚至没有信用管理,企业的信用风险不能防范。
(二)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
我们调研的196家企业中仅有1家设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有28家公司设立了从事信用管理工作的专职岗位,剩下的167家公司要么不开展信用管理,要么就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的人代为承担,没有专职的岗位。 其实销售部和财务部是两个职能、工作内容完全不同的部门,由这两个部门的人员来承担相应的信用管理工作, 会存在工作衔接问题,容易导致信用管理工作的不顺畅,甚至出现偏差、效率低下的情况。 根据我们查阅的文献资料显示,国内外信用管理成功的企业都配有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 设立信用管理经理,直接受总经理的领导,负责整个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
(三)征信管理严重缺乏
目前江苏省中小企业严重缺乏征信管理, 征信管理是信用管理的开端, 征信数据直接影响到后续信用工作的开展。 企业缺乏客户资信方面的资料,导致交易风险加大,不确定因素增多。 我们调研的196家企业,虽有166家公司表示对客户建立了档案,但是,通过深度访谈我们了解到目前企业创建的客户档案远远达不到信用档案管理的要求。 信用管理档案涉及的企业信息非常全面, 在征信管理环节建立的信息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1)基本信息,包括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各种资质证书复印件、各种许可证书复印件、各种荣誉证书复印件等。 (2)近三年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并且报表信息档案要每年更新。 (3)其他相关资料,包括企业宣传材料、 网页资料、名片等公开资料。
客户征信管理资料需要不断更新、累计。 然而调研中我们发现江苏省中小企业征信管理存在严重的不足,企业对客户资料的掌握仅仅停留在电话、地址、联系人等最基本的信息,根本无法对客户的信用状态进行准确的评估和预测,容易导致失信交易或者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等状况的发生。
(四)缺乏授信管理工作
中小企业管理流程相对简单, 涉及到的信用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征信、授信、商账管理等环节。 授信管理工作主要是指对客户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运用相关财务指标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对客户进行授信,以明确每个客户最大的赊销额度,确保把企业信用销售风险降到最低。
问卷调查显示,196家公司中有179家公司表示没有对客户的赊销条件有明确规定,192家公司没有新赊销客户填写申请表的规定和要求, 对新的大额赊销客户196家公司不会委托专业机构了解其信用情况, 所有公司都表示没有对赊销客户建立信用评分制度,授信管理严重缺乏。 在缺乏授信管理工作的情况下, 调研的196家公司有187家企业把销售额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企业过分注重销售业绩,而缺少授信管理工作,很容易导致账款收不回来,形成坏账, 信用风险过高。
在本次调查中,196家公司表示一般选择通过业务往来及其他途径了解客户的声誉和口碑。 没有企业表示会通过信用机构出具的信用报告了解赊销企业。 对于问卷中的对新的赊销客户是否会要求其出示信用报告,179家企业管理者都会问:什么是信用报告? 哪里取得的? 说明社会信用环境还需要不断形成、发展,信用报告如果能像企业的营业执照一样,关系到企业能否经营,这样的环境就是我们诚信环境。
(五)商账管理薄弱
商账管理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应收账款管理,主要包括应收账款的实施监控、分析、催要。 据调研显示,江苏省中小企业商账管理薄弱,本次问卷中仅有17家公司在使用账龄分析法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8.67%),仅有6家公司设有专职的催收人员 (3.06%),178家公司没有明确的催账程序。 设专职的催收人员对于经济状况不理想的中小企业来说,也许不太实际。 但是,明确的催收程序却是一个公司必不可少的。 而我们调查的公司中,仅有18家公司有这样的程序(9.18%)。
三、江苏省信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信用管理人才
党中央号召大力开展信用管理建设,建设诚信环境,将信用建设渗透到政府、 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 企业大力响应,但却出现无信用管理人才可用的局面。 开展信用管理工作的企业也仅仅是寻找能与信用管理工作搭上边的人员来承担,例如用销售人员、财务人员、内勤人员开展信用管理工作。 其实,信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具备财务管理、风险评估、统计、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没有开设信用管理的相关专业,大量缺乏专业的信用管理毕业生,导致需求供给严重不平衡, 致使出现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无法开展,或者开展了,呈现的效果却不尽人意。
我们调研的196家公司中仅有9家公司的信用管理工作人员是有初级信用管理资格证书。 虽不是信用管理专业毕业, 但后续系统的学习过相关内容, 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 从这9家企业的财务报表来看,发展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都要比其他187家企业好。 很多企业在招聘信用管理的员工时,缺乏科学、严格的标准,大量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员被安置到了信用管理工作岗位上, 致使信用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企业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信用问题。
(二)市场竞争的压力
我国从2014年3月1日起实施公司零注册资金,这个政策促使大量小企业加入。 另外近几年江苏省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并鼓励大学生创业,江苏省中小企业数量巨大。 中小企业数量巨大,必然会带来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剧,企业间竞争激烈。 课题组调查显示,52.04%的公司认为本公司所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35.20%的公司认为比较激烈;其所在公司的主营产品或服务面临供大于求的局面。 资金方面,中小企业中认为资金非常紧张占28.57%,比较紧张占44.90%,并且50%的公司认为融资非常困难。 由以上数据可见,中小企业资金周转难,融资难,举步艰辛。 销售时只考虑卖出商品,却没有考虑潜在的风险,应收账款收不回来的现象比比皆是,长此以往,造成恶性循环,三角债越演越烈。 因此,许多企业出现账款逾期,同时又无钱可还的现象。
(三)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
根据我们调研的资料显示,196家企业中就有187家公司将销售额作为企业各项考核和奖惩制度的主要指标。 这种不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得公司的员工大多只向销售额看齐,而不考虑客户的信用,造成销售风险急剧上升。 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员工自然不会注重收集客户资料、分析客户信息、合理授予客户权限。
四、完善江苏省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对策
(一)设立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组织模式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信用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寻找解决方案,提高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建设力度,力求达到管理效果最大化。 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组织模式是中小企业信用建设的第一环节。 只有合理的机构设置, 正确的人员安排, 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
中小企业的特点是资金少、机构设置简单,根据调研的结果,针对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现状,帮助中小企业信用部门寻找一个平稳过渡的方式, 该方式既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也不需要对企业组织结构做大的调整,仅仅需要挑选出一个懂信用的人作为信用经理,而征信工作、授信工作、商账工作还是由现有的销售部门、内勤部门、财务部门选出合适的人员兼任。 该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中小企业开展信用工作面临的人员少、资金紧的窘境,对中小企业的现有组织结构不会带来影响,仅仅是对员工的工作内容具体化、 明确化,并且这样模式有利于部门间的联系与沟通,员工各尽职能、各部门取长补短。 灵活的信用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信用工作的大力开展。 此模式将信用管理贯穿在企业的各个部门,为后期形成企业全程信用管理做准备。
