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铵化壳聚糖

2024-08-20

季铵化壳聚糖(共3篇)

季铵化壳聚糖 篇1

壳聚糖的季铵盐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天然高分子改性产物,其产品不仅具有壳聚糖天然产物无毒无害、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良好和易成膜等性质,而且壳聚糖经过改性后,不但能够提高产品的溶解性、抑菌性和保湿性,而且在提高壳聚糖季铵盐的架桥能力方面,效果十分明显,因而扩大了壳聚糖的应用范围[1-2]。本研究将优化的壳聚糖季铵盐制备工艺参数,将所制得的壳聚糖的季铵盐产品,应用于安徽淮南的当地城市污水处理,不仅对壳聚糖季铵盐的工业生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扩大了壳聚糖季铵盐的应用范围[3-4]。

1实验部分

1.1试剂与仪器

实验试剂:壳聚糖(CTS,脱乙酰度90%,工业品),山东奥康生物有限公司;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GTA,AR),上海一基生物有限公司;冰乙酸、异丙醇、无水乙醇、丙酮、 AgNO3、重铬酸钾、NaOH,KBr均为分析纯;安徽淮南当地城市污水(污水原始指标:COD=300mg/L,BOD=260,浊度值=56mg/L,pH值=7.3)。

实验仪器:分析天平(MS105DU型),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恒温水浴锅(HH-S1型),常州江南仪器厂;酸度计(PHS-25型),南京东迈科技仪器有限公司;分光光度计(SP- 722E型),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TNZ1-IR200型),德国Bruker Optik公司;真空干燥箱(DZF-6020Z型),郑州比朗仪器有限公司。

1.2壳聚糖的季铵盐(HTCC)的制备

1.2.1实验步骤[5-7]

称取一定量的壳聚糖,将其溶于乙酸中,搅拌使其溶胀、 溶解一定时间后,滴加1mol/L的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析出。调节pH值至弱碱性,使其碱化一定时间后,抽滤去除多余水分,将其取出放入装有冷凝管和搅拌器的三口烧瓶中,加入一定量异丙醇作为溶剂,按一定的摩尔分数比分批加入醚化剂GTA,同时调节反应液的pH值,待反应完成后,用无水乙醇沉淀并反复洗涤后,再进行抽滤,并将产物在真空干燥箱中烘干,即得到季铵盐壳聚糖粗产品。

1.2.2产品精制[8]

壳聚糖的季铵盐改性产品溶于20mL蒸馏水中,用砂芯漏斗过滤,滤液用足量的丙酮沉淀、过滤,除去未反应完的壳聚糖和GTA,得到的沉淀用少量蒸馏水溶解,用分子量1× 104的渗析膜透析2d,并时常更换蒸馏水。待浓缩到一定体积时,加入足量的丙酮重新沉淀抽滤后,真空干燥得到精致的壳聚糖的季铵盐产品。将粗品溶于水,再用砂芯漏斗过滤,将滤液在丙酮溶液中沉淀,沉淀后得到浅黄色沉淀物为精制后的产品,将精制产品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

1.3产品的性能测试

1.3.1产品的红外光谱测试[9]

将提纯、精制后的壳聚糖季铵盐产品和壳聚糖干燥、研磨后,用KBr进行压片,再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二者的官能团进行结构表征。

1.3.2取代度测定

称取10g重铬酸钾,溶于一定量蒸馏水中,滴加硝酸银标准溶液至有红色沉淀生成,静置一定时间后过滤,用蒸馏水将滤液稀释至100mL,待用。将0.2g壳聚糖季铵盐产品溶于蒸馏水中,定容到50mL,移取25mL样品溶液,加入25mL蒸馏水,滴入已配置好的重铬酸钾溶液,用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至有砖红色沉淀生成,用式(1)计算取代度(DS)。

式中,c为硝酸银的浓度,mol/L;V为消耗的硝酸银体积, mL;m为样品的质量,g;162为壳聚糖的单元相对分子质量; 314为壳聚糖的季铵盐单元相对分子质量。

