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类规范

2024-09-02

建筑设计类规范(共8篇)

建筑设计类规范 篇1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保证宿舍建筑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的基本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和工矿区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宿舍建筑设计。

第1.0.3条宿舍建筑设计必须遵循国家现行有关建筑工程的方针政策和面积定额。

第1.0.4条宿舍建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以及国家或专业部门颁布的有关设计标准、规范和规定。

第二章基地和总平面

第2.0.1条宿舍用地宜选择有日照条件,通风良好,场地干燥,便于排水的地段;应避免噪声和各种污染源的影响,并应符合有关卫生防护标准的规定。

第2.0.2条宿舍应接近生活服务设施,如食堂、小卖部、文娱活动室、浴室、开水间等,其距离不宜超过250m。

第2.0.3条宿舍附近宜有小型活动场地、集中绿化用地、晒衣设施及自行车存放处等。

第2.0.4条宿舍的日照间距应按各地城镇规划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2.0.5条宿舍区内避免过境汽车穿行。

第三章建筑设计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3.1.1条宿舍内居室宜成组布置,每组规模不宜过大。每组或若干组居室应设厕所、盥洗室或卫生间。每幢宿舍宜设管理室、公共活动室和凉晒空间。厕所、盥洗室和公共用房的位置应避免对居室产生干扰。

第3.1.2条宿舍多数的居室应有良好朝向。炎热地区朝西的居室应有遮阳设施。

第3.1.3条宿舍内的居室和辅助用房应有直接自然通风条件;严寒地区的居室和辅助用房冬季应有通风道等有效的换气措施。

第3.1.4条宿舍的居室、管理室、公共活动室、公用厨房等应有直接自然采光,其窗地面积比不应小于1/7。

第二节居室

第3.2.1条宿舍居室按其使用要求分为甲、乙、丙三类。各类居室的人均居住面积不应小于表

3.2.1的规定。

第3.2.2条居室的床位布置尺寸不应小于下列规定:

一、两个单床长边之间的距离0.50m。

二、两床床头之间的距离0.10m。

三、两排床之间的走道宽度1.10m。

第3.2.3条居室应有贮藏空间,严寒,寒冷和温暖地区平均每人贮藏量不宜小于0.45m3;炎热地区不宜小于0.35m3。

居室类型表3.2.1

注:①一人居室的面积指标和功能标准,按国家规定或实际需要确定。

②居室包括睡眠和学习合用或分隔为两部分组成的空间。

第3.2.4条设固定书架时,其净深不应小于0.25m,每格净高不应低于0.30m。设壁柜时,其进深不应小于0.50m。设固定箱子架时,每格净空不宜小于0.80m(长)、0.60m(宽)、0.45m(高)。

第3.2.5条居室不应布置在地下室;不宜布置在半地下室。

第三节辅助用房

第3.3.1条厕所集中设置时,应设前室或经盥洗室穿入,厕所门不宜与居室门相对。厕所、盥洗室与最远居室的距离不宜大于20m。

第3.3.2条厕所、盥洗室卫生设备的数量应根据每层居住人数确定,设备数量不应少于表3.3.2的规定。

第3.3.3条居室内附设的卫生间,其面积不应小于2m2,使用人数在4人及4人以上时,厕所与盥洗应分隔设置。

厕所、盥洗室内卫生设备数量表3.3.2

注:①盥洗室不宜男女合用。

②盥洗室设置洗衣机专用位置时,应设相应的给、排水设施和单相三孔插座。

第3.3.4条无直接自然通风的卫生间和严寒地区的厕所,必须设置自然通风道。

第3.3.5条炎热地区应在宿舍内设淋浴设施,每个浴位服务人数不应超过20人;其它地区可根据条件设分散或集中的淋浴设施,每个浴位服务人数不宜超过30人。

第3.3.6条宿舍内宜在主要出入口设置管理室、其面积不应小于8m2。

第3.3.7条宿舍内设置公共活动室时,100人以下,人均面积为0.30m2;101人以上,人均面积为0.20m2。公共活动室的最小面积不宜小于30m2。

第3.3.8条宿舍内设公用厨房时,其面积不应小于6平方米。无集中供应开水时,宿舍内应设烧水间。公用厨房和烧水间应有排烟气设施。

第3.3.9条宿舍内设隔离室时,按100人设一个床位计算,隔离室应设专用厕所和单独出入口。

第四节层高和净高

第3.4.1条居室的层高在采用单层床时,不应高于2.80m;采用双层床时不应高于3.30m。

第3.4.2条居室的净高在采用单层床时,不应低于2.50m;采用双层床时不应低于3m。

第3.4.3条辅助用房的净高不应低于2.50m。

第五节楼梯、电梯和出入口

第3.5.1条宿舍安全出口数不应少于两个,但九层及九层以下,每层建筑面积不超过300m2、每层总人数不超过30人的宿舍,可设一个楼梯。

第3.5.2条通廊式宿舍和单元式宿舍楼梯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通廊式宿舍,七层至十一层应设封闭楼梯间,十二层及十二层以上的应设防烟楼梯间。

二、单元式宿舍,十二层至十八层应设封闭楼梯间,十九层及十九层以上应设防烟楼梯间。七层及七层以上各单元的楼梯间均应通至平屋顶。但十层以下的宿舍,在每层居室通向楼梯间的出入口处有乙级防火门分隔时,则该楼梯间可不通至单层顶。

第3.5.3条宿舍最高居住层的楼地面距入口层地面的高度大于20米时,应设电梯。

第3.5.4条严寒地区宿舍的出入口应设防寒门斗,保温门或其他防寒设施。

第六节阳台和垃圾道

第3.6.1条宿舍宜设阳台、平台或其它晾晒设施。

第3.6.2条宿舍出入口上部的阳台和高层宿舍的阳台,应做有组织排水。顶层阳台应设雨罩。

第3.6.3条四层及四层以上的宿舍,宜设垃圾管道。

第七节门和窗

第3.7.1条居室的窗应设吊挂窗帘的设施。卫生间、洗浴室和厕所的窗应有遮挡视线的措施。

第3.7.2条居室和辅助用房的门洞口宽度不应小于0.90m。阳台门和居室内附设的卫生间,其门洞口宽度不应小于0.70m。设亮窗的门洞口高度不应低于2.40m,不设亮窗的不应低于2m。

第四章建筑设备

第4.0.1条宿舍应设给排水系统。

第4.0.2条采暖的宿舍宜采用集中供热系统。采用火等供暖的宿舍应有出屋顶的烟道。

第4.0.3条每居室内设电气插座不应少于两处。公共活动室、●洗室应设单相三孔插座。

第4.0.4条宿舍内宜设公用电话。高层宿舍应预埋电话电缆管,并在每层预埋接线盒。

建筑设计类规范 篇2

GB50011-2001明确提出了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 避免人员伤亡, 减少经济损失的目的。建筑抗震规范就是为达到此目的而对建筑有关问题所做出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它是将从事建设活动的有关各方组织协调一致的约束性文件, 涉及到对地震作用的客观反映, 对结构抗震性能的考虑, 对建筑场地和建筑物地基不同条件的分析, 对抗震计算方法的完善以及对长期抗震建筑经验的总结与应用。

我国建筑抗震规范实际上是根据科学的不断发展与建筑经验不断积累而完成的, 因此, 它的发展标志着科技进步的水平, 抗震经验的积累、建筑结构变化的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的水准, 甚至抗震防灾理念的变化, 最具有丰富的实践基础, 最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征和价值。在对我国建筑抗震规范从外部地震环境和建筑本身属性等决定地震对结构作用的诸因素, 以及抗震计算方法和抗震建筑经验各方面研究时, 必须首先注意各国建筑抗震规范抗震设防的基本思路和原则这个起着统帅作用的特点。