(二)完善企业信用档案
全面的客户信息是信用管理工作开展的第一步, 信息不全面,信用管理工作就无办法有序地开展下去。 信用管理对客户档案的要求比较全面, 应该至少包括客户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各种资质证书复印件、客户各种申请表、财务报表、对该客户进行分析的各阶段的分析报告、调查表等。 并定期对客户档案进行更新、整理,剔除无效数据,增加有效数据,确保信用分析原始资料的准确性,以满足各个部门对该资料的使用要求。 只有在完善信用档案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信用管理后续工作的准确性。
(三)对员工进行培训
中小企业出现问题多的原因主要是工作人员不懂信用管理,没有理出开展信用管理工作的头绪。 因此,企业需要把员工信用管理的培训工作提到日程上来, 以提高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能力。 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还应该制定相应的信用员工招聘要求,为后续开展工作做准备。
(四)完善信用管理流程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没有信用管理的工作流程, 相关信用管理的工作也不全面,并且各项工作都是分散的,信用信息没有在企业各个部门进行传递。 因此,完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流程首先应该明确信用管理的工作内容, 至少应该包括征信、授信、商账追收工作,并应该在每一个流程环节都设有专人负责,每个流程环节紧密相连,确保信用信息传递的连贯性。 其次要完善信用管理流程控制职能,使各个部门能够自觉遵守信用管理制度, 并能够将信用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下级需要的部门。 企业以信用管理流程为主线,通过各部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全面信用管理,才能更好地保障企业在征信、授信、立信等方面主动自觉守住信用,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江苏省中小企业的信用建设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信用管理流程, 寻找最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管理模式,构建信用管理体系,为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服务。
摘要:江苏省地处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但是目前企业信用管理基础薄弱,存在很多问题。如何结合江苏省的特点,设置科学的信用管理组织架构,完善企业信用管理流程,以帮助中小企业提高信用管理水平,抵御信用风险,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篇8
2011年的流动性持续性紧缩, 导致了以中小规模为主的民营企业的资金链断裂, 在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爆发了中小企业主的“跑路潮”。中小企业及微企业的风险及贷后管理难度不言而喻。但是, 作为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提升收益水平的重要工具, 中小企业贷款及微企业贷款仍是各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方向之一。但从2011年至今的中小企业困境来看, 各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中小企业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l.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不合理
贷款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将信贷政策和实施细则, 通过垂直有效的管理体系贯彻落实到位, 确保信贷投向的准确和投放规模的适度, 达到低风险、高收益和流动性的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然而, 由于传统经营管理体制的影响, 目前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基于中小企业客户多、杂、散和融资需求数量少、频率高、时间急等特点而制定的一套完整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运作模式。
2. 内部信用评价体系针对性不强
商业银行对借款客户进行信用等级评价的目的, 一是通过信用等级情况作为筛选授信对象的条件;二是根据客户不同的信用等级, 实施差别化的授信定价和采用不同的信用管理策略。目前绝大多数商业银行仍然采用对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类似的信用评价标准。中小企业往往因其规模等特点, 严重影响信用等级的准确性, 进而受到信贷市场准入和后续管理的限制。
3. 贷款风险定价机制不科学
在同等风险等级下, 商业银行更愿意向大企业提供信贷, 中小企业群体, 受到了不能得到或不能完全得到其所要求资金的差别性待遇。事实上, 商业银行应当对所有企业实行风险定价, 根据风险程度确定相应利率, 以足够利差来弥补企业贷款的风险;商业银行应采用有弹性的贷款利率和风险定价机制, 在法规和政策允许范围内, 遵循收益覆盖风险和成本的市场原则, 考虑中小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风险水平、管理成本等要素, 在达成贷款风险管理目标的同时, 形成科学的定价机制和适时灵活调整的利率机制。
4. 风险预警和信息反馈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业务拓展等多方面的压力, 客户经理在执行贷后检查工作中普遍流于形式。客户经理对企业所处宏、中、微观层面的重大变化或不利动向反应不及时, 贷款用途和流向监管不到位, 忽视对抵押资产的监测, 贷后检查报告多期雷同, “重贷轻管”现象严重。
二商业银行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从加强中小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 商业银行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加强:
1. 完善中小企业贷前尽职调查, 全面加强中小企业风险识别
贷前调查首先要通过人行征信系统查询企业和企业负责人的信用程度, 然后分行业采取不同的调查办法, 除现场考察现有的固定资产、存货、现金银行帐等外, 另外要按工业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制定特色的考察流程来把握风险和预测风险, 过去考察企业主要以企业报表的财务比率分析为主, 建议将现金流量的分析作为考察企业的重点。
2. 调整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评估中小企业贷款风险
原评级体系主要针对大中型企业设置, 以企业审计的财务报表为基础, 但中小企业报表多数未经审计, 原体系不能准确反映其风险。应依据中小企业特点设计更为合理的信用评级体系。在评级环节中, 调查人员需要对经营范围、经营资质、主要产品及产能、原材料供应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作为评级的基础考察。在考察基础情况后, 利用系统进行综合评价。
3. 建立科学的中小企业贷款定价模式
中小企业贷款定价不仅要考虑目前市场竞争情况, 更要加强对未来利率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和分析, 通过不同规模、不同区域、不同担保方式、不同信用等级的差别化定价政策, 做到审慎合理发放、及时有效管理中小企业贷款。
考虑到中小企业与银行的业务关系的现状, 目前中小企业贷款定价模式可选择一下两种形式。一是采用价格领导模式。对于业务量小、尚未与银行建立稳定业务关系的中小企业, 可采用价格领导模式。将信誉良好的大客户的优惠利率作为基准利率, 通过考察中小企业的风险因素确定其风险溢价率, 得出最终的贷款利率。二是采用客户盈利能力分析模式。对于已与银行建立了稳定业务关系的中小企业, 对其进行综合分析, 从银企的全部往来业务关系中寻找最优的贷款价格, 同时使该价格富有竞争力。
4. 加强中小企业贷款贷后管理, 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客户经理在中小企业贷后日常管理中要重点针对企业贷款用途、贷款到期前还款能力、到期还款收息和销售收入归行进行跟踪检查。包括贷款用途是否符合借款合同约定, 有无挪作他用;企业生产经营及资产负债变化情况;企业的产品市场的变化情况;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企业法人和管理层人员情况等等, 并将以上因素在定期资产质量分类评估中予以反映。
5. 加强团队人员的配备和管理水平
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篇9
一、信用管理部门的建立及运行
企业信用管理处于企业销售和财务两大职能的结合区域, 主要负责协调财务目标和销售目标之间的矛盾——销售部门认为赊销可以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 扩大销售额, 增加利润, 而财务部门认为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重提高, 逾期应收账款扩大, 坏账损失增加,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小于净利润, 致使企业产生大量贷款而支付高额利息, 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都增大了。但信用管理由于管理对象的特殊性, 超越了销售或财务单一的职能范围, 表现为相对独立的属性。此外, 信用管理还涉及客户服务、法律等领域, 表现为一个管理的模糊区域。因此, 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应该单独设立一个信用管理机构 (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至少应该设置专人) , 为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服务, 协调企业的理财目标和市场目标。
