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除障碍

2024-07-30

扫除障碍(共7篇)

扫除障碍 篇1

一、初中起始阶段多用图片和实物

七年级的学生大多还是形象记忆优于抽象记忆。就因为这个年龄特点, 七年级英语教材中, 大多词汇的含义及用法都还比较单一, 而且课本内通常都配有大量生动形象的插图。所以七年级的词汇教学可以大量的使用实物和图片, 这样就避免了机械的课本教读, 以至于让学生从一开头就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教师除了可以使用多媒体再现实物或图片外, 有时还可以自己制作图片。自制图片最好是一面画图, 另一面写上图所代表的单词。老师让学生先看图, 再现单词, 有了这些信息之后再教读, 就会让学生对教学的新单词有了形象深刻的记忆, 不易遗忘。

二、八、九年级阶段巧妙采用张思中的“适当集中法”

随着词汇量的增多、词义的复杂化, 再要继续使用实物或图片就难以表达出其中一些含义。这时采用张思中的“适当集中法”进行教学就会效果更好。

1. 时间的选择

我建议开学后的第一周, 最好是在教学新内容的同时适当的帮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 尤其是词汇。因此实践经验告诉我集中教学新单词最好从第二周或前半期考试的后一周开始。

2. 内容的选择

开学后的第二周可将前半期的全部词汇集中教学, 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或两个单元的单词集中进行。后半期也如此。

3. 具体方法和步骤

首先老师要告知学生集中教学词汇的目的、要求以及操作方法。尤其要让学生明白这种教学对他们本身每个个体的严格要求, 要让他们学会克服这种方法的前期难度, 要在心理上做好准备与老师紧密配合。老师除了介绍这些外, 千万别忘了告知学生运用音标记忆单词的方法。

其次是每一堂单词课前, 老师可以提前把本堂课要教的单词按拼读规则进行排序, 书写出来或打印分发, 人手一份。上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拼读, 将不会的圈点出来, 然后抽学生读, 将学生读错的或比较难的单独写在黑板上或进行勾画, 作为重点反复教读, 直到学生都掌握。最后在学生读熟了这些新单词后, 老师用事先准备的单词卡片随意抽放。方法是看到英语单词学生需迅速说出词义;看到汉语意思, 学生需读出对应的单词, 并且将它拼写出来, 以达到当堂记忆、消化巩固的教学目的。

三、通过造句强化单词的理解和运用

经过探索和总结, 我发现改单独的听写单词比听写句子效果好多了。听写句子可以强化和帮助学生对该单词的词义、用法的理解。长期坚持, 我还发现了一个附带好处, 学生的句段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 写作能力当然得到改进, 进而提高了英语阅读能力。何乐不为?

总之, 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记住单词, 学好英语是一个需要不断付出和探索的过程。愿所有的老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高效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将英语不断提高。

扫除障碍 篇2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

扫除制度落实的现实障碍

——五论为作风建设注入新动力

本报评论员

“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8600多万党员受到精神和思想的洗礼,净化了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留下19项治根本管长远的制度结晶。这些制度,成为扫除“四风”的关键、作风建设的动力。民意代言制、问题台账制、挂牌销号制„„承接中央出台的制度,各地创新遍地开花。群众点赞,机关大厅变成群众客厅、百姓民事变成干部家事,“共产党都能这样,铁了心地跟着走”。在制度刚性约束下,效果显而易见。

然而,定了制度、有了规章,不等于就万事大吉了。特别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收官之后,压力小了,刚性的制度是否会渐渐有了“弹性”?关注少了,管用的制度是否还能被善用?最近,人民日报“今日谈”栏目开展“抓作风不放松”征文,就有读者反映一些地方把中央文件套上自己单位的文件头、文件号,再加几句引言,就成了“新制度”;还有读者反映,制度定出来了但变通太多,“领导一句话,制度算个啥”,制度权威在“法不责众、下不为例、情有可原”中消解。凡此种种都说明,制度虽好还要落实。