2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发展的若干讨论

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代表了我国当代建筑抗震设计的新水平。其采用的基于概率统计的三水准多级设防标准;在确定地震作用时, 考虑了地震的概率, 震级, 震中距, 以及场地土性的影响;同时使用了静力理论的底部剪力法、动力理论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来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以便发挥各自的优势;根据建筑结构的重要性不同对抗震措施和计算方法进行调整;采用不同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以适应不同的结构体系;分别采用弹性变形和弹塑性变形验算来保证结构小震不坏和大震不倒;根据地震危险性和建筑物地震反应特点确定需要进行竖向地震作用的建筑结构等, 均反应了现行中国抗震设计的新水平和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与经济发展水平。

2.1 抗震设防水准与设防目标由于地震发生的随机性, 我国现

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 对抗震设防水准采用基于概率分析的不同设防级别“小震, 中震, 大震”, 应该说是合理的。我国现行规范采用了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双重指标与不同的设防水准相对应。其中用设防烈度作为抗震设防指标是值得讨论的。抗震设防目标就是要尽可能地防止地震时及地震后建筑物的失效并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在建筑使用寿命期间, 地震发生的概率具有随机性, 因此, 对于不同大小的地震, 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用途, 采用不同基准的设防目标应该有其合理性。中国现行规范已采用了“小震不坏, 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的三级设防目标。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的地震环境与风险性差异很大, 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也极不平衡, 导致各地区的地震危害性有非常大的差别。高地震危险性地区的低层和一般建筑也有很大的危险性, 而相反处于低地震危险性地区的高层重要建筑, 其危险性也不大。因此若能在设防目标上, 进一步同时考虑建筑物的重要性及用途以及建筑所在地的地震危险性和经济水平, 采用不同设防标准的设防目标应该值得考虑。

2.2 地震作用地震作用不仅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而且是地震发生概率的函数.

当用某些参数来反映地震作用时, 必须针对地震的某一个发生概率, 或者说一定震级。一定时期内基于一定概率的地震可以用地震的强度, 频谱特性及持续时间来描述。地震强度和频谱特性要受地震震级, 震中距, 场地类型, 土质特性, 甚至地震的传播方向的影响。由于地震的持续时间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而低强度地震的常时间作用会比高强度地震的短时间作用产生更大的破坏, 目前, 对它的影响常通过对地震强度和频谱特性的调整来反映, 使地震作用常针对特定场地类型, 用峰值地面运动特征值, 或用特定阻尼单自由度体系修匀后的弹性反应谱特征值来反映。地震持时对结构的影响只有在时程分析法中才能考虑, 而在拟静力理论的底部剪力法或振型分解法中合理考虑地震持时的方法, 也就是如何考虑地震持时调整地震作用仍是一个需考虑的重要方面。

2.3 场地地基目前我国规范中, 场地地基对地震动的影响常通过不同场地土的分类以及其特征周期值来反映。

规范采用了剪切波速和场地土覆盖层厚度来对场地土进行分类, 对不同场地采用不同的地震反应谱。应该说规范中采用20米深度以内的折算剪切波速和80米以内的授盖层厚度来划分场地类型, 并不能全面反映土层对地震动强度和特性的影响。在场地土分类时, 可考虑标准贯入基数、承载力、地下水位等指标的不同变化对场地土分类的影响。不仅考虑场地土对地震动的影响, 而且在计算方法、概念设计及构造措施上综合考虑不同场地土的影响应更具有合理性。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一直以来, 没有考虑场地条件对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 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场地土加速度在0.19以上的强震记录, 这个问题说明有必要考虑场地条件对地面加速度峰值PGA的影响, 并对抗震设计规范中的有关条款作相应的修订。

2.4 建筑结构建筑结构使用功能的重要性, 体系的类型与施工因素等都是从建筑结构这个方面影响结构地震反应的重要因素。

我国现行规范己对使用功能重要性不同的建筑进行分类, 对于它们采取了调整地震作用和调整抗震措施等级以及调整计算方法等以区别对待;对于结构体系的类型, 规范也对其进行了规定, 要求对平面不规则的建筑结构, 或立面不规则的建筑结构, 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 即对复杂平面结构考虑了扭转振动效应, 而对均匀对称结构采用了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考虑扭转效应。震害经验多次表明:即使是对称结构, 有时也会产生扭转破坏;另外, 地震作用本身也带有扭转分量, 偶然偏心放大了结构的扭转效应, 在扭转不规则的计算时应该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因此建议对规则结构, 在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考虑扭转效应时, 应考虑结构平面尺寸对扭转效应的影响, 采用不同的调整系数。规范中考虑了建筑结构自振周期与阻尼对其振动特性的影响, 但在地震剪力沿结构高度方向的分布上, 仅对结构自振期大于特征周期1.4倍的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房屋以及内框架砖房, 考虑了结构自振周期的影响, 加大了其顶部地震作用。

3 结语

当前, 我国规范在多级抗震设防水准, 确定地震作用, 考虑场地地基和建筑结构对地震动的影响等方面均体现了现阶段我国的抗震技术水平, 并符合当今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我国有着较好的实用性, 但规范中仍有如下几点可待提高:未来的规范修订可考虑直接采用地震动参数作为设防指标, 在设防目标上采用设防标准不同的设防目标;建筑物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部分振动特性的不同, 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确定其地震作用;在场地土分类时, 可考虑标准贯入击数、承载力、地下水位等指标对场地土分类的影响;逐渐扩大需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效应的结构范围。

摘要: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生的国家, 饱受地震灾害, 因此, 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造成的各类损失是我们工程技术人员和政府十分关心致并致力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展开讨论。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参考文献

[1]陈国兴.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演变与展望[J].防灾减震工程学报.2003, Vol (23) 1.

[2]GB50011一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篇3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1简述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GB50011-2001明确提出了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的目的。建筑抗震规范就是为达到此目的而对建筑有关问题所做出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它是将从事建设活动的有关各方组织协调一致的约束性文件,涉及到对地震作用的客观反映,对结构抗震性能的考虑,对建筑场地和建筑物地基不同条件的分析,对抗震计算方法的完善以及对长期抗震建筑经验的总结与应用。

我国建筑抗震规范实际上是根据科学的不断发展与建筑经验不断积累而完成的,因此,它的发展标志着科技进步的水平,抗震经验的积累、建筑结构变化的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的水准,甚至抗震防灾理念的变化,最具有丰富的实践基础,最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征和价值。在对我国建筑抗震规范从外部地震环境和建筑本身属性等决定地震对结构作用的诸因素,以及抗震计算方法和抗震建筑经验各方面研究时,必须首先注意各国建筑抗震规范抗震设防的基本思路和原则这个起着统帅作用的特点。

2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发展的若干讨论

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代表了我国当代建筑抗震设计的新水平。其采用的基于概率统计的三水准多级设防标准:在确定地震作用时,考虑了地震的概率,震级,震中距,以及场地土性的影响;同时使用了静力理论的底部剪力法、动力理论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来计算水平地震作用,以便发挥各自的优势;根据建筑结构的重要性不同对抗震措施和计算方法进行调整;采用不同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以适应不同的结构体系;分别采用弹性变形和弹塑性变形验算来保证结构小震不坏和大震不倒;根据地震危险性和建筑物地震反应特点确定需要进行竖向地震作用的建筑结构等,均反应了现行中国抗震设计的新水平和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与经济发展水平。