1.3.3絮凝剂的性能测试

准确量取200mL淮南城市生活污水,置于500mL的烧杯中在转速为150r/min的搅拌器下进行搅拌,向烧杯中加入0.05g不同的壳聚糖的季铵盐,加完继续搅拌10min,絮凝完毕,将溶液倒入梨形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30min后,用移液管从漏斗的上层清夜中取出一定体积的上层清夜,测其吸光光度。浊度去除率的计算见式(2)。

式中,B0为污水处理前的吸光度的值;B1为絮凝后污水的吸光度值。

2结果与讨论

2.1红外光谱分析

由壳聚糖和壳聚糖季铵盐的红外光谱图(见图1)比较可以看出:尽管二者的谱图十分相似,但仍然会发现二者的差别在于季铵盐壳聚糖中的—NH2的中强峰在波长1593cm-1消失,而在1639cm-1处出现了一个吸收峰,说明壳聚糖上的 —NH2已发生改变,—NH2与GTA反应后,出现了1481cm-1处的吸收代表季铵基团甲基的C—H键的伸缩振动,同时3400cm-1处壳聚糖的季铵盐的吸收峰变宽,表明—OH的吸收变强,也说明了GTA醚化剂与壳聚糖的氨基上发生取代,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壳聚糖发生了醚化反应,生成了壳聚糖的季铵盐。

2.2壳聚糖醚化制备季铵盐壳聚糖的反应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采用壳聚糖与GTA醚化反应时选取的因素和水平情况见表1,试验结果见表2。

表3为试验结果数据的极差分析,通过表3可得出如下结论:

壳聚糖醚化反应制备壳聚糖季铵盐的工艺参数中,影响产品取代度的大小顺序为:醚化剂与壳聚糖的质量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值。优化条件为A4B3C3D3,即制备季铵盐壳聚糖最佳工艺条件是醚化剂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4∶1,反应温度为70℃,pH=7,反应时间为9h。采用以上工艺参数制备的壳聚糖季铵盐取代度最高,证明了优化工艺参数可行。

2.3季铵盐壳聚糖处理淮南当地生活污水的结果分析

将以最优制备工艺条件下制得的壳聚糖季铵盐,用于对安徽淮南当地的污水处理,所得的壳聚糖季铵盐的用量对污水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如表4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开始随着壳聚糖季铵盐的加入量的增加,浊度去除率迅速提高,当加入量达到2.5mg/mL时,浊度去除率最高达到98.58%,随后再继续增加HTCC的加入量,浊度去除率没有升高反而缓慢下降。这是因为当地属于煤炭能源城市,以煤炭为主体的工矿企业所排放的污水成分复杂,加上当地人畜的生活污水,有机物含量较高,同时含有大量带负电荷的胶体粒子,壳聚糖的季铵盐属于阳离子絮凝剂[10],在废水中通过架桥、网扑机理,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中和胶体微粒及悬浮物表面的电荷,降低了 δ电位,使胶体微粒斥力减小,破坏了胶团稳定性,使胶体微粒相互碰撞,从而形成絮状混凝沉淀,极具吸附能力。当浊度去除率达到最大值后,再继续增加壳聚糖的季铵盐的加入量,浊度去除率变化不大。

3结论

(1)壳聚糖与GTA通过进行醚化反应制备壳聚糖季铵盐的方法简单可行。

(2)壳聚糖与GTA通过醚化反应制备壳聚糖季铵盐工艺参数影响取代度的大小顺序为:醚化剂与壳聚糖的质量比> 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值,其最佳用量依次为:GTA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4∶1,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9h、pH值为7.0时,在以上条件下制得的壳聚糖季铵盐产品的取代度最高可达87.16%。