毋庸讳言,无论是公车公房的管理,还是个人待遇的规定,很多制度在根本上触动的是利益,所以制定不易、执行更难。还有人抱怨,现在制度定得太严太细、管得太僵太死,手脚被捆住了、自主性没有了。但活动的成功、作风的改善,正充分说明了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约束的重要性。仔细看看,很多制度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不是严了,而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整改落实、建章立制,正是要以制度来管权、管事、管人,以制度来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这才是活动结束后作风建设应有的新常态。

“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关键还是要扫除制度落实的现实障碍,让制度起到作用、达到效果。在活动总结大会上,总书记从制度制定、制度执行、制度认同、制度权威等几个方面,对“制度治党”提出了明确要求。实践中,一方面要搞好配套衔接、做到彼此呼应,加

厦门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强调研、跟踪问效,推动形成科学规范、务实管用、指导性强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把干部的权力和责任、义务牢牢绑在一起,对踩“红线”、闯“雷区”零容忍,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持令行禁止、违者必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制度认同、涵养制度文化,让遵守制度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选择。

法不严则不力,治不严则无获。三国时代,曹操为严明纪律,尚且“割发代首”,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更要带头遵守制度,坚持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制度贯彻没有变通,方能发之为“春华”、收之以“秋实”,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清风常在、清气长存。

“人造肝脏”为肝病治疗扫除障碍 篇3

据悉,这种在实验室内培育人体肝脏的方法总共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利用试管从出生仅几分钟的婴儿脐带血中分离出干细胞。第二步,将这些干细胞放入一个“生物反应器”之中。这个由美国宇航局(NASA)开发的电子装置可以在地面上模拟出零重力下的实验环境,而通常在失重的环境中,细胞分裂繁殖的速度要比常态下快得多。第三步,在细胞繁殖的过程中,科研人员适时加入各种荷尔蒙和化学物质,从而诱使干细胞转化为肝脏组织。第四步,继续培育“迷你肝脏”,使其生长成一块重量约为1.4公斤、体积约为23厘米×15厘米×13厘米的完整肝脏。

众所周知,目前任何一种新型药物都是首先在试管里检测,然后进行动物试验,最后再做人类临床试验。整个过程既复杂又危险。今年3月,在英国伦敦进行的一次药物试验中,6名健康的年轻志愿者由于肝脏等器官受到严重损害,结果其中一名试药人的脑袋肿成了平时的3倍大,惨变“试药象人”,目前仍在接受治疗。

如今有了实验室培育出来的“人造肝脏”,科学家们预计两年内可以用它进行新型药物检测,从而避免了活体试验的高风险。在纽卡斯尔大学的科学家之前,已经有科研人员从胚胎干细胞中培育出肝脏细胞。值得一提的是,与胚胎干细胞的提取相比,脐带血干细胞的提取在伦理上更易被人们所接受,因为前者将导致胚胎的死亡。

在英国,每年有数百名病人等待合适的肝脏供体,也有许多人在等待中死去。2004年,72名病人就因为没能等来合适的捐赠人而死亡。纽卡斯尔大学的科学家预言,如果把英国每年所有新生婴儿的脐带血都收集起来,就足以满足英国国内那些正在等待肝脏移植的患者的需求。利用电脑登记的方法,可以方便地把脐带血与患者的组织类型或免疫系统进行配型检测。麦克古金教授说:“世界上每年有1亿新生婴儿,因此有足够多的组织类型,可以为任何患者找到合适的配型。”

对此突破性进展,肝脏疾病专家纷纷感到欢欣鼓舞。“英国肝脏基金”的负责人阿里森·罗杰斯表示:“干细胞技术预示着疾病治疗领域的一大进步。而在治疗肝脏疾病方面,它将拥有巨大的潜力。”据初步预计,5年之内,人造肝脏组织就可以用于修复由于外伤、疾病、酗酒和药物过量造成的肝脏损伤。而在未来15年内,科学家们有望在实验室中培育出完整的可供移植的人体肝脏。

不过,也有专家警告说,人造器官的研究成果在从实验室进入手术室之前,仍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只要有可能,人类就有希望。