2.1抗震设防水准与设防目标由于地震发生的随机性,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抗震设防水准采用基于概率分析的不同设防级别“小震,中震,大震”,应该说是合理的。我国现行规范采用了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双重指标与不同的设防水准相对应。其中用设防烈度作为抗震设防指标是值得讨论的。抗震设防目标就是要尽可能地防止地震时及地震后建筑物的失效并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在建筑使用寿命期间,地震发生的概率具有随机性,因此,对于不同大小的地震,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用途,采用不同基准的设防目标应该有其合理性。中国现行规范已采用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级设防且标。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地震环境与风险性差异很大,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也极不平衡,导致各地区的地震危害性有非常大的差别。高地震危险性地区的低层和一般建筑也有很大的危险性,而相反处于低地震危险性地区的高层重要建筑,其危险性也不大。因此若能在设防目标上,进一步同时考虑建筑物的重要性及用途以及建筑所在地的地震危险性和经济水平,采用不同设防标准的设防目标应该值得考虑。

2.2地震作用地震作用不仅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且是地震发生概率的函数。当用某些参数来反映地震作用时,必须针对地震的某一个发生概率,或者说一定震级。一定时期内基于一定概率的地震可以用地震的强度,频谱特性及持续时间来描述。地震强度和频谱特性要受地震震级,震中距,场地类型,土质特性,甚至地震的传播方向的影响。由于地震的持续时间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而低强度地震的常时间作用会比高强度地震的短时间作用产生更大的破坏,目前,对它的影响常通过对地震强度和频谱特性的调整来反映,使地震作用常针对特定场地类型,用峰值地面运动特征值,或用特定阻尼单自由度体系修匀后的弹性反应谱特征值来反映。地震持时对结构的影响只有在时程分析法中才能考虑,而在拟静力理论的底部剪力法或振型分解法中合理考虑地震持时的方法,也就是如何考虑地震持时调整地震作用仍是一个需考虑的重要方面。

2.3场地地基目前我国规范中,场地地基对地震动的影响常通过不同场地土的分类以及其特征周期值来反映。规范采用了剪切波速和场地土覆盖层厚度来对场地土进行分类,对不同场地采用不同的地震反应谱。应该说规范中采用20米深度以内的折算剪切波速和80米以内的授盖层厚度来划分场地类型,并不能全面反映土层对地震动强度和特性的影响。在场地土分类时,可考虑标准贯入基数、承载力、地下水位等指标的不同变化对场地土分类的影响。不仅考虑场地土对地震动的影响,而且在计算方法、概念设计及构造措施上综合考虑不同场地土的影响应更具有合理性。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一直以来,没有考虑场地条件对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场地土加速度在0.19以上的强震记录,这个问题说明有必要考虑场地条件对地面加速度峰值PGA的影响,并对抗震设计规范中的有关条款作相应的修订。

2.4建筑结构建筑结构使用功能的重要性,体系的类型与施工因素等都是从建筑结构这个方面影响结构地震反应的重要因素。我国现行规范己对使用功能重要性不同的建筑进行分类,对于它们采取了调整地震作用和调整抗震措施等级以及调整计算方法等以区别对待;对于结构体系的类型,规范也对其进行了规定,要求对平面不规则的建筑结构,或立面不规则的建筑结构,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即对复杂平面结构考虑了扭转振动效应,而对均匀对称结构采用了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考虑扭转效应。震害经验多次表明:即使是对称结构,有时也会产生扭转破坏:另外,地震作用本身也带有扭转分量,偶然偏心放大了结构的扭转效应,在扭转不规则的计算时应该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因此建议对规则结构,在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考虑扭转效应时,应考虑结构平面尺寸对扭转效应的影响,采用不同的调整系数。规范中考虑了建筑结构自振周期与阻尼对其振动特性的影响,但在地震剪力沿结构高度方向的分布上,仅对结构自振期大于特征周期1.4倍的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房屋以及内框架砖房,考虑了结构白振周期的影响,加大了其顶部地震作用。

3结语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篇4

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修订过程中,遵循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台”的消防工作方针,深刻吸取近年来我国重特大火灾事故教训,认真总结国内外建筑防火设计实践经验和消防科技成果,深入调研工程建设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规范执行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认真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开展了大量课题研究、技术研讨和必要的试验,广泛征求了有关设计、生产、建设、消防监督、研究和教学等单位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l2章和3个附录,主要内容有:生产和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分类、高层公共建筑的分类要求,厂房、仓库、住皂建筑和公共建筑等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筑耐火等级分级及其建筑杓件的耐火极限、平面布置防火分区与防火分隔、建筑防火构造、防火间距和消防设施设置的基本要求,工业建筑防爆的基本措施与要求;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疏散距离、疏散宽度、疏散楼梯设置形式、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以及安全出口和疏散门设置的基本要求.甲、乙、丙类液体、气体储罐(区)和可燃材料堆场的防火间距、成组布置和储量的基本要求;术结构建筑和城市交通隧道工程防火设计的基本要求,以及各类建筑为满足灭火救援要求需设置救援场地、消防车道、消防电梯等设施的基本要求,建筑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和预防电气火灾的线路等方面的防火要求和消防用电设备的电源与配电线路等基本要求。

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年版)相比,本规范主要有以下变化:

1、合并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调整了两项标准间不协调的要求,将住宅建筑的高、多层分类统一按照建筑高度划分;

2、增加了灭火救援设施和木结构建筑两章,完善了有关灭火救援的要求,系统规定了术结构建筑的防火要求:

3、补充了建筑保温系统的防火要求;

4、将消防设施的设置独立成章并完善了有关内容;取消了消防给水系统、室内外消火栓系统和防烟排烟系统设计的要求,这些系统的设计要求分别由相应的国家标准作出规定;

5、适当提高了高层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高层民用建筑的防火技术要求;

6、补充了有顶商业步行街两侧的建筑利用该步行街进行安全疏散时的防火要求;调整、补充了建材、家具、灯饰商店营业厅和展览厅的设计疏散人员密度;

7、补充了地下仓库、物流建筑、大型可燃气体储罐(区)、液氨储罐、液化天然气储罐的防火要求,调整了液氧储罐等的防火间距;

8、完善了防止建筑火灾竖向或水平蔓延的相关要求。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建筑设计类规范 篇5

第3.1.1条 商店建筑按使用功能分为营业、仓储和辅助三部分。建筑内外应组织好交通,人流、货流应避免交叉,并应有防火、安全分区。

第3.1.2条 商店建筑的营业、仓储和辅助三部分建筑面积分配比例可参照表3.1.2的规定。

商店建筑面积分配比例 表3.1.2

建筑面积(㎡)营业(%)仓储(%)辅助(%)>15000>34<34<323000~15000>45<30<25<3000>55<27<18

注:①商店建筑,如营业部分混有大量仓储面积时,可仅采用其辅助部分配比。

②仓储及辅助部分建筑可不全部建在同一基地内。

③如城市设置集中商品储配库和社会服务设施等较完善时,可适当调减仓储、辅助部分配比。

第3.1.3条 商店建筑外部所有凸出的招牌、广告均应安全可靠,其底部至室外地面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5m。

第3.1.4条 商店建筑,如设置外向橱窗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橱窗平台高于室内地面不应小于0.20m,高于室外地面不应小于0.50m;

二、橱窗应符合防晒、防眩光、防盗等要求;