(3)最佳工艺参数下制备的壳聚糖季铵盐,当药品加入量为2.5mg/mL,淮南城市污水的浊度去除率取达到98.58%。

摘要:壳聚糖的季铵盐改性物是一种重要的壳聚糖衍生物,本方法将壳聚糖(CTS)与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GTA)发生醚化反应制备壳聚糖的季铵盐(HTCC),优化了制备壳聚糖季铵盐的工艺参数,确定最佳的工艺参数为:GTA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4∶1,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9h、pH=7.0时,产物取代度最高可达87.16%。将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壳聚糖季铵盐产品,用于安徽淮南的城市污水处理后,污水的浊度去除率达到98.58%。

关键词:壳聚糖的季铵盐,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工艺参数,取代度,浊度去除率

参考文献

[1]杨俊玲.甲壳素和壳聚糖的化学改性研究[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1,20(5):79-80.

[2]常德富,王江涛.壳聚糖的化学改性及其应用[J].日用化学工业,2006,36(4):243-244.

[3]孙多先,徐正义.壳聚糖季铵盐的合成及其对鞣酸絮凝性能[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3,20(6):439-443.

[4]蔡照胜,王锦堂,杨春生,等.季铵化壳聚糖及其絮凝6价铬性能的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5,36(2):63-66.

[5]Huang Ruihua,Chen Cuohua,Sun Mingkua,et al.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quatemized Chitosan/pol(acrylonitrile)composite nanofiltration membrane from epichlorohydrin crosslinking[J].Carbohydrate Polymer,2007,70(3):318-323.

[6]张艳艳,马启敏,江志华.壳聚糖季铵盐的合成及性质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35(3):459-462.

[7]褚春莹.季铵化壳低聚糖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3.

[8]黄晋原,吴若峰,孙莺,等.水溶性壳聚糖季铵盐的制备工艺的研究[J].化工科技,2008,16(3):26-31.

[9]杨春生,蔡照胜,王锦堂,等.CTA季铵化壳聚糖合成条件的优化及其结构表征[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4,17(4):649-652.

[10]Atyabi F,Majzoob S,Imam M,et al.In vitro evalua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pectinate gel beads containing timethyl chitosan as a multi particulate system for delivery of water-soluble macro-molecule colon[J].Carbohydrate Polymers,2005,61(1):39-51.

季铵化壳聚糖 篇2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广泛用于反渗透膜、纳滤膜、超滤膜等的制备[4,5,6]。其中季铵化壳聚糖是最重要的改性壳聚糖之一[7],带正电季铵基团的引入,使其具有一定的OH-离子交换能力,但其在碱性条件下易发生溶胀[8,9,10]。聚乙烯醇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和化学稳定性[11,12],能够有效抑制溶胀现象的发生,因此QCS和PVA是制备阴离子交换膜的优良材料。

研究以QCS膜为基膜,通过加入聚乙烯醇对其进行改性,制得了一系列阴离子交换膜,并对其含水率、离子交换量、溶胀度和膜的热稳定性等进行研究。

1 实验

1.1 试剂与仪器

壳聚糖,浙江金壳生物化学有限公司;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东营国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聚乙烯醇,上海山浦化工有限公司;氢氧化钠,天津市致远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冰乙酸,上海山浦化工有限公司;异丙醇,天津市致远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盐酸,四川西陇化工有限公司。

HHS-11-4恒温水浴锅,金坛市朗博仪器制造有限公司;JJ2增力电动搅拌器,江苏省金坛市医疗仪器厂;RE-52AA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1.2 方法

1.2.1 壳聚糖季铵盐的制备

称取4 g的壳聚糖粉末于三口烧瓶中,依次加入异丙醇和去离子水,缓慢搅拌使其分散均匀,加入4 g的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80℃恒温反应9 h,冷却至室温,静置分层,除去溶剂得到产物,80℃真空干燥至恒重,得QCS产物。