扫除障碍 篇4

口诀的应用非常广泛,几乎渗透各门各科,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为什么口诀的应用如此广泛呢?笔者认为,这与口诀促进人们学习的巨大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就拿人们最熟悉的乘法口诀来说吧。在计算乘法时,如果没有乘法口诀,计算就会变得相当复杂而大大影响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有了乘法口诀,就轻而易举地攻克了这一难题。

为什么口诀在帮助人们学习中会起到如此之大的作用呢?仔细分析后笔者发现,学习的内容往往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两类,“是什么”的部分主要是通过记忆来解决的,而“为什么”的部分又主要由理解来实现。通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着力于帮助学生弄懂“为什么”,而往往很少指导学生去记住“是什么”。事实上,记住“是什么”有时甚至比弄懂“为什么”更重要。就像上述中的乘法口诀,人们不一定要搞清楚它的原理(“为什么”),只要记住它(“是什么”)就能高效解决乘法计算问题。

一、口诀是扫除高中化学学习障碍之“神器”

学习的过程主要是接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而无论是接受知识还是应用知识的方法都要通过记忆内化为学生的学习所得。由于口诀都是便于记诵的、短小的语句,它高度浓缩、富有深意且朗朗上口,所以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让学生牢固而长久地记住学习内容。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高中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口诀是他们扫除学习障碍的“神器”之一,屡见奇效。

(1)知识归纳性口诀能让学生牢记知识。在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学生普遍感觉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很难记住。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如何得失,反应如何发生,各物质的作用及其体现的性质等学生很难判断。而学生在这些问题上并不存在理解问题,但在解题时却总是出错。笔者仔细调查分析发现,学生的错误主要体现在概念混淆导致结果错误。例如,有同学就出现了下列错误:在K2Cr2O7+14HCl=2KCl+2CrCl3+3Cl2↑+7H2O反应中,氧化剂(HCl),(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剂(K2Cr),(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很好地记住这些知识,在学习这些知识时由于有课本的对照和老师的讲解都能顺利理解,但由于概念较多,较杂,易混,真正再次呈现知识时就容易张冠李戴了。因此,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应用了口诀:升失氧,降得还;若问剂,两相反(口诀释义: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作还原剂;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作氧化剂),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在K2Cr2O7+14HCl=2KCl+2CrCl3+3Cl2↑+7H2O反应中,氧化剂(K2Cr2O7),(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剂(HCl),(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2)解题指导性口诀能让学生思路清晰。元素周期律(表)问题(篇幅所限,图略)是学生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学生总是找不到解决此类问题的“万能钥匙”。笔者在研究时发现,此类问题无非就是考查学生对“位—构—性”关系的掌握情况,而其中“构”也即原子结构,它是解题的关键。而在中学阶段,所谓原子结构主要是指原子半径。据此笔者总结出以下口诀:不管什么性,首先看半径;半径怎么找,回到周期表(口诀释义:不管题中问题是比较什么性质,首先要搞清楚各元素原子的半径大小关系,而半径的比较则是通过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来确定的,把元素放回周期表,就能顺利比较出原子半径)。搞清楚了半径的大小关系,所有的性质都可由半径推得(半径越大,失电子能力越强,还原性越强,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弱)。有了这个口诀,学生就能茅塞顿开,有了明确的思路,这样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有机化学中的原子共平面问题也是化学学习中的难点之一(篇幅所限,图略),它需要学生通过空间想象来确定共平面原子。由于缺乏明确的解题思路,学生在判断时总是漏洞频出,不是这儿看错就是那儿看漏。笔者分析后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对基本有机物结构不清,技巧缺乏。为此,总结出以下口诀:基本类型要记清,链状烷烃锯齿形;双键通常作母体,单键旋转来确定(口诀释义:基本有机物的结构要清楚,如甲烷是正四面体型,乙烯、苯是平面型,乙炔是直线型,链状烷烃不是直线型而是锯齿形,在判断时通常把双键展开成类似乙烯的骨架,通过单键的旋转来确定共平面原子)。应用该口诀解此类题型,效果不错。