三、采暖地区的封闭橱窗一般不采暖,其里壁应为绝热构造,外表应为防雾构造。

第3.1.5条 营业和仓储用房的外门窗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连通外界的底(楼)层门窗应采取防盗设施;

二、根据具体要求,外门窗应采取通风、防雨、防晒、保温等措施。

第3.1.6条 营业部分的公用楼梯,坡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室内楼梯的每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40m,踏步高度不应大于0.16m,踏步宽度不应小于0.28m;

二、室外台阶的踏步高度不应大于0.15m,踏步宽度不应小于0.30m;

三、供轮椅使用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12,两侧应设高度为0.65m的扶手,当其水平投影长度超过15m时,宜设休息平台。

第3.1.7条 大型商店营业部分层数为四层及四层以上时,宜设乘客电梯或自动扶梯;商店的多层仓库可按规模设置载货电梯或电动提升机、输送机。

第3.1.8条 营业部分设置的自动扶梯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自动扶梯倾斜部分的水平夹角应等于或小于30°;

二、自动扶梯上下两端水平部分3m范围内不得兼作它用;

三、当只设单向自动扶梯时,附近应设置相配伍的楼梯。

第3.1.9条 商店营业厅应尽可能利用天然采光。

第3.1.10条 营业厅内采用自然通风时,其窗户等开口的有效通风面积,不应小于楼地面面积的1/20,并宜根据具体要求采取有组织通风措施,如不够时应采用机械通风补偿。

第3.1.11条 设系统空调或采暖的商店营业厅的建筑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围护结构应符合建筑热工要求;

二、营业厅内应无明显的冷(热)桥构造缺陷和渗透的变形缝;

三、通风道、口应设消音、防火装置;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全文 篇6

1.0.1 为了防止和减少建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

1 9层及9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居住建筑);

2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0m的公共建筑;

3 建筑高度大于24.0m的单层公共建筑;

4 地下、半地下建筑(包括建筑附属的地下室、半地下室);

5 厂房;

6 仓库;

7 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

8 可燃、助燃气体储罐(区);

9 可燃材料堆场;

10 城市交通隧道。

注:1 建筑高度的计算:当为坡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的高度;当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局部突出屋顶的瞭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可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2 建筑层数的计算:建筑的地下室、半地下室的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小于等于1.5m者,建筑底部设置的高度不超过2.2m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以及建筑屋顶上突出的局部设备用房、出屋面的楼梯间等,可不计入建筑层数内。住宅顶部为两层一套的跃层,可按1层计,其它部位的跃层以及顶部多于2层一套的跃层,应计入层数。

1.0.3 本规范不适用于炸药厂房(仓库)、花炮厂房(仓库)的建筑防火设计。

人民防空工程、石油和天然气工程、石油化工企业、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等的建筑防火设计,当有专门的国家现行标准时,宜从其规定。

1.0.4 建筑防火设计应遵循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5 建筑防火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 民用建筑

5.1 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层数和建筑面积

5.1.1 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应分为一、二、三、四级。除本规范另有规定者外,不同耐火等级建筑物相应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表5.1.1的规定。

5.1.7 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最多允许层数和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应符合表5.1.7的规定。

表5.1.7 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最多允许层数和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

耐火等级最多允许层数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m2)备 注一、二级按本规范第1.0.2条规定25001.体育馆、剧院的观众厅,展览建筑的展厅,其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适当放宽。2.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和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不应超过3层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楼层或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内。三级5层1.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和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老年人建筑和医院、疗养院的住院部分不应超过2层或设置在三层及三层以上楼层或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内。2.商店、学校、电影院、剧院、礼堂、食堂、菜市场不应超过2层或设置在三层及三层以上楼层。四级2层600学校、食堂、菜市场、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建筑、医院等不应设置在二层。500-

地下、半地下建筑(室)

注: 1 建筑内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该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按本表的规定增加1.0倍。局部设置时,增加面积可按该局部面积的1.0倍计算。2 当住宅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的规定时,其最多允许层数执行该标准的规定。5.1.14 歌舞厅、录像厅、夜总会、放映厅、卡拉OK厅(含具有卡拉OK功能的餐厅)、游艺厅(含电子游艺厅)、桑拿浴室(不包括洗浴部分)、网吧等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宜设置在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物内的首层、二层或三层的靠外墙部位,不宜布置在袋形走道的两侧或尽端5.1.15 当歌舞厅、录像厅、夜总会、放映厅、卡拉OK厅(含具有卡拉OK功能的餐厅)、游艺厅(含电子游艺厅)、桑拿浴室(不包括洗浴部分)、网吧等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必须布置在袋形走道的两侧或尽端时,最远房间的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不应大于9m。当必须布置在建筑物内首层、二层或三层外的其它楼层时,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不应布置在地下二层及二层以下。当布置在地下一层时,地下一层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的高差不应大于10.0m;2 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00m2,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隔墙和1.00h的不燃烧体楼板与其它部位隔开,厅、室的疏散门应设置乙级防火门;3 应按本规范第9章设置防烟与排烟设施。5.2 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5.2.1 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5.2.1的规定,与其它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按本规范第3章和第4章的有关规定执行。表5.2.1 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m)耐火等级一、二级三级四级一、二级6.07.09.0三 级7.08.010.0四 级9.010.012.0

5.3 民用建筑的安全疏散5.3.1 民用建筑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每个防火分区、一个防火分区的每个楼层,其相邻2个安全出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0m。5.3.2 公共建筑内的每个防火分区、一个防火分区内的每个楼层,其安全出口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设一个安全出口或疏散楼梯:1 除托儿所、幼儿园外,建筑面积小于等于200m2且人数不超过50人的单层公共建筑;2 除医院、疗养院、老年人建筑及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和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等外,符合表5.3.2规定的2、3层公共建筑。表5.3.2 公共建筑可设置1个安全出口的条件耐火等级最多层数每层最大建筑面积(m2)人数一、二级3层500第二层和第三层的人数之和不超过100人三级3层200第二层和第三层的人数之和不超过50人四级2层200第二层人数不超过30人

5.3.3 老年人建筑及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和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宜设置在独立的建筑内。当必须设置在其它民用建筑内时,宜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并应符合本规范第5.1.7条的规定。5.3.4 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公共建筑,当设置不少于2部疏散楼梯且顶层局部升高部位的层数不超过2层、人数之和不超过50人、每层建筑面积小于等于200m2时,该局部高出部位可设置1部与下部主体建筑楼梯间直接连通的疏散楼梯,但至少应另外设置1个直通主体建筑上人平屋面的安全出口,该上人屋面应符合人员安全疏散要求。5.3.5 下列公共建筑的室内疏散楼梯应采用封闭楼梯间(包括首层扩大封闭楼梯间)或室外疏散楼梯:1 医院、疗养院的病房楼;2 旅馆;3 超过2层的商店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4 设置有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且建筑层数超过2层的建筑;5 超过5层的其它公共建筑。5.3.6 自动扶梯和电梯不应作为安全疏散设施。5.3.7 公共建筑中的客、货电梯宜设置独立的电梯间,不宜直接设置在营业厅、展览厅、多功能厅等场所内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全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全文)。5.3.8 公共建筑和通廊式非住宅类居住建筑中各房间疏散门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该房间相邻2个疏散门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0m。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设置1个:1 房间位于2个安全出口之间,且建筑面积小于等于120m2,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小于0.9m;2 除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建筑外,房间位于走道尽端,且由房间内任一点到疏散门的直线距离小于等于15.0m、其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小于1.4m;3 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内建筑面积小于等于50m2的房间。5.3.9 剧院、电影院和礼堂的观众厅,其疏散门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每个疏散门的平均疏散人数不应超过250人;当容纳人数超过人时,其超过2000人的部分,每个疏散门的平均疏散人数不应超过400人。5.3.10 体育馆的观众厅,其疏散门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每个疏散门的平均疏散人数不宜超过400~700人。5.3.11 居住建筑单元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650m2,或任一住户的户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大于15m时,该建筑单元每层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当通廊式非住宅类居住建筑超过表5.3.11规定时,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居住建筑的楼梯间设置形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 通廊式居住建筑当建筑层数超过2层时,户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2 其它形式的居住建筑当建筑层数超过6层或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500m2时,应设置封闭楼梯间,当户门或通向疏散走道、楼梯间的门、窗为乙级防火门、窗时,可不设置封闭楼梯间。居住建筑的楼梯间宜通至屋顶,通向平屋面的门或窗应向外开启。当住宅中的电梯井与疏散楼梯相邻布置时,应设置封闭楼梯间,当户门采用乙级防火门时,可不设置封闭楼梯间。当电梯直通住宅楼层下部的汽车库时,应设置电梯候梯厅并采用防火分隔措施。表5.3.11 通廊式非住宅类居住建筑可设置一个安全出口的条件耐火等级最多层数每层最大建筑面积(m2)人 数一、二级3层500第二层和第三层的人数之和不超过100人三级3层200第二层和第三层的人数之和不超过50人四级2层200第二层人数不超过30人