(一) 信用管理部门的职能及人员设置
根据信用管理的目的和作用, 以及与财务、销售之间的紧密联系, 信用管理部门的职能主要包括市场开拓、客户授信、客户档案管理、逾期应收账款追收和应收账款管理五块, 在执行时, 可以分工为三块:档案管理、客户服务和收款催款。 (1) 档案组的职责包括:一是客户档案, 动态档案输入, 资信报告解读, 企业内部协调联络, 信息收集管理;二是技术服务, 系统维护, 市场开拓;三是对外联络, 信用调查, 法律顾问。 (2) 客户服务组的职责包括:一是申请受理, 客户接待, 申请表设计;二是信用分析, 资信报告分析, 信用评审, 客户预测;三是客户服务, 投诉处理, 客户函件处理。 (3) 收款组的职责包括:一是应收账款监控, 应收账款水平监控, 库存监控;二是账款处理;三是追账外勤, 自行追账, 第三方委托追账。信用管理的职能和模块要求工作人员熟悉财务或销售, 并且能和财务及销售部门进行有效沟通。中小企业应根据行业特点及自身规模大小设置信用管理人员人数, 规模较小的企业可以在人员配置上可以采取专职与兼职人员相结合的方法, 甚至将客户服务的部分工作和收款催款工作交由销售部门完成。信用管理主管向总经理、财务主管和销售主管负责, 但只接受财务主管和销售主管的共同指示, 总经理不干预信用管理部门工作, 只是在例会上提出修改建议。
(二) 信用管理部门的运行
信用管理一方面需要财务部门提供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状况和现金预算, 计算和估计企业可以承受的信用风险, 计量和考核企业的信用收益。另一方面需要销售部门提供大量的、动态的客户特征资料建立信用档案, 设定总体的信用标准、现金折扣、单个客户的信用额度等。此外, 信用管理主管还要定期和财务主管、销售主管进行交流, 以更改信用政策和更新客户资料等。
二、信用管理的内容
企业信用管理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制定信用总则、客户授信、赊销跟踪和客户信用重审。制定信用总则是信用管理的首要工作, 因为信用总则是信用管理部门的行为准则, 同时也是开展工作的权力依据;后三个部分为交易过程中信用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 制定信用总则
信用总则亦即企业的总信用政策, 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信用管理的职能、目标、具体操作标准如客户的信用标准, 授信总额度, 现金折扣的基本政策, 信用额度和交易额度的关系, 信用期限和交易额的关系等。信用总则的核心内容是制定各等级客户的信用政策。
(二) 客户授信
客户授信是信用管理中重要的环节, 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1) 筛选授予信用的对象。新执行信用管理的企业, 一项初始工作是尽可能多收集有关的客户资料, 建立客户档案。然后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 筛选受信对象, 以降低违约风险带来的损失, 节约信用费用。在传统的财务分析中, Z评分法较适合中小企业进行信用分析。Z评分法几经修改, 最终得出:Z=6.56X1+3.26X2+6.72X3+1.05X4。其中, X1为营运资本与总资产比率, X2为保留盈余与总资产比率, X3为息税前收益与总资产比率, X4为股本账面价值与债务账面价值的比率。当Z小于1.1时, 客户违约;当Z大于2.6时, 客户不违约。Z评分法操作简单, 只需要掌握高等数学中的方差和协方差等知识点, 是国内外预测企业违约的主流模型之一。客户资信评估所需的数据资料一般都可以从客户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中找到。 (2) 将决定授予信用的客户划分等级, 确定每个等级客户的最大信用额度并制定相应的信用政策, 对于重点客户需要单独对待。信用管理部门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核心, 结合考虑销售部门市场政策和财务部门的资金预算, 计算出企业财务上可以承受的、决策层为实现企业战略所愿意承受的总授信额, 包括可给予的现金折扣、可供周转的应收账款等。然后根据自身的销售目标、资金实力和其他特定目标对客户进行等级划分, 常用的参考指标是客户年度销售总额、年度在本企业采购量、营运资本、资本总额等财务资料, 以及交易历史的付款记录等。 (3) 定期根据执行结果及时修改原有的总授信额和客户信用额度情况。信用额度需要视环境的变化不断的维护和改进。信用额度的后续维护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行业的发展情况, 竞争的激烈程度, 竞争对手所采取的销售手段, 产品市场供需情况及企业产销情况等。当出现以下现象时, 企业应当考虑放松总授信额和客户信用额度:存货积压超出正常;有大量冗余资金, 但销售成长性不强;产品需求或市场份额下滑;争取新的产品市场/客户渠道;利润率高于行业正常水平;已经投入了大量前期费用和市场费用;为补偿固定成本, 需要高产量的维持;替代产品出现。反之, 企业可以考虑收紧总授信额和客户信用额度。
(三) 赊销跟踪
赊销跟踪是企业信用管理日常工作中的重点。目前企业追讨货款手段比较少, 加之与此相关的法律保障和社会服务也比较少。因此, 赊销跟踪, 与客户保持时时联系, 显得格外重要。赊销跟踪管理可以及时解决纠纷, 提醒客户付款, 保持压力, 节省费用, 消除客户拖欠企图。赊销跟踪可以分为订单/合同阶段的跟踪、发货阶段的跟踪、正常账期的欠款跟踪和非正常账期的欠款跟踪四个方面。在不同阶段, 信用管理部门分别需要完成如下工作: (1) 订单/合同阶段的跟踪阶段:收集并保留客户订购申请的电话记录或者传真件, 列明客户名, 产品名, 销售量和价格, 运送方式等;在订单上抄录信用档案中客户有关的信用资料;根据企业已授信的额度和客户信用度, 决定此次交易授予的信用额度、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 (2) 发货阶段的跟踪:取得客户付款证明 (银行进账单等) ;在发货单上列明所有发货明细 (客户名, 产品名, 销售量, 发货时间等) , 同时核对销售订单;暂停发货批复:如果原因不是信用规范中列明的, 要书面呈报信用管理经理, 请求核准发货, 如果原因是信用规范中列明的, 可以直接下发仓库部门;正式的出库单。 (3) 正常账期的欠款跟踪:要求客户回复付款确认书, 对发货质量和付款金额/时间的书面确认;发送第一次付款通知书;进行催款实地走访记录;填写延付申请单, 对延付理由作出说明, 并附客户延付申请;对欠款进行各项分析 (账龄分析, 利息占有分析, 付款行为分析等) ;批复延付申请单。 (4) 非正常账期的欠款跟踪:停止发货, 最后通牒, 警告客户并准备付诸法律手段。
(四) 客户信用重审
客户信用重审是某一阶段信用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 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是对信用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 是改进信用管理的有力手段。企业将实际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关问题予以详细记录并归纳整理, 在定期召开的例会中由财务主管、销售主管和信用管理经理集中讨论并修改有关客户授信请况。经过“执行——重审——执行”的循环, 企业信用管理逐步走向成熟, 适用企业的实际状况。
三、信用政策的制定
信用政策是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核心。合理的信用政策可以使企业在扩大销售, 减少库存的同时, 减少因执行信用政策而产生的损失。
(一) 制定信用政策的前提
企业作为经济理性人, 制定信用政策的前提是执行信用政策取得的收益大于或等于执行信用政策产生的费用。执行信用政策取得的收益 (简称信用收益) 主要为扩大产品销售的收益。信用政策产生的费用 (简称信用费用) 主要为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及可能支付的现金折扣等。绝大多数企业制定过宽或过紧的信用政策, 源于对信用费用的模糊认识。
(二) 信用费用的组成