二、有关口诀设置的几点思考

(1)口诀设置要有科学性。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所以针对化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而设置的口诀要有科学性,不能出现违背化学原理的科学性错误,这是设置口诀的首要标准。例如下列口诀用于记住中和滴定实验:左手控制塞,右手摇动瓶,眼睛盯溶液,变色立即停。其中“变色立即停”就有违中和滴定的有关规则,因为滴定终点的确定必须强调变色30秒内颜色不再变化,而不是看到变色就立即停止滴定。

(2)口诀设置要有实用性。笔者在网上搜索到很多化学口诀,但总的感觉实用的不多。有的口诀字句太长,不能让人快速记忆,有的口诀表述不清,不能让人一目了然,还有的口诀是对很容易掌握的内容进行设置,颇有画蛇添足之嫌。所以,笔者认为口诀必须是为解决问题而设,而不是通过口诀来做化学文字游戏。近来,网上甚至出现有关化学的歌曲,那就不是为学习化学而设,只不过贴上了化学的标签,娱乐罢了,对于化学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

摘要:口诀就是用于记住某些事物的短小语句,原指道家传授道术时的秘语,后多指根据事物的内容要点编成的便于记诵的语句。由于口诀都是便于记诵的、短小的语句,它高度浓缩、富有深意且朗朗上口,所以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让学生牢固而长久地记住学习内容。口诀是扫除高中化学学习障碍之“神器”,其中知识归纳性口诀能让学生牢记知识,解题指导性口诀能让学生思路清晰。

爱尔兰扫除欧盟东扩障碍 篇5

--爱尔兰总理埃亨

欧洲人正一步一步实践他们伟大的梦想。而欧盟东扩的最后的法律障碍,是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国爱尔兰被扫除的。10月19日,爱尔兰举行第二次全民公决,通过了《尼斯条约》。

《尼斯条约》须经爱尔兰全民公决

《尼斯条约》是2000年12月7日至11日欧盟各成员国首脑在法国尼斯审议通过的。该条约除了包含建立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内容外,还提出了欧盟在扩大到27个成员国时的执委会的组成及理事会决策机制的改革方案。由于消除了欧盟扩大后的决策机制面临的障碍,《尼斯条约》被认为是欧盟扩大的前提条约。

这个条约签署后,应该经由各成员国立法机构通过必要的程序,转化为各国的法律后才能生效。由于各国法律不一样,有些成员国须议会通过相关的法律,而有些国家必须通过全民公决。这个程序原定最后完成的时间是2001年12月31日,但在爱尔兰遇到了挫折,在当年6月7日举行的全民公决中被否决。

爱尔兰民众否决《尼斯条约》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担心欧盟进一步扩大后,爱尔兰的声音会变得更小。二是担心在军事上参加欧盟快速反应部队会破坏爱尔兰的中立传统。三是担心欧盟东扩使一大批更贫穷的国家进入欧盟,使爱尔兰从欧盟的结构基金和扶贫计划中获得的益处减少。其中,第三个原因最实际。爱尔兰是欧盟结构基金和農业价格支持政策最大的获益者之一,又是欧盟"团结基金"的四个获益国之一。欧盟将吸收12个比爱尔兰更穷的成员国,这将使得它从欧盟扶贫计划中分得的蛋糕大大变小。

爱尔兰是地区基金的受益大户

欧盟的结构基金,主要是用于援助成员国贫困地区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基金。资金来源于欧盟共同财政预算。欧盟的结构基金有四种,一是"地区开发基金",二是"社会基金",三是"农业保证与指导基金"中的"指导基金"部分,四是"渔业指导基金"。地区开发基金占结构基金大头。其目的是对欧盟成员国国内的落后地区,即人均收入不及欧盟平均收入75%的落后地区给予开发补贴的政策的支出。测定平均收入以该国的"省"或"区"为单位,每四年公布一次受援地区名单。欧盟有三个成员国其整个国家都被列为受援地区。这三个国家是爱尔兰、葡萄牙和希腊。

