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精选12篇)
中小企业风险管理 篇1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形成了—股中小企业发展热, 中小企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进程的迅猛推进, 国内和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 内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因素急剧增加, 中小企业经营者应重视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一、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现状及成因
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 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 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 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规模小、产品单一、自有资金不足、管理基础弱、抗风险能力差、融资渠道有限等特点, 导致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相对较高。目前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表现主要有:现金流量不足;企业不能及时支付到期债务;销售额非正常下降;现金大幅度下降而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一些比率出现异常, 如总资产周转率、营业利润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指标大幅度下降。引发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可以从内外部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外部环境引发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引发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法律环境、社会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 它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产生的巨大风险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 (1) 经济政策环境引发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当前我国明显偏向于国有企业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 是引发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 包括所得税税率、利率、汇率等主要宏观经济政策变量的波动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国家环保政策的实施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困境和危机。 (2) 市场环境引致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我国产品市场形态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对于普遍以生产大路货、低档次产品的中小企业来说, 面临着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严峻挑战。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初级阶段客观存在的缺陷, 也不能满足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促进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3) 技术因素引致的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环境和自身较低的技术创新能力, 加大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 内部因素引发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中小企业内部由于受经营理念、财力、物力、人力的限制, 其财务管理不能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 也会给中小企业带来财务风险甚至财务危机。 (1) 管理层风险意识缺乏导致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 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管理层和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认为只要把生产搞好了, 有生产订单, 有经营利润, 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经营决策失误导致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目前, 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决策、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 财务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可行性分析, 主观臆测严重, 重大事项不经集体决策审批而个人单独决策。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 (3) 资本结构不合理导致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 资金运动各阶段、各种形态的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不合理, 导致了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 甚至发生资不抵债。 (4) 企业内部控制、监管体系不健全导致财务风险。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管理部门的约束机制不到位, 审计监督乏力, 甚至缺少必要的内部监控体系及制度, 在资金管理、使用及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 使得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产流失严重, 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中小企业在日常财务活动中必须居安思危, 尤其是管理者和经营者要树立风险观念, 强化风险意识, 认真分析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变化情况, 采取有效措施管理企业财务风险。
1. 切实加强企业内部治理。
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内部治理不健全、集权式、家庭式管理现象, 权力集中于一人, 其他管理人员甚至董事、股东几乎失去参与决策、监管的职能, 这种个人色彩的管理, 稍有不慎, 极易引发财务风险。对此必须要以前车为鉴, 按照《企业法》建立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股东会、董事会制约机制, 吸收高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企业高层决策, 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步入详实稳健的发展道路。
2. 优化中小企业财务结构。
财务结构优化是企业财务稳定的关键, 其具体标志是综合资金成本最低, 财务杠杆效益高, 财务风险适度。企业应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 对资本、负债等进行结构性调整, 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首先, 优化资本结构, 确定合理的负债比例, 使负债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不能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其次, 优化负债结构, 进行短期负债、中期负债、长期负债的动态组合;再次, 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 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3. 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 这不仅是管好用好资金、做好财务数据的记录、做好财务账, 更重要的是善于捕捉市场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有预见、有步骤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 避免和降低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财务风险管理, 首先要求企业管理者和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意识, 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并涵盖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 做到事先有计划、事后有分析;二是严格控制企业合理的筹资结构、适度的负债率, 防止急功近利、盲目举债, 并把好资金支出关, 控制资金分流, 使资金流向科学、合理:三是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主动分析研究市场发展动态和相关外部信息, 并结合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 有预见地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及早处置可能遭受的财务风险。
4. 提高财务从业人员素质。
中小企业一般都缺乏高素质的专业财务人员, 有的企业甚至没有专职的财务人员, 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对企业财务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型的财务人员不仅要求掌握专业知识, 而且要求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现代管理方法;不仅要有高尚的敬业精神, 而且要具备进行信息处理、分析能力。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是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最主要力量。因此中小企业应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培养财会人员的风险观念, 使财务风险控制成为财会人员的自觉行为。
5.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费率高, 是引发企业现金流紧张、资金链断裂可能性加大的主要因素, 而金融机构给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贷款, 缺少抵押物、融资综合费率高、风险大也是现实,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缓解矛盾。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较晚, 还年轻, 在发展的道路上难免遇到困难, 发展应注重实际, 加强风险意识, 建立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机制, 重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 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中小企业风险管理 篇2
任何融资行为都有可能带来风险,著名的太子奶因融资不当,从融资开始到企业倒闭也不过仅仅9个月时间。中小企业也不例外,在融资过程中也可能面临各种风险,特别是在今年金融紧控形势下,融资风险可以说存在于各家企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其在融资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根据多年的投融资经验,投融资专家张雪奎(欢迎订制张雪奎讲师投资融资课程***)教授总结融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条:
1、国家经济政策所导致的融资风险
一般而言,由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极不稳定,一国经济金融政策的变化,都有可能对它的生产经营、市场环境和融资形势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中小企业不能根据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的变化做出敏锐的反应和及时调整,将会给中小企业的融资带来一定的风险,进而影响到中小企业的发展。如国家的产业政策限制的行业,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风险都较大,如果企业经营得不到正常的资金供给,企业就难以为继。又如,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市场上资金的供应减少,受此影响,中小企业通过市场来筹集资金的风险增大。要么筹集不到资金,要么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数量减少,直接影响了企业资金链连续性,并进一步增大了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据投融资专家张雪奎(欢迎订制张雪奎讲师投资融资课程***)教授所知,今年大量企业遇到这种情况,融不到资金是企业经营困难,融到的资金成本过高,造成还贷压力过重,致使企业难以放手经营。
2、经营的不稳定性导致的融资风险中小企业对外界经济环境的依存性较大,因而中小企业除对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有着较强的敏感性外,国家经济制度安排,宏微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行业竞争态势的加剧,也将增大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最终影响中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那些经营不佳或销售渠道不畅,或竞争实力不够或难以实行多元化经营来分散风险的中小企业往往首先受到市场的冲击。而经营风险的增大又使中小企业的经营稳定性遭到破坏,进而更难满足市场融资的条件,融资更加困难。