信用费用的各组成项包括: (1) 坏账损失往往在真实发生时才能予以准确计量, 及时性很差, 难以满足信用决策和平时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会计工作中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一般有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销货百分比法和账龄分析法三种。三种方法都有合理之处, 但共同缺陷在于只将坏账的产生片面地归为单一因素, 因而, 三种方法下的坏账准备余额都难以准确估计可能发生的坏账。企业可以以客户为单位, 对坏账的历史数据进行多元回归统计, 测算出应收账款的余额、发生额和账龄关于坏账损失的表达式, 据以全面、准确地估计坏账损失额。 (2) 管理成本是指对信用部门日常营运、以及为追讨款项所发生的成本。 (3) 机会成本是指企业因赊销而丧失的其他收入, 其计算公式为:机会成本=赊销投资额×机会成本率, 有关赊销投资额的确定, 目前学术上有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即销售收入法和变动成本法。本文较为赞同第一种计算方法。因为, 如果企业采用现销, 企业现在所能带来的资金是销售货物或劳务的总成本及其利润, 二者都能进行再次投资, 但由于赊销, 使得销售货物或劳务的总成本及其利润不能参与再次投资。另外, 企业在估计成本费用时应符合谨慎性原则, 应该充分预计赊销可能的损失和费用。机会成本率一般按企业最低投资报酬率或有价证券利息率计算, 但并非最准确。企业销售时在现销和赊销之间做出选择, 现销的收益率就是赊销的机会成本率。现销取得的收入可以作为再生产的资本, 其创造的收益即为息税前利润。因此, 企业当期信用政策的机会成本可以表示为:当期机会成本=当期赊销投资额×息税前利润率×当期天数÷365。 (4) 现金折扣是指为敦促客户尽早付清货款而让与的价格折扣。理论界普遍认为企业信用政策要素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额度、信用期限、现金折扣等, 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 现金折扣必须能够补偿客户在纯信用期限条件下的预期收益, 否则不能产生足够的正面激励。对客户而言, 期限越短, 现金折扣越有诱惑力。但随着时间的延长, 客户会对“赖账”收入的预计不断增加, 企业必须在受信企业对“赖账”收入的预期增长之前收回货款。设置现金折扣与提供信用期限都是企业赋予客户信用的表现。但两者体现出不同的特点:现金折扣虽然能较快回收货款, 但要减少了企业现金的净流入和利润总额;信用期限成本较低, 但却冒着较大的坏账损失风险。另外, 现金折扣与信用期限向外传递企业不同的信号。传统上, 中小企业在选择现金折扣和信用期限时有这样的一些潜规则: (1) 小企业偏向于选择支付现金折扣。小企业由于规模小, 技术能力有限, 对于产品的质量不如大企业那样充满信心, 所以希望尽快回收货款。产品质量过硬, 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不缺乏客户订单的中小企业, 可以只授予客户对利润影响较小的信用期限, 而不设置现金折扣。只提供信用期限的信用政策反映了企业对自身产品的自信程度。 (2) 新成立的企业偏向于选择支付现金折扣, 而已经站稳脚跟的企业偏向于选择延长信用期限。新成立的企业由于产品质量还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 所以倾向于尽早收回货款。另外新企业前期投入较大, 流动资金较为紧张, 往往采用“薄利多销”的方法来加速资金周转。而处于稳定经营的企业由于有了较为固定的客户群, 产品的销售情况较为平稳, 也不愿在维持客户上多花费支出。在生产经营开始阶段垫付一笔资金比每期支付现金折扣便于维护管理, 并且要合算得多。 (3) 产品质量易于快速确认的企业偏向于选择支付现金折扣, 产品质量难以快速确认的企业偏向于选择延长信用期限。后者的信用期限比前者的信用期限多了一个产品质量辨认的时间。例如, 高科技产品如计算机、网络设备和通信设备等质量认定时间较长, 而像食品等产品的质量认定时间较短。
四、MSC公司信用管理的案例分析
MSC铝合金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简称MSC公司) 是苏州一家专业生产、加工、安装、经营铝型材的企业。MSC公司成立于1995年, 目前资产规模约五千万, 年销售额近亿, 产品销售以代理销售和零售并重。随着铝合金制品的普及, 该行业生命周期开始步入成熟阶段, 行业间竞争日趋激烈, MSC公司为了能够增强竞争力, 在保持原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改变了以往“现金销售, 概不赊销”的销售原则, 于2007年年末筹划设立信用管理部门, 开始赊销。
(一) MSC公司信用管理部门的运作
信用管理部门独立于财务部门和市场部门, 直接对总经理负责, 但也接受财务经理和市场经理的共同指示。信用管理部设置一名信用管理经理, 每两周召开例会, 汇报并滚动协调今后30天销售中涉及的财务与市场工作, 如对新增客户的资信评估、当期款项回笼情况、老客户信用额度使用情况以及下期的赊销额度预算等。设置其他工作人员3名, 分别负责档案管理、客户服务和收款催款。信用管理部门的工作和财务部门、销售部门紧密联系, 可以归纳为“相互协作加一个监督”, 具体而言: (1) 销售部门对信用管理部门的协作。通过实地走访、电话、信函等方式, 获得客户的更新信息、直观印象以及其他信用管理人员要求的资料, 按规定的格式和时间向专职信用管理人员提供走访报告;执行收款, 负责除确认为死账或列入诉讼的欠款以外的一切欠款追讨;保证客户对更新信用政策的理解, 为客户填写信用申请等提供指导。 (2) 信用管理部门对销售部门的协作。通过信用共享, 帮助销售人员深入了解客户、行业动态以及市场拓展机会;通过培训, 帮助销售人员理解信用政策和客户风险管理的知识;进行销售合同风险审核。 (3) 财务部门对信用管理部门的协作。提供账龄分析, 销售/还款统计以及其他信息;信息输入, 对资信信息的分析解读提供财务意见和帮助。 (4) 信用管理部门对财务部门的协作。协助制定和优化财务资金预算和计划, 降低应收账款水平和坏账损失率。 (5) 信用管理部门对销售部门的监督。制定销售收款的策略, 组织收款程序, 监督收款政策;实地抽查销售人员对客户的走访情况, 防范销售人员对客户立场的失真夸大;督促销售人员按规定提供信用信息, 否则即降低对应客户的信用政策。
MSC公司的信用管理最初从制定信用总则和对客户资信评估以确定授信额度开始, 之后的日常工作主要是赊销跟踪和客户信用重审。MSC公司首先结合自身的“保持持续增长”战略以及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 凭借多年良好发展所积累的充沛现金流, 制定出销售型信用总则。销售型信用总则以优惠的付款条件和宽松的拖欠处理方式来促进销售, 相应地财务风险也较高、资金周转较慢。其次, MSC公司从数家知名征信公司的内部调查工作底稿演化出一系列的资信调查表, 在对客户授信以及后续管理时, 要求客户或有关人员进行填写, 并作为客户信用档案保管, 定期更新。根据Z评分法的评估结果, 将客户划分为AA级、A级和B级三类。AA客户的待遇为:享受宽松的信用额度, 公司不采用标准收账政策, 并优先解决争议, 给予最大支持;A客户的待遇为:公司采用标准信用和收账政策, 逾期一定天数则停止供货;B客户的待遇为:公司严格控制信用额度和期限, 发生拖欠, 立即停止供货, 采取担保等防范措施。信用管理部门定期检查客户的信用使用情况, 收集客户最新的财务数据, 向业务人员了解客户动向, 一般情况下无需进行调整。对出现款项长期拖欠或信用额度超标等异常现象, 由信用管理经理在例会上汇报, 会议组共同协商对策。
(二) MSC公司信用管理的成效两年来的实践证明, MSC公司的信用管理模式是比较成功的。
2008年赊销额占总销售额的35.26%, 而应收账款余额仅占到流动资产总额的6%左右;坏账率控制在2~3%。2009年进一步扩大了赊销比重, 市场份额上升了两个百分点。有效的信用管理在两年中使MSC公司净利润增加了200多万,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信用管理工作还加大了财务、销售和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 增强了MSC公司的凝聚力。
我国当前正在全力构建社会主义信用体系, 各项信用监管法规、制度纷纷出台, 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也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各管理咨询公司和高校关于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调查、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展开——纵观整个宏微观环境, 正是广大中小企业学习和尝试构建信用管理体系的大好时机。MSC公司在信用管理取得成功的案例, 说明中小企业能够掌握更为先进的管理方法, 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成为新时代的经济弄潮儿。
参考文献
[1]张缨:《信任、契约及其规制——转型期中国企业间信任关系及结构重组研究》,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2]姚明龙:《信用成长环境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小企业信用管理 篇10
5S管理起源于日本,是指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培养人凡事认真的素养,养成“事事认真,遵章守纪”的工作作风。5S管理为日本能够生产世界顶尖品质的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实施5S,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好处,可以改善企业的品质,提高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准时交货,确保安全生产并能保持并不断增强员工们高昂的士气。所以,一个企业要想改善和不断地提高企业形象,就必须推行5S管理。
2 XF家具公司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XF家具公司是一家拥有200多名员工的中小型家具企业,生产设备虽然比较先进,但在生产现场仍然存在着以下一系列不良现象:①厂房设施与现在的生产能力不相适应。厂房在兴建之初,厂房的原设计生产能力为1 000万,现在的生产量却为4 000万,很多产成品堆积在组装车间,不能及时入库,给产品的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②通道不畅。通道不畅是许多工厂的通病,会使生产作业发生停滞现象,降低生产效率[2]。③电线乱拉、物品摆放混乱。④边角余料处理不及时、木屑刨花堆积。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对边角料进行筛选,以待利用。⑤木材仓库管理不完善。该企业对木材仓库的管理很不完善,比较粗放。特别对原木材疏于管理,随用随拿,木材余料堆积混乱,数量不清。
3 实施5S管理的方案
为使公司的基础管理工作更加完善,XF公司引进5S管理制度,旨在通过5S管理来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提高员工、产品的品质。从2005年2月起开始实施5S管理,根据国内外许多企业5S管理实施的成功经验,XF家具公司实施5S管理通过4个层面的4个步骤来进行。这4个步骤是:高层领导统领阶段,5S实施策划阶段,教育培训阶段,5S实施与提高阶段[3]。
3.1 高层领导统领阶段