此外,1992年欧盟推出欧洲货币联盟计划时,考虑到实施单一货币将激化内部大市场的竞争,从而造成成员国之间的两极分化,因此又专门设立了一项"团结基金"来弥补它们的损失。只有人均国民收入不足欧盟平均水平90%的成员国才能获得这项基金援助。这样的国家在欧盟内部有四个,即爱尔兰、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

欧盟的"农业保证与指导基金"中,还有一部分为价格保证基金。价格保证基金对农产品提供价格保护,当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低于执委会规定的保证价格时,欧盟便动用价格保证基金采购农产品,通过扩大市场需求的办法抬高市场价格。目前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改革是以收入支持代替价格支持。凡是参加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农民都可以从农业保证与指导基金的结构部分获得补贴。爱尔兰、希腊、葡萄牙、法国和西班牙是欧盟成员国经济中农业比重最高的国家,因而是农业保证与指导基金的受益大户。

欧盟欲第五次东扩

正在与欧盟进行入盟谈判的12个候选国绝大部分是相对低收入国家。当成员国发展到27个时,欧盟的总人口将增加29%,而国内生产总值将只增加4%。欧盟有限的共同财政来源主要是从各成员国增值税中提取1%。这些要求加入欧盟的候选国都是低收入国家,所能提供的财政摊款十分有限,而几乎百分之百的地区平均收入都不足欧盟平均收入的75%,在现行的政策下都将是结构基金的净受益国。同时,这些国家的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又很大,仅波兰一个国家的农业人口就超过法国和德国两国农业人口的总和。新的候选国加入欧盟后,将加剧欧盟农产品生产过剩矛盾,并加重农业价格支持和结构调整的财政负担。

2001年6月7日爱尔兰举行的全民公决否决《尼斯条约》,原因之一就是担心未来的新成员国会分走结构基金的一大杯羹。

《尼斯条约》须经所有的成员国批准后才能生效。只要有一个成员国否决,条约就不能执行,因此爱尔兰全民公决结果使这个条约陷入困境。摆脱这个困境的前景有三。一是爱尔兰再次举行公决,争取在第二次公决中获得公众的支持。二是沿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待英国和丹麦的前例,将爱尔兰作为个案处理,给予爱尔兰有利待遇,以促成其批准条约。三是修改《尼斯条约》,使之能够被爱尔兰及所有成员国接受。

《尼斯条约》在爱尔兰受挫十天后,即去年6月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发表了《主席国声明》,表示欧盟争取在2002年底之前结束与部分候选国的入盟谈判,以实现让新入盟国家参加2004年欧洲议会选举的目标。欧盟东扩进程"不可逆转"。爱尔兰决定在今年10月19日就是否接受《尼斯条约》举行第二次全民公决。

10月9日,欧盟执委会作出决定:批准了关于欧盟第五次扩大的战略文件和对13个候选国的评估报告,确定其中10个候选国能够于年底前结束入盟谈判,并于2004年加入欧盟。它们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可望在2007年入盟)。

欧盟执委会的这个决定将《尼斯条约》的生效时间再次推到前台。欧洲的目光再次转向爱尔兰的第二次公决。10月18日爱尔兰公决前夕,总理埃亨向全国人民发表了一个十分诚恳的演说。他说,爱尔兰从欧盟的一体化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爱尔兰公民应该充分体谅欧洲其他部分的人民迫切希望加入欧盟的心情,热情地支持他们的国家迅速地加入到欧盟大家庭中来。

扫除障碍 篇6

如果把问题比作一把待解的“锁”, 那么审题就是开这把“锁”的“金钥匙”,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要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 还要教会学生正确地使用这把“金钥匙”.为此, 笔者开展了一年级数学审题障碍的研究, 旨在从教师教学的角度以及从学生操作的角度出发, 探究出一套破解审题障碍的良好方法.通过一年多的努力, 笔者有些许心得, 谨与各位共享.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抓早、抓源头, 这是我最深的体会.基于这样一种指导思想, 笔者总结出教学“六法”, 以帮助同学们打造一把解题“金钥匙”,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指点读题法

教师在指导一年级孩子做作业时, 要从指导孩子读题入手.首先, 让孩子明白如何分清每一题的分界, 以免把后一题的要求用前一题去完成.其次, 在指导孩子读题时, 要让孩子手指着题目一字一字地读, 这样能避免他们在读题时漏字、添字.读后指名让孩子说说题目的意思, 如果发现孩子对题目的意思理解不到位, 就需要引导孩子再把题目读一遍.如果教师在每次练习时能做到有意识地渗透读题方法, 指导学生如何来读题, 孩子们对审题也会更加关注.