1.2.2 季铵化壳聚糖/聚乙烯醇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

将QCS制成2%的溶液;PVA制成5%的溶液;将QCS溶液和PVA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匀,在室温下搅拌反应30 min得铸膜液;室温下静置消泡,在玻璃板上刮膜,真空干燥12 h,自然冷却至室温揭膜,将膜浸于0.5 mol/L的Na OH溶液中,12 h后取出,用洗去残余的Na OH,即得到阴离子形式的QCS/PVA膜,将膜浸泡于去离子水中待用。按QCS与PVA溶液混合体积比为80/20,60/40,40/60,20/80将制得的膜分别命名为QCP80,QCP60,QCP40,QCP20。

1.3 性能测试

1.3.1 膜含水率及溶胀度的测定

将阴离子膜于室温条件下在去离子水中浸泡24 h,将膜取出,擦干表面粘附的水分,迅速测量三维尺寸、称重。然后将膜置于的烘箱干燥至恒重,取出后再次测量尺寸及重量。通过下式得到膜的含水率及溶胀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Φ———含水量或溶胀度

P湿———湿膜质量或湿膜的体积

P干———干膜质量或体积

1.3.2 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称取0.5 g左右的干膜,剪碎后在室温下于0.1 mol/L盐酸溶液中浸泡24 h。以酚酞为指示剂,用0.1 mol/L Na OH溶液进行返滴定,记下消耗的Na OH的的量。计算IEC值。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N1———HCl的初始摩尔数,mol

N2———HCl的剩余摩尔数,mol

W———膜的质量,g

1.3.3 热重分析

将季铵化壳聚糖QCS、QCS/PVA共混阴离子交换膜研磨至粉末,干燥。取少量的样品分别进行热重测定,测试温度为室温~500℃,升温速率设为10℃/min,N2流速为20 m L/min,得样品的T-G曲线,根据膜在不同温度下的失重情况分析膜的热稳定性及适用温度。

2 结果与讨论

2.1 含水量

QCS/PVA共混膜的含水率随QCS含量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在水凝胶体系当中,QCS/PVA膜中起溶胀吸水作用的主要是季铵化壳聚糖上的季铵基团,随着膜上季铵化壳聚糖的量的增加,这种亲水性基团也随之增多,从而增强了其水合能力,因此随着QCS含量的增加,膜的吸水率也随之增大,QCS/PVA阴离子膜的含水量如图1所示。

2.2 溶胀度

随着季铵盐的增加,膜的溶胀度逐渐增加,因此QCS/PVA共混膜的溶胀度随QCS含量增大而增大。主要因为膜在水中溶胀时,季铵分子链因水合而伸展,同时壳聚糖分子链上含有大量的氨基、羟基等亲水基团,其与水分子接触,使阴离子膜与水分子的亲合作用变大,从而导致溶胀度增大。而随着聚乙烯醇的增加,使得聚合物链的流动性和自由体积都有所降低,因此抑制了膜的溶胀。QCS/PVA膜的溶胀度如图2所示。

2.3 离子交换量

IEC越高,膜中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数量就会较多,可迁移的离子就会较多,促使电导率的数值相应较高。由图3可以看出,随着季铵化壳聚糖量的增加膜的ICE也在增大,因为在QCS/PVA共混膜中离子交换量来源于两部分,其一是QCS中的季铵基团吸附的OH-,随着PVA的混入,QCS在膜中的比例减少,季铵基团的数量也随之减少,导致吸附OH-的数量降低;其二是PVA的混入破坏了季铵化壳聚糖的空间结构,分子链之间相互缠结,使得膜结构更加紧密,空穴减少,空间位阻增大,造成离子交换量降低;这两种作用共同导致了QSC/PVA膜离子交换率的变化,其中QCP80的离子交换量室温达0.071 mol/g,基本满足燃料电池的要求。