企业高层对5S的信念和实施的决心是5S实施成功的前提和基础,管理者的意识在推行5S活动中占主导地位。XF公司高层管理者在整个策划当中一直全力支持5S实施,统一全体员工的思想,特别是管理层的思想,并将5S活动宣布为本年度重要的经营活动,并列入2005年度企业工作计划当中。
3.2 5S实施策划阶段
本阶段企业成立了5S管理推行委员会,制定5S实施的方针和各阶段目标,策划5S实施的具体行动计划。
第一步:建立了5S推行委员会。
确定了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层次共设立4层:推行委员会主任1人、副主任2人、执行秘书1人、执行小组5个(技术组、生产组、供应组、售后服务组、质检组)各部门部长任执行小组负责人,负责本执行小组的工作。5S推行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制定5S方针和目标,策划5S实施计划。5S实施方针:告别昨天,挑战自我,规范现场、现物,提升人的品质。5S实施目标:有来宾到厂参观,不必临时整理现场。制定的方针和目标简要地描述了5S实施的意义和方向,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根据目标管理的SMART原则:①Specific目标要明确。如:设备上无灰尘,即设备得到及时清理,达到表面干净状态。②Measurable目标可量化。以数据作为活动的目标,便于量化比较。如管理目标:工伤率降低30%,放置方法100%设定等。③Attainable目标具有可达性。制定的目标不能盲目求大,由员工自行制订,各部门的主管予以确认。目标制订要多级化。作为基础比较薄弱的中小型家具企业,若制定“一月之内达到5S标准化”的目标,此目标就失去了意义。④Relevant目标与组织要结合。要结合产品特点和未来规划,与组织宗旨相结合,为企业整体水平提高的目标服务。⑤Timetable即目标要有时限。
第二步:制定实施计划,如表1所示。
第三步:策划5S实施的具体行动计划。
首先,策划实施方式:考虑到邀请咨询公司来指导实施比自己实施费用要高,采取自己实施的方式。
其次,策划实施计划:筹划推行方案;起草实施计划;制定评价标准和激励措施。
最后,策划实施活动: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采用具体的活动配合实施计划的执行,以提高士气、增强实施效果。如“5S活动月”,参观其他企业5S实施成果,5S经验交流、成果发表报告会等。
3.3 教育培训阶段
在此阶段,采用征文、海报、举办5S知识专题讲座,并开展适当的活动来宣传。领导以身作则,公司董事长每月召开一次会议,把5S专题加入到每月例行的各部门月末总结会中;利用每天早会,由车间主任强调推动5S活动的决心和重要性。另外,公司领导还对员工进行必要的现场指导。
3.4 5S实施与提高阶段
分为“5S实施试点”和“5S实施推广”2个阶段[4]。
第一步,推行委员会首先对企业的现场进行了诊断,了解本企业现场管理的状况,使5S的实施有的放矢,并起到与实施后的成果对比的作用。
之后,公司开始了局部试点的推行工作:样板区为实木椅区,选定原因:本区域设备多,共有8台;随时都会产生大量的料头、灰尘,灰尘大,实施难度大;实木椅近3年来获利水平居公司所有产品的前位;该区域实施难度大,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改善的过程:划分责任区,订立清理整顿的标准,重点安置立式双轴铣床的吸尘袋。制作各工位的余料箱,场地及时清扫,窗户定时擦洗。
经过2周的推行,该区域有了较大的改善:机台旁干净、地面及时打扫,物品按标准摆放,窗户明亮,通过设立样板区域为下一步全面实施5S带来了良好的开端,坚定了员工改善现场的信心。
第二步:全面实施5S阶段。
首先,在各车间划分责任区域,确定岗位职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让每个员工知道5W2H,即:做什么(WHAT),为什么做(WHY),在哪做(WHERE),何时做(WHEN),谁来做(WHO),怎么做(HOW),做到什么程度(HOW MUCH)。
其次,订立5S推行标准,按照标准进行实施,监督方式是员工自检、互检与上级巡视、检查相结合。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是基本动作,也是手段,通过这些活动使员工在无形中养成一种保持整洁的习惯,主管人员不断地教育部属,对员工进行5S的意识培训,使员工5S意识永远保鲜。
4 5S实施成果
XF家具公司自实施5S管理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公司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员工的工作习惯也有了较大的改善,由刚开始对实施5S不理解到逐渐认可、配合、支持,改善的积极性很大。取得以下8点成绩:①生产现场得到很大改善;②办公区域的管理得到改善;③厂区环境得到彻底的改变;④建立健全生产作业标准,保证了生产成本的降低;⑤标准化的工作准则,保障了生产的安全运行;⑥在生产过程中,主要控制了以下4个方面的浪费:第一,等待的浪费;第二,不合格品的浪费;第三,动作的浪费;第四,库存的浪费;⑦为提升员工的品质,注入新的活力;⑧为企业塑造了良好的形象[5]。通过5S管理,培育了团队精神。员工行为更加规范,企业的知名度和诚信度得以提升,给企业留下美誉;5S所提倡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工作方式,为稳定生产,提高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赢得了顾客的信赖。
企业通过实施5S管理,可以看出,为了提升企业现场管理水平,实施5S是一条重要且有效的途径,5S管理是基础。
5 结语
XF家具公司通过实施现场管理,创造了一个干净、清爽的工作环境,培养了全体员工遵守规则的良好工作习惯,提升企业的形象,从而加强了企业的基础管理,具体成效如下:
5.1 强化基础管理,实现基础管理规范化
首先,明确各部门的管理项目,实施绩效考核;完善规章制度,促进基础管理制度化。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员工思想素质;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设备的浪费。完善定额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品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完善工艺管理规程,来加强技术改造。此外,制定标准细则,促进基础管理标准化;
5.2 完善5S管理制度,健全考评机制
考评机制健全与否关系到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在完善5S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现实可行的考评机制,不但有利于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而且也间接地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高。
5.3 加强团队文化建设,构建高绩效团队
首先,提升员工个人素质,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培养企业的核心文化,加强企业和环境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其次,优化团队的群体素质,为5S管理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总之,实施5S管理制度是一项长远的实施活动,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必将会带来深层次的改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任何制度的实施和完善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实施中的阻力会使5S制度的功能降低,此外,随着公司实施5S管理制度的深入,实施的经验会愈加成熟,5S带给企业的最终效果必将是企业管理文化的提升上,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日)原崎郁平.生产现场问题解决[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
[2]张屹.家具制造业生产管理实务大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肖智军.5S活动推行实务[M].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2001.
[4]SEIFERT R W.Optimal procurement strategies for online spot marke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4,3:781-799.
中小企业信用管理 篇11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自产生之日起就被公认为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其风险来源于各个方面,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正常运作十分关键,这也同时关系到担保机构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效力。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来源
在当前特定的经济与政策背景下,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风险来源于多个方面。
(一)来自宏观层面的风险
1.政府的过度干预
在政府参与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中,政府部门会利用各种行政手段参与到担保机构的运作中,使得担保机构丧失独立决策和运作的权力,增加担保风险。
2.不完善的法律制度