二、抓关键词法

在读题时, 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学会抓题目当中的关键词, 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思.在读好题目后, 可以问孩子们, 你觉得题目中的哪个词很重要、很关键?如此训练, 孩子们的审题能力定会不断提高.

如北师大版 (一) 上第二单元《比较》, 题目中常见的关键词有:“大、小、多、少、长、短”等, 在讲解题目要求时, 要给予孩子自我表现的潜能.如出示“最多的画√, 最少的画○”, 问:“你觉得题目中哪个词很关键、很重要?”在教师的引导下, 找到关键词:最多、√、最少、○, 教师顺机用红笔圈出.

三、对比练习法

通过设计对比性练习, 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一年级中有许多孩子是不仔细审题的, 看题型相似就用同样的方法解答,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作业“陷阱”, 让孩子们吸取教训.比如, 配套数学作业本P14第5题:

每小题选3个数写4道算式.

配套数学作业本P33第5题:

从18, 3, 12, 5, 7这五个数中选两个数, 做加法或减法, 你能做几道?

前一题, 学生往往只关注到算式中的数要从题目中选取, 而忽视了得数也应是题目中给予的数.后一题在出现前一题的练习后, 学生觉得有些貌似, 就想以同样的方法去解决, 结果发现行不通.教师可以把这两类题型放在一起, 让学生进行比较, 在比较中发现异同点, 从而找到解题的“金钥匙”.

学生只有在审题的时候反复认真地推敲, 才不会掉进编写者设下的“陷阱”, 才能扫清审题中的障碍, 对题目的意思才能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四、学科整合法

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 识字量较少, 是造成审题障碍的最大的原因.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中, 教师不光在指导学生读懂题目时要花上几分钟时间, 在做作业时还要花许多时间教学生写一些汉字.这样, 教学效率就大大降低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数学老师可以统计好这些学生在数学课上必须掌握的汉字, 请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提前把这些字进行认读和书写.现整理出北师大版 (一) 上数学教材学生必掌握的生字词如下:

(一) 上第二单元《比一比》中的“最、高矮、长短、厚薄、轻重”等汉字;第五单元中的“前后、左右”;第六单元《认识物体》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中的“时、半”.

当孩子们汉语拼音已学完, 这时教师就可以给数学题目中的汉字注上拼音了, 再利用实物投影呈现出来, 这样学生读题就轻松多了.

五、科学评价法

现在的作业形式中, 存在一些教师批改后学生不需要审题也能解决的问题, 对于这样的作业, 教师必须有正确的评价导向, 以促进孩子审题能力的提高.如判断题.一年级孩子最怕字数多的题目, 因此有的孩子在做判断题时, 不假思索随意判断, 订正时连题目都不看一眼, 将对改成错, 或把错改成对.对于这样的孩子, 评价一定要跟上.比如, 当题目中只要存在一题是错误的, 教师就要孩子重新审视所有的题目, 抑或要学生说明判断的依据.

六、沟通家长法

在与一些一年级学生的家长交流中, 家长们叹苦:每天都要陪孩子做作业, 不陪着, 孩子就不做作业, 因为孩子好多字都不认识, 不会读题, 真累!