3、管理水平低下所导致的融资风险管理水平低下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的管理观念落后,内部管理基础工作缺乏和管理环节薄弱,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对市场的潜在需求研究不够,产品研制的技术力量有限,对市场的变化趋势没有预见性等。由于管理上的种种缺陷,致使中小企业的后劲不足。高开业率和高废业率是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从而使得商业性金融机构非常谨慎。在我国,中小企业5年淘汰率近70%,约30%左右的小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仅有三成左右具有成长潜能,七成左右发展能力很弱,能够生存十年以上的中小企业仅占1%.因此,中小企业无论是进行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会面临诸多融资障碍,融资风险往往很大。
4、信用危机所导致的融资风险中小企业信用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有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不真实、财务做假账、资本空壳、核算混乱,有的中小企业抽逃资金、拖欠账款、恶意偷税,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形象。相对于大企业的很多信息的公开化和容易以极低的成本获取,中小企业的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的、不透明的,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很难通过一般渠道获得,因此,银行要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或投资人要向中小企业进行投资就不得不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以提高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质量。这一方面加大了银行或投资人贷款和投资成本,另一方面也给中小企业的融资带来困难,中小企业的融资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2、怎样识别不同阶段的融资风险
1、融资风险“潜伏期”识别融资风险“潜伏期”的警兆是指建立在大量资料分析基础上的反映融资风险大小以及是否带来财务危机的先兆。这个信息资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信息;二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市场所处行业的信息。潜伏期的融资风险主要是企业对融资活动的控制风险,主要反映企业是否可以融到资和是否正确融资。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中除了内源融资以外,在外源融资中,债权融资仍占主要地位,因此对其融资风险的预警中债权融资风险要特别关注。从融资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控制角度综合分析,将潜伏期警兆分为:外部融资市场的成熟度不高;融资主体自由度不高;不进行融资方式分析;不关注资金成本;融资活动不符合融资的优序排列;企业同期平均资产收益率略低于债务资金成本率。
2、融资风险“发作期”识别“发作期”融资风险的警兆一般呈现出景气警兆的特征,即反映财务景气的程度和状况。这可分为财务警兆与管理警兆两方面:
财务警兆包括:(1)资不抵债,这意味着该企业面临着严重的偿债危机,有被清算重组、变卖资产的可能。(2)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出现负数。这表明企业获利能力的原动力出现故障,没有新经济来源以抵消资金成本。(3)存在大额的逾期利润。这表明股权融资面临巨大风险,无法保障资本投入者的投资回报。(4)信用等级下降,这是偿债能力下降的必然结果。(5)融资活动受到严重阻碍,面对好的项目,无法获得外部资金支持。
经营管理警兆包括:(1)主营产品核心竞争力下降,属夕阳产业产品,这表明企业的盈利严重下降,并且没有发展前景。(2)管理混乱,人力资源短缺,这表明经营业务不景气,难以得到内外部人员的认可。
3、融资风险“恶化期”识别恶化期的警兆表现是发作期的警兆未能得到控制,融资风险进一步转化为企业财务危机或者财务危机的结果。其表现如下:(1)主要财务指标显示财务状况严重恶化。如资产负债率急剧上升,大大超过100%,净资产收益率为负数等。(2)已经不具备偿债能力,即不仅无法偿还借款,并且得不到债权方的展期许可,很可能会被借款人接管企业或进行清算。(3)企业出现非季节性的异常的停工、停产现象,这是企业破产的先兆。
3、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防范方法
1、从财务分析入手,加强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小企业限于其人员素质问题,财务分析的能力较差。因此,为防范融资风险,企业财务工作人员、资金运作人员就应加强日常财务分析。
2、从企业管理入手,加强企业投资融资项目的审核与管理:(1)进一步规范中小企业的管理工作,在设计组织结构时,既要职责明确,还要建立经济业务处理的分工和审核制度,特别是严格规范财务工作体系。(2)对每一个资金运作项目都应有科学的严谨的可行性评价,不能盲目投资,也不能盲目融资,虽然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现状,但具体到个别企业的资金管理部门应从个体实际出发,越是困难的企业面对融资时越要谨慎,关注融资成本、融资顺序与融资方式。(3)加强企业信用管理,这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非常欠缺的方面,完善财务工作中对偿债工作的监督与控制,健全各类融资活动的后续跟踪管理。(4)建立并实施融资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对于企业融资风险的预警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的采集与整理、分析与加工等程序应该是时时进行的,因此要求企业具备一套比较完善管理机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其人员不多,资金实力不雄厚,考虑到预警的成本问题完全可以不设专门的职能部门来执行预警系统。只需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赋予每一个员工实时收集信息、传递信息的责任,然后由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兼任预警机构人员。
3、从融资方式入手,加强企业发展各阶段的融资渠道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生产能力、信用水平、社会认可的程度等不同,需要不同的金融市场来帮助企业融集资金。
4、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方法
1、在创业阶段,在企业资金来源的问题上,科研人员、创业人员等私人资本的资金已经不够,资金的需求逐渐转向风险资本,此时,创业者也可能会请求银行给予贷款,但可能性较小即使能得到此类贷款,也大都是短期借款,且数额不大,同时,此阶段由于企业的获利能力较差,如果所借得短期贷款过多,其负债率越高,利息负担越重,资本结构就会越不合理,严重的可能产生财务危机。该阶段需要的是长期资本,换言之,企业需将股权出售。所以创业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是股权融资,最优融资策略是吸引风险投资。
2、在成长阶段,这时由于中小企业已经度过生存难关企业的发展前景也已基本明朗,企业形象、产品品牌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良好信誉,社会各界投资者对其投资已产生诱惑力。该阶段的融资方式是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相结合,此阶段企业的成长资金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自我积累、风险资本和借贷资金。
3、在成熟阶段,企业的最优融资策略是债务融资,此时,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追求稳健经营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从事货币经营的特殊企业,需要扩大客户群,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为银行提供了广阔的潜在市场,当中小企业进入成熟阶段后,由于企业经营业绩稳定,资产收益率高,资产规模较大,可抵押的资产越来越多,此时,银行也愿意为进入该阶段的中小企业贷款。因此,该阶段当企业的资金需求量较大时,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成为企业资产的主要来源。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流失风险;博弈论;风险管理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已超过60%,然而,在整个社会人才不断流动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员工不断跳槽。据统计,民营企业普通员工有20%-50%的年度流动率,中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每年也有20%在流动。民营企业员工的不稳定已给民营企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流失人才,而且涉及商业秘密泄露造成的损失。20世纪70年代至今,博弈论在所有研究领域都得到重大突破,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博弈论的方法越来越被国内学者所接受,围绕这一问题,国内也已经有了一些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深入对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本文从投资博弈的双方角度就忠诚与人力资本投资的相互关系进行探究,并从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流失风险的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中小企业规模小、人员少、组织结构简单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不受重视的现状。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其管理理念落后、管理内容单一、管理形式传统同时管理策略较为短视,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
第一,管理理念落后。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较为滞后。多数企业老板将人力付出视为成本,将人事部门划定为非生产和非效益部门,从而最大程度缩减此方面投入,甚至将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拆分到其他部门之下,未建立起人力资本的投资体系,根本上制约了中心企业人才竞争力。
第二,管理内容单一。在管理内容上,中小企业仍采取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以事为中心。企业缺乏对岗位职责的明确界定。企业内部的岗位职责往往不清晰、明确,从而导致整体工作缺乏计划性,员工工作内容重叠,降低了公司的运转效率。
第三,管理形式传统。在管理形式上,采用传统的静态人事管理,主要仅负责对进入公司的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并分配其岗位,就任由员工被动工作、自然发展。中小企业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对员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员工在为发展谋划时以个人利益为重,“跳槽”现象频出。
第四,管理策略短视。在管理策略上,传统的人事管理侧重于近期或当前人事工作,就事论事,只顾眼前,缺乏长远,属于战术性管理。中心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上缺乏长期规划致使企业员工陷入了短期相互博弈,使得人员流动性大,最终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三、人力资源流失风险定义及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滞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引发了人力资源风险,使人员流动率大幅上升,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
第一,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及人力资源流失定义。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中,由于没有很好地处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项活动以及各项活动的关系,而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收益或损失及其可能性。人才流失风险是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一种,是指在一单位内,对其经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甚至是关键性作用的人才非单位意愿的流走的风险,或失去其积极作用的现象。
当前中小企业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对人才管理不善,没有给人才提供合理的发展渠道、设计合适的职业生涯,而留不住导致高质量人才流失。人力资源流失是当今中小企业发展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第二,人力资源流失风险的运行机制。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流失的风险来自人力资源本身支配权与收益权的分离性及因此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性,在前两者作用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存在着特定的运行机制。
人力资源的支配权掌握在员工手中,而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而带来的收益是企业和员工共同分享的,支配权和收益权的分离致使人力资本投资产生了不确定性,企业如果进行了人力资本投资,而员工不选择支配自身人力资本为企业服务,则毋庸置疑企业的人力资本将会流失。
假定市场上有n名忠诚的员工,m名不忠诚的员工,在信息完备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只针对n名忠诚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可是在实际情况中,企业难以从总数m+n名的员工当中区分出n名忠诚的员工,一种可能的情况是企业减少投资份额,以总量n/m+n的比例投资,或者减少人力资本投资的频率,无论是那种情况,都致使人力资本量下降,让不忠诚者也得到投资,而忠诚者接收到的净投资减少。