5.3.12 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安全出口和房间疏散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当平面上有2个或2个以上防火分区相邻布置时,每个防火分区可利用防火墙上1个通向相邻分区的防火门作为第二安全出口,但必须有1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2 使用人数不超过30人且建筑面积小于等于500m2的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其直通室外的金属竖向梯可作为第二安全出口;3 房间建筑面积小于等于50m2,且经常停留人数不超过15人时,可设置1个疏散门;4 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其中每个厅室或房间的疏散门不应少于2个。当其建筑面积小于等于50m2且经常停留人数不超过15人时,可设置1个疏散门;5 地下商店和设置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地下建筑(室),当地下层数为3层及3层以上或地下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m时,应设置防烟楼梯间;其它地下商店和设置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地下建筑,应设置封闭楼梯间;6 地下、半地下建筑的疏散楼梯间应符合本规范第7.4.4条的规定。5.3.13 民用建筑的安全疏散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1 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应符合表5.3.13的规定;2 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非封闭楼梯间的距离,当房间位于两个楼梯间之间时,应按表5.3.13的规定减少5.0m;当房间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时,应按表5.3.13的规定减少2.0m;3 楼梯间的首层应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或在首层采用扩大封闭楼梯间。当层数不超过4层时,可将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设置在离楼梯间小于等于15.0m处;4 房间内任一点到该房间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疏散门的距离,不应大于表5.3.13中规定的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至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表5.3.13 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m)一、二级三级四级一、二级三级四级托儿所、幼儿园25.020.0—20.015.0—医院、疗养院35.030.0─20.015.0─学校35.030.0—22.020.0—其它民用建筑40.035.025.022.020.015.0

名 称 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疏散门 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

耐火等级 耐火等级

建筑内的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和阅览室等,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宜大于30.0m。

注:1 敞开式外廊建筑的房间疏散门至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可按本表增加5.0m;2 建筑物内全部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其安全疏散距离可按本表规定增加25%;3 房间内任一点到该房间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疏散门的距离计算:住宅应为最远房间内任一点到户门的距离,跃层式住宅内的户内楼梯的距离可按其梯段总长度的水平投影尺寸计算。5.3.14 除本规范另有规定者外,建筑中的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经计算确定。安全出口、房间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9m,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1m;不超过6层的单元式住宅,当疏散楼梯的一边设置栏杆时,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1.0m。5.3.15 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观众厅的疏散门不应设置门槛,其净宽度不应小于1.4m,且紧靠门口内外各1.4m范围内不应设置踏步。剧院、电影院、礼堂的疏散门应符合本规范第7.4.12条的规定。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的室外疏散小巷的净宽度不应小于3.0m,并应直接通向宽敞地带。5.3.16 剧院、电影院、礼堂、体育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疏散门、安全出口的各自总宽度,应根据其通过人数和疏散净宽度指标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观众厅内疏散走道的净宽度应按每100人不小于0.6m的净宽度计算,且不应小于1.0m;边走道的净宽度不宜小于0.8m。在布置疏散走道时,横走道之间的座位排数不宜超过20排;纵走道之间的座位数:剧院、电影院、礼堂等,每排不宜超过22个;体育馆,每排不宜超过26个;前后排座椅的排距不小于0.9m时,可增加1.0倍,但不得超过50个;仅一侧有纵走道时,座位数应减少一半;2 剧院、电影院、礼堂等场所供观众疏散的所有内门、外门、楼梯和走道的各自总宽度,应按表5.3.16-1的规定计算确定;3 体育馆供观众疏散的所有内门、外门、楼梯和走道的各自总宽度,应按表5.3.16-2的规定计算确定;4 有等场需要的入场门不应作为观众厅的疏散门。表5.3.16-1 剧院、电影院、礼堂等场所每100人所需最小疏散净宽度(m)≤2500≤1200一、二级三级门和走道平坡地面阶梯地面0.650.750.851.000.751.00

观众厅座位数(座)

耐火等级

疏散部位

楼 梯

表5.3.16-2 体育馆每100人所需最小疏散净宽度(m)3000~50005001~1000010001~20000平坡地面0.430.370.32阶梯地面0.500.430.370.500.430.37

观众厅座位数档次(座)

疏散部位 门和走道

楼 梯

注:表5.3.16-2中较大座位数档次按规定计算的疏散总宽度,不应小于相邻较小座位数档次按其最多座位数计算的疏散总宽度。5.3.17 学校、商店、办公楼、候车(船)室、民航候机厅、展览厅、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等民用建筑中的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按下列规定经计算确定:1 每层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每100人净宽度不应小于表5.3.17-1的规定;当每层人数不等时,疏散楼梯的总宽度可分层计算,地上建筑中下层楼梯的总宽度应按其上层人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地下建筑中上层楼梯的总宽度应按其下层人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2 当人员密集的厅、室以及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时,其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按其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1.0m计算确定;3 首层外门的总宽度应按该层或该层以上人数最多的一层人数计算确定,不供楼上人员疏散的外门,可按本层人数计算确定;4 录像厅、放映厅的疏散人数应按该场所的建筑面积1.0人/m2计算确定;其它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疏散人数应按该场所的建筑面积0.5人/m2计算确定;5 商店的疏散人数应按每层营业厅建筑面积乘以面积折算值和疏散人数换算系数计算。地上商店的面积折算值宜为50%~70%,地下商店的面积折算值不应小于70%。疏散人数的换算系数可按表5.3.17-2确定;表5.3.17-1 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和房间疏散门每100人的净宽度(m)一、二级三级四级地上一、二层0.650.751.00地上三层0.751.00-地上四层及四层以上各层1.001.25-与地面出入口地面的高差不超过10m的地下建筑0.75--与地面出入口地面的高差超过10m的地下建筑1.00--

楼 层 位 置 耐 火 等 级

表5.3.17-2 商店营业厅内的疏散人数换算系数(人/m2)楼层位置地下二层地下一层、地上第一、二层地上第三层地上第四层及四层以上各层换算系数0.800.850.770.60