一年级是个起始年级, 是孩子系统学习数学的起点, 如果能正确引导孩子审题, 就会加速学生在审题中思考.如何让家长科学地指导孩子, 教师必须让家长正确认识审题在孩子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给家长正确地培养孩子审题能力的方法.让家长明白:家长可以辅助孩子学习, 但不能代替他读题, 孩子年龄小, 识字量不多, 可以让孩子把要完成的作业都先把题目读一遍, 碰到不认识的字, 让孩子做上记号, 然后家长给注上拼音, 也可以告诉他某个字怎么读.久而久之, 孩子们就会主动读题、审题, 理解题意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反之, 如果家长们经常代替孩子读题, 久而久之, 孩子就有了依赖性, 造成了学生不想审题, 不会审题, 不习惯审题.即使孩子遇到审题困难的时候, 也不妨装糊涂:“我也不明白题目叫我做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想想.”这样变孩子等答案为孩子主动解决问题, 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会促进孩子养成审题的习惯.

经过上述方法的综合应用, 一段时间后, 学生们的审题基本功会大大提高, 扫除审题障碍这个“拦路虎”就有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 学生还需要四剂“良方”, 分别对症“口、眼、手、脑”.

首先是口.动口是基础, 是接受题目信息的有效手段, 是对数学信息的搜集过程.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 识字量少, 阅读速度慢, 理解能力弱, 可以动口大声读、轻声读或默读, 它能解决漏看、错看、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一年级学生看见题目长的题有畏惧感、厌烦感或逆反心理, 脑中“我做不出”“我讨厌”的意念缠住了他们的思维, 这时动口读一读, 不失为一个摆脱这种困境的好办法.

其次是眼.动眼是保证.要正确理解题目的意思, 还需对题目进行全面的观察, 眼观时对题中关键词要多加思考, 搞清含义, 全面分析出已知、未知的条件, 特别是一些隐含的条件, 不要急于求解, 边思考、边联想, 弄清题目中所涉及信息, 找准信息之间的关系.一年级教材中很多题目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 因而在数学教学中, 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 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再次是手.动手是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有时我们还需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感受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 用学具摆一摆, 或用符号画一画, 这是解题的突破口之一“手动”的过程使得信息更为直观化、形象化.

如:正确数数是一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有许多实际问题的信息需要到情境图中数一数得到.如果学生在数的过程中没有比较好的方法, 往往会出现数错的现象, 从而导致解题错误.解决这样的问题, 可以要求学生边数边做记号, 帮助学生达到正确数数、仔细审题的目的.

扫除障碍 篇7

制约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

1.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对比近年来陕西省和全国平均收入水平, 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与国家平均的收入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城镇自1996年、农村自2004年开始, 均低于同年国家平均值千元以上。2006年城镇人均年收入为9268元, 而全国城镇人均年收入为11759元;农村人均年收入为2260元, 而全国农村人均年收入为3578元, 这种收入状况从源头上限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一般来说, 工资的增长往往需要经历较长周期, 而陕西省城镇居民收入约有六到八成来自工薪收入。因陕西省财力不足, 在增资、调整和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增加岗位津贴、提高现有补贴标准方面只得依赖国家政策, 地方政策很少。与此同时, 由于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摩擦性失业、企业体制改革中追求效率引起的减员增效, 城镇居民工作和收入的不稳定性也在增加。所以, 收入低和稳定性下降已成为制约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虽然过去的几年, 国家加大了对农民的直接补贴, 粮油等农产品价格也有所上扬, 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但农资价格上涨抵消了部分因粮价上涨和政策性增收带给农民的实惠。陕西是一个传统农业成份较重的省份, 农村居民收入以农业和粮食为主。从2004年至今, 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第一产业的占80%多, 第二、三产业收入占不到20%,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缺乏二、三产业的有效支撑。从农村经济发展看,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农产品竞争力差, 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等, 造成农民增收困难, 农村贫困面大。所以, 农村收入增长缓慢对全省内需的整体扩张是个硬约束。