2.4 热重分析

QCS和QCS/PVA的TGA曲线见图4。季铵化壳聚糖膜的热解过程分为2个阶段,首先100℃附近的失重是由于样品中少量水分挥发造成的;第二次失重在250~330℃之间,在278℃处最为明显,失重达42%,这主要因为壳聚糖中季铵基团的的会减弱壳聚糖分子内的氢键作用,使得壳聚糖链热分解,热稳定性降低。其次壳聚糖中的部分糖环脱水及聚合单元解聚也起到一定作用。

共混膜的热解过程也可分为2个阶段,190℃前共混膜失重较少,主要是由于样品中少量水分的挥发造成的;当温度高于200℃后共混膜开始逐渐热解,由图可以看出,在400℃之前共混膜比季铵化壳聚糖的稳定性高。这是由于引入了的聚乙烯醇,使共混膜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说明PVA的引入改善了复合膜的结构,该膜的热稳定性随着聚乙烯醇的加入得到明显的改善。

2.5 膜的形态

不同配比阴离子膜QCP20,QCP40,QCP60,QCP80的形态如图5所示,由图可以看出,随着PVA含量的不断增加,膜的颜色明显变深,说明PVA在复合膜中已分布均匀,且能够影响复合膜的性能。

3 结论

(1)以CS与GTA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合成出QCS。季铵化壳聚糖与聚乙烯醇共混制备了季铵化壳聚糖聚乙烯醇阴离子交换膜,膜的热稳定性明显得到改善。

(2)QCS-PVA共混膜的吸水率和溶胀度随季铵化壳聚糖的含量增大而增大,离子交换率随季铵化壳聚糖的含量增大而提高,其中QCP80的离子交换量室温达0.071 mol/g,所制备的阴离子交换膜符合燃料电池的需要。

摘要:利用壳聚糖(CS)制备季铵化壳聚糖(QCS),将其与聚乙烯醇(PVA)共混后制得一系列不同配比的QCS/PVA阴离子交换膜,对膜的吸水率、溶胀度、离子交换率等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季铵化壳聚糖与聚乙烯醇有较好的相容性;膜的吸水率、溶胀度、离子交换率随季铵化壳聚糖含量增大而增大;共混膜结构均匀,热稳定性良好。

低交联季铵化改性氨基硅油的合成 篇3

本研究通过一步法合成了双氨基硅油,并采用环氧氯丙烷先与双氨基硅油发生低交联,增加在织物表面的成膜性,使其耐洗性得到提高;接着与过量的环氧氯丙烷发生季铵化反应生成相应的季铵盐,增加其水溶性,由于结构改性过程中消耗了氨基上的活泼氢,预期材料的抗黄变性能可以得到改善。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60SXR-FTIR红外光谱仪(KBr压片),德国BRUKER公司。

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99.5%),江西星火有机硅厂;六甲基二硅氧烷(MM,99.5%),江西星火有机硅厂;N- 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KH-602,95%),南京裕德恒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四甲基氢氧化铵(99%),宜兴市凯利达化学有限公司;环氧氯丙烷(A.R.),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无水乙醇,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

1.2 暂时性阴离子催化剂的制备

暂时性阴离子催化剂(四甲基氢氧化铵的硅醇盐,简称碱胶)的制备如下:将50g D4和3.5g四甲基氢氧化铵晶体放入反应瓶中,干燥N2流下搅拌并抽真空至1.33KPa,缓慢加热至40℃脱水,维持0.5h。然后在13.33 KPa下水浴加热至80℃反应,反应黏度逐渐增加,再减压至1.33KPa,直至反应物呈均匀半透明粘稠物为止。冷却出料,即得四甲基氢氧化铵的硅醇盐。密封储存备用[10]。

1.3 一步法合成双氨基硅油

采用“一步聚合法”,将原料KH602、D4、止链剂MM、阴离子催化剂碱胶按一定配比加入,在该聚合反应中,D4在碱胶作用下催化开环,通过自身链增长和与KH602共缩聚,得到共聚氨基硅油。此反应在90℃下预聚合2h,110℃下聚合2h,再在150℃减压分解催化剂及脱除低沸物,其合成路线如图1所示。