在上述条件作用下,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结果取决于企业与员工之间选择行为的相互作用。为分析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机制以便探究人力资本流失的成因。
我们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该模型的基本假设为:
一是企业和员工都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
二是博弈过程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即员工在与企业签订契约时不知道企业是否投资,而企业不知道员工是否忠诚。
三是员工不忠诚指代员工因有更好的工作机会选择离职,建立模型,如表1所示。
在表1中,Z代表未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员工忠诚工作产生的未来收益的现值,T代表人力资本投资后为公司创造的额外价值(以货币形式计量),A代表人力资本投资成本,X代表人力资本投资后公司对员工工资的提升额,P代表不忠诚员工利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产生的额外收益,W代表员工不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B代表企业未对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员工离职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由于假设前提中员工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未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其之所以选择在目前的企业工作必定是因为该工作所能提供的报酬在劳动力市场上是最高的,所以必有W>=B。而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也是理性的,所以投资带来的收益T必然大于总成本A+X,即T>A+X。
当X>P时,员工的最优选择是忠诚,员工忠诚的基础上企业的最优选择是投资。这种情况下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是很有效的,同时也乐于培训,因为企业对员工培训后给员工带来的工资提升大于市场工资价格,从而抑制住了员工流失的动机。许多外企或大型企业员工流失现象较少就是形成了投资——忠诚的良性循环。但是使X>P,必须是有条件的,由于X>P且T>A+X,因此T>A+P,表明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必须大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本溢价之和。
当X
上述模型假定是单次博弈,像零售、餐饮行业,员工接受的多是单次培训,在该类行业中,员工流失现象尤为严重。而另一些需要多次投资的工作(如有不断培训机会的岗位),则应视为多次投资,尽管单次看员工W+X 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流失风险防范及应对 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机制下,民营企业与员工在人力资本投资的行为决策由于条件的制约,存在着逆向选择问题。要防范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失风险,从根本上来说,要改变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机制。改变员工的忠诚决策,一种是提高投资后的员工报酬X,另外一种则是设法改变投资后市场愿意为人力资本支付的溢价额P,就中小企业而言,前一种方法所需要的成本较大,下面我们将从风险的规避、控制和分散三个角度探讨该问题的解决措施。 第一,风险规避。对目前中小企业来说,因经营上的同质性较强,致使人力资本投资的通用性远大于本企业的特殊性。根据经营情况的特殊性有差异地进行组织设计和岗位设计,针对性地安排培训体系是走出同质化的关键。当培训体系地融入组织的战略元素与经营方针,则培训就会逐渐具备本企业的特殊性,从而规避相当大一部分的投资风险。 第二,风险控制。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说,企业要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必须从员工的忠诚度着手,让其感觉到企业对其的人力资本是长期投资,带来的收益W+nX是远大于市场目前的最高报酬W+P的。企业文化建设,职业通路设计,员工辅助计划(EAP)等方案都有助于提高员工的企业忠诚度。就中小企业而言,不可能在人力资本投资上有过多的预算。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如为员工预留出某些关键岗位,让员工能够看到晋升和发展的空间,适当的岗位轮题也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它们的共同点是让员工增加人力资本的长期投资的长期预期,从而有效改善忠诚度问题。 第三,风险分散。无论再怎么去规避,控制风险,由于人力资本的天然属性,其仍有流失的可能,因此,利用投资组合的适度投资仍然是有必要的。关键岗位的人才备份机制是分散风险的有效手段。企业也可以利用KM(知识管理)系统去管理企业组织的知识系统,让关键岗位的知识能够独立于某一个人而存在,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本的协同效用,横向地分散。此外,对于仅需要短期培训的岗位,企业可以利用外包等方式来转移风险,保持基层人员一定的流动率,同时对优秀者予以关注,作为企业新鲜血液来源之一。 参考文献: 1、祁伟.企业员工招聘中的博弈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3(3). 2、龙妙君.“智猪博弈”模型对员工激励机制的启示[J].商业时代,2007(4). 3、贾蔚,王卫华,林成发.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与雇员行为的博弈模型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3(7). 4、曾建权.博弈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企业经济[J],2007(5). 5、蒲勇健.公司期权制度与试用期组合机制——一个人力资源信息甄别博弈模型[J].重庆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 6、刘加福.新管理博弈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7、(美)艾里克·拉斯缪森著;王晖,白金辉,吴任昊译.博弈与信息——博弈论概论(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Martin J·Osborne.An Introduction to Game Theory[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一、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类 (一) 筹资风险 是指企业因借入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筹资困难;二是负债经营所带来的到期无法还本付息的财务风险和资金流断裂、资不抵债的破产风险。 中小企业筹资困难, 无论是国内还是在国外, 都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一方面,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收益不稳、信用观念不强、抵押担保能力差等原因, 使得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出于稳健性的考虑, 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尚不健全, 中小企业通过股票、债券等进行直接融资的手段比较欠缺, 融资渠道少也导致中小企业筹资难。即便企业融得所需要的资金, 也很可能由于经营不善, 导致到期无法归还本金和利息, 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可能性。 (二) 投资风险 是指企业投资预期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市场经济体制下, 进行投资活动是中小企业财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效的投资活动能达到企业资源的最佳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是企业增加利润的源泉, 但风险贯穿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 任何投资活动都有其特定的投资风险。 一方面, 中小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 往往采取集权管理模式, 由管理者说了算, 缺乏内部牵制, 使得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加大。 另一方面,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投资时缺乏科学的财务预测、决策、预算、分析, 盲目投资, 投资方向难以把握;投资过程中缺乏风险意识, 缺乏风险的防范措施和控制方法, 使得风险来时无法应对。 再者, 中小企业规模小, 资金相对缺乏, 主要以实业投资特别是对内投资为主, 而且中小企业又缺乏控制投资风险的相关人员和经验, 使投资的管理出现薄弱环节, 经常出现盲目投资、重复投资和投资管理混乱等问题, 导致对资金利用不合理, 进而对资金投资的未来收益造成不利影响, 最终形成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 (三) 收益分配风险 是指由于企业的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的后续经营和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赚取的利润一部分形成分配给投资者的股利, 其余的形成企业留存收益, 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 留存收益多了, 分配的利润就会少, 反之亦然。留存收益是企业增加资本的重要来源, 分配股利是股东投资的重要动力之一。过高地分配股利, 一方面会刺激投资人的投资热情, 但另一方面必然造成企业的资本积累不足, 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能力, 给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风险。相反, 如果企业少分配或者不分配利润, 又会挫伤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降低企业的筹资能力, 影响企业的声誉。因此, 收益分配风险是指企业在所采取的收益分配政策给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资金短缺、融资难、贷款难问题没有根本缓解 民营企业中99%是中小企业, 其中77%面临资金短缺问题。民营企业在向国有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 往往会受到规模歧视, 获得贷款往往难上加难。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银行对非公有制企业贷款存有疑虑, 怕担风险, 贷款成本高;另一方面是中小民营企业自身原因, 由于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没办法评估和担保, 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不健全, 也使贷款问题变得难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障碍使其难以参与诸如汽车、电信和基础设施等由国有企业控制的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竞争。 (二) 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 中小企业的投资主要指项目投资, 包括新建项目的投资和固定资产的投资两方面。但是中小企业的投资决策通常由1~2个高层领导负责, 或者往往受短期利益的吸引, 很少考虑长期的市场预测, 这样一来, 缺乏可行性分析的决策自然缺乏科学性。 (三) 内部控制薄弱, 财务管理混乱 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家族制企业, 其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 集权现象严重, 投资人就是管理者, 他们思想僵化, 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 财务、会计、审计等重要部门往往由亲信把持, 管理者之间职责不明、越权行事, 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管理制度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三、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加强对策 (一) 加强筹融资风险管理 具体如下: (1) 规范财务管理,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 争取金融机构的信任。加强自有资金的管理, 提高自有资金的使用效率。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充分利用债权贴现、应付账款等商业信用。 (2)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切实开展小企业金融服务活动, 进一步提高其对小企业的贷款比例;放宽银行准入标准, 广泛发展社区银行、科技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区域性、行业性小型金融机构;增加中小板、创业板中的中小企业比重;制定小型、微型企业资信评估标准, 建立健全小型、微型企业资信评估机制, 在全国范围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实行全国范围内的企业信用资源共享。 (3) 适度负债, 保持合理的资金结构。负债经营, 要在充分考虑偿债能力的前提下, 筹措建设资金, 防止急功近利、盲目举债, 增加筹资风险;要建立资金投入效益保证机制, 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 分析项目的投资回报率, 把好项目的财务预算关;要妥善处理好消费与发展的关系, 控制资金的分流, 防止过多资金分流到非生产性投资领域。 (二) 加强投资风险管理 切实做好企业投资的可行性研究, 重点控制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因素, 制定详细的应对预案;综合运用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动态风险监测等多种技术和方法, 加强投资风险的识别和管理。 (1) 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中小企业往往是企业主历经艰险创办和打拼出来, 这些企业主一般比较自信, 喜欢“一言堂”, 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一般都是企业主的亲属, 他们对企业主很忠诚, 但他们的管理能力则比较有限。