2.收入分配两极化。目前, 陕西省城乡显性差距已达到5倍多, 且差额较改革开放前扩大了30.8倍。城镇居民可以享受社会福利, 城市基础教育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城市基础设施由政府投资建设, 而这些农民基本都享受不上。陕西省的高收入者多半为企业经理、董事长、经营承包者、专家型人才、三资企业职工和私营企业主, 同时还有一些垄断行业的单位和个人。企业经理与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0~15倍之间, 有的高达20倍。个别经理一年的收入等于职工30年甚至40年的收入, 差距令人震惊。财富向少数人聚集的速度很快, 出现了“富者愈富, 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 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3.消费结构不合理, 预期消费过大。目前, 在陕西省居民消费结构中, 医疗、教育、住房支出占收入份额过高, 成为居民生活支出中最沉重的负担。由于医疗、教育、住房消费价格过高, 使得居民预期消费过大, 人们只能相应压缩当前消费, 表现为居民储蓄存款不断上升。居民之所以愿意把钱存起来而不是消费掉,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保障不到位。据调查, 城市居民对社会保障制度满意度仅占37.9%, 对医疗保障制度满意度占43.6%, 都未超过半数。

4.消费环境不完善。在陕西省广大农村, 供销社的主渠道地位受到很大冲击, 销货萎缩、网点减少, 而连锁超市这种新型业态在农村还很少, 甚至是空白, 使农村居民购买商品特别是大件商品很不方便, 售后服务更谈不上。在基础设施方面, 农村由于缺电缺水及广播电视传播设施落后等原因, 影响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消费;在城镇, 由于道路拥堵、车位缺乏、收费过高、住房拥挤等原因,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私人汽车、新型家电的消费。

5.消费观念保守。陕西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 人们崇尚节俭, “轻消费、重储蓄”, “量入为出”和“无债一身轻”等观念在居民中表现较为突出, 消费观念总体上较为保守, 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张。另外, 信用消费制度还不健全, 造成贷款手续繁琐、条件苛刻、操作时间长, 加之宣传不够, 阻碍了居民对消费信贷的利用。

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对策

1.提高居民收入,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1) 要提高居民收入, 政府是关键。陕西省各级政府应立足于省情, 想方设法搞活地方经济。一是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收入, 如充分利用省内丰富的人才资源, 发挥科技优势, 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 加快工业化和商业化进程。二是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 如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精简县乡两级政府机构人员;引导农民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培养一批种养殖专业户和龙头企业, 延长产业链,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鼓励农民劳务输出, 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等。 (2) 要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一是应当提高城镇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 如适当提高社会保障线水平, 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待遇,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二是切实解决下岗与失业问题, 下岗与失业人群的存在给消费需求造成的压力是很大的, 应通过多种途径, 为下岗职工提供免费培训, 提供就业信息, 提供多种公共就业岗位, 扩大就业门路, 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三是运用积极的政策调节收入, 如通过调整所得税的起征点, 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 通过累进所得税、遗产税、财产税等的征收, 降低过高收入。

2.培育多层次的消费热点。针对目前市场消费热点不断转移和消费结构多层化的新特点, 企业要认真做好市场调查研究, 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居民消费升级的要求, 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由于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倾向存在很大差异, 要想提高居民整体消费水平, 就要针对不同的收入群体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 使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都能够有自己相对集中的消费领域, 并且随着收入水平的变化实现渐次推进, 带动全省社会消费市场健康发展。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降低预期消费。发达国家公民消费欲望十分强, 基本上很少存钱, 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保障好, 就医、养老、子女教育和住房等没有后顾之忧, 其收入主要用来消费, 由此扩大了国内需求, 促进了经济增长。陕西省必须建立健全全民社会保障体系, 在提高全民收入的同时, 提高养老金发放的比例与额度, 大幅度提高城镇失业人员的生活费用保障标准, 加大医疗体制改革, 逐步实行全民免费医疗, 大力推行义务教育, 增加高等教育投入, 减少向居民乱收费和高收费, 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减缓为规避不确定性风险而快速增长的储蓄。除了需要政府提供规范而全面的社会保障以外, 还需要高效而有序的商业保险作为有益补充, 共同促进全省消费需求的增长。虽然2006年陕西省保险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但总体规模仍然小, 还需提高保险公司素质, 扩大居民的保险投入, 进一步完善保险法规等。发达的商业保险配合完善的社会保险可以较好地解决“就业式保障”和“家庭式保障”范围小、覆盖面窄、功能弱、城镇与农村的保障内容和水平不公平等问题。

上一篇:数学与力学下一篇:情景探究