5.3.18 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不宜在窗口、阳台等部位设置金属栅栏,当必须设置时,应有从内部易于开启的装置。窗口、阳台等部位宜设置辅助疏散逃生设施。6 消防车道6.0.1 街区内的道路应考虑消防车的通行,其道路中心线间的距离不宜大于160.0m。当建筑物沿街道部分的长度大于150.0m或总长度大于220.0m时,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当确有困难时,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6.0.2 有封闭内院或天井的建筑物,当其短边长度大于24.0m时,宜设置进入内院或天井的消防车道。6.0.3 有封闭内院或天井的建筑物沿街时,应设置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其间距不宜大于80.0m。6.0.4 在穿过建筑物或进入建筑物内院的消防车道两侧,不应设置影响消防车通行或人员安全疏散的设施。6.0.5 超过3000个座位的体育馆、超过2000个座位的会堂和占地面积大于3000m2的展览馆等公共建筑,宜设置环形消防车道。6.0.6 工厂、仓库区内应设置消防车道。占地面积大于3000m2的甲、乙、丙类厂房或占地面积大于1500m2的乙、丙类仓库,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确有困难时,应沿建筑物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6.0.7 可燃材料露天堆场区,液化石油气储罐区,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和可燃气体储罐区,应设置消防车道。消防车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储量大于表6.0.7规定的堆场、储罐区,宜设置环形消防车道。2 占地面积大于30000m2的可燃材料堆场,应设置与环形消防车道相连的中间消防车道,消防车道的间距不宜大于150.0m。液化石油气储罐区,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可燃气体储罐区,区内的环形消防车道之间宜设置连通的消防车道。3 消防车道与材料堆场堆垛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5.0m。4 中间消防车道与环形消防车道交接处应满足消防车转弯半径的要求。表6.0.7 堆场、储罐区的储量名称棉、麻、毛、化纤(t)稻草、麦秸、芦苇(t)木材(m3)甲、乙、丙类液体储罐(m3)液化石油气储罐(m3)可燃气体储罐(m3)储 量100050005000150050030000

6.0.8 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应设置消防车道。

6.0.9 消防车道的净宽度和净空高度均不应小于4.0m。供消防车停留的空地,其坡度不宜大于3%。

消防车道与厂房(仓库)、民用建筑之间不应设置妨碍消防车作业的障碍物。

6.0.10 环形消防车道至少应有两处与其它车道连通。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置回车道或回车场,回车场的面积不应小于12.0m×12.0m;供大型消防车使用时,不宜小于18.0m×18.0m。

消防车道路面、扑救作业场地及其下面的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大型消防车的压力。

消防车道可利用交通道路,但应满足消防车通行与停靠的要求。

6.0.11 消防车道不宜与铁路正线平交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全文)建筑师。如必须平交,应设置备用车道,且两车道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一列火车的长度。

7 建筑构造

7.1 防火墙

7.1.1 防火墙应直接设置在建筑物的基础或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等承重结构上,轻质防火墙体可不受此限。

防火墙应从楼地面基层隔断至顶板底面基层。当屋顶承重结构和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低于0.50h,高层厂房(仓库)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低于1.00h时,防火墙应高出不燃烧体屋面0.4m以上,高出燃烧体或难燃烧体屋面0.5m以上。其它情况时,防火墙可不高出屋面,但应砌至屋面结构层的底面。

7.1.2 防火墙横截面中心线距天窗端面的水平距离小于4.0m,且天窗端面为燃烧体时,应采取防止火势蔓延的措施。

7.1.3 当建筑物的外墙为难燃烧体时,防火墙应凸出墙的外表面0.4m以上,且在防火墙两侧的外墙应为宽度不小于2.0m的不燃烧体,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该外墙的耐火极限。

当建筑物的外墙为不燃烧体时,防火墙可不凸出墙的外表面。紧靠防火墙两侧的门、窗洞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但装有固定窗扇或火灾时可自动关闭的乙级防火窗时,该距离可不限。

7.1.4 建筑物内的防火墙不宜设置在转角处。如设置在转角附近,内转角两侧墙上的门、窗洞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4.0m。

7.1.5 防火墙上不应开设门窗洞口,当必须开设时,应设置固定的或火灾时能自动关闭的甲级防火门窗

可燃气体和甲、乙、丙类液体的管道严禁穿过防火墙。其它管道不宜穿过防火墙,当必须穿过时,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将墙与管道之间的空隙紧密填实;当管道为难燃及可燃材质时,应在防火墙两侧的管道上采取防火措施。

防火墙内不应设置排气道。

7.1.6 防火墙的构造应使防火墙任意一侧的屋架、梁、楼板等受到火灾的影响而破坏时,不致使防火墙倒塌。

7.2 建筑构件和管道井

7.2.1 剧院等建筑的舞台与观众厅之间的隔墙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不燃烧体。

舞台上部与观众厅闷顶之间的隔墙可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不燃烧体,隔墙上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舞台下面的灯光操作室和可燃物储藏室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墙与其它部位隔开。

电影放映室、卷片室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不燃烧体隔墙与其它部分隔开。观察孔和放映孔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

7.2.2 医院中的洁净手术室或洁净手术部、附设在建筑中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以及附设在居住建筑中的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和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老年人建筑,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楼板与其它场所或部位隔开,当墙上必须开门时应设置乙级防火门。

7.2.3 下列建筑或部位的隔墙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隔墙上的门窗应为乙级防火门窗:

1 甲、乙类厂房和使用丙类液体的厂房;

2 有明火和高温的厂房;

3 剧院后台的辅助用房;

4 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的门厅;

5 除住宅外,其它建筑内的厨房;

6 甲、乙、丙类厂房或甲、乙、丙类仓库内布置有不同类别火灾危险性的房间。

7.2.4 建筑内的隔墙应从楼地面基层隔断至顶板底面基层。

住宅分户墙和单元之间的墙应砌至屋面板底部,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

7.2.5 附设在建筑物内的消防控制室、固定灭火系统的设备室、消防水泵房和通风空气调节机房等,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和1.50h的楼板与其它部位隔开。设置在丁、戊类厂房中的通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隔墙和0.50h的楼板与其它部位隔开。隔墙上的门除本规范另有规定者外,均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7.2.6 冷库采用泡沫塑料、稻壳等可燃材料作墙体内的绝热层时,宜采用不燃烧绝热材料在每层楼板处做水平防火分隔。防火分隔部位的耐火极限应与楼板的相同。

冷库阁楼层和墙体的可燃绝热层宜采用不燃烧体墙分隔。

7.2.7 建筑幕墙的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窗槛墙、窗间墙的填充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当外墙面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不燃烧体时,其墙内填充材料可采用难燃材料;

2 无窗间墙和窗槛墙的幕墙,应在每层楼板外沿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高度不低于0.8m的不燃烧实体裙墙;

3 幕墙与每层楼板、隔墙处的缝隙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7.2.8 建筑中受高温或火焰作用易变形的管道,在其贯穿楼板部位和穿越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墙体两侧宜采取阻火措施。

7.2.9 电梯井应独立设置,井内严禁敷设可燃气体和甲、乙、丙类液体管道,并不应敷设与电梯无关的电缆、电线等。电梯井的井壁除开设电梯门洞和通气孔洞外,不应开设其它洞口。电梯门不应采用栅栏门。

电缆井、管道井、排烟道、排气道、垃圾道等竖向管道井,应分别独立设置;其井壁应为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不燃烧体;井壁上的检查门应采用丙级防火门。

7.2.10 建筑内的电缆井、管道井应在每层楼板处采用不低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或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建筑内的电缆井、管道井与房间、走道等相连通的孔洞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篇7