由于管理者的能力限制和科学决策机制的缺失, 导致决策失误频现。为了保证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首先必须建立一个由理财专家、管理者和职工代表等组成参加的决策团队, 这是科学决策机制的关键。第二, 科学决定决策程序。在决策之前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邀请专家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 进行投资的可行性分析。投资项目确定后要制定细致的项目预算, 在得到决策团队的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 (2) 构建稳健的投资组合。由于中小企业资本规模较小, 任何一笔投资的失误都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 因此企业应选择在资金比较宽裕并且运行良好的情况下进行投资。由于不同项目的风险不同, 带来的收益也会不同, 在投资时应当将资金分散在不同的投资项目上, 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但中小企业由于资金较少, 过分分散的投资也会造成原有投资项目资金周转的困难, 新的项目又不能很快给企业带来收益, 从而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 企业应对投资组合的每一个项目的风险、收益进行详尽的分析, 构建一个较为稳健的投资组合, 这样既能分散财务风险, 又能确保企业盈利。 (三) 加强收益分配风险管理 具体如下: (1) 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在确定公司收益分配政策时候, 应考虑如下几方面因素。 一是法律因素。为了保护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 法律法规就公司的收益分配作出了规定, 公司的收益分配政策必须符合相关法律规范的要求。包括: 资本保全约束:要求公司股利的发放不能侵蚀资本, 即当企业没有可供分配的利润时, 不得派发股利。 偿债能力约束:保证在现金股利分配后公司仍能保持较强的偿债能力。 资本积累约束:它要求企业在分配收益时, 必须按一定的比例和基数提取各种公积金。 超额累积利润约束:规定企业不能过度的进行利润积累。主要是过度积累利润, 实质上是一种避税行为。 二是公司因素。包括:现金流量;投资需求;筹资能力;资产的流动性;盈利的稳定性;筹资成本;股利政策惯性;其他因素。 一般朝阳行业处于调整成长期, 甚至能以数倍于经济发展速度的水平发展, 因此就可能进行较高比例的股利支付;而夕阳产业则由于处于发展的衰退期, 会随着经济的高增长而萎缩, 就难以进行高比例的分红。 三是债务契约与通货膨胀因素。包括: 债务契约。一般来说, 股利支付水平越高, 留存收益越少, 公司破产风险就加大, 就越有可能侵害到债权人的利益, 因此, 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 债权人通常会在借款合同、债券契约, 以及租赁合同中加入关于借款公司股利政策条款, 以限制公司股利的发放。 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时期, 企业一般采用偏紧的利润分配政策。原因在于, 出现通货膨胀之后, 货币购买力下降, 固定资产重置资金会出现缺口, 为了弥补缺口, 企业往往少发放现金股利。 (2) 塑造投资者的信心。企业的收益分配政策不当, 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 或者影响企业的资本积累, 都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企业在制定收益分配政策时, 应采取积极措施, 向投资者传达正面信息, 让他们自觉认识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 树立对企业信心。 (四) 规范管理,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主要包括: (1)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 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强化管理水平。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可以参加各类管理培训, 与同行多交流、多研讨, 长期沉浸于管理氛围中, 这本身就是最直接的提高管理者素质的办法。 (2) 加强对现有财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增强其业务技能、风险意识、监督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舍得在人才引进上下功夫, 引进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 并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平台。 (3) 合理运用和筹措资金, 提高资金的营运效率。在做投资决策时, 尽量选择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项目, 以保证资金的快速周转。在资金的筹措上, 应以需求为依据, 举债过多或过早会使资金闲置, 增加利息负担, 造成资金浪费;举债不足或延迟又会影响企业经营, 使企业丧失良好的经营机会。所以, 要慎重考虑资金的筹措、使用和分配活动。 (4) 加强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不仅能够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 还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可靠, 为财务分析、财务预算提供真实的数据, 它已经成为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 是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工作。首先, 领导要重视内部控制。因为内部控制涉及到企业的所有方面, 只有企业最高层次的领导组织协调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2010年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也明确指出企业董事会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真实性负责, 这就明确了企业的最高领导层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其次, 要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匹配的法人治理结构, 要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为内部会计控制建立良好治理环境。第三,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 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及时向领导反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以便及时改进工作, 完善制度。最后, 要完善控制技术, 不断健全内部控制系统, 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娟:《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探析》, 《财会通讯》2008年第7期。 [2]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指定辅导教材编写组:《财务成本管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非常迅猛,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中小企业贷款难似乎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近年来,我国有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文章也不断见诸报端,贷款难确实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我国的担保公司就是在上述大量中小企业遇到融资瓶颈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国家发展担保公司的初衷,在有大量银行的情况下,为何中小企业仍然融资难? 一.中小企业贷款难 不可否认,从金融环境看,我国金融体系一直是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为主要对象。而且,银行也进行商业化改革了,其追求的目标首先是在讲求利润的前提下,强调稳健经营。银行肯给予授信的目标客户群一般都定位在那些管理较规范、信息披露较透明、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风险可控、比较有把握的项目的并且有较充分反担保措施的企业。对于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相比,融资环境明显不利,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潜伏着一定的风险,从而难以获得银行的垂青。中小企业融资难,一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 企业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市场竞争的强弱,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权利高度集中在企业主甚至其家族成员手上,由于自身管理能力低下、经营思想保守,局限性较大,这种家族式的管理使得大多中小企业发展严重地缺乏扩张力、成长性、科学性和计划性。2)资产 中小企业的不动产比重均偏低,几乎所有资金全部用于周转、流动、循环发展中,在偿债和抵押担保方面能力较弱,为了增大企业的资产,很多中小企业会对一些财务数据增加虚饰成份,常见的有虚增货币资金、应收帐款、短期投资、存货等等重要指标。总体说来,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很少有充足的抵押/质押物,这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抵押/质押物仅仅只是在担保过程中保障担保机构权益和手段,而企业真实的资产状况才是体现企业实力和偿债能力的重要因素。3)信用 由于中国国情的限制和影响,中国社会信用体制一直未得到有力的建设,从上到 下对信用问题也未重视过,当然也包括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在内的经济主体。中小企业信用缺失整体主要表现在制假贩假、产品质量低劣、逃废债务、内控不严、财务信息严重失真、信息披露缺乏真实性、生产规模小、固定资产少、产品单 一、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落后、特别是信用观念薄弱、偿债和抵押担保能力差等方面。 而很多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所提交的财务数据在绝大程度上也是虚假信息或隐瞒重要真实情况。更有甚至,为获得贷款,通常会向银行和担保机构相关人员大送红包,由于得到了来自担保机构的保证,企业认为可以不必完全向银行承担责任等等行为,在整体上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4)人才 有很多中小企业还具有明显的家族特色,任人唯亲,家族成员把持企业的重要管理岗位,用人方面在决策上是开家庭会,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企业集聚优秀的人才,不利于发挥内行和管理专家的作用,不利于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这些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这也是导致银行和投资者不愿给其信用贷款和投资的重要原因。5)经营 对中小企业而言,经营风险是不容忽视的,甚至有可能就是导致经营失败的直接原因。中小企业容易出现的经营风险有:忽视了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如企业产权的明晰、管理体制的规范等;对市场的潜在需求研究不透彻;对市场变化趋势没有预见性;对宏观行业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经营者缺乏全面管理的能力;没有建立必要的财务帐目;设备和技术选择不当;低估所需资金,忽视税务等等。„„„„ 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信用缺失现象也相当严重,恶意逃债、合同违约、债务拖欠、商业欺诈、假冒伪劣等经济失信现象日益增多,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直接影响到市场体系的完善、资源配置效率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二.担保公司的担保条件 担保公司的成立就是为了化解银行与中小企业的矛盾,将中小企业信用能力的不确定性转化为担保公司相对确定的信用能力,使银行实现对中小企业的授信,而担保公司同时也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担保。1.担保公司的作用 担保业务的开展是一个三赢的协作,这一桥梁的构架,对企业、贷款行、担保公司均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并能体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不仅为中小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融资支持,还会对支持发展社会经济起到积极作用; 2)借款人对贷款行也会有大量的现金流量进入,对贷款行的存款业务形成了有益帮助; 3)担保公司也突出了自身的作用,能更深层次地挖掘出更多的合作商机。 2.担保的必要条件 担保公司构架银企桥梁,必须基于以下几个必要条件: 1)工商合法注册的法人企业; 2)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对象; 3)有充分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4)借款用途必须是银行和担保公司认可的,如流动周转、增加经营、增添固定资产、购买机械设备、原材料、支付货款等,但不能用于还债、炒股等央行政策禁止的项目; 5)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能为企业所接受、担保公司又能控制风险的反担保组合方案。 3.担保公司的收费 所有的担保行为,都需要担保公司投入大量的劳动成本。劳动创造价值,其价值量就体现在对中小企业收取的担保费上。 前国家经贸委[1999]540号文件《关于建立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事业性担保机构的担保收费标准一般控制在银行贷款利率的50%以内,具体收费由同级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企业互助担保机构可在上述收费标准基础上适当浮动。 由此可看出,担保公司是依靠承担连带责任而获得收入,依靠控制风险而获得利润的。 三.担保公司怎样进行风险管理 客观地说,担保公司受理的客户都是银行想做而不敢做的客户。银行不敢做,原因在于对客户的还款能力或还款意愿的信心不足。