由于反应温度较高,氨基硅油易氧化黄变,所以要使用N2流作保护气氛。实验中通过采用KH602与D4的不同比值来改变双氨基硅油的氨值,通过调节封端剂MM的用量来控制合成双氨基硅油的黏度,从而得到不同氨值不同黏度的双氨基硅油,研究中采用的不同的原料比值及相应产品编号如表1所示。

1.4 双氨基硅油的低交联处理

在带有机械搅拌的三颈瓶中加入10g前面实验得到的双氨基硅油1-6-0.03,并加入10g乙醇作溶剂,在室温机械搅拌下用滴液漏斗缓慢滴加0.15g环氧氯丙烷,连续反应4~5h,升温至80oC反应1h,得到透明黏度较大的液体,改性合成路线如图2所示。

1.5用环氧氯丙烷对低交联双氨基硅油进行季铵化处理

在带有机械搅拌的三颈瓶中加入5.43g环氧氯丙烷,并加入5g乙醇作溶剂,然后在室温机械搅拌下用滴液漏斗缓慢滴加上步实验得到低交联双氨基硅油5.4g,连续反应4~5h,升温至80℃反应1h,得到透明有一定黏度的液体,反应如图3所示。

1.6 季铵盐低交联双氨基硅油的水乳化

将已季铵化的低黏度双氨基硅油用冰醋酸调pH值至5.5,水浴80℃,边搅拌边滴加计量的去离子水,全部滴加完后,继续搅拌1h,得到白色胶状乳液。

2 结果与讨论

2.1 一步聚合法合成氨基硅油及表征

本实验使用的暂时性阴离子催化剂碱胶以四甲基氢氧化铵计,占反应物总质量的5%,使用的止链剂占反应物总质量的 0.05%~0.25%,然后通过调节D4和KH602的比例得到不同氨值的氨基硅油。可先在90℃预聚合,再在110℃下后聚合,预聚合期间可使反应物混合均匀,这样又利于形成氨基上分配均匀的氨基硅油。然后在最佳聚合温度110℃下聚合,这样可以有利于提高聚合度和分子量分布。

实验中对通过一步法合成的9种不同黏度的氨基硅油做了红外检测,其红外光谱见图4。

图中,3410、1580为伯胺和仲胺的特征吸收峰,2960是C-H伸缩振动吸收峰,1405为C-H弯曲振动吸收峰,1260处的尖峰且和865-750处的多个强峰为Si-CH3的红外吸收峰,1026~1103是长链Si-O-Si的吸收峰,随着硅氧链变长,其吸收变得更宽更复杂,表现为2个和多个重叠峰。该分析结果证明了该产物是我们所需要的双氨基硅油。

通过对该聚合反应研究,认为其黏度有以下影响因素:①止链剂MM的量,通常的聚合反应可以通过加入止链剂的量来控制其聚合度。②链增长的快慢,对反应链转移影响不大,即使聚合反应存在水和反应产生的甲醇,但由于体系中碱性较强,碱性活性基团链转移不易发生。所以可通过加快搅拌速度,这样可以增加碱性活性基团与单体作用频率,从而间接缩短反应时间使其聚合度增大。③碱胶加入量,加入太多聚合速率会加快但聚合度会降低;相反,加入太少导致碱性活性基团少,聚合速率会降低,当然足够长的聚合时间其最后聚合度会高。所以加入碱胶的量要适中。④由于该反应是个特殊的二元聚合,涉及到D4的开环,开环后的链增长和与KH602的缩聚。在MM和碱胶占反应物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节D4和KH602的比例发现,当D4和KH602的比值增大时,其黏度也增大[11]。