在法律层面上,于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事实上无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一是由于现行《担保法》重点保护的是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明显缺少对担保机构的保护;其次,《担保法》中的一些内容与信用担保的现实运行相冲突。
在行业法规方面,原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发布的有关行业管理规范由于效力有限且缺少细节性和实质性的规定,难以真正达到约束与规范担保行业的目的。
(二)来自协作银行的风险
实行比例担保,在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寻求风险收益平衡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尽管多数担保机构已经通过自身努力与协作银行签订了风险分担合同,但在实际中往往因为银行的优势地位而被迫接受过多风险。
(三)来自担保机构自身的风险
1.操作风险
在我国,担保行业仍属新生行业,并且大多数担保机构在担保人员从业标准上尚缺少足够重视,致使很多担保人员在专业技能和政治素质上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违规操作和暗箱操作时有发生。
2.内部管理风险
首先,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是衡量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标准,但现阶段我国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资金来源不足,且大多缺乏后续资金补偿,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担保行业的风险承受能力。
其次,我国担保行业起步较晚,在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在内控制度建设上,许多担保机构没有建立起科学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方法,违规操作和操作失误时有发生;担保机构普遍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难以对受保企业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在风险转移方面,反担保和再担保之类的措施尚没有得到全而建立,操作过程也存在很多不当之处;在风险补偿方面,担保机构内部风险准备金和外部补偿制度都不完善;另外,担保机构对于担保项目的事中监督也过于疏忽,在发生代偿后,也缺乏有效的追偿机制。
(四)来自受保中小企业的风险
1.经营风险
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管理能力落后、高素质人才缺乏,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能力低下以及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信息虚假等经营风险,都加大了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
2.信用风险
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普遍偏低,加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一些不符合担保标准的中小企业往往会通过瞒报或假报来骗取担保,在获得担保后也往往会改变贷款用途,从事较担保合同具有更高风险的投资,从而增加担保风险。
3.“担保对象封闭性”引起的风险
“担保对象封闭性”是指互助性信用担保的担保对象被限定在会员企业范围之内。在互助性担保中,会员企业在承担出资义务的同时,也享有被担保的权利,一些经营状况稍差的会员企业也会凭借会员资格而较容易争取到担保,从而加大担保风险发生的可能。
(五)来自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风险
1.征信体系不完善
第一,出于自身利益,银行、工商、海关、税务以及司法等部门会对自己拥有的中小企业信息实行“垄断保护”,在加大信息采集难度的同时,也浪费了大量有用的信息。
第二,在征信过程中,中小企业由于信用意识淡薄且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往往存在着不支持、不配合的现象,甚至会拒绝征信工作的开展,大大加剧了征信难度,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大打折扣。
2.外部信用评级体系发展滞后
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虽有一定发展,也形成了一批拥有一定影响的信用评估机构,但是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因评级目标范围、业务开展地域、评级人员素质以及技术和资金力量等方面的差异,拥有不同的评级标准,由此造成评价结果难以得到统一;另外,由于征信体系建设的落后,评级过程主要参考受评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信息来源的不够透明,这最终降低了评级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建议
(一)明确政府职责
1.加大政府资金支持,杜绝直接干预
首先,政府部门应根据担保机构的担保范围、所处地中小企业情况等给予不同的启动资金支持,并定期和不定期的为担保机构注人补充资金。
其次,各级政府不得以任何名义参与到具体担保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更不得强制性要求担保机构提供人情担保和关系担保等。
2.提供优惠、激励和配套服务政策
除了直接的资金支持外,政府可以派遣专业人员帮助中小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可以组织专业担保队伍为担保机构在内控以及企业治理上提供建议、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支持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可以给予经营机制较好、担保成绩突出以及风险管理规范的信用担保机构一定的奖励。
(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快修改和完善《担保法》,使其对信用担保行业做出统筹性的规范,叫确担保行业的基本性质和地位,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发展提供指导;尽快出台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对信用担保的具体运作规程加以规定。
2.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具体可以由当地的担保行业协会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以及考试,在担保从业资格考试中也应重点对法律法规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进行检验,使其真正落到实处。
(三)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1.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一是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在职业道德上,担保行业应加大宣传教育,加强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引入奖惩机制,坚决杜绝违规操作与暗箱操作的发生;在专业知识方面,通过培训、从业资格考试、人才互动机制等挑选合格的担保人才。
二是完善担保准入机制。申请担保的中小企业必须在资信等级、企业治理和发展前景上达到标准,担保项目则应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并能确保有稳定的归还资金。
三是科学设定担保指标。比如,担保机构可对不同行业设定不同的单笔最高担保额度和担保期限;根据自己的实力,按 “先小后大、先短后长、先流动后固定”的原则提供担保。
四是加强担保项目监督。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后,担保机构有权对受保企业进行监督和检查,定期了解企业的担保贷款使用情况、经营管理状况和财务状况,并可就此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可同贷款银行一起要求企业调整其高风险的战略,甚至让企业提前还款;还可参与企业管理,派驻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加入到企业,实现双赢。
2.完善风险转移机制
首先,推动银、保、企合作,完善风险分担机制。贷款银行与担保机构应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合理设定风险分担比例。
其次,健全再担保制度,适时引入商业性保险。加快组建中央和省级再担保机构,逐步形成中央与省、省与地市间的多层再担保体系。在具体运作上,政府可以委托专业性的富有经验的担保机构运用市场化手段对再担保体系进行管理。另外,可以考虑将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信用担保领域,在降低代偿带来的风险的同时有效增加风险管理能力。
3.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首先,完善风险准备金制度,通过提取代偿准备金、呆账准备金和普通准备金来保证其资金实力。
其次,完善外部损失补偿制度。政府部门在为担保机构注入启动资金外,还应将损失补偿放在重要的位置,就政府部门而言,只要中小企业满足担保标准并且担保机构操作规范且风险可控,那么政府部门在资金上的支持力度越大,中小企业能够通过信用担保获得的融资额度也就会越大。