担保公司能否受理,就在于其能否找到比银行有更多可行的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因此,担保公司只能对既有还款能力又有还款意愿的企业提供担保。 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准确识别企业的偿债能力 一般而言,中小企业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其财务报表与实际情况会有较大出入,作为担保公司要承认和尊重这个现实。因此,作财务评价前,深入企业作认真细致的调查核实,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只有在分析清楚企业真实的经资产、负债、销售、利润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以及企业的核心技术的先进性、主要经营者的能力素质、产品市场的成长性、市场的占有份额、管理机制等等后,才能真正总结出企业是否具有偿债能力。2)准确识别企业的还款意愿 首先应对企业的基本层面,如股权结构、纳税状况、信用记录、诉讼、纠纷以及企业主要经营者个人对履约信用的重视程度等作调查、分析,以此判断企业的还款意愿。如果企业在工商注册、纳税行为和商业行为中有严重的问题,企业主要经营者的个人信用不佳,以往出现不良贷款或诉讼纠纷等记录,应该选择放弃担保、规避风险的方式。3)设计强有力的反担保措施 一般而言,担保公司的客户不会有很强的抵质押物,但如果一个企业有充足完备的抵质押物,银行仍要求它找专业担保公司,倒更要引起我们的警惕。设计能为企业所接受又能控制风险的反担保措施组合方案,是担保公司区别于银行的重要手段。 担保与信贷虽然在前期审核工作有相似之处,但在后期制定反担保组合方案以及合理规避风险时,银行要求的是硬性的反担保抵押/质押物,而企业能够提供担保公司的反担保物大多是软性的各类权利质押或者是第三方反担保,这时就更能体现出担保业务高层次的需要。另外值得重视的是,设计反担保措施最关键在于是否能抓住企业的“痛处”---核心资产和关键环节。也就是,企业最怕什么,担保公司就抓住什么,以达到对企业的有效制约,迫其还款。 四.结论 【关键词】中小企业 ; 信用担保;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057-01 1 信用担保的概述 信用担保是指信用担保机构与债权人约定以保证的方式为债权人提供担保,当被担保人不能按合同约定履行债务时,由担保人进行代偿,承担债务人的责任或者履行债务。它是一种保证行为,同时也是一种金融中介行为,可以排除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时担保物不足的障碍,补充中小企业信用不足,分散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促进融资交易的发生,进而优化金融结构。 2 信用担保的风险类型 2.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一般是指在信用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导致经济主体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最基本的特征是到期履约、还本付息。对于以信用为经营对象的信用担保机构,信用风险也就是代偿风险,是其面临的固有的、最主要的也是最直接的风险,具体表现为借款人(受保人)违约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目前,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企业信用意识淡薄、逃废债现象较为严重。而担保机构的服务对象多数是经营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信用等级更低。 2.2 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由于信用担保机构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严格健全的规章制度、业务操作流程不规范、对受保企业监督不够而引发的风险。经营风险是信用担保机构存在的主要风险之一。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另一个就是信用担保机构本身的运作风险。信用担保机构最大的经营风险在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这种失效可能因为失误、欺诈、未能及时做出反应而导致信用担保机构财务损失,或使信用担保机构的利益在其他方面受到损失。 2.3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指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我国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对象一般是中小企业,平均注册资本较低,公司的金融资产相对较少,所以承担的汇率风险较小。而利率的波动可能直接导致信用担保机构资产价值的变化。 2.4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指由于流动性不足而给经济主体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保持流动性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至关重要。特别对于信用担保机构,流动风险可能是担保机构破产的直接原因,保持良好的流动性是信用担保机构的基本经营原则。但也并不是说流动性越高越好,流动性越高往往盈利能力越低,因此要保持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平衡才是根本。 3 信用担保风险的特点 3.1 风险与收益不对称性 一般效益好、 规模大、管理规范的中小企业资金流充足, 风险小, 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重点信贷营销对象。这类企业较少会要求担保。相反效益差、前景不乐观的企业却迫切需要担保, 而且越是经营状况差的企业越是会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 往往将包装过的信息展现在担保机构面前。信用担保机构的定位决定了其面对的相当一部分客户都是管理不够规范、信息披露不够透明、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 而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这些先天不足, 无形中加大了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 3.2 風险控制的被动性 目前, 大部分信用担保机构的主营业务以融资担保业务为主。从法律的角度讲,担保机构作为债务履行的保证方, 即使发现债务人在主合同履行过程中有经营、财务出现重大危机, 丧失商业信用等情形, 也很难提前中止、解除合同, 通常只能采取向主债权人反映情况、督促债务人勤勉尽责等手段, 以争取主债权人的理解和支持。担保机构在这方面是滞后、被动的, 在担保代偿前难以对债务人行使权利, 除非出现债务人破产清算及主债权人未申报债权的情形, 否则, 保证人就算想行使预先追偿权也面临缺乏充分法律依据的困境。 3.3 风险的难以转嫁性 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受保的中小企业提供的反担保物又往往不足值, 以致担保企业面临较大的信用担保风险敞口。当担保企业履行代偿义务后, 仅靠反担保物的处置基本上无法弥补其代偿支出。在此情况下, 担保企业在代偿后能否顺利取得完整的反担保物自然也就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转嫁也就无从谈起了。 3.4 风险形式的多样性 一般情况下, 债务人的经营风险是引起信用担保风险的最根本和最主要的原因。由于信用担保涉及被担保方、担保方和贷款机构三方, 任何一方、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风险, 使得信用担保风险表现为受保客户信用风险、担保机构内部操作风险、银行管理风险、反担保物处置风险等多种形式。相比于商业银行等贷款机构的信贷经营风险主要表现为借款人无力偿债而言, 信用担保风险的表现形式显然更为复杂、多样。 4 信用担保风险的防范 4.1 建立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担保机构从担保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代偿和坏账处理。政府也应安排必要的资金建立风险有限补偿机制。即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对担保机构发生的最终代偿给予一定的补偿。另外,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准备金,还可通过充分吸收社会其他渠道的资金,扩大风险准备金的数量,以增加担保机构的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4.2 建立信用担保风险分散机制 一方面担保机构应加强同商业银行的合作,改善银保关系,商业银行应与担保机构分担风险。另外担保机构还应加强与区域内其他担保机构进行合作。担保机构应积极同典当行、拍卖行进行合作。一旦发生代偿,在典当行或拍卖行的配合下,将抵押物顺利变现,有效解决代偿资产的处置问题,争取尽可能地减少担保损失。设立担保险种,允许并鼓励保险公司介入,为担保进行保险是实质上的再担保。 4.3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为了能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我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实行招聘制。向社会招聘具有专业知识或相关工作经验的专职人才,来充实担保机构的人员力量;二是注重对已引进人才的定期培训,如选派出人员赴美、英、日、韩等国学习考察并进行专业培训,学习发达国家担保业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 .经济研究,2001,(1). [2] 高连和.微观金融管理前沿[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 1.1 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风险识别 是否能够有效的对中小企业进行风险识别, 是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风险管理的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能否在贷款发放前就对有关的风险进行科学的测算和衡量反映了一家商业银行对贷款进行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1) 风险识别的量化指标分析。 第一, 财务报表质量分析。 财务报表是否合格及报表是否真实性、规范性是企业是否合法规范经营的最好体现, 它反映了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信用水平。 第二, 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诊断是分析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主要分析企业发展的基础是否牢靠、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等。第三, 盈利能力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获利能力指标主要反映企业利润与收入、资产等项目之间的关系。第四, 营运能力分析。营运能力指标又称为资产管理比率, 是用来衡量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效率的指标。 (2) 风险识别的非量化指标分析。 由于许多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或多或少都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数字不真实、信息披露不充分等情况, 所以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识别更多要从非量化因素着手。一是行业状况分析。要综合考虑成本结构、周期性、盈利性、产品替代性等。二是经营状况分析。主要包括经营范围、公司产品特点及市场竞争能力、主要竞争对手及竞争力分析、主要交易对手、公司属性等。三是管理状况分析。要考虑管理控制、组织形式、治理结构、管理层的素质和经验。四是贷款用途、贸易背景和还款来源分析。 1.2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控制 商业银行仅仅对中小企业进行风险识别来管理贷款风险还远远不够, 对商业银而言, 在发放中小企业贷款时也必须严格控制风险, 加强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 (1) 在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上, 要建立一个合理的业务组织体系和高效的业务处理模式。 (2) 在担保方式上, 采用替代性的担保方式。 (3) 扩大服务范围, 提供财务顾问服务。采取捆绑销售和交叉销售, 提高收益, 降低风险。交叉销售给现有的客户要比开发新客户容易得多, 交叉销售带给银行的利润有时比贷款的利差收入还要高, 而且能够稳住留住客户。通过捆绑销售也能够进一步增大银行受益范围, 最大限度实现风险与收益配比。 (4) 控制融资额度, 降低风险。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完全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作为决定贷款额度的唯一依据, 而是要充分考虑到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状况和经营状况。 (5) 加强贷后管理。一是进一步加强信贷检查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检查质量。二是信贷人员在信贷资产检查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识别客户是否已经或即将出现对信贷资产质量产生较大影响的预警信号。三是要加强担保风险的信贷检查, 特别是对抵押物的保管、使用和实际价值要不断进行检查。 2 公司贷款定价模型 通过对制约贷款定价因素的分析, 结合实际工作, 归纳了影响公司贷款定价的主要因素有:人民银行的贷款利率调控政策、客户的信用等级、客户对银行的整体贡献、贷款资金成本、贷款期限等。新模型融合了成本加成模式和客户盈利分析模式定价原理, 做到既考虑银行贷款成本、风险溢价和目标利润, 保证贷款的有利可图, 又兼顾银行与客户的全面关系, 有利于银行各项业务的共同发展。 定价模型的改进 R= (R0×A1-D) ÷A1×100% (1) R0= (Rc+Re+Rf+Rp) ÷ (1-Rt) (2) D=Dd+Di+Do (3) Dd=Ad× (f×fr+r×rr-Rd) × (1+Rf) (4) Di= (Ii-Ic) × (1-Rf) -Ii×Rt (5) Rp=P0× (1+P1+P2+P3+P4+P5) (6) 其中:R0 代表初始利率, R代表贷款利率, Rc代表贷款资金成本率, Re 代表贷款费用率, Rr代表风险溢价, Rp代表目标利润率, Rt代表营业税及附加比率, Rf代表费用率;A1代表单笔贷款金额, Ad代表存款金额;D代表派生的存款业务、中间业务及其他业务的净收入总和, Dd代表派生的补偿差额部分给银行带来的净收入, Di代表派生的中间业务净收入, Do代表派生的其他业务净收入;f代表备付金率, fr代表备付金利率;r代表准备金率, rr代表准备金利率;Ii代表中间业务收入, Ic代表中间业务支出。 (1) 定价模型的应用c 通过公式1和公式2计算出在有派生业务和无派生业务情况下的两个定价区间。区间的上限是实现银行目标利润的最为理想的价格, 其适度地覆盖了银行承担的风险。区间的下限是银行贷款定价的底线, 低于下限的贷款价格将使银行面临的风险加大且难以实现最低的目标收入。此模型可以给风险鉴定提供一个有力的用具, 合理地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一兼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一、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贷款存在的风险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贷款难。现在中小企业已经是我国经济的柱石, 发展特别迅速, 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但是就是因为中小企业发展迅速, 淘汰率高, 总体规模偏小等原因, 很多银行都对中小企业贷款存在着犹豫, 提出了很多贷款的前提条件, 或者根本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银行出现这种情况, 也是在对中小企业存在的两个风险方面的考虑: (一) 信用风险 中小企业在与银行的交流中, 很多企业的财务信息不够明确, 银行难以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做出准确的判断, 对企业的了解也多是从与企业法人代表的交流中得到的, 这是因为中小企业的经营透明度较低, 缺乏规范的会计制度, 规模小, 设备落后, 科技含量不高, 竞争能力不强, 经营状况不稳定等特点。这些都是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时, 需要慎重考虑的, 信用代表着一个中小企业是否能够发展起来的关键, 在银行贷款中也尤为重要, 俗话说的好:“有借有还, 再借不难”, 如果中小企业缺乏信用记录的话, 也就大大增加了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 (二) 道德风险 由于基本所有的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都是依赖于企业法人的个人素质, 因此存在着很大的道德风险。如果一些中小企业的法人代表、主要股东和管理人员的素质较差, 就会出现一些虚假注资, 让财务人员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 骗取银行贷款的现象。还有就是一些中小企业的信用较差, 不想还款, 甚至会因为资金周转困难无法偿还贷款, 股东集体逃走, 企业违反了合同的约定, 偷税漏税等现象, 都属于中小企业贷款中的道德风险, 这样给贷款就又增加了困难。 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管理 (一) 对信用风险的管理。 1. 完善风险评估。 各国的商业银行都在研究适合实际使用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的方法, 要将企业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进行量化统计, 作为银行是否对企业发放贷款的主要参考。在这方面农业银行已经开发了最新的信用评估体系, 是用打分卡来测评中小企业的准入要求, 要完善中小企业的数据库, 可以使银行对企业有个准确的评价。 2. 转变担保方式。 很多中小企业都是采用的房地产的抵押, 这对贷款业务产生不利的影响, 这给银行发放贷款带来了极大的信用风险, 因此要大力发展担保机构, 专业的担保公司能够对中小企业进行综合性的评估, 形成不良后果后可以及时清偿并承担追回欠款的责任, 这都减少了银行的各项成本, 因此选择好的担保机构已经成为银行控制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有效方法。 3. 采用成本收益理论。 用收益来覆盖风险。控制风险并不是说明银行不能承担风险, 在中小企业贷款管理中, 应该建立一种收益覆盖风险的理念。银行可以通过调查和企业的财务数据来计算企业的内部收益率, 用现金流量法来计算, 通过得到的比例, 银行就可以看出该企业是否有骗贷的嫌疑了。 (二) 对操作风险的管理 1. 贷前调查。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都是从贷款前调查起就隐藏着风险, 调查的不实会影响银行下一步的审核和审批, 因此贷款前的调查是控制风险的源头。由于对银行的客户经理调查的不深入, 不够仔细等, 经常发生调查不实的现象, 这就需要对中小企业实习双人实地查看为主的原则, 调查人员可以通过贷款申请人经营场所以外的地方进行了解, 确保企业的财务报表不出现造假的情况。 2. 贷中调查。 是对操作风险中一些重要文稿的监控, 例如贷款合同、借据等, 要审核其签名和盖章是否有效, 具有法律保护, 避免中小企业出现资金用途的不正确。 3. 贷后管理。 这是对操作风险的控制和补救, 也是商业银行最薄弱的环节。客户经理要经常跑企业公司检查, 与企业的不同职位的人员进行交流, 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将风险检查作为一项常规的工作, 发现风险信号要及时做相应的处理, 要让相关部门定期检查中小企业的税务、土地、房地产抵押等部门的情况, 集中管理, 从而能减少风险的成本。 三、控制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方法 在信息化的今天, 要迅速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提高信息透明度, 扩大金融系统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这也成为银行控制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先决条件。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是不可能彻底消除的, 但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对贷款风险的控制。 (一) 避免风险法 也称为风险拒绝法, 是指在银行贷款管理过程中, 通过不向高风险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来避免发生贷款风险。这种方法虽然可以真的避免了风险, 但是也给银行带来而来利益的损失, 因此这种方法只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使用。 (二) 减少风险法 是指在贷款风险的管理中, 减少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贷款风险的办法。一般分为信贷配给, 有些中小型企业得到的贷款资金要小于他们所申请的, 或是申请贷款的企业情况都很相似, 银行是有选择的给哪个企业发放贷款, 从而减小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担保抵押, 包括保证贷款、质押贷款和抵押贷款。现在, 抵押物和质物在中国银行贷款中占的比重在不断地提高, 对防范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签订限制性契约, 这是通过法律有效的合同条款来防止银行利益损害的方法, 是针对道德风险来说的;经常与客户保持联系, 这是为了减少收集信息的成本, 能更容易识别信用风险, 降低长期监控客户的成本。 (三) 转移风险法 这是将贷款的风险转移给其他人而保证自身利益的方法, 它是银行控制中小企业贷款风险中常用的方法, 主要有转让、保险、套期交易和互换交易。 (四) 分散风险法 主要包括借款方的风险分散, 是避免贷款投向和投量过多的集中于某一目标, 和贷款方的风险分散, 是指一笔贷款由多个贷款人共同提供。主要是通过贷款结构调整, 来使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降到最低。 根据不同的中小企业, 所采用的贷款方式也是不同的, 在控制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方法的使用中, 也是各有侧重, 例如中资银行大多采用避免和减少风险法, 而外资银行则凭借其渠道和平台的优势, 可以灵活运用转移和分散风险法。 四、结论 从以上的论述, 我们可以看到, 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和道德担保体系, 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降低企业贷款风险的重要措施。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拥有一批信用优良的忠诚客户对银行的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控制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也是银行的首要问题。通过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和分析,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控制银行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风险, 加强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 也为银行资产质量的提高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陶志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研究[J].现代金融, 2010 (5) . [2]李小丽.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问题的思考[J].魅力中国, 2010 (35) . [3]李项、周凤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23) . [4]曾庆乐.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探析[J].经济视角, 2011 (9) . 首先, 我国中小企业在思想上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企业往往是把市场和产品放在首位, 从而忽视了税务风险。其次, 在税务风险的识别上, 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主要是依靠本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 或是简单地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 计算几个财务指标进行判断分析。最后, 在税务风险的防范上, 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把希望寄托在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身上, 希望财务人员把账做“漂亮一点”, 让税务机关查不出问题。那么构建一个完善健全的防范体系就非常必要了。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与防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税务风险管理的人才体系 首先, 提高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增强纳税意识。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往往影响到企业的税务风险。现实企业经营中, 很多中小企业是因为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 偷税漏税, 而被税务机关处罚, 甚至倒闭。 其次, 构建高水平、专业的会计队伍。企业的会计工作, 尤其是税务会计工作, 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 不仅要求工作者具备扎实的会计知识, 还得熟知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制度以及财经法规制度。这些制度又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在不断变化, 又要求企业的财务人员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我国中小企业现阶段的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和大型企业相比差距较大, 而良好的会计队伍是准确核算、规范纳税的基础, 是降低税务风险的保证。 最后, 提高企业其他人员的税务素质。税务风险的防范关系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尤其是企业的采购与销售活动。例如采购是否规范, 是否取得真实、完整的发票, 销售是否合法等。在中小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 发票往往不是财务部门直接取得的, 而是由业务人员取得的, 所以应重点培养业务人员关于票据、凭证等法律、税务知识, 保证取得合法有效的发票。 二、构建税务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应单独设立税务部门, 没条件的企业也得指派业务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专门负责企业的税务工作。税务风险的控制一定得落实到部门、人员, 并指定相关的负责人, 建立相应的激励和惩罚制度, 调动整个企业尤其是财务部门控制税务风险的积极性。 完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是保证企业会计核算真实完整的重要手段, 而会计核算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企业税务风险的高低, 所以内部审计是防范企业税务风险的重要环节。 三、构建税务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系 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应以财务制度为基础, 以内部控制制度为核心, 以内部审计制度为手段的综合制度建设。良好的财务制度是保证会计准确核算的基础, 是企业依法纳税的基础;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企业财务、税收行为按照法律法规、企业的财务制度执行的保证, 是降低税务风险的保证;内部审计制度也是企业的重要制度之一, 是税务风险内部识别、监督、消除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的中小企业实际经营当中, 内部审计制度很不完善, 甚至相当大一部分中小企业没有专门的内审人员、内审制度, 所以加强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 不仅是防范税务风险的需要, 更是中小企业健康经营的需要。 四、合理地进行纳税筹划, 争取税收利益 纳税筹划是指通过对涉税业务进行分析, 制定一整套纳税操作方案, 从而达到节税的目的。税收筹划可以降低企业多纳税的风险, 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 不合理的税务筹划会大大增加企业被税务机关处罚的风险。所以在运用税务筹划时一定要谨慎。 税务筹划的基础是依法筹划。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时, 要严格遵守税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 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纳税方案的设计。