2.2 用环氧氯丙烷改性双氨基硅油

氨基的引入增大了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极性,但并没有提高其亲水性。因为氨基的极性使氨基硅油能在纤维表面形成牢固的定向吸附和很好的取向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了被整理织物的憎水性,其机理如图5所示。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尝试合成环氧氯丙烷低交联季铵化改性双氨基硅油,这样在保持其抗黄变、良好水溶性同时也保持了较好的耐水洗性。其柔软整理效果见图6,纤维表面羟基与环氧基反应,同时硅氧链之间相互交联增加了其与纤维的附着力,也就提高了其耐水洗性,而另外季铵盐的存在提高了其水溶性,易配成乳液。

在双氨基硅油的低交联处理过程中,需将少量的环氧氯丙烷往双氨基硅油里滴加,这样的操作可以控制双氨基硅油的低交联。而在接下来的环氧氯丙烷对低交联双氨基硅油季铵化处理时,则应将低交联的双氨基硅油往相对过量环氧氯丙烷里滴加,如果反过来滴加则会造成过度交联,而使其黏度很大,其水溶性会很差,我们用这种方法做的过度交联实验得到凝胶。所以在合成季铵盐低交联双氨基硅油时,对低交联双氨基有较高的要求,一般要求所用双氨基硅油氨值不能太高,同时要求氨基分布比较分散,不能过于集中。

在直接与水复配成乳液时,双氨基硅油表现出明显的憎水性,自身聚集成一团,并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而季铵盐低交联双氨基硅油则呈现很好的水溶性,能很好的直接水乳化不分层,乳液在静置24h不出现明显的分层,通过水乳化的实验说明我们较好的合成了季铵盐低交联双氨基硅油,正是由于季铵盐的存在,使得其水溶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3 结论

研制得到的季铵盐低交联双氨基硅油保持了季铵盐良好的水溶性,同时也提高了其与织物表面纤维的附着力即提高了它的耐水洗性,在保持双氨基硅油柔软性的同时,其易泛黄性得到改善,更重要的是水溶性得到提高更易配成乳液不易发生“漂油”、“破乳”。但对于其应用工艺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采用四甲基氢氧化铵的硅醇盐为阴离子催化剂,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KH602)和止链剂六甲基二硅氧烷(MM)为原料通过一步聚合法制备得到了具有一定黏度的氨基硅油,并通过环氧氯丙烷对双氨基硅油进行处理得到了低交联氨基硅油,后者通过环氧氯丙烷再一次处理制备得到了低交联季铵化改性氨基硅油。研究发现改性后的氨基硅油具有良好的抗黄变性能,其水溶性也得到了改善。

关键词:氨基硅油,交联,抗黄变,水溶性

参考文献

[1]尚正宏,朱峰,谢洪德.氨基硅油季铵化及抗菌性能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7,27(2):40-43.

[2]陈荣圻.低黄变和亲水性氨基聚硅氧烷的开发[J].有机硅材料,2006,20(3):138-143.

[3]邵敏,金丽丽,夏建明,等.新型氨基硅油柔软剂BSO的合成及应用性能[J].印染助剂,2007,24(6),41-43.

[4]Lantenschlager H J,Bindl J,Huhn K G.[J].Text Chem Color,1995,27(3):27.

[5]Sabia A J.Use of silicones to enhance the aesthetic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microfibers[J].Text Chem Color,1994,26(8):13.

[6]Sabia A J.Modification of the tactil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micro fibers blends with silicone polymers[J].Text Chem Col-or,1995,27(9):79.

[7]Czech A M,Sabia A J.Reducing yellowing properties in aminomodified silicone fabric softeners[J].American Dyestuff Re-porter,1993,(9):58-65.

[8]Lautenschlager H J,Bindle J,Huhn KG.Structure-effectcor-relation of amino-functional softening agents on silicone basis[J].Text Prax Int,1992,47(5):460-461.

[9]黄文润.氨基硅油与织物柔软剂[J].有机硅材料及应用,1988,(5):16-18.

[10]冯圣玉,张洁,李美江,朱庆增.有机硅高分子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上一篇:中小企业风险管理下一篇:校园媒体环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