具体的,各地政府可定期或不定期的将当地财政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补充担保资金,中央政府可设立专项担保资金,及时补充各地因财力不足而间断的担保资金注入;政府可以连同税务部门,抽取一定比例的来自中小企业的税收专门用做补偿金,另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发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国债”以扩大资金来源。
(四)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1.完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
一是尽快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在明确人民银行的征信主管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征信市场的监管和指导;制订相关法律制度,规定不配合征信工作的中小企业和部门所应承担的责任,以确保征信工作顺利开展,对征信系统包含的信息内容、信息采集方法、保密措施、使用范围做出具体的规定,提高征信系统运作效率。
二是加强各部门合作,银行、工商、海关、税务、司法等部门应打破行政藩篱,实现信息的共享,以确保信息的完整和有效。
三是加强征信宣传力度,严格信息保密制度。征信部门可以召开由相关部门和中小企业参加的征信系统建设座谈会,以加大征信系统重要作用的宣传。另外,信息采集和使用过程中的保密制度建设也应及时跟进。
2.建立科学的外部信用评级体系
首先,各方应积极参与评级体系建设。政府部门作为统筹者,应积极为评级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对评级机构的合法性、独立评级权利、准人和退出机制以及业务操作规程等做出具体的规定,使信用评级有法可依;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利用其资源优势,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参与信用评级,并通过使用评级结果,扩大评级机构的公信度和影响力,对评级体系的改进提出意见和建议;中小企业应尽力提供真实信息,对于一些存在怀疑的信息应主动向征信人员说明,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干涉评级工作,更不能使用强制或贿赂手段要求提升其信用等级;评级机构在开展评级工作时应做到独立、公正、公平,不能因评级对象的强迫或者贿赂而做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评级。
其次,评级机构应加强内部队伍建设,提高评级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改进评级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来保证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维护和管理信用秩序,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一方面,严厉打击失信行为,对存在失信行为的中小企业,在一开始可以实行劝诫、警告和信用披露的方法,若屡教不改,则可以对其使用更严厉的措施,比如实行信用限制或逐出机制,剥夺中小企业一切依靠自身信用得到发展的权利。
另一方面,奖励守信中小企业,对于具有良好信用等级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贷款和担保上的优惠、免费提供管理、技术以及生产上的指导、将更多的投资机会向其倾斜等,让中小企业感到“信用第一”,有效提高整个群体的信用水平。
中小企业信用管理 篇12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自产生之日起就被公认为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其风险来源于各个方面, 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正常运作十分关键, 这也同时关系到担保机构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效力。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来源
在当前特定的经济与政策背景下, 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风险来源于多个方面。
(一) 来自宏观层面的风险
1. 政府的过度干预
在政府参与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中注, 政府部门会利用各种行政手段参与到担保机构的运作中, 使得担保机构丧失独立决策和运作的权力, 增加担保风险。
2. 不完善的法律制度
在法律层面上, 于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事实上无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一是由于现行《担保法》重点保护的是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明显缺少对担保机构的保护;其次, 《担保法》中的一些内容与信用担保的现实运行相冲突。
在行业法规方面, 原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发布的有关行业管理规范由于效力有限且缺少细节性和实质性的规定, 难以真正达到约束与规范担保行业的目的。
(二) 来自协作银行的风险
实行比例担保, 在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寻求风险收益平衡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在我国, 尽管多数担保机构已经通过自身努力与协作银行签订了风险分担合同, 但在实际中往往因为银行的优势地位而被迫接受过多风险。
(三) 来自担保机构自身的风险
1. 操作风险
在我国, 担保行业仍属新生行业, 并且大多数担保机构在担保人员从业标准上尚缺少足够重视, 致使很多担保人员在专业技能和政治素质上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 违规操作和暗箱操作时有发生。
2. 内部管理风险
首先, 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是衡量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标准, 但现阶段我国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资金来源不足, 且大多缺乏后续资金补偿, 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担保行业的风险承受能力。
其次, 我国担保行业起步较晚, 在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在内控制度建设上, 许多担保机构没有建立起科学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方法, 违规操作和操作失误时有发生;担保机构普遍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 难以对受保企业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在风险转移方面, 反担保和再担保之类的措施尚没有得到全面建立, 操作过程也存在很多不当之处;在风险补偿方面, 担保机构内部风险准备金和外部补偿制度都不完善;另外, 担保机构对于担保项目的事中监督也过于疏忽, 在发生代偿后, 也缺乏有效的追偿机制。
(四) 来自受保中小企业的风险
1. 经营风险
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管理能力落后、高素质人才缺乏、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能力低下以及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信息虚假等经营风险, 都加大了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
2. 信用风险
在我国, 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普遍偏低, 加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一些不符合担保标准的中小企业往往会通过瞒报或假报来骗取担保, 在获得担保后也往往会改变贷款用途, 从事较担保合同具有更高风险的投资, 从而增加担保风险。
3.“担保对象封闭性”引起的风险
“担保对象封闭性”是指互助性信用担保的担保对象被限定在会员企业范围之内。在互助性担保中, 会员企业在承担出资义务的同时, 也享有被担保的权利, 一些经营状况稍差的会员企业也会凭借会员资格而较容易争取到担保, 从而加大担保风险发生的可能。
(五) 来自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风险
1. 征信体系不完善
第一, 出于自身利益, 银行、工商、海关、税务以及司法等部门会对自己拥有的中小企业信息实行“垄断保护”, 在加大信息采集难度的同时, 也浪费了大量有用的信息。
第二, 在征信过程中, 中小企业由于信用意识淡薄且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 往往存在着不支持、不配合的现象, 甚至会拒绝征信工作的开展, 大大加剧了征信难度, 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大打折扣。
2. 外部信用评级体系发展滞后