如果企业打法律的擦边球或是利用税收法规的漏洞, 纳税筹划不但不能给企业节省税收利益, 反而会受到税务机关的严厉处罚。 五、寻求税务代理机构, 转移税务风险 针对某些中小企业, 在培训、招聘企业专门的高素质税务人员不现实的情况下, 可以聘请中介机构, 代理企业的纳税业务。一方面, 中介机构的人员素质水平比较高, 核算纳税比较准确, 税务筹划水平高, 极大地减少了企业被税务机关处罚的风险和多纳税款的风险;另一方面, 由于第三者的介入, 可以转移企业的一部分税务风险, 由中介机构降低或承担。 六、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建立内部沟通机制。内部沟通, 主要是指企业内部涉税环节的人员之间的沟通。企业管理人员应和财务人员沟通, 确保税务风险管理目标的制定和下达;业务人员在办理业务时应该和税务人员进行沟通, 确保业务过程的真实合法和会计人员的核算及时、准确, 做到纳税管理的事前筹划和整体筹划。 建立外部沟通机制。外部沟通, 主要是和税务机关的沟通, 建立良好的税企关系。搞好和税收部门的关系, 不是说采取行贿受贿等不正当的手段为企业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而是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与互动, 营造相互信任的外部环境。中小企业平时应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设立账簿进行核算, 服从税务机关的管理, 避免成为税务机关稽查的对象;当企业发生重大的涉税业务, 或是做重要的纳税筹划之前, 应积极和主管税务机关进行沟通, 征得税务机关的同意和核准, 避免事后遭到税务机关的处罚;积极和税务机关联系, 了解最新的会计制度变更和税收政策的调整, 及时更新企业的税收信息, 了解最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当面临税务机关稽查时, 应积极主动地配合税务机关。有条件的企业应建立税务风险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当导致税务风险的事件发生时, 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把损失降到最低。 2011年的流动性持续性紧缩, 导致了以中小规模为主的民营企业的资金链断裂, 在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爆发了中小企业主的“跑路潮”。中小企业及微企业的风险及贷后管理难度不言而喻。但是, 作为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提升收益水平的重要工具, 中小企业贷款及微企业贷款仍是各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方向之一。但从2011年至今的中小企业困境来看, 各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中小企业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l.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不合理 贷款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将信贷政策和实施细则, 通过垂直有效的管理体系贯彻落实到位, 确保信贷投向的准确和投放规模的适度, 达到低风险、高收益和流动性的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然而, 由于传统经营管理体制的影响, 目前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基于中小企业客户多、杂、散和融资需求数量少、频率高、时间急等特点而制定的一套完整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运作模式。 2. 内部信用评价体系针对性不强 商业银行对借款客户进行信用等级评价的目的, 一是通过信用等级情况作为筛选授信对象的条件;二是根据客户不同的信用等级, 实施差别化的授信定价和采用不同的信用管理策略。目前绝大多数商业银行仍然采用对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类似的信用评价标准。中小企业往往因其规模等特点, 严重影响信用等级的准确性, 进而受到信贷市场准入和后续管理的限制。 3. 贷款风险定价机制不科学 在同等风险等级下, 商业银行更愿意向大企业提供信贷, 中小企业群体, 受到了不能得到或不能完全得到其所要求资金的差别性待遇。事实上, 商业银行应当对所有企业实行风险定价, 根据风险程度确定相应利率, 以足够利差来弥补企业贷款的风险;商业银行应采用有弹性的贷款利率和风险定价机制, 在法规和政策允许范围内, 遵循收益覆盖风险和成本的市场原则, 考虑中小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风险水平、管理成本等要素, 在达成贷款风险管理目标的同时, 形成科学的定价机制和适时灵活调整的利率机制。 4. 风险预警和信息反馈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业务拓展等多方面的压力, 客户经理在执行贷后检查工作中普遍流于形式。客户经理对企业所处宏、中、微观层面的重大变化或不利动向反应不及时, 贷款用途和流向监管不到位, 忽视对抵押资产的监测, 贷后检查报告多期雷同, “重贷轻管”现象严重。 二商业银行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从加强中小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 商业银行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加强: 1. 完善中小企业贷前尽职调查, 全面加强中小企业风险识别 贷前调查首先要通过人行征信系统查询企业和企业负责人的信用程度, 然后分行业采取不同的调查办法, 除现场考察现有的固定资产、存货、现金银行帐等外, 另外要按工业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制定特色的考察流程来把握风险和预测风险, 过去考察企业主要以企业报表的财务比率分析为主, 建议将现金流量的分析作为考察企业的重点。 2. 调整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评估中小企业贷款风险 原评级体系主要针对大中型企业设置, 以企业审计的财务报表为基础, 但中小企业报表多数未经审计, 原体系不能准确反映其风险。应依据中小企业特点设计更为合理的信用评级体系。在评级环节中, 调查人员需要对经营范围、经营资质、主要产品及产能、原材料供应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作为评级的基础考察。在考察基础情况后, 利用系统进行综合评价。 3. 建立科学的中小企业贷款定价模式 中小企业贷款定价不仅要考虑目前市场竞争情况, 更要加强对未来利率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和分析, 通过不同规模、不同区域、不同担保方式、不同信用等级的差别化定价政策, 做到审慎合理发放、及时有效管理中小企业贷款。 考虑到中小企业与银行的业务关系的现状, 目前中小企业贷款定价模式可选择一下两种形式。一是采用价格领导模式。对于业务量小、尚未与银行建立稳定业务关系的中小企业, 可采用价格领导模式。将信誉良好的大客户的优惠利率作为基准利率, 通过考察中小企业的风险因素确定其风险溢价率, 得出最终的贷款利率。二是采用客户盈利能力分析模式。对于已与银行建立了稳定业务关系的中小企业, 对其进行综合分析, 从银企的全部往来业务关系中寻找最优的贷款价格, 同时使该价格富有竞争力。 4. 加强中小企业贷款贷后管理, 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客户经理在中小企业贷后日常管理中要重点针对企业贷款用途、贷款到期前还款能力、到期还款收息和销售收入归行进行跟踪检查。包括贷款用途是否符合借款合同约定, 有无挪作他用;企业生产经营及资产负债变化情况;企业的产品市场的变化情况;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企业法人和管理层人员情况等等, 并将以上因素在定期资产质量分类评估中予以反映。 5. 加强团队人员的配备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风险 管理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其中中小企业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创新发展成果。但由于其一般都是家族企业,结构较为单一,制度往往不健全,经营不够规范,资金流通运作不透明等原因导致其抗风险的能力较弱,同时各金融机构信用监管体系也不够健全,导致违约率往往较高,这些原因都影响了银行授信融资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往往融资困难并且具有比较大的风险。目前,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支持已经在很多方面都达成了共识,但其上述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要求我们必须认清融资风险的类型并加强对融资风险的控制和管理。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存在类型 (一)法规政策上的不健全所造成的融资风险 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产权制度上的创新,因此其需要国家在法律上对其产权的收益及其界限进行划分和维护。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在不断的摸索改革当中,各项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存在一定的漏洞,这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大。以BOT项目的特许经营权为例,很多国家对其进行独立立法,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还是空白,只是有些政府相关部门做出了一些规定如《关于BOT方式吸收外商投资有关问题通知》等,但是这些规定没有进行立法管理,在操作过程中也比较混乱和麻烦。 (二)企业自身经营上所造成的融资风险 中小企业由于本身资金不够雄厚,对外部经济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并且其对政策的变化非常的敏感,再加上企业自身的问题,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中小企业融资上易出现风险。若在产品销售上也出现问题,资金链出现断裂,更易引起融资风险。中小企业由于其本身先天不足,规避风险手段单一,缺乏竞争力,最容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冲击,因此容易引起风险。风险出现后又加剧了中小企业经营的困境,形成恶性循环,从而更难实现融资,对其进行有效融资的风险管理的难度也将变大。 (三)企业管理水平低下所造成的融资风险 我国中小型企业一般都是家族式企业,其在管理水平上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观念上缺乏创新,家族式企业没有严格的制度,资金流通管理不够透明,往往是一言堂。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为薄弱,对企业发展及市场需求的认识不够深刻,对市场变化不够敏感,采取的措施往往比较滞后。中小企业这些管理上的问题对其后期的发展壮大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这也是我国中小企业破产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中小型企业在五年内会破产,超过十年的中小型企业仅占到1%,这些导致了各金融机构对中小型企业融资时非常谨慎,企业方面不管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会承担很大的风险。 三、防范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对策 (一)合理确定融资方式及其比例 中小型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及盈利状况来确定融资方式和比例。短期资金和长期资金的比例要恰当,权益性融资和负债性融资的比例要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对各项融资的金额量和偿还期限都要有具体的认识和把握。对于债务资本要保证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够偿还利息,否则不但不能扩大企业规模,反而还需耗用企业自有资金,这将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企业融资渠道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在起始阶段,需要长期资金的投入,企业融资可以通过员工持股方式进行股权融资,在相关的融资策略上则采用风险投资方式。在企业的发展阶段,企业已经度过了开始阶段的难关,产品销售流通方面已经走上正轨,在社会上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此时该企业是具有吸引力的,因此此时可采用证券化融资、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融资。最后在企业的成熟阶段,企业为求稳定资金来源往往通过信用程度高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进行融资。 (三)强化经营者素质,加强对企业的融资管理 目前很多企业,尤其是很多中小型企业的高层领导往往没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忽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只是盲目的融资和投资,这样往往对企业造成致命的伤害。因此对每一个资金項目的运作都要进行科学严谨的评价,确定可行性方案才能有下一步的动作。在企业的日常活动中要树立风险意识,密切关注市场和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同时在公司内部需建立风险管理责任制,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计划,加快健全财务管理的规则制度,从而降低风险提高效率。 四、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融资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融资风险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并且控制风险也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中小型企业若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立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系统,建立高效、合理的内部控制,减小风险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各中小型企业应深入了解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经过科学严谨的分析,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和融资方式,提高所融资金的利用率,使中小企业能够健康的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齐宗弟.