首先需要有一定的可开启外窗的面积, 本条对采用自然排烟的开窗面积提出要求。

由于我国在防、排烟试验研究方面尚无完整的资料, 故本条对可开启外窗面积仍参考国外有关资料确定。

日本《建筑法规执行条例》规定:房间在顶棚下80cm高度的范围内, 能开启窗户的净面积不小于房间地板面积的1/50, 且与室外大气直接相通, 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 应该设置机械排烟设施。并规定: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设自然排烟的竖井其截面积为2m2。合用前室为3m2。

德国《高层住宅设计规范》规定:楼梯间在22m和22m以上时, 每隔四层应划分为一个防烟段。每段必须在最上部设排烟装置, 其面积必须至少为楼梯间截面的5%, 但不小于0.5m2。美国《PROGVESSIVEAICHIRECTUYE》刊物介绍, 按国家防火协会规定, 排烟设备的规格和占有空间, 要根据建筑散热分类来决定。国家防火协会编印的“排烟热装置指南”的文章中介绍, 把用途不同的工业建筑物的散热性能分为低、中、高散热三类。其它的建筑类型, 如会议厅、商业厅等可参考上述三类原则进行划分。国家防火协会推荐的排烟孔道顶部设置自动排烟装置。

走道与房间的开窗面积参考日本规范。考虑到把日本的规范内容直接搬到本规范中来, 执行当中会有很大困难, 因为距顶棚80cm高度的范围内, 能开启的外窗面积不一定能满足房间地板面积1/50的要求, 如按日本规定还必须设置机械排烟设施。日本规范还规定:距地板面高度超过2m的窗扇都要设手动开启装置, 其手动操作手柄设在地板上0.8~1.5m的高度。这样一般的钢窗构造均要改动, 还要设手动联杆机构, 不仅改造比较困难, 而且增加造价, 这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 所以未作这样的规定。考虑到在火灾时采取开窗或打碎玻璃的办法进行排烟是可以的, 因此开窗面积按本条只计算可开启外窗的面积。

二、需要说明的几点。

1. 关于楼梯间的开窗面积:楼梯间是人员

疏散的重要疏散通道, 从原则上讲是不允许在火灾发生时有烟, 但是从发生火灾的几个案例表明, 当前室采用自然排烟时, 虽能依靠前室的可开启外窗进行排烟, 但由于楼梯间存在着热压差 (即烟囱效应) , 烟气仍同时进入楼梯间造成楼梯间内被烟气笼罩, 使人们无法疏散, 直至火灾被扑灭后, 楼梯间内的烟气也无法被排除。为此要求楼梯间也应有一定的开窗面积, 开窗面积能在五层内任意调整, 如:当某高层建筑下部有三层裙房时, 其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可以保证四、五层内有可开启外窗面积2m2时, 其一至三层内可无外窗。这样可满足裙房且裙房高度不太高的建筑的要求。从防火角度分析也是合理的。

2. 室内中庭净空高度不超过12m的限制,

是由于室内中庭高度超过12m时, 就不能采取可开启的高侧窗进行自然排烟, 其原因是烟气上升有“层化”现象。所谓“层化”现象是当建筑较高而火灾温度较低 (一般火灾初期的烟气温度为50~60℃) , 或在热烟气上升流动中过冷 (如空调影响) , 部分烟气不再朝竖向上升, 按照倒塔形的发展而半途改变方向并停留在水平方向, 也就是烟气过冷后其密度加大, 当它流到与其密度相等空气高度时, 便折转成水平方向扩展而不再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的烟气随着温度的降低又会下降, 使得烟气无法从高窗排出室外。

由于自然排烟受到自然条件, 建筑本身热压、密闭性等因素的影响而缺乏保证。因此, 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 (如极为重要、豪华等) 、投资条件许可等情况, 虽具有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条件, 但仍可采用机械防烟措施。如:日本新宿、野村大厦, 上海华亭宾馆。

8.2.3新增条文。按本规范第8.1.1条规定, 当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采用自然排烟时,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均应设有可开启的外窗, 且其面积应符合本规范第8.2.2条规定。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技术管理水平, 这对我国的一些工程 (主要是高层住宅及二类高层建筑) 在执行上有一定的困难, 从前几年《高规》执行的情况以及从自然排烟的烟气流动的理论分析, 当前室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或前室内有两个不同朝向有可开启的外窗时, 其排烟效果受风力、风向、热压的因素影响较小, 能达到排烟的目的。因此本条规定, 前室如利用阳台、凹廊或前室内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时 (如图18 (a) 、 (b) ) , 该楼梯间可不设防烟设施。例如北京前三门高层住宅群等。

8.2.4新增条文。火灾产生的烟气和热气 (负带热量的空气) , 因其容重较一般空气轻, 所以都上升到着火层上部, 为此, 排烟窗应设置在上方, 以利于烟气和热气的排出。需要注意的是, 设置在上方的排烟窗要求有方便开启的装置。这种能在下部手动开启的排烟窗, 目前在国内已有厂方生产, 故作出本条规定。

8.3机械防烟

8.3.1新增条文。

一、从烟气控制的理论分析, 对于一幢建筑, 当某一部位发生火灾时, 应迅速采取有效的防、排烟措施, 对火灾区域应实行排烟控制, 使火灾产生的烟气和热量能迅速排除, 以利人员的疏散和消防扑救, 故该部位的空气压力值为相对负压。对非火灾部位及疏散通道等应迅速采取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措施, 使该部位空气压力值为相对正压, 以阻止烟气的侵入, 控制火势蔓延。如:美国西雅图大楼的防、排烟方式, 采用了计算机安全控制系统, 当其收到烟 (或热) 感应发出讯号时, 利用空调系统进入火警状态, 火灾区域的风机立即自动停止运行, 空调系统转而进入排烟, 同时非火灾区域的空调系统继续送风, 并停止回风与排风, 对此造成正压状态阻止烟气侵入, 这种防排烟系统对减少火灾的损失是很有保证的。但这种系统的控制和运行, 需要有先进的技术管理水平。根据我国国情并征集了国内有关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 本条规定了只对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垂直疏散通道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和封闭式避难层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措施。

二、由于本规范第8.2.1条与第8.2.2条规定当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各部位当有可开启外窗时, 能采用自然排烟方式, 造成楼梯间与前室或合用前室在采用自然排烟方式与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排列组合上的多样化, 而这两种排烟方式不能共用。这种组合关系及防烟设施设置部位分别列于表17。

三、需要说明的几点:

1. 关于消防电梯井是否设置防烟设施的问

题。这个问题也是当前国内外有关专家正在研究的课题, 至今尚无定论。据有关资料介绍, 利用消防电梯井作为加压送风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和经济意义, 现在正在研究之中。国外也有实例。由于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尚未开展系统的研究, 因尚无足够的资料, 所以本条不规定对消防电梯井采用机械加压送风。

另一方面, 考虑到防、排烟技术的发展和需要, 在有技术条件和足够技术资料的情况下, 允许采用对消防电梯井设置加压送风, 但前室或合用前室不送风, 这也是有利于防、排烟技术在今后得到进一步发展。

2. 关于“对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

梯间进行加压送风时, 其前室可不送风”的讨论。经调查, 目前国内对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进行加压送风的做法有以下三种: (1) 只对防烟楼梯间进行加压送风, 其前室不送风; (2)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分别设置两个独立的加压送风系统, 进行加压送风; (3) 对防烟楼梯间设置一套加压送风系统的同时, 又从该加压送风系统伸出一支管分别对各层前室进行加压送风。本条规定对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进行加压送风时, 其前室可不送风理由是:

(1) 从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后的排泄途径来分析, 防烟楼梯间与其前室除中间隔开一道门外, 其加压送风的防烟楼梯间的风量只能通过前室与走廊的门排泄, 因此对排烟楼梯间加压送风的同时, 也可以说对其前室进行间接的加压送风。两者可视为同一密封体, 其不同之处是前室受到一道门的阻力影响, 使其压力、风量受节流。国外某国家研究所对上述情况进行了试验 (如图19所示) , 其结果说明这一点。

探究防火规范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防火设计;策略

一、建筑火灾的特点

建筑火灾与其他火灾相比,具有火势蔓延迅速、扑救困难、容易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和经济损失严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公共建筑上。公共建筑主要包括火车站、飞机场、医院、体育场馆、展览馆、文化建筑、商业综合体等。建筑面積大、结构复杂、可燃材料种类多、使用过程人员集中、火灾疏散工作困难是这类建筑的重要特征。公共建筑火灾发生频率较低,然而一旦火灾发生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将带来巨大的损失,如北京隆福大厦火灾、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火灾、沈阳市汽车配件中心市场火灾等。大型商场、医院等属于建筑面积大、高度相对低的公共建筑,内部可燃物多、电气线路复杂、用电设备种类繁多,火灾源类型多,导致火灾发生可能性大;建筑内一般含有多个电梯和楼梯,由于可燃物多、覆盖面积广,当发生火灾时很快在上下层间蔓延;同时产生的烟气蔓延速度更快,且很多高分子材料的燃烧释放出的烟气具有毒性,给人员疏散带来难度,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地下商业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大型火车站、体育场、展览馆等属于建筑面积大、高度大的公共建筑,其特殊使用功能、性质要求要有开阔、通透的大空间设计,防火墙、防火卷帘、防火水幕设置难以达到技术要求;中庭式结构给防火分区分隔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同时建筑空间又高、又大,传统火灾探测器和洒水喷头距地面高达十几米,对火势的发现和控制效果差。

二、建筑的防火设计原则

建筑防火设计必须遵循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采用行之有效的先进防火技术,防止和减少火灾危害,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一般来说,在对建筑进行防火设计时,主要从主动防火和被动防火两大系统入手,所谓主动防火系统,主要指的是由自动控制的消防给水、灭火、消防用电以及报警等各种消防设施组成的,具有早期发现和扑灭火灾作用的一套防火系统,而被动防火系统,主要指的是由各种不容易发生燃烧的装修材料,比如挡烟垂壁、防火门、各种管道以及防火吊顶等组成的,通常在发生火灾时,可以利用这些材料来划分空间,尽量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控制火势,并且在火势相对严重的情况下,可以确保在一定时间内建筑不会发生倒塌,从当前我国建筑的防火系统设计现状来看,被动防火系统因为具有长久性、普通性、经济性以及适用性的特点,被得到广泛地推广和使用。

三、建筑防火工程设计的具体措施

3.1、电气防火设计方面

建筑的电气防火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从被动和主动增加防火的意识,被动上增加电气安全防护的意识,建筑的电气防火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从被动和主动增加防火的意识,被动上增加电气安全防护的意识,这样做能够使得线路不会超负荷工作,同时也能够很好的避免绝缘老化严重而引起电气火灾的现象,有时严重的需要考虑到各种自然因素引起的电气火灾。二是主动增强防火意识,主要需要从消防电源及配电、火灾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和实现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总控方面进行,但是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的几点:

(1)主要是针对高层建筑,设置消防水泵和电梯的目的是能够保证供电的可靠性,所以在进行安装的时候需要进行双回路供电,并且还要做好准备工作,即做好备用电源。

(2)高层住宅的消防用电设备一般的情况下都是会采用独立的双回路供电,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为发生火灾时提供一定的保障,消防总控制室、消防电梯、消防水泵、防排烟系统等消防用电设备采用双电源切换方式,但是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要求,即切换点和自备电源的启动时间都必须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

3.2、给排水设计方面

主要是消防给水系统,包括消火栓给水系统,消防设备,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3.3、保障建筑主体结构有足够的耐火稳定性

首先,需要考虑两方面,主要是耐火等级和选择材料上,耐火极限主要是指构建从受火作用开始到被破坏为为止的这段时间,燃烧性能有燃烧体、难燃烧体和非燃烧体之分,根据我国的规定,对于建筑所用结构类型的耐火能力必须要满足相应的要求,即必须达到一级或者二级。其次,建筑物应该根据其耐火等级来选定构件材料和构造方式。其中承重墙、柱的耐火极限要达到三个小时,梁的耐火极限要达到两个小时,设计时还要保证主体结构的耐火稳定性,内部装修和家具陈设应力求使用不易燃的材料,这样会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3. 4、做好防火、烟区的隔离设计

防火分区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时烟火蔓延,可采用防火墙、楼板、卷帘等分隔构件,将建筑物分为若干个区域,火灾时就能够将火势控制在固定范围之内,为人们逃生和扑救争取更多时间。

(1)防火分区贯通部位设计。在很多的建筑物中都会设置了很多相互贯通的通道,发生火灾时,会成为火势蔓延的通道,因此防火分区墙体或者楼板贯穿部位要进行特殊处理,使其具有一定的耐火能力,并且用不燃的材料将管道、楼 、板、墙体之间缝隙堵塞,同时还要控制开洞的数量和面积。另外在防火分区设置气密性高、厚度至少1.5mm,材料为薄钢板的防火阀门,以便在火灾时自动关闭或者高温时自动熔断装置。

(2)防火分隔设施首先是防火墙,采用非燃烧材料直接砌筑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上,耐火极限至少3h,一般不设置在转角处如果需要设置在转角处,内转角两侧门窗口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小于4m,水平两侧门窗洞口距离防火墙不小于2m;如果防火墙上需要开设门窗或者其它洞口,应该设置耐火极限不小于1.2h的防火门窗。其次是防火间隔墙一般设置在火灾高度危险的位置,其材料是非燃烧体,其耐火极限可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确定。再次是防火门窗,为保证防火门、窗能够紧密关闭,应提高其灵活性,并设置自动关闭装置。最后是防火卷帘,采用钢板或者铝合金板材料,并安装在不方便设置防火分隔设施的位置,其安装位置、形式和性能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5、安全疏散通道出口

为减少火灾伤亡,建筑设计必须要考虑安全疏散。在大家常见的公共建筑中,基本上都必须保证有两个以上的人员疏散口。因为这样的地方往往是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所以设置安全出口的数量要满足人员的快速疏散才能确保火灾发生时的人员人身安全。设计的时候高层建筑的安全出口大多为楼梯,这样的楼梯必须做封闭或防烟楼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都遏制住烟气的扩散,为人群的疏散争取时间。与此同时还必须保证疏散通道宽度满足人员疏散的要求。对于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务必要增设避难层。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还可设屋顶自升飞机场,从空中疏散。

四、结束语

建筑防火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设计人员采取防火灭火措施组成的消防系统,在考虑如何预防火灾发生的同时,设置各种消防灭火系统,防止火灾大面积蔓延,保证人员在火灾中的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火灾对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的破坏。

参考文献

[1]顾宇,李欣. 中国古建筑防火设计研究[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7,01:84-87.

[2]李智勇. 建筑防火设计审核系统的研制与开发[D].大连理工大学,2005.

[3]郝玉春. 建筑火灾危险性因素评估分析与应用[J]. 科技创业家,2014,02:233.

上一篇:中共国家粮食局党组关于印发下一篇:宣传部长竞选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