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虽有一定发展, 也形成了一批拥有一定影响的信用评估机构, 但是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因评级目标范围、业务开展地域、评级人员素质以及技术和资金力量等方面的差异, 拥有不同的评级标准, 由此造成评价结果难以得到统一;另外, 由于征信体系建设的落后, 评级过程主要参考受评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 信息来源的不够透明, 这最终降低了评级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建议
(一) 明确政府职责
1. 加大政府资金支持, 杜绝直接干预
首先, 政府部门应根据担保机构的担保范围、所处地中小企业情况等给予不同的启动资金支持, 并定期和不定期的为担保机构注入补充资金。
其次, 各级政府不得以任何名义参与到具体担保项目的运作过程中, 更不得强制性要求担保机构提供人情担保和关系担保等。
2. 提供优惠、激励和配套服务政策
除了直接的资金支持外, 政府可以派遣专业人员帮助中小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可以组织专业担保队伍为担保机构在内控以及企业治理上提供建议、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支持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可以给予经营机制较好、担保成绩突出以及风险管理规范的信用担保机构一定的奖励。
(二) 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加强宣传教育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快修改和完善《担保法》, 使其对信用担保行业做出统筹性的规范, 明确担保行业的基本性质和地位, 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发展提供指导;尽快出台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 对信用担保的具体运作规程加以规定。
2.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具体可以由当地的担保行业协会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以及考试, 在担保从业资格考试中也应重点对法律法规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进行检验, 使其真正落到实处。
(三) 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1.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一是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在职业道德上, 担保行业应加大宣传教育, 加强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 通过引入奖惩机制, 坚决杜绝违规操作与暗箱操作的发生;在专业知识方面, 通过培训、从业资格考试、人才互动机制等挑选合格的担保人才。
二是完善担保准入机制, 申请担保的中小企业必须在资信等级、企业治理和发展前景上达到标准, 担保项目则应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并能确保有稳定的归还资金。
三是科学设定担保指标。比如, 担保机构可对不同行业设定不同的单笔最高担保额度和担保期限;根据自己的实力, 按“先小后大、先短后长、先流动后固定”的原则提供担保。
四是加强担保项目监督。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后, 担保机构有权对受保企业进行监督和检查, 定期了解企业的担保贷款使用情况、经营管理状况和财务状况, 并可就此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可同贷款银行一起要求企业调整其高风险的战略, 甚至让企业提前还款;还可参与企业管理, 派驻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加入到企业, 实现双赢。
2. 完善风险转移机制
首先, 推动银、保、企合作, 完善风险分担机制。贷款银行与担保机构应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 合理设定风险分担比例。
其次, 健全再担保制度, 适时引入商业性保险。加快组建中央和省级再担保机构, 逐步形成中央与省、省与地市间的多层再担保体系。在具体运作上, 政府可以委托专业性的富有经验的担保机构运用市场化手段对再担保体系进行管理。另外, 可以考虑将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信用担保领域, 在降低代偿带来的风险的同时有效增加风险管理能力。
3. 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首先, 完善风险准备金制度, 通过提取代偿准备金、呆账准备金和普通准备金来保证其资金实力。
其次, 完善外部损失补偿制度。政府部门在为担保机构注入启动资金外, 还应将损失补偿放在重要的位置, 就政府部门而言, 只要中小企业满足担保标准并且担保机构操作规范且风险可控, 那么政府部门在资金上的支持力度越大, 中小企业能够通过信用担保获得的融资额度也就会越大。
具体的, 各地政府可定期或不定期的将当地财政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补充担保资金, 中央政府可设立专项担保资金, 及时补充各地因财力不足而间断的担保资金注入;政府可以连同税务部门, 抽取一定比例的来自中小企业的税收专门用做补偿金;另外, 相关部门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发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国债”以扩大资金来源。
(四) 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1. 完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
一是尽快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 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 在明确人民银行的征信主管地位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对征信市场的监管和指导;制订相关法律制度, 规定不配合征信工作的中小企业和部门所应承担的责任, 以确保征信工作顺利开展;对征信系统包含的信息内容、信息采集方法、保密措施、使用范围做出具体的规定, 提高征信系统运作效率。
二是加强各部门合作, 银行、工商、海关、税务、司法等部门应打破行政藩篱, 实现信息的共享, 以确保信息的完整和有效。
三是加强征信宣传力度, 严格信息保密制度。征信部门可以召开由相关部门和中小企业参加的征信系统建设座谈会, 以加大征信系统重要作用的宣传。另外, 信息采集和使用过程中的保密制度建设也应及时跟进。
2. 建立科学的外部信用评级体系
首先, 各方应积极参与评级体系建设。政府部门作为统筹者, 应积极为评级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对评级机构的合法性、独立评级权利、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业务操作规程等做出具体的规定, 使信用评级有法可依;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利用其资源优势, 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参与信用评级, 并通过使用评级结果, 扩大评级机构的公信度和影响力, 对评级体系的改进提出意见和建议;中小企业应尽力提供真实信息, 对于一些存在怀疑的信息应主动向征信人员说明, 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干涉评级工作, 更不能使用强制或贿赂手段要求提升其信用等级;评级机构在开展评级工作时应做到独立、公正、公平, 不能因评级对象的强迫或者贿赂而做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评级。
其次, 评级机构应加强内部队伍建设, 提高评级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改进评级方法, 通过建立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来保证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 维护和管理信用秩序, 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一方面, 严厉打击失信行为, 对存在失信行为的中小企业, 在一开始可以实行劝诫、警告和信用披露的方法, 若屡教不改, 则可以对其使用更严厉的措施, 比如实行信用限制或逐出机制, 剥夺中小企业一切依靠自身信用得到发展的权利。
另一方面, 奖励守信中小企业, 对于具有良好信用等级的中小企业, 可以通过提供贷款和担保上的优惠、免费提供管理、技术以及生产上的指导、将更多的投资机会向其倾斜等, 让中小企业感到“信用第一”, 有效提高整个群体的信用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乃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2]刘新来.信用担保概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3]梅强.谭中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理论模式及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4]孙厚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5]孙启.信用担保与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