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2) [2]张延芳.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浅探[J].工作研究,2011,(6) [3]齐宗弟.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改革开放以来, 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已超过60%, 然而, 在整个社会人才不断流动的大背景下, 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员工不断跳槽。据统计, 民营企业普通员工有20%-50%的年度流动率, 中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每年也有20%在流动。民营企业员工的不稳定已给民营企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不仅流失人才, 而且涉及商业秘密泄露造成的损失。20世纪70年代至今, 博弈论在所有研究领域都得到重大突破, 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博弈论的方法越来越被国内学者所接受, 围绕这一问题, 国内也已经有了一些研究, 为我们进一步深入对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本文从投资博弈的双方角度就忠诚与人力资本投资的相互关系进行探究, 并从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流失风险的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中小企业规模小、人员少、组织结构简单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不受重视的现状。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 其管理理念落后、管理内容单一、管理形式传统同时管理策略较为短视, 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 第一, 管理理念落后。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较为滞后。多数企业老板将人力付出视为成本, 将人事部门划定为非生产和非效益部门, 从而最大程度缩减此方面投入, 甚至将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拆分到其他部门之下, 未建立起人力资本的投资体系, 根本上制约了中心企业人才竞争力。 第二, 管理内容单一。在管理内容上, 中小企业仍采取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 以事为中心。企业缺乏对岗位职责的明确界定。企业内部的岗位职责往往不清晰、明确, 从而导致整体工作缺乏计划性, 员工工作内容重叠, 降低了公司的运转效率。 第三, 管理形式传统。在管理形式上, 采用传统的静态人事管理, 主要仅负责对进入公司的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并分配其岗位, 就任由员工被动工作、自然发展。中小企业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对员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导致员工在为发展谋划时以个人利益为重, “跳槽”现象频出。 第四, 管理策略短视。在管理策略上, 传统的人事管理侧重于近期或当前人事工作, 就事论事, 只顾眼前, 缺乏长远, 属于战术性管理。中心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上缺乏长期规划致使企业员工陷入了短期相互博弈, 使得人员流动性大, 最终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三、人力资源流失风险定义及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滞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引发了人力资源风险, 使人员流动率大幅上升, 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 第一,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及人力资源流失定义。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中, 由于没有很好地处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项活动以及各项活动的关系, 而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收益或损失及其可能性。人才流失风险是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一种, 是指在一单位内, 对其经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甚至是关键性作用的人才非单位意愿的流走的风险, 或失去其积极作用的现象。 当前中小企业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对人才管理不善, 没有给人才提供合理的发展渠道、设计合适的职业生涯, 而留不住导致高质量人才流失。人力资源流失是当今中小企业发展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第二, 人力资源流失风险的运行机制。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流失的风险来自人力资源本身支配权与收益权的分离性及因此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性, 在前两者作用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存在着特定的运行机制。 人力资源的支配权掌握在员工手中, 而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而带来的收益是企业和员工共同分享的, 支配权和收益权的分离致使人力资本投资产生了不确定性, 企业如果进行了人力资本投资, 而员工不选择支配自身人力资本为企业服务, 则毋庸置疑企业的人力资本将会流失。 假定市场上有n名忠诚的员工, m名不忠诚的员工, 在信息完备的情况下, 企业可以只针对n名忠诚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可是在实际情况中, 企业难以从总数m+n名的员工当中区分出n名忠诚的员工, 一种可能的情况是企业减少投资份额, 以总量n/m+n的比例投资, 或者减少人力资本投资的频率, 无论是那种情况, 都致使人力资本量下降, 让不忠诚者也得到投资, 而忠诚者接收到的净投资减少。 在上述条件作用下, 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结果取决于企业与员工之间选择行为的相互作用。为分析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机制以便探究人力资本流失的成因。 我们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 该模型的基本假设为: 一是企业和员工都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 二是博弈过程存在信息不对称性, 即员工在与企业签订契约时不知道企业是否投资, 而企业不知道员工是否忠诚。 三是员工不忠诚指代员工因有更好的工作机会选择离职, 建立模型, 如表1所示。 在表1中, Z代表未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员工忠诚工作产生的未来收益的现值, T代表人力资本投资后为公司创造的额外价值 (以货币形式计量) , A代表人力资本投资成本, X代表人力资本投资后公司对员工工资的提升额, P代表不忠诚员工利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产生的额外收益, W代表员工不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B代表企业未对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员工离职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由于假设前提中员工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 未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其之所以选择在目前的企业工作必定是因为该工作所能提供的报酬在劳动力市场上是最高的, 所以必有W>=B。而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也是理性的, 所以投资带来的收益T必然大于总成本A+X, 即T>A+X。 当X>P时, 员工的最优选择是忠诚, 员工忠诚的基础上企业的最优选择是投资。这种情况下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是很有效的, 同时也乐于培训, 因为企业对员工培训后给员工带来的工资提升大于市场工资价格, 从而抑制住了员工流失的动机。许多外企或大型企业员工流失现象较少就是形成了投资———忠诚的良性循环。但是使X>P, 必须是有条件的, 由于X>P且T>A+X, 因此T>A+P, 表明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必须大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本溢价之和。 当X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篇4
中小企业风险管理 篇5
中小企业风险管理 篇6
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研究 篇7
探讨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 篇8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构想 篇9
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篇10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及其管理控制 篇11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 篇12
上述模型假定是单次博弈, 像零售、餐饮行业, 员工接受的多是单次培训, 在该类行业中, 员工流失现象尤为严重。而另一些需要多次投资的工作 (如有不断培训机会的岗位) , 则应视为多次投资, 尽管单次看员工W+X
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流失风险防范及应对
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机制下, 民营企业与员工在人力资本投资的行为决策由于条件的制约, 存在着逆向选择问题。要防范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失风险, 从根本上来说, 要改变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机制。改变员工的忠诚决策, 一种是提高投资后的员工报酬X, 另外一种则是设法改变投资后市场愿意为人力资本支付的溢价额P, 就中小企业而言, 前一种方法所需要的成本较大, 下面我们将从风险的规避、控制和分散三个角度探讨该问题的解决措施。
第一, 风险规避。对目前中小企业来说, 因经营上的同质性较强, 致使人力资本投资的通用性远大于本企业的特殊性。根据经营情况的特殊性有差异地进行组织设计和岗位设计, 针对性地安排培训体系是走出同质化的关键。当培训体系地融入组织的战略元素与经营方针, 则培训就会逐渐具备本企业的特殊性, 从而规避相当大一部分的投资风险。
第二, 风险控制。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说, 企业要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必须从员工的忠诚度着手, 让其感觉到企业对其的人力资本是长期投资, 带来的收益W+nX是远大于市场目前的最高报酬W+P的。企业文化建设, 职业通路设计, 员工辅助计划 (EAP) 等方案都有助于提高员工的企业忠诚度。就中小企业而言, 不可能在人力资本投资上有过多的预算。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可以进行组织结构调整, 如为员工预留出某些关键岗位, 让员工能够看到晋升和发展的空间, 适当的岗位轮题也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它们的共同点是让员工增加人力资本的长期投资的长期预期, 从而有效改善忠诚度问题。
第三, 风险分散。无论再怎么去规避, 控制风险, 由于人力资本的天然属性, 其仍有流失的可能, 因此, 利用投资组合的适度投资仍然是有必要的。关键岗位的人才备份机制是分散风险的有效手段。企业也可以利用KM (知识管理) 系统去管理企业组织的知识系统, 让关键岗位的知识能够独立于某一个人而存在, 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本的协同效用, 横向地分散。此外, 对于仅需要短期培训的岗位, 企业可以利用外包等方式来转移风险, 保持基层人员一定的流动率, 同时对优秀者予以关注, 作为企业新鲜血液来源之一。
参考文献
[1]、祁伟.企业员工招聘中的博弈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 2003 (3) .
[2]、龙妙君.“智猪博弈”模型对员工激励机制的启示[J].商业时代, 2007 (4) .
[3]、贾蔚, 王卫华, 林成发.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与雇员行为的博弈模型分析[J].经济与管理, 2003 (7) .
[4]、曾建权.博弈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企业经济[J], 2007 (5) .
[5]、蒲勇健.公司期权制度与试用期组合机制——一个人力资源信息甄别博弈模型[J].重庆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2) .
[6]、刘加福.新管理博弈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
[7]、 (美) 艾里克.拉斯缪森著;王晖, 白金辉, 吴任昊译.博弈与信息——博弈论概论 (第二版)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中小企业风险管理】推荐阅读: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08-22
中小企业现金管理07-20
中小企业管理发展10-13
中小企业税务管理05-27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08-24
中小企业股份管理方案08-27
中小企业的预算管理10-15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问题10-18
中小企业盈余管理问题10-19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